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单位制沿革大全
编辑:九曲桥畔 识别码:24-626747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09 22:10:21 来源:网络

第一篇:单位制沿革大全

单位制沿革

长度单位

古代常以人体的一部分作为长度的单位.例如我国三国时期(公元三世纪初)王肃编的《孔子家语》一书中记载有:“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两臂伸开长八尺,就是一寻.还有记载说:“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可见,古时量物,寸与指、尺与手、寻与身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西方古代经常使用的长度单位中有所谓的“腕尺”,约合52~53厘米,与从手的中指尖到肘之间的长度有密切关系.

也有用实物作为长度单位依据的.例如,英制中的英寸来源于三粒圆而干的大麦粒一个接一个排成的长度.

多少年来世界各国通行种类繁多的长度单位,甚至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杂乱无章,极不统一,对商品的流通造成许多麻烦.所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长度单位逐渐趋于统一,这个进程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开始了.

1790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决议,责成法国科学院研究如何建立长度和质量等基本物理量的基准,为统一计量单位打好基础.次年,又决定采用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的四分之一的千万分之一为长度单位,选取古希腊文中“metron”一词作为这个单位的名称,后来演变为“meter”,中文译成“米突”或“米”.从1792年开始,法国天文学家用了7年时间,测量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并根据测量结果制成了米的铂质原器,这支米原器一直保存在巴黎档案局里.

法国人开创米制后,由于这一体制比较科学,使用方便,欧洲大陆各国相继采用.

后来又作了测量,发现这一米原器并不正好等于地球子午线的四千万分之一,而是大了0.2毫米.人们认为,以后测量技术还会不断进步,势必会再发现偏差,与其修改米原器的长度,不如就以这根铂质米原器为基准,从而统一所有的长度计量.

1875年5月20日由法国政府出面,召开了20个国家政府代表会议,正式签署了米制公约,公认米制为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同时决定成立国际计量委员会和国际计量局.到1985年10月止,米制公约成员国已有47个.我国于1977年参加.

国际计量局经过几年的研究,用含铂90%、铱10%的合金精心设计和制成了30根横截面呈X琪的米原器.这种形状最坚固又最省料,铂铱合金的特点则是膨胀系数极小.这30根米原器分别跟铂质米原器比对,经过遴选,取其中一根作为国际米原器.1889年,国际计量委员会批准了这项工作,并且宣布:1米的长度等于这根截面为X形的铂铱合金尺两端刻线记号间在冰融点温度时的距离.

其余一些米原器都与国际米原器作过比对,后来大多分发给会员国,成为各国的国家基准,以后每隔几十年都要进行周期检定,以确保长度基准的一致性.

然而实际上米原器给出的长度并不一定正好是1米,由于刻线工艺和测量方法等方面的原因,在复现量值时总难免有一定误差,这个误差不小于0.1微米,也就是说,相对误差可达1×10e(-7).时间长了,很难保证米原器本身不会发生变化,再加上米原器随时都有被破坏的危险.所以,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希望把长度的基准建立在更科学、更方便和更可靠的基础上,而不是以某一个实物的尺寸为基准.光谱学的研究表明,可见光的波长是一些很精确又很稳定的长度,有可能当作长度的基准.19世纪末,在实验中找到了自然镉(Cd)的红色谱线,具有非常好的清晰度和复现性,在15摄氏度的干燥空气中,其

-10波长等于 y=6438.4696×10米.

1927年国际协议,决定用这条谱线作为光谱学的长度标准,并确定1米=1553164.13yCd,人们第一次找到了可用来定义米的非实物标准. 科学家继续研究,后来又发现氪(86 Kr)的橙色谱线比镉红线还要优越.1960年,在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决定用氪(86Kr)橙线代替镉红线,并决定把米的定义改为:

“米的长度等于相当于氪(86Kr)原子的2P10到5d5能级之间跃迁的辐射在真空中波长的1650763.73倍.”

-9 这个基准的精确度相当高,相对误差不超过4×10,相当于在1千米长度测量中不差4毫米.

但是原子光谱的波长太短,又难免受电流、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复现的精确度仍受限制.60年代以后,由于激光的出现,人们又找到了一种更为优越的光源,用激光代替氪谱线,可以使长度测量得更为准确.只要确定某一时间间隔,就可从光速与这一时间间隔的乘积定义长度的单位.80年代,用激光测真空中的光速c,得c=299792458米/秒. 1983年10月第十七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了米的新定义:“米是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的时间间隔内所经路程的长度”.

新的米定义有重大科学意义.从此光速c成了一个精确数值.把长度单位统一到时间上,就可以利用高度精确的时间计量,大大提高长度计量的精确度.

质量单位

古代质量单位和长度单位的情况相似,也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例如:在波斯用卡拉萨(Karasha)作质量的单位,约合0.834千克,埃及用格德特(gedet),约合9.33克.

我国秦代度量衡制度中规定: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与现代国际单位制比较,1斤约合0.256千克.

英制中以磅(pound),盎司(ounce),打兰(dram),格令(grain)作单位:1磅=16盎司=265打兰=7000格令

不列颠帝国曾用纯铂制成磅原器,它是高约1.35英寸,直径1.15英寸的纯铂圆柱体.

最初的千克质量单位是由18世纪末法国采用的长度单位米推导出来的.1立方分米纯水在最大密度(温度约为4摄氏度)时的质量,就定为1千克.

1799年法国在制作铂质米原器的同时,也制成了铂质千克基准,保存在巴黎档案局里.

后来发现这个基准并不准确地等于1立方分米最大密度纯水的质量,而是等于1.000028立方分米.于是在1875年米制公约会议之后,也用含铂90%、铱10%的合金制成千克原器,一共做了三个,经与巴黎档案局保存的铂质千克原器比对,选定其中之一作为国际千克原器.这个国际千克原器被国际计量局的专家们非常仔细地保存在特殊的地点,用三层玻璃罩好,最外一层玻璃罩里抽成半真空,以防空气和杂质进入.随后又复制了四十个铂铱合金圆柱体,经过与国际千克原器比对后,分发给各会员国作为国家基准.跟米原器一样,千克原器也要进行周期性的检定,以确保质量基准的稳定可靠.

时间单位

在人类观察到的自然现象中,以天空中发生的现象为最明显,也最有规律,所以很自然地时间的量度以地球自转的周期作为基准,这就是所谓的太阳日.1秒=1/86400平太阳日.但是由于地球自转并不均匀也不稳定,1960年国际计量大会确认,把时间基准改为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为依据,即:把秒定义为在1900年地球绕太阳沿轨道运动一周所需时间的1/31556925.9747.这一数据之所以有如此之高的精确度,是因为这个结果是通过为期数年的一系列天文观测获得的.

然而根据这个定义很难对秒本身进行直接比较.正好在这期间,时间和频率的测量技术有了很大发展,1967年第十三届国际计量大会重新规定了时间单位的定义:“秒是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跃迁所对应的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的持续时间.”

温标

现在通用的国际单位制中温度以开尔文(K)表示,这个温度单位也是基本单位.严格说来,温度单位的选择实际上是一个温标问题.热学发展史中出现过华氏温标、列式温示、兰氏温标、摄氏温标、气体温标和热力学温标等.热力学温标是1848年开尔文首先提出的,由热力学温标定义的热力学温度具有最严格的科学意义.其余几种都属于经验温标,其共同特点是人为选择某一特定的温度计和若干温度固定点来定义温标,因此缺乏客观标准.这些经验温标已成为历史,但跟现代的温标仍有一些渊源关系.

华氏温标是德国人华伦海特(D.G.Fahrenheit)大约在1710年提出的,规定水的冰点为32度,水的沸点为212度.华氏温度至今还在英、美等国民间流行.

列氏温标由列奥缪尔(R.A.F.Reaumur)于1730年提出,规定水的冰点为零度,水的沸点为80度.列氏温标在德国曾一度流行.

兰氏温标由英国人兰金(Rankine)提出,其定义为tR=tF+459.67 实际上兰氏温度是以绝对零度为计算起点的华氏温度,以0R表示之.现在科技界已很少采用.

摄氏温标是瑞典天文学家摄尔萨斯(A.Celsius)在1742年提出的.他原来的方案是以水的沸点为零度,水的冰点为100度.次年法国人克里斯丁(Christian)把两个标度倒过来,就成了现在通用的标度.

以气体温度计标定温度所构成的气体温标最接近热力学温标.由于气体温度计的复现性较差,国际间又协议定出国际实用温标,以统一国际间的温度量值,国际实用温标几经变革,为此定出的温度尽可能接近热力学温度.

早在1887年,国际计量委员会就曾决定采用定容氢气体温度计作为国际实用温标的基础.

1927年第七届国际计量大会决议采用铂电阻温度计等作为温标的内插仪器,并规定在氧的凝固点(-182.97摄氏度)到金凝固点(1063摄氏度)之间确定一系列可重复的温度或固定点.

1948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对国际实用温标作了若干重要修订.例如,以金融点代替金凝固点;以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代替维恩定律;引用更精确的常数值;计算公式更为精确;光测高温计的测量限值扩大等等.

1960年又增加了一条重要修订,即把水的三相点作为唯一的定义点,规定其绝对温度值为273.16(精确),以代替原来水冰点温度为0.00摄氏度(精确)之规定.而水的冰点根据实测,应为273.1500±0.0001K.采用水的三相点作为唯一的定义点是温度计量的一大进步,因为这可以避免世界各地因冰点变动而出现温度计量的差异. 1968年对国际实用温标又作了一次修订,代号为IPTS-68.其特点是采用了有关热力学的最新成就,使国际实用温标更接近热力学温标.这一次还规定以符号K表示绝对温度,取消原来的符号(K),并规定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标的绝对温度单位精确相等,摄氏温度t=绝对温度T-273.15(精确).

1975年和1976年分别对IPTS-68作了修订和补充,把温度范围的下限由13.8K扩大到0.5K.

但还是出现不足之处,主要是在实验中不断发现IPTS-68在某些温区与国际单位制定义的热力学温度偏差甚大.

1988年国际度量衡委员会推荐,第十八届国际计量大会及第77届国际计量委员会作出决议,从1990年1月1日起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采用重新修订的国际温标,这一次取名为1990年国际温标,代号为ITS-90,取消了“实用”二字,因为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这一温标已经相当接近于热力学温标.和IPTS-68相比较,100摄氏度时偏低0.026摄氏度,即标准状态下水的沸点已不再是100摄氏度,而是99.974摄氏度.

显然,ITS-90的实施会给精密温度计量带来好处,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又一标志.

第二篇:粽子沿革

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草木灰水浸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就成广东碱水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南北朝:出现杂粽。品种增多,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裹成的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唐代:粽子用米已“白莹如玉”,粽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代:有“以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还有“蜜饯粽”,见苏东坡“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名。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代: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菰叶的季节局限。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清代:出现“火腿粽子”。如今粽子更是千品百种,璀灿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涵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第三篇:一三八师沿革

一三八师沿革

一三八师沿革

133师的前身是1945年11月组建的冀中纵队1旅,以冀热辽14分区挺进热河部队为基础组建的冀晋纵队第2、3旅,冀中纵队1旅组建于承德辖71、62、73团,62团前身1945年8月组建冀中军区8分区62团,1、2、3营依次由8分区33地区队、大城县游击队和饶阳县支队改编,73团1945年8月组建,冀晋纵队第2旅组建于平泉,4、5、6团依次由冀东13团,北进1支队、冀晋军区19团改编,冀晋纵队第3旅组建于平泉,7、8、9团依次由101、102、103团改编,1946年4月冀中纵队1旅与冀晋纵队第2旅合并为冀热辽军区独立2旅,冀晋纵队第3旅改为冀热辽军区独立3旅,2旅4、5团保留,1旅71团改为6团,62团分别补入4、6团,73团调归冀中军区,不久冀热辽军区独立2旅改为冀热察独13旅,冀热辽军区独立3旅改为独立14旅,46年9月与独14旅合并仍为热河军区独13旅,原13旅37团(欠3营)、38团和原14旅42团合并为37团,原14旅40、41团合并为38团,原13旅39团不变,37团3营拨归39团。1947年8月1日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第8纵队为22师,该师战斗力较强,是军主力师。1945年9月--1949年12月征战14个省市,歼敌56735人。

涫.?腖@

梓嫧!謙

397团的前身是1938年7月以冀东大暴动武装和八路军4纵队的33大队11连(1938年6月组建包森支队以4纵队33大队11连为基础,11连前身1929年百色起义红7军部队,后为(房山)涞(水)涿(县)联合县县政府警卫连及34大队5连和6连一部(前身百色起义部队)为基础组建的包森支队,1939年初扩为4个总队,1940年7月25日在盘山县唐院村改编为冀东13团,1营由2总队和1总队1大队改为,2营由6总队和1总队2大队改为,3营由7总队改为,45年7月底13团1、4连和*连一部留在关内另组建一个团,13团2、3、连和*连一部及3个县武工队组建北进1支队,9月成立冀热辽军区24旅,仅辖13团,挺进热河编入冀晋纵队(亦称赵尔陆纵队或热河纵队)第2旅为4团,46年3月热2旅与冀中部队合编为独13旅,该团为37团,47年8月随旅编入东北8纵队为22师64团。该团是坚持冀东抗战的老部队,战斗力强、尤其善长山地作战,是师主力团,亦是军主力团。冀热察军区授予1营“攻坚模范”,军区炮兵营山炮连“无坚不摧”。纵队1营“智勇双全”,2连“钢铁连”,4连“攻坚模范”,3连军“英勇机智”,“忍苦追敌粤桂边”,“战斗巩固模范连”----397团2连44年底冀热辽军区授予。

399团的前身是1945年8月13日以冀中军区地方武装在河北赵县大东平村组建的冀中71团,1营前身冀中6分区31区队1、2大队,2营由6分区44地区队3、4、5大队,3营的7、8连和团直*连由赵县支队改为,9连由束冀县大队改为,团直通信连由两个区队的通信排合编,共计2300人,冀中军区6分区31、44区队组建于1941年9月,31地区队是以6分区游击总队1营及警备旅2团两个连为基础,44地区队以6分区游击总队2营和警备旅2团1个连为基础,冀中军区授予“攻坚模范团”,1、5连“登城模范连”。挺进东北后于46年3月编入13旅为39团,47年8月随旅编入东北8纵为22师66团。该团长于平原作战。冀热察军区授予1连“攻坚模范连”,纵队授予2营“英勇顽强营”,5连1排“杨村战斗英雄排”,军2、3、5连“遵纪模范连”,“英勇歼敌桂中南”1、2、8连“三好连”。

1950年2月162师山炮连与师炮兵营合编,原军炮兵营山炮连调归师山炮营建制。2NX簾巟

1951年2月26日从广西(完成桂东南剿匪后)移防广东,担负海防和机动作战任务。3月师部驻地花县,397团大沥庄,398团蚌湖,399团竹料,师启用代号0133部队。4月全师抽调786人组成志愿团入朝参战,补入38军。9月整编,撤消担架连和运输连,整编后全师11209人。

1952年7月奉中央军委命令133师与46军138师对调,转隶46军,番号不变,同时以143师429团团直和46军及133师炮兵营合编,组建46军炮兵第二团,隶属133师指挥,每个步兵连增加一个炮兵排,配备2门60炮,2具火箭筒,机枪连增加一个57无坐力炮排,配备3门。9月6日--9日全师由广东江村、新街车站登车,12--14日到达辽宁安东,就地休整7天,补充湖南、湖北新兵1000名,51式手枪1390支,50式冲锋枪1343支,57无坐力炮27门,90火箭筒60具,轻机枪13挺,重机枪18挺。

9月21日全师13720人入朝参战,经过6昼夜行军到达顺川以北水洞站一线,军授予399团2营“团结巩固营”,进行整编,各团92步炮连改为战防炮连,397团迫击炮连改为高射机枪连,398、399团轻迫击炮连改为重迫击炮连,警卫连改为高射机枪连,42军独立37高炮营调归133师,全师13597人。

到11月7日133师接替42军126师西海岸长岘坊至汉坡公路以西的防务

1953年6月15日将房屋移交137师,撤回二线进行整编,将两个山炮营扩编为山、野、榴炮营,组成师属炮兵团,其中2连改为山炮1连,5连改为山炮2连,抽1、3、4、6连的9班组成山炮3连,1、3连改为野炮4、5连,由1、3连各抽一部组成野炮6连,4、6连改为榴炮7、8连,4、6连各抽一部组成榴炮9连,炮兵团番号为炮兵516团,各步兵团组成炮兵营,辖团属82迫击炮连和75无坐力炮连。各步兵营以机枪连为基础,扩编为重机枪连和82迫击炮连,并增编一个步兵连,师成立防化连,团成立防化排。?

1954年7月改为苏式武器师,将炮兵516团山炮营改为52防坦克炮营,各步兵团组建防坦克炮连和汽车连,步兵连的60迫击炮排改为重机枪排,取消火箭筒排。

1955年3月撤消各步兵团4、8、12连,397、398团4连补充入师工兵营,改为工兵2连和机械连,397团8、12连和398团12连调志愿军总部暂编3团,回国执行任务,399团8、12连和398团4连补入本团缺编单位。10月18日回国,21--27日到达驻地吉林延边地区,师部和炮兵516团驻地延吉市,397团驻地和龙县,398团驻地图门镇,399团驻地龙井镇。

1957年5月整编,减编399团,撤消各步兵团炮兵营部,全师8418人。

1958年3月397、398团互换防地,5月28日师高炮营开赴福建前线。

1960年399团恢复实兵团,397、398团3营依次改为399团1、2营,399团减编1、2营改为397、398团减编3营,399团减编3营不变,4月步兵团重建炮兵营。

9月底高炮营由福建归建。

1962年6月改为甲种师,担任总参战备值班师任务。

1969年1月参加珍宝岛作战,中央军委授予133师四位同志“战斗英雄”称号,师直工科干事杜永春、398团侦察排3班长周登国、师侦察连副连长陈绍光、397团侦察排战士于庆阳,给397团、398团侦察排记集体一等功。

1969年12月番号改为138师,各团依次改为412、413、414团。蔂

1970年2月与137师换防进驻吉林市。师部和炮兵团、414团驻地吉林市西郊,412团驻地九站,413团驻地永吉。

1973年师侦察连被国家体委评为“全国基层体育活动先进单位”。砗

1975年6月23日至7月17日移防江苏新沂,接替68军202师防务,师部和414团驻地新沂县城北,412团驻地新沂县城东,413团驻地郯城县,炮兵团驻地东海县徐塘庄。

1978年7月--9月与12军交接防务,移防山东潍坊,师部驻地安丘县,412团在诸诚县,413团驻地安丘县景芝镇,414团驻地诸诚县孟瞳,炮兵团驻地沂水马站。

济南军区授予412团2、5连、413团1营炮兵连、414团3营机枪连“硬骨头六连式连队”。

1979年2月抽调2314名战士参加对越反击作战。

1985年3月至1986年5月,赴云南老山地区执行对越防御作战任务,归67军指挥,战区番号为14军(乙)41师(乙),全师9890人在13.9公里的防御正面93个阵地坚守了335天,粉碎越军进攻和偷袭530多次,取得了对越防御作战和“9.23”、“1.28”两次出击作战的胜利,圆满完成了轮战任务。

1985年1月20日中央军委命令138师执行轮战任务,从136、137师、坦克8师和烟威警备区抽调252名干部,880名战士补充138师,3月11日师分18个列车梯队进行铁路输送,于3月30日到达云南文山马塘、平坝、德厚等地集结,1985年5月28日接替南京军区36师、偏马方向边防部队和马家湾方向侦察分队的防御阵地,5月31日回到山东驻地。

1986年4月18日--26日移交防务给兰州军区61师。歼敌2100人,俘虏1人,缴获枪75支(挺),电台5部,摧毁火炮29门,机枪154挺,汽车15辆,138师牺牲106人,伤314人,军委授予414团7连“攻坚英雄连”,成都军区授予412团6连、414团3连“坚守英雄连”,军委授予414团7连战士童培友“战斗英雄”,成都军区授予412团5连副班长宗建良,412团6连战士盛其顺“战斗英雄”,414团3营部副班长王刚“英雄通信兵”称号。412团5连集体一等功。

1985年10月46军撤消,改归26集团军建制,1986年10月开始整编,46军坦克团和高炮团改为138师坦克团和高炮团,3个步兵团改为摩托化步兵团,营属机枪连增加1个高射机枪排,炮兵连增加1个82无坐力炮排,炮兵营辖5个连,100迫击炮连改为122榴弹炮1连,107火箭炮连改为122榴弹炮2连,新组建3连,高射机枪连改为双37高炮连,105反坦克炮连保持不变。师炮兵团辖4个营,1营122榴弹炮营,2营152加榴炮营,3营130火箭炮营,4营反坦克营(1个100反坦克滑膛炮连和4个反坦克导弹连)。

师高炮营调归26集团军高炮旅建制,师警卫连改为警卫调整连,原46军技术侦察大队归138师建制,整编后全师3个步兵团,3个兵种团,直属通信、工兵、汽车营、警卫调整、侦察、防化、炮兵指挥连12394人。师机关和部分直属分队从安丘移驻潍坊原46军军部,414团移驻原师部营房,1987年2月整编工作结束。

坦克团前身1954年9月在河北昌平县阳坊镇组建,202师坦克自行火炮202团,由华北军区装甲兵带训,1956年11月归建202师,驻防江苏新沂,1967年6月调归济南军区装甲兵建制,改为济南军区独立坦克第4团,1976年2月改为46军坦克团,1978年9月调防山东潍坊市坊子区荆山洼镇灵山北。

高炮团前身于1962年3月由46军高炮大队改编组建的高炮71团,辖1、2、3、4营,依次改为133、136、137师和46军炮兵基干团高炮营,1975年改为46军高炮团,原1、2、3营归建原师,新组建57高炮营为1营,2营双37高炮营,1978年9月调防山东潍坊市坊子区马司公社。

1989年军区授予高炮团“基层建设先进团”。1991年军区授予高炮团指挥连“党支部建设模范连”,“基层建设标兵连”。

1989年5月22日7时至24日9时30分全师5000人和武器弹药,搭乘各型飞机69架次,安全抵达北京南苑机场,并在机场露营,6月3日在永定门、木樨园立交桥、大红门地区组织戒严,7月22日师3个兵种团先期回营,8月16--20日3个步兵团返回驻地,军委和济南军区分别授予413团8连和412团5连“卫国英雄连”称号,412团5连连长袁华荣“共和国卫士”,413团8连总政和中组部'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413团8连战士崔宝枝被中央军委授予“二级英模”光荣称号。

138师在解放战争中转战14个省,歼敌56735人。

第四篇:土地法沿革

6中国土地管理法规历史沿革

(2009-11-12 11:09:24)土地法制管理是调整人们为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一切土地,节约建设用地,保护耕地,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科技等手段统管全国土地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行为的总称。土地法调整的内容是指土地法律规范规定的范围,它以我国的基本制度、基本国策和基本国情为依据,即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以及“必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作出合乎土地关系的历史和现状的客观要求的规定。

一、50年代——70年代

建国以后,我国十分重视土地的合理利用与管理,50年来,制定了一系列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已基本形成了一定的体系,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 1950年6月,由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土地改革法》。这一法律的时代特色非常明显,主要规定了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同时,对土地的所有权也做了相应的规定:“大森林、大水利工程、大荒地、大荒山、大盐田及矿山、湖、沼、河港为国家所有。”

1953年,政务院公布了《国家建设用地征用土地办法》,这一行政法规规定,“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必须贯彻节约用地的原则。”

1957年,农业部颁发了《关于帮助农业生产合作社进行土地规划的通知》,《通知》规定,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农业部门应当帮助农业生产合作社做好土地利用规划,正确安排农、林、牧、渔的用地问题,并首次提出了土地利用的规划问题,即保证土地的合理利用。

1957年,国务院颁布了《水土保持暂行纲要》。该《纲要》对水土保持工作的管理,水土保持的措施、方法,水土保持的规划以及违反规定者的法律责任等等作出了较详细的规定,是防治水土流失的主要行政法规。

1959年,农业部颁布了《关于加强人民公社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通知》。该《通知》规定:“土地利用规划工作是合理利用土地„„的一项重要措施”,“在丘陵地区,安排农、林、牧、副、渔用地,坡改梯、水土保持”等是规划的内容和要求。

1960年,农业部颁布了《关于善始善终地完成土壤普查进一步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的通知》。

1979年,国务院批转了国家农委等呈交的《关于开展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的报告》。这一《报告》提出,成立全国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委员会,在全国开展农业区划研究,为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地制订生产规划和指导生产,促进农、林、牧、副、渔业的全面发展,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科学依据。

二、80年代

1982年的《宪法》规定:“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同时规定:“一切使用土地的组织和个人,必须合理利用土地。”

1982年,国务院颁了《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该条例对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的原则、办法、征用土地的审批程序等都作出了规定,《土地管理法》公布实施后,该条例废止。

1982年,国务院颁布了《水土保持工作条例》,对水土保持工作的管理、办法和措施作出了规定。

1986年,全国人大通过了《土地管理法》,1988年进行了修改。该法是我国第一个较全面的综合性的关于保护土地的法律,它对保护土地、利用土地的原则、方针作出了详细的规定。

1986年,全国人大通过了《矿产资源法》,该法对防止采矿引起土地破坏和矿区土地的复垦等等都作出了规定。

1988年,国务院颁布了《土地复垦规定》。1988年12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三、90年代。

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订案)》。

截止目前,我国与土地管理有关的最主要的法律法规可概括如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土地复垦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土地违法案件查处办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等等,再加上国家有关部门制订的土地管理方面的文件政策,已经基本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

1999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与原有的土地管理法相比,改动较大,修订之处主要有:(l)将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第一次写入法律,这是在立法机关审议修改时增加的规定;

(2)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这是一项重大的改变,也是新土地管理法区别于原有法律的关键之处;

(3)强化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的法律地位,从它们作为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根据出发,增强了它们的可操作性;

(4)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三类,并分别作出了有可操作性的具体界定;

(5)明确规定: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土地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

(6)明确规定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谁来经营、管理的问题,即所有权的代表问题;

(7)用法律的形式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承包经营,期限为三十年,若要进行适当调整,必须经过法定的程序;

(8)明确规定国有土地可以由单位或者个人承包经营,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可以由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经过法定的程序承包经营;

(9)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作为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原则,并在有关条款中作出相应的规定;

(10)审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权限集中于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但又考虑了可操作性,对乡、镇的规划可以授权审批;

(11)明确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其他专项规划的法律关系,并对其中若干主要事项作出了法律界定;

(12)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与统计部门共同制定土地统计调查方案,两个部门共同发布的土地面积统计资料是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依据;

(l3)确立了国家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的法律原则,这项内容是修订土地管理法的重点;

(14)确立了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的,“占多少,垦多少”;

(l5)确定省级人民政府应当确保在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并确立了相关的占地补偿措施;(16)明确在土地管理中,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基本农田应当占其耕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基本农田保护区应按法定程序划定;

(17)明确规定,非农业建设必须节约用地,禁止浪费、破坏耕地,限制占用基本农田,禁止闲置、荒芜耕地;

(18)明确规定,开发未利用土地必须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为前提,禁止毁坏森林、草原开垦耕地,禁止围湖造田和侵占江河滩地,对破坏生态环境开垦、围垦的土地,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还牧、还湖;

(19)强化人大对土地利用的监督作用,规定省一级人民政府应当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土地利用计划执行情况;

(20)调整了征用土地的批准权限,将这项权力更明确地集中于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

(21)提高了征用土地补偿费的标准,并对征地的程序、征地补偿费用收支作出了规定,加强了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利益的保护;

(22)对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的分配使用作出了规定;

(23)对兴办乡镇企业使用土地时,将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土地与非本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土地加以区别,有了更清晰的法律关系;

(24)明确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以农村村民代替农民居民一词,概念更准确;

(25)对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因依法用地的企业破产、兼并等情况致使土地使用权发生转移的,在法律中作出特别规定;

(26)增列监督检查一章,根据土地管理的需要,作出了加强监督检查的有关规定,同时也规范了监督检查工作人员的行为;

(27)强化了对非法转让土地、占用土地等违法行为的处罚,根据现实情况,有针对性地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28)对非法批地、越权批地、不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批地、违反法定程序批地的行为,规定其批准文件无效,并追究其法律责任。

以上所列仅仅是修订的要点,从中可以看出,新的土地管理法更加重视对耕地的保护,并以法律形式建立了一系列新的管理制度,包括土地用途管制、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占用耕地的补偿平衡、基本农田保护、土地调查、土地统计等。

四、最近几年

这几年土地政策密集出台的几年。1、2004年。出台《关于停止经营性项目国有土地使用权协议出让的补充规定》。2005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的《进一步加强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征收使用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指出,对土地将实行有偿使用费先缴后分的原则。此政策的执行,将更进一步加快紧缩“地根”的脚步。2、2006年,(1)国六条,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上提出了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六项措施(国六条),在土地方面要求科学确定房地产开发土地供应规模,加强土地使用监管,制止囤积土地行为。

(2)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九部委十五条意见),对“国六条”进一步细化,在土地方面要求保证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土地供应,及加大对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

(3)建设部颁发165号文件《关于落实新建住房结构比例要求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出土地供应计划中已明确用于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和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的居住用地,应当主要用于安排9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建设。

(4)“631”大限,经营性用地一律招拍挂。国土资源部制定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和《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正式施行,规范对招标拍卖挂牌或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范围作了细化,并建立国有土地出让的协调决策机构和价格争议裁决机制。

(5)国务院驳回土地规划纲要国土部拟耕地保护新政。本次上报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纲要》提出,到2010年,全国耕地总量保持在18亿亩的规模,“十一五”期间每年减少耕地280万亩用作新增建设用地。而国务院领导则指出,18亿亩的耕地保有量至少要保持到2020年而不是2010年。国务院常务会议为此批评500万亩的建设用地指标“没有体现集约、节约的原则”。

(5)《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把调控矛头直指工业用地,规定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不得低于土地取得成本、土地前期开发成本和按规定收取的相关费用之和。工业用地必须采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

(6)城镇土地使用税拟提高两倍土地出让成本将增加。《土地出让金收支管理办法》(草案)(以下简称《办法》)已基本修订完成,待国务院审批后,未来几个月内可正式下发。据了解,该《办法》初步规定,建设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提高两倍,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和耕地占用税各提高一倍。(7)制定协议出让最低地价和改进征地补偿标准;

(8)2006北京推出第一个限价房地块 3、2007年

(1)国土资源部第39号令,“831”大限,《关于继续开展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情况执法监察工作的通知》(71号文),即在地产圈中掀起轩然大波的“831”大限,工业用地一律招拍挂

(2)提高土地“一费两税”征收标准

(3)《土地储备管理办法》出台

(4)《土地储备资金财务管理暂行办法》

第五篇:执勤沿革

沿

武警XXX中队

XXXX年一月

沿

一、基本情况

清末,XXX监狱由典史署管辖。民国初期,改由监狱署主管。民国17年(1929)1月,始设XXX看守所,属X政府管理,所址在城内下司巷萧五庙。民国19年1月,监狱、看守所一并移交地方法院管理。民国30年4月萧五庙被日机炸毁,X看守所移至下市街关帝庙,民国31年7月,县城沦陷,看守所迁至南区农村,至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回原址关帝庙。

1949年5月下旬,XXX人民政府设看守所,地址关帝庙,7月,看守所划归公安局管辖。1950年10月,X公安局在下市街吕氏七世祠另建看守所,原看守所归司法科使用,1951年7月1日,县人民法院(前司法科)看守所移交公安局管理。此时,设看守所2处,各配看守长1名,看守员1名。1952年1月,2处看守所均移至城隍身里厅。1962年8月,吕氏七世祠重建监所7间,将城隍庙边的临时看守所移至吕氏七世祠。1972年11月,经县革委会批准,新建水泥混合土监所1座,计投资5万元,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1974年春,吕氏七世祠监所移至新所。

20多年来,由于此监所房屋老化,监房结构已不适当时的看守要求,故1996年5月1日,看守所移至县城关镇XXX幢,新所位于城关镇鸟山脚下,南北朝向,占地面积3840平方米,设

计关押量1000名,常年关押量约300名。

二、中队组织沿革

XXXX年5月中旬,XXX人民政府警卫队在回山成立,设队长、代政治指导员1名,下设5个班,有干部战士68名,隶属X人民政府领导,后经多次改编,直至1983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改称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XXX中队,隶属XX地区(市)支队直接领导。XXXX年1月,实行警衔制,授予XXX武警中队上尉X名,中尉X名,少尉X名,上士X名,中士X名,下士XX名,上等兵XX名。至XXXX年,中队编制人员XXX名,现有人员XXX名,干部XX名(中队长、政治指导员、司务长各X名),战士XX人,军械员兼文书XX名,炊事员XX名,XX个战斗班,装备54式手枪XX支,56式冲锋枪XX支,79式冲锋枪XX支,81—1式步枪XXX支,85狙击步枪XX支,38㎜防暴枪XX支,子弹若干基数。头盔、警棍、盾牌XX副。

三、执勤“内转外”

1998年8月,XXX公安局和X武警中队,根据XX省公安厅、武警XX省总队关于调整全省看守所警戒形式的报告的文件批示精神,对XXX看守所设施进行了相应的改造,改建后的监房将监区东西北面的围墙增高至X米,监墙上设XX米宽的巡逻道,上端有220伏照明电和XXX伏电网,监区东南角,西北角各建岗楼一座,内有电话机、空调、监控、哨位机等执勤设施,内有电话

与中队和看守所相通,执勤设施性能较好,基本具备执勤条件。

四、执勤任务

中队担负XXX看守所外围武装警戒任务。其主要任务是:防止犯罪嫌疑人脱逃,制止犯罪嫌疑人行凶、破坏、骚乱、和**,防范和打击犯罪分子袭击执勤目标、劫夺犯罪嫌疑人等破坏活动,协助看守所预防和处置灾害、事故。

五、兵力部署

中队共设昼夜哨X个(分别为X号监墙哨、X号监墙哨,自卫哨、领班哨)。XX号哨为监墙哨,分别位于东南角、西北角岗楼;X号哨为自卫哨,位于中队营区大门,夜间在营区内游动,兼顾中队武器库,X个战斗班编成X个勤务组,分别担任XXX号哨执勤任务,领班哨由骨干担任,实行固定带枪执勤,枪支每天更换。X、X号哨和XX哨各配81—1式自动步枪X支、子弹袋X只(内有空弹匣X只,小喇叭X只),肩枪执勤,携带弹药XX发(首发为X弹,后为X发实弹),枪弹结合不上膛;三号哨带武器81—1式自动步枪X支(带枪刺)、子弹袋X只(内有空弹匣X只,小喇叭X只),肩枪执勤,携带弹药空包弹XX发,枪弹结合不上膛;各哨执勤时间为每哨X小时。

六、责任区域和任务 X号哨:

1、控制监区东、南侧围墙一线,制止犯罪嫌疑人接近围墙,防止犯罪嫌疑人逃跑。

2、严密监视围墙外侧警戒区域,防止犯罪分子袭击目标,制止无关人员接近或攀登围墙。X号哨:

1、控制监区西、北侧围墙一线,制止犯罪嫌疑人接近围墙,防止犯罪嫌疑人逃跑。

2、严密监视围墙外侧警戒区域,防止犯罪分子袭击目标,制止无关人员接近或攀登围墙。X号哨:

负责营区安全,严格出入手续,防止犯罪分子和无关人员进入营区,检查外出人员的警容风纪,维护营区秩序,并兼顾武器库安全。

X哨:

督促哨兵做好上哨前准备。检查哨兵警容警姿,按时组织换哨,监督哨兵交接和验枪。及时通报情况,传达任务,监督哨兵履行职责,接受哨兵的情况报告,协助哨兵处理情况,流动区域为中队营区至监区。

单位制沿革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