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教育学名词解释
编辑:落花时节 识别码:24-523335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6-14 10:20:29 来源:网络

第一篇: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

1、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来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广义的教育,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的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3、教育影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4、心理起源说:美国心理学家孟禄在批判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的模仿。

5、生物起源说: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提出的主张,他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6、劳动起源说:马克思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劳动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7、终身教育:指与人的生命有共同外延并以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由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

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

8、个体的身心发展: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人,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9、内发论(遗传决定论):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又身心成熟机制决定。孟子、威尔逊、弗洛伊德等是内发论的典型代表。

10、外铄论(环境决定论):它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华生和洛克是外铄论的典型代表。

11、共同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是能动的实践个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

12、遗传素质——是人们从父母先代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解剖生理特点。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

13、环境:指人生活于其中并能影响人的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

14、最近发展区:学生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与现有发展水平的差异。

15、发展关键期:身体或心理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

16、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17、培养目标: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

18、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是,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19、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20、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

21、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体质,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起基础作用。

22、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

23、劳动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生产技术和技能,使学生形成劳动情感、态度和习惯。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是实现个体与社会协调统一、和谐发展的纽带和桥梁。

24、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25、教育制度: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的是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总体系,它具体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6、教师:从广义上讲,凡是把知识、技能和技巧传授给别人的,都可以称之为教师。从狭义上讲,教师指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

27、教育机智:指的是在突发事件面前,在很短时间内灵活、巧妙处理问题的能力。

28、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29、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教师中心论,儿童中心论

30、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

31、学科课程标准:又称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32.教科书: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课程标准

的具体化。

33、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即包括课程体系结构的整体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前者主要解决依据培养目标设置哪些课程和如何设置这些课程的问题;后者主要解决 课程标准的问题。课程评价:是指对课程计划及其实施实际达到教育目的的程度的价值判断活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34、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35、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想品德的过程。

36、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37、直观性原则: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是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使他们比较全面 深刻地掌握知识。

38、启发性原则: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融会贯通第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39、巩固性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再现。

40、循序渐进原则:指教学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能力。

41、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体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4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教学中,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并且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3、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 生学的方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教育的方法。各种教学方法及其含义。

44、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45、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各种德育原则及其含义 德育方法各种及其含义

46、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47、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全程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48、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一次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管理方法。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

49、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来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50、教师威信: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它包括权力威信和信服威信。

51、品德评价: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德育方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52、操行评定:按一定标准,以等级和评语等形式,定期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劳动和文体活动等方面表现做出评价。

53、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发展。

54、学生: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主体,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

55、教育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简称,是人们为了获得对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深入认识而进行的科学探索活动。其特点是客观性、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可验证性。

56、行动研究:是教师也研究人员针对实践中的问题,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方法,以改进教育工作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它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融为一体,将教育者和教育现实问题紧密结合,强调在“行动”中研究,在“情境”中研究,在“做”中研究。

57、教育叙事研究:是以叙述、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教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

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及其含义。

58、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施行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59、班级:班级是学校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班级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正式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它具有满足学生需求、促进学生发展、矫正学生行为的功能。

60、教学评价: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以价值上的判断。61、白板说:是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提出的关于教育认识的学说,他认为人出生时心灵如同白纸或白板一样,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由于教育之故。

第二篇:教育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双轨学制:

18、19世纪的西欧,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及特定历史文化条件的影响下,由古代学校演变来的带有等级特权痕迹的学术性现代学校和新产生的供劳动人民子女入学的群众性现代学校,都同时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于是就形成了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学制: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中学;另一轨自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双轨学制有两个平行的系列,这两轨既不相通,也不相接。2.问卷调查:是采用书面问卷的形式了解某一问题的方法,它的过程是根据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研究主题,设计问卷,组织实施的。3.素质教育:是以人的素质发展为核心的教育。它以注重人各方面的程度和水平的实际发展为主要特征,追求对人的发展的有效引领和促进。4.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多方面的专业要求,是顺利进行教育活动的前提,也是教师胜任工作的基本条件。教师的专业素质不仅具有多样性、时代性特征,而且具有结构性特征。其素质结构包括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道德、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5.最近发展区:是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指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茨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

第三篇: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中必背(备)的名词解释

(教育原理和学校教育学部分):校本课程 校本研究 教育制度 学制 德育 课程 显性课程 隐形课程 教学方法 教学 德育方法 德育过程 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国际理解教育 课程评价 泰勒原理 目标游离模式 CIPP模式 人力资本理论 教学模式 活动课程 素质教育 学校文化 终身教育 社会本位论 非指导性教学 实验教育学 单轨制 双轨制 制度化教育 程序教学法 社会化理论 义务教育 全民教育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中国教育史部分:苏湖教法 三舍法 六等黜陟法 四书 五经 稷下学宫 六艺 独尊儒术 鸿都门学 书院 学记 社学 科举制 察举制

性善论 性恶论 独尊儒术 有教无类 圣化教育 熙宁兴学 庆历兴学 社会教化 朱子读书法 壬寅学制 壬戌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 京师同文馆 京师大学堂 学部 白鹿洞书院 《颜氏家训》 民办公助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外国教育史部分:苏格拉底法(产婆术)班级授课制 大教学论 民主主义与教育 恩物 自然后果法 巴特勒法案 导生制 要素主义教育 结构主义教育 改造主义教育 教育性教学 道尔顿制 特朗普制 文纳特卡计划

巴尔福教育法 费舍教育法 阿斯帝埃法 富尔法案 大学令 教育敕语 五步教学法 修辞学校 《哈林德与葛笃德》 《学校教育法》 《大教学论》 英国公学 维多利诺 泛智教育

教育心理学部分:先行组织者 学习动机 建构主义 人本主义 图式 命题网络 附属驱力 最近发展区 精细加工策略 叙事研究方法 陈述性知识

组织策略 复述策略 有意义学习动作技能 迁移 正迁移 负迁移 学习风格 经验类化说 形式训练说 共同要素说 需要层次理论 自我效能论 社会学习理论 教学策略 道德两难法 价值澄清法 头脑风暴法 观察学习(社会学习)理论

第四篇:教育学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通常是指一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第一章,第学计划管理的作用在于:保证教学管理工作的目标、过程和效果与学校管理的总体 4页)目标相统一,并协调教学管理系统内各层次的目标、任务和行为。教学计划管理是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是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第五章,第115页)一门揭示高等教育活动规律的科学。(P1页)教学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它包括教学质量的设计、高等教育结构 :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第二章,第控制和改进(115页)24页)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高等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是运用科学管理的原理、原则和 层次结构:指不同程度和要求的教育水平及其受教育者的构成状态,是一种纵向结方法,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和学校的任务,对学校各级各类人员进行规划与组织,对 构。因不同的层次代表了不同的办学水平或学术层次,所以又称为水平结构。(第二人际与人事关系进行指导、协调和控制,以达到高等学校人力资源充分利用的高效 章,第24页)率、高效益之目的。(第五章,第116页)体制结构:指宏观上高等学校的办学主体和行政管理的隶属关系。它反映了高等教高等学校学制:即高等学校教育制度,它规定着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的性质、任务、育行政主体、办学主体、经营主体之间的关系。(第二章,第25页)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科类结构:指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是一种横向结构。它主要表现高等学校学位制度:国家或授权高等学校根据毕业生的学历及实际学术水平,授予 为校、系、科、专业的 结合形式。一般以高等教育机构所授学位、文凭与证书的科他们一定的学位称号,以表明其知识能力的等级制度类划分为准。(第26页)学科 : 是按学问性质划分的门类或研究领域,是高等学校专业性质分类的基本标准 形式结构:主要是指高等教育系统中不同的办学形式及其比例关系,即一般高等教之一(第148—149页)

育与其他各种类型高等教育之间的比例。(第二章,第27页)专业 : 是高等学校培养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学科是一个知识范畴,专业是一能级结构:所谓能级,即高校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科研开发方面所具备的现实个教学范畴。高等学校内部的学科和专业设置,主要是由学校的性质和培养目标及或潜在的能量级别。能级结构又称院校结构,主要指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自身的学科发展水平来决定。(第七章,第150页)

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第二章,第27—28页)专业设置:专业设置是高校为了方便培养人才按学科分类或职业分工设置各种专业地方结构 :指高等学校的地区分布情况,即高等学校的数量、机构、类型、层次等的活动,设置和进行专业教育就成了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第七章,第151页)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比例,故又称为区域结构。(第二章,第28页)课程:课程是为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结构及其进程,是为学生的高等学校微观结构:高等教育微观结构往往是对高等学校中相关要素的分析,是关个性全面发展而创设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高校教学计系到学校层面的活动。主要包括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高等学校的课程结构、高等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开设顺序。广义的课程,指促进学生发展的全部环境,分科课程学校的师资结构等。(第28页)与综合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等都应包含在内。(第七章,高等学校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是高等学校内课程的组合、联结方式。课程结构是由第153页)

培养目标决定的。由于各国各地区培养目标不一样,高等教育课程结构也是复杂多教学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双边教育活动,是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样的。按照专业深化的层次,大学的课程分为普通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第七章,第155页)

课三类。(第二章,第29页)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认识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高等学校师资结构 :高等学校的师资结构是高等学校中教师群体的学历、年龄、职特定的培养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把学生培养成合格人务等要素的构成状态。才的过程;是学生以认识为基础,知、情、意、行结合,德、智、体、美、劳等方高等教育功能:指高等教育系统本身相互作用和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所具有的作用、面得到发展的过程。(第七章,第156页)

能力和功效(31页)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第七章,第159页)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国情所制定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也称课程计划或培养计划,它是一个专业的全部课程所形成的教育工作总方向,是教育政策的概括。(第三章,第51页)体系结构,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育与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体教育目的 :简单地说,教育目的就是教育培养人的总目标。具体指教育所要达到的现了社会对某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方面的要求。依据。(第七章,第163页)

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指对教育活动作用的目的领域;狭义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内容的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的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的培养所确立的教学指导文件。它根据教学计划,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实际技能和基的总要求。(第三章,第51页)本技能,也规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第七章,第164页)教育培养目标 :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培养目标指各级各类学校教材 :教材又称教科书,也叫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系统地阐述某门课或专业的具体人才培养要求或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第三章,第51页)程内容的教学材料,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第七章,第166页)通识教育 :广义的通识教育是指大学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即大学给学生全面的教学测量 :教学测量是根据某种规则或标准将教学现象予以数量化的活动。(第七教育和训练,包括专业教育和非专业教育。狭义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对而言是章,第167页)

指大学生均应该接受的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艺术等基本知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定量或定性等可行的科学手段,识的教育。(第三章,第65页)对教育活动进行分析、价值判断,并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第七章,第168高等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体系中的基层目标。页)

高等学校专业培养规格 :高等学校的专业培养规格是指在高等教育完成以后,大学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是以探索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物质运动基本规律为目的的研毕业生所应达到的要求和能从事的工作。(第三章,第69页)究,它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的基础。它是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技术直接应用到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生产的媒介,也是把生产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上升为理论推动基础研究的动力。(第八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第四章,第91页)章,第176页)

学生观:学生观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影响着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态度和应用研究 :应用研究是利用基础研究所得到的成果寻找它在生产和社会发展方面应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第四章,第95页)用的可能性,它的作用是一方面使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物质生产,另一方面将生产高等学校管理体制 :指在高等学校教育活动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的信息进行反馈,从而推动研究的发展(176页)

运行方式,它既含宏观的政府、社会与高校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运行方发展研究 :发展研究是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已取得的成果进一步扩大,开发和研式,也含微观里的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具体包含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等研究活动,这种研究具有非常明确的应用目标。(第八制、招生就业体制、内部管理体制等。(102页)章,第176页)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校长受国家委托,在党委技术开发 :技术开发是指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或者新材料及其系统的研究开发,领导和教职工民主参与下管理学校,对学校行政工作全面负责的一种学校领导制度。其研发成果只有经过创造性的研究开发活动才能取得,是具有产业应用价值的科技(第109页)成果。(第八章,第183页)

管理目标 :管理目标就是指个体或组织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高科学技术开发方针 :科学技术开发方针是指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为达到一定校管理目标,是学校管理活动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第五章,第的科技发展目标而确定的指导原则。(第八章,第185页)

111页)

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指管理者通过制定、执行、控制目标来进行领导和管理部署。

它包括初期的目标制定、中期对目标的有效控管、末期的成果考评三个阶段。(第五

章,第111页)

高校教学管理 :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为实现

教育目标,根据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对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

制的过程。(114—115页)

教学计划管理 :教学计划管理是高等学校培养专门人才和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教

第五篇:教育学 名词解释

1数学认知结构、2知识结构、3教学过程、4同化学习、5顺应学习、6数学学习、7教学方法、8讲解法、9谈话法、10发现法、11(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12教学设计、13数学教学设计、14教学难点、15教学重点、16教学关键、17教案、18说课、19数学命题、20数学问题、21数学方法、22中学数学教育学、23概念的形成、24概念的同化、25数学观 1.数学认知结构

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知识按照自己理解的深度、广度,结合自己的感觉、知觉、思维、联想等认知特点而组合的一个具有内部的整体结构。2.知识结构

由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所联结而成的整体,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最基本的知识;二是其他知识与最基本的知识的联系。3.教学过程

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通过学习教材,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以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4.同化学习

把新学习的知识与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中适当的知识发生联系,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新知识被纳入到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中,进一步扩大原有知识内容的过程。5.顺应学习

当原有认知结构中没有适当的知识和新的学习内容联系,不能接纳它时,必须对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进行改组或部分改组,进而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并把新的知识结构接纳进去的过程。6.数学学习

数学学习是指学生在教育情境中,依据数学教学大纲(数学课程标准),按照一定的目的、内容、要求,以数学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和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各种能力,尤其是数学能力,养成良好的数学心理品质的过程。7.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运用教学方式和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师生相互作用的一套完整体系。包括教师的工作方式、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及其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8.讲解法

讲解法是通过教师的语言,向学生讲授知识,并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方法。特点是教师对新教材作系统概括、重点深入的启发性讲解,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并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9.谈话法

谈话法教师不直接讲授现成的教材,而用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地去获得新知识的方法,一般是教师将教学内容编成一个个前后联系的小问题,在教学逐个提出让学生回答。10.发现法

教师在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只给一些事实(或事例)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

11.读读:在课堂上让学生阅读新课的内容,以培养阅读能力,这是教学的基础;

议议: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主动探究问题,这是教学的关键; 讲讲:就是教师解惑,可以教师讲解,也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讲解,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这是教学的主要环节;

练练: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亲自动手练习,这是学习、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12.教学设计

就是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运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与模式,设计教学思路与教学流程以及确定教学策略试行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即是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作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

教学设计就是针对数学学科特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数学教学与学习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整合课程资源、制定教学活动的基本方案,并对所设计的初步方案进行必要的反思、修改和完善。(书中136页)13.数学教学设计

就是基于数学学习规律、数学教学规律、数学学科特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整合数学课程资源、设计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制定教学活动的基本方案,优化学习内容和教学过程,并对所设计的初步方案进行必要的反思、修改和完善的过程。14.教学重点

教材的重点是指在整个教材体系或课题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内容。15.教学难点 16.教学关键

教学关键是指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问题能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容。17.教案

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为每一个知识点编制的教学实施方案。18.说课 19.数学命题

在数学中,用来表示数学判断的陈述句或符号的组合叫做数学命题。20.数学问题 21.数学方法 22.中学数学教育学

中学数学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独立性的边缘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相对发展中的应用理论学科。23.概念的形成 24.概念的同化

就是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给学习者提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习者获得概念的方式。它的基本形式包括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25.数学观

教育学名词解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