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教案《梁思成的故事》
编辑:平静如水 识别码:24-930610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3-01 13:05:05 来源:网络

第一篇:教案《梁思成的故事》

课 题课 型课 时上课日期作者姓名单 位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主读课 年3月12日 刘 源

枣庄市第二十三中学

《梁思成的故事》 2 201

3倾听建筑学家的爱与憾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梁思成的故事》(2课时)

【文本解读】

本文是文学散文,主要写了两件事,一件是勘测山西应县木塔,第二件是说服美军,日本古都奈良因而免遭轰炸和破坏。作者对梁思成的事迹,不仅仅是加以叙述和描写,而且带着自己的想象、感受、理解、评论。文章中交织着诗意的渲染、智慧的评述,包含热情,构成了一种既有感情强度又有智性深度的风格.这篇文章作者用充满激情和诗意的语言,赞赏了梁思成的精神思想,使读者真正领悟“建筑的灵魂”。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本文与《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有明显的异同。通过比较,找准比较点,体会本文的独特之处,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本文的行文脉络:全文紧扣第一句话“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用精彩的语言讲述了两件事情,从而表现主人公的人格魅力。

重点句: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

【教学设想】

1.主要学习点。

⑴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品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⑵比较学习本文与《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的异同点,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2.课文内容较长,提前布置预习任务,疏通表层文意。

【相关课程标准】

“默读有一定速度”;“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抒情等表达方式”;“读出个人独特感受,获得有益启示,对作品(作者)情感作出评价,能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欣赏语言”。

【教学目标】

1.了解梁思成的故事,品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2.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品味文章精彩语言。3.找准比较点,体会本文写法上的独特之处。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品读文章精彩语言。难点:发现本文写法上的巧妙之处并学习运用。【评价任务】

通过展示一组图片(梁思成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好奇心;围绕“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感悟梁思成的精神境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梁思成的作品:吉林大学礼堂和教学楼、仁立公司门面、北京大学女生宿舍、人民英雄纪念碑、鉴真和尚纪念堂等。

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引导学生体会中国的传统建筑的风格特点。

师:这些建筑都是梁思成的作品;的确,作为现代著名建筑学家,他孜孜以求、身体力行,测绘了大量的中国古代建筑;他刻苦钻研、呕心沥血,将智慧化作庄严神圣的国徽、雄伟壮丽的纪念碑等著名建筑。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驰骋文字原野,深入解读梁思成。(板书课题)

2.简介梁思成及作者

梁思成: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

李辉:1956年生,湖北随县人,当代作家。

二、整体感知——初识梁思成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说说文章写了梁思成的哪些事件?注意捕捉相关语段,抓住文中关键词句进行概括。

(多媒体展示)

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浏览课文,说说本文写了梁思成的哪些事件?(方法提示:1.寻找相关段落;2.提取关键词语)

(生默读课文3—5分钟)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教师及时点拨和提示:

找出事件发生的事件、地点。找出事件的起始段。

套用格式:谁+什么时间+做了什么事?】 师生明确:

第一件事:梁思成在60年前勘察应县木塔。

第二件事:梁思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护奈良古城。

三、重点品读——走近梁思成

师:写人离不开事件,具体事件是我们把握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让我们深情朗读,走近梁思成,请同学们先品读第6节“梁思成堪测应县木塔”这一部分,说说你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梁思成。

(多媒体展示)品读“梁思成勘测应县木塔”部分: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说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梁思成。

(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

1.60年前梁思成勘察应县古塔,作者没有经历,你觉得作者写得怎么样? 师生活动步骤:

①教师引导,多媒体出示:

·品味语言。

·体会内容是否真实。·找出表达方式。·体会作者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提示,从不同方面,各抒己见)

②小组学生共同完成问题后,小组代表发言:

·有想象的成分。

·作者虽然没有经历,可是感觉内容真实。·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抒情等。·作者采取和旅游者心情来对比。

③组间合作后,小组代表班级展示摘录: 〃“他们爬到了塔顶,但塔刹还有十多米高,除了几根铁索外,没有任何可供攀援的东西。”写出了环境的险恶,条件的艰苦。我们从中读出一个敬业、无畏的梁思成。

〃“梁思成第一个抓住铁索,两腿悬空地往刹尖攀援”,从“第一个”“两腿悬空”“攀援”看出了一个勇敢,为了工作不顾安危的梁思成,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那时,他顾不上九百多年历史的古塔木板已经枯朽,也未想铁索是否锈蚀或断裂。”我从“顾不上”、“也未想”读出了一个为了事业忘我、不畏艰难的梁思成。”从“大风中”写到了环境险恶,更衬托他无畏的精神。

④师评价总结:建筑是一种艺术,是人类精神和智慧的表现。这正是建筑价值所在,也是建筑生命、灵魂的体现。正是因为梁思成视建筑为生命,深刻认识到建筑的价值,所以他才能做出令世人钦佩之举。

2.我们一起研读“梁思成保护日本奈良古建筑”也就是文章14-22节:说说你又还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梁思成?同学们可以结合文中所写内容抓关键词语、句子来分析,也可以从写作方法(即怎样写)的角度来研读。

(多媒体出示)

重点研读——走近梁思成研读“梁思成保护日本奈良古建筑部分”: 结合文中所写内容,说说作者笔下的梁思成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方法提示:可以从作者所写内容(理解具体词语、关键句子)的角度研读人物形象,也可以从写作方法(即怎样写)的角度来研读。

请各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并在组内推荐代表发言。

师生总结:

梁思成对工作认真,执着,无畏,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对人类文化的无限热爱。

3.如何理解“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

【设计意图:】

教师引导首先结合具体事物理解本句话;其次联系梁思成的具体身份加以理解;再次体会这句话的弦外之音。

具体事情:河北宝坻一座辽代古庙被拆除。具体身份:对建筑有深厚感情的建筑学家。弦外之音:自己无可奈何、无能为力。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提示自主理解,小组间合作探究,从不同方面各抒己见)学生: 梁思成把自己比作辽代的一块木头,写出了他对古建筑的热爱之情。同时,自己“又”像辽代的一块木头,身不由己,这是一种无奈的忧愤。

师评价明确:从表面来看这是调侃自己的顽固,实际上说出了自己的无可奈何与无能为力,也暗示着自己不妥协。

四、比较探究——感悟梁思成

互动1:与《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相比,本文与它有什么异同?

强调:从两个方面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体会两篇文章的主题;分析全文内容(即全文以什么为主)。不同点:了解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从而分析选材上的不同;分析写作手法、表现方法上的不同。(可以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最佳答案)

明确:相似之处:1.都是表现当代学者的神风貌;2.都以叙述主人公的事迹为主。

不同之处:涂元季是钱老的秘书,与钱老朝夕相处,但涂元季侧重写事情本身,少有肖像、行动描写,很少用华丽的形容来抒情。李辉与梁思成并没有多少交往,作者构思此文时,作者不可能与林梁思成有直接交往,但却写得比涂元季精彩。李辉是作家对梁思成的事迹不仅仅是记叙描写,而且是带着自己的想象、感受、理解、评论。文章除了诗意的抒情、饱含热情构成了一种解有感情强度又有智性深度的风格。

互动2:如何理解“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自主探究文本内涵,多角度地解读文本,鼓励学生的个性表达和创意表达。】

学生自主理解,同位探究,展示摘录: 学生1:“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只能”两字,强调了梁思成是独一无二的,只有这个世纪才有,以后再也不会出现第二个梁思成了。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啊!

学生2:作者用抒情的、诗意的语言高度评价梁思成的地位,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学生3:这是对梁思成在20世纪作出巨大贡献的肯定,也是对梁思成以后中国古建筑、世界古建筑遭到损毁,也无他这样的人物而产生的深深遗憾。

教师评价总结明确: ·这是一种抒情的、诗意的语言。强调他是独一无二的只有这个世纪才有, 一种情致交融的写法。

·表达了对重视人类文化精神、文化遗产的历史的肯定,对梁思成的思想精神的赞赏,对梁思成故事的时代的令人遗憾的感叹。3.师生归纳总结:

本文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多媒体出示: ①叙述、描写、议论交错进行,紧密结合。②不时出现合理的联系和想象。③使用限制性的语言。

五、深情感悟——回望梁思成

师:残缺的砖瓦、斑驳的墙壁、滋生的蔓草,它们在诉说人类历史的逝去,它们在诉说人类对文化漠视!怪不得作者站在历史角度这样诠释他: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此时此刻,你对梁思成一定有了更深的认识,请用一两句话表达你新的认识或感悟。

(多媒体出示)深情感悟——回望梁思成 学生先讨论交流,成果展示: 我的认识:

生1:梁思成不仅是中国人,而且是一位建筑学家,出于对建筑的热爱,出于对人类文化的历史和职业的责任感,梁思成才冷静下来,理智下来,做出了让美国军官困惑不解的“惊人之举”。

生2:梁思成冒着生命危险攀爬古塔,不是为了探险,而是源于一种来自生命的热爱,是为了传承历史,宣扬文化。古建筑是他灵魂中的一个重要元素。若是古塔有知,必把梁思成视为知己了。

我的感悟:

生1:学习本文后,从梁思成的叹息中我们应该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人人有责。

生2:“他决不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而是将自己的全部生命,与他所接触的对象融为一体了。”同学们试想,在学习面前,我们需要的不正是这样执著的敬业精神吗?

师总结:这个世纪造就了独一无二的梁思成!但梁思成不能只属于这个世纪,梁思成是一位前无古人的真正的建筑学家!他属于世界,属于人类,属于我们在坐的每一个人!愿我们秉承他的文化精神,做一个世界主义者!

板书设计:

梁思成的故事

李辉

勘察应县木塔

对建筑的认识

保护日本奈良

文化精神

古建筑被毁忧愤

教学反思:

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把重点放在从事件中体会寓情于叙写法上。但这只是教学任务之一,这就对于如此感情深厚的文章,我们应该用心去感悟,体会主人公当时的心情,体会他们对于建筑的执着,体会主人公高尚的人格魅力。

但是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欣赏水平很难达到,所以在设计教案时,先用优美的建筑物图片让学生对主人公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兴趣。教学中我始终贯穿朗读教学,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的感受人物的魅力。

不足:学生对于古建筑的感受理解不够深刻。

第二篇:梁思成的故事教案[模版]

梁思成的故事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2、体会梁思成深邃的精神内涵,品味其人格魅力。

3、学习梁思成精神,增强历史文化责任感。教学重难点:

1、领会人物深邃的精神内涵。

2、品味文章诗意、凝练而生动的语言。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生字词。

2、整体感知,初识梁思成。教学过程:

一、导入:

建筑是一项奇特的艺术,许多建筑已经成了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例如,中国的故宫、埃及的金字塔等等。我们人类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就是在保护我们的历史。

二、作者简介:

李辉,1956年生,湖北随县人。高中毕业后到山区茶场插队劳动。1976年底到湖北省油泵嘴厂子弟中学任教员。1978年初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1979年开始在报刊发表文学评论等作品。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北京晚报》任文艺记者,副刊编辑。1986年加入中国作协。1987年调入《人民日报》文艺部任记者。著有《李辉文集》(五卷本)等,包括《文坛悲歌——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浪迹天涯——萧乾传》等。他的传记、报告文学作品侧重描写现代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具有鲜明的历史感,并能以多种笔调来描写人物各自的特点,影响广泛。其中《秋白茫茫》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三、梁思成简介:

梁思成,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广东新会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2月获学士学位,当年6月获硕士学位。1927年7月至1928年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1928年3月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1928年归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后参加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建筑史。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1972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梁思成的主要作品有吉林大学礼堂和教学楼、仁立公司门面、北京大学女生宿舍、人民英雄纪念碑、鉴真和尚纪念堂。

四、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字词:

勘查(kān)巍峨(wēi’é)黯淡(àn)耸立(sǒng)锈蚀(shí)逻辑(luójī)轩昂(xuān)

惋惜(wān)

宝坻(dǐ)

坻(chí):水中的小块陆地。

五、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浏览课文,说说作者刻画了梁思成的几件事?具体概括一下。(方法提示:

1、寻找相关段落;

2、提取关键词语)明确:

(一)梁思成冒着危险勘测山西应县木塔;

(二)梁思成抛弃国耻家仇保护日本古都奈良。

(三)梁思成为自己勘测的河北辽代古庙被拆感到惋惜。(略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梁思成深邃的精神内涵,品味其人格魅力。

2、学习梁思成精神,增强历史文化责任感。教学重难点:

1、领会人物深邃的精神内涵。

2、品味文章诗意、凝练而生动的语言。

一、直接导入:

二、预习检测

说说本文写了梁思成的哪些事件?

三、品读课文

品读“梁思成堪测应县木塔”部分:

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说说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梁思成?(提示:采用的是抓住关键词语品析语言)例如:“他们爬到了塔顶,但塔刹还有十多米高,除了几根铁索外,没有任何可供攀援的东西。”这个句子写出了环境的险恶,条件的艰苦。我从中读出一个敬业、无畏的梁思成。明确:

1、“梁思成第一个抓住铁索,两腿悬空地往刹尖攀援。” 我从“第一个”“两腿悬空”“攀援”读出了一个勇敢,为了工作不顾安危的梁思成。

2、“他就那么毫无顾忌地攀援,大风中,他摇摆着身体。”我从“毫无顾忌”“摇摆”读到了一个敬业、无畏、对工作热爱的梁思成。

3、“那时,他顾不上九百多年历史的古塔木板已经枯朽,也未想铁索是否锈蚀或断裂。” 我从“顾不上”、“也未想”读出了一个为了事业忘我、不畏艰难的梁思成。”

四、研读课文

1、研读“梁思成保护日本奈良古建筑”部分: 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说说梁思成还是一个怎样的人?(引导学生从文中语句或写作方法的角度理解)

梁思成有超越常人的理性,瞩目历史的远见,这样的人才是一个文化视野广阔的人,这样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具有文化的精神的人。

2、结合“梁思成感叹河北辽代古庙被拆”的内容,你如何理解“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引导学生理解梁思成对人类漠视文化遗产的无奈、不妥协。)明确:从表面来看这是调侃自己的顽固,实际上却说出了自己的无可奈何无能为力,也暗示着自己不妥协。引导学生理解梁思成对人类漠视文化遗产的无奈、不妥协。

五、深情感悟 结合全文,用真挚的感情表达你对梁思成新的认识和感悟。

六、小结

这个世纪造就了独一无二的梁思成!但梁思成不能只属于这个世纪,他属于世界,属于人类,属于我们在坐的每一个人!愿我们秉承他的文化精神,做一个世界主义者!

六、板书设计

梁思成的故事

视建筑为生命——理性、文化视野广阔——真正具有文化精神的人

第三篇:《梁思成的故事》教师教案

河南省202_年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

《梁思成的故事》教学实录

河南省南阳市第三中学

魏玲

一、导入:

师:同学们,有没有同学知道梁思成,谁来谈谈你的了解。生1:他是清末维新变法运动领袖梁启超的儿子。生2:他是现代建筑学家,也是清华大学教授。师:可见,梁思成是一个学识丰厚的人。的确,作为现代著名建筑史学家,他孜孜以求、身体力行,测绘了大量的中国古代建筑;他刻苦钻研、呕心沥血,将智慧化作庄严神圣的国徽、雄伟壮丽的纪念碑等著名建筑。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驰骋文字原野,深入解读梁思成。(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梁思成

师:请同学们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再次浏览课文,说说文章写了梁思成的哪些事件?注意捕捉相关语段,抓住文中关键词句进行概括。

(多媒体展示)

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浏览课文,说说本文写了梁思成的哪些事件?(方法提示:

1、寻找相关段落;

2、提取关键词语)

(生默读课文3分钟)

生1:第一件事是梁思成冒着危险勘测山西应县木塔;第二件事是梁思成抛弃国耻家仇保护日本古都奈良。

师:这位同学抓住了人物和事件两个要素,信息捕捉简洁而准确。除了这两件主要事情,有没有略写的事件?

生2:梁思成为自己勘测的河北辽代古庙被拆感到惋惜。

三、重点品读——走近梁思成

师:写人离不开事件,具体事件是我们把握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让我们深情朗读,走近梁思成,请同学们先品读第6节“梁思成堪测应县木塔”这一部分,说说你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梁思成。

(多媒体展示)

品读“梁思成勘测应县木塔”部分:

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说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梁思成。(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师:先来展示一下老师的品读成果(多媒体展示)

例如:他们爬到了塔顶,但塔刹还有十多米高,除了几根铁索外,没有任何可供攀援的东西。

思想;另外它精巧的结构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

师:建筑是一种艺术,是立体的绘画,是凝固的音乐。它和音乐、绘画一样承载着历史文化,是人类精神和智慧的表现。这正是建筑价值所在,也是建筑生命、灵魂的体现。

四、重点研读——走近梁思成

师:正是因为梁思成视建筑为生命,深刻认识到建筑的价值,所以他才能比别人想的更深、更远,才能做出令世人钦佩的匡世之举,这一举动是?

生(齐):保护日本古都奈良。)

师:我们一起研读“梁思成保护日本奈良古建筑”也就是文章14-22节:说说你又还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梁思成?同学们可以结合文中所写内容抓关键词语、句子来分析,也可以从写作方法(即怎样写)的角度来研读。

(多媒体出示)

重点研读——走近梁思成研读“梁思成保护日本奈良古建筑部分”: 结合文中所写内容,说说作者笔下的梁思成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方法提示:可以从作者所写内容(理解具体词语、关键句子)的角度研读人物形象,也可以从写作方法(即怎样写)的角度来研读。

(生放开声音,边读边思)(声音消失)

师:同学们读完了,请大家和你小组的同学合作交流,并在组内推荐代表发言。(生热烈讨论,师巡回静听)

师:好,让我们来碰撞一下思想的火花,哪一组先说?(生纷纷举手)

生1:他是个冷静的历史主义者,文章14节写他的妻子的弟弟、他和全民族都遭受日本侵略,而他仍保护日本的奈良。

师:超越常人的冷静,他放弃了国耻家恨,他为什么放弃国耻家恨?

生2:因为他是个目光长远的人,文章16节“那座由中国唐代高僧鉴真大师亲自指导设计的唐招提寺是他所知道的保存最完整的唐代木建筑”。

生3:他站在世界的角度看问题,15节中“他知道,地球上所有的文化遗产都属于人类” 师:抓住点睛之笔,诠释目光长远,精辟。

生4:他是一个热爱古建筑的人。17节可以看出,他在建筑与国仇家恨之间选择了建筑。师: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这里梁思成对古建筑的热爱与前文“勘测应县木塔”时所表现的对古建筑的热爱,两种热爱一样吗?

生(齐):不一样

生5:勘测应县木塔出于他的兴趣,是一种对职业的爱好;而保护日本奈良则是一种保护、爱护。

生6:前文“山西应县木塔”是自己国家的,梁思成是应该爱的;而这里保护日本奈良则是在梁民成面临国耻家仇怀着深仇大恨仍然去保护,是种大爱。

师:科学家是有国籍的,而科学则是没有国界的。

生7:文章19节梁思成所说的话也说明他是个爱憎分明和胸怀博大的人。

界,属于人类,属于我们在坐的每一个人!愿我们秉承他的文化精神,做一个世界主义者!

邮编

473000 地址

河南省南阳市建设中路 单位

南阳市第三中学 姓名

魏玲

第四篇:《梁思成的故事》教案1

北师大版《梁思成的故事》教案1 2.梁思成的故事 李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梁思成的故事,理解寓情于叙的写法。2.过程与方法:

了解本文的写作思路。3.情感与价值

品位梁思成的人格魅力。计划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梁思成,教师做补充介绍。2.写作背景介绍:1993年4月,作者登上了山西应县木塔,观塔思人,为梁思成的精神所感动,后写下此文。

二、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要求: 1.积累文章的的字词:

勘察

叹为观止

钦佩

轩昂

巍峨 黯淡

灰飞烟灭

壮硕

锈蚀 2.思考并概括梁思成的主要事迹,并划分层次。

(文章主要写了四件事:一是梁思成夫妇当年不畏艰险,勘察山西应县木塔的情形;二是梁思成对建筑的认识;三是为保护奈良所作的努力;四是梁思成对中国古建筑被毁的忧愤。)

三、重点品读:

1.要求学生重点品读课文二、三、四部分,深入了解梁思成的事迹,并说说这些事迹体现了梁思成怎样的精神?

(梁思成的精神是:对工作认真,执着,无畏,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对人类文化遗传的无限热爱。)

四、小结:

《梁思成的故事》主要写他在建筑方面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们了解了梁思成作为建筑专家对建筑的“爱与撼”。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同步练习一、二、三、四、六。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解词。

2.概括梁思成的事迹。

二、重点语句品析:

1.你是怎样理解“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这句话的?

(这是对梁思成在这个世纪做出重大贡献的肯定,也是对梁思成以后中国古建筑、世界古建筑遭到损毁,再无可以来让他施展才能的古建筑而声出的深深遗憾。)

2.作者说梁思成拥有了“建筑的灵魂”,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他以做学问起步,从枯燥的架构分析、材料分析、形状勾勒、、、、、)3.为什么说古建筑在梁思成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

(一砖一瓦,一根立柱,一处斗拱,一副雕像,都是活生生的存在。)4.梁思成如何看待北京古城墙?

(他将古城墙视为一种生命来述说:环绕、、、、、、)

三、探究本文的写作特色:

1.从正反、侧面多角度刻画梁思成这一形象。正面:梁思成登山西应县木塔的情形。侧面:通过别人的认识来写。

2.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梁思成的敬佩之情。如: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

3.文章多用短句、独句段,表意明确,起到强调作用。

四、课堂练习:

1.讨论完成课后练习二、三。2.完成同步练习五、七、八。

五、布置作业: 预习下一课

第五篇:梁思成的故事文章

文章一

梁思成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大师。人民英雄纪念碑、重建的江南名楼滕王阁均出自大师的手笔。梁思成毕生从事古建筑研究和保护工作。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早年留学美国,游历欧洲。回国后定居北平,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和东北大学建筑系,并且开始潜心撰写《中国建筑史》。1937年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平静的生活被彻底打乱,梁思成只得带着夫人和儿子梁从诫南下,在离重庆300多里的里庄落脚。日军的入侵让他们全家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梁思成的健康状况也是日益恶化。由于长期低头伏案画图颈椎受损,他就用花瓶拖着下巴,继续创作。

炮火连天、兵荒马乱,即便在这个偏僻的小镇也难得片刻安宁。1944年夏天,抗战形势扭转,进入战略反攻阶段。这天,几个陌生人忽然出现在梁思成面前,他们奉盟军司令部之命,前来邀请梁思成商议大事。听明来意,梁思成二话不说立即乘竹筏从水路出发,到达重庆的朝天门码头,又弃筏登岸。司令部早已等候多时,梁思成甚至来不及喝口水,一张军用地图已经摆在面前。盟军正在准备大规模轰炸日军,为了保护敌占区的古建筑不至于毁于炮火,所以专门把他请来请教。

梁思成手拿着红笔,在地图上仔细的圈点,每个重要部位都做了明示标记。圈点完毕,当他交还地图时,稍作沉思,忽然说:“我还有个建议,希望另外两个城市也能得到保护,但是不在中国。”美国人感到奇怪问他是哪两个城市?他说:“日本的京都和奈良,这是日本最富盛名的两座古城,古建筑林立。”话一出口所有的人都大感意外,觉得不可思议,当时两国交战正是你死我活之时,对于梁思成这个建议,就连司令部也不能擅自做主。

第二年夏天,日军兵败如山倒,却仍在垂死挣扎,拒绝投降。为了打击日军的战争潜力,早日结束战争,盟军在太平洋上集结重兵对日本本土发起了持续大规模的战略轰炸。在连连的炮火笼罩之下,直到日本宣布投降,国内几乎只剩下了废墟,唯有两个城市幸免于难,京都和奈良。盟军最终听取了梁思成的建议。

硝烟散尽,隆隆的炮声已经成为遥远的记忆。战争带给人们的伤痛,仍然难以愈合。然而幸运的是京都和奈良躲过了那场浩劫,两座千年古都,依然是生机勃发。时至今日,多处古建筑群已经被列为世界遗产。让日本人引以为豪,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来此观光览胜。当人们漫步古都,徜徉于历史和现实之间,为人类的智慧而发出由衷的赞叹之时,不会忘了60多年前的那个中国学者。

文化遗产是全世界人类共同的财富,大师的远见和胸襟令人钦佩,日本人尤其心存感激,都说梁思成是古都的恩人。后来梁从诫赴日本演讲,谈起此事,眼眶湿润的说道:“父亲当时作出这个决定是不容易的,我们家有两个亲人都牺牲在抗日前线。”台下鸦雀无声,无不悚然动容。如果说这是两个人的战争,胜负其实早已分晓。

古建筑和文物是人类共有的财富,人类有共同保护的责任。

文章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梁思成知道旧城作为一个整体,无论如何保护不成的时候,仍然发出最后的呐喊。他退而求其次,希望保住旧城的城墙和城楼。在北京《新建设》中,梁思成为北京城墙做了他最后的徒劳辩护,可以使我们后人洞悉当年的情景(“○”为毁城者的言论,“△”为梁思成的辩护):

○城墙是古代防御工事,是封建帝王统治的遗迹,其历史任务已经完成,理应拆除。△那么,故宫不是帝王的宫殿吗?天安门不是皇宫的大门吗?这一切建筑遗物虽然曾为帝王服务,被统治者专用,但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杰作,今天已属于人民大众,成为民族的纪念文物了。

○但是,城墙限制和妨碍城市发展。△现代城市为防止过度密集和拥挤,采取大城市用园林地带分隔为小区域的办法。城墙正可负起新的任务,承当现代大都市的区间隔离物。而当国防上需要时,城墙上还可利用为良好的高射炮阵地,古代的防御工事在现代还能再尽历史任务。重要的是打破心理上的城墙。人民政府所规划的大北京市界已21倍于旧城区,政策方向早已确定,旧时代政治、经济上的阻碍早已消除,我们不应再被心理上的一道城墙所限制、所迷惑。

○城墙阻碍交通。△只要选择适当地点,多开城门即可解决。同时在城市道路系统设计上,控制车流,引导其汇集在几条主干道上,正可利用适当的城门位置导向。○拆除城墙,可取得许多砖,可取得地皮,利用为公路。拆之无害,且有薄利可图。△城墙除 1米厚的砖皮外,内皆灰土,总数约1100万吨,以20节18吨车皮组成的列车日运一次,需83年才能运完。这一列车,83年之中可运多少有用之物?废物体积如十一二个景山,安放何处?北京城外并不缺少土地,四周都是广阔的平原,何苦要费巨大的人力取得这一带之地?拆除城墙的庞大劳动力又可积极生产许多有利于人民的成果。如此浪费人力,同时毁掉一件国宝文物,不但是庸人自扰,简直是罪过的行动。

但这样的争辩很快就结束了。争速前进的历史和匆忙的决策,彻底淹没了梁先生的建议和童话般的憧憬。有一天,梁先生从城内开完会回到清华园,谈到了北京市负责人的话:“谁要是再反对拆城墙,是党内就开除他的党籍!”从此,反对的意见,美好的建议,都沉默了。

这一次,是科学和理性的败退。于是,对梁思成的批判开始了。随后,北京城墙不幸地被拆毁了。

为保护北京城,梁思成哭了好几回。天安门外的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因为妨碍“几十万人民群众的队伍在这里接受毛主席的检阅”,于1952年被拆除,梁思成哭了;1953年,北京开始拆除一座一座牌楼,梁思成与主拆派据理力争,在会场上痛哭失声。

梁思成的确书生气,直到1957年,他还在抗辩:“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梁思成就针对北京市区规划提出,将北京的行政中心建到老城之外,这就是著名的“梁陈方案”。但这一方案很快被否决。批判者说,梁思成是为古而古,妄图将北京老城当做一个博物馆保存起来。对此,梁思成曾对当时北京市的一位负责人直言:“在这些问题上,我是先进的,你是落后的,50年后,历史将证明你是错误的,我是对的。”

跑了几年城建,王军越来越理解梁思成:“梁先生不是为古而古,而是与城市的现代化联系起来的。”

梁思成当年躺在病床上预言:这个城市还没有长大,现在只会得一些伤风感冒的小毛病,但我已经看出,他将来会心肌梗塞,得高血压。

虽然他本人没有看到自己的预言变成现实,但是王军看到了这个城市心肌梗塞和高血压的病症。今天,北京城已经不堪重负,人口密度过高,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资源稀缺,许多文物建筑被毁坏。

在山西海拔202_多米的霍山,为寻访梁思成夫妇当年考察过的一处古建筑,王军驱车几个小时才上了山顶,而梁思成当年则花了12个小时步行上去的。

“在那个高度,我终于理解了梁思成。”王军深有感触地说,“他实际上被一种文化所化掉了,化到他的血液里了。”

教案《梁思成的故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