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化学课改
未取得稿酬的代写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改革与
实践
学生姓名 系
名 专业年级 指导教师
学
号
职
称
单
位 辅导教师
职
称 单
位
完成日期
2011 年5 月 30 日
目 录
引言................................................................................................................................1 第一章 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改革概述..............................................................1
(一)课改的背景和目的.....................................................................................1
(二)课改的思路.................................................................................................2
(三)课改的意义.................................................................................................3 第二章 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改革的现状..........................................................4
(一)化学改革后的学生反应.............................................................................4
(二)化学教学改革的教学成果.........................................................................4
(三)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指导意义.................................................................4 第三章 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6(一)课堂教学失真化............................................................................................6
(二)学科素养评价缺失.....................................................................................6
(三)教师教育观念念旧,适应能力不强.........................................................7
(四)地方教育部门引领不足.............................................................................7 第四章 对高中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建议..............................................................7
(一)使用兴趣教学策略,教学注意言语的艺术性.........................................8
(二)结合试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8
(三)加强对教育理论的学习,改变地固根深的传统教育观念.....................9
(四)加强教学反思指导.....................................................................................9 第五章 总结................................................................................................................10 参考文献:..................................................................................................................11
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
我国所进行的课改,在现阶段先指的是基础教育的第二轮的课程方面的变革。这种变革主要的特点是一改传统教学模式,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把学生当成教学的主题去操作,创造一种自由、探究和合作的新型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并且,课改是从内容到理念都发生了变化,是对新标准和新成果的尝试,也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情况下,所要进行的一项必由之路,目的在于为国家培养真正高素质有创造力的人才。
本文对课改背景下的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了探讨,旨在通过明确现阶段教学改革背景下的化学改革和实践现状,来建立明晰的化学改革和实践理论体系,为高中的化学教学的改进,以及新的化学教学方式的探究和实施提供一些可供实践的理论方面的支持。关键词:课改;化学教学;改革
I
Class Chan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igh 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ABSTRACTS:Curriculum reform is the second round of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is to put the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with students as the center to establish autonomy, cooperation, explore learning mode.Is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from the teaching material, education mode, the test concept to examine what happens has purpose, standard, and results of new try, new changes.Class changes in the nature is an inevitable sta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the essence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is to awaken the teacher's teaching enthusiasm and student's learning potential, awaken the id, to shape the personality, set up a system of personal development.In this pape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rriculum reform of chemistry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aims to clear the present teaching refor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emistry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he status quo, to establish a clear chemical theoretical system, reform and practice of chemistry teaching and further improve the chemistry teaching reform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Key words: curriculum reform;Chemistry teaching;The reform
II
前言
自从教学改革起步到现在,由于我国全面的普及和努力,给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才使得新的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所表现出来的科学性、领先性,还有学习理念、学习方式、人生观、价值观、认识观等的不断变化,促使广大教师必须打破传统教学的围栏,努力去实践新课程理念,并且去探求一种更加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力的教学方法,营造一种全新的、充满积极能量的新环境。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化学课程的改革也迈出了它自己的步伐,其中尤以高中化学改革的幅度和深度为最。本文立足于新课改大背景,在对新课改思想和精神主体力图把握的基础上,对高中化学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进行了探讨。主要通过查阅国家关于课改的文件,以及国内有关于课改的研究资料,重点从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改革的目的、思路、意义,以及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改革的现状进行了梳理。旨在通过这种整理和研究,来从整体上把握当前课改情况,以及课改背景下化学教学的改革与实践状况,力求对课改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有所帮助。
第一章 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改革概述
(一)课改的背景和目的
纵观世界教育史,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社会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改革,还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都将会带动教育界的深刻的革命。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而20世纪则是一个教育改革的时代。在经济、政治、文化等等领域,20世纪都为其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令世界人民瞩目,也让世界人民受益。进入21世纪,这是一个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文化领域来看都是如此。因此,各个国家的教育肯定也是要跟着发生相应的的变化的。其中,因涉及面广而闻名,并且能够被称为是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浪潮的就有三次之多。在1950年左右,在欧美一些国家率先出现了人力资本理论。这种理论专注于经济增长、不顾人的发展的教育模式曾经在历史上一段时间发挥过积极的作用。然而,当下的经济时代却要求的是另外一种教育方式,它要求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具有独立性和创造力的人才来。面对传统教育的局限性,世界上越来越多的看到,如果不着手对基础教育进行改革,将严重影响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现行的教育制度存在很大的缺陷,因此,为了弥补这种缺陷,推行新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培养能跟上时代发展的人才,我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中国课程改革的几项目的,主要有:第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传统教学都是把以老师为教学的主体,以学生为客体去实施教学工作,新课程要求转变这种思路,把学生当成教学主体,去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和创造力。第二,加强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以及时代进步的联系,避免纸上谈兵,缺乏实践能力。第三,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去进行。第四,要建立起新的能够体现新教学理念的考核制度,用考核的新方式去强化改革。
(二)课改的思路
要实习课改目标,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端正教育思想,改变教育观念,而且要有具体的操作方法。一般来讲,主要的思路有以下几点:第一,转变学生观念,变被动为主动。令学生不再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任务去完成,或者当成是一件不得不做的苦差事,而是要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只有改变把学生看成是物去教育的传统方式,实现新课程的统一性、规范性,才有可能使得改革成功。第二,形成发展观。应试教育严重的限制了个人的“发展”这个概念,只是把“发展定位在具备考试所具有的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这个层次上,这破坏了人的本体价值的实现。新课改要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实现发展的真正内涵,才能实现教育这个概念的真正内涵,即教育是养成学生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第三,知识观。学生掌握知识,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选择过程和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只有明确知识对于学生的意义,才能引导学生不仅仅是接受和储存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会探究和创造,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课改的意义
显然,课程改革对我们国家和国民都有着非凡的意义。第一,课程改革有助于改造我们的国民性。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使得我们的国人形成了过于内敛、不善言谈、含蓄清淡的“众趋人格”。新课程强调学生要主动的学习和思考,实质性参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的质疑和创造。这些都变古已有之的“听”为“说”,变“静”为“动”,这种充满民主与自由精神的校园生活环境,以及社会生活环境,都能早就学生的自由意志的独立人格。第二,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观念的重要实践。“十五”期间曾经明确提出,“加快构建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可以说,课改将是使我国基础教育在教育质量上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的方式。第三,课改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上不断挖掘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制度,有利于提升我国的教育水平,该表我国教育落后的现状,使我国成为教育大国和人才大国,为国家建设输入一大批优秀的人才,提高我国的综合能力。
第二章 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改革的现状
课改在我国已经走过了许多年头,在课改的推动下,高中化学教学改革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从多个方面分析,目前我国高中化学教学改革现状如下:
(一)化学改革后的学生反应
在以前的课本中,化学课程重视知识的讲授,相对于大量的知识讲解来说,实验和实践环节就显得寥寥无几了。但是经过改革后的高中化学课程,尤其是从高一的化学课程起,相对于初三的化学来讲不但跨度不是很大,而且难度也较小。并且,在这种基础上加上了很多的实验和实践,以及讨论等等操作性和合作性很强的环节。通过相关问卷调查可以发现,学生对新课改后的化学拥有着比以往浓厚的多的兴趣,根据调查问卷中的数据统计,有75%的学生表示“比以前更喜欢化学”,另外有20%的表示“没有以前那么讨厌化学”,仅有不到5%的学生表示“依然不喜欢”。由此可见,新课改后的化学收到了学生普遍的欢迎。
(二)化学教学改革的教学成果
以前的教育模式习惯于用考试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且成绩的考核也都是单纯的设置为按照试卷上的成绩来定。新课改加上了相当一部分的实验和实践环节,而这些环节的考核都是要去积极参与实践和操作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质。正是因为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很好的机会,去锻炼和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培养出了新一代的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以及独立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人才。
(三)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指导意义
新课改背景下的化学教学改革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其具体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化学教学改革提高了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性,并且使得教学方式多
样化。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主要是采取老师讲授课本知识,学生在下面听、记笔记、背诵的方式,学生缺少学习的主动性,也少有在课堂上表现主动性的机会。但是课改后的教学,如化学教学,就通过加入一些讨论环节,来增强学生和老师的互动,增加了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第二,增加了社会实用性内容,例如一些劳动技能课、研究性或者探究性学习课等。中国学生大都习惯于一味背诵书本知识,而很少去主动思考自己学习的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有什么关系,这就造成了知识和现实的脱节,虽然课本上的只是掌握的很好,但是一到实际用起来却束手无策。例如化学,虽然化学方程式都背的很熟悉,但是能不能在实践中鉴别出样子很相似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第三,新课程删减了老版教材中部分难、繁、偏、旧的内容,加上了很多社会实用、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化学的研究也随着经济的发展一道在不断的前进,那些旧的课本上的知识,很多已经跟不上现在的研究成果了,有些甚至是错误的。新课改使得化学,或者说所有的理论知识都紧密的与实际情况想联系,不脱离实际。
第三章 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课改还处于成长的初步阶段,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课改投入力度的加大,化学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随着课改的深入,国家有关部门也对课改的侧重点做了相应的调整,但通过分析不难发现,虽然化学教学改革随着课改不断发展,并逐步走向各个学校,但是,化学改革的实践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化学教学改革的实效不能网罗所有学校,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不断变化的过程。(一)课堂教学失真化
伴随着新课改,在教学督导和教学活动中,存在着不容小视的问题:化学平时课堂和公开课反差很大,化学公开课的作假现象尤为严重。化学公开课主变现在场面大,教师假设性设问多,例如:公开课授课被安排在大型阶梯教室内,课堂上学生被安排做五个相关实验,教师分别先演示操作过程,有时候直接将实验改为多媒体模拟,当教师下达学生讨论指令的时候,教室便人气沸腾,讨论看似热闹,实则学生迷茫不知要做什么。另一方面原本应该是历练操作的探究性常态课实验课,却往往被简化为验证性实验或教师单独演示实验,甚至有的时候教师单独演示实验直接简化为教师解说,而有一些教师想用探究性教学的方式却又显得粗糙生硬,多是一讲到底,授课方式又回到了之前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
(二)学科素养评价缺失
新课改下的高中化学课程积极倡导多方式评价和评价目标多用处,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学校并没有形成系统化的化学学科素养评价实践体系,只是纯粹的用笔纸测试去替代化学学科素养评级的现象十分盛行。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学习、活动表现、实验探究、问题意识等一系列问题并没有过程性的、客观的评价和记录。即便笔纸测试也仅仅只是进行期考、月考等阶段性测试,而实行模块少之又少。另外学校对新课改化学教材中的活动性作业、6
探究性作业不够重视不做具体要求,平时的成绩也会作为综合成绩评判的标准。
(三)教师教育观念念旧,适应能力不强
众所周知,教师的教育观念对其教学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有不少教师的念旧情节深厚、教学观念相当陈旧,他们的教学方式就是老师画重点,学生照读照背以取得好成绩,旧的教学方式和教学习惯在教学实践中经常有意无意的表现出来,对化学教学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另外需提到,有一大部分化学教师的适应能力不够强,不能很快的适应新课改下的化学教学活动。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教师角色转变的不适应,教师由从前的课堂“主宰者”转变为课堂的向导,由实验课上的操作者转变为实验课的组织者、或者说是“旁观者”,这需要教师从心里上开始退位,操作上适度放手,采用民主方式教学,而作为长期讲坛独尊的教师在短期内去改变心理上这种观念着实很难。其次,新课改下对于高中生高级认知能力和化学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化学教学新课程的策略,以及获得更高的教学能力。
(四)地方教育部门引领不足
作为教育的前沿领导者,每一个地方教育部门都具有指导、管理、研究和服务四大职能。可是就目前看来,我国地方教育部门普遍的存在着编制不足,运作管理无序,化学教研员缺编的浑噩现象,如此一来地方教育部门不能够有效的提供给学校科学合理的新课改化学教学指导规划和意见,化学新课程改革缺少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另外教育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相对还不是很高,工作思路比较陈旧,实践能力等方面还有诸多不足的地方,这些都因素大大降低了教育部门的工作效率,直接影响了教育部门对基层学校实施化学教学新课改方面的引领能力。
第四章、对高中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建议
化学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门专业的中心学科,能够为人类社会日常提供大
量基本需求,对其研究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新课改下,化学这门科学学科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和更丰富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而言能够提高学习兴趣,也带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新课改,如何取得新突破、新成绩成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心头之急,以下针对高中化学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作了简要讨论研究,提供了些可行性的建议。
(一)使用兴趣教学策略,教学注意言语的艺术性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中存在千变万化的现象,鲜明而生动的实验现象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能够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的利用学校现有条件去给学生展示丰富的化学感性材料,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教师上课时运用生动活泼、准确科学的教学语言也同样可以极大学生的学校情趣、活化思维。例如:在解释“王水”的作用时,可以形象的这样描述:“王水”本领可真大,在熊熊烈火中面不改色的黄金都惧怕它,即便是黄金一旦投入其中,也只能销声匿迹。在教学课堂上,适当的运用脍炙人口的名言名句便能极大的增加学生的艺术感染力和新鲜感,潜移默化的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收获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二)结合试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综合素质的核心所在,在人类文明史上一切创新发明中,创新精神、创新意识都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才是核心。新课改下化学创新教育对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让学生产生联想,鼓励学生去幻想、猜想,甚至是异想天开,例如在讲解实验室制法时,可以根据药品及反应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选择那一套仪器设备。
其次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化学实验教学时,尽可能的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思考,给予学生更多的思想空间,冲破常规定性思维的束缚。例如一个实验现象结果教师可以让不同组成员去实践操作,最终各个组别的实验步骤可以是有多种选择,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拓展了教学知识,达到想于做的有机结合。
再者需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总结能力。总结是一切知识的门户,通过周密严谨的观察进行总结是一切科学新发现、科学实验的基础。对于培养化学实验观察能力,要强化和补充课堂演示化学实验,最好是能够增加学生实验,让学生亲身下手体验,并要求学生从每一次的实验中的不同视角去仔细观察,去总结发现实验的共同现象和不同之处,养成良好的观察洞悉习惯。总而言之,新课改下化学实验教学不仅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掌握终身学习本领,使学生们终身受益。
(三)加强对教育理论的学习,改变地固根深的传统教育观念
对于新课程改革,化学教师需要融会贯通消化吸收,而不是戎统应付。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单只是授予学生自己所有的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对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教育,通过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强烈情感,逐步树立良好的教育理念思想。在给学生灌输化学基本知识的同时,不忘还要给予加注科学的世界观,使学生养成严谨的实事求是的求学态度,形成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坚韧不拔的科学好品质,教会学生运用辩证合理的方式去分析化学中的存在的一些问题。
教师也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相关文件,确实的领会课改的精神所在,对新课改的走向有全面的了解,充分认识到新课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自觉的履行作为教师的职责和使命。并且,教师还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新课程并不排斥传统教学,相反注重教学的古今优点的融会贯通,更加提倡教师艺术性的实施教学任务,而启蒙式教学时传统教育的精髓所在,化学教师要想胜任新课改下的教学工作,那么首先就要掌握好启蒙式这一基本教育方式,重视动手实验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作用,用心设计实验方案,积极开发新的探究性实验课程,鼓励学生不仅通过书本还要通过实验学习化学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正确的掌握科学的研究方式,升华自我。提升广大的化学教师专业知识素养和对新课改的基本认识,是促进化学课程改的根本途径。
(四)加强教学反思指导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也会出现很多失误,在新课改背景下,9
不仅要求教师反思过去自身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和教学效果,还要求反思学生现如今的发展状态,更为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会反思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重点培养反思性学生。对教与学有效性的反思是化学教学反思的重心,化学教师要认真反思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设计出有效严谨的探究性实验,实验后积极组织有效性的总结讨论,形成有效的互动交流。教学反思不仅仅只是教师自我成长、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更是严防新课改教学异化现象发生、促进新课改回归本真的有效途径之一。
第五章 总结
新课改的道路并非是一个单向的过程,而是全体学生与教师双向互动的参与的过程。新课改的目标是立足于现在改进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培养 10
更多高素质人才。化学作为一门中心课程,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完善化学新课改是我国教育业的重中之重。我国化学教学改革必须不断与时俱进,吸收外国先进教学经验,弥补自身发展不足,结合中国教育现状,制定相应的课改制度,才能提高学校和师生对新课改的接收能力,从而促进我国化学教育的发展。
本文分析我国课改背景下化学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此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新课改对于发展教育具有非常重要优势和必要性。师生是教育的主体部分。师生对教学内容的讲授能力和接受能力以及吸收能力是学习中的关键,因此,新课改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寻找出一套符合我国教学水平和易接受的教学手段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我国汽新课改下化学教学改革和实践既有成效又有缺失之处。随着教育时代到来,我国新课改在实践上出现了很多可喜的成功例子,但是其中也存在着失败之处,例如,新课改并不能涵盖所有的学校,一些偏远地区的课改进度缓慢,其次,课改大多还只停留在理论阶段。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陈桂生:《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4]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1
[5]彭聘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王祖浩,王磊.《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8]李思玲,王伟增.《走出化学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认识误区》.山东教育,2010
第二篇:化学课改
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课改心得体会
李伟伟
【正文】2011年6月2日,随着我市教育局常少明局长带队,市教育局、教研室、局属学校校长、业务副校长一行25人去宜川中学考察学习的开始,我们学校就开始了对宜川中学教学经验的学习和自主创新。
一、我校课改的现有模式
经过一年多的课堂教学改革,我校总结了宜川教学中“三环节导学式“教学模式,即以“自主学习——讨论展示——检测小结“为基本结构框架,以学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为载体,通过教师点拨、引导和帮助,使学生在使用学案的过程中质疑、选择、分析、综合和概括,采取讨论、交流、展示等形式激发学习的动机与欲望,进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不断优化自主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式的经验,结合我校现有情况,提出了我校自己的教学改革模式。即“二、三、四”改革模式。其中,“二”为两个自主学习,自主管理;“三”为三个十分钟,早晨的疯狂英语诵读十分钟,中午的双语书写十分钟,下午的面壁思过十分钟;“四”为四个保障,保障学生全员参与,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保障每一个孩子不掉队,保障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二、三、四”改革模式为我们的教学、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模式与范例。
二、我的课改心路历程
2011年下半年我校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以语文、数学、外语为龙头。因为我带的是初中化学,其课程开始时及面临的是那些初三马上要面临毕业的学生,学校为了稳妥起见,推后了物理、化学科目的改革开始时间,让我们对新的教学模式有了一个观察、体会的过程。在此期间,在不影响学生学习进度的情况下,我也做了一定的尝试,以制作学案开始,开始了我的课改路程。刚开始制作学案时,主要以课前预习与习题为主,把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纳入到了我的实时监督当中,学生在课程的开始阶段,必须实时检查,核对学生课前预习的部分,发现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难于理解的问题给出适当的强调。在课后,可根据我校学生自身的特点,随时调节课后习题的难度,使学生合理的提高学业水平,给我的课堂教学做了一个很好的补充。在此期间,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课改的好处,这种尝试给我今后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也给我的制作学案提供了一个熟悉的过程。
随着学生对化学这门课的熟悉,在对化学专业术语、专业名词的理解上有了一定的基础,我在一些难度简单,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比较紧密的章节加入了学生展示的环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开始参与到课堂“教”的过程中,优先培养一些理解能力好,表达能力强且对化学兴趣高的学生,以点带面,充分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习题课中,全面展开学生提前做,小组讨论,课堂展示,学生点评,老师进行补充的课堂模式,为正式的课程改革做一个坚实的基础。
2012年年初,学校全面铺开教学改革,化学课程遂即也进入到了课程改革的浪潮之中,在理论性较强,实验较多的课程中,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学生毕竟对实验实际操作较少,学生展示实验时操作不规范,更为让人担心的是一些实验具有危险性,老师做都要非常的小心,何况是学生本身操作能力就不好。这个时候正好赶上学校的教室多媒体设备进入到了教室中,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向。在自主学习课时,我会占用学生部分自主时间,提前对实验进行操作,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因为这个时候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描述实验的能力,能够进行观察分析,使课前自主时对实验有了一个直观的感受,在第二天的课堂展示环节,在网上下载实验视频,然后由学生随着视频去讲解,去感受实验的魅力。某个环节甚至可以反复的播,反复的放,加深印象。这个时候,我仍然是课堂的组织者,并没有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根据课程进度,在熟悉完课堂展示环节后,我的课程进入了复习阶段,课堂已经完全交给了学生。我的课堂模式已经稳定在了课前讨论做题,课时学生展示讲题,课时补充的模式。
我的课改基本上还是处在一个探索的过程,并没有一个完全成熟的模式,但其中的辛酸只有自己知道,当在这节课出现问题时的那种纠结与无奈,确实困扰在我新课改的历程当中。
三、课改反思
任何形式的课堂,其根本出发点都应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但在具体的实践中还要做到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在学案的编制方面还要做得更细致,把握更准确,结合我校学生实际,要融进老师自己的思想、教学思路、教学方法,体现问题化、情境化、层次化。自主学习课堂上要体现出教师的方法指导,不能放羊式,也不能圈养式,教师应分层次指导,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不应学案发下去之后,学生无目的的做或者干脆就是抄。譬如化学自主课堂时,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初涉本课内容;浏览导学案,根据自研内容,再读课文,解决浅显问题;根据不会的问题,结合教师展示、解决难点;如果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生生解决或师生合作解决。对于展示课,教师也要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展示题目,这些题目不能只为了所谓的课堂的“活”,而应在“活”的课堂形式下,学生真正能学到知识,培养能力。甚至教师也要写展示课的预案。比如我在教《化学肥料》的展示课时,就写出了比较详细的展示课教案,甚至写出了展示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言,目的就是教给学生展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展示能力,课堂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在课改初期,教师这样的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课程结束前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作简单的梳理,有一个系统整体的回顾,再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学案课后题目,明确哪些内容自己真正掌握,哪些内容掌握的还不够熟练,真正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由于学案上的达标测评题目一般量都比较少,教师在课外也要精心筛选一些补充内容,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训练需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化学综合学习能力。
除此之外,要结合每次考试大作文章,做好文章,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斗志。抓“考”,更要抓“评”、抓“奖”;“考”的目的是了解学生过去一阶段学的情况,“评”、“奖”的目的是激发学生下一阶段的斗志,就像烧锅做饭一样,要不停地加柴火,火势才能猛,饭才做的快、做的熟,因此,我认为抓住“评”与“奖”比抓“考”更重要。
课改任重道远,需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完善,最终成就学生的成功。我们相信,在领导的重视和执着的追求与正确的引导下,课改的激情一定会汇成波涛汹涌的改革浪潮,共同推进启明这只大船搏浪远航。
第三篇:化学课改工作总结
化学课改工作总结
宋家营中学 仇博轩
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像一阵春雷,给我国的中小学传统教育带来了切肤入骨的阵痛,更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一时间,新课改成为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热点,教师、学生和家长一起投入了这股教育改革的热潮之中,教育发展日新月异,教育改革不断取得突破,成绩斐然,硕果累累。
而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就要放弃以前一些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用新的观念和新的思维对新课改和新教材进行分析和研究,用最适合学生的方式进行我们的教学。
新课程改革在我校实行以来,我和所有教师教一样融入了新课改的浪潮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些经验,同时也还存在着不足之处,现在就具体的进行一次阶段性总结: —、加强理论学习,领会课改精神
几年来,我们重视理论学习,积极参加市县举办的有关新课改的各种培训活动,自学了《走进新课程》和《教育问题研究》等相关的教学理论,研讨《化学课程标准》和新教材,评析成功案例,观看课堂教学实录……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要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二、改变教师教学行为适应新课改
(一)教学观念: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树立个性教育意识。
在教学上我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促进学生发展,并非让每个学生、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如备课不用一种模式,课可用不同的方法,考试不用一把尺子,评价不用一种标准。树立了有差异而无差生的素质教育基本观点。对待学生的差异,不是完美主义地只用一种尺度去衡量学生,更不是要求学生处处学老师那样,没有失误。而是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二)教学目标:由传授知识为中心向能力发展为中心转变—树立课程目标意识。
教学设计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彻底改变了以往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树立了课程目标意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关系:由“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树立了主体意识。
把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教”服务于“学”实现,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最后达到学生带着知识走向老师、家长、社会……从而真正确立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为了实现这一转化,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1.学生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参与训练,并且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参与实质性教学活动。2.创设问题情境,要让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去探索,在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拨下悟出道理,得出结论。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自求解答,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四)认知活动:重视结果教学向重视教学过程转变——树立了训练意识。
学生的学习活动往往经历“(具体)感知—(抽象)概括—(实际)应用”的认识过程。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尽量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思维过程。例如,我和学生一道学习空气的组成时,引用了大量的化学史料来展示发现空气组成的探究过程。
(五)师生关系:由不民主、不和谐向平等融洽转变—树立了情感意识。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有感情、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在教学中既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又在优化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如何建立相互尊重信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问题。课堂是学生发展的主渠道。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角色。传统的教师角色是:管理者、讲授者、解释者、评判者,现应转变为组织者、指挥者、咨询者、服务者、合作者、协调者、促进者。教师角色转变不是减轻而是加重教师的负担,责任是:研究教材与学生生活、学生发展三者关系,全面把握学生在学习时随时产生的需要和心理变化。教师的言、行、举、止反映教师的教育思想。例如:教师课堂上常说的语言:“你给我读”“希望同学配合”其表现是学生为教师学生服务,而不是教师为学生服务。教育是社会性的问题,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我们还应该对学生和家长做好宣传工作,转变唯升学为目的。争取让学生学到真正对自己有帮助有充实感的知识。因此,我找到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位置,除了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外,还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师生在教学中只有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达到师生情感共鸣,知情和谐。
三、做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建设者、(一)凸显“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新课程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这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将要走出目标单
一、过程僵化、方法机械的“生产模式”,让每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为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做到:
1.把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一方面把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作为课程的依据,另一方面发挥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性。因此,我不把课程及教材看作是学生必须毫无保留地完全接受的对象,而是发挥学生对课程的批判能力和建构能力的作用,摒弃了那种视课程为“法定知识”或“圣经”式的文本而不准越雷池半步的观念。大胆使用乡土教材,把学生身边的化学与教材有机结合起来。
2.把“生活世界”作为化学课程内容的范围。给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把它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加以组织,使化学”进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历情境”。例如,学生提出为何擦亮了的铝饭盒蒸几次饭后又会变暗?通过热烈的讨论,学生深刻理解了金属发生的缓慢氧化。
3.通过学生反思性、创造性实践建构人生意义。因为课程所提供的内容是与人类群体的生活经历,以及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和“亲历情境”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不能通过灌输而获得,而需要通过反思人类的生存状态,以及个体生活方式来理解。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有关教育内容的东西或文本,而是把课程动态地理解为学生反思性和创造性实践来探寻人生意义的活动及其过程。例如,通过对燃烧条件和燃烧现象的探究,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浓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更深刻了,懂得了如何让可燃物充分燃烧,如何安全用火和灭火,大大提升了学习化学知识的品位。4.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实施课堂教学。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我们不把学生视为书本知识的接受者,而是关注学生与课程之间的关系,注意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等基本的活动方式。例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和走访,了解了当地近三十年来水资源的变化情况,获得当地水资源从“很好—被工业化生产所污染—正在被综合治理”的第一手资料,反思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反思人类的生存状态,自觉地做水资源的保护者和宣传员。“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个性获得充分发展”这是当前十分重要的课程理念,是一名化学,教师进行课堂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的根本落脚点。注重学生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课后小结,传统的做法是“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而我现在的问法是“本课研究什么内容?从这些知识中你想到了什么?”“运用这些知识你想做点什么?”学生对这样的问题很感兴趣,学生会信口开河地说一通,因为课堂时间比较少,学生很难做出让人满意的回答,但是我认为这样的提问还是很有价值的,很科学的。它是引导学生知识迁移,让学生展开联想,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给学生留下今后乃至一生都想来回答的问题。智慧的火花往往是在相互碰撞中产生的,这也许是学生通向成功道路的关键一环。
(二)倡导学习方式的改变—积极推行“自主、探究与合作”式学习。
在教学中我们改变了原有的按教材内容灌输的教学方式,加强实验教学,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开展化学实验和探究活动,强调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把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种有活力、愉快的氛围中,学生不论是在知识的记忆方面还是在理论的运用方面,都比原来提高了效率。例如:在学习奇妙的金属这一节内容时,主要采用的是互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联系生活实际,举出许多有趣的例子。有的学生说在青铜时代,人们使用的工具、武器、生活用具都是用青铜制造的,因为青铜有耐腐蚀的性质。还有同学说在八九千年前就发现了金,因为它在自然界中是以纯金形式存在,那灿烂的金光容易被人发觉,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金属,这也说明金元素化学性质非常不活泼,常温下以单质形式存在。诸如此类的讨论使得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将知识掌握了。又如,指导学生进行了一周的课外自主探究活动,比较了铁制品在不同介质中锈蚀速度的快慢,然后进行广泛的交流和讨论,得出了影响铁制品锈蚀快慢的因素,寻找防止和减缓铁制品锈蚀的方法和措施。学生学习知识更加灵活,理解知识更加深刻。
(三)尝试运用新的评价—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和“多元化”。
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个人思考,尝试运用学生成长档案袋、小论文、答辩、各式各样的小制作等多元化的评价形式。重视受评人的积极参与及其自我评价,并让受评人学会自我评价。更加重视对评价本身的再评价,使评价成为一种开放式的、持续的行为,确保了评价的自身不断完善。例如,组织学生举办化学晚会,每个学生表演一个趣味小实验,学生当评委,使学生有成就感,能享受成功的喜悦。通过几年来的教改实践,我的教学思路清晰了,视野更开阔了,课堂不再是一潭死水,变得生动活泼。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
最后,我将一如既往地做好教师的本职工作,时刻明确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角色,用新的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来适应新课改这一潮流。我们对新教材只是从水中趟过一遍,没有更深的研究,今后我还需要继续研究和实践,希望与教育界同仁共同合作,互相沟通交流,共同努力,使化学教学更上新的台阶。教育、培养出真正对社会,对国家有所作为的建设者
第四篇:化学课改发言稿
各位领导、老师: 上午好!感谢领导给我们提供了这个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机会,其实,经验谈不上,只是在这里跟大家谈一下自己在平时工作中的一点感受。我们学校位于城乡结合部,学生整体基础较差。相当数量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好。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我们学校一直在探索适合本校学生的课改之路,“1+3”课堂教学模式应该说是目前最适合的。“1”即课前预习。“3”即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达标测评。
一、学案,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
教师将预先编好的学案,在课前一、二天发给学生,让学生课下读书预习,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通过自学课本、查阅资料和与同学探讨等方式,把教师设计的预习目标和知识结构进行一番思考与探讨,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听课难点,提出不懂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可大大提高听课的效率。
教师抓住以下几点对学生进行指导:
1.读:指阅读中考指导书的重点内容,把握重要的化学概念、方程式、计算方法;通过归纳整理,弄清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
2.记:记住重要概念、方程式、实验现象、规律等。3.思: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1)所学知识的前后联系、内在联系;(2)解题方法、技巧、注意点;(3)知识要点,研究问题经历了哪些思维过程;(4)概念、、方法在解题时如何应用,能否逆用。
4.悟:对重点内容反复理解,以及反复练习,从中悟出思维过程以及解题方法。
二、课堂中注重基础,重视能力的培养。
基础是学习化学的根基,引导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掌握化学规律、熟练化学方程公式,并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夯实基础,注重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
三、培养实践操作,促进学生合作探究。
提出问题让学生想,设计问题让学生做,错误原因让学生说,方法与规律让学生归纳。教师组织、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大胆想象,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学生的探究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初步掌握了一定的探究技巧,特别是那些原先上课不够专心,不善于发问的学生,也能改变学习态度,变得爱发问。
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有充分的练习。我们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每节课都保证给他们充足的时间练习。做到放手让学生多讨论疑难问题,自主学习意识,学生通过自己总结、自己解决问题,去感受独立解决完问题后的成功感、自豪感。一道化学题他们往往有几种解法,他们讨论出来的结论远远超过一个老师的智慧,我们在实践中也作了尝试,深感:(1)对小组的分工与合作,要多加以方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使学生知道该如何与人合作;(2)对内容要进行选择,应该有一定的思维层次,有一定的挑战性,突出方法和能力的问题作为合作的内容;(3)对合作的方式要有设计。要有独立的思考,使每个人在合作中都有话说;要有合作,使每个人在合作中都能从别人那里学到东西。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教师给予相应的提示、建议、讲解等形式进行交流。在学生对问题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几乎人人都有表现的机会,虽然不是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但是合作小组表现的结果都是比较优秀的,这样不但化解了教师对每个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的难度,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益。针对学生普遍的疑难问题教师作重点讲述,把复杂抽象的问题作连贯解决。
四、加强针对性训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检测”是我们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学案中编制相应的两份难度不同的基础知识测评题组A和B。根据学生的掌握知识程度及学习状态决定题组A和题组B的使用先后顺序,每天清理基本知识点,确保绝大多数的同学基础题过关。在题目的选择上尽量发挥例题以点带面的作用,有意识有目的地在例题的基础上作系列的变化,达到能挖掘问题的内涵和外延、在变化中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思维发展。
通过不断实践和探索,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有所提高。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将继续探索,为二中的新课程改革贡献自己的力量。谢谢大家!
第五篇:化学课改经验交流
化学课改经验交流
作者: 王志胜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有幸能与大家共同交流,感到非常高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标志着素质教育的实施进入了实质性阶段。目前,初
一、初二年级已正式进入课改,虽然我们还没有参与课改,但教师都在积极地向课改靠拢,自觉进行某些项目或局部方面的改革实践,做到了老教材新教法。下面我结合新教材及去年10月份参加山东省初中化学优质课评选活动,谈一谈我的一点粗浅体会。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常常有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化学教师课讲得头头是道,例题也分析得十分透彻,但教学效果却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是由于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只注重教师的讲,而忽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信息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产生智能意义,才能变成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化学。要使化学课堂教学像磁铁一样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认为应提供给学生一个“激情、对话、开放”的课堂。
一、营造一个“激情的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在进行的心灵接触。”作为化学教师固然要具备对科学的兴趣、热爱,要掌握较多的知识,但更应懂得教学艺术。教师不是“教书匠”,面对的是一个个复杂的有思想的头脑。因此,情感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激情的课堂首先表现为上课要有亲切的教态。亲切的教态容易感染和营造和谐、轻松的气氛,使学生从内心感到教师是和他们一起在学习、探讨问题,没有居高临下的压力感。而以平易近人的态度、和蔼可亲的面容、落落大方的教姿融入学生主体,成为学生的朋友。如一开始以最快的速度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主动与学生交流等方式,强化师生间的亲和力,以期学生主动道出自己的心声,愿意把学习上的“疑难杂症”、对某些问题的大胆猜想毫无保留地告诉老师。如果发现有时学生提出的见解不合理,这时及时加以鼓励、宽容,善待他们的错误,还他们自主选择权利。在这种气氛的感染下,学生就会带着一种高涨、轻松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激情的课堂还表现在教学内容的讲解不死板,善于创设各种情境,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例如,初三化学《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节内容比较平淡,几个性质显得单调、分散,学生听课容易厌倦,而且课后又不易掌握。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动画引入法:一个叫“阿王”的人带着一条叫“阿黄”的狗,走进一个名叫“死亡谷”的山谷。不多久狗就死了,阿王很害怕,但他平安地出来了。他说:“原来我是福大命大。”他真的是运气好吗?使学生从常见的生活情境中了解生活中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然后引出要学习的二氧化碳,并启发学生据此情境说出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同时引导思考:能否用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接着继续播放动画:阿王很庆幸自己能活着,进了一家客栈后,说买了几瓶白酒来庆祝。他喝多了一点,抽烟时不慎点燃酒精,烧了蚊帐。他吓得叫救命,幸亏老板及时赶到,拿干冰灭火器很快灭了火。惊魂初定,阿王问老板:究竟喷出的是什么,使火这么快就熄灭了!由此能知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能否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组织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二氧化碳的上述性质。再播放动画:阿王又问老板干冰灭器才那么大,怎么会有那么多气体?提问:干冰是什么?干冰有哪些性质,又有哪些用途?继续播放动画:阿王不敢再喝酒,就向老板要了一瓶可乐。当他一开可乐瓶,瓶内突然冒出了很多气泡。咦,怎么会这样?可乐瓶上写着“碳酸饮料”,问题“碳酸是什么呢?瓶子里本来没那么多气体,原来这些气体在哪里呢?跑出的是什么气体呢?”此时,再打开带来的可乐瓶盖,在瓶口塞上带导管的塞子,把导管另一端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轻晃可乐瓶,使瓶内的气体快速出来,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可乐中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时再问:碳酸是什么?它有什么性质?如何用实验验证?这样,通过调动学生的激情,增强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学到零散的化学知识。
二、营造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学生只是被动的倾听者,根本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有的教师特别反感自己在讲课中有学生提出问题,惟恐自己的思绪被打断、打乱,从而影响自己的教学过程。其实,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哪怕这些问题是很幼稚或者是钻牛角尖的,我们也不能泼冷水,更不能讽刺、嘲笑学生。我们要放下架子,营造一种平等的气氛,提供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文化。
教学相长,有时候我们通过师生对话,学生的看法或许对教师的教学具有帮助作用。例如:有一次,我在做“蜡烛的燃烧”实验时,按照教科书上的要求,主要要求学生学会如何有步骤、有目的地观察,我让学生按点燃前、燃烧时、熄灭后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对不能解释的现象试着用问题的形式表达出来,许多同学纷纷举手踊跃发言,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蜡烛燃烧后,到底生成了什么?”“吹熄烛火,烛芯上为什么会有一缕白烟上升,这白烟是什么?”坦率地说,我课前根本没有想到这些,我灵机一动,借此机会不是可以让学生掌握物质的检验方法吗?于是启发学生回忆加热碱式碳酸铜的实验现象,管壁上有水滴,说明有水生成,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蜡烛燃烧后生成的物质我们看不到,说明是气体,气体受热时,怎样运动呢?然后按照这个思路,同学们很容易就能想到在火焰上罩一干燥冷却的烧杯,看杯壁是否有水雾来检验是否生成了水,再换上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看石灰水是否变浑浊来检验是否生成了二氧化碳。对于第二个问题,建议同学们立即用火柴去点燃这缕“白烟”,白烟会迅速燃烧,此时还无法确定到底是蜡蒸气,还是一氧化碳,但是同学们都清楚地知道如果是蜡蒸气很容易凝固,于是鼓励同学们继续思考,怎样让其凝固,这样大家就很容易地想到了在白烟上罩一干燥冷却的试管,并在试管外壁用冷的湿毛巾捂住可检验出白烟是什么。这本是一个极其简单的实验,但同学们却能从中学到这么多知识,是学生的提问启发了我,也启发了同学。
所以,我们在授课过程中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提问、讨论,这比我们教师纯粹的满堂灌更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相互封闭会导致落后。我们的课堂在确保课堂纪律的前提下,也可适当的开放。这个开放不是指“放羊式”的教学方式,而是指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让学生来充分展示自己,自主地探究化学知识,形成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以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四年制化学教材第一册第二章第三节“催化剂”为例,介绍我的探究式化学教学做法:
在这一节中,教材安排了三个演示实验,并要求对三个实验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催化剂的概念。这种方法虽然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归纳总结能力,但学生由于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真正地参与到实验探索的过程中去,只能造成他们机械地记住了概念的定义,而没有真正理解其涵义,学生的理解不准确、不清晰,或者只是停留在一些字面的理解上。为此,我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良好的问题情境易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探究兴趣。因此,上课伊始,首先演示“少量氯酸钾加热缓慢放出氧气”的实验和“加入加热二氧化锰后迅速放出氧气”的实验,接着让学生自己从实验条件、加热时间的长短、实验现象、反应物的状态、放出气体的速率等方面,对两个实验进行比较。由于两个实验的实验条件、实验现象所形成的巨大反差,使学生“惊诧不已”,学生也进入了“口欲言而不能,心欲求而未得”的愤悱境地,从而激发了学生急于探究原因的心理需求,即形成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2、导猜想讨论,暴露思维过程
在学生急于想知道为什么的前提下,教师及时提出启发性问题:为什么在加入二氧化锰前氯酸钾缓慢放出氧气,而加入二氧化锰后能很快地放出氧气呢?你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可能性有哪几种?课堂顿时“乱”了起来,学生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相互启发,想互补充。讨论后,由各小组说出本组的猜想,并投放在屏幕上,然后由各小组再经过激烈的辩论,最后经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以下几种假设:①只加热二氧化锰就能较快地放出氧气;②加热时,二氧化锰和氯酸钾共同反应放出氧气;③加热时,氯酸钾使二氧化锰较快地放出氧气;④加热时,二氧化锰使氯酸钾较快地放出氧气。
3、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
提出假设后,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查阅课本等方式设计实验方案,因为实验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目的明确,所以他们根据给定的器材能很快设计出方案。教师将各组的设计方案汇总并投影在屏幕上:
方案一:只加热二氧化锰,看是否能较快地放出氧气。
在验证其他假设时,由于学生缺乏定量分析的基础,课堂上出现了短暂的沉默。此时教师及时提示:如果二氧化锰和氯酸钾共同反应放出氧气或者氯酸钾使二氧化锰放出氧气,那么二氧化锰和氯酸钾的质量将怎样变化?学生又是一阵热烈的讨论并很快设计出实验方案。
方案二:称取一定质量的二氧化锰和氯酸钾加热,反应后将混合物分离并称重。设计出实验方案后,引导学生写出实验操作提纲,经师生讨论后加以总结完善,投影在屏幕上,学生根据提供的器材进行分组实验。实验中,学生之相互合作,相互提示,共同完成实验并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实验期间,教师可巡回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纠正。
4、进行科学归纳,获得结论
实验结束,各小组代表简介本组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并将实验结论投影在屏幕上:
(1)较高温度下加热二氧化锰不放出氧气,说明假设①是不正确的;(2)二氧化锰和氯酸钾共同加热反应后,将混合物分离,二氧化锰质量不变,氯酸钾质量
减少,说明氧气是氯酸钾放出的,二氧化锰在此反应中不放出氧气,所以假设②、③也是不正确的。根据屏幕上的实验结论,各小组经过激烈辩论,最后得出:在较低温度下不会放出氧气的氯酸钾中,加入了加热时不易放出氧气的二氧化锰后,却能迅速放出氧气;在这个反应里,氯酸钾的质量有所减少,而二氧化锰的质量并没有改变,这说明放出的氧气来自氯酸钾,也就是说,二氧化锰具有使氯酸钾在较低温度下迅速放出氧气的本领。由此,二氧化锰是一种“催化剂”的结论也就较易为学生所接受,自然而然地归纳出了“催化剂”的概念。我觉得本节这样设计的最大的特点是学生自主活动较为充分,参与 面广;教师充分 发挥了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在群体思维停滞处给予语言点拨,让学生实践反思,并不直接牵引。使学生在探究中学到了技能,获取了知识,更錘炼了思维,弘扬了个性,体现了引导学生“全作、自主、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实际上,用探究法进行化学实验教学,重要的不是得到一种合理的甚至是唯一的方法,而是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自己来提出方法,自己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引发他们自己提出改进的措施。这样,学生在探究的实践中就必然要调动起自己的思维,并通过实践和理论的验证来去伪存真,从而“经历”科学结论的生成过程,这在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深入钻研、主动创造、团结协作的精神,锻炼了他们遇到困难不气馁的意志,从而使课堂教学实现了新课改所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我曾坚信,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效率高,省时间,过去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完全按照我自己的预设来进行,包括实验的每一步都是一齐操纵。课改之后,采取了探究式为主的教学方式,虽然常常一节课只能讨论一个问题,但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开放性,密切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如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家里现有条件区分厨房里的食盐和碱面,花费了近二十分钟的时间得出七八种方法,使学生不仅既动脑又动手,还对化学产生比较稳定的兴趣。学生接受课改,欢迎新的教学方式,喜欢上化学课,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得到了发挥,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得到了培养。但新课改实验也有几多困感,阻拦多。化学课让学生探究,学生爱学,教师难教。教师担心时间不够,担心探究的重点不是考点等;化学探究实验准备工作量十分巨大。虽有诸多问题,但是,课改势在必行,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孩子们的全面发展,为了使孩子们终身受益,我将知难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