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送教下乡案例
编辑:清香如梦 识别码:24-1040210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18 13:21:14 来源:网络

第一篇:送教下乡案例

送教下乡结硕果 学习成就致富人

编者按:送教下乡改变着很多人的命运,刘栓平就是众多受益人中的一个。她刻苦学习理论知识,认真总结生产中的经验,在两年的时间里综合素质提高的很快。通过送教下乡她不但使自己富裕了,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状况,同时还带领其他村民共同致富。她居安思危,不满足于目前的生产状况,决心开发无公害食品,在勤劳致富的同时,解决“菜篮子”工程,让更多的人吃到安全、可靠、高品质的食品。她的成功再次诠释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个硬道理。

刘栓平,霸州市岔河集乡小柏村一名普通的妇女,在她的人生历程中遇到了来自霸州市职业技术中学的一群老师,正是这群老师改变了她的生活,改变了她的命运。

202_年9月,刘栓平没有想到,自己又成为了一名学生,重新坐在了难以忘怀的教室。当她坐在教室上课的时候,一方面认真听老师讲课,认真做好笔记;另一方面感慨万千,回忆当年初中毕业时,自己想继续上学,可家庭条件不好,没有能力再让她留在学校,等待她的是农田的劳作。正是这种复杂的心理和求知的欲望,使她更加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在班里她学习最刻苦,和老师交流的最多,电话咨询的时间最长。

岔河集乡小柏村是一个以农田种植为主的村街,由于该村的土壤性质特点,特色的产业是甘薯种植,这里的大多数农户都种植甘薯。刘栓平家也不例外,经营者自己家里十几亩土地,农忙的时候主要下地干活,农闲的时候打零工,家庭不算特别富裕。在生产中,刘栓平几乎没有什么技术,看到邻居家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别人育秧她就育秧,别人栽植她就栽植,别人除草她就除草,完全是模仿别人的劳动,经济效益也是一般。

但她加入送教下乡教学班以后,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及时总结生产中的技术环节,不懂的问题及时向老师请教,她的进步非常快。202_年春天,在育秧的后期,甘薯秧苗出现了问题,一夜之间叶片卷曲。她马上给学校的专业老师打电话,四个专业老师在第一时间到达刘栓平的育秧池,共同对病情会诊,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并给刘栓平制定了防治方案。经过几天的打药和加强管理,病情得到了控制,秧苗恢复了正常,挽回了经济损失。通过这件事情,刘栓平更加钦佩送教下乡的专业教师,更加刻苦的学习。202_年,她除了自己家的土地外,又承包了50亩土地种植甘薯,其中种植早薯20亩,晚薯30亩。目前,早薯已经卖完,纯利3万元,30亩晚薯也陆续入窖,明年春天出售,预计纯利7万元。

刘栓平发展甘薯种植的同时,也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她积极给其他的学生联系外村的土地,一起承包。又联系了几家种植户,一起育秧、一起栽植、一起打药、一起除草,形成了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小雏形。她经常带领乡亲们学习科技知识,谁家有问题往往先去找她解决,她也会认真地给人家分析和答复,在小柏村提起刘栓平没有不挑大拇指的。

刘栓平在得到了实惠之后,没有满足于现状。她总说:我们要居安思危,不能局限于目前的生产状况。因为她考虑到,现在种植的甘薯由于在预防蛴螬环节上使用的是高毒的农药,这无疑影响了甘薯的品质,使甘薯中的药物残留加大。她多处联系,向学校的专业教师咨询,经过学校老师的帮助,她联系上了河南科技学院的教授,可以用低毒的农药解决蛴螬防治问题,并且农药使用成本从每亩地一百元降低到二十元。刘栓平计划在202_年用自己的土地做对比试验,试验成功后向乡亲们推广。她说:现在我们承包这些土地的利润是十万元,如果我们采用低毒的农药,就可以使甘薯的品质上档升级,如果我们申请无公害食品成功后,同样的产量其产值可以翻番,达到20万元。

乡亲们相信刘栓平,也依赖刘栓平,他们知道,有这样的领路人,会让他们共同走向富裕的道路。

送教下乡转变农民观念 促进现代农业蓬勃发展 —记北燕家务北头村农业合作社

09年,北头村书记陈东升带领村民参加了送教下乡的学习,现在北头村共有110名送教下乡在读学员,送教下乡为农民送去了新知识、新技术,更送去了新观念。

今年春天,在送教下乡老师和村干部的鼓励下,北头村村民自愿成立了农村合作社,因为他们看到了成立合作社的好处,村干部没有任何强迫,村民完全自愿,迅速整合连片耕地800亩。成立合作社后,农民的收入有三项,第一,耕地每亩每年1500元补贴(随物价上涨上调),第二,耕地以入股形式参与年底分红,第三,剩余劳动力在合作社工作拿工资。

现在,合作社发展已初具规模,走进合作社,呈现你眼前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大型收割机正在收获成片的大豆,这些大豆是有机大豆,没有用一点儿化肥,没有用一点儿农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正在建设高标准蔬菜大棚,计划建设40个,现在已经建了20个,全部生产有机蔬菜,实现了订单种植,蔬菜全部销往北京;再往前走,就到了养殖区,两千多只散养柴鸡,自由自在的觅食,负责养鸡的大叔说:“这些鸡马上就要产蛋了,很多客户都等着买柴鸡蛋呢,都等着急了。”在水坑边上,散养着两千多只大白鹅;还有特种养殖鸵鸟和珍珠鸡,一位农妇正在放羊,羊群也是合作社的;高标准的散养猪舍、沼气池就快建成了,预计年底合作社收入200万元,农民增收翻一番。

合作社计划建成绿色生态农业,种植玉米养猪,猪粪进入沼气池发酵,沼气用来照明和冬天取暖,发酵液用作有机肥料;池塘里养鱼、养鹅,鹅粪可以作为鱼饲料;建农家乐餐厅,采摘园等等,合作社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许多投资商都很看好这个项目,纷纷前来考察投资。今年,北头村干部和合作社的农民们特别忙碌,也非常辛苦,但他们精神饱满,人人脸上洋溢着幸福地微笑,他们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村支书陈东升说:“富了脑袋,才能富口袋。是送教下乡让我们丢掉了传统的保守观念,取而代之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理念,农民观念变了,农村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村民的小康生活就指日可待了。”

“送教下乡”优秀学员事迹-记大城职教中心202_级学生王锦

王锦,男,现年38岁,大城县里坦镇王大木桥村,202_年9月份参加大城职教中心“送教下乡”涉农专业学习。学习期间,学以致用,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显示出知识的巨大力量。他凭着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扑下身子,真抓实干,带领广大村民走科技致富路,倾情为民办实事、解难题、服好务,使该村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他得到了领导的认可,群众的赞誉。在这些成绩和荣誉的背后,留下了他一条闪光的耕耘者的足迹。刻苦学习强素质

只有初中文化的他,深感知识的匮乏,在科技知识飞速发展的时代,跟不上发展的步伐,就会被时代淘汰。于是他想继续学习,不断深造,反复“充电”,强化自身素质。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说大城职教中心招收“送教下乡”学员的消息,并且学习的形式灵活,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形式,既不耽误生产,也能学到急需的知识。他很高兴,非常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于是他就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报名参加了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他带着问题和同学交流学,如饥似渴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掌握了许多农业科技致富的本领,因为学习积极、成绩良好,在班内表现突出,并带动群众致富,被学校评为优秀学员。多措并举谋发展

王大木桥村现有耕地面积1500亩,其中,灌溉面积1000亩,多年来以种植大田作物为主,人均收入七八元左右,土地的高投入与低产出严重制约了全村经济的发展。

作为普通农民的他,虽然种了几年大棚,但由于缺乏种植技术和管理知识,对棚室温湿度的调控、肥料的合理使用、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等方面都不懂,因此,前几年蔬菜的产量很低,果实品质差,效益低,除了所支付的费用外,剩不了多少钱,他心里既着急又不舒服,很是不服气,但苦于没有技术也没有好的办法。

202_年他参加大城职教中心“送教下乡”学习后,增强了信心,当年增建了4个标准大棚,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精心选择种植品种,安排茬次,进行科学管理,边学边用,无论从品种的选择、作物的长势、温湿度的控制、施肥上都成了行家里手,尤其是病害的防治,对照老师上课时的教学图片,在防治时可对症下药,生产效益明显提高。帮扶他人共致富

在他的影响下下,同村的也报名参加了学习班,一年学下来,收获不小。现在王春华、王德光各自的7-8亩大棚,年纯收入均在10万元以上。

同时,在他的带动下,村里先后有20余户也开始进行设施蔬菜栽培,同时也引来了临近的蔬菜运输户,使蔬菜的销售得到了保障。如今,正值壮年的他雄心勃勃,带领群众在发展经济和创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昂首阔步,脚踏实地,在希望的田野上默默耕耘,金秋收获丰硕成果。

在他的带领下,在大城职教中心“送教下乡”工程的引领下,如今的王大木桥村,已形成以设施蔬菜生产、销售为主的主导产业,村级事务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固安职教中心“送教下乡”典型案例

我校“送教下乡”工作开展三年以来,涌现出很多种植、养殖的成功典型,以下2个案例是我校开展此项工作以来的代表。案例1:

202_年,固安县东湾乡大南相村民张守东在朋友那里得知我校正在招收送教下乡学员,学校免费为学员提供农业技术,养殖技术,农业经济管理等内容的培训。张守东立即带领同村20多名农民一起报名参加了送教下乡学习。学习过程中,他主动与教师交流沟通,把他们村的优势和存在问题拿出来讨论,寻求致富路径。

该村传统上一直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但由于当地土地以沙质地壤居多,小麦、玉米产量不是很高,该村村民的整体收入较低。学校专业老师多次到村里实地考察,根据当地土质特点,指导村民种植红薯、花生等适合沙质土壤生长的作物,专业教师根据作物生长特性,适时到学员地里为学员做技术指导,到202_年,该村种植红薯、花生面积已达到了1000多亩。在职教中心“送教下乡”工作的引领下,如今的大南相已形成马红薯、花生两大主导产业。学员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说:“当初多亏了张守东,劝说我们参加学习,让我们既学到知识,眼界开阔了,还鼓了腰包”。

张守东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满足现状,在学校主管送教下乡工作的赵玉为副校长下乡指导过程中,提起邻村的清河生态农场占地112亩,曾承包给外地人经营,多年来因经营不善,果园处于粗放管理状态,年效益几乎为零,8个大棚均种植普通蔬菜,效益一般,由于该农场土地租用贵重,入不敷出,很难经营下去。他有个人承包投资的想法,种植棚菜和食用菌,自己担心没有经验。赵校长听到他的想法后高兴地说:“在技术指导方面,我们一定会做好你的坚强后盾。”赵校长多方了解,主动联系,亲自带领张守东到山东、河北等有种植食用菌经验的基地走访、学习。

经与场主研究协商对农场进行改造性规划:果蔬种植区加强管理,生态种植,集桃花观赏、桃果采摘于一体;棚菜种植区8个大棚,其中5个种植普通蔬菜,反季节种植,无公害化管理;另3个大棚改建成为食用菌生产基地。重新规划场地后,果树种植区不扩大投入;食用菌栽培拟投入30万元,购臵设备和原料,当年装袋、接种、入棚栽培,加大技术投入;蔬菜棚种植黄瓜、香菜、西红柿等蔬菜,并力争向采摘园过渡。

202_年,蟠桃园产商品桃果202_公斤,效益1.1万元;食用菌每棚放栽培袋15000袋,每袋采菇1.0~1.5公斤,3个棚合计采菇55000公斤,实现效益近20万元,基本实现当年收回投资过半;蔬菜生产基本每棚效益2万元。202_年,果树生产效益与202_年持平;食用菌生产由于采用当地现有栽培原料,科学管理,降低成本,从选料到制种、接种、栽培均实现科学化,成本大大降低,同时吸引经销商来场自己采摘,提高商品价值,食用菌获利近30万元。

清河生态农场未来的规划主要是在“生态”二字上大做文章,由于场地地处僻静之所,环境优雅,对于蟠桃园、蔬菜栽培发展采摘观光为主题,食用菌以多品种栽培和深加工为主题。对于种植大田作物区,将来作为休闲度假之所,形成前方休闲娱乐,后方生态生产,效益更加客观。

202_年,送教下乡在大西营村招收学员,张守东主动把该农场列为改造和教学示范场。案例2:

李国良是柳泉镇张家务村的党支部书记,202_年参加送教下乡学习班,也是一名养鸡专业户。

起初他养鸡的规模很小,每次只购进202_只雏鸡,并一直为病鸡的咳嗽、甩鼻、流泪、怕见光而困惑。他说:“该用的药也用了,可总也不怎么见效,最后,还是眼睁睁的看着自己辛辛苦苦养起来的鸡成群的死去”。

参加“送教下乡”养殖专业班的学习后,他知道了要想把鸡场经营好,不仅要细心、耐心,更重要的是要科学养鸡。现在我知道了防止鸡群疾病的出现,预防是关键,我每天除了定点给鸡喂食、喂水外,还拿出笔记本记录每批鸡的入棚时间、每次疫苗的注射时间,注意观察鸡群的动态。

去年年初他将鸡棚重新扩建,一次性可养殖肉鸡12000只,每年可养4-5棚鸡,疾病预防取得明显成效,死亡率下降,年收入可达6万元。

自己积累了经验后,作为村支部书记的他鼓励村民发展肉鸡养殖,目前村里已有10多户盖起了鸡棚,李国良主动做起养殖户的老师。固安县职业中学“送教下乡”工作先进事迹材料 案例一 养猪农民遇危难 “送教下乡”引路人

刘亚兵,河北省固安县北马乡东北村人,我校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技术专业学员。该学员从九十年代初开始从事养猪事业,在这些年的饲养过程中,可谓是有喜有忧。老百姓有句俗语叫“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这句话充分地说明了养殖业是一个风险性很高的事业。刘亚兵自己是这样形容的:如果家里边有上百头猪,就如同有上百个定时炸弹,一旦一头猪有问题那就代表整栏猪都可能会受到传染,最终落得一个血本无归。如果这样的事情真的成为了事实,我们可想而知,这对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来说将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在过去的几年里,刘亚兵曾多次经历了这样的情形,也曾几度濒临破产的境地,为此他渐渐地对自己所从事的养殖事业失去了信心。

当我校“送教下乡”的春风吹到了北马乡东北村中的时候刘亚兵的心中又燃起了希望的火花,他决心,哪里跌倒的,就从哪里爬起来。于是,他成为了我校“送教下乡”的学员。通过学习,刘亚兵真正的意识到了要把养殖风险降到最低,只单单靠不断的摸索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养殖流程,丰富的知识来做保障。在这期间他边学边干, 逐渐形成一定规模的养猪场,在北马乡有很大的影响,也带动了一批农民开始养猪致富。他在养猪过程中,在我校的多方筹措下逐渐和北京大型养殖厂的专家取得联系,并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村民养猪遇到难题时,学校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帮助他联系北京的专家,这样解决了不少疑难问题。逐渐地,刘亚兵的养殖事业走上了正轨,他由原来的养殖专业户成为了一个养殖场的场长,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事业规模越来越大,所获利润越来越高,向着规范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刘亚兵没有满足现状,在我校他还学习了很多农民经纪人营销知识,思想意识有了变化,专业理论知识有了更大的提高,开始从养猪专业户向农村经纪人转变,不仅自己收入提高,还把帮扶的范围扩大了,使更多的农民走上致富之路,真正的成为了农村致富的带头人。每当人们问起他致富秘诀是什么的时候,他总是说:“送教下乡”是我的引路人啊。

案例二 养猪农民欲破产 “送教下乡”赠良方

周国栋,河北省固安县北公由村人,我校果蔬花卉生产专业学员,该学员以蔬菜大棚为主要经济来源,他爱钻研蔬菜大棚土壤、病虫害等问题,在蔬菜种植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实践理论知识。在成为了我校“送教下乡”种植专业学员后,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十分透彻,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他还对无公害蔬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谓无公害蔬菜是指蔬菜中有害物质(如农药残留、重金属、亚硝酸盐等)的含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允许范围内,人们食用后对人体健康不造成危害的蔬菜,无公害蔬菜是按照相应生产技术标准生产的、符合通用卫生标准并经有关部门认定的安全蔬菜。严格来讲,无公害是蔬菜的一种基本要求,普通蔬菜都应达到这一要求。他通过和老师沟通了解到有农药降解剂可以降解残留农药,内心兴奋不已,但不知药效如何,不敢贸然带领村民使用,他在自家大棚里做对比试验,在实验过程中做了详细的记录,通过几次实验比对使用过农药降解剂的蔬菜明显比没用过的从颜色上和味道上都要优良的多。进而使蔬菜的价格得到了提高。但是他也意识到只有大规模的把无公害蔬菜推广出去才能给他们带来收益,所以他现在正在向周边的大棚种植农户推广,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这一举动给种植大棚的农户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使当地农民的生活更加富裕了,让固安的蔬菜成为了老百姓餐桌上的放心菜,这都体现了“送教下乡”政策对农民朋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我们坚信以后还会有更多的“送教下乡”学员从中受益。双手开出“世外桃源”

按语:张学庆,文安县文安镇小赵村人,文安县职教中心“送教下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学员,他立足本村的实际,利用从文安县职教中心“送教下乡”现在农艺技术专业那里学来的知识,探索出了一条开垦荒地、坡地,引导、组织农村留守妇女走上致富之路的路子。

人们对陶渊明《桃花源记》里所描写的“世外桃源”充满了向往,但那只是古人一个憧憬的梦想,而如今,一个平凡农民,用自己的一双巧手和不懈地奋斗,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把大洼里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建成了现代的“世外桃源”。他,就是文安县文安镇小赵村村民张学庆。改革开放十几年了,学庆的家庭经济十分拮据,每天起早贪黑,在三亩责任田里苦干了几年,苦没少吃,罪没少受,日子仍紧紧巴巴。要强的他知道怨天怨地没用,他不相信凭自己的双手就闯不出一条路来。202_年秋天的一天,到邻县走亲戚,亲戚家端上来一盘子桃,说:“吃吧,这还是你们村的桃,现在都五块多钱一斤了。”亲戚一句无意的话触动了他敏感的神经,他寻思:对呀,我们村历来有栽桃树的传统,由于土质好,桃子又大,口感又好,没准种桃能找出条致富路来。回到家后,他走访了几个种桃老把式,取经求教之后,又购买了一些《信息科技报》和《桃树管理技术》等刊物,闲着就读,学习技术,了解市场,最后,坚定了栽桃致富的决心,他把想法告诉了父亲张喜增,没想到父亲一口回绝:“咱村种桃的就是图自己吃,没听说种桃能发财的。”他并不气馁,反反复复地跟父亲算账,父亲终于勉强同意了。

202_年的冬天,他与村里签下了承包村前200多亩荒地的合同。从此在这片荒凉的田野上出现了一位古洼汉子忙碌的身影。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匆忙扛起镢头、铁锨,带上干粮,在大洼一干就是一天。洼里风大,寒气袭人,手被坚硬的砖头瓦块和整地的工具震裂出道道血口子,风一吹,钻心的痛;脸上,被风一刮,尽是些血道子。父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看实在拗不过,也便随他一起走进了大洼。一个冬天,别人都在蹲墙根,晒太阳,他们除了雨雪天,几乎天天都在地里。第二年开春,到了该买桃苗的时候了,他为了买到优质的苗木,乘车到临沂、胶南等地考察,用一株2元钱的价格引进了秋风蜜品种,细心地栽到了地里,从此就象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浇水、追肥、打药、剪枝、定形,整天蹲在桃园里忙活,他用母亲一般的细心呵护着自己的希望。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由于管理不善,加之市场波动,几年的心血几乎付之东流,他抱着桃树,流下了委屈的眼泪。202_年,文安职教中心在小赵村开设了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班,他抱着试试的心态报了名,然而没有上几天,他深深地被文安县职教中心专业老师的讲课内容吸引了,很快他和文安职教中心的兼职教师、农业局高级农艺师姜太昌、林业局高级园艺师刘四维结成对子,这两位老师亲自进入他的田野、大棚,手把手地教他剪枝、施药,天道酬勤。经过三年的细心管理,第三年秋天,辛勤的劳动终于获得了丰硕的回报,他栽的50亩大棚桃产量达到20万斤,纯收入达到了32万元,其他150亩露天桃、樱桃长势喜人,他流下了幸福的泪珠,父亲和家人也笑了。

自己富了,也给乡亲们找条路。

靠种植桃树发了财,自己腰包鼓了,他看到村里的男劳力外出打工,妇女留守在家里,不是走东门串西门,就是拉拉家常,做做针线活,劳力白白浪费太可惜了。他就想,男人们能够外出打工挣钱,女人难道只能坐家“吃饱蹲”?他心里也不是滋味,从困难时候过来的他深知群众致富的不易,他要利用这几年积累的经验和技术帮助她们脱贫致富。村里不管谁遇到技术难题前来请教,他都毫不保留地传授经验,不管哪家请他现场指导,他立马放下手中的活儿热情相帮。还主动帮助农户发展种桃。村里李凯霞的丈夫体弱多病,生活十分困难,想发展桃树又没有资金,缺乏技术,张学庆就给她送去了100株桃苗,春暖花开的时候,帮助对花授粉,夏季自己的桃树不打药,帮助她家打药,秋天采摘的时候先帮助她家采摘,李凯霞感激地对他说:“学庆大兄弟,俺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可全亏了你,俺一辈子都忘不了你的好。”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数。村里妇女韩富华,丈夫在大连打工,每年收入20000多元,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发展桃园不热情,学庆就上门做动员,告诉她:“过日子可不能光依靠男人,家里种几亩桃园,就象开个小银行,收入也不低于他。”在他的开导下,韩富华最后承包了3亩桃园,且收益很客观。这几年,共带动全村发展桃园千余亩,全村仅桃园一项年收入600万元,人均增收202_多元。邻村马武营村看到通过种桃致富,也纷纷想发展桃树,但苦于没有苗木、技术。听说后,张学庆联合村里几个种桃能手到马武营村传授技术经验,帮助他们共同致富,该村支部书记感激地对他说:“经过你们的帮助,我们村每年桃园增收800元,感谢你为我们村找到了一条致富路。”由于致富不忘众乡亲,在乡亲中享有较高威望,被群众称为致富使者。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创造了人生的辉煌。如今,他计划联合本村农民组成林果产销合作社,依靠蜜桃走小康路,把村建成一个现代化的“世外桃源”。“送教下乡”给我送来了致富路

按语:田欢欢,文安县孙氏镇纪屯村人,文安职教中心“送教下乡”202_届畜禽养殖与疾病防治专业的学员,是一名高中毕业生,高考无门,致富有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利用文安职教中心到本村讲解养殖技术的大好时机,探索出了一条靠养殖致富的新路子,送教下乡改变了一个小伙子的命运,也带动了周边村经济的发展。

走进田欢欢的文安县纪屯村养鸡场时,你可以看到一排又一排的鸡舍,每排鸡舍足足有五十米长,里面又分成四列,每一列的两边都有过道;在鸡舍顶上有透气的通道,每一列的末端安装上了大风扇,数千只鸡整齐地在鸡笼中吃食。

田欢欢高中毕业,仅一分之差与大学无缘,不服输的他曾在天津、北京打工,也做过一些小生意,但收入甚微。迫于生活压力,田欢欢考虑通过创业来改变现状。202_年,文安县职教中心“送教下乡”工作把知识技能送到了家门口,在他所在的村文安县孙氏乡纪屯村开办了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课,在课上文安县职教中心特聘专业教师、文安县畜牧局动物医院院长高维芳、杨文林等专家讲解了鸡棚的建设及养鸡业的发展状况及前景,并实地手把手教给鸡棚的建设,常见疾病的防治等知识。通过学习,田欢欢得知养鸡周期短、收益快,不少人靠这个发家致富。那时的他觉得只要别人能干的自己就能干。靠着这种不服输的精神,田欢欢在文安县赵各庄镇杨村开始了创业之路,可是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养殖的田欢欢对养鸡完全是外行,真要动手干起来,不免有些茫然。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他经营的鸡棚开始有了起色。

一年下来,为了扩大养鸡规模,田欢欢把目光瞄向了自己的家乡--文安县孙氏镇纪屯村。202_年,田欢欢退掉了原先在文安县赵各庄镇杨村租用的鸡棚,在文安县孙氏镇纪屯村租下了一块地,投资近50万在这里建起了4栋鸡舍,可养蛋鸡万余只。

回到家乡后,对于养鸡经验丰富的田欢欢来说虽然是如鱼得水,但也并非一帆风顺。202_年7月的一天,田欢欢照常早晨6点钟起床给鸡喂食、添水。可当他来到鸡舍时发现,鸡舍里没有了往日的嘈杂,不少蛋鸡都无精打采,而且还陆续出现死亡。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文安县职教中心送教下乡专业教师兼动物医院院长高维芳赶到现场后才发现,原来是近段时间气温长期居高不下,导致鸡舍室温过高而中暑,建议田欢欢首先将死去的鸡深挖掩埋,并赶紧给鸡舍添臵降温设施。当天,田欢欢养的鸡一下死了202_多只,直接经济损失达到5万余元。在听取了文安职教中心送教下乡专业教师高维芳的建议后,田欢欢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才把这202_余只死鸡逐一从鸡笼中清出后深挖掩埋。随后,田欢欢坐上最早的班车赶往县城,买回喷雾机给鸡舍降温,这才遏制住鸡大批死亡的势头。回想起那次惨痛的教训,田欢欢感慨地说:“养鸡是一门学问,我必须学好文安职教中心送教下乡的有关课程,没有科学知识指导的养殖是盲目的,风险真大呀!”通过这次教训,田欢欢召集了附近村的养殖户,现身说法,讲解科学知识的重要性,畜禽生产与疾病专业的学员学习的主动性空前高涨。在文安县职教中心孙氏镇纪屯班畜禽疾病防治课上,田欢欢亲自登上了讲台,讲解自己养鸡失误的原因,具有很大的针对性和说服力,让大多数学员接受了科学养殖的概念。

如今,田欢欢已经成为十里八村有名的养鸡大户,家里的4个养鸡大棚都正常运转起来,年盈利可达10万元以上。

两年多来,田欢欢把自己在文安职教中心送教下乡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课学到的东西结合自己两年来的养殖经验总结成自己的养鸡致富经:

一是选建好鸡舍。鸡舍选建在无污染、未荫蔽且排水效果好的地方,每1000只鸡分别配备15只饮水器和20个饲料器,此外,还在鸡的活动场所设网围住,防止天敌。

二是科学喂饲料。田欢欢喂饲料分三个阶段:小鸡期保持饲料不间断,中鸡期每天下料6次,大鸡期每天下料3 次。

三是坚持观察,对症下药。坚持每天早、中、晚三个时间段认真观察鸡粪便、饮食情况,发现异常情况的鸡立即进行隔离,对症下药,确保它们健康生长。

四是科学管理。小鸡期采用电灯照明和燃烧木炭保持温度,在出栏后至进栏前,进行一次大消毒,每周在鸡舍内清理粪便和消毒一次,阴雨天和小鸡期不允许鸡外出。养鸡品种经常轮换,饲养一种鸡最多两批就轮换另一品种。

富裕起来的田欢欢发家不忘众乡亲,如今田欢欢的鸡舍成了文安县职教中心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的实训基地,田欢欢腾出一间大屋,手把手地教给学员养鸡的技术要领,在他的带动下,纪屯村养鸡户突破了一百家,每家纯盈利都超过了十万元,彻底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愿望!以田欢欢所在的孙氏镇纪屯村以及附近村的学员无不感慨地说:“真是感谢党的惠民政策,感谢文安职教中心,送教下乡给我们送来了致富路呀!”

第二篇:送教下乡

202_国培送教下乡培训总结

202_年3月至5月,我有幸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国培计划送教下乡音乐课的学习,真是受益匪浅,意犹未尽。我听到了教育局领导对音乐课程改革的强烈呼声,我感受到了音乐教师们渴望学习的热烈心声,我领略到了身边名师课堂的高超技艺,也聆听了专家们的精彩讲座,短短的两个月的时间,对于我一个游走在音乐课边缘的教师来说,无疑是在严寒的冬日里,品尝到了一顿热气腾腾的精神盛宴,真是不虚此行啊!一. 万紫千红满园春 音乐课上乐融融

音乐课就像一个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它能强烈地影响人的情感,触及人的心灵深处,听音乐会使人手舞足蹈,也会使人潸然泪下,能让人陶醉,也能让人忘掉自我。本次音乐课是以同课异构的形式展现的,孟月梅老师我们带来了三年级下册的《祖国祖国我们爱你》,朱蓓蓓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二年级下册的《猫虎歌》。胡姗姗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二年级的《摇船调》。几位老师充满童趣的甜美嗓音如春风化雨,很快拉近了和陌生孩子的距离,这种满满的亲活力让孩子们整节课和老师融为一体。孟月梅老师的对话式导入,朱蓓蓓老师的歌舞表演导入,在加上幻灯片的渲染,使得“课伊始 趣已生”,几位老师娴熟的钢琴弹奏范唱,让在座的听课老师们肃然起敬,巧妙的课堂设计,面向全体的教学方式,精心准备的音频、视频、道具,别具匠心的教学环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参与其中,情感上的共鸣和体验,使得孩子们整节课其乐融融,课已尽,意却未尽。几节课里,我为孟老师专业的音乐综合素养折服,为朱老师优美的舞姿惊叹,为胡老师作为新人的努力点赞。

二. 各抒己见来评课 勤照镜子脸面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同样,我们老师也应该及时反思自己课堂上的不足,总结经验,查漏补缺,常思常新。这次活动,姚晓琳老师安排的井然有序,先由几位老师自己反思说课,再由听课教师发表见解。在反思说课的环节,几位讲课老师都很谦虚,自己课堂上的一点点小瑕疵都是那么的在意,课前精心的准备,有时也不能事无巨细,提前的预设或许还有新的生成等,这也就是体现一个老师的综合素养,既要有万全的准备,也要有一失的巧对。这几位老师本就是同行中的佼佼者,却还是在不断的追求完美,让我想起了一句话:“越是优秀的人,越是努力”。听课教师点评环节,我对张老师和董老师的精彩点评点赞,她们听的很认真,乃至讲课老师的一个音、一个词的小失误也能一针见血的指出来,这才是我见过的真正的点评,不流于形式,不讲人情不留面子,真正对老师负责任,对本次活动负责任,对学生负责任的点评,这是一种对职业的尊敬,对本职工作的敬业和执着,这更是一种态度,一种胸怀,我们的行业越来越需要这样的一群人,我们才能走的更远。三. 学习归来有新路 信心满满齐步走

作为一个普通老师,我也常常在思考,我们为什么要课改,课改的初衷是什么?而我作为一个孩子的妈妈,我也不禁回忆:我们小时候的课堂和现在的课堂有什么不同呢?其实,细细想来,课程改课根本的落脚点就看学生是否得到了发展。实行课改就是要实现学生的三个改变,既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改变学生的精神面貌、改变学生的人生轨迹。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就是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恢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教师从过去的“一讲到底”转变到适当的“点拨引导”,让学生从原来的“被动接受”转变到在“独学、合作”中主动获取知识。陶行知先生说:“听到的容易忘,看到的记得牢,亲身做过的学得最深刻”,我们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体验变得更深刻。本次送教的几位音乐老师,正是因为她们平日里积累自己的音乐教学经验,经常参与优质课、示范课的打磨,再加上她们自己对音乐教学不懈的努力和执着的追求,才给我们前来学习的老师们,呈现了一个清晰的课堂模式和教学流程。让我们有章可循,有模可依。就像姚老师最后总结说: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要更新观念,将新的理念渗透到课堂中来,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中来,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业务能力,增强个人的自信,我们的音乐教育才会迎来春天。最后,我再借用姚老师的一番话,和同行们共勉,她说:“送教下乡,送的是一种理念,一种比学的氛围,音乐教学是一种艺术,热爱艺术的人都是热爱生活的人,是生活中充满阳光、有生活情趣的人,我们音乐教师有这种使命,给孩子们播下艺术的种子,就会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更会提升他们的生活幸福能力”。愿我们都来做幸福的人吧!

第三篇:送教下乡

送教下乡,争议中往何处走

——河北省农村职业教育创新办学模式调查与分析之三

今年元旦刚过,河北省教育厅职成处处长王晓飞接到秦皇岛市卢龙县重峪口村党支部书记陈景山的一封来信,两人素不相识,村支书给省厅职成处长写信,所为何事?

陈景山除在信中细数送教下乡后村里近年的变化、对职校和教师的感激之情外,还特地写道:“前几天听在教学点上课的老师说,有可能要取消送教下乡工作。我70多岁了,在村里干了30多年,对村情、村俗、农业生产及村里的变化非常熟悉。我以一个几十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的身份跟您说,送教下乡利国利民,不能停止。”

重峪口村是偏僻山村。在村委会的办公室里,陈景山说,202_年,县职教中心在村里建立了办学点,村里63人成为正式学员,但每次讲课,来听课的都是70多人。农民想致富但缺技术,学习上都比着,怕落后。办班才两年,村民的思想就发生了转变,科技意识和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核桃是重峪口村的干果项目,以前亩产只有5000元。现在,农民一边种树一边学习,剪枝、嫁接、水肥管理,亩产达到2万元。全村1300亩核桃实现了稳产、高产,人均收入从202_元增加到4000元。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封信呢?原来,202_年,一个检查组5天检查了9所学校,他们认为,承办送教下乡的一些中职学校出于经济利益考虑,四处设立教学点,大量招生,以致出现本部学生只有几百名,而校外教学点多达几千名的倒挂现象。检查组在列举了一些送教下乡办学初期不可避免的或正在纠正的管理不足后,得出结论:“送教下乡不是学历教育,更不是全日制学历教育。”这个检查,使本来存在争议的送教下乡产生了波动。

记者了解到,目前,社会上和教育部门对送教下乡办学模式改革产生质疑,主要包括部分地方职校到课率不足、有村民冒名顶替领取补助、送教下乡是否是全日制教育等方面。

检查组在检查过程中确实发现了一些报名学员与听课学员不符、学员到课率不足等现象。比如,在一个村的教学点上,共有99名学员,查出14名顶名学习者,整个教学点也因为管理不规范被停办;有些大学毕业生回乡后务农,由于不懂农业生产,报名送教下乡班,在查出后被除名。

送教下乡的资金管理也存在诸多问题。一些学校资金管理不清楚,顶名听课的村民还领到了助学补助。

一些校长认为,保障改革,更需要在现代观念下,充分理解农民对学习的愿望和要求,正是因为还没办好,所以才需要更加好好办,不宜轻易冠以冒名顶替、骗取助学金之名,将学生除名、将教学点停办。

一些村民表示,村民们在学习上互相攀比,怕的是自家致富落后。村民顶名听课,真实原因在于想学习,不在补助。

河北省农村职教送教下乡存在争议,主要在教育部门内部,对送教下乡是不是全日制学历教育存在不同认识,进而影响了免学费补助拨付和助学金拨付。

从卢龙县职教中心的一份申请拨付学费的报告上可以看到,202_年,该校总计应拨付资金360余万元,其中国补部分已拨付到位,县级配套资金缺口78万余元;武安职教中心202_年根本没收到免学费补助,而该校每年送教下乡教师的交通费用和课时补助费用就需要56万元;而在石家庄市农业学校,由于学费不足,教师下乡应得的很少的补助至今还没有拿到。

为搞好送教下乡,河北省不少县市大力推进,但是河北省欠费办学的职校也有不少,而欠拨办学资金的县市,主要顾虑是上边意见不统一,财务文件前后不一致,在操作过程中感到为难,担心落下“套取资金”的嫌疑。

河北省职业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张志增认为,全日制学历教育是要学生脱产学习,在国家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全天在校学习。这对普通教育是好形式,但对职业教育,必须改革原有的办学思维:

——是否脱离生产,要看教育特色,不能局限于旧有的教育概念。国家要求,职业教育的全日制学历教育,办学要“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密切联系生产”。因此,按照脱离生产的全日制概念来衡量职业教育办学,与国家要求矛盾。

——是否是学历教育,要看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旧有的教学形式。河北省农民学生的学习内容与校园内学生的基本相同,只是把全日制三年的教学内容根据动植物的生长周期,按照农民的实际应用,开发成新的课程组合,这正是职业教育密切联系生产生活的办学特色,其教学完成了全日制教学的内容,是涉农职业教育的学历教育。

——是否是全日制教育,要看教学过程,不能局限于教学地点。送教下乡把教学地点设在乡镇或村。上课就在农民家门口,在实际生产中实训,教学效果直接在生产中体现。

——是否符合修业年限,要看教育效益,不能局限于学生年龄。发展适应农业现代化的生产力,必须拓展在乡往届生的生源市场,既不能因为学生不是应届生就排除在学历教育之外,也不能因为学生的年龄而否定教育的过程。

“其实,传统意义上的全日制已不存在了,教育部对职教提出的要求是工学结合和工学交替,送教下乡便是贯彻这一要求的具体做法,农学结合是符合农民实际的全日制职业教育实现形式。”王晓飞说。

据了解,河北省新近出台了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的措施,对送教下乡承办学校的资格认定、审批程序、管理要求,以及教学点的建设标准、学时要求、档案和资助资金发放等,规范更为严格。

第四篇:送教下乡

“送教下乡”学习有感

市教育局安排我校在10月29日到10月30日两天,分别在杏花和市内进行学习,虽然这两天比较累但对我来说收获不少,使我对于新课程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记的在杏花是侯彩虹和严海燕两名老师讲课,两位老师的课安排的都挺好和我们设想的基本差不多,因为我们都考虑的是的这节课的教学任务的完成,如果这节课完成不了的话回影响整个的教学进度,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也就是重结果轻结果显然这是不可取的,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石颐圆老师针对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做了点评:我们做每一节课都需要做到一下“三理解”即“理解教材”,“理解学生”,“理解教学”。的确是只有真正理解教材才能把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才能设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思维“化难为易”的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理解学生”是教学设计的前提,不同的学生教学设计也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教学应该是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来设计的,必须想学生难掌握的知识细节然后想如何设计这个教学环节更好,自然也就做到了“理解教学“这一目标了。

第五篇:送教下乡

“送教下乡”活动计划

印江三中 吴旭

为了积极响应省、地、县文件精神,本人向学校申请并得以实现参与“送教下乡”活动,送教内容是初中地理学科的教学,为了圆满完成此项工作,特拟定如下工作计划:

一、深刻认识“送教下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送教下乡”活动,是为了加快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步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最大限度发挥“城乡互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作用,是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解决农村师资力量薄弱问题的重大举措,也是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农村学龄人口和教师供求关系变化的必然要求,对于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和谐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送教下乡的任务和要求

到农村受援学校去,指导学科教学,参加校本培训和教学科研活动。讲授示范课,指导年轻教师、建立“师徒结对”关系,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传帮带作用,把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植入农村学校。

具体要求:深入了解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计划,注重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认真上好每一节示范课。在示范课后,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谦虚的态度,与山区教师深入探讨教育教学改革动向,寻找农村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好办法,积极参与学校教研活动,互相听课、评课。并针对农村学校活动课薄弱的实际,将先进的教学经验和各类练习题毫不保留的带到受援学校。将城镇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学校,使城市教师和农村教师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三、具体安排 1、11月完成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的教学任务。(2课时)2、12月完成第四章、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教学任务。(2课时)

送教下乡案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