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清华校长(精选五篇)
编辑:落花无言 识别码:23-620194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06 10:14:57 来源:网络

第一篇:清华校长

清华校长的5句话

“未来的世界:方向比努力重要,能力比知识重要,健康比成绩重要,生活比文凭重要,情商比智商重要!”

——清华大学校长留给大学生的提出

方向比努力重要

现在是讲究绩效的时代,公司、企业、政府,需要的是有能力且能与企业方向共同发展的人,而不是一味努力但却南辕北辙的人。自己适合哪些行业,哪些职业,有很多东西是先天决定的,只有充分地发掘自己的潜力,而不是总与自己的弱点对抗,一个人才能出人头地,就像现在很多企业招聘的时候,他们相信通过培训和教育可以让火鸡学会爬树,但是还是觉得选个松树方便一些。方向不对,再努力、再辛苦,你也很难成为你想成为的那种人。能力比知识重要

知识在一个人的构架里只是表象的东西,就相当于有些人可以在答卷上回答如何管理企业、如何解决棘手的问题、如何当好市长等等,但是在现实面前,他们却显得毫无头绪、不知所措,他们总是在问为什么会是这种情况,应该是哪种情况等等。他们的知识只是知识,而不能演化为能力,更不能通过能力来发掘他们的潜力。现在很多企业都在研究能力模型,从能力的角度来观察应聘者能否胜任岗位。当然,高能力不能和高绩效直接挂钩,能力的发挥也是在一定的机制、环境、工作内容与职责之内的,没有这些平台和环境,再高的能力也只能被尘封。

健康比成绩重要

成绩只能代表过去,这是很多人已经认同的一句话。对于毕业后走入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学生阶段的成绩将成为永久的奖状贴在墙上,进入一个工作单位,就预示着新的竞赛,新的起跑线。没有健康的身心,如何应对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和人生变革,如何应对工作压力和个人成就欲的矛盾?而且在现代社会,拥有强健的身体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健康的心理越来越被提上日程,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承受挫折与痛苦、缓解压力与抑郁,这些都将成为工薪族乃至学生们常常面对的问题。为了防止英年早逝、过劳死,还是多注意一下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投资吧。生活比文凭重要

曾经有一个故事,说有个记者问放羊的小孩,为什么放羊?答:为了挣钱,挣钱干啥?答:盖房子,盖房子干啥?答:娶媳妇,娶媳妇干啥?答:生孩子,生孩子干啥?答:放羊!记得去年在人大听一个教授讲管理学基础课,他说你们虽然都是研究生,但很多人本质上还是农民!大家惊愕,窃窃私语。他说你们为什么读研究生,很多人是不是想找个好工作,找好工作为了什么,为了找个好老婆,吃喝住行都不错,然后生孩子,为了孩子的前途更光明,这些不就是农民的朴素想法吗?哪个农民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比自己更好?说说你们很多人是不是农民思想,什么时候,你能突破这种思维模式,你就超脱了。当这个社会看重文凭的时候,假文凭就成为一种产业,即使是很有能力的人,也不得不弄个文凭,给自己脸上贴点金。比起生活,文凭还重要吗?很多人找女朋友或者男朋友,把学历当作指标之一,既希望对方能够给他/她伴侣的温暖与浪漫,又希望他/她知识丰富、学历相当或更高,在事业上能蒸蒸日上;我想说,你找的是伴侣,不是合作伙伴,更不是同事,生活就是生活,这个人适合你,即使你是博士他/她斗大字不识一个,那也无所谓,适合就会和谐融洽,人比文凭更重要。很多成功的人在回头的时候都说自己太关注工作和事业了,最遗憾的是没有好好陪陪父母、爱人、孩子,往往还伤心落泪,何必呢,早意识到这些,多给生活一些空间和时间就可以了。我们没有必要活得那么累。情商比智商重要

这个就很有意思了。大家忽然一下子对情商重视了起来,因为在新的世纪,情商将成为成功领导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比如在许多员工和自己的亲人因恐怖袭击丧生的时刻,某公司CEO Mark Loehr让自己镇定下来,把遭受痛苦的员工们召集到一起,说:我们今天不用上班,就在这里一起缅怀我们的亲人,并一一慰问他们和亲属。在那一个充满阴云的星期,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了自己和他的员工,让他们承受了悲痛,并把悲痛转化为努力工作的热情,在许多企业经营亏损的情况下,他们公司的营业额却成倍上涨,这就是情商领导的力量,是融合了自我情绪控制、高度忍耐、高度人际责任感的艺术。曾经有个记者刁难一位企业家:听说您大学时某门课重考了很多次还没有通过。这位企业家平静地回答:我羡慕聪明的人,那些聪明的人可以成为科学家、工程师、律师等等,而我们这些愚笨的可怜虫只能管理他们。要成为卓越的成功者,不一定智商高才可以获得成功的机会,如果你情商高,懂得如何去发掘自己身边的资源,甚至利用有限的资源拓展新的天地,滚雪球似得积累自己的资源,那你也将走向卓越。在世界上出人头地的人,都能够主动寻找他们要的时势;若找不到,他们就自己创造出来!!

长寿者的十种经常性饮食

1、粥

从饮食习惯看,长寿老人大多喜欢喝粥。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和夫人张桂君,夫妻双双都是百岁老人,俩人尤其喜欢喝粥。每天早晨,把50克燕麦片加入250克开水,冲泡2分钟即成粥。天天如此,从不间断。上海的百岁老人苏局仙先生,一日三餐喝大米粥,早晚喝稀粥,中午喝稍稠粥,每顿定量为一浅碗,已形成习惯。他说:“喝粥浑身舒坦,对身体有益。”

历代医家和养生学家对老人喝粥都十分崇荐。《随息居饮食》说:“粥为世间第一滋补食物。”粥易消化、吸收,能和胃、补脾、清肺、润下。清代养生家曹慈山说:“老年,有竟日食粥,不计顿,亦能体强健,享大寿。”他编制了粥谱一百余种,供老年人选用,深受欢迎。

2、小米

不少长寿老人喜欢小米,把小米当成好的滋补品。小米是谷子去皮后的颗粒状粮食,历来就有“五谷杂粮,谷子为首”美称。体弱有病的老人常用小米滋补身体。祖国医学认为,小米益五脏,厚肠胃,充津液,壮筋骨,长肌肉。清代有位名医说:“小米最养人。熬米粥时的米油胜过人参汤。”可见,长寿老人喜欢小米很有道理。

3、玉米

玉米与水稻、小麦并称为世界三大农作物,是世界公认的“黄金作物”,也是长寿老人离不开的食物。美国医学会作过普查,发现美国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没有一个高血压、没一个动脉硬化。原来他们常吃老玉米。医学家研究发现,老玉米里含有大量的卵磷脂、亚油酸、谷物醇、维生素E,所以不容易发生高血压和动脉硬化。从长寿老人的体质看,他们很少有高血压和动脉硬化,这与他们把吃玉米当成主食密切相关。

4、奶

喝奶是长寿老人的普遍习惯,尤其是居住在城市的寿星更是这样。

据说,美国现有25000名百岁寿星,其中80%为女性,她们的饮食习惯是普遍喝奶。美国谚言说:“喝奶使骨骼坚。”百岁寿星贝宁,每天喝两杯奶,有时喝得更多,所以,她到百岁之时,仍没有骨质疏松迹象。

牛奶营养丰富又比较全面。奶中赖氨酸含量较高,胆固醇含量低,碳水化合物全部为乳糖,在肠道中可以转化为乳酸,有抑制腐败菌生长的作用。牛奶含钙很丰富,吸收率也很高,还含有较多的维生素A、D、核黄素等,这些对老人来说是必要的、有益的。

牛奶经发酵后制成干酪,吃干酪可以预防龋齿。喝酸奶能降低胆固醇,所以常喝酸奶的人不易患心血管病,还能明目、固齿、防止细胞老化等。

5、鸡蛋

每天吃一个鸡蛋已成为不少长寿老人的习惯。

百岁寿星,著名经济学家陈翰笙博士根据营养学的安排,每天饮食坚持“三个一”:“早上吃一个鸡蛋,晚上喝一杯奶,中间吃一个大苹果。”他一日三餐多吃素,少吃肉,科学安排饮食,吃出了健康。

营养学家测定,蛋清中含大量水分、蛋白质。蛋清蛋白有极丰富的氨基酸,且组成比例非常适合人体需要,这种蛋白质在人体中利用率最高。蛋清蛋白对肝脏组织损伤有修复作用。蛋黄中的卵磷脂可促进肝细胞的再生,还可提高人体血浆蛋白量,增强机体的代谢功能和免疫能力。卵磷脂被人体消化后,可释放出胆碱,胆碱可改善记忆力。蛋黄含的无机盐、钙、磷、铁和维生素都比较丰富。鸡蛋中含有大量胆固醇,脂肪属饱和脂肪酸。吃鸡蛋过多,会使胆固醇的摄入量大大增加,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和危害心脑血管,并增加肝、肾负担。所以,每天吃1个就可以了。长寿老人们一般不会多吃

6、红薯

吃红薯是不少长寿老人的一大喜好。

有俗语说:“红薯是个宝,顿顿离不了。”医学家研究,红薯有五大功效:1.和血补中,营养丰富;2.宽肠通气,促进排便;3.益气生津,增强免疫;4.含抗癌物质,能防癌抗癌;5.抵抗衰老,防止动脉硬化。医学家说,红薯含有大量黏蛋白,故能防止肝脏和肾脏结缔组织萎缩,使人体免疫力增强。还具有消除活性氧的作用,避免了活性氧诱发癌症。又因红薯中含钙、镁较多,所以能防止骨质疏松症。由此可见,红薯不愧为长寿老人的饮食一宝。

7、豆腐

不少长寿老人爱吃豆腐。“鱼生火,肉生痰,白菜豆腐保平安。”《随息居饮食谱》云:“处处能造,贫富攸易,询素食中广大教主也。亦可入荤馔。冬月冻透者味尤美。”

豆腐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异黄酮。豆腐的功效具有益气、补虚、降低血铅浓度,保护肝脏,促使机体代谢的功效,常吃豆腐有利于健康和智力发育。老人常食豆腐对于血管硬化、骨质疏松等症有良好的食疗作用。

8、大白菜

有俗语:“白菜吃半年,大夫享清闲。”可见,常吃白菜有利于却病延年。大白菜含有矿物质、维生素、蛋白质、粗纤维、胡萝卜素,还含有分解致癌物质亚硝胺糖酶。从药用功效说,大白菜有养胃、利肠、解酒、利便、降脂、清热、防癌等七大功效。

9、萝卜

长寿老人冬天饮食不离萝卜。俗语道:“冬吃萝卜,夏吃姜,一年四季保安康。”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曾写过一幅对联:“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萝卜就茶”是郑老先生的养生之道。

萝卜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不含脂肪。所含的芥子油和淀粉酶能促进新陈代谢,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萝卜是地地道道的老人保健食品。祖国医学认为,它能化积滞、消食积,疗痰咳失音,治吐血、衄血、消渴、止痢、祛头痛,利小便等;生吃可以止渴、清内热、化痰止喘和助消化;蒸熟吃能消食健脾,并有补益功效。“萝卜就茶”。吃点萝卜,喝点茶水,能消除燥热,祛体内郁积毒热之气,对恢复精气神有很好作用。萝卜和肉一起炖煮,味道也很好。但不能与人参、橘子同吃。

10、胡萝卜

胡萝卜也是长寿老人喜爱的食物。

胡萝卜高含维生素A,有极为丰富的胡萝卜素。研究表明,胡萝卜能提供抵抗心脏病、中风、高血压及动脉硬化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

胡萝卜素在高温下也很少破坏,容易被人体吸收,然后转变成维生素A,所以能治疗因缺乏维生素A而引起的夜盲症和眼干燥症。胡萝卜素只有溶解在油脂中才能被人体吸收。因此,有经验的老人常把胡萝卜切成片或丝同油炒,这样,胡萝卜素的保存率可达79%以上,切片油炸,胡萝卜素保存率为81%,切片和肉一起炖,胡萝卜素的保存率高。第二篇 世界卫生组织:最佳蔬菜榜

世界卫生组织最近公布了一份经近三年时间研究得出的最佳食品榜,其中之一是“蔬菜榜”。红薯既含丰富维生素,又是抗癌能手,为所有蔬菜之首。其次是芦笋、卷心菜、花椰菜、芹菜、茄子、胡萝卜、荠菜、韭菜、金针茹、雪里红和大白菜。

第二篇:清华校长

核心提示:清华大学历史悠久,民国时期,清华大学有多位校长为期发展做出了积极而重要的贡献。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当初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 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 年设立大学部,同年开办研究院(国学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并于1929年秋开办研究院,各系设研究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办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设有文、法、理、工、农等5 个学院,26 个系。民国时期,清华大学有多位校长为期发展做出了积极而重要的贡献。

周自齐

周自齐(1871-1923),1911年2月至1912年1月出任清华学堂监督。

周自齐,男,汉族,山东单县人,1896年赴美留学。曾任清政府驻美公使馆参赞、游美学生监督、外务部左丞左参议、学部丞参上行走,1909年7月任游美学务处总办,1911年2月兼任清华学堂监督。1923年病故于上海。

周自齐在任游美学务处总办和清华学堂监督期间,主持考试选派直接留美生三批共180人;主持筹建游美肄业馆(后改名为清华学堂),择定拥有30余公顷的清华园作为校址,聘请教员,招收学生460人,清华学堂于1911年4月29日正式开学。

唐国安

唐国安(1858-1913),1912年4月至1913年8月出任清华学校校长(1912年10月以前称监督)。

唐国安,男,广东香山县(今珠海特区)人。1873年,被曾国藩选派为第一批留美幼童生赴美留学,肄业于耶鲁大学。1909年7月由外交部候补主事充任游美学务处会办,1911年2月兼任清华学堂副监督。1912年4月任清华学堂监督。10月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仍任校长。

唐国安在任清华学校期间,资送高等科毕业生留美两届共59人;清华学堂于1911年4月29日开学后,10月因发生辛亥革命停课。1912年5月,他主持其好学习重新开学。同年10月呈文外交部,将清华学堂改称清华学校。1913年8月病逝。

周诒春

周诒春(1883-1958),1913年8月至1918年1月出任清华学校校长。

周诒春,男,汉族,祖籍安徽休宁,生于湖北汉口。1907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外交部秘书。5月任清华学校副校长,1918年1月去职。1958年8月在上海病逝。周诒春任清华学校校长4年多,他着眼于民族教育独立,最先提出把清华由留美预备学校改办成完全大学的计划,于1916年4月,呈文外交部。请逐渐扩充学程,设立大学部,并得到批准。他筹划并主持修建了清华园内著名的早期四大建筑-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和大礼堂。为清华发展成为大学初创基础。在教育方面他倡导“着重德智体三育”的方针,推行“端品励学”和体育“强迫运动”,“素以养成完全人格为宗旨”。

曹云祥

曹云祥(1881-1937),1922年4月至1928年1月出任清华学校校长。

曹云祥,男,汉族,字庆五。浙江嘉兴人。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获哈佛大学商业管理硕士学位。1921年任北洋政府外交部参事,1922年任清华学校校长,1928年去职。曹云祥担任清华学校校长5年多,实现了将清华由一个中等程度的留美预备学校改办为完全大学的计划。报请北洋政府外交部批准了《清华大学工作及组织纲要(草案)》,将清华学校改组成大学部、留美预备部、研究院三部分。1925年5月大学部正式成立,设17个系。这是清华历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清华的教育和学术独立向前跨了一大步。同时他主持办起了清华国学研究院,延致通儒,如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四大导师,使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沟通,大大提高了清华的学术地位和影响。

罗家伦

罗家伦(1897-1969),1928年8月至1930年5月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

罗家伦,男,汉族,字志希,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西进贤。1914年考入上海复旦公学,1917年进北京大学文科。1920年赴美留学。1922年起,又相继留学英、德、法等国。

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接管清华学校,改称国立清华大学,直辖于教育部。9月,罗家伦受命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他长校期间,增聘名师,裁并学系,招收女生,添造宿舍,裁汰冗员,结束旧制留美预备部,停办国学研究院,创设与大学各系相关联的研究所,对清华大学的发展有所建树。但他作风专断,不尊重师生意见,引起师生的“驱罗”运动,被迫辞职。

梅贻琦

梅贻琦,男,汉族,字月涵,著名教育家,天津人,1931年10月至1948年12月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

1909年考取游美学务处选派的首批留学生赴美留学。1914年毕业于吴士脱理工学院电机系,获工学士学位。1915年到清华学校任教,后任教务长,暂代校务,清华大学留美学生监督处监督等职。梅贻琦于1931年10月至1948年12月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到职后多次阐述“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师资为大学第一要素”等办学至理,并积极延聘国内国际著名学者来校执教。他认为: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在他的主持下,清华大学发展为一所在国内外颇有影响的学府。

八年抗战期间,梅贻琦仍是清华大学校长,并主持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务(任联大常委)。西南联大的存在和发展,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抗战胜利后,清华大学回到北平,梅贻琦继续担任校长,直到1948年12月清华园解放前夕。在他任校长的17年里,清华大学得到长足发展,全校设有文、理、工、法、农等5个学院26个系,在校师生2400多人。梅贻琦于1955年由美去台湾,用清华基金筹办“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后扩展为新竹清华大学)。1962年5月19日病逝于台北。

第三篇:清华附小校长

清华附小校长:体育应为小学核心课程

2014-03-26 吴老师围棋

60多年来,无数的中小学生是伴随着广播体操的旋律成长起来的,但从本学期开始,清华附小的孩子们不用再重复那套整齐划一的动作了。

去年,当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提议取消广播体操这项内容时,一些体育老师是反对的,他们已经习惯这种方式,而且“教委有规定,还有广播体操比赛”。但一项有家长参与的调查显示,竟然没有一名学生喜欢做广播体操,孩子们认为,“那是纪律管理,不是体育锻炼”,“是统一规定,是约束,是让我们前脑勺对着后脑勺”。

清华附小并不在意老师的那些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培养学生们遵守体育规则的意识就是规范,而不是要整齐划一。该校的办学使命是“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培养目标是“健康、阳光、乐学”,其中健康居于首位,希望孩子们练就“一身好体魄”,但这只能以学生们喜欢的方式进行。

为此,清华附小推行了体育课程“三个一”模式。即“每班每天一节体育课”,其中3节上国家规定课程,1节开展足球专项训练,1节体育自选课程;“每天一个健身大课间以及晨练微课堂”。前者时长45分钟,变原来的被动做广播体操为主动的项目参与。后者从早晨入校开始,到7:50结束,学生在老师们的陪伴下自由运动;“每个学生一个体育自主选修项目”,如轮滑、板球、棒球、篮球、健美操、足球等,打破班级限制。

清华附小的整个校园成了大的体育锻炼的场所。现在,每到下课时间,随处可见跳绳、踢毽子、转呼啦圈的孩子。它的“诚信器材室”面向所有学生开放,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学生们随时可以去拿器材运动。它还根据现在学生上肢力量缺乏的特点,在学校的教学楼旁边,设计安装了多处攀岩墙,供孩子们课间锻炼,并把攀岩作为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

此外,该校还有国际化标准的轮滑场、网球场、棒球场、板球场、足球场、篮球场、乒乓球馆、击打器械、攀爬网、攀爬树、小篮球架、小足球门、阻力伞、小跨栏、绳阵等运动设施。其共同的特点用校方的表述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能有效锻炼。

该校还专门制定了应对雾霾天气的课程方案。譬如创编了6套室内健身操,增设室内锻炼器械,如小哑铃、握力器、纸板飞机、摸高器、腰膝足球等。

马约翰被誉为“中国体育界的一面旗帜”,也曾是清华附小的校董。“体育运动的教育价值,不只限于运动场上,而且能够影响整个社会。”马约翰说过的这句话,在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引起窦桂梅的共鸣,尽管她从小就是广播体操的领操员。“一直以来,体育没有在我的眼里留存过,直到我做了校长,才发现体育是清华附小看得见的表情。”这位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说,有几件事影响了她对体育的理解。

去年高考的前一天,从附小毕业的一名考生无法入睡,深夜来到母校,要求在轮滑场地坐一坐,直到零点40分才安心离去。“我就想,轮滑到底带给了他什么?我们能否让某个体育项目成为孩子的精神寄托?”窦桂梅说。

面对附小学生的多样化选择,学校缺乏体育老师,因此所有人都被动员起来,身兼体育老师的角色,与孩子们一起运动。一些家长也被带动起来。这让窦校长意识到,“全民体育可以通过教育的途径实现,以渐进的方式让所有人都爱上体育”。她说:“如果在小学6年,学校把体育作为核心课程之一,这个底子会打得很好。”

窦桂梅说,清华附小把“健康”作为首要的培养目标,希望改变当下儿童们以静态的学科为核心的学习方式。

Go_Teacher

阅读原文举报

第四篇:清华附中校长

清华附中校长:孩子处于青春期 家长要多做饭少说话

王殿军,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长期在大学的教学科研一线工作,主讲过十余门课程,其中北京市和清华大学的精品课程各一门,曾荣获清华大学优秀辅导员“林枫奖”、清华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等荣誉称号。

提要:曾经有一个特别优秀的学生,他从全国知名的中学毕业,戴着高考状元的光环进入清华大学,在本科、硕士期间成绩排名也是全系第一,但在读博士期间突然没了学习动力,什么也学不进去。教授问他为什么没有动力?他说:“博士生没有考试,我怎么证明我比别人强呢?”老师反复做思想工作后,这位高考状元勉强博士毕业,却又做出了一个更加令人感到意外的选择:“回到曾经就读的中学,教出第一名的学生,证明我比别的老师牛。”以这样一则案例为由头,王殿军校长开始了关于学生远大志向与兴趣养成的主题讲座。

校园有围墙教育无边界

“育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但学校不是唯一的育人平台,学校有围墙,教育无边界,对孩子的教育其实无处不在。在清华附中,我们秉承这样的观念,特别喜欢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大自然。”

王校长用教学实践诠释了清华附中的教育理念。“我们带着学生一路坐着火车到敦煌,走一次丝绸之路;我们在国庆节期间还要带孩子们去远足,增长他的见识;我们到内蒙古去放飞热气球,放到三万米的高空,把物理知识全部用上;我们有一门课程叫《走进圆明园》,把课堂搬到圆明园,将历史、战争融合进去;还有一门课程是《走进联合国》,把孩子带到联合国总部,和外交官进行交流……”

除了课堂外的教育,清华附中得天独厚的教学条件也得到了有效利用。

“我们的后门出去就是清华大学,前门出去是圆明园,世界上拥有这么大的前花园和后花园的只有这么一所学校。”王校长颇为自豪地介绍了清华附中特有的人文及学术氛围,“清华大学的教授骑着自行车到我们的课堂上给中学生上课,我们的学生也是清华大学实验室的常客,工业设计、发明创造都不是中考、高考要考的,但是这些对于孩子的未来至关重要。”

关于营造教育环境,王殿军总结说:“每一个学科,每一种学习方式,每一部分内容对孩子的大脑来讲都是一种营养,省略了一门课程孩子就缺失了这个营养,他的大脑在这个纬度上就不聪明了。做教育不要太急功近利,单纯以考试为核心,考试外的事情一概不参与,其实是牺牲了孩子们变得更聪明的机会。” 孩子青春期的家长要“多做饭,少说话”

“孩子处于青春期,这个阶段充满刺激和喜乐,也充满忧虑、惶惑和烦恼,学生最需要扶植,家长的角色非常重要。”青春期不仅是学生的烦恼,也是家长的困扰。如何安抚“处处跟我对着干”的叛逆子女?王校长给出了他的答案:家长要多做饭,少说话。

“这个时候你要回避和他直接的冲撞,有什么问题可以求助于老师和他的同伴,不要试图改变他。”王校长建议,“你就记住,多做饭,把饭做好一点,少说话,就这两句秘诀,你们母子或母女关系很快就会得到改善。孩子喜欢吃什么你肯定知道,你应该做他喜欢吃的,做好了叫他来吃饭。孩子不爱理你,你要学会宽容等待,过了这个阶段就什么困扰都没了,和他说话的日子还长着呢!”

关于课外补习班,王殿军提醒说:“培训班要慎去,孩子在某个学科上严重偏科时可以找适当地补点,不要让他掉队。孩子要同时处理那么多学科,幼小的心灵、尚未成熟的大脑确实有点应接不暇,但是到高三所有的课一复习就上来了。”

此外,王校长认为沟通和动手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也很重要,“适当地让孩子做家务,收拾一下自己的屋子,不要在乎那一点点时间。如果周边有一些特别优秀而且比他稍微大几岁的孩子,适当地让他们交流,有时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家的话他就听,你的话就不听,借别人的嘴说出你想跟他说出的话,这是一个间接教育法。”

教育应为孩子的未来着想

“有一个小孩儿特别喜欢生物,家长支持他观察蚂蚁、毛毛虫之类的,后来他觉得不懂数学就研究不了生物,家长又支持他搞数学。对于这样一个有天赋的数学苗子,我们在中学阶段让他把高中的东西学好,没有让他去学习奥数、参加竞赛。他感兴趣的内容,我请清华、北大的数学系教授给他指导。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最终他获得了第五届丘成桐中学数学奖的金奖,组委会评价说:„高中生的论文已经达到了研究生的平均水平。‟”王殿军校长以邵城阳为例强调了尊重孩子天赋的重要性,“不要把他的天赋作为老师、学校的工具,做教育要没有功利心,为孩子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之后着想,不能只顾眼前的一点利益。”

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的一段话,让王殿军校长记忆深刻。“我为什么走上物理这条路,源于我阅读了一本课外书,关于宇宙的奥秘和物理世界的奇妙的书,从那时候我开始下的决心。”

这给王殿军一个很重要的启示:有时候改变一个人一生的选择,可能就是一本书,所以广泛阅读很重要。王校长分析说,对于家长而言,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们的喜好,支持他喜欢的、最感兴趣的方向,并持之以恒地坚持,才能取得好的成果,家庭要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自由发展的宽松环境。“兴趣是人生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所以要尽可能给孩子创造条件,扩大舞台,走出校门,接触更多的事物,寻找到兴趣点。舞台有多大,梦就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把孩子带到一个宽广的舞台里,让他有未来的梦。”(文/仲玉维岳嘉)

第五篇:清华校长致辞

各位同学:

你们成长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你们是思维活跃、视野开阔、知识广博、渴望成功的一代。我相信,经过清华的培养,你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才干,一定能够在拼搏奋斗中书写辉煌的人生。然而,今天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在人的一生中,比取得成功更重要的是赢得尊重,而赢得尊重的关键在于坚守良知。

良知是为人处世的根本,是社会道德的底线。我们既享受着科技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新奇与惊喜,又承受着社会转型带来的苦痛与焦虑,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适应和越来越大的压力,难免产生功利思想和浮躁情绪。近年来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食品安全、环境污染、腐化堕落、金融危机等一系列严重问题,一再触碰社会良知的底线,不断拷问着人们的心灵。可以说,坚守良知,将是你们走向社会面临的第一个考验,也是你们终身的考验。

坚守良知,不需要你有过人的才华,不需要你有远大的志向,也不需要你有超凡脱俗、不同凡响的能力,它是你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越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越是有抱负有能力的人,越是应该自觉主动、矢志不渝地捍卫良知。这是你作为社会公民的基本责任,这也是你的生活和生命的意义所在。

在达沃斯高层圆桌会议上,一位外国企业家对我说,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不是由“笨孩子”造成的,而是由“聪明孩子”造成的——当他们基于贪婪、而不是基于道德准则行事的时候,他们可以比任何人都危险。在座的各位都是“聪明孩子”,正因为这样,你们更要做社会良知的坚守者,做善良、正直、诚实、守信的人。正如一个世纪以前,梁启超先生所说:“今日之清华学子,将来即为社会之表率,语默作止,皆为国民所仿效。”

同学们,今天你们告别清华,带上了知识、能力和师生情、同窗谊,更带着学校赋予你们的精神品格和社会良知。在你们朝气蓬勃追寻梦想、积极主动服务公众的过程中,对于你们而言,最重要的不只是做什么,更是为社会坚守什么。

我相信,你们在通常情况下都能很好地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严谨做事,诚信为人,用自己的正直、善良和智慧维护社会的良知。

但是,当周围很多人都在做有悖良知的事情、你需要独自承受巨大压力的时候,当你面对难以抗拒的利益诱惑、甚至要以个人前途和生命作为代价的时候,你是否还能始终不违良心、坚守良知呢?我想,这才是对一个清华人真正的考验。孔子说过,“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面对上述情况,希望你们不要畏惧、不要退缩、不要逃避,因为还有许许多多的清华人、许许多多恪守良知的各界人士和你们站在一起。正如韩国总统朴槿惠女士最近在清华演讲时所谈到的感悟,人生再长也不过是历史中的一个点,重要的是活得正直、真实。

坚守良知,是学校对你们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对你们的热切期待。我盼望着,当你们多年后重回清华园,带回来的不只是出色的业绩,更有你们坚守良知的故事,母校将因此而备感骄傲和自豪。

清华校长2013夏季研究生毕业典礼致辞

清华校长(精选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