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红寺堡国培作业总结
红寺堡国培作业总结
国培已有两个多月,依照培训学员研修安排,进行了两个阶段的学习的学习。我进一步认识了新课程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自己以前在工作中的不足,缩短和填补了理论指导和现实教学中的差距和矛盾。现将两个多月以来的培训情况小结如下:
当我听说有培训时,很是期待,当我得知国培是国家为提高我省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基础课程改革,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了解国培的宗旨和总体要求,因为我一直想参加这样的培训。在国培培训开始时,我上网仔细浏览了国培的要求,并学习怎样参加培训。怎样利用国培来提高自我。
在参加培训以来,首先每个模块我都认真的观看视频并做好笔记,撰写研修日志,积极参加课程留言、讨论,浏览其他老师的留言,取长补短。把自己的困惑在沙龙发起话题,请老师提出宝贵建议并吸取精华。同时,我也经常浏览老师们发起的话题并参与评论,把自己的看法及做法与大家分享。其次,我经常浏览老师们上传的资源,觉得适合自己的下载下来使用,同时也把自己认为好的资源上传与大家分享,并征求老师们的意见,然后进行修改,使自己进步。第三,我积极参加学科指导专题讨论,希望经过讨论,既可以学到知识,又可以使自己的困惑得到解决。专家在线答疑,剔除教师心中困惑。本次培训,专门设置了专家答疑环节,对困扰一线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通过与专家的留言答疑,使教师明确了自己今后的教学目标。
对一些现实存在的问题有了自己解决的心理准备。尽管面对的困难很多,但作为一线教师还是要主动积极地进行教学、探索适合本地区、本学校的教学方法,积极进行尝试,更好地适应教学,让学生的学习得到有效的提高。第四,每个模块的学习,我到按时认真完成作业。
通过国培的学习,使我知道,要想把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只有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才牢靠,才不会忘记。通过国培学习,不仅让开阔了视野,加深了对语文学科及内容本质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我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理解和诠释了我所热爱的教育教学工作。通过国培的学习,使我无论是在工作态度、思想素质、业务能力,都让我有了深刻的体会和巨大的改变,另外,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方法也非常重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只有多联系生活,多创设情境,多动手操作,注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课堂才有实效。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讲座中专家也讲到,教师要重视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从情境中引入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总之,国培给了我一个极好的学习机会,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也弥补了我以前认识上的不足,让我有一次和专家老师及广大同仁学习交流的机会,同时也促进了我的教育教学,对我的专业成长有很强的指引作用。国培,是一种方便而有实效的培训形式,给我们农村中小学教师提供了一个特别好的学习交流平台,我会以国培学习为契机,努力完善自己,勇于探索进取,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第二篇:国培总结作业
“精彩绽放”系列之四——反思改进
韦维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两个月的国培网上学习就要结束了。喜悦伴着汗水,成功连着艰辛。两个月弹指一挥间,来不及驻足就已飞逝而过。然而,却在这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国培给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它跨越学校间的时空距离,神奇般地让我们得以和同行与专家共同交流、探讨、合作、学习。通过聆听各位专家老师的精彩讲座以及与好多课程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在线交流研讨,使我获益匪浅,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水平与知识素养,完善了教学理念。同时也让我懂得了如何调试教师的心理健康和教师职业倦怠的心里影响。通过研修平台,让我听到了那么多默默无闻的教育工作者实践探索的脚步声;让我看到了那么多心怀高远的执著寻梦人;感谢付出智慧和辛苦的教育专家和同行们,让我从你们精彩评论和提交的一份份班级作业以及在线研讨交流中,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具有的博大胸怀与执着无悔,回顾国培学习以来的几十个日夜,感觉自己从很多方面都得到了提高:
首先,聆听讲座,在学习中提高,在思考中前进。观看了专家们讲课的视频后,被专家们独到的教育理论所吸引。“书到用时方恨少”,此时深刻体会到了这句话的精髓,自己的思想真可谓是豁然开朗,许多困扰了自己很长时间的教育教学问题也迎刃而解。以前常常以为自己在课堂教学时把课上完就行了,从未认真去深思过什么才是好课,学生在这堂课中究竟学到些什么;也没认真去思虑过使用导学案及小组合作学习的新型高效课堂。通过这次学习,我的感触非常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备课先备学生,设计高效导学案,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越性,运用STS教学理念于课堂实践,使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更加完美。
其次,在线交流,在感悟中进步,在研讨中创新。本次培训,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线探讨时,学员们结合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实 1
际情况,各抒己见,高招频出。专家们更是不厌其烦地为我们答疑解惑。这样的互动给我的感悟是深刻的,所带来的进步是任何催化剂都无法做到的。所以我要说,没有互动,就不可能产生智慧的火花,也不能拓宽我的视野,更不可能提高我的专业技能。因为交流,我充实了自己;因为互动,我获得了进步,因为研讨,我学会了创新。我一定会把自己的感悟应用于实践,让自己今后的课堂也能绽放出奇光异彩。
再者,教学相长,在反思中提升,在总结中提高。两个月的网上培训,我在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认真地完成了国培的学习任务,每天都登陆平台观看专家的视频讲座、点评和其他学员的作业,坚持独立撰写作业及培训感言,一次不落地参与在线研讨交流。至写此总结之时,文章总数已达很多篇,评论数已达几十余条。通过学习和交流,我认识到未来教育需要科研型的教师,而不再是“教书匠”。教师要想从“教书匠”转为科研型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给自己不断充电,消除职业倦怠。由于我们从事的教育事业,面对的是一群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孩子,将他们教育好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所以,我们必须不停地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反思,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因为教学不仅仅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它同时也是一门高超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去研究,不断地去反思,不断地去提高。惟其如此,我们才会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快,走得更好!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新思考”国培研修的平台像一架云梯,让我能不断地向上攀登。平台上那么多的学员文笔流畅,才思敏捷,学识渊博,像磁石一样吸引了我,令我感慨万千,羡慕不已,顿觉“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自有强中手”,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充满了孜孜以求的激情,洋溢着不断攀登的动力,时刻充溢着强烈的学习欲望。
总之,经过这次网上培训,我彻底领略了专家们的治学严谨、博大才学,深刻反思到自己的学识水平相差甚远和平时教学方法的浅陋。感觉自己知识功底、教学方法、思想认识、心理素质等等都还有很大的漏洞,但是在专家及老师们的感染和熏陶下,我无形中有了较大的提高。在这里我增长了知识,忘记了辛苦;增添了欢乐,摈弃了烦恼;增强了自信,摆脱了困境!我将带着收获、带着感悟、带着信念、带着满腔热情,投入到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也希望今后能参加类似的培训,以进一步提升自己在教学等各方面的能力;我更希望,在此次培训之后,能学有所用,让自己的专业成长更快。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将以得益于本次国培研修的巨大进步为契机,“爱心铸师魂,真诚育桃李”,在教育生涯的轨道上阔步向前,付出汗水和执着,努力成为一名爱心无限、技能超群的研究型教师。
第三篇:吴忠市红寺堡区政府工作报告
吴忠市红寺堡区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
2012-01-09 09:01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2月8日在吴忠市红寺堡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区人民政府区长
徐
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1年工作回顾
2011年,是我区加快发展、攻坚克难、奋进崛起的一年,也是我们站在新起点、谋划新蓝图、取得新进展的一年。在自治区、吴忠市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区干部群众,创新进取,务实苦干,全面完成了区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经济运行稳中趋快。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86亿元,增长18%,同比提高6.6个百分点;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6%、37%和9.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000万元,增长46%,占GDP的比重达到9.03%。
——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受项目投资的强劲拉动,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8亿元,增长38%,投资同比增加7.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7亿元,增长15%。社会消费和服务层次进一步提升,社会发展呈现新的活力。
——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以葡萄、设施农业和肉牛养殖为主的特色产业比重突破60%;以煤炭开采、风光发电为主的工业经济增速达到20.6%;以金融、旅游、商贸、物流和保险、中介等为主的第三产业快速增长。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通过自治区级验收;全面启动与北方民族大学校地合作“人才培养工程”;文化、卫生、体育设施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得到提升。民政、残疾人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财政投入民生项目资金达到6亿多元,占预算支出比例的58%,承诺为民办理的10件民生实事全面推进;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00元,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增长10%。
这些成绩的取得,集中体现了全区各族人民团结进取、务实创新的精神风貌,充分展示了我区在推进科学发展的征程上砥砺奋进、执着前行的创业激情。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注重提质增效,农村经济稳步发展。预计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3.27亿元,增长6%;粮食总产12.6万吨,增长4.1%。在中圈塘葡萄展示园、东港海逸万亩蔬菜基地、正鑫源饲草料加工配送中心和陈老大订单蔬菜基地等产业化项目的带动下,全年发展葡萄7027亩、设施农业3万亩、红枣4312亩、枸杞3052亩,肉牛饲养量达到8.95万头;规模流转土地3.8万亩,发展露地订单蔬菜2万亩,全区种养业呈现总量扩增和产业升级的良好态势。全面推广“红寺堡金融服务模式”,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自治区级龙头企业2家,新建一级种薯生产基地2万亩,建立配方肥标志性示范区3万亩。加快实施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建成户用沼气池200座,推广太阳灶6000台、节柴灶700台。全力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灌溉面积5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万亩。
(二)加大协调服务,工业经济平稳运行。针对我区工业基础差、起步晚、底子薄的现状,鼓励督促企业加大基建、技改和配建力度,协调解决企业生产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助推工业经济优化升级、提速发展。预计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49亿元,增长20.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亿元,增长31%。清洁能源产业稳步发展,宁夏发电集团红寺堡50MWP光伏发电和嘉泽风电等风力、光伏累计发电2.23亿千瓦时,实现产值1.38亿元;煤炭开采量稳步增长,芦草井沟、罗花崖等煤矿累计生产原煤65万吨,实现销售产值2.2亿元;农副产品加工业稳步推进,科冕1万吨葡萄酒灌装生产线建成试生产,瑞丰一期葡萄榨汁车间建成投产,卓德酒庄酒堡主体工程建成。全年累计加工葡萄8000多吨,生产葡萄原汁5000多吨,实现产值6000多万元。
(三)坚持项目带动,“两大任务”成效显著。牢固树立机遇意识,把“两大任务”作为第一要事,全方位多渠道开展上争项目、招商引资活动。全年累计上争各类项目348个,下达资金计划10.85亿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27%;确定招商引资项目30个,其中续建项目10个,新建项目20个,实际到位资金26.33亿元,增长103.2%,超额完成目标任务。成功引进金风·嘉泽科技园、大唐国际热电联产及风机检测维修与运营管理中心、默锐科技产业园及人才培训基地等10亿元以上项目4个,银星能源风机检测维修、陶土干挂板及保温耐火材料生产、宁夏弘德彩印包装等过亿元项目7个。全年项目数量、建设规模和投资额度、到位资金均创全区历年同期之最,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强力引擎。
(四)扩大消费需求,第三产业呈现活力。认真落实国家扩大消费的各项政策,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和“家电下乡”等工程,新建“农家店”3家。精心打造特色旅游品牌,编制完成“十二五”旅游产业规划、旅游总体规划、旅游产业发展意见和旅游指南,成功举办了以“畅享科技,我心飞翔”为主题的首届宁夏(红寺堡)航空旅游节,参加旅游节约2万多人次,全面提升了红寺堡的对外知名度、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积极培育房地产、汽车、小商品零售等消费热点,新增个体工商户728户、注册企业65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9家。加快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成立了宁夏首家“放心粮油配送中心”。突出加强畜禽定点屠宰和成品油市场监管,商贸流通服务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五)强化特色培育,慈善产业蓄势勃发。以解决民生问题为目的,集中打造“黄河善谷”慈善产业发展的先行先试区。宁夏弘德工业园7.3平方公里启动区主干道建成使用,110千伏供电工程、380万方蓄水池等基础设施开工建设,产业聚集和项目承载能力有效增强。目前,园区协议引进慈善产业项目14个,计划总投资93.7亿元,其中已开工建设项目11个,在全国率先开启了从慈善“输血”到产业“造血”的发展之路,构筑了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双赢”的发展平台。以解决重度残疾人基本生活、康复需求为目的,加快菊花台阳光家园照料中心和慈善服务中心建设步伐,加速推动全区慈善产业健康发展。目前,照料中心建成试运行,集中供养残疾人42名。
(六)创新安置模式,生态移民稳步推进。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原则,严格落实项目建设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的“四制”要求,累计投资1亿多元,建成移民住房1460套、开发整理农田7000亩、新建设施农业基地1500亩,移民区燕宝小学、村部及卫生室和自来水入户、供电、道路硬化、生态绿化等公共服务和配套工程同步推进。在保证质量、抗震安全和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我区对首期移民居住建筑统一配置太阳能热水和太阳能采暖系统,道路和景观照明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照明技术,配套建筑总面积7.8万平方米,打造了宁夏首个“节能、低碳、环保”生态移民样板村。
(七)加大投入力度,城乡建设步伐加快。累计投资1.3亿元,实施了城区19.9公里道路改(扩)建及供排水工程,其中新建民族街、南川路、弘德街等道路5条,延伸改造黄河路、人民街、罗山路等道路6条;加强集水井、景观灯等市政设施维修管护,新增路灯及配套设施105套;加快推进购物中心、家私城等7个6万多平方米房地产开发项目,“大县城”建设框架全面拉开。建成朝阳至红关、周兴至孙家滩、红兴至杨柳等农村道路7条114公里,乡村路网结构更加完善。实施了大河、东川、绿科等村供电工程,完成3.8万户居民和256户专变用户等智能电网和城区“双回路”电网改造任务。修编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整理治理土地12.5万亩,新增耕地4万亩、补充耕地2500亩;完成第二次土地调查、城区基准地价更新和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工作,土地例行督察通过国家土地督察局审查验收。全面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拆除违章建筑物2400平方米,新建垃圾填埋场2座,农村改厕2200座,创建自治区级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各1个。加快“人水和谐”建设,累计投资1.5亿元,实施了西部农村饮水安全和城乡供水管网改造工程,解决了3.17万人饮困难;实施了海子塘设施滴灌、红柳沟治理、鲁家窑生态移民项目区等水利项目。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全年完成人工造林4.9万亩、封山育林3.5万亩,林场育苗1500亩,退耕还林补植补造2.9万亩。
(八)着力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新建改造加固校舍6.74万平方米,新增教学班129个;加快实施学生“营养早餐”、“免费午餐”工程;突出抓好教育质量提升,中考均分保持全市第一。全民创业深入开展,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000万元,开发创业项目23个,带动就业276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6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农村低保标准从每人每月50元提高到62元,大病救助1088人219万元;率先在宁夏启动实施重度残疾人津贴制度,1328名残疾人得到保障;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保险均超额完成任务,“新农保”参保率84%,“新农合”参合率93%;统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全面启动。新建廉租房230套、经济适用适房和公共租赁房各50套,改造危房1500户。全面推进医药卫生基本医疗保障、基本药物制度、医疗卫生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四项改革”,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5所,城乡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全区妇幼卫生“四免一救助”惠及4535名妇女儿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率和城乡健康教育覆盖率均达到100%;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生政策符合率达到86.73%,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14.5‰和13.6‰以内。认真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全面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创作推出《红寺堡民间传奇故事集》、《红寺堡书法绘画集》等文艺作品,反映生态移民生活的影视作品《罗山脚下》即将公开放映。人事人才工作有序开展,新招录公务员11名,招聘卫生、教育等事业人员166名,提高公职人员津贴补贴200多万元。
(九)加强效能建设,发展保障更加有力。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复人大代表议案3件、建议64件,办理政协委员提案41件;深入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和“小金库”治理工作,加大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力度,清查违规资金11805万元,审减工程造价2687.9万元,政府公信力和群众满意度全面提升。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信访维稳工作,有效化解了一批矛盾纠纷和信访积案。深化“平安红寺堡”创建活动,加快完善城区安全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犯罪,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进一步增强。“五五”普法顺利通过自治区终期验收,全民法制意识明显提高。全面开展食品、交通和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全年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经济损失呈现“两降一平”良好态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民族团结、宗教和顺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集中组织了民兵应急分队外训和教师封闭式军训活动,统一配置了乡镇武装部和民兵连部办公设施;驻宁部队援建植树造林、园区打井、捐书助学等活动纵深推进。突出高效便民,建立了“三财”管理中心、招投标交易服务中心和乡镇民生服务中心,启动运行电子政务和电子监察系统,财务管理、政府采购、民生服务、招投标和政务管理等制度不断完善;以建章立制、强化问责为抓手,加大行政督查、效能问责和廉政建设,形成了促和谐、谋发展的良好氛围。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开展工作,统计、通讯、气象等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各位代表,即将过去的一年,是我们准确把握自治区打造“黄河善谷”的政策机遇,借势而上,全力突破,在抢抓机遇中大干快上的一年;是面对复杂和特殊的发展环境,沉着思考,积极应对,在攻坚克难中大步前进的一年;是紧紧围绕自治区、吴忠市确定的“十二五”跨越式发展目标,谋长远、打基础、抓落实,在加快发展中变化最大、最深刻的一年。一年来,在区委的正确决策和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开展“转作风、强素质、树形象”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全力推进园区建设、加快发展慈善产业,探索形成了明晰的发展思路,全区上下干事创业的激情更加高涨;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和谐惠民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供电、供热、供水和路灯改造、市容整治、残疾人事业等民生项目,民生实事和民生工程办理的更加实惠;我们坚持以落实“两大任务”为抓手,抓项目、争资金,抓建设、促发展,项目建设的投资拉动效应突出显现,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服务和保障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我们坚持狠抓结构调整不放松,工业、农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城镇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实现重点突破,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更加强劲;我们坚持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及社会各界的监督,主动维护民族团结,保持宗教和顺,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保和谐、促发展,全区社会政治大局更加稳定。我们坚持以效能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围绕发展大局、创新发展环境、凝聚发展合力,形成了不甘落后、争创一流的发展局面,政府的执行力、向心力更加增强。
各位代表,即将过去的一年,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精心打造了宁夏弘德工业园,为推动我区慈善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加快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新的战略机遇期。红寺堡日新月异的变化,激情蓬勃的发展,受到了中央、自治区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迎来了各级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聚焦,全面宣传、推介和树立了红寺堡的对外新形象。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心中充满了敬佩与感动,我们感念中央、自治区的亲切关怀与厚爱,感激社会各界的大力帮助与支持,感佩20多万回汉各族人民的不懈创造与无私奉献。在此,我代表红寺堡区人民政府,向辛勤耕耘在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武警、消防官兵和公安干警以及驻红各单位,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红寺堡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成就鼓舞人心,经验弥足珍贵。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地方财力有限,自我发展能力较弱。二是城乡基础设施薄弱,骨干水利设施老化,土地沙化、盐渍化严重,交通城建等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多,加快发展的基础需进一步夯实。三是工业发展水平低,农业产业化规模小、效益不高,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明显。四是贫困、残疾人口比例高,财政发展扶贫资金及“以工代赈”资金覆盖面小、受益率低,扶贫开发任务依然艰巨。五是信访维稳、安全生产等社会管理难度较大,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加快发展任务十分繁重。六是部分干部思想不够解放,创新意识不强,工作作风不实,攻坚克难的劲头不足,等等。为此,转变思想观念,优化发展环境,改变工作作风,提高政府效能,始终是我们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
二、2012年主要工作
2012年,是我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我区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区委第二次代表大会精神,全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培育产业、调整结构、关注民生、维护稳定”为主线,以实施“项目建设年”为契机,以开展“三争双招”活动为抓手,以实现争先进位跨越发展为目标,更加注重以项目为载体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以节水为核心的产业结构调整,更加注重以环保为重点的工业经济增长,更加注重以生态为支撑的新型城市建设,更加注重以民生为核心的社会保障事业,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强力推进全区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为全面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全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3.5‰以内。
实现上述目标任务,必须坚持和把握以下原则:要加快红寺堡的发展、办好人民的事情,必须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锐意进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抢抓机遇,攻坚克难,一切工作围绕加快发展来进行,一切问题依靠加快发展来解决;必须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千方百计上争项目、广辟渠道招商引资,依靠项目和资金拉动经济增长,增强发展后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坚持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营造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必须坚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形成万众一心、狠抓落实的强大合力。
2012年,要重点在以下七个方面实现战略性突破:
(一)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工程”,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上迈出坚实步伐
抢抓机遇争项目。抢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自治区打造“黄河善谷”、“黄河金岸”的政策机遇,把上争项目作为扩大投资的主抓手,坚持任务更重、措施更硬,力争将宁夏弘德工业园基础设施、新区行政中心、宁夏移民博物馆布展、柳泉小城镇、教师周转房和幼儿园、中医院、鲁家窑生态移民村至利红快速通道、红桃高速、标准化体育场、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长廊、中圈塘葡萄种植节水示范等项目列入自治区投资计划,挤进国家项目盘子,使项目保持谋划储备一批、立项启动一批、开工建设一批的梯次跟进格局,进一步壮大主导产业规模,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力争全年上争项目资金突破10亿元,增长33%。
突出重点引项目。突出重点产业招商,全面整合畜、果、菜、煤、风、光、林等优势资源,落实招商责任,优化招商环境,创新招商方式,集中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财源型项目、产业化项目,拉长主导产业链条,壮大特色产业规模;突出重点产业园区招商,充分发挥和扩大产业园区的集聚带动效应;突出招大引强,集中力量引进培育2—4家葡萄榨汁、酿酒、清真牛羊肉加工、蔬菜冷链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进2家以上风光电装备制造及配套产业;突出政策招商,进一步修订完善《红寺堡区“三争双招”工作实施意见》,降低投资门槛,培育洼地效应。力争全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达到30亿元,增长50%。
扎扎实实建项目。全年计划安排重点建设项目35个,计划完成投资38亿元。重点建设乌沙塘综合水源、鲁家窑和马家渠生态移民、东港海逸订单蔬菜等农林水项目,刘家沟湾煤矿、湾岔沟煤矿、嘉泽三四期风电场等工业项目,洪沟大桥、恩红公路改造等交通项目,星级宾馆、综合市场改造等商贸流通项目,人民医院住院综合楼、回民小学、鲁家窑幼儿园等社会事业项目,行政中心办公楼、红寺堡第二水厂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严格实行“一周一督查、一月一调度、一季一通报、半年一考核、年终总验收”的督查推进机制,突出加强重大项目的跟踪管理,确保把每个项目都建成经得起检验的精品工程。
(二)坚定不移地实施“农业增效工程”,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上迈出坚实步伐
加快推进设施农业基地化建设。结合自治区“100个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快“节水、高效、优质、生态”现代农业发展。继续巩固提升城东现代林果产业基地,加快推进乌沙塘日光温室园区续建工程,重点抓好龙泉、柳泉、杨柳、梨花等村大拱棚和沙草墩、玉池等村小拱棚示范基地建设。按照“龙头企业+经济合作组织+农户”的模式,采取租赁、转包的方式,加快陈老大果蔬冷链体系、订单蔬菜基地和东港海逸万亩蔬菜基地建设,规模流转土地1万亩,带动新建灰家窑、玉池、柳泉、杨柳、大河、梨花等6个千亩露地蔬菜基地,全区新发展设施农业2.5万亩、订单农业1.5万亩。
加快推进葡萄产业标准化生产。紧抓自治区发展贺兰山东麓百万亩葡萄长廊的机遇,规划建设“一园一城两镇”葡萄产业基地。以中圈塘葡萄展示园、肖家窑万亩葡萄酒庄文化园为载体,打造集葡萄种植、葡萄酒加工、葡萄生态旅游为一体的体现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的葡萄产业园区;按照长远规划、分期实施和功能齐全、有序发展的原则,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城区葡萄酒主题文化城;采取“整村推进”和“企业带动、大户联动”的模式,科学规划建设柳泉乡和新庄集乡集葡萄种植、储藏、加工为一体的葡萄文化小镇。年内新增葡萄5000亩,总规模发展到11.6万亩;新建城南万亩林场葡萄育苗基地1000亩,全年葡萄鲜果采摘量达到1.2万吨。
加快推进草畜产业科学化发展。以建设正鑫源饲草料配送中心为载体,继续抓好壹加壹、友信、天源等养殖基地设施完善和补栏扩量,新建黄羊滩、鲁家窑、朝阳3个百头规模养殖村,配套建设鲁家窑、大河、新庄集3个饲草料配送中心和标准化养殖暖棚2000座、青贮池3万立方米、肉牛改良点3个;争取新建城东召远万头肉牛养殖基地和清真牛羊肉加工基地,逐步形成集养殖、加工、流通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全区肉牛、肉羊存栏量分别达到5万头和3万只,秸杆青贮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肉牛冷配改良覆盖面达到70%以上,动物耳标佩带率、免疫率均达到100%,初步实现科学饲养、良种繁育和科学化经营的目标。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薯豆良繁体系建设步伐,建成灰家窑2.5万亩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加快农村能源推广建设步伐,新建沼气池1500座、推广太阳灶1000台,建成沼气服务点15个,农村能源入户率达到54%以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20万亩,建立配方肥标志性示范区3万亩;组建农机化作业队2个,建立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点1万亩。加快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创建自治区级示范合作社6家,培育吴忠市级规范化合作社8家;加快地域特色产业开发,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5个以上,申报注册“龙泉牌”甜瓜品牌。
(三)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扩规工程”,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上迈出坚实步伐
抓好重点工业经济。围绕打造产业集群,扩充经济总量,全力确保宁夏发电集团红寺堡50WMP光伏发电,嘉泽风电一期、二期,卢草井沟煤矿年产60万吨煤炭开采,罗花崖煤矿年产45万吨原煤开采,科冕1万吨葡萄酒灌装生产线等重点项目投产达效;加快山水钢结构综合基地、陶土干挂板及保温耐火材料生产、宁夏弘德彩印包装等续建项目进度;力促宁夏发电集团风机检测维修、中石油宁夏石化公司编织袋生产、宁夏深中天然气开发、大型预应力水泥制管厂暨砼拌和站二期、三期,大唐国际风光互补发电一期、二期和热电联产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力争年内完成工业投资60亿元,新增工业产值5亿元。
抓好工业园区建设。按照“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的思路,争取政策扶持和项目支持,继续完善园区规划、功能布局,加强宁夏弘德工业园、红寺堡工业园、太阳山工业园和土坡矿区等“一区三园”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争取将宁夏弘德工业园列入全国未利用地先行试点区,打造成宁夏风机检测维修和清真快餐食品配送基地,力争全年“一区三园”项目投资突破50亿元。坚持以节能降耗和保护环境为目标,大力培育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红寺堡污水处理厂改造步伐;严格新建项目环评管理,坚决管住新增排量,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抓好企业发展服务。全面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动员全区上下聚焦工业、服务工业、发展工业,调动各种要素促进工业增长。认真落实国家、自治区各项扶持政策,及时协调解决工业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保证企业正常生产。按照“抓大不放小”的原则,对已建企业实行区四套班子领导挂任督办,每个项目落实跟踪服务人员,为项目运作的前期、中期、后期实行“全过程”服务,力促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对只圈地不投资、不建设的项目,坚决收回土地,盘活闲置土地资源。注重创新思维,打破融资难的“瓶颈”,采取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制度,鼓励企业加大社会融资力度,确保全区工业经济健康发展。
(四)坚定不移地实施“统筹城乡发展工程”,在提升区域竞争实力上迈出坚实步伐
扎实推进“大县城”建设。按照“大县城”建设布局,实施“北建南扩”战略,城北启动生态主题公园、火车站站前广场建设工程,实施新区1.3公里市政道路和给排水、路灯配建工程,建设法院审判综合楼、人武部民兵训练中心、检察院技侦大楼、公安分局指挥中心和行政中心办公楼;城南将团结、红海、红关等村整体扩入“大县城”建设规划,实施“三纵三横”主干道和路灯亮化、屋顶太阳能采暖等建设工程;城区东、南出入口实施绿化、亮化、美化综合改造工程。年内城区南扩面积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到15.7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5万人,城市化率提高到20%。加快综合市场改造、中水利用等工程建设,实施黄河路、人民街、文化街等改扩建道路提升工程;加强市容市貌整治和旧城区改造步伐,扩大提升城镇服务功能。
扎实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把水利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加大节水灌溉、灌区改造、流域治理和农村饮水安全等项目争建力度,加快实施鲁家窑、马家渠供水水源工程,乌沙塘设施农业、肖家窑特色农业等节水灌溉工程和上源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综合示范工程;扎实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会战,改善灌溉面积5.3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万亩、补灌面积1.7万亩,实现亩均节水20%、增产10%的目标,打造“以水定产、以调增效、以节保供、以转促配、以联补缺”的节水型示范区。启动实施30万亩自治区级基本农田示范区项目建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配合做好宁夏弘德工业园道路和利红快速通道建设项目,实施恩红公路、洪沟大桥等新建、改造项目,新(改)建杨柳至菊花台和鲁家窑生态移民项目区等乡村道路90公里,争取土坡矿区公路立项建设,全面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加快鲁家窑和线驮石矿区110KV变电站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电网结构。
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以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为契机,重新规划城乡空间布局,着力打造“一区三部”经济发展格局,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和公共资源均等化配置。城区以新民街道办事处为轴心,依托公共资源优势,打造商贸流通和创新社会管理示范基地;中部以红寺堡镇、大河乡、柳泉乡为重点区域,加快培育发展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南部新庄集乡以发展节水农业和草畜产业为突破口,打造科学养殖和节水示范基地;东部太阳山镇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稳定移民定居水平、培育绿色环保工业为目标,建设新农村示范基地和大型工业企业发展基地。
扎实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继续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和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大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治理力度,加强封育禁牧、森林草原防火工作。继续发挥“军地合力”,加快实施新区、城南万亩林场二期、滚红高速连接线二期、红柳沟生态园等绿化工程,全年完成人工造林2万亩、新增园林绿化1680亩,新建红枣、枸杞等经济林4000亩,退耕还林补植补造2.7万亩,全区林木覆盖率提高到10.4%。全面深化盐兴公路、黄同公路、滚新公路两侧村容村貌综合整治,完成大河乡、新庄集乡14个行政村和生态移民项目区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程;支持新庄集乡创建自治区级生态乡镇,红海村创建自治区级生态村。
扎实推进生态移民工程建设。继续坚持把生态移民作为一号民生工程,严格按照项目建设“四制”要求,加快推进鲁家窑生态移民项目区农田水利、人畜饮水、道路硬化、供电、村部、卫生室、文化广场、设施农业基地和燕宝小学等建设工程,确保于明年5月底全面完成首批1442户6300人的搬迁安置任务。全面启动马家渠项目区生态移民工程,确保于明年年底完成移民搬迁安置任务。继续做好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维修、管护等后续工程,整理完善各类档案资料,全面做好迎接国家终验准备工作。
(五)坚定不移地实施“服务业提升工程”,在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上迈出坚实步伐
突出发展商贸流通业。继续实施“万村千乡”、“现代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和“家电下乡”等工程,启动柳泉、大河、南源等中心集镇建设,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启动汽车销售维修中心和综合市场、罗山商城、建材市场、清真牛羊肉屠宰市场等改扩建工程,完善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成红寺堡购物中心,培育电子、服装、食品、居饰、餐饮等商务业态,激发商贸零售市场的竞争活力;建成罗山宾馆贵宾楼和星级商务宾馆,提升区域接待服务能力。加快发展粮油配送、文化娱乐、社会保障、法律咨询等传统服务业,促进商贸流通现代化。力争全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3.2亿元,增长11.5%。
突出发展特色旅游业。围绕打造宁夏重要的国防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建城北军事主题公园和航空航模表演基地。围绕打造红色民生旅游区和扬黄灌溉生态旅游带、罗山生态文化旅游带、新能源观光体验带“一区三带”旅游产业,加快移民旧居保护性开发,启动罗山生态旅游和农林飞播基地项目建设,规划新建团结村民俗生态旅游基地,配套完善新庄集“王家大院”基础设施,加快城东现代林果产业和“农家乐”基地建设,培育发展采摘、观光、休闲旅游业。年内新组建1家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旅行社;成功举办第二届宁夏(红寺堡)航空旅游节,进一步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力争全年旅游接待突破5万人次以上。
突出发展金融服务业。对接争取宁夏银行、黄河银行等金融机构和中介组织来红设立分支机构,扩大金融贷款利用规模;继续完善嘉荣、飞亚等融资担保机构,改善服务“三农”及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环境;启动实施10个行政村“千村信贷·互助资金”金融创新扶贫工程。力争全年带动信贷资金2亿元以上。继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格预算管理,合理安排资金,重点加大对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培育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保障力度,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全年公务开支“零增长”。继续强化税收征管,优化纳税服务,统筹非税收入,推动财政收入持续增长,确保全年地方级税收收入达到8000万元以上。
(六)坚定不移地实施“社会事业繁荣工程”,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迈出坚实步伐
着力加强扶贫开发工作。按照自治区建设扬黄灌区扶贫开发“农业生态区”的总体规划,加快实施产业带动万元增收致富、教育培训和计划生育、区域中心城市带动、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扶贫工程,每两年建成2个产业扶贫示范村,每年扶持600户产业扶贫示范户。加快实施“闽宁合作”对口帮扶和社会扶贫工程,坚持资金与项目并行的原则,全面推进节水农业、慈善产业、旅游产业、工业经济、城镇建设、文化建设等扶贫开发,着力加强科技、教育、卫生、劳务和清真穆斯林食品、用品开发生产等对口协作,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着力抓好科技和人才工作。扎实开展“自治区农业科技示范县”创建活动和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全面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和生态移民技能培训工程,年内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2万人次以上;补充完善红寺堡农网、宁夏农业新时空网、“12316”农业公益性服务专用号等信息平台,新建4个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以自治区实施“塞上英才”工程和“国内引才312计划”为契机,继续深化与北方民族大学的“校地合作”,启动科技研发、教育实训、产业开发、社会实践和技术咨询等“人才培养工程”,推动经济与科技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
着力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完成三中、回小、鲁家窑燕宝小学、大河乡一小、柳泉乡幼儿园、鲁家窑幼儿园等建设项目;抓好教师周转房和“校安工程”、“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建设,争取柳泉乡中心学校纳入“百标工程”项目学校。推进高中教育内涵发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稳步发展,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两基”、“普高”普及指标稳定,学前一年普及率达到95%,城区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达到85%。重视抓好“校车安全”管理;深入开展学生军训和以普及航模知识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年”活动;继续实施“三免一补”、“营养早餐”和“免费午餐”工程,确保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着力提升卫生计生服务水平。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药品“三统一”制度,健全覆盖城乡范围的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全面抓好人民医院急救中心、住院综合楼、卫生监督所和10所标准化村卫生室项目建设,配套完善人民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和妇幼保健医疗设备;全面开展医德、医风、医技、医患整治活动,启动实施名医、名师、名院长“聘用制”和医护人员“岗位试用制”,切实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努力改变群众“看病难”和“难看病”的现状。全面落实10类4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行动长效机制;严格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加快实施“少生快富”工程,继续开展“百日攻坚”活动,确保全年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6‰以内,政策符合率达到84%以上。
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为重点,抓好统筹城乡居民“两险”和生态移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确保全年“两险”参保率分别达到80%和93%以上。全面实施“社会保障卡”和“一档多制”管理制度,扎实开展“社保政策进万家”活动,不断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争取老年活动中心立项建设,逐步健全和完善基层社保网络。推行重度残疾人津贴、高龄津贴保障制度,逐步完善“残有所依”和“老有所养”的社会保障体系;新建廉租房100套、经济适用房70套、公共租赁房100套,逐步实现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有所居”的目标。
着力推动全民创业工程。注重从技能培训、小额信贷、项目资金等多渠道促进就业和扶持创业,全年新增小额担保贷款4500万元以上,培养小老板20人,城镇新增就业岗位500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万人次,其中残疾人就业20名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努力将宁夏弘德工业园、爱德福利制衣厂打造成独具区域特色的全民创业孵化基地。大力开展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建设,进一步推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继续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推动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全年组织劳务培训2万人以上,实现劳务收入2.6亿元以上。
(七)坚定不移地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在推进和谐红寺堡建设上迈出坚实步伐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家庭“六进”活动,大力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四德”建设,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健全村民自治和社区居民自治制度,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加强民兵预备役队伍建设,认真做好双拥优抚和征兵工作;加强基层民兵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夯实国防动员体系,确保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
加强“平安创建”工作。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制,加快推进公安信息化、执法规范化以及和谐警民关系建设,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加快解决移民群众“迁户难”、“两头跑”的问题,规范户籍和人口管理。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严厉打击非法宗教势力。深入推进“六五”普法,建立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配合的纠纷解决机制,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深入持久地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和领导干部“大接访”活动,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逐级健全安全监管机制和安全生产责任制,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坚持不懈地抓好道路交通、矿山、危险化学品、建筑、公众聚集场所、农产品质量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安全监管;全面健全应急反应救援体系,加强气象、地震、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加强和谐文化建设。深入挖掘移民文化资源,加强红寺堡文化产业的开发和培育。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完成宁夏移民博物馆布展;注重加强文艺创作和文联工作,大力开展“文艺下基层服务活动”和广场文化活动,组建成立红寺堡文化艺术团,培育1-2个社区群众文化示范队伍,加强城乡和谐文化建设。继续完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争取实施国家标准化体育场和文化馆、图书馆项目建设,启用大河乡、新庄集乡农民健身工程,举办红寺堡区首届运动会,丰富干部群众文化体育生活。
三、履职尽责,勤政务实,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各位代表,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对区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将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打造勤政务实、廉洁高效、群众满意、团结和谐的一流团队。
(一)致力发展,建设务实政府。以推动发展为己任,增强与时俱进的发展意识,营造敢于创新、敢于创业的良好氛围。继续开展“转作风、强素质、树形象”活动,完善对重点工作、重点项目的交办、催办、督办、查办工作落实机制;继续实行重大项目、重点工作领导分包、部门领办责任制,强化督查考核,推动自治区、吴忠市和区委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二)敢于负责,建设责任政府。全面完善目标责任考核制,细化工作目标,逐项逐件分解、逐季逐月考评,使每一项工作都有明确指标、完成时限和基本要求。健全完善奖惩激励机制,奖勤罚懒,推进工作。强化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形成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钱的长效机制,提高行政效能,确保以风清气正的良好政风、行风赢得发展先机。
(三)转变职能,建设服务政府。深入开展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发展环境活动,树立政府部门就是服务窗口的理念,坚决查处“肠梗阻”、推诿扯皮、拖拉涣散现象。坚持把“人民”二字始终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行动上深入群众,在工作上依靠群众,始终以一流的态度服务于民,以一流的工作取信于民;坚持以公众对服务的满意度来评估政府绩效,转变政府职能,简化办事程序,建立落实政府责任的公共行政范式。
(四)讲求团结,建设合力政府。始终把区政府的工作置于区委领导和区人大、政协的监督之下,认真贯彻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及时主动地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积极配合做好人大代表的视察、检查工作;突出加强与政协的对接制度,围绕我区发展稳定全局工作、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互动效应。高度重视人大、政协议案、建议和提案的办理,加强跟踪督办力度,提高办理时效质量,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五)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严格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许可程序,强化对许可行为的监督。认真贯彻《行政复议法》,切实加强政府法制建设,坚持依法管理、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履行职责,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不断提高政府及组成部门依法行政水平。
(六)勤政自律,建设廉洁政府。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从思想上、源头上、体制上预防腐败。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勤俭节约,反对浪费。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履行职责,勤政为民,严格行政行为规范和准则,始终用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奋斗成就伟业,劳动创造生活,和谐增进福祉。我们又站在了新世纪“十二五”规划新的起跑线上。面对新形势,我们豪情满怀;憧憬新蓝图,我们意气风发;实现新目标,我们信心百倍。让我们在自治区、吴忠市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团结拼搏,大干快干,科学发展,为建设生态、健康、和谐、富足、宜居的红寺堡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红寺堡扶贫访问之感
温 暖 心 灵 ——红寺堡扶贫访问之感
2011/11/18
李彦旭
今天,我觉得我去到了银川的另外一个“天堂”,让我感触很深很深。上午的“红寺堡希望小学”捐赠,参观,家访活动。开始看到的是小学生们好奇,防备的眼神;随后的是害羞,更多的是受到被肯定和鼓励之后表现出的开怀大笑,手舞足蹈。最后超出我的意料,除了感动的欢呼,小孩子们还给我们送了感谢信:
姐姐(哥哥),你还记得我吗?你记不得我了。我记得你,你是北方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的XX姐姐(哥哥)。今天见到你很高兴,和你一起玩很开心。姐姐(哥哥)一定要来啊!我很想你…….下午到菊花台村,残疾人家的走访,以及村中“阳光家园照料中心”的参观。看到简陋的家具,迷茫的神情,就不知说什么了。再看到老人和小孩的身上,只有那单薄、陈旧的衣服,一阵阵泪水就快出来了。我会一辈子记得这么痛心的一幕:20岁的不会说话的花季少女,那包含了期待、向往、感谢、无奈的一笑。让我心中不禁充满了酸辛,痛楚!
回去的路,心情是沉重的,肚里有说不完的感慨,但嘴巴真是不想说一句话。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权利,而在这儿——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区,该有的没有,不该有的却有了外壳。没有义务规定属于自己的教科书,没有一张像样的写字桌,没有能够装下作业本的书包;而摆设了电冰箱,只是用来放一下茶叶等副食品;有了烤炉,但不是每天都能烤火,暖身子。
但是,真的要向他们致敬,学习他们良好的心态,积极地面对发生的一切,微笑着继续。
一个再强悍的人,总会有累的时候,何况是在这样不能吃饱肚子的地方,这是一个刚出生的婴儿,特别需要好心人的关心。需要一个真正的能帮助做引导的组织,带着他们把开头的基石大结实了,把他们的心灵安抚好了。一句话: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大学生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一部分,早早应该走出校园,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看看,想想。深深感受一下生活在水深火热那贫穷的环境中,人们是怎样生存的。他们的精神,是否值得传扬;他们的付出,是否值得的肯定;他们的心灵,是否需要鼓励与支持。
俗话说:人穷志不穷,但这个“志”是会被生活中的磨难所消减的,是特别需要家人、朋友、远亲近邻、邂逅人不时的关心,无论是一个手势,一声问候,一个眼神,都会产生无穷的力量,促进他们继续往前,激发潜力。
有才的大学生很多很多,但生活在21世纪的90后,是因为衣食无忧,还是环境安定,有德的学生表现出来的不是很多。大家变得陌生,冷漠,互相之间很疏远。更不要说去关心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人。
是的,有一点是要承认的,我们每每看到一个荒凉的环境,会害怕;听到一个凄惨的故事,会落泪。但只是被触动了心灵,并没有为此做出任何行动。怜悯之心,人皆有之,人是有情感,会感动,会感谢的,需要群居的组织。
所以,我想说,不要摆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生活态度。眼前的生活是得珍惜,更多的时间是需要我们忆苦思甜,去回味那先辈们打拼的艰辛,和关注正在奋斗的人们。做到:
有才识更有品德
见了困难,力所能及伸出援助之手 有心地留意周围人的动态,学会倾听 完善自身的综合能力,做一个有能力的好人 懂得外在的物质满足,升华内心的精神享受
少一点私心,多一点付出;减一分身价,加一分和谐
第五篇:红寺堡概况(小文档网推荐)
目
录
红寺堡区基本概况„„„„„„„„„„„„1 经济发展„„„„„„„„„„„„„„„„„4 农业„„„„„„„„„„„„„„„„„„„5 林业„„„„„„„„„„„„„„„„„„„7 水利„„„„„„„„„„„„„„„„„„„8 工业„„„„„„„„„„„„„„„„„„„9 工业园区„„„„„„„„„„„„„„„„„11 财政金融„„„„„„„„„„„„„„„„12 土地„„„„„„„„„„„„„„„„„„„14 城市建设„„„„„„„„„„„„„„„„16 交通运输„„„„„„„„„„„„„„„„17 教育„„„„„„„„„„„„„„„„„„„18 医疗卫生„„„„„„„„„„„„„„„„20 人口和计划生育„„„„„„„„„„„„„22 文化体育„„„„„„„„„„„„„„„„23 旅游„„„„„„„„„„„„„„„„„„„24 民政„„„„„„„„„„„„„„„„„„„27 劳动和社会保障„„„„„„„„„„„„„29 机构和人员编制„„„„„„„„„„„„„30 基层组织政权建设„„„„„„„„„„„„31 民族宗教„„„„„„„„„„„„„„„„32 乡镇概况„„„„„„„„„„„„„„„„33 红寺堡区基本情况
红寺堡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贯彻落实国家“八七”和自治区“双百”扶贫攻坚计划,为从根本上解决宁南山区贫困群众脱贫问题建设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的主战场,也是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扶贫开发区。1995年12月国务院批准立项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工程规划搬迁安置宁南山区贫困群众100万人、配套开发水浇地200万亩、投资30亿元、利用6年时间建设,简称“1236”工程。1997年12月经国家计委批准建设宁夏扶贫扬黄灌溉一期工程,1999年1月正式开工建设。2009年9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吴忠市红寺堡区人民政府。目前,已开发水浇地47万亩,搬迁安置宁夏南部山区海原、西吉、原州、隆德、彭阳、泾源、同心、中宁等八县区贫困群众近20万人,其中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7%。行政区划总面积2767平方公里,现辖4个乡镇、53个行政村和2个城镇社区。
地理位置
红寺堡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的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05°43'45“-106°42'50”,北纬37°28'08“-37°37'23”。北临吴忠市利通区和青铜峡市、灵武市,南至同心县,东至盐池县,西北与中宁县接壤。北距首府银川市127公里,南距固原市220公里。西距兰州36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境内盐兴公路、福银高速、定武高速3条省道和黄同公路、滚新公路、恩红公路3条县道纵横交错,太中银铁路和滚红高速公路途径红寺堡城区。地理位置
红寺堡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的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05°43'45“-106°42'50”,北纬37°28'08“-37°37'23”。北临吴忠市利通区和青铜峡市、灵武市,南至同心县,东至盐池县,西北与中宁县接壤。北距首府银川市127公里,南距固原市220公里。西距兰州36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境内盐兴公路、福银高速、定武高速3条省道和黄同公路、滚新公路、恩红公路3条县道纵横交错,太中银铁路和滚红高速公路途径红寺堡城区。气候条件
红寺堡地势南高北低,西靠烟筒山,东南接大罗山,北有牛首山,平均海拔1240米-1450米,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常年干旱少雨,降水量少、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无霜期短。多年平均降水量251毫米,降雨多集中在7-9三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2.4%。多年平均蒸发量2387毫米,为降水量的9倍多。多年平均相对空气湿度为52%。多年平均气温8.7℃,气温日较差13.7℃,全年>10℃积温可达3200℃以上,全年日照时数2900~3550小时,是我国太阳能较丰富的地区之一。太阳辐射强度为148.9Kcal/cm2,无霜期为165d-183d,非常适合作物生长。大风日数25d,多年平均风速2.9m/s~3.7m/s。风能、光热资源十分丰富,土壤透气性好,盛产小麦、玉米、葡萄、枸杞、中药材及其它经济作物。水资源
红寺堡灌区范围内无可以利用于灌溉的地表、地下水源,年均地表径流量为5mm,地表水资源总量为0.14亿m3,由降水产生,多集中在7-9月份,农作物生产需水量有限。地下水总量为0.08亿m3/年,地下埋藏深度达150m,单井涌水量不足300m3/d,矿化度为3g/L以上,地下水除沙泉水源地水质较好,主要用于人畜饮水水源外,其余均无开发利用价值。红寺堡区灌溉用水由红寺堡固海扩灌三干渠提供,该干渠设计流量为25m3/s,设计灌溉面积75万亩。
矿产资源
红寺堡有丰富的煤炭、白云岩、石灰石、石膏、石英砂、石油、煤层气、铜矿等矿产资源。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太阳山、土坡等地。其中:土坡矿区的煤炭地质储量2.64亿吨,可采煤层为无烟煤、贫煤,适合炼焦配煤及高热质动力煤。其它5个井田(刘家沟湾煤矿0.30MT/a,罗花崖煤矿0.45MT/a,芦草井沟煤矿0.60MT/a,湾岔沟煤矿0.30MT/a,大井沟煤矿0.30MT/a)预计年产原煤195万吨。太阳山矿区煤炭资源储量127亿吨,以生活用煤和动力煤为主;冶镁白云岩储量约18亿吨;石灰石的远景储量约49亿吨;石膏的探明储量7994万吨。另外,石英砂、石油、煤层气和铜矿的储量丰富。南川乡有较丰富的电石灰岩,质量好,出露条件优越,宜露天开采,为中型矿床。建筑石料主要分布在石炭沟的黑阴山和太阳山镇石板泉地区。建筑用砂主要分布在皮条沟、鲁家窑地区。截止2008年年底,12家砖瓦粘土企业资源储量为126.43万立方米,2家石料企业资源储量为22.3万立方米,4家建筑用砂企业资源储量为9.58万立方米。经 济 发 展
红寺堡开发建设十年来,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按照“边开发、边搬迁、边建设、边发展”的思路和“搬得来、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狠抓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4—2009年,红寺堡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2.33亿元、3.05亿元、3.39亿元、4.07亿元、4.91亿元和5.53亿元,年均增长18.9%,增速高于自治区平均水平。2009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16元;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50:17:39逐步调整为2009年的42:24:36。2009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5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5700万元。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新能源、煤炭、热电、冶金为主的工业经济开始起步;2009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075万元,是2005年的2.55倍,年均增长46.6%,财政供养能力明显提高;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7亿元,年均增长43.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亿元,增长2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87元,年均增长11.9%。农民人均纯收入3030元,年均增长12.7%。农
业
红寺堡区紧紧围绕“3211”产业发展,依靠“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科技驱动,项目推动,企业(协会)带动”,通过建基地、抓示范、促流通,推动设施农业、黄牛养殖和菜用马铃薯产业上规模、上水平,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生产方式经历了由雨养农业向灌溉农业、灌溉农业向现代农业的两次根本性转变。2009年,红寺堡区农作物播种面积45.31万亩,粮食播种面积35.84万亩,粮食总产达12164.39万公斤。其中春小麦3.96万亩、玉米18.39万亩。种植马铃薯11.61(其中覆膜种植3.2万亩)万亩,其他经济作物7.72万亩。肉牛饲养量达到6.02万头(存栏3.25万头),羊饲养数量38.16万只(存栏27.6万只),猪饲养量2.55万头(存栏1.3万头),禽类饲养量32.2万只(存栏14.4万只)。红寺堡区立足扬黄灌区水资源相对短缺这一实际,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以发展节水、优质、高效农业为主攻方向,计划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发展葡萄30万亩、以红枣为主的经果林20万亩、设施农业10万亩、黄牛饲养量达到10万头的“3211”产业发展思路,打造宁夏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宁夏中部干旱带节水生态示范区。
经过几年的大力发展,“3211”优势特色产业初具规模。截止2009年底,建成5个设施农业示范园、19个大小拱棚示范区和5个规模化养殖园区(场)。累计发展标准化设施农业5.45万亩,其中:日光温室1.35万亩、大拱棚2.6亩、小拱棚1.5万亩。黄牛饲养量达到4.17万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来自“3211”产业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林
业
红寺堡历届党委、政府按照“南保水土北治沙,扬黄灌区林网化”的总体思路,以“打造绿色红寺堡”、创建“自治区园林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区”为目标,大力实施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天然林保护、城北生态造林绿化工程、滚红高速和盐中高速公路两侧绿化工程、城南万亩生态林场等绿化工程建设,举生态旗,打环保牌,走绿色路,精心打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罗山大生态经济圈”。基本实现了“沙逼人退”向“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截止2010年春季,累计完成人工造林面积129.1万亩。其中:防护林13.2万亩,经济林24.2万亩(其中葡萄11.6万亩、经果林12.6万亩),退耕还林23.8万亩,荒山造林58.4万亩,封育9.5万亩。行政区划调整后新接管林地26.31万亩,林地总面积达到155.4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3.66%,林木绿化率达到34%,土地沙化治理比例达到40%,农田林网化率达到85%,村庄绿化率达到85%,城市公共绿地12.09万平方米,城区绿地率31%,绿化覆盖率35%,城区人均公共绿地9平方米,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达到12.7立方米,林业产业基地面积达到11.6万亩,林业总产值达到 3300万元。水
利
红寺堡区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灌溉用水由红寺堡三干渠提供。该干渠设计流量为25m3/s,设计灌溉面积75万亩。红寺堡灌区水利骨干工程包括扬水泵站和扬水干渠,共布置主支级泵站14座,总扬程299.05米,累计净扬程266.35米。总装机容量10.16万KW。红寺堡区主要从红三干取水,分红三干6-46支、红四干2-8支、新庄集支干渠、海支塘支干渠、新圈支干渠和固海三干渠长三支干渠六个片区。共建设扬水干渠5条97.69Km,支干渠10条165.9千米;支渠203条403.4千米,斗渠1131条576.5千米,分斗渠3266条1324千米,建筑物6284座。
红寺堡区累计建设蓄水池10个,共计227万m3。供水工程有10个,主要包括:红寺堡西部供水工程,红寺堡中部供水工程,红寺堡四干渠生态移民供水工程,新庄集四支干高低口生态移民供水工程,新庄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部团结等村农村饮水安全入户工程,红崖-新圈生态移民供水工程,新庄集一、二、三支干生态移民供水工程,石炭沟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套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日供水能力8000吨,供水覆盖率达100%,自来水入户率达85%以上。
红寺堡区农田灌溉总面积44.73万亩,其中:红寺堡扬水灌区42.77万亩,固海灌区1.96万亩,水利厅分配给红寺堡区的年供水指标为1.88亿立方米。工
业
红寺堡区依托风、光、国有荒地和“3211”农业优势特色资源,以“两大工业园区”为发展平台,重点发展以光能、风能为主的新能源产业,煤炭资源开发,以葡萄酿酒、清真牛羊肉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等“四大产业”。目前,已引进建设银仪风电100WM、中国国电50WMP的光伏发电,泰山阳光、陕西瑞能煤炭开采,科冕葡萄酿酒、老马清真食品、壹加壹农牧科技、瑞峰葡萄榨汁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型预应力水泥制管厂暨商品砼拌合站工业项目。截止2009年底,红寺堡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5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5700万元,同比增长64%。
中国国电集团投资建设的太阳山镇石板泉片区300MWP光伏发电项目占地面积4.38万亩,计划总投资60亿元,分三期进行,预计2015年全部投产;宁夏发电集团投资建设的长山头10MWP风力发电项目已投产运营,鲁家窑50MWP光伏发电厂项目占地面积300公顷,计划总投资12.2亿元,计划2010年年底前建成投产。陕西瑞能公司投资建设的石炭沟煤矿已建成投产,年产原煤15万吨。泰山阳光芦草井煤矿已基本建成,通达公司罗花崖煤矿、远洲矿业刘家沟煤矿正在建设,湾岔沟煤矿和大井沟煤矿尚未开工。
科冕葡萄酒厂总投资4.6亿元,建设年出产能力5万吨的葡萄酒加工生产线;瑞丰葡萄榨汁厂总投资2200万元,年产1.2万吨葡萄榨汁及灌装;卓德酒厂投资2.4亿元,建设年产2万吨葡萄酒生产线,目前处于基础开挖阶段;老马清真食品厂总投资6000万元,建设一期火锅底料、牛肉酱、香辣酱深加工及储藏工程和二期牛羊屠宰加工及辣椒发酵晾晒车间。总投资1亿元的大型预应力水泥制管厂暨商品砼拌合站项目计划于9月底建成投产。工业园区
红寺堡工业园区
位于红寺堡镇东北角,滚新公路以东,综合市场以北,占地1平方公里。2006年5月,红寺堡工业园区被国家发改委和国土资源部审核批准为自治区级工业园区。该园区依托红寺堡“3211”特色农业资源,引进建成以葡萄酿酒、清真牛羊肉加工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园区。
太阳山工业园区
位于太阳山开发区东南角,距吴忠市区80公里,盐池县90公里,同心县110公里,红寺堡城区50公里,东至211国道,南至同心路,北至罗山路,西距经三路200米,南北宽约4公里,东西长约3.4-4.4公里,规划总面积14.23平方公里。该园区依托丰富的煤炭、金属镁、白云岩等矿产资源,大力发展能源化工等重工业。
土坡工业园区
位于大河乡西南部,是以煤炭资源开发为主的工业园区。土坡矿区面积为32.55平方公里,煤炭地质储量2.64亿吨,主要可采煤层为无烟煤、贫煤,适合炼焦配煤及高热质动力煤,尚属于市场紧缺煤种。2007年4月,自治区发改委批复将土坡矿区划分为5个井田,总规模年产195万吨原煤。目前,5个标段分别由4家企业投资建设,其中泰山阳光芦草井基本建成,通达公司罗花崖、远洲矿业刘家沟正在建设,湾岔沟、大井沟煤矿尚未开工。另外,石炭沟煤矿不在线驮石矿区规划之内,目前已经建成投产。财政金融
红寺堡区财政工作按照“以人为本、民生为重、促进发展”的工作思路,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及争取项目力度,加强税源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努力构建公共财政体系框架,在“保运转、保稳定、保重点”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构建“和谐红寺堡”建设;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规范财政资金管理,使财政收支规模不断扩大,为实现全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做出了贡献。
2009年,财政总收入为57710万元。其中:自治区专项资金收入44618万元,体制性补助收入6792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075万元,基金预算收入完成2225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完成2120万元,非税收入完成1955万元。一般预算支出预算26044万元,全年实际完成45412万元,同比增长36%。基金预算支出2123万元,全年实际完成3858万元,同比增长156%。
红寺堡区现有红寺堡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红寺堡支行和邮政储蓄银行红寺堡支行三家金融机构7个营业网点,其中:农村信用社4个网点,邮政储蓄银行2个网点,农业银行1个网点。截至2010年8月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8232万元,其中:信用社存款余额27732万元;农业银行存款余额24402万元;邮政储蓄银行存款余额6098万元。辖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6473万元,其中:信用社发放31657万元;农业银行贷款余额3756万元;邮政储蓄银行贷款余额1060万元。土
地
2009年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表明:红寺堡区土地总面积199781.38公顷300万亩。其中:耕地47.5万亩(水浇地41.1万亩、旱耕地6.4万亩),园地2.3万亩,林地61.3万亩,荒草地159.2万亩,建设用地17.7万亩(交通运输用地3.6万亩、水利设施用地4万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0万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中,建制镇1.4万亩,工矿0.3万亩,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0.2万亩,村庄8.1万亩;村庄用地中,农民住宅用地1.5万亩,乡村公益建设用地0.7万亩,乡村建设预留地5.9万亩。
农村土地利用状况
2009年农村土地承包登记结果显示:红寺堡区现有农村村民37360户、166672人,实际占用土地394454.3亩,包括农村村民指标外占用土地42779.56亩。其中:农村宅基地35095宗,水浇地实际保有量394237.3亩(包括盐碱地11277.8亩、沙化地2209.4亩、新开地23266.4亩、撂荒地7734.5亩),农业开发用地95161.29亩,设施农业用地总量7017.56亩,养殖园区用地总量2784.35亩,水利设施用地总量19380.15亩,交通运输用地总量28731.4亩,机关团体用地总量1475.79亩,公共设施用地总量87.5亩,宗教用地总量750.1亩,殡葬用地总量2510亩,商服用地总量428.81亩,工业用地总量70.75亩,临时用地总量86.49亩,采矿用地总量4317.23亩,林地总量65.74万亩,草地总量93.51万亩,未利用地总量82.35万亩。
城镇土地利用状况 最新城镇土地清查数据表明:住宅用地995.9亩,共建设住宅小区35个。其中:平房小区27个,楼房小区8个。机关团体用地总量1822.51亩,宗教用地总量135.65亩,交通运输用地总量858.74亩,公园与绿地总量1901.55亩,商服用地总量2046.93亩,工业园区用地总量1500亩,储备土地11030.05亩。
自2008年以来,红寺堡区共上报中北部土地开发整理、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整理、矿山环境治理、地质灾害防治等4大类、20个分项目,估算总投资6.2亿元,落地资金达1.6亿元。累计完成土地开发2.31万亩,整理农村土地3.58万亩,投资2411万元,土地开发利用富有成效。城市建设
红寺堡城市建设从荒漠中起步。开发建设以来,红寺堡严格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坚持“国家扶持,政策吸引,优质服务,前景鼓动”的建设思路,高标准、高起点修建城市道路14条41公里,形成“五纵六横”的城市道路框架。城市建成区面积7.4平方公里,城区建筑面积达到75万多平方米,集中供热面积26万平方米,道路硬化率90%以上,城镇化率达16%,城市绿化率达到35%,城市人口2.6万人。
截止目前,建成罗山花园、恒馨园、鹏胜花园、鼎盛花园、东方世纪城、祥和佳苑、金翠苑等住宅小区。污水处理及集污管网工程、排水管网41.16公里,给水管网37.76公里。建设廉租住房460套、经济适用房330套、危房危窑改造6729户。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5平方米。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交通运输
红寺堡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中心,北临吴忠市利通区和青铜峡市、灵武市,南至同心县,西北与中宁县接壤,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交通优势明显,是通往宁夏东西南北及兰州、西安、银川等大中城市的咽喉之地。境内盐兴公路、福银高速、定武高速3条省道和黄同公路、滚新公路、恩红公路3条县道纵横交错,太中银铁路和滚红高速公路途径红寺堡城区。截至2009年底,红寺堡区建设等级公路666.2公里。其中:农村公路501.8公里,高速公路61.4公里,盐兴路过境段及城区连接线103公里。红寺堡区47个行政村中已有40个通上了油(水泥)路,公路通村比例达到96%。基本实现了乡乡通柏油路、村村通沙砾路,通水、通电、通电视、通电话、通网络的“六通”目标。
截至2009年底,红寺堡区有二级汽车站2个,乡镇客运站42个;客运班车达到45辆,开通各县(市区)的客运班线达到15条,中高档客车比重达80%;出租车150辆,标准型出租车达100%;公交车88辆,公交线路35条。教
育
红寺堡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72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2所,完全小学59所,教学点8个,民办公助幼儿园1所;现有在校中小学生36502名。其中:学前一年学生1872名,小学生23775名,初中生9014名,高中生1841名;现有教职工1625名。其中:正式在编教师1104名,特岗教师318名,工勤人员17名,编外教师11名,支教教师156名。教师学历达标率和任职资格率均达到100%,平均年龄33周岁,是宁夏最年轻的一支教师队伍;中学生均建筑面积7.8平方米,小学生均建筑面积3.8平方米,生均图书占有量10.2册,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
2010年,红寺堡区全面实施创建“教育强区”工程以来,“两基”指标稳中有升,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99.9%,毕业率保持到100 %;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 98.7%,辍学率降至1.2 %;初中阶段入学率达116.6%;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为94.1 %;15周岁人口中初等义务教育完成率为99.7%;17周岁人口中初级中等义务教育完成率为87.5%,初中毕业率达到100 %。15—50周岁青壮年人口非文盲率达到 99.9%,15周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2年。教育信息化扎实推进,小学生机比11:1,初中生机比12:1,高中生机比10:1,多媒体电教室占46%,远程教育覆盖率达到100%。教育质量稳步攀升。7月份,红寺堡小学代表宁夏参加全国青少年创意大赛中获得团体金奖。2010年红寺堡参加高考的学生704名,本科上线人数245名,其中:一本录取69人,二本录取176人。本科上线率34.8%,较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参加中考的学生1548名,文化课均分431.5,较上年提高21分。考生中500分以上人数为332名,占总人数的21%,较2009年提高6个百分点;496分以上368名(优秀人数),优秀率为24%,较上年提升7.3个百分点;400分以上984名,占总人数63.3%。中考成绩依然保持全市第一名次。医疗卫生
红寺堡区现有各级各类卫生(含计生)服务机构111所。其中:区级医疗卫生机构4所(人民医院、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心、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社区卫生服务站2所,乡镇卫生院3所,民营医院1所,个体诊所12个,村卫生室89所。
卫生(含计划生育)系统现有编制212个。其中: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局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心共5个,人民医院130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70个,在编在岗职工193人,村医89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62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人员0.81人。高级职称15人,中级职称45人。
现已建成红寺堡区人民医院门诊楼、医技楼、住院部大楼及附属用房总面积13860m2,配备了1750万元的自治区二级医疗机构医疗设备;现有疾控中心业务楼1500m2、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心业务楼2430m2、2所社区卫生服务站业务用房均达到500m2;3所乡镇卫生院建筑面积均达1200m2以上,各配备基本医疗设备10万元,2006年在原有民房基础上改建80所村卫生室,均配备了3000元的“十小件”医疗设备。
现有床位168张,每千人实际拥有床位数0.84张,其中人民医院100张,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心20张,3个乡镇卫生院和友谊医院各10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8张。目前,国家免疫规划“十二苗”接种率均达到95%以上,乙肝疫苗首针24小时及时接种率达到90%以上,合格碘盐食用率达93.8%。餐饮服务卫生监督实现了“四个”100%,公共场所监督覆盖率达100%,量化分级管理率达98%,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8.57%,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6.25%;高危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和住院分娩率均达100%,新生儿疾病筛查率91%,低出生体重发生9.52‟。人口和计划生育
现有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心1所,配备了计划生育服务必需的B超、微机、妇科治疗仪、乳腺诊断治疗仪、手术床、服务床、药具柜、器械柜等各类服务设施;乡镇计划生育管理办公室3所,暂借用乡镇卫生院房屋办公;无乡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所,乡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暂由乡镇卫生院承担;村级无计划生育服务室。
目前共有计划生育工作人员27名,除2名公务员外,25名占卫生事业编制或其它非计划生育编制。现有四个乡镇各配置1辆计划生育服务车。
截止2010年8月底,我区定居总人口146375,其中少数民族89078人,占定居总人口的60.58%;已婚育龄妇女为23279人,新出生婴儿2201人,其中:政策内出生1979人,政策外出生222人,出生政策符合率89.91%;人口出生率为15.19‟。出生性别比113.58,死亡率1.57‟;人口自然增长率13.62‟。
共实施各种节育手术2125例。其中:女性绝育手术751例,置环、皮埋1317例,其它57例。节育措施落实率为96.55%,落实及时率为95.79%,计划生育率达到87.8%,已婚育龄妇女综合节育率为95.98%,长效节育率93.96%。累计申报少生快富项目户1036户,申报少生快富示范点3个,申报示范户57户。文化体育
红寺堡区充分利用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扶贫开发区的优势和影响,大力挖掘红寺堡历史上的草原文化、农耕文化,深度开发扬黄水文化、移民多元文化,建成宁夏移民博物馆,建设生态移民文化广场、生态移民文化主题公园、雕塑群、碑林群等文化基础设施,使红寺堡成为我国反映古今中外生态移民的展示交流中心和生态移民文化展示区。开发建设以来,红寺堡群众文体活动精彩纷呈、文化氛围日益浓厚,文化市场管理规范有序,竞技体育蓬勃兴起。截止目前,已建成宁夏移民博物馆、宣传文体中心,配套完善了数字影剧院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区)级支中心,建设广场文化活动舞台1个,在全区47个行政村分别建成1块篮球场地;全区4个乡镇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3个,组建乡镇文体工作站4个,建成乡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站点4个,完成农家书屋工程39家,创建文化大院1个、村级示范文化室11个、示范农民文化户14家,组建农民文艺团队11支,发展63家文化经营户,从业人员160多人,基本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在2010年自治区级体育运动会上,红寺堡区运动员取得双蹴比赛第二名和55公斤级跆拳道比赛第一名的好成绩。旅
游
红寺堡区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宁夏三大名山之一,蕴藏着丰富的生物物种。截至目前,共登记旅游景点12处。以宁夏移民博物馆为核心的一些旅游景点被列入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二期名录。罗山生态旅游系列景点、黄河梯级大泵站系列景点、移民风情休闲度假山庄和葡萄旅游等旅游开发项目,为红寺堡旅游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罗山——位于红寺堡区东南,距红寺堡城区约26公里,是宁夏三大名山之
一、居宁夏中部最高峰,是屹立在毛乌素沙地南部边缘平沙地中的一座荒漠绿岛。山上有始建于宋代的云青寺,香火旺盛,已有八百多年历史。罗山是宁夏三大天然林区之
一、素有“瀚海明珠”、“荒漠翡翠”之美誉。2002年7月罗山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有高等植物资源275种,野生动物资源114种,其中有金雕、豹猫和猞猁等22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列《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名录之内。罗山最高峰海拔2624米。“罗山叠翠”是与 “贺兰晴雪”、“梵刹钟声”齐名的宁夏八景之一,是宁夏不可多得的登高观光旅游佳地。
云青寺——位于罗山东麓,风景秀丽,宋时有和尚在此修寺悟道。相传朱元璋曾在此居住过,明庆王朱旃曾在此修建避暑山庄。后当地农民自发修建成如今的云青寺,每年阴历四月初八的庙会,是当地一大盛会。
宁夏移民博物馆——位于红寺堡镇城区内,2009年4月开工建设,总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436.88平方米,是宁夏的第二大博物馆。馆体为边长64米、高18米的正方体,外墙四角设计了八块大型主题浮雕,采用中国传统西北民居砖墙拼花的建筑元素与回族建筑元素相融合的现代建筑风格。宁夏移民博物馆全面记录和真实再现了宁夏扶贫移民工作的全过程,集中体现国家“八七”扶贫攻坚和宁夏“双百”扶贫攻坚伟大成就,彰显宁夏民族团结、繁荣发展和移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务实苦干、开拓创新”的创业精神。是一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宁夏“黄河金岸”旅游圈中一处独特的新景观。宁夏移民博物馆现已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二期名录。
黄河梯级大泵站——位于中宁县境内东面接壤中宁万亩枸杞园,西面靠近清水河的小壶口瀑布,是为解决宁夏扶贫扬黄工程红寺堡灌区的水源而兴建的一座临河泵站,距红寺堡镇40多公里。其间主要有红寺堡一、二、三大型泵站。移民旧址——位于罗山西麓,是宁夏同心县原新庄集乡整体搬迁后,在罗山脚下留存有废弃的院落近7000座,房屋、窑洞和羊圈近万间,还有周边零星分布的古老的城址、清真寺、庙宇、道观等。整个村庄背山面川,被灌木包围,很难寻觅,搬迁后的新村与旧址一沟之隔,相互映衬、尽收眼底的反差一览无余,在宁夏绝无仅有,是一笔储存发展记忆、见证沧桑巨变的移民文化财富。红寺堡移民旧址作为一道独特的历史景观,蕴藏着极大的原始村庄古文化内在元素和“荒凉”卖点,是宁夏开发旅游和拍摄影视作品极为难得的人文景区,也是见证党的扶贫移民政策、和谐社会建设成果和移民生活变迁的真实写照。民政
红寺堡区坚持“应保尽保,动态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定居群众基本实现了稳定脱贫、解决温饱的目标。截止2009年底,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681户、1867人,占非农人口的7%,城市低保金月人均补助标准为200元。共有农村低保对象9528户、15659人,人均保障标准为50元,农村低保覆盖率达到7.3%。共有五保人员216人。其中:残疾人10人,70岁以上老人19人,孤儿6人,其他181人。集中供养100人,月供养标准为200元。分散供养116人,月供养标准为150,年人均供养标准达到2280元,五保户集中供养率100%。
红寺堡中心敬老院于2005年建设,总投资345.1万元,占地面积28亩,总建筑面积3150平方米,共设置宿舍53间,床位106张,娱乐健身康复活动室6间,辅助用房8间,室外活动场地6000平方米。截至目前,中心敬老院入住五保老人100名,入住率达94%,月人均供养标准200元。红寺堡中心敬老院是一座以五保供养为主、以社会福利服务为补充,集娱乐、健身和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场所。
红寺堡慈善服务中心于2010年4月份开工建设,总投资510万元,建设规模3000㎡,设计床位120张,其中:综合楼框架结构2620㎡,厨房及浴室砖混结构,建筑面积352.19㎡,门房砖混结构,建筑面积27.81㎡。红寺堡慈善服务中心建成后将解决120名智力残疾、重度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劳动和社会保障
自2004年以来,红寺堡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达33万人次,创收达13亿元,人均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开展各类培训73878人次,其中基本技能培训11509人,职业技能培训6903人,创业能力培训473人;培养小老板89人,培育小企业69个,开发创业项目55个,筹集支持创业贷款担保基金1500万元,累计发放小额贷款3508户5420.9万元,带动就业5739人;城镇新增就业291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5%以内。自2003年以来,红寺堡区先后启动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合作医疗。2005年、2007年先后成立了社会保险事务管理中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2010年7月建立了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实行社会保险参保、缴费、待遇支付一站式服务。经过十年改革发展,红寺堡区社会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管理机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服务功能更加完备,社会保险基本上实现了全覆盖。截止2010年6月底,红寺堡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019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0190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2690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7500人),失业保险参保2112人,工伤保险参保394人,生育保险参保2311人。新农合参合农民117813人,参合率90%以、机构和人员编制
红寺堡共设置各级各类工作机构196个。其中:党政群机构44个,事业机构133个(包括副科级事业单位10个),驻红单位9个,驻红企业10个。党政群机构包括:区委工作机构6个,部门管理机构1个,区人大机构4个,区政府工作机构14个,区政协工作机构4个,群众团体组织3个,乡镇4个,审判机关1个,检察机关1个。红寺堡区不设机构编制、人事、审计、广播电视部门,其职能由吴忠市市直相关部门承担。吴忠市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城乡规划、公安部门在红寺堡分别设置分局。
事业机构包括:中小学校62个,乡镇卫生院4个,部门所属事业机构51个,乡镇事业站所16个。
红寺堡区共核定各类行政编制486名。其中党政群机关174名,公安专项编制103名,法院政法专项编制46名,检察院政法专项编制37名,司法专项编制16名,乡镇行政编制109名,周转编制 1名;共核定事业编制1986名。其中全额预算1807名,定额补助140名,聘用人员编制数39名。党政群机关共核定正科级领导职数28名,副科级领导职数30名,4个乡镇共核定正科级领导职数8名,副科级领导职数22名,事业单位核定副科级领导职数10名。
截止2010年6月底,红寺堡区在编财政供养人员2370名。其中:行政人员309名,事业人员1733名,工勤人员202名,离退休人员89名,遗属37名。在职工作人员中,研究生学历10名,占3‟;本科学历383名,占12.1%;专科学历520名,占16.5%;中专及以下学历2239名。
基层组织政权建设
红寺堡区现有党(工)委7个,党总支4个,支部82个,共有党员3152名。其中农村党员2244名,占党员总数的71%;少数民族党员1600名,占党员总数的50.8%;女党员482名,占党员总数的15.5%;35岁以下党员1100名,占34.9%;36—59岁党员1794名,占56.9%;60以上党员358名,占11.4%;预备党员136名;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1个,党员31名。社会组织党组织2个,党员13名。民族宗教
红寺堡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主要有汉族、回族、蒙古族、满族、傣族、土族、高山族、东乡族、保安族、土家族等10个民族。其中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7%以上。
红寺堡又是一个多宗教信仰的地区,主要宗教有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其中伊斯兰教各教派、门宦较为齐全,信教群众数量最多。现有宗教教职人员375人,有资格证书299人,无证76人,在职开学阿訇154人,寺管会成员652人。红寺堡区现有宗教活动场所181处。其中:清真寺171处,佛道教9处,基督教1处。
近年来,红寺堡区委、区政府以“宗教界评先创优”创建活动为载体,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致力于将红寺堡建设成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和谐红寺堡。乡镇概况——红寺堡镇
红寺堡镇位于红寺堡区腹地,行政区域面积567平方公里,是红寺堡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现辖11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截止2009年底,红寺堡镇人口总数55300人,其中回族人口33300人,占总人口的60.3%;耕地面积96788亩。现有党员643人,其中农村党员546名,女党员76名,村级小学12所(完小9所),在校学生4407人,教师171人,镇干部32人。有各类宗教活动场所66座,其中清真寺62座。
红寺堡镇累计种植经果林6.85万亩。其中:葡萄3.7万亩,形成了以中圈塘、朝阳、上源、兴旺4个村为重点的万亩葡萄产业基地;种植红枣1.6万亩;种植高酸苹果1.2万亩,种植枸杞0.35万亩。累计发展设施农业1.22万亩。发展肉牛养殖重点村两个,饲养黄牛1.82万头。种植一年生牧草1万亩,紫花苜蓿0.6万亩,各种畜禽防疫率达100%。畜牧业经济总收入达 1325万元,占农民家庭经济总收入的15%。
2009年,红寺堡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8亿元,同比增长5.4%,其中农业产值6408万元,畜牧业产值达到1325万元,二、三产业8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38元,同比增长10.2%。
红寺堡镇各村自来水入户8420户,入户率达到85%,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90%,全镇建有垃圾池178个,清运清洁率达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生活污水处理率已经达到90%。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100%。清洁能源普及率达到90%。森林覆盖率18%。农田林网绿化率达100%。MMDS覆盖率达到100%,沼气池入户1800户,彩色电视机普及率达到90%以上,住户电话拥有量达95%以上,实现了村村通水、通柏油路、通电、通电话、通八套电视节目“五通”目标。乡镇概况——太阳山镇
太阳山镇位于红寺堡区东部,东接盐池、南靠大罗山、北至利通区、西与红寺堡镇相连。东西长约33公里,南北宽约21公里,行政区划面积693平方公里,现辖10个行政村,20个村民小组。2009年底,全镇总人口41505人,其中:农业人口35696人,占总人口的87%;回族人口27490人,占总人口66.8%。人口出生率为10.5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31%。2009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802元,其中农业生产总值8500万元,工业总产值3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80元。
目前太阳山镇以发展农业为主。全镇农作物总播种面积8.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3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74%,粮食总产量35280吨,平均单产560公斤,每人平均生产粮食988公斤。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以玉米播种面积最大,播种面积达5万多亩,其次为小麦、黄豆、马铃薯等。经济作物以油葵为主,胡麻和大麻次之,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2万亩。家畜存栏0.67万头,其中牛存栏0.6万头,羊只存栏6万多只,猪7000头。以油桃和瓜果蔬菜为主的设施农业初具规模。人工种草面积累计达到2万亩,形成了柳泉村、永新村、豹子滩村、黄羊滩村4个种草养畜示范村。
太阳山镇有完全小学18所,初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100%和98%。广播电视、载波电话混合覆盖率为100%。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共有卫生机构14个,其中乡级卫生院1个,村级卫生室12所,村级医务队伍日趋专业化。2007年全镇顺利通过自治区计划生育“一无”乡镇创建。乡镇概况——大河乡
大河乡是红寺堡区搬迁最早的移民乡,位居红寺堡西部,西接中宁县,南靠同心县,辖12个行政村,总面积560.6平方公里,总人口32918人,其中回族人口17600人,占总人口的57.3%。开发耕地7.13万亩,全乡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83400亩,全年国民生产总值941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90元。搬迁安置宁南山区7县和中宁县贫困群众的规模。
近年来,该乡大力发展以设施农业、黄牛养殖为重点的“3211”产业,通过大力推广设施农业,优质肉牛的研制,有效改变了用水紧张的局面,实现了高效节水农业的效果。目前共发展设施农业9000亩,其中日光温室5000亩,大拱棚3000亩,小拱棚1000亩。形成了以种植葡萄、油桃、果菜为主的乌沙塘日光温室、以甜瓜为主龙泉村钢屋架大拱棚、以小拱棚西瓜为主的龙兴村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发展肉牛重点村3个,新增肉牛1万头(其中基础母牛0.25万头),其中建设高标准养殖园区3个,培育养殖示范户600多户。优势特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以葡萄、经果林为主的林果产业和以大拱棚种植为主的设施农业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600亩、1.3万亩、1.1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植树造林累计达到1.6万亩,荒山造林11万亩,封山育林3万亩,植被覆盖率达到20%;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建设乡村道路85公里,基本实现了乡村主干道通柏油路、村村通硬化路的目标;社会事业稳步推进,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大河乡人民卫生院全面建成并正式营业,12个行政村已建成村级卫生室21个,小学13所,共有教职工217人,在校中小学生4107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和低保覆盖率分别达到85%和9.1%。
截止2009年底,全乡国民总产值8475万元,农业产值5549.72万元。说明大河乡目前还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经济的农业乡镇,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2005-209年,大河乡农民人均收入从2457元增长到3071.8元,年均增长6.3%。2009年国民经济总产值达到8475万元,农业总产值5549.72万元,村镇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乡镇概况——南川乡
南川乡地处红寺堡区东南端,东与罗山、太阳山镇相接,南靠同心县,西连大河乡,北与红寺堡镇毗邻,是一个边开发、边建设的移民乡镇,滚新公路和同新公路纵贯全境,交通便利。行政区域面积663平方公里,总水浇地面积94834.66亩,境内草原面积48万亩,退耕还林15万亩。
截止2009年底,南川乡共有42566人,全部为农业人口。回族人口19409人,占总人口的45.60%。全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85亿元,同比增长42.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07.1元,同比增长21.0%。
全乡农作物播种面积94348.8亩,包括玉米、油料、马铃薯、豆类、小麦等农作物。其中玉米和油料占总播种面积的70.2 %。
设施农业效益突显。设施农业全年收入达585.5万元。其中杨柳村40座日光温室创收53.5万元;移动大棚5000多座,全部定植马铃薯、西红柿、辣椒、黄瓜等蔬菜,拱棚总收入达532万元。
生态建设步伐加快。东川、南源、杨柳、洪沟滩等村栽植农田林网1856亩;退耕还林地补植补种拧条3.5994亩;全乡生态环境建设快速发展。
全乡计划生育率达到87﹪,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全年共输出劳务1.6755万人,创收7133.2多万元;文教、卫生工作成绩更加突出,教师队伍素质得到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