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低年级音乐中的律动教学
低年级音乐中的律动教学
杨 映
律动又称为音乐动作,是在音乐伴奏下,根据音乐的性质、节拍、速度、力度等,有规律地反复地做某一个动作或一组动作。它对儿童身心的健康、情操的陶冶和智力的开发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也为学习音乐舞蹈奠定基础。瑞士著名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兹认为:人对音乐的情绪体验及人对自身情绪体验的认识反映都是通过自己的身体和动作来进行的,在音乐训练中,只训练耳朵和嗓子是不够的,人的整个身体都必须经受到训练。音乐教学要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魅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美感,感觉美,欣赏美。对于小学低段儿童,关键是利用律动来接受音乐教育,接受音乐美的熏陶。一.根据律动的性质,将律动划分为固定律动和即兴律动,将它们有机地穿插在教学过程中。
1.固定律动是在课堂中某一特定时间里,进行的常规律动。它可以缓解疲劳状态,创
造课堂气氛。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长时间的学习会让小学生产生心理疲倦。针对这一现象,我在学生上新课之前安排了一些音乐律动,这个律动可以和节奏有关的游戏,也可以根据拍子做动作。如可以让学生听着变换的旋律打固定的节奏型,这对节奏的掌握很有帮助。或者根据本堂课要教唱的新歌的节拍让学生跳跳基本舞步(低段音乐教学中一般为二拍子和三拍子)等。这样既缓解了学生的疲劳状态,使学生大脑得以调整,还调节了课堂气氛,保持了学生愉快的学习心情,有利于进行下面的新课教学。
2.即兴律动是根据音乐含义、节奏作即兴创作的律动,它可以是教师创作,也可使学生自己创作,更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是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放在首位。而现在,作为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则要把创造性贯穿于审美教育的始终。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当低年级学生学习歌曲时,他们往往不满足于安静地听音乐,他们有时会情不自禁地加上一些动作,这表明边唱边动作或边听音乐边动作更符合儿童表达情感的特点。所以,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鼓励他们创编与歌曲或乐曲相应的律动加以表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二.根据歌曲(乐曲)的特点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来创编律动。1.根据拍子来创编律动的动作。
在低段音乐教学中,主要是以二拍子和三拍子为主。如二年级下册的歌曲中《小树快长高》、《小企鹅》等都是二拍子的歌曲。三拍子的歌曲有《布娃娃弹琴》、《布谷》等。可以根据歌曲的节拍,请小朋友做各种各样二拍子和三拍子的律动。
2.根据歌词来创编律动的动作。
如歌曲《大树妈妈》、《祖国,祖国,我们爱你》就可以根据里面的歌词来创编动作。“大树妈妈,个儿高,托着那摇篮唱歌谣,摇呀摇,摇呀摇,摇篮里的小鸟睡着了……”“画小
鸟飞在蓝天里,画小草长在春天里……” 3.根据情景来创编律动的动作。
如《大鹿》这首歌曲具有童话色彩的法国民歌。描述大鹿看见小兔遇险后,临危不惧、挺身相救的情景。可以创编情景律动。4.根据衬词来创编律动动作。
如歌曲《过新年》中的衬词“咚咚咚咚仓”可以作出敲击乐器的动作。三.律动在音乐教学中对儿童的重要意义。
1.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有着定向和动力作用。杨贤江曾说:“学习成功的第一要素是学习的功课一定要适合自己的兴趣。”低段儿童活泼好动,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我们教师要想激发儿童的这种求知欲望,就要满足他们好动的天性,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们能在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边唱边表演,随着音乐做各种律动,对音乐产生极大的兴趣。
2.把音乐和肢体语言结合起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于低段的音乐教学,要想解放学生的思维模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让儿童在音乐课上不仅使用听觉,而且通过积极的联想和想象,还要加上视觉、触觉的活动去把
握、创造一些所联想到的形象表达。三.把音乐舞蹈、表演想结合,为学生学习舞蹈和表演艺术奠定基础。
目前,有部分学校把舞蹈教育看作是一些有特殊天赋的学生的事,是部分学生选修的兴趣活动。其实,舞蹈是人类很自然的动作。是每个学生都能掌握的动作。低段的歌曲,不管是演唱的、欣赏的,都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动作来表演,达到手、脚、眼神等的协调,让学生慢慢积累动作语言,接受舞蹈艺术的练习。
如在学唱完《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后,让学生到班里的“小舞台”上表演,大家评议,改进动作,美化表现,增加队型变化……最后,在教室的“舞台”中展现可爱的洋娃娃和小熊。
这样,学生在律动中感觉了舞蹈艺术。
音乐是流动的艺术。律动是低段音乐教学中更为重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另外,在音乐教学律动中,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1.音乐律动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2.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积累生活经验。
3.凭借直观道具、夸张动作、形象语言激发儿童的表现欲望。
4.将音乐律动和其他音乐活动形式有机结合。5.及时表扬,重点指导,鼓励儿童积极参与。
总之,律动打破了传统音乐学科的单一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静动相辅相成,以动态的韵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从而更快达到教育教学目的,在音乐教学 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篇:音乐教学中的体态律动
音乐教学中的体态律动
一、体态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一)运用体态律动表现音乐的节奏
我们知道,节奏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而言,在音乐中,欢快、热烈往往用快速的节奏展现;忧伤、庄重往往用节奏较慢的音乐体现。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体态律动,自主感受音乐节奏。举例来说,在《瑶族舞曲》的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步行,表现音乐所包含的从容和安稳的感 觉;在《伏尔加纤夫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讲台上进行慢步的行走,体会纤夫那种沉重的感觉。此外,指挥动作同样也是一种体态律动。在表现音乐 中包含的慷慨、激昂和愤怒的情感时,指挥动作较大;而在表现平静、温柔的情感时,指挥动作幅度较小。举例来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欣赏学习中,教师的指挥动作可以坚定、快速,用以表现中国人民解放军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在《向新世纪诉说》的学习中,教师的指挥则可用柔弱、缓慢的动作,充分表现音 乐的悲壮。
(二)运用体态律动体现音乐的音调
实践证明,音调和节奏的有效结合是表达音乐情感的重要方式,因此音调和节奏是相辅相成、联系紧密的。在利用体态律动展示音乐的音调时,教师可以通过人体的 肌肉活动来体现。例如,在4/4节拍中,弱拍的时候,教师可向上拍一只手,第四弱拍和弱拍相同,强拍向下拍两只手,次强拍向下拍一只手;在3/4拍的动作 中,表现强拍的时候,教师可向上拍手,表现弱拍的时候再用一只手分别拍两条腿以下;而2/4的动作表现和其他相似,强拍的时候,教师单手上拍,弱拍的时候 只需拍一下腿即可。这些动作能够直观形象地体现出音乐的音调,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三)通过体态律动,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欣赏
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学生能够通过肢体动作表现出对音乐的感受。例如,在运用体态律动表现高音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将身体稍稍向上伸展,听到中音的时候,再将 手平放在胸前;在听到低音的时候,教师可指导学生将身体微微向下倾斜,让手臂自然放松,并从中体会节奏的快慢和音调的变化等。例如,在《梁山伯与祝英台》 的欣赏学习中,教师可以在音乐欣赏后提问:通过欣赏音乐,你们听出了哪些内容呢?然后再指导学生扮演音乐中的音调,并随着音调的变化,灵活地改变身体动 作。通过这样的律动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感知音乐,进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二、运用体态律动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诚然,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体态律动能够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但是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体态律动的运用中,同样存在一些必须注意问题。首先,体态律 动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方式,因此教师在实际的运用中应该注意适度的问题,不能将宝贵的课堂时间全部都用在体态律动教学中;其次,在运用体态律动进行教 学时,教师不能在课堂上一味地凸显自身的主体地位,应该以学生为主体,选取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减少学生对音乐课的厌烦 感;再次,在体态律动教学中,教师还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自由地学习音乐知识,减少不必要的束缚。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体态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该紧随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脚步,积极转变教学思维,让体态律动教学法得到长足的发展。
第三篇:奥尔夫音乐教学中的律动教学
律动的教学并不始于奥尔夫,而是整个欧洲在本世纪初的一种思潮。“那是在二十年代的时候对人体、对从事体育、体操和舞蹈的一种新的感觉。支配着欧洲的青年。”奥尔夫。达尔克罗斯、拉班、维格曼是这个潮流的代表人物.特别是达尔克罗斯作为一位音乐学院的教师,创造了体态律动的音乐教育体系风靡欧洲。奥尔夭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和创造了自己的体系。所以说奥尔夫的结合动作的教学方法是从达氏吸收并发展起来的,没有本质的区别。主要区别在于达氏动作使用的音乐只限于钢琴l但奥尔夫扩大到一切声响首先是敲击乐器和音条乐器.另外在嗓音方面也都包括进去了。达氏的动作训练音乐与西方音乐体系更接近,尤其对乐理、练耳、即兴等均是西方音乐体系的,它在系统性上比奥尔夫更清晰.而奥尔夫在音乐语言体系上更开放些。特别是由于要求与动作结合的音乐是由学生亲自参与演奏的,不可能在艺术性上要求那么高。再一个重要区别是达氏的教师本人钢琴演奏水准尤其即兴水准要非常高,而奥尔夫体系则完全不这么要求。
一、奥尔夫的动作训练从人类最常见、最普通的走跑开始,从通过动作进行节奏训练起步。l听鼓声做动作练习听教师的鼓声“走”(一拍节奏)、“跑”(半拍节奏),开始是自由的走、跑,也可用围成一或两个圆圈活动,这里关键的是动作要与鼓声相合,能走在点上,迅速反应鼓声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可加上音量、速度的变化;前后转向的变化;开始与停止的训练等等,还可以在停止时下一个动作口令;训练反应能力。这种口令包括一个规定的动作如“蹲下”、“趴下”、“一条腿抬起”;也可以不规定动作由学生自己创造一个造型动作:还可发口令:“几人一组!”(数字)或规定二人一组,用身体某部位相碰等等“、等等。这方面的游戏特别多,只要教师不断开动脑筋会有更多可能性挖掘出来。
2声势练习奥尔夫和凯特曼创造的用具体动作发出响声的练习--”声势“是对世界音乐教学的一大贡献,我们称为”古典声势“,这是根据四部合唱设计的控指(女高音)、拍手(男高音)、拍腿(女低音)、跺脚(男低音)四个声部。
它们的记谱是这样的:符干朝上为右(指、腿、脚),符干朝下为左(指、腿、脚〕捻指一般是双手,少数才分开左右 由于不易打出声响,可建议学生用弹舌协助动作发声。
在他们二人合作的《学校教育》第一卷中专门有一部分”节奏一旋律练习“。这是最早的成果之一,里面提供了大量声势训练及教学中应用《合奏、伴奏、即兴等等)的练习范例,有极高的价值,是一部传世佳典。
1)声势可以说是动作教学的最基础方法,它可以从拍手开始,发展到四种方式,现在各国还有根据非洲、拉丁美洲以及美国本土的民间歌舞中原有的形式增添不少新的内容如拍胸、拍头、拍臀,脚下音色丰富的踢吐节奏等。对训练节奏感、反应能力、身体的谐调能力及即兴有非常好的效果,也深受孩于们欢迎。
2)声势与节奏朗诵结合,如为儿歌童谣伴奏。使学生一脑多用,丰富的声响与多声部的合作令他们学习兴趣更浓。
3)声势作为一种声响加入敲击乐合奏之中 这对于的班级教学非常合适乐器不够,就轮流奏乐与做声势,同样可以人人参与。真正体现唱、说、动、泰融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4)声势进行即兴是最方便、最容易的一种手段。
①”问答“,实际是摸仿.即兴一般是从摸仿进入,老师(或其他某同学)做一个四拍子气势(二拍子由于太短小一个小节不适于做节奏训练的基石)学生模仿。这种练习也可分成小组或两人一组进行。
②”接龙“有接见和接头两种 接见容易 即教师相四拍,学生重复后两拍,自己创造两拍不同的节奏。接头是学生要摸仿教师关两拍节奏,再创造两拍自己的节奏。
③卡农,这是有一定难度的练习教师拍四拍开始,然后不断四拍一个基石36拍下去,学生则在老师拍第二组基石同时,拍出前一组基石,他们必须边听新的一组节奏,而又同时把前面一组基石做出来 一心二用,相当难。这里有一个窍门:即领拍的人必须是一组基石节奏难一点,下一组一定要很容易,象以000d或dxoxo 这样的,节奏间隔进行,否则必定难以进行下去。
④问答句即兴,教师(或学生)拍四拍至八拍的节奏,学生回答自己即兴的节奏,这种问答要有乐句的起与答的感觉。
⑤小回旋曲即兴,四人一组(分a、b、c、d),每人四拍,教师可临时请其中一人如 b,那 b就做主部,即兴四拍,变成 b a b c b d b。其他三人即兴自己不同节奏,但b必须在别人拍后回到自己原来即兴的那个节奏上。这就在即兴的基础上增加记忆练习,同时开始接触结构。
声势做即兴的方式非常丰富。由于人人容易学会,又是身体动作;不用任何条件即可进行教学,的确是种极好的教学手段。
放松紧张练习这是主动体验和学会控制动作的重要练习对于学生,不可用枯燥的操练,要用许多比喻、童话在游戏中中进行,如小雪人。小木偶 豆蔓的成长-一这些练习也可配上打击乐。体味看的见的声响感觉。借助道具和器械(报纸、沙巾。汽球、沙袋、铁环、棍棒各种球类)发展动作的技能和培养创造力,也有许多游戏和方法,这些是在为将来适应环境和生活做准备的练习。这此教具必须简单和熟悉。在生活中抬手便可取得,这是适于开端的方法。4 对空间方位及运动形式(行动的线路和方式)的练习这是律动训练的一个基本训练方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对儿童全面地开发和精心地培养,许多家长从小到大除了学走路,给予关注之外,从来对孩子的动作发展不予理采,把人类的这方面潜能浪费不说;还养成许多坏动作习惯。
二、动作与音乐结合的一些方法音乐的基本要素就是音高、音长(节奏、速度)音量、音色。四个要素,作为基础入门还要包括简单、小型的曲式、结构。音乐的这些要素,要通过动作使其音响外化为看得见的;又通过动作深入肌体变为更深的感觉、体验;正象斯特37拉文斯基说的”音乐必须被看见,这样才能得到恰当的呼吸。“加登纳教授在讲到音乐智能和身体动作智能关系时说:”在某种程度l说,音乐本身最好还是被看成一种延伸的手势 一种由身体(至少是含蓄地)所执行运动和方向。“在奥尔夫教法中大量地把音乐中各要素通过身体来反映l根据身体动作用音乐的音响来表现的教学。比如音的高低,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分析,儿童的认知感觉总是从大到小的,所以他们对孤立的音那个音高那个音低辨别起来要比音区作起步难的多。一首歌在高八度和低八度唱。他们立即可以用身体表现出来,在一段比较简单,明显的曲调高低起伏中 他们可以随音乐用动作表现其高低变化。同样当一段音乐中有快与慢不同变儿时 要求他们用动作表现是比较容易的,或反之 一位小朋友用自己的动作表现快慢、强弱,其他同学用打击乐把看到的敲出来,在音条乐器上把高低音敲出来,用嗓音把动作所要表达的意思唱出来.这里既有即兴能力的发挥,又有听力和反应能力的训练。
三.动作在人际关系方面的教学奥尔夫教育体系是为”学校的“.工作形式是集体教学,但这种教学不是整齐划一的大齐奏、大齐唱,或统一动作式的操练动作,各式各样的多声练习方法贯穿其中。有时一个人身上就有两个甚至四个声部动作在进行。而大量的课例是训练学生相互间的合作默契。
l照镜子游戏先让大家讲座照镜子有什么特点:两个人动作一样,但相反,一个领一个被领等等,然后两人一组做动作即兴,这里关键是领的人,要照顾被领的人跟的上动作,要给予提示等,而跟的人反应要快。游戏时还要交换角色,体会不同角色。2吹玻璃》的游戏两个一组,一个是吹者 一个当玻璃,吹者可按自己想象的通过吹(不能说话,手不能碰玻璃来”指挥“玻璃。但”玻璃“必须在吹的部位动。至于怎么动却可按自己的意愿,双方都有有一定主动性,互相又要配合,造出一个”独特“的玻璃制品来。这个游戏在培养创造能力上很有特点。但所的孩子要在游戏中互相配合。
38器构造的原理等等,在西方欧美中小学教材里都加进了这些内容,而在各类乐器中最容易做的就是打击乐器了,比如易拉罐 纸杯中放沙子当散响 也可将酒盖并串起来当串铃:那怕一双筷子就是木质乐器;可以发出共鸣声的纸箱,饮于桶都可以当鼓类乐器;比较难做和找到替代物的就是金属类乐器了,但玻璃杯的声响也有类似点。当孩子们(甚至中学生)使用自己制作的打击乐奏出一个自己设计的打击乐合奏时他们的体验 愉悦的心情和兴趣一点不亚于用真的乐器。自制乐器不仅是摆脱内容条件限制,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
2有固定音高的乐器1)音条琴主要是木质的高、中、低木琴和金属的高、中、低铝板(或钢片等合成金属的)琴l 还有声音更高更清脆的小钟琴。
2)竖笛分为高、中、低音三种 主要演奏旋律,为奥尔夫乐队的编制提供更多可能性。
3)在奥尔夫乐器编制中也有少量的弦乐,主要指像倍大提琴那样的只有两板弦的低音弦乐器。
从以上介绍不难看出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乐器使用上有较大灵活性,非常实用,可根据各个学校,各个老师的实际情况灵活应用。
三、乐器在奥尔夫音乐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l 从多声的节奏朗诵,声势转换成节奏乐的伴奏、合奏如:?李钢i换成鼓舶xxi节奏daf二d换成双响筒d二二x节奏d图见备更d换成串铃1三二二二d节奏全班分三组 每人一件乐器。这就是一个最简单的三声部节奏乐队了。由于每一个声部只演奏一个固定音型,无任何技术负担 教师还可以指挥声部的进进40出出,学生只需跟随着指挥开始、停止。强弱快慢变化即可,又不看谱,又不会担心出错。如果用这个节奏乐为一首大家熟悉的两拍子的童谣或歌曲做伴奏,边说(唱)边奏,又使音乐更丰富,会令学习更加有趣。
通过探索式的学习了解乐器。
比如有个课例叫”鼓的故事“回 每人发一个铃鼓。先看看自己手中这个乐器上面有什么东西,用手摸摸各个部位 再用各种办法试试会发出什么声音。这时的教室肯定很热闹。然后要每一个学生轮流想出一个敲击的方法6大家模仿他发出这个声音。每人要不同的声音.于是敲鼓皮、敲邦子,用手掌拍,用手指弹用手指划鼓皮,晃动铃响,以至把铃鼓放地上转-…、孩子们会想出各种各样方法发出声响,而大家摸仿又是一种新的学习。在这些基础上,可以用鼓敲各种节奏大家摸索仿:还可以做音量,节奏变儿,学生轮流当指挥。一个鼓象一棵种子,可有很多的发展 开发出一株大树。
3利用打击乐器进行节奏训练的例子还包括节拍的学习,读谱(节奏谱)的练习等等,奥尔夫的《学校教育》五卷本有许多例子。4 用节奏乐对话,”讲“故事。
这又是一个即兴的课题,可以两人一组任意接挑选一件打击乐器,用它来相互”聊天“,或表现一个敲击乐”小品",如一人看报,一人老去吵他 两人争执起来,又和好等等。还可以大家分组设计一个故事,用打击乐器伴奏动作来表现---.5 音条乐器亡是通过大肌肉活动来敲击奏乐,对任何人都是极容易学会的,奥尔夫的音条乐器有个设计非常精致:每架琴一般十三至十五个音条,每个音条可以摘取,这样在初学入门时,有时只用2--3个音来奏时,为怕学生敲错音,即可将其他间音条摘掉。奥尔夫为孩子们设计的音乐完全是从原本性音乐出发的,比如开始只用5 3侈。mi)两个音的歌曲,一学就会.在之后较长一段时间里只用五声音阶编写歌曲,这些歌曲由于没有半音,非常容易学习和记忆,更重要的是这种五声音阶歌曲,当做多声练习时不会产生刺耳的不谐调音响,不像在和声性的歌41曲中有和声的规则限制。它是一种横向线性的音乐。这是原本性音乐的特点。
6固定音型的应用这是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最突出的特点,一段较长的音乐只用一个节奏型反复敲奏极容易掌握,也容易创作。和固定音型类似的还有五度的长音伴奏波尔动等形式,在音条乐器上这些都是儿童很容易就能设计并演奏出来的,原本性的音乐就是在这样的乐器上产生出来了
第四篇:律动教学在低年级音乐课教学中的作用
律动教学在低年级音乐课教学中的作用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爱模仿、爱表现是他们的天性;跟音乐或节奏做有规律的简单模仿动作是律动的主要表现形式,选择他们日常生活中形象的动作模仿来表演深受学生的喜爱,并能给他们很好的体验和感受。感受是学生进入音乐殿堂的金钥匙,模仿是拓宽思维空间和改善思维方法的重要环节,通过模仿积累大量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音乐创造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好动是儿童重要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全身心的“活动”是儿童各方面得到发展的基本方式。让孩子们充分的动起来,使音乐真正渗透到孩子们的心里去,跑跑跳跳比概念性的教学感受要深刻的多。在活动中,他们能有兴趣的学习而不容易产生厌学情结。因此在教学中采取“以听赏领先、动觉切入”的方法,从客观上适当的降低音乐教学的技能要求,将抽象的听觉艺术与视觉、运动觉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动听的音乐、生动的画面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到特定的情景中,学生们发自内心的欲望被激发出来。他们几人一组,随音乐翩翩起舞,以动觉来再现听觉的形象,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的听课座位上“解放”出来,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音乐实践环境。
小学课本中,有很多歌曲都非常的贴近生活,尤其是低年级的歌曲,歌词通俗易懂,旋律比较简单,以此为出发点,来培养学生创编歌词的能力,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歌曲。比如在一年级教材中《两只老虎》的歌曲,在学会歌曲后,启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进行歌词创编,将“两只老虎”创编成各种小动物,有的学生就创编成“两只小狗,两只小狗,汪汪汪,汪汪汪„„”、“两只小猫,两只小猫,喵喵喵,喵喵喵„„”等等。在学生创编歌词过程中,不但启发学生进行歌词创编,还鼓励学生创编动作,即唱到哪种小动物时就要表演出这种小动物的动作。通过这种练习,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同时寓教于乐。
新课标中要求低年级的学生要积累一定数量的歌曲,如果让这么小的孩子枯燥无味的背诵歌曲,一定是既吃力又没效果。然而根据歌词大意编排简单的动作,学生背唱歌曲的速度明显加快。如在教唱《洗手绢》时,编排成表演唱,调动学生的情绪边做边唱。这样,歌曲学完后,学生牢牢记住,只要我唱其中的一句旋律,学生就能够载歌载舞的表演起来。学习过程中加入一些体态律动,不仅提高学生对歌曲的兴趣,能主动的学习歌曲,还能形象的记住歌词。
另外,低年级歌曲都比较短小,相对来说,只要注意强弱的变化,情感的变化,歌曲韵律,一般的歌曲就能演唱的比较好。如《小青蛙找家》,歌曲的第一句是叙述性的,要唱的轻快,学生就可以用青蛙轻快的跳动来表现。最后一句小青蛙终于回到家,心理很喜悦,学生又回到轻快的跳。这样,孩子在唱唱跳跳中掌握了这首歌的情绪,而且还极大的调动了孩子的兴趣和积极性,使歌曲处理简单化。
“动”是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通过律动激发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加深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体验,且还利用他们对集体律动的兴趣进行有效的课堂调控。
如在学习《大鼓和小鼓》时,我们就用形象的“擂”和“敲”的动作来表现;在《大雨和小雨》这课的学习时,让学生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现大雨(哗啦啦)和小雨(淅沥沥),最后用自己的笑脸(双手托在颌下左右点头)表示小草笑嘻嘻。让学生在律动表演和即兴创造共生中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由于律动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动作模仿。
低年级学生的知识面和联想还不够丰富,但在音乐欣赏中对音乐情绪的直接感受力并不差,而且自我表现欲望很强。他们常常会情不自禁跟着音乐手舞足蹈起来。所以音乐欣赏课中要给学生动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动起来。在“动”中加深对歌曲形象的联想,从而增强对音乐的表现力。
在欣赏打击乐曲《鸭子拌嘴》时,我让他们随着音乐来动一动、演一演、学一学鸭子的叫和吵闹声,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对歌曲的理解。这样学生很快进入了参与音乐的积极状态,就能更好的体验音乐的情绪。
总之,律动教学是为音乐审美活动而服务的。体态律动是通过“动”激发学生的音乐潜在因素,很适合低年级学生。
第五篇:音乐律动
半日活动
教学名称:音乐活动
教学内容:韵律活动——网小鱼
教学目标:1.初步熟悉音乐旋律,学习用小碎步做小鱼游,合拍的做吃食的动作。
2.理解并遵守游戏规则,体验有序活动的快乐。教学准备:鱼网、鱼头饰、音乐
教学过程:1.教师出示教学挂图《网小鱼》并讲述有关情节,引导幼儿欣赏歌曲。
2.引导幼儿学习小碎步,表现小鱼游动作。
3.引导幼儿听乐曲,学习小鱼吃食的动作。
4.教师扮渔翁,介绍“网小鱼”游戏规则,带幼儿玩游戏。
5.引导幼儿听完整的音乐,玩游戏1—2遍。体能活动:小蚂蚁运粮食
活动目的:1.学习手脚着地并交替向前爬行的动作。
2.遵守活动规则,有序并积极的参与活动。活动准备:沙包、垫子、皱纹纸 活动过程:1.教师介绍游戏内容
2.学习小蚂蚁爬行
3.讲解并示范游戏规则
4.带领幼儿游戏
5.对孩子的游戏给予鼓励及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