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编辑:落花人独立 识别码:24-740297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09 21:58:05 来源:网络

第一篇: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供市场营销四年制本科专业使用)

(2012年6月制订)

前言

预防医学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生物医学、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等理论方法,探讨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影响因素,制定防制对策,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本课程以现代预防医学思想中群体-环境-健康的生态健康模式为主线,以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为核心,阐述了影响健康的物质和社会环境因素、行为因素、卫生服务与健康关系的基本理论知识,介绍在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中针对主要影响健康危险因素的社区群体预防服务和临床预防服务的具体技能,并介绍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等内容。

预防医学作为医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要求学生能全面了解现代医学模式的内涵,掌握一定的预防医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能正确运用流行病学方法,观察、分析和评定护理工作中与健康相关的问题,在临床和社区护理等卫生服务中,将预防、保健、健康教育、治疗与护理有机地结合,提高从事卫生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本大纲适用教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王泓午主编的、第一版《预防医学概论》,2008年11月第1版。

学时:36学时 撰写人:赵铁牛

教学要求及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预防医学简史;预防医学的应用;预防医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熟悉预防医学的定义和特征。【教学内容】

1、预防医学基础简史

2、预防医学基础的定义

3、预防医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 社区卫生服务(自学)

【目的要求】

1、掌握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特点和基本内容。

2、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供给和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教学内容】

1、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和特点

2、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内容

3、社区卫生服务供给

4、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

第三章 常用医学统计方法

【目的要求】

1、掌握医学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

4、了解医学统计学在医学中的实际应用。【教学内容】

1、医学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统计工作基本步骤

第四章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目的要求】

1、熟悉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了解疾病的分布的描述指标。

2、掌握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的基本原理。

3、了解实验流行病学的基本原则。

4、了解筛检试验和诊断试验的设计及评价。

5、了解偏倚的概念及其分类;信息偏倚、选择性偏倚、混杂偏倚的种类及其控制。

【教学内容】

1、流行病学概述

2、疾病的分布

3、描述性研究

4、分析性研究

5、实验流行病学

6、筛检试验和诊断试验

7、偏倚的种类及其控制

第五章

环境与健康

【目的要求】

1、理解生活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生活环境有害物质对健康的危害及防治。

2、掌握生产环境有害物质对健康的危害及防治。

3、了解社会、心理、行为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教学内容】

1、生活环境与健康

2、生产环境与健康

3、社会、心理、行为因素与健康

第六章 食物与健康

【目的要求】

1、了解蛋白质的营养学意义,熟悉氮平衡及必需氨基酸概念,掌握食品蛋白质质量评价方法,供给量与食物来源

2、了解脂类的分类与营养学意义,掌握必需脂肪酸概念及其生理功能,熟悉膳食脂肪营养价值评价,供给量与食物来源

3、了解碳水化合物的分类,营养学意义,熟悉其供给量与食物来源

4、掌握三大营养素的能量系数及人体的能量消耗

5、了解无机盐与微量元素的主要生理功能,熟悉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的种类,掌握钙、铁、锌的生理功能,代谢特点,缺乏症及其食物来源

6、解维生素的分类及特点,熟悉维生素A、维生素D、硫胺素、核黄素、烟酸、抗坏血酸的生理功能,掌握其缺乏症、营养水平鉴定及食物来源

【教学内容】

1、蛋白质

2、脂类

3、碳水化合物

4、热能

5、矿物质

6、维生素

第七章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目的要求】

1、掌握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内容、原则、实施与评价,了解社区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2、掌握健康促进的基本概念、内容、原则、实施与评价。【教学内容】

1、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内容、原则、实施与评价

2、健康促进的基本内容与实施 第八章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目的要求】

1、掌握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教学内容】

1、传染病的流行病学

2、传染病的防治

3、新时期传染病流行的特征及其对策

第九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

【目的要求】

1、了解吸烟和控烟的趋势、静坐生活方式、酗酒、体重控制、高血压、血脂异常的危险行为因素、2、掌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策略与措施

3、了解社区内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教学内容】

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原则与控制策略

3、社区内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第十章 伤害与残疾的社区预防(自学)

【目的要求】

1、掌握伤害的种类及其特点、主要影响因素及预防要点。

2、了解残疾的种类及其特点、主要致残因素及其分类以及残疾预防要点。【教学内容】

1、伤害的概述

2、伤害的预防策略与措施

3、伤害的社区预防

4、残疾及其预防措施

第十一章 社区临床预防服务与健康管理(自学)

【目的要求】

1、了解社区临床预防服务主要内容,影响健康主要疾病危险因素的预防 【教学内容】

1、临床预防服务主要内容

2、影响健康主要疾病危险因素的预防

3、社区健康管理

第十二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目的要求】

1、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

2、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控制

3、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控制中临床医生的作用 【教学内容】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控制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控制中临床医生的作用

课时安排表

(自 2009-2010学年 第二学期 执行)

【章次】 第1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12章

总计

【教学内容】

第1章

绪论

医学统计学方法 医学统计学绪论

第4章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绪论

描述性研究 分析性研究 偏倚

第5章 环境与健康 生活环境与健康

行为、不良生活方式与健康 生产环境与健康 第6章 饮食与健康 营养与健康 食物中毒

第7章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第8章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第9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第12章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学时数】 2 2 2 2 2 2 2 2 2 6 2 2 4 2 2

共计36学时

大纲使用说明

教师在讲授时,课时分配可在区域时间阶段内,视情况作适当调整。

第二篇:《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10272001 课程名称:预防医学

英文名称:preventive mediciney 开课学期:

学时/学分:100/6 课程类型:专业课

开课专业:医学专业本科生 选用教材:《流行病学》 王建华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年7月第六版 《卫生学》 仲来福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年7月第六版 主要参考书:

1、卫生统计学 第五版

方积乾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年

2、流行病学

第五版

李立明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年

3、卫生统计学 第四版

倪宗瓒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年

4、医学统计学

陆守曾主编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年

5、医学统计学

余松林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年

6、医学统计学

徐勇勇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

7、实用临床流行病学 洪军主编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3年

8、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吴坤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9、《食品卫生质量检验与监督》,夏玉宇主编,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 执笔人: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是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的独立学科。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观的改变,以及对医疗保健需求日益提高的形势下,本学科已成为与临床密切相关的医学课程。学好本门课程与学生能否在今后的医疗卫生工作中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决定的文件中的大卫生观念、能否认真实施医疗、预防相结合为人类作出重大贡献有密切的联系。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预防医学领域中的有关知识,如环境与健康,流行病学和社会医学等学科的有关知识的原理。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医学生的预防为主观念、环境观念、群体观念及大卫生观念,为进一步接受继续教育打下基础。结合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的有关部分,能正确运用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方法,使学生能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致病因素的作用规律,给予定量评价及实施预防,达到保护健康、促进健康、提高人群生命质量的目的。

三、各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绪论 {2学时}

[目的和要求]

1、掌握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2、熟悉预防医学的主要内容

3、了解预防医学的发展简史。

第一章 人和环境{2学时} [目的和要求]

1、掌握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2、熟悉人类环境与生态平衡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类环境与生态平衡

1、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第二节 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1、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分布、迁移与自净

2、常用毒性指标

3、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4、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

第二章 生活环境与健康 {10学时} 第一节 空气 {4学时} [目的和要求]

1、大气污染与疾病;室内空气污染与健康

2、熟悉空气的理化性状及其卫生学意义; [教学内容]

1、空气的理化性状及其卫生学意义

2、大气污染的来源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3、几种常见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

4、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及对健康的影响

5、空气污染的防护措施 第二节 水 {4学时} [目的和要求]

1、掌握水污染与疾病;

2、熟悉水源卫生防护及水质处理

3、了解饮用水水质标准 [教学内容]

1、水源的种类极其卫生学特征

2、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3、水污染与疾病

4、改良饮用水质的卫生对策

第三节 地质环境和土壤

{2学时} [目的和要求]

1、掌握地质环境与疾病的发病规律;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2、熟悉与地质环境有关的一些疾病 [教学内容]

1、碘缺乏病

2、地方性氟中毒

3、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第四章 生产环境与健康 {12学时}

第一节

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病 {2学时} [目的和要求] 1.重点掌握并理解职业病的特点、职业病的诊断依据。2.掌握概念:职业性有害因素、职业病、工作相关疾病。3.了解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分类、职业病的健康监护。[教学内容] 1.职业性有害因素、职业病及工作相关疾病的概念 2.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分类 3.职业病的特点 4.职业病的诊断依据 5.职业病的健康监护

第二节 毒物与职业中毒 {6学时} [目的和要求] 1.掌握:生产性毒物、职业中毒、气溶胶、刺激性气体及窒息性气体的概念;影响毒物毒作用的因素;铅对卟啉代谢的影响;慢性苯中毒的临床表现。

2.熟悉: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铅、汞、苯、刺激性气体、窒息性气体的毒作用机理及毒作用表现。3.了解: 铅、汞、苯、刺激性气体、窒息性气体的理化性质及接触机会。[教学内容]

一、毒物与职业中毒(概述)

1.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及特点 2.毒物在体内代谢转化的过程 3.影响毒物毒作用的主要因素

二、铅中毒

1.理化性质及常见的接触机会 2.铅对卟啉代谢的影响

3.慢性铅中毒的临床表现及解毒治疗药物 4.铅中毒的实验室检查指标

三、汞中毒

1.理化性质及卫生学意义 2.常见的接触机会 3.急性临床表现特点

4.慢性临床表现特点及解毒特效药物

四、苯中毒

1.主要接触作业

2.急、慢性苯中毒的临床表现特点

五、刺激性气体中毒

1.常见刺激性气体种类

2.刺激性气体中毒的临床表现及预防 3.化学性肺水肿的治疗控制措施

六、窒息性气体中毒

1.常见窒息性气体的种类及理化特性

2.H2S、HCH中毒机理、临床表现、急救措施、特效解毒药及作用机理 第三节 生产性粉尘与尘肺 {2学时} [目的和要求] 1.掌握:生产性粉尘、尘肺及矽肺的概念;生产性粉尘对健康的主要影响;矽肺的X线胸片的主要表现;生产性粉尘及尘肺的预防措施。

2.熟悉:尘肺的分类;矽肺的基本病理改变及发病过程;矽肺的诊断依据。

3.了解:生产性粉尘的来源及分类;粉尘的理化性质及卫生学意义;矽肺的发病情况。

[教学内容]

一、概述

1.概念

2.生产性粉尘的来源及分类 3.粉尘的理化性质及卫生学意义 4.生产性粉尘对健康的主要影响 5.尘肺的分类

二、矽肺

1.矽肺的概念及发病情况

2.矽肺的基本病理改变及发病过程 3.矽肺的X线胸片的主要表现 4.矽肺的诊断依据

三、预防

1.三级预防措施

2.防尘“八字”方针

第四节

物理因素及其危害

{2学时} [目的和要求]

1、掌握:高温作业、生产性噪声、听觉适应及听觉疲劳的概念;中暑的分类及发病机理。

2、熟悉:噪声对听觉器官的损害;噪声聋的临床表现特点。

3、了解:生产环境中高温作业的类型;防暑降温的卫生保健措施。[教学内容]

一、高温

1.生产环境中高温作业的类型 2.中暑的分类及其发病机理 3.防暑降温的卫生保健措施

二、噪声

1.基本概念

2.噪声对听觉器官的损害 噪声聋的临床表现特点

第五章

食物与健康

第一节

营养素与热能

{6学时}

(一)掌握营养素的需要量及供给量的概念。

(二)了解蛋白质的生理功能,掌握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评价。

(三)了解脂类的生理功能,膳食来源及供给量。

(四)了解碳水化合物及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

(五)掌握人体对热能的需要、供给量及来源。

(六)掌握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的概念、种类,钙、铁、锌的生理功能,影响其吸收的因素及食物来源。

(七)了解维生素的分类,掌握维生素A、维生素D、硫胺素、核黄素、抗坏血酸的生理功能、缺乏病及食物来源。

第二节

合理营养

{2学时}

(一)掌握合理营养的基本要求。

(二)掌握中国居民的合理膳食结构与膳食指南。

第三节

不同人群的营养

{2学时}

(一)了解婴幼儿的营养需要,掌握其喂养特点。

(二)掌握孕妇、乳母及老人的合理营养与膳食。

第四节

营养与疾病

{2学时}

了解营养与肥胖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关系及其膳食控制。

第六节

食物中毒

{2学时}

(一)了解食物中毒的概念、特征与分类。

(二)掌握常见的食物中毒及其调查处理。

第七节

其他常见的食物卫生问题

{2学时}

(一)了解食物污染的分类。

(二)掌握黄曲霉毒素、N-亚硝基化合物、农药残留对食品的污染及其预防。

(三)了解食品添加剂的分类、使用原则及常用的食品添加剂。

第六章 医学统计学的基本内容(理论4学时 实习0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医学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及统计资料的类型,概括了解制作统计图表的基本要求,熟悉常用统计图表的制作。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医学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一、同质和变异

二、总体与样本

三、概率

四、参数与统计量

五、抽样误差

第二节

统计资料的类型

一、数值变量

二、分类变量

三、变量的转化 第三节 医学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

一、设计

二、收集资料

三、整理资料

四、分析资料

第四节

统计表与统计图

一、统计表

二、统计图

考核要求

了解:制作统计图表的基本要求。理解:统计资料的分类。

掌握:医学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及统计资料的类型;常用统计图表的制作。

第七章

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理论10学时 实习6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要求学生熟悉频数分布表的编制过程,重点掌握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描述方法。掌握常用的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推断方法:t检验和u检验。熟悉正态分布的特征和正态曲线下面积分布规律,掌握参考值范围的估计。熟悉方差分析的计算过程。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一、数值变量资料的频数分布

二、平均水平指标

三、离散程度指标

第二节

正态分布和参考值范围的估计

一、正态分布

二、正态分布的特征和曲线下面积分布规律

三、参考值范围的估计

第三节

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推断

一、均数的抽样误差与标准误

二、t分布

三、总体均数的置信区间估计

四、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和步骤 第四节

t检验和u检验

一、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的比较

二、配对资料的比较

三、两个样本均数的比较

四、假设检验应注意的问题

考核要求

了解:频数分布表的编制过程。

理解:正态分布的特征和正态曲线下面积分布规律。

掌握: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描述方法;常用的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推断方法:t检验和u检验;参考值范围的估计。

第八章 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理论6学时 实习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常用相对数的计算方法,掌握分类变量资料的统2计推断方法:χ检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一、常用相对数

二、应用相对数时的注意事项 第二节 分类变量资料统计推断

一、率的抽样误差与标准误

二、总体率的区间估计

三、样本率与总体率比较的u检验

2第三节 χ检验

2一、χ检验的基本思想

2二、四格表资料的χ检验

2三、配对设计分类变量资料的χ检验

2四、行X列表资料的χ检验

考核要求

了解:定性资料的来源。

理解:常用相对数指标的意义;应用相对数时的注意事项。

2掌握:常用相对数的计算方法;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推断方法:χ检验。

第九章

秩和检验

(理论4学时 实习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常用非参数统计的方法:三种秩和检验方法,熟悉多个样本均数间两两比较的秩和检验方法,了解非参数统计的概念和应用条件及与参数统计的区别。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配对资料的符号秩和检验 第二节 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 第三节 多个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

考核要求

了解:非参数统计的概念和应用条件及与参数统计的区别。理解:多个样本均数间两两比较的秩和检验方法。掌握:常用非参数统计的方法:三种秩和检验方法。

第十章

流行病学概论(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流行病学的定义

二、流行病学简史

第二节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性研究或非实验性研究

二、实验性研究

三、理论性研究 四、三类常用的观察流行病学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三节

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的关系

一、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

二、流行病学与基础医学

三、流行病学与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

四、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 第四节

流行病学的用途

一、研究人群健康、疾病消长以及疾病特征变化的规律

二、对社区和人群健康做出诊断

三、用于卫生决策和评价

四、完整揭示疾病自然史

五、利用流行病学方法探讨原因不明疾病的病因

六、疾病预防

七、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方法或措施的效果评价 第五节 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

一、群体观点

二、社会医学和生态学的观点

三、比较的观点

四、多病因论的观点

五、概率论的观点

第六节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学习流行病学的意义

考核要求

了解:流行病学发展简史以及流行病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理解: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及其主要应用领域。掌握:流行病学的定义、观点及基本方法。

第十一章

病因与病因推断(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病因的概念及学会如何进行病因推断。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病因的概念

一、病因的定义

二、病因模型

三、因果联系方式

第二节

疾病发生的基本条件

一、致病因子

二、宿主

三、环境

第三节

病因研究方法

一、建立假说

二、检验假说

三、证实假说

四、病因研究实例 第四节

因果推断

一、排除虚假联系和间接联系

二、判断因果联系

三、因果推断的标准

四、根据流行病学研究文献判断病因的标准

考核要求

了解:疾病发生的基本条件及病因模型 理解:病因的研究方法。

掌握:病因的概念、病因假说的建立及因果推断标准。

第十二章

疾病的分布(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掌握描述疾病分布频率指标的测量,熟悉疾病三间分布的描述。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疾病频率常用的测量指标

一、率和比的概念

二、发病指标

三、死亡指标 第二节

疾病的分布

一、疾病的流行强度

二、疾病的地区分布

三、疾病的时间

四、疾病的人群分布

五、疾病的地区、时间、人群分布的综合描述

考核要求

了解: PYLL的概念及用途及移民流行病学的概念。理解:率、比、比例的概念和主要疾病频率测量指标的计算,出生队列分析及疾病人群、时间、地区分布的描述。

掌握:主要疾病频率测量指标的概念及用途;散发、爆发、流行的概念。

第十三章

现况调查(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现况调查的概念和基本特点,熟悉现况调查的方法和步骤, 了解现况调查的偏倚及其控制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现况调查概述

一、概念

二、特点

三、现况调查的目的

第二节

现况调查的方法及种类

一、现况调查的方法

二、现况调查的种类

第三节

现况调查的实施步骤

一、确定研究目的

二、确定研究对象

三、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

四、确定研究变量和指定调查表

五、资料的收集

六、资料的整理、分类及结果的解释

七、现况调查的质量控制

第四节

现况调查中的偏倚及其控制

一、现况调查中可能发生的几种偏倚

二、现况调查中偏倚的控制

考核要求

了解:现况研究特点和目的;调查表的制定。

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优缺点;现况研究中常见的偏倚和质量控制方法。

掌握:描述性研究、现况研究的概念;抽样调查样本含量的估算方法以及各种抽样方法的特点;现况调查的设计及实施步骤。

第十四章

队列研究(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研究步骤及队列研究数据资料的分析方法。熟悉队列研究的偏倚及控制和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基本概念

二、研究实例

三、选择队列研究方法的指征 第二节

队列研究的实施 第三节

队列研究的资料分析

一、率的计算

二、暴露与疾病的关联分析

三、队列研究的结果解释

第四节

队列研究中的偏倚及其防止

一、常见的偏倚

二、偏倚的控制

第五节 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一、队列研究的优点

二、队列研究的缺点

考核要求

了解:队列研究的实施步骤、样本大小的估计、随访方法。

理解:队列研究的特点、选用指征、研究目的与用途、研究类型及其选择、队列研究的偏倚及其防止、质量控制手段、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掌握: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设计,累积发病率、发病率密度、相对危险度、归因危险度及人群归因危险度等指标的计算方法及其流行病学意义。

第十五章

病例对照研究(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优点及局限性,掌握病例对照研究的实施步骤及资料的分析方法,熟悉病例对照研究常见的偏倚及控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

一、基本原理

二、实例

第二节

病例对照研究的实施

一、研究步骤

二、病例与对照的选择

三、样本含量的估计

四、资料来源与收集方法

五、偏倚及其控制

六、资料整理与结果分析 第三节

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

考核要求

了解:病例对照研究优缺点。

理解:匹配的原理和方法、影响样本大小的因素、分层分析的方法。

掌握: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病例与对照的来源与选择、病例对照研究中常见的偏倚及其控制方法、OR的含义及在病例对照研究中的意义、资料整理和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

第十六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及两个基本因素,熟悉传染病的爆发调查概念和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传染过程及感染谱 第二节

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一、传染源

二、传播机制与传播途径

三、人群易感性

第三节

疫源地及流行过程

一、疫源地

二、流行过程

三、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 第四节 21世纪传染病的新动向

一、新世纪传染病流行的新特点

二、新发现的传染病和病原体

第五节 传染病的爆发调查

一、传染病爆发调查的概念

二、传染病爆发的类型、流行曲线及潜伏期的计算

三、调查方法

考核要求

了解:人群中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传播规律,及影响传染病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理解:传染病的预防策略和措施。

掌握:传染过程、流行过程、传染源、传染期、潜伏期、传播途径、垂直传播及人群易感性的概念;疫源地的概念及疫源地消灭条件。

第十七章

疾病的预防策略和疾病监督(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熟悉疾病的预防策略,掌握传染病和慢性病的预防预防措施,了解疾病监测的概念及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疾病的预防策略

一、在宏观水平上制定预防策略

二、全球卫生策略和初级卫生保健

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一、传染病的预防

二、传染病的控制与管理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措施 第三节

慢性病的预防措施 一、一级预防 二、二级预防 三、三级预防 第四节

疾病监测

一、疾病监测的定义和种类

二、疾病监测的几个概念

三、疾病监测的步骤和内容

四、疾病监测系统

考核要求

了解:全球卫生策略的内容,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及意义,理解: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措施。

掌握: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的概念及具体措施,以及疾病监测的定义、步骤和内容。

第十八章

医院感染(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医院感染的定义、分类和现状,掌握医院感染的流行过程的三环节及流行类型,掌握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医院感染概述

一、医院感染的定义

二、医院感染的分类

三、医院感染的特殊性

四、医院感染的现状

第二节

医院感染的流行过程

一、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二、流行类型

三、流行过程特征

四、促进医院感染发生的社会因素 第三节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一、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

二、医院感染管理的组织机构

三、医院感染的监测

四、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考核要求

了解:医院感染的分类和现状。理解:医院感染的定义及流行过程。掌握: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第十九章

筛检与诊断试验(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筛检的概念、目的与意义及应用筛检的原则,掌握筛检和诊断试验的评价指标和方法,熟悉提高试验效率的办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

二、筛检的目的与意义

三、应用筛检的原则

四、筛检或诊断试验的研究方法

五、筛检试验的条件

第二节

筛检和诊断试验的评价

一、真实性

二、可靠性

三、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

第三节

筛检和诊断试验的指标与标准

一、试验指标

二、确定与判断标准的原则

三、确定与判断标准的方法

第四节 提高试验效率的办法

一、联合试验

二、选择患病率高的人群

考核要求

了解:筛检试验阳性结果截断值的确定、筛检实施的原则。理解:筛检的定义、目的、意义,以及筛检效果评价。掌握:筛检试验的评价方法和常用指标。

第二十章

临床疗效和疾病预后研究(1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临床疗效研究的重要性及研究疾病预后的意义,掌握随机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和研究步骤,熟悉影响疾病预后的因素以及临床疗效研究和疾病预后研究中常见的偏倚及其控制方法。

教学内容

第二节

临床疗效研究

一、临床疗效研究的重要性

二、临床疗效研究的特点

三、临床疗效研究的方法

第二节

疾病预防后研究

一、疾病的自然史

二、影响预后的因素

三、疾病预后研究设计方案

四、生存分析

五、预后研究中常见的偏倚及其控制

考核要求

了解:临床疗效研究的特点和方法。理解:疾病的自然史,影响预后的因素以及疾病预后研究设计方案的制定。掌握:预后研究中常见的偏倚及其控制措施。

第二十一章 循证医学和Meta分析(1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循证医学的定义、特点及实践步骤,了解Meta分析的步骤及偏倚的种类和控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循证医学概述

一、循证医学的定义

二、循证医学的产生

三、循证医学的基础

四、循证医学的特点

五、循证医学实践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循证医学实践的步骤

一、提出问题

二、研究证据的来源与检索

三、严格评价证据

四、应用证据指导决策

五、通过实践进一步提高

六、实例

第二节

Meta分析

一、概述

二、Meta分析的基本步骤

三、Meta分析的常用统计模型和统计方法

四、偏倚的种类和控制

考核要求

了解:循证医学实践的目的和意义及其特点。理解:循证医学的定义及其实践的具体步骤。

掌握:Meta分析的基本步骤及常用的统计模型和统计方法。

四、考核方式:笔试(闭卷)

五、无

第三篇:《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是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的独立学科。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观的改变,以及对医疗保健需求日益提高的形势下,本学科已成为与临床各个专业密切相关的医学主干课程。本门课程的学习状况与学生能否在今后的医疗卫生工作中认真贯彻大卫生观念、能否认真实施医疗、预防相结合为人类做出重大贡献有密切的联系。

本课程为必修课,其教学的主要方法有理论讲授、课堂讨论、实验实习、录像、社会实践等。通过理论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自觉进行三级预防的医学实践。实验实习,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一定时间的预防医学社会实践,使理论进一步结合实际,提高解决社区卫生保健问题的能力。一.总述

(一)教学目的

一)基本理论知识

1.掌握健康的概念、三级预防的概念、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环境污染与健康的关系。2.掌握生活环境、营养与食品、生产环境和社会行为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基本知识。3.了解我国预防保健工作原则和基本组织施。4.掌握疾病分布的概念及常见疾病的分布特点。5.熟悉流行病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及其偏倚控制。

6.掌握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7.熟悉疾病预防的策略和措施。

二)基本技能

1.学会应用现代预防医学观念和思维方法分析与环境、职业及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并掌握其防治措施。

2.了解水、空气、食物样品及反映人群健康指标的血、尿、发等样品的采集方法。

3.具备利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和技术开展疾病和健康调查的能力。

4.具备利用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卫生政策、卫生管理、卫生规划和疾病防治的策略和措施的制定的能力。

5.初步具备分析、解释流行病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的数据资料的能力。

(二)内容及学时分配

1.绪论 2.环境与健康 3.生活环境与健康 4.食物与健康 5.生产环境与健康 6.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 7.初级卫生保健与社区卫生服务 8.流行病学概述 9.疾病的分布 10.描述性研究 11.病例对照研究 12.队列研究 13.实验性研究 14.病因探索

15.诊断试验和筛检试验 16.临床疗效与预后分析 17.传染病流行病学 18.医院内感染

19.疾病的预防策略与措施

合 计

时 理论 1 2 4 4 4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 30

实验 - - 1 2 1 - - - - 2 - - - - - - - - - 6

(三)总学时:36小时

(四)教学方式:讲授、小组讨论、见习及学生自习、CAI课件、实验实习等

(五)教学效果评价: l、理论考试。

2、学生反馈及学生作业评判、同行评判。

3、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有关考核。

二、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

第一单元 绪论 目标

1.了解预防医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内容及任务。

2.掌握健康的概念、现代医学模式的特点、医学模式的转变及三级预防等内容。3.熟悉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内容

1.详细讲解预防医学定义、内容和特点。

2.一般介绍预防医学的发展简史及我国预防工作的成就。3.重点阐述医学模式转变的意义,新医学模式的特点。

4.重点阐述健康与疾病:健康的概念,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及三级预防的内容。5.一般介绍医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意义。

第二单元 环境与健康 目标

1.掌握环境的基本概念及构成环境的主要因素、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环境污染物的种类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作用。

2.熟悉环境污染、公害及公害病的概念。

3.熟悉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归、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防止环境污染的主要措施。4.了解人类生存环境诸要素与健康的关系。内容

1.重点阐述人类环境组成的特点、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及其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

2.详细讲解环境污染与公害、常见的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归等。3.详细讲解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特点及其危害作用、近期作用、远期作用、直接作用、间接效应等。

4.一般介绍环境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危险度评价。

5.一般介绍我国的环境保护方针、环境污染的防制措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战略。

第三单元 生活环境与健康 目标

1.熟悉空气物理、化学性状与健康的关系。2.掌握大气污对环境和人群健康的影响。3.熟悉水体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4.掌握饮用水的卫生学要求、水质评价标准、饮用水的净化与消毒方法。5.熟悉地质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6.了解土壤污染的特点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内容

1.详细讲解空气物理性状、太阳辐射与健康的关系、大气的化学组成、大气污染与健康。2.重点阐述生活饮用水的卫生学要求及其评价、生活饮用水的水质标准、饮用水净化与消毒的原理与方法。

3.重点阐述地质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地质化学性疾病的概念、常见地球化学性疾病的病因、主要临床表现及其预防措施。

4.一般介绍土壤污染的来源及特点,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第四单元 食物与健康 目标

1.掌握食物与营养的基本概念、人体必需营养素与需要量、合理营养平衡膳食的概念及基本要求、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病因及预防措施、各类人群的营养需求特点。

2.掌握食物中毒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3.掌握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好发食品及处理原则。

4.熟悉营养素和维生素的生理需求量和供给量、营养缺乏病及维生素缺乏的原因和预防、机体对热能的需要及供给比例。

5.熟悉特殊人群的膳食原则、膳食调查的主要内容、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临床特征。6.了解平衡膳食的基本要求、我国居民营养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营养调查结果评价的注意事项、食物中毒的调查和处理原则。

内容

1.重点阐述食物营养与营养素、合理营养、平衡膳食,蛋白质热能的营养不良、食物中毒等基本概念。

2.详细讲解热能与产热营养素的的功能、营养价值评价及供给量。3.一般介绍无机盐及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与缺乏症、食物来源、供给量。4.重点阐述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特点及膳食原则。5.详细讲解营养调查与营养状况评价。

6.详细讲解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体、媒介食品、中毒机制、临床表现、处理原则与预 4 防。

7.一般介绍有毒动植物中毒、食物中毒调查和处理原则。

第五单元 生产环境与健康 目标

1.掌握职业性有害因素、职业病、职业性多发病等概念。2.掌握职业病的特点及职业病的诊断原则。3.熟悉职业病的健康监护的内容及其目的。4.了解我国法定职业病的分类及范围。

5.熟悉常见职业性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内容

1.详细讲解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概念与分类。2.重点阐述职业病的特点及职业病的诊断原则。3.详细讲解常见职业性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4.一般介绍我国法定职业病的分类及范围。5.一般介绍职业病健康监护的内容及其目的。6.详细讲解常见职业性危害的防治原则。

第六单元 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 目标

1.掌握家庭对健康的影响、心身疾病的定义、社会心理因素刺激的评估、行为的概念及行为医学的定义。

2.熟悉经济发展与健康的双向关系、家庭功能、社会心理刺激的主要来源及不良行为方式对健康的危害。

3.了解社会经济、文化因素影响健康的途径。

4.了解常见的家庭类型、家庭功能评估、社会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内容

1.重点阐述经济发展对健康的影响及人群健康对经济发展的影响。2.详细讲解文化教育与健康、家庭功能、家庭对健康的影响。3.重点阐述社会心理因素的分类与对健康的影响。

4.详细讲解心身疾病的概念、社会心理因素刺激的评估。

5.详细讲解行为与行为医学的概念。

6.一般介绍吸烟、吸毒、不洁性行为等几种危害健康的行为。

第七单元 初级卫生保健与社区卫生服务 目标

1.掌握初级卫生保健的定义和任务、社区卫生服务的定义和特点。2.熟悉妇女儿童和老年人的社区保健内容。3.了解社区健康实施的步骤。内容

1.重点阐述初级卫生保健的定义、任务以及实施的基本原则。2.详细讲解社区构成的要素、社区卫生服务的定义和特点。3.详细讲解社区健康实施的步骤。

4.一般介绍妇女儿童的社区保健及老年人社区保健。

第八单元 流行病学概述 目标

1.掌握流行病学的定义。

2.熟悉流行病学的常用研究方法、研究范围与用途。

3.了解流行病学的发展简史、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及流行病学的发展。内容

1.一般介绍流行病学的定义、简史及定义的发展。2.一般介绍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分支学科的发展。

3.详细讲解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的分类、各类方法的基本概念与用途。4.详细讲解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与用途,特别是在临床的应用。5.一般介绍流行病学的发展。

第九单元 疾病的分布 目标

1.掌握描述疾病分布的常用指标、疾病地方性的种类、疾病时间分布的4种类型及描述疾病年龄分布的两种方法。

2.熟悉疾病地区分布及人群分布的特点。3.了解疾病三间分布综合描述的方法。

内容

1.详细讲解描述疾病和死亡频率的指标:指标的概念、计算和意义。2.详细讲解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散发、流行、大流行。

3.重点阐述描述疾病地区分布的方法、地区的划分、地方性的种类及概念,疾病呈现地区聚集性的主要原因。

4.重点阐述疾病的时间分布:时间分布表现形式的类型及形成的原因。

5.重点阐述疾病的人群分布:主要人群特征与疾病的分布,人群特征对疾病分布影响的机制,研究疾病年龄分布的目的与方法。

6.一般介绍三间分布的综合描述:移民流行病学的概念与一般原则,出生队列研究。

第十单元 描述性研究 目标

1.掌握抽样调查的概念、目的和优缺点、抽样调查的方法、抽样调查的样本大小的估计。2.熟悉流行病学描述性研究的概念、现况调查的概念和目的、现况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和结果解释、现况调查的偏倚及其防止。

3.熟悉普查的概念、目的和优缺点。

4.了解现况调查的资料收集。内容

1.重点阐述流行病学描述性研究的概念。

2.详细讲解现况调查的概念、现况调查的目的、现况调查的种类、普查和抽样调查。3.一般介绍抽样调查的抽样方法、样本量的估计、调查表的设计。4.详细讲解现况调查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和结果解释。5.一般介绍现况调查的偏倚及其预防。

第十一单元 病例对照研究 目标

1.掌握病例对照研究的概念和特点、样本量的估计、成组资料和配比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病例对照研究中常见的偏倚及其控制。

2.熟悉病例对照研究的种类和用途、病例对照研究资料整理和分析的步骤和方法、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

3.了解病例和对照研究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对照形式和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因素的选 7 择和资料的收集。

内容

1.重点阐述对照研究的概念、病例对照研究的特点及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和缺点。2.一般介绍病例对照研究的种类、病例对照研究的用途。

3.详细讲解病例对照研究中研究对象的选择、病例对照研究样本量的估计、研究因素的选择、资料的收集等。

4.详细讲解病例对照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5.一般介绍病例对照研究的偏倚和控制。

第十二单元 队列研究 目标

1.掌握队列研究的概念与特点。

2.掌握数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队列研究中常见的偏倚及其控制。3.熟悉队列研究的种类和用途、样本量的计算、队列研究的优缺点。4.了解队列研究的实施、PAR和SMR的意义。内容

1.重点阐述队列研究的概念、队列研究的特点、队列研究的用途和队列研究的优缺点。2.详细讲解队列研究中研究因素的确定、结局的确定、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对象的选择、样本量的估计、资料的收集、队列研究数据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3.一般介绍队列研究中存在的偏倚及其控制。

第十三单元 实验性研究 目标

1.掌握临床试验的定义和特征、临床试验的设计的三大原则、临床试验结果的评价标准和临床试验的组成部分。

2.熟悉实验流行病学的概念、特点、分类和优缺点。3.了解临床试验结果评价的主要指标。内容

1.重点阐述实验流行病学的概念、特点、分类和优缺点。2.详细讲解临床试验的定义及其特征。

3.重点阐述临床试验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概念、选择标准。

4.重点阐述临床试验设计的三项原则。

5.详细讲解临床试验效果的主要评价指标、临床试验效果的评价标准。

第十四单元 病因探索 目标

1.掌握现代流行病学的病因概念、形成病因假设的方法及因果关系的判断标准。2.熟悉病因研究的方法、流行病学病因研究的三部曲。3.了解病因概念的发展过程、因素与疾病联系本质的判断。内容

1.重点阐述病因的概念、病因的分类及主要来源。2.一般介绍病因研究的方法。

3.详细讲解病因与疾病联系的几种类型的判断及判断因果联系的标准。

第十五单元 诊断试验和筛检试验 目标

1.掌握诊断试验与筛检试验的概念、联合试验的概念、试验的真实性、可靠性及效益的评价。

2.熟悉提高试验效率的方法、筛检的目的及应用原则。

3.了解诊断与筛检试验的研究方法、试验指标的选择与标准的确定。内容

1.重点阐述诊断与筛检的概念、诊断与筛检试验的研究方法。

2.详细讲解诊断或筛检试验的条件与应用目的、筛检试验应用的原则。3.重点阐述诊断试验和筛检试验的评价、诊断和筛检试验的指标与判断标准。4.一般介绍提高试验效率的方法:串联与并联。

第十六单元 临床疗效与预后分析 目标

1.掌握临床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2.熟悉临床疗效的分析方法。3.了解疾病预后的分析方法。内容

1.重点阐述临床疗效分析方法、临床试验设计和实施。

2.详细讲解疾病预后分析判断方法、常用预后判断指标。3.一般介绍预后判断中存在的偏倚及其控制。

第十七单元 传染病流行病学 目标

1.了解各类疾病的免疫程序与内容、卫生监督的工作内容。

2.掌握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流行过程的三环节、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及特点、社会因素及自然因素对流行过程的影响。

3.熟悉潜伏期、传染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与降低的因素、疫源地的概念、范围与消灭的条件、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消毒的种类、我国法定传染病的数量与分类、计划免疫的概念、检疫的种类。

内容

1.重点阐述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2.详细讲解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3.一般介绍计划免疫及其评价

第十八单元 医院内感染 目标

1.掌握医院内感染的概念及其分类。2.掌握医院内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内容

1.重点阐述医院内感染的特点及其分类。2.详细讲解院内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

3.一般介绍院内感染的发生原因、管理措施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第十九单元 疾病的预防策略与措施 目标

1.了解疾病自然史与三级预防的关系。

2.熟悉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的概念、二者的关系、预防策略与措施的制订原则、确定某地区主要卫生问题的方法、疾病监测的概念与分类。

内容

1.详细讲解预防疾病的策略与措施。

2.一般介绍疾病监测。

三、实验教学目标与内容

月 实验一 饮用水的净化与消毒 目标

1.了解饮用水净化与消毒的意义。2.掌握分散式给水的消毒方法。3.掌握余氯及有效氯含量的测定方法。内容

1.混凝沉淀的原理与操作方法(示教)。2.氯化消毒法的原理、操作及结果评价。

实验二 膳食调查 目标

1.了解膳食调查的意义。2.掌握膳食调查方法。3.掌握膳食营养评价方法。内容

1.膳食调查的基本知识与技能。2.营养素摄入量的计算。3.膳食营养评价。

实验三 食品中常见化学性毒物测定方法 目标

1.掌握许来尔氏改良法的原理与方法。2.掌握雷因须氏法的原理与方法。3.掌握薄层层析法的原理与方法。内容

1.挥发性毒物氰化物、磷化物的检验。2.金属毒物砷、汞的检验。3.食品中有机磷农药污染的测定。

实验四 经口摄入的LD50测定方法

目标

1.熟悉实验动物的分组与编号方法。2.掌握小鼠灌胃的方法。3.掌握经口摄入LD50测定方法。内容

1.实验动物的称重、编号与分组。2.小鼠灌胃操作。

3.观察小鼠中毒后的表现。4.计算LD50值。

实验五 疾病分布的描述 目标

1.掌握对原始发病或死亡资料的分组整理和归纳方法。

2.了解疾病流行规律的特点和流行趋势,学会疾病分布的流行病学描述方法。3.学会用群体观点对疾病的分布进行观察和分析。内容

1.描述疾病的三间分布。

2.讨论疾病分布的描述对于揭示病因及疾病防治的意义。

注:

1、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如教材版本等,对授课内容和课时安排进行适当调整。

2、如学生使用的本课程教材中有规定的教学大纲,则照章执行。

第四篇: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预防医学 课程类型: 限制性专业课

总学时: 36 学分:2.0 实验(训)学时: 4 自主学习学时: 4 考核方式:分散考核

一、课程教学目标

《预防医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以“群体”研究对象,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促进人群健康为目的,是一门关系国计民生、关系民族兴旺、关系国家卫生资源总体规划的重要学科。在高等中医院校开设预防医学课程,彰显预防医学“立足群体、立足社会、紧密结合群体治疗和预防”的方针及其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力求将预防、保健服务、临床医疗服务和临床医学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有机整合,使学生完整地认识现代医学的目标,明确预防医学与其他医学学科的关系,为日后全面观察、分析临床问题,积极开展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保健服务,实现治疗与预防的统一奠定基础。

课程学习目的:明确医学目的和人文价值,弘扬中医预防医学思想,构建中医预防医学学科体系,实现治疗与预防的统一。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为将来从事医学研究工作及疾病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课程讲述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基础理论学习,同时关注实际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及公共卫生建设,了解国内外先进理论水平及处理方法,了解国内外有关规章制度,扩大学生知识面。讲授时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突出基本内容,删繁就简,着重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分掌握、熟悉、了解三级要求。掌握内容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并能熟练的联系实际加以应用;熟悉内容让学生完全理解并掌握要点;其余为了解内容。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三级预防、五层次预防和中医三级预防的基本内容;学习预防医学的目的。2.熟悉现代医学模式及医学模式演变的意义;预防医学的基本观点。

3.了解预防医学的定义、内容、特点和方法;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的区别与联系;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及预防策略。【教学内容】

1.预防医学的相关概念(定义、研究内容、特点、研究方法)。

2.公共卫生的相关概念(定义、基本特点、公共卫生体系、功能、与预防医学的区别与联系)。

3.预防医学的发展简史。4.医学模式的演变及其意义。

5.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及预防策略(三级预防、五层次预防及中医预防思想)。6.学习预防医学的目的。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与健康

【目的要求】

1.掌握环境的概念和构成要素;环境污染的概念、种类和来源;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2.熟悉生态平衡和食物链的概念;环境污染物的转归;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基本特征。

3.了解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环境介质对健康的影响。【教学内容】

1.环境、生物圈、生态系统、生态平衡、食物链的概念。2.环境的构成要素。

3.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4.环境污染的概念、种类、来源、环境污染物的转归。5.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基本特征。

6.空气、水、土壤、辐射、机械力与健康的相关概念及关系。

7.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概念与防治措施(碘缺乏病和地方性氟中毒)。【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教学时数】2学时,其中实践1学时。

第三章 社会因素与健康

【目的要求】

1.掌握社会、心理、行为因素的概念,三者影响健康的特点;心身疾病的概念、特点

和心身疾病防制的基本内容。

2.熟悉社会、心理、行为因素对健康的双重影响作用,尤其是三者不利因素对健康的危害作用,心身疾病的发病趋势及常见的心身疾病。3.了解心身疾病的危险因素。【教学内容】

1.社会因素与健康:

1.1社会经济、社会制度、人口、社会文化、社会支持、生活和工作环境、家庭因素的概念;

1.2社会因素对健康影响的特点。2.心理因素与健康:

2.1个性与健康(气质、性格); 2.2情绪与健康; 2.3应激与健康

2.4生活事件与健康;

3.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 3.1健康相关行为;

3.2“消极被动”的生活方式;

3.3不良生活方式(吸烟、酗酒、不良饮食习惯、不良性行为、网络成瘾综合征)4.心身疾病的防制原则:

4.1心身疾病概述; 4.2心身疾病防制。【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教学时数】2学时

第四章 职业因素与健康

【目的要求】

1.掌握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概念和职业性损害的概念;

2.熟悉职业有害因素的来源及其致病条件;熟悉常见职业病及危害。

3.了解影响职业性病损严重程度的因素;职业病的特点、诊断和处理;职业病的政策法规及预防 【教学内容】

1.职业有害因素与职业性损害的相关概念。

2.常见职业病危害(铅及其化合物中毒、一氧化碳中毒、苯中毒、矽肺); 3.职业病分类、特点与诊断;

4.职业病的政策法规及其三级预防; 5.基本职业卫生服务;

6.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控制策略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教学时数】2学时

第五章 食物与健康

【目的要求】

1.掌握营养的相关概念;合理营养及平衡膳食的概念及基本要求;食物中毒的概念、特征与分类;食品安全概念与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2.熟悉特殊人群营养、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食物中毒及其预防的主要内容;食品安全及其种类;安全购置食品的注意事项。

3.了解食物与营养相关疾病的关系;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理;食品安全事件;食品安全标准;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与使用原则。【教学内容】

1.食物营养成分及能量: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无机盐、膳食纤维、能量、植物化学物。2.合理营养:

2.1合理营养的概念与要求;

2.2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2.3食品营养价值的评定;

2.4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宝塔; 2.5食物的酸碱性;

2.6饮食调补与食物性味

3.特殊人群营养:孕妇、乳母、婴幼儿及青少年、老年人等。4.营养性疾病: 4.1营养失调概述;

4.2营养与心脑血管病;

4.3营养与糖尿病; 4.4营养与肿瘤; 4.5营养与肥胖病; 5.食物中毒及其预防:

5.1食物中毒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5.2细菌性食物中毒概述 6.食品及食品安全。【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教学时数】8学时,其中实践1学时。

第六章 描述性研究

【目的要求】

1.掌握疾病分布的形式;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现况调查、普查、抽样调查、生态学研究的概念与基本内容。

2.熟悉产生偏倚的原因、常见的偏倚及质量控制方法。

3.了解疾病三间分布的描述方法;各种描述性研究类型的目的、特点、种类和优缺点。【教学内容】

1.流行病学概述:

1.1流行病学定义及其内容; 1.2流行病学原理;

1.3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1.4流行病学的应用范围 2.疾病的分布

2.1疾病分布的常用测量指标。2.2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术语 2.3疾病分布的特征 3.描述性研究方法:

3.1个案调查、病例报告和病例分析; 3.2现况调查; 3.3筛检; 3.4生态学研究 3.5偏倚及其控制;

3.6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教学时数】2学时

第七章 分析流行病学方法

【目的要求】

1.掌握病例对照研究的概念和用途;比值比及相对危险度的含义和计算方法;队列研究的概念和用途。

2.熟悉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研究思路和各自的优缺点。3.了解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样本量的计算和资料的分析方法。【教学内容】 1.病例对照研究

1.1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特点、优缺点与用途; 1.2病例对照研究的设计类型; 1.3病例对照研究的设计;

1.4病例对照研究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 1.5病例对照研究的偏倚及其控制;

1.6病例对照研究中医药应用现况 2.队列研究:

2.1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特点、优缺点与用途; 2.2队列研究的类型; 2.3队列研究的设计;

2.4队列研究的资料搜集、整理分析; 2.5队列研究中的偏倚及其控制; 2.6中医药队列研究现况。【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教学时数】4学时,其中实践1学时。

第八章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要求】

1.掌握流行病学实验的概念,主要类型和优缺点;临床试验的设计原则。2.熟悉流行病学实验的基本特点;临床试验的设计基本步骤。3.了解临床试验的结果评价。【教学内容】

1.实验流行病学的概念、特征与用途; 2.实验流行病学的主要类型; 3.实验流行病学的优缺点;

4.实验流行病学与队列研究的异同;

5.临床试验的设计原则

6.临床试验设计的基本步骤; 7.临床试验常见的偏倚及控制; 8.临床试验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 9.进行人体实验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教学时数】2学时,其中实践1学时。

第九章 传染病防制

【目的要求】

1.掌握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的基本条件、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及感染谱、感染类型的相关概念;疫源地的概念及消灭的条件;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措施。2.熟悉传染病的控制与消灭的相关概念;中医药在传染病疾病防制中的作用。

3.了解预防传染病的策略;结核病及甲、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新发和再发感染病的防制。【教学内容】

1.传染病发生和传播的基本条件:病原体、宿主、传染过程等。2.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3.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4.传染病的预防措施。5.传染病的防疫措施。

6.传染病的控制与消灭。7.传染病的报告制度。

8.中医药在传染性疾病防制中的作用。9.结核病的防制。

10.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制。

11.新发与再发感染病的防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教学时数】2学时,其中自主学习1学时。

第十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制

【目的要求】

1.掌握慢性病的概念及慢性病防制策略。

2.熟悉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和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及防制措施。3.了解慢性病的现况。【教学内容】

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现况。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制策略。2.1心脑血管病的防制; 2.2恶性肿瘤的防制; 2.3糖尿病的防制;

3.中医药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制中的作用。【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教学时数】2学时,其中自主学习1学时。

第十一章 伤害防制 【目的要求】

1.掌握伤害的概念,伤害的预防策略和措施。

2.熟悉伤害的特征、分类及病因,伤害的测量指标、研究方法。3.了解各种影响伤害发生的因素,常见伤害防制。【教学内容】

1.伤害的概念和分类。2.伤害的危害及流行特征。3.伤害的原因及研究方法。4.伤害的预防策略。

5.伤害的三级预防和综合干预。

6.常见伤害的防制:道路交通伤害、自杀、溺水和跌倒。【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教学时数】1学时

第十二章 医源性疾病的防制

【目的要求】

1.掌握医源性疾病的概念;医院内感染、药源性疾病的类型及防制。2.熟悉医源性疾病的病因,医院内感染的形成与传播条件。3.了解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教学内容】

1.医院内感染概述。

2.医院内感染的形成与传播。3.医院内感染的诊断指标。4.医院内感染的防制措施。5.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概念。6.药物不良反应的常见类型。7.影响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8.药源性疾病的预防。【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教学时数】2学时,其中自主学习1学时。

第十三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目的要求】

1.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特征、分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策略和措施。2.熟悉临床医生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过程中的作用。3.了解近年主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危害。【教学内容】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控制方针和原则。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宏观预防与控制措施。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三级预防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教学时数】2学时,其中自主学习1学时。

第十四章 社区卫生服务

【目的要求】

1.掌握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和特点,社区干预研究的概念及分类。

2.熟悉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内容,社区干预研究的设计、实施及适用范围。3.了解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及社区干预中的作用。【教学内容】

1.社区与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2.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3.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内容。

4.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意义和作用。5.社区干预研究的概念与分类。

6.社区干预试验的设计与实施。7.社区干预研究的适用范围。8.中医药在社区干预中的应用。【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法。【教学时数】1学时

第十五章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目的要求】

1.掌握影响健康的因素。

2.熟悉健康的相关概念;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定义;疾病的含义;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关系。

3.了解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健康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与方法;健康促进的领域与基本策略。【教学内容】

1. 健康教育概述。

2. 健康的相关概念及其影响因素。3. 亚健康调制原则、诊断和干预。4. 健康促进的活动领域与策略。5.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关系。【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法。【教学时数】1学时

第十六章 临床预防服务与健康管理

【目的要求】

1.掌握临床预防服务的定义与特点;健康管理的基本内容。

2.熟悉临床预防服务的内容与原则;健康管理的基本步骤。

3.了解临床预防服务的内容和健康维护计划;健康管理的基本策略;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教学内容】

1.临床预防服务概述。

2.临床预防服务的内容与原则。3.健康维护计划。4.健康管理概述。

5.健康管理的内容与步骤、基本策略。6.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法。【教学时数】1学时

时 间 安 排

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与健康 第三章 社会因素与健康 第四章 职业因素与健康 第五章 食物与健康 第六章 描述性研究

第七章 分析流行病学方法 第八章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第九章 传染病的防制

第十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制 第十一章 伤害防制

第十二章 医源性疾病的防制

理论 2 1 2 2 7 2 3 1 1 1 1 1

实践/训 1 1

自主学习总学时 1 1 1

2 2 2 8 2 4 2 2 2 1 2 2 1 1 1 36 第十三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 第十四章 社区卫生服务 1 第十五章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1 第十六章 临床预防服务与健康管理 1 共 计 28

三、教材及参考资料

1.《预防医学》(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第2版)主编:申杰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预防医学》(“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第6版)主编:傅华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五篇: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

授课专业: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

学时与学分:总学时数为66(理论课36学时,实验课30学时),4学分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学性状,以及病原微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与人体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有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及从事由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本大纲所列内容都是要求学生学习的,但不是全部在课堂上讲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教学,也可由学生自学。教学内容的要求分三级,第一级为掌握的内容,要求学生牢记并能口述自由表达,还能应用这些理论解决临床相关问题并应用于后续课程;第三级为了解内容,学生对此内容应有一初步印象;第二级为熟悉内容,介于掌握与了解内容之间。

本大纲适用于我校五年制本科的临床、口腔、预防、检验等专业的教学。

二、理论课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

学时分配:0.5 学时

掌握:微生物的概念。熟悉:微生物的分类。

了解:微生物的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及发展史。

第一篇

细 菌 学

第1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学时分配:1.5 学时

掌握:细菌测量单位;细菌的基本形态;细胞壁肽聚糖的结构;革兰阳性和阴性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其意义;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的概念和功能;鞭毛的概念和功能;菌毛的定义、种类和功能;芽胞的概念,形成条件和功能;革兰染色法及其意义。

熟悉:细菌的排列方式;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核蛋白体、质粒等各种细菌都具有的结构;细菌细胞壁的功能;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的基本概念及其临床意义;;荚膜的化学组成、形成条件。

了解:细菌的大小;细菌L型的培养;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中介体的概念;细胞质内的核蛋白体,质粒,胞质颗粒在医学上的意义;核质的功能;鞭毛菌的分类;芽胞的形状、大小和位置;繁殖体的概念;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单染色法;抗酸染色法;特殊染色法。

第2章

细菌的生理

学时分配:2 学时

掌握:根据细菌代谢时对分子氧的需要与否的分类(专性需氧菌,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和专性厌氧菌);病原菌的生长温度;细菌的合成性代谢产物:热原质、毒素和侵袭性酶、色素、抗生素、细菌素、维生素;培养基的概念;细菌在液体、固体和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菌落和纯培养的概念、人工培养细菌的用途。熟悉:专性厌氧菌在有氧环境中不能生长的可能原因;细菌的生长曲线,细菌群体生长繁殖规律;细菌人工培养所需的条件。

了解:细菌的理化性状;细菌的营养类型;细菌的营养物质;细菌生长的物理条件;了解细菌的能量代谢;细菌的分解性代谢产物;细菌个体的生长繁殖;常用培养基的种类;细菌分类的层次;种、属、亚种和变种、血清型、噬菌体型、细菌素型、生物型和菌株等的基本含义;细菌的命名法。

第3章

消毒与灭菌

学时分配:1 学时

掌握:消毒、灭菌、防腐和无菌的含义;干热灭菌法:焚烧、烧灼、干烤;湿热灭菌法有巴氏消毒法、煮沸法、流通蒸气消毒法、间歇蒸气灭菌法、加压蒸气灭菌法;滤过除菌法的原理和应用范围。

熟悉: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了解:物理消毒灭菌法的种类;干热灭菌法与湿热灭菌法效力的比较;电磁波辐射杀菌法:紫外线的杀菌机理及应用范围;电离辐射;超声波杀菌、干燥与低温抑菌法;化学消毒灭菌法;消毒剂种类、杀菌机理和应用。

第4章

噬菌体

学时分配:1 学时

掌握:噬菌体的概念和主要生物性状:形态、结构、化学组成;毒性噬菌体的概念;温和噬菌体的概念;温和噬菌体的溶原性和溶菌性周期,而毒性噬菌体只有一个溶菌性周期。

熟悉:毒性噬菌体在敏感菌内的增殖过程。

了解:了解其与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的关系;噬菌体的抗原性、抵抗力;噬菌体的应用。

第5章

细菌的遗传变异

学时分配:2 学时

掌握: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染色体、质粒;基因的转移与重组的方式;转化的概念;接合的概念;R质粒的接合:耐药质粒的组成及接合与耐药性的关系;转导的概念;溶原性转换的概念。

熟悉:质粒的共同特性;突变的概念;转化的过程;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的过程。了解:转位因子的组成、分类;基因突变的规律:突变率、突变与选择、回复突变;接合性质粒有F质粒、R质粒、Col质粒、毒力质粒等;F质粒的接合;了解原生质体融合;细菌遗传变异研究的实际意义。

第6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学时分配:2 学时

掌握:条件致病菌的概念;正常菌群的概念;正常菌群变为条件致病菌的特定条件和医院获得性感染;细菌的毒力:侵袭力有菌毛、荚膜等菌体表面结构和侵袭性酶等;毒素有外毒素和内毒素;细菌侵入的数量;细菌的侵入部位;非性异性免疫的屏障结构(皮肤粘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吞噬细胞和体液因素(补体、乙型溶素、溶菌酶等);吞噬细胞的吞噬后果;感染来源(外源性感染,带菌者、病畜和带菌动物在感染中的意义;内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的概念);感染类型(不感染、隐性感染、潜伏感染、显性感染和带菌状态,全身感染有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

熟悉:感染(或传染)、病原菌、非病原菌的概念;特异性免疫:胞外菌、胞内菌和外毒素感染的免疫以及它们的特点。

了解:正常菌群的分布概况、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细菌的致病性;传播方式与途径;环境因素对感染的影响。

第7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学时分配:1 学时

掌握:标本的采集和送检的原则;人工免疫的概念、人工主动免疫的用途及其常用的生物制剂;人工被动免疫的用途及其常用的生物制剂。

熟悉:致病菌的检验程序;血清学诊断的种类。了解:致病菌的其他检测法。

第8章

球菌

学时分配:2 学时

掌握:葡萄球菌属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抗原构造、葡萄球菌属的致病物质、葡萄球菌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法;链球菌属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及分类、A群链球菌的致病物质、A群链球菌所致疾病、ASO试验;肺炎链球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的形态、培养、抵抗力、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熟悉:葡萄球菌属的分类。

了解:葡萄球菌属的抵抗力、免疫性、防治原则、耐药株问题、自身菌苗疗法;链球菌的抵抗力、Dick试验、Schultz—Charlton试验、防治原则;肺炎链球菌的抗原构造与分型、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多价荚膜多糖菌苗;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的免疫性、防治原则;卡他布兰汉菌。

第9章

肠杆菌科

学时分配:2 学时

掌握:志贺菌属的抗原构造、分类、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法;沙门菌属培养、生化反应、抗原构造、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法、肥达试验、带菌者的检出与意义、防治原则。

熟悉:引起腹泻的大肠杆菌类型与致病特点。

了解:肠杆菌科的通性:形态结构、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变异;志贺菌属的免疫性、防治中存在的问题(耐药性问题、菌苗预防问题);沙门菌属的免疫性;克雷伯菌属中的肺炎克氏菌的致病性;变形杆菌属的抗原构造与分型、致病性。

第10章

弧菌属

学时分配:1 学时

掌握:霍乱弧菌的形态结构、培养特性、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法、预防原则;掌握副溶血性弧菌的嗜盐性、神奈川试验。

了解:霍乱弧菌的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型、抵抗力、免疫性;副溶血性弧菌的形态、培养、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防治原则。

第11章

厌氧性细菌

学时分配:1 学时

掌握:厌氧菌的分类;破伤风梭菌的形态特性、培养特性、抵抗力、致病物质及其致病机理、类毒素与抗毒素的应用;产气荚膜梭菌的形态结构、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肉毒梭菌的抵抗力、毒素分型、致病机理、所致疾病。

熟悉:产气荚膜梭菌的防治原则;无芽胞厌氧菌致病的条件、学时分配:感染特征、微生物学检查法。

了解:厌氧菌的分布;破伤风梭菌的生化反应、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产气荚膜梭菌的培养特性、微生物学检查法;肉毒梭菌的形态培养、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艰难梭菌的致病性;无芽胞厌氧菌的常见菌属、所致疾病、防治原则。第12章 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

学时分配:0.5 学时

掌握:放线菌属的形态染色、硫磺样颗粒。熟悉:放线菌的致病性、与龋齿和牙周炎关系。

了解:放线菌的概念;放线菌属的培养特性、微生物学检查法;诺卡菌属的致病性。

第13章

棒状杆菌属

学时分配:0.5 学时

掌握:白喉棒状杆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特异性类毒素预防和抗毒素治疗或紧急预防。

了解:锡克试验、微生物学检查法;其他棒状杆菌。

第14章

分枝杆菌属

学时分配:2 学时

掌握:结核分枝杆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致病机理、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与用途、微生物学检查法、卡介苗预防;麻风分枝杆菌的形态染色、致病特点。

熟悉: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与变态反应关系。

了解:分枝杆菌属的通性与分类;结核分枝杆菌的生化反应、变异性;非结核分枝杆菌的分组、致病性;麻风分枝杆菌的实验动物、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第15章

动物源性细菌

学时分配:1学时

掌握:布鲁菌属的种类、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鼠疫杆菌的形态特性、致病物质、特异性菌苗预防;小肠结肠炎耶氏杆菌的致病性;炭疽杆菌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致病物质。

熟悉:鼠疫临床类型、炭疽临床类型。

了解:动物源性细菌的概念;布鲁菌属的形态结构、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型、抵抗力、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布氏菌素试验、防治原则;鼠疫杆菌的培养特性、抗原构造、抵抗力、变异、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小肠结肠炎耶氏杆菌的形态、培养特性、抗原构造、诊断和防治;假结核耶氏杆菌;炭疽杆菌的抗原构造、抵抗力、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Ascoli试验、防治原则;蜡样芽胞杆菌及其他需氧芽胞杆菌;弗朗西丝菌属中的土拉弗氏菌的形态;致病性。

第16章

其他细菌

学时分配:0 学时

了解:流感嗜血杆菌的形态、培养、抗原构造与分型、所致疾病、免疫性、生物学检查法、特异性预防问题;百日咳杆菌的形态、抗原构造与分型、变异、抵抗力、致病物质、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特异性预防;空肠弯曲菌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抵抗力、生化反应、致病性、免疫性、诊断与防治;幽门螺杆菌的形态、培养、生化反应、感染特点与所致疾病;军团菌属的形态、培养特性、抵抗力、致病性、诊断与防治;绿脓杆菌的形态、培养、分型、致病物质、诊断与防治。

第17章

支原体

学时分配:0.5 学时

掌握:支原体的形态结构、培养特性、繁殖方式。肺炎支原体所致的疾病。熟悉:支原体的种类与所致人、畜疾病;与细菌L型的区别。

了解:支原体的生化反应、抗原构造、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法。肺炎支原体的分布。与人类有关的其他支原体 第18章

立克次体

学时分配:0.5 学时

掌握:立克次体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外斐氏反应;致病物质与致病机理。普氏立克次体所致疾病及其传播方式。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所致疾病及其传播方式。恙虫病立克次体所致疾病及其传播方式。

了解:立克次体的抗原构造;免疫性、诊断与防治原则。了解贝纳柯克斯体:形态染色、培养、变异、抵抗力、致病性、诊断与防治。了解汉塞巴通体:致病性、诊断与防治。

第19章

衣原体

学时分配:1 学时

掌握:衣原体的概念、共同特征。衣原体的发育周期、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掌握沙眼亚种的致病性,传播方式。掌握性病淋巴肉芽肿亚种所致疾病及传播方式。

熟悉:沙眼衣原体的分类。肺炎衣原体的致病性。

了解:了解衣原体的分布、抗原构造与分类、致病性与免疫性。沙眼衣原体血清型与所致疾病关系、微生物学检查法。了解肺炎衣原体的形态、结构、培养、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第20章

螺旋体

学时分配:1 学时

掌握: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梅毒螺旋体):形态、;所致疾病。伯氏疏螺旋体:所致疾病。钩端螺旋体: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特异性免疫预防。

熟悉: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梅毒螺旋体):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伯氏疏螺旋体:形态染色、培养特性。钩端螺旋体:抵抗力。

了解:螺旋体分布、种类。了解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梅毒螺旋体):培养、抵抗力、防治原则。了解伯氏疏螺旋体:分类、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了解回归热疏螺旋体。了解奋森疏螺旋体。了解钩端螺旋体:分类、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第二篇

真 菌 学

第21章

真菌概述

学时分配:1 学时

掌握:真菌分类、真菌菌落的类型、真菌的致病性 熟悉:真菌的定义。形态与结构、了解:真菌的培养特性,抵抗力、免疫性。真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真菌感染防治原则。

第22章 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学时分配:1 学时

掌握:新型隐球菌: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负染色法)。假丝酵母菌(念珠菌)的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熟悉:假丝酵母菌(念珠菌)的生物学性状。熟悉新型隐球菌:形态特点。了解:皮肤癣真菌常见的种类。假丝酵母菌(念珠菌)的免疫性。

第三篇

病 毒 学

掌握:病毒的概念。

熟悉:病毒最重要的特征,医学病毒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在医学微生物学中的地位。第23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学时分配:2 学时

掌握:病毒体的概念;病毒的大小(病毒的测量单位),病毒的形态;病毒体的结构;病毒的核酸与蛋白质;病毒干扰现象的概念;病毒灭活的概念。

熟悉:病毒的形态;病毒的培养与增殖:病毒培养的方法;病毒的增殖:病毒的复制周期:概念和四个步骤——吸附与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与释放;病毒间干扰的可能机理。

了解:病毒的异常增殖:缺陷病毒和顿挫感染的概念;病毒的遗传与变异;病毒的分类。

第24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学时分配:1 学时

掌握:病毒感染的方式: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概念和举例);病毒感染的类型:显性感染、隐性感染,急性感染、慢性感染,持续性感染(慢性感染、潜伏感染和迟发感染)的概念和举例;

熟悉:细胞水平的病毒感染:溶细胞型感染、稳定状态感染、细胞凋亡、细胞增生与细胞转化、病毒基因的整合;干扰素的定义、分类、功能、抗病毒机制、意义;NK细胞。

了解:病毒感染对免疫系统的作用;抗病毒免疫:特异性免疫。

第25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学时分配:1学时

掌握:病毒的诊断:病毒标本的采集与送检原则。

熟悉:病毒的诊断:检测病毒核酸的方法;病毒感染的预防:特异性预防。了解:抗病毒治疗。

第26章

呼吸道病毒

学时分配:2 学时

掌握:掌握流感病毒: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表面抗原(HA、NA)及其功能、分型与变异。掌握风疹病毒:垂直感染与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的关系。

熟悉:熟悉流感病毒:培养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熟悉麻疹病毒:致病性,与SSPE的关系;免疫性,特异性预防。

了解:了解主要的呼吸道病毒的种类:正粘病毒:流感病毒;副粘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麻疹病毒、副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其他呼吸道病毒:(腺病毒、鼻病毒、风疹病毒、冠状病毒、呼肠病毒)。了解流感病毒:抵抗力;特异性预防。了解麻疹病毒:生物学性状(形态、结构、血凝、培养等)。了解腮腺炎病毒:致病性与免疫性。了解腺病毒: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了解风疹病毒:致病性。

第27章

肠道病毒

学时分配:1 学时

掌握:掌握脊髓灰质炎病毒:致病性与免疫性;防治原则。

熟悉:熟悉脊髓灰质炎病毒: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抵抗力。熟悉柯萨奇病毒与埃可病毒和新型肠道病毒:致病性特点。

了解:了解主要肠道病毒的种类、型别。了解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法。

第28章

急性胃肠炎病毒

学时分配:0.5 学时

掌握:人类轮状病毒的形态特点。熟悉:人类轮状病毒的致病性。了解:了解急性胃肠炎病毒的种类:轮状病毒、杯状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了解杯状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的致病性。

第29章

肝炎病毒

学时分配:1.5 学时

掌握:掌握甲型肝炎病毒:传染源、传播途径。掌握乙型肝炎病毒:形态与结构、抗原组成;致病性与免疫性——传染源、传播途径、致病与免疫机理;微生物学检查法——乙型肝炎抗原抗体(两对半)的检查、检查结果的分析及其意义。

熟悉:熟悉人类肝炎病毒的类型。熟悉甲型肝炎病毒:致病机理、免疫性。熟悉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结构与复制方式、编码的抗原;致病性与免疫性——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防治原则——综合性预防措施;特异性预防:被动免疫、主动免疫。

了解:了解甲型肝炎病毒: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病毒感染模型、病毒的培养;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了解乙型肝炎病毒:生物学特性——动物模型与组织培养、抵抗力。了解丙型肝炎病毒(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了解丁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点、致病性。了解戊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

第30章

黄病毒

学时分配:1 学时

掌握:掌握乙型脑炎病毒的.流行环节——传播媒介、传染源和储存宿主。熟悉:熟悉乙型脑炎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防治原则。

了解:了解黄病毒的概念、我国常见的种类、和共同特征、临床表现类型。了解乙型脑炎病毒:生物学性状一—形态与结构、培养特性。了解登革病毒:流行环节和致病性特点。了解森林脑炎病毒的流行环节。

第31章

出血热病毒

学时分配:0.5 学时

掌握.:掌握汉坦病毒的流行环节。熟悉:熟悉汉坦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了解:了解人类出血热病毒的分类。了解汉坦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培养、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了解新疆出血热病毒的可能传播途径。

第32章

疱疹病毒

学时分配:1 学时

掌握:单纯疱疹病毒:致病性。

熟悉:疱疹病毒的概念,主要疱疹病毒的种类及其所致主要疾病、共同特点;各型疱疹病毒与肿瘤形成的关系(疱疹病毒的致癌潜能)。

了解:了解单纯疱疹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培养、血清型别。了解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的致病性。了解巨细胞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EB病毒的致病性。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学时分配:1.5 学时

掌握: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防治原则。:.熟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形态、结构和复制;感染过程、致病机理;微生物学检查法(抗体检测、检测病毒)。

了解:了解逆转录病毒的种类。了解人类嗜T细胞病毒:所致疾病。

第34章

其他病毒

学时分配:0.5 学时

掌握:掌握狂犬病毒的形态与结构(内基氏小体)。熟悉:熟悉狂犬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了解:了解人乳头瘤病毒的致病性。

第35章

朊病毒

学时分配:0.5 学时

熟悉:朊粒的含义。

了解:朊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prion病的共同特征。

微生物学教研室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