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巴蜀山歌》教案
编辑:岁月静好 识别码:24-1051777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27 13:15:44 来源:网络

第一篇:《巴蜀山歌》教案

《巴蜀山歌》教案

教学目标:

1、喜欢聆听、演唱民歌及具有民族风格的通俗歌曲,愿意探索有关民歌的音乐文化知识。

2、掌握有关民歌的基本知识。

3、欣赏,初步感知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感受民族音乐与民俗风情的丰富多彩。

教学重点:

欣赏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太阳出来喜洋洋》。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了解四川民歌的风格,感受民歌的绚丽风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欣赏法。

教具:

多媒体、视频、音频。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

1、民歌是什么?

民歌是人民的歌、民族的歌,是真实反映劳动人民情感、生活的歌曲作品。民歌以口头传播,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的传下去至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在代代积淀与传承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又赋予了音乐不同的形式和内涵,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民族音乐。它们是音乐文化的基础和源泉。

2、民歌的分类。山歌、号子、小调。

三、新课教学:

1、欣赏《槐花几时开》。

在中国的民歌中,“花”是一个最普遍的主题,其用法有三种:一是以花喻人,借花表法情爱;二是歌颂大自然,传授自然知识;三是借花起兴,以花为歌唱媒介,而花本身没有特定含义。

我们今天这堂课从“花”出发,感受民歌的绚丽风采。欣赏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

介绍“晨歌”,聆听歌曲,体验歌曲中富有地方特色的“啥子”的唱。“高高山上(哟)一树(喔)槐(哟喂),手把栏杆(舍)望郎来(哟),娘问女儿呀,你望啥子(哟喂)?(哎)我望槐花(舍)几时开(哟喂)。”

202_年11月28日,时隔60年后,87岁的老人喻祖荣在宜宾市青年川剧团又唱起了由他本人改编的民歌《槐花几时开》。60年前,正是喻祖荣将一曲名叫《神歌》的宜宾民歌,改编为了如今大家耳熟能详的《槐花几时开》,并最终传唱全国。

2、欣赏《太阳出来喜洋洋》。

《太阳出来喜洋洋》是一首四川儿童上山砍柴时唱的歌。歌曲形式简单,乐观爽朗表达了儿童们热爱劳动、热爱山村生活的情感。按照不同的歌唱方法分类,它属于山歌中的矮腔山歌。其音乐清新质朴,旋律较自由。全曲音乐只有六度,句间大多一字一音,节奏明快;句尾常用自由延长音抒发情感,使音乐悠扬舒展。句间采用的衬词“罗儿”、“郎郎扯光扯”等,来自赶牛的吆喝声和锣鼓声,流露出歌者愉悦自得的心情,使这首山歌更加生动形象。衬词虽无实在意义,却起到更好表达山中樵夫豪迈、自由的性格特征。作曲家黎海英将它改编为独唱曲,歌唱家蔡绍序富有热情和浓郁四川乡土气息的演唱,使这首民歌成为音乐舞台上常用的曲目之一。我们能够在歌曲中感受到四川人民的热情与豪迈之情,感受歌曲旋律的热情、豪迈、自由。山里的樵夫每天都要上山砍柴,非常的辛苦,樵夫们唱着豪迈、热情的山歌,我们可以看出樵夫们身上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以此升华同学们对生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通过学习民歌《槐花几时开》、《太阳出来喜洋洋》,感受了民歌的绚丽风采,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民歌是我们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了解中国的音乐,必须研究民歌,因为民歌是一切民族音乐的最丰富的源泉,让中国的花朵,香飘四方。

第二篇:《巴蜀山歌》教案3

《巴蜀山歌》教案

教学目标:

1、能用清晰明亮的声音富有表情的演唱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

2、体验同一首民歌的不同演奏、演唱形式,并体验不同形式带来的不同风格。

3、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知道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并喜爱民歌。

教学重点:

欣赏《太阳出来喜洋洋》、《槐花几时开》。

教学难点:

1、体验并接纳同一首民歌的不同演唱风格。

2、上波音及切分音的演唱。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四川民歌特点、四川风土人情(背景音乐:《槐花几时开》)

1、师生问好。

2、师:刚才在课前老师给大家放了一首歌,有谁知道这首歌的名字? 生:《槐花几时开》。

师:谁知道《槐花几时开》是哪里的民歌? 生:四川。

3、师:四川是个美丽的地方,有谁知道四川有什么好吃的? 生:四川有火锅,四川有九寨沟……

师:听了大家的话,我真想马上坐飞机去四川品尝美味。我还听说四川话特别有意思,谁能学说一两句? 生:……

师:四川的方言真有意思。下面我们就学着用四川方言来唱一句话。5 06 22 65 6 02 6 0 哐

扯 郎郎 一哐 扯

哐 扯(1)师范唱

师:“扯”字在四川方言里唱“che”,我们来学唱一下,好吗?(2)生学唱。

(3)师:这句旋律让你想到了四川人们在干什么?大家的歌声让我想到了四川的樵夫挑着担子在山上行走的情景,我们一边唱,一边来模仿他们挑担的动作。(4)生边唱边做挑担行走的动作。

二、感知、学唱歌曲《太阳出来喜洋洋》

1、听范唱

师:大家表演得不错,四川是一个多山的地方,农民们经常在山里劳动,大家刚才唱的这一段就像他们劳动时喊的号子。(师重复唱一次)另外休息的时候,他们还喜欢放开嗓子高唱一曲山歌,既消除疲劳、由愉悦了身心,老师这儿有一段四川农民清唱的民歌,大家想不想听?

生听原汁原味的《太阳出来喜洋洋》。

师:好不好听?音乐家们也觉得好听,所以他们把农民唱的民歌进行了整理与改进,就变得更好听了,大家一起来听听。生听童声齐唱《太阳出来喜洋洋》。师:这一次大家的感受还和刚才一样吗? 生说自己的感受。

2、学唱歌词

(1)读除衬词以外的歌词。

师:请大家把书翻到28页,我们一起把歌词读一下,括号里的衬词先不读。(2)师范读衬词。

师:下面大家读第一段歌词,老师把衬词加进去。(3)生学读衬词。

(4)生连起来读第一段的词。

3、学唱歌曲

(1)随琴轻唱第一段。

(2)纠正切分节奏、上波音的演唱。(3)随琴轻唱全曲。

4、处理歌曲

(1)用不同速度演唱歌曲各段。

师:刚才大家唱的时候,五段的歌词都用一种速度来唱,是不是有些单调?谁能动脑筋把哪里变化一下?

(2)欣赏男声合唱团演唱的《太阳出来喜洋洋》。

师:这样唱的感觉好多了,但大家唱的都是同一种声音,如果改成合唱就更丰富了。我们一起来听听。

(3)用合唱的方式演唱《太阳出来喜洋洋》。

a 练习引子

b 练习喊叫声 c 练习歌曲中的二声部

师:刚才他们唱的二声部和我们刚开始上课时唱的旋律很相似,我们把它加进去。

5、课堂小结

师:大家的模仿能力、演唱水平都很高,老师很佩服。同一件音乐作品,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表现出不同的效果,刚才,我们就听到了农民、合唱团的不同处理,人们还尝试用民族乐器来表现它。就让我们在中国民乐“唢呐”演奏的音乐声中来结束这一节课吧。(在民乐《太阳出来喜洋洋》的音乐声中宣布下课)

第三篇:《放牛山歌》教案

《放牛山歌》说课设计

本课是五年级音乐第一学期第五课。教学内容为:欣赏陕北民歌《跟上共产党把革命闹》、苗族民歌《歌唱美丽的家乡》,视唱广东民歌《放牛山歌》。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知道和感受我国民歌的体裁之一-------山歌的特点。并在听于唱的音乐活动中接受革命传统的教育。同时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对一个降号调的识谱、视唱能力。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复习旧知、欣赏《太阳出来喜洋洋》逐步引入的方法让学生来理解山歌的特点。首先,复习民歌的另一体裁------号子的特点。

然后,引入到广东民歌《放牛山歌》,让学生知道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音乐特色。通过视唱,拍击节奏,哼唱等方法,使学生能掌握一定的演唱技巧。并初步会唱一个降号调的歌曲。最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放牛山歌》的旋律、节奏比较简单,但这是学生初次接触一个降号调的歌曲,因此,我采用辅导——拍击节奏——视唱——哼唱——齐唱的教学方法来教授歌曲。

由于该班学生是农村学校的学生,自学、视唱能力不是很好,所以加以教师示范,同时让学生用优美、亲切的声音来表现冉欢快的情绪,让学生感受课堂的教学氛围。

整个教学过程采用感知、理解、操作多种手段,以教师示范、引导相互合作,力争达到教学目的,让学生在理解山歌特点的基础上,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兴趣。

《放牛山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第四课《放牛山歌》 教学目标:

1、认识八分音符节奏;

2、能够愉快地演唱歌曲《放牛山歌》;

教学重、难点:

掌握分音符节奏概念;高亢、愉快地演唱全曲。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导入:

1、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这里,放眼就是青山、草地,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老师真羡慕你们。你们平时除了上学,课余的时间都做些什么呢?(学生自由交流,引出放牛、捡柴。)放牛的时候,大家也唱山歌吗?你们教老师吼两嗓子吧。

3、师:“嗨”。指名学生“嗨”起来。(鼓励学生声音高亢一些,明亮一些。)集体“嗨”一遍。(帮助学生发声)

4、同学们喊得真够响亮!让老师也情不自禁地想放声歌唱一曲了。我们就唱一首放牛山歌吧。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17页《放牛山歌》,听听看歌词里的孩子也在干什么?(放录音,引出课题)

三、新歌教唱:

1、熟悉歌词:

师:谁听出来了?山歌里的孩子在干什么?生:唱歌、放牛、欢笑、捡柴、爬山等。(鼓励学生表演动作)

师:大家可能都听过老辈人唱过山歌,声音都很嘹亮。下面我们再听一听这首歌曲,感受一下四川的山歌又是怎样的呢?(复听歌曲,体会声音高亢,明亮。)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歌词,你还发现了什么?(衬词)

2、熟悉节奏:

师:同学们,这首歌曲同样是由许多快快慢慢的音符组成的,这就是我们说的节奏。

复习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节奏,认识八分音符节奏。

3、熟悉旋律及难点解决:

师:恩,老师发现了有的同学已经有点迫不及待想唱歌曲了,别急,先跟着音乐小声地哼唱一遍,同时,请留心你认为难唱的句子,告诉老师,我们一起学习。(师范唱歌曲)

纠正小问题,“背上那背个哟啥,大背兜啰”, “田地那做到哟啥,四犁又四耙啰”,下面请同学们跟老师把手拿出来,我拍一个节奏,你们模仿一下“X XX XX | XX.|”,预备齐。(生模仿)。师:好,下面我们不用手拍了,我用嘴说,我说的是“三年级孩子很棒”。请大家来一遍。(生说)。那现在我们把它换成“背上那背个哟啥”,预备齐。(生说)师:好,三年级孩子真得很棒。下面请听老师把这句话唱一下。(师范唱,生模仿).师:恩,那下面呢请同学们注意老师刚刚提的一些问题,我们再来完整地唱一遍。

师:恩,同学们唱的还不错,那老师想问问大家如果你是山里的孩子,在放牛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生:高兴,开心,兴奋。那我们演唱这首歌曲的速度是应该快一些还是慢一些呢?生:快。师:对了,下面我们把速度加快一些,用高亢、明亮的嗓音再来完整地唱一遍。(师领唱,生唱)

4、表演唱:

1、师:恩,大家唱得不错,下面请全体同学起立,跟着伴奏带和老师一起来表演唱一遍。(师带生做)

2、带领学生用打击乐器表现歌曲。小组表演。男女生分别表演。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首好听的山歌让我们感受到了山里孩子对劳动的热爱,老师相信你们也能做个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孩子。从今天开始行动吧!

下面说说几位评课老师的评课

A老师说:这节课没以前那节《天有多高地有多厚》来的有气氛有激情。(我开玩笑的答道,是不是教了俩年激情没了,呵呵,卫老师对我刚来时的那节音乐课印象非常深刻,他觉得音乐课热闹学生开心就是最大的收获,而经过俩年之后磨练的我,清楚的明白那是绝对不够的,而课堂的气氛与选择的课题也有着绝对的关系,有些课题上起来就是有气氛。)

评课的老师都是谦虚的说自己都是门外人,只是各自表达了自己的听后感受,而我自己明白哪些地方还存在问题,今天回家之后又对自己的教案进行了整改,打算在明天的班上尝试下,难点的地方是不是会有所改善

总之,深刻体会到要精心去对待每一节音乐课,只有在这样的态度下,教学水平才会提高,因为对于自己精心备的课会值得去反思去探索。

五、教学反思:

这首歌曲学唱上的难点是歌曲的第三乐句,学生对于切分节奏的把握还是很不够,本节课我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加入了教材目标之外的额外目标,如对歌曲几种演唱形式的了解,在学习合作中,学生也初步了解了山歌的几种演唱形式,但是这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教学难点没突破,教学目标没完全落实,这首四川民歌的民歌韵味也没深刻体会到,这些都值得反思,该如何去改进教学设计。

第四篇:放牛山歌教案

放牛山歌

杨桥中心学校

沈艳丽

教学内容:学唱《放牛山歌》

初步了解山歌,掌握山歌的风格。教学目标:

1、通过视听结合法学习,能用高亢、嘹亮的声音演唱山歌《放牛山歌》。

2、要以自己参加劳动而获得丰收的喜悦心情来演唱曲调和歌词。

3、体验四川方言“哟啥、哟喂”、“哥儿啰喂”等衬词在歌曲中的运用,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4、了解山歌的几种演唱形式。

5、对歌曲进行创编成旋律悠长,节奏自由的形式。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能用高亢、嘹亮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注意四川地方方言与语气的味道,掌握山歌的风格。难点:

1、切分节奏和附点音符时值的把握

2、音乐创编活动。教学准备:

课件

畅言资源

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导入山歌,让学生找出歌曲中歌词的特点。如歌词中的“罗儿、朗朗采光采、朗罗”等衬词。解释衬词的作用:它一般多用于山歌、小调、劳动号子中,用上衬词,可以抒发人的情绪、协调劳动时的节奏、烘托气氛。刚才这首《太阳出来喜洋洋》就是人们在砍柴时唱的山歌。人们一边劳动一边唱歌,心情是怎样的呢?(高兴的)对,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我们的手创造出来的。下次的劳动课,我们可要积极的劳动,因为劳动让我们生活的环境更美好!

二、新课

1、初听、发声练习打开畅言资源,初听《放牛山歌》旋律(伴奏)。生随老师律动。师:那这些动作都是跟什么有关系啊?抽生答。

师:跟农村劳动有关系。虽然现在是冬天了,但是春天和现在不一样,接下来我们一起去看看春天的农村,好不好?

师一边讲解,一边粘贴一些图片(太阳、牧童、牛儿、花朵、青草)同学们看一看,多美啊!其实小牧童啊一边走一边唱着歌儿呢!你们听听是什么歌儿?

师弹琴唱:哥儿罗喂,哥儿罗喂。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唱。(半度上行、下行)师:(指黑板)春天的景色真是太美了,这让老师想起一首儿歌: 太阳出来照北岩,赶着牛儿上山来,背上背个大背篼,又放牛儿又捡柴。太阳伯伯西山落,牛儿吃得肥又壮,背上背篼挑担柴,赶着牛儿回村庄。

同学们,其实沈老师念的这首儿歌和我们刚才的律动,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歌曲,名字叫做《放牛山歌》。师板书:放牛山歌 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歌。

2、复听歌曲并认识四川盘子

抽生说说歌曲与沈老师念的儿歌有什么区别。(有哟,啥什么的)师课件出示歌词(注:衬词,衬句用红颜色的字标出): 这些红颜色的字就是刚上课时老师说的衬词、衬句。师用四川话唱一遍(畅言伴奏)

提问:沈老师唱的和刚刚一体机上唱的有什么区别? 生:不是普通话。

师:说得真好。沈老师唱的是四川话。这是一首四川儿歌。它属于四川民歌中的一种,它的字句很精练,节奏很短小。这首歌当中有些字音有了变化,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解说村cen、啥sei、哥guo、岩ai这四个字在字音上的变化。师带生读)师:下面沈老师带同学们用四川话来读一读这首儿歌。师带生读整首儿歌

师:其实四川的民族民间的音乐里更是丰富多彩。今天,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种很民族民间的,在四川曲艺里经常用到伴奏乐器,(出示四川盘子)这叫四川盘子。我们看一看,用两个指头夹住盘子的底部,小指翘起来。(师演示)师生一起手持盘子,敲打节奏读歌词。(一、二、三、四,太阳出来哟喂„„)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接龙游戏,看看是左边的三小组同学读得好,还是右边的三小组同学读得好。左边的同学读前半句,右边的读后半句(左边:太阳出来哟喂,右边:照北哟岩,左边:赶着那个牛儿啥,右边;上山来„„)

3、跟琴学唱歌曲

学唱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在这个环节采用了:先念后唱,听唱结合,跟唱,对唱,一领众合等方法进行歌唱教学。课件出示乐谱:(1)跟节奏再念一遍歌词,想想小牧童都做了什么?这样容易记住歌词。

(2)跟老师的琴声轻声哼唱歌曲。提出要求:背挺直,脸上带着笑容。同学们的歌声让老师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3)师教唱一遍,生再齐唱一遍。

(4)对唱。师生对唱,男女生对唱。师:太阳出来了,山坡上长满了青草,牧童赶着他心爱的牛儿,你们说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啊?(高兴)那同学们得唱出这高兴的心情啊。好,下面请同学们用高兴的心情再对唱一遍。

三、创编活动 同学们,下面老师想把这首歌唱给同学们听一听。不带伴奏的哦!请你们听一听,我唱的和同学们唱的有什么不同。师唱第一段(山歌风味)抽生说:前面慢,后面快。师:同学们说是不是啊。这首歌曲就是带了那么点儿山歌的味道,山歌是人们在山野里劳动时歌唱的曲子,它的节奏很自由,旋律很悠长。又因为山歌是在户外演唱的,所以它的声音特点是很高亢的,很明亮的,只有这样,它的声音才会在山间传得很远。下面,我们就把它改成山歌形式。老师就不伴奏了,看着老师的手。师指挥,生唱(前四句即可)一遍。

师:下面我呀把同学们分成两部分,假设这是山谷,左右两边都是两座大山。周末了,同学们作业都做完了,太阳出来了,山这边的小伙伴要找山那边的小伙伴一起放牛,怎么办?(喊)怎么喊?(如:哎,太阳出来啰,上山啰)左边的小伙伴一起喊(哎,太阳出来啰,上山啰)那山这边的小伙伴怎么办?(如:哦,来 啰)右边的小伙伴一起喊(哦,来啰)。

师:在山上放完牛,捡好了柴,太阳也要下山了,孩子们是不是该赶着牛儿回家了。那你们说最后一句,孩子们的声音怎样啊?在强弱上有什么变化?(弱一点)那我们试一试。连唱三遍,声音音量越来越小。

师:接下来,我们把刚刚喊小伙伴的,加上我们改编过的,加上结尾的一起完整的来一遍。

师:牧童越来越远了,回家了。今天我们学唱了放牛山歌,并且创造性的表演了歌曲。同时,咱们在一起充分的感受到了有四川风味的山歌韵味儿,其实在我们中国大家庭中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民歌,而且都很有特色,以后有机会老师再跟小朋友们一起来学学祖国各地的民歌!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了。

四、师生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生:沈老师再见。

教学反思:《放牛山歌》是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放牧里的一首农村题材的歌曲。在教学中,我用《太阳出来喜洋洋》导入新课,知道衬词的作用,并进行劳动思想教育。再通过图片,让学生感受春天的农村美,提高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因为这是一首四川儿歌,所以在教学中,我先带同学们用四川话有节奏的朗读儿歌歌词,为后面的四川方言演唱歌曲做好铺垫,再用民族乐器四川盘子为歌曲伴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唱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在这个环节采用了:先念后唱,听唱结合,跟唱,对唱,一领众合等方法进行歌唱教学。最后的创编活动同学们完成得很好,为整堂课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第五篇:《五指山歌〉教案汇总

课型:综合课(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啰呢调”是黎族民歌中最为流行的调腔。它因歌曲开头时常用“啰呢”之类的衬词而得名。这种调腔的节奏从容、旋律舒畅、抒情性很强。

《五指山歌》在抗日战争初期流行在五指山区,是流行于海南岛革命根据地的黎族传统民歌。《五指山歌》是黎族人民依据“啰呢调”的调腔而创编的革命民歌,歌曲意境深远,以问答形式的歌词和清新优美而深情的曲调,抒发了黎族人民对红军、毛主席的爱戴和拥护。《五指山歌》为D徵调、变换拍子,舒缓的速度,二部曲式结构。其中,第一乐段的音调沉稳而抒情。第二乐段的音调,先是用坚定的语气表现嘲讽的内容:“蒋军失败流落海”;后又回到那种沉稳抒情的情绪中,以表现海南人民对红军崇敬、爱戴、亲近的深厚感情。

二、教学思路:

要上好乡土教材课,首先要有乡土教材。本课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的力量拍摄、收集、编写素材性电子教材,以祢补统编音乐教材的不足,并将那些丰富多彩的本土音乐纳入到音乐课的教学范畴来。

本课旨在带领学生尝试走进黎族去感受天籁般的民歌,让学生从小产生对家乡、对民族、对自己生活在海南这片热土的认同,从而使学生建立起强烈的的民族归属感、自豪感,培养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因此,这节课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参与艺术实践和探索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这节课的教学活动允许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允许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允许学生有个性化的独立见解。

三、教学目标:

1尝试用海南方言演唱《五指山歌》,认识“啰呢调”的音乐风格是黎族民歌中最为流行的腔调。

2、通过演唱、感受、体验、理解等课堂活动,进一步了解《五指山歌》音乐内涵和体裁。

3、采用研究性的学习方法,与民歌手近距离接触,培养对本土音乐的关注和兴趣。

四、教学重点:了解《五指山歌》的音乐内涵和体裁。

五、教学难点:

1、用海南方言演唱《五指山歌》和对变换拍子的掌握。

2、如何实施研究性的学习方法。

六、教学准备:

1、学生方面:成立课题小组,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预习、思考和收集有关黎族民歌的资料;然后全课题小组同学课前近距离接触采访黎族民歌手,把了解到的所有资料进行分类和筛选并制作成教学课件,为本课教学做好铺垫。

2、教师方面:(1)对课题小组的学生进行课前指导。(2)积极准备与本课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设计和制作课件以便对教学进行指导。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语: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是教材第十五册第五单元《椰风海韵》推荐的一首黎族民歌《五指山歌》。这节课的学习内容设计成两个部分进行:第一个部分由课题小组的十位同学根据课前准备的资料,介绍黎族民歌的文化背景;第二部分由我带领大家来进行歌曲演唱体验以及赏析。下面先请课题组的同学代表们上场,并首先由组长高元顺同学作主持。

(二)新课学习

1、学生课前学习汇报:

高元顺:大家好!我们课题组全体同学,在课前首先收集了关于黎族民歌的部分视频和文本资料,并认真地进行了归类和整理。下面我们分别进行汇报,请大家一起来了解黎族民歌吧。现在有请苏万华同学——

(视频配画外音):同学们,五指山的魅力不仅来自五指山、五条河,而更多的是来自于它那天籁般的黎族民歌旋律和来自于那些关于五指山黎族人民的动人传说。

吴清元:海南黎族民歌有什么特点呢?《五指山歌》是一首什么样的民歌?什么叫做“啰呢调”等等?在课前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和思考,在林老师的精心安排下,我们专门采访了海南著名的民歌手——五指山中学王秀莲副校长,下面请大家来分享我们精彩的采访过程:(欣赏视频——课题组的采访活动)

吴清元:其实在我们的采访中还有很多精彩、丰富的内容,课后再来向我们了解吧,下面的时间交给冯灵同学进行介绍。

冯灵:同学们,根据王校长亲历亲为的对黎族民歌的阐述和我们课前已收集到的资料,下面把这节课的部分知识归纳如下:(全体朗读——课件呈现)

●黎族分布在海南省各地。由于地区方言的关系,黎族又分为杞、侾、美孚、本地、德透五个支系,在支系中还会分出更小的支系。黎族各支系都有自己特定的传统音乐调腔。

●黎族民歌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传统黎歌,即以黎族语言套唱黎族传统曲调,称“黎歌正调”;另一种是汉词黎调,又称客话黎歌,即以海南话套唱黎调,这种黎歌深受客歌的影响,是黎汉文化交融的产物。

●黎族民歌的体裁:又分为山歌、情歌、劈山栏歌、舂米谣、犁田歌、打硪歌、儿歌、叙事歌等民歌体裁。

冯灵:大家说黎族民歌的体裁是不是特别丰富呢?下面我们有请文思远同学—— 文思远:接下来就由我向大家推荐一组黎族原生态民歌片段,据王秀莲校长介绍,视频里出现的民歌手演唱的曲目大多数是五指山地区的本地民歌、杞黎民歌和“啰呢调”。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吧!(视频——一组原生态的黎族各支系的民歌手现场演唱比赛的片段)

(曲1)“这是一首‘杞’黎的《四清调》,腔调非常的好听。”(曲2)“这是一首琼中的《红毛小调》,听起来很有特色。”

(曲3)“这首同样是琼中的《时运小调》,从她佩带的头饰,就非常有特色。”(曲4)“这首不知道有没有同学曾经欣赏过,它就是五指山区的《蕃毛小调》。”(曲5)“这首歌是非常有名的陵水地区的《啰呢调》,大家有没有从她的歌声中听出一点‘啰呢’味呢?”

(曲6)“这首歌相信有许多同学很熟悉,它就是非常好听的水满乡新调《久久不见久久见》。”

(曲7)“这首《叫侬唱歌侬就唱》也相信有许多同学熟悉,它是一首杞黎方言区正宗传统民歌,也可以用汉语海南方言演唱。流行于海南省琼中、保亭、通什、乐东、东方、昌江、白沙等黎族苗族自治县,至省内汉区各市县也都在传唱。此歌可用独唱、对唱形式来表演。“侬”是海南方言“我”、“咱”的意思,是小辈对长辈的谦称。”

文思远:同学们,我们刚开始听这些采集到的民歌,也是听得一头雾水,后来通过采访了王秀莲校长之后,才懂得如何分类和其中的特点。下面这首歌(曲8)是王校长为我们即兴演唱的《捡螺歌》:(继续视频)

高元顺:王校长的演唱真有专业水平!不知不觉中时间过得很快,我们的采访汇报就到此结束吧,现在就把这个讲台还给林老师。

师:同学们的介绍太精彩了!课题组同学的采访不仅开阔了我们的音乐视野,更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就是研究性的学习方式。特别是他们在采访中表现出来的睿智更是让老师震撼。我觉得,带着问题的课堂才是有生命的课堂!那么我们是不是以热烈的掌声对他们的劳动表示再次感谢!

2、学唱《五指山歌》

教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演唱《五指山歌》。这首歌曲我想同学们也不会陌生,试一试跟着老师的琴声先来演唱一遍。

评价:其实大家唱得还不错,有那么一点点原生态的味。那我想问问大家,刚才大家在演唱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这首歌的歌词里带有很多的衬词?‘哎罗……’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好,其实就是刚才冯灵同学介绍的“啰呢调”。

课件:“啰呢调”是黎族民歌形式中最为流行的调腔。它因歌曲开头时常用“啰呢”之类的衬词而得名。这种调腔的节奏从容、旋律流畅、抒情性很强。《五指山歌》就属此类。

教师:同学们,刚才在演唱的时候你们有没有关注到这首歌的音乐主题?下面我想请劳如兰同学归纳一下这首歌的音乐主题。

劳如兰:这首《五指山歌》的主题内容是歌唱红军胜利归来,嘲讽蒋军失败并逃往台湾的。

教师:对。《五指山歌》在抗日战争初期流行在五指山区,是流行于海南岛革命根据地的黎族传统民歌。《五指山歌》是黎族人民依据“啰呢调”的调腔而创编的革命民歌,歌曲意境深远,以问答形式的歌词和清新优美而深情的曲调,抒发了黎族人民对红军、毛主席的爱戴和拥护。同学们,舒曼曾经说过:“要留神细听所有的民歌,因为它们是最优美的旋律的宝库,它们会打开你的眼界,使你注意到各种不同的民族性格”。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通过旋律读谱,去感受黎族人民用沉稳抒情的情绪表现对红军崇敬、爱戴、亲近的深厚感情。首先请大家看一下这首歌曲的拍号有什么特点?

学生:3/4拍,2/4拍。

教师:那就是有两个不同的拍号对不对?不同的拍号出现在歌曲里是变换拍子。那么你们在仔细观察一下,变换拍子的出现在这首歌曲里有没有规律?请仔细看一下,宋乔雨同学来说说看,我试一试你的观察力。

宋乔雨:在每一乐段的开始都是三拍子……

教师:好,那么我们演唱的时候要注意,因为出现这种变换拍子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感觉。

⊙师生读谱:(强化感受变拍子节奏的准确性)。

⊙知识点归纳:变换拍子使得歌曲更加丰富、流动而富于变化。⊙ 教师范唱。教师:因为这是一首黎族民歌,我建议大家尝试用海南话来演唱,好吗?也就是刚才冯灵同学介绍过的:用海南话套唱黎调,叫做“汉词黎调”,是“黎汉文化交融的产物”。冯灵同学,我说得对吗?(学生回应)。

教师:请大家给点掌声!我先用“汉词黎调”来唱一遍,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老师一起唱……。用海南话套唱黎调,真有点像走进了幽雅委婉,如梦似幻的五指山区。如果说体育的美在于它的运动,美术的美在于它的色彩,那么,民歌的美则在于它的旋律,在于它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旋律的调式调性。如此美妙的一首黎族民歌,是什么样的音乐要素,或者说是用怎样的音乐手法来表现的呢?同学们,我们通常认识的音乐要素范畴有:(课件提示)

调式、拍子、速度、力度、曲式、情感、特色等等。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析一下《五指山歌》的音乐表现手法。(课件提示,师生讨论完成)

调式——D徵调;(民歌常用的)拍子——(变拍子)3/4拍、2/4拍; 速度——舒缓流畅; 力度——刚柔相济; 曲式——两段体结构

情感——歌曲的两个乐段:第一乐段——沉稳而抒情;第二乐段——坚定而自信。特色:歌词采用比兴的手法和问答的方式显得生动而富于哲理;衬词的妙用使得歌曲极富民族特色;旋律委婉流畅;曲调灵活动听;歌曲内涵深刻。

归纳:全曲由四个乐句构成,第一、二乐句是具有鲜明的五指山民歌特点的音调2 1 2 5的变化和发展。第三、四乐句的调式虽然有变化(从徵调式转为宫调式),但不论是节奏还是音调,均与第一、二句有密切联系。全曲发展层次分明,最后以悠扬富有回环的音调结束,曲终意未尽。

(三)、拓展欣赏:

教师:同学们,海南黎族民歌蕴藏着十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它已带给我们一分瑰丽、一分温馨和一分追忆,我们可以尽情地在其中用心去感觉它的博大和久远。一首好的民歌真正的生命来自于聆听,其实它美妙的内涵已经溶解在听着它的歌长大的那一批批人的血液中,我就是其中的一员。我虽不是真正的海南人,但也生在海南长在海南,从小就聆听老师为我们精心编织的海南民歌世界,享受过这份非比寻常的音乐盛宴,曾激活了我头脑中很多相关的知识。今天在这里我给大家提供一个音乐资源库:其中有运用各种音乐要素改编的新《五指山歌》——通俗唱法(MTV);有模拟大自然生态音源效果的现代派合唱《五指山

掠影》;有海口市教育局女教师合唱团在意大利第六届国际合唱节上演唱的黎族民歌;有经典的交响性的舞剧音乐和电影音乐;有赞美、歌颂五指山的艺术歌曲等等。由于时间关系,请你们选择欣赏一下:

⊙曲一:(由学生选择欣赏)⊙曲二:(由学生选择欣赏)⊙曲三:(由老师推荐欣赏)

师:同学们,可以说中国几代的作曲家在努力地让海南民歌与中国乃至世界的社会生活、音乐语言和美学趣味相结合。记得在06年刚刚落幕的意大利第六届国际合唱节上,我省前往参赛的一支合唱团———海口市教育局女教师合唱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2_年10月13日晚上在意大利嘎达市,用海南话及黎语演唱的呢喃、优雅、活泼的和声,以旋律独特、音色优美动人的黎族民歌《舂米谣》、《黎家姑娘》、《摇篮曲》、《斗牛调》和《打柴歌》征服了现场评委和观众,一举夺得本届国际合唱节民歌组金奖。正如当时省报新闻报道说的:

(视频、画外音)“海南民歌第一次以如此精彩的表现展示在西方的艺术舞台上,它如神秘的东方歌女诉说着远古的情怀,让西方观众为之击掌喝彩。在意大利,她们以海南民歌见长,一句海南话清脆的呼叫:“舂米罗———!”让那充满着黎族生活情趣的《舂米谣》回响在他乡,深深地打动在场观众的心;细腻深情的《摇篮曲》,活泼轻快的《打柴歌》等最终征服了观众,为合唱团捧回了金奖。所以说,是海南民歌将合唱团带往高高的领奖台,海南民歌也由此走向世界的高山之巅。海南民歌的历史可谓悠久、内涵丰厚,她完全可以以自己独特的艺术品位和魅力站在世界的艺术之巅,丰富世界的艺术品种,为自己赢得一席之地,也为地方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师:同学们,这节课通过对《五指山歌》的学习,打开了我们了解海南民族音乐的话题,相信 “啰呢调”的旋律已经根植在我们的心中,如果你们有想对《五指山歌》说的、对黎族音乐文化说的、对海南民族音乐说的,就把你的话直接写在纸上,然后在学校音乐墙报专栏里让大家共同分享。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检查是否有新评论

文章评论

页次: 1/0, 共 0 条►

《巴蜀山歌》教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