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2号文库
三问文章
编辑:海棠云影 识别码:11-911032 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15 10:44:31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三问文章

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口素质

我于202_年8月底分配到 市 镇 村工作。在全省广泛开展以“迎接党代会,迈向新征程”为题的“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活动的号召下,我谈一点自己的见解:

镇位于 市最南端,与 和 相邻。这里地处偏远,经济基础比较薄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成为 人最主要的谋生手段。虽然务工经济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村村通了水泥路,但是大量的青壮年外出打工,留下了许多的老年人和儿童。这就引发了一些问题,我就自己印象比较深的讲述一下。

老年人的出行问题。虽然村村通了水泥路,但是据反映,很多老年人出门都只能靠步行,而他们大多年老体弱,患有疾病,不能走远路,而摩的又不愿意载他们,我接待过的有一个走到我们办公室就发生了头晕耳鸣的现象!如果能够开通那种小型的村际观光车,提供服务电话给那些老人,顺便接待来玩的游客朋友和想休闲下的村民,这个问题应该能够得到解决,并且娱乐了大家的身心。

教育基础设施缺乏,师资力量薄弱。由于地处偏远,经济基础不好,教育设施不完善,更多优秀的教师都不愿意来这里教学。而且留守儿童平时无父母的教诲,如果不能实现寄宿制的话,会对他们疏于管理,易滋生不良心理和习惯。而学校都缺乏实行寄宿制的条件。所以,教育投入应当加强。

不良青少年增多。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大多数儿童都是跟随爷爷奶奶生活,而农村老年人大多数没有文化,不能给他们良好的教育,而且容易滋生溺爱现象,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加上大多数学校为了考核,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加强学生学习成绩上面,而缺少对青少年的德治教育。所以,我个人建议家长、学习、社会要切实加强青少年的德治教育,要学习成绩和道德教育两手抓,提高青少年人的道德素质。

问政于民方能知民情,问需于民方能解民忧,问计于民方能暖民心。只要能够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相信百姓的生活会越来越好,国家也会越来越富强,安定。

第二篇:三想三问文章[范文模版]

想一想父母含辛茹苦送我来学校读书盼什么?问一问自己有没有辜负父母的殷切盼望? 想一想自己每天都做了什么?问一问自己每天有没有收获和进步?

想一想将来自己干什么?问一问自己有没有学到将来立足社会的本事

三想三问

“山那边是我的故乡,注视着我的是父母慈祥的目光,既然踏上求学之路,我就要自立自强”每当耳边响起这首歌的时候我都会不由自主的感到我是多么的幸运,能够迈进大学的门口成为一个大学生,这不是个终点,是我新的开始。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有在大学里学习的机会,我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是父母的支持与鼓励才使我能够如愿以偿上了我梦想的大学,我会每时每刻想着父母给我的一切,珍惜我现在拥有的机会,努力汲取我需要的知识,尽量的充实自己使我将来在社会上能够自立,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

当我打电话回家,听见妈妈那熟悉而苍老的声音,心里不由自主的酸了;回到家看见妈妈、爸爸那日渐苍老的脸庞,我发现他们为了我付出的真的是太多了,那满头的白发、那佝偻的背影,他们牺牲了青春只是为了能帮我实现梦想,我一直在努力的学习,为了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为了报答他们培育之情,不会让他们失望,我会用我的未来高速他们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我每日流连在课堂与图书馆之间,无论是在上课还是在课余,我一直在不断的充实着自己,不会浪费我一分钟的时间,我相信我每时每刻都在进步着,我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学习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这一切都是为了这个目的,生存与报恩。这个责任如此重大。

当我18岁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男人的时候,我的世界多出了最重要的两个字,那就是责任,一个作为男人的责任。我不能再像小的时候那样总是出去闯祸,让自己的父母去烦恼自己的儿子有多么的顽皮,这不是一个男人应该做的,我不可以在依靠父母,我要自立自强,就得自己承担自己的事情,承担父母的艰辛,这是自己欠的,在假期的时候我会去社会实习,去打工,去学习在社会上的生存模式,去练习自己的知识如何应用在工作中,这些工作经验会使我以后再学习是更加容易。

“放心吧妈妈,放心吧妈妈,儿女不会忘记你的抚养,放心吧爸爸,我知道如何珍惜时光”这首歌又萦绕在我耳旁,而我已经长大了。

第三篇:三问

“三问”是促进工作任务落实的好抓手

“三问”工作启动以来,我们结合工作实际,坚持“边学习、边实践、边探索、边创新”的工作思路,采取“五强化、五注重”的工作措施,扎实认真地开展了“三问”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4月份以来,省纪委先后两次到我县调研“三问”工作,高霄常委和省纪委组织的教授专家调研组一行对我县“三问”工作在创新思路、工作流程、实施效果方面给予了充分肯定。

一、我县“三问”工作的几点做法

(一)强化组织机构,注重组织保障

我们在去年成立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又成立了以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为组长,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县纪委常委、纠风办主任为副组长的富县“三问”示范点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分设综合协调、制度建设、效能监察和重大项目督查4个工作组,抽调了6名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和县纪委6名业务骨干,分工协作,采取有效措施,为切实搞好“三问”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强化宣传渗透,注重舆论效应

按照市纪委、监察局“问责、问廉、问效”示范点建设要求,我们组织召开了全县“三问”示范点建设动员大会。会后,各乡镇、部门单位都及时召开会议,传达会议精神,制定工作方案,同时以制做大型广告宣传牌、布置廉政文化一条街(长廊)、制作展板、张贴格言警句、标语漫画、报送“三问”信息、组织廉政文化演出、开设宣传网页、举办“关注三问”电视专栏等形式,对“三问”工作进行了广泛宣传。县“三问”办利用宣传橱窗将“问责、问廉、问效”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实施对象以及今年“三问”的重点项目等内容进行了公示、公布,极大地提高了“三问”工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强化组织实施,注重工作效果

1、依纪依规“三问”,促使工作落实。去年以来,先后对县城建局、水利局等35个单位、12个重点项目、40个问题实施了问责问廉问效,经县“三问”办跟踪督查,相关问题全部得到落实。“三问”过程中,对履职履廉履效不到位的部分单位的16名相关责任人进行了处理,其中通报批评单位1个,书面检查单位1个、限期整改单位5个,警示提醒9人、诫勉督导2人、责令纠错3人、辞退3人、书面检查1人。对落实县委、政府202_年工作任务不到位的7个责任单位,在县“三问”办的督促检查下先后完成了各自的工作任务。

2、狠抓重点案件,注重“三问”效果。在“三问”相关案件的查处中,我们一方面坚持原则,处理问题不手软,另一方面注重了典型案例的警示教育作用。去年11月份,县“三问”办对城区大气污染治理进行了检查,在检查城区环保煤调度室工作情况时,发现3名工作人员私自脱岗,造成漏登、漏查多辆煤炭运营车辆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成效,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我们对相关单位进行了通报处理,电视曝光,对雇佣的3名工作人员给予了辞退处理。今年4月份,县“三问”办牵头组织县经济发展局、规划局、审计局对建筑工程市场存在部分建筑工程没有进行工程招标,有些工程存在随意扩大规模、批小建大、未批先建以及有关工作人员在城市规划建设工程中违规放线、严重影响城市街道规划问题进行了检查,对6名责任人员进行了纪律处分或警示训诫,对违章建筑进行了纠正整改和经济处罚。通过“三问”教育了干部职工,增强了大家的责任心,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各项工作的开展。

3、深化主题教育,促进作风转变。我们对因工作任务落实不到位,影响了全县202_年目标责任综合考核的3个单位下发了“三问”整改通知书,对部分单位存在的公车私用、上下班迟到早退、工作时间上网玩游戏等问题进行了明查暗访,实施了作风整顿方面的问责问廉问效。通过责任追究,有效解决了责任不实、效率不高、行为不廉的问题。

(四)强化工作特色,注重机制创新

我们在“三问”工作中始终把创新放在重要位置,结合我县实际,摸索出一些富有特色和成效的做法。

1、工作形式创新。去年以来,我县在县电视台开设了“关注三问”专题栏目,重点对县委、县政府的重点工作、重大项目的责任单位实施“三问”,以电视专访的形式让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面对镜头,面对全县人民说明工作进展、存在问题、整改措施及完成时限等情况,让他们不仅接受上级组织和领导的监督,更要接受全县人民的监督,达到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有效解决以往督查工作中只是走走过场,做做“表面文章”的问题。通过我们对12个重点项目实施电视专访后,引起了各单位的高度重视,他们都能迅速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加班加点,赶工期、赶进度圆满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使“三问”工作得到了县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肯定。今年我们已将“关注三问”这个节目办成县电视台的长设固定栏目,加大了对重点项目,特别是县委、县政府确定今年实施的城区八项市政工程、农村十件民生实事的检查,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进展。

2、制度创新。通过学习借鉴市“三问”办和兄弟县好的做法和经验,县“三问”办制定出台了富县“问责问廉问效”工作流程图、工作人员职责等12项制度,努力健全“三问”工作的长效机制,特别是问责问廉问效工作五项联席制度,把“三问”办同县纪委各科室、考评办、督查室、信访局、综治办及有关职能部门、重大项目实施单位的信息互通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既拓宽了“三问”工作的信息来源渠道,又防止了“三问”工作空套子、走形式的现象。这“五项”制度分别是:与县委督查室、政府督查室、县委考评办建立工作督查考评信息通报联席制度;与县综治办、信访局、纪委信访室建立综治、信访工作信息通报联席制度;与县监察局、经济发展局、规划局、交通局、国土局、财政局和采购中心建立重大项目立项、审批、招投标,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重大项目信息通报联席制度;与县纠风办、廉责办和纪委监督检查室,建立纠风、廉责、效能建设为主的效能监察信息通报联席制度;与县组织部、人劳局、审计局建立干部考察选拔、录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信息通报联席制度。建立这“五项”制度,能及时全面掌握全县各方面的工作信息,为实施“三问”打造了很好的信息平台。

3、主题创新。今年我们把“强化„五风‟建设,创建„五型‟机关”(五风: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五型: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诚信型、廉洁型),作为“三问”示范点建设的活动载体,促使干部转变思想、改进作风、提升机关单位工作效率。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深化作风建设主题教育。

(五)强化学习交流,注重经验总结

今年,我们在学习培训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组织召了开有关会议,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加强对纪检监察干部的教育培训;二是采取有效措施,要求各基层党委和示范点建立教育培训计划,定期安排专题学习,提倡领导干部带头讲“三问”教育课,提升“三问”工作水平;三是组织人员外出学习参观,5月6日至7日,县“三问”办组织部分乡镇和部门纪检干部15人赴市“三问”办和延川等兄弟县参观学习,通过学习交流,取长补短,健全完善了12项工作制度,细化分解了工作程序,有效提升了我县“三问”工作的总体水平。

二、关于“三问”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1、要规范和完善“三问”工作组织机制。县“三问”办在县纪委、监察局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是纪委、监察局各室的联系纽带,业务上相互联系,工作上互相协助。为保证“三问”工作的独立性和连续性,我们认为“三问”工作应作为一个长期工作机构固定下来。这样有两大好处:一是能使“三问”办抽调的工作人员,安下心来,放手大胆的工作,增强“三问”工作的连续性和权威性;二是解决了纪委、监察局各室人员少,力量单薄,工作脱节,单打一的问题。

2、要规范和完善“三问”工作程序。在具体工作中,要把“三问”工作与警示训诫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从工作程序上,先制定“三问”工作计划,然后,根据各个问题的性质,确定下发“三问”提醒书、约谈书或纠查书,在问事的过程中,针对相关责任人问题大小,再下发警示训诫通知书或直接给予组织处理。这样有效避免了工作中的脱节和程序不规范问题。

3、要规范和完善“三问”工作信息互通联系制度。在实施“三问”工作中,与相关部门建立信息互通工作联席制度至关重要,也是最基础的环节。如果“三问”信息来源不广,不及时准确,不但影响“三问”工作计划的制定和对象的确定,而且会起到负面效应。经过一年来的工作实践,我们逐步建立完善了“五项”信息互通工作联席制度,解决了这一问题。

4、要建立和完善“三问”工作相关长效机制。一是要建立和完善行政效能建设八项制度,作为实施问责问廉问效的重要依据;二是要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廉政档案和个人重要事项申报登记、审查制度,作为预防领导干部滋生腐败,实施问廉的突破口;三是要建立和完善民主评议制度,作为“三问”工作一项重要工作手段长期坚持下去,并细化评议内容和考评标准,详细了解掌握单位及个人在履责、履廉、履效方面的现实表现,对评议差的单位或领导干部要通过实施问责问廉问效和警示训诫,促进单位和干部职工工作面貌的好转,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激励竞争机制,使单位形成“会干事、能干事、干大事”的工作局面,干部职工形成“想干事、要干事、干好事”的工作作风,推动县域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5、要规范和完善“三问”工作考评奖惩机制。建议将“三问”工作的实施效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和目标责任制综合考核。按责任单位受“三问”处理次数、处理方式及处理责任人职位不同,进行相应扣分和处理,增强各单位对“三问”工作的认识,以进一步发挥“三问”工作对中心工作的促进作用。

第四篇:人民日报三问

人民日报三问“饮水安全”:自来水可以直接喝了吗?

【新闻背景】

新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实施目标是为了提升水质。如果流出龙头的水106项指标全部达标,我们将进入直饮水时代。

从今以后,百姓家里的自来水是否可以接来就喝呢?目前来看并不乐观。那么,如此严格的新国标是否超前于国情?入户水怎样才能实现直接饮用?

【核心观点】

观点一:

现在的入户自来水可能还不能直接喝,还是烧开了喝比较好。

观点二:

部分地区的水源水质发生了一些变化,公众对于水质的要求也在提高,标准的相应提升是有必要的。

观点三:

提升入户水水质,一方面要强化水源保护意识、提升水处理工艺、改造老化的供水设施,一方面要加强饮用水的卫生监督监测工作,提升水质监测能力。所有这些,政府的投入和支持极为重要。

一 问 自来水能直接喝吗

新标准对饮用水水质的要求从原来的35项指标提高到106项指标,重点加强了对微生物、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控制要求,与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的水质标准基本接轨。标准的全面实施,是否意味着直饮时代的来临?

中国疾控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水质安全监测室研究员张岚表示,确保饮用者终身饮用安全是确定水质指标限值的重要原则。所谓“终身”是以人均寿命70岁为基数,以每天每人摄入两升水为标准进行评估的,所谓“安全”是指终身饮用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明显危害,即因饮水造成的健康损害不超过百万分之一。新标准的指标重点参考了世界卫生组织、欧盟、美国、俄罗斯、日本等组织和国家现行饮用水标准,是比较严格的,如果完全达标可以达到直饮的要求。

新标准规范的是饮用水的全过程,既包括出厂水、管网水,也包括居民用水,即所说的末梢水。专家及业内人士均表示,如果能够严格执行106项新标准,自来水确实可以直接饮用。

但是在目前,即便出厂水达到标准要求,网管的老化、二次供水设施的不规范仍可能会对用户水造成影响,张岚建议,水还是烧开了喝比较好。煮沸是最简单有效的物理消毒方式,能够有效控制水中的微生物污染,防止介水传染病的暴发。

张岚说,如果对水的口感等有额外的要求,可选择市售的家用水处理设备。带有超滤膜组件的净水器可以降低水中的浑浊度,去除部分微生物,这种净水设备主要采取过滤的方式净化水质,以去除水中的颗粒杂质为主。带有活性炭组件的净水器,则采用物理吸附的方式净化水质,能去除水中的有机物,也能达到改善口感的效果。如果觉得水质比较硬,直观的表现是水碱比较大,则可以选择软水机或者带有反渗透膜、纳滤膜的净水装置。需要说明的是,只要水的硬度满足饮水标准中要求的450毫克/升的要求是不会有害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选择何种水处理产品,都需要对净水组件进行定期更换,否则可能会带来二次污染。

二 问 新标准是否超前了

发达国家提高自来水水质,用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以我们的现状,自来水水质与国际接轨是不是超前了呢?

张岚认为,水质标准,是安全标准,也是技术标准。之前我们使用的自来水标准是1985年制定的。二三十年过去了,部分地区的水源水质发生了一些变化,公众对于水质的要求也在提高,标准的相应提升是有必要的。标准本身也是对水质提升的一种要求和督促,新标准对水源、水处理工艺、管网和二次供水设施等也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王占生教授认为,目前,大多数自来水厂还在采用“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的传统净化工艺,这已经是100年以前的工艺。水源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旧标准显然不符合目前发展的需要。要保证让老百姓喝到合格的水,现在的标准将来还要发展。

有业内人士表示,新标准比较高,而目前的自来水厂生产水平、检测水平都难以达到,所以到最后水质标准不过也是一场空。

对于这样的说法,王占生认为,要保证标准首先要加强监测,这对县级城市是很大的压力。目前具备检测106项指标的包括一些大的自来水公司,还有住建部以及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其他地方在能力上可能都有所欠缺,国家在这方面要加大投入和支持。

王占生说,监测体系也有改进的空间。现在我们规定是抽检,一年测两次,是不是会出现测着了你就不合格了,测不着你就合格了的情况呢?这当中,还有很多改进的余地。

在采访中,有自来水厂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水质提升是否会导致水价上涨,关键是看政府和企业的分工。如果现在包括管网在内的投资全部都要企业完成,那企业成本可能会大大提高,自然水价也会升高。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认为,自来水成本应该形成一个合理的分摊机制,公众应该承担相应的支付责任。从政府方面来看,政府投资至少需要覆盖管网和水源工程,也就是说战略性调水工程、水源保障工程以及管网改造的投资不应完全进入末端价格。

他说,足够的资金支持必须与严格的监管“双管齐下”,才能有效地确保供水水质安全。政府部门必须对供水生产企业的运营进行严格监管,确保企业进行工艺升级和系统更新,确保企业良好运营,以实现真正的水质达标,否则即使水价上调也可能出现不合格的供水服务。

三 问 入户水如何能直饮

住建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自来水出厂水合格率从58%上升到83%,但这个结果遭到一些质疑。不少公众表示,从实际感受来看,自来水水质好像并没有那么好。

据介绍,202_年住建部组织国家水专项有关专家编制并发布了《城镇供水设施改造技术指南》,各地针对新标准下自来水达标问题,采取升级改造水厂和管网、强化运行管理、更换水源等措施,积极应对新标准的全面实施。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自来水出厂水水质达标率由202_年的58%提高到202_年的83%。

傅涛认为,这几年,城市供水水质确实有一定提高,但应客观看待58%到83%的数字变化。202_年58%的检测合格率,是对全国4457个城镇自来水厂进行的普查,而且采取的是第三方检测的方式。202_年83%的合格率,是对占全国城市供水能力80%的自来水厂进行的抽样检测。需要说明的是,占全国供水能力80%的自来水厂,大部分集中在大中城市,大中城市对供水投入比较多,也在更新管网,水质合格率比较高。

所以,58%和83%这两个数字的基数不同,水质的提高并没有数据反映的那么明显。尤其是这几年自来水厂的原水水质不断恶化,城市供水管网更新投资很少,水质提升不可能这么快。

饮用水的检测自来水厂和卫生部门都在做。自来水厂需要对自己的产品负责,因而会布点检测水质,除了出厂水之外,自来水厂也会检测管网水。

另一方面,卫生监督部门依法对饮用水开展监督监测,即实施第三方监督监测工作,对出厂水、用户水进行水质监测,对自来水厂的卫生管理情况、设施运转情况、应急处置能力等进行卫生监督。

202_年起,卫生部逐步建立了全国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网络,目前已经覆盖了100%的地级市和25%的县级市。卫生部门对于水质的抽检是有一票否决权的,即只要抽查发现问题,就会向自来水厂下达整改通知书,并协助供水企业进行解决。

目前,影响入户水达标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张岚认为,水源水质、水处理工艺、管网和二次供水设施都可能对最终的入户水质造成影响,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强化水源保护意识、必要的地区还应提升水处理工艺、改造老化的供水设施,一方面要加强饮用水的卫生监督监测工作,提升水质监测能力,政府的投入和支持极为重要。但是不少地区在这方面的财政资金投入明显不足。

第五篇:三问第一

作者:刘智宽

所在单位:漳州市安全生产执法支队

通讯地址:漳州市胜利西路118号(市政府大院内40幢)邮政编码:363000

三问第一

安全第一,耳熟能详。企业作为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对于“安全第一”这四字更是津津乐道——在各种企业领导的会议讲话中,在安全生产月的工作总结里,在公司大门的门楣上,在车间厂房的墙壁上……然而,安全真得就是第一了么,安全又是如何第一的呢?

并非所有企业都自发意识到,切实履行安全管理责任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有的企业,单纯认为安全监管是政府的事,发生事故前,自身监管一片空白,出现险情时,坐等政府出面排忧解难。由此可见,推动企业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关键在于转变观念。

本文围绕安全监管中间环节提出三问,目的不在评断谁为第一,旨在抛砖引玉,与大家一同探讨,如何将“安全第一”这一口号落实到行动中去。

一、“结果”与“过程”,谁为第一?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在深化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部分企业的领导只看结果,单纯从数字指标上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将安全工作是否有成效简单理解成事故伤亡人数、财产经济损失等几项指数是否超标,却忽视安全生产投入是否到位、员工安全意识是否提高等具体问题在安全监管的过程中是否落实。

上述问题反映出,作为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企业自身的安全观 1

存在误区。安全不是贴在墙上的一纸标语,不是叠在桌面的大本台帐,更不是几项统计指标。安全的对立面不是事故,而是风险。因此,安全监管的最终目标不是零事故,而是零风险。零事故仅仅说明企业目前没发生事故,但并不能证明企业消除了事故发生的风险。只有将日常安全监管工作落到实处,才能最大程度地控制风险,保障安全。

因此,在企业的日常监管中,过程与结果两相比较,过程更为重要。

二、“物的状态”与“人的行为”,谁为第一?

生产安全事故本质上虽属意外,但也有规律可循。依据事故致因理论,事故是一系列事件发生的后果,简单理解就是初始原因、间接原因、直接原因、事故、伤害,这是一个链条。传统、社会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失误、事故伤害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旦第一张倒下,就会导致第二张、第三张直至第五张骨牌倒下,最终导致事故发生,出现相应的损失。按照事故致因理论的解释,事故是因为某些环节在连续的时间内出现了缺陷,这些不止一个的缺陷构成了整个安全体系的失效。因此,安全管理的重心应该放在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等因素的事前预防上,对事故不该宿命式的等待,而是积极预防。

在日常实践中发现,企业界在生产安全的日常检查中,普遍把物的安全状态放在远远高于人的安全行为的地位,这是对“以人为本”核心理念的背离。诚然,物的安全状态和人的安全行为是企业本质安全的基础,但是,物的安全状态不会自动生成,背后依然要靠管理者和操作人的行为。安全生产,关键在人。人是生产安全中的决定性因素,最终决定本质安全的是人而不是物。无论生产形态怎样变化,安 2

全设施怎样发展,都改变不了人在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

事故的发生是有一定规律的,安全背后的责任,不能单从表面的物的不安全状态进行检查整改。根据统计数据,随着安全科技的进步和投入的增加,物的不安全状态造成的事故大幅下降。21世纪以来,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的事故大约占事故总数的88%-90%。

在一个矿山企业的作业工地上,有个员工戴着安全帽还被开采面上滑落的碎石砸伤了。事故调查时发现,安全帽上的裂纹沾满油污,证明破损早就存在。一些企业对此问题的习惯性做法是,调查分析: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戴了顶破损的安全帽,物的不安全因素是安全帽破损,整改措施:换一顶新的安全帽。但是按照事故致因理论分析,为什么在日常安全检查中没能发现安全帽破损?安全意识教育是否到位,工人为什么明知破损还要戴这顶安全帽?安全帽在采购、保管、使用的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怎样避免类似事故发生?开采面的碎石为什么没有提前清理?安全管理人员是否失职?会有一连串的问题,最后可以归结为一点,是人的环节出现漏洞,管理层次发生问题。仅仅更换一顶安全帽,并不能避免今后发生类似的事故,企业应该按照开采作业规范,改进程序,检讨标准和职责。

因此,在事前预防上,人的因素与物的状态两相比较,人的因素更需企业重视。

三、“管生产”与“管安全”,谁为第一?

类似“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口号在企业里已经司空见惯,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很大一部分企业没有把生产与安全放在同一高度进行重视。在现实中主要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因现行的《安全生产法》第五条明确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 3

作全面负责”,国内很大一部分企业断章取义,把厂长经理作为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主管安全的企业副职领导身兼主管生产的重任,没有专门以安全为业,生产和安全两项工作由同一人负责,不能把全部的经历和心思都用在安全管理上,这极有可能造成生产吃紧时忽视安全;另外一种情况是,企业成立了专门的安全管理部门,然而在企业的部门排名中,安全管理部门远不及生产部门,加上各个部门把安全管理部门当成箩筐,都把自己的安全管理责任甩进安全管理部门这个箩筐。导致很多企业里的安全管理部门处于“开会坐后排,发文件居前列”的尴尬局面。

人们常说“有作为才能有地位”,可是,对于安全管理来说,这句话反过来更加恰当,“有地位才能有作为”。俗话说,“屁股决定脑袋”,地位重要了,才能谋划出重要决策,也才能发挥出重要作用。安全管理机构成为企业的第一部门,有了第一部门的权威,整个企业才能形成重视安全管理的氛围。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作为以生产盈利为最终目标的经济组织,从其经济人的功利本性来讲,企业必然是将生产盈利放在第一位,然,重视安全或许在短期内会耗费企业一部分人力、财力,但从长远来说,又是为生产盈利服务的,营造一个健康安全和谐的企业文化是其谋求长远利益的题中之义。

因此我们说,安全与生产两相比较,安全第一。

四、结论

三问第一,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解释其实并不矛盾:只有重视过程才能出实际效果;只有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放在同一高度进行约束控制,双管齐下,才能最大程度上控制风险;只有在生 4

产活动中真正重视起安全工作,才能为企业赢得长远的经济效益。

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是对企业本质的回归。“以人为本,关爱生命”这一理念,多次作为我国的安全生产活动主题。尊重生命健康的权利,体现的就是人权、人本、人性。过去我们讲“为人民服务”,现在常说“以人为本”,其精神实质是恒定不变的,就是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省在“十二五”期间提倡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经济模式,其本质也是落在“以人为本”这一概念上。没有生命健康,人的生存发展、人的价值体现和生活的幸福美满就是一句空话。“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安全第一”,是企业在经济发展中需要首先考虑的因素。

三问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