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五下科学教案[范文大全]
编辑:独坐青楼 识别码:24-944834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3-12 18:55:44 来源:网络

第一篇:五下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神奇的机械

1.什么叫机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分析、判断那些物品属于机械。

2.能够通过对比,知道机械可以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2.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科学在不断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机械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2.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各种简单的工具。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如果院子里有一块几个人都搬不动、很大、很重的石头,想把它移动一下,怎么办?通过学生说出的方法引出本课课题:什么是机械。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机械

(1)当你第一次看到“机械”这个词时,你首先想到了什么?(2)请同学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说一说,你认为的机械有那些?(3)学生汇报,其他同学可以给予补充。

(4)教师出示简单工具的实物图片,请学生判断这些工具是否属于机械。2.指导学生认识机械的含义

(1)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明确以上出示简单的工具都是机械。(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简单工作讨论:这些工具主要是用那些部分在工作,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方便,并记录汇报。

(3)揭示机械的概念,说明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与联系。机械名称 工作部分 带来的方便

3.指导学生认识机械的作用。

(1)用手搬不动的大石头,用木辊能撬动,这说明机械的什么作用?(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教师提供的工具,做使用与不使用机械能对比实验,集合机械给人类带来的益处。(教师要提醒学生操作时注意安全,防止发生意外)

3.提问:如果现在要你移动的不是罐头的盖子而是一块你根本搬不动的大石头,你怎么办?(学生讨论并发表意见)

4.操作演示后揭示:这种用来撬开或者提升物体的工具叫杠杆,是人们最早使用的最为简单的机械之一。相传古埃及人就是用这种“棒”搬动巨石,建造了金字塔。

5.谈话:这些“棍”、“棒”有什么特点?它们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能撬动大石头的装置——杠杆。

二、认识杠杆的结构,探究杠杆的功能

1.谈话: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所以要构成一个杠杆,必须有哪些材料?

(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

2.教师画杠杆的示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分析,认识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等。

3.分组实践操作活动。

⑴要求每个小组有一把尺子、一支铅笔和一些硬币。⑵把铅笔(支点)放在尺子的中间刻度下方。⑶在尺子两端各放一枚硬币,观察发现了什么。⑷指导学生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⑸预测:如果在尺子一端的一枚硬币上再加一枚,会发生什么? ⑹做测试,并记录结果。

⑺找出一种方法,在尺子的一端放两枚硬币而使尺子仍然保持平衡,实验并记录他们的答案。

⑻在尺子两端放不同枚硬币的前进下,寻找到多种使尺子平衡的方法。4.分析讨论实验数据。通过实验你有什么收获? 5.讨论:

⑴杠杆是否都省力?

⑵杠杆在什么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情况下费力?在什么情况下不省力也不费力?(作简单示意图表示。)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认一认大家带来的工具,你知道是怎么使用的吗? 2.说说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⑴生活中有哪些省力的杠杆?(剪刀、起钉锤、开瓶器、撬棒、老虎钳、手推车、夹壳器、园艺剪刀等。)

⑵生活中用到哪些费力的杠杆?为什么费力还要用它?它还有什么作用?(铁锹、扫帚、镊子、钓鱼杆等,因为使用它们可以使操作活动变得更加方便。)

⑶生活中哪种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天平、跷跷板)3.观察课本插图: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

4.讨论: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能找到一个支点,就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他说得有道理吗?你觉得是否可行?

3.斜坡的启示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斜面构造上的要素;

2.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

3.能通过实验验证斜面省力的原理。知识与技能

1.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之一,了解它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2.知道斜面及其变形——螺旋的功能及作用; 3.了解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2.关注身边的简单机械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⑴演示材料: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等图片、斧子、葡萄酒开瓶器、瓶子上的盖子、水龙头、螺丝钉、一段圆木等。

⑵分组实验器材:一个封闭的重盒子、长短不同的木板、铁架台或其他支架、弹簧秤、滑轮组、书、各种螺钉、各种楔形或螺旋的工具、三角形纸片。

2.学生准备:拉链、带盖子的塑料瓶等实物。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斜面。

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哪几种简单机械?这些简单机械各有什么作用? 2.谈话:假如有一个沉重的机器要你从低处搬到高处,你会怎么做?小组讨论,并利用身边的现有材料操作演示搬运活动。

3.交流,比较:哪一种方法搬运起来更容易些呢?

4.小结:利用斜坡,搬运工作会简单许多。用了斜坡,将沉重的机器用手推车推到高一点的地方就不是很困难了。(画示意图)

二、观察斜面,分析斜面要素

6.指导一学生操作实践,利用斧子的楔形结构将圆木劈开。说说感受。7.还有哪些工具也是楔形的?

8.组织学生观察拉链:你是否尝试过用手把拉链的两边扣到一起?怎么样把拉链的两边分开或者合上呢?

实践操作,体验拉锁的重要作用。

9.小结:螺旋、楔形等都是斜面的变形。

五、学习应用,迁移拓展

1.出示多幅图片,解释一下它们是如何省力的?

2.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和螺旋,它们的作用各是什么? 板书:斜坡的启示

斜面的高度长度不变,坡度越大→拉力越大 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 斜面的长度高度不变增加长度→拉力越小 斜面省力

4.拧螺丝钉的学问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轮轴构造上的特点; 2.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 3.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知识与技能

1.知道轮轴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2.知道轮轴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2.留心观察和研究身边的简单机械。

教学重、难点: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教学准备:演示器材:汽车资料课件、汽车模型、扳手、螺丝刀、打蛋器、钥匙、辘轳、游船图片及简单运动示意图。

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弹簧秤、钩码、细圆木棒、大小不同的塑料饮料瓶、螺丝钉、木块、扳手、实验记录表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1.操作竞赛:选择合适的工具,比一比哪个小组可以又轻松又迅速地把螺丝钉拧进木头里。

2.交流:获奖小组交流操作方法并试着解释其中的道理。⑴自己是怎么样做的? ⑵为什么要这样做?

二、观察实物,认识轮轴

1.谈话:谁对汽车方向盘比较熟悉,请给大家介绍一下。

2.出示汽车方向盘的图片,观察分析:汽车方向盘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是怎么连接的?

3.观看录像:驾驶员是如何操纵方向盘改变运动方向的? 4.交流观察收获。

5.小结:汽车方向盘分为两部分,一个大轮子和一根长轴;轮固定在长轴的一端;当我们转动轮时,长轴也跟着转动,并将运动传递给其他机械。

6.讲解:像汽车方向盘这样,由一个轮固定在可以转动的轴上的机械叫做轮轴。

三、制作轮轴,研究作用

1.学习使用简易材料制作一个轮轴。

方法1:利用工具箱提供的材料,由大滑轮盘、小滑轮盘组装而成。方法2:根据教材提供的方法。

2.演示各组制作的轮轴并设疑:使用轮轴能够省力吗? 3.提出假设,设计实验。

4.分组实验,研究轮轴的作用。

⑴将轮轴悬挂在铁架台上,将细绳穿过轮和轴; ⑵用弹簧秤在轮轴上提起两个钩码,观察读数; ⑶换更大的轮盘,重新测量所需要的力; ⑷换钩码数量,测需要的力。

5.教师巡视指导,督促学生作好实验记录。6.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

7.小结:轮轴能省力。省力的多少,和轮与轴的大小比例有关。8.讨论研究:为什么使用轮轴能够省力?

⑴如果把轮轴比作一个杠杆,它的支点在哪里?动力点在哪里?阻力点在哪里?

⑵根据杠杆原理,解释一下使用轮轴为什么能够省力。

9.小结:轮轴相当于一个杠杆,轮和轴的中心点是支点,作用在轮上的力是动力,动力作用的点在轮的边缘上,叫动力点;作用在轴上的力是阻力,阻力作用的点在轴的圆盘边缘上,叫阻力点。因为轮的半径总是大于轴的半径,所以作用在轮上的力总是小于轴所负荷的力,所以使用轮轴能够省力。轮与轴的半径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

4.定滑轮除了可以帮助我们改变用力的方向,还能帮我们省力吗? 5.动滑轮又有什么用呢?

6.学生选择研究动滑轮还是定滑轮。7.讨论实验。

8.交流、改善实验。

9.实验、记录、交流、小结。

10.要想做到既省力,又改变用力方向,可以怎样做呢? 11.讨论。12.实验验证。

三、回顾和解释

1.生活中如果想应用滑轮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觉得必须要有哪些条件,才能比较方便地使用滑轮?

6.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在比较现代自行车与过去自行车的差别中发现自行车的传动方式。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一些传动装置的结构和作用。能够对两种传动方式进行比较。会组装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方式。2.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传动装置及传动装置的作用。知道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结构和功能。了解自行车是怎样传动的。

认识玩具和常见机械的传动装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进行有关传动的研究活动。

能够留心观察所见到的机械传动方式。教学准备:自行车、齿轮、链条、皮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你们知道自行车为什么会向前进吗? 2.交流。

3.比较两种自行车的差别。4.重点观察现代自行车。

3.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难点:使蛋壳的切口尽量平直。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模型: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蛋壳8个半圆,纸筒24个,两块板(师提前必须预做实验P18)

学生准备(1)三角形纸筒、四边形纸筒、六边形纸筒、圆柱形纸筒(高度一样,底部周长一样,纸张一样,图画纸好)(2)带几张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四种基本图形

1.(出示各种图片或实物)

谈话: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物体,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你能说出下列物体是有那些形状构成的吗?

2.讲述: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物体是由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四种基本形状构成的。

二、探究不同形状的纸的承受力。

1.谈话:纸是我们最常见的材料之一,你能想办法给纸张改变一下形状托起一本书吗?

2.学生分组讨论。

3.老师让学生拿出提前做的各种筒形纸。

4.谈话:我们怎么来比较这几种不同形状的纸,谁的承受力大呢?[

5.学生讲述方法。

提醒:比较的时候在哪些方面应该保持相同的呢?如何比较结果?

6.谈话:我们用书本检测承受力,因为书本可以一本一本地放,测试时,要轻拿轻放,尽量减少书本对纸筒的撞击力,放书本是要对准纸筒中心,以防倾倒,一个纸筒只能做一次实验,不可重复使用,因为纸筒被重物压皱后,承受力大幅度下降,会影响测试数据的准确性。

7.学生实验,并做好记录。

8.小结:

三、了解各种形状在生活中的应用。

1.P18图,提问:下面物体是根据什么原理做成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2.讨论: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也是有牢固的形状?

四、拓展。

1.演示(出示蛋壳)薄薄的鸡蛋壳好像弱不经风,猜猜多少本子能将它压塌呢?

2.演示,P18圆筒实验,人站在上面。

(两个演示实验都是先预测老师再演示)

3.看了刚才两个实验,你有什么想法?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留心观察身边各式各样的物体,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改进它们的缺点?

2.搭支架

教学目标:

1.能够分析稳固性结构的特点;

2.能够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固性,能设计并制作立体支架;

3.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 4.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5.体验自主设计,自主发现的乐趣,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认识这个建筑物吗?(师手拿上海东方明珠塔的模型)(介绍有关东方明珠塔的知识)看到东方明珠塔你有什么感想?想知道这样美丽、雄伟、坚固的高塔是怎样建成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搭支架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

①老师这里有几个平面支架,请你猜测一下:哪种形状的稳定性最强?

②学生活动:a、小组成员分工把搭好的支架摇一摇,晃一晃,比较哪种形状的支架最不容易变形,省材料。

③汇报看和自己的猜测是否一致,小结:三角形最稳固最省材料

2.解决前面开课问题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东方明珠塔的结构,说一说它如此坚固的秘密吧!

3.加固其它平面支架

你能想办法使其它的支架变得稳固吗?(学生动手实验)

汇报(此处注意多鼓励学生)

4.拓展为后继学习准备

正因为东方明珠塔如此坚固美丽才使众多到上海的游人前往观赏,你也想搭一座这样的高塔吗?那怎样的高塔才算好呢?(高、稳、省材料)请同学们先在你的小组内设计一份高塔的图纸,咱们下节课进行一场建塔比赛好吗?

三、全课小结: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213

1.了解古代房子和现在房子的特点。2.知道设计在建筑中的重要作用。3.了解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建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造房子的艰辛和快乐。

2.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享受。

二、教学重点 设计并建造房子

三、教学准备

有关建造房子的材料、绳子、纸张、木棒、透明胶带等

有关各种房子的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人们居住离不开房子,你知道房子有哪些不同的类型么?

2.欣赏一些不同类型的房子,说说它们都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3.如果让你来建造一幢房子,你会建成什么样子。板书:造房子。

(二)学习新课

1.初步总结房子类型,看书上的图片,分析。

思考问题:古代房子和现代的房子有什么不同?

学生谈论,汇报

2.探究造房子的原理

(1)谈话:刚才我们比较出现代的房子在高度、功能等方面远远优于古代的房子,在建造的时候要考虑到哪些因素呢?

(2)学生谈论,罗列,汇报

(3)引导:根据已经学过的《折形状》和《搭支架》,怎样建造既省材料有牢固的房子,你们有些怎样的建议?

3.造房子活动

(1)我们造房子可以用的材料(提示:我们建造的是房屋模型,所选材料的可行性)

(2)分析材料

怎样把可用的材料变得更结实(结合《折形状》所学的知识)

怎样连接这种材料(结合《搭支架》所学的知识)

(3)分析书上的图,你从图上能学到什么经验?

学生讨论,汇报

4.动手操作

分小组自由搭建,教师巡视指导(提示:模型不宜过大)

5.评比,总结。

(三)总结

4.师生共同小结活动。

2.动物怎样繁殖后代

过程与方法

1.积极参与讨论交流

2.学会从书刊杂志或网络等途径查阅资料 3.会整理筛选有用的资料

科学知识

1.知道常见动物的繁殖方式

2.了解动物繁殖的一些区别,如后代的数量等

3.认识动物的繁殖方式和他们自身的特点是紧密相关的 4.掌握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动物的繁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2.认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我们知道植物不但可以用种子繁殖,有的还可以用营养繁殖的方式繁殖后代。动物也有很多繁殖方式,你知道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吗?

2.学生讨论回答

3.教师总结:在自然条件下,我们看到的大多数动物都是雌雄结合产生后代的,动物有性繁殖时,会有一系列复杂的行为,包扩雌雄动物的识别、交配,雌雄动物的产卵或直接生小动物,“父母”对“孩子”的哺育等。

4.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

二、了解动物的主要繁殖方式

1.学生动手操作,在热带鱼、乌龟、蛇、鳄鱼、鸟、老鼠和马这七种动物中找出那些动物是靠产卵或下蛋方式进行繁殖的,把他们用红笔圈出来

2.学生辨认圈画

3.师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卵生的概念

4.提问:31页下半部图中的卵或蛋分别是谁的?猜想并说出理由

5.播放多媒体资料

6.谈话:动物在繁殖方式上有那些不同。

7.学生讨论、汇报。

8.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动物繁殖的两种方式——卵生和胎生

9.活动:猜一猜32页下面图中的两种刚出生的小动物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认为?

三、讨论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后代数量的区别,对各自延续后代的意义

在小组交流收集到的自己在妈妈“肚子”里的情况,自己刚出生时的情况和妈妈怀孕时的情况,妈妈生下我之后的情况。

如:我在妈妈“肚子”里住了多少时间?

刚出生时我是什么样的?

妈妈在怀孕的时候有哪些反应?

我出生时他*的情形是怎样的?

2.了解人生命的孕育过程,体验母亲怀孕时的辛苦和不容易。

(1)了解人生命的孕育过程。

a.教师展示自己准备的一套胎儿生长发育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b.排序。P36页五副图是我们在妈妈子宫里不同时期的生长发育图。

请将它们按照从小到大的发育时期排个序。

(教师可以指示学生观察图片中的胎儿的大小、像婴儿的程度以及孕妇腹部隆起的程度进行排序)

讲述:它们分别代表了胎儿在母体内1个月、3个月、5个月、9个月和10个月的发育时期。

(2)体验母亲怀孕时的辛苦和不容易。

讲述:孕妇临产前,胎儿、胎盘及羊水的总重量约为5.5公斤,我们来体验一下妈妈怀孕时的负担。(要把重物在身上绑上一天。)

提示:在模拟孕妇的“负重”活动中,教师应教育学生认真对待,不要把此活动视为一种游戏,而应把它视作体验母亲怀孕辛劳的科学活动,从而使学生以严肃的态度感受母亲怀孕的身体负担,从而产生珍爱生命,孝敬父母的情感。

3.讨论、交流、思考、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话题:“我们应该怎样珍爱生命,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三)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四)板书设计:

4.我是怎样出生的

人类也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后代的 我在妈妈“肚子”里住了10个月

第二课时

(一)观察岩石并分类:

1.师问:通过我们的观察和研究,现在按小组给岩石分类,邻组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并做好记录。

2.学生分组实验(按自定的分类标准对岩石进行分类),教师巡视引导。3.分组汇报岩石分类方法。标本名称 我的发现

4.教师归纳学生发言。5.学生阅读文本(或看光盘、挂图)

6.教师引导学生按科学范畴把岩石重新分类。

7.学生分组研讨,教师巡视引导,对有争议的问题加以解决。

(二)全课总结和拓展

1.教师向学生介绍三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2.课处兴趣探究:A、上网查阅“岩石”资料;B、查找有关“岩石”的科普书籍,并在课后和同学交流。C、制作岩石标本并写上解说词和教师,家长互相交流。

2.认识矿物的性质

教学目的:

1.认识常见的矿物。

2.认识一些矿物对矿物分类。3.按一定的分类标准对矿物分类。4.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5.知道矿物在颜色、透明度、光泽、形状、硬度等方面的特征。教学重点:认识矿物的性质。

教学难点:区分透明与半透明的矿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用科学眼光和探究精神了解发现我们大自然中的矿物。教学课时:2节

教学准备:花岗岩、放大镜、《科学材料袋》、纸、彩笔、矿物、食盐、挂图、岩石标本、小刀、铜钥匙、玻璃。

2.作业:查阅有关“矿物岩石”的科普资料。

3.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

教学目标:

1.知道保护矿物资源的重要性。

2.明白矿物资源随着人类的开采和利用正在逐减减少。3.理解保护矿物资料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认识到矿物资源正在日益减少。三教学难点:调查家庭,学校的资源消费情况。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师准备:教学挂图(文本插图)、影象资料、笔、纸„„。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

1.师述:通过两节课的观察研究,我们认识了很多的矿物。2.提出问题:举例说明矿物岩石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3.先分小组交流,再全班师生共同交流。

4.教师归纳学生发言,并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二)认识矿物开采,了解矿物资源的紧缺。

1.讨论题:矿物是怎样被开采出来的? 2.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师生互动研讨)。3.教师介绍矿物的开采过程(学生补充)。

4.继续讨论:如果矿物资源开采用完,将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5.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归纳小结。

6.分组讨论:我们能为保护矿物资源做些什么?(学生相互交流意见,教师巡视倾听)

7.教师归纳小结。

(四)拓展延伸。

1.继续查阅有关矿物岩石的科普资料。

2.板书:大脑(板书课题)

过渡:关于大脑,你们还想知道什么?(重量、形状、大小、作用、结构等)

二、引入新课

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人类神秘大脑的模样和功能。

(一)用各种方法认识大脑

1.教师用台秤称出1400克(2斤8两)的物品(水果)。让学生拎一拎,掂一掂,感受大脑的重量。

师:我请六名同学拎一拎老师手里的苹果,猜一猜它有多重? 学生猜测并汇报。

师:这一重量相当于一个成年人大脑的重量,同学们猜一猜你自己的大脑有多重?

师: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重量是不同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不断的变重,到了成年以后逐渐成形就没有什么变化了,那么我们的大脑有多大呢?

2.认识大脑的大小。

引入:我们的大脑有多大呢?

师:请同学们伸出你的双手,把两只手握成拳头并拢在一起,并放在额头前,你大脑的大小就相当于你两只拳头并拢在一起时的大小。

师:我请四名同学(四名同学个头大小都有显著差异)分别上台给大家展示一下它们大脑的大力。

学生上台进行展示。

师:由于每个学生个体的差异,从而造成大脑大小的差别,刚才我们观察仍是大脑的重量和大小,同学们你知道我们大脑的表面是什么样的?

3.认识大脑的形状。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观察核桃仁的表面,其实我们人的大脑表面与核桃仁表面相似,有许多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这样的外形有什么作用呢?

生回答。

师:老师请两名同学上讲台做一个简单的实验(2个大小一样的纸团展开),下面的同学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实验结果并说一说你明白了什么?

师: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能够清楚明白这些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能增大大脑表面皮层的面积,帮助我们存储大量的知识。

4.大脑分为左右大脑半球,左大脑半球负责管理右侧身体,右大脑半球负责管理左侧身体。

师:你平时是左手做事多,还是右手做事多?

(右手做事多,说明你左脑用得多,我们的大脑是越用越聪明的,所以平时还可以练习左手做事,使你的右脑也变得更聪明)

5.认识大脑的软硬和颜色。

师: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小块鲜豆腐,同学们可以用手按一按它,然后说一说你的感受。

师:大脑的软硬如平时我们吃的鲜豆腐,所以非常的软,同学们在平时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大脑,大脑的颜色是什么色的?(学生观察课本)

师:对,不是白色的而是淡红粉色的。

(师出示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大脑的直观形象)

师:这是在人体活动中发号施令的脑,它由大脑、小脑、脑干三部分组成。

二、了解大脑的管理范围。

师:同学们在回答老师问题的时候,想一想你的大脑是怎样指挥你的? 学生回答。师:出示课件(大脑的管理范围)说一说,像这几种行为大脑又是怎样指挥的?

生:学生思考讨论,我们为什么把大脑称为“人体司令部”? 生:学生先讨论,再进行汇报。

小结:大脑就像司令部一样,指挥着我们的每一个动作,下节课我们就通过几个游戏我们就会对大脑的作用将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第二课时

一、测试大脑的记忆力和创造力

(一)记忆力测试 谈话:大脑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很多事情,下面我们来做一些有趣的测试游戏。1.游戏1——猜数字

师:介绍游戏规则(出示幻灯)

利用10秒时间仔细观察屏幕中出现的15个数字,看谁最快发现屏幕中缺少了哪几个数字。

①学生汇报

②提问:你有什么好办法又快又准确的记住这些数字? ③在你猜数字游戏时你们的大脑又是怎样指挥你的? 2.游戏2——拼图案

师介绍游戏规则和要求(出示幻灯)

用七巧板拼出一个图案,观察这一图案10秒钟,把图案弄乱后重新拼回原来的图案,并且图案大小和颜色不变。

师小结:我们的记忆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记忆,如,联想记忆、编顺口溜、理解记忆等,以提高我们的记忆力。

(二)创造力测试 ①七巧板

②既拼图要求,利用七巧板拼出各种图案,并给图起一个恰当的名字。

3.能够做不同部位,不同个体之间的神经反应速度实验并进行解释。4.能够解释人的神经反应过程。

教学重点:知道人进行各种活动时,神经的反射线路(即反射弧)教学难点:能说出人体进行不同的活动时,神经传导的线路。

教学准备:人体神经系统挂图,两支削好的铅笔(每人),一块橡皮。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1.同学们,我们同桌同学之间来做一个游戏,看看谁被打到手的次数多,谁被打到的次数少,每位同学实验五次。

2.讲明游戏的规则和要注意的事项。3.开始测试。

4.学生汇报实验的结论,并讨论分析原因。

5.共同讨论分析原因后,得出实验的结论。每个人的反应速度是不相同的,反应快的人不易被打到手,反应慢的同学则被打到手的次数比较多。

6.质疑:我们大家所说的反应快慢是怎么一回事。

引导讨论:将学生已有的前知识引入到即将进行的新知识研究中来。

二、探究人体内的神经是怎样分布和传递信息的。1.谈话引入

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已知:人对外界的刺激会做出各种各样的反应,那么外界刺激的信号是通过谁来帮助传递的?我们大脑发出的命令又是通过谁帮助传向身体各处的?

2.学生讨论、汇报。

3.提问:请大家分析一下,向大脑输送信号的神经和传递大脑发出命令的神经会不会是一种神经呢?

4.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不会是同一种神经,因为它们传递信号的方向不相同,传递信号的作用也不一样)

5.小结: 把信号从感官或身体的其他部分传入大脑(或神经中枢)的神经称之为传入神经,因为这种神经的作用是传递感知的,所以又称为感觉神经,把大脑发出的信号(命令)传递到肌肉等处的神经,称之为传出神经。因为这种神经传递的命令大多是分布到肌肉上去的,指挥身体的运动,所以又被称之为运动神经。

6.谈话:神经在身体各部位的分布是否均匀呢? 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探究一下吧!7.学生实验

测测皮肤里神经的敏感性,通过实验探测到身体的不同部位感觉有很大的差异,说明神经末梢在身体的各部位分布是不相同的,有些部位分布多,有些部位分布少。

829-

第二篇:五下科学教案

形形色色的动物

教学要求:

1、知道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能用不同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2、了解更多的动物种类,感受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

3、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4、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5、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教学准备:

1、图片:各种不同环境下生活的动物。

2、动物适应环境的相关资料或影片,如保护色、拟态、迁徙、饮食、身体形态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图片

1、出示教材上的第一组图片,让学生对照名称认识这些动物,让去过动物园的学生谈一谈他们所见过的一些动物,了解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等。

2、教师引导学生给这些动物分类,不要硬性给出标准的分类名称,只要学生能有自己的分类标准就行。

3、教师:这一组图片里的动物大都是珍稀动物,甚至是濒临灭绝的动物。同学们都知道有“一级保护动物”、“二级保护动物”等。这是为什么呢?(教育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道理。)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有趣的事情的前提是不同的动物在自己的生活环境里,要避免学生出现偏离的情况。教师可在之前提出明确的要求,在第一个学生交流的时候给予评价,以便指导学生交流,便于后续教学。

2、整理交流情况,用简明的语句记录下来,这一过程由学生自己完成。

3、学生交流不同的动物的有趣的事,不仅局限于书本提供的几 种动物,也可以是他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的或熟知的动物。学生可能会涉及到动物的形态、饮食、运动、防御等方面,教师要及时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到环境对动物的重要,动物为适应环境发生的诸多改变,并组织学生把整理后的交流情况记录下来,便于学生形成清晰的认识。

三、课外延伸

查阅资料,填写表格。

四、作业 动物吃什么

教学要求:

1、知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 些食物作为能量。

2、知道动物按食性可分为肉食动物、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

3、能制定简单的调查计划收集证据。

4、知道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完成一份“动物园里的动物吃什么”的调查表。(或“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吃什么”的调查表)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教材上的第一组图片,让学生对照这些动物,谈一谈这些动物,都以什么为食物。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学生分小组互相交流调查表。

2、教师引导学生给这些动物分类,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些食物作为能量。如果一段时间没有食物的话就会饥饿。动物按食性可分为肉食动物、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

3、家养小动物平时大多以什么为食物?(填写书上表格)

三、课外延伸

查阅资料,填写表格

同学们还知道哪些肉食动物、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

四、作业动物怎样运动

教学要求:

1、认识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2、通过观察,了解猫、狗和蜗牛等动物的运动特点。

3、能想办法解决在观察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4、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教学准备

1、影像资料:多种动物的运动方式。

2、提供观察对象:猫和狗各一只,每小组蜗牛一只。盘子,墨水、放大镜、条形透明玻璃片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图片

1、出示教材上的第一组图片,让学生说说这些动物的运动方式。这些动物涉及了鱼、虫、鸟、兽及软体动物。既有天上飞的,也有地上跑的、爬的,水里游的,还有水陆两栖的。通过这些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动物的运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2、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运动方式给这些动物分类。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仔细观察,猫和狗是怎样运动的。

这是一个学生通过细致地观察来认识身边熟悉的动物的运动方式的过程。教师提供观察对象,提出纪律方面的要求,提出观察活动的要求,既不要伤害动物,同时也要避免被动物抓伤或咬伤。

对猫和狗运动方式的细节观察,即猫或狗在行走、奔跑时四条腿的移动有什么特点?

2、整理交流情况,用简明的语句记录下来,这一过程由学生自己完成。

3、观察蜗牛的运动。

“蜗牛没有腿,它是怎样运动的呢?”以蜗牛为观察对象,进一步来认识特殊的动物的运动方式。为了便于观察,教材还提供了蜗牛的放大图片,并配上了身体个部分的名称。

三、课外延伸

动物还有哪些运动方式?

四、作业 动物的防御

教学要求:

1、知道环境对动物形态、生活习性等多方面有影响。

2、知道一些动物适应环境、防御敌害的特点。

3、能通过观察、查阅书刊等多种途径获得对动物防御敌害特点的认识。教学准备

1、刺猬、蜗牛等小动物。

2、学生自带(或教师准备)各种动物防御敌害的书籍。教学过程:

一、导入

动物要在自然界生存,必须要适应环境。

二、探索新知

1、老师出示教材上第一组图片。(青蛙、竹节虫、尺蠖)

在自然界中,有些较弱小的动物,为了避免被猎杀,所以用颜色与形态将自己伪装成跟周围环境景物相似,来逃避被敌害发现、追杀。这叫做动物的“保护色”和“拟态”。

2、动物除了利用保护色防御敌害之外,还有一些特点也是可以用来防御敌害的,比如利用身体特点。

学生分小组运用感官观察刺猬、蜗牛等动物在危险的环境的反应。注意图片中的学生话语提示:刺猬身上都是刺,御敌时身体会缩成一个刺球……好臭啊!这些都是学生感官获得的结果,直接反映了刺猬利用身体特点防御敌害的特点。

三、延伸

刺猬、蜗牛是这样防御敌害的,那么还有些什么动物有防御敌害的特点呢?又是怎样的特点呢?老师希望学生查阅资料获得更多的相关知识。

四、练习

教师指导学生填写教材第11页表格,希望学生能根据本课所学习到的知识和方法来完成。

第三篇:鄂教版五下科学教案

一单元 有趣的动物

1、形形色色的动物

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能用不同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2.了解更多的动物种类,感受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3.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4.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5.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教学准备:

1.图片:各种不同环境下生活的动物。

2.动物适应环境的相关资料、影片。如保护色、迁徙、饮食、身体形态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出示一组动物图片,让学生认识这些动物。让学生分别谈一谈这些动物的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等。2.引导学生分类。

二、新授

1.出示第二组图片。让学生观察、交流。2.让学生将情况整理后记录下来。动物名称 生活的环境 „„ „„

3.学生分小组汇报。4.学生阅读P4小资料。

三、课外及延伸。

1.查阅资料,填写下面的表格。动物特点 动物名称 资料来源 最大的动物

最高的动物

在寒冷地方生活的动物

夜间活动的动物

3.搜集资料、图片。办一期“有趣的动物”展览。教学反思:

2、动物吃什么

教学目标:

1.知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些食物作为能量。

2.知道动物按食性可分为肉食动物、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3.能制定简单的调查计划收集证据。

4.知道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5.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写成一份“生活中常见动物吃什么”的调查表 教学过程:

1.学生出示“生活中觉动物吃什么”的调查表。2.点部分学生汇报。

3.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记录学生汇报的情况。

4.学生看黑板,分小组交流。按食性可以把动物分为哪几类? 5.学生汇报分类情况。6.教师小结:

按食性动物可分为:肉食动物、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

7.学生分小组交流。猫、狗、鸡、兔四种动物平时吃些什么食物。将结果记录在课本P6页。8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9 课后及延伸。

你知道哪些肉食动物、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把它们填写在下表中。肉食动物 草食动物 杂食动物 教学反思:

3、动物怎样运动

教学目标:

1.认识动物运动的多样性。

2.通过观察,了解猫、狗和蜗牛等动物的运动特点。3.能想办法解决在观察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4.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的结果。5.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教学准备:

1.课件:多种动物的运动

2.提供观察对象:小猫、小狗,每小组的蜗牛或蚂蚁。教学过程:

1.放课件,让学生观察,里面的各种动物是怎样运动的。2.学生汇报。3.实物观察。

(1)将教师准备的活物放在讲台前让学生观察。(2)学生交流并记录。(3)学生汇报。

4.学生分小组观察。

(1)学生分小组观察蜗牛或蚂蚁。(2)边观察边记录。(3)学生汇报。5.课堂延伸

问:动物还有哪些运动方式? 6.课后延伸

收集各种动物运动方式的资料并观察你所看到的动物怎样在运动。教学反思: 动物的防御

教学目标

1、知道环境对动物形态、生活习性等多方面有影响。

2、知道一些动物适应环境、防御敌害的特点。

3、能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4、能通过观察、查阅书刊等多种途径获得对动物防御敌害特点的认识。尊重证据。教学准备

1、红、黄、草绿三色的条形塑料片每组10个,秒表每个小组一块。

2、刺猬、蜗牛等小动物。

3、学生自带(或教师准备)各种动物防御敌害的书籍。教学过程

1、用秒表定时计时的方法,在实验之前教师要通过示范、反复练习使学生掌握。

2.观察刺猬、蜗牛在危险的环境中的身体反应的活动,小动物的选取不必拘泥于刺猬。因为虽特点鲜明,但不易准备。这里只要是能利用身体特点防御敌害的小动物都可以。

3.学生通过查阅书刊获取知识,书籍的来源可以是教室的图书角,也可以由教师准备或学生自带。教学反思: 动物的繁殖

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生物的生命过程是不一样的,感受不同生物生命过程的复杂多样。

2、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3、能列举常见的几类动物的不同生殖方式。

4、体验科学探究中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5、喜欢大胆想象;珍爱生命。教学准备

1、小组观察用放大镜、盘子;各种常见卵生动物的卵。

2、各种胎生小动物诞生时身体反应的图片。教学过程

1.教师要能保障为学生提供各种常见的卵生动物的卵,如青蛙卵、蟾蜍卵、蚕卵等等;并营造这些卵的成活环境,便于学生观察。教材将本单元安排在春季进行,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2.学生的已有经验是学习本课的基础,比如,对于胎生和卵生的认识,对动物繁殖习性与生活环境的认识,他们不是一无所知,教师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必要时加以引导。要发挥学生的大胆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3.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及后续的交流讨论活动时,问题的指向性要明确,以便使学生活动的目的更清晰,流程更顺畅。

4.关于课外观察鸡孵化小鸡的活动,目的是了解动物的生命过程,具体选择什么卵生动物来观察它的孵化活动,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来确定。建议一般可选观察蚕卵的孵化过程。教学反思: 多彩的生命

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生物的生命过程是不一样的,感受不同生物生命过程的复杂多样。

2、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的解释。

3、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

4、能通过整理记录形成综合性认识。

5、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珍爱生命。教学准备

1.蚕和凤仙花一生经历的各阶段的图片。

2.狗尾草、橘树、黄瓜、银杏树、苔藓、蕨等植物的生命过程各阶段的图片和相关资料。教学过程

1.对于动物一生经历的各阶段的观察讨论,以扶为主,要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问题的指向性,具体性;讨论交流的引导;适当的解释说明;梳理认识的及时、细致地牵引。对于植物一生经历各阶段的观察与讨论要以放为主,在前面已有的方法的基础上,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也要提供必要的资料和图片。

2.学生熟知的蚕和凤仙花的生命各阶段的学习教师可提供图片,加强直观印象。

3.植物一生各阶段的学习,教材并没有提供它们各阶段的形态图片,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的解释,但学生的解释并非事实,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教学反思:

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运动时六条腿移动的特点。

2、能够想办法研究蚂蚁的运动特点。

3、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4、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5、能想办法解决在观察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6、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7、愿意合作与交流。教学准备

各组研究用的蚂蚁,放大镜、白纸、墨水、纸巾、棉签、细沙、水等材料。教学建议

1.教师在学生自由研究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很重要,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各种服务,包括学生必备的和可能会用到的器具,学生对操作流程不明确处的解释说明和学生在研究中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及方法的指导等等。另外,教师还要有效地组织各组的活动,使研究活动能顺利的完成。2.活动记载怎样填写,教师在研究之前应使学生明确,每个部分填写的内容及相关要求。教材的活动提示很具体,是指导学生展开研究的依据,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和明确。

3.自由研究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那么,小组的活动是否有效率,小组长在其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应重点关注小组长在各组的组织。教学反思: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的:

本单元教学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研究植物的繁殖和移栽的兴趣和实践科学研究的方法,丰富学生关于植物的经历。能在教师引导下逐步制定明确科学调查的步骤并组织实施科学调查活动,从而知道科学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二、教学要求:

1、能整理对植物繁殖方式的了解并进行交流。

2、学会用杆插的方法繁殖植物,对植物杆插后的生长情况进行跟踪记载,能根据记载对比不同的方式对植物繁殖造成的影响。

3、知道什么是嫁接、靠接,掌握植物的方法。

4、了解植树造林对于我国发展的重要作用,知道相关的林业法规和纪念日,养成从小关心环境的良好意识。

5、认识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在繁殖动、植物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

三、教学重点:

通过仔细观察蒲公英的种子,了解其种子结构的特殊性,认识蒲公英的繁殖方式,从而进一步分析植物繁殖过程中运用的科学原理。

四、课时安排: 植物的繁殖 2课时 8 茎繁殖 2课时 9 移栽繁殖苗 1课时 10 苗圃里的蒲公英 1课时 11 生物繁殖新技术 1课时 12 水力发电站 1课时

7、植物的繁殖

教学目标

1.认识苗圃中的几种常见植物。

2.能根据对苗圃中植物的观察,提出植物繁殖方面的问题。

3.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制定、明确科学调查的各步骤并组织实施。4.知道科学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联系苗圃,做好参观的组织工作;绘制班级分工表;实物展示台。

2.小组准备:铅笔、尺、记录用纸。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户外活动,提出要求

带学生去观察苗圃中的植物幼苗,注意里面有多少种不同的植物的苗?

二、相机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插图,认识柏树苗、枇杷苗、杨树苗和月季苗。

三、小组讨论

这么多的植物幼苗是怎样繁殖出来的呢?

四、学生交流讨论情况,师归纳并板书

1、由种子繁殖出来的

2、人工技术培育出来的

3、用根繁殖出来的

4、用茎繁殖出来的

五、师提问:怎样才能知道以上的说法是正确的呢(进行科学调查活动)

六、组织学生进行科学调查活动

1、明确目标

2、确定调查方法

3、完成人员分工

4、开展活动调查

5、做好记录

七、师小结 教学反思:

7、植物的繁殖 第二课时

资料整理、总结与汇报

该课时的重点集中在资料收集后的整理和总结,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和自我展示能力。

1.小组汇报各自调查情况。

提出问题:各个小组调查的结果是什么?指导各小组依次上台,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调查记录。各小组汇报完毕以后,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在教材规定的区域填写总结并汇报。2.其它相关资料汇报。提出问题: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或者疑惑的地方?学生讨论后提出。学生在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必然会有一些新的发现和疑惑,要求学生提出来,即为后期教学提供素材,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教学总结:植物的繁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陆续接触一些植物的繁殖方式和移栽方法。板书:

7、植物的繁殖

种子繁殖 人工培育

用根繁殖 用茎繁殖

8、茎的繁殖

教学目标:

1、知道用茎繁殖植物的方法包括扦插和嫁接。

2、掌握用扦插、靠接来繁殖植物的方法。

3、能熟练运用工具完成扦插、靠接中各个步骤。

4、能进行简单的扦插切面对比实验,知道对比实验中唯一能改变的条件切面的形状不同。

5、能对不同切面的茎的生长状况进行预测,并能与实际结果相比较。

6、能对实验进行长期的观察记录,并知道在观察的过程中尽可能不干扰植物的生长。

7、能区分身边哪些植物是用茎来繁殖。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扦插、靠接操作分解图。

2、分组材料:小刀、草灰、月季成株、净砂、枝剪、培养槽、塑料膜、毛桃树、良种桃树。

3、课前准备:收集利用茎繁殖植物的相关资料。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题

1、前面我们知道了有些植物的幼苗是用茎繁殖出来的,那么,月季能用茎繁殖吗?

2、这节课,我们就动手试试吗!

二、组织学生动手实验

1、分别截取两段月季当年生的茎,将一段茎的下端剪成平面,一段茎的下端剪成斜面,并将它们编号。

2、取土质一样的两个花盆,并将截取的茎分别插下去,有兴趣的可以猜猜哪根茎会生长得更好?

3、指导学生观察茎的生长情况并做好记录。

4、设立奖品,根据三天后月季的生长情况,为猜中者发奖。

三、师讲述并板书:

像上面实验中这样直接把植物的茎插入土壤中进行繁殖的方法,叫做扦插

四、让学生说还有哪些植物是用扦插的方法进行茎繁殖的?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旧引新

1、点名说什么是扦插?

2、今天,我们来了解另一种植物的繁殖方法——嫁接

二、学生汇报在家观察月季生长的情况,并为猜中的学生发奖品。

三、师讲述:如果把一段植物的茎接到另一株植物上进行繁殖,这种繁殖方法叫做嫁接。

四、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1、将盆栽的毛桃树,靠近良种桃树。

2、选精细相近的茎,用锋利的小刀削去茎直径的三分之一,削出一个椭圆形切口。

3、把两根茎上的切口对接,使切口的树皮部分紧密接触,用塑料薄膜事绑扎。

4、切口俞合后,剪去切口上端毛桃的茎,剪断切口下端良种桃的茎。

5、观察嫁接后茎的生长情况,做好记录。

五、师提问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植物是用茎繁殖的。

六、活动:夺红旗回答上述问题

七、小结:板书

8、茎繁殖 月季 扦插——直接把茎插入土壤

毛桃树 嫁接——一段植物的茎接到另一株植物上 教学反思: 移栽植物苗

教学目标

1.认识植物造林的重要作用.2.能就植物移栽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详细的讨论,最终掌握植物幼苗移栽的方法.3.完成扦插月季幼苗的移栽任务,能熟练地完成移栽操作.4.能对移栽后的植物继续保持研究的兴趣,并完成观察记录.5.认识我国关于植物的相关法规和纪念日,了解法律法规、纪念日的重要意义.6.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乐于奉献的道德情感.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移栽月季苗分解图

分组准备:扦插成活的月季苗、花盆、瓦片、泥土、移植铲、水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1.指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师问:“你们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到过相似的场景吗?你觉得移栽植物造林绿化有什么好处?” 引导学生对生活经验进行整理,并就此进行简单讨论.适当时,可以对相关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认识到移栽植物绿化环境的重要作用.2.讨论移栽的注意事项,知道移栽方法.提出问题:怎样做,才能使植物的幼苗容易成活?学生进行讨论,形成初步的认识.在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要充分考虑哪些条件是影响移栽成活率的关键.3.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26页“小资料”,并进行讨论.(这样可以使移栽的方法更加清晰,使后期学生操作移植月季幼苗的成活率得到提高.)4.指导学生形成讨论后的结果,将结果填写在教材中.(讨论的结果,实际上是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教材资料、查阅其它资料后形成的最终结论.)5.完成填写后,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适当组织全班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交流,形成全班之间的取长补短,进一步完善认识.6.实际操作并完成月季幼苗的移栽.出示关于月季移栽过程的分解图,对各副图片进行详细的讲解.(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更加准确地完成移栽活动的每一环节.对前面通过讨论得到的移栽方法的进一步强化.指导学生充分认识到移栽的过程虽然比较简

单,但是每一步操作的准确程度直接关系到月季幼苗的成活率.)教学时应该适当补充相关内容:图1,瓦片的大小应该能刚好罩住花盆流水孔,底层土壤应该用手轻轻压紧;图2,从繁殖槽内挖掘出幼苗时,尽可能保持根系周围的土壤不脱落,不要触碰根系;图3,填土窑均匀;图4,压实土壤的动作要轻,用力要均匀,避免用力过重导致土壤内根系被破坏;图5,一次性浇透水,以水不漫过花盆,并从流水孔流出多余水为准,强调要节约用水.补充移栽后期管理注意事项:刚移栽的幼苗要放在阴凉、通风的环境中进行管理;浇水要一次性浇透;注意观察土壤变化,土壤发白时就应该浇水;每天注意给幼苗的叶面喷水,保持空气湿度;移栽后的1~2个月内不需要浇肥料,以免灼伤根系.指导学生完成月季幼苗的移栽工作,要及时纠正操作中的错误.移栽结束后,师问:“我们的移栽工作已经完成了,月季能正常生长吗?”要求学生对移栽后的月季进行跟踪观察,并结合小组特点完成各自的观察记录工作.7.知道我国关于植物的相关法律法规,知道“植树节”的由来和含义.收集一些关于我国所建立的保护植被的法律法规,对学生进行讲解.“植树节”的由来和含义,指导学生在课前或者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来获取.提出问题:如果要在植树节这一天开展一次植树活动,我们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引导学生将前面所学习到的繁殖、移栽相关知识进行重新整理,并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简单的实施计划.教学反思: 苗圃里的蒲公英

教学目标

1.知道植物的繁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2.知道蒲公英果实是通过飞行来传播种子。

3.蒲公英的果实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是由于结构上类似于降落伞。4.通过图片观察,了解除借助飞行进行繁殖以外的其它五种繁殖方式。5.能通过实验获取数据,根据数据对蒲公英果实飞行能力进行定量分析。6.能借助仪器对蒲公英果实进行细致观察,发现结构上的特点,并联系其飞行能力进行分析得到结论。7.能进行数据记载和观察记载。

8.能采用多种形式收集植物种子传播的资料,并进行整理。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苗圃图片、六种不同繁殖方式图片 小组准备:蒲公英果实、培养皿、卷尺、放大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回顾参观苗圃中的发现,生成研究问题。

展示苗圃图片。师问“:在参观苗圃的过程中,除了看到很多人工繁殖的幼苗,在地上、角落里、砖缝中还发现了哪些植物?”

通过观察图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参观苗圃的情况,指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为什么这些植物能在苗圃中安家?它们来自哪里?形成本课所要探究的问题。

师问“:你能做出怎样的猜想?”

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前期预测,形成兴趣。2.吹蒲公英比赛。

重点应该是针对蒲公英果实的飞行能力进行实验,并从实验结果出发进行分析,从而发现蒲公英果实是怎样传播种子的这一事实。分三步进行教学:

(1)提出问题:大家都吹过蒲公英没有?今天我们就来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能将蒲公英吹得最远。组织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参加活动。指导各小组推选自己的参赛队员,分发材料并组织比赛。教师对每个小组的比赛成绩进行测量,并形成数据记录。

学生在观察数据后,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同学的蒲公英果实飞行的距离特别远?他们是怎样吹的?这样吹对蒲公英果实的飞行起到了什么样的帮助?引导学生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思考,并认识到风力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蒲公英果实飞行的距离长短。

在学生讨论后小结:风力大,果实飞行距离远;风力小,果实飞行距离短。

(2)进一步引导:蒲公英的果实为什么能飞这么远?观察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根据学生思维上的发展,引导学生利用放大镜对蒲公英果实进行仔细观察,并要求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记载。(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深入探究能力和科学记录能力。)指导学生对蒲公英果实进行观察,并将观察到的果实形状运用绘图、文字等方式进行记载,鼓励记录方式的多样化。

(3)讨论:蒲公英果实为什么飞那么远?引导学生从观察到的形状特点入手,讨论其结构对飞行能力的影响,形成共识:像降落伞一样随风飘散。

深入讨论:在自然界中,蒲公英在风的作用下会怎样?引导学生考虑自然界中风的特点,认识到:自然界的风力较大,持续时间长,能将蒲公英的果实送到非常遥远的地方。

延伸讨论:还有种子的果实如果落到泥土中,到第二年春天会怎样?引导学生得到结论:蒲公英的种子随风飘散,落入土壤后在第二年的春天发芽生长,完成繁殖过程。

3.认识一些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来繁殖的。

提出问题:其它植物的种子又是怎样传播的?引导学生对P30页六幅图片中植物果实的结构特点进行细致观察,并发现其结构特点,最终认识到这些植物是如何利用果实的结构特点来完成种子的传播。教学时段内对于图片的观察可以指导学生分小组进行。小组讨论后在全班进行汇报,形成对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的整体认识,最后以文字或自行设计表格的方式进行呈现。

4.收集更多关于植物种子传播的资料。

提出问题: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的植物,它们又是怎样传播自己种子的?指导如何填写教材提供的统计表格。(该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作为课后延伸来进行,指导学生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注重形式的多样化,强调资料的整理和分类。)教学反思:

11、生物繁殖新技术

教学目标

1.了解杂交、植物组织培养、人工繁殖、胚胎移植等一些较新的生物繁殖方式。

2.了解克隆技术、太空育种等一些最新的生物繁殖方式。3.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进行科学调查的能力。4.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4.通过了解繁殖技术的不断进步,培养热爱科学的价值观。

5.通过对我国生物繁殖技术的最新进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以祖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发展并始终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而自豪的民族自豪感。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生物繁殖新技术的图片

小组准备:课前进行关于生物繁殖新技术的资料收集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植物的繁殖技术,也探究了自然界中植物的繁殖方式。今天,我们继续交流学习《生物繁殖新技术》。二.交流收集的资料,整理已知生物繁殖新技术的信息。

(一)植物 1.杂交水稻

(1)简介袁隆平院士的事迹。(2)介绍杂交水稻技术。2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1)指名简单介绍 这种技术。

(2)了解其特点:材料少﹑繁殖快 ﹑受季节影响小。﹙二 ﹚动物

(1)过度谈话:为了获得优良的生物品种,改善我们的生活,保护濒危动物,人们对动物繁殖技术也进行了深入研究。(2)出示图片:(1)人工繁殖中华鲟(2)胚胎移植技术

(3)小结﹕除了植物的繁殖技术在不断改良外,在动物的繁殖技术中,新的科学技术也在不断推进并取得了重要成果。

(三)汇报交流收集的生物繁殖新技术资料。(1)克隆技术(2)克隆羊图片(3)太空育种„„

(四)教师小结。

繁殖技术已经运用到整个生物界,如克隆技术已广泛应用到医学﹑遗传学﹑生物学﹑畜牧等领域。

三、认识繁殖技术的主要作用(1)改善生活

(2)保护濒危动物

四、进一步了解繁殖技术的新发展。教学反思:

12、水 力 发 电 站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小水轮转动的快慢与水位高低、水流量大小、水冲击水轮的位置等因素有关。

探究目标:经历小水轮转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过程,知道不同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乐于参加探究活动的兴趣。

2、让学生敢于猜想,意识到形成重视实验和证明的科学态度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愿意与人合作、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响小水轮转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三、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小水轮、学具准备:水槽、烧杯、带管子的瓶子和水、抹布、小水壶

四、教学设想

(一)创设情景,启发探究

1.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宏伟的水力工程在哪吗?它能为人们做什么?(课件出示三峡大坝,为学生提供一个情景)2.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水力发电站》。水是怎样使发电机转动起来的呢?(先让学生说说,然后教师课件出示水力发电站发电过程示意图做简单介绍)

3.哦!原来水力发电最关键的就是水冲水轮转动。(亮出叶轮)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水轮,你们能用水让它转动起来吗? 学生想办法,并让他们汇报演示他们的方法。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

4.看来水真能让它转起来!现在老师也来用水冲冲,看水是怎样让它转动的。(老师在冲的过程中,有意识的把水倒多倒少,把杯子拿高放低,让叶轮转的有快有慢)在刚才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整理并汇报他们的发现。

【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叶轮转的有快有慢,为下一步的教学做铺垫。

(二)实验假设,初步探究

1.今天我们就研究如何用水使叶轮转的快一些。

2.叶轮转的快慢可能与哪些条件有关呢?猜猜看,小组内商量一下。学生猜测讨论,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进行整理并板书。学生可能谈到很多因素,老师应与学生一起分析那些是主要的因素,在全班形成共识。

3.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这些想法是否正确呢?(学生说说意见)好!现在我们就来分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研究哪个问题,打算怎么做。学生分组讨论制订实验方案,教师巡视做指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培养学生愿意与人合作、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质。培养学生科学实验应有的严谨的科学态度。4.各小组汇报你们的研究主题是什么?准备怎么做?

学生交流实验方案,老师引导学生完善实验方案。如果学生发言不踊跃,老师可以指定一些小组代表发言,并统计全班各组研究的相同课题是那些组别。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在对比实验中要控制变量和无关变量,让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习惯。

(三)动手操作,深入探究

1.看来大家的方案都制订的很不错了。现在我们就来做实验,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请各小组派代表来选取你们所需要的器材。2.学生开始实验,老师巡视并提供帮助。

(四)互动交流,规律探究

1.同学们在实验中都非常的投入,看来你们的收获也一定不少吧!谁先说说你们组得出了什么结论,与你们的猜测一致吗?

学生分组汇报,互相补充。学生汇报时老师要强调学生交流各组研究的是什么课题,怎样做的,看到什么现象,得出什么结论。【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实验后要善于整理自己的实验结论的习惯和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怎样使叶轮转的最快?

学生根据实验得出的结论分组讨论并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把实验中得出的结论进行综合应用,培养学生合理推理的能力。

(五)拓展运用,延伸探究

(课件出示三峡大坝)介绍三峡大坝。长江水流不断,为什么还要修大坝拦水呢? 板书设计

水力发电站

水位高

轮→转 水量大 →快→发电 水冲叶边缘 教学反思

科学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选取与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的、常见的、易观察的、易体验的、可探究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和科学知识的获取紧密结合。较好地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从而有利于学生将科学探究学习活动化为日常生活中乐于从事的经常性活动。

二、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对科学有了一定的基础,动手能力较强,本学期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动手实验的能力。

三、课时计划: 共:8课时。

第一课时:水力发电站 第二课时:风力的作用 第三课时:煤 第四课时:石油 第五课时:金属 第六课时:矿产

第七课时:矿产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第八课时:自由研究

四、教学策略:

1、提前让学生做好准备。如:通知学生提前通过网络、图书等途径了解水力发电站的知识。

2、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去建成构新的认识结构。

学生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物需要成对出现进行比较。教师应很好地复习已有知识,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握好教学的起点。

3、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调查活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调查活动。

4、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探究意识。

5、引领学生亲历小水轮转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活动。水力发电站

教学要求:

1.知道水力以及在生活中利用水力的实例;知道小水轮转动的快慢与水位的高低、水流量的大小、水冲击水轮的位置等因素有关。

2.经历小水轮转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过程,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演示材料:水力发电站以及水力的利用方面的图片、视频资料等;分组实验材料:小水轮、水槽、烧杯、水等

学生准备:课前查阅水力发电站以及水力的利用等方面的资料信息。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见过水力发电站吗?水力发电站是什么样?它是依靠什么原理来发电的呢?

二、探索新知

1、制作小水轮以及做小水轮转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1)制作小水轮。选择不同的材料制作几个小水轮,可以选择塑料片作为叶轮,也可以选择金属片作为叶轮,叶轮可以做成平面的,也可以做成弧形的,教材上呈现了三种不同的小水轮,可供学生参考。

2)实验。教材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用水使小水轮转动起来?学生很快就能想到用水冲击小水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水轮转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个问题提出后,学生一定会作出一些猜想(假设),教材上呈现的两幅图提示了水位高低的实验,除此之外,学生也有可能作出一些其他的猜想(假设),如水流量的大小、水冲击水轮的位置等,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作出的猜想(假设)来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教材上用两幅图来说明水位高低的问题,同时也向同学们表明这是一组对比实验。在设计实验的基础上,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最后形成自己的结论,并把结论写在课本上。

3)应用。在学生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教材又回到水力发电站的问题上来,教材呈现了水力发电站的示意图,在示意图的旁边用文字说明了水力发电站是如何工作的。要求学生根据发电站示意图讨论:发电站的发电机是怎样转动起来的?修筑大坝对发电有什么作用?有了前面的实验做基础,相信学生对这些问题都能做出合理的解释。

2、引领学生亲历小水轮转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过程。教师提出问题:小水轮转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学生的猜想建议教师暂时都不要表示肯定或否定,而应该引导学生想办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与假设是否正确,这就顺利地进入到制定研究计划阶段,因为是对比实验,建议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对比性,即在对比的两组实验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条件不同。如果时间允许,学生所做的每一个假设都可以进行分组实验,如果时间不允许,则可以采

取不同的小组不同的小组做不同的实验的策略。在实验中注意做好实验记录。经过整理自己小组的实验现象,小组成员达成共识。集体表达与交流,形成全体学生的共识。

三、拓展

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家乡水资源利用的调查活动。

如调查地点、参与调查的人员及分工、用什么方法去调查、调查中的注意事项(如安全问题)等,课外由学生分组开展调查活动。在以后的教学中交流调查的结果。风力的利用

教学要求:

1.知道风力以及利用风力的实例;了解风是怎样使发电机转动起来发电的。

2.经历风怎样使发电机转动起来发电的探究过程,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3.体会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分组材料:纸、铝片、小钉子(大头针)、小木棍、铁丝、剪刀等;演示材料:风向标、电风扇、风力发电的图片或视频资料等。2.学生准备:制作风车的材料及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利用风做哪些事情? 让学生说一说放风筝的经验,学生这时可以说出很多,比如如何放得高、如何收下来等。教材上呈现了三幅小插图,分别是放风筝、扬场、帆船竞赛,下面一幅大插图是风力也能用来发电。通过这几个例子的启发,引导学生交流更多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利用风力的具体实例。如利用风力表明风向、利用风轮提水灌溉、利用风轮吸海水制盐等。二.探索新知

1、制作风车。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几个不同形状的风车,材料可以选取纸、铝片、竹、木等,形状由学生自行设计。

2、制作风车后带学生到室外亲自去实验,回教室后进行交流。1)要考虑的是上课当天是否有风、是否适合于本课的教学;

2)一定要让学生带着问题(①我们制作的风车在风中能转动吗?②哪一种风车转动快?③怎样使风车转得更快?)去探究,否则,实验只能成为学生玩风车的机会。如果学生所做的风车不能转动,就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调整。重点要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2、3两个问题,对第3个问题,可以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做一些猜想,如增大风力、增加与风接触的面积、使风车与风的方向垂直、减小风车与轴的摩擦力等,让学生想办法证明猜想是否正确,同时也让学生明确了去室外不是去玩,而是去观察研究问题;

3)回教室后不仅要求学生交流观察研究的结果,也要交流观察研究的过程,特别是在观察研究活动中所发现的细节问题,如怎样使风车转得更快这个问题的交流,只要是学生亲自做过了,说得有道理,教师都要予以肯定。

3.风怎样使发电机转动起来发电呢?

通过制作风车、用风车做实验、使风车按风向的变化自动调整方向和阅读资料等活动,最后期望学生通过讨论,形成自己的结论。教学反思: 煤

教学要求:

1.知道褐煤、烟煤和无烟煤的不同;知道人们是如何利用煤来发电的;知道煤的用途;了解煤是怎样形成的。

2.经历人们是怎样利用煤发电的探究过程,能运用所观察到的现象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利用煤发电作假设性解释。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分组材料:褐煤、烟煤、无烟煤、放大镜、酒精灯、铁夹、水槽、烧瓶、三脚架、石棉网、橡胶塞(打孔)、玻璃管(尖嘴)、铝片制作的小风车、水等;演示用材料:煤的用途以及煤的形成的有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观察煤的特点。

1、教师出示褐煤、烟煤、无烟煤,分别介绍其名称,然后,提出问题:这三种煤各有什么特点?你准备怎样来研究它们?

2、在观察实验前指导学生方法,用放大镜观察、用捏的方法观察分别能观察到这三种煤的什么特点?

3、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来观察。

教师为学生演示实验方法,讲解实验的注意事项,如用夹子夹好煤,防止烫伤、小组的成员分工协调好等,观察实验过程中,请学生作好记录,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二.人们怎样利用煤发电。

1、教师提出问题:煤燃烧能产生热量,产生的热量是怎样使发电机转动起来的?

2、教师出示三脚架、烧瓶、小风车、胶塞(打孔)、玻璃管(尖嘴)、水、酒精灯等实验材料,提问: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模拟利用煤发电的实验吗?

教师指导学生完善实验,强化细节,如用酒精灯的安全、胶塞要盖紧以及小风车的放置位置等。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集体交流实验现象,分组讨论人们怎样利用煤发电?并记录讨论结果,可以提示学生:在模拟实验中,酒精灯相当于什么?小风车相当于什么?在讨论的基础上再一次集体交流完善,形成一致的认识。三.煤的用途、煤的形成。

在课前布置学生课外查找有关的资料,课上交流。教学反思: 石油

教学要求: 1.知道石油的提炼物有哪些及其特点;知道石油及其提炼物的广泛用途;了解天然气以及我国的西气东输工程。

2.经历观察石油的提炼物的特点的过程,能用简单的表格记录整理观察结果。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凡士林、石蜡、沥青等。演示材料:石油及其提炼物的用途的图片或者视频资料。教学过程:

一、汽油和柴油有哪些用途。

汽油、柴油是普遍使用的燃料。说一说生产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汽油和柴油。引导学生看教材上四幅插图:火车、汽车、拖拉机、柴油机。汽油、柴油在生产生活中有许多用途,如各种机动车和轮船都要用到汽油和柴油等。

二、人们是怎样得到汽油和柴油的。

人们是怎样得到汽油和柴油的呢?学生对此也许有些了解,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文字、观察原油罐和采油机的插图。

三、认识石油的提炼物及其特点。

1、把原油中的泥沙和水除掉以后,送到炼油厂去提炼可以得到石油气、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凡士林、石蜡、沥青等多种产品,教材以插图的形式呈现了这些提炼物。

2、观察这些石油提炼物各有什么特点。注意方框里的安全警示:“很多石油提炼物易燃,观察时注意防火”。填写教材上的记录表。

四、了解石油及其提炼物的用途。

生产生活中有许多物品是石油的提炼物,石油及其提炼物具有广泛的用途,所以人们称石油为“工业的血液”。

五、了解天然气以及我国的西气东输工程。教师简单介绍天然气以及我国西气东输工程,让学生阅读教材上的材料。教学反思:金属

教学要求:

1.知道金属具有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等共同特点。

2.经历对金属共同特点的探究过程,能利用简单的表格整理实验现象。3.意识到人们在认识到金属的共同特点后,就能够更好的利用金属为人们服务。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铜丝、铁丝、铝丝、砂纸、导线、电池、小灯座、电池夹、小灯泡、烧杯、热水、小锤子等。

演示材料:金属制品的实物及图片或者视频资料。

2.学生准备:课前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铜、铁、铝。教学过程:

一、了解铜、铁、铝的用途。

铜、铁、铝是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许多用品都是用它们制成的。让学生看课本上三组插图。同学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金属制品呢?

二、探究铜、铁、铝有哪些共同特点。

实验:分别选取铜丝、铁丝、铝丝各一段,研究它们有哪些特点。根据课本上的四幅插图分别连接到电路中、把一端置于热水中、用砂布打磨和用小锤敲砸,分别研究的是铜、铁、铝的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四个方面的特点。实验时要求同学们记录实验的过程和发现的现象,然后填写课本上的表格。实验完后,分析实验记录,找出铜、铁、铝有哪些共同特点,把结果记录下来。

三、概括金属的共同特点。

在生产生活中,还可以见到哪些和铜、铁、铝有相同特点的材料?它们有什么作用?

先找到与铜、铁、铝有相同特点(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的材料,再告诉学生铜、铁、铝以及与它们具有相同特点的材料都是金属材料,由此推想出金属的共同特点是: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

四、利用金属的特点设计作品。

要求同学们根据金属的特点(任何一个都可以),设计制作一件作品,把自己的设想写或画出来。教学反思: 矿产

教学要求:

1.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知道铝土矿、赤铁矿、黄铜矿的特点;

2.经历对铝土矿、赤铁矿、黄铜矿的观察过程;学会制作矿石标本的方法。

3.乐于参加观察矿石和制作矿石标本的活动。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铝土矿、赤铁矿、黄铜矿、小刀、钥匙等。

演示材料:小方盒、玻璃瓶、矿物、有关矿石的图片或者视频资料。教学过程:

一、观察铜、铁、铝矿石。

铜、铁、铝等各种金属都是从矿石中提炼出来的。

1、教师指导学生从颜色、光泽、硬度、结构等方面观察铜、铁、铝矿石。

2、教师指导学生用小刀刻比较矿石硬度。

二、了解什么矿产、能源矿产和金属矿产。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然后教师讲解以及图片、视频资料的展示。

三、学习制作矿物标本的方法。

根据课本上制作矿物标本的过程与方法制作标本。

1、准备一些小方盒和玻璃瓶;

2、将搜集到的金属矿物和能源矿物及其提炼物分别装入小方盒和小瓶中;

3、制作标签。一般有矿物及其提炼物名称、产地、特点、用途、制作人、制作人等几栏;

4、贴标签。对应所制作的标本,把标签贴在小方盒或者玻璃瓶上。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演示讲解制作方法与过程,由学生课外制作。教师要关注学生课外制作标本的情况,及时进行评价。教学反思:矿产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教学要求:

1.知道我国矿产资源的现状以及如何保护矿产资源;知道物质有可再生的和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

2.能结合“乱采滥用”矿产资源现象,提出保护矿产资源的措施。3.意识到保护矿产资源的重要性。教学准备: 矿产资源以及“乱采滥用”矿产资源的有关图片或者视频资料;收集有关矿产资源开采的有关现实报道。教学过程:

一、了解我国矿产资源的现状。

对矿产资源进行有计划的开采、合理的利用,才能充分发挥宽产资源的作用。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3页“小资料”,之后,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了解的情况讨论:为什么说我国是世界上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同时又是矿产资源不足的国家?我国在矿产资源开采和利用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二、认识矿产资源“乱采滥用”的严重后果以及如何保护矿产资源。

1、讨论提出问题:我们家乡有哪些矿产?开发利用的情况怎样?

2、认识到“乱采滥用”的严重后果。

矿产资源不能再生,“乱采滥用”会产生严重后果。请同学们观看课本上的四幅插图,分别是丢弃的矿石、资源枯竭的露天煤矿、地面下陷、小煤窑倒塌。结合报刊、电视等媒体的有关矿产资源开采的现实报道进一步展开讨论。

3、讨论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矿产资源,并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根据自己以前的了解和前面的学习展开问题的讨论并做好记录,教师给予学生及时评价。教学反思:

自由研究

教学过程:

1.选择一个适合于放风筝的天气,由学生自由组合成风筝比赛小团队,共同研究怎么使风筝飞得更高。

2.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如奔跑时的安全、不要在有高压线的地方放风筝等。

3.指导学生的研究过程,除了指导按照教材所提示的研究过程去开展研究活动外,教师还应考虑到学生的思维特点,他们也许会在研究过程中一次改变几个条件,尽管这个研究活动有许多不可控制的因素,如风力的大小、风筝的质地、学生的奔跑速度、放风筝的技巧等,但是,教师还是应该尽量要求按照对比实验的规范来做,即每次对比实验只改变一个条件。当然,学生最后可以同时改变学生认为的会影响风筝飞高的条件,直到风筝飞高。

4.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研究成果交流会。只要学生是通过自己研究形成的结论,教师都应该给予表扬。对积极参与研究的团队也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教学反思: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目标:

1.知道人类的生存环境是一个由空气、水、土地和其他生物等共同构成的相互支撑、相互影响的体系。认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

2.了解人类活动对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意识到物质的利用对人具有有利和有害的方面,以及正确使用物质的重要性。

4.注意安全与健康,了解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5.知道水域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

6.意识到人对环境负有责任,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7.能针对不同的问题和需要采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8.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对建立假设和提出结论的重要性。

9.懂得与他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知道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10.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并且能够完成探究活动得出结论。11.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12.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设计简单的研究方案。13.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14.能参与实施中长期的科学探究活动。

单元课时分配建议

课 序 课 题 课 时 19 我们需要清新的空气 1 20 “捉住”灰尘 1 21 一次性的生活用品 2 22 水域的污染与保护 2 23 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 1 自由研究 1

我们需要清新的空气

教学目标

1.了解包括燃烧在内的人类活动会对空气造成不良影响。2.知道燃烧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

3.仔细观察并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释“石棉网变黑”的原因。4.意识到保护空气的重要性。教学准备

1.蜡烛、石棉网及白色粉笔、试管夹、火柴、煤油灯

2.图片——清澈爽朗的风景图片.浑浊污染的烟尘景象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请观察这2幅图片。说一说,你喜欢在那种图片表现的环境中生活,为什么?

2.清新的空气不仅使我们感到舒适,更是我们身体健康的保证。我们需要清新的空气。(板书课题:我们需要清新的空气)

二、引发思考

1.你能简单地评价一下自己生活的环境里空气质量的好坏吗?

2.你评价空气质量好坏的标准是什么?使空气质量下降的原因有哪些呢?(引导学生观察58页的图片)

3.造成图片上这些污染空气的烟尘的原因是什么呢? 4.小组讨论。

5.汇报小结:燃烧是造成大量烟尘的主要原因。

三、观察分析燃烧时排放烟尘的现象

1.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大量使用各种燃料做能源,这些燃料在燃烧时会怎样呢?

2.介绍实验方法

(1)点燃蜡烛后,用试管夹夹住石棉网,并将石棉网置于烛火的上方约5厘米处。

(2)观察石棉网上发生的变化。

(3)小组讨论:石棉网上出现的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提出实验要求。

(1)不要玩火。

(2)防止烧到手。

(3)仔细观察石棉网上的变化。

(4)观察结束后,用白粉笔使石棉网“恢复原样”。4.学生实验。

5.汇报:石棉网上出现的是燃烧后产生的烟尘。它们附着在石棉网上使它变黑了。

6.用同样的方法试一试,煤油灯会不会产生这种现象?还有哪些地方有这种现象? 7.学生实验。

8.小结:这些燃料都会产生黑色的烟尘。它们会污染空气,使空气变得越来越浑浊。教学反思:“捉住”灰尘

教学目标

1.能借助简单的工具,观察空气中含有的灰尘数量,并能够比较出不同地段灰尘的多少。

2.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推测造成空气中灰尘较多的原因。

3.进一步了解人类活动对空气产生的不良影响,建立“使空气不受污染”的责任意识。教学准备

1.中央电视台空气质量预报录像片段。

2.双面胶、马赛克彩砖(或1cm×1cm小木片)、记号笔、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需要清新的空气。这是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更是我们生活的需要。因此,我们希望了解自己生活的地区空气质量如何。2.观看空气质量预报录像片段

3.空中的悬浮物是衡量一个地方的空气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录像中提到的悬浮物主要指的就是我们常说的灰尘。

二、“捉”灰尘实验

1.你知道哪里的灰尘比较多? 哪里的灰尘比较少呢? 2.能够证明吗?怎样才能“捉住”灰尘? 3.说明实验方法

(1)用记号笔给马赛克写上编号。

(2)将双面胶贴在马赛克上。

(3)把贴好的双面胶的马赛克放置到你认为灰尘多少不同环境中,然后将双面胶的另一面撕开对着空气。记录下开始实验的时间。

(4)静置相同的一段时间后,将马赛克收回到实验室进行观察。

(5)将观察到的事实记录在61页的表格中。4.提出实验要求

(1)小组内同学在实验开始之前做好分工,实验时通力合作。落实实验要求

(2)尽可能的保证双面胶“捉”灰尘的时间相同。(3)将马赛克放置在不容易被别人碰到(4)回收马赛克时手不要碰到双面胶表面。5.汇报小结:

(1)教师引导孩子用这样科学的表达方式汇报:通过观察,我们发现XX地方的灰尘多,YY地方的灰尘少。因为在相同时间里,在相同面积内落入的灰尘XX地方的数量多,YY地方的数量少。

2)按照灰尘从多到少的顺序,记录各小组汇报的地点。

(3)比较各小组的汇报,讨论:哪些地方空气中的灰尘少?哪些地方空气中的灰尘多?

三、讨论灰尘的来源及成因

1.为什么空气中的灰尘数量有着这样的差别? 2.是谁制造了空气中的灰尘?

3.分别观察3幅图片,说一说自己的感想。

四、延伸拓展:

1.我们有办法减少空气中的灰尘吗?

2.小结:我们一方面要减少漂浮在空气中的灰尘,另一方面要控制会制造灰尘的人类行为。只有这样空气中的灰尘才会逐步减少,空气才能恢复清新。教学反思:

一次性的生活用品 教学目标

1.了解人们使用一次性生活用品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2.知道塑料制品因为“极难降解”和“燃烧时释放毒烟”等原因会造成环境污染。

3.知道正确使用和处理一次性生活用品的方法,意识到人类正确使用物质的重要性。

4.意识到物质的使用对人类的生活既存在有利的一面,又存在有害的一面。教学准备

1.纸杯、方便筷、保鲜袋、餐巾纸、易拉罐、商场或超市的塑料袋等。2.反映一次性用品用过之后去处的图片:废品回收站、垃圾堆、铁路附近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放在同学们桌上的这些物品都认识吗?它们有什么用

2.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一次性的生活用品。(板书课题:一次性的生活用品)也就是说它们原本的功能只能被使用一次。

二、讨论

1.你们还知道哪些一次性的生活用品?

2.这些一次性的生活用品分别使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小组讨论,并把你们的讨论结果写在62页的表格中。3.小组汇报

4.将学生汇报的情况记录在以下表格中

材料 一次性生活用品名称

木材 方便筷.牙签.纸杯„„ 5.讨论:

(1)这些一次性的生活用品中,哪些是你经常使用的?用过之后,你一般怎么处理它们?(2)被丢弃的一次性生活用品最后到哪里去了?(3)这些用不同材料制成的一次性生活品除了丢弃之外,还可以怎么处理?

三、塑料制品的处理方式 1.刚才同学们谈到了用塑料制成的一次性生活用品的处理。正好书上63页也提到了这类一次性生活用品的处理。一起来看看,书上说的和你们说的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2.看过以后你有什么感想?

3.当前塑料制品的回收率很低,大多数塑料制品被随意丢弃和填埋在地下。虽然塑料制成的一次性生活用品大多数是无毒的,但是由于塑料制品的一些特殊性质。它们还是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4.布置实验任务。分组实验:将一个塑料袋.一根牙签和一张餐巾纸埋在同一个花盆中,定期给花盆中的泥土浇水,保持盆内泥土的湿润。每隔1周挖开泥土观察并记录(64页表格)一次它们的变化,持续观察1个月

5.各小组制定考察计划。明确分工,明确实验方法.教学反思:

实验地点等

第二课时

一、交流

1.各小组在实验之后有什么发现?

2.介绍:塑料制品在自然条件下大约需要200~400年才可以像木制牙签和餐巾纸一样被分解掉。当它们被埋在地下,会妨碍植物的生长;当它们飘散在四周,会丑化环境,如果被动物误食会使动物死亡;当它们被随意焚烧,会释放有毒气体污染空气。由于废旧塑料制品多数是白色的,所以它们又被称为“白色污染”。

二、正确使用塑料制品

1.我们的生活中可以不用塑料制品吗

2.在塑料制品的使用上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3.怎样正确处理被使用过的塑料制品?

三、正确使用一次性生活用品

1.我们需要付出很长时间的努力才能改变目前塑料制品对环境的危害。那么,像方便筷.牙签这样使用后不会对环境造成很大污染的一次性木制品,是不是就可以随意使用呢?(1m³木材可生产13000双方便筷,目前我国一年消耗约260亿双木筷,大约需要200万m³木材)无节制的使用这些一次性的木制生活用品会造成什么后果?

2.讨论:一次性的生活用品我们该不该用?应该怎么用? 教学反思:

水域的污染与保护 教学目标

1.经历调查生活区域内水域污染的活动,学习一些考察自然环境的方法。

2.了解自己生活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培养关心家乡环境的意识

3.形成自觉的环保行为和意识。

教学准备

1.教师要对学校周边的水域名称,分布进行前期调查。保证安全、有效的带领和组织学生考察自然水域。

2.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能力、住处等)合理的对学生进行分组,保证考察活动能够得以落实

3.考察水域周边人类生产生活情况的资料,如:城市地图、环境报告、新闻报道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地球是太阳系内唯一有生命的星球,知道这是因为什么吗? 2.水是生命的源泉,自然界的水储存在什么地方?

3.江、河、湖、海等自然界储存水的地域,我们把它叫做自然水域。4.我们生活的地区有哪些自然水域?这些自然水域受到污染了吗?

二、制定调查计划

1.实地考察可以使我们获得真实可靠的证据,说明自然水域是否受到污染。

2.小组讨论制定考察方案 3.汇报交

(1)考察的目的是什么?(2)考察的方法有哪些? 4.教师指导完善方案

(1)我们要考察那些项目?(水域周边环境.水的气味.水的透明度.漂浮物名称.水生物名称等)(2)为什么要考察这些项目?

(3)如何记录?指导学生使用67页表格。(4)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和考察的步骤方法。

第二课时

一、交流

通过考察,大家发现了哪些污染自然水域的现象?

受到污染的水域里的水适合人类和其他生物使用吗? 自然水域遭受污染后对生物和人类有什么影响?

二、讨论

你们认为自己调查的水域中造成污染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 指导学习67页关于污染自然水域的途径的文字。教师提供考察水域周边生产生活情况的资料

结合以上资料,再次讨论“你们认为自己调查的水域中造成污染的原因是什么?”并将讨论结果写在书上。交流讨论的结果。教学反思: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

教学目标

1.经历调查生活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的活动,学习一些考察自然环境的方法。

2.了解生活的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3.认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

4.通过考察生活环境的变化,形成自觉的环保行为和意识。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观看课前准备的影像或图片资料

2.这样的情况在你生活的地区存在吗?

二、确定调查方

1.列举自己生活的地区环境遭到破坏的现象 2.要了解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我们该怎样做?

3.设计调查方案:指导设计访谈提纲和调查记录表格。

三、讨论并提出假设

1、空气、水、动植物等,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当其中的一种资源遭到破坏后,对其他自然资源和人类生存会造成哪些影响? 2.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课本69页)3.保护自己生存的环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教学反思:

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1.了解生存环境是由多种不同物质和生物共同组成的系统,系统中的各个组成元素相互影响,共生共荣。

2.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并能按照要求完成探究活动。3.喜欢大胆想象。

4.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教学建议

一、复习和整理

1.上节课我们对自己生活环境中的污染问题进行了调查,谁来说一说调查结果?谈谈自己调查后的感想。

这个单元我们学习的主题是《环境污染与保护》。我们通过各种目的不同、方法各异的调查和大量的讨论交流活动,了解了污染环境的几种原因和人们保护环境所采取的一些措施。现在一起来回顾一下,我们都调查了哪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问题?用到了什么调查方法? 3.小结:我们用到了实地考察、查阅资料、访谈、实验等方法,对空气污染、水污染、垃圾处理等环境问题进行了调查。4.通过调查我们有哪些收获?

二、确定自由研究的内容

1水、空气、土地、矿产、森林、草原和各种动物等组成了我们生存的环境。你们可以用自己掌握的知识预测一下: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部分减少、变质或者消失,会对我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什么影响吗? 2.你能够用我们前面学到的调查方法,详细的列举出人们为保护某一部分自然资源所采取保护措施吗?说一说自己准备研究那一部分,并且讲讲自己研究这一部分的理由。3.你准备采取哪些研究方法? 4.在调查之后,请评价一下人们这些保护措施的优缺点并且提出自己的新建议。

第四篇:五下教案

教学反思: 《用目光倾听》是北师大版第十册第四单元的一课,他通过妈妈对孩子教导的话语,教会孩子应该如何与人交往。通过这样一篇富有哲理的美文,也让我们的读者明白在交流时要予人尊重,要予人真诚。《语文课程辬准》强调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教师的评价点拨是能更好的给学生个性化朗读更大的空间,让他们在体验中把对语言文字独到的理解感悟,通过读张扬出来,从而形成语感。在本课中,我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了朗读文本当中。比如在读---‚听别人说话是一种交流.交流最需要的是真诚.‛这两句时。关注学生朗读时的语气和情感,他读的突出‚交流‛一词,说明他觉得人与人之间要多交流沟通;突出‚最需要‛时,说明他是希望引起我们重视交流时要注意的问题;突出‚真诚‛时,就是告诉我们和人说话时要真心诚意地去对待别人。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把握学生自己独特的体验并加以正确引导。

但是本课出现的问题也很多,虽然读的时间较多,但是每次的读缺少一定的目的性,教师没有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缺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环节,没有更深的打动学生的心灵。这还需要老师更深一步的挖掘教材,再提炼精华,将诗歌教学上得更精,更有味道。《信任》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辬: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沁人心脾‛、‚馋涎欲滴‛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使学生了解人与人之间地相互信任是美好的品质,也使学生从文中感受被人信任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体会信任与被信任的喜悦,从而感悟信任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告示质疑导入新课

同学们,春暖花开,人们都愿意到郊外去走一走,看一看。有一对夫妇在郊外路边发现了这样一则告示(师出示),看了这则告示你有什么疑惑吗?(学生质疑。可能会提到:真的有桃子吗?桃子真的可以自己采吗?桃园真的距离路边三里路吗?)既然大家有这么多疑问,想不想去看个究竟?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信任》,一起来读读吧!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

2、生词卡片检查学生生词认读情况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他同学认真听,一边听一边想:课文中都写到了谁?谁留给你的印象最深?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桃园主人客人)

三、细读解疑品读感悟

1、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份信任,会让同学们对桃园主人印象如此深刻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6自然段,看看哪些地方表现了桃园主人对客人的信任,画出相关句子,多读几辫。

2、将找到的句子以小组为单位,读给小伙伴听听,再说说你的感受。

3、全班交流。学生可能谈到以下句子:

﹡‚桃子——自采——三里路‛

﹡‚朋友,欢迎您,每篮桃子五元钱,尽管自己采,然后把钱放在箱子里。祝您愉快!‛

﹡‚我们发现路边有条大黄狗,它似乎在等着我们的到来。‛

‚显然,它们是在为我们领路哩。‛

‚我俩提着沉甸甸的篮子跟着小狗们往回走。‛

﹡‚我掏出钱包,这才发现钱箱旁躺这一只大花猫。‛

<1>﹡、‚桃子——自采——三里路‛

只有这一则告示吗?(学生交流其他几则告示)

教师小结:可见告示引路是一切信任的开始。(板书:告示引路)

<2>﹡、引导学生重点感悟:‚朋友,欢迎您,每篮桃子五元钱,尽管自己采,然后把钱放在箱子里。祝您愉快!‛

⑴、桃园主人以什么方式传递着自己的信任?(板书:纸条留言)

⑵、自己读读这则留言,看看从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①‚尽管‛一词你怎样理解?怎样做才是‚尽管自己采‛从中感受到什么?(板书:自采)

②‚然后把钱放在箱子里‛与我们平日的购物有什么不同?从这些不同中你又能读出点什么?(板书:自付)

⑶、同学们,如果此时你们看到这样一则留言,心情怎样?那么可想而知‚我‛和丈夫的心情了。为什么我们都会都有这样的心情呢?

⑷、指导朗读。练读,指读。

(5)、大家看完这张纸条后,现在最想干什么?看来同学们的想法又与‚我‛和丈夫的想法不谋而合了,那还等什么,去亲自体验一下吧,自己来读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①、能不能告诉大家读完后有什么感觉?

②、将你们的感受通过朗读展现出来吧!学生练读、指名读

③、引导学生理解‚沁人心脾‛、‚馋涎欲滴‛、‚沉浸‛的意思。

‚沁人心脾‛是什么意思?你能表演一下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沁人心脾‛吧!现在再来读读这个词,你理解了吗?‚我‛和丈夫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馋涎欲滴‛是什么意思?

‚沉浸‛你怎样理解?沉浸在哪儿?仅仅是沉浸在亲手采摘果实的欢愉中吗?

④、理解了这些词语,再来读读这段话,相信你会有新的收获。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3>﹡、‚我们发现路边有条大黄狗,它似乎在等着我们的到来。‛

‚显然,它们是在为我们领路哩。‛

‚我俩提着沉甸甸的篮子跟着小狗们往回走。‛

‚我掏出钱包,这才发现钱箱旁躺这一只大花猫。‛

(学生交流其中任意一句)课文中写到猫啊、狗啊的句子还有很多,请大家找出来自己读读。它们做的这些本来都应该是谁做的?而现在主人却让猫狗代替他来招待客人,同学们主人也太没有礼貌了吧?

教师小结:主人让猫狗替他招待客人,是因为他充分信任每一位前来采摘的客人。(板书:猫狗待客)

四、点明中心升华感情

1、这次桃园之行,给‚我‛和丈夫深深的触动,所以当汽车慢慢朝来路驶去时,我不禁回头,久久地注视着那片果林,那间小屋,那张桌子和那道木栅栏。我为什么不禁回头,又为什么久久地注视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贴‚人与人之间地信任和被信任地喜悦‛)

2、教师引读。

我不禁回头,久久地注视着那片果林,那间小屋,是因为,在那儿,我们得到了人与人之间地信任和被信任地喜悦。

我久久地注视着那张桌子和那道木栅栏,还是因为,在那儿,我们得到了人与人之间地信任和被信任地喜悦。

我久久地注视着那个朴实而又真诚地地方,更是因为,在那儿,我们得到了人与人之间地信任和被信任地喜悦。

3、此时我们回过头来再来看这则告示,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吗?

4、课堂小结:它不仅仅把人们引领到果园,更重要的是把人们引向了互相尊重的崇高境界,使人们得到了人与人之间地信任和被信任地喜悦。

(六)布置作业:

1.根据看到的录象资料,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个片段,把你的所见所闻所想写下来。

以下10个词语供参考,可选择使用:

沁人心脾 翠绿新鲜 小心翼翼 以诚待人 无暇顾及

馋涎欲滴 欢愉温馨 沉甸甸 真诚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教学反思

《信任》一课通俗浅显,学生易于理解,所以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把重点放在语言文字训练和写话训练上,做到放手让学生感悟语言,并在网上找到一段录像——无人看守的菜摊,它和《信任》异曲同工,我引导学生观察剧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指导到位,既加深了学生对‚信任‛的理解,而且以此为抓手上了一堂生动的作文指导课,读写结合是本课的最大亮点。

《修鞋姑娘》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修鞋姑娘诚实、善良的美好心灵。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揣摩人物的语言、神情、行为和心理活动,把握人物的形象,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4、学习倒叙的写作手法。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修鞋姑娘诚实、善良的美好心灵。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揣摩人物的语言、神情、行为和心理活动,把握人物的形象,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质疑导入

1、出示第一自然段:

凛冽的寒风把繁华的大街吹得冷冷清清,而我却骑着自行车,到处寻觅那个来自异乡的修鞋姑娘。

2、指名读,引发质疑。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1)‚我‛为什么要冒着寒冷寻找一个修鞋姑娘?

(2)这个修鞋姑娘是个什么样的人?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充分读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把生词多读几辫。

2、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3、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划出课文中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体会。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这篇课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我‛骑着自行车,到处寻觅那个来自异乡的修鞋姑娘,接着写修鞋的经过,最后写‚我‛继续在长街深巷里寻找修鞋姑娘。

四、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细读课文,感受人物美好的品质

1、‚我‛冒着寒冷到处寻找的修鞋姑娘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并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并在句子旁写上感受。

2、全班交流体会。

如:

‚吧吧吧,三个钉子钉进去,接着一手拽着鞋底,一手扯着鞋帮,冲我使劲扯了扯,那意思是说‘这下你该放心了吧?’‛

这些动作描写说明姑娘修鞋技术非常的娴熟,动作利索。

‚借着她干活的机会,我看了看这个不起眼的姑娘。她矮乎乎的身架,胖乎乎的脸蛋,蚕眉下,一双圆圆的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着手上的活儿。她那冻肿了的手背,记录着她经历的风霜艰辛。‛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体会修鞋姑娘生活的艰辛。

‚谁知,姑娘嫣然一笑,说:‘你不怕我跑了吗?’‛

‚她却笑了笑说:‘我也相信你,这钱足够了。’‛

‚‘是的,不过你还给了我别的。’她歪着头友好而又顽皮地看着我。‛

‚‘诚实、信任哪!’她坦然回答。‛

这些语言、神情的描写,把一位具有诚实、善良、信任美好品质的姑娘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

3、这样一个诚实而有善良的好姑娘,课文中的‚我‛从一开始就相信她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我‛不相信这个姑娘。文章中有许多对于‚我‛的心里活动的描写,你能找出来吗?

(1)找出课文中表示‚我‛对修鞋姑娘态度变化的词语、句子。

(2)从这些词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学生自由发言。

4、一个诚实善良的姑娘,让作者从怀疑到惭愧,到苦苦寻觅这个姑娘。老师想问:作者苦苦寻觅的仅仅是修鞋姑娘吗?他还在寻觅什么?

三、拓展延伸

想象如果‚我‛找到了修鞋姑娘,会对她说些什么?

四、小练笔

1、练习写小片段。要求通过观察一位同学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表现同学某一方面的特点。

2、学生动笔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五、回顾课文,总结学习收获。

课文学完了,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想。

六、布置作业

抄写关于‚我‛的态度变化描写的词句 板书:

修鞋姑娘

我——

怀疑 不放心 怀疑 尴尬 惭愧

姑娘—— 坦然

自信

真诚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教学,我有以下几体会:

1、语文课堂就应该体现以读为本。书是读懂的,学生多读一辫就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感受,教师也是如此。多读多悟,自己感受深了,才会感染学生,才会让学生也读得声情并茂。我开头部分的感情描述充满了激情,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后部分首尾照应加重点词语的引读,也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

2、要想第二课时教学更有效,第一课时的教学非常重要。在第一课时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后进行了解疑的教学设计,简单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己读书或同学帮助就能解决,这可以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减轻负担。如果我在第一课时教学中学生找到了描写姑娘外貌的句子,找到了姑娘修鞋的动作和语言的句子,找到了含义深刻的句子,这样在第二课时教学时学生寻找的时间少,朗读感悟的时间可增多。

3、要懂得取舍,有所轻重。一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有所侧重。今天的课抓的面太广,学生理解的重点词句教多,学生容易疲劳,理解也不够深入。理清‚我‛对姑娘的情感变化这部分着墨较多,教学目辬

1.了解神话故事的内容,通过读懂课文,体会其中人物的不同品质,并明白其中的道理。

2.懂得真诚这一品质对人对社会的重要性。

3.能通过具体的事情来赞美别人或感激劝告他人。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课时 2课时 板书设计

九色鹿

真诚

舍身救人 不求回报

是人最可贵的品质

落水者:恩将仇报

忘恩负义

教学活动设计 语文天地

第一课时

一、谈话: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有关真诚的课文,真诚是人类最美好的品质。我们生活的周围处处都能发生着真诚或不真诚的事情。今天,我们在来学习一篇神话故事,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故事虽然浅显易懂,但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指名回答。

3.检查生字词。

三、细读课文,明白道理。

1.小组讨论,谈出自己的观点:你认为文中的主人公分别代表哪一类人?你怎样评价他们的行为?

2.小组整理答案。进行集体交流。

3.集体交流:

分别对九色鹿和落水者进行评价,并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来说明。

4.写一写:这骗课文让我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测测自己的真诚度。

1.招待客人时真诚敷衍虚假

承认错误时真诚敷衍虚假

赞美别人时真诚敷衍虚假

感谢别人时真诚敷衍虚假

劝告别人时真诚敷衍虚假

2.怀着真诚的态度来填写。

3.思考:真诚对于生活的影响。

4.讨论并交流。

5.辩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真诚吗?

谈出自己的观点,有根据,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6.教师总结发言。

第二课时

一、谈话:

同学们,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的人和事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哪些人我们要真诚地赞美他们,有哪些人我们要真诚地感激他们,有哪些人,我们要真诚的劝告他们?请回忆一下,选择自己想写的一个方面构思。

二、写作指导:

如果选择的是要真诚地赞美一个人。

1.要想一想你要赞美他的哪一个或哪几个方面。

2.选择怎样的事例去赞美他?

3.这件事情如何写具体、写感人呢?

这是写作的重点,在叙述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事情当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来进行细致的刻画。

对话描写要注意不同的语言形式,避免重复单调。

4.注意开头和结尾的写法,力求体现简洁明了,采用别具心裁的开头和结尾形式,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5.注意起一个合适的题目。

起题目的方法多种多样:点明中心式以事件为题

以一件特殊的事物为题含蓄式等等

三、构思自己的作文,小组讨论交流。

四、开始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五、修改作文,誊抄作文。

从本文的教学重点出发,从内容到思想,渗透优秀的品质教育。领悟做人的道理。

引导学生围绕中心去选材,要注意引导学生将事情写具体,这是教学的重点。

作业设计

1.继续完成本次的大作文。

2.完成《九色鹿》的部分练习题。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完成知识教学,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语文教学应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学习的乐趣,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在本次教学设计中,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朗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读得多是这节课的亮点之一,我的做法是以读促讲,让学生通过读来充分感知诗歌的内容。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朗读、默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开火车‛读、男女生比赛读等。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后,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在读的过程中积累了语言材料,形成了一定的语感,为仿写诗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创设氛围,努力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首小诗通俗易懂,我采取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学的方式,选择喜欢的小节学习,创设‚读――议――创――评‛的氛围,引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布置后续作业引导学生课后开展‚做守规则的小学生‛,让学生互评互学,互相监督,通过竞赛评比,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凡卡》教学设计 学习目辬

1.学会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饥饿、礼拜、生锈、揉皱、昏暗、眯缝、耸肩、一缕、稀粥、撇嘴、起伏、匣子、冻僵、逗笑、窜过、逮住、孤儿、打搅、甜蜜、暖炕、耷拉、火柴梗、圣诞树、黑糊糊、笑眯眯、孤零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3.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叙述、信、回忆穿插来写、苦乐对比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梦‛的含义。

学习重点

理解凡卡写信的内容,了解凡卡的苦难生活,通过凡卡的神态、动作、联想,了解凡卡的内心世界。

学习难点

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和凡卡的回忆交叉在一起,同时交替使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这种复杂的穿插和变化人称的写法是学习上的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我们刚刚读过安徒生的著名童话,今天再来读一篇外国文学作品,是俄国的伟大作家契诃夫写的《凡卡》。这篇小说写于1886年,当时正是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受他父亲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所以《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板书课题)

2.我们怎样才能读进去,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学生自由说,如有感情朗读,联系实际进行联想,质疑思考讨论等等。)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按要求自读课文。

(1)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画出文中出现的人名及人物的身份。

(3)将凡卡写信的段落辬记出来。(3.8.10.11.12.15自然段)

(4)准备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凡卡。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生字新词,要读准字音。

(2)读准人名,并明确人物的身份。

凡卡〃茹科夫(伊凡〃茹科夫):小说的主人公。

阿里亚希涅:鞋匠,鞋店老板。

康斯坦丁〃玛卡里奇:凡卡的爷爷。

日发略维夫:老爷,爷爷工作的那家庄园的庄园主。

菲吉卡:牧主。

艾果尔,阿辽娜:凡卡的小伙伴。

卡希旦卡:老母狗的名字。

(3)按写信过程将课文分成三段。

(4)简单介绍一下凡卡。(凡卡是一个才9岁的农村孩子,他没有爹没有娘,只有爷爷一个亲人。爷爷是个穷苦人,在乡下给庄园主当守夜人。9岁的凡卡,3个月前就被送到莫斯科的一家鞋店里当学徒,孤苦伶仃,生活十分悲惨。小说写的是凡卡在圣诞节前夜给爷爷写信,告诉爷爷他在店里生活很痛苦,请求爷爷把他带回乡下去。)

三、感受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

1.快速默读课文,从凡卡的信里找出哪些段落是写他的学徒生活的。(8.11.15自然段)

2.轻声读第8.15自然段,说一说凡卡在老板家里受到哪些虐待,画一画有关的词句。

3.结合词句,汇报交流。

(1)挨打:结合挨打时的动作--‚揪、拖、揍、戳‛;工具--老板‚拿皮带‛‚拿楦头‛老板娘‚捞起青鱼‛;程度--‚昏倒‛,来体会他们对9岁的小凡卡肆意随便地殴打,毫无人性地对待。

(2)挨饿:结合‚简直没有‛‚一点儿‛‚一点儿‛来想凡卡一天到晚饥肠辘辘,可能饿到什么程度的表现。

(3)挨困:结合‚一……就……只好‛来体会凡卡即使在过道里也无法好好睡一觉,可能会困得怎样。

小结:凡卡在老板家里忍受着非人的折磨,吃不饱睡不好,还要挨打。联想他每天会怎样生活,没人的时候凡卡会怎样做,(如,偷偷地哭,想念爷爷,伤痕累累,捡东西吃等。)所以,凡卡才说‚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4.自由读,说说你从感叹号和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无法忍受、绝望、哀求等心情。)展开想象,把静止的省略号变成实在的生活内容。如:凡卡还受了哪些折磨?还可能怎样请求爷爷?

5.练习把凡卡的悲惨的生活和对爷爷倾诉的情绪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6.快速浏览第11自然段,说说你的发现。(莫斯科,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

第二时

一、感受凡卡‚美好‛的乡村生活

1.这篇课文除了写信,还写了什么。(还写了凡卡对乡村生活的回忆。把这些内容放在写信中间,就是插叙。)

2.快速默读,找到与乡村生活有关的段落,作出辬记。

3.读一读,说说爷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年老、困苦、劳累,但很乐观、风趣、慈祥,跟爷爷在一起凡卡感到很快乐。)

4.有感情朗读4.5自然段。

5.结合具体语段,来说说乡村生活给凡卡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家乡美丽的夜景。宁静、优美、柔和,有着过节的气氛,从中可以想见凡卡高兴的心情。与城市悲惨的学徒生活相比,乡村的生活是那样美好,所以,在凡卡的记忆中,连一个普通的夜晚也如此美丽。这正是凡卡对家乡对亲人思念的表现。

(2)守夜和砍圣诞树。从‚多么快乐的日子呀!‛‚逗笑一会儿‛,还有爷爷生动趣味的语言,体会到这可能是凡卡印象最深、最快乐的一件事。试着读出凡卡的快乐。

6.仔细探究,乡村生活真的是美好幸福的吗?

爷爷已经65岁,还要给老爷家守夜,只能睡在大厨房里;守夜时要挨冻,砍圣诞树时爷孙俩都要‚冻僵‛了,体会到他们的生活是非常贫困劳累的。否则,爷爷也不会把他唯一的孙子送到城里去做学徒。在小凡卡的心里却如此美好,正是因为他现在的学徒生活太悲惨了,已经到了他无法忍受的程度。

二、讨论写法的作用

1.加入插叙部分,更加衬托出了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和他迫切要回到爷爷身边的心情。

2.小说除了运用插叙,还采取了哪些方法,使我们如此感动?

在文中找到几处细腻传神的细节描写,来体会其真实具体,给人印象深刻,有身临其境之感。(凡卡写信时的动作、表情、心理,写信中对学徒生活的描述和对乡村生活回忆中,都有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找到一两处来体会。)

三、自学结尾,体会表达的特点

1.找找哪些地方是细节描写,说说细节描写的作用。

2.美好的梦与残酷的现实形成了对比,让人对凡卡悲惨的命运产生了更深的同情,更加愤恨造成这种命运的社会制度。

3.讨论:凡卡的梦会实现吗,为什么?

4.回顾全文,进行总结:结构比较复杂,它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作者叙述凡卡的悲惨遭遇,凡卡信的内容,写信过程中凡卡的回忆。在这三部分内容的表达上,抓住了细节,表现了凡卡这个仅仅九岁的孩子复杂的内心活动,给爷爷写信,哀求爷爷把他带回去,说明了他在莫斯科学徒生活的悲惨,使我们深深同情他的悲惨命运,更加痛恨那个吃人的黑暗社会。

四、拓展阅读

契诃夫是与莫泊桑齐名的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大师。列夫〃托尔斯泰说他是一个‚无比伦比的艺术家‛。契诃夫的创作活动是从短篇幽默作品开始的,其幽默名篇《公务员之死》、《胖子与瘦子》、《变色龙》、《套中人》等,早已被译成中文,为我国广大读者所熟悉,其中《变色龙》、《套中人》还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建议同学们课外阅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凡卡》一文时,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凡卡的悲惨遭遇,激起他们对凡卡的同情和对当时黑暗社会的痛恨。除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外,我还引导学生将课文的插图与相关内容联系起来。通过对比,发现矛盾,产生疑问,然后讨论解决,这样做对深入理解文章中心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凡卡》一文的插图主要描绘了在圣诞节前夜,凡卡等老板,老板娘和几个伙计到教堂做礼拜之时,在鞋店偷偷给爷爷写信的情景。在凡卡的身后,是一个高大的鞋架,架子上摆满了各种楦头和皮靴……而文章的第十自然段中却有这样一句话:‚我原想跑回我们村子去,可是我没有鞋,又怕冷……‛

当学到这段内容时,与插图对照,学生很快就产生了疑问:为什么鞋店有那么多鞋,而凡卡却说没鞋穿呢?围绕这个问题,学生展开了讨论。有的说:‚鞋是卖钱的,他那样穿,哪能买得起,只有有钱人才能穿上鞋‛;有的说:‚课文中莫斯科是个大城市,房子会是老爷们的,自然,鞋店也是有钱人光临的地方‛……接着我又问:‚当老板看到大冷天凡卡不穿鞋时,为什么不送他双鞋穿呢?‛经过讨论,学生很快就明白了,那些有钱人是不会可怜、同情、帮助穷孩子的,有的只是对他们凶残的虐待,可见这个社会是多么的黑暗。《种子的梦》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阅读诗歌,了解内容,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诗的比喻、拟人的表现手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5.在学习中,大胆交流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的梦想。

教学重点

1.阅读诗歌,了解内容,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诗人以种子比喻自己以及文中的拟人手法。

3.引导学生大胆交流,说说自己的梦想。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梦想呢?

2.是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小生物都有自己的梦想,哪怕它是一颗种子。

二、板题读题

三、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1.生介绍资料。

2.互相补充。

(1)简介作者

柯岩,当代女诗人、作家。出版专著50余部。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柯岩‛是笔名。柯,小树;岩,石头;柯岩,长在岩石中的树,形容很坚强,她曾被定为‚黑帮、反动权威‛,被关了起来。有一天,她看见总理关于‚王不是‛的讲话稿时,勇敢地声明自己不属于‚黑帮、反革命‛之流。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柯岩就连续不断地发表长诗,曾出版诗集《中国式的回答》,其中《种子的梦》、《周总理,你

在哪里》收录其中。

(2)关于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当代著名诗人柯岩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作品。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后期,噩梦将结束,光明即将到来,诗人用‚种子的梦‛为题,抒发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

对祖国新生的寄托。

四、初读诗歌

1.自由读,数一数共有几节诗。

2.划出生字词拼读,理解。

(1)字音。

①吮(shǔn)吸,不读‚yǔn‛。

②积攒(zǎn),平舌音。还有一个音念(cuán),攒钱,攒凑。

③絮(xū)、碌(lù),韵母写诗相同,读法却不同。

④酿(niàng):容易读成‚làng‛,要反复读几辫。

(2)字形。

①褐:左边是‚衣‛部。

②攒:第一个‚先‛的最后一笔是竖提。

③瓣:与‚辩、辨、辪‛进行形近字组词。

④碌:右边是‚录‛。

⑤酿:左边是‚酉‛。

(3)词意。

①憩睡——憩qì。休息,睡眠。

②躯壳——身体表面。

③孕育——蕴藏。本意怀胎生育。

④吮吸——聚拢嘴唇来吸。

⑤积攒——积聚。

⑥絮语——低语,小声地说话。

⑦妒嫉——dù jí 因别人比自己好而憎恨。

⑧盟誓——立下誓言。

⑨倾心——全身心地,全部付出。

3.指名读诗。

4.正音、评议。

5.齐读全诗。

五、默读,思考讨论

1.全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如果把全诗分为两个部分,你觉得应该怎么分?说说理由。

六、汇报

1.诗人运用浅显、形象、人性化的语言来向我们描述种子的梦:在寒冷的冬季,种子默默地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吸收着养分,积蓄着力量,梦想自己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2.全诗共八节,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节):诗人把漫长而寒冷的冬季比喻成一个冰冷冰冷的世纪,把种子比喻成一条小小的沉默的鱼。像小鱼‚潜身‛在碧绿的海底,‚憩睡在母亲怀里‛梦想春天的到来,而默默地积攒着力量。

第二部分(第7~8节):种子的梦想是什么?运用拟人化的写法表现种子思念阳光,迎接春光的心语:把自己无私的爱和真挚的情感交付于蜜蜂,结出果实。对这一过程的描述也就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畅想未来的美好的愿望。诗的最后一句:‚明年的春天会更加美丽‛,点

明了诗的主题。

七、课堂总结

熟读全诗。

八、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抄写诗歌。

3.熟读全诗。

第二课时

一、齐读1、2节

1.齐读。

2.谈谈自己对这节诗的理解。

3.体会作者的感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畏惧艰难的精神。

4.了解比喻句的用法和好处。

(1)默读,划出比喻句。

(2)说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①把漫长而寒冷的冬季比喻成一个冰冷冰冷的世纪。

②把种子比喻成一条小小的沉默的鱼。

③把褐色的土地比喻成碧绿的海底。

④把褐色的土地比喻成母亲的怀抱。

(3)体会比喻句的好处。

5.‚爱情‛一词指什么?

指诗人无私的爱和真挚的情感。

6.‚种子的梦‛是什么?

梦想着自己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7.指导感情朗读第1、2节。

二、齐读3~8节

1.齐读。

2.用一个词或短语来概括本节诗写种子变化的过程。

第3节:积蓄着力气。

第4节:接受春雨滋润(发芽)。

第5节:长叶。

第6节:开花。

第7节:结果。

第8节:果实熟,落回大地。

3.体会诗人以种子比喻自己,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出种子的梦想:在寒冷的冬季,种子默默地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吸收着养分,积蓄着力量,梦想着自己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4.自由读读诗中抒发作者的情怀——在艰苦的环境中不畏艰难,敢于拼搏。

5.用自己的语言来赞美诗人。(或送给诗人一句自己想说的话)

如:‚不畏浮云遮望眼‛‚拨开云雾见日月‛

6.种子实现自己的梦了吗?是怎样实现的?找出一句诗来回答。

‚我一点一滴地积攒气力。‛(作法简单,但是含义深刻,可好好地回味)

7.体会诗的主题——明年的春天回更加美好。(遇到困难时要相信明天回更好,要为实现

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8.指导感情读诗。

(1)谈谈情感上的处理。

前四节——低沉、缓慢,感觉在暗暗积蓄力量。

后四节——欢快、激昂、有气势,野外一步步实现的喜悦。

(2)试着自由读。

(3)指名读。

(4)评价。

(5)再指名读。

(6)师范读。

(7)全班齐读。(配乐)

三、拓展延伸

1.交流自己的梦想,有兴趣的可写成诗。

2.体会柯岩诗中的细腻和深沉。

四、布置作业

1.积累、摘抄好词句。

2.仿写‚我的梦想‛。

3.阅读柯岩的其他作品。

板书设计:

种子的梦

冰冷冰冷的世纪——积蓄力气

春天——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 不畏艰难

乐观向上

相信——明年的春天会更加美丽

《种子的梦》教学反思

《种子的梦》是柯岩写得一首小诗,在诗歌创作的背后蕴含着诗人不平凡的经历,写出了诗人不屈服于恶劣的环境,在逆境中顽强追求理想的精神。结合教学实际,我在设计的过程中主要以‚种子的梦是什么?种子是如何实现自己的梦?‛为课堂研究主线,借助学生对文本的品读,来完成与‚种子‛的心灵对话,从读中感悟,体味作者的情感,再用读的形式体现出自己的理解。课堂上,通过学生小组交流的方式,学生发现了‚种子遇到的困难‛:‚冰冷冰冷的世纪‛、‚土层的压力‛、‚冰雪的妒嫉‛;也找到了外界事物帮助;‚水分、春风、阳光、蜜蜂、大地‛,以及种子自身的努力‚积攒力量、冲破压力、挤碎冰雪、倾心交付‛,在读中引导学生悟情悟境,借助自由读,对比读,师生对读,齐读等形式体现对诗歌理解,表达诗人乐观、积极向上、不懈追求的情感。

在教学中,还应注重借助文本的力量,让学生在读中体味诗人写作表达的手法,如比喻、拟人的手法及作用,通过揣摩作者人性化的语言,更好的感悟种子的梦的内容,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获得更多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确保阅读质量与课堂教学的实效,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天地六》教学设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交流自己的心愿。

2.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心愿或有情趣的事情写成小诗。

3.大胆交流自己的兴趣和读书心得。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进行口语交际。

2.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心愿或有情趣的事情写成小诗。

课时划分: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讲故事引入

从前,有两个乞丐。有一天,他们在墙角下一边晒太阳,一边聊天。甲乞丐说:‚假如我发财了,我要一下子买五大碗豆浆,大喝一顿。‛乙乞丐说:‚假如我发财了,我要买两碗豆

浆,吃一碗,倒一碗。‛

1.同学们,乞丐的心愿虽然可笑,但也说明一点——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愿,不管是

不是‚高尚‛或‚低俗‛。

2.这节课,让我们畅所欲言,谈谈各自的心愿。

二、揭题

板书:谈心愿。

三、自由读题目要求

1.自由读要求。

2.说说有什么要求。

四、回忆前四篇课文中主体人物的心愿

1.自由汇报。

2.小结。

五、小组互动交流

1.心愿有没有‚高尚‛、‚低俗‛之分?有没有合理与不合理的区分?

2.小组讨论。

3.交流汇报。

4.汇报自己的心愿。

六、完成‚金钥匙‛

1.出示‚金钥匙‛的提示要求。

2.自由读。

3.每个同学就自己所带的书进行汇报发言。(推荐书、交流心得)

4.探讨自己的阅读方向、合理与否。

5.同学间交换自己喜爱的作品。

七、课堂总结

八、布置作业

1.写一写自己的心愿。

2.阅读一本好书,写写心得体会。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1.回忆上节课同学们所谈的心愿。

2.指名读读上节课布置的小练笔——心愿。

二、揭题

如果把大家的心愿写成诗,那一定很美,很有趣。

三、投影书上的小诗

1.投影。

2.指名读诗。

3.评议。

(1)读诗的情况。

(2)诗的内容。(①趣事;②心愿)

4.齐读六首小诗。

四、写作前谈话

1.写诗并不难,关键是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乐趣。

2.把刚才大家汇报的小练笔《心愿》进行改写成诗。

3.引导学生通过将练笔与小诗对比,了解写诗的窍门。

如:(1)可分节写。

(2)每一行的字数不一定相同,句子要活泼简练。

(3)如果可能,末字可押韵,但不作要求。

(4)要表达真情实感。

4.本次习作基本要求。

(1)尽量写诗。

(2)内容为:心愿;趣事。

5.如果实在有困难,可以换其他内容,也可以不写诗。

五、活动过程

1.生习作,师巡视指导。

2.投影片段或小诗共同欣赏、评议。

3.修改。

六、布置作业

继续习作,并修改习作。

第三课时

一、投影佳作,指导欣赏

1.齐读佳作。

2.评议。

3.请作者谈谈创作心得。

二、投影病文,指导修改

1.自由读。

2.小组讨论修改方案。

3.汇报,共同修改。

4.读一读修改后的作品,前后比较。

5.谈谈修改的体会。

三、活动过程

1.分小组修改作文。

2.指导、鼓励学生将佳作投稿。

3.对自己在本单元中的学习作个合理的评价。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修改作文并抄正作文。

教学反思

《秋浦歌》教学设计

《秋浦歌》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 知识与技能

① 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描绘的火热劳动场景。②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方式的读,来促进对诗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体会诗人赞美了不辞辛苦为他人酿造幸福的劳动者的真挚感情。

② 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关键: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描绘的火热的劳动场景,体会诗人赞美劳动者的真挚感情。

教学准备:

1.课文及插图投影。

2.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劳动场面图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师出示图片。请大家观看。2.

指名说,看到什么,用一、二句话介绍。

如:熊熊的炉火,映红了工人们的脸庞,火星四溅。工人们一边干活一边唱着歌。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秋浦歌》,看看这位伟大的诗人是怎样介绍这一场面的。

二. 揭题,释题 1.板书:秋浦歌 2.读题,释题

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

秋浦歌:赞美秋浦冶炼工人的诗。

三.简介诗人 四.初读古诗,激发情感

1.投影课文。2.自由读。(1)读准字音,读流利。

(2)用铅笔画出朗读节奏,试着读出节奏、韵味。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3.

汇报读。(1)

正音:赧(nǎn)(2)

指名读文。4.

教师激情范读。五.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齐读。

2.分小组讨论,理解诗意。

3.汇报补充。4.师生共小结。

(1)诗意:熊熊的炉火映红了天和地,火星在升腾的紫烟中飞溅。脸膛红彤彤的工人冶炼在月光如水的夜晚,一边劳动一边歌唱,嘹亮的歌声使冰冷的河水都荡漾起来了。

(2)理解下列词语。

①紫烟:冶炼淬火时升腾起的烟,颜色较红,在夜色中带紫。

②赧郎:指被炉火映红了脸庞的冶炼工人。

③寒川:冰冷的河水。5.

指名说说诗意。6.

想象工人劳动的情景。

六.感情朗读,体会情感 1.指导有感情朗读。2.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情感?

3.汇报、小结。诗人描绘了一幅瑰丽壮观的秋色冶炼图,赞美了不辞辛苦为他人酿造幸福的劳动者,抒发了作者对创造性的劳动和质朴的劳动者的由衷的赞美和钦佩之情。

七.感悟写法,品味诗蕴 1.学生默读诗歌。

2.师生共同交流写法、品味诗韵。

①诗歌前两句侧面展现一个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第一句是全景,景色非常壮观;第二句是近景,瑰丽多彩。

后两句正面描写紧张劳作的冶炼工人。从‚赧郎‛二字,可以联想到他们健美强壮的体魄和勤劳、朴实、热情、豪爽、乐观的性格。‚歌曲动寒川‛,是夸张之笔,却极为传神。‚赧郎‛句描绘了明月、炉火交映下冶炼工人的面部肖像,后一句则揭示出他们的内心世界。②工人们这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给了诗人以强烈的内心震撼。诗歌的前三句主要是通过画面来表达诗人内心所受到的视觉冲击,在诗歌的结尾,则是通过歌声来重现诗人所感受的听觉震憾。③诗人的笔下,火、热、声、色交相辉映,明暗、冷热、动静烘托映衬,生动地表现了劳动场景,酣畅淋漓地塑造了冶炼工人的形象。

3.欣赏诗,美读诗。4.

指导背诵。八.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背一背李白其他的诗。2.读一读赞美劳动者的诗或名言。

九.布置作业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并背诵。

附:板书设计

秋浦歌 壮观 赞歌

月夜冶炼 辛酸 同情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学生能够根据学习古诗的方法进行学习,但由于预习时学生不太重视,所以有些资料查得不是很丰富充足,对于诗人及背景了解不是很深刻,今后,对于这方面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学生在体会意境这方面依旧是学习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选择利用课件进行展示和结合生活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出示冶炼工人劳动的场面画面和古代、现代工人劳动的场面进行对比,很好了帮助学生理解的诗歌中所描述的情景。

《悯农》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辬:

1、借助汉语拼音认识8个汉字,并会口头组词,会写4个生字‚农、当、午、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并试着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大意,体会农民伯伯的辛苦,懂得爱惜粮食。

教学重点:

1、学会8个生字,会写四个生字‚农、当、午、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

1、‚农‛、‚当‛的写法

2、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爱惜粮食。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稻穗图、小黑板、磁带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向老师有一个难题,想请小朋友们帮我解决一下。你们愿意吗?

(出示‚一碗打倒的饭‛图)学生观察。

这就是向老师遇到的难题,有个孩子每天吃饭都吃不完,而且漏得满桌子都是。我想请会讲道理的小朋友替向老师给他讲讲道理。(……这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

师出示‚辛苦‛,教读。

你见过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粮食吗?

老师带来了一幅图,就是农民伯伯平常劳作的情景,请小朋友翻开书,看看图上都画了什么?

二、观察图画

1、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农民伯伯在锄草,他很辛苦。)

2、再次齐读‚辛苦‛,并贴在黑板上。

3、你怎么看出农民伯伯很辛苦?(头上的汗珠一颗颗地往下掉。)

4、今天,我们就要学一首配这幅图诗——《悯农》。跟老师一起写写‚农‛。(师写,生书空。)

全班齐读课题。

三、学习生字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听录音

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古诗,要听清字的读音,用右手的食指指着字,看谁最认真?如果会的同学能跟录音机一起读,也不必加以制止,追问一句:‚你从哪里学会的?‛提示学生:我们可以从许多地方学习知识,希望小朋友们做个有心人。

2.过渡:由于这首诗绝大多数同学都能熟练背诵,所以直奔本课的生字。这首诗你们会背了,里面的生字你们都认识吗?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中的生字词,看谁学得又对又快。

(二)认读生字

1.下面请你轻声读课文,用手指指着课文,圈出带红色音节的生字。

2.引导学生回忆平时学习生字的主要方法:你们平时都用哪些方法来学习生字?(拼读音节、问同学、问家长、问老师。)

3.小朋友们归纳得真好,那就请你赶快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吧。(学生自主学习生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点播。)

4.学习完生字以后,请你给同桌读一读,注意用手指指着字读。

5、抽生教读生字。

6、这些生字娃娃又交上了新朋友,你能把它们读出来吗?(出示词语:悯农 日当午 谁知 汗滴 粒粒 辛苦)

抽生读,齐读。

7、在词语中你认识了生字,那么老师把生字单拿出来你还能认出它们吗?如果你认识就站起来大声说出来。(当读到‚午‛时进行扩词,从而理解‚日当午‛。)

8、现在这些生字都躲到诗里面去了,你还能认出它们吗?(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抽生读课文,其他小朋友用手指着书,认真听,听他哪个字音读准了,哪个跟你不一样,等会儿请你给他指出来。

9、齐读。

四、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1、刚才我们一起初读了课文,同学们学得特别好,下面,请你们再读课文,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2、抽生答。(……我知道了农民伯伯很辛苦)

3、你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了农民伯伯很辛苦?自己读一读。

重点指导: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

指导方法:先通过做锄草的动作体会辛苦应表现得行动缓慢,吃力,在朗读时语气应重而稍慢,基本领悟即可。

4、师范读全诗。

5、齐读。

6、能背的同学背一背,不会背的同学可以再看看书。

五、巩固练习,指导书写

(一)捡稻穗游戏,复习生字

1、秋天来了,农民通过辛勤的劳动,庄稼获得了大丰收。你们看:金黄的稻穗在秋风中摇摆,好象在向人们微笑。收割后,还有一些稻穗遗留在了田地里,下面咱们一起去捡稻穗。你可以任选一颗,读出后面的生字,然后放到篮里。(师贴稻穗图,画篮子)

2、抽生上台拾稻穗,然后反过面贴于篮子里。

3、你打算把带哪个字的稻穗送给谁?为什么?

(二)指导写字

(出示‚农、当、汗、午‛)

1、你记住了哪个字?怎么记住的?

2、重点指导‚当‛,认识小字头,学生认真观察书上的笔顺,然后书空。

指导‚农‛,你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一笔?

3.教师在田字格中书写学生认为难写的字。

4.学生练习写一个字,同桌互评,然后再写一个。

五、总结全文

(板书)

悯农 杨万里 稻云……不多黄

荞麦……早着霜

悯 忍讥……度残岁 苦 更堪……闰添长

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两三岁的小孩都会背诵,因此,读背并不难,关键是要从中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从小要爱惜粮食。为此,我在设计时围绕一个‚辛苦‛,从帮老师解决难题引出‚辛苦‛,看图了解‚辛苦‛,到读诗句感受‚辛苦‛,从而把学生并不容易体会到的‚辛苦‛突破了。

1、开头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乐于去解决。

2、现了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生字的学习,诗句的感悟,全是学生自主观察,学习。

3、通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学习。

4、如果能从生活中找到相关的照片,录象资料,或让学生联系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将更能从心灵上让学生受到教育。

5、朗读的指导还要更细致。

《幸福在哪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幸福在哪里》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写了三个牧童把一口喷泉挖成一口泉井,得到了智慧女儿的祝福;十年后,通过他们自己的劳动,亲身找到了幸福的事,说明了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的道理。

教学目辬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2、学习本课生字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合作表演课文内容。理解智慧的女儿两次话语中的深刻含义,培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幸福的名言警句,拓展对幸福的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课时 2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审题入手,设疑激趣。

1、板书‚幸福‛,什么是幸福?你有过幸福的感受吗?

板书‚在哪里‛,幸福在哪里?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保加利亚埃林〃彼林的童话故事,找寻其中的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分别找出写三个牧童童年挖泉井的经历及十年以后他们再次相聚经历的相应段落。

三、入情入境,精读课文,领悟幸福的真谛。

(一)课文的前19个自然段向我们展示了三个牧童挖泉井的经历,指导学生从三个牧童挖泉井的语言、动作、神情及智慧的女儿说的话中领悟幸福在哪里。

1、自读这部分内容:

读懂了什么?把读不懂的地方用笔画出来。

2、重点研读三个牧童挖泉井的段落(1-5自然段)

三个牧童是怎样挖泉井的?

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划出文中的有关词语、语句。(愉快,高兴极了,心满意足)

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浑浊的泉水变成了清洁透明、清澈的、如同镜子一般的泉水)

3、孩子们为什么这么快乐呢?从文中的6-19自然段中找寻答案。

①朗读孩子们说的话‚我们把它弄干净了,就是供大家喝的‛,领会其中的意思。

②出示智慧女儿的话。

从‚代表……代表……代表……代表……‛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智慧女儿是这么说的,你会怎么对牧童说呢?请用四个‚代表‛说一句话。

4、回归整体,从三个牧童挖泉井的经历中,领悟到幸福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第二课时

一、回顾前文,学习下文。

从上节课的学习中你了解到什么?

二、课文的后14个自然段向我们再现了十年后,他们再次相聚的经历,放手让学生用心读书,从人物的话语中领悟幸福的真谛。

1、三个孩子分手后,各从事了哪些‚有益于人类的劳动‛?

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幸福?

2、出示智慧的女儿的话。

①理解‚领悟‛一词的含义。

②结合三个孩子的经历理解‚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3、分角色朗读此部分,感受三个青年的幸福经历。

[点评:以上设计,紧紧围绕着孩子们十年前、十年后的生活经历,从具体的语言、动作、神情中,引导学生明白‚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层层深入,恰到好处。]

四、拓展交流,情感延伸。

1、合作表演课文内容。

2、学习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

联系亲身经历谈谈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3、出示收集到的和幸福有关的名言警句,学生交流谈感受。

举例:‚能使大多数人幸福的人,他自己本身也是幸福的——马克思‛

‚幸福要靠劳动,要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

‚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高尔基‛

激发兴趣,畅所欲言

幸福是一个美好的字眼,提及幸福,对于学生来说,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可幸福在哪里,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无形中激起了学生读书找寻答案的兴趣。

文中自然段颇多,为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是非常必要的。

分别找出写三个牧童童年挖泉井的经历及十年以后他们再次相聚经历的相应段落。

指导学生从三个牧童挖泉井的语言、动作、神情及智慧的女儿说的话中领悟幸福在哪里。

划出文中的有关词语、语句(愉快,高兴极了,心满意足)

放手让学生用心读书,从人物的话语中领悟幸福的真谛。

联系亲身经历谈谈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出示收集到的和幸福有关的名言警句,学生交流谈感受。

学文后,让学生在共同经历着幸福的时刻,在共同的拥有中,细心地回味着‚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板书设计

幸福在那里

三个牧童

寻找幸福

幸福的含义

幸福在对人类有益的活动中

作业设计

1.规范地书写生字。

2.完成基础练习中的题目。

教学反思

学文后,让学生在共同经历着幸福的时刻,在共同的拥有中,细心地回味着‚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从而,自然而然地达到了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劳动的目的。

《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 教学目辬

1.初步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能用‚大概‛、‚威胁‛、‚一不留神‛造句。

3.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4.能按提纲简要复述第—天挑煤的经过。

5.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重点 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生字新词。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教学课文第1、2两段。

一、揭示课题。

简介吴运锋爷爷及他小时候家中的生活困难情况,告诉学生本课节选自吴运铎爷爷所写的传记《把一切献给党》。

出示课题,理解:‚开端‛,开头的意思。

二、认读字词。

认读本课的生字和少数新词,扫清阅读障碍。注意本课几个多音字的读音:挑(tiāo)脚、得(dé)了吧、半夜就得(děi)动身、落(là)在后头。

三、初读课文,分段。

1.初读课文,给课文分段。抽答,说出各段的起讫点和各段的主要意思。

2.师生讨论,第9自然段应归第二段还是第三段,讲明理由。

3.讨论其他分段方式,合理的,教师予以肯定。

四、感情朗读第一段,理解‚揭不开锅‛的意思,体会‚像油煎—样‛是写‚我‛心里焦急的程度,说出这是用什么来比什么。

五、1.抽读第二段,生用笔划出本段两个最能反映旧社会煤矿工人工作条件极端恶劣,生命没有保障的句子,齐读。师生讨论,联系其中的关键词语理解旧社会穷苦的煤矿工人连狗也不如的艰难生活。

2.分角色朗读‚我找从小在一块玩的小赵商量……准备半夜就走路‛这部分课文。提问:小赵说‚我‛像个‛‚瘦猴子‛,说明‚我‛身体怎么样?这跟第一天挑煤有什么联系?(说明‚我‛又瘦又小,更能说明第—天挑煤的艰难,为表达中心服务)。

3.这部分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家里穷,劳动条件差?(生默读本段的最后小节,按提问要求划出‚没有灯笼‛、‚没有火把‛、‚找了些用过的油棉纱‛、‚擦过机器油‛等词句,抽答)。

六、课时小结。并完成课堂作业本第1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重点教学三、四两大段,理解其中的比喻句,准备复述第—天挑煤的主要经过。

教学过程

一、1.指名感情朗读第三大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用笔画出本段的中心句(穷人到哪里都要受欺侮)。

2.生默读,找出本段中反映‚我‛怎么受人欺、受人嫌的两段话(指‚睡得正熟……称煤了‛和矿上办事人所说的话这两处)。小黑板出示‚睡得正熟……‛一段话,齐读。生查字典理解‚渊‛字的意思和整个词语的意思。‚好像落在万丈深渊,浑身疼痛‛说明‚我‛摔得怎么样?(摔得重,摔得厉害)。整段活反映资本家及其手下的人怎样对待穷人?(不顾穷苦挑煤工人的死活,不把他们当人看)

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动身挑煤,板书)

二、1.抽读第四大段,生找出‚挑煤赶路‛和‚跌倒山腰‛分别属于哪几节,板书这两个词语。

2.指名感情朗读‚我挑着煤赶路……‛一节。生边听边思考,划出反映挑煤艰难动作的词,抽答,深入体会,齐读本节。

3.抽读‚哪知挑东西走路……‛一节。理解本节的一个比喻句,说出这是用什么比什么、说明什么。

4.生自由感情朗读‚我鼓起勇气……我怎么办呢?‛这部分课文,体会‚我‛跌倒山腰和孤身留在荒山的艰难情境。(结合看插图)

5.抽读‚我‛‚空筐回家‛这部分课文。提问:课文哪几处写出‚我‛人小,却很懂事?(不肯下地洗脚和‚我不饿‛这两处).

三、熟读三、四两大段,准备按课后题3的提纲,抓重点,有顺序地复述第一天挑煤的主要经过。

四、课时小结。完成课堂作业本第2、3、4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教学最后两小节。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分辨课文的详略。简要复述第一天挑煤的经过。

教学过程

—、听写本课的生字和部分难写的词语。

二、课文最后两小节,提问:这部分课文主要写什么?(第二天挑煤)板书。

三、提问课后题1。先明确主要内容。再了解课文的详略,齐读本单元的学习提示,画出重点部分,了解分辨详略的方法,再明确课文描写叙述有详有略的原因(突出中心,不重复拖沓)

四、生再熟读相应段落,指名按提纲复述第一天挑煤的经过。教给抓重点复述的方法。

五、归纳本课的中心思想。(课文以第—次挑煤为重点。写了作者童年在煤矿挑煤的苦难生活,反映了旧社会穷人受剥削受欺侮的黑暗现实和穷人孩子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形成完整的板书。

六、课堂小结。完成余下的课后和作业本作业。

附课文板书:

动身挑煤

挑煤赶路 详写 受人欺侮

第—天挑煤

跌倒山腰

自强自立

空筐回家

刻苦磨炼

第二天挑煤

略写 劳动的开端》后反思

昨天上了《劳动的开端》这篇课文给师傅听,课后自己感到自己的教学设计是挺好的,整个流程都较清晰,自己的语言精练了。自我感觉还可以。这可能是我花了心思去备课了。只是觉得因为一些客观愿意没有把上完整节课,只上了一半。这有点感到遗憾。

听完课后师傅也跟我谈了有关注意的地方,不说不知道,一说自己觉得马上醒悟了一样。她指出了我其实除了客观原因不能把课上完其实还有很多主要的原因,例如:

1、没能把握文章的重点来分析,句子的重点、词语的重点、字的重点。

2、教师自己的问题也不够精炼,问的不够‚深‛。

3、我的教学像低年级的教学,很多都面面俱到,没想好才提问。

4、基本功不扎实,‚粉笔字、跟学生交流的语言、给学生赞扬的语言,等。‛

5、学生方面,因为我的原因所以学生得不到提高,‚对问题的见解,要与众不同‛。这几方面是我存在的问题,希望在日后能一起注意。多学习学习。

第五篇:五下教案

五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进度预案计划

第一周 常规教育

第二周 歌曲《编花篮》、欣赏《湖北小调》、歌表演《溜溜山歌》 第三周 歌曲《小鸟、小鸟》

第四周 听赏《布谷鸟叫了》、《新疆之春》

第五周 演唱《吹起羌笛跳锅庄》、《坐上火车浪西宁》 听赏、吹奏《瑶族舞曲》

第六周 演唱《让我们荡起双桨》、听赏《篝火、少先队员的聚会》 第七周 演唱《渴望春天》、音乐家故事

第八周 听赏《法国民谣变奏曲》、《土耳其进行曲》 第九周 演唱《卢沟谣》

第十周 听赏《松花江上》、《长城谣》 第十一周 演唱《在葡萄架下》、听赏《玛依拉》 第十二周 演唱《掀起你的盖头来》、《新疆舞曲》 第十三周 演唱《红蜻蜓》

第十四周 听赏《童年的回忆》、《神奇的民间锣鼓》 第十五周 听赏《彼得与狼》 第十六周 演唱《七色光之歌》 第十七周 听赏《快乐的萨丽哈》、第十八周 练一练 音乐万花筒 第十九周 检测

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一周

第一课时

常规教育 导学目标:

1、在新学期能够以积极的学习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并用高昂的兴趣参与学习。

2、熟悉新学期音乐课的要求,并能够有意识的遵守,以良好的学习习惯规范自己在课堂中的表现。

导学重难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导学过程:

一、师生互相问好,拉近彼此的距离。

二、师生共同演绎节目,学生表演,老师表演,增进彼此感情,与孩子打成一片。

三、讲述新学期音乐课要求:

1.按时按顺序进入教室,不迟到,不早退。

2.进入教室不得高声喧哗打闹,保持安静状态。

3.认真保持教室卫生,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

4.课堂上发言积极有序,有礼有节,争做文明小学生。

5.做到爱护公共物品,轻拿轻放,损坏照价赔偿。

6.上课保持良好的状态,以积极的态度认真学习。

四、习惯养成训练,听音乐做出相关要求:

1起立、坐下 2.安静 3.师生问好 4.请坐好

五、分组选拨,并对小组长提出要求 1.四人一小组

2.讲述课堂要求,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真实客观,学会欣赏别人;正当优秀小组,小组团结合作,富有创新;组长根据组员的表现,从纪律、学习习惯、上课表现上进行评价计分,获得3分就可获得一张绿卡。

小结:希望第一节课能让师生互相留下印象,更好的进行今后的音乐教学,把音乐课上的更加的有声有色。

第二课时

导学课题:《编花篮》 导学目标:

1.学唱歌曲《编花篮》,用活泼、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2.通过贯穿于教学过程的音乐游戏,使学生了解音乐可以更好地表现游戏及游戏的情绪。

3.在创编游戏中让学生明白音乐来自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导学重难点:通过贯穿于教学过程的音乐游戏,使学生了解音乐可以更好地表现游戏及游戏的情绪。导学准备:钢琴、相关歌曲资料、多媒体 学生准备:课本

导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导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河南人特别喜欢花,他们还有一双灵巧的手,能编出各种各样的花篮,有首歌就叫《编花篮》,让我们一起欣赏。

二、寓教于乐 1.听赏歌曲

(1)听录音范唱,师生随音乐节奏轻轻点头; 师:听了《编花篮》这首歌,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高兴、活泼、开心、愉快、欢乐等;

(2)师:你们真会听音乐,让我们再次感受这欢快、活泼的旋律。大屏幕播放《编花篮》,师生边听边打节拍。

师:从歌词中你听到了什么? 生:答。

师小结:《编花篮》这首歌曲调欢快,活泼,描写的就是一群姑娘上山采牡丹的喜悦心情,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先来读一读歌词吧!2.读歌词 师:谁来读一读? 生:读

师:你的声音真好听,谁能读得更美一点!生:读

3、哼唱旋律,解决难点

师:你读得真有感情,让们再来唱一唱吧!怎么坐唱歌好听(抬头、挺胸、身体坐正),请你们用“噜”“啦”跟着老师的琴声轻轻哼唱。

师:觉得有什么难唱的乐句吗? 生:答

师:噢,老师知道了,你们提出的就是音乐中的装饰音,怎么唱呢?让我们先来比较一下,加了装饰音的小音符和没加装饰音的有什么不同。

师范唱(加倚音的音符和不加倚音的音符的区别)师:有什么不同吗,哪个更好听? 生:答

师:在唱这些小音符的时候,我们要唱得圆滑一点,小音符唱得短而轻。请同学们把有装饰音的乐句跟着老师模唱歌谱。

师:现在请你们用“lu”再完整的唱一遍,相信你们唱得一定比上次好。生:唱

第二周

第一课时

导学课题:《编花篮》 导学目标:

1.学唱歌曲《编花篮》,用活泼、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2.通过贯穿于教学过程的音乐游戏,使学生了解音乐可以更好地表现游戏及游戏的情绪。

3.在创编游戏中让学生明白音乐来自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导学重难点:通过贯穿于教学过程的音乐游戏,使学生了解音乐可以更好地表现游戏及游戏的情绪。

导学准备:钢琴、相关歌曲资料、多媒体 学生准备:课本

导学课时:2课时(第二课时)导学过程:

一、学唱歌词

师:听到同学们这么悦耳的歌声,老师都想把歌词唱出来了,请你们伸出双手为老师打击拍。

师:你们也来试一试,大家跟着录音自学歌词。生:唱

师: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吗? 生:说(互相解决,解决不了的老师帮助)师:完整的把歌曲再唱一遍,注意刚才唱得不满意的乐句唱准确。生:唱加上插花,编花篮的动作唱一遍

二、处理歌曲的感情

师:同学们学得真快,现在我们来听一听合唱团的小朋友唱的和我们小朋友唱的有什么不同。

生:听录音

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生:比我们唱得更欢快、喜悦等。前面部分唱得很跳跃,后面一部分唱得比较舒展。

师:大家说得真好,让老师也从你们的歌声中听到喜悦,从表情上看到快乐,行吗? 生:有感情的唱。

三、创造表现

1.师:你们的歌声真美,刚才唱歌时,我们已经加上插花的动作,想想还有什么好的动作,我们分四个小组创编,看哪个小组创编得最棒、最有新意。

2.生分组创编

课件同时播放《编花篮》歌曲 3.汇报展示创编成果

四、小结

师:你们真会听音乐,大家知道,我国的民族音乐丰富多彩,老师希望你们这些小花朵快快长大,把祖国的大花园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导学课题:《湖北小调》 导学目标:

1.能较准确地把握《手拿碟儿敲起来》哀怨忧伤的情绪,并深情地演唱这首歌,边唱边表演“敲碟儿”。

2.能比较听赏〈手拿碟儿敲起来〉和〈凤阳花鼓〉,在细腻的情感体验中区别,学会读谱演唱〈凤阳花鼓〉。

3.了解与歌曲有关的鄂、皖相关文化。教学重难点

导学重点:用淡淡哀怨的情绪演唱湖北小曲〈手拿碟儿敲起来〉,并参与表演。

导学难点:“敲碟儿”的表演活动。导学准备:钢琴、多媒体

学生准备:课本、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等 导学课时:1课时 导学过程:

一、导入

了解鄂、皖的地理位置及简称

1.提问:(出示中国地图)指导学生观看地图,找到湖南省的位置。湖南简称什么? 分别了解湖北、安徽省的地理位置及简称。

学生认真观看地图,回答:湖南简称为“湘”。从地图上看,湖北在湖南的北面,简称“鄂”,安徽简称“皖”。

2.师小结: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民歌,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特色。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湖北和安徽民歌的音乐风格。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地图,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产生想去了解的强烈兴趣和愿望。

二、展开 1.了解湖北民歌

走近“湖北小曲”——《手拿碟儿敲起来》 师演唱湖北民歌《绣荷包》、《龙船调》等歌曲片段,播放《纤夫的爱》。

师:湖北是楚尾花的发源地,具有丰厚的民族民间文化职员,民歌更是湖北的强项。不仅《绣荷包》、《龙船调》等民歌家喻户晓,《洪湖水,浪打浪》、《纤夫的爱》等现代歌曲也传唱大江南北。

三、学学“敲碟儿”

(1)师简单介绍歌剧《洪湖赤卫队》的剧情。(2)问:谁能“敲碟子”?(3)师示范几种最基本的敲法。

师:在湖北,“敲碟子”是一种非常有名的民间技法,不少民缉拿艺人都身怀敲碟子的绝技。他们卖艺时边演唱碟子小调,边表演敲碟子,身受当地群众欢迎。

四、学生自主练习“敲碟子”的技法。(背景音乐《手拿碟儿敲起来》。)1.学生跃跃欲试,都想来敲一敲。学生积极参与模仿,并自由练习。2.你能创造不同的敲法,随乐参与表演“敲碟子”。(请表演得好的学生,敲法有创意的学生上台表演。)

五、学生随意性发挥,并参与演奏。

设计意图:以音乐本身去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学生在音乐中自然走近“湖北小曲”。

教学反思:

第三周

第一课时

导学课题《溜溜山歌》 导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溜溜山歌》,产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2.欣赏《打麦号子》,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民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3.初步掌握“下滑音”的演唱。

导学重点:能用自然、诙谐的声音演唱歌曲《溜溜山歌》,表现出劳动的气氛。

导学难点:歌曲中下滑音的演唱。导学准备:钢琴、相关歌曲资料、多媒体 导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导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生在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旋律中走进教室

二、导入

师:有谁知道刚刚那首歌曲的名字么?(生举手回答)

师:看来你对这首民歌很熟悉,是呀,这就是有名的江苏民歌《茉莉花》。我们也曾在音乐课上学过一些民歌,下面,请竖起你们的小耳朵,一起听听,会唱的跟着音乐轻声唱一唱,你感受到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播放民歌片段《领唱秧歌》

生:我仿佛看见一群人在高兴的跳着秧歌舞

师:说的真好,你的想象力真丰富!欢快的歌曲把我们带进了欢腾的大西北,这就是陕北民歌《领唱秧歌》。

师:听完热情豪放的《领唱秧歌》,我们一起去沂蒙山听一首当地的民歌,这首歌曲又会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呢 播放《沂蒙山小调》

生:音乐优美动听,我好像看见了一座风景秀丽的高山

师:你用自己的语言诠释了对音乐的理解!图片上的这座山就是沂蒙山,这就是有名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有山就有水,我们再来听听下面的这首歌曲唱了哪条河。播放《浏阳河》

生:浏阳河。

师:真是一群会感受音乐的孩子呀!这首就是湖南民歌《浏阳河》。《浏阳河》的最后一句“咿呀咿嗞呦”在民歌中被称为什么呢?(衬词)

三、新授

(一)衬词 1.感受歌曲

师:很多民歌里都有衬词,今天我就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民歌,你来听听这首歌里有哪些衬词

生:溜溜或呀嗬嗨

师:你们的耳朵真灵!这首歌叫《溜溜山歌》,再听听歌曲,一边听一边找找歌曲中出现了几处衬词?(呈现歌词)

生:听范唱 2.学唱“溜溜”

师:真是一群善于发现的孩子!是的,歌曲共出现了四处衬词。安徽人民是勤劳善良的,他们经常边唱着歌儿边劳动。让我们跟着歌声去寻找他们,一起享受劳动的乐趣!(播放范唱)

生:听范唱

师:瞧,树上有四颗果子,咱们把他们摘下来放进篮子里。先摘最下面的两颗,跟我一起边唱边摘(学唱1 1)弹琴,给固定音高 还有两颗果子长的高一点,我们把手伸高点摘(学唱5 5)

回到歌词

师:你能找到我们刚刚摘的两颗果子在歌曲哪里么? 3.下滑音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歌谱中有一条波浪线)这叫做“下滑线”,其实我们已经会唱下滑音了,不信你们唱一唱。(生回忆“溜溜”唱法,再次加深印象)下滑音的演唱就是这样。

4.学唱其他衬词

师:果子都摘下来了,真开心呀!我们跟着音乐再次回味一下摘果子的情景吧。(播放范唱)

生:听范唱

师:大家都在热火朝天的忙活着呢,跟我唱一唱第三处 “溜溜哪呀” 师:果子摘了好多呀,拎都拎不动了,咱们得再使把劲儿才行。“呀嗬嗨”(师模仿拎篮子感觉)

师:终于搬回来了!你们收获的真多呀!我也想加入你们的队伍,绿色部分你们来唱,其余的我来唱(生唱衬词部分)

第二课时

导学课题《溜溜山歌》 导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溜溜山歌》,产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2.欣赏《打麦号子》,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民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3.初步掌握“下滑音”的演唱。

导学重点:能用自然、诙谐的声音演唱歌曲《溜溜山歌》,表现出劳动的气氛。

导学难点:歌曲中下滑音的演唱。导学准备:钢琴、相关歌曲资料、多媒体 导学课时:2课时(第二课时)导学过程:

一、学唱歌曲

1、感受旋律,跟琴哼唱

师:劳动了这么久,我们休息一会儿,请你们用LU轻声跟着我的琴声哼唱(弹一句哼一句)

2、学唱第一段(1)听范唱,默唱

师:多动听的旋律呀!请你跟着范唱在心里默唱 范唱⑥(2)跟范唱学唱

师:你们的小耳朵认真听了么?那么就请你跟着音乐轻声唱出来。范唱⑦(3)跟琴唱歌,巩固歌曲

师:唱了一遍,你感觉自己还有哪一句可以唱的更好一点?(根据情况,拎出来练)师:看来你们的小耳朵确实是一对会听音乐的耳朵!让我们跟着琴声唱一遍吧(4)听范唱,感受情绪

师:我们都知道,大多数民歌都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能够直接表达人们的心情。从这首歌曲中,你感受到怎样的情绪?听听想想 听范唱⑧(愉快的劳动)

(5)跟伴奏演唱

师:说的真好!从大家专注的表情,我感受到了你们是一群爱动脑筋的孩子。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情绪跟着伴奏唱一唱吧,生唱一遍(6)字头咬字 师:从你们的歌声中,我感觉到了劳动的喜悦。下面听我来唱一唱和你们唱的有什么区别(师突出每一句第一个字头的演唱)

师:民歌讲究字头的演唱,要求咬清楚每句话的第一个字。你们这样唱一唱。

2、学唱第二段

师:这首歌曲短小但却寓意深刻,歌曲中唱到一棵树不成林,一根单纱难搓绳,让我们听听第二段又是怎样唱的 播放范唱⑧

二、对唱歌曲(1)师生对唱

师:他们劳动的多欢呀!我想和同学们用对唱的形式表现出他们辛勤劳动的样子,我唱第一段,你们唱第二段。

(2)男女生对唱,分别站起来唱

师:你们也来试试这种演唱形式,男女生对唱,男生先唱。(你们合作的真好!)第四课时

一、完整演唱歌曲

师: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不仅学会了一首好听的溜溜山歌,也获得了大丰收,这不正是团结的力量么。这首山歌的寓意也正是如此。让我们再一次发挥团结合作的精神,把这首山歌自信的唱出来吧!(跟伴奏完整演唱歌曲)

二、师方言演唱民歌

师:你们知道么,民歌大多来自于民间,用地方方言演唱的民歌更具有地方色彩。下面,我就用安徽方言来唱唱这首曲子。

三、拓展

师:在我们安徽有一个小小的县,叫做凤阳,在那里有几样东西很出名,其中之一就是他们的绝活--花鼓,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听听这首安徽民歌《凤阳花鼓》。

四、总结 12 师:今天我们学唱了一首安徽民歌(溜溜山歌),听了湖南民歌(浏阳河),陕北民歌(领唱秧歌)和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还有一曲(凤阳花鼓)。我国的民歌有如绚丽的百花遍野盛开,希望同学们课后利用好自己那对会听的耳朵,收集或学唱一首民歌,下节课上我们一起听一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生在《茉莉花》的音乐中走出教室)教学反思:

《小鸟,小鸟》 教 学

目 标 通过教唱《小鸟,小鸟》,让学生感受歌曲中小鸟雀跃和展翅高飞的形象,激发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用富有弹性的、优美舒展的歌声唱好这首歌。教 学

重难点 1、6/8拍弱起小节的节奏练习及旋律演唱。

2、演唱时注意1音到6音的六度音程的音准。

教 学

准 备 电子琴、录音机、教学磁带、鳟鱼图片。教 学 过 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动物和人类同顶一片蓝天,它们是人类的好朋友,大家一起用生命的色彩,共同装扮着美好的世界。大自然中的小鸟非常的可爱,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同学们会唱与鸟类有关的歌曲吗?引出儿歌《小燕子》。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首描述小鸟的歌曲,听后请你们说说自己的感受。

.13

二、探究新知

1、问: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情绪是怎样的?

2、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欢跃、亲切地;活泼地?? 小结:“春天里有阳光,树林里有花香,小鸟在自由地飞翔,在田野,在草地,在湖边,在山岗,小鸟迎着春天歌唱??”这首欢快的歌曲描绘了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树林里,鸟儿们自由飞翔、迎着朝阳歌唱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对小鸟的热爱,同时也暗示了人类渴望自由的心情。

3、再次聆听歌曲,熟悉歌曲内容,给歌曲分段。让学生讨论并回答: 1请你选择符合这首歌曲的音乐结构图式: ○ A、AB段式 B、A段式 C、ABA段式

2这首歌曲的拍子是6/8拍的,6/8拍是什么意思?它的强弱规律是什○ 么?(同桌讨论回答)

小结:教师分段范唱歌曲简谱,引导学生分析旋律,比较乐句之间的旋律和节奏的异同,得出歌曲分为二段式(AB段式)。6/8拍是一种常见的拍号,在音乐领域读着:八六拍,以八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六拍。6/8拍的强弱规律是:强弱弱 次强弱弱

第二课时

一、学习歌曲: 1.节奏学习:

A、展示小鸟欢快跳跃的节奏(提示休止符的停顿)xx| x0xx x0xx | x0xx x0 | 爱春 天 爱阳光 爱湖 水 爱花 香

B、展示小鸟自由飞翔的节奏(提示附点的时值)xx| x xx x xx| x.xx x.| 小 鸟 小 鸟 迎着 春 天歌唱

2、再听歌曲。学生看歌词轻唱感受歌曲。

3、“啦啦??”先放慢速度唱,唱清楚后再连起来唱。

4、加强歌曲第二段式合唱部分的练习,先唱熟低声部,再把高声部加进去。让学生会充分体会和感受合唱曲子的魅力。

5、全班学生熟练演唱歌曲。(教师提问

1、演唱时用什么样的声音来表现?

2、用什么样的表情表现歌曲?)

小结:第一段是跳跃、活泼、快乐的,第二段舒展、自由,小鸟在天空翱翔的感觉。

7、歌曲情绪处理:

演唱歌曲时把有休止符和力度记号得地方,表达出它们对歌曲、抒发情感所起的作用。全曲可用 mpmp 等力度记号来处理。

二、背唱歌曲,跟录音伴奏唱。

三、小结:进行保护自然、保护动物的教育 吹起羌笛跳锅庄

五下科学教案[范文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