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猴献瑞——漫谈古代玉器中的猴
金猴献瑞——漫谈古代玉器中的猴
恭祝各位朋友新春快乐,万事如意,猴年吉祥!金猴献瑞——漫谈古代玉器中的猴丁哲2016年是农历丙申年。申属猴,因此按十二生肖的说法,丙申年也称“猴年”。猴,头脑机警,行动敏捷,活泼灵巧,模仿能力极强,是动物界中智力颇高的一类。猴也是人类的灵长类近亲,在形貌、习性上,均同人较为相近。人在全面认识猴子特征的基础上,又赋予了猴各种各样的人文理解,使之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西游记》中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可属人类对于猴子最为极致的想象。在中国古代文物中,有较多以猴为题材的玉雕。值辞旧迎新之际,本期拟对历代玉器中猴子形象的演变和时代特征作一杂叙漫谈。玉猴之作,今所见最早者出自北京平谷上宅新石器时代遗址。高3.1、宽1.4、厚1.35厘米。黑色。造型简单概括,为较抽象的仿生形态。猴双耳上耸,圆坑大眼,下颌尖削。体作蝉形,中部偏上有一横向孔道,供佩戴时穿绳之用。该器刀法简练而又生动传神,显示了远古时代肖生玉器的雕琢水平已较为成熟。(图1)
(图1北京平谷上宅遗址出土)商高祖王亥,又名“夒”。夒同猱,即一种长臂猿猴。殷人把猴当作自己的祖先,认为自己的部族的高祖即是猴。猴在最初可能就是殷人的图腾。商代玉猴,最大的特色就是圆雕的蹲坐、跽坐造型。同鸱鸮一样,这可能也反映了猴在殷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安阳殷墟妇好墓出有一件玉猴(猴面玉人?):高5.6、宽2.8厘米。青玉。圆雕。猴面宽额,“臣字眼”,蒜头鼻,小口,圆耳,头顶留一周短发。跽坐,上身挺直,双膝着地,双手扶膝,两臂略内弯。着高后领敞襟衣,上装饰双钩卷云纹,长袖窄口。颈下与脑后有一斜孔相通,两腿之间亦有一孔。(图2)(图2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三门峡虢国博物馆亦藏有一件商代圆雕玉猴,此物虽出自西周晚期的虢国2009号墓,但从风格上看,显系商代旧玉遗留。高4.4厘米、宽2.25厘米、厚2.1厘米。豆青色玉,局部有黄褐斑。圆雕。猴头尖颌,粗眉,臣字目,高鼻梁,扁嘴,头顶有冠。蹲坐姿,下肢蜷曲,双手弯曲置于膝上。背部饰双线卷云纹。身下有一单面孔。(图3)同类者还见于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博物馆藏品。(图4)(图3三门峡虢国2009号墓出土)(图4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博物馆藏)进入西周中期,玉猴的形象演变为片雕侧视状,与龙复合出现。曲沃晋侯墓地102号墓出有一件猴龙复合形玉雕:高9.4厘米。青白色玉。主体为一作蹲踞状的侧身猴形。猴五官清晰,斜刀琢出圆眼,鼻吻前凸,云纹作耳。直颈挺胸,长尾下卷,腿作蹲曲状。猴首上接一龙首,胸腹间蜷伏一向下凝望的龙。整体形成猴、龙交缠合一的神秘形象。(图5)
(图5曲沃晋侯102号墓出土)史前至商周玉猴数量较少,形象通常为静态,均采用象征主义手法进行表现。即重点抓住猴子头部的特征,至于其他部位则粗略展示。此期作品的造型,仅可大致识别出猴的基本形貌,而具体细节则不够写实,风格充满神秘色彩。可谓“抓住要点,不计其余”,“神似而形不似”。春秋战国时期,时人仍然青睐猿猴造型,出现了不少利用猴子体态特征制作的器物,但猴形玉雕较为罕见。及至西汉,玉器上的猴子复又出现。此期玉器上猴子的形象,风格趋于写实,且新增嬉戏攀援的动态造型。尤其浮雕、圆雕作品,雕出肌肉隆起,质感强烈,形神兼备。西安东郊窦氏墓出土的一件猴纹韘形玉佩:高
4、宽4.1、厚0.1-0.3厘米。青白玉。玉佩主体为尖顶椭圆形,中部有大圆孔,表面线刻云纹。两侧均出廓透雕一只猴子,左右大体对称。猴子短圆脸,细眉,圆目,直鼻小口,长臂尖爪,一臂上伸攀扶玉佩顶端,身体紧附玉佩一侧,神情机警。(图6)
(图6西安东郊窦氏墓出土)窦氏墓中还出有一件猴、熊纹玉环:直径8.8、孔径4.8、厚0.3厘米。青黄色。两面纹饰相同。玉环内侧透雕双猴、双熊,玉环外缘及每只动物相连之处均雕出卷云纹。一只猴子作蹲踞状,一肢向上,一肢垂于身后,另一只猴子呈坐姿,以尾支地,一肢举起;一熊蹲屈,前腿直立,另一熊作奔跑状。(图7)
(图7西安东郊窦氏墓出土)又如广州先烈路二望港出土的一件玉猴:高4.5厘米。黄白色。圆雕直立形。猴昂首前视,眼珠夺眶而出,炯炯有神,双耳后竖,口紧闭,吻前伸。头部以下琢出直立身躯,前面浮凸,所刻阴线刻看出四肢。背部上身与下身分两个台阶,上身低一级,上穿四孔,左右二孔相通,头顶还有一孔,作穿缀之用。(图8)
(图8广州先烈路二望港出土)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一件玉剑璏表面浮雕有一猴:剑璏长11.1、宽2.3、壁厚0.5、銎长4.35、銎口长3.4、宽2厘米。黄白色。器形狭长。正面高浮雕群兽,中间以云纹为界,分左右两区。左半区为一熊一猴,熊脖上套绳箍,向前攀爬,猴爪抓绳,仰身后扯,整个画面生动活泼,熊与猴造型准确,栩栩如生,立体感、动感强烈。(图9)
(图9广州南越王墓出土)宋代以降,玉器的现实主义风格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摆脱了礼制的束缚,一扫过去抽象化、神秘化的陈迹,开始向世俗、生活、装饰化转变,大多面向自然,取材于生活,风格写实,民俗意趣显著增加。玉器上猴子的形象开始多了起来。通辽奈曼辽开泰七年陈国公主墓出有一套动物形玉组佩,其中就有一件猴形玉坠。玉组佩通长15厘米,由一件璧形玉饰以鎏银链垂挂五件肖生玉坠组成。白玉质。玉坠有蛇、猴、蝎、蟾蜍、蜥蜴五种形象,均圆雕。璧外雕如意云纹,正面以浅细阴线刻十二生肖图案。(图10)(图10奈曼辽陈国公主墓出土)上海嘉定法华塔出有一件元代子母猴形玉雕:高4.1厘米。黑色玉。圆雕。由一大四小五只猴子组成。大者为母猴,蹲坐状,尾着地,猴头硕大,凹眶凸目。母猴左爪托一小猴,举至吻部作吐哺状;右爪搂一小猴,小猴坐于母猴右膝,左臂撘于母肩,态亲昵;母猴双腿间下方又蹲一小猴,双手捧物作进食状;另在母猴胸部还伏一小猴,贴身展臂酣睡于怀中。整器造型简约,刀工粗犷草率,但布局合理,造型各异,生动传神。(图11)(图11上海嘉定法华塔出土)明清时期,可谓古代玉猴制作的最高峰时期,其数量之多,雕琢之精,造型之丰富,居历代之冠。尤其清代,比以往更加写实,不但注意了玉猴整体的起伏、结构和动态,对骨骼、肌肉加以突出表现,造型逼真,符合解剖学原理,同时还十分强调细部的具体刻画,雕琢精美,碾磨光润,体现出一种强烈的质感美和造型美。此期与猴有关的玉雕题材大致有如下八种:其一,“马上封猴(侯)”,即一只猴子骑在马身上,以“猴”谐音“猴”,表达官运亨通、平步青云之意,寄托着人们封侯拜相的梦想。这种题材在汉代的画像石和陶俑中就已出现,但从现有的材料看,玉雕“马上封猴”主要流行于明清时期。需要指出的是,猴子骑马题材在最初应有另外的含义:古人相信猴子与马在一起,可使马避开瘟疫,因此很多栓马桩上都雕有猴子。《西游记》中“弼马温”这个官职实际上就是“避马瘟”的谐音。(图12—16)(图12明代,玉雕马上封侯,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13明代,玉雕马上封侯,南京博物院藏)(图14清代,玉雕马上封侯,南京博物院藏)
(图15清代,马上封侯玉带扣,山西博物院藏)(图16清代,马上封侯玉带钩,安徽省文物局藏)其二,“辈辈猴(侯)”,为一只猴子骑在另一只背上,取谐音表示“辈辈封侯”。(图17、18)(图17清代,玉雕辈辈封侯,和田市博物馆藏)(图18清代,玉雕辈辈封侯,广东省博物馆藏)其三,“封侯(猴)拜相(象)”,造型为一只猴子与一只大象的组合,取二者谐音,暗喻“封侯拜相”,功名指日可待。其四,“子母猴”,造型为一母猴与一个或多个小猴的组合,这种题材蕴含了母慈子孝的纲常伦理。(图19)
(图19清代,玉雕子母猴,安徽省文物藏)其五,“猴献仙桃”,造型为一只或多只猴子捧着大蟠桃。猿猴长寿而面目又像老人,《抱朴子》一书中就有“猕猴寿八百岁变为猿”的记载;加之在十二生肖中,申猴位列第九,亦有长久长寿之意。是以,古人将猿猴视为长寿的象征。而蟠桃又是长寿的象征。猴子手捧蟠桃,寓意“灵猴祝寿”或“金猴献瑞”。(图20—25)
(图20清代,玉雕猴献仙桃,英国国立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院藏)
(图21清代,玉雕猴献仙桃,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22清代,玉雕猴献仙桃,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23清代,玉雕猴献仙桃,开封市博物馆藏)
(图24清代,玉雕猴献仙桃,南京博物院藏)(图25清代,玉雕寿星,甘肃庄浪县博物馆藏)其六,“子孙万代”,造型为猴子攀附于葫芦之上。葫芦因其多蔓、多果、多籽而象征子孙繁茂。另外,猴子别称猢狲,“狲”谐音“孙”,故此造型象征“子孙万代”。其七,“三不猴”,由三只猴子组成,一只猴子用手蒙住眼睛,另一只猴子用手捂住嘴巴,第三只猴子用手堵住耳朵。这三只猴子分别代表的是:不该看的不看,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听的不听,标榜了一种谨慎善为,与世无争的处事性格。其源自《论语》:“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其八,十二生肖题材,即申猴与其他十一个生肖玉雕的组合。十二生肖一直是清代经典的玉雕题材,通常圆雕,或在玉牌上浮雕、线刻十二个坐姿各异、手中持有不同器物的兽首人身像。
(图26清代,玉雕十二生肖,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图27清代,玉雕十二生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图28清代,申猴玉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29清代,戏猿图玉山子,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综上所述,玉猴之作,自新时期时代即已出现,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态由抽象演变为写实,由简约演变至复杂,题材亦渐蔚为多元。以猴为题材的玉器,造型丰富多彩,寓意吉祥,应用广泛,既是深受国人喜爱的题材,又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第二篇:古代玉器常见纹饰
古代玉器常见纹饰大全
1、谷纹:整齐排列的蝌蚪状纹饰,象谷牙。流行于战国秦汉。
各种谷纹
汉代谷纹环
战国排列整齐、清晰的谷纹谷纹璧
2、乳丁纹:凸起的乳突状圆钉。是最简单的纹饰之一。常见于战国秦汉。
西汉 龙凤乳钉纹玉璧广州南越王墓出土
西汉金玉相连龙带钩龙纹乳钉纹
3、云雷纹:连续回旋形线条构成的图案。圆形转角的称云纹;方形专角的称雷纹。在商周时期的玉器和青铜器上最为盛行。
双线云纹
云 纹
T型云纹
云纹
双头云纹
勾连云纹 剔地 春秋
西周 阴刻线 云纹、云雷纹
双阴线、菱形纹、皿纹、云龙纹 商代 龙鸟佩
人字纹雷纹皿纹云纹龙鸟佩 商代
4、蒲纹: 成排密集排列的六角形格子纹饰。常见于战国秦汉时期的玉璧上。
汉代 蒲纹 璜
蒲纹 谷纹 璧 汉代
5、蟠螭纹:象四脚蛇或壁虎的爬虫。梯形头、无角、四支脚、圆形长卷尾。
三蟠螭纹 系璧浮雕
双螭剑格 明代 浮雕双螭纹
双螭纹 玉璧 浮雕
6、虺纹: 蛇状纹饰。无角、无腿
虺纹
7、夔龙纹:一足或两足龙形怪兽。圆眼、方嘴、方形卷尾。
夔龙纹
夔龙纹
8、饕餮纹:一种贪吃的怪兽的头部。
饕餮纹
商代 饕餮纹玉佩
战国期 玉雕饕餮纹玦
9、兽面纹:怪兽的脸。
兽面纹 阴线刻 浅浮雕 西周
神人兽面纹 细如毫发的阴线 良渚文化
兽面
10、剪影状动物纹饰
象什么动物就叫什么纹饰。其内往往有谷纹、云纹等纹饰。如龙纹虎纹凤纹鹰纹鸟纹象纹 龟纹 鱼纹等。
龙山文化早期的镂雕 鹰纹 环形器
商代 鹰纹 云雷纹 双阴线
春秋晚期 龙纹璧
春秋晚期 龙凤纹佩
11、几何形纹饰
由曲线或直线构成的几何形图案。
如皿纹鳞纹圈纹弦纹绹纹波浪纹漩涡纹菱形纹折线纹平行线纹等。
几何纹青玉佩饰
12、人面纹
包括人物纹饰或人首纹饰。如玉舞人、妇人、翁仲、仙女、汉人、胡人等(图略)。
13、工艺与组合纹饰
宋 透雕 云龙纹 工艺精湛 造型生动
清 白玉云龙纹盖瓶 浮雕
宋 白玉六龙带板多层立体镂雕、浮雕龙纹龙造型复杂高9.1cm 宽5.3cm 厚1.8cm
春秋 纹饰繁杂 龙纹云雷纹鳞纹兽面纹镂雕方形牌饰
清 镂雕 翡翠龙纹带钩
宋 白玉透雕孔雀衔花佩 工艺精湛 造型新颖 高4.5cm 宽7.2cm 厚0.6cm
白玉精雕饰物 清末 长15.6cm 纹饰多种: 动物、树、写实云、楼阁、勾云纹
镶宝玉器
玉器嵌金工艺
第三篇:古代盥洗礼仪漫谈
古代盥洗礼仪漫谈
盥洗,是每个人日常起居最先要做的功课。其实,早在西周时期,我们的祖先便已形成了这一习惯。《礼记?内则》云:“鸡初鸣,咸盥漱。”这说明古人已有早起盥洗、漱口的卫生习惯。那时,筷子还没有被广泛使用,就餐时,人们往往共用一个盛饭器,以手抓饭,所以饭前也需要洗手。除此之外,盥洗还是古代仪礼之一,用水使身体洁净,以示对神对人的恭敬。那么,古人是怎样盥洗的呢?又有哪些细节值得后人借鉴呢?
古汉语“盥洗”一词,所指的范围较广,主要是指洗脸和净手,与我们今天使用的词义相近。不过,古人把盥洗用具归在礼器一类,故具有相应的仪礼性质。这一点,又与我们现在的生活习惯有着很大的不同。
从“盥”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我们便可大致知道古人是怎样洗手的。那时洗手的器皿主要有两件,且是配套使用的:一件是?F,用来往手上浇水;一件是盘,用来承接洗手时洒下来的水。先秦时期,?F和盘多以青铜制作,十分精美,这在先秦乃至秦汉的墓葬中常有发现。?F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其形制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瓢,底部常铸有三足或四足。青铜器中的盘最早出现于商代早期,到战国时才逐渐消失。
段玉裁的《说文》中引用了《左传》中的“奉?F沃盥”:“沃者,自上浇之;盥者,手受之而下流于盘。”说明?F是古代盥洗时浇水的用具,如同今人用瓢或勺浇水洗手时下面也用盆接水一样。那时的盘,使用方式与今天的洗脸盆不同,人们并非在盘中直接洗手,而是用活水洗手。古代没有自来水,人们便用?F之类的器皿从上向下浇水,洗后的水便留在盘子内。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样麻烦,何不直接把水倒在盆里,让大家共用一盆洗手。其实,古人不这么做是有科学道理的。洗手本是为了清洁卫生,以避免病从口入,如果大家都在一只盆里洗手,那么每个人手上的细菌都被洗到水里去了,难免造成“交叉感染”,岂不是失去了洗手的意义?现在还有不少家庭仍有共用一盆水洗手洗脸的不良习惯,看似节约用水,却增加了病从口入的概率,这一点真应该向古人学习。
古人的盥洗之所以比现在要繁缛,很大程度上,与其具有相应的仪礼性质有关。《周礼?春官?郁人》曰:“凡?F事沃盥。”孙诒让正义:“沃盥者,谓行礼时必澡手,使人奉?F盛水以浇沃之,而下以盘承其弃水也。”“奉?F沃盥”,是手持?F和盘侍候的意思,即给盥洗者浇水、接水。古时凡遇祭祀或宴饮,都要先行沃盥之礼,要由专人负责奉?F奉盘。《周礼?夏官》载,小臣受王之命,“大祭祀,朝觐,沃王盥”。诸侯在行祭祀仪式或朝觐时,得有“小臣”专门奉?F洗手。
一般人家接待宾客,则由主人为客人奉?F和盘。《礼记?内则》曰:“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所谓“少者奉盘,长者奉水”,即在主人家,要由父亲为客人执?F注水,其子则在旁奉盘接水。客人洗完了手,主人还要用双手递上一条擦手巾。其实,“奉?F沃盥”并不限于祭祀或宴请,就是在平日,作为一种礼节,家中小辈对长辈也是如此,如子女每天早晨送水给父母盥洗,就是分内之事。今天,这一古老遗风还有留存,如一些地方家中宴请宾客时,主人也??为客人餐后送水递巾。
古代讲究师道尊严,为人弟子需尽弟子之礼。《管子?弟子职》曰:“少者(弟子)之事,夜寐早作。摄衣共盥,先生乃作,沃盥彻盥。”这就是要求做弟子的晚睡早起,趁先生还未醒时,就提着衣衫,轻手轻脚地用?F把洗脸水送到房内。“共盥”就是“供盥”,等到先生起来,弟子奉?F给先生盥洗,洗完后,还要把盥洗用具一一收拾好。
周代婚礼是华夏婚礼的原型,其中就包括了盥礼。新婚之时须行沃盥之礼,让新人入席前净手洁面,有强调婚姻洁净的意味。《仪礼?士昏礼》中是这样记载的:“嫡入室,媵御沃盥交。”意思就是女方陪嫁带来的仆人,要在新郎、新娘结婚进入洞房时,为他们奉?F沃盥。所谓“沃盥交”,即为新人行新婚沃盥之礼。
古人非常注重沃盥之礼,一旦失礼,有可能会造成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就记载了一个与此相关的故事:“晋公子过秦,秦伯纳女五人,怀赢与焉。奉?F沃盥,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而囚。”当年,秦穆公把五个女子送给流亡的重耳作姬妾,秦穆公的女儿怀赢也在其中。怀赢原先嫁给晋怀公(重耳之侄),此次又改嫁重耳。有一天,怀赢捧着盛水的器具让重耳洗手,重耳洗完以湿手挥她。这可能是贵族公子的随意之举,但怀赢却认为是鄙视自己,因而加以指责。重耳此时正有求于秦国帮他回晋国夺取政权,岂敢得罪怀赢?于是,只得脱去衣服并把自己关起来表示谢罪。沃盥本是一种礼仪,重耳随意以湿手挥人是非礼。怀赢指出后,重耳能及时改过,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机敏和度量。
据《仪礼》等文献记载,古人在饮食方面也有讲究清洁的礼俗。每逢举行饮酒礼,主人向宾客敬酒前要先行“沃盥”,即洗手并洗爵(酒器),这是敬酒礼仪中的一个重要程序,需当面进行。《仪礼?乡射礼》曰:“主人坐取爵,兴,适洗南面。坐奠爵于篚下盥洗。”郑玄注:“盥手又洗爵,致洁敬也。”洗手洗爵,作为古代仪礼形式之一,是用水使手及酒器洁净,以示恭敬。
另外,先秦虽有了筷子,但还只是在特定的场合才使用,如《礼记?曲礼上》所言,“羹之有菜者用?k”。孔颖达疏:“以其菜交横,非?k不可。”?k,即后来的木筷子。羹中有菜,用筷子取食;如果无菜,筷子就派不上用场。因为当时人吃饭主要还是用手抓,不用筷子和勺子等辅助工具,所以《礼记?曲礼上》又曰:“共饭不泽手。”郑玄注:“泽谓?瞪?也。”孔颖达疏:“古之礼,饭不用箸,但用手,既与人共饭,手宜洁净,不得临食始?瞪?手乃食,恐为人秽也。”“泽手”,即“?瞪?手”,意两手相揉搓也。宴会上有此小动作的人,不仅不雅观,而且有手脏之嫌,如与客人坐在一起,当然是一种失礼的行为了。
【小档案】
姓 名:黄玉莹
学 校:湖南省隆回县第二中学153班
性 格:活泼善良,有时候大大咧咧,有时候也很细心,在陌生人面前会比较腼腆。
兴趣爱好:写作、唱歌、演讲、打羽毛球、听音乐、看英语电影
一篇好文章是能直击人心的。它首先要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不论是表达一种观点、诉说一个故事或是讲一个道理,都要源于生活。一篇文章若只是靠那些华丽的辞藻堆积起来,是进不了人心里去的。
写作很重要的一点是阅历,有些事你不去经历是无法写出来的。老师曾对我说:“一个人不去历练是说不出话来的,许多人能写出动人的文章,全在于他们看过了风景,见到了在生活里开出的花。”
第四篇:书信漫谈-古代文化名人与书信
教学资源——趣味语文课堂
书信漫谈·古代文化名人与书信
原创设计 / 姜石恩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书信这一通讯方式的悠久历史与不可替代的特征,以及它作为一种优秀文化传统正遭受现代文明冲击的现状。
2.文史不分家,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名人(东方朔、王维、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与相关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苏武牧羊、琴挑文君、文君当垆与相如涤器)。
3.通过了解书信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与现状,以及精彩历史故事,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
1.相关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2.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纸质文档的形成。3.师生合作探究。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书信这一通讯方式的悠久历史与不可替代的特征,以及它作为一种优秀文化传统正遭受现代文明冲击的现状。
2.文史不分家,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名人(东方朔、王维、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与相关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苏武牧羊、琴挑文君、文君当垆与相如涤器)。
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书信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与现状,以及精彩历史故事,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目的。
课前准备:
1教师:教学设计,熟悉教学内容。
2.学生:课前调研“我周围的同学曾经写过信吗”。3.教具:小黑板(用于展示古代文化名人的书信原文)。
【导入】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写过信吗?你收到过信吗?(请同学举手,教师分别做两项统计)同学们在学校想爸妈和老同学的时候,通过什么方法与之交流呢? 导入语:
在科技日益进步的信息时代,电话、短信、“伊妹儿”(电子邮件)、QQ、博客,微博(在过去的2010年和2011年,“微博”是最热门的词语之一,这也催生了追求时尚的年轻人之间——尤其是情侣们最时尚的举动:赠送围脖。千万别以为那是宠物狗身上的饰物,不,那是最潮流的礼物,因为它与“微博”谐音。)„„各种通讯方式应运而生,极大地方便了人们之间的交流。
然而,当这些通讯方式在方便快捷地为我们传递祝福的同时,也让我们的祝福大打折扣而变得廉价。因为无论是短信还是QQ,尽是千篇一律的宋体字,而不是我们的个性亲笔字体;短信的内容转发泛滥,不像书信书信饱含亲人或友人的真挚深情;QQ软件弹指间即可送达问候,却也让我们的生活中少了一份甜蜜的期待;QQ视频聊天让“千里眼”的传说成为了现实,相隔天涯的情人近在咫尺,却也使他们的心灵各自丢失了一份距离产生的美丽。
因此,我认为,我们的生活中仍然不能缺少书信这一通讯方式,它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其实,书信不仅仅是一种通讯方式和工具,同事,它也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优秀文化传统。我们先来了解它的历史。
【古代怎样传递书信或信息】
教师提问:书信在世界上拥有悠久的历史。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的人们是怎样传递书信或者信息的吗?(学生回答,教师予以肯定)
点拨:
一、鸿雁传书
事例:西汉爱国大臣、外交家苏武牧羊的故事。
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长达二十余年,宁死不降,冬季与羊为伴御寒,汉人皆以为离世。武帝在上林苑猎鹰,见鹰腿上有一绸条,上面就是苏武写的字。汉使于是与匈奴王交涉:“皇上在御花园射下一只大雁,雁脚上拴着一条绸子,上面写着苏武还活着,你怎么说他死了呢?”单于听了,吓了一大跳。他还以为真的是苏武的忠义感动了飞鸟,连大雁也替他送消息呢。他向使者道歉说:“苏武确实是活着,我们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苏武出使的时候,才四十岁。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光杆子的旌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说他真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苏武从异域带回了冶铸精钢的技术以及匈奴的汗血宝马,为李广、霍去病大败匈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飞鸽传书
信鸽从古至今,一直是有效的信息传送工具。在通信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信鸽仍有用武之地。在战争中,通信联络至关紧要。然而一旦爆发核战争,核爆炸产生的强烈电磁辐射将使现有的各种电子通信系统陷于瘫痪,但信鸽仍能自由飞翔。瑞士军队训练培育出了能双向投书的信鸽。这些信鸽不再传送传统的文字书信,而是携带着装在胶囊里的计算机芯片,内中的密码情报也只能在专门的装置上阅读,保密性极高。信鸽甚至有可能成为特种通信兵。
三、信猴
在尼日利亚贝喀萨地区,人们用猴子送信。人们将母猴和子猴分别关在两地,并时常将母猴带去寻找子猴,使母猴认得路线。当人们需要通信时,将信装在竹筒里绑在母猴身上,放它出去寻找子猴,母猴总能将信送到目的地。
四、其它方式
为了传递信息,古时候的人们还想出了许多奇异的方法,比如漂流瓶、信号树等等。
【古代文化名人与书信】
「“吹牛信”——东方朔的求职信」
汉武帝刘彻登基后,招贤纳士,广罗天下英才。四方有识之士纷纷上书自荐,以求谋取一官半职。然而在众多的求职者中,唯东方朔脱颖而出。据《汉书·东方朔传》记载,汉武帝刘彻读完东方朔的求职信后,赞叹不已,大称奇才,并立即封其为常侍郎。
在做常侍郎以前,东方朔乃一介平民布衣,无背景,无关系,无钱财,那么他是如何创造这个神话,而名垂青史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封让东方朔从草根一跃为显贵的求职信(括号内容为教学设计者所作注):
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讲述自己身世)年十二,学书三冬,文史足用。(三年就读完了天下所有的文史书籍)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文武双全)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钲鼓之教,诵二十二万言。(精通兵法)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说自己读书勤奋刻苦)
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西汉一尺约等于23.1cm-23.6cm,九尺三寸相当于现在的两米出头,有易建联那么高),目若悬珠(眼睛像珍珠般明亮),齿若编贝(牙齿像贝壳般洁白整齐),勇若孟贲(孟贲是古代最勇敢的人),捷若庆忌(庆忌是古代身手最敏捷的人),廉若鲍叔(春秋战国的名相),信若尾生(尾声最信守诺言。有次他和女朋友约好在桥下见面,等了很久女朋友没来。这时河水开始暴涨,尾声不愿离开,就被淹死了),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总可以做个公务员吧?)
从总体来看,东方朔的这封自荐信,简短明了,字字珠玑,思路清晰,目的明确,也不乏文采与渊博学识。从内容来看,东方朔主要介绍了自己的身份,年龄,身高,容貌,讲述了自己的学识、才能和竞选的职位。在文中,东方朔没有具体阐释治国之道,也没有表明将来当了辅政大臣以后,要如何如何,更没有针砭时弊,夸夸其谈。这正是东方朔的高明之处,他将自己的锋芒隐藏起来,不让人觉得他恃才傲物,不可一世。从叙述的语气来看,平静而沉稳,豪迈而旷达,理直气壮,不亢不卑。东方朔就是凭着这一百五十余字的自荐信,打败了成百上千的竞争对手。
汉武帝每天都要看太多求职信,看到这封信之前正昏昏欲睡,东方朔的求职信让他眼前一亮,睡意全无,逗得他哈哈大笑,一下子就记住了东方朔这个人,第二天立马召他进宫做官,成了皇帝的一个秘书。
「“数字信”——卓文君催人泪下的“情书”」
司马相如“琴挑文君”(补充,见附录)的故事作为中国古代感人的爱情故事流传千古,然而,后来却发生了一件让人惋惜和痛心的事,为这个故事划上了一个并不完美的无言的结局。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过了一段幸福甜蜜的日子,不久,汉武帝下诏来召,相如与文君依依暂别。
岁月如流,不觉过了五年。文君朝思暮想,盼望丈夫的家书。万没料到盼来的却是丈夫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十三个数字的家书。
——同学们,你能替文君猜猜这封书信的意思吗?(学生讨论,试着说出自己的看法。)
文君反复看信,明白丈夫的意思。数字中无“亿”,表明已对她无“意”。原来,司马相如重新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和重用后,身份地位与财富随之水涨船高,他已经在京城纳了年轻美貌的妾,也许还不止一个呢!
分别五年之久,长达近两千个孤寂的日日夜夜,文君苦苦等到的却是一纸数字,知其心变,悲愤之中,就用这数字写了一封回信:
“一别之后,两地相思,说的是三四月,却谁知是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般怨,千般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道不尽,百无聊赖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夕夜遥望银河鬓微霜,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榴花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流水;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司马相如对这首用数字连成的诗一连看了好几遍,越看越感到惭愧,越觉得对不起对自己一片痴情的妻子。终于用驷马高车,亲自回乡,把文君接往长安。
提问:同学们,故事发展到这里,虽然司马相如也把文君接到长安了,但他们的生活还会像以前一样幸福吗?为什么?(学生回答。是的,不会,因为他已纳妾。)当我们看到电视剧或者小说里年轻男女为了爱情自由而选择私奔时,相信每个人都曾为之神往。但是,我亲爱的同学们,这只是文学作品里的爱情童话,相如与文君的故事给了我们启示,当童话遭遇现实,当你们长大以后,如果爱情不得自由,你还会不会义无反顾地选择私奔呢?
「“药名信”—— 王维买药遇姻缘」
中草药不仅有着神奇的疗效,而且,还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尤其它的命名独具特色,有以入药部位命名的;有以其突出疗效命名的,也有用人名命名的,追溯这些中药名的历史每味药都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正因为如此,许多文人墨客常借用药名巧妙地与文学创作结为一体,或赋诗,或填词,或书信给这些草木以情以景,令其妙趣横生。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年轻时不仅文才出众,而且仪表堂堂。因此,许多名门望族、达官显贵,都希望王维能成为自己的乘龙快婿,有的托媒前去说合,有的亲自登门求亲,但都被王维一一婉言谢绝了。
那年刚入冬,忽然下起雨来,天气骤然变冷,王维受了风寒,感到有些发烧,身上难受,便去找郎中诊治,郎中给王维开了几味草药,让王维拿上药方速去药店买药。
且说药店的掌柜有个独女,名叫紫云,芳龄二九,长得貌若仙女,精通诗词联谜,是镇上有名的才女。
那天正巧掌柜的有事外出,紫云代父打理药店。王维来到药店,见紫云虽非大家闺秀,却别有一番风姿,一时竟看呆了。而紫云却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地问王维道:“公子有何贵干?”
王维这才回过神来,连忙答道:“昨日偶染风寒,特买几味草药疗疾,不知贵店有无?”
姑娘微微一笑,又问:“有药方吗?”
王维素闻紫云颇有才华,决定试她一试,灵机一动,说:“来得慌张,药方忘带了。”
紫云道:“还记得药名吗?”
王维说:“记得,头一味是——酒阑宴毕客何为?”
紫云不由一怔,但马上明白过来:此人借口买药,实为前来考试姑娘我的才学。便将身子一扭,背对着王维,面对着药橱,道:“酒阑宴毕客当归,当归当然有了。”
王维一惊,暗暗钦佩紫云果然才思敏捷,又说道:“夜深月黑路不迷。”
姑娘又马上猜中,仍然背对着王维,以问作答:“‘熟地’要多少?”
“再要百年美貂裘。”
“‘陈皮’也有。”
“还要夫妇偕白头。”
“‘百合’是新进的。”
„„
王维被紫云姑娘的才思折服了,一种爱慕之情油然而生。买药回去之后,心里久久平静不下,觉得紫云正是自己所希望的未来伉俪。但他不知道人家意下如何,又不便直接去问,决定重新试探姑娘一回,便提笔在纸上写了一首诗,然后折叠几下,唤来书童,吩咐他道:“我方才前去买药,买得少了,你拿上这个药方,速去再买两服来。”
书童来到药店,言称王公子派他前来买药,说罢将药方递给了紫云。紫云展开一看——哪是什么药方?原来是一首谜诗: 二者缺一真可叹,书房偏又无石砚, 金童身边少玉女,晴天无日烦心添。
紫云斟字酌句,原来是个四字成语:一见钟(钟)情。不禁两腮飞红,连忙假装取药转过脸去,问书童道:“那位王公子叫什么呢?”
书童忙答道:“就是大名鼎鼎的诗人王维呀!”
啊?原来他就是王维!其实,紫云姑娘也对那个英俊潇洒、才华不凡的买药书生产生了爱意,一听那人就是王维,心中更加欢喜,低头一想,便对书童谎称王维所买之药本店已经不全,让他明日再来。说罢也给王维回了首谜诗,然后叠好,让书童带了回去。
王维接到紫云的回信,急忙展开看去——
“一月一日喜相逢,二人结缘去问僧, 竹林深处见古寺,伊刚张口人无踪。”
王维乍一看,顿时凉了半截,再一琢磨,不由会心地笑了。(明天等君)
【附录:琴挑文君】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可说是家喻户晓。司马相如是西汉有名的辞赋家,音乐家。早年家贫,并不得志,父母双亡后寄住在好友县令王吉家里。
卓文君,是汉代临邛(今之邛崃)大富豪卓王孙的掌上明珠。卓文君当时仅十七岁,书上形容文君的美貌:“眉色远望如山,脸际常若芙蓉,皮肤柔滑如脂”,更兼她善琴,贯通棋、画,文采亦非凡,人称“巴蜀第一美女”。
卓文君之父卓王孙,生卒年不详,祖籍为战国关东赵国(今河北)人。卓王孙是冶铁世家,对冶炼技术有专长,他以廉价食物招募贫民开采铁矿,冶铁生铁,冶铸铁工具,供应当地民众和附近地区的少数民族生产生活之用,还远销云南等地。由于他善于经营,终致巨富,富可敌国,在当时的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上名列全国首富。与王吉多有往来。时值年少孤贫的汉代大才子、辞赋家司马相如,从成都前来拜访时任临邛县令的同窗好友王吉。王县令在宴请相如时,亦请了卓王孙座陪。
卓王孙为附庸风雅,巴结县令,请司马相如来家做客。席间,免不了要作赋奏乐。司马相如得知卓王孙之女文君美貌非凡,更兼文采,于是奏了一首《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凤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和龙一样为汉族的民族图腾。羽毛一般被描述为赤红色,凤凰和麒麟一样,是雌雄统称,雄为凤,雌为凰,其总称为凤凰。)卓文君也久慕司马相如之才,遂躲在帘后偷听,琴中之求偶之意如何听不出?两个人互相爱慕。但受到了卓王孙的强烈阻挠,没办法,两人只好私奔。后回到成都,生活窘迫,文君就把自已的头饰当了,开了一家酒铺,卓文君亲自当垆卖酒,司马相如穿着仆人的衣服洗碗刷盘子。“文君当垆”,“相如涤器”从此而来。
女儿与女婿的举动让卓王孙卓总非常没面子,卓总发誓与女儿断绝父女关系。这时有人给他出主意:你干脆给他们一些钱,他们的酒吧不就关门了?卓总想了几夜,狠下心来给他们送去了“三个一”,“童仆一百,钱百万,一大批名贵嫁妆”,这“三个一”一到位,酒吧立马关门。
第五篇:“百龙献瑞图
欢歌迎龙年、献礼十八大——“百龙献瑞图”创作工作全面启动
由世界华商慈善基金会秘书长、中原经济区设促进会名誉会长王琦先生、北京大学资源学院教授、龙文化史研究专家翟智高先生总策划,中国新农村建设促进会联盟理事长、中共国内动态调查委员会秘书、中原经济区建设促进会秘书长党金国同志总统筹、策划、执行,国内艺术动态书画委员会书法副主席、河南省心理学研究所所长、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南书画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杜甫学社常务理事;高级书法师,著名书法家,著名书龙艺术家“东方神龙”版权持有人王春龙亲主笔,为迎接中华民族传统龙年到来,庆祝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召开的献礼之作------“百龙献瑞图”,创作工作已全面启动。如果你的企业单位名字中有龙字、龙音,你的名字有龙字、龙音,或恰巧你是属龙,不管是属小龙还是大龙,组委会征集百枚名章,将加盖在这幅旷世空前之作上面,而流放百代,传颂千秋,为中华民族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繁荣走向昌盛,献上祝福,留下铭记。2012年是中华民族传统龙年,又恰逢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为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要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指示精神,故策划“百龙献瑞图”
书画作品创作。其深远意义是:中华民族的“龙”文化不仅是勤劳、智慧、勇敢的伟大代表,更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是祥瑞的象征。
在天人感应思想等观念的影响下,祥瑞动物概念的出现,正是人们思想意识的具体体现,在中国古代文化里,龙、凤、麟、龟等都是祥瑞动物,它们的出现能给人们带来好运。
在中华民族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很早就出现了“龙”的形象,而龙的形象在不同时代都有不同特征。在商周时期对于龙纹已有较成熟的表现,汉代又进一步神话和加工,元代确定了标准形象,“龙”成为中华民族的大凡标志。关于龙的起源,虽然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看法,但相同的是,在中华文化中,一切与龙有关的事物似乎都是吉祥昌盛的象征,反言之:一切事物在达到最高境界时都可称之为“龙”。
今天,我们华夏民族正逐步迈向一个新的鼎盛时代。天地人和,国泰民安,开放创新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姹紫嫣红甚是好看。
天上的星宿有龙星,地下的风水有龙脉,中国上下数千年,“龙”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积淀。对于每一位炎黄子孙而言,“龙”是一种符号,一种血脉相连的情感,“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感到激动、奋发和自豪,它是一种纵横四海、浩然宇宙的民族大气。
在不同历史时期它都代表着帝王的化身和民间祥瑞的象征,今天它却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和谐稳定、团结创新的新时代。
《百龙献瑞图》的创作是千百年来空前作品,100个龙字,共用了行、草、隶、篆等字体,而一种字体中又变化出多种写法,故100个“龙”字形态没有重样的。集从古至今的书法各大流派之长应有尽有于一体,令人目不暇接。
《百龙献瑞图》由著名龙文化研究者、“东方神龙”书画作品版权持有人王春龙为主创。长十八米,象征庆祝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献礼之作。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气魄,也是当代一种新的艺术思潮。100个龙字,变化出多种写法,意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英明领导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全国人民欢歌起舞迎接龙年的到来。
总之,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每个中华儿女都是龙的传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炎黄子孙发扬光大龙的精神,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而团结一心,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正确英明领导下努力奋斗。
19、办公室:
任利剑:中国新农村建设促进会秘书长助理。
手机:******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中共河南省委南院临街西配楼
电话:0371-65865484传真:0371-65865564
邮箱:zgnjcjh@163.com网址:http:///
20、总统筹:党金国中国新农村建设促进会联盟理事长、中共国内动态调查委员会秘书、中原经济区建设促进会秘书长
热线:***(北京)***(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