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屠呦呦作文专辑5篇范文
编辑:青苔石径 识别码:23-914707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18 00:45:40 来源:网络

第一篇:屠呦呦作文专辑

淡薄无私

名垂青史

404班

朱星宇

屠呦呦,这个不曾被世人熟知的名字,一夜之间,家喻户晓。“中国获科学类诺贝尔奖金第一人”、“青蒿素之母”……铺天盖地的名誉与赞扬纷至沓来,她只淡淡地留下了一句话:“我觉得科学研究不是为了争名争利。”

以身试药,让她的肝脏伤痕累累;放弃照顾女儿,使女儿体会不到母爱的温暖。她的淡泊名利、她的无私奉献,早已让她心灵升华,让她人格闪光,让她名留青史。

我不禁想起了你——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排八阵,演七星,东结孙吴,西和羌族,北抗曹魏,南平蛮夷。为了辅佐明君一统天下,拯救黎民百姓,你没有丝毫怨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你奉献了自己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你尽了人臣的责任。你忠贞职守,从未要求过荣华富贵,“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你用生命诠释了无私与淡泊的重量。

三十年间,你遍尝百草,时常在生死之间徘徊,但你始终没有放弃,不知奋笔疾书多少个日夜,不知忍受了多少苦涩的味道,你终铸成这部中国医学史上的煌煌巨著——《本草纲目》,在中国医药史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你本着一颗医者仁心,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治病救人的崇高事业,但却不求回报,一生简朴,你的无私淡泊已深深地刻在了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千古流传。

为了杂交水稻,你几十年如一日,矢志不移,默默奉献。研究条件的简陋艰苦、文化大革命的政治冲击、他人的冷嘲热讽,都没有让你动摇,你的愿望是让全球人民都能吃饱饭,但当你终于培育出高产的杂交水稻后,你仍穿着过去的衣服,仍吃着简单的饭菜。无私奉献,淡泊名利,乃是你做人的准则,每一个受到你恩惠的人都会将你刻记于心。……

行走在历史的河畔,我看到了淡泊与无私无处不在。把诺贝尔奖章当作女儿玩具的居里夫人,放弃外国优越条件毅然回国的钱学森,将毕生财富献给慈善机构的比尔盖茨……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淡泊与无私,永远闪耀着耀眼的光芒。只有淡泊名利,才能灵魂高尚;只有无私奉献,方可名垂青史。

用淡泊和无私铸就成功

404班芦鑫荣

屠呦呦半生研究中药青蒿,最终成功提取青蒿素,获得了极高的荣誉。面对诺奖殊荣,她淡化个人荣誉,将无私奉献的精神看得更为重要。正是因为她的淡泊,她的无私,才使她走向成功。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天雨人悲,月黯神伤的困惑都将离人而去,世间的一切都将美好起来。时代变迁,人心永恒。拥有淡泊的心境和无私的精神,方可走向成功。

淡泊的心境和无私的精神给人精神力量,带人走向成功。居里夫人专注科学研究,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科学,最终成功地发现了镭。她虽曾获过两次诺贝尔奖,但她从不为此陶醉,一生淡泊名利,专注研究,无私奉献。她的淡泊心境和无私奉献给予她巨大的精神力量,让她一直努力研究,让她明白“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你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你将一事无成。”正是因为居里夫人的淡泊和无私,才使她的科学事业走向了顶峰。她的美貌虽被侵蚀,但她的精神值得人传颂。

淡泊的心境可无私的精神给人无限动力,带人走向成功。身为名人的王选有一串串闪光的头衔,但他唯独对“老师”这个称谓看得比其他任何荣誉都重要。在他看来,教书才是他的本行。在他个人事业的巅峰之际,他毅然决定将舞台和荣誉让给青年才俊而自己回到本行,甘当人梯,为基础性教育做贡献。在王选的那个领域,他虽有名利,有权威,但他没有陶醉于此,而是将目光放得更加长远,将无私奉献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淡泊的心境和无私的精神给予王选动力,让他甘当人梯,让他成就自我。

淡泊的心境和无私的精神给人心灵支柱,带人走向成功。世人皆知我国有神一到神六,但谁知这些成功是如何而来?从某种意义上说,从神一到神六,这一次次的成功都是中国航天人用淡泊和无私铸就的。当成功来临时,这些航天员依旧待在科研室里,不陶醉于任何成功,只是默默的为国家付出。正是因为这些航天员的淡泊和无私,才有了通向太空的成功之路。淡泊的心境和无私的精神给予了航天员心灵支柱,让他们走向了成功,让中华民族走向了成功。

淡泊是一种信仰,无私是一种精神。冰山雪莲,洁白无瑕;满山杜鹃,情满人间。懂得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人,不管生活如何,都会唱响属于他们自己的歌,都会拥有一个美好的心境,都能走向成功。

淡泊中无私,无私中淡泊,用淡泊和无私铸就成功,用淡泊和无私创造人生,创造未来。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

404班 谢志荣

一心只系国家,埋头于研究,耗尽青春年华,终得功成身就。耄耋之年,首获诺贝尔奖,但她从未想过争名逐利,只为解救疾苦中的人们,她就是值得万人敬仰的科学家——屠呦呦。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先贤的这句格言一语道出了大部分国人真实的人生追求。然而屠呦呦却将名利置之度外,甘愿承受清贫,潜心研究,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

所以,淡泊名利、无私奉献造就不凡人生。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为学子开启一扇窗。龚全珍无论是在新疆兵团还是在江西农村,无论是作为将军夫人还是作为小学教师,她的最可贵之处就是能够真正做到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用她丈夫甘祖昌将军的名言来说就是“甘当革命的傻子”。她放弃优越的城市环境和政策保障的优越生活待遇,默默无闻扎根农村60年,为了山区学子们能够受到教育,她坚持达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界。正是因为她的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才为山区的学子们开启了一扇窗,让孩子们发现新的世界。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为科学开启一扇门。居里夫人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科学研究,她的美貌被放射性物质无情的侵蚀,最终成功发现了“镭”。在丈夫去世后,她一个柔弱的女人仍然不懈的进行研究。她曾获过很多令人羡慕不已的奖章,但她从不因此而陶醉。她还把英国皇家协会的金质奖章给他的小女儿当玩具玩,以此来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的守着它,否则将一事无成。正是因为她的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才为科学世界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创造了科学奇迹。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为众生创安定生活。杜甫身处茅庐,却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济世情怀;范仲淹遭受贬谪却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他们为国为民呕心沥血,将个人的得失甚至生死都抛诸脑后,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写就了他们平凡、真实而又光辉、伟大的人生,他们都在为天下众生创造安定生活而努力。

在漫漫的人生路上,我们都应学做一个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人,淡泊之中怀有大志,清贫之中向往奉献。

淡泊名利,甘于奉献,造就不凡人生。

无私亦淡泊 404班 芦悦

85岁的屠呦呦因在中药青蒿素中发现并提取了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但在她40年工作以来,她未曾想过会得到这些荣誉,也不为争名争利而科学研究,她把荣誉归功团队,归于国家。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方可受人敬仰,名垂青史。

屠呦呦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青蒿素的研究,却从未叫苦,从未放弃,只为成功后为人类健康作贡献;面对诺奖殊荣,她淡化个人荣誉,认为贡献是大家的。她的无私奉献,淡泊名利让我敬佩不已,她理所应当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喜看稻田千重浪,淡泊名利一农夫。著名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为寻找特优品种,从早到晚栽头于稻田,只为解决人民饥饱问题,工作起来忘了吃饭,患上了肠胃病,却从未放弃,最终成功,在一次受人评估自身身价时,他不屑地说:“用金钱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太低级,太庸俗。”他奉献自己的一生给稻田,不求金钱回报,只为人民吃饱;虽有很多财富却仍忙碌于稻田。他无悔奉献和对金钱的不屑令我折服,令世界折服。

真菌林业齐并进,无私奉献一先驱。中国真菌学家邓叔群在国家需要时果断放弃自己即将得到的博士学位回国;他手提竹篮深入山中,一样一样采集禾真菌标本;他拒绝就任高官,冒风顶日做研究;他生活俭朴,不图物质享受,主动提减薪,捐房捐积蓄给国家......邓叔群一生的选择都从人民和国家出发,无私地奉献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科学报国理想,他淡泊名利,拒绝高官厚禄,是我们的楷模,是国家的骄傲。

镭放射线闪光芒,淡泊无私一伟人。科学家居里夫人一生忙碌于镭射线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奖的她把金钱和奖章给孩子当玩具,这件事虽被传得不甚新鲜,但我们却不得不从心底佩服这位伟大的女性,她为科学甚至奉献了自己的生命,她的无私与淡泊将永久地使她活在我们的心中。

世界上有三种人,第一种人庸碌一生,无所作为,生来被人忘记,死去无人关心;第二种人放荡一生,做恶多端,被世人唾骂,遗臭万年;第三种人则是像屠呦呦、邓叔群等这种人,他们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受人敬仰,被人铭记,名垂青史。而我们就是要做这第三种人,他们的无私与淡泊给予我们更大的动力,让我们去做更大的贡献。

因为无私,所以奉献。

因为淡泊,所以富有。

举起无私和淡泊的火把

404班

闫智聪

我看着照片上的那位老人。时光遮住了她的面庞,盖住了她的青丝,使他满面皱纹、鬓白如雪,但他的眼神仍是那么清澈,映着阳光闪闪发亮。时光染白了她的双鬓,却染不白她的一颗赤子之心,四十余载风雨,到她口中却只剩云淡风轻。面对镜头,她没有谈及自己的功绩,而是说着不争名利。

我从她身上看到了无私和淡泊,我不禁想着:在这繁华的世界上,我们该不该无私?我们该不该淡泊?我的脑海中飘过几个模糊的影子。

没有人会忘记大亮山上满山墨绿是谁染上的,也没有人会忘记那个人的满头乌黑是如何花白的,没有人会忘记那位老公仆——杨善洲。他本该退休,到一处安逸的地方安享晚年,但他却没有,而是一头扎进了大山里;他为林场争取的近千万奖金他本该拿走一部分,但他却没有,而是仍然只接受每月七十元的伙食补助。他的无私将被人们永世传唱,他的淡泊将被人们世代纪念。

蘑菇云在千里荒漠中腾起、膨胀、扩散。一个已不再青春的男人,望着这朵他辛勤培育出来的蘑菇,不禁潸然泪下。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在美国留学的朱光亚听到了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决定当即回国。他朝着祖国的方向,走的毅然决然,全然不顾此一行将是风雨兼程。他把自己的大半辈子都献给了祖国的核领域。当核弹氢弹引爆时,他笑了,纵使尘满面、鬓如霜。他的灵魂留在了大漠,留在了这片热地。

一根网线,这一端是一个神采飞扬的年轻人,另一端,则是一群学生,他们睁着大大的眼睛,眼中满是渴望,对知识的渴望。萨尔曼·汗,这位被称作“数学帝”的年轻人,用网线连接了自己和那些对知识怀着渴望的少年。当风投要他投资时,他拒绝了,他说,他只想为孩子们传授知识,给那些没钱上学的孩子们一个学习的机会。他因此被称为美国的数学教父。相信多年以后,那些听过他的课的少年们功成名就时,仍会记起这个年轻人,这个无私的,不为名利的年轻人。

身影一一飘过,我心中也有了确切的答案:我们应当无私,应当淡泊。虽然这世界满是自私之人,追名逐利之人,但我们却不能陷入这泥潭,我们应当在这个世界上举起一支火把,光虽微弱,却能照亮我们周围的一方土地,照亮那些仍在黑暗中摸索的懵懂的人,趋使他们也举起火把,他们的火把也将照亮他们周身。如此,黑暗将被驱散,光明将会回归。

淡泊之坚守

奉献之无私

404班

孙泳宁

一生奉献,只为青蒿素的发现;耄耋之年喜获诺奖,却在荣誉的簇拥下宠辱不惊。她看淡名与利,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医学,初衷却只是挽救生命,服务社会。

屠呦呦的经历告诉我们,唯有淡泊名利,心系社会,奉献社会,才能在被“名利”玷污的社会中清静独行,得到社会的肯定,造福于民。

谈古今,论中外,像屠呦呦一般置身名利之外,奉献社会的人有很多。新中国成立之初像钱学森,邓稼先这一批心系祖国的科学家,毅然放弃国外锦衣玉食的生活,回到当初积贫积弱的祖国倾尽全力,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正如那不为荣誉和财富所累,在荣誉、财富的簇拥下,仍为粮食问题魂牵梦萦的袁隆平,年逾古稀,本该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但他依然坚守一线忘我的工作。每天准时上班,准时下田,越是刮风下雨,他越要到田间看看,不断地为了全人类粮食问题而奋斗。当“袁隆平”三个字的品牌价值被估价超过1000亿元,当被冠上“杂交水稻之父”的桂冠,他却依旧挽起裤腿,准备走下农田。国家奖励汽车时他毅然拒绝,骑着自己的摩托车驰骋田畴,他咧嘴一笑:“还是我这个方便”。

他名满天下,却仍然淡泊名利,专注于田畴。

不让须眉的她,埋首于实验台,同样践行着淡泊名利,服务社会人生准则。“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将一事无成。”在小女儿玩她英国皇家学会金质奖章时居里夫人这么说。两度获得诺奖科学功勋盖世的她并未向政府申请专利,她淡然的讲“那是违背科学精神的!”。不仅如此,她还把把得来的诺奖奖金大量赠予别人,她还把千辛万苦提炼出来的价值高达100万法郎的镭无偿赠给研究治癌的实验室,用以帮助更多的患者。

大无畏的奉献,她用行动证实着身为科学家的她淡泊名利,服务社会的崇高追求。她的品德、名字连同贡献一道永载史册。

淡泊者无忧,无私者高贵,奉献着永恒!

淡泊与无私

404班郝晞廷

这世上有三种人:一种人庸碌一生、湮没于历史的洪流中,被人忘记;一种人私欲膨胀、作恶多端,遗臭万年、遭人唾骂;还有一种人名垂青史、流芳百世,被人铭记。屠呦呦显然属于第三种人,她呕心沥血提取出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性命,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留名青史。

记者采访屠呦呦时,她说获不获奖对她来说不那么重要,她的丈夫也说,那个时候,她脑子里只有青蒿素,她从没想得到这些荣誉。

细思名垂青史者,皆如屠呦呦一般,淡泊名利,无私奉献。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人,能有不竭的动力去做出更大的贡献。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一个没有受到献身精神鼓舞的人,永远不会做出什么伟大的事情来。”居里夫人因发现镭而获诺奖,面对骤来的荣耀,她选择了淡然;面对巨额的奖金,她选择了将其投入科学事业。她的淡泊使她能专注于热爱的事业,她的无私让她忘记个人享受、造福全人类。不久后,她因发现钋再次获诺奖,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两次获得诺奖的女性。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人,会受人敬仰、永世流芳。邵逸夫是香港无线影视公司的创始人、香港影视豪富。他虽身家百亿,但严于律己,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欲寡则心自诚。”他因热心慈善而饮誉四海。他从1985年开始为大陆的教育事业捐款,到1996年,所捐善款已达10亿。邵老先生于202_年溘然长逝,其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已经终止,但社会学意义上的生命却随着一栋栋“逸夫楼”长驻于世人的记忆。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人,能实现人生的价值。于敏,中科院学部委员、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他把一生都献给了祖国和科学,奉献精神成就他的伟大事业;他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淡泊名利使他享誉中外。他为国不谋身,一介书生,国之栋梁。

《荀子》有云:“不诱于誉,不恐于诽。”人生的意义在于奋斗。若能有自己热爱的事业并为之奋斗终身,那么人生就是有意义的。而名利易使人忘本。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歌德曾说:“你若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能将自己的生命寄托在他人的记忆中,生命仿佛就加长了几倍。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杨洁

202_年10月,85岁的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奖,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记者采访时,她说:“获不获奖对我来说不那么重要。”“科学研究不是为了争名争利。”她的老伴说:“她从没想得到这些荣誉。”

辛勤工作四十载,一朝成名天下知。但获奖后的她,依旧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屠呦呦的品质,正是一位位名垂千古的人身上散发的光芒。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他是一位“无名英雄”。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于敏,毕生信奉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追求科学和真理的漫漫征途中,他致力于原子弹和氢弹的研究,但对于“氢弹之父”的称呼,他并不接受,坚持认为核事业能取得现在的成绩,他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就像他沉默的事业一样,他也是一个安静的人。他对身边的人说,不要计较有名无名,踏踏实实做一个“无名英雄”就好。只愿“了却君王天下事”却不为了“赢得生前身后名”。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他是博学多才的一代鸿儒。当代大学者钱钟书先生,毕生致力于文学事业,只愿“多做点学问”。就像他的字默存一样,他默默的作者自己的学问,不愿被人打扰。他谢绝所有新闻媒体的采访,中央电视台记者曾千方百计想要冲破钱钟书的防线,但最终也只能遗憾地对全国观众宣告:钱钟书先生不接受采访,我们只能尊重他的意见。

他一生都在做着学问,一生都在默存。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躬耕田亩,辛勤的汗水浇灌着“超级水稻”.名满天下后,他依旧只专注于田畴。如今,八旬老人仍昼夜躬耕于稻田,身价千亿的他身着廉价的衣服,做着“禾下乘凉”的超级水稻梦。

低调做人,像于敏一样,“淡泊宁静”;像钱钟书一样“默存”;像袁隆平一样,做真正的耕者。高调做事,像他们一样,为祖国,为人民,奉献一生。

让我们同他们一样,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第二篇:屠呦呦

屠呦呦

篇一:时评人物素材:屠呦呦

时评人物素材:屠呦

呦北京时间10月5日17时30分,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202_年诺 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奖。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关键点一:创新

首创性、关键作用,这就是屠呦呦获奖的最重要的原因

1967年,越南战争陷入拉锯。当时,一种可怕的瘟疫席卷战区,杀伤力之大远胜于子弹炸药,造成的非战斗性减员是战斗性减员的4 —5倍。这种古老的瘟疫正是疟疾。越南方面向中国求助。1967年5月23日,全国60多家科研单位、500多名科研人员组成的科研集体,悄悄开始了一项特殊的使命,代号“523”,研究的指向明确——找到防治疟疾新药。两年后,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也参与进来。

那一年,屠呦呦39岁。因为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屠呦呦很快被任命为研究组组长,带领

一个小组的成员开始查阅中医药典籍,走访老中医,埋头于那些变黄、发脆的故纸堆中,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

屠呦呦研究组耗时3个月,从两千多个方药中筛出640个,又锁定到一百多个样本,最终入选的胡椒“虽对疟原虫抑制率达84%,但对疟原虫抑杀作用并不理想”。青蒿是当时的191号样本,虽然曾经有过68%的抑菌率,复筛结果却一直不好。问题出在哪里呢?

屠呦呦开始系统地查阅古代文献,希望能在古籍中找到只言片语,而这还真被她找到了。这就是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的一句话:“青蒿一握,以水两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决定,用沸点只有35℃的乙醚代替水或酒精来提取青蒿素。这抓住了“牛鼻子”——温度正是青蒿素(青蒿素到了1972年才获得命名,此时研究组尚不知这种物质的化学结构)提取的关键,过高的温度将破坏青蒿素的性质,使其抗疟性丧失。篇二:屠呦呦个人简历

屠呦呦个人简历

”她表示,经过现代技术的提纯和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中草药在疾病治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了不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团队与中国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目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

在改善人类健康和减少患者病痛方面的成果无法估量。

屠呦呦,1930年生于浙江宁波。“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中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选择药物学系生药学专业为第一志愿。她认为生药专业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在大学4年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异成绩。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

190次之后才成功

屠呦呦虽身患结核等慢性疾病,但仍坚持工作,无论到野外采集标本,还是在室内进行实验研究,她都积极主动地完成.由于她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现,1958年,被评为卫生部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作为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并且在与疟疾这种致命疾病的持续战斗中产生了长远的医疗福利.”拉斯克基金会如是说.为什么屠呦呦可以在平凡岗位上大有作为?或许我们可以从她说过的一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科技工作者,是不该满足于现状的,要对党、对人民不断有新的奉献.”

名言;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篇三:最新作文素材:屠呦呦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202_诺贝尔医学奖

202_年10月0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刚刚宣布,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奖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央视记者王薇薇)

“在青蒿素发现的过程中,古代文献在研究的最关键时刻给予我灵感。”这位80岁的女科学家声音清脆,带着浓浓的江浙口音,“我相信,努力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

“青蒿素的成绩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这也是标志着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屠呦呦的讲话始终保持一致的低调。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团队与中国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

目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对新华社记者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她表示,经过现代技术的提纯和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中草药在疾病治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了不起”。

中国人获诺贝尔医学奖#【她曾亲自试药 得中毒性肝炎】青蒿素动物实验时,曾出现过性转氨酶升高等现象。当时,屠呦呦和两位同事决定亲自试服,屠呦呦因此得了中毒性肝炎。但她们坚持亲自证实药物安全,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最终,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生命

屠呦呦通过央视正式发表获奖感言:获诺奖是一个很大的荣誉,青蒿素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这也标志着中医研究科学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是个入口。

呦!

中国人首获诺贝尔医学奖 1

疟疾是危害人类最大的疾病之一,人类对付疟疾的最有力的药物均源于两种植物提取物,一是法国科学家19世纪初从植物金鸡纳树皮上提取出的奎宁,二是我国科学家20世纪70年代从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202_年,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向恶性疟疾流行的所有国家推荐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

屠呦呦的名字本身并不“沉默”,呦呦,是鹿鸣的声音,典出《诗经》。打开《青蒿及青蒿类药物》一书,第一页就是那句诗:“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个名字和这种植物,两千多年前就以奇特的方式联系在一起,为一个科学家的故事增添了几分令人遐想的诗 意。

一、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第一发明人

疟疾是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流行病,全球百余国家年约三亿多人感染疟疾。自本世纪六十年代起,氯喹等原有抗疟药因疟原虫对此产生抗药性而失效。时值越南战争,促使国际上迫切寻找新结构类型抗疟药。在国内(曾由“523”办组织全国七大省市筛选中草药,国外(合物达三十万种)大量工作未获成功的情况下,领导科研组以现代科学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为指导思想,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收集二千多种方药基础上,归纳编篡成《抗疟方药集》,又从中选200多方药,组织筛选。经研制380多个样品,特别结合古代用药经验,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绞汁”服用截疟记载中,考虑到温度、酶解等因素,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获得青蒿抗疟发掘成功!发现的有效部位和有效单体—青蒿素,对鼠疟、猴疟均具有100%的抗疟作用。

二、首先发现双氢青蒿素

在研究青蒿素化学结构中,屠呦呦于1973年首创其还原衍生物—双氢青蒿素。这在青蒿素类药物研究上意义是很大的:

(一)确证青蒿素结构中羰基的存在;

(二)由双氢青蒿素结构中的羟基得以制备各类青蒿素衍生物,增效并扩大生物活性,促使当今国内、外对青蒿素类药物研究不断深入,更好为人类保健作贡献;

(三)经屠呦呦负责的科研组七年努力,得以创制出临床药效高于青蒿素10倍,又复燃率低至1.95%的新一代抗疟药,其片剂具有更突出的“高效、速效、安全、剂量小、口服方便、复燃率低、研制简廉”等优点,特别是经药效学及临床研究,证实最便于病人口服的片剂,在“安全、有效”上,胜于当前注射给药的同类衍生物,被认为是当前青蒿素类药物之优选者!该药于1992年获国家“一类新药证书”(92卫药证字X-66、67),已大批生产,经销国际市场,反映良好,被认为是“国际上治疗各型疟疾的较理想口服治疗药”。

屠呦呦为什么落选院士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无博士学位和留洋背景是“文革”前的历史条件所致,落选院士则值得探究。据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像屠呦呦这样做出国际认可的重大科学贡献而落选院士的,在我国并非个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比袁隆平晚一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上海系统所研究员李爱珍,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饶毅……

这些人是因为学术水平不高、科学贡献不大而落选院士吗?答案显然不是。从上述几位“落选院士”的治学为人风格中,人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启示。袁隆平至今仍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年到头大部分时间扎在水田里研究超级水稻;李爱珍数十年如一日呆在实验室里搞研究,如果不是因为她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恐怕还不为社会所知;屠呦呦除了“不善交际”,还“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比如在会议上、个别谈话也好,她赞同的意见,马上肯定;不赞同的话,就直言相谏,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屠呦呦的老同事李连达院士语,笔者注);饶毅则是出了名的“敢讲话”,研究之余还在自己的博客和国内外媒体上撰文,批评中国科技体制的弊端、教授不听讲座的浮躁学风等。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中国农大原校长石元春、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虽然因涉嫌学术造假而屡遭检举、质疑,却依然稳坐院士的宝座;相当比例的政府高官和企业高管,顺风顺水地当上了院士,风光于政、学、商诸界。

作为“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两院院士的评选无异于风向标、指挥棒,具有无可替代的引领、示范作用。其评选是否客观、公正,不仅事关院士群体自身的尊严和公信力,更影响着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热情,甚至海外留学人员的来去选择。

默默工作、不善交际、敢讲真话、贡献卓著的落选院士,涉嫌造假、擅长公关、有权有钱的却顺利当选、风光无限。两相比照,向社会传递了怎样的信号?给公众造成了怎样的印象?

是该检讨、改进两院院士的评选标准、方法和程序的时候了。

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

新华网北京10月5日电(记者王思北吴晶)“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这是5日晚间,刚刚摘取202_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通过前往看望她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向外界表达的获奖感言。

202_年10月5日北京时间17时30分,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2_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当晚,受有关党和国家领导人委托,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和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尚勇前往屠呦呦家中表示祝贺。

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对屠呦呦获奖的贺辞中表示,屠呦呦的获奖,表明了国际医学界对中国医学研究的深切关注,表明了中医药对维护人类健康的深刻意义,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学术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中国医药卫生界的骄傲。

屠呦呦将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金的一半

新华社斯德哥尔摩10月5日电(记者付一鸣和苗)瑞典卡罗琳医学院5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2_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 3 医学奖奖金共800万瑞典克朗(约合92万美元),屠呦呦将获得奖金的一半,另外两名科学家将共享奖金的另一半。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引发疟疾的疟原虫产生了抗药性;20世纪60年代初,疟疾再次肆疟东南亚,疫情难以控制。科学家们重整旗鼓,开始寻找对付这种疾病的新药。在这股新浪潮中,传统中药青蒿脱颖而出。青蒿是一株救命草。找到它的人,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1961年5月,美国派遣军队进驻越南,越南战争爆发。交战中的美越两军深受疟疾之害,减员严重,是否拥有抗疟特效药,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美国投入巨额资金,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但没有找到理想的药物。越南则求助于中国。1967年,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一个旨在援外备战的紧急军事项目启动了。因为启动日期是5月23日,项目的代号被定为“五二三项目”,这是一个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的大项目,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参与,屠呦呦是其中一位。

此前,国内其他科研人员已经筛选了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没有令人满意的结果。屠呦呦决定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开始,也四处走访老中医,她整理了一个640多种包括青蒿在内的草药《抗疟单验访集》。

但在最初的实验中,青蒿的效果都不是最好的。她再次翻阅古代文献,《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引起了她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原来青蒿里有青蒿汁,它的使用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在摄氏60度的温度下制取青蒿提取物,1971年10月4日,她在实验室中观察到这种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今天,疟疾仍然是危害人类最大的疾病之一,全世界每年有5亿人罹患此病,100多万人因此死亡。

“青蒿是一种作为青蒿素来源的中药植物,用于生产最有效的抗疟药物。”202_年3月12日,世卫组织在发表专著《青蒿种植与采集指南》的新闻稿中如是说。

世界上青蒿素药物的生产主要依靠中国从野生和栽培的青蒿中提取,但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只有0.1%~1%,非常低。专门种植青蒿也占用了大量土地。

青蒿素与中医是什么关系?

“受传统医学启发”是非常严谨、恰当的表达。张大庆也表示,青蒿素不能说与中药毫无关系,“还是受到了启发,获得了一些灵感的”,但是,它的研发其实遵循的是现代药理学和化学的方法,经历了非常严格的提纯-再试验-测定化学结构-分析毒性药效-动物试验-临床试验-提取工艺优化-生产工艺的制药流程,“这和我们传统所说的中药不一样,疗效和毒性都是非常明确的,不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不是说中国人吃了能治疟疾,非洲人吃了就不能治疟疾”。

首先中医药典籍记载长期以来都存在着“名实分离”的问题,也就是说,古人所说的青蒿,其实是一个大类,包含了许多植物。如今我们所说的“青蒿”是不含青蒿素的,倒是“臭蒿”或“黄花蒿”才含有青蒿素。

其次是化学方面。青蒿素是从黄花蒿中分离得到的一种倍半萜内酯过氧化物,倍半萜内酯的特点是脂溶性较高,这就意味着,传统中药加热煎服的方法,将对青蒿素造成破坏,使其失去治疗作用。但是,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所记载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倒的确有可能提供成功的线索,这里的关键在于,没有经过加热煎服这一过程。

用“砒霜成分治疗白血病”可能会是下一个受到关注的重大成果

用砒霜治病,中药有传统,西方也曾用过。含砷的中药有砒霜、砒石、雄黄、雌黄等。北宋的《开宝详定本草》、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记载了砒霜的药性。在上世 4 纪六、七十年代,在巡回医疗过程中,中国医学人员在从民间中医得知可用砒霜、轻粉(氯化亚汞)和蟾酥等治疗淋巴结核和癌症后,通过一系列艰难的研究加上许多后来者的卓越贡献,尤其是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的张亭栋的贡献,最终揭示了砒霜的化学成分三氧化二砷对白血病的治疗可以起关键作用。

这个成果曾获得葛兰素史克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其重要性可能以后会获得更大的承认,饶毅教授认为,张亭栋的成果足以获得诺贝尔奖。

第三篇:屠呦呦

屠呦呦与青蒿素

202_年10月5日,从瑞典斯德哥尔摩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2_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10月6日上午,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者请进家门,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她还通过央视发表自己的获奖感言,她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一项很大的荣誉,青蒿素这项生物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公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在诺贝尔奖之前,大部分人或许都不知道屠哟哟是何许人,一夜之间她蜚声国内外,而以她为领导的研发小组研制的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也被大家所熟知。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最感兴趣。大学毕业后,屠呦呦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那时该院初创,条件艰苦。屠呦呦在设备简陋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的工作环境中,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她心无旁骛,埋头从事中药研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果。其中,研制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是她最杰出的成就。当年轻的屠呦呦开始这项研究的时候,她当然不会意识到,在漫长而曲折的研究“抗疟”的道路上,有一顶金光闪闪的王冠正在等待她来摘取。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约数10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约2亿人患疟疾,百余万人被夺去生命。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当时正值美越交战,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80多万人。美国不惜投入,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却未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因疟原虫对喹啉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所以,防治疟疾重新成为各国医药界攻克的目标。继美国之后,英、法、德等国也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寻找有效的新结构类型化合物,但一直未能如愿。我国从1964年重新开始对抗疟新药的研究,从中草药中寻求突破是整个工作的主流,但是,通过对数千种中草药的筛选,却没有任何重要发现。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的情况下,1969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她从整理历代医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编辑了以640方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然而筛选的大量样品,对抗疟均无好的苗头。她并不气馁,经过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进行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但大量实验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她又系统查阅文献,特别注意在历代用药经验中提取药物的方法。当她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时,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久疟”。琢磨这段记载,她认为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于是她改用乙醇冷浸法,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的效价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终于,在经历了190次失败后,青蒿素诞生了。这剂新药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

疟疾,一个肆意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被一位中国的女性科学家制服了。屠呦呦,以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谱写了一部精彩的人生传奇。

“这一医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并不在短期内显而易见。但也有少数,它们的诞生对人类健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是立竿见影的。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这是202_拉斯克奖的颁奖词。202_年的诺贝尔奖虽然有些姗姗来迟,但毕竟是令人庆幸的。当颁奖词的庄严声韵回响在地球上空的时候,各种肤色的人都在向这位耄耋老人表达深深的敬意。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屠呦呦的名字寄托了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这美好的期待既是小鹿在原野上呦呦地叫着,吃着青草,象征和谐之意,又有小鹿象征人才,父母希望女儿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之意。B.疟疾是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世界上每年有百余万人被它夺去生命。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都在努力研发制服它的新药物,我国的科学家率先完成了这个任务。

C.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的发现,不可能在短期内让人们看见它们显著的价值和效益。例如,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D.本文在平实的叙述中穿插一些富有文学色彩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作者重点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描写细腻,有很强的说服力。E.拉斯克奖是美国最有影响的生物医学奖,正因为屠呦呦获得的拉斯克临床医学这个世界上最有声望的大奖之一,为她如今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屠呦呦获得突破性进展,最关键的步骤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3)屠呦呦获得成功的因素有那些,结合文章进行概括分析。(6分)(4)文中说“各种肤色的人都在向这位耄耋老人表达深深的敬意”,结合全文,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8分)

(1)AB(答A2分,答B3分,答D1分)

【解析】本题考查综合分析理解实用类文本的能力。C项张冠李戴,文中倒数第二段说“屠呦呦„„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起的作用和意义立竿见影,而不是“不可能在短期内看见显著的价值和效益”。D项“描写细腻”有误,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是平实的语言,没有细腻的描写.故1分。E强加因果)。

(2)改进提取药物的方法(2分)。①从东晋名医葛洪的有关记载中受到启发,认识到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2分);②改用乙醇冷浸法(1分);又采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法。(1分)。

(3)①源于兴趣理想的动力: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②克服困难的执着精神:屠呦呦在设备简陋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的工作环境中,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她心无旁骛,埋头从事中药研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果。③研究操作的实践能力:从整理历代医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进行大量实验;④临危受命领导团队的才干: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每点2分必须先概括再联系原文分析,答出三点即可)

(4)①“各种肤色的人表达敬意”的原因是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屠呦呦研发的青蒿素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

②“向这位耄耋老人表达敬意”意味着85岁的老人屠呦呦以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谱写了一部精彩的人生传奇。

③这种“敬意”源于:疟疾这个肆意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被一位中国的女性科学家制服了。

④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有着像屠呦呦一样为理想克服困难、执着奋斗的坚强毅力,不为名利、潜心研究的科研精神,即使获奖依然不忘团队的合作精神;难能可贵的是屠呦呦查阅中国古老的医药典籍,利用现代的科研方法提取的青蒿素是具有中国医药特色的科研成果,为中医药学增光,更为中华文化添彩,她激励着国人、华人为世界人民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202_ 年10 月5 日,北京时间17 时30 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秘书乌尔班·伦达尔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宣布,将202_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初闻屠呦呦的人,都会为她的名字所吸引。“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的名字取自《诗经·小雅》中的名句。而根据朱熹的注释,这里的“蒿”指的正是青蒿。1955 年,她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其后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时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

1967 年,疟疾肆虐越南战场,越方向中国求助。1967 年5 月23 日,全国60 多家科研单位、500 多名科研人员组成的科研集体,悄悄开始了一项特殊的使命,代号“523”,研究的指向明确——找到防治疟疾新药。两年后,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也参与进来。

那一年,屠呦呦39 岁。她仅有大学本科学位,也被召集加入“523”项目。因为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在那个资深科学家大部分已被打为右派的年代,屠呦呦很快被任命为研究组组长,带领一个小组的成员开始查阅中医药典籍,走访老中医,埋头于那些变黄、发脆的故纸堆中,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屠呦呦研究组耗时3 个月,从两千多个方药中筛出640 个,又锁定到一百多个样本,最终入选的胡椒“虽对疟原虫抑制率达84%,但对疟原虫抑杀作用并不理想”。青蒿是当时的191 号样本,虽然曾经有过68%的抑菌率,复筛结果却一直不好。

屠呦呦开始系统地查阅古代文献,希望能在古籍中找到只言片语,而这还真被她找到了。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两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决定,用沸点只有35℃的乙醚代替水或酒精来提取青蒿素。这抓住了“牛鼻子”——温度正是青蒿素提取的关键,过高的温度将破坏青蒿素的性质,使其抗疟性丧失。在发现青蒿素的有效性和温度的关系后,屠呦呦又做了几件事。

“文革”期间,没有办法做新药的临床试验。为了疟疾病患的福祉,屠呦呦和同事们勇敢地成为了青蒿素的第一批志愿受试者。在确认了青蒿素提取物对人体是安全的情况下,他们前往海南省,在患有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的病人身上试验该提取物的有效性。临床试验的结果激动人心:经治疗的病人疟疾症状迅速消失,这些症状包括高烧和血液中的寄生虫数量。而采用氯喹(治疗疟疾的传统药物)治疗的病人却没有这些临床收益。

积极的临床结果指引着屠呦呦研究组再接再厉。他们接着分离纯化了青蒿的抗疟有效成分,屠呦呦研究组将其命名为青蒿素。著名生物学家和医学家、同为诺贝尔奖得主的约瑟夫·戈尔斯坦曾总结,揭示(发现)和创造(发明)是生物医学进步的两条不同的路径。屠呦呦研究组在完成科研征程的第一步——发现青蒿素后,接下来就要进入下一步——创造,即把自然界的分子转变为药物。

1986 年,青蒿素获得了我国颁发的一类新药证书。青蒿素类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一种能够在疟疾早期阶段扼杀疟原虫的有效药物。目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一项特殊历史时期的任务,最终转化成了全人类对抗疾病的武器,拯救了数不清的生命。月5 日下午,从电视上得知获奖消息时,以为还是哈佛大学医学院颁发的华伦·阿尔波特奖。“这个刚闹完,又出来个诺贝尔奖。”老人皱着眉头。媒体蜂拥而至。几经争取后,10 月6 日上午,几家中央媒体的记者得以进入她家中进行采访——从202_ 年因获得拉斯克奖而声名鹊起后,她几乎拒绝了所有的采访。85 岁高龄的屠呦呦听力已经不好,每个问题都要重复几遍才能听清。她准备了一张纸,算是“标准答案”,一上来就拿在手里,对着念了一遍:“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个很高的荣誉。青蒿素研究获奖是当年研究团队集体攻关的结果,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也标志中医研究科学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这份“标准答案”也许恰恰让我们明白了为什么这位无博士学位,无留学经历,无两院院士头衔的“三无”科学家能够取得这样举世瞩目的成就。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恐怕当年给屠呦呦起名的父亲,也不曾料到这《诗经》中的迎宾之曲真的迎来了一个济世之才,更不会想到那句“食野之蒿”竟成了一个神奇的预言吧。

(根据《人民日报》海外版、百度百科、《中国教育报》、中华网等整理)相关链接

①“诺贝尔的奖项发展到今天,更多是用来对科学家一生的贡献做总结性表彰,而不仅仅是表彰近期的成就。”

(摘自《新京报》)

②“他们(屠呦呦和张亭栋)作出的贡献,在我看来,值得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而他们在国际国内的认可都远低于他们的实际贡献。两位皆非院士,其中一人可能从未被推荐过。„„最重要的是,这些药物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我们应该推崇他们的工作、肯定他们的成就。”

(摘自原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的《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屠呦呦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其后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时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她因此患上中毒性肝炎。

B.39 岁的屠呦呦仅有大学本科学位,却也被召集加入“523”项目,是因为她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她耗时3 个月,从两千多个方药中筛出640 个,又锁定到一百多个样本也证明了她的勤奋。

C.屠呦呦决定用沸点只有35℃的乙醚代替水或酒精来提取青蒿素,是受到了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启发,而事实证明,温度正是青蒿素提取的关键,过高的温度将破坏青蒿素的性质,使其抗疟性丧失。

D.在确认了青蒿素提取物对人体是安全的情况下,屠呦呦和同事在患有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的病人身上试验该提取物的有效性。临床试验的结果激动人心:经治疗的病人疟疾症状迅速消失,这些症状包括高烧和血液中的寄生虫数量。而采用氯喹治疗的病人却没有效果。E.“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诗句出自《诗经·小雅》,是一首迎宾之曲,该诗曾经被曹操化用入《短歌行》。文尾所说的“神奇的预言”是指诗句恰好将“呦呦”的名字与“蒿”联系在了一起。

(2)屠呦呦在提取青蒿素过程中展现出她身上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3)文章在开篇和结尾处引用《诗经》,有何作用?(6 分)

(4)屠呦呦对获得诺贝尔奖和提取青蒿素的功劳归属问题有何看法?请联系文本并实际谈谈你的思考。(8 分)

(1)C、E。A项,屠呦呦一度患中毒性肝炎是因为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而她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原因列举不全。B项“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是她被任命为研究组组长的部分原因,而不是召入项目的原因;后边的工作不是她个人完成,而是她的研究组。D项中“而采用氯喹治疗的病人却没有效果”错误,原文为“没有这些临床收益”。

(C项得2分,E项得3分,A项得1分。)

(2)①具有中西医背景。既能在中医医书中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又能驾驭西医的实验操作。

②勤奋。“耗时3个月,从两千多个方药中筛出640个,又锁定到一百多个样本”。③能够广泛吸收前人经验。吸取了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经验。④勇于创新。用沸点只有35℃的乙醚代替水或酒精来提取青蒿素。

(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3)①内容上,交代了屠呦呦名字的出处,凸显了屠呦呦和青蒿之间的联系,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②结构上,首尾呼应,同时照应了标题,强化了对传主的赞美之情。

③效果上,引用《诗经》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与可读性,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每点2分。)

(4)①她知道诺贝尔奖是崇高的荣誉,但并未将其放在心上,从她“这个刚闹完,又出来个诺贝尔奖”的慨叹和获奖后对媒体的态度上可以看出;(2分)

她把功劳归于研究团队和国家,并未居功自傲,从她“是当年研究团队集体攻关的结果,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的表述可以看到。(2分)

②学者最值得尊敬的是一生的贡献和精神,而不是名誉或者头衔。(相关链接)像钱钟书一生没有很多的头衔,却是不妨碍他受到世人的尊敬,只要做出过突出的贡献,具有像屠呦呦那样为病患以身试药的精神,我们就应该给予充分的尊敬。

(4分,看法2分,联系现实2分。言之成理即可。)

第四篇:中医文史漫谈(一一三屠呦呦专辑)

中医文史漫谈(一一三·屠呦呦专辑)

屠呦呦赴瑞典获颁诺奖专辑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一行乘坐中国国际航空公司航班12月4日下午顺利抵达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医药学奖评委会秘书长沃尔本·列达勒亲临机场迎接,首位中国女性科学家的“诺奖之旅”就此正式拉开帷幕。

当地时间12月6日,屠呦呦及其他202_年诺奖获得者一起前往诺奖博物馆参观,并按诺奖传统,在博物馆里的椅子上留签名并捐赠物品。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将在12月10日举行。中新社记者沈晨摄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为诺贝尔酒吧的椅子签名。中新社记者沈晨 摄

屠呦呦在博物馆里的椅子上留签名并捐赠物品。中新社记者 沈晨 摄

屠呦呦向诺贝尔博物馆捐赠《青蒿抗疟研究》一书。中新社记者 沈晨 摄

屠呦呦当天参加活动时还向诺贝尔博物馆赠送了图书《青蒿抗疟研究(1971-1978)》。这是屠呦呦在展示赠送的图书。这本书汇集了屠呦呦团队早期抗疟研究成果,记载了青蒿素的发现历程。

值得一提的是,诺贝尔博物馆制作的一套以青蒿植物为原型的茶杯和茶壶,向屠呦呦和她发现的抗疟药物青蒿素致敬。根据中国中医科学院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消息,这套茶壶和茶杯由粘土制成,配套的加热器把手通过3D打印成型。

12月6日下午,应诺贝尔奖委员会邀请,202_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左)与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大村智一同出席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举行的诺奖得主新闻发布会。中新社记者沈晨摄

当地时间12月6日,屠呦呦及其他202_年诺奖获得者一起前往诺奖博物馆参观,并按诺奖传统,在博物馆里的椅子上留签名并捐赠物品。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将在12月10日举行。中新社记者沈晨摄

屠呦呦(右)在与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在交流。中新社记者 沈晨 摄

这是12月6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博物馆拍摄的屠呦呦赠送的中式瓷盘。瓷盘刻有青蒿素的分子结构,并用英文介绍青蒿素为人类抗击疟疾做出的贡献。屠呦呦及其他九位202_年诺贝尔各奖项得主当日受邀参加诺贝尔博物馆活动,并向博物馆赠送个人纪念品。新华社记者叶平凡摄

12月7日下午,202_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用中文发表《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的主题演讲。记者沈晨摄

12月7日下午,202_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用中文发表《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的主题演讲。记者沈晨摄

12月7日下午,202_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左二)与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右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中)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发表演讲。记者沈晨摄

屠呦呦获颁202_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接过红色的获奖证书(右图)。据人民网

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的202_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结束后,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展示获得的奖章。新华社记者

叶平凡 摄

新华网斯德哥尔摩12月10日电(记者付一鸣和苗)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获颁202_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当地时间16时30分许,屠呦呦身着亮紫色长套裙,与其他领奖人逐一登上领奖台就座。诺贝尔基金会主席卡尔-亨里克·赫尔丁首先致辞,欢迎获奖者来瑞典参加颁奖仪式。

在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的代表分别介绍了该奖得主屠呦呦以及另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的获奖成就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向屠呦呦颁发了诺贝尔奖证书、奖章和奖金。颁奖现场回荡着嘉宾表达祝贺的掌声。

202_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金共800万瑞典克朗(约合92万美元),屠呦呦将获得奖金的一半,另外两名科学家将共享奖金的另一半。

202_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文学奖以及经济学奖的获奖者也在颁奖仪式上获颁各自的奖项,瑞典王室成员、政界领导人及其他各界人士1300余人出席颁奖仪式。

荣获202_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是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学家阿瑟·麦克唐纳;化学奖得主为瑞典科学家托马斯·林达尔、美国科学家保罗· 莫德里克和拥有美国、土耳其国籍的科学家阿齐兹·桑贾尔;文学奖得主为白俄罗斯女作家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西耶维奇;经济学奖由拥有英国和美国国籍的经济学家安格斯·迪顿获得。

12月10日是瑞典工业家诺贝尔的逝世纪念日,每年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都安排在这一天举行。

屠呦呦领取诺贝尔奖

本报斯德哥尔摩12月10日电(特派记者张苗朱丽珍)

北京时间12月11日凌晨零时12分,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大厅,身着一身玫瑰红正装的屠呦呦,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202_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证书,同时接过的还有一枚印有诺贝尔头像和铭文的金质奖章。

瑞典王室成员、政界领导人及其他各界人士1300余人出席颁奖典礼。

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金共800万瑞典克朗(约合92万美元),屠呦呦将获得奖金的一半,另外两名获得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和日本学者大村智共享奖金的另一半。

颁奖会上,诺贝尔基金会主席卡尔—亨里克·赫尔丁盛赞了屠呦呦团队的发现和贡献。他说,“为一些寄生虫病或者是疟疾能够发现新的疗法,拯救了数以百万人的生命。”

北京时间昨天晚上11:30,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迎来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在这里举行。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一身紫色礼服长裙,胸前点缀着一枚闪亮的胸针,她坐上了颁奖台上的8号椅子。

屠呦呦获得了202_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也是中国内地科学家首次获得诺奖自然科学奖,这对中国科学界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分享这一奖项的,还有爱尔兰科学家坎贝尔、日本科学家大村智。

颁奖典礼在莫扎特的音乐声中开启,颁奖典礼从物理奖开始,接下来是化学奖,当屠呦呦登上领奖台,从瑞典国王手里过诺奖奖章和证书时,全场响起热烈掌声。

屠呦呦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为世界贡献了新型药物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今年10月,她因此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现场1500多位嘉宾见证了这一时刻。嘉宾除了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他们的亲友团之外,还有瑞典王室的多位成员,包括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和王后。各国驻瑞典的外交使节,包括中国驻瑞典大使也参加了颁奖,瑞典主要的政治家,各界名流,以及诺奖组委会邀请的专家学者、往届获奖者济济一堂。

颁奖结束后,屠呦呦在家人和其他亲友团,一共十几位成员的陪伴下,参加了随后在斯德哥尔摩市政厅举办的诺贝尔晚宴。

在颁奖仪式上,主持人表示,诺贝尔奖115年的历史中,已经为全球900多位科学家颁发了奖项。

从北京到斯德尔摩

屠呦呦的低调瑞典行

这个月30日,屠呦呦将迎来她85岁的生日。对于一个已经84岁的老人来说,本次诺贝尔之行,是对她一次体力的考验。

但是,昨晚的颁奖典礼上,她依然神采奕奕。为了这次颁奖典礼,她也做了充分的准备。昨天下午5点半,屠呦呦在女儿的搀扶下出现在音乐厅,她穿着黑色大衣、系着黄色丝巾,微笑着出现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大厅的8号侧门,参加颁奖典礼的彩排。6个小时之后,她穿着正装,从正门迈入大厅,坐在了舞台中央,等待瑞典国王为她颁发一份有题词的证书,一枚带有诺贝尔头像和铭文的金质奖章,以及一张价值400万瑞典克朗(约300万人民币)的奖金支票。

整个诺贝尔周,她其实相当低调,大部分时间都被家人和中药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们保护在Grand Hotel的诺贝尔套房里。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让84岁的老太太,有足够多的时间养精蓄锐,参加这最重要的颁奖。

瑞典当地时间12月6日上午,屠呦呦少有地参加了一次活动,她和其他9位202_年诺贝尔各奖项得主受邀参加了诺贝尔博物馆的活动,她向博物馆赠送了图书《青蒿抗疟研究(1971-1978)》,这本书汇集了屠呦呦团队早期抗疟研究成果,记载了青蒿素的发现历程。

她胸前的那枚胸针

是蕾丝织的黄花蒿图案

屠呦呦像别的获奖者一样,按照传统在博物馆咖啡厅的椅子上签名留念。

而诺贝尔博物馆则专门制作了一套以青蒿植物为原型的茶杯和茶壶,向屠呦呦和她发现的抗疟药物青蒿素致敬。这套茶壶和茶杯由粘土制成,配套的加热器把手通过3D打印成型。

之前她唯一的一次高调亮相,是12月7日,在斯德哥尔摩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的演讲:《青蒿素——传统中医药献给世界的礼物》,再现了中国科研团队在传统中医中寻找宝藏,再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最终治病救人、造福人类的过程。

这天屠呦呦穿着的宝蓝色套裙,由华裔时尚设计师Galo为她量身定做,服装最大的亮点在胸前部分用蕾丝织出来的黄花蒿图案。黄花篙的线条交织排成美丽的女体。而那支闪闪发光的胸针造型,正是她的名字字母缩写TYY。

昨天颁奖晚会结束后屠呦呦参加了晚宴,为了照顾屠呦呦的身体,诺贝尔组委会调整了晚宴位次,屠呦呦不与瑞典国王同坐主桌用餐,而改为10号桌,坐在她身边负责照顾她的是她的先生李廷钊。

颁奖结束,屠呦呦将于北京时间13日回国。

屠呦呦获颁诺贝尔奖:为人类作出最有价值的贡献

12月10日,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登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让我国科技界乃至全国人民再次为之骄傲和振奋。其实,自今年10月消息传出,在最初的兴奋过去之后,科技界一直在思考:中国的下一个诺奖在哪里?怎样让中国科技界出现更多的屠呦呦?

屠呦呦获诺奖显示中国科技的繁荣进步

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正如李克强总理在贺信中所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国科技繁荣进步的体现,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体现,充分展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202_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前排)出席颁奖典礼。新华社记者 叶平凡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交流日益加深,越来越多中国科学家的成果被国际学术同行所熟知。”在祝贺屠呦呦荣获202_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座谈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说,他在出访一些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的时候,从国家元首到当地老百姓,无不对青蒿素这一克疟神药心存感激。

据陈竺介绍,他曾与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院士路易斯·米勒有过一些交流,当路易斯·米勒在谈起屠呦呦的贡献时,眼睛里闪着泪光。还有很多外国科学家,也是怀着这样的崇敬之情谈起屠呦呦,谈到中国科学家的贡献。

尽管经过几代科研工作者的奋斗,我国科技创新不断取得重大突破,许多成果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却唯独与诺贝尔奖无缘。此次屠呦呦获奖,终于实现了这一零的突破,也在一定意义上体现出我国的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陈竺感慨地说:“中国科技界正处在历史发展的最好时代。” 抗疟药研究之路曲折而漫长

许多人并不了解,抗疟之战由来已久,而抗疟疾药物的研究之路也充满曲折。

1978年6月17日,《光明日报》的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青蒿素研制成功的重大报道,并断言“这是我国医药卫生科技人员走中西医结合道路,发掘祖国医药学宝库所取得的一项重大科研成果,也是继国际上治疗疟疾的药物——氯喹后的一个新的突破”。次日,《光明日报》继续刊发本报记者采写的文章《深入宝库采明珠——记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研制历程》,对青蒿素的研制过程做了全面而生动的解读。文中提到的“一位新中国成立后从北京医学院毕业的实习研究员”,就是屠呦呦,而这距今天屠呦呦获诺奖,竟过去了37年之久。

疟疾不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重大流行性疾病之一,还严重影响军队行动,这在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有太多例证。资料记载,在越南战争中,美军因疟疾造成的非战减员比战伤减员高出四五倍。为此,美国成立疟疾专门委员会,组织几十个机构参加研究。至1972年,美国华尔特里德陆军研究院就已筛选了21.4万种化合物,但仍没能找到理想的新结构类型抗疟药。

20世纪60年代初期,越南人民军也同样遭受疟疾的困扰。越南领导人在访问“同志加兄弟”的中国时,向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提出帮助研制新型抗疟药的请求。为此,主席和总理指示有关部门,要把“解决热带地区部队受疟疾侵害问题”作为一项紧急援外、战备任务立项。

记者从中国中医科学院了解到,我国军内从1964年起开展抗疟药研究。1966年,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和毒理药理研究所设计出防疟1号、2号片,使预防时间从7天延长到10天至14天。但鉴于任务的紧迫性和艰巨性,1967年5月23日,国家科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在京召开了“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会议”,自此拉开了军民合作,共同研究抗疟新药的序幕。项目以开会的日期为代号,称为“523”任务。之后,先后有七省市全面开展了抗疟药物的调研普查和筛选研究。至1969年,已筛选化合物及包括青蒿在内的中草药万余种,但仍然没有取得理想结果。1969年1月21日,全国“523”办公室主任白冰秋、副主任张剑方及田辛一行三人来到当时的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邀请相关专家加入抗疟药物研究。中国中医研究院指令中药所成立了科研组,屠呦呦任课题组组长。也正是从那一刻,屠呦呦与青蒿素结下不解情缘。屠式发现与大团队合作的机制保障

如果说屠呦呦在40多年前发现青蒿素带有某种偶然性,那么,在成功的偶然中,一定有着某种必然。

屠呦呦的执着坚守,是最终成功提取青蒿素的关键。据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料记载,当时中医研究院是“文革”重灾区,科研工作全面停顿,课题组初期也仅有屠呦呦一人。屠呦呦回忆说,接受重任后心情激动,也深感责任重大。但她坚信,依靠历史悠久的传统中医药,一定会找到办法。她从本草研究入手,不厌其烦地收集、整理了包括内服、外用,植物、动物、矿物药在内的202_多个方药,又精选编辑了含640个方药的《抗疟方药集》后进行实验。但之后因种种原因,“中草药抗疟”工作难以继续开展。直到1971年,抗疟队伍再次在广州召开专业会议,周恩来总理对此作了重要指示。自此,屠呦呦重新挑起重担,重新建立课题组。她说,当时由于丈夫被下放到在云南的“五七干校”,家里孩子小无人照看。为了不影响工作,干脆把孩子送回了老家。“在那个时候,绝对是事业第一,生活要给事业让路的。” 终于,在经历了190次失败的煎熬后,1971年10月4日,编号为第191号的乙醚中性提取物出现了令人振奋的结果——其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这一成功最终证实了青蒿的抗疟作用。随后,多个青蒿素类抗疟药先后诞生。在那个年代,聚全国学科优势大团队合作的力量,也为青蒿素发现提供了有效的机制保障和平台。1978年11月28日,在扬州召开青蒿素鉴定会时,主要研究单位就列了6家,主要协作单位竟有39家之多,参加鉴定会的人员达100多人。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缺少先进仪器设备,工作量又如此之巨大,需要这样的协作保障机制。正如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所说:“‘523’项目集全国精英之力,那是一种建立在团队精神之上的、永远不会过时的中国特色研究模式。”

融合让传统医学汲取营养并绽放光彩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与屠呦呦相识于20世纪50年代。那时他们每天三顿饭都在食堂吃,聊天的机会多。他说,人们只知道,学西医出身的屠呦呦取得成功是受到中医药启发,但并不了解,她也曾系统地学习过中医药。屠呦呦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但在1959年至1962年,她参加了卫生部“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如果没有那三年的系统学习,她可能不会想到从《肘后备急方》里面去找灵感,想到采用乙醚低温提取这一关键性步骤。正如中医药的传统技术方法给屠呦呦以创新的灵感,现代医学的许多成果,也是中医药和现代科学融合的结晶。“医学发展没有必要去刻意计较传统与非传统、中医与西医的区别。”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张其成说。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王庆国谈道:“古代典籍中说好的东西,并不是简单拿来就都可以用,数千年来,中医基础理论一直伴随时代发展向前推进,一刻也没有停歇。传统医学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也需要从当代最先进的理论与技术中不断汲取营养,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掘和发展,取得更辉煌的成绩。”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姜廷良表示,屠呦呦的成功也启发我们思考,怎样更好地探索总结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律的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表示,中医药是我国最具有原始创新潜力的领域。国家重大科技计划中,应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创新研究布局,打破行业和单位的界限,推进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使之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出现更多的屠呦呦需要什么

“获得这个奖,我并不觉得怎么样,我倒是觉得青蒿素真正能救命,能让很多人免于死亡更重要。即使不给我这个奖,但能救很多人,也值。”获诺奖后的屠呦呦对张伯礼院士说。陈凯先院士在谈到屠呦呦获得诺奖时说,她经历了多次失败,但仍坚持不懈,坚持创新,不盲目跟风,不急于求成,这些都是一个科学家非常宝贵的品质。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也在科技界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说,我们的科研到底要干什么?从哪出发?其实简单概括,科学研究一定要以造福人类为价值导向和根本宗旨。只有真正为人类作出有价值的贡献,才有可能获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陈竺也同样强调,科学的道路从来都不是平坦的,中青年科学家需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放弃追逐那些简单的数量指标,放弃所谓的光环诱惑,扎扎实实做好学问。“科技创新还需要用改革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更多的创新提供政策空间。”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刘谦说,创新需要系统集成、联合攻关、协同合作,需要组织机制的保障。如形成更科学、更符合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评价机制;下放科研评价和人才评价的权力,给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避免科研资源浪费和无效配置等,从而形成最优质的创新土壤,更好地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

唯有如此,才能出现更多像屠呦呦这样勇攀高峰的科学家,才能让中国早日成为创新型国家。(光明日报北京12月10日电光明日报记者田雅婷)

202_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屠呦呦(中),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左一)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左二)及文学奖获得者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西耶维奇(右二)于周四在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奖颁奖现场。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曹洪欣称,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将促进传统中医药的发展。来自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屠呦呦因成功提取治疗疟疾的青蒿素而获诺贝尔奖。她于周四(10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出席诺贝尔奖颁奖仪式。曹洪欣表示,屠呦呦获奖预示着中国传统中医现代化发展的光明前景。曹洪欣曾是中国医学研究院院长(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40年前,屠呦呦及其团队使用低温提取法在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她们的努力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曹洪欣说,屠呦呦受到了传统医学中青蒿为治疗疟疾方案的启发。她的成功证明“中药必须拥抱现代技术和实验室工具,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坚持发掘历史悠久的中医药宝库精华”。“直接将西医标准拿来放在中医上行不通,”他说,他呼吁对中药进行更多研究和标准的建立工作。他引用了中国建立了针灸针的国际标准和人参食用标准的例子。他说,屠呦呦获诺奖会促使更多中药基础科研工作的开展,产生更多研究结果。中国每年投资10亿元用于中药相关研究,“这一投资还会增加。”“用现代科技深化科研促使中药的现代化发展,”他说。但他也表示,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尤其是中医理论的实践创新,中药经典的研究和研究结果的改造和商业推广。他表示,该工作将列入十三五规划,他们正在做准备工作。五年后,中药将用于艾滋病、慢性肝脏感染和糖尿病的预防,治疗的探索。

图为《屠呦呦传》全国首发。林波 摄

中新网宁波12月11日电(记者林波)

一年前,屠呦呦对于大众而言还是个陌生的名字,而随着屠呦呦获得202_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消息,她的名字成了这片热土上的骄傲。12月11日,《屠呦呦传》全国新书首发式在浙江宁波举行。活动中,屠呦呦培养的唯一博士生、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药药剂学系主任王满元回忆与老师共事点滴,讲述生活中的屠呦呦故事。

第五篇:关于屠呦呦的简短作文

关于屠呦呦的简短作文是用简短的内容将关于屠呦呦的作文写出来,文字不算长,但是内容简单而扼要的描绘了关于屠呦呦的文字。以下小编准备了两篇文章,可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下面介绍屠呦呦的英语作文由资料站提供。

关于屠呦呦的简短作文一

202_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昨日揭晓,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屠呦呦昨日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晚上看电视的时候才知得诺贝尔奖。得奖没有特别感觉,有一些意外,但也不是很意外。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因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评价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她表示,经过现代技术的提纯和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中草药在疾病治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很了不起的。

关于屠呦呦的简短作文二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作为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并且在与疟疾这种致命疾病的持续战斗中产生了长远的医疗福利。拉斯克基金会如是说。

为什么屠呦呦可以在平凡岗位上大有作为?或许我们可以从她说过的一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科技工作者,是不该满足于现状的,要对党、对人民不断有新的奉献。

屠呦呦作文专辑5篇范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