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作业 第一单元 第5课 课时跟踪训练
编辑:紫云轻舞 识别码:24-501864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6-02 22:24:14 来源:网络

第一篇: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作业 第一单元 第5课 课时跟踪训练

[课时跟踪训练]

(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弃官到陶,以经商致富,被后世商人尊为祖师。战国时期自由商人大量产生的原因主要是()①商品经济发展 ②工商食官政策被打破 ③官府的支持与扶植 A.①②③

C.②③

B.①② D.①③

解析: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统治阶级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③。答案:B 2.东汉学者班固在《两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A.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 B.物流通畅的草市 C.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D.通宵达旦的夜市

解析:东汉时的市是由政府严格管理的贸易场所。B、C、D三项则是宋代以后出现的。答案:A 3.“朝奉”本为官员,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代之以“朝奉”。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被称为“老板”,这从本质上反映出()A.徽商的谦虚

B.明清政府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 C.徽商已走了官商结合之路 D.徽商的虚伪

解析:中国古代具有重农抑商、歧视商人的观念。从徽商不愿被称为“老板”看,这本质上反映了明清时期的商人仍然受到朝廷的歧视和压制。

答案:B 4.“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这首唐诗不能反映的当时的社会现象是()A.商人众多

B.商业繁荣

D.商业政策相对宽松 C.农村破败,土地荒芜

解析:材料内容反映了唐代商业发展的状况。与农村经济破败无关。答案:C 5.明清时期出现了一大批诸如《一统路程图记》《商程一览》《路程要览》《天下路程》一类的书籍。这类书籍大量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A.政治局势的稳定

C.抑商政策的松动

B.商业的发展 D.交通运输的发展

解析:这类书籍的名称反映出其主要内容是“商程”和“路程”,很明显这些内容是商业发展而导致的。

答案:B 6.商鞅变法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材料中的“本业”指的是()A.机器工业

C.农业

B.官营手工业 D.商业

解析:材料体现的中心含义是“重本抑末”,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主张“重农抑商”,因此这里的“本”指农业,“末”指商业。

答案:C 7.山西王家大院被梁思成称为“全国建筑宝库”,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民间故宫”“华夏民居第一宅”“山西紫禁城”。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经商发财做官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A.留下了晋商文化 B.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 C.影响工商业扩大再生产 D.影响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解析:商人把钱用来买田臵地,影响了工商业扩大再生产。答案:C 8.《齐民要术·序》中写道:“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此段话表明作者()A.写作目的是发展商品经济 B.具有重农抑商的思想 C.告诫统治者应舍本逐末 D.提倡工商皆本

解析:注意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舍本逐末,贤者所非”,可知对商业的压制和对农业的重视,其他三个选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B

二、非选择题(共18分)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努力耕作者免其徭役,对于怠于种田或因从事手工业、贾贩活动而致贫者罚为奴隶。

——《商鞅变法》

材料二 从唐玄宗时期北京房山云居寺石经题记中,可见大量的以经营商品为名的行会,如绢行、布行、米行、生铁行、肉行、油行、果子行、靴行等等(见《房山石经题记汇编》)。唐代的“飞钱”,宋代的纸币,明清的商号会票,清代票号、钱庄的钱票等异地汇兑也在一些地方出现。

材料三 “重农抑商”政策是否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短期看,应该如此。由于重农抑商,资本积累速度会放慢。但是,从长期看,则恰好相反。资本积累周期越长,积累规模将变得更加巨大。经济史料支持这种逻辑分析。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的伍秉槛拥有资本达2 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当今欧美各国也没有哪一位大资本家能够拥有如此比例的巨额财产。伍秉槛的财富并非鹤立鸡群,同期的一位宁波商人拥有2 000万两白银,晋商、徽商拥资千万两白银的亦不鲜见,至于拥有百万两白银者则不计其数了。

——引自《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经济政策?(2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4分)(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4分)(4)你是怎样评价“重农抑商”政策的?(8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由材料可知采取的是“重农抑商”政策;第(2)问,由“大量的以经营商品为名的行会”,可知出现了行会,由“飞钱”“纸币”“会票”“票号”和“钱庄”的钱票等可知出现异地汇兑的业务;第(3)问,由材料可知重农抑商政策并未能抑制商业的发展,出现了大商人;第(4)问,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重农抑商”政策。(2)商业行会产生;异地汇兑出现。

(3)现象:明清的抑商政策,没有遏制住商业的发展,出现了拥有巨额资本的大商人。(4)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有利于维护政治稳定和商业资本的积累。消极作用: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第二篇:历史必修三第2单元第5课学案

潼南一中学案

2014级历史必修3 第二单元第 5 课

编写(廖斌)

审订(廖斌)

审签()

姓名()

班别()

学号()

评价()

【结构整合】

1.地理因素:以______为依托,彼此____ ____,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希

产生

腊的历史和文化; 【目标重难】

原因

2.历史因素: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下,________出现了。其基本特征_____ 重点: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_ _;

难点:哲学观点比较抽象、难懂

1.梭伦改革(奠基):根据

,把公民

,财产越多者

、越大; 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建立,【基础自修】(《优化学案 》P21)

均可入选;建立 ;废除。

2.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建立

,以

为单位进行选举;设

【问题探究】 立,由各部落轮流执政;每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 ;建扩第 5 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问题一:何为智者学派,普罗泰格拉思想的意义是什么?

问题二: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思想的区别?

问题三: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的什么?

探究一: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探究二:教材P23上“学思之窗”的思考题。

大 的权力。3.伯利克里改革(“黄金时代”)

1.实质:___________ ____的政治制度。

2.作用:对雅典:在___ _____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对后世:为___ _____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3.局限:过于泛滥的_____ ___(_____ _ _)无法容纳政治经济的发展。

【效果测评】

1.罗素评价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是“从古代的朦胧稚嫩发展到明确成熟”。其中“朦胧稚嫩”时期为()。A.古希腊智者学派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B.14~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 C.

17、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期

D.德意志宗教改革时期

2.中国古代儒家“民本思想”与智者学派的“人文主义”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有何主要不同()。A.讨论主题不同

B.诞生的政治氛围不同

C.价值取向不同

D.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

3.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于意大利的主要原因是()。A.许多城市拥有自治权

B.许多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经济繁荣,人才济济

C.拥有大量古希腊罗马文化典籍

4.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从古典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铸成了反对神学桎梏的武器。以下最契合人文主义核心内涵的古希腊名言是()。

A.人的出类拔萃为城邦增加的荣耀可以超过神 C.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B.心灵美比形体美更珍贵

D.健康和聪明是人生的两大幸福

【反思总结】 收获: 疑惑:

————————————————————————————————————————————————————————————————————————————————————————————————————

学习要加,骄傲要减,机会要乘,懒惰要除。我们必须接受失望,因为它是有限的,但千万不可失去希望,因为它是无穷的。--马丁 · 路德 · 金

第三篇:岳麓版必修一第三单元训练

高一寒假生活指导(36)历史3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完成时间:正月初八家长签字:

【单元重点回顾】

1、列举1840年至1901年资本主义列强发动的重要侵华战争及强迫中国签订的主要不平等条约。

2、太平天国运动有何时代特点?它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辛亥革命有何重大意义?

4、五四精神的内涵是什么?五四运动有何伟大意义?

【基能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

1.两次鸦片战争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

A.开始于东南沿海B.目的是抢夺中国市场和原料

C.推进到清朝统治心脏地区D.侵略者以武力挫败了清政府的抵抗

2.“这次战争的结果之一是通商口岸的开辟,由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由整个沿海深入内地。”“这次战争”是指

A.第二次鸦片战争B.中法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李大钊说:“太平天国运动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说明太平天国

A.缺乏科学理论指导B.没有实行宗教改革

C.不能充分依靠人民D.没有彻底的革命精神

4.1861年4月,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看到一本书的新印本后,在日记中不得不承认: 1

“其中所言,颇有见识„„皆效法西人所为,其钦折外洋,殆为心悦诚服,而于夷情最谙

练„„观此书,则贼中不为无人。”此书应为

A.《天朝田亩制度》B.《资政新篇》C.《海国图志》D.《应诏统筹全局折》

5.太平天国运动体现出的新的时代特征是

①反侵略②进行武装斗争③建立革命政权④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④

6.下列是《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入中国后,国人在某一茶馆中的议论,其中不正

确的是

A.日本人比英国人的胃口都大,这条约比《南京条约》厉害多了

B.日本人要在中国开厂,我们这些小工人日子更难过了

C.这么些赔款,砸锅卖铁也还不够还啊

D.听说小青年们有的去了日本,研究日本强大的原因,还成立了同盟会

7.“扶清灭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国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农夫而护村坊。”此告示出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

8.慈禧曾说:“我本来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期,因洋人欺负太甚了,也

不免有些动气。虽是没拦阻他们,始终总没叫他们十分尽意地胡闹。我若由他们尽意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攻不下来的道理?”慈禧所称的“他们”是指

A.维新派B.洋务派C.太平军D.义和团

9.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列宁所说的孙中山的思想是

A.民族主义思想B.民权主义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D.国民革命思想

10.“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者平等以有参政权。„„敢有帝制自为

者,天下共击之!”材料出自哪一政党的誓词

A.中国兴中会B.中国同盟会C.中国国民党D.中国共产党

11.曾以光绪帝名义发布的《罪己诏》称:“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

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的议约是指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12.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政府,主要是因为它

A.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B.是在美国的支持下建立的C.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D.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

13.“共争青岛归来,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以上这幅对联

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B.五四运动C.义和团运动D.武昌起义

14.1919年6月12日《上海学联告同胞书》载:“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

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之被逮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这段材料表明,在五四运动中

①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②运动具有空前的群众性③爱国学生起到了先锋作

用 ④革命者的斗争比较坚决

A.①②B.②③④C.①③D.①②③④

15.毛泽东指出:“五四运动的杰出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

这种“姿态”主要指

A.先进阶级政党的领导B.社会主义革命

C.受十月革命的影响D.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特点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荏苒三十年》林伯渠

(1)请按示例概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所进行的艰苦的革命斗争。

示例:建立兴中会等革命团体

材料二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做元首,一旦亡了国,象此时清朝

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斯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象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

——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河南程氏遗书》

(2)据以上材料分析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三“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

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

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3)依据材料三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4)综合以上分析,指出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的增加,中国工人由第一次世

界大战前的100 万,增至战后的200 万……文化斗争是中国现代社会政治变革的先导。1915 年9 月,《新青年》杂志的出版,标志着彻底反封建文化运动的开始……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积极传播者。1918 年11 月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把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新的爱国民主运动推向了新的高潮。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卷》

(1)依据材料一指出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

材料二自北京大学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

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推其

原始,不过由于之一二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

死为国家爱国之运动。

——1920年1月孙中山《关于五四运动》

材料三“五四”以来,中国青年起了什么作用呢?起先锋队的作用,……但是光靠

它是不能打败敌人的,因为它还不是主力军。主力军是谁呢?就是工农大众。中国的知识

青年和学生们,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把他们动员组织起来,没有工农这个主力军,单

靠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这支军队,要达到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是做不到的。

——1939年5月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孙中山与毛泽东观点的不同之处。

材料四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五四运动的精神,最根本的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不仅表现在1919年5月,而是贯穿在整个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在五四运动和由五四运动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作了准备的中国共产党

成立后,才使反帝反封建的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综合新华网信息

(3)据材料四指出五四运动在中国文明演进历程中的历史作用。

第四篇: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测试题 岳麓版必修2

8.(2009届舟山二中第二次测试试卷)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下列文物图片必修二第一单元练习题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

1.(2009届山东菏泽联考试卷)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废

井田,开阡陌”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B、铁农具、牛耕的出现

C、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倡导变法D、百家争鸣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2.(2009届广东省六校联考试卷)为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我国政府取消了长期实行的农业税。历史上我国农业税的起征时间是()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两汉时期D.隋唐时期 93.(2009届山东师大附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黄梅戏《天仙配》中唱道:“你耕田来我织布,黎明立桥头以待。”这段史料反映了明代苏州()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我国古代()A.早期雇佣工人的情况B.机户的情况C.小商贩的情况D.机房的情况 ① 自耕农富裕祥和的生活状况10.(惠州市2008届高三模拟考试)右图是明朝小说《醒世恒② “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言》里描写的苏州盛泽镇上的施复夫妇,靠养蚕织绸生活,本③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是小户人家 „„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雇人织绸„„④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由小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④ 说所描写的情景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4.(2009届惠州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展① 施复夫妇是机户② 当时江南一些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示出一件古代瓷器,如右图:你判断此类瓷器最早可能出现于什么时期?③ 明代手工业还较落后 ④ 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A、①③④B、①②C、①②④D、②③④ A.宋代B.元代C.明代D.清代 11.(2008届惠民一中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5.(新高考模拟示范卷广东专用)与“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首诗反映的是()观点不一致的是()A.商品经济B.资本主义经济 A.“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 C.自然经济D.手工业经济 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12.(2009届定远三中高三月考试卷)右图为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C.“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印记。其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D.“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6.(2008年江苏兴化中学高三历史周考)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和民众衣食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院使用,转买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作为直接证据,它可用以是()

研究宋代的()A.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开始形成①商业广告②印刷技术③商标意识④冶金技术 B.商品经济繁荣,社会上广泛使用纸币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C.经济作物广泛种植,麻布成为民众主要服装和被褥原料 13.(2009届兴平市高三历史第一次质量检测)在2007年央视的开D.玉米、甘薯逐渐成为米、面之外新的主食品种 篇大剧《贞观长歌》选取了唐初贞观年间的历史画面,艺术地再现7.(2009届惠州市高三模拟考试)近几年,广东海洋考古队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起来的古代沉了“贞观之治”的历史。假如你生活在贞观年间的长安,可能经历船中,发现了大量白瓷、青花瓷、珐琅彩等瓷器。请推断,这一沉船事件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一的事情是()个时期()A、可以在逛夜市时品尝各种小吃 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

用心 爱心 专心

B、邻居的一个远房亲戚在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担任长官 C、在私家店铺中边喝酒边呤咏白居易的《琵琶行》 D、去东市和西市逛街时碰到了波斯、大食的商人 14.(2009年北京高三历史模拟卷F卷)下列各项反映上层建筑阻碍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有 ① 政府严格限制手工工场规模 ② 政府屡申重农抑商政策 ③ 广大农民无力购买手工业品 ④ 地主商人剥削来的钱多买田置地()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D.③④ 15.(2008届雷州一中高三历史第三次月考试题)《秦律·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百姓犬人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其追兽及捕兽者,杀之。”这段材料说明古人很早就懂得()

A.保护自然环境B.封闭山林猎场 C.严惩猎杀家犬D.禁止进山伐木 16.(2009届深圳市高级中学高考历史冲刺训练卷)在古代中国,人口总的趋势是不断增长,宋朝人口已突破1亿,鸦片战争前夕更是突破4亿。面对人口膨胀的沉重压力,明清时期解决的措施不包括()

A、统治者实行重农政策B、农民在土地上进行精耕细作C、开发“边际土地”,扩大耕地总量D、积极对外移民和拓展海外贸易 17.(2008普通高考广东卷模拟卷)《国语·晋语四》载“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官宰食加。”对材料中“工商食官”的正确理解是()

A.通过从事工商业发家为官的人

B.工商业的税收成为官府的主要财政来源 C.依靠政权力量管理和经营工商业

D.工商业满足王室和贵族的奢侈生活的需要

18、(2008届惠州市高三模拟考试)鲁迅先生在小说《故乡》(1921年创作)中,描写了他见到童年的小伙伴闰土。闰土在谈到他的生活时说:“非常难。第6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这一材料说明辛亥革命后的我国农村()①军阀割据,战乱不息② 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困苦

③ 苛捐杂税繁多,农民入不敷出④ 自然经济完全破产,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19.(2009年海南省高中新课程综合检测历史)读《清明上河图》,与前代相比,从中能得到有关宋朝商业发展的哪些“新”信息()

①打破市坊界限②对外贸易以陆路为主 ③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④边境贸易繁荣 ⑤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A.①②③④B.④⑤C.①⑤D.①③⑤ 20.(2009届儋州市一中第一次统测题)《康熙松江府志》记载 :“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上述材料反映出松江地区()①棉织业发达 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 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④棉织业成为主要生产部门 ⑤对外交往频繁

A.①③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③④⑤

二、非选择题(共40分)21.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而欲擅晋国。令莫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作祭品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为畎亩之勤。

——引自《国语·晋语》

【材料二】管子曰:“今铁官之数(办法)日: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事立;耕者必有一末、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者(制造车马的手工业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

——引自《管子·海王》

【材料三】初税亩。初者,始也。古者什一,藉而不税。初税亩,非正也。古者三百步为里名目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

——引自《谷梁传》宣公十五年

【材料四】乌云遮满了半天,井田上润遍了雨点,这场久旱的甘霖啊!多洒上我的私田。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在当时社会生产中出现了什么新的现象?(2分)

(2)材料一、二与材料三、四所反映的内容有何联系?(2分)

(3)你怎样理解材料三中“初税亩,非正也”?材料四反映的情况是在初税亩实行前还是实行后?为什么?(4分)

(4)初税亩的实行对促进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有何作用?(2分)

22.阅读下列材料:(9分)

【材料一】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团辱之„„市井之子孙(寄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平准书》

【材料二】井口之交,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不为编户一伍之长,而有手室名邑之役。

——《后汉书·郭陈列传》 【材料三】今举世舍农桑,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功,充盈都邑。治本(务

农)者少,游食者众。„„是则一夫耕,百人食之;一妇桑,百人衣之。„„本未何足相供,则民安得不饥寒?饥寒并,则安能不为非?

——王符《潜夫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初年政府商业政策的主要内容。(4分)

(2)根据以上材料回答,西汉初年的商业政策是出于什么考虑?(3分)

(3)评论这种商业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2分)

23.17~18世纪的欧洲出现空前的中国热,当时的中国在世界文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1分)

(1)简述欧洲“中国文化热”出现的背景。(2分)(2)“当时的中国在世界文明中具有重要地位”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3)从何时起中国开始失去世界领先地位? 造成这种状况的国内国际原因有哪些(5分)?

24.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明清时期,官府对手工业产品收取重税。万历(1573—1620年)中后期,矿监、税使四处搜刮。苏州大涝,桑蚕减产,丝织品的税收却有增无减,以致“穷民之以丝为生计者,岌岌乎无生路矣。”官局垄断了丝织业,以低价强迫民间机户限期为官局生产,甚至还强制压价收买,往往“十不还一,无异空取”。官府对民间工匠管制很严,康熙时规定,有些工匠需编甲,“五人连环互保,取结报册”,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对丝绸出口,官府严加限制。清朝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船只货物入官”。

——引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

【材料二】 《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三】据雍正十二年《(苏州府)长洲县永禁机匠叫歇碑》载:“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惟有不法之徒,不谙工作,为主家所弃,遂怀妒忌之心,倡为帮行名色,挟众叫歇,勒加银,使机户停织,机匠废业。致机户何君衡等呈请勒石永禁。„„(长洲县官府决定)嗣后如有不法棍徒,胆敢挟众叫歇,希图从中索诈者,许地邻机户人等,即时扭禀地方审明。应比照把持行市律究处,再枷号一月示儆。”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政府限制民营手工业发展的措施。(4分)

(2)材料二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2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的实质是什么?(2分)

(4)依据材料,简要指出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分)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井田制遭到破坏,私有制确立,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2、答案:A 解析:春秋时期的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的私有,是我国农业税的起征时间。

3、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典型的小农经济。②③④都是小农经济的特点,①不符合现实,自耕农的生活并不富裕。

4、答案:C 解析:五彩瓷到明代才开始烧出来。

5、答案:C 解析:题干中的观点是“重农抑商”。C是黄宗羲驳斥轻视工商业的传统思想,他的主张是工商业和农业一样,都是“民生之本”,应该受到保护。

6、答案:D 解析:A是中国原始农业就已经形成了的格局。明清主要用金属货币,故B错。明中后期之后,民众的主要衣料是棉布,故C错。玉米、甘薯是明朝时从美洲引进来的,而且成为米、面之外新的主食品种。

7、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的陶瓷业发展。白瓷、青花瓷出现较早,珐琅彩在清代才出现,故选D。

8、答案:B解析:夏、商、周三代是中国青铜时代,故这一时期能表现其文明成就最突出的是青铜器。

9、答案:A解析:此题考察我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时的情况,早期雇佣工人计日受值,无主者,在桥头等待。

10、答案:B解析:本题考察对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材料中提到了雇佣关系,③④不合题意。

11、答案:C 解析:这是宋代范成大所写的反映太湖流域农民生活的诗句。把握题干的信息词:耘田、绩麻、耕织、种瓜等即可得出它是反映“男耕女织”特征的自然经济。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宋代工商业、广告业的发展。这一印记本身就是一张广告,其商标是“白兔捣药”,体现其商标意识。从“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可以看出这间铺是治金铺,体现冶金技术。

13、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我国商业和城市的发展,唐朝时,对市的设置有严格的限制,没有出现夜市和私家店铺,商业被控制在东西两市,由于唐都是国际性城市,所以D是正确的。

14、答案:C 解析:体现“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①②体现上的层建筑,政府采取的措施。

15、答案:A 解析:解题关键是读懂材料的意思,材料中有几个“毋敢”,即“不敢”,春二月,不要伐林木,以免洪水冲垮堤岸;不到夏天,不要把草锄掉烧成灰等,该材料反映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16、答案:D 解析:明清时期实行“海禁”、“闭关自守”,对移民和海外贸易进行严格控制。

17、答案:C 解析: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将商人们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驱使他们为政府服务,政府为商人们提供衣食。

18、答案:D解析:④自然经济完全破产,商品经济得到发展不符合实际。

19、答案:C解析:宋朝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明清时期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但在图中体现不出;《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东京汴河沿岸风光和繁华景象,与边境贸易无关;东京贸易的繁荣,及随处可为市的景象恰好反映了①⑤两项。20、答案:A 解析:由“所出布匹,日以万计”说明①对。“以织助耕”体现自然经济中的“男耕女织”的特点,③对。②要有雇佣关系,而材料中没体现。④⑤在材料中也没体现。

21、(1)解析:注意搜索有效信息“耕、牲畜、铁官、一锯、一锥”等即可得到答案。

答案:农业生产中牛耕出现.并开始使用铁制农具。(2分)

(2)解析:材料一、二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材料三、四 中的“私田”“ 初税亩”反映了生产关系的变化。

答案: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生产关系的变化。(2分)

(3)解析:结合当时的史实从土地所有制和赋税制度的角度分析。

答案:春秋以前,实行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国家不承认私田的合法性,认为向私田征收田租是非法的。(2分)初税亩实行前。从诗中可看出,由于“私田”不交税,因此奴隶主贵族重视私田超过井田。(2分)

(4)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初税亩在历史上的地位,土地国有开始向土地私有过度。

答案:初税亩的实行,国家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出现了封建剥削方式,标志着鲁国等诸侯国的井田制瓦解。(2分)

22、(1)解析:根据材料进行分析,重点捕捉“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不得仕宦为吏”等关键词。

答案:采取歧视商人的政策;对其生活方式加以限制;提高其所交税额;限制其政治地位,不许为官。(4分)

(2)解析:主要从材料三得出。

答案:为限制土地兼并,保证充足的农业劳动力和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稳定社会秩序.以保证长治久安。(3分)

(3)解析:考查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答案: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但从长远看,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2分)

23、(1)解析:应该从与中国文化热相关的世界和中国两个角度来考虑,从中国来说,当时的中华文明依然领先世界;从世界来看,西方新航路早已开辟,西方传教士东来,西学东渐的脚步开始。

答案:中华文明仍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航路开辟后,西方传教士不断东来,向西方介绍宣传中国文化。(2分)

(2)解析:可从政治、经济、疆域、人口等角度来看待中国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

答案:国家统一,政权稳固(康乾盛世);经济上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一位;是当时疆域范围最为辽阔的国家之一;人口增长速度快于世界各国,人口数量位居世界前列。(4分)

(3)解析:中国失去世界领先地位应该是在英国开始工业革命时算起,即18世纪中后期,其时正是乾隆皇帝统治时期。造成中国落后的国内因素可从政治、文化和对外政策等政策来说明,国际因素则可从西方资产阶级政权的确立,资本主义经济的飞跃——工业革命,及对外侵略扩张等角度来思考。

答案:乾隆后期(1分);原因:国内方面: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国和其它国家经济交流;政治上的日益腐败;文化思想上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主义。(2分。任意两点);国际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制度逐渐确立;工业革命迅速开展,生产力有了巨大提高;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外扩张掠夺。(2分,任意两点)

24、(1)解析:从材料中提取信息:“ 收取重税”、“以低价强迫民间生产”、“强制压价收买官府对民间工匠管制很严”、“对丝绸出口,官府严加限制”。

答案:对手工业产品收取重税(1分);官局垄断,以低价强买(1分);官府对民间工匠严格管制(1分);严格限制出口(1分)。

(2)解析:由材料中“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看出雇佣关系,体现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纺织业发达,工匠与机户之间存在雇佣关系,工匠无生产资料。(1分)资本主义萌芽。(1分)

(3)解析:由材料中的提取信息:“不法之徒”,“使机户停织,机匠废业”,“机户何君衡等呈请勒石永禁”“长洲县官府决定”。结合材料分析。

答案:机匠罢工、机户告状,官府发布告示禁止罢工。(1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手工业中的劳资斗争。(1分)(4)解析:由(1)(3)总结可得。

答案:封建政府的政策、措施(1分);劳资双方的矛盾(1分)。

第五篇: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三 三 课时跟踪训练

[课时跟踪训练]

(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东方风来满眼春”,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1992年,邓小平到深圳、珠海视察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这次讲话()①提出了真理标准问题 ②再次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使“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深入人心 ④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通过阅读材料可知这次讲话指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方谈话,而提出真理标准问题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故排除含①的选项。

答案:B 2.1984年1月,邓小平视察深圳结束后,时任蛇口工业区领导的袁庚问:“我们有个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不知道这提法对不对?”邓小平说:“对!”这让袁庚吃了定心丸。袁庚担心的是口号()A.逆潮流

C.不科学

B.悖路线 D.违民意

解析:材料反映了1984年即改革开放初期,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还不明确,人们提出一些口号、实施一些做法最担心是不是违背了党的路线。

答案:B 3.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延续了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表述改为“规划”。发生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A.“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政策的全面实行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定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由“计划”到“规划”的变化,体现了由计划指令到规划指导的变化,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答案:C 4.中共十四大召开后不久,有外电评论道:“这是一次加速和外国接轨的会议。中国必然会进一步影响世界。”此评论主要着眼于这次会议()A.阐明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外交方针和政策 B.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 C.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目标 D.评价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的重大贡献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众多国家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有利于中国改革的深入和“加速和外国接轨”。

答案:C 5.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五十一条:“在法律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这条修正案针对的现实状况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B.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C.外资大量进入中国 D.乡镇企业的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由题干中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可以判断当时私营经济发展迅速。A、C、D三项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就已出现。

答案:B 6.改革开放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时,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出现了根本性突破,其表现是()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创建经济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 C.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

解析: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从而实现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性突破。

答案:A 7.美国史学家说:“由于其众多的人口,中国在经济发展上的特殊问题是如何在避免忽视乡村方面的同时加强工业、如何在建设强大的国家工业的同时使乡村的民众摆脱物质上的贫困。”以下举措中最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是()A.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B.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C.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解析:由题干材料可知这位史学家强调发展工业与重视农业并举,这涉及资源的配置方式问题。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有利于实现农工并举,协同发展,D项正确。三大改造的本质是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扩大公有制的规模,只是主观上促进工业的发展,A、B两项错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是促进农业发展,C项错误。

答案:D 8.1997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主要是因为这次会议()①明确了党在新时期的工作重心 ②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③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问题 ④解决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问题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共十五大的主要内容。①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解决的,②是在中共十四大上解决的。十五大在③④等问题上提出的论断,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

答案:B

二、非选择题(18分)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邓小平《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

(1984年2月24日)材料二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歌曲《春天的故事》

材料三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南方谈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经济特区的设立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所起的积极作用。(8分)(2)材料二中的“春天”的内涵是什么?(4分)(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1992年南方谈话的重大影响。(6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及知识迁移的能力。第(1)问,应结合材料一从技术的引进、发展外向型经济等方面概括经济特区的设立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第(2)问,从《春天的故事》歌词中可以得知这里“春天”比喻改革开放的春天;第(3)问,从材料中就可看出是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认识问题。

答案:(1)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外向型经济,使特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基地。(凡答培养人才,获得知识;扩大对外影响可酌情给分)(2)内涵:改革开放。

(3)进一步破除了阻碍改革开放的思想束缚,解放了思想,有力地推动了改革的发展,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作业 第一单元 第5课 课时跟踪训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