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言的演变》教案(修订)[本站推荐]
语言的演变
[教学目的] 了解古今汉语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的写法,培养对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古今汉语变化的规律及说明方法(举例法、分项说明法)教学难点:古代汉语的语义 [教学设想] 通过师生互动,列出本文提纲,熟悉本文例子中提到的语言知识。[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导入课文] 上课之前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名字叫“秀才买柴”。
有一个秀才去买柴,他对卖柴的人说:“荷薪者过来!”卖柴的人听不懂“荷薪者”(担柴的人)三个字是什么意思,但是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把柴担到秀才前面。
秀才问他:“其价如何?”卖柴的人听不太懂这句话,但是听得懂“价”这个字,于是就告诉秀才价钱。
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你的木柴外表是干的,里头却是湿的,燃烧起来,会浓烟多而火焰小,请减些价钱吧。)”卖柴的人因为听不懂秀才的话,于是担着柴就走了。
听过这个笑话,大家也许都会笑这个秀才真是“酸得倒牙”,买弄文字,结果卖柴人听不懂,他也没能买到柴。
但是如果我们要分析一下,为什么卖柴的人听不懂秀才的话呢?
原因是秀才说的话中很多词当时口语中已不用了,对不熟悉古代文字的卖柴人来说,怎么听得懂呢。这说明了一个什么现象——语言也是不断变化的。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关于语言变化方面的知识。(投影)语言的演变
[语言小常识] 提到语言,我们天天都在使用,那么语言包括几个组成要素呢?一是语音,二是意义,三是语法。那么这几个方面是怎么变化的呢?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就可以很清楚的了解。
[研析文章]
第一部分:“语言也在变”
1:第一节的哪一句话提出了文章的基本观点?
明确:开头第一句话:“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中心句,统摄全篇
2:朱熹听颜回讲话,是真实的事情吗?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不是,假设举例,既明确又有趣
朱熹是注明的儒学大师,是孔子思想权威的解释者,连他都听不懂,说明不是对儒学的理解水平问题,而是语音语法语汇问题了。
3:接着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举了《邹忌讽齐王讷谏》的例子对全文的中心观点作了具体的阐释。
4:这部分从哪些方面说明古代和现代汉语的差别的。明确:
1、字形:
2、字义:
(1)意义没有改变,但是现在不能单用,只能作为复音词或者成语的一个在分。
(2)意义没有改变,可是使用受很大限制。
(3)这里所用的意义现代已经不用,尽管别的意义还用。
3、语法
5:本部分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举例法——《邹忌讽齐王讷谏》
比较法——古今比较
分项说明法
6:体会第一部分写的作用。
这一部分是分析一个典型的语言现象,总的介绍古今汉语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给人一个总体、概括的认识——总写,下面二、三两部分则分别对语言的演变进行说明。
过渡语:
(问题:大家看第二、三两部分从哪个方面来说明语言的演变的?先写的哪一方面,写得最详细是哪一方面?为什么?)
明确:分别从语汇、语法、语音三个方面作进一步的说明。因为语汇联系人民生活最为紧密,变化最快、最显著,所以先写、详写。
第二部分:说明语汇的变化
1:根据事先的阅读要求,在文中划出表明语言演变的关键语句 A语言的消长:
1、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有些词消失了(第l段);
2、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有些词出现了(第2段);
3、外来的事物带来了外来语(第3段); B语言的变化:(第4、第5段)。(1)词义的扩大(第6段);(2)词义的缩小(第6段);(3)词义的转移(第7段);(4)语义的弱化(第8段)。C改变了名称:
1、很多古代单音词现在多音化了,2、有的单音词换了另外一个单音词(第9段),3、由于忌讳(第11段)。
这一部分既说明了古今汉语在语汇方面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情况,又指出了变化的原因。
2:这部分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举例法、比较法、分项说明
3:小结,明确: 第二部分中,作者由概括到具体、由大类到小类进行分类阐释,不仅揭示了语言变化的社会原因、内部原因,以及语汇所发生的演变情况,而且有区别地阐释了语汇变化的具体特征,这样就使论述观点明确,结构清楚。
这一部分中,作者为了论述观点,主要运用了典型举例的论证方法。所举的例子是与人们的生活有关,为人们熟悉的例子。读起来毫无堆砌、枯燥之感。读者从大量的例子中,对古今汉语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有了具体的了解,获得了丰富的知识。
第三部分,说明语法、语音的变化
1:古今汉语在语法方面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
1、有些古代特有的语序,现在不用了;
2、有些现代常用的格式,是古代没有的。
问题三:古今汉语在语音方面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
明确:由于汉字不是标音为主的文字,光看文字看不出古今变化,现代的人可以用 现代字音来读古代的书,这样就掩盖了语音变化的真相,不易为人们所认识,其实古今汉语语音的差别是很大的。因此,文章边举例边说明古今语音变化在三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押韵; 其次,平仄; 又其次,形声造字法。
本文第一部分举《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头一段为例,通过这个有趣而又典型的语言现象来说明古今汉语的差别。这短短一段中,有古今一致的字,又有古今意义不同、用法两样的字;有即使意义没有改变,但现在不能单用,只能作为复音词或者成语的一个部分的字,又有意义没有改变但现在使用受限制的字;还有这里所用的意义现在已经不用了的字;既有语汇方面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又有在语法方面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因为这一段语言现象比较典型、复杂,所以只需一例便可以比较全面地说明古今汉语的差别。这一段邹忌比美的故事,生动有趣,是人们很熟悉的,举这样的例子来说明道理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也容易为读者理解。
在论述类文本中,本文属于学术普及类的文章,在表达方式上,侧重于通过分析事实来阐释观点、说明道理。这一点和说明文的表达很类似。
因语言的演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历史现象,所以,作者综合运用了分类、举例、比较和引用等多种方法,力求把这个复杂的问题阐释清楚。
[写作特点]
1、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文章的第一部分首先举了《邹忌讽齐王纳谏》头一段为例来说明古今汉语的差别,运用了举例说明的写法。接下去便分别从字的意义、用法不同和语法也有差别两个方面来说明;在说明字的意义、用法的不同时,又分三种情形一一说明;在说明意义没有变,但现在不能单用的情形时,又分“有的构词能力还比较强”,“有的只在极少数词语里出现”两种情况来说明,这些都是用了分项说明的写法。在分项说明时,又逐条举例。另外,在说明古今语法方面的差别时,既说这句话古代怎么说,又说这句话现代怎么说,并分析它们的不同之处,运用了比较说明的写法。这样恰当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把古今汉语的差别说得清楚明白,给人留下了具体而深刻的印象。
2、语言通俗、准确、严密。
例如:“第二种情形是意义没有改变,可是使用受到很大限制。例如:作为连词的‘而’、‘与’,只见于一定的文体;表示从属关系的‘之’只用于‘百分之几’、‘原因之一’等等;起指代作用的‘者’只用于‘作者’、‘读者’等等;‘美’现在不大用于 人,尤其不用于男人(‘美男子’口语不说,也不能拆开);‘有余’现在能懂,但不大用,‘八尺有余’现在说‘八尺多’。”这一段,没有枯燥难懂的专业术语,像平常说话一样朴素易懂。并且用“作为连词的”、“表示从属关系的”、“起指代作用的”来分别限制“而”、“与”、“之”和“者”,又用“只见于”、“只用于”、“不大用于”、“尤其不用于”来说明这里所说的 “而”、“与”、“之”、“者”在使用时受到的限制,用词极有分寸,充分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严密。
第二篇:《语言的演变》教案
语言的演变
[教学目的] 了解古今汉语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的写法,培养对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古今汉语变化的规律及说明方法(举例法、分项说明法)教学难点:古代汉语的语义 [教学设想] 通过师生互动,列出本文提纲,熟悉本文例子中提到的语言知识。[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导入课文] 上课之前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名字叫“秀才买柴”。
有一个秀才去买柴,他对卖柴的人说:“荷薪者过来!”卖柴的人听不懂“荷薪者”(担柴的人)三个字是什么意思,但是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把柴担到秀才前面。
秀才问他:“其价如何?”卖柴的人听不太懂这句话,但是听得懂“价”这个字,于是就告诉秀才价钱。
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你的木柴外表是干的,里头却是湿的,燃烧起来,会浓烟多而火焰小,请减些价钱吧。)”卖柴的人因为听不懂秀才的话,于是担着柴就走了。
听过这个笑话,大家也许都会笑这个秀才真是“酸得倒牙”,买弄文字,结果卖柴人听不懂,他也没能买到柴。
但是如果我们要分析一下,为什么卖柴的人听不懂秀才的话呢?
原因是秀才说的话中很多词当时口语中已不用了,对不熟悉古代文字的卖柴人来说,怎么听得懂呢。这说明了一个什么现象——语言也是不断变化的。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关于语言变化方面的知识。(投影)语言的演变
[作者及课文简介] 本文作者为吕叔湘,(1904-1998),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江苏省丹阳县人,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外国语文系。吕叔湘先生是我国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70多年以来一直孜孜不倦地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涉及一般语言学、汉语研究、文字改革、语文教学、写作和文风、词典编纂、古籍整理等广泛的领域。写了不少专著,代 表作是《中国文法要略》、《汉语语法论文集》、《语法修辞讲话》(与朱德熙合著)。1983年5月,他还拿出多年积蓄的6万元,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金的基金。202_年9月,为纪念他,他曾经工作过的丹阳市高级中学更名为“吕叔湘中学”。
本文选自吕叔湘的《语文常谈》。《语文常谈》是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普及性读物,共收文章八篇。课文是其中的第六篇,原标题是《古今言殊》。全文分四部分,四个部分的小标题为“语言也在变”,“语汇的变化”,“语法、语音的变化”,“从文言到白话”。选入课本时,作者删去了第四部分,前三部分的小标题换成了序数词一、二、三。
[语言小常识] 提到语言,我们天天都在使用,那么语言包括几个组成要素呢?一是语音,二是意义,三是语法。那么这几个方面是怎么变化的呢?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就可以很清楚的了解。
[解题]
本文的题目的《语言的演变》。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是“语言”,还是“演变”?是演变——演化、变化。本文就是讲语言的变化的。这说明本文是属于说明文中的“事理说明文”。
[研析文章]
一、学生自读全文
问题:
1、根据简介,给三个部分标出题目。
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古今语言的差别和演变的?
3、在文中划出语言演变的规律性的语句,并标上序号。
二、文章分析
第一部分:“语言也在变” 问题一:语言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在短时间内不易觉察,日子长了就显示出来了”(第1段)问题二:本部分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举例法——《邹忌讽齐王讷谏》
比较法——古今比较
问题三:这部分从哪些方面说明古代和现代汉语的差别的。明确:
1、字形:
2、字义:
(1)意义没有改变,但是现在不能单用,只能作为复音词或者成语的一个在分。
(2)意义没有改变,可是使用受很大限制。
(3)这里所用的意义现代已经不用,尽管别的意义还用。
3、语法 问题四:作者在说明古代和现代汉语的差别时,除使用举例法、比较法之外,还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分项说明。
问题五:体会第一部分写的作用。
这一部分是分析一个典型的语言现象,总的介绍古今汉语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给人一个总体、概括的认识——总写,下面二、三两部分则分别对语言的演变进行说明。
过渡语:
(问题:大家看第二、三两部分从哪个方面来说明语言的演变的?先写的哪一方面,写得最详细是哪一方面?为什么?)
明确:分别从语汇、语法、语音三个方面作进一步的说明。因为语汇联系人民生活最为紧密,变化最快、最显著,所以先写、详写。
第二部分:说明语汇的变化
问题一:根据事先的阅读要求,在文中划出表明语言演变的语句
1、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有些词消失了(第l段);
2、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有些词出现了(第2段);
3、外来的事物带来了外来语(第3段);
4、生活的改变,使许多词的意义起了变化(第4、第5段)。(1)词义的扩大(第6段);(2)词义的缩小(第6段);(3)词义的转移(第7段);(4)语义的弱化(第8段)。换一个角度来看语言的变化:
1、很多古代单音词现在多音化了,2、有的单音词换了另外一个单音词(第9段),3、有些词的变换是由于忌讳(第11段)。
这一部分既说明了古今汉语在语汇方面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情况,又指出了变化的原因。
问题二:这部分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举例法、比较法、分项说明
问题三:本文举例有什么特点?有何好处?
明确:所举的例子是与人们的生活有关,为人们熟悉的例子。读起来毫无堆砌、枯燥之感。读者从大量的例子中,对古今汉语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有了具体的了解,获得了丰富的知识。第三部分,说明语法、语音的变化
问题一:在语音、语汇、语法三者说明中,哪个最详,哪个最略?为什么? 明确:语汇最详,语法最略。因为语法与语汇、语音相比,最富稳定性,古今变化不大,所以写得最略。
问题二:古今汉语在语法方面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
1、有些古代特有的语序,现在不用了;
2、有些现代常用的格式,是古代没有的。
问题三:古今汉语在语音方面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
明确:由于汉字不是标音为主的文字,光看文字看不出古今变化,现代的人可以用现代字音来读古代的书,这样就掩盖了语音变化的真相,不易为人们所认识,其实古今汉语语音的差别是很大的。因此,文章边举例边说明古今语音变化在三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旧诗都是押韵的,可是有许多诗现在念起来不押韵了;
其次,旧诗里边的近体诗,非常讲究诗句内部的平仄,可是,许多诗句按现代音来读就“平仄不调”了;
又其次,一些用形声法造的字,按现代的读音来读就不可理解了。
本文第一部分举《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头一段为例,通过这个有趣而又典型的语言现象来说明古今汉语的差别。这短短一段中,有古今一致的字,又有古今意义不同、用法两样的字;有即使意义没有改变,但现在不能单用,只能作为复音词或者成语的一个部分的字,又有意义没有改变但现在使用受限制的字;还有这里所用的意义现在已经不用了的字;既有语汇方面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又有在语法方面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因为这一段语言现象比较典型、复杂,所以只需一例便可以比较全面地说明古今汉语的差别。这一段邹忌比美的故事,生动有趣,是人们很熟悉的,举这样的例子来说明道理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也容易为读者理解。
[写作特点]
1、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文章的第一部分首先举了《邹忌讽齐王纳谏》头一段为例来说明古今汉语的差别,运用了举例说明的写法。接下去便分别从字的意义、用法不同和语法也有差别两个方面来说明;在说明字的意义、用法的不同时,又分三种情形一一说明;在说明意义没有变,但现在不能单用的情形时,又分“有的构词能力还比较强”,“有的只在极少数词语里出现”两种情况来说明,这些都是用了分项说明的写法。在分项说明时,又逐条举例。另外,在说明古今语法方面的差别时,既说这句话古代怎么说,又说这句话现代怎么说,并分析它们的不同之处,运用了比较说明的写法。这样恰当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把古今汉语的差别说得清楚明白,给人留下了具体而深 刻的印象。
2、语言通俗、准确、严密。
例如:“第二种情形是意义没有改变,可是使用受到很大限制。例如:作为连词的‘而’、‘与’,只见于一定的文体;表示从属关系的‘之’只用于‘百分之几’、‘原因之一’等等;起指代作用的‘者’只用于‘作者’、‘读者’等等;‘美’现在不大用于人,尤其不用于男人(‘美男子’口语不说,也不能拆开);‘有余’现在能懂,但不大用,‘八尺有余’现在说‘八尺多’。”这一段,没有枯燥难懂的专业术语,像平常说话一样朴素易懂。并且用“作为连词的”、“表示从属关系的”、“起指代作用的”来分别限制“而”、“与”、“之”和“者”,又用“只见于”、“只用于”、“不大用于”、“尤其不用于”来说明这里所说的 “而”、“与”、“之”、“者”在使用时受到的限制,用词极有分寸,充分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严密。
[轻松一下] 歌曲欣赏:《中国话》
课外作业:
1、自读本单元的其他说明文
2、完成单元训练
3、预习《是瓶中魔鬼,还是诺亚方舟》
第三篇:语言的演变分析
《语言的演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语言一面是稳定的,另一面又在演变的道理。
2.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初步区别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一般异同点,注意语体风格,纠正书面用语中“半文不白”的现象。
3.学习本文在说明中运用不同的方法和通俗简练的语言。
【教学重点】本文举例说明的方法和综合运用各种说明方法的写法。
【教学难点】古今语言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小组活动、讨论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语变现象
冯巩有段相声说:过去叫出租车,现在叫“的”;过去叫汗衫,现在叫“T”;过去叫情人,现在叫“蜜”之类,亦庄亦谐,意蕴顿增,传神有趣而耐人寻味。今昔叫法大异其趣的,还可列出一长串:过去叫点子,现在叫创意;过去叫减价,现在叫甩卖;过去叫跑龙套,现在叫友情客串;过去叫关系密切,现在叫零距离接触;过去叫瘦弱,现在叫骨感;过去叫 半老徐娘,现在叫资深美人;过去叫很痛快,现在叫爽歪歪„„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同一事物因世异时移,表述时则变了说法。其实只要留意,“过去式”嬗变为“现在式”的现象,生活中并不少见,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用通俗的语言,简明扼要、层次清晰地展示了古今语言的这一特征。
二、整体思路
教师出示题目,小组讨论、合作抢答。
1.在速读的基础上找出课文的中心句,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首句“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即课文的中心句。文章开篇第一句话体现了课文的基本观点,统摄全文。
2.全文由三部分组成,能不能给每部分加个小标题?
明确:①语言是变化的②语汇的变化
③语音、语法的变化
第一部分总说语言演变的概貌,第二、三部分从语汇、语法、语音三个局部进行具体说明,全文结构表现为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从概貌到具体,条理特别清晰。
3.“语言的变化涉及语音、语法、语汇三方面”,为什么课文先从语汇说起?
明确:这是因为,比较起来,语汇的变化比语音、语法更快。
三、同声翻译 第一部分:情境活动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眣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吾孰与徐公美?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第一组任务:逐句朗读《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文字。
第二组任务:解释与现代汉语意义用法有所不同的字。
第三组任务:按三种形式归类
1.意义相同,不能单用的有:
古:
形
貌
衣
镜
妻
自
信
外
↓
↓
↓
↓
↓
↓
↓
↓
↓
今:
体形
容貌
衣服
镜子
妻子
自己
相信
外面
2.意义没有改变,可是使用受到很大限制的:
“有余”、“之”、“者”、“美”、“而”、“与”
3.所用的意义现代已经不用,尽管别的意义还在使用。
修(长)、服(穿、戴)、谓(对„„说)、其、公(尊称)、及(比得上)、君(尊称)、也(助词)、旦、之(他)、若(比得上)、尺
四、课堂小结
语言的变化涉及语音、语法、语汇三个方面。由于语汇联系人们的生活最为紧密,因而变化也最快、最显著,而且形式最多、最复杂。但是不管变化的形式怎么复杂,却总是沿着语言的“简”和“明”两方面发展的。
五、作业
列出第二部分提纲。
第二课时
一、质疑激趣──古今异变
古诗《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一句中的“斜”字,有的读物注音(xié),有的读物注音(xiá)。《回乡偶书》中的“衰”也是如此,有的人读“cuī”,有的人则读“shuāi”。北朝民歌《敕勒歌》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一句中的“野”字原读yǎ,现改读yě。那么,正确的读音到底是哪个?还是两个读音都正确?
小组讨论,教师给出结论。
导入: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从古到今,不仅语音产生变化,语法、语汇都在不断演变着。
二、点击重点——语汇演变
活动一:语汇归类游戏
出示文中列举的典型词语(四套相同卡片): 骐、氚、巧克力、床、江、信、很、行、出恭
活动目的:熟悉课文,深入语境,学会速读和跳读。
活动要求: 参照课文,四个小组迅速将这些词语按要求(课后练习四)归类。完成又快又好的小组负责展示。其他小组或补充、或纠错。
活动二:分工合作列提纲
在活动一的基础上,迅速找出每一段承载作者观点的语句。依据这些承载作者观点的语句,相互讨论,列出提纲,并举出典型例子。
完成最快的小组展示:
(1)语汇的消长
旧词消失:有些字眼儿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劝学》(节选)里有“舆”、“蛟”、“跬”、“骐”、“骥”等词,这些词今天也不用了。
新词出现:有些字眼儿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而出现。属于“气”部首新出现的字: 氘、氚、氖、氢、氧、氩、氮„„
外来词渗透:外来的事物带来了外来语。巧克力、白兰地、沙发、扑克„„
(2)古今词义的变化
词义缩小:“几”、“床”等;
词义扩大:“江”、“河”等;
词义转移:“涕”、“信”等;
词义弱化:“很”、“普遍”等。
(3)事物名称的改变
(4)词语替换:古代说“食”,现代说“吃”;古代说“服”或“衣”,现代说“穿”;古代说“居”,现代说“住”;古代说“行”,现代说“走”。
(5)忌讳引起词语的变化:“大便”、“小便”、“解手”、“出恭”。
活动三:质疑探究
将第二部分中不懂的语汇归结起来,组间互问,教师评判。
三、淡化难点——语法语音
练习一:语法的变化
翻译下列句子:(1)吾谁欺?
(2)不我知。
译文:(1)我欺骗了谁?(2)不了解我。结论:从这两例中可以看出古今语序的变化。
语法的变化小,只表现在语序;语音的变化大,表现在声母、韵母、声调。
练习二:语音的流变
读《春望》,标出它的韵脚(押韵的韵母)。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押韵的韵母: 深shēn、心xīn、金jīn、簪zān,这四个字的韵母,照今天的读法,只有金、心同韵,都在侵部。这说明语音的确在变化。
四、体悟妙法——说明方法
(一)一读课文,弄清分类说明。
课文第一部分从总体上举例说明古今语言是不断变化的,并分“三种情形”进行说明。第二、三部分把语言的演变分为三大类:语汇、语法和语音。大类之中分小类,如将语汇的消长分为旧词消失、新词出现、外来词渗透等,将古今词义的变化分为词义缩小、扩大、转移、弱化等,将事物名称的改变分为词语替换和忌讳引起词语的变化等。尽管文章内容较多,涉及面广,给人的印象都是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二)二读课文,了解举例类型。
课文中出现了三种举例类型:一是假设举例,如第一部分假设孔子与颜回、子路谈话,朱熹闯进去完全听不懂说什么。二是典型举例,如为说 明古今汉语差别大而举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例。三是列举举例,如用形声法说明汉字无论声母、韵母、声调都已有很大变化时,就列举了“江、潘、泣、提、通、路、庞、移、谅、悔”等例字。这样说明给人的印象深刻,而且通俗易懂,所说的道理也容易被人接受。
(三)三读课文,领悟比较和引用说明方法的妙处。
(四)讲“江、河”的词义变化时,先指出“江”原来专指长江,“河”原来专指黄河;然后说明它们“后来都由专名变成通名了”。讲语法变化时,也是先写出文言文,然后再写现代汉语的说法。由于运用了对比方法,就更鲜明、更具体地说明了古今汉语的变化。没有古与今的比较,就无法说明语言在不断变化;不引用文献资料,就只好空对空地发一番议论而已。课文很好地运用了这两种方法,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五)五、课文小结
语言,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要用上,但它的本质是什么,有怎样的发展变化规律,却知道得很少。它是既熟悉而又陌生的事物,很难讲明白。今天学的这篇文章以汉语为例,简明扼要地讲清楚了语言演变的一般规律。懂得了这些,有助于我们今后更好的继承和正确使用祖国语言。
六、作业
以“古今汉语”为主题,个人或分组办一份小报,然后在班上交流
第四篇:语言的演变练习含答案
宿豫实验高中高一语文导学案
制作:朱亚
审核:李丙锋
语言的演变 跟踪练习一
下列词语中黑体字的正确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①朱熹(Xǐ)②昳(yì)丽 ③引擎(qíng)④平仄(zhè)⑤雪茄(jiā)⑥冰淇(qí)淋 ⑦荚(jiá)果 ⑧忌讳(huì)A ①②④⑤⑦⑧ B ②③⑤⑥⑦⑧ C ①②④⑥⑦⑧ D ①③④⑤⑦⑧下列各组字第三笔笔形相同的是:()A 世 女 龙 皮 B 由 山 中 长
C 片 业 发 太 D 手 田 米 主按汉字形体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大篆 隶书 楷书 B 金文 甲骨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楷书 C 金文 甲骨文 小篆 大篆 楷书 隶书 D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楷书下列单纯词属于同一类的是:()
A 朦胧 逍遥 叱咤 峥嵘 B 崎岖 踌躇 酩酊 翩跹 C 妖娆 玫瑰 徘徊 蜿蜒 D 龃龉 悱恻 玲珑 蹉跎下列词语中黑体字的读音相同的一组是:()
A 清晰 翕动 栖息 熟悉 B 镶嵌 倩影 壕堑 拉纤 C 机杼 贮藏 穿著 铸造 D 昳丽翌日后裔摇曳()下面黑体字注音下确的一组是:()茶几 炕桌儿 着席 蒲服 乞食
A jī zhuōer zhāo pū qì B jī zhuōr zhāo pú qǐ C jǐ zhuōer zhuō pǔ qì D jǐ zhuōr zhè pǔ qì下面几个字中,构造特点与其他几个不同的一个是:()A 椅 B 蒲 C 休 D 姿 E 摆下面几个词中,构词方式与其它几个不同的一个是:()A 椅子 B 姿势 C 充满 D 踌躇 E 语言
下面几组字读音相同的一组是:()
A 赍 稽 羁 绩 跻 B 祗 卮 脂 芝
C 销 宵 削 哨 霄 D 惮 艟 僮 瞳 潼
下列几组字不全是同音字的一组是:()A 脾 啤 婢 睥 裨 B 芯 昕 歆 馨 鑫 C 桔 桀 拮 讦 碣 D 裴 翡 菲 诽 蜚
宿豫实验高中高一语文导学案
制作:朱亚
审核:李丙锋
语言的演变 跟踪练习二 下列词语中黑体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盘根错节 繁文缛节 高风亮节 卑躬屈节 B 分斤掰两 一分为二 五马分尸 四分五裂
C 文从字顺 文不对题 不名一文 文过饰非 D 负荆请罪 负隅顽抗 忘恩负义 忍辱负重
下列词语中黑体字的意义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饥寒交迫 远交近攻 交浅言深 犬牙交错 B 疾风劲草 疾恶如仇 手疾眼快 讳疾忌医
C 华而不实 春华秋实 含英咀华 雍容华贵 D 无济于事 扶危济困 假公济私 同舟共济
对黑体字字义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三岔路口 ②十字街头
A “三”和“十”都是数目字,用的是本义。B “三”和“十”都是数目字,用的是比喻义。
C “三”用的是本义,而“十”用的是比喻义。D “三”用的是比喻义,而“十”用的是引申义。
对下面黑体字义的变化,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吃茶 ②行将就木
A “吃”、“木”的字义无变化。B “吃”的字义扩大了,“木”的字义缩小了。
C “吃”的字义缩小了,“木”的字义扩大了。D “吃”、“木”的字义均缩小了。“把这一段(《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一段)用现代话来说一遍,就会发现有很大的差别。不能光看字形。光看字形,现代不用的字只有四个:、曰、孰、吾。可是联系字的意义和用法来看,真正古今一致的,除人名、地名外,也只有十二个字:
八、我、能、城、国、不、客、从、来、坐、谈、问。大多数的字,不是意义有所不同,就是用法有些两样。大致说来,有三种情形。”这一段使用的说明方法有:()
A 举例说明 B 对比说明 C 分类说明 D 引用说明“在语法方面,也有不少差别。例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就是古代特有的句法,底下的‘吾与徐公孰美?’才跟现代句法相同。‘群美甚’现在说‘漂亮得很’,当中必须用个‘得’字。„„”这一段使用的说明方法有:()
A 举例子 B 下定义 C 分类别 D 作比较“不光是古代的话后世的人听不懂,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经历着不同的变化,久而久之也会这个地方的人听不懂那个地方的话,形成许许多多方言。”其中“同一种语言”指的是:()
A 同一国家的语言 B 同一民族的语言
C 同一民族、同一时代的语言 D 同一民族、同一时代、同一地区的语言
将下列句中黑体的词归类,将序号写在相应的说明文字后面的横线上。()
①郑有备矣,不可冀也。②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③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④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
⑤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⑥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⑦不争折损了,深为可惜。⑧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A 有的词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发展或意识形态的变化消失了。
B 有的词只在现在的复合词里出现,不再单独使用。
C 有的词古代所用的某些意义现在已经不用,尽管别的意义还用。
D 有的词只见于古代方言口语,现代普通话不用。
9选出下面这段话标点符号用得正确的一项:()
A 连坐字的意义,古代和现代也不完全一样。古代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跟跪差不多,所以《战国策》里说:伍子胥“坐行蒲服,乞食于吴市”,坐行就是膝行(蒲服即匍匐);要是按现代的坐的姿势来理解,又是坐着又是走,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B 连“坐”字的意义,古代和现代也不完全一样。古代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跟跪差不多;所以《战国策》里说伍子胥“坐行蒲服,乞食于吴市”,坐行就是膝行(蒲服即匍匐)。要是按现代的“坐”的姿势来理解,又是坐着又是走,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C 连坐字的意义,古代和现代也不完全一样:古代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跟跪差不多,所以《战国策》里说伍子胥“坐行蒲服,乞食于吴市”,坐行就是膝行(蒲服即匍匐);要是按现代:“坐”的姿势来理解,又是坐着又是走,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D 连“坐”字的意义,古代和现代也不完全一样:古代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跟跪差不多,所以《战国徽》里说伍子胥“坐行蒲服,乞食于吴市”,坐行就是膝行(蒲服即匍匐);要按现代的坐的姿势来理解,又是坐着又是走,那是绝对不可能的。选出是复句的一句:()
A 汉字的读音,无论是声母、韵母,声调,都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了。
B 字眼的变换有时候是由于忌讳:或者因为恐惧、厌恶,或者因为觉得说出来难听。
C “床”,古代是坐卧两用的,所以最早的坐具,类似现在的马扎的东西,叫做“胡床”。
D “坐”字的意义,古代和现代也不完全一样:古代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跟跪差不多,所以《战国策》里说伍子胥“坐行蒲服,乞食于吴市”,坐行就是膝行;要是按现代的坐的姿势来理解,又是坐着又是走,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宿豫实验高中高一语文导学案
制作:朱亚
审核:李丙锋
答案 B 2 D 3 D 4 C 5 B 6 B 7 C 8 D 9 B A 11 B 12 A 13 C 14 B 15 A 16 A、D C A⑤⑧ B①③⑥C②D④⑦
D C
第五篇:笔的演变教案
小学语文s版教材第七册第六单元口语交际
《笔的演变》教学设计
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实验小学
赵爱芳
教学内容
语文出版社小学语文s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口语交际:笔的演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人们使用的各种笔是怎样发明和演变而来的;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和想象力,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设计理念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积极的交往情绪,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畅所欲言,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本次口语交际我将笔的演变分为“笔的变迁”、“笔的自述”、“笔的诉说”、“笔的未来”四部分,引导学生大胆突破时空限制,结合实践和个人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完成一切听说交际活动,而且与课内、课外相结合,努力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分组搜集有关笔的资料,了解笔的发明和演变过程,排练有关笔的自述和诉说的小品。教师制作有关笔的演变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天天和笔打交道,你都见过哪些笔?(有铅笔、钢笔、圆珠笔、毛笔、水彩笔„„)同学们用过的笔可真不少呢!那么,最初的笔是什么样儿的?它又是怎样演变成今天这样的呢?这次口语交际,我们就来说说手里的笔是怎样演变的吧!
师:课前同学们查阅了很多有关笔的资料,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小组交流)
同学们在下面交流的很好,接下来请同学们把自己对笔的了解和大家分享,好不好?首先请第一组同学给我们介绍笔的变迁,掌声欢迎!
二、笔的变迁
1.组长:同学们,我们组将以变魔法的方式给大家介绍笔的变迁,希望大家能够喜欢。2.学生甲介绍第一代笔
笔的家族历史,恐伯跟我们人类历史一样悠久了。早在远古时代,人类还过着原始生活时,就出现了第一代笔,它只不过是用树枝、尖石块之类的东西来记数或作记号罢了。
3.学生乙介绍第二代笔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化,笔也不断发展。于是,在奴隶社会中随着文字的创造,出现了第二代笔:刀笔——用刀在甲骨上刻字记事;石墨笔——用石、墨条在石壁上书画记事;有的地方还用树枝作笔蘸着天然有色液汁来书写。这些笔就是后来铁笔、铅笔、钢笔的前身。
4.学生丙介绍第三代笔
在我国,由于造纸术和油烟制墨术的流传,很自然地出现了第三代笔——毛笔。人们用兽毛扎成一束,安装在竹管上制成大小不一的毛笔。按笔头原料的不同,可分羊毫、狼毫等。直到现在,毛笔仍是书画家不可缺少的爱物,他们用各种毛笔泼洒丹青,绘出一幅幅绚丽的画卷。有的地方人们用禽类的羽毛将硬端削尖了蘸着有色液汁书写,发展到近代流行于欧洲的鹅毛笔。
5.学生丁介绍第四代笔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文化的发展,各种第四代笔应运而生。从石墨笔演变而来的铅笔,向着经济简便实用发展,除了有软硬粗细之分外,还出现了橡皮头铅笔、活动细芯铅笔。这种笔为中小学生普遍使用。鹅毛笔、毛笔由于携带不便,逐渐被现在风靡世界的自来水笔即钢笔所代替。钢笔是笔的家族中的骄子,它实用、美观、书写流畅、方便,品种与牌号众多,为其他笔种所不及。在第四代笔的家族中还有粉笔、铁笔、蜡笔、圆珠笔、彩色水笔、软笔以及逐渐普及的电子笔等。各色各样的精致、灵巧、美观、实用的笔,名目繁多,日益更新,广泛被人们选用。
6、组长:这就是庞大的笔的家族。随着科学的突飞猛进,笔的家族还将不断地得到改造、更新、发展,为人类的文明发挥巨大的作用。大家对我们的介绍满意吗?
师:刚才第一组同学非常清楚地向我们介绍了笔的变迁,谁还了解笔的演变的知识,再给大家介绍一下?(生补充介绍)
同学们查阅的资料可真丰富呀!大家想不想进一步了解它们,我们来听第二组同学给我们带来的“笔的自述”。
三、笔的自述
1、毛笔的自述
我先给大家猜一个谜语:白发满头,爱抹黑油,闲时戴帽,忙时光头。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我呀!我刚出生时,就有白头发了!那时候我就特别爱把我的朋友——墨汁抹到我的“头发”上,来帮助小主人写毛笔字和画国画。
我以竹节做杆,动物的毫毛为笔头--“笔”字的来历大概也出于此吧。动物毛软硬适中,吸水力强,用之于书法绘画,流畅自如,于提顿行止间,颇富神韵。我可以写出甲骨文、大篆、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七大书体,画出好看的国画。举世闻名的画家齐白石就是用我来画鱼和虾的,还有徐悲鸿画的骏马,张大千画的山水画,可都离不开我呀!
我有这么大的本领,小朋友是不是非常喜欢我呢?我可是小主人的“得力干将”呢!
师:(出示课件)同学们请看,这就是齐白石画的虾戏图,徐悲鸿的奔马图和张大千画的山水画,毛笔真神奇呀,寥寥几笔,传神逼真。毛笔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笔,一支小小的毛笔承载了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形成了我国特有的书法艺术。同学们请看,这就是我国书法大家的作品,真是墨迹飘香,千古留芳呀,希望大家能喜欢和毛笔做朋友,将我国的书法艺术传承下去。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有效拓展了课堂的容量,激发了学生热爱我国传统书画艺术的感情)
2、钢笔的自述
Hi,大家好!我的名字叫钢笔,是笔这个大家族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成员。我的兄弟姐妹众多,有圆珠笔、毛笔、铅笔、中性笔、水彩笔等等,真可谓家族兴旺。而我则是这个大家族中与你们人类交往最密的一员,所以你们常把我比作你们的朋友和伙伴。
我长相特威风。头戴钢盔,身穿华丽的盔甲,还披着长披风呢,你们说我帅不帅?在这身装扮里面,藏着一个亮晶晶的笔头和一个忠于职守的内脏——笔芯,一个永远需要保持丰满的肚子——笔管。这些是我身体上最重要的器官,损坏任何一件儿都将使我命归黄泉。
我对你们人类的要求并不高,给我喝点儿墨水,我就会为你们吐出一行行工整美观的文字、一篇篇优美的文章、许许多多宝贵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我就会忠诚地为你们服务,帮你们上理的大学;考出优异的成绩;签订合理的合同等等。我对你们人类的用处真得好大哦!
3、圆珠笔的自述
嗨!大家好,今天我来介绍自己——圆珠笔。
我的身高约13-14厘米,穿着一件漂亮的外套,看起来很精神。
我的上半身是笔杆,周围镶着一圈铝,保护着里面的笔心。笔帽是我的小外套,平常不穿,写字的时候再穿。笔帽旁边是一个笔夹,那就是我的手,它令我依附在小主人的口袋里。笔芯是我的内脏器官,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笔管,另一部分是笔尖。笔管是一个直径3-4毫米的塑料管,里面盛满油墨,连着笔尖——我的脚,笔管和笔尖中间还有一个小圆珠,油墨通过小圆珠的滚动流到笔尖,使人们在纸上挥洒自如。
我的年龄不算大,才30几岁。我在英国出生,但并不走运,后来英国把我卖给了美国资本家,我到美国后,借助了原子弹的神威,改名“原子笔”。改了名后,我的身价大大提高了,因为资本家说我的墨是原子墨,用也用不完;另一个原因是我写出的字清秀、美观、线条流畅,为其它笔所不及。我换一支笔芯就可以写八十多万字。
我相信不久的将来,科学家们会把我创造得更实用。
4、水彩笔的自述
这小盒子可美啦,四壁是透明塑料,盒顶上贴着有趣的卡通图案,一旁写着嗨,我是人见人爱的水彩笔,大家一定不陌生吧?特别是喜爱绘画的小朋友,总是少不了我这个好伙伴。
我们一家12个兄妹住在一个漂亮的小盒子里“Colours pen 12色”。房子里有12格,那分别是我们的小床。
打开盒盖,就能看到我们的模样啦。我们穿着同样的花衣服,衣服上画着一只活泼可爱的小兔子,正在津津有味地品尝萝卜呢!我们戴着不同颜色的圆顶帽子,红的、绿的、黄的、紫的„„告诉你吧,帽子的颜色正代表着我们各自的水彩色。这样,小主人需要什么色彩,就会一目了然地找到。
旋开我的小帽子,火柴棒似的笔头就露出来了。拧开后盖,就会看见我那圆柱形的海绵体。它的前端与笔头相连,外面还套着塑料膜。那海绵体浸透了彩水,正是它,给我的笔头输送着养分,让我为小主人绘出了斑斓的图画。
瞧,我们正在帮小主人画彩虹呢。原本画纸上铅灰色的彩虹经过我们红橙黄绿青蓝紫七兄弟一妆扮,顿时让人眼前一亮!接着小主人又把其他图案涂上了鲜艳的颜色。哦,真美!雨后,西天悬着七彩虹桥,大树绿得发亮,还闪着晶莹的露珠,花儿也张开了五颜六色的笑脸。小主人把画贴在房间墙壁上,所有人都夸他画得棒。听到别人的赞美,我们就觉得那是在夸我们似的,也感到无比自豪!
师:听了他们的自述,让我们知道了笔对我们的帮助可真大呀!可是,我们是怎样对待我们的好伙伴的呢?(展示实物)同学们请看,这是老师从我们校园里捡到的笔,这支没用完就被扔掉了,这支钢笔的笔尖被弄歪了,还有这支圆珠笔更惨,头都被弄歪了,老师仿佛听见它们在哭泣,它们在诉说,它们会说些什么呢?让我们倾听第三组同学给我们带来的“笔的诉说”。
四、笔的诉说
第三组同学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扮演成笔,表演笔的自述。
1、铅笔的诉说
我原先是一棵大树,生活在一片大森林里,天是湛蓝湛蓝的,空气里弥漫着一丝丝的甜味。这里有我许许多多的兄弟姐妹,我们过着平平凡凡的日子。后来,被一个伐木工人砍倒了。那时我非常伤心,为什么要把我砍倒呢?
我被运到一家工厂。工人们把我送进乌黑色的高大机器里,制做成了一枝枝精美别致的铅笔。后来我又被装在一个红纸箱里,成天呼吸不到新鲜甜润的空气,看不到湛蓝深远的天空。
终于能呼吸到新鲜甜润的空气了,能看到湛蓝深远的天空了。现在我过着和以前不一样的生活。文具店里,低年级小朋友来买铅笔,他们都能看见我。后来,我被一个学习很棒的低年级小朋友买走了,放在他那漂亮的铅笔盒里,和一块橡皮过着平凡的日子。上课的时候,他不小心把我掉到了地上,让我躺在冰冷的地板上。我好不容易挨到放学,小主人在收拾书包的时候一声不吭,一点也不理我,我伤心极了。
我多么希望人类能够好好珍惜我,好让我为人类多做贡献。
2、圆珠笔的诉说 我是一支可爱又美丽的圆珠笔,自从被工人叔叔做出来以后就过的很快活。可我被一个同学买去以后,我就觉的:我的苦日子就要开始了。
我是一支多功能圆珠笔。全身大多呈白色,先的很纯洁;身上有小动物的图片,还有大家爱吃的零食,让人爱不释手。我的身边有一个小小的按扭,只要轻轻一按,我那蓝色的小脚丫就会钻出来,为人们写字。
我最大的特点,就是头上引人注目的小话筒架,还有一个配套的小话筒,只要一插上,一个小巧玲珑的话筒就出现了。
就是因为这个小话筒,让我变的好惨。每天早上,小主人就拿着我,呜哩哇啦的唱起歌来。哦,天哪!小主人的嘴可真臭啊!没办法,我只有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啊!没想到,更倒霉的还在后面呢。小主人把我带到了学校,向同学们炫耀开了!大家连忙过来看,这边捏捏,那边摸摸,弄的我浑身不自在。他们还把我头上的话筒拿走了,让我觉的非常孤单。
天哪,地哪,谁可以给我一个说话的机会,让我对小主人说出苦衷呀!
3、自动铅笔的诉说 大家好,我叫自动铅笔.我可苗条了,肚子里能装下几十个铅芯宝宝,每用完一个,我就拔掉一个放到后面.我还有个保护我的帽子,你可别小看这个帽子,它能让我的铅芯宝宝不受到伤害.我还有个家叫文具盒,这里住着橡皮弟弟.钢笔姐姐.还有三角尺哥哥,小主人不用我时,就把我放在这里休息.玩耍.有一天,可怕的事发生了.小主人竟把我当成兵器,去刺别人的眼睛.最后,把别人眼睛刺坏了,我也被老师没收了,我真伤心啊.我希望大家都保护我,不要让我受到损坏.4、钢笔的诉说
嗨,大家好!我叫钢笔,是主人的好帮手。告诉你,主人可爱我了。一到家,主人就用我来写作业。我穿着一件银白色的衣服,外面套件蓝色的外套。每次主人写完作业,都要给我“吃”蓝墨水,把我喂得饱饱的。如果吃不饱,我就不能很好地为主人服务了。有一次,我不小心掉到了地上。主人把我捡起来一看,摔坏了,她就找大人把我修好,继续用。
我非常喜欢我的主人。当然了,主人也很喜欢我。
师:听了笔的遭遇,你有什么感想?我们今后应该怎样对待这些小帮手呢?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增强了学生爱护学习用品的意识)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你希望未来的笔是怎样的呢?有请第四组同学给我们畅谈笔的未来。
五、笔的未来
未来的笔还有可能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隧道进入未来吧。第四组同学表演未来的笔。
2、第四组同学想象多么丰富,多么新奇呀!未来的笔还有可能是什么样子的呢?
学生畅谈未来的笔。其他学生做补充。
3、习作指导
要写清未来的笔是什么样子的,有那些特殊功能。想象既要大胆,又必须建立在真实合理的基础之上,写好想象作文同样可以运用拟人、比喻、夸张、反复、对比等修辞方法,使你的想象变得更生动。写后要注意修改。
4、小小辩论会。
未来科技发展了,电脑能不能替代笔? 小组讨论。
分成正方和反方,开始辩论。下面同学可补充发言。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讨论的真热烈,关于这个问题,同学们课下可以继续讨论。我个人认为,科技再发展,电脑也不能替代笔,特别是毛笔书法方面,电脑打印出来的没有个性,没有神韵。当然,同学们也可以有自己的观点。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给学生留下了探讨的空间)
六、我们都是小小评论员 看谁说的好,看谁演的好。评比获胜的组奖励五角星。七.总结发言
师: 笔的出现是人类进步的结果,笔的演变也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纵观笔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请握好手中这支笔,书写更辉煌的未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