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给予树》课堂教学实录之导入设计小结(定稿)
编辑:独影花开 识别码:24-683501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09 04:22:52 来源:网络

第一篇:《给予树》课堂教学实录之导入设计小结(定稿)

《给予树》课堂教学实录之导入设计小结

云乐乡中心小学朱淑芬

2012年12月28日本人有幸参加了版书乡南关小学万南芳老师公开课教学活动,这堂课让我受益匪浅。本节课中我重点观察的是:导入的设计环节,观察点是“导入的设计及学生在导入环节的课堂反应”,所以就此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见解。

导入设计环节,教师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激趣和课题质疑导入。一开始教师播放“圣诞树”的图片和欢快的音乐,让学生在美丽的图片和美妙的音乐中感受到节日的快乐。教师以“同学们看了图片,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节日吗?这个话题导入,学生兴致很高,异口同声的回答道:“圣诞节!”从而引出课题:给予树。这种形式的导入,一来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同时也激发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快速地进入文本的学习。

万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识字教学,在板书课题时重点指导 “予”字的书写。教师用“同学们你们知道‘予'字怎么写吗?”、“我们在书写时应注意什么呀?”“它是什么结构的字呀?”等亲切自然地话语来引导学生学习生字;同时让学生们自己写一写,让同桌互评。学生参与度很高,纷纷拿起笔认真的在课本上书写。在书写完毕,教师又用“得到同桌好评的同学真棒!没得到同桌好评的同学也不要灰心,老师相信下次你会写的更棒!”鼓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学生听后都振奋精神其中包括后进生,学生写字的热情得以保持,同时也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万老师让学生针对课题质疑,教师将其整理成两个问题:

1、“给予”是什么意思?

2、“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引发探究的欲望,在个性化建构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梳理,凸现共性的认识,整合出有价值的、统领全课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明确要求去读书,“字字入目,句句铭心”。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给予”是什么意思时,举出实例“你们刚才在写字时同桌给你好评,这就是……(给予)。”但是学生回答的吞吞吐吐,并没有教师预想的那样能够说出“给予”的意思,故而也没有很好的理解课题“给予树”的含义。我认为在后面环节中,万老师可以更好了运用“给予树”的板画。比如说:可以在卡片上写上一些小心愿,问“同学们你们可以满足这些卡片上的心愿吗?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满足他们的愿望的话,这就是给予!”这样可以给学生更直观深入的理解,从而使得学生能更好地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总之,这是一节真实、朴实,并力求扎实的课。在这节课上,万老师给予学生的很多很多,学生得到的给予也很多很多,课堂上始终洋溢着一种轻松融洽的氛围。听了这样的课,也让我自己不由得深思,作为语文教师,我该给予学生什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反思,不断努力!

第二篇:解析给予树课堂教学实录

更多相关资料请加扣扣1-6-3-4-1-8-9-2-3-8更多相关资料请加扣扣

《给予树》课堂教学实录

山东省青岛市实验小学 徐慧颖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会认10个,会写12个;理解“沉默不语”等词语的意思。2.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并能运用此法理解课文内容。

3.读课文,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体会思想感情,感受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等,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感染。4.积累语言,练习写话。教学过程:(课前游戏)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 生:喜欢!

师:咱们利用上课之前的这段时间来热热身,做个看图猜节日的游戏,好不好?看谁猜的又快又准。

(课件出示相应节日——中秋、端午、春节和圣诞节的图片)师:猜猜这是什么节日?

生:……

师:喜欢过春节吗? 生:喜欢!师:为什么?

生:可以放鞭炮,全家人聚在一起,很高兴。师:对中国人来说,是非常重视过春节的。(课件出示圣诞节图),这个节日谁能猜出来吗? 生:圣诞节。

师:对圣诞节你有哪些了解?

生:有礼物。

师: 你还知道什么? 生:……

师:对西方人来说,圣诞节也是非常重要的,就像中国人过春节一样。老师发现一提起过节你们每一个人就特别开心。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关于圣诞节送礼物的故事。希望能给你们带来快乐。

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

师:请同学们坐好,抬头先来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课题)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谁会读课题? 生:读课题。师:真不简单,多音字“给”、生字“予”,你都读对了。(板书这两个字的读音)师:再找个同学读读。生:读课题。

师:全班一起读。生:齐读课题。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读得都不错。生字能认识吗?请大家打开课本125页找到生字表,同位之间互相检查,如果有读不准的,提个醒。(生生互读)

师:都读准了吗?敢不敢接受我的挑战?

(课件出示新词,指名认读)生:……

(课件出示新词:援助)

师:“援”这个字还可以怎么组词? 生:援助。生:救援。生:支援。

师:看来同学们平时很注意积累。课文中还提到了“援助中心”(课件出示“援助中心”)

师:你对这个词有哪些了解? 生:……

师:课文说到,每到圣诞节的时候,“援助中心”就要在商场里设置这样一棵与众不同的树(师简笔画树),而且这棵树上挂满许多人的心愿(在“树”上粘贴“树叶”)。

师:这棵圣诞树就叫作—— 生:给予树!

师:了解了“给予树”、了解了“援助中心”,再来看这个词(课件出示词:棒棒糖)师:一起读。生:棒棒糖。

师:喜欢吃糖吗?咱们就来把这个“糖”字写好。怎么能写好呢?谁来提醒大家? 生:横平竖直。

生:注意左右结构。

师:偏旁外左,就要左窄右宽。

(一边板演“糖”,一边提示书写的要点)

师:“米”字旁要窄些,最后的“捺”变成“点”;右边的部分“横”比较多,但也有一个规律:横多距离要相等。记住了吗?拿起笔来你也试着写一写。师:同学们要注意写字的姿势,抬起头来。生:(仿写)

师:先写到这儿,看来同学们一下子就找到了规律,生字掌握的不错,课文也一定能读的很好。谁愿意起来读书?(指名)

师:这5个同学注意了,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再找一找,课文中都写到了谁?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5位同学分小节读课文)

师:读正确了吗?谁听出来了?有没有不对的地方? 生:落下了一个字。

师:你听得真仔细。请刚才的同学再来读读。(再读)

师:课文中都写到谁了?

生:金吉娅、哥哥、姐姐…… 师:谁给你们留下的印象最深? 生:金吉娅。

(在黑板上贴词卡:金吉娅)

师:她做了什么事给你留下这么深的印象?

生:她给陌生的小女孩买了洋娃娃,给家人买棒棒糖。

师:在圣诞节的时候,她给家人买棒棒糖,却给陌生的小女孩买了洋娃娃,面对金吉娅的做法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不给自己的家人买值钱的礼物?

师:好,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金吉娅的内心世界。我们先来看第三小节,请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拿出笔划出描写金吉娅的句子。(出示课文第三小节)生:读课文第三小节。

师:划出描写金吉娅的句子了吗? 生:读有关语句。

师:是这句吗?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好不好? 师、生:齐读语句。

师:金吉娅现在什么样啊? 生:沉默不语。

师:什么是“沉默不语”?不用举手,自己表演表演。生:(不说话,静静等待)

师:对,什么话都不说。哦,老师这下明白了,文中的金吉娅“沉默不语”就是什么话都不说,什么事都不想。生:(着急地)不对!错了!…… 师:不对呀?怎么不对呀?

生:应该是什么都不说,但心里却想了很多事。

师:那沉默不语的金吉娅究竟在想些什么?不着急,孩子们,自由读读1-3自然段,想一想。生:(自由读1-3自然段)师:(走进学生中间和学生交流)

师:沉默不语的金吉娅究竟在想些什么?

生:大家都买了很多很好的礼物,可我只买一些了棒棒糖,他们会不会骂我呀!师:心里想着家人,担心着家人的感受。还会想什么? 生:妈妈会怎么说我呀?

师:想着妈妈,担心妈妈生气。多体贴的孩子呀。

生:没有买到象样的礼物,很难过,给家人的是普通的糖,而给陌生的女孩是一份好礼物。

师:很会读书,能联系课文的具体内容想象金吉娅的难过心情。透过“沉默不语”我们体会到了金吉娅的内心,带着这样的体会,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生:(读相应句子)。

师:是啊,沉默不语的金吉娅心事重重,还有谁想读读这句话? 生:(读相应句子)。

师:如果我们与哥哥姐姐兴高采烈的样子对比着读,就更能读出金吉娅沉默不语时的心情了。谁愿意读?自己先来试试吧。生:(练读)师:谁愿意读? 生:(读相应句子)。

师:哥哥、姐姐兴高采烈是什么样呀?表演表演。生:表演。

师:沉默不语的金吉娅呢? 生:表演。

师:一边想象一边读,谁再来试试? 生:(生读相应句子)。

师:透过“沉默不语”,联系上文,我们体会到了金吉娅的内心,感受到她的心里想着家人,体贴家人。

师:这样体贴自己家人,为什么只给他们买了棒棒糖,却要给陌生的小女孩买了洋娃娃呢?孩子们,看,你们刚才提的这个问题多值得思考、多有价值呀。我发现有些同学跃跃欲试了。这样吧,我们每一个同学都来默读文章的第四自然段,找找答案,可以划出相关的句子。金吉娅为什么要给小女孩买洋娃娃?默读时要动脑思考,不要出声。生:(默读)

师:金吉娅为什么要给小女孩买洋娃娃?你们划了哪些句子读给大家听听? 生:(读相应句子)……

师:同学们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不少同学都说到了这句话。

(课件出示:“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没有。”)

师:我想请一个同学对着大屏幕再来读。生:读屏幕上的语句。生:打错了,漏字了。(补充出示“什么都”)

师:老师觉得不加这三个字也挺通顺,挺好的呀,不加,行吗? 生:不行,少了,说明不了一点儿“都没有”。师:加上这三个字说明什么?

生:说明小女孩一丁点儿,一丝一毫都没有。……

师:上课前,我们都说了,最想过圣诞节的就是孩子们了。

(课件出示:画面上出现不同的小礼物,替代语句中的文字“礼物”。)

师:你们看啊,这一刻,他们能得到许多很好的礼物。孩子们唱啊,跳啊,沉浸在幸福快乐之中。可这个小女孩呢?她却什么都没有。你想,她没有什么? 生:没有人关心她。生:没有人爱。生:没有礼物。

师:多么可怜的小女孩,在金吉娅的眼里,她什么都没有。谁再来读读这段话。生:读“可是……没有。”

师:是啊,什么都没有,一无所有!谁还想来读? 生:读“可是……没有。”

师:是啊,多么可怜的小女孩呀,在圣诞节的前夕,她一无所有。孩子们,如果现在你就是金吉娅,当你来到商场,走到了这棵挂满着心愿卡的给予树下的时候,小女孩的心愿卡深深地吸引着你。(背景音乐)(指名上台摘下卡片)师:来,打开它。小女孩写什么了? 生:读卡片上金吉娅的心愿。

师:哦,小女孩一直在盼望着一个洋娃娃呀。白天,她一个人孤零零的时候,她一直盼望着;晚上,面对着黑漆漆的屋子,她一直盼望着;甚至连做梦呀,小女孩都在想着洋娃娃。

师:“金吉娅”,看了小女孩的这个心愿,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生:我一定要帮她实现这个愿望。师:多有同情心的孩子呀。(走到同学中间)师:那你呢?“金吉娅” 生:我要帮助她。……

师:可是,“金吉娅”,这是妈妈辛辛苦苦攒的钱呀,它是需要你和哥哥、姐姐一起来分享圣诞的快乐,你确定要帮一个连面都没有见过的小女孩吗? 生:确定。

师:你可要想清楚。生:想清楚了。

师:你呢?想清楚了吗?

生:想清楚了。一定要帮她买到梦寐以求的洋娃娃。

师:多么善良的孩子。老师听出了同学们对小女孩的同情和要帮助她 的决心。带着这样的体会,谁再来读读这段话?。生:(读这段话)。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金吉娅对小女孩的同情。还有谁来读? 生:(读这段话)。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金吉娅想要帮助这个小女孩的决心。此时,她为什么只给家人买棒棒糖,而给陌生的小女孩买洋娃娃,我们全明白了。孩子们,金吉娅送给小女孩的仅仅是一个洋娃娃吗?还送给她什么? 生: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生:关爱。

生:关怀、温暖。生:一颗真诚的心。

师:说的多好啊!送给了她一颗真诚的心,送给了她希望,那是生活的希望。多么善良的孩子呀!我们感受到了她的仁爱,感受到了她对小女孩的同情和体贴。(板书:善良 仁爱)(出示课件)师:听,圣诞的乐章敲响了,给予树上有着一个小女孩的梦想。给予树下另一个只有八岁的叫作金吉娅的小女孩帮她实现了这个梦想。如果我就是金吉娅的妈妈,我伤心过,我生气过。可是,现在我高兴极了,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生:金吉娅,你很了不起!

师:如果你们也是金吉娅的家人,你的心情会是什么样子的?谁来说说这个句子?

(出示:我 极了,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生:我高兴极了,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生:我激动极了,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生:我自豪极了,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生:我兴奋极了,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

师:作为妈妈的我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师:(出示课文“我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地笑脸。”)师:作为哥哥的你会—— 生:(读语句。)

师:作为姐姐的你也会—— 生:(读语句。)

师:还有我们,我们在座的每一个被感动的人啊,让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话。师、生:(齐读)

师:有些同学都能背下这段话了。让我们记住这段话,好吗?没记住的可以看着大屏幕读。生:(读、背这段话)

师:八岁的金吉娅,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深深地打动着我们。可以想象到小女孩收到洋娃娃时的幸福笑脸。那她又会对金吉娅说些什么呢? 生:谢谢你,金吉娅,谢谢你的洋娃娃。生:谢谢你,金吉娅,谢谢你送给我的爱。

生:谢谢你,金吉娅,谢谢你帮我完成了我心中的梦想。

生:谢谢你(一时语塞,不知怎么说了)师:(机智)是的,小女孩有可能就像这位同学一样,激动得说不出话。我看到还有很多同学都举手了,课后请同学们替小女孩写几句话,写在自己的作业本上话。下课!

板书:

给予树

金吉娅 善良 仁爱

同情 体贴

本资料来自互联网共享文档 好资料来自互联网,一起创造,共同分享。

第三篇:课堂教学导入设计和小结设计的探讨(模版)

 课堂教学导入设计和小结设计的探讨

一台好戏演好序幕、一篇新闻写好导语、一部乐章奏好序曲,先声夺人,能激发人的兴趣和注意力。同理,新奇多趣,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能把学生带进一个跃跃欲试,美不胜收的学习天地。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优化课堂教学的 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

一、教学导入设计

(一)导入:指教师在一个 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境界的语言艺术与行为方式。它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 后面的高潮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总之,导入过程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为师生即将进行新课教学作好心理准备。导入设计,顾名思义,是一节课的开头设计。

(二)导入有 以下功能:

1、引起注意,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当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且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教师以新颖别致的导入就像一块无形的磁石,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迅速地他们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

2、承上启下,温故知新

以旧知识点为依托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使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搭桥铺路,从而激发学生探讨新知识的强烈欲望,以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3、开启思维,诱发思考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学生在课堂上只有积极地进行思考,才能促进感知、记忆和想象。任何训练的获得,也都离不开积极的思维。而课堂导入巧妙地设计就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一颗火种。

4、画龙点睛,突破重点

每节课都有其重点和难点,如果教师紧紧的抓住重点或难点进行导入设计,这对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和突破难点是十分重要的。另外课堂导入还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总之,导入设计有激励功能、诱导功能、衔接功能、美育功能和协调功能(消除紧张,营造民主和谐教学情境)等。

(三)导入的要求

导入的方式方法很多,可遵循以下几点要求:

1、启发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趣味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这就要求设计导入时,要重视在“趣”字上下功夫。设计得巧妙、生动活泼,有趣味性,使学生想学、爱说、学有兴趣、学有收获。

3、多样性

根据学生知识、能力和思想实际出发,结合教学目标而确定导入方法、形式与手段应用,从而注意导入实效性。

4、概括性

导入是引路,开启思维,诱发学习兴趣,而不是正式授课,因此要切中要害,言简意赅。好的导入能达到如巴班斯基所说的“耗费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而收到最佳效果”的目的。不仅能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为新课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而且能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

(四)导入设计的方法

教学没有固定的形式,一堂 课如何开头,也没有固定方法,由于教学对象、内容不同,开头也不会相同,即使是同一内容,不同的教师也有不同的处理方法。1.复习导入法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在每堂课开始时,教师通常采用复习上一课的内容作为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便于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便于将新旧知识逻辑地有机联系起来,便于教师循序进渐进地开展教学。复习导人一般通过提问、练习、讲述、诵唱等方式进行,使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人题”、“知新”。2.设问导入法

教师依据教材新旧知识的联系,抓住新课的重点,提出问题,导人新课,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引发探索问题奥秘的兴趣。这种设疑导人,以疑促学的方式符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规律,因而教学中较为普遍地被人采用。它还包括,巧设悬念法、设疑法、提问法、练习法等。3.故事导入法

许多神话、传说、典故、名人趣事无不与教材的内容有联系,对学生极富吸引力。例如,在初二政治课中讲人类社会的产生时,如果先讲“女娲抟土造人”、“亚当与夏娃”等神话故事,然后提出.“人类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再讲述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会把学生从神话引向科学,从谬误导向真理。

4、情境导入法

学生情感的触发,往往与一定的情境有关。生动感人的情境又能增强学生的内心体验,引发学生的愉快情绪,学生进入情境就会引起思想共鸣。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根据教材,展示图画、播放歌曲或以幻灯、录音、录象等教具的使用和文字语言的描述来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学习情绪迅速达到最佳状态,并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深入体会教材的内涵。它包括歌曲导人、录像导入、音响导入、问题情境等。

5、举例导入法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都是从问题开始。从身边事例、生活现象等大量感性材料分析入手,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波动他们求知的心弦,从而导入新课。

6、小品导入法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搜集或自编一些微型小品,让几位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课堂里作即兴表演。这种导入直观性强,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课堂气氛活跃热烈,促使学生积极地思维。

总之,导入的方法有很多,比喻导入、歌曲导入、实例导入、谚语导入、图片导入、故事导入、导语导入、数据导入、音响导入、实验导入、幻灯导入、录像导入、小品导入、谜语导入、儿歌导入、竞赛导入、诗词、名言导入、举例导入、漫画导入、实物导入等。

导入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借安徽傅元根同志的话说:“导语虽‘无一定之规’,但‘有一定之妙’。总的原则是注意启发性、知识性、灵活性、趣味性。只要新课伊始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他们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就是成功的导语。,’这也就是课堂教学的“凤头’了

二、课堂教学结尾设计

一节好课不仅要巧设导入,还应该处理好结尾。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难在点睛。”课堂教学是同样道理。好的导入并不是成功的全部,小结的失当也将功亏一篑。课堂结尾也是一门艺术,好的结尾会使整个讲述在归纳中得以升华,在练习中得以巩固,在朗读中激起共鸣,在描述中余音袅袅„„ 下面介绍几种好的结尾形式。

(一)结课设计的方法 1.归纳总结法

正如苏格拉底在与费得罗斯谈演讲的结尾时说的:“对于演讲的结尾,大家的意见是一致的。就是说总结性地将所讲过的内容再重复一遍,将同样的内容,用不同的话再讲一遍”。课堂结尾也须如此,但也可采用其它形式进行归纳总结。如有的教师能巧妙地采用归类、列表等形式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有的教师有时通过学生的复述来进行归纳总结(或学生谈收获与体会、借助板书配合等形式),等等。虽形式有别,但目的是一个。使知识条理概括化、系统化,又增强了记忆。2.情感激励法

课堂教学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激行。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列宁全集》,中文版,第20卷,第255页)因此,教师在讲授完一堂课之后,要能将内容深化、生发开去,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使其产生共鸣。不但“知之深”,而且“爱之切”,或“恨之入骨”,或‘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地兴奋不已。(自己以饱满的激情、精练的语言表达,感召结尾、导之以行,抒情结尾等)3.朗读设置法

有些课文,语言流畅、精彩,便于朗读,且具有教育意义。因此在课堂的结尾时,让学生朗读,效果很好。如„„„„这种朗读,使学生的感情与书本知识达到融合,并在朗读气氛中受到教育和感染。这种结尾,虽然简单,但却有较大的收获。在课堂结尾时,带领同学们朗诵了一首从《初中生》上转抄的《友谊,你在哪里》的诗,在学生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其诗为:„„„„„„ 4.解疑答问法

南宋大学者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长进。”学习不可无疑,每一堂课如果教者能启发学生对所授知识因不理解或理解不透而提出问题,及时解疑答问,则能使学生学有所获,学而无疑。在课将结束时,设计“大家对今天所学的内容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的?”培养学生经常向老师提出问题请教的好习惯。

5、画龙点睛法

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总会有重点和一般,哪些是重点,怎样让学生抓住重点?在课堂即将结束时,通过小结,清理思路,点明中心和要害。强化主题,升华知识,又能达到领悟事物、陶冶情操的教育目的。

6、学以致用法(问卷测查法和作业练习法等)

掌握知识的目的最终在于应用。为了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认识、理解、解决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的能力,教师在结尾时,不妨应用所学的知识,针对某些热点问题,同学生探讨、分析、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知识应用性教学。

7、首尾呼应法

这种方法是在课终之时,解决新课导入时提出的问题,以达到前后照应、守卫相连、浑然一体的教学境界。应用此方法小姐,既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又可启发学生思前想后,体验学习成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黄昏后大酒楼)小品。反映社会现象,如何维权,进入本课学习;升华主题(社会责任感)举报,8、名言和典故结尾

9、巧设悬念法(铺垫结尾、承上启下法)

悬念结尾,发人深思。既概括新授内容的重点,又为新教学内容的讲授有机地埋下伏笔,给学生以心理上和知识的准备。课的结尾的巧妙安排,还能使学生感到“课已尽而意无穷”,这有助于学生继续保持学习兴趣,课下继续探讨问题,乃至为下一堂课的学习作好铺垫。

10、文艺结尾,寓教于乐

学科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应用诗词歌曲等文艺形式手段作为课堂教学结尾,不仅能丰富和深化教学内容,还能把理论知识与艺术融为一体,使学生置身于美的氛围,产生一种兴奋、愉悦和满足。以收到出人意料的好效果。

(二)课堂教学小结设计的基本要求

1、巩固性:以巩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教育效果的目的。

2、针对性:根据教师、学生的差异,课型与教学的内容区别,加以确定方法与手段。

3、简约性:言简意赅

4、发展性:它不是将其仅视为课堂教学的终结,而是将其作为教学的新起点,重于知识深化、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5、灵活性:教师应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巧妙地给教学画上圆满的句号。

第四篇:给予树设计

《给予树》教案

居敬小学

陈佩珍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说出课文的大意。

3、通过联系上下文,分析母亲心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之心、仁爱之情、体贴之意。

教学重点:

分析母亲心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之心、仁爱之情、体贴之意。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结尾段的含意。

课前准备

①生字词卡片。

②录音机及本课的朗读磁带。

一、导入新课

1、看课件(出示圣诞树的图片)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看到了这么漂亮的圣诞树,你想到了什么?

生:想到了圣诞节、圣诞礼物、圣诞老人。

2、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就在一个难忘的圣诞之夜,这棵圣诞树把两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连在了一起,因此得名“给予树”。

板书:《给予树》

3、通过预习,你知道“给予”是什么意思?像这样在一个词中,两个字表示同一个意思的词叫并列合成词。

出示:甜蜜、拥抱、宽裕、试探、猜测这些词中,哪个词也是并列合成词?读一读,为什么?

过渡:文中写了谁拥抱了谁?请你回忆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感悟课文:

1、让学生说一说本课的主要意思。

2、在这件事中,妈妈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快请同学打开书,画出描写妈妈心情变化的词语来。

生:找到担心、生气、激动。

3、针对这些你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吗?引导学生提出妈妈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4、好,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妈妈的心情是怎样的变化的。

(1)妈妈担心什么?理解宽裕一词,你从哪可以看出家里不宽裕?

生:只攒了一百元,由五个孩子分享。

问:不宽裕就别买礼物了,为什么还要让孩子分享快乐?

让学生体会这恰好体现了妈妈源自对孩子的一种爱。

对比理解:他们怎么可能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呢?

他们买不到很多很好的礼物。

让学生理解后再指导朗读。

(2)妈妈为什么生气?

理解“一些”与“一大把”的区别。“五十美分”与“二十美元”的对比,显然看出棒棒糖太便宜了……

问:请你仔细读课文,找出妈妈还可能为了什么生气?

生:妈妈想让孩子送出最诚挚的祝福,而小金吉娅却不够诚挚。

让学生体会妈妈是一位严格的家长。(3)妈妈为什么而激动?

用(因为……所以……)回答。

就让我们跟随书中的主人公小金吉娅一起来到这棵圣诞树下,取下那张牵动人心的小卡片。

金吉娅看到卡片,是怎样做的?让学生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仁爱。

让我们回到书中,再一次体会金吉娅,你有哪些新的认识?

出示句子:

生:先开口 本来想送给哥哥姐姐礼物(可以看出金吉娅是个体贴的孩子)

金吉娅发现了给予树上的卡片(可以看出金吉娅是个细心的孩子)

她取下卡片买了洋娃娃(她毫不犹豫买了洋娃娃,可以看出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

只够买棒棒糖(可以看出金吉娅体贴家人)

哥哥姐姐与小女孩比,小女孩更需要礼物(可以看出金吉娅有同情心)等等。

她把事情的经过全都告诉了妈妈(可以看出金吉娅非常诚实。)

让学生理解金吉娅所做的一切正体现了她有一颗同情心。正是这样,小金吉娅才对妈妈说话时显得声音很低。

师指导朗读第二段。

5、当妈妈激动不已时,是怎样想的?朗诵最后一段。填空练习。

问:如愿以偿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愿以偿。

金吉娅送给我们的礼物中哪一个最重要?为什么?指导朗读最后一段。

三、拓展延伸课文

1、一天,妈妈带着金吉娅和她的哥哥姐姐,通过工作人员的精心安排,在这棵圣诞树下与小爱丽斯见面了,大家都争着对金吉娅说……

2、你想代表谁,最想说什么?(学生可选择几个不同的人物练习口语交际)

3、老师想代表工作人员说:有了你们的爱,才使这棵普通的给予树变成了一棵圣诞树,有了像小金吉娅这样的人献出善良、同情,才能使我们的给予树常青、常绿。(边板书边总结)

四、总结课文1、100美元、20美元、4份、5个、50美分。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请你运用以上数字回答。

2、当你站在给予树下,看到一张张心愿卡,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让我们轻轻地摘下一张。出示《心愿》,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谁帮助她实现了心中的愿望呢?请同学回去自读课本57课《心愿》。

《掌声》教案

居敬小学

陈佩珍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9个二类字。理解生词意思。

3、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

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确地看待自己。

教学准备

生字卡、图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我们鼓掌时发出的声音叫什么?(板:掌声)

2、我们常常会在什么情况下听到掌声?

3、预习了渴望呢,知道文章写谁为谁鼓掌?为什么事鼓掌?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

2、生自读课后生字词。

3、师出示词语,检查认读情况:

班里 愿意 投向 调来 情况 持久 讲述 交谈珍惜 慢吞吞 困境 残疾 犹豫 骤然 鞠躬 舞蹈

理解:

持久:保持的时间长。

困境:捆那的处境。

犹豫:拿不定注意。

骤然:突然。

4、读课文。

5、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6、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①写小英因患有残疾而忧郁、自卑。

②老师由于不了解情况而让小英上台演讲,小英在同学们的掌声中上台演讲,获得成功。

③同学们的掌声使小英鼓起了生活的勇气,不再忧郁了。

④点明中心:人人都需要掌声。

7、每组各读一段。

三、书写生字

1、师指导写“班”“境”“愿”。

2、生习字,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目的要求】精读课文。

一、复习

1、认读词语。

2、说出文章各段的内容。

二、前后对比,感受小英变化

1、小英曾经是怎样一个人?请小朋友自己读读第一段。

2、小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胆小、自卑、没有勇气面对现实……)

3、这样的印象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1)出示: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2)指名读这句话。

3)她为什么坐在教室的一角?

4)“默默地”说明了什么?

5)你从“总是”中又体会到了什么?

6)齐读这句话。

可是不久以后,小英像变了个人似的,她变得怎样了?

7)指名说。

8)读读这一小节,出示:“说也奇怪……”

9)小英变得怎么样了?(自信、勇敢……)

10)你认为省略号还省去了什么?谁来补充?

11)是什么原因,使她变得判若两人?(指名说)

真替小英的变化感到高兴呀,就让我们高兴地来读读第5段吧!

小英前后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能从你的朗读中把这种变化表现出来吗?(分组读1、5两段。)

4、读到这儿在我们心中一定留下一个很大的问号,是……?(小英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你认为是因为什么?(掌声)

过渡:掌声竟会有这么神奇的作用!让我们回到那次难忘的演讲中去。

三、感悟重点,领会掌声内涵

1、学生自由读2、3、4自然段。

2、同学们给了小英几次掌声?用不同的符号划出表示掌声的词语

3、第一次掌声“热烈、持久”。大家来鼓掌(指名读)小英感受到了吗?

谁来读一读,让大家感受到掌声的力量?

4、同学们的为什么要给小英这样的掌声呢?在掌声响起来之前发生了什么事?

5、出示:

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四十多双眼睛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儿红了。

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1)谁来读第一段话?

小英为什么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在那一刹那,小英首先想到的是什么?齐读。

(2)自由读第二段话,注意体会带点的词语。

“犹豫”是什么意思?(拿不定主意)小英犹豫什么?(上去还是不上去)

小英想上去吗?(不想)为什么?小英能不上去吗?(不能)为什么?

因此,从“慢吞吞”、“眼圈儿红了”我们体会到小英的内心是多么的——(生答:痛苦、无奈)。齐读。

(3)师:在万般无奈下,在无比痛苦下,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小英终于——(引读)。

是啊,同学们已经走进了小英的心里,关注着她。其实同学们早已在关注她,这关注的目光里包含着什么?

(4)小英终于走上了讲台,教室里顿时响起了什么?包含着什么?

(回顾前面的课文。)

(5)掌声渐渐平息,小英开始演讲了,她讲得怎么样?听了演讲,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6、同学们把要对小英说的话用什么表达出来?(第二次掌声)这时的掌声又是什么?这时的掌声又犹如什么?(学生自由说,并让说得精彩的同学把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

再次听到这经久不息的掌声,小英内心又是多么的——(生答:感激)

7、听到同学们的第二次掌声,小英怎样了?

(出示):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同学们的掌声里微笑着走下讲台。

齐读。

小英在掌声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无数的话语在小英心头涌动,她想说——(生答)小英什么也没说,只是向大家——(引读)

8、是啊,从那次演讲以后,小英像变了个人似的,她……(再次引读)

9、后来,小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她给她的老师写来了一封信,想看看吗?

出示:

(1)、指名读。读课文就应该这样,把自己放进课文中读。

四、总结升华,读背作者感想。

这掌声仅仅是指这次掌声吗?这掌声包含着什么?(关爱、友情……)

是呀,当别人需要你的掌声的时候,我们就要毫不吝啬地把自己的掌声送给别人。

【出示】是啊,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齐读这一段,把这一段话工工整整地抄下来,把这爱记在心里。以后如果有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就把这段话送给他;如果你自己遇到困难,你可以拿出来看看——记住:还有很多朋友在关心你,爱护你!

《盘古开天》教案

居敬小学

陈佩珍

学习目标

①认识“猛、缓”等10个生字。会写“暗、降”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等13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

③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并能把这个神话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

①多媒体事件(制作混沌世界、巨人沉睡、惊天霹雷、开天辟地的动画片)。

②生字词卡片。

③搜集能体现盘古开天地情境的音乐带。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①情境:播放多媒体课件。

②过渡,并揭示中心句。

“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③学生围绕中心句质疑。

④教师揭题:古人云:“学贵生疑”,“疑则进也”,解疑的最好方法就是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读《盘古开天地》。

二、初读感知

①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注音认读生字。然后 同座互读互查。

②识记生字。学生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③巩固识字。做给生字“找朋友”游戏(用卡片出示生字,请同学给其组词)。

④有感情地读“创造、黑暗、辽阔、奔流不息、茂盛”等词语。

三、研读感悟

学生围绕“人类的老祖宗盘古,是怎样用自己整个身体创造美丽的宇宙的”这个问题进行研读。

①重点研读第二自然段,体验盘古创造宇宙的艰难。

a.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体会盘古是怎样把混沌一片的东西劈开的。

b.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找出意思相反或相近的词)

c.通过朗读,进一步体验盘古开天地的艰难。

②重点研读第四自然段,体验神话故事想象神奇的特点。

a.读一读,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b.再读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c.你还想到了什么情景?能仿照书中的句式说一说吗?

③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朗读全文,进一步体验。

四、想象感悟

①浮想联翩。学生伴随配乐朗读,想象盘古用自己整个身体创造宇宙的情形。

②展示台。选择自己最爱读的句子,把它记在脑海里,注意像“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等这样的词语。

③学生借助多媒体画面尝试复述。

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齐读中心句“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布置作业

把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讲给家长或朋友听,请他们提提意见。准备参加班内将要开展的“故事大王”评选活动。

第二课时

一、练讲故事

①朗读课文,做好讲故事及评选“故事大王”的准备工作。

②评选方法:小组内互讲、互提意见,并推荐一句同学代表本组参加全班的“故事大王”的评选。

③讲故事,评选“故事大王”。

④颁发“故事大王”证书。

二、指导写字

①出示要写的生字,引导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

注意左右结构的三种类型。提醒学生书写时,多数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创”字左宽右窄。注意写好半包围的字。

②教师在田字格内范写生字,学生仿写。

③学生写字、抄词。写后小组比较、评议。

三、课后作业

找其他神话故事读一读,讲给别人听

第五篇:《给予树》教学设计

综观今天的语文课堂,教师们教得辛辛苦苦,课时紧紧张张,而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太多的资料补充,太多的媒体演示,冷落了教科书;太多的非语文活动,减损了语文学习的效果。有专家称:如今的语文教学患了多动症,得了浮燥病,教师们把语文课教肿了。针对这一现象,崔峦老师曾提出要删繁就简,要返璞归真,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主张。在今年8月贵阳召开的第五届全国阅读教学研讨会中,他又再次向小语界呼吁: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努力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面对着风起云涌的课改教坛,我们也在冷静思考。我们为何教语文?我们该怎样教语文?理想的语文课堂应是怎样? 的确,简约是种美,简单是种境界。以简驭繁,省时高效是我们追求的教学理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责任。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在《给予树》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力求以最简单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在与文本、与教师、与同伴对话中,明理、悟情,语文素养得以提高。

要说《给予树》的设计理念与设计特点,我们可以用一个字概括──简。它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过程;简便的教学方法;简洁的教学评价。

一、简明的教学目标

课堂40分钟是一个常数,如果目标太多,那么每个目标所分配的时间就较少,一节课什么都想抓,结果只能是什么都没抓牢,什么都抓不好。相反,如果目标简明,课堂上就能劲儿往一处使,学生就会有足够的时间反复揣摩文本获得丰富的感受。

在反复研究后,最终确立了《给予树》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能够运用联系上下文透过词语体会人物内心的方法,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感受金吉娅的美好品质,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这三个目标分别从认知能力、方法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其紧扣文本,简明而又实际,使每个学生通过文本学习都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从而有效落实,提高教学效率,提高语文素养的终级目标。

二、简约的教学内容

在研读教材时,老师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一篇课文的精彩处太多,值得挖掘的点也太多。可时间有限,到底应该抓什么呢?面对如此矛盾,我们必须要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那么该取什么?舍什么呢?

回味徐老师的课,相信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应该是这两大内容的处理:一是,沉默不语的理解;二是什么都没有那句话的层层感悟。其实这也正是我们再三斟琢后所取的内容,也是此课教学的重点。

研课时张兴堂老师曾多次问徐慧颖 你喜欢这篇课文吗?它哪里最让你感动?喜欢是勿庸置疑的。哪里最感动?合上教材在回忆中抓取课文的动人点,当然是金吉娅给陌生女孩买了洋娃娃这件事;当然是事后沉默不语时所流露出的复杂内心。这些都能体现出这8岁的小姑娘所具有的纯真善良的美好品质。而这两部分内容所展现出的思想内涵与文章所表达的主旨是一致的。这不就是课文的主干吗?抓住主干,大胆取舍,删繁就简,突出重点这也是张老师给我们的启示。

取舍后的教学内容,乍看起来,似乎教给学生的东西是少了一些,但我们知道:只有学会有选择的放弃,才能追求到深刻的简单。正如辩证法中的观点:没有暂时的舍弃,就没有长远的取得;没有局部的少,就没有整体的多。择要而教是保证课堂实效性的前提。

三、简化的教学环节

曾经看过这样的语文课:课堂上教师的提问不断,学生应答不断。设计的活动也是多样纷呈,一堂课下来,教师满头大汗,学生也忙忙碌碌。但是,为何如此问,为何这样做,听课者茫然,学习者亦茫然。

现代的语文教学应该呈现的是一个思路明晰、重点突出、环节简单的读书思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触摸语言、探究文本铺路架桥,指引方向。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应该始终处在一种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对话分享的课堂情境中,学习语文即享受语文。简化的教学环节会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使他们明白自己在学什么。同样,也会给教师更多的自主调控,自检反思的空间,使她们明白自己在教什么。

具体到《给予树》的教学环节,着重突出了四个教学过程:

1、揭题导入,检查预习(6分钟):

此环节用时6分钟,完成了3项任务:

⑴ 认读了生字、新词。

⑵ 通过资料的交流与补充,知道了圣诞节给予树援助中心这些名词的基本含义。

⑶ 教师指导书写了糖字。

这一环节既落实了部分认知目标,巧妙的扫清了学生阅读理解的障碍,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习惯;书写规范美观的习惯。

2、整体感知,自读质疑(7分钟):

在这个环节中共完成了两项任务:

⑴ 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

⑵ 依据内容学生质疑。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自主提出问题的能力。

3、精读品析,悟情解疑(22分钟):

此环节只解决了一个问题,即学生的疑问:为什么金吉娅只买了棒棒糖给家人,而给陌生小女孩的则是洋娃娃?在解决此问题时着重分了两个层面:

一是品析第三自然段,从人物神态中悟情;二是品析第四自然段,从人物语言中悟情,从而释疑。在此环节中,学生们学习了联系上下文透过词语体会人物内心的阅读方法。

4、升华情感,拓展延伸(5分钟):

这一环节着重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在学生反复诵读中让情感达到制高点。二是,创设情境,转换角色,表达感情。这既是情感的拓展延伸,也是思维、表达能力的拓展延伸。

四个教学环节简明清晰,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使三维目标整体推进。

四、简便的教学方法

文似看山不喜平,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一节课如果四十分钟走的都是直线,学生当然会感到枯燥、乏味。成功的语文课堂,既避免把课堂上胖,追求主线简明;又决不把课堂上瘦,力求细节饱满,而对饱满细节的感知与体悟则取决于教学方法即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应用。

上学期在城阳召开的我市中年级阅读教学策略专题研讨会中,张兴堂老师便提出了教学策略的研究是目前我市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并于此会中推荐了诸多有效策略。在研究《给予树》一课时,我们在思考:怎样的策略适用于此课?怎样的策略适用于刚刚升入三年级仅有一个月的学生?经过反复研究、实践与提炼,我们最终攻克了难关,以有效的策略使语文课堂更精彩。

现从课中采撷三个策略与老师们共同解读、分享:

策略一:抓重点内容──巧设质疑点

在圣诞节前夕,8岁的小姑娘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使她如愿以偿。这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剖析内容,我们会发现给家人送便宜的礼物,给陌生女孩送相对贵重的礼物这是一对矛盾,是很有价值的思考点,也是触摸人物内心关键点。于是此处教师有意引发学生思考并质疑,提出了为什么要给陌生的小女孩送洋娃娃?这一问题。这样的设计目的有三:第一,可以使问题的指向性更加明确,直奔重点;其二,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学习的欲望会更强烈,思维会更活跃,思考也会更加深入。第三,这样的质疑,着重针对三年级学生质疑能力弱这一特点,有意识缩小范围,渗透在矛盾点质疑的方法,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策略二:抓重点词语──精选训练点

设计中我们抓住沉默不语这一重点词,层层剥笋,精设训练:从理解词语的表层意思,到判断词语的语境含义;从透过词语想象人物的内心,到反复诵读表达各自的体悟。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走过了一个认识上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情感上由无情到动情的发展过程。

设计的用意不仅在于认知与情感目标的有效落实,还在于学习方法的无形渗透。教学中徐老师提出了这样的学习要求:沉默不语的金吉亚究竟在想些什么呢?自由读1~3自然段,想一想,此处便是有意教给学生解读人物的方法:即透过人物的神情,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句揣摩人物内心。此后,教师又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朗读、想象朗读的方法,在反复涵咏中进一步体悟到了金吉娅的复杂内心与美好心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学中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此处的教学设计便做到了这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与整体推进,使语言文字在涵咏中富有了生命力。

策略三:抓重点语句──挖掘动情点

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这是课文第4自然中的一个重点句,它直接揭示了金吉娅送洋娃娃给陌生女孩的原因,从而表现了其美好品质的。教学设计中我们把它作为了挖掘课文内涵,熏陶感染学生动情点。

先是通过句子对比,感受到了女孩的可怜;再是通过情境再现,感受到了金吉娅的善良。课堂上画面的刺激,音乐的渲染,教师与学生的真情对白,真真切切地把学生带入了那特殊的情境。从课堂教学的效果看,学生确确实实经历了情感的波动与内心的体验,他们被金吉娅的善良打动了,他们在教师有意创设地情境中精神得以滋养,情感得以熏陶,生命价值得以提升。

五、简洁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具有激励、诊断、指导的功能。课堂教学中,评价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和调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挑战中,不断体验成功,使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发展。

评价无需冗长,言简意赅,目标明确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效。

让我们再来回到徐老师的课堂,来一起回味她的教学评价:

如:开课伊始,老师请一名学生读课题,当学生把 给予树三个字读正确时。徐老师给予了这样的评价:真不简单,不仅读准了多音字给,也读准了生字予。同时,板书了给和予两个字的读音。

简短的一句评价既包含了肯定与激励,又强调了知识的重点。可谓一举二得。又如:在学生阅读1~3自然段后,谈金吉娅沉默不语可能会想什么时,有位学生这样说:妈妈让我们每人至少买四份像样的礼物,可我只买了棒棒糖,没有给家人买到像样的礼物,心里很难过。此时,徐老师给予了这样的评价:你看,这位同学多会读书,他联系了文中具体的句子,体会到了金吉亚没完成妈妈所教的任务心里很难过。谁还能像她这样也来说说,金吉娅当时会想什么?

解析徐老师的评价,前半句你看,这位同学多会读书呀既表达了老师的极度赞赏,也唤起了其他同学的注意力;之后的评价则非常明确地告诉学生,老师赞赏他的原因,同时也在指导其他学生读书的方法──联系文中具体句子,产生体会,展开想象,这样的联想才会合情合理;谁还能像她这样也来这说说,金吉娅当时会想什么?这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方法。教师的评价语,简洁明了,字字入耳,句句有用意。可见,设计时颇费苦心。

再如:最后一个环节,老师请同学们转换角色,想象如果自己是小女孩,当收到礼物时,你会对金吉娅说些什么?有一男生站起后,却哑然失语。徐老师这样说:是呀,有可能小女孩会像这位同学一样激动的说不出话来。

多么机智的评价,面对学生思维的空白,老师用一句激动的说不出话来圆了场。既保留了孩子的自尊,也肯定了这种现象存在的可能性。短短的几秒钟,徐老师快捷的反映,适宜的评价博得了当时会场上阵阵掌声。

评价需要机智,需要内功,需要教师在课前做足了预设的功课。

一个简字,概括了我们的设计理念。但需要申明的是,简单不是草率,不是省事。在简字的背后,是复杂的知识积累,是艰辛的研究过程,是痛苦的思想蜕变。只有经历了由简单-复杂-简单的认识历程,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简约是种美,简单就是幸福和快乐!

《给予树》课堂教学实录之导入设计小结(定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