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描述区域地理特征
如何描述区域地理特征:
(1)区域自然地理特征从以下几方面描述。
①区域地形特点:包括地形类型是否复杂多样,以哪种地形为主、地势特点以及典型地貌,有时也要描述主要地貌单元的分布状况,有些题目通过给出一个小区域的等高线分布图或地形剖面图进行分析。此时应根据图像给出的高度、坡度等信息具体分析其地形类型、地势特点等。
②区域气候特征:包括气候的复杂程度、以什么气候为主、气候的分布特点以及典型的气候类型及成因。
③河湖状况的描述:需要描述河流、湖泊的分布密度、类型(内流湖或外流湖),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如水量大小、含沙量高低、有无结冰期及结冰期的长短。
④生物、土壤特点的描述:描述主要植被、土壤类型及其分布状况,代表性的植物、动物的名称和典型土壤。
在描述一个区域的特征时我们一般从上述几个方面入手,还要根据区域的特点以及题目的具体要求进行合理取舍,以突出重点,真正把一个区域的“特点”表现出来。
(2)区域人文地理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人口、民族、宗教特征:包括人口的数量,增长快慢及分布密度的高低、所属种族、民族,信奉的宗教。
②农业生产特点:包括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生产水平、农业商品率的高低、主要农作物及其分布状况、农业生产结构等。
③工业生产特点:包括工业生产水平、主要工业部门及其分布、主要工业区的分布等。
④交通状况:分析以什么交通方式为主,主要交通线路(铁路、公路、水运航线)及其分布。
⑤商业贸易:主要描述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主要贸易对象,商贸的变化情况(如外贸结构、贸易对象的变化)等。
⑥其他人文地理特点:如生活习惯、房屋建筑特点等。
第二篇:区域地理特征的描述方法2
区域地理特征的描述方法
一、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
1、地理位置特征: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
2、地形特点描述:地形组成、地势特点、地表形态、地形分布
3、区域气候特点描述:①气候类型②气温特点(冬夏气温高低、温差大小、气温分布、温度带)③降水特点(降水总量、降水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水热配合情况、干湿状况)④光照状况⑤气候分布⑥气象灾害
4、河流水系水文和特点水系特点:①河流长度、流向②流域面积、③支流数量、④河网密度、⑤落差或峡谷分布
水文特点:①水量大小、②水位季节变化大小、③汛期长短、④含沙量大小、⑤结冰期长短、有无凌汛 ⑥水能
5.植被、土壤特征
植被:①类型②水平分布规律③垂直自然带特点土壤:①类型②分布③特点
6.自然资源:(1)农业自然资源:①土地资源、②气候资源、③水资源、④生物资源(2)工业自然资源:①矿产资源、②能源、③水运与水能、④土地资源、⑤生物资源(3)旅游资源:自然旅游景观、人文旅游景观
二、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
1、区域农业特点:
①农业地位②农业类型:按生产对象分;按投入多少分;按产品用途分;按土地利用分;按地域特色分;按农业地域类型分。③主要农产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产品、林产品、水产品④ 主要农业分布地区⑤农业耕作方式和耕作制度⑥农业经营方式⑦农业现代化水平⑧商品率和劳动生产率
2、区域工业特点和发展条件
①区域工业特点主要包括:工业地位、工业部门、工业产品、工业分布、原料及市场的对外依赖程度等
3.交通、人口与城市特点与分布
(1)区域交通特点:①主要交通方式②辅助交通方式③交通线路密度④综合运输状况 ⑤主要线路和港口、枢纽分布港口区位特点: 水域条件:①航道深度和宽度②泥沙淤积和潮汐影响③船舶停靠港湾 陆域条件:①开阔平坦地形②广大腹地③依托城市
(2)人口、城市分布特点及原因
人口、城市分布特点:面状分布——平原密集,沿海密集;线状分布——沿河流、海岸线、交通线分布;等等
三、地理特征成因分析思路
1、地形成因分析:①板块作用形成的地形;②内力作用形成的地形;③外力作用形成地形
2、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火山、地震:位于板块边界类型、火山地震带滑坡、泥石流的成因:①地形因素②地质因素③植被因素④气候因素
3、气候成因分析①纬度位置、②大气环流、③海陆因素、④地形因素、⑤洋流因素
4、河流、湖泊水系和水文水文特点影响因素:①流经地区、②气候、③地形、④补给类型、⑤植被覆盖、⑥土质特性
5、区域农业特点形成因素(影响农业发展的条件)
自然条件(有利与不利): 气候条件、地形条件、水源条件、土壤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有利与不利):市场条件、交通条件、农业技术、国家政策、劳动力数量价格
6、区域工业特点形成因素
自然条件:矿产资源(铁矿、有色金属矿等);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水能、核能、地热等);运输条件(海运、内河航运)社会经济条件:市场条件、交通条件、农业基础、工业基础和协作、劳动力数量、素质、技术水平、科技教育、国家政策、资金7 港口特点与分布 区位因素:
水域条件:①航道深度和宽度②泥沙淤积和潮汐影响③船舶停靠港湾。陆域条件:①开阔平坦地形②广大腹地③依托城市8城市特点与分布区位因素 :①地形、②气候、③河流、④交通、⑤工矿、⑥政治、⑦军事、⑧宗教、⑨旅游、⑩科技 9人口分布因素:①地形、②气候、③河流、④交通、⑤经济、⑥文教 ⑦开发历史
第三篇:区域特征及差异
区域地理特征及差异分析
新洲二中高三地理组:宋文胜
基础考点
知识线索
核心素养
1.区域地理特征及其差异分析。
2.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认知:通过区域图、景观图等,描述区域位置、区域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区位特征。
2.综合思维:通过区域景观图、区域图以及文字叙述,说明区域差异的表现,分析区域差异的原因。
3.人地协调观:对比找出不同区域的优势和不足,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方向。
学生自主完成知识梳理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
2.特征
(1)
(2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区域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差异
气候
气候
气候
矿产
贫乏
等矿产丰富
影响
农业
耕作类型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主要作物
水稻、油菜、棉花
玉米、春小麦、大豆
耕作制度
特色产业
水产业
以西部畜牧业为主
工业
综合性工业基地
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教师归纳思维流程]
第一步:明确区域是什么,准确定位区域位置。
第二步:分析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
第三步:评价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早期阶段
资源开发规模小,产业结构简单
成长阶段
资源开发规模扩大,产业结构逐渐复杂
转型阶段
区域经济呈现衰落、萎缩状态
再生阶段
调整产业结构,治理环境污染
考向一: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
(2020·保定质检)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无定河是黄河中游重要的一级支流,全长491
km,流域面积30
260
km2。由于不同历史时期流域内农牧经营方式多有变化,径流量随之变化,历史上无定河清浊无常,故有“无定河”之名。榆溪河是无定河的北部支流,有“清水河”之称。如图示意黄河及无定河流域的水系。
(1)判断无定河流域的地形特征。
(2)说出和纳林河相比,榆溪河的主要特征,并分析榆溪河水量较大(或较小)的原因。
归纳总结:答题规范
一、知其地——在哪里
二、审其问——答什么
三、析其材——用何答
[尝试解答](1)
(2)特征:
考向二:区域地理特征分析
生活在陕西省南部(陕南地区)的小明同学,利用暑假到陕西省北部地区旅游,看到陕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与陕南地区存在明显差异。如图为陕西省位置和范围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在陕南地区,传统民居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等。导致陕南地区民居差异的原因主要是()
①气候多种多样
②地形多种多样
③各地建筑原料的差异
④地质条件的差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陕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一般不设北窗,南面窗户较大。南面窗户大的主要目的是()
A.通风透气
B.冬天接受更多阳光
C.防潮
D.保温
3.陕南民居注重排水,陕北民居注重雨水收集。形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
B.纬度位置
C.大气环流
D.土壤
教师归纳:答题策略
(一)区域地理特征分析5步法
考向三:区域差异类试题规范作答
4.(2020·广东华南师大附中测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雅鲁藏布江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北麓,沿途接纳多条支流,后绕过南迦巴瓦峰转向南流(此段即雅鲁藏布大峡谷),出中国境后称布拉马普特拉河。干流在拉孜以上为上游,沿岸沼泽和湖沼较多;拉孜到派镇为中游,沿岸是西藏农业最发达的地区,被誉为“高原粮仓”;派镇以下为下游河段,落差大。
材料二 下图为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水系分布图。
(1)描述图中年降水量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2)比较说明雅鲁藏布江上游和下游的水文特征差异。
(3)分析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成为“高原粮仓”的优势自然条件。
(4)1998年中国科学家完成了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首次徒步穿越考察,考察证实该峡谷是“生物资源宝库”“地质博物馆”,请说明理由。
归纳总结区域差异类试题的3大解题流程
1.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异同点,其解题流程为
2.比较区域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其解题流程为
3.比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其解题流程为:
(三)区域特征和差异分析比较答题模板
1.区域自然要素特征和差异分析比较答题模板
2.区域人文要素特征和差异分析比较答题模板
2020.12.10
第四篇:区域地理教学方法
区域地理教学方法
高二地理
缪瑾
区域地理是高中必修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区域地理鲜明地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点,是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重要内容之一,更是高考中的一个重点知识考察点,地位非常之重要。下面我浅谈一下区域地理教学的方法:(1)地图法
区域,简单而言就是一个地方,既然是地方,就可以借助地理图,将学生们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通过动眼、动脑、动手,真正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挖掘学生的读图能力、画图能力、析图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综合能力。如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地理环境特点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区域地图进行挂图教学,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形象直观,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同时又可以锻炼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达到双赢的效果。总之,借助各类地图进行地理教学,最终的目的是:一是教会学生如何读图,因为读图过程是发现区域地图分布规律的过程;二是让学生学会画图,因为画图过程是进一步熟悉区域地图分布规律的过程,三是使学生学会析图,因为析图过程则意味着对区域地图的真正掌握和地理空间能力的真正形成。(2)综合法
事物是有着联系的,在相同的一个地理区域中,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种区域各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是区域综合性的具体体现,在教学中如能够采用综合教学法,找到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如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平原两地,从地形上看同属于地形,有着“平原丘陵”的相似之处,从气候上看,两地属于季风气候,降水较多。那么,二者的相似之处会有什么影响呢?答案是影响到农业,借助平原地形和降水较多的相似特点,这两地可发展种植业。通过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平原两地地形、气候两个主要的自然地理要素与农业生产的联系进行教学,就可以让学生较为准确地理解区域内地理要素之间的综合,进而使得学生形成区域地理的综合思维能力。(3)比较法
在区域地理教学中,不同地理区域的地域特点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即使是同一区域也有不同之处。那么,在教学中,通过对比,就可以准确地掌握各地理区域的不同特点。例如,在进行中国四大地理区域教学时,我们就可以运用对比教学法,从“地理环境差异”和“区域经济发展”两个大方面、“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条件”、“矿产资源”、“农业”、“商业”、“工业”等七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最后,借助表格进行展示,让学生能跟好地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不同点,明白在不同点基础上所形成、发展的区域经济,达成教学目标。具体来说,对比教学法能令学生感觉到学习地理的乐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归纳法
在区域教学中,教师针对一些较为分散和零乱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归纳法,把具有相同特点的地理区域进行分类归纳,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地理区域的深入理解。例如,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的学习中,就可以根据各大洲的气候类型进行分类归纳:热带型:非洲、大洋洲、南美洲;温带型:欧洲;寒带型:南极洲;复杂型:亚洲、北美洲。
总之,在区域地理的教学中,只要注重对区域的正确定位和对区域特征的分析、加强地理知识的联系、正确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把握好区域研究的“法”,就是最好的地理方法。
第五篇:区域地理教学法
区域地理教学法
区域地理是在初中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学习的基础上,对区域地理位置、存在问题、开发条件、趋利避害发展等方面的综合分析,主要涉及到一个区域的位置、自然环境特征、社会经济人口发展状况三大模块。其内容多,涉及面广,地名等记忆量大,学生普遍认为比较难学、难记、难区别。教学中我采取了一下几种方法,自认为效果良好。
1、串联法:对于区域地理的学习之初,我举了一个例子:有人买了一堆小鱼,没有篮子和袋子可以拎回家,怎么办?找根细绳将鱼串起来,呵呵,拎起来是一串,放下来是一片,省心省力。那么区域地理学习中如何找到这条看不见得细绳呢?从大处来看,区域分析无非就是从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资源、工业、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等方面入手分析;从小处来看,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无非就是分析成因、危害、治理措施,而成因可从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入手,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术措施和政策法规等,形成分析的套路,大部分学生能很快掌握。此方法在地名记忆中,作用也很明显:如城市用铁路线串联。在举一反三,学会迁移知识后,则进入下一个环节。
2、综合分析法:区域特征的形成实际是地理整体性的表现,其地理位置与地形会影响气候、植被、水文条件的不同,进而影响社会经济活动。如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高山环绕使气候干燥,东北地处较高纬度又近冬季风发源地,冬季漫长而寒冷等,多找几个突出的和不突出的区域进行分析,就能找到方法和学习套路。
3、比较法:区域是不同的,这就表现为区域的差异性。明显的差异大多数学生掌握较好,相似但又不同的最容易混淆,此时用比较法最好。比如日本和英国、鲁尔区和辽中南、黄土高原与南方低山丘陵的水土流失、我国秦岭南北等
其实,区域地理学习最难的是空间定位,如果是哪里都不清楚,接下来的分析就可想而知了。对于这一点,没有捷径,多看、多练、多讲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