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中西方主题公园开发模式对比研究--以深圳华侨才城和美国迪斯尼为例
编辑:梦里花落 识别码:23-971359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4-22 14:18:13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中西方主题公园开发模式对比研究--以深圳华侨才城和美国迪斯尼为例

旅游管理专业

07级旅游2班

中西方主题公园开发模式对比研究

——以美国迪斯尼和深圳华侨城为例

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系 专业:旅游管理 学号:07170230 姓名:肖 玲 指导老师:刘晓燕

摘 要 随着主题公园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中国本土主题公园在短短20 年的时间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给我国的旅游业、国民经济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然而,中国主题公园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主题重复,缺乏科学规划及科学管理等。本文将深入分析深圳华侨城的产品在市场、交通、竞争力方面的优势,以及产品开发特色和营销特色,并相应的分析美国迪斯尼的开发、营销手段。由点及面地比较分析中西方主题公园开发在经营理念、主题特色、营销模式方面存在的差异。依据中国现有主题资源,预测中国主题公园的发展趋势,建议中国主题公园的发展需具备中国特色,加强科学,提升品牌形象,推进营销创新等。关键词 主题公园 开发模式 迪斯尼 华侨城

1、主题公园概念的界定

1955年7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诞生了迪斯尼乐园。迪斯尼乐园作为一个具有特定游园线索、特殊游乐活动和特别游乐氛围的体验性舞台化世界,让人们逐渐注意到“主题、情节、场景”是主题乐园这一新旅游形态不可或缺的三个基本要素,为了更直接和更方便地表述,人们采用了一个特定的专业术语“主题公园”(Theme Park)来标识这种新旅游形态。主题公园概念的界定问题,从迪斯尼乐园在美国加州诞生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和关注。然而,给主题公园一个确切的定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保继刚在《大

[1]型主题公园布局初步研究》中作了如下描述:“主题公园是具有特定的主题,由人创造而成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 是一种休闲娱乐产业。”董观志在《旅游主题公园[2]管理原理与实务》发表观点:“旅游主题公园就是为了满足旅游者多样化休闲娱乐需求和选择而建造的一种具有创意性游园线索和策划性活动方式的现代旅游目的地形态。”本文所采用的观点为:题公园是为了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围绕着主题(或主体)发展思路而建造的模拟环境形态,并使之成为休闲娱乐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管理专业

07级旅游2班

由于目前我国的主题公园大多都是采用被动游憩形式的经营管理方式,这使得游客大部分停留在走马观花的程度上。而游客在公园停留时间短,因此大多数主题公园的收入来源仅限门票收入和少量餐饮费用,盈利模式单一,这使得公园资金回收困难,公园经营困难,更别说旅游产品的后继投资和创新了。没有创新便无法留住游客,留不住游客公园便经营困难,形成恶性循环。

2.2.4主题公园的开发缺乏后继投资,生命周期短

主题公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较大的占地面积,相比较迪斯尼这种大规模的成熟主题公园而言,中国的主题公园起步晚,大部分项目投资相对较小,限制了公园的后继发展潜力,产品也无法随着游客兴趣的转移与科技进步的速度而更新换代。这就直接导致了主题公园难以长期吸引游客的兴趣,使得主题公园生命周期短,3、深圳华侨城开发模式分析

华侨城位于深圳经济特区的深圳湾畔,面积4.8平方公里,由华侨城集团公司开发、建设和管理。华侨城集团公司拥有的康佳集团、华侨城控股公司两家上市公司,华侨城城区旅游项目现已超过20个,其中包括以微缩景观为主题的世界之窗和锦绣中华,以游乐为主题 的欢乐谷和水上乐园,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村,形成了以文化旅游景区为主体,其它旅游设施配套完善的旅游度假区,是中国比较成功成熟的主题公园。深圳华侨城的成功有其自身优势及独特的成功的开发管理模式。3.1.华侨城相对国内其他主题公园生存环境的优势 3.1.1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造就了巨大的市场

深圳地处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商贸口岸之一,人流量极大形成,天然的游客市场。深圳人均收入高,有足够的可自由支配收入来满足旅游需求。而且快节奏、高收入的后面是严酷竞争、是压力, 这样的环境必然使人们寻找放松和释放压力的途径,,因此,主题公园巨大的市场需求由此产生。3.1.2 便捷的交通扩大了景区辐射范围

深圳拥有海陆空立体交通运输网,市内公共交通也极为方便,游客来去自由, 缩短了感知距离, 对游客决策行为有积极影响。完善的交通使人们出行便捷, 扩大了华侨城的辐射范围。

3.1.3旅游资源的匮乏消除了竞争压力

旅游管理专业

07级旅游2班

雅水狂欢节等新项目,以培育新的旅游热点和利润增长点, 这在我国主题公园成少败多的现状中显得格外夺目。

表2 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建设情况一览表[5]

Tab2.Shenzhen Oct Theme Park Construction Schedule

发展阶段 特征 公园名称 主题 开业时间 萌芽 静态陈列 锦绣中华

发展 动态表演为主

民俗文化村

世界之窗

一期

逐步成熟 参与体验为主 欢乐谷 二期

三期 中华名胜微缩 中国民俗风情 世界名胜集锦 1989年

1991年

1994年

1988年 202_年 202_年

3.3华侨城独特的营销模式 3.3.1 华侨城的体验营销

华侨城的锦绣中华和世界之窗主题公园针对游客的心理需求,从总体布局大到到每一座建筑、小到指路牌,无不精心设计,精雕细琢。每晚艺术大游行和中心剧场的演出是游览观光活动的高潮,同时 还有各种不定时的节庆活动、民俗及异域风情的歌舞表演,这种动静结合的产品结构大大提高了观赏效果,也使大批游客留在华侨城的饭店过夜,提高了产品的附加效益。在对游客的服务上,彻底抛弃了那些使游客反感的阻吓式管理方式。在卫生清洁上采用跟踪式清扫,体现了“游客至上”的服务精神。3.3.2深圳欢乐谷的网络营销

202_年11月,“欢乐谷”以网站建设为主要手段开展网络营销,积极筹建特色鲜明的景区网站。202_年,网站一推出就获得了不俗的反响,在春节试运行的20天里取得了2.4万人次左右的访问量。“网上欢乐谷”正式发布后,积极开展各项推广活动,与搜索引擎百度公司的合作、注册3721网络实名、与中国游戏中心的合作以及传统广告推广。此外,还加强在网络新闻中发布的欢乐谷网站链接,展开强势的传统媒体宣传。再次,通过举办一些网络性质的大奖赛,进一步提升网站的知名度,从而将“欢乐谷”品牌形象提升。

3.3.3 华侨城的整合营销

华侨城被誉为我国主题公园的策源地,经过多年的发展,华侨城建立了旅游业、房地 旅游管理专业

07级旅游2班

兼顾家庭,青年人等各个受众群体的需求,最大限度的推广自身的价值,获得最大效益。4.2.3营销手段——整合及体验营销(1)整合营销

媒体网络的铺设是迪斯尼的重要战略之一,通过多元化经营为自己建立起庞大的传媒系统以达到整合营销的功能。只有借助电视节目的广泛宣传,赢得观众之后,才会促销迪斯尼的电影,而每一部电影中塑造的形象也会很快的出现在各个乐园里。同时,为了巩固形象,迪斯尼在特许经营方面也狠下工夫。它在全球发展了4000多个拥有迪斯尼特许经营权的商家。产品范围小到文具,大到价值数千美元的时髦服饰、手表、汽车。通过一系列的媒体及商品整合,迪斯尼在每个人身边悄然而至,默默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判断,吸引着他们到迪斯尼主题乐园追逐梦想,主题乐园游客络绎不绝。

(2)体验营销

众所周知,迪斯尼在全球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成功的最重要的秘诀就在于体验式营销的娴熟运用。首先,迪斯尼有清晰、明确的市场定位——制造快乐、享受梦想。因此,迪斯尼乐园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体验童话作品情境的心理消费需求,为游客制造快乐体验。为此,只要有与快乐紧密相关的题材都被迪斯尼乐园大胆采用,尤其是其成功的影视作品都被引入到迪斯尼乐园。其次,体贴、周到的优质服务让成千上万的游客心甘情愿地付出高额代价,去享受迪斯尼的超值服务是乐园的宗旨。再次,迪斯尼有着美妙、梦幻的舒适环境,让游客感觉置身于梦幻世界。

5、中西方主题公园开发模式对比研究结论

5.1.经营理念

迪斯尼乐园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其经营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创造快乐”的经营理念,始终贴近市场,贴近需求,一切考虑,以游客为主,充满人性温情地为游客创造快乐的体验。以人为本,创造快乐的经营理念不仅对主题公园的发展至关重要,也是决定其他类型旅游景区经营效果好坏、能否长久运营下去的必要条件。而深圳华侨城作为中国本土最完善的主题公园,一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及服务意识已经渐渐形成,但任然缺少对游客的人文关怀,没有走进游客心里,不能让游客因为这里的人情而由衷的感觉快乐。而中国其他大部分主题公园的经营管理在这一方面存在更多的不足,公园的管理者缺乏对游客的服务意识,仅仅在售票处能感受到公园管理人员的存在,游客感受 旅游管理专业

07级旅游2班

与国外主题公园相比,差距还很明显。特别是在西方主题公园进驻本土之后,国内主题公园迫切需要找到一条做大做强的道路。只有认清差距、做出特色、做出品牌,才能欢乐的“与狼共舞”。

6、中国特色主题公园开发的可行性建议

6.1中国主题公园的未来发展趋势

目前,中国的主题公园正经历艰难的转型期,拥有大量的存量资产和土地资源是主题公园的物质基础,通过对主题公园的再认识,重新规划主题公园的运营模式是实现其转型的基础,未来发展具体的模式可以有以下几种: 6.1.1 主题公园精致化,打造更有深度主题的小型园

我国主题公园建设既然受资金、规模、设施种类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则必须在主题开发上扬长避短,朝着小型化方向发展更符合实际,也更易成功。小型主题公园虽然不及大型主题公园内容丰富,但能深入发掘主题的各个侧面,而且投资少,建设期短,能根据大众趣味的变化而迅速调整方向,有精巧而灵活的特点。主题公园的小型化并不意味着要减少主题的内涵容量,要完善其主题形态仍须发掘主题的深度。6.1.2 主题公园城镇化,打造有明显特色的主题城镇

在中小城市,也许主题城镇的建设比主题公园的建设更加实在,更加有前途。主题公园门票贵,可重复旅游性差,对主题选择要求高,尤其需要特别具有市场价值的理念,因此,其失败率也相当高。而主体城镇建立在对旧有城镇特别的文化改造基础上,投入较低,符合原居民改善生活的需要,同时城镇因原居民的居住而富有特别的活力。旅游项目建在这样的区域,生活配套等方面的成本较低,可重复旅游性较强,同时又是发展小城镇的一个很好的选择。如果一个中小城镇能够建设3-5 个特别富有风味的城镇,这个城市的文化就能够充分表现出来了。其实在中国主题公园成功的例子并不多,而主体城镇成功的例子却确实很多。比如周庄、乌镇、西塘,绍兴鲁镇,丽江古城、平遥古城、凤凰古城等等。如果我们能够把当地的文化融入当地城镇建设中,用打造旅游产品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经营主体城镇就非常有特点。但是,一个主体城镇从策划、建设到成熟,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我们在进行这种操作时,不能急于求成,要把握好市场这个重要的环节,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6.1.3主题公园网络化,打造有更大市场的在线主题公园

旅游管理专业

07级旅游2班

即应及时介绍新增的旅游项目或将要开展的节庆活动;二要具有主题性,即营销活动应体现主题公园的品牌形象,并突出旅游者的独特利益点;三要具有扩展性,即主题公园应与周边景区(点)协作,共同设计旅游线路,并开展联合促销,以增强整体旅游吸引力。在营销过程上,根据各生命周期阶段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如在渐降期,主题公园应适时推出新的项目或活动,以赢得回头客,同时增强对潜在旅游者的吸引力。在营销手段上,重点放在高科技、活动组织和公共关系三种方式的合理运用上,如凭借网络开展网络营销,举办大型旅游节庆活动或采取回报社区的福利性措施等。6.2.4.实施战略管理

主题公园的战略管理包括外部环境分析、行业结构分析、资源能力分析、竞争战略选择、战略实施与控制等内容。其中,科学的资源能力分析最为重要。基于正确的资源能力分析结论,主题公园可以选择一般性的竞争战略,如成本领先、产品差异化或市场集中等。另外,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主题公园经营者必须解决企业进一步成长的问题,即决定下一步进入哪些行业,怎样在已有市场内扩大市场份额,通过内部积累还是通过外部并购来实现增长,如何实施多角化战略等。只有成功实施竞争战略管理,现代主题公园才能谋求长远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主题公园作为一个并不成熟的旅游、休闲产业,尚有许多地方需要研究。但是,以商业盈利为主要目的地的主题公园与市场是不可分离的。投资经营者必须面向市场、分析市场、适应市场、开拓市场,同时,还须密切注意市场的变化和发展趋势,随时进行动态定位,确保主题公园与时俱进,跟上市场变化和发展的脚步,从而博得主题公园长久活力的发展。

7、.结语

目前,中国的主题公园还没有完全走出困境,要想摆脱这一局面,在残酷的市场竞争者取胜,获得生存,赢得利润,就必须开拓创新,逐一分析问题,突破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从而解决问题,重获生机。

旅游管理专业

07级旅游2班

The Comparative Studing Beteewn Chinese and Western Theme Park Development Mode-Taking American Disney and Overseas Chinese City in Shenzhen as An Example Department of Recourses Environment and Tourism Management

Tourism Management

Number:07170230

Name:Xiao Ling

Supervisor:Liu Xiaoyan Abstract:In just 20 years, the local Chinese theme park springing up all over with the rising of theme park in worldwide,it brought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the national economy.However, there is also some problems in their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Chinese theme park, Such as theme repeat, lack of scientific planning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etc.This paper analysis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products and transportation in the market of shenzhen oct,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marketing.The same as the American Disney.By point and surface to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heme park development in the management concept, characteristics, marketing mode theme.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existing theme resources,predict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Chinese theme park.Suggest the Chinese theme park develop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 strengthens science and promotes brand image and promote marketing innovation etc.Keywords:Development mode;Theme park;Disneyland;Overseas Chinese's city

第二篇: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研究——以商务礼仪为例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从好莱坞电影看美国的文化霸权 2 关于苔丝和海丝特的悲剧对比分析 3 与身体器官有关的中英文习语对比研究 4 浅析《看不见的人》中的第一人称叙述策略 5 关于照料母婴的市场分析 威廉福克纳的女性观—《喧哗与骚动》女性性格分析 7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论委婉语的翻译 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9 The Improvement of English Learning Skills Through Nursery Rhymes 10 中英诗歌及时行乐主题比较 文档所公布各专业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95 80 35 640 12 国际商务函电的礼貌原则研究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4 对《灿烂千阳》中姐妹情谊的分析 15 《威尼斯商人》中的种族及宗教冲突 16 论《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双面性 17 中美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从《热爱生命》和《马丁•伊登》中透视杰克•伦敦心中对生命的执爱 19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海明威小说中的英雄伦理观和英雄形象研究 20 分析《土生子》中的种族主义的恶性影响 论伍尔夫《到灯塔去》女权主义主题思想及对中国女性文学之影响 22 美国梦——《嘉莉妹妹》主题探析 论文化差异在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中的表现 24 从交际翻译视角看企业简介的汉英翻译 25 论华裔女星在好莱坞电影中的角色转变 英文电影对英语专业学生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 27 论叶芝的写作风格 浅析《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 30 汉语亲属称谓语的文化内涵及翻译方法

An analysis of Female Images in 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32 Analysis on the Withdrawal of Feminism in The Great Gatsby 33 从关联理论看《生活大爆炸》中幽默语言的翻译 34 《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概念隐喻分析

本我、自我、超我--斯佳丽人物性格分析

A Study of Pragmatic Functions of Vague Language and Its Implications to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37 中西方文化背景对理解隐喻的影响 38 论国际商务非礼貌言语行为

英汉诗歌中“月”意象的认知解读 40 会计英语缩略词特点及翻译研究

论伊恩•班克斯《捕蜂器》的现代哥特风格 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中达尔形象解析 洛克的教育思想研究

文化战略及其对汉译英的影响 杰克的悲剧与海明威的世界观

《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人物形象的对比分析 合作原则在电影《暮光之城》人物心理分析中的应用 解析《莎乐美》中的月亮意象 试探吸血鬼文化的起源

论亨利•詹姆斯《贵妇画像》中伊莎贝尔的婚姻悲剧 从《都柏林人》看乔伊斯的美学思想

继承与颠覆—解读《傲慢与偏见》中的“灰姑娘”模式 《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 《荆棘鸟》的女性主义解读

The Narrative Strategy of Wuthering Heights 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学反馈的调查与反思 产品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

Pragmatic Empathy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海明威的矛盾性格在其作品中的体现 电影《美丽心灵》男主人公形象分析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的性格分析

An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on Chines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文化语境维度下中餐菜名的英译研究 性格和命运--《小妇人》中四姐妹分析 《倾城之恋》和《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从民族特性看中美高等教育差异 英语成语跨文化翻译策略

Strategies of Activating Middle School Classrooms for Effective English Learning 提高初中生阅读能力的研究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英文电影名汉译中的功能对等 外语学习中学习动机的影响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浅析汉语成语中数字的翻译 叶芝诗歌中的象征主义手法

从《永别了,武器》试析海明威心目中的理想女性

On Analysis of Jonathan Swift’s Satiric Arts in Gulliver’s Travels 从关联理论看《阿甘正传》的字幕翻译

中西民间鬼神形象中体现的宗教世俗化的研究 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从跨文化传播角度论中国饮食文化资料的英译 初中英语课堂管理方法探析

《人鼠之间》中两主人公乔治和雷尼的对比分析 论矛盾修辞法在英语广告中的语用功能

浅析《宠儿》中三位黑人女性的身份寻求之旅

《屋顶丽人》中的多重冲突及其张力 86 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动机调查研究 87 《老人与海》象征主义探究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看《远离尘嚣》的生态悖论

Translation of English Film Titles and the Commercial Effect 90 从数字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91 《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

小学任务型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游戏研究 93 Naturalism in Sister Carrie 94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电影片名的翻译

修辞在政治演讲中的作用--以奥巴马获胜演讲为例 96 《黛西米勒》中道德冲突的表现分析

On the Causes of the Death of Willy Loman in Death of A Salesman 98 从文化角度浅析中英姓名的异同

浅析拉尔夫·埃里森《看不见的人》的象征艺术 100 On Ambiguity of Human Conversations 101 中学英语老师提问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浅谈古希腊罗马神话对《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前四部)的影响 103 论苔丝悲剧的成因

英语意识流小说汉译现状及对策研究 10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06 浅析爱伦·坡小说《黑猫》的写作艺术手法 107 爱伦坡短片小说“美女之死”主题研究 108 目的论与对外传播翻译

论《呼啸山庄》中女性悲剧的根源 110 《紫色》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The Symbols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s in The Scarlet Letter 112 探析《最蓝的眼睛》中女主人公的悲剧根源

The Problem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rademark Translation an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114 英文商标的汉译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 116 论凯特肖班《觉醒》中的超验思想 117 从基因学的角度看多义词的词义关系 118 论《小妇人》的叙事技巧

On Transcendentalism in Thoreau’s Walden

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分析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 121 从功能对等角度分析英文电影片名汉译

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看菲茨杰拉德的女性观 123 英汉禁忌语的文化内涵比较

工业化进程下人的主体性的追问——梭罗的《瓦尔登湖》 125 寂静的声音——《送菜升降机》中的沉默 126 探讨宗教在世界战争史中所扮演的角色

Britain Needs a Monarch—Cause Analysis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Monarch in Britain 128 中美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英语习语陷阱及其学习策略 130 论《弗兰肯斯坦》的叙事技巧

论弗罗斯特诗歌中自然意象对意境的构建

语用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在商业广告中的有效运用 133 浅析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

《暮色》两中译本中文化缺省重构的对比研究 135 英汉模糊语言对比研究及其翻译 136 解读《皆大欢喜》中的浪漫主义 137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广告翻译 138 从动态对等角度论英语俚语的翻译

中学生词汇自主学习对阅读能力影响初探 140 中西节日的对比研究

论网络自主学习与英语课堂教学的契合 142 概念隐喻在英语汽车广告中的应用

论中美文化差异对其商务谈判的影响及策略 144 浅谈中式英语的成因及解决方法 145 从文化视角看部分英汉习语的异同 146 浅析托妮•莫里森《恩惠》中的母爱 147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化妆品品牌翻译 148 英汉被动结构对比研究 149 反译法在英译汉中的应用

教学设计理论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启示刍议 151 从违反合作原则研究《生活大爆炸》

152 从冲突到和解—解析《接骨师之女》中的母女关系 153 认知角度下的隐喻翻译

154 论接受理论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影响——以《快乐王子》中译本为例 155 《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概念隐喻分析 156 中西美食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157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悲剧形象 158 《老友记》中幽默的翻译

159 英汉“思考”类动词的语义成分与词汇化模式分析 160 公益广告的词汇特点: 以美国红十字会广告语为例 161 足球评论员的评论语气对球迷看球的影响 162 沮丧与感情的冲突

163 从《一间自己的屋子》看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女性主义意识 164 论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黑色基调---在美国梦里挣扎

165 A Comparison between Scarlett O’Hara and Jane Ey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166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商务合同翻译研究

167 On Aestheticism in Oscar Wilde's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168 巫术救星:哈利波特系列的文化解读

169 对外交语言准确性与模糊性的语言特点的研究 170 中国人和美国人特征的比较 171 泰戈尔诗中自然物意象研究

172 解读布莱克的《伦敦》与华兹华斯的《在西敏寺桥上》的诗歌异同

173 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174 《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象征手法的解析 175 电影《死亡诗社》中的教育意义 176 超音段特征对意义的影响

177 Pecola’s Blues--A Reading of The Bluest Eye 178 唯美主义在道连格雷变化中的体现 179 如何降低英语专业学生课堂焦虑 180 从成长小说角度解读《马丁•伊登》 181 汉英导游词中国俗词汇的翻译策略研究

182 改变,选择与责任——论电影《猜火车》中的青少年成长 18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84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温斯顿丘吉尔 185 Maternal Love in The Millstone 186 从旅游看中美核心文化差异 187 英汉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

188 从影视剧看英语俚语使用的性别差异 189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艺术魅力

190 大学生英语口语语法错误分析及纠正策略 19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92 论《织工马南》中的象征意义 193 从自我认同角度再析《简爱》

194 A Contrastive Study of the Associative Meanings of Plant word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195 跨文化因素对字幕翻译的影响

196 对《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性格分析

197 论《一个小时的故事》中马拉德夫人女性意识的觉醒 198

199 爱与正义:《杀死一只知更鸟》主人公阿提克斯•芬奇形象解读

200 男权社会下康妮女性身份的诉求--D.H.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研究

第三篇:社会组织研究——以深圳壹基金为例

社会组织研究——以深圳壹基金为例

安徽工业大学 公共管理与法学院 劳动与社会保障111班

赵梦媛

【摘要】:本篇将以深圳壹基金为例,探讨公益性社会组织的发展道路。我国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发展历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与政府始终保持着密切关系。因此民间慈善团体想要正常运行,就必须妥善处理与政府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壹基金的公信力来源于庞大的名人效应、多样化的捐款渠道、清晰明了的账目,以及严格的监督体系等,其中尤其是善款使用的公开透明化最有借鉴意义。另外,壹基金大力倡导的“全民慈善”理念,实际上是为壹基金在未来能够保证资金不断链,使壹基金能够可持续发展。壹基金每年评选慈善团体的透明典范工程,并拨出善款支持其发展,实际上是在重建全社会的信任。如何在不健全的慈善管理制度下将公益性社会团体的作用最大化,壹基金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这个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探讨。

【关键词】:公益性社会组织

壹基金

红十字会 公信力 规范化

【说明:个人创作,如需引用,请注明出处,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就是尊重您自己】

所谓社会组织,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从我国的各种官方文件来看,我国的社会组织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行业协会和商会”、以及“社会中介组织”等众多具体称谓的概括和总结。我国当前所称的社会组织,在西方一般被称为“非政府组织”,即区别于政府组织与企业组织,主要从事服务提供、利益代言、社会支持、资源募集等业务。目前我国社会组织遍布各个领域。截至202_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46.2万个,其中社会团体25.5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20.4万个,基金会2614个。

我国的社会组织发展具有其特殊性。在西方,社会组织是伴随着宗教改革、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发展起来的。在我国,由于传统封建社会强大的中央集权制,民间社会组织一直处于弱势,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在强大的政府、集中的计划体制和频繁的政治运动下,原有的民间组织的一切公共职能全部被政府包揽。1978年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政府职能逐渐从微观管制改为宏观调控,对于民间社会组织的需求逐渐扩大,并给予民间组织一定的发展空间,民间组织队伍因此日益壮大,并且目前为止仍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由于社会制度不同,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社会组织的发展从未脱离强有力的政府,民间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并不像西方的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那样具有较强的对立性。因此,探索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模式不能照搬西方 1

212引自:《公益性社会团体约束机制研究》

引自:《社会组织建设:现实、挑战与前景》。3 引自:中国社会组织网。社会组织的发展模式,而应立足于我国国情,认清约束条件,改革与创新社会组织的发展模式,建立起政府与社会组织间合作型的关系。4近十年来,国内多地自然灾害频发。在灾害发生时的抗灾抢险与灾后救援工作中,以中国红十字会为主导、民间公益性社会组织广泛而积极参与的救援行动不仅及时为灾民送去了温暖,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其作用不言而喻。但经过202_年6月的“郭美美事件”后,民众对于中国红十字会的信任度一落千丈,引发了全社会的“信任危机”,该事件暴露出的中国红十会的监管体制弊端令人咋舌。另一方面,民间公募基金会深圳壹基金却日益受到国民的信任。

202_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202_年汶川地震之时,深圳市红十字会共募集超2亿元爱心捐款,而此次地震,截至25日15时30分,深圳市红十字会总共募集捐款155.2万元。相比之下,深圳壹基金在24日前共收捐款近1.5亿元。同是做慈善,并且壹基金与红十会相比,只是一个“新生儿”,为何壹基金更令国民信任?壹基金又是怎样成长起来的?以下笔者将以壹基金为例,探讨公益性社会组织的发展道路。

一、从深圳壹基金成立之路看我国公益性社会组织的窘境

深圳壹基金的成立颇有坎坷。202_年,影视明星李连杰创立启动了壹基金,大力倡导每人每月捐一块钱的“人人慈善”理念。为实现该理念,同年,李连杰与中国红十字总会合作设立“中国红十字会李连杰壹基金计划”,以独立运作的慈善计划和专案的形式在中国大陆开展公益事业。202_年10月,在多方协调合作下,上海李连杰壹基金公益基金会作为“中国红十字会李连杰壹基金计划”的执行机构,以私募基金会的形式注册成立5。作为私募基金,壹基金可借助中国红十字会的名义向社会公开募捐。然而,作为挂靠单位,壹基金没有自己的独立账户和公章,只能使用中国红十字会的,这为壹基金开展各种慈善活动带来巨大的阻碍。至202_年,壹基金与中国红十字会签订的三年合约即将结束,壹基金一度面临因找不到挂靠单位而中断的危机。202_年12月3日,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在深圳市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正式注册成立,拥有独立从事公募活动的法律资格。至此,深圳壹基金成为中国首家成功转型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民间公募基金。

深圳壹基金的成立为何如此坎坷?这与目前我国对于成立公募基金的门槛高有着直接关系。

依据我国202_年颁布的《基金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我国的基金会分为公募和非公募两种,公募基金可以公开向民间集资,而非公募基金不可以公开向民间募资,其资金来源仅靠基金成立者的个人资本。条例中规定,“全国性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800万元人民币,地方性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400万元人民币,非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200万元人民币。”单从公募基金成立的原始基金来说,就已经让许多非公募基金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在深圳壹基金成立前,我国尚未出现民办公募基金的先例,其重要原因是公募基金必须找到一个有官方背景的组织挂靠。如此一来,许多民间慈善组织因 45 “而应立足于„„基本目标”引自《社会组织建设:现实、挑战与前景》。

引自:壹基金官方网站。为找不到挂靠的“婆家”而无法公开运作。

将视野从基金放宽到我国整个民间公益性社会组织,其面临的困境也有共性,那就是难以找到有官方背景的组织挂靠,即使找到挂靠的,也难以独立运行。202_年郭美美事件暴露出目前我国公益事业的困境,即一方面,民间慈善组织面临着因挂靠体制而无法正常独立运作和缺乏公信力而难以筹集资本、进而难以为继的双重窘境;另一方面,民众善款有相当一部分集中于公信度较高、运行时间较长、具有官方背景的中国红十字会手中。这种现状导致的直接结果是,一旦中国红十字会因善款使用和监管不力,就会引发全社会的信用危机,民众既无法再信任中国红十会,也找不到其他可信任的、可替代的捐款渠道,于是国内慈善事业走入低谷。

在我国,公益性社会团体仅在10万左右,而国外的公益性社会团体早已突破百万。限制国内公益公益性社会团体发展的最大障碍,便是挂靠制度。以现存的除深圳壹基金除外的公募基金为例,大多数公募基金虽在募集善款时是组织独立运作,但善款的最终处理十有八九都统一上交到政府部门,再由政府部门统一支配。这样一来,本该完全独立运作的慈善组织,因政府的过多干预而显得束手束脚。至于那些因为找不到挂靠单位而半路夭折的慈善团体则更是做慈善无门了。为解决此困境,笔者认为,应尽快建立健全针对公益性社会组织的法律条文,并成立单独处理公益性社会组织事务的公共部门,以便公益组织既能摆脱挂靠体制的束缚,又不会因为缺乏监管而令善款使用不当。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民间慈善组织在全社会进行慈善募捐,但慈善组织自身的善款使用与上交政府部门的善款使用必须分开清算,不能混为一谈。

二、从壹基金的组织建设谈公益性社会组织公信力的建设

(一)组织架构

深圳壹基金(以下简称壹基金)的最初发起和创始人为著名影星李连杰。在基金正式运行之后,壹基金成立了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下又设执行委员会,进一步细化为理事会、监事会等机构。在其理事会名单中,有着国内许多名人和企业家。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为其法人代表,李连杰、冯仑(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马蔚华(招商银行董事、行长)、柳传志(联想集团名誉董事长)、马化腾(腾讯公司董事长)、马云(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牛根生(蒙牛乳业前董事会主席)、王石(深圳万科董事长)等11人为其理事。如此华丽的阵容,给壹基金带来了许多有利之处:一是名人对于公众具有普遍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二是为壹基金募集捐款提供了多种渠道。腾讯、财付通、支付宝、招商银行等在民众间的广泛普及,既为信息发布提供了广阔平台,也为民众捐款给壹基金提供了多样化且可信度高的渠道;三是捐款人本身就是善款运用的决策参与者,这样更有利于将善款用在合适的地方;四是成员中的名人、企业家们,或成功经营过巨额资金,或成功建构过大型组织的组织体系结构,因此想要妥善运行壹基金,可谓游刃有余。

在资金运行方面,壹基金为了做到“清水账目”,特聘请了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和毕马威国际会计师公司对善款的收支进行审计,并且会在壹基金官网上公布每年的财政收支情况。进入壹基金官方网站,就能看到包括“组织结构”、“项目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章程”等一系列关于组织运行规定的信息,清晰明了。壹基金的《项目管理制度》中对于项目执行、检测与评估做出了明确规定:每个项目建设都有明确的项目负责人;项目监测和评估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一旦评估发现不符合要求,则拨款立即停止;对于项目内容和预算需要进行更改的,也必须经过一系列严格的申请流程;凡资金超过50万的项目,都要进行项目终期评估。与其他机构合作开展时,必要时可引入第三方评估和审计。

庞大的名人效应,丰富的物质资源,多样化的捐款渠道,清晰明了的账目,严格的内外部共同监督体系,都是壹基金能够赢得民众信任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反观中国红十字会的管理体制,则是漏洞百出。由于中国红十字会的资金运转账目从不完全对外公开,社会民众根本无法对其进行监督,善款从被接收到最终运用,完全依靠红十会的内部监督,捐款人想查询善款使用情况需大费周章,甚至无从下手。含糊不清的账目极易孕育贪污腐败,而在郭美美事件爆发之前,红十字会就已经频频发生资金使用不当、来源不明的事件,而郭美美事件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一个公益团体一旦失去了民众公信力,即使曾经很辉煌,未来也会很扑朔迷离。

从壹基金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看出,邀请社会知名人士、成功企业家加入或参与本团体的组织建构,也不失为增加团体公信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与一般民众相比,知名人士手中掌握着大量优势资源,拥有管理大型组织的实战经验,并具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草根慈善团体请他们助力组织发展,无疑比自己单打独斗要事半功倍;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将闲散的资源整合利用,有利于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政府部门在慈善事业中的角色不应是主导者或决策者,而应是监督者和引导者。

目前国内运行不善的慈善组织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信息不够公开,管理体制不够规范成熟,因而公信力较低。尤其对于善款运用方面的信息公开,更应做到及时、准确、有效。慈善捐助应该有一本彻底透明的“账本”,让捐助者可以随时查询,媒体、民众随时监督,这是慈善事业取信于民的重要保证,也是捐赠者的基本权利。

(二)慈善需激情,公益需理性:关于壹基金可持续性发展的研究

在发展的战略和策略上,壹基金的公益愿景为“尽我所能,人人公益”。壹基金战略模式为“一个平台+三个领域”,即搭建专业透明的壹基金公益平台,专注于灾害救助、儿童关怀、公益人才培养。

从202_年起,壹基金每年评选典范工程,围绕“公信,专业,执行,持续”四个标准,评选出十家以内的典范公益组织,并给每个典范组织颁发一百万元人民币的资助金。为何要搭建公益平台?因为在壹基金看来,公益仅凭个人一己之力是难以做到专业化和可持续的,仅凭壹基金一家组织,更是难以推动中国公益事业取得质的进步。于是壹基金转而搭建专业透明的公益平台,把钱拨给专业组织使用,集万千之力,共同推动公益事业的专业化进程。

“慈善”和“公益”是有区别的。慈善着重于应急性和突发性,小到邻居需要帮忙,大到重大自然灾害的救助,都属于慈善,慈善需要的是民众的临时性的“激情”,即感性。而公益则着重于规范性和可持续性,公益事业的发展,需要一整套完善的制度体系和有执行力的法律法规相互支持,并且需要大量专业的公益事业人才,这些只有靠理性才能完成。古语云“救急不救穷”,其中的“救急”即为慈善,而“救穷”则是公益。

怎样将充满激情的慈善和充满理性的公益相结合?这既需要集全民之力,也需要各个慈善团体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如果说壹基金搭建公益平台是为了整个社会公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其所倡导的“全民慈善”理念,则是为了壹基金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壹基金在试图将民众对于在重大灾害发生时才能调动起来的激情,分解到日常生活中。只有当民众在平淡的生活中也愿意每月拿出一块钱来贡献公益之时,壹基金的资金来源才会稳定且持续,而不会出现过度依赖某个资金雄厚的人的捐款的现象。这也是李连杰坚持将壹基金的性质改为公募基金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结束语

从深圳壹基金由私募基金转为公募基金的曲折路程我们可以看出,阻碍中国社会团体数量增长的重要客观因素就是挂靠制度。经过对壹基金的组织架构研究,我们了解到,一个公益性社会组织要想赢得民众的信任,必须建立健全信息公开体制,让捐款人能够清晰明了地查询到自己捐出的善款的使用情况。另外,邀请知名人士来对团体进行辅助管理,甚至直接作为管理层,也不失为一种增加组织社会关注度、健全组织结构的方式。通过对壹基金“全民慈善理念”和搭建透明专业化的公益平台的做法进行探讨后我们可以得出,只有每个公益性社会团体找寻到自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整个公益事业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在现行行政体制暂时无法变动的情况下,到底怎样做才能让公益性社会组织将自身效用发挥到极致,仍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研究。笔者认为,制度的变革是以行为出现为导向的,在探索新型社会组织发展模式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经历挫折,但只有勇于尝试,才能有所突破。

参考书目:

《公益性社会组织约束机制研究》,杨道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会组织建设:现实、挑战与前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课题组,中国发展出版社。参考网站:

壹基金官方网站; 中国社会组织网官方网站。

第四篇:社工大机构与小机构对比(以深圳为例)

深圳社工优势:

深圳社工劣势:

1.社工体制:1+7文件从方方面面规定的社工发展,政府推动,民间运作,正是深圳的特色。

2.工资待遇:相比,北京、南京、上海等地来说,还可以。

3.香港督导:敬业、经验丰富,能从专业、情绪等方面给予社工很大的帮助。

4.晋升途径:督导助理、见习督导、项目部长等,都是不错的专业晋升途径。

5.培训交流:社协组织大量的培训,基本都是香港、台湾、以及大陆的知名学者及社工人士。此外,见习督导、督导助理都有机会去香港参观考察。一些大的机构也会组织。8 Z6

6.专业工作:即使是行政工作缠身,也是可以有机会开展专业工作的。

7.入户深圳:有机会入户深圳也不错。虽然是集体户口。但逢上30年之类的节庆,指不定,都放假,发电话卡,社会保险金之类的咧。

8.隐形福利:碰到好的派驻单位,隐性福利也不少耶。

9.国际化视野:办个通行证,搭个地铁,就可以很顺利的去香港澳门玩儿了。这种地缘优势,是其他城市无法具备的。

1.政策落实:政策很好,但是落到实处还有很大的空间。2.欠薪:政府不拨款,机构就欠薪。欠薪,确实挺伤社工士气的。

3.待岗:除了欠薪,最大的不满在于待岗。因为,政府的效率,你也知道。严重依赖政府岗位的机构,只能让你待着了,今天,明天,这个月,下个月。最长一次,待岗4个月。

4.行政化:在政府XX办等单位的,很多都沦为了秘书,打杂的。

5.无良机构:不签合同,管理不善,福利差,专业的度不高。,6.成家立业:社工工资还达不到在深圳成家立业的条件。不过,放眼全国,哪个地区的社工有这个条件?香港除外。;

优势

1.制度规范:大机构各项规章制度都已经比较规范,只要按章做事就ok了。

z

2.资源丰富:岗位多,经验就多,知名度也高,来交流的就多。

3.人才多:人多,按比例,人才自然也多。和优秀的人才一起工作,能让你提升不少。

4.福利也好。毕竟机构大,财力雄厚。每人发个笔记本,集体旅游,带薪休假等自然也少不了。

5.人多,就有话语权。一个拥有200人的机构,和一个拥有不到10个人的机构相比,谁更有话语权。也许,今天的行业规则,都由大机构说了算了。

小机构劣势

1.太规范了,反而不灵活。什么事都照章办事,不会照顾你一个人的诉求。

2.欠薪。一旦政府欠薪,机构可发不出这么多人的工资哦。

3.人才多,晋升也困难哦。如果不是人才,那别指望的。

小机构优势

1.灵活。规章制度啥的,制定了也不太好实行。一 个机构,老板加员工不超过10个人,抬头不见低头见,一个巴掌就数过来了,自然不需要太多的条条框框。比如,请假,大机构,你可找这个,找那个签字批准吧。小机构,跟老板打个招呼就ok了。2.晋升空间大:人少,发展需要人,怎么着也晋升快一点。待个一年半载的,就是元老级的人物了。

3.发挥空间大:既然不成形,也就无经验可循,完全是靠自己发挥,尽显英雄本色。

劣势

1.管理与专业不分。就那么几个人,那么点事儿。大家都一起做了。问题是,老总提个建议,你要不要遵循?老总说这样做,你会不会那样做?即使你的更好些。

2.名气不大。别人问你,哪个单位的。你都不好意思说。在一个靠岗位吃饭的社工体制里面,你说的出口,你们机构只有几个人吗?要知道,深圳最大的机构社工数量已经有200多了。

3.资源少。机构太小了,同工不多,经验也没得学,名家想参观交流,也不会选择小机构。

第五篇:20世纪美国自传研究的新趋势——以《富兰克林自传》为例

摘要:20世纪以来,伴随着西方哲学思潮的发展和当代西方文论的兴起,美国自传研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富兰克林自传》在20世纪的批评与接受过程可以发现,自传研究逐渐进行着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向:从外部事实走向心理真实;从个人身份走向民族神话;从解构自传走向建构自我。这种转向拓展了自传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丰富了自传研究的内容。关键词:美国自传;传统;现代;转向

《富兰克林自传》被称为“第一部现代美国自传”,它开创了美国传记写作的历史。伴随着西方文艺思潮的不断发展,2O世纪的《富兰克林自传》研究经历了从外部事实走向心理真实;从个人身份走向民族神话;从解构自传走向建构自我的深层转向。这种转向拓展了自传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丰富了自传研究的内容。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代西方哲学思潮和西方文论影响下的美国自传研究的新发展,代表了2O世纪美国自传研究的新趋势。

一、从外部事实走向心理真实

进入2O世纪,伴随着西方哲学思潮的影响和弗洛伊德现代心理学的高度发展,探求心理真实、寻找行为的无意识动机成为了传记研究的重任。传记家在作品中越来越注意表现人物复杂的个性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恰如莫洛亚所说:“我们时代的作家比他们的先辈更加感觉到人的复杂和多变,而更不注重那种普遍的统一性。”[l](’在传记写作中,外部客观事实的真实逐渐让位于内心世界的真实。“如果说从约翰生和鲍斯威尔开始的近代传记追求外部行为真实,那么现代传记则把表现心理看作是更重要的任务,也就从对传主生平的叙述进入对传主行为的解释。”[2lJ(于是,对传记作品的批评也更多的注重人物的心路历程与精神发展,自传研究亦是如此,“自传作品的核心在于作者对自我存在的价值的解释和叙述自我成长的历史。”[2lJ(哪 对于《富兰克林自传》而言,其中宗教与道德的探索与自我价值的揭示不断占据了批评的重要位置,富兰克林在许多批评者看来,更多的是体现一种进取精神与特性的楷模,而《富兰克林自传》本身则是一个伟大的道德寓言,它也是美国文化精神的体现。马克斯·韦伯用“资本主义精神”解释富兰克林自传中道德与价值的讨论,他认为富兰克林全部的道德态度都带有功利主义的色彩。诚实、守时、勤劳和节俭之所以成为美德是因为它们能保证信用,因为它们对个人有着实际的用处。富兰克林自传所宣扬的不是立身处世的手段,而是一种独特的伦理;不是随处可见的商业上的精明,而是一种精神气质。[3lJ(嘲 对于《富兰克林自传》体现的美德,D.H.劳伦斯却始终无法接受并先后写了两篇评论嘲讽了富兰克林自传所孜孜以求的道德的艺术,他甚至认为富兰克林是“一个乏味的道德的功利主义者”。相比之下,查尔斯·L·桑福德对《富兰克林自传》的道德与宗教作了另一番解释,他认为18世纪的宗教虔诚已经让位给道德主义,但是道德主义依然传达着一种使命感。由于跟欧洲腐败的城市文化相抵触,崭新的美国文明将拥有一种土地情怀,发现新大陆的最后结果是用作为拯救方式的“西进运动”来取代但丁和班扬的心路历程。富兰克林就如同一个美国的班扬,在一个道德的寓言里表达这种转变的意义。富兰克林的道德体系不断适应去唤起一个全新的人,去唤起民族世界里的一个全新的社会,“《富兰克林自传》是一个在世俗的层面上追寻约翰·班扬《天路历程》主题的伟大的道德寓言”。(4 3(P72)

罗伯特·塞尔批判了劳伦斯等人所谓“富兰克林自传代表粗俗、吝啬”的评价,认为富兰克林正是通过《富兰克林自传》的自画像而不断地为人所知,自传的三个主要部分证实了他不断地以现在的观点和方式重估自己的早年生活,反映了富兰克林自我的不断冒险历程以及对新事物的欣然接受。作为自传计划的实施者,富兰克林身上体现了理想主义、幻想和现实性的惊人的结合,而更令人惊讶的是他对那些新思想和自身新角色的认可。正是由于身份的不断变化和富兰克林自我性格的不断发展,自传成了自我检验和自我宣扬的一种实践。英国作家毛姆对《富兰克林自传》有高度的评价,他认为“文学史很少将自传包括在里面,然而富兰克林的自传却是一个例外。⋯ ⋯ 不但自传的叙述非常吸引人,而且作者成功的自我刻画、生动可信的自我描写也同样精彩。”Ls](es1)戴威·列文则认为,“作为人物特征的朴素体现的一个典范,很难找到另一本书比《富兰克林自传》更广为人知”。J(’《富兰克林自传》代表着一种艺术,它是作者竭尽全力解释自我与评价自我,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是从外部世界来看待内在自我的一种艺术。它不但刻画了一个很有吸引力的自我,而且把自身当作时代和祖国的原型,并且确立了一个自力更生者的故事。《富兰克林自传》最主要的成就在于富兰克林在一个他认为的“实验的时代”刻画了一个好学上进的自我。面对18世纪理性的时代,富兰克林勇敢地承认理性的局限,并在自传中毫不犹豫地通过叙述自己作为讽刺对象的经历来证实。《富兰克林自传》是一本绝妙的艺术之作,它不断地在读者面前展示启蒙时代的一个伟大代表。利奥·勒枚同样也对《富兰克林自传》大加赞赏,他称“《富兰克林自传》是美国文学中第一部伟大的作品,在某些方面,它是一本最重要的独一无二的书”。同时,他还认为《自传》对人类本质有着深刻的讽刺,既对l8世纪思潮中伦理道德哲学的关键问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对不同的宗教及其教条进行了辛辣的嘲讽,这些主题揭示了思想的伟大、内心的丰富和复杂,也显示了作品结构、语言和内容的精妙。

二、从个人身份走向民族神话

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传研究在英美学术界成为了一个热点,保罗·埃金认为“原先被批评家所忽视的自传,现在已经得到了它应有的重视。” 更有学者认为“在文学批评界中,似乎所有的批评家和理论家都在谈论自传,直到最近这种文类批评至少被描述为一种稍有缺陷的传记,而最多而言,它被认为是一种能够把握民族本质和时代精神的历史文献。” 8 J(n”的确,自传能为洞察国家历史、宗教、文化变迁、社会与个人的经验和特性提供真知灼见。自传作家正是通过参照文化价值观念中已有的人物形象,通过描写自己来解释他的生平。当自己的个人经历形诸文字时,他就把自己当作神话塑造出来的特定形象中的其中之一,并表明自己与所属文化的联系。《富兰克林自传》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

评论家欧蒙德·斯威“试图描述富兰克林体现在《自传》中的个人和国家的身份认同,以及它在其人生历程中的发展与变化”。J(Pix)他充分地对《富兰克林自传》进行了详细的阅读,通过探讨富兰克林内在的自我与环绕在他周围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心理历史学的视角对《自传》进行处理。富兰克林对自我身份尤其是国家身份的追寻正是他在美国革命期间从外省走向殖民地间的过程。斯威使该书成为了《富兰克林自传》研究的一部很有意义的尝试。戴威-西德将《富兰克林自传》和乔纳森·爱德华兹的《个人叙述》进行了比较,这两个经典文本均在l8世纪清教思想的影响下写成。前者强调的是内心的自省与清教信仰的复兴;后者强调的是行为的实效与勤勉节俭等清教模式的实践。他们在写作中都强调了“利益”的概念并尽力使自己的自传成为他人“模仿的典范”。[∞] 对他们而言,记录自我生活的冲动来自一种教导他人的冲动,一旦他们的自传能够非常和谐地与从怀疑到信任、从贫穷到富裕的模式相吻合,那么教导的作用就立刻产生。对于《富兰克林自传》所体现的“模仿的典范”,评论家R.A.巴讷斯认为它是18世纪美国自传特有的特征,“这种模仿的典范强调普遍的原则和个人的重要性。尽管每个自传都记录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故事,但是,每个作者所呈现的自我概念却是一个文化的典型或者说理想的典范,而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 相对于欧蒙德·斯威、戴威·西德对《自传》身份和自我的研究,评论家H.J.道森称《富兰克林自传》为“父亲与儿子间的神话和隐喻”。正是父子间的种种影响使富兰克林的自传开篇明义指出为儿子威廉而写。道森把《富兰克林自传》中独立的第一部分的身份认同比喻为“在博物馆杰作之下的早年自我描述的隐射”。当富兰克林在自传中面对他的真实的和象征意义的孩子时,他对自我经历的理解通过一种对美国紧迫现实和焦虑未来的感觉而得到折射。“父亲”在任何男性传记家的思维里都是一个多元的不断变化的意象,他连接着过去许许多多的“父亲”的形象,也跟自己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在那些人面前呈现的形象紧密相连,这实际上是

某种面具,传记家自己也清楚地意识到这点。对于富兰克林自传刻画的自我,伯克维奇称“富兰克林的本质就是全体人的例证,他从依赖走向了独立。”(P234)理查德·莫里斯称富兰克林的《自传》揭示了一个16岁的孩童对兄弟竞争的反抗以及对家庭权威的抵触,并通过许多的技巧维护了自我的尊严和个体的独立。

对《自传》身份的探讨,可以说是当代评论家关注的焦点。事实上大多数美国自传,就像罗伯特·塞尔指出的,“他们将自己的人生同民族意识和国家历程紧密相连。”评论家赫尔伯特·雷伯威兹对富兰克林、斯泰因等八位作家的自传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他认为美国自传的重要主题就是对功名显赫的追寻,这种寻求在漫长的历史中曾一度改变和扰乱了美利坚民族的身份。作为殖民时期把握时机去追求功名的一个典范,富兰克林在国内外享受着巨大的荣耀,当他为自己努力争取权力的时候,他从未对面临的困难有太多的担心。“如果不考察富兰克林的个性以及他对成功的渴望,任何人都无法谈及美国自传。他以自我广阔而狡猾的形象塑造了美国梦:勤劳和智慧将保证一个雄心勃勃的人跳出默默无闻的沼泽地。”¨ 富兰克林以自我的努力实现了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依赖走向独立的梦想。雷伯威兹甚至说,“没有哪一部美国自传的叙述能像富兰克林自传那样,有着如此完美的自我实现以及与自身快乐的协调0”[15](P29)

三、从解构自传走向建构自我随着自传研究在当代学界的日趋繁荣,对自传的研究也“从文学研究的边缘进入了主流”,罗伯特·弗肯弗里克认为“如今自传所占据的地位就是昔日新批评盛期诗歌所占据的地位。” 8 J(-308)于是,研究方法也从传统走向了现代,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使用当代西方文论来探讨美国自传,尤其是一些著名的文论家也是如此,如弗莱、乔治·古斯塔夫、德里达、保罗·德·曼等等。弗莱把自传归为散文体虚构,古斯塔夫把自传当作“独一无二”的西方模式,也是对于生命庆典与虔诚而言的西方文明使命的“最高成就之一”。德里达认为自传作家写作时语言发挥了动力的功能。德·曼则称“自传不是一种文类或样式,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于一切文本之中的一个供阅读或理解的人物。没有任何文本是,或者可能是自传。”德·曼的观点被美国后现代理论家哈桑称为“自传死亡”:认为自我是无法独立的被动者,因此自传无法写出自我的本真;而自传的虚构使它无法同小说区分,因此自传也不能成为独立的文类。我国学者杨正润对此有精辟的反驳,他认为“自传死亡”说把自传中可能存在的虚构成分无限地夸大,以纯粹的理论演绎取代自传作家的实践,这既脱离了文学实践也脱离了文学的历史传统,“自传契约”说则是对自传真实性所作出的历史总结。

当然,运用精神分析、解构主义的理论来解读自传的西方学者还是有不少的,但是他们并没有像弗莱、德里达和德·曼那样走得太远。杰弗雷· 梅尔曼曾经广泛地吸收了弗洛伊德的理论,现在转向了拉康的观点;詹姆斯·奥尔奈依赖荣格的理论对自传进行研究;保罗·杰则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保持着一如既往的忠诚。阿达·范·盖斯特尔用弗洛伊德的理论解读了《富兰克林自传》,他认为自传的主角在另一方面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典范——那就是如何处理自己对异性的感情。盖斯特尔通过弗洛伊德关于感情的讨论以及他们与现代社会的联系的论述,认为“升华的获得——对自我生命的更多的控制和更有社会价值活动的替代,是富兰克林自传主角的两件大事。”¨ 富兰克林创造了一个理想的典范,他在自传开头就曾经许诺过这个榜样并将会被后代所模仿。自传的读者目睹了这个榜样如何将性能量从快乐之路转向智慧之路。评论家约瑟夫·费西特伯格则运用罗兰·巴特的理论对《富兰克林自传》进行了解读。他指出,富兰克林通过不断“修改”人生而走向显赫,他的读者的本质也相应地变化着,他的自传的风格也从沉思走向劝告、走向文献的记录。“当富兰克林细说他的自学写作的过程时,他实质是在证明作为一个读者他如何建立了一个典范的文本。” 富兰克林写作的自我概念或者说自我创造,并不仅仅是这个雄心勃勃的出版商在书中发现他的美德,而是一种转化——

其中文本的碎片、记忆和态度均被利用来揭示一个公共的角色。《富兰克林自传》通篇显示读者是富兰克林自我概念的关键。《富兰克林自传》读者身份的变化导致自传传主从一个回忆个人生活的人转化成国家的引路人。就像一个典范的文本,这个自力更生者是他成功的多次修订的结晶。传统研究与现代研究的交融与冲突体现在托马斯·库塞身上,他在《美国自传:预言的模式》(1979)中追溯了运用自传作为预言的一种媒介的美国传统以及通过书写自我生活的方式来反映自身及所处社会历史的做法。而他在十年后的另一本书《改变的自我:美国自传中的权威》(1989)里却采纳了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理论,并彻底改变了他对自传、美国文学史以及自我与文本之间关系的认识。库塞对富兰克林等八位作家的自传进行了阐释,试图在语言和社会重构的语境下审视美国自传的观念,并认为“《富兰克林自传》代表了美国话语权威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在这种话语中,独立的个体通过写作建构自我”o[18](P12)《富兰克林自传》的道德自省就像福柯所说的“规训技术”,它包含着在表格上纠正自己的错误,不断地进行自我人生的书写。《自传》体现了世俗的忏悔与个体的自立意识,它不仅仅是一个自力更生者的生命书写与自我建构的追溯。富兰克林把自传描述为个体生命的再版与修订的公开的隐喻,暗示了自传作为一种文本的存在,个性则成了一种复杂的文本效应,文本和语言建构了作者的身份与个性。

用精神分析、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理论解读《富兰克林自传》,是二十世纪后期西方文艺思潮发展的产物。它们对自传研究的介入无疑扩大了自传研究的视角,但是,完全的解构消除了自传写作的真实性,也消解了自传作者与真实自我身份的关联。对于实践性极强的自传研究而言,纯粹的理论演绎与逻辑推理无法抵达事物的本真,惟有自我的经验方可触及事物的真谛。“在自传作品中,自我的经验是一条基本的线索,作者的叙述在这里或那里,有意或无意地会有所偏离,但又总是不断地回复到这条线索上来。这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张力,以个体生命的本真构成为基础,在作者的选择、组合、变形之中,人性显示出光彩。这是历史和文学的交融,科学和艺术的结晶,也是自传作品特有的魅力。” l(m”《富兰克林自传》在20世纪的批评史和研究史中,无论对其宗教道德情怀的评价,还是对它自我身份建构的论述,都离不开自我的经验,也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中西方主题公园开发模式对比研究--以深圳华侨才城和美国迪斯尼为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