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2雨说教学案[小编整理]
编辑:浅唱梦痕 识别码:24-601901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7-27 16:04:30 来源:网络

第一篇:2雨说教学案

2、雨说学案

作者:郑愁予

八年级

姓名

设计者:兼馨

施教者:

教学目的:

1、学会细致观察景物,抓住事物特征的描写方法。

2、学习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1、注意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选择好语气和语调,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首诗。

2、细致地观察景物,抓住特征进行描写。

3、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字的音:

圃()

锢()滞()喑哑()()嚷()

蓑()

笠()

膏()耸()

绕()

襁褓()()

2、解释下列词语:

(1)禁锢:束缚,强力限制。

(2)寒浅:初春时淡淡的余寒。

(3)留滞:停滞,不流通。

(4)喑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5)喧嚷:(好些人)大声地叫或说。

(6)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7)润如油膏:细腻光滑的像油,像脂肪涂抹的一样。(8)安息:安静地休息,多指人睡或长眠。

(9)祝福:原指祈求上帝赐福,后来指祝人平安和幸福。

3、朗读课文。

二、作者简介: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1933年出生于山东省。台湾当代诗人。1949年自费印刷了第一本诗集《草鞋与筏子》。1954年考入中兴大学法商学院,并在《现代诗》季刊发表大量诗体,成为“现代派”的中坚。1968年赴美留学。出版的诗集有《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郑愁于诗集》、《刺绣的歌谣》等。在台湾诗坛郑愁予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在“中国也很有些外国诗人,用生疏恶劣的中国文字写他们的现代感觉”时,郑愁予始终坚持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声籁华美,而且是现代的。他的诗表现技巧和手法是十足的现代的,可在诗的感情深处,则是深厚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他把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与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相结合,把西方技巧化入中国传统的意识中,使内容和形式结合得浑然一体。作为现代派的一员,郑愁予 以其对中国传统精神和艺术品味的继承,迥然有别于西化的“现代”。

三、讲授新课:

1、朗读唐代诗人杜甫脍炙人口的名诗《春夜喜雨》,回忆一下这首诗中杜甫抒发的感情。(这首诗是杜甫定居成都草堂时写的。诗中描写春夜降雨,滋润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之情。)

2、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雨说》中诗人从雨中获得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借春雨的述说抒发了诗人由衷的期望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们无忧无虑、幸福成长。由此赞美中国传统的“一切为了下一代”的人文精神。

3、朗读课文,找一找诗中“雨”说了什么话?这些话集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雨”说她来了;她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她,静悄悄地走来,孩子们不要拒绝她的来到;她,来自遥远的地方;她曾在幸运的笑中长大。“雨”说她来了,就不再回去,当孩子们学会了自由地笑,她快乐地安息。这些话表达了中国的长者们为了让儿童们能够无忧无虑、健康幸福的长大,他们愿意做出一切的努力、付出一切的代价。

四、作业

1、朗诵全诗。

2、讨论完成练习二、三。第二课时

一、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二、继续分析诗歌:

1、这首诗布局谋篇,层次井然,请给诗分段并归纳段意。--根据这首诗雨的行踪,可以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雨前。写春雨来前大地萧条,也因大地萧条,雨才来探访大地。第二部分:(第2、3、4、5节)雨中。写春雨来临,大地更新,春雨的来 临为大地带来了欢乐。

第三部分:(第6、7、8节)雨教。写春雨告知儿童自己曾在笑中长大,教儿童要勇敢面对生活、幸福成长。

第四部分:(第9节)雨息。写春雨向儿童们表达自己的最大心愿是看到儿童们自由地笑,幸福成长。

2、读一读第7、8两节,这其中的“笑”你是怎样理解的?谈谈自己的看法。

--这两节诗,虽是“春雨教儿童二样事”,但内容只有一样,即“教你们勇敢地笑”。不同的是:

第7节诗人通过景物描写,通过物对雨的态度,看到“笑”的作用。“柳条儿”被雨打自然是要矮一些的,这拟人逼真,风雨中的柳树长得更潇洒;而一石狮,石狮流的不是泪,那分明是雨水呀,风雨中石狮也多了一种乐趣;雨中的飞燕,倾斜那灵巧的躯林,穿梭其中,那是一种喜庆、勇敢的身姿,可见诗人透过雨,教给儿童们的是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只有这样,乐对人生,才能幸福成长。

而第8节中“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是作者情感的流露,这里的“笑”仍然是教儿童们要勇敢地面对人生。儿童是大地的主人,儿童是未来。只要我们的广大儿童勇敢面对生活,乐对人生,我们的国家,民族就有希望。这是诗人殷切的希望。

三、作业:

广泛阅读现代、当代诗词,以拓宽自己的视野。

学习心得:

第二篇:2雨说教学案

2、雨 说

姓名: 班级: 制作: 施教: 学习目标:

把握诗中意象,体悟诗意,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体会诗歌拟人化的表现手法,以及“雨”的形象的象征意味。引导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和人情美。学习重点:

用喜悦、欢快的语调反复诵读全诗,体会诗歌明丽清新的风格。理解意象,领悟诗歌主旨,感受作品饱含的深情。体会诗歌拟人化的手法。课时: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

同学们,“雨”是诗人所钟情的宠儿,吟咏春雨,我们自然会想到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在现代诗人郑愁予的笔下,雨更获得了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幻化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淅淅沥沥、绵绵密密的雨点是她探访大地的殷勤脚步。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拍,去聆听“雨说”,感受诗人的轻美诗风。

二、预习园地

1、结合《配套练习册》预习课文。

2、资料助读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午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3、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979年,时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身在海外而关注中国大陆。经历十年浩劫后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诗中“雨说”即诗人在说,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他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4、朗读指导:

一节:急切(企盼);二-四节:轻柔、温和(雨之关爱);五-七节:欢快(喜悦之情);八节:高昂(感情推向高潮);九节:欣慰

5、反复朗读课文,体味雨说的内容,体味本诗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请伴随音乐诵渎,仔细体会诗中的情境,说说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情调。

轻快,喜悦。蓬勃向上,充满活力。

三、初探诗歌:

放声诵读,感悟诗中的意象。思考:

1、雨“说”的话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这首诗通篇都是“雨”说的话。雨首先说她到来之前,“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雨说要“探访四月的大地……”;雨说她是到大地上来亲近孩子们的……;雨说自己“来的地方很遥远”,她要教孩子们勇敢地笑……;雨说“来了就不再回去”。这些话表达了一个主要意思: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了,“雨”这位爱的使者要给大地带来春天,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让孩子们勇敢地欢笑,有美好幸福的生活。

2、请结合自己的想象,在“______ 的春雨”句式中填入恰当的修饰语,揭示诗人寄予“雨”的内涵。

大地企盼的春雨,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春雨,与孩子一起嬉戏的春雨,勇敢地笑着的春雨,脚步轻快、温声细语的春雨,有情护花的春雨等。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是生命的源泉。诗人抓住雨的特点,赞颂人间永恒的爱,于是“雨”成了春的脚步,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

四、诗海拾贝

既然“雨”是诗人钟情的宠儿,那么,请在诗海里挑拣你所喜爱的“雨贝壳”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春潮带雨晚来及,野渡无人舟自横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青箬笠,绿蓑衣,和风细雨不须归。

泼,合乎孩子们的心理,更显出“雨”对孩子们的亲切情怀,使“雨”说的话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三、讨论研究:

1、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

这首诗采用拟人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雨”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诗对其他事物也作了拟人化的生动描写。出色的拟人化表现手法,使这首诗具有亲切感人、活泼欢快、充满情趣的风格,它切合儿童的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稚嫩的童心。

这首诗采用拟人手法,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而非修辞手法,二者区别是:前者用于整体艺术形象的塑造,后者仅仅用于语句的修饰。

2、这首诗语言有什么特色?

透出中国古典诗的修养和动人的江南文化气息,如“蓑衣”、“斗笠”、“小燕子见我笑斜了翅膀”(让人联想到杜甫诗“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善于针对诗的接受对象,运用一些特别适合儿童读者的口语,如“让我亲一亲”,“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

成功地运用了拟人手法,把“雨”想象成一种善解人意的生命存在,善于在事物之间进行一种奇特的诗意的转化。如“你们嘴边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四、个性解读

你觉得诗歌中哪些诗句好,找出来品味一下。

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赏析:“爱心”点明“雨”之所指,而“丝缕”则形象描绘出爱之细之柔,“天地”包括田园、牧场、山峰、白云等,极言爱之广之浓,无私、博大,使人读后如沐春雨。把这样一个丰富深刻的内涵寓于形象贴切的比喻之中,境界全出。

拟人化的艺术手法

诗人赋予“雨”人的思维和行为,她时而“温声细语”,时而欢呼雀跃,一会“探访”大地,一会“亲近”孩子,田圃、牧场、山峰、云端,到处都有她的身影,既亲切又生动,这浑身散发的灵气和展现的真情,怎不让人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

2、雨 说

姓名: 班级: 制作: 施教:

第 二 课 时

一、温故知新

副标题为什么取做“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副标题点明这首诗特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概括了诗的内容,表明诗人对中国儿童的期待和祝愿,有利于理解诗的主旨,同时也符合孩子的心理和理解程度。此外也蕴含着另一层深意,即本诗写于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关注着中国大陆,看到它的变化所展现的希望,而儿童是中国的未来,因此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二、再探诗歌

1、找出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诗句,仔细体味:

①“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展示了雨对所有儿童的博大的爱心。“丝缕”:形象描绘出爱之细之柔,“天地”:爱之广之浓,无私而博大。

②“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意味深长,只有孩子们欢笑起来,才真正意味着春天的来临,才真正看到大地的希望。

③“当你们自由地笑了……就是我祝福的心意”:于不露声色中体现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含蓄美,雨是在祝福孩子们收获成长的甜美,“快乐地安息”使人联想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诗中七八节写到雨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如何理解“笑”的内涵?找出这两节中几个生动传神、极富想象力的诗句加以品评,与同学交流心得。

“笑”在这里代表一种快乐幸福、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要“勇敢地笑”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孩子们的美好祝福和殷切希望。

雨要孩子们“勇敢地笑”,是“雨”这位爱的天使鼓励孩子们要勇敢、乐观地生活,祝愿他们快乐幸福。写柳条儿等“笑”的情态,用拟人手法,形象可爱,生动活

第三篇:马说教学案

23《马说》教学案

张凤云 第一学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4、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5、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二、预习研讨

1、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4、给下列的字注音

祗()骈()槽枥()粟()食()马者 其真无马邪()一石()二 学习研讨

1、解释字词

祗: 辱: 骈死: 虽:

以:

一食:

或:

且:

等: 安: 道: 材:

通:

临:

外见:

策之: 执策:

3、一词多义

(1)策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执策临之()

(2)之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③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3)其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其真无马邪?()③其真不知马也。()

4、.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4分)①才美不外见 通______ 含义:_______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__ _含义: __ _通_ __含义: ③其真无马邪 __ _ __通___ __ 含义:______________

5、翻译

(1)骈死于槽枥之间(2)一食或尽粟一石(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不以千里称也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7)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8)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6读课文 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中有五个“也”字,请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作出解说。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_________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__ ⑤不以千里称也____________________(2)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3)归纳文章第2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4).第3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起什么作用?(5)本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什么?(6)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

三 复习巩固

1、填空。

①韩愈,字__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__________家,他的著作收在《___________》里。他和、、、、、、、一起称为“唐宋八大家”。

②“说”是一种文体,可以

也可以

但都是为了。

(3).给下列句中加点的“食”字注音并释义。①一食或尽粟一石()()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食不饱,力不足。()()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2、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3、请写出4个含“马”字的成语。

(1)(2)(3)(4)

《马说》教学案

张凤云 第二学时

一 复习上节内容 1背诵课文

2解释重点字词 二 学习研讨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

3、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4、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各喻指的是什么?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5、“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2分)

6、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千里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2分)

三 拓展延伸

(一)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策之不以其道()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执策而临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4、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2分)。

5、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2分)

(二)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处停顿。

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2.对文章的中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天下无马。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3下列句子中“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A 策之不以其道

B.以俟夫现人风者得焉

C.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D.不以善小而不为

4.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理解正确的~项是()

A 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证明它们的存在有先有后。

B 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C.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没有千里马也就没有伯乐,说明他们彼此依存。

D.虽然世上有伯乐,但不如千里马多,说明伯乐难得。

5.文章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

将以

人伯

才乐

比喻

作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篇文章托物寓意,抨击统治者的错误行为。但作者没有正面阐明该怎么做。参照最后一节,你认为他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7.《马说》的标点符号是现代人加的,有人提出:末句“其真不知马也”,应用问号结束。请根据文意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三)、文言文课外阅读,回答下列问题:

阂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②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③之礼?”即呼备④,赍⑤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注]①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②亟:急忙。③束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④呼备:叫人准备。⑤赍(jī):携带。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从师读()(2)以袜实米()(3)负以致师()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3分)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

3、林琴南为什么急忙回家取米送给老师?从中看出林琴南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四)(10分)甲 节选自韩愈《马说》)第二段

乙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 洁则宁饿死不受。介①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①介:披上战甲。②褫(chǐ):解除。(节选自岳飞《论马》)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比行百余里()..2翻译下列句子。(4分)(1)安求其能千里也?

(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3.在第二段文字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2分)

4.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2

四 教(学)后记

马说答案 第一学时:

一 预习导学 :略

二 学习研讨:1——5略 6

(1)①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无知。②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③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愤慨之情。④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⑤表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2)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3).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作论证的反面论据。(4).排比、引用、设问 将“食马者”的愚妄写得淋漓尽致,点明全文主旨:其真不知马也。

(5)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三 复习巩固

1(1)《昌黎先生集》 唐 文学家 哲学家 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2)记叙 议论 说明一个道理(3).①s hí吃 ②sì喂 sì喂 ③shí吃 ④sì喂2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4略

第二学时

二 学习研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其真不知马也。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猛烈地抨击,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

4.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 “千里马”指 人才;“伯乐”指 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 “食马者” 愚妄无知,平庸浅薄封建的统治者。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5、统治者昏庸浅薄,世上缺少识别人才的伯乐。

8、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坚强的意志;其次,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你就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再次,还应该具有毛遂自荐的勇气,因为自信是成功的一半。三 拓展延伸

(一)1、⑴通“饲”,喂养(喂)

⑵鞭打(驾驭)

⑶通晓(知道、明白、懂得)⑷面对

2、也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3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或“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

4、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5如: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合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

(二)、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D 3D4.B 5食马者 千里马 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6“策之能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能通其意。”或,主张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尊之 以高位,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才干。7.两种符号均可。用句号,问而后答,一锤定音。也 可用问号,即把最后两句综合理解为:到底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呢?选择 疑问,发人深思,余味无穷。

(三)⑴跟从(跟)⑵装满(装)

⑶背(背着)

2.你的心地是善良的,但这能作为送给老师的礼物吗?(或“你的想法本来是好的,但这能作为学生拜师的礼物吗?”)3.因为他得知老师没有米煮饭,想帮助老师。(或“因为他得知老师家很穷,没有米煮饭”。)这件事反映了林琴南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四)1.(1)等同,一样(2)及,等到(本题2分。每小题1分)2(1)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披上战甲奔驰,开始时它(们)好像并不很快„„(本题4分。每小题2分,译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3.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1分)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1分)

4.要善待人才,要给人才充分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条件。(2分,只答第一句给1分,答第二句给2分)

第四篇:雨巷学案

《雨巷》学案

【学习目标】

1、诵读品味诗歌,了解作者情感。

2、通过赏析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知人论世】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8年后成为《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诗歌,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早期的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的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想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雨巷》是作者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当时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1927年3月,他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派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忍受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把它投到《小说月报》编辑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

【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彳亍()()彷徨()()寂寥().....惆怅()()颓圮()()撑着().....

2、根据拼音写汉字人心huánghuáng()冠冕堂huáng()彷huáng()

辉huáng()liáo()若晨星未雨绸móu()

纰miù()()miù论纺 chóu()()chóu密

3、解释词语

(1)彳亍:(2)彷徨:

(3)寂寥:(4)惆怅:

(5)颓圮:

【探究问题,展示成果】

1、这首诗透露着怎样的情感?

2、“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低调的情感呢?

3、自由朗读诗歌,给诗歌划分三个层次并用第一人称概括出大意。

4、说说这首诗有哪些意象?最主要的这两个意象有何象征意义?

5、再读课文,朗读诗歌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6、“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人说雨巷是一首政治诗,有人说它是一首爱情诗,还有说它是一首哲理诗,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理解.7、概括诗歌主题

8、本诗的艺术特色

【拓展延伸】

代赠(其一)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浣溪沙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点绛唇·素香丁香

王十朋

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

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

“丁香”在古诗词中是人们熟知的意象之一。阅读这三首诗歌,分析“丁香”在这里被赋予了什么含义。

【相关链接】

希望与幻灭

——《雨巷》读后感

一条逼仄的小巷,天空中飘洒着淅淅沥沥的细雨,空气中弥漫着阴冷的气息......诗人便是在这样的小巷中寻找希望─-那个丁香似的姑娘。

当时正值白色恐怖愈演愈烈,诗人所参加的进步运动又以失败告终。正是万念俱灰之际,诗人也正像那个落魄的行者,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寥的雨巷,踯躅而行,寻找着自己的归宿。肉体的归宿或许就在这永无止境的小道的尽头,而心灵的归宿却更加迷惘。正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就在这毫无希望之时,一个丁香似的姑娘来了。她带着温暖与希望来了,伴在行者身旁送去一阵醉人的芬芳,为画面抹上唯一一笔暖色。她太美了,美得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却也像梦一般虚无缥缈。是啊,对于诗人而言,希望就像梦一样可望而不可即。即使是一丁点希望也永远伴随着幻灭的影子。终于,丁香般的姑娘还是消失在了雨巷的尽头,留下行者在逼仄、阴冷的雨巷中踟蹰。

整首诗便在这阴冷与温暖的格调中交替着,正如诗人在希望与幻灭中痛苦的挣扎。但即便在这痛苦的挣扎中,诗人依旧在努力铺设着美。或许也只有这种冷冷的、绝望中的美才更能扣动人的心灵。全诗不仅画面透露着一种别致的美的意境,还拥有一种音韵的美感。诗中多处运用复沓、叠句、重唱,读来有种余音绕梁的感觉。叶圣陶老人评价其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这种美正如诗人的笔名“戴望舒”中“望舒”是为月神拉车的人,是纯洁与美好的化身。但这种美诗人看不到,在当时的环境下,只有无尽的绝望,诗人坚定着自己心中的理想,但一次又一次残酷的现实打击着他,使他的希望一次又一次幻灭。但或许也正因为如此,诗人才将自己的希望与心中的美好寄托在诗中,化为了那个丁香似的姑娘,同时也在诗的世界里暂时逃 避残酷的现实,寻找心灵的归宿、精神的伴侣。

或许只有诗人自己才能解读这诗中的内涵,或者诗人自己也“剪不断、理还乱”地在希望与幻灭中徘徊。亦或是这些复杂的念头纠结在一起,化为了那逼仄的雨巷,那彳亍的行者。

【古诗歌中常见的事物形象】

愁苦类:

1、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这里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2、芭蕉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后人以此喻

指孤独忧愁与离情别绪。

如:“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吴文英《唐多令》)

又如:“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葛胜仲《点绛唇·

秋晚寒斋》)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3、流水

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又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4、猿猴

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烘托悲凉、凄清的气氛。

如:“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三峡》)

又如:“可怜时节堪归去,花落猿啼又一年。”(赵嘏《忆山阳》)

5、杜鹃

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暮春啼哭,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古人经常用它来表达哀怨、愁苦、思归的凄凉之情,表现环境的悲凉等等。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又如:“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6、鹧鸪

①鹧鸪鸟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又如:“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②鹧鸪的叫声还可用来婉转劝人不要远行,以此表达思念之情。

如:“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郑谷《席上贻歌者》)它借所谓“江南客”之不忍唱鹧鸪曲,表达诗人不愿继续游子之行的思乡之情。

7、夕阳

①古人经常以夕阳比喻凄凉、沮丧、失落、消沉的情感。

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

②塑造气象浑然、辽阔、苍莽的意境。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第五篇:《风 雨》教学案

《 风 雨 》 导 学 案

主备:李会敏辅备:石翠英 崔玉美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者及作品,识记重点生字词,积累写景名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分析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品味文章精美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增强自信

心。

【学习重点】

分析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品味文章精美的语言。

【学习难点】

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增强自信心。

【学法指导】

朗读法;自主合作交流法

【知识链接】

1.走近作家作品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当代作家、小说家、散文家,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

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他以小说出名,散文也独具风格。

其散文常常绽放出哲理的光芒,平淡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生活道理。虽

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人、事等,但言近旨远,有着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文品

格。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散文集《爱的踪迹》、《心迹》。.题目解读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

怀忧?”贾平凹先生于1982年秋写于宝鸡的这篇《风雨》,正是秋风秋雨瑟瑟

而来的精彩写照。

【学习过程】

【预习·交流】.给加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贾平凹()倏忽()模样()刹那()锥形()

偌大()蜷曲()屋檐()栅栏()攀附()

2.解释词语

偌大:

刹那:

疏忽:

【自学·合作】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研读·赏析】精读课文,品味语言,学习写作技巧

1、本文语言很有特点,很有韵味,全是描写性的语句。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字,却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

【质疑·思考】

1、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赞同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2、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文章结尾的场景和情调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小结】

【达标检测】

1.填空

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_,当代作家,著有散文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没有用到比喻修辞的是()

A.树林子像一块面团,四面都在鼓。

B.槐树上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

C.有一只精湿的猫拼命地跑来,一跃身,竟跳上了房檐,它也吃惊了。

【作业】积累优美凝练的语言,提高写作能力

1、积累与“风雨”有关的诗句。

2、课后小练笔——学了本文,请选择某一熟悉的景物写一篇片段作文,150字左右,尽量用到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

2雨说教学案[小编整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