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202_年机械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编辑:尘埃落定 识别码:23-888993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1-27 19:11:25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202_年机械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202_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微电子制造学》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由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委员会于202_年7月16日通过。

I.考试性质

微电子制造学考试是为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招收信息器件制造技术与装备方向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学生掌握微电子器件制造及封装技术涉及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以及运用相关知识和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微电子制造知识基础,并有利于信息器件制造技术与装备方向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II.考查目标

微电子制造学涉及半导体器件物理、微电子器件前道制造工艺原理及工艺过程和后道封装技术。半导体器件物理涵盖半导体材料特性(载流子浓度、迁移率)分析,非平衡载流子输运特性分析,及典型微电子器件(PN结、MOS器件)原理和工作特性分析。微电子制造工艺原理涵盖半导体技术的核心工序及关键制造工艺过程的基本原理,其中包括掺杂、薄膜淀积、光刻、刻蚀、电镀金属化的工艺集成原理与基础知识。微电子封装技术涵盖微电子封装互连基础及可靠性与失效分析。要求考生:

(1)准确地掌握、应用微电子制造有关的基础知识。

(2)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微电子器件制造的相关范畴、规律和理论。

(3)运用有关知识和原理,为先进微电子器件合理规划制造工艺、设计封装结构,并选择材料。

(4)运用有关知识和原理,解决先进微电子器件制造和封装过程中的互联工艺制程、失效和可靠性等问题。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半导体器件物理

30% 微电子器件工艺原理

35% 微电子封装基础

35% Ⅳ.考查内容

1、半导体器件物理

(1)半导体材料特性分析及基本概念。

半导体中载流子的统计分布,半导体导电性,电场、温度及外界因素的影响。

(2)载流子输运特性分析。

非平衡载流子注入与复合,准费米能级,非平衡载流子寿命,非平衡载流子扩散与漂移运动,泊松方程和连续性方程。(3)半导体基本器件结构、工作原理和特性分析。

PN结的形成、能带图和I-V特性;金属-半导体接触、功函数,整流接触和欧姆接触;MOS结构的形成、能带图和C-V特性。

2、微电子器件工艺原理

(1)关键微电子制造工艺(光刻、掺杂、薄膜沉积、刻蚀和电镀技术)原理与装备。

杂质扩散机理,扩散系数和扩散方程,扩散杂质分布,扩散结果测量,了解常用扩散工艺及系统设备。离子注入系统组成,浓度分布,注入损伤和退火,离子注入特点及应用。SiO2结构及性质,硅的热氧化,影响氧化速率的因素,氧化缺陷,掩蔽扩散所需最小SiO2层厚度的估算,SiO2薄膜厚度的测量。光刻工艺流程,光刻缺陷控制及检测,光刻技术分类(光学光刻,非光学光刻),了解最新的光刻工艺技术动态。真空技术基础知识,真空系统组成,等离子体基本原理及应用。刻蚀分类(湿法刻蚀、干法刻蚀),常用刻蚀液组成及应用,干法刻蚀系统原理及结构组成。物理气相沉积(PVD):溅射、蒸发原理及系统组成,形貌及台阶覆盖问题的解决;化学汽相淀积(CVD)基本化学过程及动力学原理,各种不同材料、不同模式CVD方法系统原理及构造;外延生长机理,外延层杂质浓度分布,外延缺陷控制及外延厚度和电阻率的测量。(2)工艺控制与集成。

关键微电子制造工艺(光刻、掺杂、薄膜沉积、刻蚀和电镀技术)控制及MOS器件的工艺基础。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质量管理基础知识,统计技术应用,生产的过程控制技术。

3、微电子封装技术

(1)微电子封装设计基础。

电气设计的基本概念(电阻现象、同步开关噪声、趋肤效应、寄生效应、时间延迟、传输线、串扰、电源噪声、电磁干扰)、原理和电气设计方法。热设计的原理,散热方法,封装结构热性能基本分析。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热失配、应力、形变、应变、趋肤强度、疲劳、断裂强度)、理论和封装结构机械性能基本分析。(2)微电子封装互连基础。

主要微电子互连制造技术(WB、TAB、FCP、BGA、MCM)的原理、类型、材料、关键工艺(减薄、粘片、引线键合、清洗、塑封、植球、倒装焊)特点及应用。

(3)可靠性与失效分析。

过载和损耗造成的各种微电子封装失效现象(疲劳、脆性断裂、蠕变、分层、塑性形变、静电放电、电迁移、腐蚀失效、金属间扩散)的机理分析和抑制方法,产品可靠性基本概念(失效函数、加速实验、加速因子、可靠性函数)和器件寿命预测。

机电工程学院 202_.07.18

第二篇:中南大学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中南大学202_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管理学基础》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由信息安全与大数据研究院导师会议于202_年7月4日通过。

I.考试性质

《管理学基础》考试是为中南大学信息安全与大数据研究院招收“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自主命题的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本专业和跨专业学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管理学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管理学基本原理与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现代管理学知识和素养,并有利于将来在研究生阶段进一步的学习与深造。

II.考查目标

管理学课程考试包括管理思想与理论的发展历程、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管理的基本职能等内容。要求考生:

(1)全面了解管理及管理学的有关知识。

(2)准确、恰当地使用管理学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管理学科的有关原理、方法和工具。

(3)运用管理原理、方法和工具,分析和解释现实管理问题中的有关现象以及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4)结合特定的社会、文化和生活背景,认识和评价有关管理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 分,考试时间为180 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基础篇

约25 % 计划篇

约15 % 组织篇

约15% 领导篇

约15 % 控制篇

约15 % 创新篇

约15 % Ⅳ.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

32分(8小题,每小题4分)简答题

48分(6小题,每小题8分)论述题

40分(2小题,每小题20分)案例分析题

30分(2小题,每小题15分)

Ⅴ.考查内容

四、管理是为人服务的 第四节 责任原理

一、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二、职位设计和权限委任要合理

三、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 第五节

效益原理

一、效益的概念

二、效益的评价

三、效益的追求

第四章 管理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

管理的方法论

一、管理方法的重要性

二、管理哲学——是关于管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管理主客体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

三、关于管理方法的分类 第二节 管理的法律方法

一、法律方法的内容与实质

二、法律的特点与作用

三、法律方法的正确运用 第三节

管理的行政方法

一、行政方法的内容和实质

二、行政方法的特点和作用

三、行政方法的正确运用 第四节

管理的经济方法

一、经济方法的内容与实质

二、经济方法的特点

三、经济方法的正确应用 第五节

管理的教育方法

一、教育方法的实质和任务

二、教育的主要内容

三、教育的方式

第六节 管理的技术方法

一、技术方法的内容与实质

二、技术方法的特点与作用

三、技术方法的正确运用

第八章

管理决策

第一节

决策的定义、原则与依据

一、决策的定义

二、决策的原则

三、决策的依据——信息(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决策水平)第二节

决策的类型和特点

一、决策的类型

二、决策的特点

一、基本战略姿态

二、核心能力在企业内外成长和扩张的战略

第十一章

企业资源计划

第一节

物料资源计划及制造资源计划

一、1960年代开环的物料需求计划(MRP)

二、1970年代闭环的物料需求计划MRP

三、1980年代制造资源计划(MPR11)第二节

企业资源计划概念及其管理思想

一、1990年代企业资源计划(ERP)

二、ERP的管理思想

第三节

企业资源计划的构成

一、财务管理模块

二、生产控制管理模块

三、物流管理

第四节

企业资源计划的实施的过程

一、项目的前期工作(软件安装之前的阶段)

二、实施准备阶段(包括数据和各种参数的准备和设置)

三、模拟运行及用户化

四、切换运行

五、新系统运行

第五节

业务流程再造与企业资源计划

一、业务流程再造的概念

二、ERP实施中进行业务流程再造的必要性

三、业务流程再造的过程

第十二章 计划的实施 第一节

目标管理

一、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

二、目标的性质

三、目标管理的过程 第二节

滚动计划法

一、滚动计划法的基本思想

二、滚动计划法的评价 第三节

网络计划技术

一、网络计划技术的基本步骤

二、网络图

三、网络计划技术的评价

第十三章 组织设计

第一节

组织设计的概述

一、问题的提出

二、组织设计的原则

第二节

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经营环境对企业组织设计的影响

二、委员会的局限性

三、提高委员会的工作效率

第十六章

领导和领导者

第一节

领导的性质和作用

一、领导的含义

二、领导的作用

第二节

理想的领导者与领导集体

一、领导者素质及条件

二、经济全球化对企业领导指出的新要求

三、领导集体的构成

第三节

领导方式及其理论

一、领导方式的基本类型

二、领导方式的连续统一体理论

三、管理方格论——布莱克、穆顿提出

四、权变理论 第四节

领导艺术

一、做领导的本职工作

二、善于同下属交谈,倾听下属的意见

三、争取众人的信任和合作

第十七章

激励

第一节

激励的性质

一、激励与行为

二、内因与外因 第二节

激励理论

一、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

二、期望理论——弗鲁姆

三、公平理论——亚当斯

四、强化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

五、激励模式 第三节

激励实务

一、委任恰当工作,激发职工内在的工作热情

二、正确评价工作,合理给予报酬,形成良性循环

三、掌握批评武器化消极为积极

四、加强教育培训,提高职工素质,增强进去精神

第十八章 沟通

第一节

组织中的沟通

一、沟通的重要性

二、沟通过程

三、沟通的类别

四、非正式沟通及其管理

五、企业中的沟通网络

第二节

沟通的障碍及其克服

一、目标创新

二、技术创新

三、制度创新——需要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企业各成员间的正式关系的调整和变革。

四、组织机构和结构的创新——目的在于更合理地组织管理人员的努力,提高管理劳动的效率

五、环境创新

第三节 创新的过程和组织

一、创新的过程

二、新活动的组织

第二十二章

企业技术创新

第一节

技术创新的内涵和贡献

一、创新与技术创造

二、技术创新的内涵

三、技术创新的贡献

第二节 技术创新的源泉——德鲁克理论

一、意外的成功和失败

二、企业内外的不协调

三、过程改进的需要

四、行业和市场结构的变化

五、人口结构的变化

六、观念的改变

七、新知识的产生

第三节

技术创新的战略及其选择

一、创新基础的选择

二、创新对象的选择

三、创新水平的选择

四、创新方式的选择

第二十三章 企业组织创新 第一节

企业制度创新

一、工业社会的企业制度结构特征极其原因

二、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制度创新 第二节 企业层级机构创新

一、工业社会的企业层级结构及其特征

二、知识经济与企业层级结构的改造 第三节 企业文化创新

一、工业社会中企业文化的功能与特点

二、知识经济与企业文化创新

第三篇:中南大学202_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中南大学202_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流行病学》(代码827)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由湘雅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委员会于202_年7月1日通过。本大纲根据詹思延主编《流行病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写。

I.考试性质

流行病学考试是我校生物统计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一门入学专业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学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流行病学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其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预防医学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一定的流行病学的专业知识,有利于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II.考查目标

流行病学考试要求考生: 1.2.3.4.准确地掌握该课程内容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掌握流行病学的定义与研究方法,熟悉其研究范围与应用。掌握疾病分布的描述方法及常用指标。

掌握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分类,各分类研究方法的设计原理,实 施及质量控制原则与资料分析方法,熟悉各种研究方法的优缺点。

5.6.7.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掌握病因的定义及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

掌握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及影响因素,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熟悉慢性病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疾病“三级”预防的基本含义,疾病监测的定义和应用。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 分,考试时间为180 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基本概念 30% 基本原理 40% 方法应用 30%

Ⅳ.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 50分(10小题,每小题5分)单项选择题

20分(10小题,每小题2分)问答题

60分(4小题,每小题15分)分析计算题

20分(1小题,每小题20分)

Ⅴ.考查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流行病学的起源、形成、发展;我国流行病学的成就 第二节 流行病学的定义

1.流行病学定义的演变 目前适合我国的流行病学的定义

2.现代流行病学定义的铨释 流行病学的三个层次;流行病学工作深度的三个范畴;流行病学研究的三种基本任务;流行病学学科中的三大要素

第三节 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 基本原理;实际应用 第四节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流行病学分类

1.观察性研究或非实验性研究 观察性研究的种类,研究的定义及特点;三类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2.实验性研究 实验性研究的种类及各自的特点;观察性研究与实验性研究的的区别;

3.理论性研究 理论性研究的种类; 第五节 流行病学的特征 群体的特征;对比的特征;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社会医学的特征;预防为主的特征;发展的特征

第六节 流行病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流行病学面临的挑战和展望

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

第一节 疾病频率的测量指标

1.率和比: 率;比;比例;率、比和比例的正确使用

2.发病指标:发病率;罹患率;患病率;感染率;续发率的定义及适用范围

3.死亡指标:死亡率;病死率;生存率;累积死亡率的定义及适用范围 4.残疾失能指标:病残率;潜在减寿年数;伤残调整寿命年的定义及适用范围

第二节 疾病流行的强度 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术语散发;流行;爆发的定义 第三节 疾病分布的形式

1.人群分布特征 年龄;性别;职业;种族;宗教;婚姻与家庭;流动人口;

2.时间分布特征 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趋势

3.地区分布特征 疾病在不同国家及一个国家内各地区的分布;城乡分布;地区聚集性;地方性疾病

4.人群、时间、地区分布的综合描述 移民流行病学

第三章 描述性研究

第一节 现况研究

1.概念

2.现况研究的目的

3.现况研究的特点与种类 第二节 现况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1.现况研究实施的步骤 2.确定研究的对象

3.样本含量和抽样方法

4.确定收集资料的方法 调查表编制;调查变量的规定;调查员 5.况研究中常见的偏倚与质量控制 现况研究中常见的几种偏倚 选择偏倚;信息偏倚;防止产生偏倚的措施 6.现况研究的资料分析 7.现况研究的优缺点 第三节 生态学研究

1.生态学研究的概念 2.生态学研究的目的

3.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生态学比较研究;生态趋势研究的定义及研究目的;资料分析方法

4.生态学研究的优点和局限性 生态学谬误

第四章 队列研究

第一节 概述

1.队列与队列研究的定义 暴露;固定队列;动态人群 2.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研究目的

3.队列研究的类型 前瞻性队列研究;历史性队列研究;双向性队列研究定义及适用条件

第二节 队列研究的实例

第三节 队列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1.确定研究因素

2.确定研究结局 结局的定义及判定标准 3.确定研究现场与研究人群

1)暴露人群的选择:职业人群;特殊暴露人群;一般人群;有组织的人群团体;

2)对照人群的选择:内对照;外对照;总人口对照;多重对照; 3)暴露及对照人群的选择原则

4.确定队列大小 影响队列大小四个参数:一般人群发病率、暴露人群发病率、显著性水平、把握度;样本计算公式;确定队列大小需考虑的问题:抽样方法、暴露与非暴露组的比例、失访率 5.资料收集与随访 随访对象;随访方法;随访内容;观察终点和终止时间的确定

第四节 队列研究的资料整理与分析

1.基本整理表

2.人时的计算 暴露人年的计算、动态人群的人年计算;寿命表发计算

3.率的计算与显著性检验 累计发病率;发病密度;标化率、标化死亡比

4.效应的估计 相对危险度(RR);RR 的95%可信限;率差(RD、特异危险度、超额危险度);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病因分值);人群归因危险度(PAR)与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P、PAR%);剂量反应关系

第五节 队列研究的偏倚及其控制

1.常见偏倚的种类 选择偏倚;失访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 2.常见偏倚的预防 选择、失访、信息、混杂偏倚的控制方法

第六节 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第五章 病例对照研究

第一节 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病例对照研究的类型

1.病例与对照不匹配

2.病例与对照匹配 频数匹配;个体匹配;匹配过头的概念 3.病例对照研究的衍生类型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病例-队列研究;病例交叉研究;单纯病倒研究;病例-时间-对照设计

第三节 实例

第四节 病例对照研究的实施

1.一般步骤 2.病例对照研究的实施 提出假设;明确研究目的;选择适宜的对照形式;病例与对照的来源的选择;样本量的估计;获取研究因素的信息;资料的收集

第五节 病例对照研究的数据资料整理与分析

1.资料整理

2.数据的分析 描述性统计;统计性推断:不匹配不分层资料分析;不匹配分层资料分析;分级暴露资料分析;匹配资料的分析。指标:比数比OR;相对危险度RR;归因分值 3.病例对照研究的功效

第六节 病例对照研究中的偏倚及其控制

1.选择偏倚 入院率偏倚;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检出症候偏倚;时间效应偏倚的定义及控制措施

2.信息偏倚 回忆偏倚;调查偏倚定义及控制措施 3.混杂偏倚

第七节 实施病例对照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第八节 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优点与局限性的比较

第六章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第一节 概述

1.发展简史;定义;实验研究与观察研究的区别

2.研究的基本原则:对照的原则;随机的原则;盲法的原则

3.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分类型 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试验;类实验(半实验)

第二节 研究设计与实施

1. 明确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的选择 选择的主要原则:对干预措施有效的人群:预期发病率较高的人群;干预对其无害的人群;能将实验坚持到底的人群;依从性好的人群 3. 确定实验现场

4. 样本大小的确定 影响样本大小的主要因素(干预前后结局事件的发生率;第I型错误出现的概率;第II型错误出现的概率;单/双侧检验;研究对象分组数量);样本大小的计算(非连续性变量样本大小;连续性样本大小)

5. 随机化分组 简单随机分组;分层随机分组;整群随机分组 6. 设立对照 影响因素;设立对照的方法(标准疗法对照;安慰剂对照;自身对照;交叉对照)7. 盲法的应用 单盲;双盲;三盲 第三节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1. 排除;退出的定义、原因(不合格、不依从、失访的定义及处理)

2. 实验效果的主要评价指标 治疗效果的主要指标(有效率、治愈率;N年生存率);评价预防措施 效果的主要指标(保护率、效果指数)

第四节 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定义;原理;基本特征;设计基本原则;用途;应注意的问题

第五节 现场试验和社区试验

定义;原理;研究设计方法,分组方法、样本计算、干预。

第六节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与队列研究优缺点的比较

第七章 筛检

第一节 概述

1.筛检的定义;筛检试验的定义;筛检的分类(整群筛检和选择性;单项筛检和多项筛检);筛检的目的

2.诊断试验的定义;筛检实验和诊断实验的区别 3.筛检实施原则 4.筛检的伦理学问题 第二节 筛检试验的评价

1.筛检试验的评价方法 确定“金指标”;选择受试对象;估算样本量;整理评价结果 2.筛检试验的评价指标

1)真实性定义;指标:灵敏度与假阴性率;特异度与假阳性率;约登指数;似然比;一致率 2)可靠性定义;影响因素

3)预测值 定义;指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3.筛检试验阳性结果截断值的确定 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第三节 筛检效果评价 收益的定义;影响因素

生物学效果评价:病死率,死存率,死亡率

卫生经济学效果评价: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用分析 第四节 筛检中的偏倚 领先时间偏倚;病程长短偏倚

第九章 偏倚及其控制

第一节 研究结果的变异性 变异的概念;种类(生物学变异和测量变异、随机变异和系统变异;个体水平的变异性、群体水平的变异性);各种变异的概念及其产生原因

第二节 研究的真实性 真实性和可靠性的概念;偏倚的概念;内部真实性和外部真实性的概念

第三节 研究的偏倚

 选择偏倚 定义;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中选择偏倚出现的原因  信息偏倚 定义;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中信息偏倚出现的原因  混杂偏倚 定义;判定原则;因果关系分析中的混杂偏倚(继发关联;真接因果关联的歪曲)

第十章 病因与因果推断

第一节 流行病学的病因概念

病因的定义

病因模型 生态学模型;疾病因素模型;病因网络模型

第二节 因果推断的逻辑方法 假设演绎法、Mill准则及应用;因果性实验中的对照法则,包括设立对照的必要性及如何保证对照的有效性 第三节 统计关联到因果关联 统计关联;因果关联 第四节 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

关联的时间顺序;关联的强度;剂量-反应关系;暴露与疾病的分布一致性;关联的可重复性;终止效应;关联的“特异性”

第十一章 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

第一节 疾病预防的策略与措施

 制定预防策略的必要性和依据 策略制定的三个步骤;制定策略的必要性;制定策略和措施的依据(形势分析,应对分析,循证保健) 我国卫生工作方针;农村卫生工作指导思想  在宏观水平制定预防控制的策略

第二节 我国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形势 人类健康面临多方面的威胁;加入WTO对公共卫生领域的挑战;把伤害纳入疾病控制刻不容缓;食品安全不容忽视;生物恐怖及突发事件的应对;新世纪青春期卫生面临的挑战;老龄化;艾滋病与结核病 第三节 全球卫生策略和初级卫生保健

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含义;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及内容

第四节 疾病的三级预防 定义及实施;双向策略定义;健康促进与保护内容 第五节 疾病监测

 疾病监测的定义及基本特征;疾病监测的种类

 疾病监测的几个概念 被动监测和主动监测;常规报告与哨点监测;监测病例与实际病例;直接指标与间接指标;静态人群与动态人群  疾病监测的内容和方法 收集资料;整理和分析资料;信息交流及反馈  疾病监测系统介绍;现代信息技术在流行病学监测中的应用  行为监测和第二代监测的定义及使用范围

第十二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

第一节 简介 传染病和传染流行病学的概念,传染病的流行趋势 全球和中国的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变迁。

第二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

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分类;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传播方式和宿主;  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的基本条件:病原体;宿主;传染过程及感染谱 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 传染源定义及种类;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定义;影响人群易感性增高及降低的原因;疫源地的定义,形成条件和消灭条件

 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 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第三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相关概念 第四节 传染病的预防策略与措施

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传染病报告;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爆发和流行的措施

第五节 计划免疫及其评价

 预防接种;疫苗的要求;疫苗的种类;

 计划免疫方案 扩大免疫规划;中国的计划免疫程序

 计划免疫效果评价程序;免疫效果评价(人群抗体阳转率、抗体平均滴度、抗体持续时间;疫苗保护率、疫苗效果指标);免疫管理评价(建卡率、接种率、四苗覆盖率、冷链覆盖率、冷链设备完好率)

第七节 新发传染病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第四篇:202_年中南大学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西方经济学》考试大纲

中南大学202_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西方经济学》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由商学院教授委员会于202_年7月7日通过。

I.考试性质

西方经济学考试是为中南大学招收经济学类专业(含部分管理学类专业)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学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现代经济学理论素质,并具有理解和分析现实经济现象和现实经济问题的基本能力。II.考查目标

西方经济学考试涵盖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要求考生:

(1)准确地理解、掌握和再现西方经济学的有关知识。

(2)准确、恰当地使用西方经济学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西方经济学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

(3)运用有关西方经济学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

(4)运用西方经济学的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经济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

(5)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认识和评价有关西方经济学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 分,考试时间为180 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微观经济学约占50 %

宏观经济学约占50 %

Ⅳ.试卷题型结构

简答题80 分(8小题,每小题10分)

计算题30 分(2小题,每小题15分)

论述题40 分(2小题,每小题20分)

Ⅴ.考查内容

一、引论

(一)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二)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

(三)西方经济学企图解决的两个问题

(四)对西方经济学应持有的态度

(五)为什么学习西方经济学

二、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一)微观经济学的特点

(二)需求曲线

(三)供给曲线

(四)供求曲线的共同作用

(五)经济模型、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六)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七)运用供求曲线的例子

(八)蛛网模型

三、效用论

(一)效用论概述

(二)无差异曲线

(三)预算线

(四)消费者的均衡

(五)价格变化和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六)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七)从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到市场需求曲线

四、生产论

(一)厂商

(二)生产函数

(三)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四)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五)等成本线

(六)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七)利润最大化可以得到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八)扩展线

(九)规模报酬

五、成本论

(一)成本的概念

(二)短期总产量和短期总成本

(三)短期成本曲线

(四)短期产量曲线与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

(五)长期总成本

(六)长期平均成本与长期边际成本

六、完全竞争市场

(一)厂商和市场的类型

(二)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三)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四)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短期供给曲线

(五)完全竞争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

(六)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七)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八)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七、不完全竞争的市场

(一)垄断

(二)垄断竞争

(三)寡头

(四)不同市场的经济效率的比较

八、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

(一)分配论概述

(二)引致需求

(三)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

(四)完全竞争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

(五)从厂商的需求曲线到市场的需求曲线

(六)卖方垄断对生产要素的使用原则

(七)卖方垄断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

(八)买方垄断情况下生产要素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

九、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

(一)对供给方面的概述

(二)劳动供给曲线和工资的决定

(三)土地的供给曲线和地租的决定

(四)资本的供给曲线和利息的决定

(五)欧拉定理

(六)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十、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

(一)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二)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

(三)一般均衡理论的发展和现状

(四)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五)判断经济效率的标准

(六)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七)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八)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九)完全竞争和帕累托最优状态

(十)社会福利函数

十一、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一)垄断

(二)外部影响

(三)公共物品

(四)不完全信息

十二、国民收入核算

(一)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二)国内生产总值

(三)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四)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五)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六)名义GDP和实际GDP

十三、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一)均衡产出

(二)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三)关于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

(四)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五)乘数论

(六)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

(七)三部门经济中的各种乘数

(八)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十四、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一)投资的决定

(二)IS曲线

(三)利率的决定

(四)LM曲线

(五)IS-LM模型分析

(六)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十五、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二)财政政策的效果

(三)货币政策的效果

(四)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十六、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一)经济政策目标

(二)财政政策

(三)货币政策

(四)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

十七、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一)总需求曲线

(二)总供给的一般说明

(三)长期和短期在国民收入决定中的特殊含义

(四)古典总供给曲线

(五)凯恩斯总供给曲线

(六)常规总供给曲线

(七)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对现实的解释

(八)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的数学小结

十八、失业与通货膨胀

(一)失业的描述

(二)失业的经济学解释

(三)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

(四)通货膨胀的描述

(五)通货膨胀的原因

(六)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七)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十九、开放条件下的短期经济模型

(一)汇率和对外贸易

(二)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三)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应用

(四)南-北关系的一种经济分析

二十、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一)国民收入长期增长趋势和波动

(二)经济增长的描述和事实

(三)增长核算

(四)新古典增长模型

(五)内生增长理论

(六)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七)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特征

(八)经济周期理论的简要回顾

(九)乘数-加速数模型

(十)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二十一、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一)消费

(二)投资

(三)货币需求

第五篇:中南大学202_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中南大学202_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信息资源管理综合》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由信息安全与大数据研究院导师会议于202_年6月30日通过。

I.考试性质

《信息资源管理综合》考试是为中南大学招收全日制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以及运用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知识、原理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攻读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学术型硕士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和培养潜能,以选拔具有培养潜能的优秀人才入学。

II.考查目标

《信息资源管理综合》考试范围涵盖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管理学基础、情报学等课程。考试总体要求考生掌握信息资源管理领域中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具体要求包括:

1、掌握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

2、掌握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

3、掌握情报学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 分,考试时间为180 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

约50 % 信息管理学基础 约50 % Ⅳ.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

分(8小题,每小题6分)简答题

60分(6小题,每小题10分)问答与分析题

42分 Ⅴ.考查内容

第一章 信息资源管理概述 第一节 信息与信息管理

一、信息

1、信息的概念

2、信息的特征

3、信息分类

4、信息链中的数据、信息与知识

二、信息化与信息社会

1、信息、物质与能量

2、信息化

3、信息社会

三、信息管理

1、信息管理的概念及对象

2、信息管理的目标与任务

3、信息管理的视角

4、信息管理流程:信息生命周期管理(ILM)第二节 信息资源及其管理

一、信息资源的概念

二、信息资源的类型和特征

三、信息资源的功能和开发利用

四、信息资源管理

第三节 信息资源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一、传统管理阶段

二、信息管理阶段

三、信息资源管理阶段

四、信息资源管理的观点及其演进 第四节 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与任务

一、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

1、总目标

2、分目标

二、信息资源管理的任务

三、信息资源管理的意义

第五节 信息资源管理的层次与内容

一、宏观管理:概念,任务,原则

二、中观管理:概念,任务

三、微观管理

第六节 信息资源管理的手段

一、技术手段

二、经济手段

三、法律手段

四、行政手段

第二章 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一节 信息资源配置概述

一、信息资源配置的实质

二、信息资源配置的经济意义 第二节 信息资源配置的原则和内容

一、信息资源配置的原则

二、信息资源配置的内容

三、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配置 第三节 信息资源配置的机制和功能

一、信息资源的市场配置

二、信息资源的政府配置

三、信息资源的产权配置

四、信息资源配置机制的功能

五、信息资源配置的层次和效率 第四节 信息资源共享

一、信息资源共享的实质和目的

二、我国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模式

第三章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

第一节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一、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产生背景

二、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演变历程 第二节 政府信息资源的类型与特点

一、政府信息资源的类型

二、政府信息资源的特点

第三节 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保密

一、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公开

二、政府信息资源的保密

第四节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与模式

一、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意义

二、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原则、目标与任务

1、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原则:

2、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

3、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任务:

三、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

四、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工作模式

1、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组织结构:

2、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实施——电子政务

3、国外电子政务发展概况

4、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 第五节 政府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一、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的关系

二、政府信息化的构成

1、政府办公自动化

2、政府办公网络化

3、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

4、政府公用网站建设及对外服务

三、政府信息化建设的优势与劣势

三、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阶段划分

第四章 信息政策与法律 第一节 信息政策

一、信息政策的概念

二、信息政策的要素

(1)莫尔提出的信息政策要素(2)希尔(Hill)提出的要素

三、信息政策的体系结构 第二节 信息法律

一、信息法律的概念、主体、客体及调整的对象和范畴

二、信息法律和信息政策的区别

三、信息法律体系的结构和内容

1、信息法律体系构建的原则

2、信息立法所要解决的问题

3、信息法律体系的结构

4、信息法律体系的主要内容

第五章 信息交流

第一节 信息交流的基本概念

1、信息交流的分类

2、信息交流的含义与特征

3、信息交流行为

4、信息交流的条件和要素 第二节 信息交流的模式

1、香农—维弗的通信模型

2、拉斯韦尔的5W模式

3、施拉姆模型

4、维克利的S—C—R模式

5、A.И.米哈依洛夫广义的科学交流系统模式 第三节 信息交流机制

1、社会信息流的形成

2、信息交流与传播中的栈

3、直接交流与社会代理交流

4、信息传递模式

第四节 网络应用:网络信息交流

1、网络信息交流的兴起

2、网络信息交流的模式及特点

3、Web2.0环境下的信息交流 4移动信息交流

第六章 信息分布

第一节 信息产生与分布中的马太效应

1、马太效应的表现和作用形式

2、马太效应的负面影响

3、马太效应的数学模拟 第二节 信息内容的离散分布规律

1、布拉德福定律

2、齐夫定律

第三节 信息生产者分布规律

1、洛特卡定律

2、普赖斯定律 第四节 信息对时间的分布规律

1、指数增长律

2、逐渐过时律

第五节 网络信息资源的分布规律

1、网络信息内容的分布规律

2、网络信息生产者的分布规律

3、网络信息的时间分布规律

第七章 信息获取 第一节 信息源的概念 第二节 信息源的分类及其特征

1、记录型信息源

2、实物信息源

3、智力型信息源

4、零次信息源

第三节 信息的评价与选择

1、信息评价的一般指标

2、信息源的评价与选择

3、信息准确性的评价

4、信息经济性的评价 第四节 信息获取途径

1、信息获取的效率指标

2、信息搜集的原则

3、信息搜集的方法与途径 第五节 网络信息的评价与获取

1、网络信息源及其特点

2、网络信息的评价

3、网络信息的获取 第八章 信息组织

第一节 信息组织的基本原理

1、信息组织的概念与内容

2、信息组织的类型

3、信息组织的原则

4、信息组织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信息组织的思想方法

1、分类法

2、主题法

3、分类—主题一体化 第三节 信息的描述与揭示

1、信息标引

2、机器可读目录(MARC)

3、元数据

4、通用标记语言及相关标准 第四节 网络信息资源组织

1、网络信息组织的特点

2、网络信息的分类组织

3、网络信息的主题组织

4、基于本体的网络信息组织

5、网络信息组织方式

6、Web2.0环境下的信息组织

第五节 知识组织

1、知识组织的含义及特征

2、知识表示

3、知识组织技术与方法

第九章 信息检索

第一节 信息检索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1、信息检索的涵义

2、信息检索的类型与特性

3、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

4、信息检索的模型

第二节 信息检索的发展历程

1、手工信息检索阶段

2、机械信息检索阶段

3、计算机信息检索阶段

4、网络信息检索阶段 第三节 信息检索的技术与方法

1、手工信息检索的技术与方法

2、机械信息检索的技术与方法

3、计算机信息检索的技术与方法

4、网络信息检索的技术与方法 第四节 信息检索的步骤与策略

1、信息检索的步骤

2、信息检索策略

3、信息检索语言

4、信息检索效率的评价 第五节 网络信息检索

1、网络信息检索的特点

2、网络信息检索工具

3、搜索引擎及其应用

4、网络信息检索发展趋势 第十章 信息服务

第一节 信息服务的内容和方式

1、信息服务的含义和内容

2、信息服务的特性

3、信息服务的原则

4、信息服务的类型及方式 第二节 现代信息服务的主要环节

1、现代信息服务的兴起

2、信息服务的价值产生与定位

3、信息服务设计

4、信息服务营销

第三节 信息用户及其需求和行为研究

1、用户的信息需求

2、用户信息行为及其特征和规律

3、信息用户研究的内容

4、信息用户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网络信息服务与网络用户

1、网络信息服务

2、网络用户的信息需求

3、网络环境下的用户信息行为

第十一章 信息机构及其管理 第一节 信息机构的类型与职能

1、信息机构的含义及类型

2、信息机构的职能

第二节 信息机构的运行与管理

1、信息机构的运行机制与运行效率

2、信息机构的管理策略

3、信息机构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与发展 第三节 公益性信息机构及其管理

1、公益性信息机构的性质与定位

2、公益性信息机构的经营思想

3、公益性信息机构的协作管理 第四节 营利性信息机构的市场营销管理

1、营利性信息机构的市场营销战略

2、营利性信息机构的市场营销策略 第五节 网络环境下信息机构的发展

1、网络时代的图书馆

2、数据库服务商

3、网络信息公司

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202_年机械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