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编辑:空谷幽兰 识别码:24-598617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7-25 22:06:58 来源:网络

第一篇: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尹洪艳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的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但是,敢“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完成探究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教师也要予以指导。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做新课程改革的领跑人呢?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观、教师观提出了挑战,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再定位。

一、转变思想,重新定位角色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这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

二、终身学习,优化知识结构

物理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自然学科,它要求物理教师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新课程对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不断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师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程注重物理的教育功能,主张通过物理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培养。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物理教师在人文素养方面普遍缺失,因此,教师要学习人类社会丰富的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新课程对物理教师还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如要具有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与教材的整合能力、课程设计与开发等能力。

在新形势下,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将终身学习内化为自学行为,时刻保持学习、研究、反思、发现、探究、创新及总结的态度,力求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现代化信息素质的教育工作者

三、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模式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中,智力因素的开发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推进教学进程与实现教学效果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发动、维持、调节的作用。在授课中重视物理实验和物理知识的讲授,结合介绍物理学家的故事,物理趣闻和物理史料,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体会物理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作用;善于对比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引发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引导学生寻找当前问题与自己已有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强化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最后还应通过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绎和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向学生展示知识的来龙去脉,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学启于思,思启于问”。在新课标下的课堂应是这样: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的养育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殿堂,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在这里学生有了探索新知识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得到丰富,有了亲身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物理教学反思才具有它真正功效。

第二篇: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淅川县仓房镇中 周红朴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素质的提高,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除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角色将由“信息源泉”和“知识传播”者转变为一个合作者、一个咨询者。

一、由“灵魂工程师”向“心理医生”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为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为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心理医生”,当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及时加以引导。

案例1:几天前我班小李和小伙伴在篮球玩,担心眼镜掉水泥地上摔坏,就将眼镜放在篮球架下边,谁知被来看热闹的领班的小张一不小心踩坏了一个镜片。小张很诚实,在他人没有看到的情况下,不但没有溜走逃避责任,还主动找到小李,诚恳地说愿意包赔损失。小李家境较差,他早就想买一副好一点的眼镜,但一直没敢张口问妈妈要钱。小张把他的眼镜踩坏之后,小李认为这次可逮住了一个好机会,于是便趁机配了一副较贵的眼镜。小张怒气冲冲的来找我,我不由得气不打一出来:这个小李,怎么能这样讹诈别人呢?一定要严肃地处理他,还小张一个公道!

可是,班主任处理事情怎么能这样冲动呢?冷静地思考了一会儿后,我决定让小李先回避一下,就劝慰了小李几句,让他先去上课了。然后,我对小张说:“本来踩坏了小李的眼镜,没人看见,你可以偷偷溜走了事,可你不但没走,还主动答应赔偿,你真是一个好学生;一个诚实、正直的好学生!你先去上课吧,请相信老师会给你一个公道的!”

可是,怎样才能让小李认识到自己的贪心和错误,又使小张赔得合理、赔得情愿,顺利化解这场纠纷呢?我认真思考了一番,终于有了主意:解铃还需铃人。我应该想办法让小李来个换位思考,体验一下小张心中的那种委屈、怨气,还有被讹诈的感觉,让小李自己认识到错误,进行自我教育。随后的几天,小李很沉默,不时地陷入沉思。他再也没有找我说过向小张索赔的事。这天,批阅小李的周记,我看到了如下文字:

老师,关于眼镜的赔偿问题,我已经自己解决了……老师谢谢您!通过您的开导,我现在明白了,我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自己的利益,让小张赔个新眼镜是不对的,真是丢人了!我已向小张道了歉,他也赔了我30元钱……我真的很不好意思。您放心,今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我再也不会财迷心窍了!

二、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被看做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因此,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成为课堂中甚至学生生活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案例2:课堂上学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诗时,一般认为“臭”的意思是食物腐烂而发出气味。但一个同学提出异议:“路有冻死骨”说明天气很冷,既然如此,酒肉为什么会臭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立即议论纷纷。当时,老师也愣住了。但面对这一发现,老师没有草率从事,而是要求同学们课后查资料,最后学生认为“臭”应读xiù,即气味。“朱门酒肉臭”即朱门里散发出阵阵酒肉的香味,说明酒肉之多,这一发现让学生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了。

三、由“经验型”向“学者型”转变

有人认为教师像医生一样,需要大量的经验积累,把教学效果的好坏全归于经验的多少。显然,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教学实践表明,光凭老经验是不行的,必须由“经验型”向“学者型”转变。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就必须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就必须变“冷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案例3:“国庆”节,又有一批新生加入共青团,老师向他们祝贺的同时问:“你准备怎么做?”本以为学生会说自己今后如何严格要求自己,如何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没想到这位同学毫不犹豫爽快回答:“我准备请客”。听到学生的回答,老师惊愕得半天说不出话……

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家庭物质生活水平日益优越,教师在信息占有上已经没优势。因为在信息时代“地球是平的”,人们以几乎毫无相差的状态“平等”拥有各种信息资源。一方面老师仍然需要也可能以自己的人生经验,人生智慧引导学生,当然更需要老师善于学习(包括善于向学生学习)、善于思考(包括善于在向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思考)。

转换教师角色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淅川县仓房镇中 周红朴

在当今信息时代、高科技时代里,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大量增加,这样一来,教师和学生之间延续多年的知识的“单向输出者”和“被动接受者”的关系,及其确立和存在的客观基础发生了变化。教师角色将由“信息源泉”和“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一个合作者和咨询者。“教师将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给出现成真理的人。”在未来,教师的基本任务是:“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进入现实世界开辟道路。”

一、“ 师爱”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和基础。

“师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古人讲“亲其师,信其道”。“师爱”会产生无形的教育力量,能使学生尊重信任教师。学生乐于接受教育和帮助,才会产生自觉学习,遵守纪律的积极性,他的智力、情感、品质才会得到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平等的、互相关心的社会。在“施教”过程中,教师必须持一种平等亲和的态度走近每一位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要坚决摒弃与人道主义教育相对立的和抑制儿童个性发展的权力主义、强迫命令及其种种表现形式,如训斥、辱骂、伤害自尊心、讥笑、恐吓、暴力等等。

多年的工作实践也使我深深体会到:“师爱”是真诚的,是伟大的,是神圣的。热爱每一个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让我们共同用“师爱”开辟通向学生心灵的道路,架起连接师生情感的桥梁。

二、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和学生是平等的。从根本上说,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人而存在的,师生之间虽然有履行职责的不同和完成任务的不同,但是,从人的尊严和权利的意义上说,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的。这是因为人的尊严和权利是超越人的年龄、知识和能力水平等而存在的,人之所以成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人的本质规定性决定了师生之间必须平等。教师必须持一种平等亲和的态度走近每一位学生,不仅不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和观点,而且虚心地听取和接收来自学生的看问题的角度和观点,教师应该能够包容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学生的“不同声音”,在对待学生与自己不同的知识经验,思考类型和处理方法时较为宽容,较具弹性,能够比较多的从积极的方面看待学生与自己不同的知识经验、思考类型和处理方法等,能够摒弃过去那种过于威严、偏执顽固、“死要面子”的“绝对权威”的形象。

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的教学机制。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各不相同的知识背景和优势发展领域;努力形成轻松愉快的交流气氛,和每一个学生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和沟通。同时,还应注意和学生集体进行交流,以及学生之间形成相互交流的气氛。教师可以在这个平等交流的过程中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感和展示自己成就的愉快感,进而可以有效地培养起每一个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表现能力等。总而言之,21世纪的教师不再是知识上的“绝对权威”和课堂上的“绝对权威”,而应该是学生学习中的合作者、咨询者、交流者。

第三篇:浅谈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浅谈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知识观、学生观以及评价观的变革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任务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启智、陶情、冶性、锤志”。面对新课程,准确认识与全面把握教师新角色已成当务之急。那么,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应该实现哪些转变,本文作以简论。

一、新课程环境下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作为传统传授者角色的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他们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授受者。教师拥有绝对控制课堂教学的权利,学生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整个教学过程中信息交流方式是单向传递,即教师讲,学生听。且人们普遍认为:教师讲得越多、越细就越好;学生越“听话”、越安静、越能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就越好;记忆得越多越准确就越好。这种教学模式只注重教师怎样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忽视了对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与过程的评价。由此造成的便是教师的“满堂灌”和学生的被动授受,学生成了储存知识的“容器”。

在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学习者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师的强制填鸭式的教学是不能产生其期望结果的。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曾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在此意义上讲,学习是学习者的自主心理行为,教育只能影响学习并为学习服务。教师的职能也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因此,教师应转变传统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也强调:“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已成为未来生存的必要条件。而在当今信息网络时代,学生很容易从各种开放的数据资源中获得信息和知识。因此,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现成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以及学会如何根据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作为引导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地、合作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向生活,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培养他们学会学习与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习惯。

二、新课程环境下教师必须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

在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他们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在他们看来,学生是不懂事的,生来就需要教师管;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是管与被管的关系,而不是平等关系。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根据自己的教育观念进行管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知识,处于被管制被奴役折境地,基本上丧失了作为独立自主个体的地位。这种模式化的管理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对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太医 创新能力极为不利,只是培养出了一批批的“标准件”。这与新课程的核心思想“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相违背。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新课程强调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要求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时间互相切磋、共同提高,把许多原告由教师完成的工作现在交给学生来完成,教师真正成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作为组织者,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公正地善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关注每一个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注重个别指导,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让学生实现有差异的发展;要营造一个接纳的、宽容的、支持性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研究表明,80%的学习困难与过重压力有关,解除这些压力,明显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创造潜能,联想与会更加丰富,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因此,对教

师来说,是否能够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比自身的的常识是否渊博更为重要。

三、新课程环境下教师必须由应试教育的执行者转变为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传统的教学只注重应试技巧的培养。教师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高分数、高升学率。教学过程成了教师讲授过程和学生大量演练习题的过程。一般情况是:教师为解知识,并积极地呈现部分和整体知识;学生通过听讲练习和背诵,再现由教师传授的知识,回答教材中的问题,这样的教学使学生面对的只能是“书山”、“题海”,而且考试成了老师的唯一“法宝”,这种只注重应试教育,而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订报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与同伴交往,学会与同伴合作,共同探究问题,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应试教育的执行者转变为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学生正处于生命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需要安全感、归属感和尊重感,需要教师的尊重、关爱和理解。幸福快乐的学习生活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学校教育是个体发展的奠基阶段,对其一生的发展都具有特殊的影响。所以,教师应站在生命整体发展的角度看待学生,坚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充分体现“以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具有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健康的心理、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立人格,给予学生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解放他们的个性,关注他们的情感、需要和体验,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给予每一个学生充分的宽容、理解、关怀和支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精神上的导师和支持者,成为他们情感的归宿。真正关注学生的生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引导生命走向和谐与完善。

四、新课程环境下教师必须由教材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在课程之外。课程作为系统的学科知识,是由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设计的,教材也是由国家统一编订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只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课程游离在教学之外。作为课程主角之一的教师只是消极和被动的课程执行者,教材往往被奉为教育的“圣经”,教师只能遵循教材的要求,照本宣科。而在新课程改革中,教材已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视教材为“圣经”已经是不可能的了。新课程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课程环境,教师应迅速适应这个环境,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定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与教学必须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不仅是的实施者,更重要的是要成为课程的开发者。

随着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确立,教师在获得课程开发权利的同时,也承担了课程开发的责任和义务。教师不仅要与学生一起对教学广西进行加工和建构,还要承担起开发学校选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任务。教师要有课程意识和强烈的参与意识,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的能力,在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编写适宜本地使用的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为此,教师要不断学习,培养、提升自己广泛地、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

五、新课程环境下教师必须由传统的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教学,研究被认为是教育专家们的事。教师只有偶尔配合专家、学者进行实验。这种“只教不研”的存在很大的弊端:一方面,专家、学者研究的课题及其研究的成果并不一定为教学实际所需要;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就容易固守在重复旧经验、照搬老办法的窠臼里面不能自拔。

新课程所蕴涵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在新课程实施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以应付和解决的。因此,教师不能只等着被动地授受别人的研究成果,然后机械地移植教学中来,而要积极主动地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时代对每位教师最起码的要求。在新课程,教师作为研究者,可以更加关注具体的教学情境,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教师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解决问题所获取的知识和经验,可为下一步的实践提供参考。如此循环研究,一方面可以不断提高研究者的教育科研能力,逐渐完成教师角色的转换;另一方面也能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实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研结合才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保证。

六、新课程环境下教师必须由“知识权威”转变为终身学习者

过去,由于知识更新的速度慢,学科内容和相对稳定,再加上体制的因素,许多教师长年累月只念“一本经”,教上几年书,大致熟悉了教书的套路之后,便把自己的教学方式变成了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周而复始地使用。这样,教师俨然成了“知识权威”。

而今天,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知识更新速度急剧加快,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教育理论、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也不断地推陈出新。尤其是学校教育的研究更是蓬勃发展,研究成果日新月异。那种想一劳永逸地学习知识然后坐吃老本的做法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和教育异性的需要。对教师这一职业而言尤其如此,即便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师,如果不注意充电,也很可能会因为理论知识、思想观念等的陈旧或匮乏而落后于时代,最终被社会所淘汰。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要求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个性、开发校本课程等都需要教师有相应的知识结构、教育理念、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一个合格的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陈旧的知识体系,通过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教师只有拥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广泛丰富的学科外知识,才有可能让教育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知识更新异常迅猛的信息时代,教师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才能用言传身教的实际行动,当好学生学习的楷模。

第四篇: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魏喜竹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项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以教学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的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没有教师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

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叫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教支配学,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但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叫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

杜郎口中学的课改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是因为它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一个真正的”学习共体’.在这个共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在反反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在这种课堂里,学习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而是轻松快乐的享受。同时学生的潜能也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学生的智力,品德也得到了全面发展。真正解决了初中阶段“两极分化”的难题,实现了“三无”,无厌学生,无学困生,无缀学生。另外,还有永威学校的“先学后教”,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在自学中思考问题,无不处处体现了“以学为主,教师为辅”的先进教育理念。

所以,我校教改要想获得成功,教师角色一定要转变。首先我们应从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着,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其次还要求教师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里,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另外,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这种做法存在着明显的弊端。杜郎口中心教改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教师必须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我们不能被动地等待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教师自己就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形态置身于教学景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的认识。从而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渐渐地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越来越广泛地同社会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内在联系。所以,我们以后的教育工作不能再反反局限于学校,课堂了 因为教师不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也是整个社会的一员,是整个社会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者。因此,我们教师的角色必须从仅仅是专业型教师,学校型教师。拓展为“社会型”教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第五篇:论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论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昭平县樟木林中学

杨惠君

电话 ***

新世纪之初,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成千上万的教育工作者正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场改革浪潮之中。积极紧跟潮流,进行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为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我国基础教育的新课程体系在课程目标、功能、内容、结构、实施、评价与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改革,这一系列的改革都要靠教师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提高教学水平。那么,如何再造教师的新形象呢?

一、要更新教育观念

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是核心,是关键。确立新的教育理念,是

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理念转变了,许多困难就会迎刃而解。新课程要求每一个教师应具有现代教育理念:

(一)课程观。新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高到了重要的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即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因此,教师的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实施计划、完成教案的过程,更是与学生对课程共同创新与开发的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的过程。

(二)教学观。教师不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也不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教学过程不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是课程创新和开动的过程,是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教学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成长。

(三)学生观。“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那么,新课程倡导哪些具体的学生观呢?(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四)学习观。现今时代,终身学习的观念人人都要必须接受,而终身学习必定有校内学习和校外学习,有书本学习和实践学习。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活到老,学到老。”

二、转换教师角色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换。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了解、影响、激励、鼓舞。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

(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即由传授者变为促进者。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2)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师不单单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更要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二)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即由教师匠变为研究者。以往,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的“专利”。这种教学与研究的脱节,是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的。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中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中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同时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师成为研究者,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是教师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三)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即由执行者变为参与者。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校本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成为课程的建设、开发的参与者。

(四)从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即由实施者变为开放、组织者。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学校教育社会化,社会生活教育化。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因此教师的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了,其角色拓展为“社会型”教师。教师角色是开放型的,角色要特别注重利用社会资源来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三、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新课程主张教学是一种对话过程,这就意味着学生拥有与教师平等的话语权,拥有质疑、问难、表达意愿、答问的权利,而教师应该充分保护学生这些权利的实现。教师不是高高在上,而是成为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相互尊重,互相包容,互相接纳,真诚对话,互相激励、感染、沟通,为此教师的教学行为也产生相应的转变。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那么,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应产生怎样的相应变化呢?

(一)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更要学会赞赏每一个学生。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作为尚不成熟的学生,缺点自然既多又不善掩饰,但只要教师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天才,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在此基础上欣赏学生的长处,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并真诚地帮助学生,那么,奇迹就会不断在我们身边出现。赞赏学生,让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关键在老师。

(二)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教的职责在于帮助: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性向等等。同时,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还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鼓舞学生不断前进,往上攀登。

(三)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过程,教学反思可以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反思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四)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面对学生外,还要与周围其他教师发生联系,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配合。每个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关心和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互相促进。教师之间一定要互相尊重、相互学习、团结互助,这不仅具有教学的意义,而且还具有教育的功能。同时教师还必须处理好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总之,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紧跟时代节拍,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潮流中,适应时代的发展,迎接时代的挑战,不断地吸取新知识,自我更新,自我完善、更新观念,做一个勇立潮头的教育工作者。

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