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十单元总复习
编辑:梦醉花间 识别码:24-933650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3-03 19:12:10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十单元总复习

第十单元 总复习

教学内容:

1、万以内的加减法。

2、有余数的除法。

3、多位数乘一位数。

4、四边形。

5、时分秒。

6、千米和吨。

7、分数的初步认识。

8、可能性。教学目标:

1.通过系统的复习,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2.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3.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4.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课时:5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万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强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重点难点:

1、连续进位的加减法和连续退位的加减法。

2、培养并使学生会解决问题。教 具:口算卡片,投影 前置小研究:

1、万以内的加减法 我的知识整理: 我的提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口算卡片,学生说结果。

二、检查前置,整理复习

三、基本复习1.120页第一题。1)学生先估计再计算。2)出示黑板上的题,错在哪里。

出示错题:175+62=795 310-207=113 259+148= 3)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4)如何进行计算? 2.课本第112页第5题。3.课本第111页第4题。

4.学校回收废电池,三年级四个班共回收废电池38节,平均每个班回收几节?还剩几节?(区分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5.课本第109页第1题。要求:先与同桌讨论,然后独立完成。师组织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大家要注意在做加减法列竖式时,数位要对齐。

五、作业设计

1.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310-52= 545+98= △387+143= △900-389= 48÷8= 67÷9= 2.估一估,连一连

289+90 682-79 420-308 624+128

603 802 379 112 3.三(2)班一共有50本课外书,把这些书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本?还剩几本?如果要平均分给9个小朋友,最少需要增加几本?

板书设计

总复习(1)

万以内的、加减法:

1、竖式计算时数位对齐。

2、从个位算起。

3、满十进一(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

4、验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多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和掌握计算方法,能解决一些乘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周长的意义,能熟练的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

1、能够熟练、正确地进行笔算和估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 具:口算卡片,投影片 前置小研究: 多位数乘一位数 我的知识整理: 我的提醒: 教学过程:

一、前置复习:口算、估算、笔算(包括中间或末尾有0的)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得数。

二、基本练习

1、课本112页第7题。学生估算后连线。计算后验证。

我的提醒:可能会这样提醒:我想提醒大家,做估算时要把两位数看成整十数、把三位数看成整百数来计算。我要提醒大家注意是:在做“末尾有零”的乘法时,可以用简便算法来计算。[说明:使学生体会到,只需要知道大略结果的可选择估算;能够口算的尽量用口算,只有自己不会口算,又需要知道准确结果的才用笔算。]

2、课本第112页6题。

3、一个书包45元,买两个书包,一共需要多少元? 学生独立完成。

4、三年二班组织羽毛球比赛,每副羽毛球30元,买6副,一共需要多少元?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三、作业:教材112页练习二十四第8、9题 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时大家要养成估算的好习惯。板书设计: 多位数乘一位数

1.口算乘法

A.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B.乘法的估算 2.笔算乘法

A.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 B.一次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 C.连续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 D.连续进位的三位数乘一位数

E.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多位数乘一位数

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时应注意:用一位数乘第一个因数的某一位时,要看看后一位乘得的积有没有进位,如有进位,不要忘记加上进上来的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四边形 教学目标:

1、会判断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区别和联系。

2、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学会初步的运用。

3、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激发他们对后继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前置小研究:四边形 我的知识整理: 我的提醒: 教学过程:

一、引入:平面图形--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

二、检查前置:回顾、整理:

1、我们学习过四边形,四边形有什么特征?(四条边、四个角)

2、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四条边和四个角有什么异同点(板书)根据边和角的特点,小结三个图形之间的联系(可让学生举例说明)

3、画一画:教材1页第7题

根据上面说的特点,在点子图中画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4、说一说

出示点子图中画的平行四边行、正方形和长方形,像这样的长方形、正方形在我们教室里很多,平形四边形较少,但他在生活利用它的特性,用处很大,在哪里用到?长方形和正方形还能知道它们的什么?

5、什么是周长,(板书: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6、小结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1)点子图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样吗?(2)要算周长首先要知道什么?(标出各边的长)(3)学生口答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公式

7、根据这个方法求出刚才画在点子图上的两个图形的周长。(做完后同桌互改)

8、完成113页第11题。

三、巩固实践

1、求老师长方形手机的周长:

(1)出示老师的手机,估计长方形的周长,怎么估计的,(引导先估计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2)要准确求应怎么办,师量出长和宽的厘米数,学生计算

2、出示一长A4纸,介绍A4纸的长和宽,怎样在这张A4纸中折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学生拿生上的练习纸折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求出这个正方形的周长

3、剩下长方形的周长

4、求剩下的长方形中还可能剪几个最大的正方形,(引导学生用有余数的除法进行解答)

四、作业:教材110页练习二十四第2题

五、小结 板书设计:

四边形

周长: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的整理和复习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和估算。

2、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长度、质量单位及进率,使学生能正确地使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重点难点:加强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具准备:投影片,钟表

前置小研究: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 我的知识整理: 我的提醒: 教学过程:

一、重建知识结构

1、导入:同学们都喜欢动物吗?动物世界有许许多多很奇妙的东西,请看!①驼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它不能飞,但奔跑迅速,一步可迈出8()。②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蓝鲸,体重相当于35头大象的重量,光它的一条舌头就重约3()。

③刺猬熟睡时,几乎不呼吸,把它扔到水里,过30()的时间再捞上来,它仍然睡着,一个冬眠期能睡200多()。

2、看完这些不完整的信息,你们有什么想法?(补充完整)。

3、小结并揭题:所有的量都可以用一定的单位来计量,这节课我们一起整理和复习已经学过的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

二、前置:突出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本节课复习的概念多、涉及的面广,给知识的系统整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1、整理:①我们学过的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分别有哪些? ②怎样整理?

③对刚才的内容,有什么想法吗?

2、感受大小

①这些时间单位哪个最大,哪个最小?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呢?说说什么时候用时间单位?什么时候用长度单位?什么时候用质量单位? ②分别感受1个单位的大小。

③找一找,生活中1个单位大小的实例。④强化:(估计、估测)

1小时、1分钟、1秒钟你能分别做些什么?

什么东西的长度约是1千米、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 什么东西的重量约是1吨、1千克、1克?

3、进率 ①填写: 时—→分—→秒

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吨—→千克—→克

②强化记忆:如妙用左手五个手指“直观法”巧记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③单位换算

3千米=()米 2分米=()厘米 8000米=()千米 40毫米=()厘米 5000千克=()吨 2小时=()分 4吨=()千克 7分=()秒

4、运用

①填写合适的单位名称或数。

我的身高是15(),体重是15()茶杯的高是10(),书本的厚约()厘米 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70()

大象的体重约()吨,小明大约每天睡10()

②计算:3千米-200米=()米 7000千克+5000千克=()吨 2分-20秒=()秒 ③教材111页第1题 ④教材111页第2题

三、探究生活问题

1、目测指定实物的长度、重量?

2、说说时间单位的应用?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并熟记了它们之间的进率。

五、作业:

1、列式计算

(1)5吨比3000千克多多少吨?(2)2千米比3000米少多少千米?(3)1时与90分相差多少分?

2、早晨8点到中午11点30分,经过()时()分。

3、一辆小货车的载重量是500千克,10辆这样的小货车共能装货多少吨?

4、教材125页练习二十六第8题

六、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你还有什么问题想提

出来呢? 板书设计:

时—60→分—60→秒

千米—1000→米—10→分米—10→厘米—10→毫米

吨—1000→千克—1000→克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对分数的初步认识,理解含义,并能使学生正确、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2、使学生能用分数与他人交流,并能对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分数发表自己的观点 重点难点:能应用分数表达自己的见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准备:投影片,小彩笔 前置小研究:分数的初步认识 我的知识整理: 我的提醒: 教学过程:

一、前置:复习梳理

1、这节课我们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这学期我们学会了分数的哪些知识? 板书:

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读、写分数 比较大小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2、这些知识中哪些你有点忘记或者还有问题的?

二、基本练习

1、看图说一说能否用分数表示,能的说出分数。

2、抽取其中一个分数说一说各部分名称。

3、比较大小

问:你能比较题1中哪两个分数的大小?(生自由比较)问:你是怎样比较这些分数的大小的? 练习:从小到大排一排286

1010①101 1 1 10 7 ②131③8 8 16

1、加减法281144+4= 10-10= 5+5= 81328251-10= 8+8+8= 9-9-9= 说一说:计算这些分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练一练:数学书126页第9题、第10题。

5、解决问题

①把一张纸平均分成5份,用这样的1份做幸运星,3份做花,做幸运星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做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做幸运星比做花少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②小明倒了一杯水,第一次喝了这杯水的十分之二,第二次喝了这杯水的十分之五,还剩这杯水的几分之几没喝?

三、拓展练习

1、完成110页第3题

1)指导第3题:你觉得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数?

练习并校对:可能有学生用不同方法表示八分之四,教师可问:这几个分数的大小是怎样的?

2、第13题:说出涂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①(见课件)②完成113页填空

3、爬山坡比赛

丁丁用了八分之一小时,东东用了八分之二小时,明明用了二分之一小时,谁跑

得最快?

四、小结: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二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复习5

第四课时 教学日期: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对分数的初步认识,理解含义,并能使学生正确、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2.使学生能用分数与他人交流,并能对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分数发表自己的观点 重点难点:

能应用分数表达自己的见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准备:投影片,小彩笔 教学流程

一、复习梳理

1、这节课我们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这学期我们学会了分数的哪些知识? 板书:

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读、写分数 比较大小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2、这些知识中哪些你有点忘记或者还有问题的?

二、基本练习

1、看图说一说能否用分数表示,能的说出分数。

2、抽取其中一个分数说一说各部分名称。

3、比较大小

问:你能比较题1中哪两个分数的大小?(生自由比较)问:你是怎样比较这些分数的大小的? 练习:从小到大排一排 ①2/10

8/10

6/10 ②1/5

1/10

1/7 ③1/8

3/8

1/16

4、加减法

1/4+2/4=

8/10-1/10=

2/5+3/5=

1-8/10=

1/8+3/8+2/8=

8/9-2/9-5/9= 说一说:计算这些分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练一练:数学书126页第9题、第10题。

83-1

5、解决问题

①把一张纸平均分成5份,用这样的1份做幸运星,3份做花,做幸运星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做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做幸运星比做花少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②小明倒了一杯水,第一次喝了这杯水的十分之二,第二次喝了这杯水的十分之五,还剩这杯水的几分之几没喝?

三、拓展练习

1、完成123页第12、11题

指导第11题

先问:你觉得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数? 练习并校对

可能有学生用不同方法表示8分之4,教师可问:这几个分数的大小是怎样的?

2、说出涂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①(见课件)

②完成123页动脑筋

3、爬山坡比赛

丁丁用了八分之一小时,东东用了八分之二小时,明明用了二分之一小时,谁跑得最快? 教学反思:

83-2

第三篇:第十单元总复习教学反思

第19周教学反思(1)202_、6、12第十单元第1课时(总复习)

教学反思:进入总复习阶段,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梳理知识,形成技能,达到熟练的程度,这节课复习的是数的组成以及两位是加减法,采取的方法就是边复习边练习,本班学生粗心现象严重,每天全部正确的作业就在50%这样,今天的加减法计算全队的作业也就十几本,大部分错的在粗心,三个数连加尤其问题大,不可大意,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对于个别比较差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分析错的原因,鼓励他们独立完成,独立检查,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第十单元总复习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第十单元总复习教学反思》。

第19周教学反思(4)202_、6、14第十单元第2课时(期末复习)

教学反思: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复习,重在帮助学生理解应用题的意思,平时作业的时候,有这样一些错误(1)没看清题意,列示的随意性太大;(2)不理解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语言表达不出来;(3)不去认真计算已经列好的算式等。这节课先安排了两组题组练习,有一步计算的,有两步计算的,让学生分析为什么会这样列式计算,在实际的计算时会发生哪些错误?这样的分析有利于学生对应用题的正确理解。

第四篇:三年级上册总复习教案

第十单元 总复习

复习目的:

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复习内容:

一、数与计算:

1、万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2、多位数乘一位(口算、笔算)3、有余数的除法

4、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量与计量:

1、测量(毫米、分米、千米、吨)

2、时、分、秒

三、空间与图形:

1、四边形

2、周长

四、统计与概率:可能性

五、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广角(排列与组合)

六、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两、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物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口算的分阶段要求

有余数除法

单元结束时

期末

平均错误率

速度

平均错误率

速度

6%以内 8道/分钟 4%以内 10/分钟

教学重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四边形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

第1课时:万以内的加、减法 P120 1、2 P124 1、2 第2课时:有余数的除法 P120-121 3、4 P124 3、4 第3课时:多位数乘一位数 P121 5、6 P125 5、6 第4课时:综合复习P121-123 7—12 P125 7—11

第一课时: 万以内加、减法的整理和复习

小学第一学段只学习三位数的笔算加减法,而第二学段没有安排笔算加减法的内容;也就是说三位数的笔算加减法是小学阶段笔算加减法的最高要求,务必在学生学好,这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笔算乘、除法的基础。复习的目的是为了以后更好的学习,因此这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激发学生对计算的欲望,避免计算的枯燥乏味,但要强化计算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掌握好与计算有关的数学知识,通过有针对性、多层次、多方位、多种形式的练习,把与计算有关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必备的计算技能,同时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教学内容:万以内的加、减法 P120 1、2 P124 1、2 教学目标:

1、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能结合情境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

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教学难点:连续进位的加法和连续退位的减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共享资源

1、让学生说说三位数在平时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说说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到的三位数有哪些?

2、汇集资源

估计学生会说到:人数、钱数、重量、长度……

二、提出问题,编计算题

让学生根据“人数、代数、重量、长度”等提出用加法或减法解答的问题。

三、系统整理

1、加、减法分别抽1题,(连续进位,连续退位)进行计算(估算)

2、笔算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①计算法则 ②易错地方 ③验算

四、组织竞赛:看谁在规定时间内做对全部题目

五、小医生治病(根据本班学生平时易错的地方)

六、揭示课题,全课总结

七、独立完成书本作业

第二课时: 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的整理和复习

全面复习已经学过的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充分体现知识的全面性、完整性,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同时结合实例让学生体会这些单位的大小和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内容:P122、9 10 P125 8

教学目标:

建立时、分、秒时间观念,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的长度观念,吨和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它们的进率,并进行简单的计算和估计。

教学过程:

一、重建知识结构

出示一系列不完整的动物知识,让学生感受到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导入:同学们都喜欢动物吗?动物世界有许许多多很奇妙的东西,请看!①驼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它不能飞,但奔跑迅速,一步可迈出8()。

②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蓝鲸,体重相当于35头大象的重量,光它的一条舌头就重约3()。③刺猬熟睡时,几乎不呼吸,把它扔到水里,过30()的时间再捞上来,它仍然睡着,一个冬眠期能睡200多()。

2、看完这些不完整的信息,你们有什么想法?(补充完整)。

3、小结并揭题:所有的量都可以用一定的单位来计量,这节课我们一起整理和复习已经学过的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

二、突出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本节课复习的概念多、涉及的面广,给知识的系统整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1、整理

①我们学过的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分别有哪些? ②怎样整理?

③对刚才的内容,有什么想法吗?

2、感受大小

①这些时间单位哪个最大,哪个最小?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呢?说说什么时候用时间单位?什么时候用长度单位?什么时候用质量单位? ②分别感受1个单位的大小。

③找一找,生活中1个单位大小的实例。④强化:(估计、估测)

1小时、1分钟、1秒钟你能分别做些什么?

什么东西的长度约是1千米、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 什么东西的重量约是1吨、1千克、1克?

3、进率 ①填写: 时—→分—→秒

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吨—→千克—→克

②强化记忆:如妙用左手五个手指“直观法”巧记长度单位间的进率。③单位换算

3千米=()米 2分米=()厘米 8000m=()千米 40毫米=()厘米 5000千克=()吨 2小时=()分 4吨=()千克 7分=()秒

4、应用

①填写合适的单位名称或数。

我的身高是15(),体重是15()茶杯的高是10(),书本的厚约()厘米 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70()

大象的体重约()吨,小明大约每天睡10()②计算

3千米-200米=()m 7000千克+5000千克=()吨 2分-20秒=()秒 ③书本作业

④选几个单位名称,让学生写数学短文。

三、探究生活问题

1、目测指定实物的长度、重量?

2、说说时间单位的应用?

四、全课总结

____________

第三课时:多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全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回忆整理,使学生体验分类总结、归纳整理的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加深学生对其计算方法的理解。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爱心小屋”展示图、汇报表。教学设计:

一、分类整理

1、学生自由出题。请全班同学每人出一道多位数乘一位数的题,分排(或分组)全写在黑板上。[说明:每一位孩子都要出题、做题,突出了“面向全体”参与性强。]

2、计算。算出每题结果并板书。可由第二排学生做第一排学生出的题,其他依次类推。

3、分类。师:黑板上这么多题,咱们把它分分类,整理一下,好吗?可以先在小组内商量商量。[说明:让学生在自己分类的过程中学习归纳、整理,同时也锻炼孩子们观察、分析的能力。]

4、小组汇报分类结果,并简要说明为什么这样分类。可能的分类有:

①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估算)笔算(不进位;进位;有0的乘法)

②多位数乘一位数: 口算、估算、笔算

5、总结注意事项。

师:这些都是我们学过的知识,在做这些题目时,你有什么想要提醒大家的吗?

[说明:引导学生总结注意事项,培养概括、归纳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提醒自己,比单纯的总结归纳效果要好。] 可能会这样提醒:

我想提醒大家,做估算时要把两位数看成整十数、把三位数看在成整百数来计算。我要提醒大家注意是:在做“末尾有零”的乘法时,可以用简便算法来计算。

[说明:使学生体会到,只需要知道大略结果的可选择估算;能够口算的尽量用口算,只有自己不会口算,又需要知道准确结果的才用笔算。]

二、发展练习

1、用投影仪出示,教科书第89页上的三道题及小精灵的提问:“你会选择合适的算法吗?”

2、组织学生讨论:各题应选择什么样的算法?并说明选择理由。

3、学生汇报并解答。

4、师小结:学习知识很重要,可学会运用知识更重要。你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吗?

三、“用数学”小组活动

1、谈话明确任务要求。

师:新的一年快要到了,希望小学准备为敬老院的老人们购买一些礼物。敬老院里有9位老人,分别住在3个房间里。几位老师到“爱心小屋”去选礼物,不知道买什么好。你愿意帮助他们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说明: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创造一个良好、浓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到学习“计算”并不枯燥乏味,让孩子们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讨论之中。] 出示“爱心小屋”展示图。(草图)

“都有哪些物品?价钱是多少?”

“你准备为住在3个房间里的9位老人们买些什么?你能不能根据你买的东西提一个有关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数学问题?”(将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可能的提问:买三台VCD需要用多少钱?买9束鲜花大约需要多少钱?……

根据同学们提问题的情况,适当给予评价。然后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

[说明: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所学数学知识是有用的、有价值的,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活动要求:

a、四人商量,选定1—2人问题,由小组长执笔进行记录。b、讨论解决这一问题用哪种算法最合适。c、列式解答。推出一名发言人准备向大家汇报。

2、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可能汇报的情况有:

我们想为老人们每人买一把舒服的椅子。我们提的问题是:买9把椅子大约需要多少钱?算式是…… 我们想为老人们买3台电暖器,分别放在3个房间里。问题是:买3台电暖器需要多少钱?带1000元钱够不够? 算式是……

[说明:抓住机会,教育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富有爱心,增强学生尊敬老人的意识。] 检查黑板上提出的问题是否都解决完了,如果没有解决的,再集体讨论解决。

4、由学生评选出最佳小组,发小红旗。

[说明:关注学生情感,使学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四、教师小结

1、今天的活动你喜欢吗?

2、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收获

如果希望小学准备用202_元左右的资金来办这件事,怎样做更合适?

第四课时:综合复习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2、让学生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进行简单的计算和估计。

3、建立毫米、分米、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建立吨的质量观念,知道千克和吨之间的进率;能够进行时间和质量的简单计算和估计。

4、让学生初步认识简单分数的含义,懂得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和计算。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时、分、秒”

1、结合实例说说时、分、秒在实际生活中的用法。

(1)一节课的时间是40(),课间一般休息10(),再加上()分钟就是1小时。(2)眨一下眼大约是1(),呼吸一次约需3()。(3)时针从数字2走到数字5是()时,分针呢?

2、时间的计算。

(1)3时 =()分 4分 =()秒

(2)一列火车7:52停靠站台,8:05驶出,在站台停留()分钟。

3、完成教科书第122页的第9题。

二、复习长度单位和吨

1、说一说你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分别用手势比划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长。

2、举例说说身边常见物体(或常用到的单位)的长度。

3、进率换算。

(1)1厘米 =()毫米 1分米 =()厘米 1千米 =()米 1吨 =()千克(2)完成教科书第122页的第10题。

三、复习四边形

1、完成教科书第121页的第7题。

(1)、先让学生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2)、归纳整理,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

(3)、任选一个图形说说什么是周长,并估算出它的周长。

2、完成教科书第122页的第8题。

先引导学生找一找哪些线段属于周长,并用铅笔描一描,再计算出各自的周长,在全班交流订正。

四、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

1、完成教科书第123页的第11题。

(1)数一数,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了几个小正方形。

(2)涂一个小正方形,并说说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3)涂两个小正方形,并说说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有几种分数表示方法?你是怎么想的?

结合题目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

(4)让学生接着涂完,填在书上,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如何计算。

五、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六的第7—11题。

第7题,先引导学生看图观察,彩带的长度与哪些数据有关,待学生理解题意后,再让学生独立解答。

第8题,先让学生从情境中提炼信息,叙述提意,然后解答交流。

第11题,属于排列,每个人都有可能出石头、剪子、布,共有9种可能

第五篇:最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数学教案

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1课时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内容:教材第36-37页。

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基本特征。

2.培养、操作及思维的能力。

3.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难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课前准备:长方形和正方形模型。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教室立体图。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藏在我们教室中的数学知识。在教室里你们能找出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吗?先用手沿着边围一围,再让我们把它描下来。(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

2.举例。

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一)研究长方形的特征。(1)猜想。

谈话: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的特征,仔细观察黑板面,课桌面以及画在黑板上的长方形,你发现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征? 请学生汇报。

(2)验证

谈话:同学们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们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一下呢?

请同学们6人一小组,互相讨论,想办法验证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是不是真的有这些特点。你打算用什么方法验证?(3)班内交流,总结。

提问:你发现长方形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板书:长方形 四条边 对边相等

讲述:我们把相对着的边叫做对边,相邻边叫做邻边。提问:你是怎样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指名回答。

除了这两种方法以外,老师发现还有小朋友用其他的方法发先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指名回答并演示。

小结:刚才同学们用折、量、比这些方法说明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讲述:通常我们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提问: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呢?指名回答并板书。(四个角都是直角)

你是怎样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呢?指名回答。(用三角形的直尺比一比,演示)

小结:刚才小朋友自己动手发现了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些就是长方形的特征。

2.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通过比较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相似点。

指出:长方形的长缩短到和宽相等,这样就成了一个正方形。

引导学生依据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方法,自己去发现正方形的特征。全班交流并总结出正方形的特征。讲述: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板书:边长)3.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有四条边 有四个角 四个角都是直角 不同点:长方形对边相等 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三、应用拓展

1.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再将围成的长方形改成一个正方形,说说围成的图形为什么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形,分别拼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3.用长方形纸折出正方形,并说明折出的为什么是正方形。4.剪出一个正方形。

(1)照样子剪出图形,再看看是什么图形?

(2)说一说,剪出的图形为什么是一个正方形?怎么证明? 5.动手测量。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先量一量,再填一填。(2)先估计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大约各是多少,再量一量。

6.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又进一步认识、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第2课时 认识周长

教学内容:教材第39页例2及试一试、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2.用对图形周长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3.通过观察、测量和等活动,在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4.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知道周长的含义并会测量并计算出相关图形的周长。教学难点:测量不规则平面图形的周长。教学准备:尺 挂图 学生准备绵线和直尺 教学过程:

一、探索 1.摸一摸。

出示数学书:同学们,数学课本我们天天都在用,它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好伙伴,现在你能不能很快指出课本封面的边在哪里?

学生用手摸一摸课本封面的四条边,并说一说,指一指。谈话:课本封面的四条边的总长就是它的周长。(板书:周长)出示数学作业本,让学生独立摸一摸,找一找作业本封面的周长,再互相看看说说,集体交流。2.找一找。

出示例题挂图,让学生指出这些书签的周长。小结:书签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

组织学生独立指出课桌桌面,三角尺的边线,再在小组、班级中交流,分别指出它们的周长。让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一些物体的面的周长。3.围一围。

学生拿出学具盒里钉子板,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的图形,在小组里交流围的情况,并指出围成图形的周长,组织学生在班级里反馈做法,从而知道围成图形的每条边的总长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4.教学“试一试”。

(1)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片树叶,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知道树叶的周长。(2)分组操作,围出树叶的周长,并量一量。

(3)汇报交流,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二、操作 1.描一描。

观察“想想做做”第2 题中各种形状的图形。说明题目要求是描出每个的边线。让学生说一说在描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然后独立描出课本上图形的边线。展示交流学生描的情况,再让学生指出每个图形的周长。2.算一算。

做“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并思考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做好后,学生先在小组是交流算法,再在班级中说一说,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

三、应用

1.你能用不同方法求出下面各图形的周长吗?

做“想想做做”第4题。说明题目要求,让学生独立做一做。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讨论,明确应先量出上图形的各条边的长度,然且将各条边的长度相加算出周长。2.课后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四、布置作业:

第3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41页例3及试一试、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休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打篮球吗?一定很熟悉篮球场吧!2.出示教材第41页例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这幅图画的是篮球场,篮球场地是长方形的,长28米,宽15米)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二、探索

1.教学例题。

(1)提问:篮球场是什么形状?请指出篮球场的周长?

求篮球场的周长就是求什么图形的周长? 怎样才能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篮球场的周长呢?

(2)自己动手算一算。

(3)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算法,并说明这样算的理由,然后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计算方法可能有:(1)28+15+28+15=86(米)(2)28+28+15+15=86(米)(3)28×2=56(米)15×2=30(米)56+30=86(米)(4)28+15=43(米)43×2=86(米)(4)提问:你喜欢是哪一种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为什么?

你认为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怎样计算?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一个正方形手帕的边长是2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2)学生试做。

计算方法可能有:(1)25+25+25+25=100(厘米)(2)25×4=100(厘米)(3)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你喜欢哪一种算法?

三、巩固

1.做“想想做做”第2题。独立做题,集体订正。

提问:求长方形的周长时,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要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什么条件?求正方形的周长呢?

2.课堂作业:完成“想想做做”第1、3、4题。独立做题,集体订正。

追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时,你是算什么,在算什么的?

完成第3第4,这两道题时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分别求长方形的周长和正方形的周长?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告诉大家好吗?

五、布置作业:

第4课时 练习六(1)

教学内容:教材第43页练习六1-5题。

教学目标:1.进一步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

2.进一步熟悉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的算法。3.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自主解决。

教学重点:进一步熟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复习

回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周长的含义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指名回答。

二、基础练习。

1.做“练习六”第1题。学生自己读题。

让学生量一量两个图形每条边的长度。

同桌说一说这两个图形的名称和各自的特点。

小结: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相等;有4个角,都相等;

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2.做“练习六”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图形的边长各是多少。让一个学生说说该怎样计算。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三、综合练习(即:课堂作业)1.做“练习六”第3题。

学生各自读题后独立计算各图形的周长。全班交流,集体订正。2.做“练习六”第4题。

学生各自读题后问:要求四周栅栏一共长多少米?就是求什么? 各自解答后全班交流,集体订正。3.做“练习六”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又收获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

(1)一个正方形的花园,边长是12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2)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5厘米,宽是12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第5课时 练习六(2)

教学内容:教材第44页练习六6-11题。

教学目标:1.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休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练习六第8题)

75-36= 3×15= 12×6= 5×13= 13×4= 4×21= 18×2= 7+23=

2.长方形周长如何计算?正方形呢?(练习六第7题)请大家拿出数学练习本先估计下封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请大家量一量,算一算,看看你估计得准确不准确。(注意让学生说一说要量出哪些数据)

二、巩固

1.完成“练习六”第6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审题。然后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2)讨论:如何画一个和它周长相等的正方形?

要画出这个正方形,你需要知道哪些数据?如何求出正方形的边长?

2.完成“练习六”第11题。(1)出示第1题。

学生独立审题后组织小组活动,解决以下3个问题:拼成的长方形长是多少厘米?

宽是多少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

(2)出示第2题。

学生独立审题后组织小组活动,解决以下问题:如何拼成正方形? 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如何拼成长方形? 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周长又是多少厘米? 3.课堂作业:完成“练习六”第9-10题。

(1)完成“练习六”第9题:学生独立审题,完成后同桌先交流检查,再集体订正。(2)完成“练习六”第10题:解决第一个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菜地的一面靠墙,可能是哪一面?这样篱笆的长度还有几面? 哪一面靠墙篱笆最短?

4.完成思考题。

(1)观察图形,和同桌指一指这个图形的周长指是哪几条边?(2)围成这个图形的几条边的长度你能找出来吗?(3)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4)你还可以用其它的方法求出这个图形的周长吗?

三、你知道吗。

学生各自读一读后告诉学生这些石球距今至少有十万年;玉踪距今七千多年;陶瓷距今三四千年。

四、课后作业:课本45页“动手做”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中你学会哪些知识?

六、布置作业:

第6课时 周长是多少

教学内容:教材第46-47页。周长是多少

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和对图形周长含义的理解,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在操作实践、交流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考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挂图、学具、学生准备绵线。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运用学具进一步探索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好吗? 出示课题:周长是多少

二、操作 1.拼一拼

请同学们取出6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动手拼一拼,看看可以拼哪些形状的图形?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学生互动交流。想一想你拼成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学生操作,汇报交流。2.比一比

(1)谈话:同学们都自己动手求出了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老师这里有两个图形

(出示课本上的后两个图形)同学们见过这样的图形吗?

先估计下:哪一个图形的周长长一些?请同学们验证下自己的猜测。

学生尝试测量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算法。指名汇报,教师板书。(2)提问: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它的周长和刚才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吗?

比较一下三个图形,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3.画一画

谈话: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你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吗?

在小组交流下,看看有几种情况?你能画出这些长方形吗? 如果正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你画出这个正方形吗? 4.量一量

出示课本上两幅图。这两幅图是什么?你能指出它们的周长吗?和你的同桌交流下。(第二幅图注意让学生明确周长就是圆的周长,和里面的图案无关。)你能估计出这两幅图形的周长吗?你能验证下吗?你打算如何验证? 同桌合作测量出两幅图形的周长。

(第二幅图让学生通过软线来测量,注意让学生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三、全课小结。

通过刚才的四个活动,你对周长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十单元总复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