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后的姿势课堂实录(大全)
《最后的姿势》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设置情景。
播放地震视频,配读
师:202_年5月12日,那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大地抽搐的一瞬间,昔日美丽的家园变成了一片废墟,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充斥着汶川。那一刻,汶川在哭泣,中国在哭泣.....2.进入情境
师:地震是一场灾难,但灾难是一场大考试。在考试中最难回答的问题就是生与死的选择。我们必须记住这样一位老师,他的名字叫谭千秋,他用自己的行动给这个问题做了最响亮的回答。(板书,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联系当时的环境,读出你的感情
3、质疑
师:读了课题,有什么疑问呢?
生;谁做出的最后的姿势?
师;那你找到答案了吗?
生:嗯,是谭千秋老师
生:为什么这是谭老师的最后姿势?他还会做其他的行为吧,为什么单独写他“最后的姿势” ?
师:你的提问很有价值,那你找出答案了吗?
生:没有
师:其他同学能替她回答吗?
生摇头
师:那咱们就带着我们的问题来学习新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将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字词
师:我看有些同学已经读完了,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读书情况。先读词语,看准字形再读。(出示词语)
谭千秋 洗漱 废墟 震撼 凹地 感动 诠释 坍塌 生死攸关 师:凹地的“凹”与“凸”注意区分,洗漱的“漱”注意右面的偏旁要注意
3、检查课文
(1)师:读了课文,咱们来分享一下吧?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
生:谭老师救了四个学生
生:地震发生时,谭老师舍弃了自己的生命,救出了四个学生
生:地震发生时,谭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思维学生,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2)读了课文,谭老师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品读细节,感悟谭老师的一言一行
1、师:地震是一场灾难,它往往来得突然,令人们无法预料。自由读课文第2——7自然段,用“——”画出四处场景描写的句子,用“ ”画出细节描写的句子
2、师生交流
这些场景描写是想告诉我们什么?从中你读懂了什么?(1)天空阴沉沉的。
天气的描写预示着灾难的来临,表面的平静蕴含着不平静的发生。(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师:感叹号一般用于表达一种强烈的情感,在这里也是这样吗?
生:不是,在这里是为了渲染一种气氛
师:嗯,看样子你掌握了好多的学习方法,以后大家要多学习。三个感叹号显示着地震的发生事先没有任何预兆。地震给人的感觉突如其来,瞬间大地上的生灵面临死亡的威胁。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地震的危害越来越大,情况越来越危急。人早一秒离开现场就少一分危险。时间就是生命!
(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地震来得如此迅猛,像野兽摧毁一切,这是巨大的灾难。人类在地震面前显得如此脆弱。
3、如果说场景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灾难来临时令人窒息的气氛,那么课文中对谭老师言行的细节描写则给我们带来的是深深的感动和敬仰。
4、从“课桌摇晃”到“楼房倒塌”,这人间惨剧仅仅几秒钟。在这短短的几秒钟,看看我们的谭老师做了什么?(引读两处细节描写)师生齐读: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师生齐读: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5、灾难来的太突然,也来得太快了,快的让谭老师只留下了三句话和三个动作,从中你能读懂什么?你见到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生:我看到了一个爱生如子的老师
生:我看到了谭老师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救助学生 生:我看到了一个伟大的老师
生:我感受到谭老师非常爱自己的教育事业。
6、现在我们回过头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想一想谭老师仅仅是通过言传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的教育吗?
点名读 师生交流
生:谭老师不止讲了自己的人生追求,更用实际行动证实了自己的追求,以学生为重,以国家为重,这就是老师的“言传身教”。
(二)、声音撞击,丰满人物形象
1、地震摧毁汶川东汽中学只用了短短的几秒钟。当13日22点12分,人们从废墟中搬走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读一读课文第8-10自然段,那是怎样的情景
(1)“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这一句话和课文中的哪一句话相照应?
生: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师:至死都保持着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生:突出了他爱生如子的品质 生:可以看出他非常爱自己的事业
生:谭老师具有舍己为人的品质
师:大家回答的都很好,这样的行为更突出了谭老师将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的优秀品质。)(2)获救的学生说——
教师补白:获救的学生还告诉记者:谭老师身上的血一滴滴地落在身下学生的脸上,几个学生吓得哭起来:“谭老师,你是不是受伤了啊?”谭老师硬撑着说:“我没事,放心吧!我鼓励你们一定要坚持,我当然就更得坚持了!记住我的话,你们一定要互相鼓励、一定要坚持啊!不论什么时候,永远不要放弃。”
后来才明白,谭老师其实是拼尽自己最后的一丝力气给他们打气。他怕自己真实的状况会吓着学生,让学生更添恐惧,就一直硬撑着,每隔一段时间,便虚弱地鼓励学生坚持下去,不要放弃。
(2)当地震来临,谭老师害怕吗?当教学楼即将坍塌,谭老师想逃离教室吗?如果要逃,他逃得了吗? 一位老师说——
师:这里有一个词“生死攸关”,能联系课文内容,自己谈谈你的理解吗? 师生交流
(三)再读课文,丰满人物形象
谭老师在我们的心目中除了是位舍己救人的英雄,他还是个怎样的人呢?请你再细细地读课文,你还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生:我通过第一自然段,看出他非常爱自己的女儿
生:我还看出他非常勤劳
生:通过第11自然段,看出他的课堂一定非常有趣,学生一定非常喜欢上他的课。
(爱女儿、工作尽责、亲切和善,知识渊博,幽默风趣……)
(四)、情境渲染,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含义
谭老师讲用对学生的爱,对职责的恪守,换来了四位同学的生命,但他却永远地离开了妻子,离开了只有一岁半的女儿......通过映示字幕,设计情境,引领学生朗读:
(1)当他不满两岁的女儿拉着妈妈的手,哭喊着要自己的爸爸时,(引读)“他的女儿再也听不到爸爸的声音了,看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张开双臂.......精神千秋”
(2)如今,校园里,教室里再也(引读)“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
四、缅怀英雄,送谭老师一路好走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灾难中,谭老师走了,可他誓死保护学生的形象永远感动着人们。其实在我们周围有许多人用爱与责任无私的关爱我们,在我们享受着他们的爱时,让我们用感恩的心与努力去回报他们。让我们怀着对英雄的敬仰之情加入到送别的队伍中.....教师朗诵送别材料(配乐《血染的风采》)
(设计意图:通过熏陶中的心灵顿悟,情感体验中的充实和滋养,积淀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升华生命意识。此环节通过通过送别场景 的再现,音乐的渲染、声泪俱下的朗读、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定格,学生在感知、感受、感悟、感动中走向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敬仰。)
五、课外延伸
1、搜集地震中的故事,体会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有许许多多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感人事迹。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书笔记。
第二篇:最后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3)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资源:
1、“5.12”大地震的概况,学生当时了解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教学过程:
一、出示颁奖词,质疑
他以师者的本色展示了一位平凡普通人民教师的职业操守,以自己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他那张开的双臂,是一双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当大灾到来时,那双手臂不是急于寻求自身的安命,而是坚强不屈地担负起保护学生的职责。
1、这是一位学生为老师撰就的颁奖词,这里的他是谁?(谭千秋)
2、他在孩子们的眼里是位怎样的老师?(板书:横着写平凡普通、爱与责任)
3、谭千秋老师的平凡普通体现在哪里?爱与责任又集中表现在哪里?
二、学习第一段,感受谭老师的平凡普通
1、从文章的那些地方能读出谭老师的平凡普通?
关键词:第一小节中平常给小女儿早早
2、教师小结: 这一天是那样的正常,是那样的平静,是那样的自然。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地降临,却打破了今日的宁静。
三、学习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播放地震的视频
2、灾难从天而降,谭老师表现的怎样?
3、默读课文2—7自然段,要求:
(1)画出描写谭老师语言、行动的句子;
(2)联系上下文,反复揣摩,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4、组织学生交流思考(1)语言
揭示: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1)、指名读。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2)、谈感受(在危急时刻,谭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同学们的安危,他拼命呼喊自己的学生快速离开,具有先人后己的精神。在灾难面前,谭老师一心想到学生,想到孩子们的安危,惟独没有自己的得失。谭老师很焦急,想到让更多孩子的脱离险境)
(3)、两个“快”意思完全一样吗?(前面一个强调对孩子们动作的要求,后一个强调对孩子们动作的指导)
(4)、指导朗读 要声音响亮、语速急促。
5、组织学生交流思考(2)动作
揭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倒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这句话中刻画了谭老师救助受困学生的一系列动作,哪个动作深深打动了你?(撑)
“撑”字一方面说明谭老师的力量大,另一反面说明课桌被稳稳的压在那儿,给孩子们增加了一份安全感。
(2)“撑”字可以换成“伏”“放”吗?组织学生对这三个动作进行演示。
(3)小结:这段细节描写连续用了三个动词写出了在危难时刻,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场景,谭老师在短暂的时刻那种以生命来换取学生生存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们。
第三篇:最后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左权县桐峪中心学校赵红萍
【教学内容】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新入选的一篇文章,文章编入第二单元“人间真情”这个主题单元。这一课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202_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县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中的一个感人事迹故事----在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赞颂了谭千秋老师高尚的师德和他对学生的无私大爱。文章质朴感人,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谭老师的敬意。选文结合时代精神,体现了苏教版教材的特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1.“5.12”大地震的概况,学生了解的当时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挖掘出情的根源。本文的教学设计,我紧扣文章的主旨“最后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反复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深刻的挖掘出这一姿势的内涵。
2、引领到文的品悟点。本节课设计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品读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刻谭老师的表现,学生深刻感悟这是老师爱与责任的表现,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对文章内涵的领悟力。
3、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以“以情带读”,老师首先就要做一个引导者,先感动自己,才能再去感染学生,本节课设计中,我还搜集了一些插图,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学生的情感自然得到升华,于是他们对文章内涵的感悟也会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得以体现。
【教学过程】
一、激起回忆,引入情境。
1.播放5.12地震图片,配乐解说:
202_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震动了全国人民的心。这一天,是大地在咆哮怒吼;这一天,黄莺不再啼唱,花儿不再微笑;这一天,巨大的悲怆覆盖了心脏;无数的生命接受着死神的考验,有些人苦苦坚持等待着冲破黑暗,也有些人已悄然沉睡。
人是如此渺小,却又蕴含着强大的力量。灾难面前,不言放弃,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谱写出一曲曲不朽的颂歌。在这一天里我深深地记住了这个曾经山清水秀的地方——四川汶川;
也正是在这一天里,我深深地记住了一个汶川老师,他的名字就是——谭千秋!(板书:谭千秋)2.简介谭千秋生平事迹。
二、扣题读书,直奔主题。
1、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请你读读课文,划出相关句子,好好读一读。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
2、谭老师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了这样的姿势?再读读课文的4、5、6小节。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
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但是,那短暂的几秒钟,哪里容得了所有的学生都跑出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已冲不出去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这意味着什么?教学楼坍塌会有怎样的后果?
4、而此时还有四位学生在教室里冲不出去,其实谭老师本来已指挥学生由四楼的教室跑到了三楼的走廊,刚他听到还有四位学生还在教室时,又由三楼跑到了教室,就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他怎么做的?品味“立即”、“拉”、“撑”、“护”
“立即”说明反映的速度之快,当机立断,他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时刻挂在第一位。
“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
5、如果没有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恶果?(联系第7小节)
6、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他们看到了什么?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7、生字“凹”的字义和书写笔顺
8、这一句话和课文中的哪一句话相照应?至死都保持着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
9、这一句中有一组反义词找出来,你从中体会到什么?(突出了谭老师将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
10、当地震来临,谭老师害怕吗?当教学楼即将坍塌,谭老师想逃离教室吗?如果要逃,他逃得了吗?
一位老师说——(理解“生死攸关”)
获救的学生说——(获救的学生还告诉记者:谭老师身上的血一滴一滴地落在身下学生的脸上,几个学生吓得哭起来:“谭老师,你是不是受伤了啊?”谭老师硬撑着说:“我没事,放心吧!我鼓励你们一定要坚持,我当然就更得坚持了!记住我的话,你们一定要互相鼓励、一定要坚持啊!不论什么时候,永远不要放弃。”
后来才明白,谭老师其实是拼尽自己最后的一丝力气给他们打气。他怕自己真实的状况会吓着学生,让学生更添恐惧,就一直硬撑着,每隔一段时间,便虚弱地鼓励学生坚持下去,不要放弃。)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生:“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师引读: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生:让他永生难忘!)让所有的人永远难忘。
11、千说万说,在救援人员、同学和老师和我们心中,他就是一个()、()的老师。
12、你觉得这三个人的话能不能删掉?为什么?(侧面描写)
三、再读课文,丰满人物形象
1、谭老师在我们的心目中除了是位舍己救人的英雄,他还是个怎样的人呢?请你再细细地读课文,你还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爱女儿、工作尽责、大公无私、临危不惧、亲切和善„„)
四、总结全文
1、谭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在生死攸关之际他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
(这姿势是谭老师逝世时的姿势,这姿势是挽救四个学生的姿势,这姿势是谭老师在生死攸关之际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的崇高品质,是以学生安危为重、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
质„„)
2、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什么叫“诠释”,生死攸关之际对谭老师来说 “爱与责任” 是什么?
3、这样的老师已经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最后的姿势已成为了人们对他永恒的记忆,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你怎样理解“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的?
4、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场自然灾难前,涌现了许许多多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英雄事迹,谁来谈谈你所了解的动人事迹?
5、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让我们一起满怀敬意、满怀感动,再一次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五、作业
搜集汶川地震中让你感动的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设计意图】
叙事性文章中最有价值的是细节。谭千秋老师在灾难来临之际,“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他张开的双臂,是坚定的责任,是无声的大爱。那一刻,他用行动证明了他对人生价值的追求。课文有四处重要的环境和场景描写,这些描写渲染了人物出场的情境,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因此,设计以细节描写为抓手,以“爱与责任”为贯穿始终的情感主线,以四处“环境和场景描写”及描写人物言行的语言文字为切入口,读中悟情,读中品文,读中懂得“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从而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课时目标。
第四篇:最后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2_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赞颂的是一位老师对学生的情,是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文章通过重要的环境和场景描写以及第三段的侧面描写,渲染了人物,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起到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设计理念】
第一课时教学正是充分利用文本的这一写作特点,引导学生读出语气、读出问题、读出场景,潜心阅读文本,在读中感悟,读中品情。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从这个教学理念出发,整节课围绕一个“读”字展开全文的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体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过程,也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有开放性,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理解书后词语的意思。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3.初步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3分钟)
1.还记得202_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指名交流预习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2.看图片(书上的两幅),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3.今天我们学习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最后的姿势。师板书课题(提醒:“姿”女字一横要长一点。)生书空,读课题。【学生课前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不仅了解了有关地震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了教材的知识性与文化性,同时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看插图,让学生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更有利于学生尽快地走进文本,促进学生学习动机,与文本对话,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胳,读出语气
过渡:有同学可能大致了解这个故事,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发展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近它,请大家打开书,自己先读读课文,注意这几个要求
一读课文,正确流利 1.自由读:出示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流利。(2)遇到生字或不容易读好的地方多练习几遍。2.指名读词语,纠正读音。(目标是读准字音)
自我评价:课文读过了,达到要求了就在课题旁加上1颗星。
【明确提出自读要求,使得学生学习有目的,思考有方向。读正确、流利既可深化字词的理解,也为理解课文做了铺垫。】
出示:
坍塌 尘埃腾空 地动山摇 生死攸关 幽默 充满活力 绘声绘色 妙语连珠 震撼 誓死护卫 诠 释 师德灵魂 读正确了,很好!我想提醒大家两个字。正音:坍(tān)塌 生死攸(yōu)关
二读课文,理清脉胳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你能按时间顺序来给课文分段,并说说理由。
2.默读,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5月12日,谭老师和平常一样,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第二段(2-7)写了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情赞颂。正确的同学为自己鼓掌。三读课文,读出语气
词语读得不错,相信大家课文读得更好。1.指名读。
(1)第一段:还没有得星的,有没有勇气挑战一下自己?
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对家人关爱 对工作尽责(“平常” “早早”)齐读第一段。
过渡:平平常常的一天,谁会料想到会发生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呢?在地震发生的时刻,谭老师又是怎样说,怎么做的呢?
(2)第二段:谁来读一读第二段!
①出示: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提示:这里地震刚刚发生时谭老师的话,该怎样读得更好? ②再指名读。
点评:想一想谭老师可能想到了什么?他该用怎样的语气告诉他的学生呢? ③希望下面的朗读,我们要像他们这样,读出人物的语气!(板书:读出语气)
(3)第三段:比较长,我们分成三个部分,请一个同学读第8节,一个同学读学生的话,另一个学生读老师的话?
据情况正音:
想一想这三段话中分别有哪些词语深深打动了你,请你用横线画下来!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4)第四段:
想一想,学生眼中的谭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能读出你的理解吗? 齐读最后一小节
【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第一课时教学让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读出语气,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读出问题。(4 分钟)
1.课文读完了,谁来说说,文中提到了哪些人,主要人物是谁? 谭老师 老师 学生 救援人员 初读课文后,你想对谭老师说些什么?
2.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请用波浪线画下来,再大声读一读!
3.读通了课文,现在谁来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
小结:对,这也告诉我们,故事类文章,概括内容,我们一定要说清谁干什么或怎么样。
4.质疑:学贵有疑,读了全文,你的脑中有没有产生疑问?
同学们能读出问题了,真了不起。请大家也动动笔,在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板书:读出问题)
四、精读感悟,词语组块,读出场景。(20分钟)
刚才,我们读准了字音,读通了课文,感知了内容。是不是满足了?没有,还要读出文章背后的情感。
1.出示:震撼 誓死护卫 诠释 师德灵魂 ①谁来读一读。指名2人读 ②震撼什么意思。谁能读出来。
为什么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呢?
③现在,谁再来读这四个词,(一齐读)读了这三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可以说誓死守卫的样子,也可以说是伟大的灵魂)
把这种情感带到课文中去,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谭老师伟大的灵魂。现在谁来读一读这段话。
【字源识字法不仅强调帮助学生从汉字本源出发理解汉字的构造和意义,合理、准确、快捷地解决识字问题,而且注重充分挖掘汉字文化的丰富营养,以实现汉字教学的多重功能。】
④质疑:学贵有疑,读了这一段,你的脑中有没有产生疑问?(如果刘备来到你的面前,你想问他什么问题。)
同学们能读出问题了,真了不起。请大家也动动笔,在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板书:读出问题)
2.出示:幽默 充满活力 绘声绘色 妙语连珠 ①指名读。
②你从这四个词读出什么?说说自己的理解,(谭老师充满阳光的一面以及学生对谭老师的怀念)
③一齐读。
3.出示:坍塌 尘埃腾空 地动山摇 生死攸关 ①指名读后问:这三个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面呢? 学生自由说。
2、是的,一刹那间,尘埃腾空,地动山摇。谭千秋留下了他人生最后的三句话、总共才十一个字;留下了他一生最后的三个动作。请同学们分别用“波浪线”和“○”划出,联系前后文读读想想,有什么感受,在旁边写一写。
3、交流:
出示: “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这是谭千秋留下了他人生最后的三句话:你从简短的话语中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从“文字”、“标点”、“句式”、“情境”„„多角度理解,引导学生读出危急感。)
指导朗读。
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交流、相机提示:拉、撑、护,从这其中我们体会到了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动作的快。读好句子。4.过渡:那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会。
教师语言渲染,把理解和朗读引向深入:
这是一场殊死的战斗:教师引读第5节,学生接读“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这是一次生与死的抉择:教师引读第六节开头“但是„„?”学生接读“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这是一位普通老师对学生无尽的爱与责任:教师引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学生继续接读“谭老师立即„„”句。
5.齐读课文4-7自然段。
刚才我们读出了语气、读出了问题,现在谁能读出当时的场面?板书:读出场面
6.观看视频。说说感受。
这节课我们读出了语气,读出了问题,读出了画面,相信随着读书的深入,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收获。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词语组块,尝试让学生琢磨地读,反复地读,充分地读,读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力求丰富学生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我的思考】 第一课时究竟教什么?
从常规教学来说,识字学词、通读文本、整体感知应是第一课时的内容。识字学词虽说占据我们课堂教学的宝贵时间,而恰恰是阅读教学最为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获取语文素养最为有效的教学流程,是学生零距离接近母语的最佳形式。这节课我结合文本特点,设计角度新颖、思想独特、内容厚重,应该说让本课增色不少。但回头反思,这也是建立在牺牲学生读书时间的基础之上的。当然文本各有不同,是不是每篇课文都可以这么做,第一课究竟教什么,真的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第一课时的“读”,究竟到什么程度
整节课,应该说版块还是十分清晰的。我围绕一个“读”字展开全文的教学,引导学生读出语气、读出问题、读出场景,潜心阅读文本,在读中感悟,读中品情。第一课时的读,究竟到什么程度。我想底线是正确流利。也许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应该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当学生带着准备,高起点地走进课堂,预习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充满生命的张力。
【板书】
6.最 后 的 姿 势 读出问题 读出语气 读出思路 读出场面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主要内容,直入文本中心
1、通过上一节的学习,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这是一位多么可敬的老师,就让我们为他深深地鞠一个躬。(全体师生鞠躬)那么,谭老师究竟有什么可敬之处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文本,与谭老师来个零距离接触。
二、共同学习,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出示自读要求:
自读课文,透过字里行间,感受谭老师的可贵品质,把你认为重要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做上批注。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⑴谭老师告诉学生们“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呢?(出示,生读)
师:这是谭老师的言传,是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为下文危难之时他坚定的抉择埋下伏笔,他这样做,不是偶然的,与他的人生追求,平时对学生的殷切希望息息相关。
⑵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透过这三个叹号,你明白了什么?(读出情况危急)
⑶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⑷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在文中找出与这一句想照应的句子。
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如何理解这一句话?(这是谭老师逝世时的自然姿势,但正是这一姿势,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体现了在危难之际他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以学生安危为重,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正是这一姿势,让人们深深感动,永生难忘,并对谭老师产生崇高的敬意。)
⑸出示: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一位老师对谭老师的评价。体会侧面烘托的作用,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深敬意。随机指导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表达方法。
3、补充资料:
从教26年来,谭千秋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三、教师总结,升华情感 汶川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难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谭千秋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全体师生面对可亲可敬的谭老师,庄严地行队礼。
四、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在202_年汶川地震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英雄行为。请你搜集抗震救灾中的动人事迹,办一期手抄报。
2、通过查找资料,认识地震,了解地震的相关知识,办一期手抄报,增强抗震救灾及自救的能力。
板书设计: 最后的姿势 爱与责任 英精
可敬的谭老师 雄神 不千 死秋
第五篇:最后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山西阳城第二小学 孙素萍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谭千秋老师舍身救生的爱生情。
2.能够体会环境场景描写和侧面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烘托作用。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段落,品读语言文字,感受谭千秋老师舍身救生的爱生情。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场景描写和侧面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烘托作用。
教学过程:
一、回顾单元主题,直入文本中心
1.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时时暖人心。走进第二单元,我们的单元主题是“人间真情”。在导读课上,我们学到的学习本单元课文的方法是什么?(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正面描写,感受人物品质;抓环境、他人评价等侧面描写,丰满人物形象)今天,我们就运用这种这种方法走进课文《最后的姿势》,来感受谭千秋老师对学生的那份真情。
2.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谭老师来不及做出更多的选择。当学生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课文哪个段落高度赞颂了谭老师?用▲标注,默读后你认为哪个词语或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他崇高的师德灵魂。(学生汇报。)师小结: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用自己的生命书写着“人生的价值”,诠释着对学生的“爱与责任”。本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他的生命,解读他的师魂。
二、精读感悟,品读人物精神
1.这是一篇一人一事的记叙文,课文四部分紧紧围绕谭老师来写。你认为最能体现谭老师英雄壮举的段落是哪些?(二、三部分)它们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主人公的?下面请同学们按自学提示要求抓住细节描写品读课文。
2.学生自由学习,小组合作交流。
自学提示(课件出示):默读课文二、三部分,用“——”划出正面描写的句子,用“
”划出侧面描写的句子,用“.”标出关键字词,边读边想象画面,用
一、两个词在旁边批注: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再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1)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仔细品读课文,在旁边写上批注(2)小组长组织组内同学大胆交流,相互倾听,补充批注。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 预设一:(语言描写)
(1)“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2)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课件出示)
A.一个小组读,交流感受。
B.点拨:注意这句话的标点符号,两个感叹号、两个“快”字,喊出了他当时心中的急切。是呀,时间就是生命,现在他们是在和地震抢时间。可见谭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学生的安危,虽然情况紧急,却做到了临危不乱。
C.带着这种感受一齐来读,读出急切,读出谭老师的精神。
预设二:(动作描写)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A.一组谈感受,读句子。
B.点拨:“拉”“护”容易理解,“立即”说明反映的速度之快,当机立断,他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时刻放在第一位。“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撑起了一把保护学生的大伞,这样就能减轻碎裂的砖块、坍塌的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他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学生,谭老师全然不顾自己的生命。他张开的双臂,是坚定的责任,是无声的大爱,真是“大爱无私”呀!
C.让我们把这种情感带进课文,再次深情地朗读。预设三:四处环境及场景描写
A.课文除了通过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谭老师高尚的品质,环境场景的描写也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一组同学汇报交流。(课件出示词句)
B.小结:语言、动作、环境描写在正面突出人物形象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使生硬的人物变得有血有肉。
C.下面让我们分角色朗读2——7自然段。预设四:侧面描写(课件出示相关词句)A.学生抓重点词语,谈感受,有感情地朗读。
B.点拨:谭老师这种坚守工作岗位、誓死护卫学生的做法就是恪尽职守,这就是坚持、坚强、坚韧。他用生命告诉我们,什么是恪尽职守!用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临危不惧!用抉择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伟大!
C.文章引用救援人员、学生和老师的话来烘托谭老师的英雄壮举,这就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在文中能起到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D.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带着这份坚定、带着这份崇敬分角色读。4.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补充资料:从教26年来,谭老师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1)(师引读)然而现在,我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小练笔,理解“最后的姿势”。(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学生汇报。
为了大家能更好的理解这句话,老师设置了一道小练习,看谁做的又快又好。拿出练习纸,一起来试试吧。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老师牺牲时的自然姿势,但正是这一姿势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这是一个________的姿势,是一个_________的姿势,是一个_____的姿势。(爱的姿势 英勇的姿势 顽强的姿势 师德崇高的姿势„„)
(3)交流练笔,体味结尾。
A.此时此刻,你想用哪些四字词语来赞颂谭千秋老师呢? B.让我们再次记住谭老师那最后的姿势!(再次齐读)
5.大灾有大爱,危难见真情。因而人们赞颂他:(引读最后一句)6.看板书总结,回归主题。
小结:谭老师一心为生,舍己救人,恪尽职守,对学生充满了无私的大爱,这就是人间真情!一份崇高的、无与伦比的爱生情!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
三、拓展延伸
1.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是光彩夺目的。在灾难突然降临之时,还有许多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让我们在音乐声中一起来回忆那些熟悉的身影。(播放视频《地震中的英雄老师》,并作简单介绍。)
2.希望同学们永远不要忘了这些可亲可敬的人,课后可以多去了解一下抗震救灾中更多的感人故事,把他们的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让他们撒下的这一份份人间真情能感动更多的人,让他们在更多人心中种下爱的种子,让他们为更多人的前行增加动力和勇气。记住: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让我们做爱的使者,播撒人间真情吧!
板书设计:
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英
精 雄
恪尽职守
神
不
舍己救生
千
死
秋
爱 与 责
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