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新课改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初步探索——实现教与学方式多样化的做法
编辑:独影花开 识别码:24-880602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1-21 00:58:23 来源:网络

第一篇:新课改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初步探索——实现教与学方式多样化的做法

新课改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初步探索——实现教与学方式多样化的做法

课改是基于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而进行的,目的是扬长克短。我们的“短”是什么呢?专家指出,我们基础教育的主要问题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弱。形成这一原因有诸多因素,但以“灌输—接受”为主的教学方式和以“听讲—记忆—练习—知识再现”为主的教学方式是造成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

知识有两种形态,即过程和结论。传统教学注重若干个结论,现代教学取其过程。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个道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劳动,从中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多是在课堂进行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成为我们在课改中研究的重点。

转变观念,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我校新的教学方式的探讨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第一步:提供课例,进行评析。近几年来,学校投资购买、自制了相当数量的课堂教学录像带及光盘,对这些教学资源,学校进行了充分的开发利用,有目的地为教师提供实验年级的、非实验年级的、本校的、外校的各个学科的比较有特色的课例,组织有关教师尤其是实验教师进行观看,通过教师参与式的研讨,引导教师运用课改的理念,对课例进行分析、模仿、借鉴,从中领悟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启迪自己的课堂教学。第二步:加强集备,取得共识。拿实验年级的新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有许多创新之处;即使是非实验年级,也存在着运用课改理念,创造性使用教材的问题。在无现成经验可借鉴,又缺少教辅材料的情况下,发挥群体效应,全面挖掘教材,探讨教学方法,切磋教学艺术,不失为一条捷径。学校要求实验教师不受固定的集体备课时间的限制,时时集备,天天教研,只要有了问题,就提出来研讨。为了寻找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教法,他们曾一起备课到深夜;为了制作各种教具、课件,他们分工合作,牺牲了许多休息时间。教师间的合作、交流,使教学方式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第三步:课堂教学,大胆尝试。教改的过程,是学校领导和教师共同参与、同步提高的过程。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学校领导给予了充分的理解与宽容,允许教师根据自己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操作自认为合理的教学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学校领导分学科、分年级、分专题进行听课,课后及时组织评课,倾听教师的意见,并运用课改的理念,进行评析,符合课改精神的做法,及时给予认可与推广。在探讨的过程中,学校还聘请区教研室的有关领导进行具体的指导。第四步:组织上好研讨课。学校领导通过听课、交谈等途径将教师一些好的教学方式进行梳理、小结,并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通过分专题轮流上研讨课的方式,将一些有特色的教学方式在全校乃至全区加以推广。

现将我校有特色的教学方式汇总如下:

一、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学生的视觉感知,让学生去看、去描、去画。

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记忆材料是以视觉加工为主,孩子更喜欢生动直观、色彩缤纷的图画、图片。课堂教学中,实验教师首先较为深刻地领会了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图增趣,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图画资料,将看图和学习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次,合理地运用色彩,为教学服务。如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区分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来分类图色,使抽象的拼音符号变成一个个美丽的色彩记号,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第三是鼓励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色彩,想象、描绘自己心目中的世界。神秘的星空,太阳初升的草原、山村、森林、大海等,在孩子的笔下,变得多姿多彩,充满生机。

二、在学习过程中,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让他们去说、去读、去讲。

拼音教学是枯燥乏味的,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语言积累,从学生熟悉的语言环境中提炼出对拼音符号的认识,再通过学生的口头语言,加深对知识的掌握。例如,戴老师在教学ai这个韵母时,她先请了一个孩子上讲台和老师一块比高矮,然后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用

一、两句话说出来。有个孩子说:“戴老师比xx高,xx比戴老师矮”;还有一个孩子说得更精彩:“老师是a,我是i,老师爱我,我爱老师”。在学生兴趣盎然的表达中,引出了ai这个韵母的教学。在指导学生掌握了ai的发音以后,戴老师又引导学生用这个音节进行组词、说话。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学习了拼音,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实验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选用了大量的传统儿歌,如“圆圆脸蛋羊角辫,张大嘴巴aaa”等,还自编了许多琅琅上口的儿歌:为了让学生记住“ing”的发音,老师自编了儿歌“天上一颗星,树上一只鹰,墙上一颗钉,地上一块冰”。儿歌、口诀大量的合理的运用,调动了学生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新教材选编的课文极富童趣,深受学生喜爱。但识字量明显增大。实验教师翻阅了大量教学杂志和资料,借鉴他人成功的教学方式,采用“听课文—读课文—讲课文—学生字”这样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孩子口头表达的优势,以读、讲为主,在读中理解课文,领悟课文;在反复接触课文的过程中,增加和生字见面的机会,在此基础上再来学习生字。这样的教学方式,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遵循儿童的学习规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学习过程中,营造开放的空间,让学生去玩、去动、去演。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课堂教学应顺应孩子的天性,从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出发,设计教学方法。臧老师在上《复习拼音》一课时,将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皮卡丘引进课堂,以学生喜欢的“打靶开花”、“击鼓传花”、“找朋友”等游戏展示复习内容,以闯关的形式贯穿整个课堂,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情感得以交流,个性得到张扬,自主、实践、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课堂教学轻松活泼,学生学得扎扎实实。

在数学活动课《愉快的周末》一课,教师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题:

小明共掷了()分。

每人掷三支,最多能掷()分,最少能掷()分。

小红共掷了9分,她的三支飞镖掷在哪里?(如右图所示)

讲课时,老师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估算,回答上述问题,在这个基础上,将投飞镖游戏直接搬进了课堂。通过亲自实践,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事件的可能性和结论的不确定性,并且得出新的结论:如果一次都未投中,最少能掷0分,而不是3分。

艺术课上,即兴表演更多地被采用,随着优美的音乐,学生自编自演,乐在其中。

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多彩,使课堂显出勃勃生机,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四、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魅力。

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实验教师立足于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开发、设计出具有个性化的课件。绚丽的色彩、清晰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将干巴巴的说教变成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的变得具体,静的变成动的,虚幻的变成真实的,既可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景,又能将学生引入想象的世界,使教材“活”起来,使课堂也“活”起来。

勇于实践,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

课堂教学应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使学生富有探究新知,不断进取的精神,这一切,迫切需要教师勇于实践,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

一、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具有几方面的特征,对小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过程有内在的动力支持,学生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我们从教学内容入手,在教学中坚持两个原则,即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引,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课堂教学中,教师将方法交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如生字的分析、课文的朗读、应用题的解答等,尽可能的尊重学生的理解方法,学生谈出自己的观点后,教师再进行点拨。教师从知识传授着的教色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着和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充满成就感,有了自信心,这一切,又激发他们投入到新的学习活动中。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习惯。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自主探索,主动获取,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如何在课堂上落实呢?我校加大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探讨,使生生合作进行讨论交流较普遍地在教学活动中应用。课堂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互教互学,共同提高。为了使这种学习方式不流于形式,教师从细微处着眼,进行指导,让每个学生承担着不同的学习任务:有的当组长,负责整理每个小伙伴的发言,并准备在全班交流时能谈出自己小组的见解;有的当主持,负责协调小伙伴的发言顺序;有的作音量控制员,控制小伙伴发言的声音等等,每人承担的角色随时更变,这样,每人都需要与他人交流、合作。不仅如此,教师对学生如何发言、如何倾听、如何评价、如何质疑等,都给予具体的指导。老师参与其中,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给予必要的提示与点拨。这样,使学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发言做出思考,教学过程即是学习的过程,同时又是学生交往的过程,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较好的培养。

不仅如此,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合作也得到充分运用,尤其在数学课上,老师常常运用师生合作的方式进行归纳,形成概念,得出结论。

三、课堂教学注重过程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习惯。

有关专家认为,儿童有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和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有一定的环境和适当的方法。课堂教学中注重过程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面向实际的、进行探究的学习环境,不失为一条好的途径。

在六年级的数学课上,吴老师设计了如下的步骤教圆环的面积:

第一步:出示一个圆环,认识圆环。第二步:思考,老师手中的圆环是怎样做出来的?请你试着自己做一个圆环。

第三步:现在你知道怎样求圆环面积了吗?

学生独立总结得出方法,圆环面积=大圆面积 -小圆面积

第四步:扩展,求圆环的面积,还有别的方法吗?小组试验、讨论,进行思考。(师点拨,对圆环进行合理的变形想象)得出方法,将圆环想象成一个梯形,那么,圆环的面积=(C内+C外)×环宽×2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把现成的结论交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去操作、去试验、去讨论,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悟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革,需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需要教师有一定的课堂教学评价艺术,需要教师方方面面无私的付出……

课改实施一个学期以来,我们进行了探索,有收获,也有困惑。我校有两位教师尝试运用新的教与学方式,分别执教了语文、数学三节公开课;臧雪媛老师执教的《复习拼音》一课,在全国录像课评比中获一等奖;艺术教师陈艳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了思索与实践,撰写的论文《寓教于乐,启发创新》,在国家级刊物《试教通讯》上发表。

我们知道,课改试验任重而道远,我们将一如既往,付出努力,迎接成功

第二篇:新课改理念下构建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新课改理念下构建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新沂市第三中学:张道永

内容摘要:在新课改的要求之下,高中英语一线教师应承担起构建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这一重任。改变教师角色,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要以实践为核心,着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要以对话为主,突出学生扎实灵活的语言操练技能;要让创新教育融入英语课堂教学,从而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努力实现新课改与新高考对接。

关键词: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实践;合作;探究;创新;实际问题能力

作为“3+3教育行动方案”之一的“新课改与新高考对接”研究方案承担着“探究符合新高考主旨、体现新课改精神的教与学的方法、促进新高考和新课改的和谐发展”的重任。构建适应新课改与新高考衔接的教育教学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高考质量成为此课题研究的重点。作为高中英语教学一线教师的我们,理所当然地应该承担起构建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这一重任。着重探索高中英语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与新高考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解决传统英语教学方式与新课改理念的矛盾冲突和学生惯有的学习方式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为提高我市英语教育教学质量、英语高考成绩和学生综合素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那么,在新课改理念下,我们应该构建怎样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呢?

(一)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重新认识教师的角色

众所周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虽说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并存,但是,学生的学习行为是教学活动的目的性行为,它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最终结果。因此,学生的主体行为必须始终处在教育教学的中心位置。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主宰课堂上的一切。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老师转。在这种教学理念支配之下,学生处于从属地位没有学习的热情,不能体现个性,更

谈不上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了。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教师要改变过去“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而要成为学生课堂活动的设计者和参与者。要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在课堂上要进行大量的问答、表演、讨论等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步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善于合作的学习态度。教师要在教学中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帮助学生探求学习策略,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互助、关心和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个体差异,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采用多种媒体协调课堂环境,创造一种轻松的气氛。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愉快的课堂气氛,轻松的学习心态,有趣的语言环境和积极的自我参与意识,能促进学生去获取最大限度的语言信息量。

(二)要以实践为核心,着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学校中的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这些观点是探究发现法的思想基础。布鲁纳的“发现学习”主要培养学习者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而探究创新教学模式的核心是探究,注重在学习过程中质疑问难,带着问题去研究探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也提到:“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新课标强调学习策略的探究性。脱离探究、实践的英语教学不能体现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运用设问置疑、实际观察等方式,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产生探究的动机。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按照学生的心理需求设计教学方案。创设新奇的、有艺术性和一定难度的问题情境,通过学生讨论、合作、竞赛、操作、论述等活动,采取pair-work,team-work,group-work等形式,引发学生的探索热情。这里,最主要的是学生的态度,要使学生渴望对问题有更多的了解,愿意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合作学习是现代学习和工作的显著特点,也是新课

标倡导的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合作探究学习能为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的学习方式和机会,能帮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把语言知识和技能主动转化为交际能力。学生在合作讨论中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很好的课堂组织教学的学习形式,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重视合作精神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得以开发和发展。如:对小组其他成员的责任意识;成员之间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意识;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的问题评价创新意识;维护集体的团结精神等。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以及具体的教学情况灵活选用同伴互助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全员合作学习等方式。教师要在教学的各个方面做好示范,并与学生一起投身于感知、体验和合作探究的活动之中。

(三)要以对话为主,突出扎实灵活的语言操练

《牛津高中英语》体现“做中学英语”(do to learn)的教学思想,以话题为主线,活动为形式,将话题、功能、任务、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教材各单元中板块的设计都围绕某一个话题展开,各个板块组织和安排了听、说、读、写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实践,进行探究性学习。尤其突出师生对话。如:Reading板块大多是师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快速浏览课文,体会内容,然后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教师提问或者是学生质疑);再者是学生间的对话;Task板块为课堂教学设计了开放式任务型的活动,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用英语,并以任务的形式培养学生听、读、说、写的综合技能。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凸现,从而最大效度地生成学生的英语的语用能力。因此,我们要从单元的整体着眼,通过情景并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操练新词语和新句型。在操练过程中尽可能地使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紧密联系、有机结合,尽可能地使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并努力做到目的明确、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形式活泼,还要充分注意训练的速度、节奏和密度。课堂操练要充分,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大量的实践表明只要语言操练安排得当,手段多样,操练得法,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提高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要让创新教育融入英语课堂教学,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日益加快,衡量一个人素质的主要标准不再仅仅是他拥有的知识的量,还在于他的学术能力、事业心和开拓创新技能(创造力)。人们不难获得一个共识:新世纪更加强烈地呼唤着教学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奈斯比特曾说:“处于伟大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给学生思维活动留下空间和时间,彻底改变那种封闭式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先从培养学生创新愿望入手,同时,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创新空间。只有在全身心都放松的情况下,学生才能主动地学习和创新。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所蕴涵的丰富的创造性因素,开展相应的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巧设目标,可以设计四种教学目标:基本目标、初级目标、中级目标、高级目标。通过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学习,同学们在不断的探索中,层层达标,从而使学生获得了成就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激情;在课堂活动中,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应经常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积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用自己的独特见解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展开热烈讨论;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经常在课内外采用肯定性和激励性评价方式来激励学生。要经常对学生讲“Trust yourself!”“Never give up!” “keep up your courage!”等激励性话语,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现自己;教师也可以通过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在着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下,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质量和效果。所提问题要做到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有利于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抓住语篇中的“扩展点”进行补充及延伸,抓住语篇中的“差异点”进行联想,抓住语篇中的“重点”进行概括性思维和深层次思维的训练,抓住语篇中的“疑点”进行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训练。

(五)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做到以语言内容和语言功能为主,以语言形式和语言结构为辅,使内容和形式、功能和结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通过叙述、问答、讨论、演讲等手段,积极引导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语言做事,运用语言吸收和传递信息,运用语言表情达意、交流思想,将所学语言运用于真实交际。在此基础上,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有研究成果表明:发现问题、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是认知过程的本质。强烈的问题意识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标志。亚里斯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师通过巧妙的设疑,可制造悬念,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由疑问到思考再到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说,最可怕的莫过于“我没有问题了”。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问题解决法,即教师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接近实际的情景,激发学生独立提出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不同条件,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和不同思路甚至是用多种对立的思路去解决同一个问题,以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美国教育界有一句名言:“我听见了,但是我忘记了;我看见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所以说我们要对英语课堂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其实,让学生去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是通过对基本知识概念、原理的认知培养学生认识其内部规律,并运用它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

综之,在研究“新课改与新高考对接”方案中,我们要构建体现新课改理念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实践为核心,着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以对话为主,突出学生扎实灵活的语言操练技能;要把创新教育融入英语课堂教学,从而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注意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努力实现新课改与新高考对接。

参考书目:

1.牛津高中英语教师用书(模块一〃高一上学期)译林出版社 202_.06

2.英语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_

3.蔡清月 英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模式 [J]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2_.06

4.林昭. 浅谈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应用中学[J] . 教学月刊:中学版,202_.5.上.3-4

5.于玲艳论英语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J](京)中小学英语活页文选202_.07

6.孙维莉立足教师发展,转变教学理念,适应课程改革 [S] 英语通 202_. 04

7.钟家彦 让创新教育融入英语课堂教学学生双语报教师版第五期202_.10.06.

8.田凤林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学生双语报教师版第十九期,202_.11.

第三篇: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摘要】十八大召开开启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崭新一页,同时也更加完善中国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必将以此为基础呈现快速的、稳定的发展。在此之前,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我国经济、科技水平已经取得了跳跃式前进。就因如此,国人教育素质低下,教育效率不佳的负面现象在经济繁荣之势的对比下显得尤为突出。根据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为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及社会前进的迫切需要,教育制度改革迫在眉睫。新课程改革作为社会主义时代发展的产物,充分体现教育和谐、以人为本的理念。新课改下的教学更凸显特色老师教学,高效学生教育。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和谐

教学是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学习相互统一的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而这种人才培养活动贯穿了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全过程,从未断裂,甚至出现几次里程碑式的发展。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奴隶社会时期,孔子作为万世师表提出“有教无类”,作为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得教学活动能够在民间推广,这种教学理念的盛行为今后甚至今天教育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样的时间,希腊伟大的教育家苏格拉底采用“产婆术”的教学方法,即先给对方提出关于某一事物的定义,然后层层追问,使对方陷入矛盾,这样讨论下去,可能得到关于这个事物的明确定义。这个定义能表现这个事物的普遍性和本质的东西,是人人会同意的。近代中国的教育更是突破封建传统,无论在教育内容(摒弃封建八股文,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知识)还是教育方式(打破原先先生的单方面教学,学生和老师互动,课堂活跃性增强)等方面都出现较大区别。现代社会主义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教育更是科学技术之根。教学理念的先进性;教育方法的可适性都成为新课改之下的着重观点。

一、新课程改革含义

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已经进行多次,国家对于教育的支持度也逐年加强。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说到新课改,新课改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要进行新课改呢?

封建体制对于中国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传统的单一式教学、模版式教学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完全以网络经济、知识经济为依托,知识的无限量增长和传播加快了社会的运转机制,这就要求学生需要更加主动、快捷的学习,学习趣味的重要性逐渐凸显,而课堂教学引人(学生)入胜更具有意义。另一方面,传统教育模式以应试教育为主要方式,笔者在此认为,这种教育模式塑造的是考试型人才,并非多元型人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废材”。单一的以考试通过为目的的读书,即因为读书而读书,因为考试而读书的行为导致其思维固定,不能脱离书本,必然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被淘汰。新课改主要着重于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做到马克思主义唯物论:

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当学生真正走出课堂去面对一个陌生但却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做什么的社会。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一重要文献中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①人并不是个体上的人,而是社会上的人人具有社会性,学生以后要生存,就必须具备两个能力,即再学习的能力与学习过程中的发展的能力。这就像我们去学化学,传统的教学方法的目的是化学反应的结果是什么,而今天的教学不仅仅只局限于结果,甚至更加注重过程,通过实验的方式告诉学生某种物质怎么产生以及应该怎么去做。新课改在哲学上要求突破传统的形而上学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更加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巩固以及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以及个性化学习与个性化教学的统一,创造真正的学习模式。

二、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新课改作为新时代的产物,它不仅仅代表着一次实践上的教学模式的更替,更是一次伟大的尝试。关于新课改,很多教师说过:“新课改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如此重要的深化改革和传统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区别:

(一)课程目标上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以结果式教育模式为主要方式,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针对于孩子的教育更多的只是看期末考试成绩而已,对于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或者平时学习就不好的学生在心理上就已经开始给予一些漠视。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这种在课堂上只重视学生的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学生的学,使得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从小就开始树立自己一无是处、害怕学习的消极心里。新课改下的教学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学会渴求是学习,合作学习的高效方法。

(二)课程结构上

传统教育的单一性不仅仅体现在教学方法上的生搬硬套,也表现为学习课程上的单一。过多的强调主科与副科之分,在根本上把“高高在上的”语文、数学、英语和看似为副科的美术、自然、音乐„„等艺术性、自然性知识进行脱离,导致其他必备的知识严重缺乏。新课改的教学则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的是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得到强化,增强课程多元化选择。

(三)课程内容上

复杂的知识,繁琐的内容以及乏味的书本是的课程内容没有太多的趣味性和吸引学生之处,新课改要求学生更加关注自身应该学习什么,对什么感兴趣,趣味性教学,学习与生活、科技形成“活”的知识链。

(四)课程实施上

传统教学似乎是应试教育的集中体现,即笔者在上文中提出“为学习而学习,为考试而学习”,而真正的学习应该是“学生要学”,这种积极主动的学习需要相互合作,较高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五)课程评价上

对于学习的评价似乎客观方式就是通过期末考试成绩的表现,但是过多的强

调分数来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笔者认为并不合理。作为一线教师,站在讲台上不仅仅是老师的身份,同样也是学生学习的守护者,甚至是精神上的支柱,而精神支柱往往被悲哀的扭曲为白纸上的一个红色的数字,分数高则开心甚至走起路来更能抬起头了脸上更有光了,这种亚健康的心理状态一时难以改变,但分数的灵活性却可以改变努力学习但成绩并不优异学生的心里状态,适当提高他们的分数,让他们感受到努力后的回报,这种简单的投资活也许换来的是更加刻苦读书的学生。

(六)课程管理上

传统教学以固定的模式延续,主要表现为统一的教学方式、统一的课本,这种普遍性的广泛存在严重遏制了特殊性的发展,目前已经不再实行全国统一教材,使得各个地区、各个学校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教材的订购,老师上课的灵活性行也逐渐增强,同时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以及加强了学生了学习热情和兴趣度。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作为发展的主体,儿童对于教育活动的参与和体验是影响其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②。他反对传统教育脱离实际生活,把儿童当作知识的容器置于被动地位的倾向,提倡关注儿童的参与、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

三、新课改下的教学课堂

马克思对于人的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憧憬虽然是指向共产主义的,虽然是指向共产主义阶段的,但是马克思坚定的认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③。所以不同历史阶段应当理解为人的个性全面、自由发展的逐步实现的过程。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是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灵魂。笔者认为,中国的素质教育尤其是新课改之后,可以说是学生时代自由化的开端,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具体实践。

教育的目的实际上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标准和个要求④。要培养合乎时代需求的一代新人,应当特别注意人才素质的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创造精神。面对庞大的数字信息,能够即使进行筛选以及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取得最优效益的能力。

第二,实践能力。学以致用,解决实践中问题的能力,第三,开放思维。扩大思维空间范围,具有高度的宽容精神、开放胸怀,敢于接纳新生事物。

第四,崇高理想。无论是创造精神、实践能力还是开放思维,归根到底必须具备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为国家、为社会的美好前途奋斗的精神。⑤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充分发挥教育资源,致力于人才素质培养,开拓创新,因材施教。因此,新兴教学在潜移默化之下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理念,转化教师教学思维,在不断的学习中掌握新的技巧。

(一)平等尊重,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私塾是中国传统学校的总称,私塾上课有几大特点:首先就是上课之前要先祭拜孔子,作为万世师表,学生们必须虔诚以待。其次就是老师上课必备的戒尺,以教训不听话的学生,鲁迅先生曾经在三味书屋的时候也尝试过不少。这种师生

关系单单表现为师傅和徒弟之间的关系,缺少老师对于学生的尊重和保护。新型师生应该更多的朋友之间的关心与尊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一位教师在倾听完学生的不同意见后,说“我真荣幸,我和XX的意见相同。”话虽然简单,但足以说明教师已经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

(二)学习合作,建设开放的教学课堂

笔者认为,学习本身并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学习的产生或者能够真正达到学习效果并不能仅仅依靠个人,从另外一个方面说,合作学习以及相互探讨是获得成功的促进条件。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更加关注学生本身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更好的教育。其实这种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合作型教学模式的典范。教师在讲桌之上不是单方面滔滔不绝的去说知识点,灌输考试内容,而是通过类似于引导的方式——提出、引出问题再进行提问,在回答中继续寻找问题,让课堂始终处于老师和学生共同思考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合作学习不仅能够通过学生来引出更多的问题,而且也让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中国封建时期以及新中国早期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国人的思想进行压制,新课改更着重于思想活跃,即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现新事物,研究新方法,探索新思路,提示新规律,解决新问题。

(三)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并没有完全把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统一在一起,而是相互分离,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实现。新课改之下,更加注重学生本身素质的提升,不仅仅包括文化教育,而是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创新层面、学习实践、动手能力都有一定的涉猎,使学生兴趣学习之上学到更多的知识。

分数作为学习评价的重要内容,同时分数也很容易造成学生信心的丧失,认真学习的同学往往在考试时因为种种原因而滨不能取得自己满意的成绩,通过适当变更分数,以及学习之余多关注,多鼓励树立学生学习信心,积极引导、点拨,让他们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取得学习上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结】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利用好例子是使用例子进行实践的基础,但如果没有好的教学与学习方法进行科学指导,就缺少了立足之本。当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严格的考试制度在我国仍然是最好的人才选拔措施,即使类似于高考所逐渐暴露出来的弊端也在逐渐受到人民的关注,但优越于高考选拔制度的措施仍没有完全显现,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原先量变的基础上实现了质的飞跃,但同时传统教学也为学生奠定了坚实的书本以及文学基础,为考试以及将来通过考试去接触更多的机遇做了准备,这也是目前中国教育不可躲避的事实。新课改的产生以及完美的运用将带来我国教育有一个顶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更多全能型人才,优质型人才,中国的教育将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①参见黄济、王策三主编《现在教育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②参见劳凯声主编《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2_年版

③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④参见劳凯声主编《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2_年版 ⑤参见黄济著《教育哲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第四篇:转变课堂教学观念 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论文

新课程改革要求确立现代课程理念,转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建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优化教学过程,完善课程管理体制。倡导全新的学生观、教师观,激发教师潜在的研究热情,开发教师蕴藏的潜力,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一、转变观念,处理好“三个关系”

1.处理好学与用的关系,为教师营造创新的氛围。

教师的现代教育观念是课改实验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教师应实现由“学科型”向“一专多能型”教师转变,由“单纯执行型”向“学者型、研究型”教师转变。为了提高课改一线教师的思想、业务和理论素质,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工作:(1)集中学习,系统提高,进行“三学”:一学新纲要,把握教材;二学教育科学理论、先进的教学方法;三学他人经验,解决教学疑点、难点,取长补短,达到共同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2)分散指导,答疑解难。做到“三个一”,即教学领导每人蹲好一个班,上好一堂课,评好一堂课。使领导与教师在实践中共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学能力。

2.处理好听与评的关系,共同建构课程评价标准。

从评课的目的上看,以激励为核心,真正了解教师的疑惑和困难,和教师共同研讨;从评课的身份看,以一个“研究者”“学习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从评课的态度上看,与教师和平共处,采用平等、交流、对话的形式,共同商量;从评课的语言看,以肯定为主,体现出研讨的气氛;从评课的方式看,先让教师自己谈感受,让其他参与研讨、听课的老师相互评课,领导再从他们的评价中解决观念、方法等问题。

3.处理好研究与总结的关系,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

大力营造研究的氛围,确保研究质量,不断总结共同提升,使教学水平稳中有升,不断提高。研究——即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参与意识,提高教师专题研究和教改实践能力,加强教师的团结协作和团队精神,促使教师重新认识教学,给学校教改注入新的活力。总结——即把教师零散的、点滴的工作体会和认识加以总结,上升到理论高度,进一步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全新教学模式。提倡教师记教后反思,写教学心得、科研小结、教育论文,使教师在学中用,在用中思,在思中悟。

二、注重研讨,改变教学策略

1.提供课例,进行评析。我们充分开发课内外课程资源、信息化资源,购买了许多有关课程的课例光盘,新课程书刊、主题活动书刊、综合活动书刊等,有目的地为教师提供各种特色的课例,组织教师进行教学、观摩、研讨。通过教师参与式的研讨,引导教师运用课改的理念对课例进行分析、模仿、借鉴,从中领悟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启迪自己的课堂教学。2.加强集体备课。以学科教师先行备课为主,在集中备课时间由全体教师进行研讨和评议,确定教学设计方案,实现同年级资源共享。教师一起制作各种教具、学具、课件,分工合作。教师间的合作、交流,使教学方式个性化、多样化。

3.课堂教学,大胆尝试。教改的过程是学校领导和教师共同参与、同步提高的过程。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学校领导给予了充分的理解与宽容,允许教师根据自己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操作自认为合理的教学方式。

4.组织上好研讨课。教师每人每学期至少上好一节研讨课,建立每周听课日制度,通过听课、交谈等途径将教师一些好的教学方式进行梳理、小结,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通过轮流上研讨课的方式,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全校加以推广。

三、以人为本,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

1.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让学生——乐学。

根据教材特点,一是创设丰富的情境;二是以游戏贯穿;三是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每一个学生差异,为他们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

2.合作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善学。

加大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探讨,使学生合作进行讨论交流较普遍地在教学活动中应用。课堂上,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共同合作学习、探索,共同提高。教师从细微处着眼,进行指导,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交往的过程、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

3.信息技术的运用,让学生——愿学。

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能开发、设计出具有个性化的课件。绚丽的色彩、清晰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将说教变成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变得具体,把静的变成动的,既可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景,又能将学生引入想象的世界,使教材“活”起来,使课堂也“活”起来。

第五篇:浅谈新课改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似一缕和熙的春风,为小学数学课堂带来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得到了成功的体验。学生的学习兴致高昂了,课堂变得生动而鲜活了,过去的‚满堂灌‛也变成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样的课堂充满了学习的趣味性、生动性和挑战性,学生也变得乐学、爱学。那么,在新课标下教师如何使小学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而有效的呢?

一、充实教学理论,改变教学观念

教师的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学观念障碍不解决,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使用起来也会‚走样‛。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使教学观念更加现代化。教师要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摆脱旧观念的束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教师还要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课程改革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真正理解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要认识到:在未来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库、工具库,要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的观念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很大的作用,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要比教师教授死知识重要。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准确把握教材,创设教学情境

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教师只有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深入钻研教材,才能从多角度分析教材,挖掘教材中隐含的内容,使教师的教有新意,使学生的学有创意。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和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地的创设教学情境。使原本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赋予生命的灵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当然,教学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教师既可以组织一些游戏性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真正达到‚玩中学、乐中学‛的效果。也可以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串联‛起数学知识,让学生在一条完整的教学主线中学习数学。

三、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挥,问题作为创新的起点,更是如此。‛‚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气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师生对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教学双方思维活跃,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敢想、敢说,敢于把自己心中的疑问说出来,这就需要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友好、有心理安全感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做到这点,教师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过去以教师为主宰的观念,改变以往师道尊严的作风,真诚的和学生交朋友,尊重学生的想法,创设一种‚以人为本‛的学习环境。记得曾看到这样一个案例,在观摩一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说:‚他喜欢发言出错的学生‛,这句话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怀疑心理,然后教师解释说:‚发言出错的学生说明他善于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况且失败乃成功之母‛。有了这句话,既学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解除了怕出错的戒备心理,因此在课堂中他们积极地观察、猜测,大胆地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孩子们通过多种方法求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使得教学取得圆满的成功。试想:‚如果没有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学生既怕自己的想法会招来同学的嘲笑,又怕引来老师的指责,学生还敢说敢问吗?‛这样的教学能取得成功吗?

四、建立小组合作机制,使学生得到共同发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合作学习方式越来越多地被引入数学课堂。合作探究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完善自我认识、实现资源整合的过程,是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的过程,是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在理解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选择相适应的组织形式,使学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合理分工、机制建立及有效引导。首先要注意分工明确,合作学习就是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的一种互助性学习。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成绩、能力以及性别等方面的特点,将全班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分组时,要求组内成员好、中、差学生的适当搭配,使小组间基本达到平衡状态。这样做可以让一些学习成绩好、工作能力强的学生起示范带头作用,以便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影响组内其他成员,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但这种分组形式不宜在每一次分组合作学习中采用,否则容易造成一人唱独角戏,其他学生当‚陪客‛的现象。同时,还应该根据合作学习内容的特点、难易程度等动态地编排小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也可以是组内角色的互换,让小组中每个成员承担与其兴趣、能力相当的一部分任务,这样可以使个人的优势最大化,并获得小组总体效果。其次是建立机制。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有利于小组内的学生形成共同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完成相关学习任务的同时,认识到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所以,必须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都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个小组的学习结果。学生不仅要为本小组的活动献计献策,同时也要努力使小组内的其他同学理解并认可自己的想法。这样,小组成员之间就易于形成一种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使每个学生都认识到自身的努力对小组整体的荣誉和成功有责任。再者是适时引导。我们所面对的是学习能力还很不成熟的正在成长的小学生,如果没有有效的指导,很难能有效整合各种观点。因此,在学生合作时,教师要及时全面巡视,发现学生合作交流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合作者与引导者‛的作用。

五、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目标之一。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最有效方法是让学生亲身实践。教学中,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有价值的专题活动,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在学完《粉刷围墙》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项活动:‚同学们,学校为了美化我们的学习环境,打算为各班教室重新粉刷房屋,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计算一下,粉刷我们这间教室最少需要多少钱?‛任务布置下去后,学生们即着手解决。首先在小组内分配任务:有测定房屋粉刷面积的,有了解市场上的涂料价格的,有向工人师傅请教有关粉刷用料问题的。通过合作、探索、搜集资料、整理数据,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巩固,能力得到了提高,独立性和自主性也得到了培养。学生通过课外实践,增强了探索和创新意识,学到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了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同时也密切了与社会的联系。

六、运用理性评价方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的评价方式

在新的课程改革实验中,评价成了大家关注的热点。‚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体系已被认可,现在的评价已经不再是单纯考察学生学业成绩,而是成为了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其他教学环节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评价根据教学方式的不同,分别指向学生个体和学生小组,直接为学生学习知识服务,成为了他们知识学习的现实资源。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就像一只在大海中航行的船。如果教师把新课程理念当作航标,就不会迷失方向,而把握好数学课堂,就好像掌稳了船舵,做好这两点,我们的船就能迎风破浪,驶向更远的彼岸,我们的学生也可以到达知识的王国。

新课改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初步探索——实现教与学方式多样化的做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