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迷人风情和贵州居民教案
第 21课 迷人风情
总课时: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2.理解、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
3.为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感到骄傲,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准备
1.课前将学生分成 7 个小组,分别为:民族饮食组、民族服饰组、民族节日组、民族工 艺组、民族文字文化组、民族建筑组、民族故事组。学生分组搜集相关资料,有条件的 要准备一些实物,如小吃、工艺品、民族服饰等。
2.布置一个民族风情晚会现场。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播放民族歌曲联唱:《金孔雀》(傣族)《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蒙古族)《新疆好》、(维吾尔族)。学生齐唱这些民族歌曲,进入课堂。
二、各小组学生展示汇报
1.用少数民族语言打招呼。各个小组可以用一句少数民族的话打个招呼。如:藏族语:“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新疆语:“亚克西木塞孜”(您好);哈萨克族:“孜德拉斯维 基”(您好);蒙古族语:“赛伴塔”(你好)。
2.民族饮食。
(1)本组学生向其他同学介绍少数民族的特色食品(如:藏族的酥油茶、糌粑„„其 他的同学可以问问这种特色食品的做法与吃法。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带自己做的民族特)色食品给其他人尝尝,还可以给其他的同学讲讲关于民族饮食方面的故事。
(2)展示的形式可以是歌曲(把要介绍的少数民族特色食品,编成歌曲唱出来)、配乐 故事(将民族饮食的传说、故事以配乐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小品(将一些民族特色食 品的做法、吃法用小品演出来)等等。
(3)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进行补充。
(4)小结:我国少数民族的饮食真丰富,我们去民族之乡做客,吃着美味的食品,别 忘了尊重他们的饮食习惯,这样大家会吃得更开心。
3.民族服饰。
(1)学生展示几套民族服饰的穿法(可以边讲边穿),可以展示服饰的图片、邮票等,还可以展示自己画的、做的民族服饰,或者穿上民族的服饰跳跳民族舞蹈。可以讲关于 服饰的传说、故事。
(2)举行一个短小的民族服装秀。
(3)小结:我们的民族服饰的确绚丽多彩,让我们得到了美的感受。4.民族节日。
(1)展示一些民族过节日的图片,向其他同学介绍节日的由来、传说。(2)现场演示、表演,过一个民族的简单的节日,其他的同学可以参与进来(如:壮 族的三月三歌会),主要展示节日的流程和节日时的主要活动。
(3)编剧表演(将一个民族的节日的由来,编成一个剧本,演出来,如:壮族的三月 三歌会——刘三姐的故事)
(4)小结:有趣的民族节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 日。各民族对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有着特殊的感情,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就是对他们民 族的尊重。
5.民族工艺。
(1)学生向大家介绍各民族有代表性的工艺品,如:苗族的蜡染,流行的藏饰等。
(2)学生说说这些工艺品的来历,制作工艺等。
(3)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民族工艺品,并对自己制作的工艺品进行介绍。(4)小结:民族工艺品体现了少数民族人民的勤劳智慧,为我们的民族文化增添了一 道靓丽的风景线。
6.汇报展示其他方面的民族风情:民族的文字文化、民族的建筑特点、民族与民间的故事。
三、谈感受,情感升华
1.看到我国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你有什么感受?
2.教师: 我们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有着多彩的民族风情,个民族就像兄弟姐妹一样,56 我们亲如手足,我们血肉相连,记得有一首歌是这样写的:56 个民族 56 朵花,56 个兄 弟姐妹是一家,56 种语言汇成一句话„„让我们为了祖国唱起来,跳起来吧!
3.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第 22课 贵州民居
总课时: 上课时间: 教学目的
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课前准备
准备大量的贵州民居图片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给学生讲解贵州民居的特色:贵州苗族、布依族、侗族等少数民族、民族村寨及山 地民居的历史渊源:论述了贵州民族村寨和山地石构建筑、干阑民居的生成背景和影响 因素;总结了贵州民族村寨和山地民居类型、建筑空间形态和民居风貌特色的构成要素。全书还大量展示了贵州山区至今还保留着的具有独特传统技艺和鲜明山地特征的村寨和 民居实例。对于民族村寨文化何以延续、如何留住村寨的集体记忆,本书从可持续发展 角度提出了一些保护措施和再生策略,以寻找民族村寨多元文化发展和保护的途径。
二、带领学生观看图片,从而领悟贵州民居的丰富多彩和美感。同学甲:民居是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民居由于历史传统、人文意识等因素,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同学乙:勤劳的贵州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充分而科学地运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创造出独具民族风格、美观而实用的民族建筑。苗族的吊脚楼、布依族的石板房、屯堡 的民居等,都是贵州传统民居的代表。(展示自己的图片)
三、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贵州民居的图片,互相交流观阅。
四、同学们互相推荐关于《贵州民居》的课外书。
第二篇:迷人的澳大利亚风情
迷人的澳大利亚风情,人间的旅游天堂
澳大利亚幅员辽阔,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地方。神秘迷人的旷野,阳光灿烂的海滩,雄伟壮观的高山,五彩缤纷的珊瑚,一望无际的草原,种类繁多的珍禽异兽,吸引了众多的游客,使澳大利亚成为旅游者非常向往的地方。
澳洲的旅游业是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每年的旅游收入都在300亿澳元以上,澳洲政府重视旅游开发,在世界各地开展广泛的宣传,将澳大利亚的风土人情、绝妙风光、旅游设施通过电视广告片、电影、书刊、海报介绍给全世界,这一手段使近年来澳洲旅游的游客数量大增。澳洲的旅游从业员超过40万人,他们不仅懂得起码的外交礼仪,会说流利的外语,还有良好的精神面貌,一切为旅客着想,提供方便条件,让游客享受最好的服务,这样,澳洲的旅游业日益兴旺。
第三篇:《古镇风情》教案
课题 作者及单位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时间 课业类别(学习领域)《古镇风情》 教科书 《美术》八年级上册 广西美术出版社
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美术教育
吴雪
本课属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通过对名画家线描淡彩表现形式的美术作品的欣赏,写生和创作,在体会到他们不同的创作规律的同时,增强学生表现自然和生活的能力,增进学生热爱自然和生活的意识。
知识目标:通过对古镇的了解,初步体验用美术作品绘画古镇。
技能目标:初步了解古镇和掌握淡彩的一般特点和基本画法,提高对色彩的运用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并绘画古镇过程中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审美意识。
一课时
绘画课
课题情境 老师:多媒体教学课件
及课本相关资料,淡彩
造型表现(物质设备)
作品范画。
学生:
工具:铅笔,钢笔,水
彩颜料,毛笔,水彩笔等
材料:水彩纸,速写本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线描淡彩的作画要求和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线描技法的着色运笔。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讨论法,欣赏法,讲解法、实践法。
1、创境导入
2.出示课题
3、欣赏与观察
教法提
4、尝试与探究
示
5、实践练习
6、学生作品展示
7、教学总结
组织教学 一)导入新课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繁华的城市里生活的同时,你们有
创没有想过那些古老的居民他们是生活在哪里呢?
二)展开情境 2.多媒体播放古镇风光的视频。
(三)展开讨论,激发思维:
欣赏范画作品的同时,引导学生欣赏并讨论: 他们是怎样表现景物的?哪些地方与真实面貌不同? 分组讨论: 引出课题:《古镇风情》
设情境
(二)探索求知,学习新知:
多媒体展示写生的线描,色彩范画。(让学生去欣赏,去观察)
三)活动作业
(1)你对作品中的线条表现有什么样的视觉感受?(2)这些绘画作品包含着什么表现手段?
(四)学生体验,巩固提高: 学生练习:
作业要求:以线描淡彩的方法为古镇画一幅画。(教师作巡回指导)
(五)课堂小结 拓展提高
1、展示学生绘画的作品,同学自评、互评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
2、教师小结。
第四篇:欧洲风情--教案
音乐课《欧洲风情——桑塔露琪亚》教学案例
教 材 分 析:
1、《桑塔.露琪亚》是一首意大利那不勒斯的船歌,它是意大利作曲家科特劳根据威尼斯船
歌的风格而改编的,《桑塔.露琪亚》两段歌词将美丽的夏夜展现在人们面前,令人陶醉、难以忘怀。
2、歌曲为c大调、八三拍子,中速稍快,由两个乐段构成,歌曲旋律优美流畅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
2、船歌:这种歌曲或乐曲的特点是多采用八三拍子,八六拍子,给人以摇晃感觉,其情绪
色彩是开朗奔放的,热情洋溢的。
教 学 目 标:
1、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桑塔·露琪亚》,背唱其中一段歌词,并初步认识船歌这种音乐体裁。
2、能够感受,体验《桑塔.露琪亚》的音乐情绪和风格,分辨男高音的音色特点。
3、对欧洲民间音乐感兴趣,喜欢不同民族的艺术风格,并能主动探索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内涵。
4、在活动中感受音乐的各种表现形式与表现手段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学
生活动,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探索、创造、审美体验的无穷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 点:了解意大利的文化,艺术,用有感情的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桑塔·露琪亚》。
难 点:唱准变化音。
课 前 准 备:
1、学生课前准备:收集有关船歌的素材
2、教学器材:电子琴、3、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礼仪
2、导入新课(导语:每个国家都有着极具特色的民歌或民族音乐,先来听一段音乐 《乌苏里船歌》,今天我们走出国门,到欧洲去看看,领略那里的民歌,老师和大家走进意大利----多媒体展示欧洲和意大利的版图)
二、新课学习《桑塔.露琪亚》
1.了解意大利的风土人情:观赏意大利的名城威尼斯,佛罗论撒(通过影像资料)
2.听范唱两遍(请学生讲解歌曲结构,明确歌曲的调号和拍号)
学唱歌曲:a:有感情的朗诵歌词;
b:请有键盘基础的学生带领大家学习歌曲的曲谱或旋律;
c:老师带领学生来练习曲中的变化音(这是难点);
d:完整演唱第一段,体会歌曲的内容和风格;
3、请学生讨论(如威尼斯的交通工具贡多拉,佛罗论撒的歌剧院,意大利的那不勒斯等)
4、请学生设计此歌演唱方案(演唱音色、情绪等)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5、实践活动:按照学生设计的演唱形式进行演唱。请两位以上的学生演唱个别段落,来展示
他们设计的演唱方案。
6、学生对《桑塔.露琪亚》进行表演和再创造。
体会划船动作,并分组练习
三、欣赏意大利的音乐艺术。
(1)、请学生观看帕瓦罗第演唱的意大利民歌《我的太阳》。(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民歌)
(2)、让学生讨论世界三大男高音的声音特点:
(帕瓦罗第-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音色明亮,有穿透力),(多明戈-西班牙男高音歌唱家,音色丰满华丽,坚强有力)
(卡雷拉斯-西班牙男高音歌唱家,音色流畅抒情)。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桑塔·露琪亚》这首威尼斯船歌,我们接触到了欧洲的一些船歌,并感受
到了它们所具有的维尼斯船歌的风格和特点。
威尼斯船歌的特点是:旋律优美,浪漫抒情,节拍以八三拍子,八六拍子为主,节奏富有摇动感。
船歌的音乐体裁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有,但由于民族的不同,所形成的风格也有所不同。以后我们会接触到。祝贺我们大家度过了愉快而又充实的一节音乐课,同学们,咱们下节课再见。
五、板书设计
标题《桑塔露琪亚》
拍号:3/8
强弱弱
船歌体裁
六、教学反思:本课通过欣赏、演唱、律动等音乐实践活动,学生能初步了解欧洲不同国家的人文背景、音乐风格特征。但仅从一首作品来了解一个国家似乎有很大的局限性。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对感兴趣的音乐能积极进行深入的探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是我们一直在思索的一个问题。
第五篇:古镇风情教案
古镇风情教案
课题:古镇风情(第1课时)课型:欣赏、评述 课时:两节课
一、教学实施建议
1、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教具:古镇场景线描写生、色彩写生各一幅;古镇照片及名画家作品若干幅。
(2)学生准备学具:名画家作品资料若干幅。
2、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①选择在校外开始进行教学。教师带领学生游览环境,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校外具有美感特征的现代建筑,比较一下古镇和它们之间的差异,老师进行必要的观察提示。
②回到教室中继续进行课堂教学。出示教师课前所作的古镇写生范画,线描及色彩范画,引导学生欣赏并讨论教师是怎样基本正确地表现出古镇的艺术形象的。
(2)发展阶段
①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生活真实场景视频资料片及表现性美术作品,提示学生加以比较分析、讨论。
②欣赏作品,鼓励学生自由选择作品进行分析,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3)课后拓展
提示学生注意所能见到的写生古镇的美术作品,哪些属于线描淡彩方面的创作,欣赏、分析作品。
二、教学评价建议
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分析,看学生是否基本了解了美术古镇写生作品中线条的运用。
教案设计
课题:古镇风情(第1课时)
一、基本理念:美术课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依据《美标》注意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
二、设计思想:以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把学生在学习情绪和生活经验纳入课堂,创新知识 ,教学才更富吸引力。本课通过对名画家线描淡彩表现形式的美术作品的欣赏,写生和创作,体会其不同的创作规律,增强学生表现自然和生活的能力,增进学生热爱自然和生活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各当地的古镇特点,体验民族文化的魅力,开拓艺术视野。
2、通过欣赏和观察,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体会中国古老的民居文化内涵,探索艺术与社
会生活及时代之间的密切联系。
3、通过师生对作品艺术形象的分析,评述和讨论,使学生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造型要素,表现手段及艺术效果上所体现的主要特征。
四、教学重点
1、古镇体现了民族风情,分析它们的不同点,用线在对其写生上面的正确运用。
2、找出线描淡彩写生与古镇建筑在艺术效果上的契合点,巧妙的结合并运用到绘画当中来。
教学难点:
1、领略古镇的风情,了解其文化背景与艺术特点,走进古镇,活现艺术魅力。
2、如何调动学生对古镇艺术欣赏的动力,根据对象快速的表现主题。
3、欣赏讨论作品;艺术表现手段、特征;
五、教师准备教具:古填照片数张,名画家线描速写若干幅,学生优秀范画7张
学生准备学具:名画家作品资料若干幅。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提问)同学们设想一下在没有现代高楼和繁华街道的情况下,那些古老的居民们是怎样生活的呢?
2、讲授新课: 选择在校外开始进行教学。教师带领学生游览环境,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校外具有美感特征的现代建筑,比较一下古镇和它们之间的差异,老师进行必要的观察提示。
3、回到教室中继续进行课堂教学,翻开课本,根据教材先对这些古镇作简单的分析。例如①:丽江古城(云南)是自然美与人工美,艺术与适用经济的有机统一,主街傍河、小巷临渠。古城建筑全为古朴的院落民居,房屋构造简造、粗犷,而庭院布置和房屋细部装饰丰富而细腻,居民喜植四时花木,形成人与自然的美好和谐。例如②:乌镇(浙江)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具典型江南水乡特征的乌镇,完整地保存着原有晚清和民国时期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以河为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组织起水阁、桥梁、石板巷、茅盾故居等独具江南韵味的建筑因素,体现了中国古典民居“以和为美”的人文思想,以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相处的整体美,呈现江南水乡古镇的空间魅力。
4、教师出示课前写生线描,色彩范画;出示照片及其线描写生、色彩写生教师范画,引导学生欣赏并讨论教师是怎样表现景物的,哪些地方与真实面貌不同。
4、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生活真实场景资料片及优秀学生美术作品,指导学生加以比较分析、讨论。
5、欣赏作品请学生回答:
(1)你对作品中的线条表现有什么样的视觉感受?
(2)说明作品中真实地再现出哪些具体的个别对象?
6、研究与讨论:
(1)这些绘画作品形象包含着哪些造型要素和表现手段?
(2)每一幅作品着重再现对象的什么特征?
7、小结:师生共同用讨论的形式,以写实的手法对古镇和现实生活进行客观真实的反映,传达出创作者对所表现的事物的认识和情感,是美术作品基本手段和方法 课题:古镇风情(第2课时)课型:造型、表现
一、教学实施建议:
1、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教具: 作为练习,线描速写优秀范图数7张
作为资料的小幅图片20张,图画书籍20本
(2)学生准备教具: 铅笔、钢笔、水彩颜料、毛笔、水彩笔等
水彩纸、速写本或者图画纸等
2、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①教师出示课前所作的线描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讨论教师是怎样表现古镇建筑场景的艺术形象的。
②启发学生欣赏时注意找出在范画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中,哪些地方真实地表现了古镇的本来面貌,哪些地方与真实面貌不同。
(2)发展阶段:教师在教室墙上粘贴古镇的照片和范画作品, 由学生自由选择对象,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线描淡彩的写生练习,进一步体验再现生活真实的美术创作方法。
(3)展示与讲评
作业完成后进行展示交流,师生共同评述作业的优缺点,总结出存在的共性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法。
3、课后拓展:课外注意搜集美术作品图片,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评述并在教室里开辟作品专栏进行展示。
二、教学评价建议:
在课堂写生过程中能够正确的反映出再现生创作方法和特征。
教案设计
一、基本理念:美术课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依据《美标》注意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
二、设计思想:以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把学生在学习情绪和生活经验纳入课堂,创生知识 ,教学才更富吸引力。本课通过对各种不同表现形式的美术作品的欣赏,写生和创作,体会其不同的创作规律,增强学生表现自然和生活的能力,增进学生热爱自然和生活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对古镇景观的写生实践,初步体验用美术作品再现生活真实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从而加深对再现性美术作品基本特征的理解。
2、学生能够用线描淡彩的表现手法来较好的表现古镇的古朴与单纯,大大提高学生对线与色的造型表现力。
3、通过欣赏分析古镇风情的艺术特征使学生更好的运用线条进行写生活动。线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淡彩具有简洁、清新、高雅的特点。通过线描淡彩的写生方式画 古镇,能够大大提高你对线与色的表现力。
四、教学重点:
1、体验再现生活真实的美术创作方法;
2、把握材料的特性,正确恰当的运用线条表现主题
教学难点:
1、把握写生的步骤,(①用钢笔画出近景的物体;②塑造中、远景的景物;③完成线描写生稿;④用水彩逐步上色)
2、古镇的结构和透视的表现。
五、教师准备教具:
1、作为练习,线描速写优秀范图数7张
2、作为资料的小幅图片20张,图画书籍20本
3、学生准备学具: 铅笔、钢笔、水彩颜料、毛笔、水彩笔等 水彩纸、速写本或者图画纸等
4、练习作业16开速写一张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教师出示古镇写生线描让学生对应照片指出是在什么地方和角度画的,什么地方做了取舍。
2、引导学生欣赏并讨论教师是怎样表现校园古镇生活场景艺术形象的。
3、练习活动,先讲解这些材料的性能,线描淡彩大多是用彩、彩色墨水等透明颜色,要根据对象的色彩冷暖变化,黑白灰的不同快速的表现主题。
4、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线描或黑白画写生练习,进一步体验再现生活真实的美术创作方法。
5、展示与讲评
学生谈谈学习的收获与体会,作业完成后进行展示交流,师生共同评述作业的优缺点,总结出存在的共性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法。
6、课堂小结
把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纳入课堂,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入新课程,开拓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在实际其它写生活动中学生会遇到新的问题,他们很想知道新问题的解决方法,这为下节课的学习设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