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和谐校园 网络文化建设
和谐校园 网络文化建设
校园网络文化是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交叉融合而形成的新型校园文化,网络作为全球最重要的信息传播工具之一,已成为现代社会信息交接、传播、收集的重要渠道。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部分。
一、校园网络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1、重视和加强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自我校1999年建成校园网以来,校园网网络规模逐年扩大。2002年3月我院开始规划建设大学城新校区,新校区的校园网规模大、结构复杂、档次高。核心交换设备采用Cisco6509交换机,主干仍然采用千兆,百兆交换到桌面。主干光纤到新校区十幢大楼、信息点分布到每个办公室、实验室和每个教室。新校区每个学生宿舍都布有信息点,信息点总数2万多个。满足了教学管理上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需求。
2、提供功能丰富的网络服务
通过校园网提供各类网络服务,Internet服务、邮件服务、文件共享和打印服务、FTP服务、视频点播服务。
2、建立功能强大的校园一卡通系统
学院将校园一卡通系统作为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校园信息化数据采集的基础工程之一,高起点、高目标、高要求,建立了功能完善的校园一卡通系统。
目前校园一卡通已取代就餐卡、图书借书证、学生准考证、学生身份牌等各种证件的全部或部分功能,并实现了银行圈存、食堂收费、超市收费、宿舍水电消费、机房上机消费、宿舍上网消费、学生公寓门禁等功能。
二、校园网络管理平台建设
1、建立了各类信息管理系统。包括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第二课堂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学生选课管理系统、网站发布平台、通知发布系统。
2、建立了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各信息系统数据交换与共享。
3、实现校园一卡通系统与学生宿舍上网系统、图书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的对接,实现了学生数据共享、学生宿舍上网消费、图书借还等功能,进一步拓展校园一卡通的应用。
三、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培训
(1)建立学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和网络文化建设。
(2)组建校园网网站管理员队伍,定期组织专业技术培训和讲座,不断提升网站质量和网站管理能力。
(3)加强与教学相关的人员的培训,增强他们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和管理软件的能力使其能达到进行教学、辅助教学和管理教学的目的。
(4)不定期的举行全校范围内的关于网络技术的相关讲座,采取多种方式组织学生学习网络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努力实践我院“知行并进”的校训。
四、校园网络管理体系建设
1、建立了《学院校园网管理及安全条例(暂行)》、《学院校园网用户管理规定(暂行)》、《学院学生宿舍上网暂行管理条例(暂行)》、《学院校园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条例(暂行)》、《学院信息发布审查、登记、保存、清除和备份制度(暂行)》等制度。
2、校园网络管理模式
学院建立了安全高效地的网络管理模式。全院上网采用自行开发的认证系统,实行统一身份认证,并建立了强大的上网日志管理系统。
3、建立信息安全监管机制(1)学院建立了信息发布审核机制,保障学院信息的安全。
(2)学院设立了专门安全部门监管内网和外网的信息,以主要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为主,对网络文化建设工作进行总体监督,网络中心机房全天候的有专人监控校园网。各系和部门的网站内容由所属部门负责人负责监控。
五、校园网络文化管理机制建设
(一)建设和谐开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1、建立了思政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网等专题和主题网站,高扬马克思主义的鲜明旗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倡导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师生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2、建立心理在线、教务在线、学工在线等专题学生网站,解决学生生活和思想的问题,把诚信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的重点,确保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二)建立和谐互动的育人机制
1、建立以学院网站为主体,部门网站相结合的网站模式。充分发挥网站的信息沟通的桥梁作用。
2、建设Web发布平台,将部门网站信息与学院网站信息进行整合,实现信息共享。
3、建立学生与学校的互动机制。
设置院长信箱、留言板等,提供学生与学校领导和各部门互动交流的途径。
4、建立毕业生与学校的互动机制。
建立校友会网站和校友录系统,保持学院与毕业生的联系和沟通。
5、建立了校信通系统,通过手机短信加强了学生与学校、家长与学院的联系。
(三)营造和谐活跃的学术氛围
1、引进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读秀学术搜索、书生之家、金图国际外文数字图书、高校英语学习资源总库、EBSCO、Springer、大学城文献资源共享等各类资源,为全院师生提供丰富的数字资源,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和发展空间。
2、大力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建立了数十门网络课程,形成了学生与教师互动的教学模式。
3、实现课件资源网络化,建立视频点播系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4、建立科研网,积极倡导学术思想,调节教师行为,形成学术激励系统,激励教师从事科研活动,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提升高质量的教学水平,为创造性思维提供良好的土壤。
5、开辟学术交流园地、科研成果查询、各类成果评审公示等专栏,形成专家学者自由、平等地表达学术观点和思想,开展学术争鸣,敢向权威挑战的风气。
第二篇:校园网络文化
本网讯4月7日下午,以重庆大学党委副书记肖铁岩教授为组长,教育部思政司网络教育管理处李永智处长,上海市教卫党委李志民等一行5人来湘潭大学就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打造校园网络文化品牌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以及依托中国大学生在线共建频道建设情况等进行调研。调研座谈会在该校学生活动中心团委会议室举行,湘潭大学副校长陈小明、周益春,党委办公室、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处)、校团委、网络与信息管理中心等单位负责人,学院党委副书记代表、教师代表,三翼校园网、湘潭大学学工在线网站学生代表等出席座谈会。
会议由周益春副校长主持。陈小明副校长代表学校就湘潭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基本情况、关于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建议和工作思路、三翼校园网在打造校园网络文化品牌方面的经验和做法等向调查组一行作了专题汇报。
陈小明副校长在汇报中指出,近年来,学校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扎实有效,注重凸现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在谈到三翼校园网的建设时,陈小明副校长说,学校坚持“让学生成为校园网络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和受益者”的理念;坚持把校园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成为三翼校园网的“有源之水”;坚持把“服务学校、服务学生”作为办好学生网站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让三翼校园网成为“服务学校、服务学生”的“立交桥”和“服务台”。
调研小组高度赞赏湘潭大学网络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果。李永智处长特别就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以及如何充分发挥校园网在育人中的特殊功能等与在场的老师和同学进行了交流。他指出,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鼓励大家多用校园网;一方面要为广大学子提供便捷、廉价的服务,统筹网络与文化建设。调研小组组长、重庆大学党委肖铁岩副书记高度评价了该校在网络文化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他希望大家可以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多想办法,团结更多同学关注、参与、宣传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希望学生网站多想些服务生活的点子,多思考网络建设的对策,多做些贴近学生的栏目,多组织线上线下的活动,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座谈会结束后,教育部专家领导一行还参观了该校学生网站三翼校园网工作室,并与同学们亲切交谈,合影留念。(共青团湘潭大学委员会)
第三篇: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调查与分析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调查与分析
[摘要]网络已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信息载体,同时也是当前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交流信息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当前我国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中还存在着不和谐的因素。文章基于高校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所得数据,从多层次、多角度解析信息网络对高校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影响。调研结果显示:高校不仅可以通过网络丰富学生文化生活和交流形式,而且进一步完善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优化管理体制与机制、营造和谐校园网络文化环境来确保大学生合理有效地使用网络,进而最终实现构建和谐校园网络文化的目标。
[关键词]高校校园网络调查和谐
一、研究背景
信息社会互联网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010 年7 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0 年上半年,我国网民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截至2010 年6 月,总体网民规模达到
4.2 亿,突破了4亿关口,较2009 年底增加3600 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较2009 年底提高2.9 个百分点。网民学历结构呈低端化变动趋势。截至2010 年6 月,初中和小学以下学历网民分别占到整体网民的27.5%和9.2%,增速超过整体网民。大专及以上学历网民占比继续降低,下降至23.3%。但是目前大学生仍是上网用户的主流,网络已逐渐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目前校园网络技术已经发展拓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途径。然而,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它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造成了青少年道德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但是网络信息的开放性与自主性容易造成大学生的心理扭曲,导致心身发育不健全。网络环境究竟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文章为探究当前大学生的上网情况,以南京工程学院在校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一次普查,并就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找出高校网络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以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优化管理体制与机制。在和谐社会的视野下,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根本,以崇尚和追求和谐价值为取向,最终实现构建和谐校园网络文化的目标。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进行调查,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书面调查问卷500 份。以大
一、大二的学生为主,其中文科学生占总人数的40.6%,理工科学生占总人数的59.4%,男生占61%,女生占39%。
(二)研究方法
通过现场问卷调查法,活动以无记名方式进行,被调查对象在同一时间填表并进行初步分析。在发放的500 份调查问卷中,共收回481 份,其中475 份为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达98.7%。调查问卷分为三大部分,由18 个问题组成。第一部分是高校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主要调查电脑基本操作技能熟练程度、每周上网时间、上网场所及上网目的、关注的热点问题等;第二部分是高校网络设施的配置情况,主要有机房的建设、网络的畅通性及速度性等;第三部分主要调查了高校对网络的管理情况,主要有管理是否到位、出现问题能否及时解决、学生对网络管理的满意程度等。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高校学生使用网络情况
1.电脑使用情况。调查显示,有41.4%的学生有自己的个人电脑,58.6%的学生没有电脑,这说明在本科学习中,学业任务比较重,电脑需求量相对较小。而且其电脑基本操作水平,有47.4%的学生操作熟练,39.3% 的学生电脑操作水平较熟练,只有13.3%的同学对电脑表示不熟练。由此表明,大学生能使用电脑进行基本操作,电脑与网络知识在大学生当中得到很好的普及。通过对大学生上网时间(见图1)的调查分析,数据显示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娱乐与交流的重要工具。
图二 大学生上网经常行为
2.上网习惯统计。通过对大学生上网经常行为的分析(如图2 所示),其排名为:查询资料、浏览新闻和评论(简称:查、流)>聊天交友(简称:聊、交)>看电影、听歌或玩游戏(简称:娱乐)>讨论热门话题、论坛、贴吧跟帖灌水(简称:跟帖)>收发电子邮件(简称:邮件)>下载各类资源(简称:下资料)>更新博客(简称:博客)>网上电子商务>其他。从数据显示,有81.47%的被调查学生认为,电脑网络的主要用途是学习与查阅资料,说明多数大学生有良好的自控能力,正确对待学业问题。有多于一半的同学会去聊天交友及进行娱乐活动,丰富了自己的课外生活,但需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以减少其不良效果。在问卷中设计了大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如图3所示,排列如下:社会问题> 就业考研>情感问题>校园生活> 政治问题。数据显示:大学生希望通过网络了解社会问
题和今后发展方向的选择上给予了更多关注。另外,随着高校学生年龄的增长,其情感的需求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网上寻求一些情感困惑的解答。关于网络与人交往的关系,往往会涉及网络依赖,会影响到正常的人际交往。问卷中也设计了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一半的学生认为网络开阔视野、拓展了知识面,并且可以认识很多朋友,通过与网友的交流,减轻学习或其他方面所造成的心理压力;四分之一的学生认为通过网络获取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成绩;依然有少数同学表示,因花费了太多时间而使成绩有所下降。
(二)高校网络设施的配置情况
在对大学生上网场所的统计中,大多数被调查者(65.5%)表示每天都会选择手机上网,选择在寝室、学校机房上网的分别占26.5%及24.6%,同时也有33.2% 的大学生选择校外网吧。随着3G时代的到来及手机配置的更新,大多数同学手机都开通了上网业务,方便浏览新闻及娱乐。通过对受访者的了解,多数大学生反映学校机房电脑数量有限,速度慢且装备太陈旧。
(三)高校网络的管理情况
在针对高校网络的管理情况调查中,55%的同学表示比较满意,有24%的同学表示还可以,还有21%的同学表示不满意及很不满意。很多大一同学反映学校对计算机的基础培训的公共课程设置较少,练习不到位,导致对电脑的不熟练;另
外有部分同学反映网络上出现问题,不能立即得到相关部门的解决。
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的不和谐因素
(一)校园网络建设中软硬件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目前我国高校校园网络硬件建设步伐远远滞后于校园扩建和高校扩招的步伐,直接反映就是校园网络平均速度较慢,有的学校宿舍无法上网,无线网络普及率更加偏低,导致很多学生对校园网络不满意,降低了校园网络的吸引力,进而就削弱了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主要原因可归纳为:高校网络建设上资金不足,结构不合理,技术不成熟,上网条件有限。最终导致教师与学生不能很好地成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体。
(二)校园网络建设中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校园网络管理组织体制一般为:校领导指导网络中心负责学校官方一级网站的技术运行,校党委宣传部负责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组织结构来看较为合理的,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缺乏统一规划,目标不明确;第二,技术管理层缺乏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综合型人才;第三,高校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参差不齐。最终造成当今我国高校发展与高校校园网络发展的不和谐。
(三)校园网络建设中文化环境不和谐
网络的虚拟化、开放性弱化了网络主体的道德意识。虚拟的网络世界使得很多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失去约束。此种情况下,大学生很容易接触到不实信息,这必然会影响和冲击大学生的思想,进而在他们的思想中引起一些困惑和迷茫。
五、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效率加强高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努力提高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效率,是占领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客观需要。首先,逐步完善网络软硬件设施,解决校园网络建设中网络速度过慢、学校机房电脑配置偏低等问题,学校可以通过专项资金拨款,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改善学校机房和图书馆的网络设施,进行软硬件的升级。其次,优化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组织体制,加强高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现实要求。合理的高校校园网络管理体制可以使师生之间能进行有效和畅通的沟通交流。因此要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不能忽略技术层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二)营造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和传承平台努力组织实施“绿色校园网络”计划,开展文明上网和文明网站创建活动,扩大主流舆论,倡导学生自觉抵制有
害信息、网络滥用行为和低俗之风。努力打造网上精彩一课、名家讲坛、网上报告厅等一批校园网络文化品牌,培育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弘扬学校历史传统,增强校园网络文化的亲和力和凝聚力。积极拓展网络学堂、电视台、网络电台、网络资源下载等网络媒介形式,拓宽校园网上党团建设、就业服务、心理咨询、情感热线等活动空间,进一步发挥校园网为大学生服务的功能。
(三)创建学术交流和科学技术创新平台
不断丰富校园网上精神文化生活是以进一步丰富校园网络文化内容为前提。大学的显著特色就是具有浓郁的学术氛围,是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的重要源泉,也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高校必须搭建校园网络互动交流平台,为大学生 提供充足的信息及资源,营造校园网络文化不同的学术特色,同时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通过网络激发大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因此,校园网络必须使自身成为科学技术信息资源的导向方,成为科学技术传播与创新的平台。总而言之,社会应该给予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更多关注与研究,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究建设一个和谐的、以人为本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
[参考文献]
[1]蓝蔚青,谢晶,曹剑敏,等.高校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9(7).[2]江玉安.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新探[J].沧桑,2006(5).[3]温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4]陈妮娅.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分析以福州地区高校为例[J].福建商业 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8).[5]黄占华.求实创新推动校园网络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在全区高校校 园网络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宁夏教育科研,2009(3).[6]郑华萍,柴莉.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问题及对策探析[J].理论导 刊,2007(1).
第四篇:建设和谐校园
建设和谐校园,必须注重课堂礼仪
构建和谐校园,如今已成为我们师生的共同追求,但和谐校园的实现,不能仅凭空喊几句泛泛的口号,而应注重实践,注重从身边小事做起。具体到我们学校,那就是应特别注重讲求课堂礼仪。
什么是课堂礼仪?课堂礼仪即指师生在课堂上所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凡是这种规范落实较好的地方,师生关系就会融洽,学习成绩就会良佳。反之,则一定会影响校园的秩序。
从这一角度来审视我们的学院,大家便会发现,那种欠文明、欠礼貌的不良现象实在是该引起我们应有的重视了。
现象之一,便是随意的上课迟到。我们在哪个班几乎都会看到,上课铃虽已想起,却有部分同学尚未来到教室。老师刚开口讲课,便会被迟到者接连打断,前20分钟内,老师简直无法顺畅地做课堂讲授。这种现象,既让老师反感,也是正常听课的同学大受干扰。大家说,这种迟到现象,难道不是即失礼又违纪吗?
现象之二,是课堂上的随意走动。我们常看到课堂上老师正讲着课呢,突然有同学站起身走出了教室,有的还象征性的向老师示意一下,有的则干脆连个招呼也不打,难道教室是可以自由出入的集市吗?随意走动者不觉得你是在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吗?
现象之三,是上课时随便吃东西。课堂上,老师正严肃认真地传道授业着呢,某些同学却坐在那里有滋有味儿的吃早点、吃零食,难道教室是茶馆儿吗?公开大口咀嚼,都难道不懂得这是对辛勤老师的极大不尊重么?
想象之四,手机铃声的频频响起。老师正在讲着课呢,大家正在倾心境听着呢,突然,传来手机中的音乐之声,老师的思路立刻被打断了,教学氛围一下被破坏了,大家想,这种频起的手机声,难道不是有碍于和谐课堂的一种噪声吗?
现象之五,是课堂上的随意说话。我们常常看到,老师在讲台上讲的口噪舌干,讲台下同位儿同学却旁若无人的在那里切切私语,有的甚至大声谈笑,教室像是在开研讨会,弄的老师大大失去了讲课激情。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课堂上类似这种不礼貌、不文明的现象,每天都在层出不穷的发生。这看上去好象不是什么严重问题,但它却事实在在的影响着课堂的和谐气氛。
现在我们不是大力提倡建设和谐校园吗?那就请我们都先从建设和谐课堂开始吧。学会尊重礼仪、学会尊重规范、学会遵守秩序。这对我们成长为一个受社会欢迎的人是极为重要的。和谐的校园需要师生共同创造,和谐的课堂需要每个同学共同营造。我们可以这样断言,当大多数同学都能注重课堂礼仪之时,那才是和谐校园真正实现之日。
谢谢大家!
第五篇:和谐校园建设
一、对和谐的描述
和谐:
《广雅》“和:谐也。” 《玉篇》“谐:和也。”
两字同义。原都指音乐的协调和美。“和”强调配合得融洽;“谐”强调配合得匀称。《说文解字》“和:相应也。”也是描述音乐。如:
《尚书·舜典》记载:舜帝命其乐官要做到“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皆谐,无相夺伦,人神以和。”
强调声、律和八种乐器有序配合,奏出和谐的音律,使人和神借此达到和谐的境界。和谐后来被引申为:协调不同的人和事并使之均衡;也形容事物的和顺,适度,不过分。各种事物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和有条不紊、井然有序的发展。
《词源》解释为“协调”。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和谐从描写音乐的概念引申为描述人或事物关系的概念后,就被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于哲学领域,成为了一个哲学概念。主要表述为“和”。
如《中庸》里提出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促成事物的平衡和谐,天地就能保持其秩序,万物就能变化生长。赋予世界万物的存在以和谐的性质。
《易传》:“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在天成象,在地成形。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说的是自然人类按照各自本有的特征分门别类排列和布局。有乾道必有坤道,有男人必有女人,有施予必有接受,有创始必有守成。日月运行必有寒暑交替,按规律运行,即大和谐。
西汉“天人感应”更是把人和自然看做是一个和谐系统中的自我调节。
王夫之把宇宙最高程度的和谐称为“太和”,即最高和谐。
春秋时期的史伯是最早对“和”发表看法的哲学家。
“和实生物”:即调和不同事物就能产生出新的事物。
“以他平他谓之和”:就是用一些事物去平衡另外一些事物,这就是和谐。这是事物的结合方式,也是新事物的产生方式。一说明了事物的多样性,二说明了多样性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和而不同”。
阴阳五行在春秋前是分开的,春秋之后阴阳和五行结合在一起了。阴阳思想强调对立;五行思想强调相克相生的联系,这就是一个和谐的系统。说明了多样性统一的和谐思想。
在后天八卦中,乾坤被称为父母卦。父母卦生出“三子三女”:长男曰震,中男曰坎,少男曰艮;长女曰巽,中女曰离,少女曰兑。八卦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和谐美好的家庭或家族体系。
周敦颐给《太极图》作说明:“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表达了“和”是事物生成、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根本原因的思想。
中国古代哲学承认对立,但不认为对立和斗争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一味讲对立和斗争不可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中国哲学更关心如何以一种恰当的方式消除事物之间的冲突和对立,使事物保持和谐状态。
北宋张载《正蒙·太和》:“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必有仇,仇必和而解。”事物的对立斗争最终要走向“和”。
可见,万物的共生共存正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追求的世界理想化状态。把“和”看成是事物生成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这也是中国哲学一种独特的思维和观念。
“和谐”一词由最早形容音乐的合拍优美引申到描述人、社会、自然之关系的和顺和睦融洽,它的核心意义已经成为一种思想和哲学。
“和谐”作为中国社会悠久而珍贵的思想文化传统和价值追求,包含了我们祖先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哲学智慧,是理想的社会发展目标。“和谐”的思想贯穿于中国思想发展史的各个时期以及各家各派之中,积淀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核,它不仅闪烁着东方的哲学智慧,显示出独特的价值取向,而且在维系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二、我国古代对和谐社会的描述
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的共同追求和理想境界。其基本内涵是: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天人合一”;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求“和睦相处”;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崇尚“合群济众”;
在各种文明的关系上,主张“善解能容”、“和而不同”。
“大同社会”代表了中国古代理想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
《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东汉郑玄解释说:“同,犹和也,平也”。所以“大同”也就是“大和”与“太平”,也就是和谐社会与太平盛世。
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 :
1、人与自然和谐
核心理念是“天人合一”,而非天人对立。其经典论述是《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它强调人类必须以遵循自然规律并把它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
追求人与自然界的统一。主张“仁民爱物”,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把“仁爱”精神扩展至宇宙万物。
要求以和善、友爱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
中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深深体现着生态智慧与“王道政治”的完美结合。
2、人与社会的和谐
其一,政治和谐。
(文景之治、贞观之治、政通人和)
其二,经济和谐。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市列珠玑,户盈罗琦,竟豪奢。)其三,文化和谐。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人与人和谐
提倡宽和处世,创造“人和”的环境,追求以“和谐”为主题的大同社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提出创造宽厚处世、协和人我的人际环境。
4、人与自身和谐
在心与身的关系上,主张人之身心和谐,主张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
一是正确处理理与欲的关系。孔子说“富与贵,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二是正确处理穷与达的关系。“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三是正确处理外在身份和内在品质的关系。
5、协和万邦的和谐世界
在民族间、国家间的关系上,主张和谐共处,协和万邦。
孔子提出“四海之内皆兄弟”,又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主张以文德感化外邦,反对轻率地诉诸武力。
对和谐社会描述小结:
中国传统文化善于从矛盾对立的事物中发现有利于解决矛盾、消除分歧的积极因素,强调把“和为贵”、“求同存异”作为处理矛盾或冲突的最佳途径和最高法则。中国古代思想家大多强调每个人只有通过“修身”即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才能做到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的和谐相处。因此,他们强调每个人都必须处理好人的精神需求与物质追求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谋取个人利益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关系,努力做到身心和谐,义利统一。如倡导“舍生取义”、“重义轻利”的价值观,推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修养,和谐、和睦、和为贵、和气生财、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和而不同、和平共处的思想等等,都表现出中华民族连绵不断的基本精神特征。
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以及追求和平发展的世界体系中,仍有着无法估量的价值。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核心价值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和四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先后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决定。
科学内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核心价值:政治上人人权利平等不存在压迫;经济上按劳分配不存在剥削。
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其本质和核心,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作为培养人的场所,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重要基地,从教育的作用来看,学校教育具有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发展两大功能,在启迪心智、传授知识、确立人生价值、实现人类进化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教育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创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没有和谐的校园,就不会有和谐的社会。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应致力于和谐校园的创建。
三、和谐校园基本要求
根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要求: 和谐校园应该是一个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和谐发展 的文明校园。
有了和谐校园,才会有和谐教育; 有了和谐教育,才会有和谐课堂;
有了和谐课堂,才会有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民主法治:
民主办学得到充分发挥
教职工全员参与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职代会、教代会制度,政务校务公开等 依法治校得到真正落实
公平正义 :
学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各种矛盾得到正确处理
学校公平与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 :
师生员工互帮互助
诚实守信
平等友爱
融洽相处
安定有序 :
学校组织机制健全
管理完善
秩序良好
学校保持安定团结
和谐发展 :
办学水平教育质量提高
教职员工生活富裕
工作生活环境良好
四、创建和谐校园
和谐校园的构建涉及五个基本要素
和谐5个基本要素:人
事
物
情
景
1、人的和谐是关键
校园和谐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人,人的和谐与否,决定了校园和谐的成败。校园中的人,主要由领导干部、教师、学生三类人构成,而其中领导班子的和谐是关键中的关键,干群关系和师生关系的和谐是基础。校园是否和谐,首先就看这个学校班子是否和谐,这是由领导班子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领导班子的和谐并不是领导班子没有矛盾、不允许产生矛盾,也不是班子内部只有一种声音、一种意见,而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和谐。这就是说,领导班子的和谐,是不同意见充分讨论甚至思想交锋但又形成一致意见和决议的和谐。在这过程中,班子“一把手”的言谈举止和所作所为是关键与核心。“一把手”坚持民主集中制,让大家充分说话,畅所欲言,又善于引导和集中大家的意见,形成决议和决定,这样的领导班子必然是一个心情舒畅、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领导班子,也必然是一个和谐的领导班子。当然班子的其他成员对于构建和谐的领导班子也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没有领导班子的和谐,肯定就没有干群关系的和谐;而没有干群关系的和谐,一般就没有师生关系的和谐。如何建立和谐的干群关系和师生关系,应当说领导干部和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2、事的和谐是核心
一个校园是不是和谐,除了要看领导班子的和谐、看干群关系的和谐、看师生关系的和谐以外,还要看是不是抓事业,树正气。事业发展兴旺,师生心气很足,正气蔚然成风,这极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如果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萎缩萧条,前景堪忧,前途无望,家长投诉多,社会意见大,上级追究严,肯定是人心惶惶,人心思散。连生存和发展都成问题的学校,肯定是无和谐可言的。
事的和谐是校园和谐的核心所在,校园的和谐也是通过校园内大小事体现出来的。校园的中心工作无疑是教书育人。所有的事都是围绕这个中心工作进行的。岗位的设置、人员的安排、德育活动的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设计落实、校园建设与后勤服务的保障、教职员工的考核评价等大小事无一不关系到校园的和谐,而所有的事均靠人来组织落实,因此,学校的事业要兴旺发展、要充满活力与生机,关键在人。
3、物的和谐是保障
和谐的人际关系、干事办事的良好氛围,没有物的和谐肯定是难以为继的。这里的物既指显性的客观物资条件,又包含隐性的规章制度、管理措施。物的和谐既表现为学校教育教学设施配置的和谐、教职员工福利待遇的和谐,更表现为学校规章制度、组织管理的和谐。
4、景的和谐是窗口
校园的和谐是有外在的表现形式,是可以主观感知的,这即是校园的风景。
人是这风景的主宰,是这风景的主角。和谐的校园每一人、每一事、每一物都应该是一道靓丽的风景,都表现出校园的和谐。如师生良好的精神面貌、行为习惯,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活动,布局科学合理洁净的校舍、花草树木等等,均是展现校园和谐的窗口。
相信校园一草一木皆可育人。
5、情的和谐是基础
人的和谐、事的和谐、物的和谐、景的和谐,都是以情的和谐为基础的。人决定了事、决定了物、决定了景,人是关键;而人是有情感的人,人是情的载体,情是人的灵魂。因此,情的和谐是人、事、物、景和谐的基础。
情的和谐应该是领导干部情的和谐、教职工情的和谐、学生情的和谐的内在动力。在校园三大主流人群里,领导干部因其特殊地位和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职工的“情”,而教职工也因其工作性质与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学生的“情”。由此,领导干部情的和谐最为关键,教职工情的和谐最为重要。
五、抓好和谐校园建设的根基 服务型领导班子 成员之间支持配合 教师乐教、师生融洽 学生勤奋好学
领导教师之间信任平等 校园环境优雅
经费支持、收入差距合理 制度刚性中突出人性化 服务型领导班子
1、转变观念
2、变传统的管理型为服务型
3、当好教职工的后勤部长 成员之间支持配合 中层干部: 承上启下
执行学校决策
带好自己的团队
副校长:
服从、配合、支持党政主要领导
领导好分管部门中层干部 校长、书记: 带好一般人
惠及全校人
教师乐教
师生融洽
和谐的课堂氛围常常是良好师生关系最直接的体现。建立完善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教育学习制度。教师感受快乐的教学过程。
尊其师、重其道;亲其师、乐其道。
同学尊敬老师,老师爱护同学。
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待人,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换另 一颗真诚的心。
建立诚信、文明的作风。
同学之间相互信任、坦诚相待、说实话、做实事。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学生勤奋好学
建立良好的学风、良好的校风。
一种脚踏实地的学习精神。
一种团结奋进的班风和刻苦勤奋的学风。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快乐学习。领导教师之间信任平等
在岗位目标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要明确;
在工作分工上,是合作关系,要有责任意识,对所管的工作一定要负责;
在同志感情上,是朋友关系,彼此要把自己定位为“诤友”。
做到“三个字”,即忍、让、导。
忍,就是能容忍他人的某些不足,时刻以一颗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别人;让,就是让利,时时处处以学校大局出发,必要时要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遇事多替别人想一想;导,就是一个导向、策略问题,在处理问题时,要引导以积极的心态来对待。这样,既能融洽上下级的关系,又能赢得彼此之间相互支持,和谐的上下级关系也得以建立。
领导教师之间信任平等
要做到互相信任不猜疑、互相交流不隔膜、互相支持不拆台、互相谅解不指责、互相关心不冷漠。相互之间以坦诚和善待相处,营造既有直率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又有信任与支持的和谐氛围,充分发挥各人所长,相互补充,弥补个人之短,从而聚合起一种能发挥整体战斗力的优势。
提倡做使领导宽心的人,不把难题上交;做使下级舒心的人,不把责任往下推;做使同事放心的人,不在背后搞小动作。
要善于“经营”人心:在处理同事关系时,要特别注重把人心当作一项工程来“经营”,用积极向上的心态来激发人心,用人文关怀温暖人心,用教管结合净化人心,用坦诚相待交换人心,用高尚人格臣服人心。这样,既能消除同志之间的隔阂,又能增强学校工作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校园环境优雅
要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创建和谐的教育服务,完善教育设施,开发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展现风采的舞台,使学校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乐园。
打造花园式校园。草坪绿树,亭台长廊。名人事迹,励志名言。经费支持
收入差距合理
经费支持是创建和谐校园最重要的基石。
一靠上级,二靠发展。
保持学校领导、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收入上合理的差距,向一线教师倾斜。
贫穷无和谐,不公无和谐。制度刚性中突出人性化
提倡“人本”管理不等于抛弃制度管理而是要努力在刚性制度管理中渗入柔性人文关怀。
在制定制度上——解决校长的要求与教师的认同之间的矛盾
在完善制度上——广泛听取教师合理建议
在执行制度上——把握好原则性与灵活性 总结:
创建和谐校园的最终目标:
一、打造名牌学校。使学校成为一所全校师生员工从自我做起,从自己的岗位工作做起,各尽其能,各司其职,干事创业,而又和谐相处的学校,使学校成为师生员工生活的家园,精神的乐园,成才的摇篮。
二、实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学校不断发展,培养不断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办人民真正满意的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