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浅谈小城镇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5篇)
编辑:空谷幽兰 识别码:24-262934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3-31 06:36:24 来源:网络

第一篇:浅谈小城镇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浅谈小城镇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小城镇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小城镇的发展对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长远的社会性大工程,本文分析了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存在问题,结合实际探索发展对策,加快城镇化步伐。

关键词: 小城镇 规划建设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战略,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趋势,小城镇建设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农村的小康建设是关键。当前,城镇化建设进程较为缓慢,与加快现代化步伐、实现城乡一体化要求仍存在很大差距,要加快经济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发展小城镇势在必行。

2、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规划缺乏长远性与稳定性。一些地方缺乏长远战略眼光和科学精神,规划意识不强,导致小城镇建设布局不合理,变动过于频繁。小城镇建设规划关系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百年大计,规定的其发展方向和目标,不能随意变动。但实际情况中,新领导上任后往往有新思想、新设想,在自己的任期内建功立业,体现政绩,于是大刀阔斧,弃旧图新,把前任留下的城镇规划改得面目全非,使规划建设失去稳定性和连续性。

2.2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制约。目前,小城镇的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还很不完善,社会保障水平不高,跟大城镇相比具有很大的差距。且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政府投入的社会保障资金不足等,使其远远跟不上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能够适应小城镇居民对于安全,稳定的要求。农民进城落户之后,就要放弃原有的土地,而在小城镇中的工作和收入不稳定,社会保障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又不能保障其生活的稳定,保障其失去工作和正常收入后的基本生活,这就减弱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吸引力,社会保障制度不能够消除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也是进入小城镇的农民不愿放弃土地的一个主要原因。

2.3居民规划意识不强,建设违章现象严重。部分地区用地资源紧张,建设用地指标缺乏,城乡结合部地段的土地市民难以取得合法手续,按正常基建程序无法取得合法规划许可。加之一些城镇建设监督执法力度不强,造成乱占土地违建现象存在,严重影响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难度较大,使之城市环境和形象较差。

2.4脱离实际,人口规模偏大,过分追求高城镇化率。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只有提高城镇化水平,才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才能加快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和全国的工业化,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当前,我国正处在城乡一体化战略实施的关键环节,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有效实施,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镇化水平,但一些地方片面追求高城镇化率,不切实际地扩大小城镇人口发展规模,人口规模估计的比合理发展的现实规模大,使小城镇用地规模和相应的设施标准过高,造成了长期的不合理与浪费。

2.5小城镇建设“千城一面”,毫无特色而言。在小城镇的规划中,忽视了对小城镇风格特点的研究,对小城镇的自身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等个性特质把握不准,由于小城镇属于城市的范畴,规划工作者往往仅以大城市的规划模式来指导小城镇的建设,如道路多以棋盘式为主、广场位于小城镇中心,民用建筑一般高,无层次感,建筑布局过于单调、呆板,最终的发展模式仅成为大中城市的简单缩影,建设布局毫无特色而言。

2.6小城镇发展中资金短缺。资金不足是小城镇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制约小城镇建设和阻碍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从总体上看,小城镇的投融资体制比较单一,投资的最重要来源仍然主要是政府。而在我国,镇政府不是一级完整的预决算财政单位,所得税收需上缴县财政,镇政府的所需费用是县财政分发的人头费和超收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部分的提成,这些费用仅够镇政府的正常运转,因此,城镇建设的资金就主要依靠预算外收入来弥补。镇政府的预算外收入来源主要是土地拍卖所得和高额的城镇建设配套费。为了增加收入,加快小城镇建设,政府只能抬高土地价格和建设配套费用,这就形成了限制农民进城和投资开发商进入的“门槛”,增加了乡镇企业,农民和外部资金向小城镇集中的成本,抑制了乡镇企业和农民进城的积极性,减弱了招商引资的优势。

2.7缺乏有效的产业带动。城镇的发展缺乏经济增长点,缺少有效的产业来带动。这是因为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日趋完善,市场竞争日益的激烈,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而大部分乡镇企业领导因为思想僵化,文化程度不高,不具备所必需的管理素质和知识,没有能够适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的发展方向,致使管理不善,没有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所以,近几年来,乡镇企业出现了增长速度放慢,吸引带动能力下降和经济效益下滑等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城镇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二产业发展的不充分,再加上小城镇的规模和人口过少,又影响着小城镇的规模和辐射效应,也就无法达到小城镇第三产业发展的需求。此外,政府也没有能够根据小城镇自身特点和优势,制定出适合小城镇发展的经济道路。小城镇发展和建设的盲目性很大,很多地方没有明确的发展路线或者其发展道路不适合,不能够拉动和引导小城镇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3、小城镇规划的编制与对策

3.1更新规划设计观念。就规划设计而言,当前首要的问题是要更新观念。较长一段时期以来,城市规划建设将城市经济发展作为首要的任务来考虑,过度强调经济效益优先的原则,以致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被严重忽视。因此,新一轮城镇规划应将中央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作为城镇规划的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应在节约用地、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处理好城乡关系、照顾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等方面得到充分体现。目前,我国小城镇的布点过多,一方面管理成本太高,另一方面建设成本高,这很不利于小城镇的发展。应该合理地进行乡镇、村、组的合并,构建科学合理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的城市体系。

3.2必须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城镇在建设中依据规划一定要形成自己的风格,风格应是小城镇建设的主词。对于小城镇发展中没有特色的问题,在对小城镇进行规划时,应首先对其所处的大区域背景进行宏观分析,确定小城镇的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突出小城镇的产业特色;其次要尽量保持小城镇原有的格局,小城镇小巧近人的规模尺度、环境优美的山水风光、自然亲切的田园气息都可以巧妙地利用以强化小城镇的建设特色。一个城镇,只要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文化,才有自己的个性与灵魂,才有生命力。

3.3必须合理确定人口规模。对于人口规模偏大,过于追求高城镇化率的问题,需要在与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有效衔接的基础上,通过对小城镇内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各行业优势的具体分析,充分发挥小城镇发展的潜力,在镇区范围内进行合理的劳动力分配,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分布与流向,确定小城镇吸纳人口的数量。同时,国家方针政策的调整、小城镇外部交通的改变、人们生活方式与心理因素的变化等因素也影响着小城镇的发展规模。一般而言,当小城镇的人口规模达到5万人以上,才能发挥集聚作用,同时,小城镇内部制度和社会公用设施水平等诸多因素构成了农村居民进城的门槛。因此,要使农民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将目光由大中城市转向小城镇,首先要使小城镇实现经济上的飞跃,带动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提高集聚效应。

4、结语

纵观小城镇建设发展,要实现城镇化建设由无序发展到有序发展的转化,实现城镇群众建设管理观念由自发到自觉的转化;为城镇居民提供一个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人居环境优美的生活环境,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学莲,关于提高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思考[J],现代商业,2008(11)

[2]谢元水,浅析小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J],山西建筑,2010(01)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3]赵衡昆,浅谈小城镇建设的规划[J],价值工程,2010(30)

------------最新【精品】范文

第二篇: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目录

摘要.......................1

关键字...................1

一、小城镇建设现状..................1

二、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2

(一)规划指导性、监督执法性不强。...........2

(二)融资能力弱。...................3

(三)缺乏支柱产业支撑。...............3

(四)小城镇聚集能力不强,人口数量少。..........3

(五)小城镇建设管理亟待加强。...........3

三、小城镇建设的对策与建议.................4

(一)科学规划,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小城镇建设布局合理、风

格鲜明。.................4

(二)建立机制,多元化筹资,确保小城镇建设资金到位。.....4

(三)发展壮大支柱产业,提高小城镇的综合经济实力。.........4

(四)增强小城镇聚集力,密集小城镇人口数量。......4

(五)建管并重,使小城镇步入健康、稳步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5

参考文献.......................5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摘要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发展小城镇、带动农村发展的大战略,把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下面是我对湘阴县小城镇建设中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和建议。

关键字

小城镇建设、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小城镇建设现状

湘阴县位于湖南省岳阳市西南部,县城南距省会长沙市60公里,南滨洞庭湖,湘资两水尾闾,东经 112 °30 ′-113 °02′,北纬 28 °30 ′-29 °03 ′。湘江自南向北贯穿全境,把全县分为东西两部,东部为丘陵岗地,西部为滨湖平原。全县辖19 个乡镇,419个行政村,总面积1581.5平方公里,人口75万。城区规划控制面积达5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5万。湘阴县最南部平均宽度约400米的柳林江从铁角嘴镇最南部自东向西流入湘江,与南岸的长沙市望城区的乔口镇形成天然而又明显的分界线。

湘阴县是“长株潭”城市群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实验区五大示范区之一的滨湖示范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粮食百强县、全国渔业百强县、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县、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先进县、全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先进县、湖南省名特优水产养殖示范县、湖南省水产品总量第一县、湖南省乡镇企业先进县、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实验区、湖南省5个最具投资吸引力县之一,同时素称为鱼米之乡,是全国商品粮、商品鱼基地县,水产品总量连续13年居湖南省第一。

二、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湘阴县小城镇建设近年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实际建设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规划指导性、监督执法性不强。

小城镇建设是关系到广大农村千秋万代的系统工程,必须规划先行,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然而在实际建设中,规划往往指导性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划滞后于建设,小城镇建设布局混乱,建筑没有风格。二是规划起点低。有的乡镇把小城镇规划一些基本的基础设施、环境设施都没有列入进去,使小城镇的整体功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三是规划没有特色。多数小城镇都是在政治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工矿区、交通要道的基础上形成的。孙家坪、袁家铺、文家铺等是矿区,界头铺、贺龙湖等是旅游乡镇。这些乡镇都极具特色,但个别乡镇的小城镇规划不能很好的凸现其地方特色。四是规划监督执法不力。小城镇规划颁布以后,不是很好地按照规划执行,擅自改变和违反规划的现象时有发生,使规划成为小城镇建设的一种摆设。比如城区包括各乡镇临街门面房前的公共人行道,店主随意占用、搭建现象严重。近年来由于党的政策好,老百姓的私家车越来越多,去单位办事、到商场买商品找不到停车位只好乱停在街上交通问题严重,失去了规划的真正指导作用。

(二)融资能力弱。

小城镇建设资金不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湘阴县本来就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财政收入增长较慢,用于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金融部门又紧缩银根,大额贷款难度加大,招商引资步伐慢,社会投资积极性不高,致使小城镇建设资金来源渠道普窄,资金缺口极大。好多乡镇都是农业乡镇,没有乡镇企业,靠当地财政资金积累远远不够满足小城镇建设发展需要。资金不足严重制约着小城镇发展步伐。如好多乡镇垃圾中转站都没有。

(三)缺乏支柱产业支撑。

产业强力支撑是小城镇发展壮大的前提。湘阴县的工业结构以建筑业和轻工业为主。由于近年建筑业发展趋势变缓,本县建筑行业正处于起步的初级阶段,而轻工业所带来的规模效应影响较小,这些对本县的发展建设助力实在有限。农业方面,我县以粮食生产为主,农业产值低。农业龙头企业少,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土地不能向种植大户和农业企业快速转移。全县第三产业发展较慢,农民进

入小城镇就业是一大难题。因此,大多数农民还不能离开土地,离开农村。有的乡镇近几年也加大了中小企业发展力度,但由于起点低,基础薄弱,再加上新上项目发展壮大需要一定周期,远水不止近渴,因此产业对小城镇建设支撑力较弱。

(四)小城镇聚集能力不强,人口数量少。

小城镇本应是当地政治文化中心,但事实上一些小城镇只是一个政治中心,经济文化方面不尽人意。个别小城镇基础设施不到位,服务功能较弱,有的金融保险机构在有些小城镇没有延伸点,有的小城镇没有专业商贸市场,没有电影院、居民娱乐,购物不方便。大多数乡镇没有高中,一些乡镇师资力量薄弱,教育水平低,造成大量生源外流。个别乡镇的卫生院有名无实,医疗条件差。这些小城镇经济文化方面的优势不突出,对广大的农村及外界的吸引力不强,人口数量增长缓慢,城镇化水平低。

(五)小城镇建设管理亟待加强。

目前小城镇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建筑工程缺乏统一的制度监管约束,不执行工程申报制度,不能按国家有关规定招投标,工程不实行质量跟踪监理,豆腐渣工程时有发生,存在较多质量隐患。如修的村村通公路一年后就坑坑凹凸。另外,小城镇建设较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小城镇初具规模后,管理滞后,极易造成脏乱差现象卷土重来和有城无市现象,使小城镇失去吸引力,经是好经不能让歪嘴和尚念歪了。

三、小城镇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科学规划,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小城镇建设布局合理、风格鲜明。

小城镇规划编绘工作要列入县、乡镇目标,严格考核,同时要组织有关部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学习和借鉴外地小城镇建设经验,提高小城镇建设规划水平。小城镇建设要有完善的城镇规划、专业规划和详细规划,特别是要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按规划操作,防止规划走形式、走过场。加强规划的监督管理,以维护规划的纲领性和权威性。领导不能只坐办公室听汇报,要多深入现场走走看看,公安要密切配合对那些乱占公共道路、乱搭乱建现象要严厉打击,要长期监督,不能迎接领导检查马上打扫卫生,清理街头小商小贩,检查过后又是放松监督,顺其自然。工作要做到实处:小城镇建设项目必须先报审核再施工,项目不符合规划要求的,要坚决改正,使其保持与城镇的风格完整和统一,突出

当地特色。使小城镇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有序进行,使小城镇建设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二)建立机制,多元化筹资,确保小城镇建设资金到位。

一是建立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用于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贴息和担保,解除金融机构对小城镇建设贷款的后顾之忧;二是要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把财政增长活力留给基层,充分发挥基层聚财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地方政府在小城镇建设中“有钱办事”;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渠道广聚资金,共同建好小城镇。

(三)发展壮大支柱产业,提高小城镇的综合经济实力。

发展小城镇的根本举措在于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小城镇建设离开了产业支柱就难以存在和发展。因此,在小城镇建设指导思想上,要选准产业突破口,形成“一城一貌,一镇一品”的发展模式。另外要制订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农村工业企业、农业企业及非公有制企业向开发区、工业园区集中,提高产业规模效益和聚集力。一些食品厂要从商标、包装上等下功夫做强做大,这些支柱行业对该镇小城镇进一步发展壮大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的。

(四)增强小城镇聚集力,密集小城镇人口数量。

千方百计进一步加大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文化教育、金融、信息服务配套功能,改革户籍管理办法,降低小城镇准入门槛,制定农民进城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吸引当地农民和外来人员进入小城镇居住。一是引导本乡镇先富起来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从事二、三产业。凡在城镇有固定住所、固定职业、固定收入生活来源的农民,经个人申请,户籍管理部门即可按规定办理城镇常住户口,解除小城镇入住户的后顾之忧。二是引导工业企业向城镇工业小区聚集,扩大城镇人口。三是对外来人员进入城镇区从事非农产业的条件给予优惠,手续从简。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要积极服务,对他们要前期优惠,对其子女入学、入伍、就医要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从而吸引外地人口来本地发展共同繁荣小城镇经济。

(五)建管并重,使小城镇步入健康、稳步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小城镇建设的管理,一要加强在建中施工管理,二要加强建成后运行管理,在建中,要严格执行工程报建制度,认真抓好两证一书的发放管理工作,坚决杜绝无证建筑,无证施工,对进入城镇的建筑队实行严格管理、把关,消灭豆腐渣工程,确保小城镇工程高质量建设。在小城镇运行管理中,坚持高效管理。一是加大管理执法力度,对有损小城镇形象的人要严肃处理。二是进一步转变执法人

员工作作风,改变服务态度,把管理和服务相结合,做到热情服务,公正执法。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城镇居民的爱护城镇意识。广泛宣传“人民城镇人民建,建好城镇为人民”、“人人都是小城镇形象、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人人争做小城镇的建设者和管理者,为湘阴县小城镇的繁荣和富强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1]乔光华.我国小城镇发展质量研究: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5)

[2]窦祥胜.农村小城镇发展;问题与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11,(8)

[3]孔祥智.当前农村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J],管理世界,2011,(6)

第三篇:县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论

摘要 :小城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1认识高度不够;2规划起点低、水平差、执行难;3建设资金来源单一;4管理体系不健全;5户籍制度改革不到位;6土地流转使用卡得过死;

7、社会保障制度未建立;8资源的破坏和浪费、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对策:1加强领导;2坚持超前性、科学性、创新性和综合性的原则;3规划要有深度;4筹资要有广度;5建设要有速度;6放宽户籍政策;7采取优惠的土地政策;8改革社会保障制度;9提高管理者和居民的素质及品位;10加强人居环境保护意识。内容 :党的xx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有利于乡镇企业相对集中,更大规模地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避免向大城市盲目流动;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更书增长。”xx总书记民在江苏、浙江、上海考察时也指出:“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同时,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也是个大战略”。小城镇建设“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所以,从我县城市化现状的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小城镇建设道路,积极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发展小城镇是走马观花向城乡协调的必然趋势从上个世纪到本世纪50年代是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化时期,也就是建立在单个城市发展集中化和现代化的时期。到了本世纪后半期,随着交通发达、城市外围、发展走廊、城乡混杂区的发展,这种发展模式逐步被建立在区域综合协调发展基础上的城市化道路取代。而小城镇正是这个发展链条上的一个节点,担负着城乡协调发展的重任。小城镇建设是具有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现实选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工业化进程,人类都在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这是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国建国5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二十多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富裕起来的农民迫切需要改变自己的生活,小城镇的发展使人们几千年来进城当市民的梦想今日成为现实;小城镇建设为中国农民进城提供最好的家园。中国农村人口基数大,目前,农村城市化如果让农民直接进入大中城市,不仅城市难以接受,也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显危在旦夕不现实的。实践证明,大力加强小城镇建设,就近消化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是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厣实现城市化符合国情的、现实的选择。小城镇建设是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的必然要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至今。农民单纯依靠越来越少的土地致富已成梦想,农村经济要上新台阶,必须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上狠下功夫。小城镇能够充分发挥集聚效应,实现对劳动力、土地、水利、电力等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乡镇企业集中连片,提高层次,实现“二次创业”;进一步加快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经济效益;能够对第三产业产生强大的需求拉力,为农村三套业的协调创造条件。小城镇建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启动农村市场的必然要求。小城镇是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重要的集散地,是工业品下乡,农副产品进城的桥梁。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只有农村市场启动,国民经济增长点才可以启动。小城镇的发展为农民和工人架起了共同走向市场的桥梁,有利于解决生产与市场的矛盾,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怎么干、干什么的问题,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村市场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小城镇建设是加快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实现农民素质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小城镇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点,是科技传播的辐射源。小城镇的发展可以促进农村干部群众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改变愚昧落后的生活方式和陈腐思想观念,逐步形成与社会化大生产、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社会管理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习惯和新的社会风尚,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

一、获嘉县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改革开放20年,获嘉县的小城镇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到1998年底,全县建制镇已达7个,占全县乡(镇)数量的50%,全县城镇人口4.72万余人,城市化水平达到12.4%,比1978年增加了8.2个百分点。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7.06亿元,比78年翻了四翻多;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60元,是1978年的23倍多;乡镇企业总数达到562个,总产值15.4亿元,职工人数3.1万,营业收入14.6亿元,上交税金3221万。固定资产投资额23.47亿元,其中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6368万元,除县城外获嘉县小城镇建成区面积已达63176公顷,实有道路长度494.7公里,面积319.44万平方米;路灯4146盏,公共绿地面积4.7公顷,目前,中和镇、亢村镇已被命名为“中州名镇”,中和镇1999又被评为河南省村镇建设先进乡镇。上城镇建设从80年代初提出的“大问题”到80年代中期的“大政策”,以至到现在成为“大战略”,有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就目前看,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1999年8月17日在《在中国建设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谈了突出的几个主要问题。

1、对小城镇建设的认识问题。不能停留在一乡一镇的小范围上,要从扩大内需,启动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处来考虑。

2、规划起点低、水平差、执行难,大部分镇根本就没有称得上规划的东西。

3、小城镇管理体系不健全。法无人依,事没人管,基本处于无序发展状态。

5、户籍制度改革不到位。在小城镇从事工业生产加工、商业服务等活动的农民,长年生活在小城镇,土地已私下转移给了亲戚、邻居耕种,但他们的身份还是农民,这直接阻碍了农村城市化进程。

6、土地流转使用制度问题上卡的过死,小城镇房地产市场难以启动。

7、社会保障制度没有从根本上建立。城市和乡村的区别相当一部分表现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同上。城镇作为密切联系城乡的结合部,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一体化,必须改革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

;

8、小城镇资源的破坏和浪费、生态环境污染较严重。

二、获嘉县小城镇建设方略初探

1、加强对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领导。小城镇建设是一项涉及党政各个部门、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要搞好这项工作,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小城镇建设,镇是基础,县是关键、县、乡(镇)都应当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挂帅,各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小城镇建设领导机构。要把小城镇建设列入党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经营好小城镇,及时研究和协调小城镇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县、乡(镇)职能问门要分工协作,主动提供服务,形成强大合力,一方面为党委和政府当好参谋,另一方面抓好具体管理工作。

2、必须坚持小城镇建设的超前性、科学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原则。一是要认真总结国内外小城镇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规划建设起点要高,要具有超前性和前卫意识,不搞重复建设,要为远期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二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多方论证,立足科学与合理,不乱搞“首长工程”,不能凭“拍脑袋”办事;三是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发挥本地优势,体现区域特点,选准符合自身发展的路子,不能照搬一个模式,四是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小城镇建设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政治问题。要注重小城镇建设综合协调发展,为广大农民学文化、学科学、学理代管理,开展健康活泼的文化活动创造条件。把小城镇建设成为维护农村社会政治稳定的坚强阵地。3.小城镇建设规划要有深度。首先编制小城镇规划要搞好“五个结合”与获嘉县县域规划体系相结合;与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与积极培训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与积极培育农村市场相结合;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理相结合;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其次要处理好四个关系,第一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第二要处理好生产与生活的关系;第三要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第四要处理好需要和可能的关系;其三要注意八个问题;①乡镇企业要相对集中;②居住区的按排要合理凑;③处理好交通和城镇的关系;④处理好公共设施与生活设施;⑤要注意绿化的配套;⑥要做好各专业规划的配合;⑦要注意突出地方特色彩民族特色;⑧总体规划批准后要抓紧编制详细规划。

4、小城镇建设筹资要有广度。加快小城镇建设,资金是核心问题。首先要“合理用财”,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通知》规定,市县每年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公用事业附加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扶持建制镇和重点集镇的基础设施,我们要运用好这部分资金,确保收之于镇,用之于镇。其次要“综合聚财”。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形势,广辟建设资金米源,逐步建立集体经济积累和个人集资为主,国家、地方、集体、个人共同投资的多元化投资机制。

5、小城镇建设要有速度。农村经济要做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为农村经济发展有效载体的小城镇建设,也应当讲求速度和效率。首先要采取独资、合资、股份制、转让或出让基础设施股权或经营权、资源合作建设、给予国内外客商项目特许经营权等方式,吸引企业、客商、城乡居民和社会各界投资参与城镇建设。小城镇的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绿化、对外交通等基础设施要优先发展。同时,供气、供热和污水治理等要统筹规划,力争同步配套建设;其次要坚持小城镇建设和管理并重的方针,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法》和《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抓紧制定小城镇建设中规划编制审批、镇容镇貌、市政设施、环境卫生、建筑市场管理、城管监察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组织和管理。

6、放宽小城镇户籍政策,鼓励农民向小城镇集中。允许已经在小城镇就业、居住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人口办理常住户口,取消农民入户城镇增容费,对进入中小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要根据情况取消或降低临时户口费、综合治理费等限制性收费。

7、采取优惠的土地政策鼓励小城镇加快发展。允许农村集体土地作股参与城镇开发,现行的一次性征地、一次性付款的土地征用方式可改为农民或农村集体以股份的形式联合开发,实现土地增值;鼓励运用“邻村换地,集零为整”的土地不求甚解发办法进行城镇建设;在城镇规划区内划出部分土地由农民进行房地产开发。

8、改革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适应小城镇建设要求的住房制度、劳动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等。

9、要以“热爱获嘉,增辉中原”活动为契机,努力提高城镇管理者和居民的素质,提高乡镇品位,克服过去城镇建设中存在的“走过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走过一镇又一镇;镇镇象农村”的弊端。

10、小城镇建设要加强人居环境的保护意识,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环境、人口协调发展,实现小城镇的可持续性发展,努力建立生态型小城镇。

第四篇: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以柏塘镇为例

班级: 学号: 姓名:

内容摘要:城镇位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与农村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点;又与大中城市关系密切,是大中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后盾。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加快小城镇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一个战略性问题。笔者以柏塘镇小城镇建设为例,简要阐述目前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一、柏塘镇小城镇建设现状

柏塘镇地处广东省博罗县东北部,全镇总人口5.6万人,总面积256.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5万亩,山地25.9万亩。近几年来,柏塘镇致力于改善投资环境建设,招商引资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已初步形成一个配套设施完善的工业城镇,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2009年全镇外贸出口累计265万美元。镇内村村通汽车,广梅公路贯穿全镇,距广梅汕铁路杨村站仅3公里,到河源50公里,距惠州55公里,距深圳100公里,距广州12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镇区地处赤水河、黄江河交汇处,有两座日供10万人生活和工业用水的自来水厂。11万伏变电站可解决全镇的生活用电和工业用电。位于镇区范围内有一批标准厂房可利用,现办有电子、制衣、玩具、五金、木制品等生产行业。目前正在开发的金湖、罗塘、高坳和平安兴旺工业基地也有近万亩土地可供利用。

二、小城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小城镇建设的认识不深、重视不够、指导乏力。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些地方的党政干部没有把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农村城镇化,改善城(镇)乡居民生活质量和解决“三农”问题中深层矛盾的突破口来抓;对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科学理论、相关知识和先进经验学习不够,“经营城镇”的理念淡薄;小城镇建设思路不开阔,对小城镇的长远发展缺乏深层次思考;对如何处理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内在关系研究不深,存在重经济发展、轻城镇建设,重经济管理、轻城镇管理,重工业化、轻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问题。因而未能把小城镇建设作为重要战略摆上突出位置,在认识上缺乏主观能动性,在规划上缺乏前瞻性,在机制和体制上缺乏协调性,过分强调和依赖客观条件。同时,不少地方对原有的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对已经出台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没有很好地加以落实。

(二)小城镇建设质量、管理水平不高,社会化服务水平低。主要表现在:(1)不少小城镇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相应的水、电、路、气和环卫等配套设施。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当地经济发展,生产、生活区混杂,道路、商贸区混杂,镇容镇貌改观不大。(2)不重视城镇建设详细规划,不重视特色设计。许多小城镇的街景规划设计、重要地段和重要建筑物规划设计与小城镇总体规划设计不相协调,显得孤单而缺乏灵气,风格品味不高。(3)开发建设方式落后。许多小城镇仍以分散零星建设为主,综合开发率低,整体环境差。(4)普遍缺乏一支过得硬的小城镇“物业管理”队伍。小城镇管理人员不足、待遇差、素质低、缺手段;小城镇综合治理能力弱,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滞后,“脏、乱、差”现象未得到根本治理。(5)由于城镇规模小,金融、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水平低,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足,使小城镇在人才、项目引进,产品技术更新,产业升级等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影响城镇功能的提高。

(三)科学合理的投资机制尚未形成。资金问题一直是困扰小城镇发展的大问题。在目前不少乡镇的财政还属“吃饭财政”的情况下,乡镇政府建设小城镇筹措资金主要采取“以地生财”、“集资建镇”和“借资建镇”三种办法。“以地生财”这种办法在当前土地宏观调控、以人为本的大环境下将越来越行不通。“集资建镇”也是小城镇筹集资金的主要做法之一,问题是这种“集资建镇”实际上有不少是变相的乱收费、乱摊派,比如向落户小城镇的农户收取基础设施配套费,向建筑施工单位收取建筑配套费等。企业主、老百姓,乃至地方干部对此颇有意见。第三种办法是“借资建镇(包括施工单位垫资开发)”,这种办法可能一时能解决暂时的困难,但发生的债务在 偿还和化解方面缺乏手段。

(四)行政区划与城镇发展不相适应。目前建制镇主要按行政区域设置,造成城镇空间布局不合理,重复投资、重复建设;不少城镇镇区无法达到最低的人口规模,要素集聚能力差,造成基础设施建设的浪费。由于行政区划的不合理,造成建制镇和重点中心镇设置与布局不合理现象十分明显,这种情况不仅在县域范围内存在,在县市、区域间也有这种情况。行政区划的不合理,严重制约着城镇的发展和功能的提高,也制约着生产要素集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对策

(一)高度重视对小城镇规划体系的修编完善工作。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龙头。小城镇发展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必须高度重视对小城镇规划体系的修编完善工作。各县(市)域的城镇体系规划,市里要全面综合考虑,不应受各县(市)行政区域的限制。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要随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乡镇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及发展战略的调整而应及时加以完善,不能始终停留在几年前业已编制的规划上。在小城镇总体规划修编完善的基础上,要突出抓好各功能小区的详细规划以及交通、供排水、供电、通讯、环保等公用基础设施的专业规划工作。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及设计,充分体现出小城镇建设的地方风格和特色。市建设、规划部门要对小城镇规划体系的修编完善工作加强指导,实行规划招投标市场化运作,建立专家库,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确保规划修编质量。有了科学的规划及规划体系以后,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都必须不折不扣地按规划实施,确保规划的严肃性。

(二)改革城镇行政管理体制,适当扩大小城镇政府管理权限。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和“小政府、大服务”的目标要求,建立职能明确、结构合理、廉洁高效的小城镇管理体制。根据城镇发展的需要,赋予城镇尤其是城关镇和重点中心镇在计划、规划、工商和城镇建设管理等方面的部分必要管理权限,解决“看得见,管不着”的问题。加强小城镇管理队伍建设,搞好对小城镇管理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同时要加大以集中治理“脏、乱、差”为重点的小城镇创卫力度,使所有小城镇能在二、三年内通过省、市卫生镇的考核验收。按照分税制原则在城关镇和重点中心镇建立新型的财政分配关系,从财政体制上为小城镇发展建设提供充足的调控资金。

(三)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构建多渠道筹措小城镇建设资金的机制。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更多地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国家、集体、个人和民间资本共同投资建设的多元化投资机制。一是鼓励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农民带资进镇,买房建房、兴办企业、务工经商;二是以优惠政策吸引外地客商参与小城镇建设、兴办企业;三是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动员单位、企业和个人投资建设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四是在小城镇征收的城市建设维护费应全额返还乡镇用于小城镇建设;五是盘活存量资产、以项目为载体实行股份合作方式直接融资;六是争取上级政府给予财政投入或财政贴息贷款扶持等。

(四)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小城镇建设最根本的是要 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否则,小城镇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出现“空城”。因此,在建设小城镇的同时,必须把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摆到突出的位置。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必须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条件,围绕建设工业带动型、商贸流通型、旅游拉动型、资源开发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来确定产业发展的重点和建立主导产业。农业资源优势强、经济实力弱的小城镇,应确定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个体手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为重点。把发展特色经济同建设特色城镇结合起来,把建设农业产业化同培育支柱产业结合起来,通过培育一、二个产业和几个龙头企业,建立起小城镇发展的支柱产业优势。有了具有特色的支柱产业,小城镇的发展才具有充足的活力和后劲。

参考文献:

1、朱启臻、叶齐茂:《小城镇建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8;

2、傅崇兰:《小城镇论》,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

3、谢健:《温州小城镇发展启示》,《农村经济》杂志,2002(8);

4、朱启臻:《小城镇建设与农民现代化》,《小城镇建设》杂志,2000(1)。

第五篇:红河县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论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一村一民大学生《小城镇建设》课程

论文

论文题目:红河县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论

学生姓名: 白起建 学 号: 1***6 专 业: 农村行政管理

年 级: 11秋

学 校: 云南电大红河进校

红河县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论

摘要

城镇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生产力发展的载体。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城镇化的推进,既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也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本文从红河县城市化现状的实际出发,对红河县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利于红河县小城镇的现代化建设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

产业 规划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有利于乡镇企业相对集中,更大规模地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避免向大城市盲目流动;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更书增长。”江泽民总书记民在江苏、浙江、上海考察时也指出:“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同时,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也是个大战略”。

小城镇建设是推进云南省城镇化战略实施的强大动力,近几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经济社会有了长足发展,小城镇建设也取得长足进步。而位于云南省南部的红河县也把推进城镇化、加速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功能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一、红河县的基本情况

红河县地处云南省红河西南部,红河中游南岸。东接元阳县,南连绿春县,西与元江县、墨江县接壤,北与石屏县隔红河相望,地处三地县六县接合部。全县土地面积2019平方公里,县政府驻地迤萨镇,距县府个旧146公里,距昆明318公里。

红河县汉代属益县郡胜休县,明代属临安府的思陀甸、左能寨、落恐甸、溪处甸、亏容甸土司区。民国时期推选区乡制设石屏县第六区,区、乡制与土 乐途游民部落五周年 2007西藏圣地婚礼 航空旅行白皮书 黄金周出游全攻略 司制长期并存。1950年设红河县,1957年隶属红河县。

二、红河县小城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红河县在小城镇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城镇建设从80年代初提出的“大问题”到80年代中期的“大政策”,以至到现在成为“大战略”,有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就目前看,按照笔者的理解,认为仍然存在这样几个突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城镇建设步伐。

⒈ 城市化水平较低,城镇规模小,空间布局不合理。

城市化又称城镇化、都市化,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进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城市化水平指一定区域内城市人口与总人口的比率。城乡结构失衡、城市化水平低是制约红河县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红河县的城市化水平仅为28.8%,低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除个旧市区接近中等城市规模外,其余都是小城市、小城镇,而且空间分布不尽合理,城市发展不平衡,差别大。从城市化水平来看,全县只有个旧、开远接近60%。许多县城所在城镇规模都偏小,边疆的一些县城规模甚至还达不到内地一个镇的水平。

⒉ 市政建设规划滞后。

由于城市规划的不够严谨、城市形象设计深度不够、缺乏全面性的总体及详细规划、规划控制松缓、管理滞后,某些项目,尤其是较大的改造工程基本上是政府指令性的实事工程,任务大、时间紧,又没有超前的计划,而规划部门又没有对该工程整个地区的综合规划方案,使得设计部门在设计中没有一个统一的、综合的规划为依据。造成设计、规划、建设同步进行,从而使得规划方案没有经过合理的、周密的认证,刚建成的工程项目,由于缺乏总体性考虑和前瞻性研究,又得重新改造、完善配套设施,给具体实施部门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⑴ 不可避免地出现边设计、边施工、边预算的“三边工程”。

⑵ 项目建设单位为了开展项目建设,在计划与投资存在较大缺口的情况下,不得不相互挪用工程款,建设资金不能专款专用,也给一些违纪行为制造了借口。

⑶ 由于计划滞后,为了追赶时间加大工程成本是工程造价超预算的一个主要因素,导致建设投资规模失控。目前很多工程总是在不断的追加投资,才能最终完工交付使用。工程进程杂乱无序,又造成了重复建设的浪费。

红河县的许多城镇是在近20--30年内发展起来的,由于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造成了规划,管理和建设的严重不协调。在这些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规划严重滞后,不能很好地起到指导城市长远发展的作用,使城市建设重复投资,严重制约了城市化建设的进程。

⒊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城市整体水平较低。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经济活动的载体和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基础。红河县内的许多村落用地功能混乱、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等相互交织,新旧住宅参差不齐,建筑物密布、建筑景观杂乱无章,呈现混沌无序、混乱不堪的景象。城市供、排水管网、(强)弱电管网建设不配套,电力、电讯线路走向杂乱,管道煤气无法铺设,城市的污水、垃圾处理能力比较低,环卫设施缺乏,卫生死角多,排水排污不畅,内涝时有发生。托幼、小学等基础教育设施规模偏小,组团绿地、停车场、公共活动场地和设施配置不足。普遍存在的违章建筑问题致使建筑密度高达60%—80%,采光通风等居住自然条件恶劣,居民生活的私密性得不到保障。

城市道路不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使城镇功能不配套,“以路为街,以街为市”的现象十分突出,功能分区不明显,影响了城市功能的正常发挥。

⒋ 城市管理水平不高。

随着一批批景点的建成,一幢幢高楼的拔地而起和一条条道路的新建和改造,我们的城市正变得越来越靓丽。但是,在这些美丽景观的背后,却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实:城市管理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红河县较高水平的卫生城市太少,绿化、美化不足,“脏、乱、差”现象突出,目前尚无生态化建设的城市。环卫设施不配套,致使新房内富丽堂皇,新房外脏乱差,小城镇尤为突出。街道狭窄、布局粗糙,没有很好的挖掘城市的历史内涵,更谈不上现代时尚的树立塑造。交通管理水平相对起市政管理水平更差,狭窄的街道上,车多而堵、人多而乱。人们常说“边疆处处赛江南”,说的是边疆鸟语花香和绿色满目,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环保和卫生应该是城市和小城镇建设的首选目标,不能丢掉自己的优势。

⒌ 城镇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经济活力,城市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差。

红河县城市只是作为一般的人口聚集地,没有充分发挥其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笔者分析有如下几个方面:

⑴ 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不强、二是产业不大、三是产业不发达。无论是产业的组织结构还是产业的技术结构与产业结构合理化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在全县GPD构成中,三产业比重偏低,三次产业间的比例关系还不协调。从社会劳动者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来看,社会劳动力集中在第一产业,二、三产业劳动者人数比重较低。从全县经济总量的发展看,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全县经济增长主要靠投入和资源浪费、环境恶化而取得。从1978年到2003年间,全县每增加1元的GDP,就需投入2.3元的固定资产投入,以原材料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并未根本改变,经济发展中资源浪费和破坏环境的现象仍十分突出。

⑵ 制约农业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因素比较多。一是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余地日益减少;二是农户小规模的分散经营以及落后的生产力与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要求越来越不相适应;三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健全;四是对农业的投入不足,在全县固定投资额中,农业的投资比重由1990年的12.8%下降到1995年的5.1%和2003年的3.6%。

⑶ 工业的集中度不高,竞争力不强。一是组织结构不合理;二是支柱产业比较单一,到目前,真正成为全县经济主导产业的有烟草、有色、以制糖酒业为主的食品工业、化工、能源、建材六个产业,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1.4%;三是企业亏损面大,非烟工业生产经营状况仍然不好;四是工业技术进步缓慢,技术装备水平低;五是产品结构调整滞后于市场需求结构的要求。

⑷ 第三产业发展落后,内部结构不合理。一是整个第三产业发展落后以及内部结构不合理;二是服务业发展滞后;三是卫生、教育的发展与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四是市场化程度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⒍ 社会保障实际运作上存在不少问题。

⑴ 社会保障覆盖面还不够宽。从城市现有的保障范围看,大量的私营和外商投资企业的职工、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和进城农民工仍未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城市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远远不够宽。而在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制度还处于探索阶段,大部分地区还是空白。

⑵ 社会保障基金筹措困难。目前,红河县的保障基金正处于由“国家全部包揽”向“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的转变时期,由于思想观念、企业效益等多种原因,逃缴拖欠保费的现象严重。再加上地方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不够,对中央财政依赖性较大,一些补充社保基金的渠道尚未落实等原因,造成目前的社会保障基金筹措困难。

⑶ 多头管理、体制分散。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缺乏统一的设计和协调,缺乏整体性、规范性。社会保障的领导、管理、经办、服务、监督分散,形成了多头分散管理的格局。管理体制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红河县小城镇建设方略初探

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红河县的小城镇建设既具有全国各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的一般特点,同时又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笔者认为可以在借鉴其他省市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的经验,并结合红河县的实际存在的问题,寻求加强小城镇建设的对策,以推动红河县的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⒈ 高度重视城镇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⑴ 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在城镇数量的布局、城镇规模的把握、城镇功能的定位上,需要很好规划,防止遍地开花、盲目铺摊子、搞低水平重复建设、浪费土地等公共资源。

发展的重点首先应放在以个开蒙城市群为主的中心城市建设上,尽快使其达到经济规模、壮大经济实力、增强经济辐射能力和带动能力;其次,要以现有的县城和部份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为重点,使之尽快完善社会经济功能,增强吸纳人口和扩大就业的能力,发挥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逐步形成一批各具风格和特色鲜明的中小城市群。

⑵ 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全县城镇化发展的目标:到2015年,争取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25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到78.7%,建成继昆明之后的云南第二大城市。城市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⒉ 依法加强规划管理,努力提高规划设计水平。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管理和发展的依据,也是城市资源优化配置和生产力合理布局的主要手段。

⑴ 城市的规划要有科学性、前瞻性、严肃性和权威性,城市建设管理中的诸多问题就容易解决,城市特色就能较好地体现。所以无论是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房地产开发建设,都必须按照城市规划部门综合性的统一规划进行实施,从而起到规划部门的牵头作用。

首先是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优化城市格局,完成分区规划、专业规划、重要地区和主要路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其次是要狠抓城市形象设计,打造太原城市品牌。通过公开招标、邀请高层次专家论证定位,完成市区主要街道、主要地段的景观设计。

⑵ 要认真编制或修订全县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重点小城镇的总体规划。规划的编制要有丰富人文内涵,能充分体现红河县的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注重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与名胜古迹以及具有历史价值的传统街区,使之能够延续历史文脉。

⑶ 做好不同级别城镇规划之间的衔接,以及城镇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交通、土地、水利、生态环境等规划的衔接。提高城镇规划制定过程的社会参与度和透明度;增强前瞻性和科学性。建立规范的城镇规划制定、批准与修订机制,强化法律地位,保证城镇规划的有效实施。

⒊ 拓宽城镇建设投融资渠道,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⑴ 合理调整政府投资领域,以人为本,逐步加大政府资金投入,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吸引多元投资主体参与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城镇公共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建设城镇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发展文化产业,丰富文化生活,强化城镇的文化中心功能。

⑵ 积极开展面向城镇迁入人口的各类社会服务,为迁入人口提供创业、就业、生活等方面的条件,并在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等方面提供相应的服务。各级财政补助资金重点用于小城镇的道路、市场设施建设、供排水、垃圾处理、绿化、环境整治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

争取达到以下目标:全县县以上的城市共计供水能力达到41万吨/日以上、人均日综合用水量350升、供水普及率99%、城市污水处理率平均达到40%;城市垃圾处理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0%;城市使用燃气、炊用电用户人数达到7万户,用气普及率达70%以上;道路总长度达608公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9平方米;合理规划城市动、静态交通设施,提高城市道路通行能力。

⑶ 改革和完善城镇财税体制,逐步建立以物业税为主体的城镇建设资金保障体系。完善土地出让金用途分解机制,适当扩大中心城市及重点城镇土地出让金留成比例。实行特许权经营,使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和吸引国内民间资金、境外资金进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⑷ 进一步完善城镇供水、供气、供热、环卫、公交等的价格形成机制,取消政策性亏损补贴,形成投资、经营、回收的良性循环。建立必要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扶持资源枯竭工矿城市进行功能调整。

⒋ 彻低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不断加强城市管理。

城市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⑴ 管理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要进一步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手段的科技含量,努力创造安全、便捷、舒适的城市运行环境。

⑵ 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城市的形象,影响到一个地区的投资环境,也是衡量一个城市市民素质高低的标志。

因此,只有建立起长效的管理机制,强化城市管理执法,加强规划管理,不断提高市民的城市意识和文明程度,才能使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具魅力和竞争力。

⒌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⑴ 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中,应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大力鼓励新型、清洁、符合生态平衡的产业发展,防止和减轻公害,避免出现不顾客观环境,一哄而上,盲目发展的现象。红河县拥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和热区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旅游资源、劳动力资源和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培育特色产业,开发特色产品,象红烟、红酒、红果一样每个特色产业或特色产品,能有充足的资源支持,并发挥其带动作用和效应,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⑵ 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提高产业的技术层次。随着全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以技术进步为基础,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改变目前依靠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走集约型经济增长的路子。通过多年的发展,红河县已建立起了资源性比重较高的经济比较优势产业。比如:烟草、葡萄酒业、有色矿产的采选冶炼、制糖、化工、能源、生物资源的开发创新、旅游、边贸等资源的开发利用等。今后,全县应加快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对落后的产业进行改造的步伐,以增加企业技术含量为宗旨,促进科技成果向产业领域的转化,通过技术进步缓解资源、环境的制约,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⑶ 坚持三次产业并重、协调发展。第一产业,重点是围绕提高产业化程度,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第二产业,重点是推进工业结构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第三产业,重点是加强基础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做大旅游业。

⒍ 建立小城镇保障体系,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⑴ 逐步建立社保体系,解除进镇农民后顾之忧。鼓励农民进镇创业,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必须解决进镇农民在基本生活中的后顾之忧。

首先要为失地农民建立基本生活保障体系。为解除失地农民后顾之忧,保障长远生计,采取土地换社保的办法,由征地单位一次性缴纳社保资金,设置专户,封闭运行,用于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各级政府也应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出一定比例,用于农村社会保障基金;其次要对到小城镇创业人员应纳入城镇低保范围,强化社会保险资金的征缴力度,扩大征缴的覆盖面,规范管理,加强监督,确保进镇创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的顺利实施。

⑵ 逐步建立医保体系,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病有所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发展小城镇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医保体系,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积极探索符合农村实际和有利于小城镇发展的医疗保险制度,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

⑶ 统筹城乡教育经费,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小城镇建设应优先考虑学校的合理布局,采取扩大规模、集中办学的方式,使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小城镇集中,既可优化教学资源、降低办学成本、提高教学质量,又可聚集人气、引导人口向小城镇集中、扩大小城镇的消费,促进小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各级政府要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把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事业发展计划,财政要安排必要的经费,保障农民工子女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学校在收费方面要对农民工子女和市民子女一视同仁。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小城镇是城市建设的补充,是地方乡镇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的中心。在新形势下,小城镇规划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小城镇建设的内涵更加丰富,任务更加艰巨。因此,在小城镇建设中,笔者认为应从本地实际出发,提高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认识,精心组织,科学规划,面对目前红河县的城镇化建设中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镇产业结构优化、以及城镇用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等方面的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办法,及时解决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就会进一步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加速红河县小城镇建设进程,以促进小康社会全面发展。笔者相信: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红河县的前程似锦,红河人民的小康之家一定能建成。

参考文献:

1. 方克立、陈东琪,城市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406-428。2. 陈晓杰、徐辉,03中国城市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137-157、242-252。

3. 王梦奎、冯并、谢伏瞻,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83-90、276-287。

4. 叶连松、鲁译,中国特色城镇化[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77-221。

5. 袁中金、王勇,小城镇发展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23~24 6. 程政宁, 加快云南小城镇建设的思路与对策[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 期,200303 7. http://www.teniu.cc/

浅谈小城镇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