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语文选修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最新同步教案7.
编辑:空谷幽兰 识别码:24-870661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1-13 01:25:03 来源:网络

第一篇:语文选修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最新同步教案7.

语文选修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最新同步教案

《唐诗宋词选读 春夜别友人等》教案7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一)由《登幽州台歌》导入: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参考《学习与评价》

2、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表现出他的怀才不遇,他的不平,他的忧愤,他心底的波澜。(引出作者陈子昂的介绍。)

(二)作者简介

陈子昂(659-700),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年任侠,24岁举进士,擢麟台正字,故世或称陈正字。迁右拾遗,故又称陈拾遗。屡上书言事,辞多直切,颇中世病,但罕为用。曾随武攸宜北征契丹,忤上降职。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诬陷,下狱死。陈子昂所作诗论著作《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影响。所作诗歌以《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等为代表,作品指斥时弊,风骨高古,有汉魏风骨,是他的诗歌理论的最好体现。

(三)朗读《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四)诗歌鉴赏

1、根据注释,初探诗意

2、找出诗中分别写“夜”、“别”、“时间”、“空间”的语句。银烛――“夜”; 离堂――“别”。

3、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离情别意。

4、具体分析

这首律诗一开头便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作者抓住这一时刻的心理状态作为诗意的起点,径直但却自然地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颇为深挚。“银烛吐青烟”,着一“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金樽对绮筵”,用一“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此中境界,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颔联“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源出《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山川”表示道路遥远,与“琴瑟”作为对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内心的波澜:“离堂”把臂,伤“琴瑟”之分离;“别路”迢遥,恨“山川”之缭绕。这两句着意写出了离情的缠绵,令人感慨欷歔。

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承上文写把臂送行,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这时候,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这里一个“隐”字,一个“没”字,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难舍难分时刻终于到来了。

结尾两句写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末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这首诗中作者没有套用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却在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情愫。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应不温不火。“火”则悲吟太过而感情浅露;“温”则缺乏蕴藉而情致不深。此诗写

离情别绪意态从容而颇合体度,有如琵琶弦上的淙淙清音,气象至为雍雅,不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5、探讨诗人是如何从空间与景物的描绘中写离情别意的?

诗人先写离别时的华筵(室内)的人和物,再写朋友告别时的环境(室外),突出表现了朋友依依惜别之情。诗人是根据离别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空间和景色的转换的,景色随着空间而变化,情感跟随景色的变化而逐渐加深。可以用下表来显示: 空间:离堂华筵(室内)别路山川(户外)洛阳古道(遥想)景色:银烛青烟 明月高树 悠悠远道 金樽绮筵 长河晓天

情感:相对无言 时光催人 悠悠离情 离情缠绵 难舍难分 此会何年

(五)总结诗歌鉴赏的一般规律。

(六)陈子昂与徐陵诗的简单比较(“风神初振”总结)附:徐陵的《长相思》

长相思,望归难。传闻奉诏戍皋兰。龙城远,雁门寒,愁来瘦转剧,衣带自然宽。念君今不见,谁为抱腰看。

1、徐诗有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陈诗无。

2、二诗写离情别绪,徐诗作哀声而无风骨,陈诗无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从中可以看出,此时的诗作已远离南朝时期的绮靡婉媚之风,已具风骨兴寄。这就叫“风神初振”!

二、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一)朗诵诗歌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二)作者简介

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河南巩县,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进士,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

(三)诗歌赏析

1、根据注释,初探诗意

①和(hè):奉和,即别人先做了一首,自己也依韵作一首。晋陵,今江苏常州。陆丞,姓陆的县丞。县丞是县令的辅佐官。《早春原望》是陆丞原诗的题目。②宦(huàn)游:离家到各地作官的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③偏:偏偏、特别。物候新:由四季景物的不同反映出季节的变化,这里指春天来临。④曙:黎明。

⑤梅柳渡江春:意思是江南的梅柳先开,然后才把春天从江南带到江北。⑥淑(shū)气:温暖的气候。催黄鸟:催动黄莺鸣叫。⑦晴光:晴朗的春光。转绿萍:使萍草变绿。萍:一种水草。⑧古调:这里指陆丞的诗。

⑨归思:回家的念头。襟:衣服的前襟。

2、请结合你对本诗的理解圈出表达诗人思想情感的关键词,并说说它的妙处。

“独有”、“偏惊”,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只有远离家乡、宦游在外的游子才对异乡的新春节物气候感到既惊且怪。

3、具体分析

这是一首和诗。原唱是晋陵陆丞作的《早春游望》。晋陵即今江苏常州,唐代属江南东道毗陵郡。陆丞,作者的友人,不详其名,时在晋陵任县丞。大约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前后,杜审言在江阴县任职,与陆某是同郡邻县的僚友。他们同游唱和,可能即在其时。陆某原唱已不可知。杜审言这首和诗是用原唱同题抒发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

诗人在唐高宗咸亨元年(670)中进士后,仕途失意,一直充任县丞、县尉之类小官。到永昌元年,他宦游已近二十年,诗名甚高,却仍然远离京洛,在江阴这个小县当小官,心情很不高兴。江南早春天气,和朋友一起游览风景,本是赏心乐事,但他却象王粲登楼那样,“虽信美而非吾土”,不如归去。所以这首和诗写得别有情致,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感受新鲜而思绪凄清,景色优美而情调淡然,甚至于伤感,有满腹牢骚在言外。

诗一开头就发感慨,说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言外即谓,如果在家乡,或是当地人,则习见而不怪。在这“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这一开头相当别致,很有个性特点。

中间二联即写“惊新”。表面看,这两联写江南新春伊始至仲春二月的物候变化特点,表现出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景色;实际上,诗人是从比较故乡中原物候来写异乡江南的新奇的,在江南仲春的新鲜风光里有着诗人怀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句句惊新而处处怀乡。

“云霞”句是写新春伊始。在古人观念中,春神东帝,方位在东,日出于东,春来自东。但在中原,新春伊始的物候是“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礼记•月令》),风已暖而水犹寒。而江南水乡近海,春风春水都暖,并且多云。所以诗人突出地写江南的新春是与太阳一起从东方的大海升临人间的,象曙光一样映照着满天云霞。

“梅柳”句是写初春正月的花木。同是梅花柳树,同属初春正月,在北方是雪里寻梅,遥看柳色,残冬未消;而江南已经梅花缤纷,柳叶翩翩,春意盎然,正如诗人在同年正月作的《大酺》中所形容的:“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所以这句说梅柳渡过江来,江南

就完全是花发木荣的春天了。

接着,写春鸟。“淑气”谓春天温暖气候。“黄鸟”即黄莺,又名仓庚。仲春二月“仓庚鸣”(《礼记•月令》),南北皆然,但江南的黄莺叫得更欢。西晋诗人陆机说:“蕙草饶淑气,时鸟多好音。”(《悲哉行》)“淑气催黄鸟”,便是化用陆诗,而以一个“催”字,突出了江南二月春鸟更其欢鸣的特点。

然后,写水草。“晴光”即谓春光。“绿蘋”是浮萍。在中原,季春三月“萍始生”(《礼记•月令》);在江南,梁代诗人江淹说:“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蘋。”(《咏美人春游》)这句说“晴光转绿苹”,便是化用江诗,也就暗示出江南二月仲春的物候,恰同中原三月暮春,整整早了一个月。

总之,新因旧而见奇,景因情而方惊。惊新由于怀旧,思乡情切,更觉异乡新奇。这两联写眼中所见江南物候,也寓含着心中怀念中原故乡之情,与首联的矛盾心情正相一贯,同时也自然地转到末联。

“古调”是尊重陆丞原唱的用语。诗人用“忽闻”以示意外语气,巧妙地表现出陆丞的诗在无意中触到诗人心中思乡之痛,因而感伤流泪。反过来看,正因为诗人本来思乡情切,所以一经触发,便伤心流泪。这个结尾,既点明归思,又点出和意,结构谨严缜密。前人欣赏这首诗,往往偏爱首、尾二联,而略过中间二联。其实,它的构思是完整而有独创的。起结固然别致,但是如果没有中间两联独特的情景描写,整首诗就不会如此丰满、贯通而别有情趣,也不切题意。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首诗的精采处,恰在中间二联。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这两首诗。

2、完成《学习与评价》上的1-5小题。

3、预习后面两首诗。

第二篇:语文选修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最新同步教案5.

语文选修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最新同步教案

《唐诗宋词选读 春夜别友人等》教案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陈子昂的生平。

2、理解诗歌表现的内容、感情。

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和转换表达离情别意的。

教学方法:点拨与诵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登幽州台歌》引出诗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表现出他的怀才不遇,他的不平,他的忧愤,他心底的波澜。)请同学讲出此首诗的作者――陈子昂。抒发的感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特点――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2、诗人简介:

陈子昂(659-700),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年任侠,24岁举进士,擢麟台正字,故世或称陈正字。迁右拾遗,故又称陈拾遗。屡上书言事,辞多直切,颇中世病,但罕为用。曾随武攸宜北征契丹,忤上降职。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诬陷,下狱死。陈子昂所作诗论著作《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影响。所作诗歌以《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等为代表,作品指斥时弊,风骨高古,有汉魏风骨,是他的诗歌理论的最好体现。

二、单读-齐读

三、解读:

.这首律诗一开头便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作者抓住这一时刻的心理状态作为诗意的起点,径直但却自然地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颇为深挚。“银烛吐青烟”,着一“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金樽对绮筵。,用一“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怀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此中境界,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颔联“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源出《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山川”表示道路遥远,与“琴瑟”作为对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内心的波澜:“离堂”把臂,伤“琴瑟”之分离;“别路”迢遥,恨“山川”之缭绕。这两句着意写出了离情的缠绵,令人感慨唏嘘。

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承上文写把臂送行,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这时候,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这里一个“隐”字,一个“没”字,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难舍难分时刻终于到来了。

结尾两句写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ju)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末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

四、自读思考:

(1)诗中哪些词语写了夜?

明确:银烛、明月、晓天

(2)诗中哪些词语写出了“别”?

明确:离堂、别路、金樽

(3)全诗在时间上有一个怎样的流转变化?

明确:夜晚→拂晓

(4)全诗在空间上有怎样的流转变化?

明确:室内→室外

(5)全诗通过什么事情表达了什么感情?

明确:诗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春。这时年方二十六岁的陈子昂告别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在一个温馨的夜晚设宴欢送他。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面对金樽美酒。他不禁要歌唱依依不舍的离情。所以,由一场筵席来表达朋友信念惜别之情。

五、品读探讨:

(1)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来表达离情别意的?

明确:诗人先写离别时的华筵(室内)的人和物,再写朋友告别时的环境(室外),突出表现了朋友依依惜别之情。诗人是根据离别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空间和景色的转换的,景色随着空间而变化,情感跟随景色的变化而逐渐加深。可以用下表来显示:

空间:离堂华筵(室内)

别路山川(户外)

洛阳古道(遥想)

景色:银烛青烟

明月高树

悠悠远道

金樽绮筵

长河晓天

情感:相对无言

时光催人

悠悠离情

离情缠绵

难舍难分

此会何年(2)体味写作特色:

这首诗中作者没有套用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却在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情愫。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应不温不火。“火”则悲吟太过而感情浅露;“温”则缺乏蕴藉而情致不深。此诗写离情别绪意态从容而颇合体度,有如琵琶弦上的淙淙清音,气象至为雍雅,不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1.渲染烘托

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使形象鲜明突出。烘托,也是衬托,只不过烘托不是一般的衬托,它还要用气氛的渲染来加重衬托的力度。也就是说,烘托侧重于指气氛的衬托。比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首联用华丽的色彩渲染了隆重、华美的筵席,烘托出二人友情的深厚;但是这筵席又是为送行而设,这就为全诗笼罩上了一种离别的伤感。“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直接来写离情。

2. 以景衬情(衬托)

衬托,此时也即烘托,是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通俗的来说,也就是不说出本意,而说出与之有关的事物或人。红花需要绿叶衬托,绿叶是衬托之物,红花即是本意。比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血。”孤寂的环境衬托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高洁。再比如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用滚滚东去的长江水衬托英雄人物的英雄业绩。

在古代诗歌中,更为常见的是以景映情,即通过景物的烘托,来深化人的感情。本诗中的颈联既是这样这样的名句。“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西向低沉的明月隐没在了高树的后面,耿耿的银河消失在了破晓的曙色之中。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难舍难分时刻终于到来了。明写景物和时间,暗写离人的难舍难分,这要比直接写“筵席长一夜,离情重万千”更加富有感染力。

3. 炼字艺术

古人特别注重炼字。比如贾岛。“推敲”一词的典故,讲的是贾岛边走边作诗,竟不小心冲撞了韩愈的马头。韩愈作为当时的大官,并没有责怪他,反而帮他思考。得出了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从此,“推敲”一词流传下来。其实,关于名人锤炼词句的佳话还有许多呢。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境界全出。还有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曾打动了多少读者!张先的“沙地并禽池上眠,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把景物写的活灵活现。

本诗中的一些字也有这样的妙处:

“吐”-----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

“对”-----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

“隐” “没”——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难舍难分时刻终于到来了。

“何”——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

六、布置作业:

1、准备背诵-检查背诵-默写全诗;

2、预习《春江花月夜》。

附:

1、板书设计

首联:写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

颔联:写离堂把臂伤琴瑟,别路遥迢情缠绵。

颈联:写户外所见,时光无情催人离。沉静之中见真挚情愫

尾联:写目送友人赴古道,隐隐哀愁胸中涌。

2、译文:明亮的蜡烛吐着缕缕青烟,高举金杯面对精美丰盛的席宴。饯别的厅堂里回忆着朋友的情意融洽,分别后要绕山过水,路途遥远。宴席一直持续到明月隐蔽在高树之后,银河消失在拂晓之中。走在这悠长的洛阳道上,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会?

第三篇:语文选修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最新同步教案10.

语文选修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最新同步教案

《唐诗宋词选读 春夜别友人等》教案10

教学过程及内容:

1、由《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引出作者陈子昂的介绍。(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表现出他的怀才不遇,他的不平,他的忧愤,他心底的波澜。)

2、朗读

3、理解诗意

首联: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

“吐”-----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

“对”-----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

颔联:这两句着意写出了离情的缠绵,令人感慨欷歔。

“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源出《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

“山川”表示道路遥远,与“琴瑟”作为对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内心的波澜

颈联: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这时候,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

这里一个“隐”字,一个“没”字,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难舍难分时刻终于到来了。

结尾两句写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末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

4、自读思考:

(1)诗中哪些词语写了夜?

明确:银烛、明月、晓天(2)诗中哪些词语写出了“别”?

明确:离堂、别路、金樽(3)全诗在时间上有一个怎样的流转变化?

明确:夜晚→拂晓(4)全诗在空间上有怎样的流转变化?

明确:室内→室外

(5)全诗通过什么事情表达了什么感情?

明确:诗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春。这时年方二十六岁的陈子昂告别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在一个温馨的夜晚设宴欢送他。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面对金樽美酒。他不禁要歌唱依依不舍的离情。所以,由一场筵席来表达朋友信念惜别之情。

5、品读探讨: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来表达离情别意的?

明确:诗人先写离别时的华筵(室内)的人和物,再写朋友告别时的环境(室外),突出表现了朋友依依惜别之情。诗人是根据离别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空间和景色的转换的,景色随着空间而变化,情感跟随景色的变化而逐渐加深。可以用下表来显示:

空间:离堂华筵(室内)

别路山川(户外)

洛阳古道(遥想)

景色:银烛青烟

明月高树

悠悠远道

金樽绮筵

长河晓天

情感:相对无言

时光催人

悠悠离情

离情缠绵

难舍难分

此会何年

6、陈子昂诗与徐陵诗比较:

(1)徐诗有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陈诗无。

(2)二诗写离情别绪,徐诗作哀声而无风骨,陈诗无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可见,此时的诗作已远离南朝时期的绮靡婉媚之风,已具风骨兴寄。这就叫“风神初振”!

第四篇:语文选修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最新同步教案2.

语文选修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最新同步教案

《唐诗宋词选读 春夜别友人等》教案2

【教学目标】

一 了解陈子昂的生平。二 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是如何通过空间、景色的转换表达离情别意的。

【教学流程】 一 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陈子昂,24岁举进士,他屡上书言事,辞多真切,颇中世病,但罕为用。后因忤上被降职,解职还乡后,被县令诬陷,下狱死。

陈子昂的诗论著作《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影响。代表作《感遇》三十八首。

代表作还有《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 诵读品味。

1、自读诗歌

2、个别小组展示

3、个人朗读,齐读。三 品读理解

1、诗中哪些词语写了“夜”? 银烛,名月,长河(银河),晓天

2、诗中哪些词语写了“别”? 金樽,绮筵(饯别之宴),离堂,别路

3、诗歌在时间上有何变化? 夜晓——拂晓

4、诗歌中的场景,在空间上有何变化? 室内——室外

四 品读探讨

1、诗人施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来表达离情别意的? 空间上从离堂华筵到别路山川,作者遥想到洛阳古道。景色上从银烛青烟,金樽绮筵到明月高树、长河晓天,作者想到悠悠道远。情感上从室内的相对无言的离情缠绵到室外的时光催人难舍难分,作者想到悠悠离情相会在何年。

总之,景色随空间而变化,情感跟随景物的变化而逐渐加深,变化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2、体会本诗的写作特色:

渲染:对环境、景物的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渲染出人物的离情之悲切。

衬托:以景衬情,如“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明写时间和景物,暗写离人的难舍难分,即通过写景物来烘托深化人物的感情。

【学习总结】

本诗写惯见的离情别绪,却无惯用的吁叹哀伤之词,而是在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情愫。

【学习巩固】

归自南阳

李昌祺

去日犹秋暑,归日已冷霜。江山非故土,人物是他乡。老态随年出,离愁共路长。埃尘如见恋,到处扑衣裳。

(1)从思乡的角度看,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请概括。

答:

四层。首联为第一层,写离开故乡的时间和长;颈联为第二层,写眼前所见不是故乡风物;颔联为第三层,写随着年龄增大,乡情日浓;尾联为第四层,写旅途艰辛,反衬归情急切。

(2)诗的尾联富有艺术感染力,请简要分析。

答: 尾联想象丰富,表达巧妙。作者不直接说风尘仆仆。旅途艰辛,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说风尘恋客,扑向人的衣裳,表现了诗人归乡之切,富有艺术感染力。

第五篇:202_届高考复习同步测试 专题二 望月怀远 (苏教选修 唐诗宋词选读)

专题二 望月怀远 同步测试(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一、语段阅读

(一)阅读《送魏万之京》,完成后面的1~2题。

送魏万之京

李 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首联、颔联哪两个词表达了季节怎样的特征?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什么情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微霜”、“鸿雁”点出了深秋时节送别时的萧瑟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时悲伤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二)阅读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完成3~4题。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3.“往来成古今”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往者成为古,来者成为今。三句说的是往者,第四句说的是来者。4.试分析尾联中“尚”字的表现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复杂的内容。①羊祜距今已过四百年了,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山上,其中人事变迁、朝代更替,变化多么巨大!②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效力,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而自己却无所作为,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自然令人更加伤感。

二、语言运用

5.请参照第二节,在横线上补上恰当的诗句。(要求化用唐诗宋词,语意连贯,富有意蕴)

我们从唐诗宋词的墨香中走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远隔天涯的夜晚;(2)通宵;(3)爱惜;(4)不能;(5)接近;(6)时间白白过去;(7)黄昏;(8)凋谢。

3.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空缺的部分。(1)__________________,天涯共此时。(2)灭烛怜光满,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云山况是客中过。(4)莫见长安行乐处,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海上生明月(2)披衣觉露滋(3)鸿雁不堪愁里听(4)空令岁月易蹉跎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最恰当的一句是()A.她善缝纫、刺绣,“三岁吟诗,四岁习画”,自幼便爱到弟弟们就读的私塾去偷听,不喜欢女红,被父母斥为“不安分”的小姑娘。..B.有人说,傅斯年与胡适一样,是位“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的复杂人物。而傅斯年也姑妄言之:“谁都没有资格骂胡适之,只有我可以骂,只有我才有资格骂。” ....C.在困难的日子里,为节省开支,林海音自己设计服饰,花钱不多,却把三个女儿打扮得花团锦簇。....D.余光中不仅是诗人和教授,也是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擅长评论并翻译,著作极丰,.迄今已结集出版的各式作品达五十多部。

解析:选B。B项,姑妄言之:姑且随便一说,不一定正确。A项,这里把“女红”理解为女子的梳妆打扮了。女红:指女子所做的纺织、缝纫、刺绣等工作或这类工作的成品。C项,花团锦簇:花成团,锦成簇。形容色彩缤纷、绚丽色彩的景象。这里当用形容女子打扮得格外漂亮的“花枝招展”。D项,并:连接词、词组或分句,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这里当用“与”或“和”,表示并列关系。

二、文言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藏书画者,多取空名。偶传为钟、王、顾、陆①之笔,见者争售,此所谓“耳鉴”。又有观画而以手摸之,相传以谓色不隐指者为佳画,此又在耳鉴之下,谓之“揣骨听声”。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阳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心意也。

相国寺旧画壁,乃高益之笔。有画众工奏乐一堵,最有意。人多病拥琵琶者误拨下弦,众管皆发“四”字。琵琶“四”字在上弦,此拨乃掩下弦,误也。余以为非误也。盖管以发指为声,琵琶以拨过为声,此拔掩下弦,则声在上弦也。益之布臵尚能如此,其心匠可知。

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世之观画者,多能指摘其间形象、位臵、彩色...瑕疵而已,至于奥理冥造者,罕见其人。如彦远《画评》言:“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余家所藏摩诘画《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其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欧文忠《盘车图》.诗云:“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此真为识画也。

画牛、虎皆画毛,惟马不画。余尝以问画工,工言:“马毛细,不可画。”余难之曰:“鼠毛更细,何故却画?”工不能对。大凡画马,其大不过盈尺,此乃以大为小,所以毛细而不可画;鼠乃如其大,自当画毛。然牛、虎亦是以大为小,理亦不应见毛,但牛、虎深毛,于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对用之说:“你的画确实很精巧,只是少了天然之趣。”用之非常佩服他的评点,说:“我常常担心自己不如古人,(原因)正在于这一点。”

参考译文:

收藏书画的人,很多人是贪图作者的名气。偶尔有传说是钟繇、王羲之、顾恺之、陆探微的手笔的,见到的都争着买进,这就是所说的“耳鉴”。还有的人看画用手去摸,据说着色均匀,手指摸上去没有高低不平的感觉的就是好画。这种方法又比“耳鉴”低下,叫做“揣骨听声”。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古画《牡丹丛》,画的下方有一只猫,他不知道这幅画的好坏。丞相吴育与欧阳修是亲家,他一见这画就说:“这是正午的牡丹。怎么知道的呢?画上的花,看上去涣散无力,而且颜色干燥,这正是中午时的花;猫的黑眼睛就像一条线,这正是正午时的猫眼。早上带有露水的花,花心收拢,颜色湿润。猫的眼睛在早晨和夜里都是圆的,随着太阳升高逐渐变为狭长,到正午的时候就像一条线了。”这也是善于推求古人的创作意图了。

相国寺的旧壁画,是高益的手笔。有一面墙上描绘了众多乐工奏乐的画,非常有意思。人们大多责怪弹琵琶的人拨错了下弦,那众多的乐管都发出“四”字的音,而琵琶的“四”字应在上弦,这里却是掩着下弦,是错误的。我认为这并不是错误的,大约管弦乐器是放开指头发出声音,琵琶是手指拔过琴弦发出音响,这一拔尽管按住下弦,但是声音却是发自于上弦。高益对画面的安排居然能达到这样的地步,他的匠心可以从中知道了。

书画的妙处,应该用心神去领会,很难用具体的形象来寻求。世上看画的人,大多能指点评说画中形象、位臵、色彩方面的瑕疵罢了,至于能够达到深刻理解其中奥妙的人却十分少见。就如彦远《画评》所说:“王维画东西,大多不管四季,比如画花卉,往往把桃花、杏花、芙蓉花和莲花同画在一个景中。”我家收藏的王维的画《袁安卧雪图》,上面画有雪中芭蕉,这就是王维得心应手、意到便成的画,所以达到的意境出神入化,全然得之于天意,这是难以和俗人论说的。欧阳修的《盘车图》一诗写道:“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这是真正地懂得画。

画牛、虎都要画毛,唯独马无须画毛。我曾经就这问题问画工,画工说:“马的毛细,不可以画。”我诘难他,问:“鼠的毛更细,为什么却要画?”画工不能回答。(其实)大概画马时,马的大小不过一尺多,这就要求以大为小,所以马毛细而不可画;画鼠时却正如原样大,自然应当画出毛。同理,牛、虎也是以大为小,所以也不应该见毛,但牛、虎的毛色深,马的毛色浅,按理必须有所区别。

过去小村里有个叫陈用之的人很善于画画,迪先生见他画的山水,就对用之说:“你的画确实很精巧,只是少了天然之趣。”用之非常佩服他的评点,说:“我常常担心自己不如古人,(原因)正在于这一点。”迪先生说:“做到这点不难,你应当先找一堵破墙,将一张白色的绢展开后,挂在败墙上,早晚观看。观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隔着白布看破墙上,高低平坎曲曲折折,都成山水之景象。用心揣摩仔细观察:高的是山,低的是水;坎的是谷地,缺的是山涧;明显的是近景,模糊的是远景。心领神会,清楚地见到那里有人禽草木飞动往来的景象,了然在目,就随着心意下笔,默以神会,自然之境都是天成,不像是人所为,这就可称为活笔。”陈用之从此以后画技不断进步。

三、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0~12题。

南浦别

白居易

语文选修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最新同步教案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