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我的一节公开课的反思
编辑:明月清风 识别码:24-1044493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21 19:25:29 来源:网络

第一篇:我的一节公开课的反思

我的一节公开课的反思

——祝愿新的一年快乐成长在每节课中

上周二(26日),根据学校安排,我作为高一的备课组长执教了一节公开课。来听(观)课的有30多名,其中有学校领导和刘教授、本组的全体人员、本校的非政治学科的教师、外校的部分政治教师。课后我进行了反思,也虚心征求了部分老师的意见。下面我将反思整理如下。

一、公开课开设的背景与要求:

我校25日至29日举行备课组长教学开放周,由高

一、高二两个年级的17位备课组长提供一节研究课,本次活动的主题是“提高课堂教学的优效性”,要求“平常课,重实效”,问题的解决具体化,具体到的如情景的设置、问题的提出、目标的确定、课堂的管理、突发事件的处理、时间任务的分配、课堂节奏的把握、课下任务的跟进等各环节的研究,要求开课教师哪怕只解决一个问题。本次活动的目的是在教材、课标、学生变化的情况下,教师充分关注课堂教学的效益,减少低效、克服无效、杜绝负效,重在实效,实现优效。本次活动分三个步骤:备课组长的研究课;教研组围绕主题结合公开课展开研讨;撰写教学课例。

二、公开课教学内容分析与准备:

我讲授的课题是新课改高一年级思想政治必修1第十二课中的一课时《面对经济全球化》。本框题的内容是依据“课程标准”中内容目标“感受经济全球化进程”及提示与建议中“生活中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有各种跨国企业的品牌,由此感受市场的全球开放性”而写的,包括两个目题:“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主要讲了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主要表现、实现途径、实质、影响、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应有态度等。重点是引导学生辩证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根据本学期我的教学改革(每节课拿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上台讲解),我安排了一名学生准备课,并对她准备的有关内容进行了把关指导。

三、公开课教学过程回放与简介:

总体上我的课堂教学采用的自己创设的教学模式:“学。思。用”三维立体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形成于202_年新课改实行之前,被评为济南市中小学十大教学模式,是中央教科所的子课题。到今天为止,这一模式浓缩为三大步十二个字:“创境激趣”、“引思明理”、“体验导行”。

第一步:“创境激趣”。昨天(25日)是圣诞节,我以圣诞节拉动消费的两组图片(中国的圣诞产品在外国销售及外国圣诞产品在中国销售)作为新情境,提出思考回答的问题:“从圣诞产品的消费,谈谈你对‘我们几乎处处能感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的理解”。从学生的回答看出,学生缺乏对“处处”的概括。(可以从我们的衣食住行)。用时在5分钟左右。

第二步:“引思明理”。包括两大环节。一是由一学生上台讲解教材中的基本内容。由于该学生做了较充分的准备,对教材中的一般问题阐释基本清楚。学生还用了一些图片和事例。我对学生在讲解过程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在黑板上进行了注解。比如“趋势”、“载体”、“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双刃剑”等。用时10多分钟。二是由我对学生的讲解进行点评和补充。首先,在学生讲完后,我询问学生有没有不明白的问题、有什么收获、重点你认为是什么?等等。经过提问,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到底是什么?”、“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怎么样把握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等问题。接着,我按事先准备好的课件展示。对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我选取了三个事例让学生进行巩固理解。我预想这个问题,学生应该比较容易理解,就没有展开。对跨国公司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我也是用了一个事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这个重点,我采用了辨析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辩论。提出了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经济全球化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全力支持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导致了世界的两极分化,因此,我们应该反对经济全球化。”用了“霸道”的方式,让学生从两个观点中选取其中之一。结果,大多数学生支持第一种观点。我先让学生谈出原因。接着让支持第二种观点的学生谈理由。我出示了一张“震撼人心”的世界获金奖的图片,一非洲儿童从瘦得可以清晰地数出他肋骨的身上,爬满了蚊虫与苍蝇。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剧了世界的两极分化,因为经济全球化实质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接着,我拓展了进行升华,要彻底改变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须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最后,我用设计好的一张网络立体图给学生展示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并让学生用2分钟进行复述巩固。用时30多分钟。

第三步:“体验导行”。做了两道高考试题的练习。提出了让学生思考的问题。面对经济全球化,海尔总裁张瑞敏提出了中国的企业要与狼共舞,先把自己变成狼的观点,你认为如何理解,并搜集有关资料,提出有关企业发展的建议。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查资料,谈谈你对十名博士提出慎待圣诞节的看法。用时5分钟左右。

四、公开课教学的反思与缺憾:

反思本节教学,个人觉得有这样几点满意的地方:

(1)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与我设想的基本相同。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也起到了加深印象的作用,特别是通过图片和辩论的方式。

(2)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流畅。运用我多年来的教学模式,可以说已经驾轻就熟,课堂上基本按照预设的环节完成教学计划,特别是学生的配合顺畅。

(3)教学机智灵敏,课堂驾驭掌控。在课堂上出现的几个“意外”,能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比如,学生能发现本节中的重点问题,能提出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疑难问题,都能在课堂依靠学生的智慧加以解决。

(4)教学激情投入,调动学生热情。课堂上全身心投入是我一贯的教学风格,激情四射也是我追求的。本节课尽管受身体不适的影响,在激情上打了折扣,但我是那种不管世界发生了什么事情,到了讲台上就全神贯注的人。尤其是听课的人越多我讲的越带劲。包括我让学生上台讲课的改革,也是我把教学融入身心的表现。

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反思这节课,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留下些许遗憾:

(1)在教师主导作用发挥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方面的关系上,需要进一步把握。突出表现在:让学生上台讲解,应该如何完善?应该提出什么样的任务?一个学生上台讲解,其他学生怎么样做?学生在讲台上讲解时,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学生讲完后,教师应该如何在此基础上进行升华?这节课,我在这些方面应该这样做效果会更好:在学生上台讲之前,明确对全体学生提出要求;在学生讲解过程中,及时结合学生的讲解进行点拨;学生讲解完后,对学生的讲解个别地方再进行升华讲解(比如对跨国公司的作用的拓展,对生产全球化的深化等)。

(2)在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上处理不够好。看一个名家教师的水平,更看其对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意外”的东西的处理情况。这节课,我就没有针对学生出现的一些生成的情况,进行很好的挖掘。比如,在学生讲完后,没有充分让学生起来谈看法,有的学生谈出看法后,没有充分听取其意见,而是一味去打断。再比如,对最后的教材体系的网络立体图,如果是在学生进行自主总结后再展示,效果可能会更好。学生的印象也会更深。

(3)在教学模式及环节的处理上如何灵活化。“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强调教学的模式,未免会出现格式化的问题。在这节课上,为了追求环节的齐全,就出现一些凑数的痕迹。当然,对于我的模式教学,我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升华。

(4)在教学内容的深刻性与教学内容处理的轻松性上没有很好地处理。高超的教育家是善于把深刻的问题简单化的。也许我对教学的激情过于投入,也许我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也许我对课堂有较强的驾驭掌控,也许受公开课的严肃的影响,总之,在这节课上,自己并没有真正实现轻松幽默地完成教学任务。沉重有余,轻松不足;控制有余,放手不足;严肃有余,幽默不足。等等。甚至可以这样说,假如,我是一个学生,我可能觉得有很多的收获,但会觉得有“累”的感觉,不能充分享受到学习的真正快乐。——这也应该是我今后真正追求的教学目标!学习思想政治课是深刻而快乐的,学习思想政治课是充满智慧而开心的!

公开课是教师成长的平台。一堂优效的由名师主讲的公开课给青年教师带来的是“久逢甘霖”的感觉。心存感激,反思自己,领悟其中,积极进步。

我觉得,一堂号的公开课应该是教学变革的先锋,是教学实践的一个新的创举、新的尝试,是一种教学探索和教学创新。

当然,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张老师的课了。每一节课都有新的收获,有时候,收获不仅仅在于课堂本身和内容本身,更在于一种体会和震撼。作为一名需要汲取营养的年轻教师来说,究竟学到了什么,究竟应该思考什么呢? 

叶澜教授在进行新基础教育改革实验时,曾对实验好课提出了“五实”标准,即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一堂好课应该是有意义的课,有效率的课,每个学生应该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一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的课,平常、实在、真实的课,教师要努力创设开放互动的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有所发展。她极力反对所谓的“公开、示范、作秀”课,大力提倡有实验研究价值的“常态课”。因为这种“常态化”的研讨课可以为教学实验研究提供一个值得探讨的真实样本。常态就是求真、求实,研讨有价值的富于探索性的东西。

然而,现在仍有不少人把教师在课堂上的表演如何、学生配合好坏作为评价是否是一节好课的主要尺度,全然不顾一节课、一段时间内学生究竟获得了什么,能力有无提高。这是令人深思的。教师表演、学生配合的课岂不成了一堂表演课?教师是导演和主演,学生岂不成了配角?这显然是没有走出“教师中心”论、“教案中心”论的误区,是不符合新课改理念的,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开课。真正意义上的公开课应该是根据学情去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步骤(教案不应是课堂做秀的“剧本”,而应像谈话类节目的策划提纲),并在流转变化的课堂中去审度和把握。所以,公开课不拒绝漂亮,但不刻意追求漂亮;公开课应该拒绝“完美”,拒绝“作秀”。“完美”、“作秀”的课总是掩藏不住假的,因为一堂真正意义上的公开课永远会有遗憾。那种经过反复操练近乎完美的公开课,于学生有何帮助?于听课者有何启示?于自己又有何裨益?我们应该拒绝那种“完美”!另一方面,评价者也不应对授课者求全责备,用一把面面俱到的固定尺子去衡量他。所以,使公开课“常态化”,还其教学研究的本来面目,应该成为大家的共识。

06年12月26日我们九中6位老师到附中观摩了张伟老师的一节课,现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张老师执教的《面对经济全球化》实际贯彻了“学思用”的教学模式,注意了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凸显了新课程理念。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情景材料的筛选和运用上,坚持了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原则,以增强教育的现实性、思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利用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创设情景以激发学生兴趣,注重启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2、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上不拘一格,学生做小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关注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拓展了课堂的空间和效度;教师以归纳法为主,辅之以必要的演绎法,综合运用启发诱导、自主探究、合作研讨、小辩论赛等方法,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3、让我们感动的还有张老师政治课堂上的激情,感染着学生学政治的热情和听课教师教政治的热情。

可能是由于时间紧张的缘故,辩论环节没能进一步展开,学生没对“经济全球化是福音”和“经济全球化是祸水”作出进一步的探讨,从而水到渠成地达成对经济全球化影响的全面认识。

谢谢张老师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机会,谢谢附中领导和宋老师的帮助!如有不当之处,还望海涵。

通过多年的高二地理教学实践,我觉得应从高考能力要求反思教学活动,不断探索改进,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

1、对教学观念的反思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一直沿袭着“死背书,多做题,拼时间,低效率”的老路。没有教师主体的自我实践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增强,往往只是简单的重复或沿袭,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

我们应该从单纯复习知识转向“知识+方法=能力”,优化复习活动,教师讲解多启发多联系多分析,学生多思考(分析、比较、概括)、多动手(绘图,列表)、多动口(提问,讨论,交流)、多总结。例如在复习“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的相关内容时,我首先以鲁尔钢铁工业区为例,让学生回忆影响该工业区产生、衰落、再度崛起的主要区位因素,从而了解到工业布局是多种区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些作用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会随着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从而说明影响工业区发展的因素是发展变化的。然后以上海宝钢为例,了解影响其布局的区位因素又是什么,并分析它与鲁尔钢铁工业区的布局有什么不同,并分析原因,从而说明某种工业部门是什么指向型工业,只是针对某一特定时期、某一特定地点而言。同时指导学生分析影响钢铁工业布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的总体趋势又该是怎样的?最后请同学分析比较长江沿线五大钢铁工业基地,并说出它们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

2、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高二地理教学复习实践中,我们有时会发觉由于学生对所有基础知识已经学习过,如果老师只是照本宣科,没有一定的新意和难度,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就会有较大差异,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有自己的智能弱项和智能强项,也有与此相适应的独特的认知方式。学生知识面有宽有窄,学习能力有高有低,认知能力有强有弱。教师必须正视学生之间的这种个体差异。比如可以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进行认真的构思和设计,文字材料,图像信息,多媒体等等,照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要求。

例如在高中地理主干知识的复习中,大气环境是个难点,而其中的有关天气、气候、季风等内容更是难中之难。如果还像讲授新课那样复习,一是时间不允许,二是学生也提不起兴趣。于是我在教学设计时做了精心准备,试着编写了这样一个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法来突破难点,案例如下:赤壁之战前夕,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营精心准备。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际,挑明周瑜的病根是“欠东风”,并应允借东风相助。其实诸葛亮只是作了一次准确的天气预报而已。然后提出下列问题:

(1)赤壁位于我国哪一个省?试分析当地的气候类型。

(2)为什么东亚能成为世界最为典型季风气候区?(3)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

(4)这个时候为什么会出现“欠东风”的现象?

(5)孔明为什么又能够借来东风?

(6)你认为季风除了对军事产生影响以外,还会对哪些方面有影响?

这样通过案例将要学习的内容转变成一个个小问题,教师只提供背景资料,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这样不仅复习了天气、气候、季风等知识,并了解形成该气候的地理因素,同时拓展地理能力,事实证明,这样教学学生很感兴趣,而且将抽象的原理转化为直观的材料,比一味的灌输的效果要好的多。

3、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现在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教材内容进行的,学生学习也更多的是对课本知识的死记硬背,从近几年高考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来看,直接要求完整表述基本概念、原理的采分点几乎没有,需要记忆的观点和方法论知识所占的分值和比例越来越少,往往把更多的分值放在结合材料的分析和应用上。记得有一年高考中就有让学生分析兰州化工厂布局是否合理的题目,当时就有同学只是从经济和社会的角度对化工厂的布局进行分析,忽视了环境效益对工业布局的影响,认为这是完全合理的,得出了与标准答案完全不同的结果。

因此我在教学中往往会选择一些有关材料和学生一起讨论、共同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复习有关厂址选择的问题。我在给出了大量有关“食盐”及“食盐化工”等背景资料(略)之后,提出: 某公司正考虑在某镇附近建一新的食盐及食盐化工厂,给出了某镇的一部分地图以及一些有关的资料。请同学对照地图和资料,讨论:图中“公司提出的地点”和“议会提出的地点”相比,哪一个方案更合理。每一大组分别代表不同的角色:公司法人代表、工厂管理人员、议会代表和社区代表。讨论之后进行大组汇报。同时强调:(1)考虑问题时,必须进行多方位的思考,要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实际问题。(2)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是单一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比较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利弊得失,从而优选出最佳方案。(3)分析任何问题都应该采取科学的、辩证的、全方位的态度和方法。

在随后进行的大组汇报中,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扮演公司法人代表的同学,从工厂经营必须取得更大利润的角度,希望工厂建在距原工业区较近的地点;扮演工厂管理人员的学生,从方便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的角度,建议工厂建在距交通线较近的地点;扮演议会代表的学生,从保护绿化的角度,呼吁新建工厂不能破坏树木,工厂应建在沼泽地;扮演社区代表的学生,从维护社区环境的角度,要求工厂建在与常年风向相垂直的郊外。之后,在自由发言时间,学生们比较了上述意见的利弊得失,一致认为,虽然从他们各自的利益出发,提出的方案似乎都有道理,但是,综合大家的意见,从整体、全面的角度看问题,还是公司提出的地点比较合适。

4、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地检讨自己的言行:是否从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是否有公正的品质、豁达的胸怀、丰富的感情,以及敏锐的判断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等等。

例如,在“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一节教学中,有一位学生提出:“我认为植树造林并不一定能解决荒漠化的问题,因为树木生长中要吸收更多的水分,从而会造成进入湖泊、河流和地下的水分变少,反面会导致荒漠化的加剧。”这个观点与教材相反,我当时作了批驳。在课后反思中我深感这样扼杀了该同学积极思考的兴趣、大胆创新的勇气,其实学生的高二地理公开课教学反思2 思路也不是一点也没有道理。于是,在下一堂课中当全班同学的面作了自我批评,并在后来的教学中注意宽容各种观点,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创新。

这就是说作为老师一定要谨慎处理自身的教学行为,既要能积极肯定学生的“别出心裁”,但也要给予及时适当的匡正。

5、对教学反馈的反思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还要通过学生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在信息反馈中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等获取全方位的体察。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教学内容和习题,在考试时学生还是有许多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生知识的习得不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而是老师教会的,所以我们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

因此我注意多与同学个别沟通,了解他们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平时上课也多从他们的能力角度讲解,以求答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高一地理公开课的教学反思

本周是我们高一年段教学公开周。在这次年段公开周中,我承担了一节公开课教学,讲授的内容是必修一 3.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由于本人课前的精心准备,在教学结束后得到了本组听课老师和领导的一致肯定,对于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同行们也给我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这对于我今后的教学都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本人从事高中地理教学也将近十年了,在这多年的高中地理教学生涯中,本人总是不断地探索高中地理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效率,真正达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次公开课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我觉得要真正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效率,确实达到课标的要求,关键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有效教学,并且要落实到位。所谓“有效教学”,就是在仅有的45分钟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间教与学的活动,以达到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对“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要求。要实现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有效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对待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反馈等各个重要的环节。一 在备课时一定要认真研读课标,以更好地确定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在一节课的45分钟里要教什么内容?哪些知识点是重点和难点?通过课堂的学习,要实现怎样的目标要求?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大纲来解决这些问题。但在现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没有明确的教学大纲,只有“课程标准”。因此,在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前,我们要注重对课标的分析,以此来明确教学目标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本课选自高一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导,通过对教材的认真分析,可以知道,本章是以地球上的水开始,以水资源的开发结束。整篇以人水关系为主线。分别讲述了地球上的水循环及其过程与意义,世界表层洋流的形成分布及对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以本节课在本章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依据高中课程标准的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我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和能力

理解洋流的形成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会运用课文中相关图形解释并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①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使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去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自主探究和案例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读图能力及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节在第三章的地位以及我们年段学生特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1、重点:洋流的形成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

二、要选择有效且高效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自然地理的学习,更应该让学生充分地实践体会和调查研究,但是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学生很少有实际考察的机会。因而选择有效且高效的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有效且高效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可以真正达到对学生进行实际生活的启发,还可以创设新情境,让他们对自己周围环境的体会由感性认识逐渐过渡升华到理性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并养成自主学习和动手参与的习惯。特别是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我们不可能把全部的内容教给学生,必须选择有效并且高效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得出规律,掌握方法。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标多本”的情况。在统一的课程标准下,各地分别使用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山东版等四个版本的教材。因此,在进行本节教学时,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我通过网上参考了其他三个版本关于本节课内容的体现,从而有效地对人教版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增加、删减和替换,来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实施有效教学的目的。

我们的目标是要让学生“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而在时间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可能让学生把洋流对地理环境各方面的影响都详细进行学习和探讨。因此,我们要选择一个有效且高效的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由于“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的内容既是整个高中地理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我在实际教学中就重点跟一起探讨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学生通过分析不同海区不同洋流对沿岸气候产生的不同影响,从而得出了洋流对气候影响一般规律,如大陆沿岸暖流会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而寒流却起到降温减湿作用。再让学生对照刚刚分析洋流对气候影响的探讨方法去分析洋流对海洋生物资源分布的影响,这样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印象十分深刻。至于洋流海洋航运及海洋污染物的影响,可以以练习巩固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

三、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依据新课程有关理论,我们教师要时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学为主线的“三主”原则,重视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就是电影的导演,是课堂的主导者,而学生就是演员,是课堂的主角。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把时间还给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为了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在上课前教师就要精心设计教学的过程,对学生什么时候动脑、动手、动口等都要预先进行设计和调控,并避免流于形式。例如,在课堂提问时,我们要避免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问题,而要让学生真正动脑思考。提问时也要注意技巧,可以多一些个别提问,少一些集体提问,让学生精神集中,避免滥竽充数。在让学生讨论问题时,也不能一句“开始讨论”就让课堂变成了集市,要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明确讨论的目的,选出陈述结论的小组长,在小组长回答后还要让组员加以补充,尽可能让多数的学生参与学习。故而进行本课教学我采用角色扮演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自主讨论法、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进行授课。例如,以传统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等教学手段相结合,引导学生分析绘制出简图解释洋流的成因来突破重点;采用自主讨论法、图表导学法,进行分组活动,通过讨论完成并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又如我在讲授“洋流分布规律”时,我是先让学生根据洋流成因自己分析得出洋流的分布模式图,让学生明确了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后,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探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洋流的实际分布情况,并要求学生到黑板上绘制各大洋环流的分布示意图。让学生到黑板上绘图,比单纯的口头表述更有效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对学生存在错误的地方进行及时的纠正和点拨。而当学生在黑板进行练习的时候,也要注意让其他的学生在练习本上同步落实,不能让学生活动变成一个学生的事情。当学生完成后,教师大可不用急着评价学生是否正确,可以再叫一名学生评价前面学生的绘图是否正确,并让他做简单分析。通过老师的精心引导,使全体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来。

四、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方法和规律的点拨以真正培养学生地理的学科能力。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和规律的点拨,提升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例如,我在上本节地理公开课时,我准备了有关明朝郑和下西洋、哥伦布到美洲的两次不同航线的航行、俄罗斯境内两大港口有不同的结冰期、世界十大海难之一“泰坦尼克号”的沉没等五个案例材料。如果单纯的引导学生把材料一个接一个地讲练完毕,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收获只是掌握了这些案例材料所涉及的内容。有效的课堂应该是让学生掌握分析案例材料的方法,而不仅限于了解材料本身。因此,我先选取了其中一个材料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确解决材料题的一般方法: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回顾相关的知识点→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成相应习题后,我还进一步提出问题: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我们所学知识,同学们又可以怎样来命题呢?学生各抒己见,气氛活跃。可见,教师如果重视方法和规律的点拨,学生不但掌握了材料信息,更具备了分析同类时事案例材料题的能力,课堂更具实效,真正达到了新课标的要求。

五、课后要及时进行有效的练习反馈以便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课后要及时布置作业但布置的作业不宜多,应宜精。布置作业时可以选择表述为主的思考题为主,例如在上完本节公开课后结合本节课特点,我给学生布置了两道问题,学生可以从中选择一题来完成。

第一题 台湾小朋友小东在台东附近海滩上拾到一只漂流瓶,打开一看,瓶内有一封来自美国旧金山小朋友的祝愿信。请问:1.漂流瓶从美国旧金山到达台东海滩沿途依次经过哪些洋流?

2.如果小东也写一封信,将漂流瓶扔到台东附近海中,你认为旧金山的小朋友有没有可能收到该封信?为什么?

第二题 阅读课本P60“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完成下表: 通过这些作业的完成,可以培养学生利用地理学科术语规范表述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根据所给材料来获取有效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可以让我们教师从学生作业的存在问题中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以便能让我们及时调整今后的教学策略,真正实施有效教学的要求。

第二篇:一节乱的公开课教学反思

前一段时间内,我连续上了两节公开课。一节是校内的公开课,另一节是南昌市的探究课。两节课的内容是一样的,但我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

一节采用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循规蹈矩”的教学方式。基本上是事先完全设计好的:包括哪个问题该怎么回答,会有哪些可能的变化,会请哪位同学回答等等。这一节课学生完全按我所设计好的程序来进行,而我自己也是不敢多提一个问题,不敢把学生的思路拓展开来。一堂课下来,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可学生呢,根据我的课后调查知道,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没有理解好本节课的知识内容;评课时,也因为时间不够而没有得到应用的效果。

另一节是为了配合新课标的实施所上的一节探究课。这一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整节课从头到尾都有点“乱”。我没有再用那种事先设计好的教学程序去授课,整节课都是提出一个问题,然后由学生去解决,而后又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大家一起去探究怎么解决。课堂上,学生提出了各种让人意料不到的新问题,连我自己都有点招架不住,同时课堂气氛也很活跃,甚至有些“乱”,以至于不得不出现几次提醒学生停止讨论。事后我有些担心,可结果正好相反,这次上课的同学们都在学习中找到了乐趣,认为基本弄清了所学的问题,而且有些不喜欢上物理课的同学也说学习物理也挺有意思的。

通过这两节课的教学的鲜明对比,我深深地体会到,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只要按照课本给出的知识点,进行一些学生实验就可以了。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而是要塑造适应二十一世纪国际人才需要的新人。如何达到这一目标?教师是关键。按照过去的检查、验收课,课前总要对学生进行适当地引导,即上所谓的预备课,课上学生与教师都“循规蹈矩”,配合得一定天衣无缝。这样的课,教者安心,听者舒心。课的评价自然是一堂难得的“好课”。但在准备这节课时,我们没有给学生做任何的课前“准备”,学生是完全的自然状态。说实话,我们完全有时间来进行所谓的“准备”。这样做就完全违背教改的宗旨。教师只有彻底地摒弃过去的旧有教育思想,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教学中以人为本,不放过教学中的每一个可以利用的契机,不怕出现“乱”局面,敢于让学生“乱”起来,同时有机地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关系,才能把新课程的精髓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实处。

第三篇:一节公开课的教学反思

一节公开课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节公开课的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节公开课的教学反思1

数学课堂教学就是要创造有利于数学思维的课堂气氛,学生的情绪,心理,思维很大程度上受到课堂气氛的影响,在短短的一节课里如何“拨响思维的琴弦,激起思维的浪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素质,课前的精心准备和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数学复习课(毕业班)的教学是很难把握的,在紧张的升学备考阶段,接受了这样的一节公开课,课前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

数学就是解决问题,而在这一阶段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就尤为重要,然而要想在四十五分钟内把初中数学的这些规律全部的加以总结和归纳是非常困难的,也是不现实的。为了让学生由于紧张的备考而绷紧的思维之弦得以放松缓解,我特意安排了一节学生能感到轻松而新鲜的内容,题目就定为“规律与问题”。

思维始于问题和惊异,从心理学观点来说,好奇是中学生的特点,如何设计问题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全在于教师的巧妙构思。

题目的新颖吸引了所有学生的好奇心,他拉渴望尽快的知道这节课的具体内容(从每一张由于复习备考而紧绷的脸上透出的一丝异样的喜悦可以看到他们此刻的放松的心情)。

下面便是这节公开课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的简记:

我们这节数学课也搞一个“命题作文”,我准备了以下“四个子命题”共同学们参考完成。

一、发现规律巧记数

我随手在黑板上写出了这样一串数:916449362516941“哪位同学能在了短的时间内记信它并说出这串数的规律?”

问题的提出简练明了,记住,并总结规律紧凑,启人以思,导而引牵,调动了全体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起到了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的作用。

“谁能说出下面一个无限小数的第200504位上的数学是几?”

我随手写出了这个无限小数:0.12345678910111213……

从每个学生迷茫的脸上我感到了这个问题的提出缺少了前奏,于是我就“数字与数”“位数与位置”加以引导。这时学生的思维有活跃了起来。

二、总结规律解决问题

“请根据你总结出来的规律,解决下面问题”

填空:

(1)2、5、10、17、26、

(2)0、2、8、24、36、160、

以往的教学很少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没有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课堂气氛很沉闷,学生的思维呆滞,这节课通过妙思奇想,巧妙安排,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谁能完成以下的填空”

这时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了最活跃,最积极时期,每个学生的才智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三、创新规律出新题

每一种运算都由运算符号构成,下面定义几种的运算:用“x、、 ”构成

(1)若AxB=(A+B)/AB求Zx(-3)和1/3x(-5)的值

(2)7=0、11=0、4=4、12=5求3、98的值

(3)-1 3 5 3 求-2 3

3 1 -2- 2 -1 1

德国著名数学家克莱因在谈到数学教学的要点时写到:教材的选择,排列应适应于学生心理的自然发展,爱猜想是初中生的又一心理特点,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满足他们强烈的创新欲,提出了以上三个问题,这又一次激发了学生的楹大兴趣,使每个学生的思维活动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渴望不断探索的意向活动,把知识推向高峰,在此基础上我给出了第四个子命题

四、规律的应用

手指上的数学游戏

把你的出生年月(如198805)组成一个六位数,按姆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顺序从1、2、3、……顺序龙摆尾式排在指头的上方,你的那个六位数落在哪个指头上?

所谓教改,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要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成绩,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他们的思维,是教改探索者的一个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巧妙安排,设置成功情境是一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第四个子命题又一次锻炼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但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也使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获得了进一步的成功。

课后反思

1、从教者和学生的表现来看,达到了缓解学生紧绷的思维之法的目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很大的提升(就这节课而言)

2、可以看到学生对数字的有关问题还是很感兴趣的,因此,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3、就作为一节公开课来说还有以下不足:

(1)内容显得单一,再加进与升学有关的几何性命题就更好了。

(2)课堂形式上,大胆地让学生参与进来,对每一个“子命题“让学生出题,再互答,这节课就更好了。

总之,作为一节初四复习阶段的公开课,思考的东西还很多。

一节公开课的教学反思2

颇为得意的课前准备,明确而清晰的教学思路,成了我为《爬山虎》精心砌成的颇为美丽的墙,从而忽略了爬山虎这种绿色植物,只要气候、地理环境适宜,它都可以自己垂直地往上攀登!

学生,不也是这样吗?

市教育局举办实践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展示研讨活动,我将上一堂公开课,教学内容是小学语文第七册中叶圣陶先生的那篇《爬山虎的脚》。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

先给这次公开教学定下一个指导思想:教是为了不教。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在此思想指导下,我给这堂课定了一个课题:学习的迁移运用例说《爬山虎的脚》第一部分,让学生举一反三。围绕这一课题,我精心设计了如下教学步骤: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例学爬山虎的叶,让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自学,找出重点词句后讨论辨析,交流汇报;我还精心设计了多媒体课件,哪一句、哪些字词都考虑全面,尽量不空漏多余,不旁逸斜出,并穿插了一些图片、录像;接着总结阅读短文的方法,让学生欣赏《爬山虎的脚》的录像;最后让学生仿照课文,写另一种植物。

有教师认为我讲的太琐碎,不能反映新课程理念,于是我又做了修改,尽量让学生多思、多讲。

经过如此准备之后,我信心十足地走进了课堂,但课后的感觉除了顺利二字以外,心中总有一份说不出的忐忑不安,经过几位导师的讲评,我的这份感觉变得清晰起来。

教研室主任:这堂课在教师冷冰冰的逻辑性很强的解读之下,学生生硬照办,仿佛死水一潭,忽视了课文最不该忽视的内容对科学的追求的主题,显得理多情少,重视了科学性,忽视了人文性。

我校校长:在教师严格的组织安排下,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真正体现,显得讲多学少,好像教师设计了许多圈套,让学生一个个往里钻,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了抑制,学生的学习也没有落到实处。

我的指导老师:这堂课没有很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教师该讲的地方没有讲到位,没有给学生创设自由开放的学习空间,没有创导自主、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学生的自主学习放不开手脚,时时被教师的教案、教师的严密组织牵绊着,教学效果显然不会有效。

三位导师的点评,使我一下豁然开朗:课文中最重要的东西,我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剥夺了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自责。经过对新课程的深入解读,与其他老师的多次研讨,我终于走进100多人听课的课堂。这次我没有向学生例说《爬山虎的脚》的第一部分,也没有使用那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只是摘取其中生动形象、辅助教学强的录像片段,我想尝试一种新的开放、自主教学,彻底去掉公开教学中那种别扭做法。在这堂公开课上,我体会到了崭新的令我激动的气息:

学生自由阅读,自主合作讨论,各抒己见。尽管表述不同,但都或近或远地理解了文章的内容,经过点拨,都感悟到了作者细致入微的洞察力,体会到了作者强烈的爱科学的.思想感情;更令我高兴的是学生都各自介绍了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有的采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的通过画图来解读文章,有的通过抓重点词句来品析,有的用诵读理解表演出来,有的在课前准备了爬山虎的实物,借助实物理解,还有的是通过看课外书、看录像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各显神通,尽展自己的才能!我又何必让学生一二一,齐步走呢?

当学生学完《爬山虎的脚》,惊诧爬山虎的脚具有那么神奇的力量时,我又抛砖引玉,介绍了《丝瓜的脚》、《葡萄的茎》、《九死还魂草》、《会发光的树》等小资料,学生兴致大增,有的讲课外书上看到的《子弹树》;有的说网上下载的《吃人草》,有的带来黄瓜藤,介绍它的脚大自然真奇妙,学生怎不爱好?我又适时点拨:你想揭开大自然中这些植物的奥秘吗?那就下课后去看书、上网、问别人学生那一双双充满期盼的眼睛,让我深深地读懂了:这就是对知识的强烈追求!

最后,我给学生留下了作业:以植物的小秘密为题写一篇短文,时间为一个月,要求突出自己的发现。一个月之后,学生的习作又一次震撼了我:他们细致观察、翻阅资料、上网查询、不耻下问每篇文章都是那么妙趣横生!这种教学效果也许是课堂上无法立竿见影的,但课后的效果深深证明了这堂课的魅力!

渐渐地,我再次强烈地感受到,其实我为《爬山虎的脚》所做的精心设计,恰恰成了砌在自己和学生间的一堵教与学的墙。令我的思绪越发沉重的是,我肯定不只是这次为公开教学而精心砌造了一堵墙,或许这种墙,我已经砌得太多了,以致自己也成了教学视网膜上的一个盲点。在这样的墙式教学中我失去了什么,学生又失去了什么呢?

强而勿抑,开而勿达,异而勿牵。教和学是一个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这个重要的过程属于学生,也属于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主体的地位,但这个主体地位不是教师给的,而是教师应该尊重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但这个主导作用的发挥必须围绕着学生这个主体得到发展这个中心。国家新课程标准强调三个课程目标层次:知识技能,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不存在孰轻孰重的问题,只要是有利于学生主体发展需要的,就应该是我们教学需要努力的。只有把学生的发展放在心中,这才是我们教学所要追求的。才能守住教学永远不应该改变的东西:把学生放在心中,让学生在教与学中得到充分主动发展。

一节公开课的教学反思3

在区英语教研组的指导下,我们乡举行了英语优质课评比,经过评比,我被推到了区里,3月20日我们八为英语老师在老鸦陈小学又展开了激烈的比赛,通过这次比赛,我受益匪浅,看到了别人的优点及自身的不足,今后我要对学习别人先进的经验,争取在下次比赛中获得冠军的头衔。下面谈谈我这节课的成功与失败之处:

我讲的是小学英语三年级第二册第二单元My Family第一课时,这节课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单词及句型,以及人称代词的正确的用法。通过讲授本节课,自我感觉良好。

1、特别是单词教学,由于本节课学生必须掌握的单词较多我采用了用简笔画进行教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并且教完一个单词后,及时让学生复习前面学过的单词,在教单词过程中,也渗透了德育教育,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完单词后,让学生跟我做口令,更好掌握单词。

2、能及时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的情绪中,能认真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讲课中,采用多表扬的让学生全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差生也有自己行的感觉。

3、句型的教学,我采用由易到难的办法,大量的练习,不同的练习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4、采用不同的形式来完成本节课,用唱歌曲、做口令、唱歌谣等不同的游戏形式来完成教学目标。

不足:觉得自己的口语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学方法也要灵活多变,今后要多向优秀的教师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争取做个优秀的英语教师。

第四篇:如何上好一节公开课

如何上好一节课

上好一节课是每位教师从教生涯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上好一节课的先决条件是: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离开了这一点,一切的做法都是空谈。教师在具备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同时,还要注意一些备课、上课的技巧,才能为他的课堂锦上添花。本人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在认真上好每节课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在此与大家共享。

一、备课。备课是教学的基本环节,备课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授课的成败。备课将合理、科学地组织教材,把相关的知识尽可能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完整的体系。备课的观念要更新,它不单纯是文字工作,(一)、备教材。

一节课的教法设计是由它的教学内容所决定的。就拿语文课来说:阅读课必须让学生多开口读书,在阅读中感悟;识字课必须侧重于生字的音形意进行教学,让学生读准音,认准形,弄清意。

无论教学内容如何千变万化,教师在处理教材时都应先了解该课的重点、难点及教学目的,作到心中有数。然后注意在备课过程中设法由浅入深,把难点解释清楚。同时突出重点,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对重点内容进行操练及运用。学生在掌握知识重点后,其它问题便会迎刃而解。而一节重点突出的课,在学生的心中也会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二)、备教法。

一节课能否吸引住学生,取决于它的设计是否灵活,教法是否新颖。教师应在备课时注重创新,力求上出一节有自己风格特色的好课。

(1)善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平铺直叙的讲述剥夺了学生在通过思考后获得知识的成功感,并容易使学生失去参与的热情,课堂变得沉闷。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中善用启发式,由浅入深,层层诱引,最后让正确的答案或结论从学生的口中得出。既牢牢地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也把“一言堂”变成了人人参与的讨论或交流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学生对知识的印象特别深刻,有更强的活用能力,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2)注重师生间的互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与学生间的交流,发现他们的疑难困惑,及时解释清楚。同时也抓住他们感兴趣的活动或事物,调动其积极性。师生默契配合,共同把课堂活动推向高潮。

(3)教学环节要过渡自然。一节课总是由好几个环节构成,讲解某个知识点也要经过几个步骤。教师备课时应注意这些环节或步骤间的的自然衔接,力求做到水到渠成,不露痕迹。这样,一节课的思路就显得非常清晰,而学生的思维也不会因某个教学环节的突然中断或突兀转折而打断,从而顺畅流动,思维非常活跃,听众也就感到整节课是一个完美的整体。

(三)、备学生。

课堂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这项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状态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兴趣及爱好,尽量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走近他们的生活,经常用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或话题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应考虑到不同学生的成绩状况及理解能力的差异,设臵不同梯度的问题供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有些有经验的教师甚至在备课时便想好:这个稍易的问题要让成绩略差的XX同学回答;这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到时让XX同学总结一下……这样让每个同学都有份参与到你设计的课堂中,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积极性有极大的帮助。同时,也能使整节课在师生的默契配合中顺利进行。

(四)、备突发事件。

在课堂当中有时会有些偶发的小事故阻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特别是我们在座的年轻的新教师,所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要考虑得特别周详,尽量把这些偶发事件的发生率控制为零,或事先作好思想准备:假如事故真的发生了,如何处理?如:上课前先去检查要使用的电教设备是否已经安装或调试好,以免到上课时出差错;上课要用的图片、练习题或其它的教具有否准备就绪,并统一放好;万一时间充裕,完成了教学任务却仍未到下课时间,应临时增加哪些活动;又万一时间紧,差不多下课了还未完成准备好的教学内容,该删掉哪些环节等。有了多方面的准备就保证了你的课能如你所设计的步骤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收到预期的效果。

(五)、脱离教案授课自如,使教学内容衔接自然。

备好了课,但教师讲课时要尽可能地脱离开教案,教案内容在头脑中要清晰熟练,不要简单地背诵教案。这样在课堂上教师就主动得多,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状况和情绪反应,随时调整教案中的内容和程序,把握学生,控制课堂。

每一节课教学的每一步骤,内容衔接要自然娴熟,运用自如,方法要多样灵活,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生硬、拘谨做作,拿腔拿调。

在作好以上几方面的准备后,一节成功的课也基本准备就绪。只待上课铃声的敲响时,教师便可精神抖擞、信心百倍地迈上讲台,去收获成功的喜悦。

二、上课.每堂课都要讲究教法创新。教法设计得好,有新意,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通过新颖的教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真正上好每一节课?要把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优化教学过程作为重点。

如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明确语文教学素质的目标,这个目标体系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①在教学目标上,突出自学能力的培养;②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重点、难点、疑点;③在教学设计上,要突出语言文字的训练;④在教学方法上,要突出启发诱导;⑤在教学指导思想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既有利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又有利于课外活动开展。会议还认为,语言文字训练指的是:①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的训练,重点是读和写的训练。②语言文字的训练包括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和训练语言,对小学生来说,重在积累。语言文字训练当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和欣赏遣词造句的准确、鲜明、生动,但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自己掌握那些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句子以及精彩的段落、篇章。积累的主要手段是朗读、熟读、背诵、抄写、默写等。③语言文字训练是凭借课文进行的,离开课文去搞一些零碎的繁琐的字词句的习题,让学生翻来覆去地做,是违背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初衷的。要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要注意启发诱导,使教的过程变为导的过程,变为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要认真学习教学大纲,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教学要求;要加强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创造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应以省时、高效为标准,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为原则,牢固树立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

下面谈三点做法:

(一)、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来学习

语文课本的篇篇文章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要把每篇文中生动感人、充满情趣的语言文字都挖掘出来,就必须在教法上创新,一成不变的模式学生不会喜欢。这学期在语文课上我尝试着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来学习一些精彩段落,收到了良好效果。例如:《爬山虎的脚》一课,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主要是讲爬山虎脚长在哪儿以及它的样子、颜色。从表面上看这是常识性的介绍,并无趣味、生动可言,因此在设计这一段的教法时,我一改过去先读课文,然后回答这一单一的教学方法,在课上让学生自己学习,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这样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学生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去学习这一段,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1、画图法

平时,喜欢画画的学生拿起画笔、画纸,把爬山虎脚的样子画得栩栩如生,我知道他们只有通过细致读书,才能把画画得准确,可见,画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

2、朗读法

听着学生朗朗的读书声,我已经能够感受到学生们已经把课文语言变成了自己的语言,把枯燥乏味的文字符号读成美妙动听的乐章,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表达了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3、问答法

学生们两人一组,一问一答。从他们熟练的问答中,就足以使我了解到,他们已经学懂了课文的内容。

4、画重点词句法

学生们通过读书,把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用笔“圈一圈,画一画,点一点”,这“圈、画、点”的过程,就是他们自主学习,解决疑难的过程,长此以往,不仅能使学生养成独立学习、思考的习惯,而且对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

(二)、把多媒体艺术带入课堂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把多媒体这一现代教学技术巧妙地运用到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不但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而且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讲《爬山虎的脚》一课时,刚一上课,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看大屏幕,一个“脚”字跳跃着来到屏幕上,我及时地问学生:“你们看,什么跳着来了?”当学生看到那个颜色鲜艳,且跳动着的文字时,注意力一下被吸引过来了,这样的课堂导入设计活泼生动,引人入胜,将教师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生动、趣味表现出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感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在讲课文时,为了能有效地突破重点、难点,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色、声、动感的优势,使教学重点、难点直观化、具体化。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一动感的过程是很难用抽象的文字把它表述清楚的,于是我就利用多媒体,把爬山虎脚爬的过程用动画的形式演示出来,学生看到的是动感的画面,鲜艳的图画,准确的词汇,这样将有关的知识和语言材料牢固地保持在头脑中,达到感知、积累、内化的目的。

(三)、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体验共同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选择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的交结点作为研究问题,然后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自主合作学习,完成讨论问题,最后交流。如在《捞铁牛》一课中,教师先与学生一起讨论研究在捞铁牛之前大家做了哪些准备工作,把它用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接着请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大家讨论研究打捞的过程。在小组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充分地发言,大家通过讨论确定最佳方案。比如学生们自己用 “动手铲沙,船浮牛起,沙空牛出,划浆牛回” 这16个字准确的概括了打捞的过程。学生都有强烈的研究欲望,他们以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参与研究过程,潜力就被激发了,大脑得到放松,进入了一个十分活跃的心理状态。当学生们探究的成果得到教师的赞赏、同学的认可时,他们就充分体验到了共同学习与成功的快乐。

作为一名教师,具备了教师的素质和基本功,领略了新的教学理念,掌握了一定的教学方法,备好了课,相信在座的每位年轻的教师能凭着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喜欢,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上好每一节课。

第五篇:反思一节数学公开课的教学设计

反思一节数学公开课的教学设计

1、公开课的简要回述

最近我听了一节数学公开课:等腰三角形性质(第三课时),施教教师对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定位是恰当的.教学方法是采用“目标--问题”的教学方法,力求体现“主体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导引探”的教学理念。

以下将教学过程作简要回述:

教学从复习提问开始:等腰三角形有哪些重要性质?教师指出 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中线和顶角平分线三线合一的性质,是研究等腰三角形底边上重要线段之间的关系.接着教师引入新课.问题:等腰三角形中两腰有哪些线段我们还没有研究?将学生带入新知识的探索之中,教师要学生动手画出等腰三角形的两条底角平分线,并探究它们的关系.当学生发现“相等”关系后,教师将课堂教学引入重点程序,并以问题的形式层层展现,要求学生将上述发现表述成文字命题,并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再用符号语言改写成已知和求证.学生不难证明命题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归纳文字命题证明的一般步骤和注意事项是什么.这样本节课的一个教学目标已初步达到了.接着教师再次要求学生探究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线、中线各有什么关系.重复上述性质发现与证明的过程,节奏也加快了.当学生还处在成功的喜悦之中时,教师又抛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两腰上还有没有相等的线段?学生讨论无果,教师只好提示:在等腰三角形△ABC中,在两腰AB、AC上,任取D、E两点,只要AD=AE,就可以得到BE=CD,回顾这堂课发现的性质,教师归纳出具有共性的结论: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对应线段相等。(这时时间已过了30分钟)

课堂小结阶段,教师在强调文字命题证明的一般步骤后,特别肯定了同学们敢于创新的意识.在师生共探索和归纳知识的乐趣中,一节公开课也就结束了。2.分析处理教材是教师的基本功

等腰三角形性质(第三课时)教材内容是两个文字命题的证明.命题经过论证,即可作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从学习任务上看,属上位学习,它是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和轴对称概念的基础上概括和抽象水平更高的学习形式.依照建构主义学习观,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相互作用主要是一个顺应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对已有的认知结构作出必要的发展和变革,使之能在原有知识框架中“容纳”新的知识.数学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价值是巨大的,几何又以其图形语言展现无穷的魅力,对称更是其妙无比.对称性的本质是三角形的重合(SAS),具有“三线合一”特征的等腰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的对称图形.与古希腊对几何的研究是严格公理化体系和逻辑证明不同的是,中国古代数学家对几何的研究侧重于算法研究,善用面积计算,是我们的祖先研究几何的最基本工具.如果教师能在这一层次把握教材,那么就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走出单纯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证明的误区,采用面积法或对称概念给出别致的证明,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是大有裨益的.事实上,这节课所研究的性质就处处给人以对称美的感受。

因此,研究大纲(或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处理教材是教师的基本功.不如此,就不能明确哪些内容可以成为学生构建新知识结构的基础,哪些内容是需要新输入的知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是“同化”还是“顺应”;不如此,就难于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给学生留有自主的时间和空间。

3、注意开发公开课的双重功能

从教学本质看,公开课具有教学和教研两大功能.教学功能 是指公开课是一项教学活动,施教者必须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教研功能是指公开课作为一项教学研究活动,通过听课、说课、评课活动以提高教师的教学和教研水平。

为了展现公开课的教研功能,施教者应当从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教学艺术等方面让听课教师感悟教学设计的意图,这成了公开课隐性的教学目标。当然显性教学目标依然包括认知、能力、情感三个层面.教学目标相对于教研目标是独立的,教研目标的实现直接与教学目标达到与否相关,因为无论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总能够从中提升出成功的经验或总结出失败的原因.这里提升或总结的过程就教学研究功能实现的过程。

对公开课的反思和交流,就是对教学个案的分析,这种分析是以丰富的具体的教学情境为理论和实践 结合提供生动的注解,针对教学过程的某一细节,让教师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情境为载体展开理性思考.与面面俱到,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空泛评论相比,我们追求的是,提倡反思、交流和分析的深度,并在这一基础上的再设计--再实践.笔者认为这就是一种真真切切的“校本培训”。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吹尽黄沙始现金.让我们以“没有最好,力求更好”来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与时俱进.

我的一节公开课的反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