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痛苦的自觉者
王伟
艺术学理论
202_.11.15
痛苦的自觉者
——浅析哈姆雷特的悲剧原因
歌德曾评价莎士比亚是一位伟大的心理学家,“从他的剧本中我们可以学会懂得人类的思想感情”,“他把全部个性的各种倾向,无论在高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描写的竭尽无余”。《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首,为我们理解这句话提供了最好的样本。莎士比亚无疑是洞察隐秘人性和复杂情感的高手,并巧妙的借剧中饱满的人物形象和尖锐的戏剧冲突来呈现。他笔下的哈姆雷特究竟蕴含着怎样的魅力和丰富个性,致使“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作为光耀古今的悲剧作品,悲剧性应如何解读。本文以此为命题浅析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及造成悲剧的原因。
一 “牢狱”与“无限空间的君王”
全剧在一个阴森沉寂的隆冬子夜开场,天现异象,冤魂出没。正是这样一个令人颤栗的场景,使整个剧目都笼罩在一层悲凉之气中。这种悲凉与哈姆雷特的命运遭遇、阴郁气质、沉痛的悲叹和辛辣的嘲讽贯穿了整个剧目。
哈姆雷特作为一位丹麦王子,曾具有“朝士的相貌, 军曹的武艺, 学者的口才, 一国之君的辉煌前途,万人楷模的翩翩风度, 显赫的至高尊严”。在情感上,亲情、爱情、友情带给他希望与憧憬;在精神上,他孜孜求学,接受着人文主义思想的洗礼,倡导人性的自由张扬。在以往的岁月里,他虽生性敏感忧郁、多愁善感、意志薄弱,但命运女神却给了他格外的恩宠,在一个以自身意愿为目的的国度里生活。但是,命运女神正如哈姆雷特所嘲讽的“她本来是一个娼妓”,将接二连三的不幸降临到他的身上:父王突然离世、叔父急切登基、母亲仓促再嫁„„突如其来的打击让哈姆雷特沉浸在悲痛之中无法自拔。他自怨自艾、愤世嫉俗、消极厌世。但悲痛总会被时间抚平,他亦可愤怒之下一走了之。但这时父亲的亡魂又将一个惊天秘密泄露给他,使他不能置身事外,逃无可逃。“我的命运在高声呼喊”。
鬼魂:你若有天良, 请勿默默忍耐,别让丹麦皇室之寝床成为可恨的淫欲、乱伦之卧榻。
父亲的亡魂一再要求哈姆雷特“为其狠毒及反极伦理之谋杀复仇”。作为独子和王子,哈姆雷特向天发誓牢记父亲的叮嘱。但他依然禁不住的悲叹:“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这句话在此出现好似不合时宜,但却透露出哈姆雷特对于复仇的真实态度,并间接解释了哈姆雷特接下来的思想与行为。
王伟
艺术学理论
202_.11.15 在接下来的场次里,哈姆雷特不停的在善良的本性和血腥的复仇之间徘徊,亦是在自我追求与命运安排之间徘徊。他装疯卖傻,错过了复仇的最佳时机。他痛恨自己的衰弱与忧郁,“只能用字眼来咒骂,活像个满口秽言的下流婊子,带著一付泼妇骂街的模样”。演员的触动、《捕鼠器》的试探、叔父的明枪暗箭、雷欧提斯复仇、福丁布拉斯王子为父雪耻、军队为荣誉远征等等事迹,“一切情形都在鼓励我、刺激我迟钝的复仇之念”,“其实我有理由、意志与方法来进行这件事,向不可知的结局狞笑,挺身而出不避命运、死亡、危险”。他不断的需要通过这些来印证复仇的正义性与合理性。越是需要这些印证越是证明了他内心深处对复仇这种行为的疑惑。因为复仇既有合情理性,又有暴力性。这种以暴制暴的做法显然不是他追求的,也与他的自由意志相悖的。“把这个坏人送上天,这就像是受雇做这件事,而非是复仇”,雇佣他的人就是命运。他不愿听从命运的对人的支配,对命中注定的所在也会心存质疑。
哈姆雷特并没有像古希腊戏剧中的俄瑞斯忒斯和美狄亚那样坚定决绝,对自己的选择深信不疑。他甚至在确证了叔父谋杀的真相之后依然说,“不要丧失你的天良,别让尼罗的灵魂钻进我的胸腔。我可以残酷,但不可丧失天良。我说话会锐利如刀,但我不会动刀”。
一种源于他的本性与自由的精神追求,一种来自他的身份和义务要求。他无法断然的选择其一。这两者都是合情理的存在,但两者却产生着不能调和的矛盾,这种矛盾就造成了哈姆雷特的痛苦。
哈姆雷特:丹麦就是个牢狱。罗森格兰兹:那么,这整个世界也是。
哈姆雷特:是个很大的牢狱,它有很多囚室、监房、地牢,而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个。罗森格兰兹:我们并不以为然,殿下。
哈姆雷特:那...它对你们来讲不是。其实世事并无善恶,全看你们怎样去想。对我来说,它是个牢狱。
罗森格兰兹:那是因为您的梦想太大。对您的心灵来说, 丹麦是太狭小了。
哈姆雷特:啊, 老天呀, 尚不是因为我有了噩梦,那么即使把我关在一个核桃壳里,我也会把自己当做一个拥有无限空间的君王。
在这段对话中,罗森格兰兹显然没有懂得哈姆雷特的真正用意。这里的“牢狱”不仅是指 2 王伟
艺术学理论
202_.11.15 叔父的监视下的不自由,也是针对命运带来的枷锁而言。他感受到了命运对人类的种种束缚和强权,即便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可是在我看来,这一个泥土塑成的生命算得了什么”。他希望自己是核桃壳里的“无限空间的君王”。因为在这个王国里,他以自己的快乐为目的,依照自己的意志行事,自己掌控自己的命运。但因为有噩梦的存在,身心的居所便成为了“牢狱”。
二 “冷酷的人间”与“天堂的幸福”
帕斯卡尔:“人的伟大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认识自己可悲。一棵树并不认识自己可悲。”哈姆雷特就是这样一个认识到自己可悲的自觉者。当命运女神抛出一系列不幸敲击着哈姆雷特的灵魂的时候,他不是朽木一块。他颤抖、反思、自悲、愤怒、绝望、呼喊。
相较于哈姆雷特的自觉,剧中的其他人物则大多天真地生活在他人(或命运)的规定中。欧菲利亚徘徊在缥缈的爱情与父兄的权威之间;波洛涅斯喋喋不休的讲述道理却无法践行;王后沉浸在欲望的喜悦中而逃避真相;雷欧提斯被父亲监视,之后被复仇的冲动蒙蔽双眼而成为国王借刀杀人的工具;福丁布拉斯王子欲为父雪耻却受到挪威老王和丹麦王等人的极力压制;哈姆雷特的两位朋友因贪恋国王的恩宠,成为国王的爪牙。哈姆雷特正是从这些人的命运中看出了人类的可怜、可笑与可鄙。这一个“冷酷的人间”无非是一代代混沌无知的人栖栖遑遑的过场。“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哼!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他反思人类自身,思考人性、情感、生死等问题。面对命运的无情洪流,他无法解答这些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活着是为什么。他没有发现人的终极价值和意义,也没有寻找到一种救赎自己和他人的方法。这种思考的结果就不得不把他引向了消极和否定。
首先是自我否定。这个“冷酷的人间”对于他生无可恋。“啊!但愿这一个太坚实的肉体会溶解、消散、化成一片露水”,“唉, 我是个恶人, 也是个无用的蠢才”,“唉,像我这样的家伙,匍匐于天地之间而一无是处”。他自怨自怜,找不到一种信仰支撑自己。其次是人类的否定。这集中体现在他的“To be, or not to be”的置问中。活着就要“甘心忍受那鞭打和嘲弄,受人压迫,受尽侮蔑和轻视,忍受那失恋的痛苦,法庭的拖延,衙门的横征暴敛,默默无闻的劳碌却只换来凌辱”。那就自我毁灭,但“即使摆脱了这尘世,可在这死的睡眠里又会做些什么梦呢”,“对死后又感觉到恐惧”。由生到死,无非是由一种苦难到另一种苦难。他看到了人的原罪,他对欧菲利亚说:“为什么你要生养一群罪人出来呢?”当然,这里的你并非是欧菲利亚,而是指向了整个人类存在。他对人的生存产生了质疑。第五幕第一场掘坟这 3 王伟
艺术学理论
202_.11.15 一情节,又直接指向了死亡。“我们都知道我们现在是什么,可是谁也不知道自己将来会变成什么”。无论生前是显赫的英雄还是卑微的乞丐,死后“只能与蛆虫为伍”。“难道这些枯骨生前受了那么多教养,死后却只好给人家当木头一般抛着玩吗”。生死在哈姆雷特的眼里均失去了意义。第三是情感的否定。哈姆雷特告别了温暖的情感——亲情、爱情和友情,逐渐走上了孤独彷徨的道路。首先,对于母亲的行为,他肆无忌惮、出言不逊的恶毒咒骂。“啊!这样一种行为,简直使盟约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神圣的婚礼变成一串谵妄的狂言;苍天的脸上也为它带上羞色,大地因为痛心这样的行为,也罩上满面的愁容,好像世界末日就要到来一般”。他对母亲的态度有些恨其不争的韵味,他即爱着母亲,又不得不说些刻薄的话让母亲认清爱欲掩盖下的真相。其次,告别爱情。当然是不情愿却又不得不做出的选择。这可以从第三幕第一场欧菲利亚对哈姆雷特的形容中得知。
欧菲利亚:他用力的扭住了我的手腕,排我於一臂之距,然後把另一支手这般的放在他的额头上,目不转睛的端详著我的脸, 好像想画它一般。良久之後, 他才把我的手轻轻的抖了抖, 也这般的点了三次头,然後惨的深叹了一口气,就好像想在一口气中叹出他的胴体及生命一般。此事完後, 他才放松我;他走时还掉过头来;出门时也不看路, 此时,哈姆雷特没有说一句话,但从一系列的动作中可以推测他有千言万语要向欧菲利亚倾诉。最终,他只能叹息,这是对自己爱情的告别与哀悼。接下来,哈姆雷特对欧菲利亚的指责虽然让我们倍感同情,但这些话正击碎了欧菲利亚对爱情和婚姻的美好幻想。第三,告别友情。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受叔父的邀请前来试探哈姆雷特,但被哈姆雷特一眼看穿,“你们是被派来的, 这早就被你们带愧之脸色招出来了, 遮掩不住的”。之后,这两位朋友听命于国王的差遣,甚至成为国王的同谋。哈姆雷特讽刺他们是“一块吸取国王恩宠、奖励、与权势之海绵”。友情早已荡然无存。相较于这两位朋友的背离,他的密友赫瑞修得到了他的敬重。哈姆雷特将理由说的很清楚,因为赫瑞修是一个“不会忍气吞声的默默接受命运之玩弄与摆布,也不会轻举妄动、意气用事”的人。与其他人相比较,赫瑞修具有哈姆雷特钦佩的人格,但这样的人还是太少了。至此,亲情、爱情、友情都染上了尘埃。
对于不能说的事情我们应该保持沉默,对于不能思考的事情,我们不能追问。而哈姆雷特却是陷入了思考的深渊。复仇、荣誉、婚姻、生存,这些“必须”的事为何“必须”,他也要问个究竟。他依稀窥见了世界的无情本质而无法解释,自感到命运的汹涌来袭而无法挣脱,苦苦思索人类的终极问题又探寻不到答案。之前的精神支柱已经倒塌,新的信仰与认同尚未建立。王伟
艺术学理论
202_.11.15 他对命运的这种知与不知加深了他的痛苦。这样一种茫然导致他独自徘徊在原野看不清前方的道路。
终于,死亡来了。他的死从容镇定,毫无痛苦,并且让人认为是理所应当。他在“冷酷的人间”承受了太多的痛苦,好像在等待甚至盼望着死亡的到来。死对于他更多的是一种解脱。这一颗“高贵的心碎裂了”,一块晶莹剔透的美玉碎了。但它终于有了居所,获得了“天堂的幸福”。全剧在礼炮声中结束,哈姆雷特也在葬礼中获得了新生:他的自由意志终于得到了实现。当然,这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也在莎士比亚的手里获得了生命,在一代代的人们心间延续。
综上所述,造成哈姆雷特悲剧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由意志与命运枷锁不可调和的矛盾;二是对人类命运及世界本质的洞悉与无解。这两个方面不仅是哈姆雷特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整个人类面临的终极问题。所以,哈姆雷特的悲剧,也是整个人类的悲剧。
第二篇:做一个自觉的耕耘者
做一个自觉的耕耘者
什么是教育?这是一个既复杂又简单,且常思而常新的命题,没人能给出一个令所有人满意的答案。专家学者们或许有很多翔实的阐释,但这里我想讨论作为普通一线教育者眼中的教育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我来自于农村,农民身上特有的韧劲和勤奋始终伴随着我。我虽没有躬耕陇亩,但在我眼中,践行教育事业就像是农民耕作一样,手中培育的都是生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我极为赞同,教育和耕种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农业是栽培作物,这些对象都是有生命力的,有它们各自的生长规律,农民遵循自然规律,选择不同的培育方式,耐心地观察生命的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怀着惊喜地心情等待秋天的硕果累累。这一切,不都与人的培育一样吗?
“像农民热爱土地一样,热爱教育事业。”
教育之于我,就像土地之于农民一样,农民眷恋着这块孕育希望的土地,我也深深地爱着这片涌动着生命力的教育热土。农业耕作和教书育人的对象都是鲜活的生命,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树有树的美,花有花的香,万物各成其美,人作为万物之灵,更是如此。当我们每个人都从内心欣赏生命、热爱生命,万物才能绽放最美的形态,教育就是要给生命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坏境。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一群朝圣者行走在赶往圣地的路上,长途跋涉,肩上的大包小包让他们一个个气喘吁吁。在人群中,唯独一个背着弟弟的小女孩神态自若,步履轻松。同行者很奇怪,就问小女孩为什么你不累呢?小女孩微微一笑说:“你们背的是包袱,而我背的是生命啊!”生命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是鲜活的、灵动的。教育的过程就是要象耕种者那样以生命为重,尊重每一个生命,热爱每一片土地。
我认为,一个人莫大的幸运在于选择了一个自己热爱的工作。只有热爱,才能得心应手,才能倾情投入。农民热爱土地视之为“命根子”,热爱幼苗视之为“希望”。我们没有理由不热爱我们的教育,不热爱我们的学生。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在教育的热土上,种下“热爱”的种子,让它成为我们人生的自觉需要。
“在教育的热土上精耕细作。”
农民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规律,创造优越的环境条件,用一颗能关爱生命的期待之心,不断的满足种子的需要,让它茁壮成长。他们不会因为作物生长缓慢而揠苗助长,不会指望一次浇水施肥就大功告成。这就是精耕细作,教育事业也同样需要。
教育的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教育者要遵循教育内在的规律,尊重每个生命自然生长的特性。不同的学生其家庭、智力、健康状况、年龄、认知水平等各不相同,要看到差异,并关注差异,根据每个生命的不同特点选择最佳的教育方式,提供最佳的成长条件,扬长避短,使之最大限度的发挥潜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当我们对挺拔茁壮、青翠葱绿的幼苗疼爱有加的时候,千万别忘了对那些暂时“矮人半截”的弱苗也要呵护备至,甚至一些“歪瓜裂枣”也要好好培育,指引扶正。这样才能让每个生命都能感觉到自己是重要的,是有尊严的,是受到重视的。只有我们用这种严谨细致的态度经营好我们的这方教育地,耐心等待、慢慢培育,才能收获硕果。
精耕细作的教育需要耕耘者有一些细心、一份耐心、一颗真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要减少教育的浮躁与功利,让我们的劳动变成一种真诚的付出,变成一种自觉的奉献,用我们的细心对待每一个过程,用我们的耐心期待每一个成果,用我们的真心关爱每一个生命。
“教育也需引入科学的管理”
教育需要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这种执着的耕种精神是所有时代的教育都需要的。不过,如果像传统农业一样,教育也固守着四亩三分地,不引入科学化的管理,那么最终教育的庄稼地里将不会有丰厚的收获。“细节为实,创新为魂”,我们的教育同样也需要现代农业的科学化管理观念。古人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所以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管理方法是教育通向达路的必需因素。
我们用精细化的服务来促进每一位学生茁壮稳步的成长,我们更应该用科学化的管理来保障每一位学生更和谐、更全面的发展。教育跟耕种一样,不是听之任之或者靠天靠地,它需要科学的管理。这里包括教育的各个方面,教学管理、生活指引、习惯养成、品格培养„„这些都需要用科学的管理态度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我认为,学校学生要达到和谐发展的目标,应该是“发展全面、心态开放、视野开阔、人格健全、个性突出、富含品格、善于学习、成绩优异”,即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全面的、个性的、快乐的发展。从而使每一位践行教育的工作者成为学生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
我们的教育愿景是:教育的所有活动都能按人性和教育规律来开展,学生得到个性化的全面发展,教育质量整体水平高。每一个教育者都能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自觉、努力、快乐的工作,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学习、教育全面和谐发展。这是教育的追求,也是每一位教育者自觉的人生追求。
老师们,让我们成为一个虔诚的教育者,成为一名自觉躬耕教育热土的耕耘者。让我们用全部的热情在这片土地上精耕细作、用科学化的管理态度,充分尊重每一个生命,为探索和传播教育的真谛,去挥洒辛勤的汗水!
第三篇:使我痛苦者,必使我强大
使我痛苦者,必使我强大
世界大多数人都想改变他人,但没人想改变自己。想要改变现状,就要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就得改变自己的观念。要适应社会发展,适应环境变化,就要先学会改变自己。
柏拉图告诉弟子自己有移山之术,弟子们纷纷请教方法,柏拉图笑道:“很简单,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其实,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移山之术,唯一的移山方法就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同样的道理,人不能改变环境,我们只有改变自己,才能克服更多的困难,战胜更多的挫折,实现自我的重生。
当鹰40岁时,他的爪子开始老化,翅膀变得沉重,他无法捕捉食物。但是,他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选择断喙拔翅,最终,经历150天痛苦的过程,鹰成功了,他获得了新生,再次拥有了重新翱翔蓝天30年的新生命。
鹰的生命历程,告诉我们:社会上任何一家公司,任何一个人,要想获得一个长久的生命力,要想获得持久的发展动力,就必须不断地自我更新,及时找出阻碍发展的问题,然后勇敢的改变,才能获得重生。
然而,事实上有很多人,在遭受挫折打击时,常常会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但是,我想告诉你们“使我痛苦者,必使我强大。”我们要感谢那些让我痛苦的人,是他们,让我们找到了自己应该“丢弃”的部分;我们要感谢那些使我们痛苦的人,是他们,让我们看到自己的不足,明白自己需要改变的地方。在我们的生命中,有时候我们必须做出困难的决定,开始一个更新的过程。我们必须把旧的习惯、旧的传统抛弃,我们才可以获得新的发展,建立新的基业。
只要我们愿意放下旧的包袱,愿意学习新的技能,我们就能发挥我们的潜能,创造新的未来!我们需要的是自强改革的勇气和再生的决心。
当你摒弃那些旧习惯,开始一个自我更新的过程的时候,当你把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完成质变的时候,那你就可以创造出一个崭新的自己。
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不断进步。拼搏会让你感受不一样的人生,体验不一样的美好,我希望你们选择像鹰一样的生命历程,学习、创新、勇往直前,让你们的人生绽放亮丽的光彩!
第四篇:自觉自律
(汴梁晨话)严格自律
汴平
“夜惕四知”的故事流传千古,颇具启示。东汉杨震升任东莱太守途经昌邑,县令王密于深夜带十斤黄金拜访,杨震不受。王密以为他故作客气:“夜幕无知者。”杨震反驳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今天,这则故事仍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它警醒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时时刻刻严格自律。
什么叫“自律”?顾名思义,就是自觉遵守纪律、自己约束自己。自律是一种自重、一种自省、一种自警、一种自励。不论做任何事情,自律都至关重要。没有自律,一切纪律都会变得形同虚设。
保持自律,知易行难,“吾日三省吾身”。我们要经常严查自己的言行,自觉“遵循法度,自加约束”,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明于自知,行得正、做得端。
功在勤政,威在律己。领导干部应认真对照党的纪律,持之为明镜、内化为意识、升华为信条,模范守纪、带头自律,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台上台下一个调、有无监督都一样;要在小事小节上防微杜渐,特别要谨防“小意思”,不张嘴要、不伸手拿、不触“高压线”,主动接受监督,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勤政务实,清正廉洁;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我约束、自我监督,严于解剖、敢于亮丑,切实做好自我查摆,根除“庸懒散软”现象,自我提高、自我完善。
严格自律,贵在持之以恒。(肖姣姣 529字)
严格自律 汴平
“夜惕四知”的故事流传千古,颇具启示。东汉杨震升任东莱太守途经昌邑,县令王密于深夜带十斤黄金拜访,杨震不受。王密以为他故作客气:“夜幕无知者。”杨震反驳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今天,这侧故事仍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它警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时时刻刻严格自律。
什么叫“自律”?顾名思义,就是自觉遵守纪律,自己约束自己。自律是一种自重、一种自省、一种自警、一种自励。不论做任何事情,自律都至关重要。没有自律,一切纪律都会变得形同虚设。
保持自律,知易行难,贵在持之以恒,“吾日三省吾身”。我们要经常严查自己的言行,自觉“遵循法度,自加约束”,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明于自知,自觉自律,行得正、做得端。
功在勤政,威在律己。领导干部应认真对照党的纪律,持之为明镜、内化为意识、升华为信条,模范守纪、带头自律,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台上台下一个调、有无监督都一样。
“风起于青萍之末”,领导干部要在小事小节上防微杜渐,特别要谨防“小意思”,不张嘴要、不伸手拿、不触“高压线”,主动接受监督,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勤政务实,清正廉洁。
当前“学整树”活动正处于剖析查摆的关键阶段,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我约束、自我监督,严于解剖,敢于亮丑,切实做好自我查摆,根除自身“庸懒散软”等问题,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肖姣姣 570字)
第五篇:四个更加自觉
四个更加自觉
第一要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邓仕林
“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深切愿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履行党的执政使命决定的。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具备的理论自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决定了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没有经济的快速增长,其他方面协调发展的目标就很难实现。离开了发展,就谈不上经济增长;离开了发展所奠定的基础,就不可能有社会和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同时,还要深刻认识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
核心立场:以人为本 ■王 官
“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根本目的是实现人民解放和富裕幸福。只有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立场,才能使发展的目标与党的根本宗旨一致起来,真正实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思想。马克思主义把人类解放作为社会进步的尺度,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价值追求。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唯一目标和根本任务。我们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充分保障人民的各项利益,使人民充分享受发展成果,我们的事业才有伟大意义,发展才坚持了正确方向,也才保证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人民的意愿当作第一信号,把人民的需求当作第一任务,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我们的工作好坏。坚持以人为本,还要努力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只有将发展的成果公平公正地惠及全体人民,发展的目的才能完美体现。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不断进行分配制度改革和调整,努力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加大力度做好公益事业,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使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颜 旭 贺 飞
“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抓住了发展的内在规律,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要全面落实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更加自觉地促进全面发展。要按照五位一体总布局,既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大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中国,又努力构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现代社会,也着力培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现代公民。更加自觉地促进协调发展。要实现十八大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目标,就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着力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体制,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加强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使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更加协调,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更加协调。
更加自觉地促进可持续发展。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肖文锦
“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是我们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治国理政的重要历史经验,也是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坚持统筹兼顾,就是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关键、重点突破。
进入新世纪以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但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等等。解决这些前进道路上的问题和困难,就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提高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的理论自觉,就是要牢固树立统筹兼顾的思想观念,努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全面地、系统地、辩证地看待中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更好地理清工作思路、更好地谋划事业布局。在新的时期,牢牢掌握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是我们党应对时代挑战、解决矛盾问题、推动事业发展、实现人民福祉的根本要求。我们在工作实践中要不断摸索、自觉掌握、不断丰富这一根本方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