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京韵大鼓丑末寅初教案
篇一:202_九年级上音乐教案
九年级音乐教案
歌唱美丽的家乡教学目标
1、能够积极参与学习西南民族音乐的实践活动,喜欢西南地区的民族音乐,并乐于了解其音乐文化。
2、能够用自然圆润、略带弹性的声音和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唱美丽的家乡》,并能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设计演唱形式。
3、了解“飞歌”及其特点重点;能够用自然圆润、略带弹性的声音和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唱美丽的家乡》难点:了解“飞歌”及其特点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随宋祖英《大地飞歌》音乐进教室 师:非常高兴今天和同学们一起学习音乐
二、情景导入 师:刚才同学们听到的是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演唱的一首民歌《大地飞歌》。中国是具有五千余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这些在历史进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音乐就是民族音乐。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歌,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民歌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内容丰富。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导致各地民歌在语言、风俗、审美和文化传统上形成了不同特点。这些文化因素融入了当地的民歌创作中,使各地民歌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构成了不同的美感效应,形成了五彩斑斓的地方色彩。现在,我们共同来欣赏一首民歌,感受一下它的特点。播放《歌唱美丽的家乡》师:谁能说一下,这首民歌有什么特点呢?生:节奏宽广、旋律起伏 师:同学们说的不错,这首民歌的名字叫做《歌唱美丽的家乡》,是我国苗族地区的一首民歌。
三、新课教学
1、介绍苗族概况(幻灯片显示苗族聚居地的自然风光,背景音乐《歌唱美丽的家乡》)师: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广西、海南等省。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
2、介绍“飞歌”师:这首《歌唱美丽的家乡》就是典型的苗族“飞歌”(幻灯片显示“飞歌”),“飞歌”的特点是只在山岗林野与田间地头演唱,音调高昂,气势雄伟。特征是节奏宽广自由、旋律悠扬起伏,长音可以尽气息延长,句间可以任意延长休止,句内喜用滑音级进,句尾收腔惯用甩音,终止时常附带一声高昂的呐喊声
3、学唱歌曲《歌唱美丽的家乡》1)师逐句教唱,生逐句学唱。(每一句学完可请学生单独演唱)2)师生完整唱歌曲(伴奏音乐,师指挥)3)学生完整唱歌曲(师钢琴伴奏)
4、扩充、发展1)听小提琴曲《苗岭的早晨》片段2)欣赏苗族舞蹈片段
5、设计丰富多彩的形体动作表现歌曲
四、课堂总结
“飞歌”的特点:音调高昂,气势雄伟特征:节奏宽广自由
旋律悠扬起伏1.欣赏《赶摆路上》2.学吹竖笛《瑶族舞曲》。3.音乐活动《快乐的罗梭》。教学准备
1.钢琴、录音机、磁带、cd机(盘)。2.三角铁、碰铃等打击乐器。3.琵琶、阮、月琴等民族乐器的图片等。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赶摆路上》《母女夜话》《苗岭的早晨》,将少数民族迷人的风情 1 展现在学生面前。2.学会用竖笛演奏《瑶族舞曲》,体会它与管弦乐《瑶族舞曲》的不同之处。3.通过音乐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豪爽性格。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过程1.欣赏《赶摆路上》(1)教师简介作者生平及其代表作品(1)播放录音,感受乐曲情绪和主题内容。请学生谈谈歌曲描绘了什么场景。教师补充。(3)教师介绍《母女夜话》的来源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4)再听录音,引导学生分辨主奏乐器是哪两种?这两种乐器分别代表哪两种形象?(6)让学生练习用三角铁、碰铃按×××|×××|的节奏型为乐曲伴奏,以此感受乐曲欢快而鲜明的节奏。(2)再听录音,引导学生聆听三个声部的不同旋律,感受其和谐的效果。(3)请学生说一说歌曲的情绪、风格特点。5.音乐活动《快乐的罗梭》(1)播放录音,(2)再听录音,听辨乐曲的主旋律以及主旋律出现的次数。(3)请学生说说乐曲中有哪些乐器演奏,教师补充并介绍月琴、阮、琵琶等民族弹拨乐器的形状、音色等。(4)请学生随录音哼唱主旋律并记熟。(5)将全班同学分成男、女两组,转成两个圈,男外圈女内圈,拍掌扭腰起舞,内圈顺时针、外圈逆时针,男女相对边唱边舞边换对。
初中音乐京韵大鼓《丑末寅初》教案
一、教学目标⒈ 学科目标:聆听京韵大鼓代表曲目,初步了解我国说唱音乐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色。⒉ 同时目标:通过聆听与赏析,加深对京韵大鼓风格的体验;同时了解相关历史、艺术家等曲艺文化,感受和体验唱段中所表现出的情绪,并对我国说唱音乐产生兴趣。
二、教学内容⒈知识点:京韵大鼓知识点定义:京韵大鼓又称“京音大鼓”,是在清朝时河北省河间府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⒉相关知识:京韵大鼓、顶真、加垛⒊技能点:京韵大鼓的特点 技能定义:京韵大鼓的特点①一人站唱。②自己打鼓击板伴奏。③伴奏乐器:三弦、四胡。④题材是说故事的。
技能分解:跟随录音哼唱、分析伴奏特点⒋相关技能:聆听、模唱、分析等,以加深对京韵大鼓风格的体验。⒌审美点或者审美词:曲调、唱腔等京韵大鼓的韵味。
三、教学材料⒈ 典型材料:京韵大鼓《丑末寅初》⒉ 延伸材料:说唱音乐的历史音乐文化⒊ 检测材料:京韵大鼓的风格⒋ 教具:快板⒌ 设备仪器:多媒体教学系统⒍ 教学环境布置:
四、教学过程及方法⒈ 导入 师:(播放相声《旧曲新歌》片段,)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录像,想一想这是哪种艺术形式?生:(观看录像片段,在幽默诙谐的气氛中,不知不觉走进说唱音乐,激发学习兴趣。)观看后,回答老师的问题。师:相声属于说唱音乐。这一单元,我们来深入的了解我国的说唱音乐。⒉ 知识点揭示,指向教学目标 师:认真聆听一段录音,请同学们来告诉老师这是什么曲种?(播放京韵大鼓《丑末寅初》的片段)生:京韵大鼓。师:京韵大鼓原称“京音大鼓”是在清朝时,河北省河间府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幅员辽阔,说唱音乐在南方的代表是弹词;北方的代表是鼓词,而鼓词中最为人们熟悉的就是京韵大鼓。⒊ 知识点强化,接近教学目标 师: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唱一唱《丑末寅初》的一个小片段。(幻灯片播放《丑末寅初》的第一个段落上下句谱例。即谱例1。先视唱;然后播放这段演唱的录音,再随录音学唱。)生:跟随老师一起学唱《丑末寅初》的片段。
谱例1:师: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自己的演唱。生:(讨论后自我评价)韵味不足,风格欠佳。师:京韵大鼓的韵味应该是怎样的呢?它又有哪些特点呢?请同学们完整欣赏京韵大鼓的代表曲目《丑末寅初》,然后再来交流。
(完整播放传统京韵大鼓曲目《丑末寅初》)生:京韵大鼓的特点有①一人站唱。②自己打鼓击板伴奏。③伴奏乐器:三弦、四胡。④题材是说故事的。描写了一些人物和他们的生活。
师:同学们觉得刚才难以唱出京韵大鼓的韵味,是我们对它还了解不够,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的结构,进一步了解一下。(大屏幕展示《丑末寅初》的唱词)首先,想一想这部作品分为几个段落?速度是怎样的?
生:分成九个段落。(思考并讨论后回答问题)速度比较慢。师:全曲共九个段落,每个段落都是由上下两句构成的,这种结构叫做板腔体。以对称的上下句作为唱腔的基本单位。速度属于慢板,即一板三眼。(相当于慢速的4/4拍)再想一想,这九对上下句中运用了哪种典型的修辞手法,请将这些句子找出来。生:唱词中运用了“顶真”的手法。
例如:我猛抬头见天上星,星共斗,斗和辰。2 打柴的樵夫就把这个高山上,遥望见,山长着青云、云罩着青松,松藏古寺、寺里隐着山僧,僧在佛堂上把那木鱼儿敲得响乒乓啊,他是念佛烧香。
说唱音乐是一种有说有唱、以唱为主的艺术,同学们注意这段句子的旋律,在音乐上也有这种类似于“顶真”手法的运用,用前句最末的音作为后句开头的音,这种音乐发展手法常常叫做“鱼咬尾”。请同学们一起唱一唱这些音乐片段,体验一下这种音乐发展手法。
生:(视唱第一句“鱼咬尾”的音乐片段,见谱例1)。师:感受到“顶真”和“鱼咬尾”的魅力了吗?师:同学们看看这是什么乐器?(教师出示快板)生:快板。师:你们会用这种乐器吗?
生:(请一、二位同学尝试。)师:在京韵大鼓的演出中,演唱者经常一边打板鼓,一边打快板用来掌握节奏,同时伴随着演唱。
请同学们一起试着贴近于京韵大鼓的风格来读一读第二句的唱词,并且将快板运用到表演之中。(在下句加垛部分按照京韵大鼓的风格速度逐渐加快)
生:(共同朗读唱词,组织学生分小组朗读,并且将快板运用其中,同时也可以运用课桌等方式模仿板鼓的节奏)师:(组织学生跟随录音,学唱第二个段落。)请同学们说一说上下两句的情绪是一样的吗?
生:下句的情绪要比上句更活泼一些。师:为什么?(哪些音乐要素的变化产生的这种感受?可以启发学生观察谱例2中的音符时值上的变化、音乐速度上的变化。)
生:上句的节奏相对比较舒展,出现了一字多音,比较悠扬;而下句的节奏相对比较紧密,速度较前面加快了,所以在情绪上显得比较活泼。
师:(出示第二个段落的谱例,谱例2)上句采用了弱起的手法,下句排列紧密,越唱越快,这种唱词的手法叫做“加垛”。
谱例2:在说唱音乐中常会有大段炫技式的即兴加垛,排列紧密,越唱越快,演唱时速度和节拍的变化较突出,常用渐快到抢拍的方式,以显示唱者的伶俐才智,博得听者好感。大家也能够感觉到下句的曲调轻快活泼。
⒋知识点延伸(学科内和学科外),达到和强化教学目标 关于这段曲目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生:(学生思考提出自己的疑惑,例如:演唱者,与其它曲艺种类的区别)
师:说唱音乐又称曲艺音乐。曲艺中,除少数曲种(如:相声、快板、快书)外,大多数以说唱结合运用为其特点,唱居主要地位。
(一边讲解,一边在大屏幕上展示《清明上河图》)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与音乐活动有关的场景在哪,图中的人物在做什么?
生:观察后回答问题。师:这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的《清明上河图》,画面描绘了北宋汴京-开封的繁荣景象。
唐代以前,音乐表演的形式多是诗、歌、舞三位一体,官府组织的文艺培训机构和演出场所称“梨园”。到宋朝时民间文艺表演的场所称“勾栏”、“瓦市”。表演的节目有许多是语言类节目。这类节目称为“说话”、“唱赚”。因此,说唱类艺术的形成于宋朝。师:刚才演唱的艺术家知道叫什么名字吧?生:(回答老师的问题。)
师:刚才演唱的艺术家是骆玉笙,艺名小彩舞,她是京韵大鼓女表演艺术家。为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演唱的具有京韵大鼓风格的主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师:(从标题的含义入手,让学生通过感受一部京韵大鼓的代表曲目进一步深入地了解说唱音乐。)我国农历计算年月日用天干地支排序。甲、乙、丙、丁„„和子、丑、寅、卯„„“丑末寅初”即清晨三时左右。生动描绘了在这一天开始之时的旅客、渔翁、樵夫、农民、商贩等人的种种活动,展现一幅生机勃勃、情趣盎然的民俗风情图景。⒌知识点检测,检测教学目标达成度 师: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了在这部作品中巧妙地运用了什么手法?生:顶真和加垛。师:在音乐中也会有这种“顶真”的手法,叫做“鱼咬尾”。请同学们 3
五、板书设计
《隐形的翅膀 》教案设计
设计理念: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或大或小的挫折,如何在逆境中、挫折中锻炼成长,是很重要的事情;挫折与人生相伴,而我们该如何去面对呢?其实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这翅膀是坚定的信念,是坚实的行动,是果敢的毅力,是灿烂的笑容,只要展开这隐形的翅膀,就能够在梦想的天空自由的翱翔。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在磨练的过程中我们的翅膀退化了,迷失了。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自信、坚强去找回它,让它带着我们走向理想的天堂。
教学目标:
1、学唱并掌握《隐形的翅膀》这首歌,感受歌曲的真挚情感;
2、读懂歌词内藏的蕴意,挖掘“隐形的翅膀”的寓意;
3、通过电影《隐形的翅膀》的故事,让学生感受信念的力量,鼓励学生勇敢面对挫折。
教学重点:通过歌曲的学习,让学生感受“隐形的翅膀”的力量。
教具准备:钢琴、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走近信念这双隐形翅膀课件出现一对大翅膀的图片,并轻声播放背景音乐
师:也许,每个人都渴望有一双翅膀,年幼时我们渴望有一双“独立”的翅膀,去挣脱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长大一点后,我们渴望有一双“追梦”的翅膀,能达到自己努力追寻的地方;苦痛时,我们渴望有一双“超越”的翅膀,能帮助自己飞过绝望,看到希望;被束缚时,我们渴望有一双“自由”的翅膀,到达一个任由心灵翱翔的世界??.................其实你们、我、我们大家都有一对翅膀。不信是吗?是真的。它是一双隐形的翅膀。揭题——隐形的翅膀 听一听下面这首歌你就明白了。
二、学唱歌曲,感受信念这双隐形翅膀 课件出示歌曲。
1、初听歌曲。
2、朗读歌词。
3、轻声跟琴学唱歌曲。
4、解决难点句。
5、表演唱歌曲。
三、故事讲述,领悟信念这双隐形翅膀
1、课件出示电影图片,配背景音乐(《隐形的翅膀》伴奏。师:这是一个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故事。发生在壮美的内蒙古草原上。15岁的花季少女志华考上了高中,她和同学们高兴地去放风筝,不幸被高压电击中。经医院奋力抢救,保住了性命,却失去了双臂。志华的母亲经受不住这惨剧的打击,患上了间歇性精神分裂症。失去双手的志华,连吃饭、穿衣、上厕所都需要别人照料,原来一切需要用手来做的事,她都不能自己做了,生活变得异常艰难。志华想回到学校上学,可是无法写字做作业,学校没法接收她。面对失学和生活无法自理的艰难处境,志华非常痛苦,想自杀了结一切,是爸爸妈妈的爱唤醒了她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为了重返校园,她在家刻苦练习,脚趾磨烂了,结出厚厚的血痂。终于,她学会了用脚流利地写字,争取到了重新上学的机会。学校离家太远,为避免迟到,最好的办法是住校。她必须具备生活自理能力,才符合住校的条件。为此,她白天黑夜地苦练脚上功夫。终于用脚学会了洗脸、漱口、穿衣、做饭、打电脑、练书法,甚至学会了穿针引线、缝缝补补??一切用手才能做的事她用脚基本做到了。每当她坚持不下去了,她就唱到: 就算受伤,也不闪泪光,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绝望......。她妈妈的间歇性精神分裂症越来越重。一次意外刺激后,被幻觉误导,走进一个水泡子里,差一点被水淹死。志华及时发现了妈妈,但是她没有手,又不会游泳,只能拼命地跳进水里,呼喊救命。就在万分焦急的时候,有一辆拖拉机开过来,才把奄奄一息的志华和她妈妈救了上来。当市残联的教练来学校挑选运动员时,志华担心妈妈再次掉到水泡子里发生意外,就选择了游泳项目。她向妈妈保证一定考上大学,不再让妈妈着急。志华参加了高考,虽然她的考分过了线,但因为没有双手又报的是医学专业,她没有被录取。想学医为妈妈治病的愿望破灭了。就在她迎战全国残运会刻苦训练的时候,她妈妈无意中知道了志华没有被录取的消息,经受不住打击,精神分裂症发作,一下子走失,再也没有回来。志华在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获得了好成绩,取得了进军残奥会的资格。未来的路在志华脚下伸向远方。4(歌声响起:我终于看到所有梦想都实现、、、、、、、)这些残疾人,让人最不能忘记的,不是他们残疾的身体,而是他们惊人的毅力、淡定的姿态与灿烂的笑容。他们的身体因精神的完整而美丽。
2、师生一起进行歌表演。
四、讨论并讲述,通用音乐的手段来分析《隐形的翅膀》
1、讨论 师:“隐形的翅膀”到底指的是什么?、、、、、、、、生: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毅力、灿烂的笑容、、、、2、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挫折,可以选用歌曲表达自己的内心所想。(说一说自己成长过程中记忆最深刻的一次挫折。通过回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挫折和心理体验,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加深对挫折含义的理解。)
3、欣赏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师:刚才这首曲子同学们熟悉吗?.................介绍贝多芬创作《命运交响曲》的挫折故事。(贝多芬年轻时患有耳聋的毛病,32岁时加重,49岁时完全失去听觉。这对一位音乐家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他曾闪现过自杀的念头,连遗嘱都写下了,但内心在呼唤他:“不能什么都没有创作就离开这个世界。”他决心向厄运挑战,“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信念就像一对隐形的翅膀,带他飞过忧虑,让他坚强,最终,他写成了《命运交响曲》等一批不朽的名作,攀登上音乐的高峰。)
五、总结 结语: 是啊,每个人,其实在其内心深处,都有一双翅膀,一双隐形的翅膀,它会带着我们飞向远方,飞向自己的未来。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在磨炼的过程中,我们的翅膀退化了,迷失了,甚至消逝了。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用自信、用坚强去找回它,让它带着我们,走向更灿烂的未来。相信我,闭上双眼,展开双臂,你也拥有一双翅膀;只要你相信,只要你愿意,你可以挣脱一切束缚,朝着自由,快乐的方向飞翔。相信我,闭上双眼,展开双臂,你也可忘记悲伤;只要你相信,只要你愿意,你可以离开伤感的阴影,朝着晴朗,蔚蓝的天空飞翔。相信我,闭上双眼,展开双臂,你也可以实现梦想;只要你相信,只要你愿意,你的双手会成为你的翅膀。。
偏僻的小镇,宁静的小道,漆黑的小屋,冰冷的板凳,悲凉的歌声??习惯了寂寞的自己,习惯了忙碌的父母,习惯了漆黑的房间,习惯了宁静的夜晚。注定孤单的我,在孤单中,学会了坚强。
(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
不知道在短暂的一年中,经历了多少?不知道在一次次挫折中,长大了多少?不知道在面对坎坷时,哭过了多少?每一次都艰难地把即将流下的眼泪强忍了回去,每一次都对自己说:“坚强,不哭,我能行!”
(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绝望)
那份仿佛千斤重的卷子,那份好像不起眼的卷子,那份对我来说似乎很重要的卷子,那份没考及格的卷子,将我推入了万丈深渊,绝望??当我微微抬起头时,发现梦想正在天空向我招着手,梦想始终都是动力,它带我飞过了绝望。
(不去想他们拥有美丽的太阳)
劝自己我不去想别人怎么怎么优秀,分数怎么怎么高,名次怎么怎么好,也不去想别人怎么怎么幸福,尽管这样做很难,至少,我还是做到了。
(我看见每天的夕阳也会有变化)
虽然,我不曾有哪些美好,虽然,我并不突出、优秀,但是,我看见我的今天和明天也一样的美好,我看见雨后的彩虹也一样绚丽多彩。尽管和别人比起来,我,很渺小,但,我一样在进步。(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
纯纯的梦想,简单的梦想,遥远的梦想,就在彼岸的梦想??只是希望一天天进步,一天天变好,就只是这样。梦想,带给我勇气、信心、坚强和希望。它使我重获温暖的阳光,它使我看到雨后的彩虹,它使我听见天使的歌声?? 其实 每个人 都有双 隐形的翅膀。《绣红旗》教学目标:
1、能够在感知力度、速度、节奏、旋律等音乐表现要素的过程中,运用音乐表情术语进行描述,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各种情感并评价其音乐表现作用。
2、通过欣赏与参与音乐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音乐创新能力。
3、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人物丰富的情感,逐渐理解“爱国、团结、奋斗、奉献”这一精神,并让学生认识到,创造精神文明,振兴中华是青少年的责任。
教学重点:理解歌曲《绣红旗》的音乐情绪。教学难点:歌曲《绣红旗》的相关二度创作活动。5 篇二:多彩的华夏之音曲艺篇教案
多彩的华夏之音曲艺篇教案
执教年级 高一年级 执教者 周丽君
【摘要】:第二单元音乐与民族第一节多彩的华夏之音曲艺篇
一、教学目标:
1、从基本学起,知道什么叫曲艺,曲艺的种类
2、认识、了解、掌握有关京韵大鼓、苏州弹词的有关知识
3、能辨认京韵大鼓与苏州弹词这2个曲种
4、主动收集其他少数民族的曲艺音乐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曲艺音乐的基本内容,了解、认识、掌握京韵大鼓、苏州弹词
第二单元 音乐与民族
第一节 多彩的华夏之音曲艺篇
一、教学目标 :
1、从基本学起,知道什么叫曲艺,曲艺的种类
2、认识、了解、掌握有关京韵大鼓、苏州弹词的有关知识
3、能辨认京韵大鼓与苏州弹词这2个曲种
4、主动收集其他少数民族的曲艺音乐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曲艺音乐的基本内容,了解、认识、掌握京韵大鼓、苏州弹词的有关知识
2、先了解何为曲艺,待有了一定的概念后对曲艺音乐的形成、发展、繁荣,及新中国成立后曲艺音乐的发展。
教学方法:
1、教法选择叙述、启发、引导
2、学法引导采用聆听、讨论和自主学习相结合
3、教具媒体组合应用:多媒体、课件、音像资料、图片
二、相关知识
中国曲艺音乐的种类
我国说唱音乐品种十分丰富,有340多个曲种,按照“说”和“唱”在具体曲种中占的比例,分成两大类:
① 以说为主,包括:评书、相声、快板等。
② 以唱为主,包括:鼓词、弹曲、琴书等。
曲艺艺术的历史简介
1、曲艺艺术的早期形成:
①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曲艺艺术的远祖。
②四川成都出土的“说书俑”——汉代已有曲艺艺人的活动
③汉代乐府诗歌中《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叙事诗。
2、曲艺音乐的正式形成
隋代,民间流行一种讲唱故事的“说话”,标志着曲艺音乐的正式形成。
3、曲艺音乐的繁荣发展时期:宋代是曲艺音乐的繁荣发展时期 ①出现了曲艺音乐固定的演出场所“勾栏”、“瓦肆”。
②不少一带颇具影响力的曲艺品种。用江浙方言演唱。演唱形式有单挡、双档、三挡多人等,演员自弹自唱。
粤曲:是用广东方言演唱的曲艺种类,流行于使用粤语的地区,遍及香港、澳门、东南亚及南北美洲的粤籍华人聚居地。清朝时有盲女艺人用月琴或提胡,在茶楼里自弹自唱粤曲。后来有了明眼的女艺人和专门的伴奏乐手。粤曲的主要伴奏乐器除了前两种外,还有高胡、椰胡、二胡、琵琶、三弦、扬琴、竹笛、洞箫。有时会加用小提琴、吉他、萨克斯管等。
三、导学过程
课前播放音乐《前门情思大碗茶》创造课堂气氛。
导入:
在进入我们今天的主题之前先请大家观看一段黑人表演的视频片段。提问:请同学们选择一下,这段黑人表演是属于下面哪一种类型的音乐? a、爵士 b、说唱 c、布鲁斯 d、摇滚
刚才大家都看了这段黑人说唱,说说这段黑人的说唱中包含了那些表演形式?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中有没有说唱音乐呢? ⑴什么叫说唱音乐呢?
以“说中夹唱”或“唱中夹说”的形式叙述故事,称为“说唱”,又称“曲艺”。⑵说唱音乐又包含了哪几种表演形式?
说、唱、表演三位一体的综合性的艺术形式。
进入新课: ㈠播放京韵大鼓《丑末寅初》
思考:
表演者使用了什么乐器?(演唱者手持鼓板)
这种曲艺艺术的表现形式?(手持鼓板边说边唱)
唱段中述说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在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通过这些人物的行为要展现出一幅什么样的风景?(时间:清晨三、四点时,旅客、渔翁、樵夫、农民、学生、青年女子、牧童各色人物的种种活动,展现一副生机勃勃、情趣盎然的民俗风情图景。
总结:这种曲艺艺术形式叫做“京韵大鼓”
介绍京韵大鼓
①定义:又称京音大鼓,因伴奏乐器只有鼓、板而得名。
②历史概况:源于清末河北、沧州一代流行的木板大鼓。1870年左右进入京津地区。之后“鼓王”刘宝全等艺人把河北口音改为北京口音,后称“京韵大鼓”。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北京、天津一带。
③唱词唱腔:唱词讲究押韵,唱腔结构属于板腔体。
④流派:早期刘(宝全)派,白(云鹏)派,张(小轩)派;后又有(少白)派,骆
(玉笙)派。
介绍京韵大鼓代表人物:骆玉笙
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骆派京韵大鼓的创建者,艺名“小彩舞”,自幼学京剧,14岁登台,17岁改学京韵大鼓,创立“骆派”在京韵大鼓界独树一帜。她的音域宽广、音质醇厚、吐字清晰、演唱韵味浓厚。代表作:京韵大鼓《剑阁闻铃》、《红梅阁》、《丑末寅初》,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主题曲《重整山河待后生》等。
㈡介绍第二种曲艺艺术:苏州弹词
猜一猜这种曲艺艺术的名称 提示:①起源于元、明两代的词话。词话因“弹唱词话”而得名。
②表演形式有说有唱,三弦、琵琶是主要的伴奏乐器,演唱语言是吴语 ③这种曲艺音乐发源于苏州地区,流行于南方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被誉为“江南明珠”
揭示谜底:苏州弹词
毛泽东同志有一首词《蝶恋花 答李淑一》很多剧种都为之谱曲,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欣赏用苏州弹词演唱的这部作品。欣赏时注意思考:
1、强调的字眼
2、找出抒情性的句子——神话般的意境,充满着革命的浪漫主义色彩,再次欣赏《蝶恋花 答李淑一》更有感触
不同版本的欣赏,在此版本中演员表情值得注意,为何在演唱下阙时面带微笑?乐观主义及革命浪漫主义的体现。
重点知识习题:
1、什么叫曲艺?
2、曲艺音乐包含哪几种表演形式?
3、我国曲艺品种、分类?
4、《丑末寅初》京韵大鼓中
表演者手持什么乐器?
表演形式?
这段故事的时间发生在几点?
出现那些人物角色?例如:
要表现初一幅什么画面?
5、苏州弹词《蝶恋花 答李淑一》
苏州弹词流行的地域: 演唱语言:
6、曲艺音乐的发展:()时期荀子的()是曲艺音乐的远祖。
四、活动与创编
1、请先朗读《丑末寅初》的唱词,体会语言的特点,再聆听演唱,体会语言与音乐之间的关系。
2、学唱你感兴趣的曲艺音乐片段。
3、聆听音乐片段,分辨是哪类曲艺音乐,试用连线将他们连接起来。《玲珑塔绕口令》 《腾飞的骏马》 《林冲发配》 《送公粮》
(蒙古好来宝)(四川清音)(西河大鼓)(河南坠子)
五、拓展研究
1、收集一些具有曲艺风格的说唱作品,如:评书、相声、快板、琴书等,比较一下他们各自的不同与特点。
篇三:曲艺篇教案1 记一堂高中音乐公开课课后反思
今年首上高中,对高中的教育教学处于一种探索、学习的阶段。高中新教材、新课程包括高中学生对我来说都是比较陌生的,这是一个新的起点,新的开始。
包括开学初的第一堂课,要怎么去抓住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接下来的每一节音乐鉴赏课,要怎么去梳理教材,怎么去教,怎么教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这些都是我要学习的,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教学,我通过教学----反思----再到教学,通过教研活动,听课学习等方式,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下面就针对本学期的一堂公开课进行反思:
在本学期的市视导中,我开了一节高中音乐鉴赏花城版第二单元《多彩的华夏之音》——曲艺篇一堂公开课:曲艺一向是学生比较陌生并且比较不感兴趣的知识,不仅是学生,包括我自己,本身对曲艺的了解也是相对较少的,要怎么去开这堂课呢?首先不断的研究课本、教参,立足于课本的知识,找到突破口;再者了解学生:学生对曲艺的知识了解的少之甚少,如果讲得太深他们能理解,能掌握吗?所以我决定了,这堂课还是要从基础知识说起,通过基础的学习,使学生对曲艺首先要有认识,了解,然后再通过视频、音频内容掌握我国比较著名的曲艺剧种,之后再回到学生比较熟悉的本地剧种,歌仔戏是学生所熟悉的地方剧种,但歌仔戏并不属于曲艺的类别,但是他跟曲艺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这个知识,让学生了解本地的曲艺剧种——锦歌。最后,从理论知识学习的角度入手,告知学生曲艺艺术的历史,曲艺艺术的发展,让学生对曲艺有了一个比较初步的认识。在整堂课的教学当中,让学生做到有目
的的学习,除了视觉上、听觉上的感受外,还准备了一份本堂课的重点习题,让学生边学,边记边掌握。使得整堂课更有条理性,逻辑性,学生也能够学到,掌握到最基础的知识。
《曲艺篇》教学设计
篇四:华夏之音——曲艺教学案例
《华夏之音——曲艺》教学案例
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课出自花城版《音乐鉴赏》第二单元”音乐与民族“的第一节“多彩的华夏之音”,本节内容包括民歌篇、民乐篇、戏曲篇、曲艺篇,本节课只介绍“曲艺篇”,教材重点介绍了京韵大鼓、苏州弹词、粤曲三个曲种,以及代表曲目,设计了活动与创编,并要求收集一首曲艺风格的歌曲。内容很丰富。
学生分析:本课面向高一学生。高一学生的音乐知识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准,但是像曲艺中的一些离现代生活较远的曲种,他们还是比较陌生的。他们对曲艺的了解只局限在快板、相声等常见的曲艺种类。
目的、意义:
1、通过教师表演引起学生对曲艺的兴趣
2、通过讲解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曲艺,曲艺的种类
3、多方面引导学生完成关于京韵大鼓、苏州弹词、粤曲的知识的学习
4、通过曲艺表演,简单的创编,让学生体验曲艺创作的快乐
5、通过教学,学生能在生活中主动了解课本以外的曲艺知识,能够尝试表演,增加生活乐趣。
二、实施过程(一)导入
教师演唱西河大鼓《玲珑塔》片段,引出课题。
具体过程
师:大家好,很高兴和大家共度这节音乐课,同学们,我国幅员辽阔,孕育了多种音乐艺术,有曲艺、民歌、戏曲等等,(出示投影)下面,老师为大家演唱一个小段,请大家说出,它是这几者中的哪一种?
师:(教师表演结束)问学生,是哪一种?
生:曲艺
师:对,曲艺。(引出课题“华夏之音——曲艺”)
(二)教学过程
通过教师讲解、提问,学生思考问答,完成曲艺历史发展、种类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关于京韵大鼓、苏州弹词、粤曲三个曲种,以及各自代表曲目,运用音乐要素分析曲艺音乐的特点。学生通过创编亲身感受山东快书这个曲种的艺术魅力,并从中得到快乐,最后展示了一首曲艺风格的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说明曲艺音乐的广泛应用。
具体过程
1、首先老师为同学概述一下曲艺的发展、种类。曲艺是我国独有的富有地方色彩的“说唱艺术”的总称。
曲艺艺术历史悠久,一般讲,唐代以前是她的萌芽和孕育期,形成于唐代,宋元两代已渐成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经过历朝历代的流传、派生、演化,曲艺艺术已经是一个拥有几百个种类的音乐大家族,其中包括汉族曲艺和少数民族曲艺。今天我们主要了解汉族曲艺。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记载,汉族曲艺根据历史渊源、音乐风格以及演奏、演唱等特点,大致分为评话、相声、鼓曲、快板四大类,每一类又有小的分类,这么多种曲艺大家见过哪些?(学生回答)那么你看的曲艺表演一样吗?不是,这就说明,每一种曲艺都有自己的表演方式和音乐个性。现在我们就来了解几种曲艺,分析他们的音乐特点。
2、介绍几个曲种,欣赏分析几段曲艺表演
(1)首先来看京韵大鼓,京韵大鼓是北方最有影响力的曲艺品种之一,用北京方言演唱。代表人物有骆玉笙,我们先通过一个短片来认识一下骆玉笙(播放骆玉笙的介绍视频),骆玉笙作为“骆派”京韵的创始人,她的艺术人生充满了传奇,下面来欣赏骆玉笙表演的京韵大鼓传统小段《丑末寅初》,同学们注意看表演方式,听唱腔(唱的旋律)和语言(音调)的关系。
分析:下面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表演方式:问答式解决;伴奏乐器有什么?(看课本57页图片问答得出)有大三弦 四胡 琵琶。第三个问题,唱腔和语言的关系怎么样?是远还是近?(学生回答后具体讲解)通过读、唱对比分析得出读音线和旋律线。问:看这两条线,相似之处多还是不同之处多?很好,相似处多就说明语言音调和唱腔关系是密切的。所以大家会感觉刚才这段唱,似说似唱,吟诵感很强。其实,我们汉语音调有高低升降,语言本身就有旋律感,创作音乐的时候,旋律走向要和唱词音调相一致。行话称为不能“倒字”。
(2)接着,我们看第二个曲种苏州弹词。什么是苏州弹词呢?同学读课本(58页下方)关于苏州弹词的介绍。接着来听《蝶恋花答李淑一》,这是一首为毛泽东的同名诗词编配了苏州弹词唱腔的新
唱段,词是这样写的,(苏州话念)“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表达了作者对革命烈士的沉痛悼念之情,以及对革命胜利的感慨。大家在听的时候除了要感受方言(之前读过的)对唱腔有制约因素以外,主要是听音乐用了什么样的速度变化表达词作者的情感?
分析:用了什么样的速度?(让学生回答老师评价后)具体分析一下,看这两句词“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教师唱,要求学生听速度是不是匀速?得出结论:不均匀,时快时慢。这种不匀速在音乐上称为自由速度,也可以说是散拍子,自由拍子。这一句用自由速度表达了作者对革命烈士的悼念之情。
第二句,师唱。学生听速度是不是匀速?得出结论:均匀,并且是慢速。这一句用慢速,为听众描绘出嫦娥舒展广袖为革命烈士翩翩起舞的神话意境,充满着革命的浪漫主义色彩。
下面看表演方式,自弹琵琶乐师伴奏,主要伴奏乐器除了琵琶还有(看看课本58页图片)小三弦。
(3)了解了京韵大鼓、苏州弹词,再来看粤曲:从这个粤字不难看出,这是流行在哪里的曲艺艺术?对,广东一代使用粤语的地区,粤曲是用广东方言演唱的曲艺种类,我们要欣赏的是《荔枝颂》,把课本翻到第60页看第三段词,先跟老师用广州方言读几句词,再来感受方言音调和旋律的密切关系。
分析:方言和旋律的关系?非常密切,旋律几乎和粤语语调一致。伴奏乐器有高胡 椰胡 二胡 月琴 琵琶 洞箫等等。大家想过伴奏对表演有什么作用吗?(提示:结合老师的清唱对比专业的表演,哪种表演音响更丰富?)得出结论:伴奏有帮助烘托气氛的重要作用。师:同学们,刚才和大家一起赏析了几段曲艺表演,我们发现,每种曲艺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都有自己的表演方式,都选择了适合自己帮助自己渲染气氛塑造音乐形象的伴奏形式。因为曲艺有为第一人称代言的特点,也就是说,演员在说唱故事过程中,要不时的为故事中的人物代言,这使得叙事难度加大。演员必须用一种近乎说的唱腔唱故事,便于听众听明白。那么,说的是方言,各地方言制约着当地曲艺的唱腔,这就使得每种曲艺地方色彩非常浓郁。(话锋一转)作为山东人,我们也有自己的曲艺,像山东快书,也叫山东快板,下面我们就来看一段《武松打虎》
3、创编表演
(欣赏结束问)山东快板有什么特点?(生回答后师总结)要用击打铜板伴奏(教师出示铜板),诙谐幽默,节奏感强,使用的山东方言,听起来合辙押韵。
下面我们就来创作一小段山东快书亲身体验一下咱们山东曲艺的魅力。(1)老师安排任务:
要求:编一小段词,并表演。
主题:(任意选择一个)
篇五:b第二周 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
一、教学目标
⒈ 学科目标:聆听京韵大鼓代表曲目,初步了解我国说唱音乐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色。⒉ 同时目标:通过聆听与赏析,加深对京韵大鼓风格的体验;同时了解相关历史、艺术家等曲艺文化,感受和体验唱段中所表现出的情绪,并对我国说唱音乐产生兴趣。
二、教学内容
⒈知识点:京韵大鼓
知识点定义:京韵大鼓又称“京音大鼓”,是在清朝时河北省河间府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关键词:京韵大鼓、顶真、加垛
⒉相关知识:京韵大鼓、顶真、加垛
⒊技能点:京韵大鼓的特点
技能定义:京韵大鼓的特点①一人站唱。②自己打鼓击板伴奏。③伴奏乐器:三弦、四胡。④题材是说故事的。
技能分解:跟随录音哼唱、分析伴奏特点
⒋相关技能:聆听、模唱、分析等,以加深对京韵大鼓风格的体验。
⒌审美点或者审美词:曲调、唱腔等京韵大鼓的韵味。
三、教学材料
⒈ 典型材料:京韵大鼓《丑末寅初》
⒉ 延伸材料:说唱音乐的历史音乐文化
⒊ 检测材料:京韵大鼓的风格
⒋ 教具:快板
⒌ 设备仪器:多媒体教学系统
⒍ 教学环境布置:
四、教学过程及方法
⒈ 导入
师:(播放相声《旧曲新歌》片段,)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录像,想一想这是哪种艺术形式? 生:(观看录像片段,在幽默诙谐的气氛中,不知不觉走进说唱音乐,激发学习兴趣。)观看后,回答老师的问题。师:相声属于说唱音乐。这一单元,我们来深入的了解我国的说唱音乐。
⒉ 知识点揭示,指向教学目标
师:认真聆听一段录音,请同学们来告诉老师这是什么曲种?(播放京韵大鼓《丑末寅初》的片段)
生:京韵大鼓。
师:京韵大鼓原称“京音大鼓”是在清朝时,河北省河间府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幅员辽阔,说唱音乐在南方的代表是弹词;北方的代表是鼓词,而鼓词中最为人们熟悉的就是京韵大鼓。
⒊ 知识点强化,接近教学目标
师: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唱一唱《丑末寅初》的一个小片段。
(幻灯片播放《丑末寅初》的第一个段落上下句谱例。即谱例1。先视唱;然后播放这段演唱的录音,再随录音学唱。)
生:跟随老师一起学唱《丑末寅初》的片段。
谱例1:
师: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自己的演唱。
生:(讨论后自我评价)韵味不足,风格欠佳。
师:京韵大鼓的韵味应该是怎样的呢?它又有哪些特点呢?请同学们完整欣赏京韵大鼓的代表曲目《丑末寅初》,然后再来交流。
(完整播放传统京韵大鼓曲目《丑末寅初》)
生:京韵大鼓的特点有①一人站唱。
②自己打鼓击板伴奏。
③伴奏乐器:三弦、四胡。
④题材是说故事的。描写了一些人物和他们的生活。
师:同学们觉得刚才难以唱出京韵大鼓的韵味,是我们对它还了解不够,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的结构,进一步了解一下。(大屏幕展示《丑末寅初》的唱词)首先,想一想这部作品分为几个段落?速度是怎样的?
生:分成九个段落。(思考并讨论后回答问题)
速度比较慢。
师:全曲共九个段落,每个段落都是由上下两句构成的,这种结构叫做板腔体。以对称的上下句作为唱腔的基本单位。速度属于慢板,即一板三眼。(相当于慢速的4/4拍)再想一想,这九对上下句中运用了哪种典型的修辞手法,请将这些句子找出来。生:唱词中运用了“顶真”的手法。
例如:我猛抬头见天上星,星共斗,斗和辰。
打柴的樵夫就把这个高山上,遥望见,山长着青云、云罩着青松,松藏古寺、寺里隐着山僧,僧在佛堂上把那木鱼儿敲得响乒乓啊,他是念佛烧香。
说唱音乐是一种有说有唱、以唱为主的艺术,同学们注意这段句子的旋律,在音乐上也有这种类似于“顶真”手法的运用,用前句最末的音作为后句开头的音,这种音乐发展手法常常叫做“鱼咬尾”。
请同学们一起唱一唱这些音乐片段,体验一下这种音乐发展手法。
生:(视唱第一句“鱼咬尾”的音乐片段,见谱例1)。
师:感受到“顶真”和“鱼咬尾”的魅力了吗?
师:同学们看看这是什么乐器?(教师出示快板)
生:快板。
师:你们会用这种乐器吗? 生:(请一、二位同学尝试。)
师:在京韵大鼓的演出中,演唱者经常一边打板鼓,一边打快板用来掌握节奏,同时伴随着演唱。
请同学们一起试着贴近于京韵大鼓的风格来读一读第二句的唱词,并且将快板运用到表演之中。(在下句加垛部分按照京韵大鼓的风格速度逐渐加快)
生:(共同朗读唱词,组织学生分小组朗读,并且将快板运用其中,同时也可以运用课桌等方式模仿板鼓的节奏)
师:(组织学生跟随录音,学唱第二个段落。)
请同学们说一说上下两句的情绪是一样的吗?
生:下句的情绪要比上句更活泼一些。
师:为什么?(哪些音乐要素的变化产生的这种感受?可以启发学生观察谱例2中的音符时值上的变化、音乐速度上的变化。)
生:上句的节奏相对比较舒展,出现了一字多音,比较悠扬;而下句的节奏相对比较紧密,速度较前面加快了,所以在情绪上显得比较活泼。
师:(出示第二个段落的谱例,谱例2)上句采用了弱起的手法,下句排列紧密,越唱越快,这种唱词的手法叫做“加垛”。
谱例2:
在说唱音乐中常会有大段炫技式的即兴加垛,排列紧密,越唱越快,演唱时速度和节拍的变化较突出,常用渐快到抢拍的方式,以显示唱者的伶俐才智,博得听者好感。大家也能够感觉到下句的曲调轻快活泼。
⒋知识点延伸(学科内和学科外),达到和强化教学目标
关于这段曲目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
生:(学生思考提出自己的疑惑,例如:演唱者,与其它曲艺种类的区别)
师:说唱音乐又称曲艺音乐。曲艺中,除少数曲种(如:相声、快板、快书)外,大多数以说唱结合运用为其特点,唱居主要地位。
(一边讲解,一边在大屏幕上展示《清明上河图》)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与音乐活动有关的场景在哪,图中的人物在做什么?
生:观察后回答问题。
师:这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的《清明上河图》,画面描绘了北宋汴京-开封的繁荣景象。唐代以前,音乐表演的形式多是诗、歌、舞三位一体,官府组织的文艺培训机构和演出场所称“梨园”。到宋朝时民间文艺表演的场所称“勾栏”、“瓦市”。表演的节目有许多是语言类节目。这类节目称为“说话”、“唱赚”。因此,说唱类艺术的形成于宋朝。
师:刚才演唱的艺术家知道叫什么名字吧? 生:(回答老师的问题。)
师:刚才演唱的艺术家是骆玉笙,艺名小彩舞,她是京韵大鼓女表演艺术家。为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演唱的具有京韵大鼓风格的主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师:(从标题的含义入手,让学生通过感受一部京韵大鼓的代表曲目进一步深入地了解说唱音乐。)我国农历计算年月日用天干地支排序。甲、乙、丙、丁??和子、丑、寅、卯??“丑末寅初”即清晨三时左右。生动描绘了在这一天开始之时的旅客、渔翁、樵夫、农民、商贩等人的种种活动,展现一幅生机勃勃、情趣盎然的民俗风情图景。
⒌知识点检测,检测教学目标达成度
师: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了在这部作品中巧妙地运用了什么手法?
生:顶真和加垛。师:在音乐中也会有这种“顶真”的手法,叫做“鱼咬尾”。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供的音乐片段,创作一个小乐句。1 2 3 ︱ 3 45 ︱
生:(根据老师提供的音乐片段创作小乐句)
⒍知识点回归
第二篇:丑末寅初教案
《丑末寅初》教案
一、教学目标
⒈
学科目标:聆听京韵大鼓代表曲目,初步了解我国说唱音乐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色。
⒉
同时目标:通过聆听与赏析,加深对京韵大鼓风格的体验;同时了解相关历史、艺术家等曲艺文化,感受和体验唱段中所表现出的情绪,并对我国说唱音乐产生兴趣。
二、教学内容
⒈
知识点:京韵大鼓
知识点定义:京韵大鼓又称“京音大鼓”,是在清朝时河北省河间府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关键词:京韵大鼓、顶真、加垛 ⒉
相关知识:京韵大鼓、顶真、加垛 ⒊
技能点:京韵大鼓的特点
技能定义:京韵大鼓的特点①一人站唱。②自己打鼓击板伴奏。③伴奏乐器:三弦、四胡。④题材是说故事的。技能分解:跟随录音哼唱、分析伴奏特点
⒋
相关技能:聆听、模唱、分析等,以加深对京韵大鼓风格的体验。
⒌
审美点或者审美词:曲调、唱腔等京韵大鼓的韵味。
三、教学材料
⒈
典型材料:京韵大鼓《丑末寅初》 ⒉
延伸材料:说唱音乐的历史音乐文化 ⒊
检测材料:京韵大鼓的风格 ⒋
教具:快板
⒌
设备仪器:多媒体教学系统 ⒍
教学环境布置:
四、教学过程及方法 ⒈
导入
师:(播放相声《旧曲新歌》片段,)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录像,想一想这是哪种艺术形式?
生:(观看录像片段,在幽默诙谐的气氛中,不知不觉走进说唱音乐,激发学习兴趣。)观看后,回答老师的问题。
师:相声属于说唱音乐。这一单元,我们来深入的了解我国的说唱音乐。
⒉
知识点揭示,指向教学目标
师:认真聆听一段录音,请同学们来告诉老师这是什么曲种?(播放京韵大鼓《丑末寅初》的片段)生:京韵大鼓。
师:京韵大鼓原称“京音大鼓”是在清朝时,河北省河间府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幅员辽阔,说唱音乐在南方的代表是弹词;北方的代表是鼓词,而鼓词中最为人们熟悉的就是京韵大鼓。⒊
知识点强化,接近教学目标 师: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唱一唱《丑末寅初》的一个小片段。(幻灯片播放《丑末寅初》的第一个段落上下句谱例。即谱例1。先视唱;然后播放这段演唱的录音,再随录音学唱。)生:跟随老师一起学唱《丑末寅初》的片段。谱例1:
师: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自己的演唱。
生:(讨论后自我评价)韵味不足,风格欠佳。
师:京韵大鼓的韵味应该是怎样的呢?它又有哪些特点呢?请同学们完整欣赏京韵大鼓的代表曲目《丑末寅初》,然后再来交流。(完整播放传统京韵大鼓曲目《丑末寅初》)
生:京韵大鼓的特点有①一人站唱。②自己打鼓击板伴奏。③伴奏乐器:三弦、四胡。
④题材是说故事的。描写了一些人物和他们的生活。
师:同学们觉得刚才难以唱出京韵大鼓的韵味,是我们对它还了解不够,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的结构,进一步了解一下。(大屏幕展示《丑末寅初》的唱词)首先,想一想这部作品分为几个段落?速度是怎样的?
生:分成九个段落。(思考并讨论后回答问题)
速度比较慢。
师:全曲共九个段落,每个段落都是由上下两句构成的,这种结构叫做板腔体。以对称的上下句作为唱腔的基本单位。速度属于慢板,即一板三眼。(相当于慢速的4/4拍)
再想一想,这九对上下句中运用了哪种典型的修辞手法,请将这些句子找出来。
生:唱词中运用了“顶真”的手法。
例如:我猛抬头见天上星,星共斗,斗和辰。
打柴的樵夫就把这个高山上,遥望见,山长着青云、云罩着青松,松藏古寺、寺里隐着山僧,僧在佛堂上把那木鱼儿敲得响乒乓啊,他是念佛烧香。
师:唱词中运用了“顶真”这一修辞手法。用前句最末的词语作为后句开头的词语,或用前段最末的句子作为后段开头的句子,上递下接,环环相扣。句中重复“星”、“斗”、“云”、“松”、“寺”、“僧”,衔接自然,语气连贯,表意清晰。
说唱音乐是一种有说有唱、以唱为主的艺术,同学们注意这段句子的旋律,在音乐上也有这种类似于“顶真”手法的运用,用前句最末的音作为后句开头的音,这种音乐发展手法常常叫做“鱼咬尾”。
请同学们一起唱一唱这些音乐片段,体验一下这种音乐发展手法。
生:(视唱第一句“鱼咬尾”的音乐片段,见谱例1)。师:感受到“顶真”和“鱼咬尾”的魅力了吗? 师:同学们看看这是什么乐器?(教师出示快板)生:快板。
师:你们会用这种乐器吗? 生:(请一、二位同学尝试。)
师:在京韵大鼓的演出中,演唱者经常一边打板鼓,一边打快板用来掌握节奏,同时伴随着演唱。
请同学们一起试着贴近于京韵大鼓的风格来读一读第二句的唱词,并且将快板运用到表演之中。(在下句加垛部分按照京韵大鼓的风格速度逐渐加快)
生:(共同朗读唱词,组织学生分小组朗读,并且将快板运用其中,同时也可以运用课桌等方式模仿板鼓的节奏)师:(组织学生跟随录音,学唱第二个段落。)请同学们说一说上下两句的情绪是一样的吗? 生:下句的情绪要比上句更活泼一些。
师:为什么?
(哪些音乐要素的变化产生的这种感受?可以启发学生观察谱例2中的音符时值上的变化、音乐速度上的变化。)
生:上句的节奏相对比较舒展,出现了一字多音,比较悠扬;而下句的节奏相对比较紧密,速度较前面加快了,所以在情绪上显得比较活泼。
师:(出示第二个段落的谱例,谱例2)上句采用了弱起的手法,下句排列紧密,越唱越快,这种唱词的手法叫做“加垛”。
谱例2:
在说唱音乐中常会有大段炫技式的即兴加垛,排列紧密,越唱越快,演唱时速度和节拍的变化较突出,常用渐快到抢拍的方式,以显示唱者的伶俐才智,博得听者好感。大家也能够感觉到下句的曲调轻快活泼。
⒋
知识点延伸(学科内和学科外),达到和强化教学目标 关于这段曲目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
生:(学生思考提出自己的疑惑,例如:演唱者,与其它曲艺种类的区别)
师:说唱音乐又称曲艺音乐。曲艺中,除少数曲种(如:相声、快板、快书)外,大多数以说唱结合运用为其特点,唱居主要地位。
(一边讲解,一边在大屏幕上展示《清明上河图》)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与音乐活动有关的场景在哪,图中的人物在做什么?
生:观察后回答问题。
师:这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的《清明上河图》,画面描绘了北宋汴京-开封的繁荣景象。
唐代以前,音乐表演的形式多是诗、歌、舞三位一体,官府组织的文艺培训机构和演出场所称“梨园”。到宋朝时民间文艺表演的场所称“勾栏”、“瓦市”。表演的节目有许多是语言类节目。这类节目称为“说话”、“唱赚”。因此,说唱类艺术的形成于宋朝。
师:刚才演唱的艺术家知道叫什么名字吧? 生:(回答老师的问题。)
师:刚才演唱的艺术家是骆玉笙,艺名小彩舞,她是京韵大鼓女表演艺术家。为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演唱的具有京韵大鼓风格的主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师:(从标题的含义入手,让学生通过感受一部京韵大鼓的代表曲目进一步深入地了解说唱音乐。)我国农历计算年月日用天干地支排序。甲、乙、丙、丁„„和子、丑、寅、卯„„“丑末寅初”即清晨三时左右。生动描绘了在这一天开始之时的旅客、渔翁、樵夫、农民、商贩等人的种种活动,展现一幅生机勃勃、情趣盎然的民俗风情图景。
⒌
知识点检测,检测教学目标达成度
师: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了在这部作品中巧妙地运用了什么手法?
生:顶真和加垛。
师:在音乐中也会有这种“顶真”的手法,叫做“鱼咬尾”。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供的音乐片段,创作一个小乐句。
3 ︱ 3 4 ︱
生:(根据老师提供的音乐片段创作小乐句)⒍
知识点回归
师:京韵大鼓不同于表演、音乐,它是一种将唱词、音乐、表演综合为一体的艺术,“词为根、腔为本、表演为枝叶”。中国的说唱音乐丰富多彩,随着社会的进步,说唱音乐也在不断的创新发展。如果你想了解更多说唱音乐的知识,可以通过各种途径:电视、网络、城市里的文化活动等,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坚持、积累就一定能行。
五、板书设计
(根据教学需要制作课件)
第三篇:《丑末寅初》教案
《丑末寅初》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科目标:聆听京韵大鼓代表曲目,初步了解我国说唱音乐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色。
2、同时目标:通过聆听与赏析,加深对京韵大鼓风格的体验;同时了解相关历史、艺术家等曲艺文化,感受和体验唱段中所表现出的情绪,并对我国说唱音乐产生兴趣。
二、教学内容
1、知识点:京韵大鼓。
知识点定义:京韵大鼓又称“京音大鼓”,是在清朝时河北省河间府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相关知识:京韵大鼓、顶真、加垛。
3、技能点:京韵大鼓的特点。
技能定义:京韵大鼓的特点①一人站唱。②自己打鼓击板伴奏。③伴奏乐器:三弦、四胡。④题材是说故事的。
技能分解:跟随录音哼唱、分析伴奏特点。
4、相关技能:聆听、模唱、分析等,以加深对京韵大鼓风格的体验。
5、审美点或者审美词:曲调、唱腔等京韵大鼓的韵味。
三、教学过程及方法
1、导入
师:认真聆听一段录音,请同学们来告诉老师这是什么曲种? 生:京韵大鼓。
师:京韵大鼓原称“京音大鼓”,是在清朝时,河北省河间府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幅员辽阔,说唱音乐在南方的代表是弹词;北方的代表是鼓词,而鼓词中最为人们熟悉的就是京韵大鼓。
2、课程教授
师: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唱一唱《丑末寅初》的一个小片段。师: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自己的演唱。
生:(讨论后自我评价)韵味不足,风格欠佳。
师:京韵大鼓的韵味应该是怎样的呢?它又有哪些特点呢?请同学们完整欣赏京韵大鼓的代表曲目《丑末寅初》,然后再来交流。生:京韵大鼓的特点有: ①一人站唱。②自己打鼓击板伴奏。③伴奏乐器:三弦、四胡。
④题材是说故事的。描写了一些人物和他们的生活。
师:同学们觉得刚才难以唱出京韵大鼓的韵味,是我们对它还了解不够,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的结构,进一步了解一下。首先,想一想这部作品分为几个段落?速度是怎样的? 生:分成九个段落。(思考并讨论后回答问题)速度比较慢。
师:全曲共九个段落,每个段落都是由上下两句构成的,这种结构叫做板腔体。以对称的上下句作为唱腔的基本单位。速度属于慢板,即一板三眼。(相当于慢速的4/4拍)再想一想,这九对上下句中运用了哪种典型的修辞手法,请将这些句子找出来。生:唱词中运用了“顶真”的手法。例如:我猛抬头见天上星,星共斗,斗和辰。
打柴的樵夫就把这个高山上,遥望见,山长着青云、云罩着青松,松藏古寺、寺里隐着山僧,僧在佛堂上把那木鱼儿敲得响乒乓啊,他是念佛烧香。
师:唱词中运用了“顶真”这一修辞手法。用前句最末的词语作为后句开头的词语,或用前段最末的句子作为后段开头的句子,上递下接,环环相扣。句中重复“星”、“斗”、“云”、“松”、“寺”、“僧”,衔接自然,语气连贯,表意清晰。
说唱音乐是一种有说有唱、以唱为主的艺术,同学们注意这段句子的旋律,在音乐上也有这种类似于“顶真”手法的运用,用前句最末的音作为后句开头的音,这种音乐发展手法常常叫做“鱼咬尾”。
请同学们一起唱一唱这些音乐片段,体验一下这种音乐发展手法。师:同学们看看这是什么乐器?(教师出示快板)生:快板。
师:你们会用这种乐器吗? 生:(请一、二位同学尝试。)
师:在京韵大鼓的演出中,演唱者经常一边打板鼓,一边打快板用来掌握节奏,同时伴随着演唱。
请同学们一起试着贴近于京韵大鼓的风格来读一读第二句的唱词,并且将快板运用到表演之中。(在下句加垛部分按照京韵大鼓的风格速度逐渐加快)
生:(共同朗读唱词,组织学生分小组朗读,并且将快板运用其中,同时也可以运用课桌等方式模仿板鼓的节奏。)
3、总结
师:京韵大鼓不同于表演、音乐,它是一种将唱词、音乐、表演综合为一体的艺术,“词为根、腔为本、表演为枝叶”。中国的说唱音乐丰富多彩,随着社会的进步,说唱音乐也在不断的创新发展。如果你想了解更多说唱音乐的知识,可以通过各种途径:电视、网络、城市里的文化活动等,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坚持、积累就一定能行。
第四篇:谭寅初 心得体会
学习学习型组织心得体会
鸡冠石学校:谭寅初
“学习型组织”这一概念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系统动力学创始人—福瑞特教授,在1965年《企业的新设计》一文中首先提出来的。他运用动力学的原理,非常具体地构想出未来企业组织的“理想”形态—层次扁平化、组织信息化、结构开放化,逐渐由从属关系转向工作伙伴关系,不断学习,不断重新调整结构关系。其后,大批有关学习型组织及组织学习的论著相继问世,其中以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最为著名,他研究通过一套“修炼”办法提供企业组织整体运作“群体智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彼得·圣吉认为人类的工作观因物质丰足逐渐改变,工具性的工作观已转变为精神层面的工作观。学习型组织理论就是试图以学习和激励的方式,让人在工作中,通过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的过程,来实现生命的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提升,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又为其赋予了新的时代气息。知识经济时代,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是学习力的竞争。今天不学习的人,明天可能就不是人才,只有不断地学习,持续地学习,终身学习才是个不褪色的人才。从古至今,许多学习的至理名言都是我们教育后代不变的真理,如“活到老,学到老”“书上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得以发扬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断地进行学习,不断地开拓创新。
十七届四中全会,从时代、全局和战略的角度,把建设学习型组织放在首位,旗帜鲜明地提出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组织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这是建设理论和实践的一次重大飞跃,是总结组织建设历史经验,借鉴当今世界最前沿管理理论作出的重大决策。通过学习,认清形势、理清思路,提高了自身业务素质,努力争做一名合格的学习型教师。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学习是教育的重要活动,是教师精神成长最重要的源泉。学习也是广大教师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提升能力的最重要的途径。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改进,才能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使广大教师能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更好地把握教育改革方向,实现先进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紧密结合,为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坚强的保证。争做一名合格的学习型教师,必须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作风、一种精神追求,坚持学以致用原则,在学习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把握规律、探求真理,使自己变得更加充实、更加睿智。
争做一名合格的学习型教师,在教学上要有所作为,在工作中不断超越自己。医生的真功夫在病床上,教师的真功夫在课堂上,只有提高自己的“真功夫”才是解决课程教学问题的最后保障。理想的课堂应该是把课本知识、学生经验、教师经验作为课程资源,并在此基础上营造一种探究氛围,把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转化为主动探索、乐于动手、勤于实践、敢于怀疑、敢于批判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老师通过引发学生产生问题、鼓励学生想象、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三维目标有机结合。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正中要充分利用业余时间研究教学案例,观看教学实录,在教学中积极向同事请教,并经常到他们的课堂学习,用他们的教学理念弥补自己的不足,尝试新的教学构思。在扎实的学习行动中不断提升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第五篇:京韵大鼓知识教案
京韵大鼓知识教案
一、基本知识
京韵大鼓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京津两地。河北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刘宝全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称京韵大鼓,属于鼓词类曲艺音乐。京韵大鼓主要流行于包括北京、天津在内的华北及东北地区,是中国北方说唱音乐中艺术成就较高的曲种,同时在全国的说唱音乐曲种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基本简介
京韵大鼓又叫“京音大鼓”,广泛流行于河北省和华北、东北的部分地区,是我国北方说唱音乐中艺术成就较高的曲种,同时在全国的说唱音乐曲种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京韵大鼓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京津两地。河北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刘宝全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称京韵大鼓,属于鼓词类曲艺音乐。
三、历史介绍
木板大鼓即“怯大鼓”,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叫过很多名称:在北京曾称“京调大鼓”、“小口大鼓”、“音韵大鼓”、“文明大鼓”、“平韵大鼓”,在天津曾称“卫调”、“卫调大鼓”、“文武大鼓”、“京音大鼓”。民国三十五年(1946)北京成立曲艺公会后,遂正式统一名称为“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唱词的基本句式是七字句,有的加入了嵌字、衬字及垛句。每篇唱词约一百四五十句左右。用韵以北京十三辙为准,一个唱段大都一韵到底。京韵大鼓的唱腔,经过刘宝全和弦师韩永禄、白凤岩、韩德福等人的革新创造而丰富多彩。基本唱腔包括〔慢板〕和〔紧慢板〕。京韵大鼓是唱中有说,说中有唱,所以韵白(包括在板眼节奏之内的韵白和没有板眼节奏的韵白)在演唱中也有重要的位置。韵白讲究语气韵味,要半说半唱,与唱腔自然衔接。京韵大鼓的表演形式是一人站唱。演员自击鼓板掌握节奏;主要伴奏一般为三人,所操乐器为大三弦、四胡、琵琶,有时佐以低胡。
四、发展过程
京韵大鼓表演由河北省南部流行的木板大鼓改革、发展,逐步于清末形成。木板大鼓又名怯大鼓,以说唱中、长篇大书为主,兼唱一些短段。梅兰芳在《谈鼓王刘宝全的艺术创造》一文中记载:“刘宝全说‘怯大鼓’是从直隶河间府传出来的,起初是乡村里种庄稼歇息的时候,老老少少聚在一起,像秧歌那样随口唱着玩,渐渐受人欢迎,就有人到城里来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