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课堂管理
编辑:风华正茂 识别码:24-931492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3-02 01:07:28 来源:网络

第一篇:课堂管理

课 堂 管 理

1.课堂管理概述 2.课堂管理在教学中的作用 3.影响课堂管理的各种因素 4.课堂管理实用技巧 5.赴任国课堂管理案例分析

前言

语言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这种教学的艺术性最终体现在课堂教学上,而课堂的组织管理是这门艺术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课堂管理概述

课堂管理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课堂和管理的不同认识,正是由于这些不尽相同甚至相反的认识,课堂管理便有了多种不同含义:为实现课堂活动目标所运用的一种程序;协调课堂中个体和团体各种关系的一种决策;处理课堂活动中各种矛盾与冲突的一种活动;促进课堂生长的一种特殊器官。上述四种含义总体上体现出两种取向,一是监督和控制学生,让学生遵守规范;二是引导和激励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前者旨在维持,后者重在促进。

在传统观念中,课堂教学管理,就是为了把学生管住,让学生更好地、更安静地听讲。如果“管”的结果,课堂上学生吵吵闹闹,叽叽喳喳,就会被认为没管好,是课堂管理上的失败。很显然,这样的管理是极为落后的,“管”的目的不是“死”,而是“活”,不是课堂上的死气沉沉,应该是生气勃勃,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课堂上的活跃分子,要让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根神经都活跃起来。这才是课堂教学管理的最高境界。

总的来说,课堂管理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协调课堂内各种人际关系,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环境达到最优化的状态,从而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课堂管理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促进和完成教学的功能。

课堂管理在教学中的作用

课堂管理是影响课堂活动效率和质量的重要的因素。良好的课堂管理是课堂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如果课堂秩序混乱,老师要在一节课上花很多的时间维持课堂秩序,那这堂课学生能学到多少是可想而知的。

因此,课堂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课堂管理通过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保证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

因为良好的课堂环境有助于外在控制向内在控制转化,为学生形成自律心理机制和促进“他人标准”与“自我标准”的统一创造条件,因而可以减少产生矛盾与冲突的可能性,并消解许多潜在的矛盾与冲突。

第二,课堂管理通过促进交流与互动,促进课堂活动的有效展开。

课堂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或相互影响构成课堂情境中的互动。有效的课堂管理促进师生及学生之间的对话和信息交流。而这种对话与交流使课堂活动得以更充分地展开,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经验的获得、心智的开启、能力的发展,以及教师课堂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实现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自由的信息交流,才能使课堂活动不流于形式或表面化。

第三,课堂管理通过激发课堂活力和促进课堂生长,为学生的持久发展创造条件。

课堂活动对于学生具有个体生命价值,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到有效开掘,才能有真正的课堂生活,课堂上人的生长才能真正实现。课堂管理就是要调动各种可能的因素,开掘课堂的活力,发挥其生长功能。通过人的生长功能的开掘促使课堂的资源不断再生。这样,课堂便得以生长,课堂的生长又进一步为学生的持久发展奠定基石。

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说:“如果不坚持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

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好学生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主导的辩证关系,只有在教师很好地起到组织管理的主导作用的情况下,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被激发出来,达到最佳课堂教学效果。

影响课堂管理的各种因素

——课堂上的“乱”

一、教师个人的素质低。

1、教师自身专业知识不够,基础不牢,无法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在实际学习中的问题,也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

2、教师所授课程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没有将汉语的魅力展示给学生,久而久之使学生失去了学习这一门课程的兴趣。而兴趣是中小学生学习的主导动机之一。学生因为失去了兴趣,自然兴味索然,注意涣散,我行我素,干起了别的事——课堂自然也就“乱”了。

3、些老师只抓学生的学习,只重视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不能够满足学生一些合理的心理需求,甚至有些老师对待“优生”、“差生”不能一视同仁。这样,久而久之,必然造成师生间的感情上的隔阂,甚至对立。有些学生就会制造一些“小麻烦”,故意气老师——“乱”就不可避免了。

二、中小学生的特点使然。

1、心理特点。

青少年活泼好动、朝气蓬勃的特点决定了中小学课堂活跃的特点。思考积极、发言踊跃、敢于并善于怀疑,这是青少年的心理优势。然而正像硬币有两个不同的面一样,他们的这种心理优势有时候也会以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思路漫无边际、脱离正题,说一些无关的话,做一些无关的事等等——“乱”自然就产生了。

2、注意力特点。

青少年注意力的特点之一,就是不能长时间的集中。要求学生在每天十几节课的每一个40—45分钟内,都保持高度的集中,也是不科学和不现实的——“乱”有时候其实是学生一种无意识的“自我放松”与“自我休息”。

三、课堂教学进程设计不科学,安排不合理,使学生感到无聊或疲惫。

教师没有认真对待备课或者在备课时没有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导致课堂内容过于紧凑或松散,一方面,容易让学生感到过度紧张或疲惫,有喘不过气儿的感觉;另一方面,让学生觉得课堂安排过于随意,上课东西太少,使学生无聊犯困。

四、教学手段单一,方法一成不变,使学生感觉上课枯燥无味。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教学,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是最困难的语言之一。在汉语教学的入门及初期,我们往往利用的是直观图片教学法及演示法,学生会感觉非常有意思。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会觉得汉语越来越吃力,而单一的教学法已无法满足,也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五、教师对学生寄予的希望过高,导致责罚多于鼓励。

教师对学生寄予了过高的期望,一旦学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可能会对学生进行过多的责罚或批评,而鼓励甚少,久而久之,学生会对学生产生畏惧心理。

六、教师有偏爱心理。

课堂管理实用技巧

——对症下药,由“乱”而“治”

一、制定和实施课堂规范

1、在第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就应该把一切主要的课堂规则明确地传达到学生身上。课堂要有清晰、明确的规则。

(1)简短、明确、合理、可行。课堂要求活跃,并不是说学生就可以“为所欲为”。上课期间,不可以吃零食,不可以跟邻桌聊天,不可以随意走动。(2)内容表述以正向引导为主,多用积极的 语言,如“希望„„”、“建议„„”等,少用或不用“不准„„”、“严禁„„”等语句。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有时候越是限制做的事情,越会激起学生们做的念头。(3)课堂规则应及时更新和不断调整。

2、严格实施,维护权威。

尽管教师在第一堂课就给学生打了“预防针”,但是事实情况就是有个别学生会尝试一下老师所谓的“规则”,挑战一下权威。这时候,就需要看那教师如何应对了。教师对于第一个“违规事件”处理千万不能太“善良”。否则,日后就会有越多的学生来挑战老师的规则了。

以学生说话,跟别人聊天为例,教师经过警告后,学生还是持续不改,那学生就应该受到学校或者是教师所定的一些处罚。

3、教师应该秉有基本的教师准则,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对待所有学生,教师都不能戴着有色眼镜。谁犯了错,该受何种惩罚,就要严格执行下去,而不能因为某些学生学习成绩特别好,就可以放任他犯错而不受惩罚。但是在现实情况下,还是有个别学生会存在“特殊问题”,对待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另想对策。

4、教师可以列出一些相应的奖励与鼓励政策。

在第一堂课跟学生讲明这些后,学生才不会对华语产生畏惧甚至是讨厌情绪,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有利于日后教学的顺利进行。再者,教师跟学生承诺了的事情,也一定要坚持做到。比如说,规定考试满分的学生有奖,教师一旦说了,就要言而有信。

二、控制课堂秩序,严格管理。

1、从点到面,从个人到小集体。一个班级,总有纪律差的学生,先从纪律最差的同学抓起,以点带面,可以促进全班纪律好转。学生不守纪律的原因很多。比如学习目的不明确,基础薄弱,对学习不感兴趣;不理解纪律要求,上课听不懂或吃不饱,师生关系不好,自制力差等,都可能产生一时或长期的不守纪律。这些原因在学生身上也许几种并存,但必有一种在起主导作用。为了解决问题,必须找到主要原因,对症下药。对待这些学生,不能嫌弃、疏远,而要尊重、亲近,用爱心与真情感化他们。

2、教师要经常地走下讲台,一方面便于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另一方面如果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也可以在较近的距离上用敲敲课桌、碰碰肩膀、低声叫出名字的办法进行提醒。如果教师“蹲守”讲台,不但会失去许多与学生交流的机会,而且还有可能丧失对远离讲台的一部分学生的控制。这对维持课堂的纪律是不利的。此外,教师应该能够具备在同一时间内顺利处理两件或两件以上事情的能力。比如说,在讲解生词的时候,出现个别学生不注意,教师应该在不影响全班同学的情况下,使用眼神或手势提醒该学生注意听讲。

三、作为课堂的主导,教师要苦练“内功”。

要热爱自己从事的事业,钻研所教的学科,精心备好课、在授课过程讲究互动性、艺术性,用汉语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逐步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学习、求知的快乐与满足。

四、在学生中建立并保持良好的专业形象。

作为一个老师,要想让学生接纳你,认可你,并配合你,首先就要在学生们中间树立一个良好的专业的教师形象。因此,你的衣着要得体,落落大方。你身体力行,自觉遵守学校的一切规章;你认真对待你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课前精心备课,课上认真组织讲解,问题恰如其分,课后作业也正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有效巩固;你认真批改每一个学生的课后作业,及时反馈,并认真做要记录,以备参考。你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要及时跟踪检查,作为老师,更要言而有信,不要出尔反尔。即使教师在批阅作业或者处理某事件上出现失误,教师也应该大胆跟学生承认错误。

五、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仪表举止。

课堂教学应当是有激情的。如果教师语言简洁风趣、亲切和蔼,语调抑扬顿挫、轻重适当,学生就会在这种情感的感染下,很快进入学习情境。反之,如果教师情绪失控,动辄发火,学生就会焦虑不安;如果教师没精打采,教授随便,那么学生也会情绪低落;若教师情感过度,渲染过重,语调始终高昂激越,学生就会趋于疲惫麻木,继而产生逆反心理,如此种种情形,都难以使学生产生与教师情感上的共鸣,影响教师对课堂的控制。同样,教师的仪表、举止等如果失度,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课堂气氛。因此,教师首先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切忌把坏的情绪带入课堂,同时也要适度约束自己的仪表、举止等。

六、精心编排课堂教学程序。

(一)开头

一堂课的开头若引人入胜,就能立刻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常见的开头方式有:

1.从检查学生预习新课的情况开始。检查的内容可以是听写生词、句子等,也可以是检查学生对生词或新的语法现象或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温故而知新”式的开头,也就是从复习旧课开始。复习的重点内容要跟新课的内容有关,通过学生熟悉的内容引出新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课的内容。

3.从讲述故事、传说、发生在身边的真实事件或新闻事件开始。讲述的内容应与本课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些情景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课堂上来达到引入的目的。

4.从直接解析课文题目开始。有的课文题目本身就有一定难度,有的是一个典故、成语等,通过对题目的解析,使学生对课文有一定的了解。

在教学实践中,一堂课的开头不止这四种方式,采用哪一种,要从本班的具体情况和每一课的教学内容出发,不能千篇一律。

(二)展开

进行新内容的讲练是课堂教学的主干部分,也是主要环节。这一环节的特点是教师适当的讲解与学生的练习相结合,因此教师在组织练习时应特别注意:

在进行话题练习时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话语。学生进行话题练习的时候有一个组织的过程和思维连续性问题。随意打断学生的话语会妨碍他的词句构建和话语组织,阻断他的思绪,造成表达上的障碍和后续话语连贯的困难,挫败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参与交际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应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地纠正学生常犯的普遍性的错误。

(三)总结

怎样总结也是一个单位教学的重要环节,成功地总结一节课,不仅可以对本节课教学内容起到提炼升华的作用,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加深理解的同时使知识系统化,而且还可以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为高质量地完成课后作业、学习下一课打下良好的基础。一般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总结:

1.教师扼要地归结一下本课所讲的语法点及掌握这些语法点要注意的事项。如新讲解的语法可由教师归纳成一个结构式的公式。注意的事项要有针对性,要根据课堂练习的情况来决定,要有针对性。通过归纳梳理,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2.教师就本堂课所教的主要语言点如要求学生掌握的词、语法规则和语用规则等进行提问式练习,检查学生是否能正确运用这些语言点,然后就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画龙点睛式的讲解。

3.教师根据本课所学内容进行适当地延伸,以充实丰富教学内容,加深对某些问题的理解。如教师可问一些与本课相关的但课文里没有或不够具体的问题,让学生试着回答。

4.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在此基础上作必要的指点和修正。

七、课堂目的要明确具体,节奏要张弛有度,时间安排要科学合理。

1、首先,每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与学的目标,作业或任务具体明确,规定具体的时间,并将这些明确地告诉学生。

2、教学安排和节奏要“低、小、多、快”,即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节奏。

将课堂教学过程分解成几个小的单元,每个单元几分钟、十几分钟不等,听、说、读、写等学习方式交替进行,手、耳、脑、眼并用。因为青少年的注意力集中不易,保持更不易,学习形式单一或者学习时间过长,容易造成学生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疲劳,降低学习的效率。

3、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坚持精讲多练。

无数研究发现,每堂课的最初和最终时间是学生最能牢记东西的时间段。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前以最短的时间来组织和管理教学,集中学生注意力,而在课堂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也应该及时总结复习本课堂主要内容,加深学生印象。因为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如果只是老师一味地讲,学生的疲惫感会增加,注意力随之分散,失去学习的动力。因此,要严格控制讲的时间,多赋予学生练习的时间。

八、寓教于乐,多开展户外教学,引起兴趣

作为一个老师,课堂教学是其主要的展示舞台,要想管理好课堂,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内容至关重要。但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还需要课处活动的配合。因此,教师不仅仅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还要创造一些条件,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和内容,避免单

一、枯燥和重复,为学生准备有趣味,有吸引力的课外学习项目。使学生有机会在课外使用所学的语言,从而让学生快乐地学汉语,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惊喜”,激发学生兴趣。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你真正心中装有学生,你要考虑到如何让学生们在快乐中有趣地学习,你准备的内容要能有效并持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你的话题要跟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你设计的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需要,既不会因为太容易而让学生觉得乏味,也不会因为太难而让学生望而却步。你的课堂活动要丰富多彩,你的考察方式要形式多样,你对于学生们的任何好的表现要及时给以恰到好处的积极而有鼓舞力量的肯定,引导学生充满自信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九、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和练习方式

创设生动活泼、多样化的教学情境。生动活泼、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动机与兴趣。

1、教师可使用幻灯、投影仪、录像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活泼;教师还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团体比赛、合作学习、参观、访问、演说、角色扮演等,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创造适当的情境和话题

适当的情境和话题是引导学生开口进行表达的基础。老师提供的话题要能够刺激学生急于表达的欲望,使他们感到有很多话要告诉别人,或者向别人询问,在话题操练的过程中忘记是在学习,更不会感到是被迫学习,这样能够更好地习得语言,从而取得最好的练习效果。

3、根据情境和话题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练习方式

如在师生之间或在学生之间进行的问答式;根据老师的要求陈述一个事件的陈述式;就某一个话题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而展开讨论的讨论式;根据图画或教师的提示描写人、物、景色等进行的描写式;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辩论的辩论式等。

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1、在课堂上,和你的学生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

老师不能居高临下,不能盛气凌人,而是要和学生平等相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在任何情况下,真诚地给学生以尊重,对学生的表现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以表扬鼓励学生为要,切不可冷嘲热讽,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课后。

努力做到课上是老师,课下是朋友。要经常关注关心你的学生,积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他们的言行举动,他们的喜怒哀乐,你要了然于心,并及时适时进行沟通;了解了学生的想法,就可以及时对症下药和调整教学,同时,增强了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另外要注意整体引导,关注个体。对于个别有问题的学生,要耐心沟通,做好详细记录,记录他们的问题,他们的点滴变化,他们的进步。有时候向学生寻求适当的帮助,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十一、变“批评”为“表扬”,变“责备”为“鼓励”

教师要正确地及时地运用表扬与批评,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其效果进行及时地反馈,同时尽量少责备,多鼓励,避免抹杀学生学生汉语的积极性。表扬不仅仅是对良好的学习行为的一种肯定,同时也是对不良学习行为的一种否定,一种提醒。教师在运用表扬和批评时,必须让学生明确地知道是自己的哪种课堂行为受到了表扬或批评。及时的、有目的的、有针对性的提问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也有很好的督促作用。

十二、教师要“爱”学生,变“体罚”为“脑罚”。

要真心地关心和爱护自己的每一个学生,既教书又育人,要努力让课堂充满了“爱”、“信任”、“责任”的空气。转换惩罚的方法,让学习上的惩罚代替身体上的惩罚,既警告批评了学生,又达到了复习的效果。

责罚学生时避免微波效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要在全班学生面前批评或责罚某个学生。但在责罚个别学生时,要避免产生微波效应。库尼认为,微波效应指教师责罚某一学生后,对班级中其他学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如有的教师在责罚学生时,由于情绪比较激动,不能冷静对待,有时言辞过于偏激,甚至说出过头话,有损学生的人格,这样不但不能使犯错误的学生受到教育,反而会引起其他学生对这个学生的同情,甚至对教师产生反感。而如果被责罚的学生在班上部分学生中有一定的影响力,那么,教师的这种做法会引起严重的负面影响。十三、一视同仁

老师对所有的学生需一视同仁,不可有任何个人的偏好。不能只喜欢好学生,个别学生而忽视差生和别的学生,要让学生有公平对待的感受。对那些吃力或不努力的学生要一视同仁,还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和鼓励;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不随意批评或表扬学生;与学生交流要普遍,不能表现出好恶,不能留有“死角”。人无完人,如果老师在这方面犯了错误,也要真诚地向学生道歉。老师需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学生佩服你,信赖你,就会逐渐自觉地配合你的工作。

十四、和同事,教研主任,系主任密切合作。

作为来自遥远东方的汉语教师毕竟是生活在异国文化当中,有时候在和外国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分歧,甚至冲突。遇到问题,虚心求教也是汉语教师做好自己的课堂教学的重要步骤。比如深入有教学经验和课堂管理经验的老师的课堂上,随堂听课,现场学习;比如经常和同班的其他任课老师沟通,了解在其他课堂上学生们表现,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管理方法。就个别在自己的课堂上问题严重的学生,更要及时和同事交流,以便找出问题,对症下药。汉语教师是生活工作在一个人际大环境中,要有能力把这个环境营造得更为温馨,更为健康,更为和谐。

十五、其他小技巧

直观教具的运用、音量的突然提高、较长时间的停顿、板书时各种颜色的搭配与运用、突然的点名提问以及敲黑板、敲讲桌之类,都有一定的效果。这是因为新奇的事物以及事物的突然变化、强烈的对比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

赴任国课堂管理案例分析

案例

(一)一天,李同学没有完成作业,张老师为了达到杀一儆百的效果,一上课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罚李同学做30 遍作业。李同学心里很不高兴,当张老师听到李同学的嘟嘟嚷嚷后很生气。于是她把李同学赶出了教室。第二天,李同学仍然没交作业而未能进教室。第三天,由于年级组长出面干涉,张老师不得不让李同学在没有补任何作业的情况下进教室上课。从那天起,每次张老师在课堂上批评不专心听讲的同学时,每一次都会明显地感觉到班里同学的抵触情绪。因此,她的课堂教学组织工作多次不能按要求完成。这位老师陷入了深深的苦恼。

在张老师的课堂管理过程中,她忽视了管理对象是性格迥异而又自尊心极强的学生个体,不仅没有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反而由于她简单地处理作业与学生管理的关系,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导致了学生的逆反情绪,这无疑就成为她课堂管理不能顺利进行的障碍。之后,她又没有及时调整李同学被赶出教室后,其不满情绪的变化及全班其他同学对此事的反应,这才导致这节课后很难处理课堂上出现的其他问题。张老师本打算以她的方式严惩李同学不做作业的行为后,其他学生会以此为戒不再发生不做作业的现象或其他课上的违纪现象,但结果事与愿违,事情的发展甚至超出了张老师的能力范围。

案例

(二)张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平时寄宿在学校,大约一个学期才回家一两次。张基本不懂汉语,而且非常地好动,上课时注意力很难集中,不是在做自己的事,就是乱拿周围同学的东西,干扰其他同学学习。有一次,老师在板书,张偷偷跑上课台,把老师的字擦掉了。老师接着写,可写一下又被张突然跑去擦掉。全班学生都在大笑,张也跟着笑,老师刚一走近他,他就在教室里跑开了……

第二篇: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的经典细节

1.用心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

教师上课时能熟记并且随时叫出学生的名字,学生就会感到获得了尊重,自然对教师产生了信任感、亲切感,这种情况下的教学效果往往会更好。

2.课前要“胸有成竹”

教师唯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才会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才会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才会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

3.提前三分钟进教室

老师提前进教室,便于提前作好课前准备,了解学生的情况,稳定学生的情绪,联络师生情感„„有效提高课堂的效率。

4.巧用课前三分钟

有效的用好上课的前三分钟,使学生对本堂课所要学习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将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

5.第一印象很重要

教师的第一节课,应该是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培养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学生的兴趣有了,教师以后的教学就会顺畅些,圆满些。

6.上课时要充满激情

富有激情的课堂能激起学生渴求知识、努力学习的激情,从而有效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7.做一个真实的人

从教学的角度而言,真实是必不可少的,很多优秀的教师都能以“真实的人”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学生也因此爱听他们的课。

8.要了解你的学生

你了解了学生,就会体谅学生的苦衷;你更善意的对待学生,就会被学生从心底里接受,你就握着一把钥匙,一把让学生学业成功,也让你自己事业成功的钥匙。

9.给学生自由的空间

每位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兴趣、特长,尊重了孩子的个性、特长,就意味着为孩子提供了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就意味着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够自由呼吸。

10.课堂要立规矩

积极、向上、有序的课堂规则,会使师生之间目标一致,形成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和进取心。

11.给学生一个期望

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抱有期望,并把这种期望付诸思想教育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些学生常常如教师所期望的那样不断进步。

12.和学生有个约定

孩子的潜力是很大的,孩子一旦和老师有约定,被老师寄托了期望,他们的智力、情感、甚至个性都能顺利成长,学生个个都可雕琢的神话就变成了现实。

13.课堂管理要管放有度

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爱而不宠”就要求严之有情、严慈相济。

14.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

教师保持平和的心态是正确对待学生犯错误、帮助学生有效改正所犯错误的关键所在。

15.要有一颗包容的心

教师的包容是学生自信心的保护伞,是学生发展的一种动力,为学生的成长留足了自主反思的空间。

16.把爱给每一位学生

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满足并提升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需要。用爱唤起每一位学生心底的学习热情是教师的重要责任。

17.保持亲和力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亲和力,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获得学生的宽容和理解。

18.赏识你的学生

蹲下来欣赏学生,使学生获得一种被关注、关爱的情感满足,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理解、信任、友爱、尊重、鼓舞的心理体验,通过老师的赏识教育,也能学会去欣赏别人,这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19.切记:爱的力量是无穷的

美好的人生是为爱所唤起,并为知识所引导的,从这一角度讲,学生美好人生的开始掌握在我们教师手中,教师的爱心能使学生更健康的成长。

20.让学生在幽默和笑声中学习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恰如其分的、比较幽默的语言,常常会引发阵阵笑声,这种幽默往往会比清晰的讲述更有吸引力,它会使学生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理解概念,更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

21.学会倾听孩子们的心声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作为教师,应该俯下身来听听学生的心灵之音,重视他们的喜怒哀乐,关注他们的情感倾向。

22.尽量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善于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

23.让你的眼睛会说话

眼神是一种丰富的无声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一个恰当的眼神可胜过苦口婆心的长谈,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24.老师,请注意你的语调

语调在教师的语言艺术修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恰当的语调能使其语言平地生辉,具有磁铁般的吸引力,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5.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

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可以让学生感到你的真诚和亲昵,拉近师生的距离,把教学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6.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对学生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时时刻刻在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工作的态度以及一点一滴的所作所为影响着学生。

27.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时机

教师精心设疑、提问,学生通过思考、回答,能引发学生思维的强烈冲突,充分开启学生心智,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学得的知识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28.努力实现有效教学

对于孩子们的学习来说,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课堂教学要努力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这才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真正表现。

29.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

老师站到学生中间,忘掉自己是老师,这不是刻意在寻找一种感觉,而完全是以一颗童心在心理上和学生相容,这是师生之间全方位的信任,是一种真正的师生情。

30.让学生在课堂上有“问题”

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这是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31.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亮点

在课堂的精彩生成中,学生拥有了创造的机会,获得了全面的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智慧的光辉,闪烁着五彩的生命原色。

32.控制好课堂的“活”

评价课堂教学乱不乱,关键要看学生是否将注意力集中在有效的学习上,形散神不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不叫乱。

33.将游戏引入课堂

游戏是少年儿童非常喜欢的一种趣味性活动,将这种活动引入课堂,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而且更适合学生心理特点。

34.经常梳理自己的课堂

经常梳理自己的课堂,有助于调整自己的教学心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促使自己从经验型向科研型方向发展,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35.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教师就必须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自信,注意给每个学生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36.平等、民主的课堂很重要

在课堂上一定要尊重学生,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居高临下”,要把自己看作是与学生在一起的参与者、探索者。

37.善待学生的错误

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孩子的权力,出现错误后是孩子最容易丧失自信心的时候,老师一定要关注,给孩子改正错误的机会,不要让孩子带着错误回家。

38.让学生自己“认错”

教师对学生犯的非原则性错误不必去严厉地指责和处罚,而应对他们进行必要地分析,使他们认识自己的错误。

39.善意“忽视”不良行为

在教师善意的“忽视”中流露出对孩子的爱和尊重。善意地“忽视”学生的不良行为,有意识地关心其积极地行为,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

40.表扬和批评要适度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思想火花,给与及时适当的激励,让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发挥,兴趣得以调动,同时对学生的错误及时加以纠正,促进其健康成长。

41.把握好公平的天平

要使教育真正具有公正性,教师就必须具有一颗无私的心、要随时随地注意防止和克服自己认识上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42.善于委婉地劝诫

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一定要注意教育的方法,委婉地语气既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帮助和希望。

43.尽量不当众批评学生

尽量不当众批评学生,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尊重了学生的人格。有时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善意的眼神,一句轻微的责备,带微笑的轻声细语的分析开导,一个轻轻地拍拍肩膀的动作,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44.正面教育效果好

课堂管理要以正面引导为主,以学生为本,通过正面教育使学生能心悦诚服,从而能自觉克服其不足,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45.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榜样的激励作用远比说服教育更具有说服力和号召力,更易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激起学生模仿和追赶的愿望。

46.帮助学生赢得信心

自信是人追求成功的一种意念,是坚持走向成功的一种意志,是一种巨大的潜能。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切记:孩子的自信是学好的关键。

47.巧用个别谈话

个别谈话使教师避免了与学生在课堂上正面冲突,同时也呵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容易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从思想上转变了学生的错误认识。

48.“一帮一,一对优”

“一帮一,一对优”能有效地发动优等生帮助差生,使学生能互教互学,有利于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并增进同学间彼此的友谊。

49.适度的惩罚是必要的

适当地惩罚学生不是害学生,而是爱他们。孩子需要成功,同时也需要失败的磨砺,要让他们从失败中体验成功地快乐。

50.小心呵护学生的自尊

老师要用心保护好学生的自尊,要适当地给学生留一些成长的空间,不要把他们的脸面剥夺得一干二净,这样才保护了学生成长的动力。

51.多看学生的闪光点

老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多鼓励表扬他们将他们溶于班集体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从而使其正确地认识自己,努力学习。

52.巧设物质奖励

教师应慎用物质奖励,过频的物质奖励方法容易使学生养成追求物质的不健康心理,物质奖励要以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全面发展为前提。

53.把握激励的最佳时机 把握激励学生的最佳时机,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内心的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并化为良好的行动,实现预定的目标。

54.慎用您的课堂语言

教师的语言应该像“雪中炭”、“六月风”,应当把自尊、自爱、自我调整的权利留给学生,而教师自己则主要起点拨、引导和激励的作用。

55.用心对待“个别生” 学生总是有差异的,特别是一些智力稍差的学生,如何帮助他们成功,需要教师特别“用心”,找出突破口,有针对性的因材实教。

56.签订课堂管理合同

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给学生规定应尽的义务,指出学生在执行或未能执行合同要求的具体行为时,应得以奖励或惩罚,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促进课堂管理。

57.用好学生舆论监督

群众监督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教育力量,它能在学生心里形成一道屏障,影响、制约每个孩子的心理,规范激励每个学生的行为。

58.给孩子认错的勇气

教师不能采取简单生硬的批评,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教师既要心照不宜地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又要给孩子认错的勇气,让他们在宽容的气氛中接受教育。

59.教师要有慧心、恒心和耐心

孩子的转变和成长需要一个过程,期待学生的成功要有耐心、有信心,教师要善于等待,善于寻找和挖掘孩子的闪光点。

60.放宽胸怀,学会等待

放宽胸怀,学会等待,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召唤,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自由全面的发展。

61.不要放大孩子的缺点

教师要会以宽容的态度观察和处理特殊学生的独特问题,任何一个孩子都需要教育者积极的教育眼光去观察,需要教育者一个个真诚的微笑和鼓励,那是他们成长的动力和源泉。

62.尽量赢得家长的支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师要想成功的教育好学生就必须得到父母们的支持,教师必须保持与家长间很好地交流和合作。

63.学校里没有相同的课堂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学校里也不应该有一模一样的课堂,不同的班级要灵活的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才能获得理想的课堂管理效果。

64.用心呵护课堂的秩序

建立完善的课堂秩序,有效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上来,把花费在维持纪律上的时间减少到最低限度,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65.课堂的每一天都应该是新的课堂的每一天都应该是新的,教师不但要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而且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66.“课堂”管理功夫在课外

重视“课外”功夫的积累,时时注意自己知识的“厚积”,同时也要注意课堂管理也是学生自我管理的过程,注意培养学生“课外”学习的自主性。

表扬八法

一、大张旗鼓表扬法

表扬要大张旗鼓,人越多越表扬,既肯定了被表扬的学生,又为广大学生指明了方向。

二、适当夸张表扬法

表扬可以适当夸张,本来表现一般,可以说他很好,目的在于激励学生,不用担心有人说你错了。

三、笼统抽象表扬法

对事不对人,肯定这一件事做得对,为学生如何做事把握方向。

四、利用文字表扬法

给学生写短信、写条子,或在作业本、试卷上利用文字表扬,这比口头表扬更亲切、更有影响力。有时,一封短信可能影响到学生的一切。

五、创造条件表扬法

如果觉得某个学生需要通过表扬调动积极性,可以为他创造条件,让他参与某项活动,之后表扬。

六、旧事重提表扬法

表扬不怕重复。为了激励某个同学的积极性,可以把以前表扬过的内容重新予以表扬。

七、借助他人表扬法

把你要表扬的学生告诉其他老师和同学,通过他们的嘴去表扬,有时作用比你的直接表扬作用更大。

八、提前激励表扬法

让学生参与一项活动或去做某件事,无论结果如何,从一开始就予以表扬。

其实,表扬绝不止上述八法。只要老师们在实践中能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都可以归纳为表扬的艺术。

第三篇:加强课堂管理

加强课堂管理 提高教学效率

实验中学英语教研组

摘要:

教学质量的提高得益于轻松而有序的课堂秩序,加强课堂管理对于提高教学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键词:

课堂管理教学效率

“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的这段话足见课堂管理的重要性。目前,在笔者所在的学校,学生对于英语课的学习,存在着不愿学、不想学、学不好和不知怎样学的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办学水平的提高,也影响了学校的对外形象和声誉,同时,也使学校的办学前景不容乐观。因此,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加强课堂教学管理。究竟怎样加强课堂管理好呢?换句话说,什么样的课堂管理才算成功的呢?就此,笔者有几点浅见与大家探讨。

一、教学效率与课堂管理

课堂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心理环境。课堂教学就是发生在这种环境之中以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为核心的师生交往、互动的活动。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课堂教学本身,而且还有赖于课堂管理。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和课堂等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课堂是由多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良好的课堂环境有助于师生合理地利用课堂活动时间,促进课堂活动的有效性,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相反,不良的课堂环境必然会耽误课堂活动时间,导致学生的行为问题。所以,教师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抓紧课堂管理,有效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的功能。促进功能是指教师在课堂里创设对教学起促进作用的组织良好的学习环境,满足课堂内个人和集体的合理需要,激励学生潜能的释放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维持功能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持久地维持良好的内部环境。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始终保持在课业上,以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课堂管理的基本要求

首先,要建立合理的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明确而具体的课堂行为规则,学生才可能将自己的行为与之对照,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恰当;哪些行为需要进一步强化,哪些行为需要得到改进,从而形成恰当的课堂行为,减少或避免问题行为的出现。所以,教师要用制度与规则,而不是从自己的好恶去实现课堂的组织管理。

其次,要争取学生的合作。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赢得了学生尊重,与学生形成了一种相互合作的师生关系,那么学生的行为将倾向于维持这种关系,在课堂上就会更多地与教师合作,努力减少课堂上的纪律问题。所以,教师要从赢得学生的尊重、争取学生的合作方面着手,去实现课堂的组织管理。

第三,要掌握课堂教学情况。课堂纪律问题部分是由于课堂情境失控造成的。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结构过于松散等都可能导致纪律问题的产生。所以,教师要重视掌握课堂教学情境,从减少自己工作失误带来的课堂纪律问题入手,去实现课堂的组织管理。

第四,要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都有表现自己或与别人交流获得教师与同学重视或尊重的需要。如果学生在课堂上长时间得不到表现自己或与他人交流的机会,有的学生就可能采取恶作剧形式来表现自己,以引起大家的重视。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倾向,合理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巧妙安排各个教学环节,灵活调节教学进程。从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着手,去实现课堂的组织管理。

最后,要形成自觉的纪律。自觉纪律是不需要强制而靠自我控制的纪律。它是在学生认识了纪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经过多次反复实践训练而形成的。由于自觉纪律是学生把遵守纪律变成自己的义务,让自己成为行为控制的主人,它能满足学生独立自主的需要,自我发展的需要。

三、教师在课堂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课堂管理的主导,如何管理好课堂,已成为所有从事一线教学的老师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有效的管理者对课堂时间的使用,精力投入,思想计划和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是非常敏感的。”教师对自我的管理、对学生的管理、对教学内容的管理等都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管理。

(一)教师的自我管理

教师是学生心智的培育者,承担着对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知识的加工整理,然后以学生能理解接受、便于掌握的方法向学生传授,并促进学生发展知识、学会学习的职责,所以教师自身的素养和行为至关重要。

1、扎实全面的知识著名学者艾普尔认为“如果教师所具备的知识不足以胜任教师的工作,也就很难谈及对教学和学生的有效管理。”对学生来讲,教师乃是知识的化身,他们对教师在学校情境中有着一种比较固定的期望。因此教师应该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努力充实自己的知识,丰富自己的阅历,让自己朝着学生所期望的方向发展,让自己能够真正担负起赋予学生知识的重任。

2、优良敬业的品德“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作为一名教师就要忠于教育职业,不脱岗、不失职,有献身精神;就要尊重、信任、严格要求学生,既能面向全体、一视同仁,又能因材施教、发挥特长;就要自尊自爱、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以身立教;就要善于理解他人、团结他人、支持他人、助人为乐。

3、亲切自然的教态“为人师表”也体现在教师的外表与姿态上。稳重而不做多余的动作,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用娴熟的知识和恰当的教法吸引学生,使其思想集中;用和蔼的态度教育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还有就是要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使学生深刻理解、融会贯通。

4、清晰准确的语言教师上课时要声音适中、响度适当、词义明朗,避免出现噪声和浑音现象;另外就是要准确地下定义、讲定理、述观点,不模棱两可、含糊走样;而且还要讲究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注意承上启下、前后贯通;同时也要注意语言的风趣诙谐,善用比喻、比例等手法,从而影响整个课堂的气氛,提高课堂管理的艺术效果。

5、灵活多样的教法教师应该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的文化素养;从而掌握多种教学手段,使用课堂讲授、直观教具、实验演示、实习指导等方式,生动形象地传授知识;而且要善于选择和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又不拘泥于某一种或某几种方法;针对不同的课堂环境能够随机应变,实现教学和课堂管理的最优化。

(二)教师对学生的管理

课堂管理是教师和学生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也是在教师引导下培养学生自律行为的过程。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一方面要善于维护学生的课堂纪律,另一方面也要切实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

1、课堂纪律的维护课堂纪律问题表现为上课准备不到位;课堂起哄、开小差、打瞌睡、看课外书、做小动作、窃窃私语等等。这些现象有的是由学生造成的,要求教师善于使用引导、劝说的方式,千万不可将增加学生作业和考试扣分等当作惩戒手段。上述现象也有的是由教师造成的,如上课迟到或迟迟不开讲,挖苦学生,责骂他们,行为不端,朝令夕改,如果是这样,那么教师只有加强修养,别无选择。

2、自律意识的培养教育和管理的结果是形成人的自我教育和管理意识,使人成为“自治”的人。教师的管理就是要在日常的教学中潜移默化的逐步实现学生由他律向自律的悄然过渡:使学生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能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能够自我克制和自我调节;能够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能够自我计划,不断提高自立、自强能力;能自主维持课堂纪律,自觉解决课堂出现的问题。

(三)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管理

教学内容是通过教材来体现的,所以对教学内容的管理也应着重备课和讲课两个方面。

1、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前的备课要在教师对教材内容熟记于心的基础上,对上课程序的开排、内容的分析、教学方法与教具的运用、已有知识和相关知识的配合等进行重新设计,按照粗——细——精的程序进行。粗备,即全面透彻地领会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牢固地掌握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全部内容,并了解与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保证教学质量。细备,即把每一单元的总体要求、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系统弄通,保证教学科学内容的系统性。精备,即抓住每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合理设计教学措施将其讲清。

2、合理的课堂传授教师应讲究课的结构的合理性,应按照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的步骤来进行。组织教学有目光环视、点名考勤、检查书籍等,时间要短,效果要好;检查复习则通过口头问答、复述课文、黑板演算、检查课外作业等方法来实现,并适当给予评定;讲授新教材应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出发,运用多种方法使学生掌握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巩固新教材,可采用提问复述、阅读、练习等方法,不宜占时太多;布置课外作业,应向学生说明具体要求,同时要注意与其他各科作业相配合,难易适度、分量得当,避免负担过重。总之,良好的课堂教学内容传授行为是加强课堂管理的核心内容,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组织管理过程。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教师要努力做到提高自己的课堂管理技能,不断创新出新的课堂管理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书目:

1、胡春洞《英语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2、戴军熔“英语课堂教学;目标+内容+活动”,《中学外语教与学》202_年第4期

第四篇: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

1.课堂里的群体包括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2.群体的特征:(1)群体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2)具有共同意识的群体目标;(3)具有共同认同的群体规范;(4)相互交往,协调活动。

3.群体中的相互作用:(1)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2)群体凝聚力;(3)群体极化;(4)从众;(5)群体规范;(6)课堂气氛;(7)课堂里的人际关系。

4.群体对个体的行为是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

——取决于四个因素:(1)活动的难易程度;(2)竞赛动机的激发;(3)受到他人评价的意识;(4)注意的干扰。

——正式群体:是有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指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发展三个阶段: 松散群体、联合群体、集体(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5.群体动力的表现。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课堂气氛。

6.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

——加强群体凝聚力的措施:

(1)要了解已有凝聚力的强度情况;(2)要努力提高学生个体目标与群体目标的一致性;(3)要引导所有的学生在情感上加人群体,形成归属感;(4)促使学生在重大事件和原则性问题上达成共识和评价,形成认同感;(5)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期待行为时,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7.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地位的现象。

8.群体极化可分为两种情况:①冒险偏移 ②谨慎偏移。

9.从众: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家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

10.从众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积极和消极

11.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12.群体规范的形成阶段:(1)相互影响阶段;(2)优势意见阶段;(3)规范确立阶段。

13.课堂气氛: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号隋感的综合状态。

14.根据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注意、情感、意志、定势与思维等状态水平,将课堂气氛分为三种形式:积极的、消极的、对抗的。

15.教师对课堂气氛的影响:

(1)教师的领导方式;(2)教师对学生的期望;(3)教师的情绪状态;(4)教师的焦虑水平。

16.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

17.课堂管理:教师通过协调教师、学生和课堂三者间关系,从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18.课堂管理的目标:

(1)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2)争取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3)帮助学生自我管理。

19.课堂上争取更多学习时间的策略:

(1)增加参与;(2)保持动量;(3)保持教学的流畅性;(4)管理过渡;(5)讲课时集中学生的注意焦点;(6)课堂自习时维持学生的注意力。20.帮助学生自我管理的策略:

(1)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规则的制订;(2)用较多的时间要求学生反思原因以及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3)给学生机会考虑他们将怎样计划、监视和调节自己的行为;(4)要求学生回顾课堂规则,提出必要的修改意见。

21.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1)教师的领导方式;(2)班集体规模;(3)班集体的性质;(4)对教师的期望。

22.课堂管理的策略:(1)明察秋毫;(2)一心多用;(3)整体关注;(4)变换管理。

23.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施加的准则和控制。

24.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2)集体促成的纪律;(3)任务促成的纪律;(4)自我促成的纪律。

25.课堂结构: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学生、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情境这三者之间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包括课堂情境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

26.课堂情境结构包括:(1)班级规模的控制;(2)课堂常规的建立;(3)学生座位的分配。

27.课堂教学结构包括:(1)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2)课程表的科学编制;(3)教学过程的合理规划。

28.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29.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1)外向攻击型问题行为;(2)内向退缩型问题行为。

30.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1)预防;(2)非言语暗示;(3)表扬;(4)言语提醒;(5)有意忽视;(6)转移注意

第五篇:课堂管理

第四部分课堂管理(Classroommanagement)

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 李静纯

在介绍课堂管理部分的内容时会涉及到课堂教学观察中其它部分的内容,但是在不同的部分讨论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在本部分中,我们主要从管理学的角度对课堂上的一些要素进行分析,为教师的观察提供支持和依据,这是课堂教学观察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需要在课堂管理上了解三方面的事情:空间管理、时间管理以及人的行为管理。

一、空间管理

这一部分的重点不是介绍有关空间管理的方法和技术,而是从管理学的角度对课堂的各种空间要素进行分析,指导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观察。

1.环境设置和管理

这里谈到的环境是课堂教学的大环境,主要指物理环境,如学校环境、社区环境等。环境是影响课堂教学的主要背景因素。一般来说,教师只能利用环境,而几乎无法改变环境。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教室所处的位置,教室周围的建设,教室内部的格局,以及墙壁、黑板等等。

2.桌椅布局

桌椅布局是空间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课堂空间环境中,最引人注意的就是课堂上桌椅的摆放。桌椅摆放的位置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课堂活动,主要表现在:

(1)直接决定了师生的具体活动,限定活动内容和方式。

(2)直接决定了活动空间的大小,桌椅布局不同,活动的空间就不同。

(3)直接决定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例如,“稻田式”格局就不利于小组各成员之间的信息沟通。

可见,课堂内容不同,课堂桌椅的摆放方式就不同。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是一种“稻田式”的摆放,这种摆放方式适合于讲解式课堂,适合于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是一种被动的,倾听的角色。这是当前课堂上存在的一个很重要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3.专项学习区域的划分

教室中除了桌椅摆放,还要设置一些专项学习区域。专项学习区域的设置也是课堂环境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要合理利用教室中的墙壁和角落,可将其命名为“艺术专栏”、“科学园地”、“英语角”,等等,摆放或粘贴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学习资料,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这样的区域利用好了,对于促进学生的自我学习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都会有很大的作用。

专项学习区域的划分,也包括对挂图、投影等学习资源的合理安排。一般来说,这些学习资源应该摆放在相对固定的位置,要方便教师和学生利用。

4.为特定活动安排的空间布局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的活动不同,所要求的空间布局就不同。换句话说,教师要进行特定活动,就需要有特定的空间来支持。课堂上可能进行的活动类型有以下几类:制作活动、表演活动、大型游戏活动、讨论会、演讲会、模拟情景、观摩教学。

比方说,讨论会和演讲会所要求的空间布局就不相同。讨论会要求不同成员能够面对面的进行谈话,因此可能采用圆桌的形式,也可能采用长方形会议桌的形式。讨论会是一个学生面对全班学生,可以采取“稻田式”的布局。而如果是大型的游戏活动,就需要把桌椅集中起来腾出较大的空间供学生活动。

5.空间管理的具体评价目标

对空间管理进行评价,需要依据具体的评价指标。现将这些评价指标列举出来供教师参考,提高课堂教学观察的目的性:(1)教师的可活动空间

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可活动空间一般是在教室的讲台附近,限制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课改要求打破“教师中心制”的教学模式,那么教师的可活动空间就要延伸到学生中间去,这样才能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

(2)学生的可活动空间

这是评价空间管理的一个重要指标。学生的可活动空间越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机会就越多,而且注意力和积极性也越高,课堂效果就越好。

(3)基于具体活动的空间布局

课堂的空间布局要符合特定的活动类型。前面已经提到,不同的活动类型需要不同的空间布局。要合理、公正的评价空间管理,就一定要看空间布局是否与活动类型相吻合。

(4)排除环境干扰

教室周围环境嘈杂,必然影响课堂教学。因此教师能否及时排除周围环境中的干扰,也是评价空间管理的一个具体指标。(5)物理环境 对教师的空间管理进行评价,还要注意教室的物理条件,如温度、光线、噪音等。(6)桌椅布局的可行性

桌椅布局要基于对教室实际大小、学生人数等具体情况的考虑来安排。很多学校的现实情况不可能有足够大的空间供教师和学生随意支配,因此不明确这一点,桌椅布局就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及活动的要求。

(7)学习用具的布置

学习用具主要包括文具、书本。在小学低年级,还可能包括玩具。学生学习用具的摆放也是评价空间管理的一个具体指标。(8)考察学生学习面的设置

学习面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所占用的桌面空间,即学生的学习区域。不论这个面多小,教师都要指导学生做好管理。学生规划得合理,从某种程度上说明教师的空间管理能力较强。

(9)教学用具的摆放

评价教师的空间管理能力还要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用教具的摆放是否合理。常见的教具包括尺子、粉笔、图画、模型、实际物品等等。教师对教具的摆放有利于教学,获得的评价就应越高。

(10)媒体位置

能否合理安排媒体的位置,也是评价课堂空间管理的一个指标。常用的媒体包括:幻灯、投影、电脑等。

如果这些指标在实际的课堂上能够合理地实现,那么不论什么样的学校,都能在空间管理上取得好的效果。当前很多学校在空间管理上都存在着一些类似的问题,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下面将这些问题简单的列举如下,希望能够引起教师们的重视:

(1)对于“稻田式”空间格局没有突破性处理

“稻田式”格局是一种传统的桌椅摆放方式,虽然很多教师已经发现这种方式的弊病:影响学生的视力,限制学生的信息接受方式,干扰师生的活动,等等,但是有些教师没有能够主动改变这种摆放方式。

(2)对于整个课堂教学环境的改善上没有采取有效措施。(3)对于空间管理中各种要素的合理拼配考虑不够

前面曾经提到,空间要素包括灯光、温度、噪音、桌椅、文具、媒体等,教师要按照活动的要求进行合理地选择和安排。然而实际上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忽略了这一点。

(4)创造性的安排比较少见

很少有教师能够按照教学要求脱离教室中现有的设备来进行课堂教学,他们常常不考虑活动类型,而采用相同的课堂布局,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活动的效果。实际上,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大胆地进行尝试。例如,在进行游戏时,就不妨把桌椅都搬到教室外面去;在做表演活动时,就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去进行,这种不合常规的安排往往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5)存在着大量没有利用的空间

课堂上有很大的空间没有被有效地利用起来,像屋顶、墙壁,窗台等。

另外,桌椅摆放方式不同,教室的空间大小就不同,所以合理摆放桌椅也可以节省空间,供学生活动。

二、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部分重点不是介绍如何进行有效的时间管理,而是针对时间管理的各要素做一些课堂教学观察。下面将依次讨论两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在教学时间和学习时间的认识上所存在的误区(1)只有物理时间的概念

物理时间就是指客观的计时时间,1天24个小时,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很多教师在时间管理问题上都不能突破这种观念,不能有效、合理地掌握和利用时间。

(2)没有分化出具体概念

具体来说,教师不能认识到时间和频度的不同、时间点和时间段的不同、课上时间和课下时间的相关性等等。这些具体概念是不能一概而论的,很多教师对此只有笼统的概念,而没有正确的认识。

(3)总是把一节课作为时间的基本单位

从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以及心理发展的历程来看,一节课和另一节课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很多教师期望在一节课上传递给学生最大量的信息,而不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下节课与这节课的联系,这是很不可取的。

教师在时间认识上存在的几点误区,严重影响了教师对时间的管理。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观察和评价时间管理的几个概念和要点。

2.观察和评价时间管理的几个概念和要点(1)物理意义上的时间

这一概念前面已经有所介绍,这里不再赘述。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是在某个特定时间内进行课堂教学观察,所以不可能脱离开物理时间,对于物理时间的把握有时可能会细微到“秒”。(2)教学计划的时间

从对时间进行安排的角度来说,物理时间最终要转化为教学时间。教学时间可以具体到一节课,而一节课还可以进行更细的划分:开始时间、训练时间以及结束时间。从广义来说,教学计划的时间可以是一个星期、一个月或者一个学期。

(3)心理意义的时间

心理时间是指时间在心理过程上的感觉。这里主要强调,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间时一定要对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进行考察,这样的教学过程才有价值。很多教师和家长都认为在有限的40分钟内加入更多的知识点,课堂就一定是高效的。实际上,教师提供的密集的知识点以及课堂时间的有限性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困扰,再加上学生的理解和领悟都需要过程,这样的课堂效率反倒很低。另外,心理时间还有一种特点,学生对所从事的活动越感兴趣,就会觉得时间过得越快。相反,教师提不起学生的兴奋点,学生就觉得时间过的奇慢无比。这两种情况下,学生保持的注意力的时间是不同的。

(4)个体层面的时间

对于个人而言的有效时间是个体时间。学生个体真正投入到课堂上的时间与教师教学计划的时间是有差异的。教师往往把物理时间和个体时间结合起来,有的教师提出,一节课 40 分钟,个体时间应该平均分配,任何一个单位时间,只是对一个学生起作用。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是提高时间效率、改善时间管理的巨大障碍。

(5)群体层面的时间

群体时间是对于群体中所有个体都有效的时间,这一时间不能通过个体有效时间的简单相加而得来。群体时间是高效的,并不表明群体中的任何一个个体时间都是高效的。

(6)基本时间单位的划分

基本时间单位通常都以 “时期”来划分,有时也可以以“任务”来划分。如果“任务”比较小,则一节课的基本单位可能就有三个,如果“任务”比较大,那么一周可能只有一个,需要在几节课上连续完成。这就要求教师持灵活的态度,根据不同活动可以把“时期”作为基本单位,也可以把“任务”作为基本单位。

(7)基本时间单位之间的关联

教师常常把一节课当作是单独的、孤立的,往往忽略每节课之间的关联。实际上,一周的4节或5节课完全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比方说,每周的前两次课主要是引入或讲授,这样的课上热身时间要长一些,课堂节奏要慢一些;到周三、周四的课上,时间的运用效率就要高一些,要达到一个小高潮;而到了周五对时间的把握就要放慢,要考虑如何使学生掌握的知识保持和延续下去。有了这样的整体考虑,就可以把基本的时间单位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连续的过程。

(8)有效学习的时间总量

课堂教学观察要根据群体表现是否与课堂活动要求相吻合来记录有效学习时间。如果一节课上,整体的有效学习量能占到 20-30 分钟,那么课堂效果就比较好。如果教师处理不当,每项活动都是走过场,学生就很少有与活动要求相吻合的表现,那么群体有效学习的时间量就不多。

(9)有效学习发生的频度

有效学习发生的频度也是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表现来记录。例如,在特定的一段时间内,学生表现出鼓掌、举手、微笑、专注、合作等与活动要求相符的行为时,将这些行为发生的次数记录下来,这就是有效学习发生的频度。频度越高,学习质量就越高。

(10)有效学习的群体覆盖面

这是指发生有效学习的学生数量。数量越大,覆盖面就越大,特定时间内课堂效果就越好。根据课堂教学观察获得的量化结果可以对教师的时间管理做出评价。

(11)时间控制的微观处理方式

这是指管理时间的精细化或精确化问题。教师的时间管理有时候要精确到“秒”。例如,“我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考虑这个问题”,“我给你15秒的时间列举出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动物名称”,等等,教师的这些要求体现了对时间的微观处理方式。当然这并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教师都要明确地限定学生的活动时间,但是在必要的情况下对时间进行微观控制,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能够刺激学生积极思考。

(12)时间控制的宏观处理方式

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耗时比较长而不易得出答案的问题,教师在时间控制上就不能太过精细化,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观察、思考和讨论。例如,教师要求学生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这种情况下,教师只需要给出大概的时间限制,而不必精确到分或秒,这就是时间控制的宏观处理方式。在时间管理上,教师要正确判断活动性质,根据活动性质采取合理的时间处理方式。

以上 12 个方面既包括了时间管理中应该明确的具体概念,也包括对时间管理进行观察和评价的几项指标。教师要准确理解这些内容,全面地进行课堂教学观察。

三、行为管理 这部分主要讨论四个问题,也是行为管理中很重要的几个研究课题。1.个体的行为养成水平

对个体行为的养成水平进行观察和评价,主要通过以下一些指标:(1)行为的目的性

观察个体的行为养成,首先看学生的行为是否具有目的性,另外,还要看学生行为的目的性是否与教师的要求相吻合。如果学生的行为目的明确,且与教师要求相符,那么学生的行为养成水平就比较高。

(2)学习行为的习惯程序

在一分钟或几分钟内,观察学生在一项活动中(如小制作)如何做准备、如何行动、如何与人交往,并将学生的行为习惯与标准程序进行比较,从而做出评价。如果学生的行为习惯紊乱,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做出调整。

(3)有效行为的次数

通过记录学生符合行动要求的动作的次数,实现对学生行为养成水平的判断。这一指标的获得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记录来完成。假如学生认为自己的行动符合要求,就做一个记录,如画勾或贴小红旗,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有效活动次数越多,课堂效率就越高。

(4)无效行为的次数

根据学生记录的脱离行动要求的无效行为的次数,实现对学生行为养成水平的判断。无效的行动如,做鬼脸、打瞌睡,闲聊等。教师不可能对全体学生的活动全程进行详细记录,所以要有目的、有选择地对那些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观察。无效行动的次数越多,课堂效率就越低。

(5)主动行动的次数

有效行动往往是在教师的指导或要求下发生,而主动行动则是学生自发产生。对主动行动进行观察,并记录其发生的次数,能够更客观、更有效地对学生的行为养成水平做出评价。

(6)行动的准确性

学生的行动是否一次到位,是否进行了尝试,都属于行动的准确性问题。准确性越高,行为养成水平就越高。例如,让学生从地图上指出省会城市,能够一次指认对的学生的行为养成水平高。

(7)行动的敏捷性

行动的敏捷性是判断行为养成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学生的反应越快,行动就越敏捷。另外,敏捷性常常和准确性结合起来作为考查的指标,也就是说,行动越准确、越敏捷,行为养成水平就越高。

(8)学生对课堂事件的整体反应

整体反应是指学生对活动做出全面的、有效的以及合乎要求的反应,这是一组行动,或者说是一整套行动。整体反应能力越强,学生的行为养成水平就越高。

(9)学生对伙伴行动的整体反应

学生不仅要对课堂事件做出整体反应,而且还要对伙伴的行为做出适当的整体反应,这也是评价学生行为养成的一个要点。(10)学生对环境因素的整体反应

学生也应对环境中的各种要素和事件做出整体的反应。例如,学生眼疾手快地扶住了即将要倒下来的书架,并且将散乱的书整理、排放好。这一系列行动就是学生对环境因素做出的整体反应。如果学生只是扶好书架而再没有其它的动作,那么,学生对环境因素的整体反应能力就比较差。教师和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课堂事件、对伙伴行动以及对环境因素做出整体反应的能力。

(11)人际关联中有效行动的次数

以上都是从学生个人的角度进行观察和评价,而这一要点则是考察学生在与人交往或与人合作过程中的行为。也就是说,在小组活动中,可以根据有效行动的次数,评价学生行为养成水平的高低。有效活动次数越多,行为养成水平越高。

(12)人际关联中无效行动的次数

与上面相反,这是记录学生在人际交往或人际合作中无效活动的次数,例如小组成员说闲话的次数、打闹的次数,等等。无效活动次数越多,行为养成水平越低。

2.群体的行为养成水平

观察和评价群体行为养成水平的指标有以下几个:(1)群体活动的启动效率

小组活动开始时,小组成员能否很快地进入活动状态,这是观察群体行为养成的一个重要指标。启动耗时越长,群体行为水平就越低。

(2)角色分工中的迅速实施

群体活动有了明确的角色分工之后,教师要看小组成员能否根据个人所承担的任务主动、快速地实施具体的行动。学生越主动、越积极,说明群体行为养成的水平越高。相反,学生被动地等待教师的安排和指令,说明群体行为养成水平低。

(3)角色分工的迅速转换

学生根据活动要求,迅速而有效地转换自己在活动中的角色,这是行为养成水平较高的表现。比方说,某学生在上一个任务中担任领导者的角色,而在这个任务中只是配合别人的行动,这时课堂观察的重点就要看学生能否迅速转换自己的角色意识,能否充分地与人合作。

(4)群体为实现课业目标的专注程度

群体成员对课业目标的专著程度越高,群体行为养成水平越高。(5)群体内部关系的协调

群体成员和谐相处,关系融洽,各项分工合理、明确,群体行为养成水平就高。(6)群体有效行动的次数

群体有效行动的次数越多,群体行为养成水平就越高。(7)群体无效行动的次数

群体无效行动的次数越多,群体行为养成水平就越低。(8)群体成员参与课业活动的总量

这一指标主要是统计群体中有多少成员参与了多少有效的课业活动。参与有效活动的成员越多,总量越大,群体的行为养成水平就越高。

(9)对失败行动的补救

群体成员能否及时、准确地对失败的行动做出判断,并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补救,也是判断群体行为养成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10)群体之间的相互反应水平

这是指群体成员相互之间做出及时和恰当的反应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反应的及时性、准确性、针对性等。例如,群体中出现不一致的意见时,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可以进行有效地讨论、辩解,以求得最终的一致。群体间相互反应的水平越高,群体行为养成水平就越高。

以上分别列举了观察和评价个体行为养成水平及群体行为养成水平的主要指标,教师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这些要素对有效行为的影响,做好观察和记录,并且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行为养成训练。

另外,行为管理中还有两部分很重要的内容需要了解,即对学生行动要素的管理和对教师行动要素的管理。3.学生的行动要素(1)倾听

倾听是学生专注于活动的一种表现,教师要对学生的倾听做出积极的响应,同时还要考虑如何进一步鼓励学生倾听。(2)疑惑

学生有皱眉、沉思等行为表现时,表明学生对从事的活动有了疑问,教师要及时地帮助学生解除疑问,促进活动的顺利进行。(3)关注

学生对活动表现出关注,说明学生感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活动的兴趣,积极地推进教堂教学。(4)松懈

当学生有不耐烦、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等行为表现时,教师需要调整教学策略或活动方式,重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集中到所从事的活动上来。

(5)等待

出现等待的情况常常是:等待其他同学做出反应、等待教师的解答、等待他人的指令,等等。教师要合理利用学生的等待,同时压缩消极等待时间,延长积极等待时间。

(6)交谈

学生跟谁交谈,交谈内容是什么,交谈时间的长短等问题,需要教师进行有效地引导。(7)尝试 学生尝试做某件事情,需要教师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另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分析所做事情的结果,并且要帮助学生树立对成败的正确认识。

(8)回避

有的学生一遇到问题就不敢面对,因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改变消极的态度或做法。(9)思考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思考的机会并不多,这说明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并没有被调动起来。教师应做好教学设计,注意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10)追问

学生对教师的答案并不是全盘接受,而是有选择地吸收,并且对不理解的内容继续提问,这是学生积极思考的一种表现。教师要注意保护和鼓励学生的这种主动行为。

(11)反驳

反驳也是学生积极行动的一种表现。学生对于不理解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试图驳倒别人,这有助于学生发展自我、培养自信。但是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反驳的方向,避免出现无理取闹。

(12)质疑

质疑是学生积极思考并主动反应的表现。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应耐心、细致地做出解答。(13)探寻

学生对有兴趣的事情常常表现出主动探寻的行为。教师在进行课业或活动设计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探寻欲望,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探寻可能是通过查阅资料、询问别人等方式来获得信息。

(14)指挥

在活动中,如果学生能够主动指挥他人工作,表明学生的行为水平已经很高了,但这仍需要教师及时地鼓励和引导。(15)调整

调整是指学生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当之处,并做出相应的改变。教师要认真考虑如何对学生的调整做出呼应,这种呼应对于学生行为的改善和提高有很大的影响。

(16)制止

这种行为常常发生在行为水平比较高的小组中。当小组成员发现同组其他成员做出不正确或不合时宜的反应时,及时要求其停止,这就是制止。教师要鼓励和表扬那些及时做出制止反应的学生。

(17)鼓励

当同伴做出积极、正确的反应时,能够及时鼓励同伴,这种行为常常发生在行为水平比较高的小组中。同伴的鼓励对于小组成员的激励作用是巨大的。

(18)沉默 学生在不同意、不会、不懂以及不知道如何做的情况下都可能会出现沉默。教师首先要判断沉默出现的原因,然后找到打破沉默的办法。

以上 18 条是学生在课堂上有可能表现出来的比较典型的行为。对于教师来说,对每一种行为都要有合理和恰当的反应方式或方法,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的行为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

4.教师的行为要素

行为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对教师的行为进行分析。下面也提出了18个行为要素,通过对这18个要素的分析,帮助教师观察、评价及管理自身的行为。

(1)站立

教师站立的姿态、位置、以及是否与课堂活动的内容相关等,是对教师行为进行观察和评价的第一个要素。(2)走动

教师走动的目的、走动的频度、走动的范围等等,也是观察和评价教师行为的一个要素。有的教师走动频度高、范围大,这是一种积极的走动,积极的走动往往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参与性。

(3)倾听

教师在什么情况下倾听,教师的倾听给学生哪些鼓励?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回答,也可以评判教师行为管理水平。(4)接触

教师有意无意地与学生发生接触,不仅能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还可能会传递给学生其它的意义,如鼓励、制止、安慰、亲近、同情等。因此,教师与学生有没有接触,接触频率如何,也是评价教师行为的一个重要指标。

(5)展示

对教师的行为管理进行评价,还可以通过观察教师在展示教具、图画等物品时动作的准确性、动作维持的时间、引起多少学生注意等方面来进行。

(6)提示

学生回答问题或解决问题时,教师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而做出的一些提示,也是评价教师行为管理的一项重要指标。(7)吸引

是否吸引学生以及吸引学生时间的长短也可用来评价教师的行为管理。这里所说的吸引并不只是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师身上来,还可以将学生吸引到活动中、吸引到屏幕上、吸引到观察的事物上,等等。

(8)回避

教师是否回避学生的提问,是否回避当前不重要的问题,是否忽视学生的不良行为等表现,也是教师行为的重要因素,可根据对教师回避行为的观察来评价教师行为管理。

(9)停顿 为了留给学生思考和尝试时间,教师应适时地做出停顿。观察教师的停顿要注意停顿时间、停顿频率以及停顿的提示信息等方面。

(10)启动

任何一种新的活动都有一个启动的过程,启动过程越短,教师的行为管理水平越高。(11)关注

教师是否关注学生个体,是否关注活动内容,是否关注学生的具体问题,等等,也是评价教师行为管理的重要指标。如前面提到的,学生有了疑惑,稍稍地皱了皱眉,有的教师就能发现学生的问题,而有的教师则根本意识不到,这两种情况下教师的行为管理水平显然不同。

(12)等候

教师等候学生思考,等候某些学生非课业活动完结,等候学生变队形,等候学生修复自己的话语等方面的做法是否合适,是否符合要求,也可用来评价教师行为。

(13)交谈

对教师行为进行评价,可以通过观察教师交谈时的语音、语调、话语内容等方面是否准确而做出判断。(14)指挥

教师在指挥学生行动时,指挥动作的准确性、号召的力度、是否照顾到全局等方面也应该被观察和评价。(15)调整

如果教师能够发现自己行为的不当之处,并做出相应地调整,说明教师的行为管理水平比较高。(16)制止

教师能够及时地制止违规动作或无效动作,表明教师的行为管理水平较高。(17)鼓励

评价教师的行为管理水平,还要看教师是否对学生进行鼓励,鼓励是否有效,是否及时、恰当。(18)结束

结束是教师课堂行为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对待这一环节也不可以掉以轻心。在观察和评价教师的行为管理时要看教师的结束语能否概括整个活动的内容,是否简洁,是否能够承上启下。

以上分析了学生的行为要素和教师的行为要素。这些要素一方面可以作为评价指标对学生和教师的行为进行评价,另一方面也可作为行为管理的具体措施和方法供教师或学生借鉴,促进课堂行为的改善。

我们从空间管理、时间管理、行为管理三个方面描述了课堂管理中的一些重要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我们想帮助教师明确课堂教学观察所依据的具体指标。需要提出的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也应该理解和接受其中一些比较简单的内容,以促进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202_-05-30 原创

课堂管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