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2号文库
连州市科学技术局“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科技工作规划(共5则)
编辑:落日斜阳 识别码:11-568439 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7-09 20:02:00 来源:网络

第一篇:连州市科学技术局“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科技工作规划

连州市科学技术局

“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科技工作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科技工作总结

过去五年,连州市科技局在各级政府和各有关单位的重视支持下,我市的科技工作坚持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科教兴市”的战略目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年初制定的目标任务,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破解科技发展难题,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全市科技支撑作用成效突出,科技实力进一步提高,产学研明显加快,科技创新体系日趋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显著加强,防震减灾能力明显提高,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加强。现将五年来的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大对科技的宣传和科技培训工作力度。

每年在科技进步活动月期间,我局会同市委宣传部、市科协联合发出通知,对活动月的各项工作作了具体的部署和安排,利用广播、电视、录像、专栏等形式在各镇(乡)、市区积极开展科技宣传,加大力度贯彻落实科技有关法规,营造良好的科技氛围。同时,组织农业、卫生等20个有关部门在市爱民路举办“科技咨询一条街”大型活动,各镇(乡)也相应举办科技咨询活动。据统计,五年来举办科普讲座、科普展览48场次,组织送科技下乡、科技咨询一条街累计113场次,咨询人数25270人次,解答问题9115个,发放科技书籍24610本,发放宣传资料68952份。展出活动展板98米,悬挂科普图片138幅,义诊人数6420人,计算机演示1150次,使科技知识进入千家万户,科技意识深入人心。

市科技局紧紧围绕“三个走在前面”这个主题,抓住“推动服务型机关建设迈上新台阶”这一主要任务,为加快我市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着力提高农村青年的综合素质,我局长期邀请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的陈家旺、陈汉才教授等10位专家,联同市组织部、关工委、老促会、市科协、市农业局联合举办农村创业青年农业技术培训班。针对山上片和山下片的的不同特点,分别在龙坪、西江片主讲反季节蔬菜萝卜品种更新换代栽培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在连州、九陂、西岸、东陂、保安、瑶安、三水、丰阳片主讲瓜类和茄科类作物的栽培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在星子、大路边片主讲水晶梨栽培配套技术和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各镇乡主管农业的领导、农技员、种植大户和水果专管员均分期参加学习班。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和农村青年的科技素质,加快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据统计,五年来共举办各类种养类培训班100多期,培训人数12300人次。2008年起更响应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号召,以及连委发[2009]17号文关于成立连州市2009年“十五项民心工程和重点工程建设专责小组的通知精神,与市劳动局、市技工学校联合举办农民工技能提升班、劳动力转移计算机操作班等共37期培训班,参加学习人数共2000余人,按质保量完成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任务,帮助农村青壮年掌握一技之长,并成功迈向就业、创业之路。

(二)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推动工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新化 积极引导建滔(连州)玻璃纤维有限公司和铜箔有限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和“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开发高新技术产品,依靠科技创新提高企业效率和效益。高新技术产业对我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加大。

大力推进连州市碳酸钙特色产业基地和西江镇、大路边镇两个专业镇的各项技术创新工作,促使“两矿”特色产业成为我市的科技主导产业。充分利用我局与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建立的合作关系,积极引导、鼓励和协调有关企业开展产学研、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研究开发和引进应用了一批国内领先的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和新产品。其中,连州市华丰化工有限公司和华南理工大学进行产学研、企业科技特派员合作,应用华南理工大学的专利技术,共同开发“高压辊磨—湿法搅拌磨复合系统制备碳酸钙超细粉体工艺”项目,目前已完成中试,并于2009年10月28日通过清远市科技成果鉴定,项目完成后预计年新增产值1300万元,年新增利税700万元;连州市伟信硅灰石有限公司利用自主研发并已申请专利的技术和华南理工大学共同研发“纳米包覆针状纤维硅灰石复合材料制备新技术”,该项目已获得省部产学研项目立项,目前已正式投产,预计年产值3800万元;连州市岭南硅灰石新材料有限公司与中南大学合作,研发“硅灰石高长径比超细粉碎、表面改性一体化技术”,该项目拟申请国家专利,项目完成后,预计年新增产值3000万元;连州市豪爽天然保健食品有限公司发明的外观设计包装盒(白茶),推动了连州市白茶深加工业的发展,年消耗白茶3000吨,年新增销售收入7500万元,新增税收600万元。通过产学研和企业科技特派员合作,攻克了企业的关键技术难题,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连州市“两矿”产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业从粗加工向精加工,从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发展,有效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使连州市的特色产业迈向高新化和产业集群。

积极引导连州市华丰化工有限公司、粤连电厂、人造板公司等一批企业开发应用节能减排技术,大大降低了企业消耗,提高了企业的经济社会效益。帮助工业园区部分科技含量偏低的企业改造升级为科技型企业,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三)工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协助建滔(连州)玻璃纤维公司和铜箔有限公司向省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获得认证,填补了连州高新技术企业的空白,同时,指导和推动上述两家企业向省科技厅高新处申报“双密型”企业,促使科技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向密集型转变。二是围绕“两矿”资源技术开发,向省科技厅申报了活性钙技术开发和碳酸钙粉体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项目,随着省加大对连州“两矿”技术开发力度,必将进一步提升“两矿”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最终推动碳酸钙和硅灰石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工业科技品牌。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民营企业为重点,扶持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鼓励支持他们自主创新,申请国家专利,实现产品优化升级。四是扶持“两矿”企业实施技术创新,开发了活性纳米碳酸钙、硅灰石针状矿物纤维等一批国内领先的新产品、新技术,促使“两矿”产业从粗加工向精加工,从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发展,有效增加了“两矿”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了“两矿”资源的利用率,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五是引导粤连电厂、人造板公司等一批企业开发应用节能减排技术,大大降低了企业消耗,提高了企业的经济社会效益。三是帮助工业园区部分科技含量偏低的企业改造升级为科技型企业,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四)农业科技推广成效显著

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并从省农科院蔬菜所引进长身黄毛节瓜、杂交长毛节瓜、力和紫红茄、粤红一号红尖椒、汇丰1号辣椒福康5号黄皮尖椒、春雪超级白萝卜、早熟结球白菜、豆角、苦瓜、等20多个优质蔬菜品种进行示范推广,开发了油茶、溪黄草、龙须草等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化技术,培育了连州市山马农林发展有限公司、豪爽天然保健食品有限公司、连州市嘉农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东陂林泉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其中嘉农公司拥有绿色蔬菜基地1000多亩,冷库加工场1000平方米,年销售蔬菜水果3000万斤,年销售额2500万元。农业科技推广有效解决了我市部分农作物退化严重,农产品深加工滞后,农业生产力水平低等问题,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辐射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五)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和立项实现新突破

五年以来,我们积极向国家、省、市科技部门申报科技计划项目,获得立项的科技计划项目共61项,其中:“油茶种植与加工技术开发”项目获获国家科技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立项。省级科技项目有“科技干部体系建设”、“出口蔬菜生产技术与推广”、“科技示范基地防寒抗冰及灾后复产技术”、“连州镇城镇化技术集成应用”、“硅灰石超细针状粉产业化技术”、“白茶圆饼保健茶技术开发”、“黑皮冬瓜新品种及其健身栽培技术推广”、“龙须草基地复壮丰产改造增效技术研发与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绿色产业基地产品检测中心建设”等共31项,清远市科技计划项目有“0-6岁儿童口腔炎健康教育和免疫调节剂临床疗效观察”、“微创后腹腔镜下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术”、“星子红葱高效栽培技术的示范与推广”、“硅灰石超细针状粉产业化技术开发”等29项。努力为企事业单位排忧解难,争取科技资金,解决技术关键性问题。同时,做好往年立项的科技计划项目的跟踪管理和结题验收工作,确保项目的顺利完成和达到预期目标。

(六)防震减灾、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进一步加强

我局分别于2008年11月成立连州市知识产权局、2009年12月成立连州市地震局,认真按照上级地震部门的要求,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积极做好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利用科技活动月向群众发放一大批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小册子,通过电视台播放防震减灾宣传片。加强地震测报台的管理和维护,完成了农村地震安居工程示范村建设工作。

建立健全了知识产权工作领导机构和管理体系,成立了连州市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并印发了《连州市区域知识产权试点工作方案》,积极推进区域知识产权试点工作。调整充实了知识产权局的工作人员,大力开展专利申请、专利保护和知识产权宣传培训等工作,向省知识产权局申报了知识产权示范区域试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等项目,促进了我市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此外,还认真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工作及时完成省科技厅、清远市科技信息局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七)隆重召开连州市科学技术大会

“十一五”期间,我市于2006年和2008年分别召开了“连州市科学技术大会”,市委书记、市长、市人大、市政协领导、市直各有关单位主管科技工作领导、镇(乡)科技副镇(乡)长、科技办主任以及部分科技人员参加了会议,会上由科技局长传达广东省科学技术大会和清远市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市委书记作了重要指示,并对获得连州市2004-2005年度,2006-2007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奖的项目及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其中获得科学技术进步奖1等奖的有“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输血器代替膨宫泵在宫腔镜检查中的应用”、“东陂腊味加工技术的综合应用”等3项,获得2等奖的有“水稻免耕抛秧技术的示范与推广”、“ SBI07LA-4/2石材加工机械设备专用电动机”、“速溶复合袋泡溪黄草保健茶的技术开发”、“医用酒精保存自体颅骨回植的临床研究”等6项,获得3等奖的有“红丰特选厚肉牛角椒404的引种示范与推广”、“硅灰石超细针状产业化技术”等13项,鼓励科技人员发扬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勇攀高峰的精神,努力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全面提高我市科技创新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八)抗冰救灾和灾后复产工作取得实效

2008年月日初,连州市遭受百年一遇的特大雨雪冰冻灾害,水晶梨、贡柑、水蜜桃、优质蔬菜等科技示范基地受到严重破坏,碳酸钙、硅灰石科技企业损失严重。灾情发生后,我局及时采取科技应急措施抗冰救灾,积极实施“科技示范基地防寒抗冰及灾后复产技术示范与应用”项目。获得了省科技厅抗冰救灾专项经费8万元,清远市科技信息局抗冰救灾专项经费2万元,在省市科技部门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特别是清远市科技信息局的领导多次亲临受灾科技示范基地和企业指导,增强了我们灾后复产的信心。目前该项目已投入资金13万元,其中:基地建设5万元,农药、肥料、种子5万元,技术培训3万元。由于抗冰救灾措施到位,方法对头,科技示范基地灾后生产得到迅速恢复。水晶梨、黑皮冬瓜再获丰收;贡柑、天草柑长势良好,贡柑推广种植600多亩,株产60-70斤,亩产值1.2-1.4万元,天草柑推广种植300多亩,株产50-60斤,亩产值1-1.2万元。

同时,我们还积极捐款捐物,投入赈灾资金3.7万元,为灾区群众排忧解难,免费提供生产应急物资和技术服务,积极为灾区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使灾后生产得到迅速恢复。

(九)节能减排科技行动计划全面实施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节能减排工作精神,狠抓节能减排工作。一是指导科技企业制定节能降耗计划,落实节能工作措施;二是着力研究开发和引进“两矿”、电机、电力、刨花板制造工业的节能减排技术,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生产节能产品,提高生产效益。其中,连州市华丰化工有限公司和华南理工大学共同开发的“高压辊磨—湿法搅拌磨复合系统制备碳酸钙超细粉体工艺”,采用该技术可使产品中小于2um颗粒百分比提高10﹪,与获得同一细度产品的传统研磨相比,可以使所需能量降低10-30﹪,从而有效地降低整个复合系统的能耗,这一成果推广应用后,将大大降低连州市“两矿”产业的能耗和减少排污量。

(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计生挂扶等工作全面落实

2009年,我局认真按照市委实践办的部署,完成了学习实践活动三个阶段的工作。活动开展以来,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6次,参加座谈会100多人,发放征求意见表200多份,广泛征求镇(乡)、企业和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32条,包括科技宣传、科技培训、项目申报、经费投入、技术引进、干部作风等7个方面,达到了沟通思想、找准问题、明确思路、增强共识的目的,局班子每位成员都认真撰写了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深入查找存在问题,认真梳理制约科技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并制定相应整改措施,明确了今后的工作思路和努力方向。

结合学习实践活动,局全体干部职工开展了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经常深入到挂扶村帮助困难户排忧解难,为他们提供了优良种子和生产启动资金,想方设法帮助困难户脱贫致富。

积极配合市的计生中心工作,配备专门人员、车辆,投入一定的经费,大力支持挂扶镇——星子镇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集中服务活动,完成了市下达的计生任务。

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认真落实局机关效能建设制度,实行政务公开,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和电子政务监察工作,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切实为群众和企业服务,积极开展机关节水节电、消防安全教育等活动,提高了机关效能。

人事、档案、工青妇、老干等各项工作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和省市科技主管部门、知识产权主管部门、地震主管部门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全面完成。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十一五”以来,我市科技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自主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清远南部地区相比,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自主创新意识不强。部分群众的科技意识、科技素质还比较低,一些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技术和产品研发工作跟不上形势发展。

二是科技投入不足。科技三项经费缺乏,制约了我市对科技事业的投入力度。企业对技术创新存在着不愿投入、不敢投入或没钱投入的现状,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社会各领域对科技的投入偏少,导致技术推广和科技创新工作开展比较困难,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速度缓慢。

三是知识产权工作比较落后。知识产权工作经费缺乏,企业知识产权投入较少,专利技术、植物新品种、软件等知识产权成果较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差,难以适应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

四是自主创新人才匮乏,科研力量薄弱。据统计,我市各类科技人才总数为7040人,其中高级科技人才只有87人,多数企业缺乏高水平人才和技术带头人,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科研机构较少,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科技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科技队伍的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十二五”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市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臶,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省市科学技术大会精神,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创新型连州建设,努力提升科技对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主要任务和目标:围绕市委、市政府争当山区科学发展排头兵目标,依靠科技进步,以转变增长方式和促进社会和谐为主线,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和工业科技创新,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实现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科技普及推广,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科技素质;突出抓好产学研、特色产业基地和专业镇建设,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进一步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加强防震减灾工作,充分发挥科技防灾减灾的重要作用。

(一)大力实施工业科技创新,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一是围绕将“两矿”打造为连州市支柱产业的目标,改进和提升“两矿”企业的深加工技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研制高端产品,提高“两矿”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将“两矿”产品打造成为区域性科技品牌。同时,帮助部分前景较好,科技含量偏低的企业引进应用新技术,使其发展成为科技型企业,推进我市工业化进程。二是积极做好工业园区的科技工作。要充分利用珠三角产业大转移的契机,支持我市工业园区的企业优化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切实做好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组织工作,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促使高新技术产品成为我市工业园区的主导产品。要充分发挥清远市民族工业园落户连州的有利条件,积极推进区域知识产权试点工作,使知识经济和工业园区融为一体。三是加强产学研和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充分利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技术和人才,组织实施一批产学研项目,攻克制约我市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重点支持“两矿”、电机、火电、电子信息、建筑材料制造等行业,攻克一批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计划将“采用新的湿法研磨工艺生产纳米级重质碳酸钙精细产品”、“硅灰石针状纤维纳米包覆双重改性复合粉体材料的制备技术”等项目申报产学研重大项目。同时,大力抓好特色产业基地和专业镇技术创新工作,推动我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积极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重点抓好水晶梨、贡柑、无公害蔬菜、油茶、龙须草、黄精等特色农业的推广种植,着重建设好油茶星火技术产业带、绿色蔬菜产业化基地和黄精特色中药种植基地,建立和完善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实施一批农业攻关和星火计划,着力解决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大对农业科技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引进应用现代化的农业深加工配套设备,加强与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产学研合作,研究开发一批农产品深加关键技术,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品牌,培育一批面向国内外市场、科技含量高、辐射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认真抓好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立项和跟踪管理工作 根据连州市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在做好2009年以前立项的科技项目跟踪管理工作的基础上,按照省科技厅发布的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组织审报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发展前景的科技项目,力争省立项再上一个台阶。鼓励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技术创新,依靠科技推动工农业重点领域的加速发展。

(四)继续加大科技宣传和科技培训力度

继续做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与转移就业工作,力争年培训3000人以上。积极开展“科技进步活动月”工作,组织“送科技下乡”、“科技咨询”等活动,推动全民参与科技普及的积极性,促使科技惠民利民。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聘请有关专家,举办农村党员科技培训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广大群众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

(五)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工作

完善知识产权工作机构和管理体系,大力宣传知识产权政策法规,加快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制定,积极发挥连州市知识产权局的作用,加强专利申请服务,依法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积极实施《连州市区域知识产权试点工作方案》,认真做好知识产权区域试点工作,使知识经济和工业经济融为一体。

(六)切实抓好科技基础条件和服务体系建设

进一步建立健全镇、村科技工作机构,完善市、镇、村科技服务网络,筹建连州金科网,打造农村科技信息直通车网络平台。加强科技部门与农业、经贸、医疗、教育等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全面加强医疗卫生、基础研究、社会发展、青少年科技教育等领域的科技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七)认真做好防震减灾和农村地震安居工程工作

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工作机构,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全市人民的防震意识。组建地震应急青年志愿服务队,提高地震应急处臵能力。组织地震安全性评价,提高建设工程抗震能力。加强地震测报台的管理维护工作,确保地震测报数据准确及时上报。切实做好农村地震安居工程工作,优化农村居住环境,构建和谐社会。

(八)切实抓好节能减排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节能减排工作精神,狠抓节能减排工作。一是指导科技企业制定节能降耗计划,落实节能工作措施;二是把节能技术研究开发列入年度科技计划,重点研究开发和引进“两矿”、电机、电力、刨花板制造工业的节能减排技术,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生产节能产品,提高生产效益。三是组织有关企业申报节能减排科技计划项目,争取上级科技部门的经费支持,提高企业的生产效能。

(九)大力抓好机关效能建设、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计生挂扶等工作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推进政务信息公开,提高机关办事效率。积极做好扶贫开发、计生挂扶等工作,努力完成市委、市政府和上级科技主管部门、知识产权和地震管理部门下达的各项任务和指标,开创工作新局面。

第二篇:科学技术局十二五期间科技工作总结

科学技术局十二五期间科技工作总结

“十二五”期间,全市科技工作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工作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深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不断优化科技创新政策环境,大力推进产学研联合创新,加强企业研发平台建设,努力推动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全市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以上,我市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市”等称号。

一、强化扶持引导,全力营造推进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强化领导,健全组织,完善政策,加大投入,积极营造有利于科技进步与创新的良好氛围和发展环境。一是建立齐抓共管的推进机制。成立了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定期听取科技工作情况,市人大、市政协定期开展视察活动,研究推进科技创新的工作措施,将科技创新纳入镇街特色化发展、差异化考核评价指标,建立了齐抓共管、协调推进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有力促进了工作开展。二是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政策。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支持科技发展的各项政策,先后修订出台了《关于实施“千企升级”计划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关政策》、《关于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有关政策》等文件,提出了设立新兴产业发展股权引导基金、鼓励建设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平台等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日趋完善。设立了2亿元的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专项基金和1000万元的科技创新专项基金,对企业科技成果创新及产业化、专利申请、创新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等给予1万元到200万元不等的奖励或补助。三是建立健全科技进步投入机制。坚持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建立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企业为主、多元参与的科技投入体系。市财政坚持优先加大科技投入,财政科技应用研究与开发经费逐年增加。“十二五”期间,财政科技投入总额预计达到13985万元,其中2015年财政科技投入总额预计为3000万元,是2010年的1.8倍。全市企业科技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3%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以上。四是强化科技宣传与普及。广泛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立足提高农民科技意识和技术应用能力,与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市科协等联合常年开展了送科技下乡活动、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周等活动,年均举办技术讲座、技术指导等活动120场次。五是强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围绕我市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强化政策激励,加强科技人才的开发、引进、培养和使用,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灵活采用“挂职兼职”、“院士服务团”、“周末工程师”等柔性方式,累计引进各类创新人才140余人,为企业推荐高层次人才60余人。全市拥有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名,国家“科技创新创业人才”2名,山东省“泰山学者”2名,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8位院士分别与我市5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共引进各类科技成果14项,开展合作项目6项。

二、强化培植提升,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坚持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措施,围绕精细化工、机械机床、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集中优势资源,推进科技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布局优化、总量扩张和集群发展。2015年,预计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完成33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23%。一是提升企业创新水平。集中优势创新资源,实施了一批技术水平高、转化效果好、产业带动强的科技计划项目,重点培植一批的骨干科技型企业做大做强。“十二五”期间,共组织实施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07项,其中国家级34项、省级62项,累计争取上级科技扶持资金11584万元,年均争取扶持资金2316万元。2015年底,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将突破50家,是2010年的3.2倍,占枣庄总数60%以上,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6家。拥有省级创新型企业14家,是2010年的2.8倍。二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抓住打造机械制造、煤化工千亿级产业集群的战略机遇,加强技术集成、联合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规模膨胀。威达重工、大地机床、华强精密机床等14家高新技术企业联合山东省机械设计研究院、济南大学等4家高校院所,成功创建了山东省首家“中小机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示范联盟”,形成了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技术创新链条。我市中小机床产业集群成功创建为“国家火炬计划中小数控机床特色产业基地”,成为XX市首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标志着我市机床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2015年,又完成了国家火炬xx市玻璃精深加工特色产业基地的申报工作,获批后我市将拥有2家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实施了总投资180亿元的联想控股xx化工基地一期、总投资37.8亿元的新能凤凰72万吨甲醇、总投资30亿元的中盛化工基地、总投资13.5亿元的瑞达化工聚丁烯等项目,为打造煤基新材料产业园奠定了坚实基础。大坞生物制药、级索新能源、西岗苯制品、鲍沟玻璃制品等一大批新兴产业特色园区初具规模,逐渐形成“一镇一园区,一园一特色”的发展格局。三是积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引导支持企业在高端装备制造、电子通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领域开展科研攻关,集中攻克了“vmc1600u五轴联动立式加工中心”、“高性能通信电源用磁芯的研发与生产”、“一体化连续流含油污水处理装置”等一大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其中,腾达不锈钢的“高清洁自动焊丝研制开发技术”等36项技术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海冠化工“酚醛树脂改性聚苯乙烯泡沫的研制”等91项技术通过市级科技成果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围绕威达重工、益康药业、辛化硅胶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重点企业,大力推广应用先进制造、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技术,着力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档次,年均引进推广新技术、新成果85项以上。

三、强化联合创新,加快技术研发和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健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是加强产业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集中优势资源,重点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提升产业整体创新能力,抢占行业发展“智高点”。在机械机床产业领域,与山东省机械设计研究院合作,投资5000万元建设了xx市机械工业生产力促进中心,打造集产品研发、技术创新、质量检测和市场开拓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建立了国家机床质检中心,成为全国唯一设在县级城市的国家级质检中心,为机床企业提供检测参数1000多个,解决共性技术难题320余项,帮助9家企业研发新产品16项。在煤化工产业领域,建立了国家水煤浆气化及煤化工研究中心等1家国家级、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中,国家水煤浆气化及煤化工研究中心研发的新型多喷嘴对置水煤浆气化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二是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十二五”期间,全市新设立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国际科技合作中心4家,新增省级院士工作站6家,总数达到7家,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总数达到10家,新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总数达到31家。各类研发平台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十二五”期间,年均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90项以上,研发各类新技术、新产品85项以上,其中,3个新产品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4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二是加强科技交流服务平台建设。截至目前,我市8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均开展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100多所知名高校院所建立了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我市积极与中国矿业大学合作对接,成功引入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分园,联合共建的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的xx科创园项目快速推进,建成后可容纳在孵科技企业100家以上,将形成以互联网+、智能制造、软件与电子信息等为主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三年内积极创建成为省级、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三是积极开展多种形式产学研交流对接活动。实施“科技联姻”工程,开展多种形式的“招商引智”对接活动,大力引进各种形式的知识创新载体落户或开展活动。先后举办了中国(xx)科技创新成果交易博览会、全国晶型药物研发技术研讨会、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发展论坛等重大活动;邀请两院院士专家20余人来我市开展技术讲座、学术会议和现场指导等活动68场次,引进高层次科技成果120项;在科技创新成果交易博览会上,签约技术合作项目13项,完成技术交易成交额2.2亿元。

四、强化专利研发,纵深推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立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示范企业为重点,强化政策扶持和宣传培训,大力推动专利技术开发与转化。“十二五”期间,预计申请国家专利5427件,年均增长7%,其中授权专利3879件,授权发明专利193件;一是着力提高企业专利研发能力。立足全面提高企业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专利能力,完善企业知识产权联系制度,对口服务,分类指导,协助企业建立完善专利研发机制,累计建立50家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年均开展专题培训10场次,培训专利技术人员2000多名。全市70%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均有专利技术和产品,企业职务专利申请总量比重达到45%以上。二是强化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加速专利产业化,增强企业核心能力,加大优势企业培育力度。累计新增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11家,总数达到14家。xx市经济开发区成功创建为山东省重点支持知识产权园区。全市共拥有省级知识产权试点企业1家,省级知识产权园区1处,XX市级专利示范企业4家、专利试点企业5家。三是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围绕净化市场环境,严厉打击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行业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联合市商务局、工商局等部门组织实施了“天网”、“雷雨”、“护航”等5次大型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暨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年均开展专利执法活动4次以上,检查场所100余家,抽检商品18000多件,全市拥有“山东省无假冒冒充专利商品商场”1家。

五、强化技术推广,全面加快民生科技发展步伐。立足提高现代农业生产力和推动特色农业发展,积极建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平台,以科技支撑推动农业发展。加强先进技术的研究推广。围绕农作物高效种植、新品种的引进、畜禽健康养殖等重点领域,年均组织研究推广“超高产小麦育种研究与示范”、“马铃薯黑痣病发生现状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等20余项先进农业适用技术。建立了21家XX市级农业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站,组织实施了“肉兔标准化技术集成及示范”、“生猪标准化生态养殖与产品加工技术示范”等一批省、市级农业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在拓宽农民致富途径,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引导示范作用。加强农业特色示范基地建设。组织实施科技富民强镇(街)专项工程12项,我市马铃薯农业科技园区成功创建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乐极培植建设鲍沟镇奥华农牧养羊基地、东沙河茶树菇种植基地、官桥镇银杏种植示范基地、滨湖镇泥鳅高效养殖基地等21处特色产业等农业科技特色示范基地,推动了农村特色种养业规模壮大。加快推荐科技惠民进程。围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卫生、节能减排等领域,积极组织开展课题攻关、成果推广104项。组织国家级、省级新药创制研究3项,以提升我市妇幼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与水平为目标,xx市中心人民医院与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合作的“妇幼健康科技惠民示范工程(试点)”项目列入国家科技惠民计划。市中心人民医院“急性非创伤性胸痛区域协同救治平台建设及临床技术转化推广”项目列入山东省科技惠民示范工程。市教育局《高中实验教学推进策略及实践研究》等7项科研课题获山东省软科学优秀成果奖。

从整体情况来看,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十二五”期间,连续五年在XX市的综合考评中稳居第一。但是,与周边先进地区相比,与当前转方式、调结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财政科技投入还不能满足科技创新的需要,还有待提高;二是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不够突出,总量偏小,在工业产值中的占比偏低;三是科技创新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的技术专业人才和创新团队较为匮乏,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四是产学研合作创新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合作的广度与深度还不够。

2016年工作打算:2016年,我们将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大力提升产业层次和产业竞争力。重点突出以下工作:

一是引导企业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围绕煤化工、机械机床等特色优势产业,以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为重点,实施100项创新程度高、产业化前景好的科技项目,形成一批竞争优势突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装备,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力争列入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突破30项、国家专利申请量突破1200件。

二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强化政策扶持引导,推进创新要素集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膨胀发展。力争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比年初增加1个百分点,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以上。

三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各类省级企业研发平台的管理和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健全完善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手段和功能,提高建设水平。研究制定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支持xx科创园和中国矿大科技园xx分园建设,积极争创省级、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四是深化产学研联合创新。不断深化与高校院所的合作,加快建立常态化、多样化、实效化的合作机制,鼓励引导在更广领域、采取更多样化的方式开展合作,共建研发中心,设立研究生工作站、教学实践基地,支持机械机床、煤化工、医药等专业方面的科研院所来我市设立分支科研机构。

五是加快发展民生科技。在良种选育、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实施一批科技项目,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强化农业科技特色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医疗健康科技发展,加强临床医疗和转化医学研究,突破重点疾病防治技术,提高疾病防治水平。十三五期间科技发展规划思路

按照十三五规划工作安排,结合我市实际,就科技发展规划提出以下意见:

一、主要规划目标

1、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到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8%,年均递增1个百分点;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60家。

2、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到2020年,全市拥有XX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0家以上,院士工作站12家以上,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3家以上。

3、专利申请量:到2020年,全市专利申请量达2200件,年均增长10%以上。

二、主要工作重点及措施:

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紧紧围绕重点产业领域,集中优势资源,推进科技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布局优化、总量扩张和集群发展。一是加快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立足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围绕产业链延伸,集聚科技资源,重点培育,大力加强机械机床、煤化工、精细化工、玻璃深加工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逐步发展成为特色明显、产业发达、创新能力强、竞争力强的高技术产业集聚区。二是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强化资源整合,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和自主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大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新医药产业、新能源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培植力度,逐步发展成为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新兴产业。三是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产业改造工程。选择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科技型企业,重点支持,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档次,逐步推动传统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化。深化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带动战略,积极争取上级科技计划项目和资金,引导和支持各级政策要素、人才要素、技术要素、资金要素向重点高新技术企业集聚。

2、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健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是加强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引导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交流,鼓励企业自建或联建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层次研发机构,采取院士专家企业行、产学研合作洽谈会等多种形式,搭建合作桥梁,开展联合攻关,加快形成以项目为纽带、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二是加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依托机械工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国家机床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公共创新平台,通过整合、集成、优化科技资源,完善相关基础条件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火炬计划xx机床特色产业基地”,加快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国际科技合作中心等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加强技术集成创新。三是加强科技园区建设。以争创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为契机,突出抓好xx经济开发区和各类特色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努力将开发区打造成高科技产业的孵化基地、科技成果的转化基地、高层次人才的创新基地。加快留学生创业园、软件创意产业园等新兴产业园区规划建设,支持鼓励创新度高、发展前景好的科技型项目落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3、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制订行业技术标准体系,争创各类名牌、著名商标。加大知识产权培育力度,组织好重大专利技术和标准化项目攻关,鼓励企业在申请专利和制订标准时相互衔接,不断提高自主知识产权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一是大力培育专利企业集群。强化专利示范(试点)企业培育,形成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具有行业带动性和自主品牌的知识产权示范(试点)企业。二是推进重大专利技术转化。加大专利技术转化推动力度,逐步实现产业化,在高新技术重点领域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三是强化政策激励。积极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着力提高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

4、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一要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人才的特殊作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平台人才集聚作用,要加大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深入实施“xx英才”计划和“学科带头人培养”专项计划,积极培养和引进拥有创新成果、具有经营头脑和国际眼光的科技领军人才,领办科技大项目,建设科技大产业、大基地。二要加快形成创新型企业家队伍。积极组织开展企业家教育培训活动,着力提升企业家队伍经营管理水平和科技创新意识,树立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和利益主体,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发展层次,走出发展新路子的理念,进一步完善科技创业风险投资机制,为科技人才创业提供创业舞台、创业环境和创业土壤。三要激励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对企业引进人才,要在安家落户、医疗养老、子女入学就业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高层次的技术带头人,财政可给予专项补贴;要完善收入分配机制,促进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要给予重奖;要建立多层次的科技奖励体系,每年对科技成果和科技人员进行奖励。

5、不断创新科技管理服务。紧紧围绕省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坚持把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根本任务,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作为主攻方向,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工作方法,健全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增加科技财政投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金融投入为支撑、企业和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为我市在西部经济隆起带率先隆起提供强劲的驱动力和支撑力。

第三篇:十二五工作规划及十一五工作总结

乡镇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规划

编制好“十二五”计划,对于实现我镇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县发改委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经广泛征求各级意见,特制定**镇“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全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国民经济实现快速健康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2009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达12.6亿元,比上增长15%。镇财政收入达315万元,比上增长17%,农民人均纯收入4760元,比上增加380元,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8890万元,比上年增加78%,协议引进外来投资3.8亿元,比上年增加12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以内,全镇经济总量有了明显提升。

(一)工业经济快速发展。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镇采取有力措施,帮助企业克服困难,全镇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2009年,全镇企业总数发展到17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家,其中产值过亿元工业企业2家,实现工业总产值达9.4亿元,年均增长18%,形成了以大米加工、服装、建材加工、塑料制品、禽业养殖等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的工业新体系。

(二)以“丰乐杯”小城镇创建活动为契机,加快集镇发展。以“丰乐杯”小城镇创建活动为契机,在小城镇建设上确立了“工业立镇、工

业强镇”的战略,以建设环境优美、独具特色中心集镇为统揽,立足区位优势,加快建设步伐,不断拉大城镇框架,完善城镇功能,极大地改善了集镇人居环境,提升了**形象,聚集了人气,强化了产业支撑。根据**镇的区位、交通和资源优势,**镇党委、政府投入近20万元请**规划设计院对全镇的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完善,将小城镇西延、东扩、南拓,形成两翼齐飞的新格局,集镇面积拓展到3.6平方公里。主要规划建设工业集中区、居住区、特色商贸区三大功能区。

(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和农村的新发展 去冬今春,我镇共建设市、县重点工程13处,面上工程20处,清理渠道 3500米,完成土石方43万方。除险加固小二型水库2座,投入资金 85万元,解决部分水利死角,受益人口达2000余人,为我镇农业增产增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力求一村一品”的工作思路,各村结合实际,积极发展特色产业,祝杨村绿色无公害大棚蔬菜、祝杨、古城村畜禽规模化养殖、友爱、山东陈村特色经果林、花生种植、靠山、黄圩村的黄牛羊养殖、拂光等村优质水稻种植等一批特色产业村应运而生。全镇基本形成1.5万亩经果林,6.5万亩优质水稻,8000头只优质黄牛羊、1500亩绿色无公害大棚蔬菜和2.4万名劳务输出等六大特色产业基地。特别是我镇畜禽规模化养殖又新增加养殖规模万只以上的企业五家,使我镇养殖规模达万只以上的企业增加到12家,全镇畜禽业年出栏家禽260万只、禽蛋198万公斤、鸡苗600万只、生猪11.8万头,畜禽产品远销周边省市。全镇规模养殖户达1000户。全镇各类农产品交易市场

年经销各类农产品6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全镇农户人均增加收入1500元。全镇已建成各类涉农龙头企业近20家。其中振华米业有限公司、玉好米业有限公司、民生米业有限公司年消化优质水稻9800万吨。康源禽业有限公司、阳光禽业有限公司、鸿发禽业有限公司等已初步发展为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几大禽业公司的发展为延伸禽业加工产业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十二五”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及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农业稳镇、工业兴镇、商贸旺镇、环境立镇”的发展战略,以推进县的重点项目建设为主攻方向,以优化发展环境为着力点,增强新型工业化带动力,加快推进“工业兴镇、工业强镇、经贸活镇”创建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

(二)发展思路

1、大力实施工业强镇战略

“十二五”期间,我镇以工业化为主攻方向,以服务大盐化目的,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继续加快完善工业集中区的基础设施,引导工业企业入驻园区,相对集中,连片发展,形成规模,形成以大米加工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特色产业群。

2、倾力打造政务文化新区建设

以“丰乐杯”创建为载体,不断拓展城镇框架。加快康达大街及政务新区征地工作,力促康达大街东西延伸、农工商综合服务大楼、新区广场、九龙公园等项目上马动工。启动“老街徽派观光”工程,为城镇化建设作贡献,打造宜居新**。

(三)奋斗目标及任务

1、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

2、实现财政收入达到1000万元;

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

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到100%;

5、人口自然增长率9‰左右;

三、工作措施

为实现上述预期目标,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突破重点项目用地瓶颈,加快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 深化小城镇西延、东扩、南拓,形成两翼齐飞的新格局,以加快推进城建重点项目建设为带动,以全面环境综合整治和老城区开发为主线,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老城区突出“水”、新城区突出“新”、西部工业集中区突出“强”,举全镇之力,切实做好老街观光区、活力新区和工业集中区“三篇文章”,着力打造一批让人耳目一新、为之一振的城镇亮点,努力建设宜居**,全力建设有浓郁特色的新标志区。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以城带乡,建设农民新型居住区,拉动农民向城镇聚集,拉动人物流,活跃第三产业。大力鼓励发展高档餐饮、服务业,以优越的环境、优质的服务、低廉的消费吸引市区消费向**倾斜。

努力提升城镇建设品位。促进城镇化和第三产业相互协调发展,通过提高城镇化管理水平,促进第三产业发展,通过完善功能对接、产业衔接、消费承接的第三产业载体,努力提升城镇的建设品位和档次。

(二)以工业集中区为依托、加快工业化步伐

大力发展工业集中区,为大盐化延伸产业链,积极配合沿江城市产带和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发展空间。

**镇工业集中区2007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一期330亩土地征地工作,镇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工业集中区发展的重要性,把工业集中区建设作为城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根据规划镇党委政府对工业集中区建设进行了细致研究,一要依托集中区总体规划,做好产业规划布局。二要着眼长远,**总体发展思路是着力打造“东西工业、南经贸、北商住”特色经济格局,即,东西部依托现有两个工业集中区着力打造东西产业园,突出抓好工业经济;南部以新大街和政务新区基础好、处于商业中心为依托,突出经贸中心建设。三要统筹兼顾,规划建设工业集中区要兼顾土地、道路、电力、环保等各方面因素,不能顾此失彼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后遗症。四要科

学布局,要依托总归做好规划,力求做到科学布局,相近相关的企业要集中在一个区域。

根据我镇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战略,2013年工业集中区发展将达到1平方公路,到2015年工业集中区将拓展到2平方公里。

一是加快工业集中区配套设施建设。盘活现有土地存量,重点推进东西工业集中区等园区开发建设,不断壮大园区规模,拓展园区发展空间。着力完善工业园区道路硬化、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做好绿化、美化、亮化等“三化”工作,进一步规范园区管理、科学布局园区功能,致力打造园区新的亮点。

二是加大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力度。根据现有园区用地规模和用地性质,对口做好企业的引进工作,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招商责任,层层分解招商任务,确保引资取得实效。并继续抓好服务企业上马工作,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

(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步伐 一是积极把握“三农”工作发展新契机。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认真组织学习中央“一号”文件,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努力寻找政策机遇,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扶持,进一步改善全镇农村建设薄弱环节,谋划我镇“三农”工作发展新路子。

二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积极推进东张、拂光、友爱等村新农村规划试点工作。加强农村规划建设和管理,继续推进农村改水、改厕、改路和土地置换等工作。加强基本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

耕作条件。加强农村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建设,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积极引导农民移风易俗,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新农村文明程度。

(四)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一是继续深入开展民生工程。继续加大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支出比重,同时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解决资金瓶颈。

二是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完善创新信访和维稳机制,规范信访秩序,努力排查和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提高安全生产监管水平,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扎实开展“五五”普法工作。深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提高群众道德法律素质。

三是加大统筹各项事业发展力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备,积极配合校舍安全工程建设。

继续实施计生“村为主”工作机制,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抓好对重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做好民政工作,巩固殡葬改革成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依照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健全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村(居)民自治机制,稳步推动基层民主进程。

第四篇:街道“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规划

“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规划

2010年11月8日

2006年以来,竹峰街道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移民乡镇的实际,以构建“平安竹峰、和谐竹峰、文明竹峰”为目标,按照平稳发展的思路,强化基础,关注民生,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发展任务,经济社会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果,实现了从求稳到提速的转变。

一、扶持产业发展,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升

我们始终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立足城郊结合部的实际,出台优惠政策,扶持产业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一是积极探索支柱产业发展战略。科学分析自身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准确把握街道的功能定位,制定了“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生态文明新竹峰”的奋斗目标,着力把竹峰打造成“一流的原生态旅游度假区”和“优质的有机农产品供应地”,将现代农业、生态林业和青龙湾旅游作为三大支柱产业,大力实施千亩蔬菜、万亩毛竹和生态旅游工程。到2010年,已发展设施蔬菜400亩,高效毛竹9200亩,茄子、辣椒等主产蔬菜取得无公害食品认证;投入3000多万元,建造了青龙湾标志性建筑、平湖长堤、景区道路和公厕,青龙湾的旅游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二是不断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水平。狠抓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建立3000平方米以上养殖小区5个。大力实施粮食生产提升工程,建立了油菜高产示范区、水稻重大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示范展示区和水稻产业提升核心示范区。组建了向东畜禽等一批骨干专业合作社,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三是工业经济实现了零的突破。主动出击招商引资,引进了天

一、天合、天瑞、嘉隆、金六星等公司,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1000万元;积极融入南山工业园区,建设上阳工业拓展区300亩,为经济提速发展搭建了新的平台。五年来,街道财政收入从30万元提高到255万元,同比增长750%;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940元提高到8000元,同比增长103%;固定资产投资从612万元提高到3.5亿元,同比增长5619%。

二、统筹城乡发展,乡村建设面貌明显改观

我们始终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强化青龙湾生态环境保护。设立国家和省级公益林43033亩;提升和丰富新农村建设内涵,逐年增加投入,全面推进生态村建设,生态村覆盖率达100%;以周塘休闲文化广场为中心,将青龙湾入口、绿化护坡、村委会和周塘码头连成一线,在桥头铺村完成市级“美丽和谐乡村”示范点建设。二是深入推进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省道公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确定了18名长期保洁员,配备专门工具,对215省道过境段、县乡公路和周塘景区道路进行全天候保洁;积极配合市政府,征地200亩,兴建了市垃圾处理场;对215省道沿线的农家院落进行了风貌提升,完成绿化道路14公里,村庄绿化18平方公里,建造垃圾池15个,从二里冲到街道中心区安装路灯140盏,新农村示范点全部实现绿化、美化、净化和亮化。三是逐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十一五”期间共投入资金1254.6万元,修建饮水工程8处,修建水渠5.6公里、河堤3.2公里;全面完成

农村低压电网改造和完善项目;硬化村组道路25公里,修建机耕路52公里,全街道22个村民组实现了道路硬化和户户通,积极争创农村道路管理养护示范乡镇;改厕 个,建成沼气池 座。投资600万元完成了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实现土地流转450亩,林地流转6300亩。四是民主管理落到实处。大力推进“阳光村务工程”建设,完善和落实村干部“一诺双述双评”制度,深入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2008年实现村“两委”换届平稳过渡,农村各项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

三、着力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发展全面进步

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全力实施民生工程,着力使全街道居民充分享受经济发展成果。一是教育事业快速发展。2007年,对新组建的竹峰学校投入140多万元,新建了铁军科技楼,扩建了学校操场,绿化、美化了校园环境。二是文化体育工作取得突破。新建“农家书屋”3个,完成了桥头铺村健身休闲中心建设。三是医疗卫生健康发展。新建了竹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完成村卫生室建设,村级卫生体系逐步建立;深入推进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以上。四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投资2万多元,对计生服务所进行了规范化改造;长效节育率达到省定标准,生育人口政策符合率为98%,社会抚养费征收到位率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效控制在2.3‰以内,兑现奖励扶助资金44.39万元。五是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立。全面开展城乡居民低保提标扩面工作,累计发放救济救助资金233.7万元。在与南山、西津街道联合扩建敬老院的基础

上,投入120多万元新建了竹峰敬老院,进一步改善了五保老人的居住环境。升级改造了民政办公场所,设立了便民服务窗口。六是移民扶持深入落实。制定了移民后期扶持中长期发展规划,利用移民直补资金580多万元,改善了库区移民水、电、路、汽及通信条件;以政府和村委会担保方式向移民发放贴息贷款150多万元,支持移民发展生产。七是平安建设稳步推进。加强综治工作中心和司法所建设,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完善信访专干制度,加大综治维稳防控网络建设;积极主动化解矛盾纠纷,安置帮教率100%,社区矫正无漏管脱管现象;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重点抓好道路交通、食品卫生、水库和游客人身安全管理。

四、加强党的建设,政治保障能力不断强化

我们始终坚持把党的建设放在首位,按照“强队伍、促规范、创特色”的工作思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一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不断完善中心组学习制度,坚决执行分管领导负责制、行政问责制和重点工作督查制。建立党员领导干部联系重点党小组制度,并实行常态化。二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机关干部岗位责任、定期轮岗和竞聘上岗制度,加强对选派干部、选调生、选聘生和“三支一扶”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培育了一批有潜力的年轻干部。三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争先创优活动。启用了新政务中心,全面完成了村活动室建设和“难点村”治理任务。建立了党工委书记与建党对象谈心制度,严把党员入口关;提出了“提高标准、主动吸收”的原

则,发展新党员47名。探索建立党支部书记考核评价体系,加强村干部管理规范化建设,建立了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制度,选拔了6名村级后备干部。四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全面优化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深入开展民主考评基层站所长活动,完善了干部廉政谈话制度,机关效能建设得到增强。

“十一五”期间,竹峰街道取得的主要成就如下: 2006年:宁国市文明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2007年:安徽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先进集体,宁国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农村重度残疾人危房改造先进集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等奖;

2008年:宁国市抗雪防冻救灾先进集体、民政工作先进集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集体、目标管理三等奖、旅游经济发展三等奖;

2009年:宣城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先进集体、全市国省道沿线乡镇街道文明创建改造二等奖,宁国市文明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信访工作先进单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单位、民政工作先进单位、目标管理二等奖、招商引资三等奖。

2010年,我街道坚持发展目标不动摇,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己任,以“千万工程”为主抓手,以工业拓展区建设为突破口,建立重点项目领导小组推进制度,完善干部岗位目标制度,规范落实分管领导负责制,强化落实行政问责制,加强落实中心工作督查制,成立了千亩蔬菜工程、万亩毛竹

工程、生态旅游工程、交通建设和工业区建设等5个指挥部,采取倒排进度月公示的办法,扎实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年目标任务完成良好。

经济发展方面,截止10月底,已实现财政收入210万元,同比增幅5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达708万元;完成招商引资5200万元,引进天瑞耐热钢公司成功落户河沥园区。完成设施蔬菜种植165亩,露地蔬菜种植540亩,茄子等五种蔬菜取得无公害食品认证;毛竹造林4308亩,松材线虫病除治工作通过了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验收,居全市前列。由森林湖科技园投资的划海山庄改扩建工程,计划于年底完成。上阳工业拓展区建设已进入拆迁安置阶段。

项目建设方面,累计投资335万元,完成移民后期扶持项目3个,修建“组组通”路基7.5公里,目前已进入招投标阶段;改厕118个,建设沼气池50座;竹峰敬老院已投入使用,3个村级卫生室和瓦窑铺村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饮水工程全面竣工,桥头铺村“美丽和谐乡村”建设项目已通过市级评估验收。

社会事业方面,举办各类培训班5期425人次;办理最低生活保障193户316人,发放低保金48.1万元。深入开展“综治宣传月”和“禁毒教育”活动,送法进村进企业5次,“五五普法”通过市级验收。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8起,调处率100%,没有一起矛盾纠纷因排查调处不及时而引发群体性事件和越级上访事件。加强安全生产、道路交通、消防管理,未发生一起安全生产事故。竹峰学校“校安工程”

按时完工。流动人口统计成绩优异,村级软件齐全、规范,计划生育成绩居全市前列。3个村已成功申报宣城市生态村。发放涉农补贴268.42万元,合作医疗补偿 人次 万元。第六次人口普查正按照方案部署有序开展。

自身建设方面,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党组织和党员承诺书、点评登记表已全部公示,全面完成了“三民”主题实践活动的调研走访工作。开展了“践行廉政准则,优化政治生态”主题学习教育活动,组织党员领导干部登记报告了遵守“廉政准则”情况。“阳光村务工程”建设和民主考评基层站所长活动顺利推进。玉树地震发生后,街道各单位、个人捐款1.538万元。加大干部培养力度,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全面建设生态文明新竹峰的进程中,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街道经济总量不大,发展速度不快;第一产业发展迟缓,工业企业的发展层次不高,旅游产业发展有待加快进度,村级经济实力不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增多,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不断加大;部分干部干事创业劲头不足,职业素养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着重从主观方面进行了分析检查和深入剖析,认为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认识不够全面,思想解放和与时俱进做得不够到位,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不能适应形势,推动工作落实的作风不够深入扎实。今后,我们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十二五”期间是竹峰街道加快建设“一区一地”、实现发展转型的重要时期,也是建设生态文明、和谐宜居新竹峰的关键时期。2011年及“十二五”期间我街道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围绕“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生态文明新竹峰”总目标,坚持“主攻一产、壮大二产、提升三产”的产业发展战略,稳步推进林果蔬菜、苗木花卉、淡水养殖、休闲度假、商贸批发、节能建材等六大产业板块的发展,逐步实现农业生态化、工业集中化、旅游特色化、人居城镇化。

奋斗目标是:到2015年,实现财政收入10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5万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

围绕上述思路和目标,今后五年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建设“四区一线”农业产业带,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立足于促进农民增收,以“千万工程”为重点,以土地流转为手段,以标准化建设为要求,以市场效应为带动,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一是加快建设“四区一线”产业带。以代家塔蔬菜基地为中心,以水井坞、下马如、赛力为辐射面,建设千亩大棚蔬菜区,鼓励发展蔬菜加工贸易,加快建立宁国市西南郊蔬菜交易市场;以洪家塔苗圃基地为中心,以方坑坞为辐射面,建设千亩花卉苗木区;以青龙湖水产为中心,以桥头铺沿岸湖汊为辐射面,建设千亩水产养殖区;以瓦窑铺为中心,以桥头铺村为辐射面,建设千亩油茶果林区;在S215公路沿线打造一条绿色长廊,建好宁国的南大门。二是全面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加快忠诚果蔬、东兴渔业和林海木业等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步

伐,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逐步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鼓励支持各类企业开展农产品商标注册,努力创建2个市级以上名牌产品,全面提升我街道农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力培养农村经济人队伍,重点推广林果蔬菜及水产的储存和深加工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进一步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加强农田水利和林区道路建设,重点改善竹峰蔬菜产业园区和瓦窑铺油茶果林区配套设施,完成国土资源整理项目,有效引导土地流转。积极争取资金、设备,实现产业园区无公害生产设施的全覆盖。

二、服务青龙湾旅游开发规划,推动生态旅游发展 服从青龙湾旅游开发的大局,坚持规划定开发、开发出精品,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一是构建精品休闲度假区。结合街道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依托青龙湾独特的生态资源环境,有效整合境内旅游景点,将“划海山庄”、“天缘山庄”打造成精品休闲度假区,在周塘码头周边建设休闲垂钓区,在S215一线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二是超前谋划旅游招商项目。按照申报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坚持宁缺毋滥原则,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高起点地策划编制和推介一批富有浓郁地方特色、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精品旅游项目,作为项目储备,以吸引投资。三是探索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加强与各部门配合,制定生态补偿评价方法,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供科学依据。遵循“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修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依据生态环境保护标准,逐步建立责权利相一致规范有效的生

态补偿机制。积极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模式,支持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生态建设与环境污染整治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形成良性循环的机制。

三、建设工业集中区和商贸物流区,促进工业经济发展 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引擎,加强工业集中区建设,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优化产业项目,建设三大园区。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资源环保型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以上阳为中心,辐射下圩,建设节能建材产业园区和商贸物流区。积极引导现有企业加强技术改造,鼓励支持企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综合实力;指导林海木业合作社由粗放生产经营向集约精细加工提升,以上王为中心,建设竹木加工产业园区。二是优化生存空间,抓好项目落户。依托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采取与开发区合作办园的方式,抓新引进项目落户。盘活存量土地,完成300亩土地整理,提高土地利用率,积极争取土地供应,进一步拓展工业区。三是优化投资环境,提高服务水平。主动服务开发区建设,做好征地拆迁安置工作,加强治安和卫生环境的综合整治,营造宜居宜商的人文环境,增强街道竞争力。

四、紧密结合铁路和工业集中区建设,提升城镇化水平一是积极做好新村镇建设规划。充分利用铁路建设和工业区建设的机会,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美化的要求,打造新型集镇。规划新建政务活动区、居住安置区、商贸物流区和休闲文化区,拉大城镇框架。二是努力提升城镇风貌。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对街道社区风貌

和省道沿线村庄进行集中整治,按照“美丽和谐乡村”的建设标准,全面实现居住环境生态化、景观化。三是完善街道社区服务功能。完善公益设施建设,实施街道社区通自来水工程,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兴建2个休闲文化广场。

五、继续实施民生工程,促进社会事业发展

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路网建设,全面实现组组通水泥路。推进农村信息化发展,实现农村宽带网全覆盖。完成改厕800个,沼气池建设新增300户以上,建设饮水工程示范点6个。积极落实惠农强农的政策措施,使全街道居民充分享受发展成果,不断提高民众的幸福指数。二是推进教体文卫工作稳步发展。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发展学前教育、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强街道文化站、“农家书屋”和农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定期举办活泼向上、富有特色的文化体育活动,塑造文明健康的新风貌,逐步转变农民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生活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改善卫生服务中心和各村卫生室的医疗条件,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三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敬老院的服务水平,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继续实施移民后期扶持中长期规划,改善库区移民的居住环境,支持移民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生育人口政策符合率,有效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实施“五六”普法规划,推进平安竹峰建设。圆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任务。

六、加快推进办事处自身建设,提高机关服务效能

一是创新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推行重点工作领导小组推进制度,重大事项班长领头,人大跟踪问效。建立干部绩效考评体系,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干部管理的重要标尺,强化服务岗位管理,规范服务人员行为。二是加强阵地建设。全力服从铁路建设,提前做好政务中心建设规划,本着为民服务、方便群众、高效快捷的原则,完成办事处机关办公大楼建设。三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干部培养、选拔、任用机制,切实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和梯次配备。加强年轻干部多岗锻炼,增强后备干部力量。加大培养教育力度,提升街道和村干部的整体素质。

展望“十二五”,我们将以蓬勃向上、克难攻坚的进取精神,以勇往直前、奋力跨越的昂扬斗志,以同心同德、众志成城的强大合力,咬定目标,鼓劲加压,为实现竹峰的跨越崛起奋力冲刺,勇争领先!

第五篇:街道办事处“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规划

福华街街道办事处“十一五”工作总结

及“十二五”工作规划

“十一五”期间,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经济发展为主线,以项目落地为助力,以保障民生为抓手,以狠抓落实为重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真抓实干,开拓创新,五年来街道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各项工作齐头并进,取得了可喜成就,现将五年来工作总结如下:

一、“十一五”主要工作成绩

(一)保增长:多管齐下促发展

街道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采取向内与向外并抓,招商与稳商并重,培植与挖潜并举,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多管齐下,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

1、税收工作实现飞速发展。五年来街道不断明确协税工作要求和考核奖励办法,鼓励街道全员投身到协税护税工作中来。同时加强与税务部门的联系与协作,充实街道协税员队伍,做好税源普查登记工作,做到应收尽收。2010年完成财政收入7330万元,在2006年3910万元的基础上增长了87.5%,年均增长13.3%。

2、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抓好招商引资工作,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人人都是招商形象”的观念,宣传引导干部职 工积极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形成“亲商、富商、安商”的良好局面,并实现“以商招商”。率先成立二七区商务服务中心,全程免费代办证照,做到“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公”,建立“一岗双责”制,严格奖惩,形成“重担众人挑,人人有目标”的招商氛围。2010年完成招商引资金额3.9亿元,在2006年2.5亿元的基础上增长了56%。

3、超常谋划项目工程。成立重点项目服务领导小组,实行重点项目领导分包责任制和一事一议的工作机制,坚持每月组织召开一次重点项目联谊会,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加强对重点项目的监测、监控和全程跟踪协调服务,确保了辖区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五年来共规划建设项目28个,重大项目京广路拓宽改造及地下隧道工程项目已完成,该项目涉及拆迁道路长近2.5公里,拆迁面积达9万余平方米,动迁任务总数516户,涉及公共单位29家、住宅房屋487户,占全段比例的36.3%;郑州金盛国际鞋城项目、小赵砦村拆迁改造项目进展顺利。

(二)保民生:以人为本促和谐

坚持就业惠民、创业富民、社保安民、以创建“和谐社区”为契机,不断做好各项社会保障服务,营造文明祥和的社区氛围。

1、发挥街道弱势群体帮扶机制,实现低保应保尽保。街道在各项政策的指导下,及时为困难群众办理城市居民最2 低生活保障,并做到了应保尽保,分类施保,低保金做到足额发放。截至2010年底完成低保对象297户,发放低保金1547293元。五年来不断完善城市低保救助工作,加快经济适用房申请审批进度,增加享受廉租房政策户数;完成救助大病医疗困难群众等救病助残工作。

2、就业扶持落到实处,劳动保障趋于规范。五年来街道把保障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集中人力物力对辖区居民进行调查摸底,建立健全下岗失业人员台帐;坚持市场引导就业、社会帮助就业、街道援助就业相结合,大力开发就业岗位,落实就业扶持政策。截至2010年底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103人,实现就业再就业任务逐年增加。

3、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社区形象稳步提升。围绕创造一流业绩、树立一流形象目标,进一步完善了社区工作机制和办公设施。加强督办检查,健全长效机制,增强社区工作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促进了各项工作的落实。2009年按照上级要求,成功的进行了第三届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社区班子更趋知识化、年轻化。通过与辖区单位协商,争取驻区单位为社区无偿提供办公用房。铁道家园社区新建办公面积400平方米;陇海中路社区与辖区公共单位密切协作,铁路单位无偿提供居民文体活动室160平米(建筑面积);苗圃花园社区、新圃西街社区、福华北街社区与辖区公共单位密切协作,相关单位都无偿提供部分办公用 房。

(三)抓发展:城市旧貌换新颜

街道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号召,以改善民生、服务发展、完善功能为目标,围绕市容环境美化工作方略,切实解决好城市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升辖区整体形象。

一是全面做好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建立常态巡查和打击机制,组织城市管理工作人员每天进行巡查,分时段,有目标地进行打击,实行“整治一个、威慑一片;打击一处、影响整体”的工作思路,治理辖区内乱点重点难点问题,有效的控制了大市容环境卫生。集中力量对主次干道的突出店外经营和流动摊点占道经营进行集中打击,收到了良好的集中整治效果;开展“航海路北侧立面、楼顶”街景综合整治和淮河路景观街整治工作,极大的美化了环境,受到了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积极开展 “五小”门店综合整治工作,规范辖区经营秩序,创造了文明卫生的经营环境;积极做好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安排专人负责本辖区数字化城市管理各项具体工作,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并公示上墙,定时接受上级任务指令,对上级下达的案件积极进行处理,做到结案率100%;二是做好园林绿化工作,绿化美化辖区环境。以二七区“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提升城区形象竞争力”活动为依托,积极打造“净、绿、亮、齐、便、美”的辖区环境,五年间园林绿化4 工作超额完成了栽植任务,游园绿地综合整治和拆墙透绿美化工作成果显著。

(四)抓重点:党建工作亮点纷呈

街道党工委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是创新了党建活动载体。2007年街道党工委践行“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指导思想,在建立完善党员经常性活动机制、党员发挥作用机制和党员服务机制的基础上,开展了“五星级党员评定”活动,掀起了争创星级党员高潮,促进了党员先锋作用和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二是组建了街道联合党工委。2010年6月组建了街道联合党工委,通过实施“组织、宣传、解点难”“三个覆盖”,总结了初步经验,为打造“解点难”党建品牌奠定了基础;三是机关效能建设深入开展。2010年以“三提三比”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探索了联合开展和谐党建载体活动。开展了“双建双增双强”促和谐党建活动,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创先争优效果明显;四是党建工作亮点纷呈。2006年郑州市二七区鞋城党支部揭牌成立。福华街党工委鞋城党建“四个载体”,被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姚待献亲自批示“福华街四个载体要抓出特色、抓出效果、抓出经验”,党建先进经验在全市推广。2006年圆满完成了社区党组织换届选举 工作。2007年开展的“五星级党员评定”活动,促进了党员先锋作用和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充分发挥。2010年鞋城党支部被省委组织部、市委授予“五好”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永安东街社区党支部被授予全市“五好”社区党组织荣誉称号。

(五)抓全盘:社会事业工作齐头并进

为了进一步确保街道各项工作全面推进,街道落实领导负责制、中心工作包保制、具体工作分责制,做到任务落实及时,工作成效显著。

1、全面完成计划生育目标管理指标。按照市、区人口计生工作要求,将工作目标进行细化和分解,突出优质服务主线,落实流动人口八项免费服务措施。将人口计生工作考核纳入街道工作目标考核内容,进一步强化工作责任机制。建立了稳定的计生专干和社区计生专管员队伍。过去五年,街道出生政策符合率一直保持在区计生委规定的范围内,计生服务室等硬件条件全部达标,较好的落实了市、区计生委的各项考核指标。

2、完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任务。一是街道不断完善信访工作网络,设立信访接待室,实行办事处领导班子成员轮流值班制度,深入社区群众调研信访问题,重点做好“两会”、“两节”期间信访稳定工作。围绕“打防控”一体化建设,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引导上访和非访群众通过合法渠道,6 合情合理地反映问题;二是综治工作突出抓好开展创建“平安社区”活动,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化解不安定因素三项重点工作,加大人防、技防、物防工作力度,形成专管成线,群管成网的工作局面,加强了重点部位的防范工作,维护了辖区的和谐稳定。到2010年底,社区楼院、单位“平安之星”创建率达到75%,“五无”社区创建率达到80%以上。

3、明职责、查隐患,全面加强安全生产。贯彻实施街道“三分六定”网格化管理分包责任机制主线,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生产责任分包表,每季度对分包情况进行考核督查的方式,推动分包责任机制落到实处。强化街道、社区安全生产监管责任,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普及安全法律法规知识,增强辖区群众安全生产法制意识。联合区相关部门开展了食品安全和危险品、烟花爆竹检查等各类专项整治活动,有效控制和减少了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2009年8月,街道消防分级化管理与网格精细化管理工作经验在省、市推广。

(六)特殊工作:铁转地和区划调整顺利完成

2006年,中铁电气化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已在辖区纳税;郑铁装机厂住宅小区建设纳税135万元;春晖小区住宅楼建设纳税49.5万元;中铁七局小区住宅楼建设纳税83万元;铁道家园三期工程建设纳税3万元。

2006年7月,市政府批准二七区调整淮河路、福华街、建中街、嵩山路4个街道办事处行政管辖区域,增设长江路、京广路2个街道办事处。其中,办事处的航海中路社区、长江路社区划归长江路办事处管辖;洁云路社区、红云路社区、冯春社区划归京广路办事处管辖。福华街办事处管辖面积4.6平方公里,人口为61000人。2006年9月8日,区政府对办事处人、财、物实行冻结;2006年10月18日,京广路办、长江路、嵩山路三个街道办事处筹备领导小组成立后,福华街办事处于2006年11月上旬将划出去的5个社区及郑州手拉手集团有限公司、爱馨老年公寓的各项工作资料和15名正式职工分别移交给京广路、长江路街道办事处,为2006年11月11日三个新办事处顺利挂牌办公创造了条件。

二、“十一五”主要经验

(一)狠抓经济社会发展是第一要务。五年来我们始终把经济建设置于中心地位,坚持走加强基础、发挥优势、狠抓项目落地、狠抓优质服务环境,有力地促进我办经济的发展。

(二)狠抓执行力建设是第一关键。执行力就是竞争力,宏伟蓝图,执行为要。五年来我们不断完善制度,组织学习,不断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领悟力,避免理解与执行上的偏差,进一步提升工作抓落实的可操作性,在解决街道发展的关键问题、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事关民生的重大问题8 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三)狠抓纪律作风建设是第一前提。严明的纪律和扎实的作风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保证。街道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度,着力提升工作效能,有效的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突出地表现在全国卫生城市复审、重大节日期间维稳等工作,各项任务均落实到人,纪律、奖惩事先明确,实现了工作任务的有效落实。

(四)严格奖惩兑现机制是第一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施行,奖惩措施是保证,奖惩不兑现,就没有威力,就无法真正落实,就无法促进工作上水平。为了避免“干多干少还是一个样,干好干差还是一个样”现象,街道在奖惩兑现上做了积极的探索,大大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五)抓好传统文化学习教育是第一基石。文化是一种积淀,能内提素质,外塑形象。为学好用好传统优秀文化,街道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学习教育活动,使广大干部职工精神面貌环焕然一新,营造了“有人负责我协助,没人负责我担当”的工作氛围,极大的提升了工作效能。

三、“十一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辖区基础设施薄弱,发展压力大。一是辖区铁路倒闭企业较多,导致铁路企业的家属院无人管理和无人维修,居民楼院破烂不堪,基础设施条件差;二是辖区70%的土地属于铁路划拨用地,发展中土地瓶颈问题尤为突出;三 是辖区铁路路网密集,铁路线长,桥涵众多,造成断头路多,交通不便,影响辖区经济社会发展;四是辖区整体城市形象不佳,由于辖区背街小巷多,特别是鞋城周边,道路狭窄,加上物流占道严重,使本来就狭小的空间看起来更加拥挤不堪。

(二)社区建设有待加强。一是部分社区工作依赖性强,在引导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方面主动性不够;二是社区忙于对工作的应付,在开展居民活动载体方面创新度不够;三是社区居民对社区工作的认识模糊,还限于社区就是办办证明、管管卫生的层次,对社区工作的参与意识不够。四是大多铁路单位的居住小区自成体系,小区资源开放程度不高,对社区工作不关心、不支持。

四、“十二五”工作规划

“十二五”期间,街道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上级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工作安排,坚持办事处“一、二、三、四、五”工作部署,即:坚持经济建设一个中心,实施项目、城市形象升级两大战略;坚持项目落地年、市容环境美化年、效能提升年三大行动,实现纪律、作风、服务、能力四个转变;完成奉献、智能提升、健康健身、丰收增产、工资兑现五大计划,坚持按照工作汇报制度、三产奖惩制度、社保奖惩制度、督察督办制度、项目例会制10 度、工作保证金制度、竞争激励目标奖惩制度七大制度,一刻不松抓好经济工作,一步不停做好民生工作,一刻不缓培养锻炼干部队伍,一抓不缓的抓好党建工作,抓好重点、打造亮点、突破难点,全面促进街道各项事业和谐、稳定、快速发展。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发展大提速

牢牢把握辖区经济发展的铁路开发特色和旧城改造面积较大的优势基础,以开展项目落地活动为载体,认真落实科级领导分包项目工作机制,坚持项目周汇报制度,确保谋划项目迅速洽谈,洽谈项目尽快签约,签约项目立即落地,落地项目早日开工,开工项目完成税收。同时,对招商洽谈项目、重点招商项目、重点大项目要大力提倡为企业服务的“保姆”精神和“换位思考”意识,积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以创建文明城市为载体,增强辖区形象竞争力 一是进一步理顺城管体制,实施城管“网格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力争达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到人”全覆盖、无缝隙的管理效果;二是进一步严肃队伍管理,规范执法行为,倡导文明执法,建设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纪律严明的城管队伍;三是进一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继续争取市、区人居办和辖区公共单位的支持,结和当前的社区帮扶工作,改造一批辖区基础设施较差的无主管楼院;四是进一步探索公众参与城管新模式,组建辖区城 管义工和志愿者服务队,逐步形成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落实的城管共管局面。

(三)重心下移至社区,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

本着理顺关系、明确职责、推进工作的目的,为更好的服务民生,理顺社区与科室关系,在社区管理模式上进行改革,做到“四个转变”,再塑社区新形象,促使整体工作上台阶。一是工作理念上,转变科室为主体、社区为依托的边缘性现状,坚持社区为主、科室为辅,逐步提升社区在工作中主动性和主动权,形成主要责任在社区、主要奖励在社区的工作新模式;二是工作方式实现从被动向主动转变,自觉把群众的意见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三是实现“机关化”到“亲民化”的转变。街道、社区工作者要深入包干区块,深入走访居民,做好服务工作,成为小区居民的“服务员”;四是转变过去社区为举办活动而开展活动的被动现象。创新文化活动载体,不断加强社区文化活动建设。

(四)围绕效能提升活动,深化机关作风建设

一是强化机关干部队伍建设,开展作风整顿和教育活动,健全学习机制,邀请专家或各级专业人员进行专题讲座,定期和不定期组织学习考核,实实在在学理论、扎扎实实学业务;二是进一步完善工作汇报制度、督察督办制度、竞争激励目标奖惩制度等七大制度,切实形成按制度办事、靠制12 度管人的管理模式,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三是强化机关执行力文化建设,推行“孺子牛”文化精神,把大家的心思集中到“想干事”上、责任表现在“敢干事”上、本领体现在“会干事”上、作风锁定在“干实事”上,切实做到工作与活动统筹安排、协调有序推进。

五、对区委工作的未来五年工作的建议

1、坚持以发展为龙头,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发展是第一要务,2010年以来,我区实施一二三四五六战略,成效显著。继续坚持“三具两基一抓手”,进一步抓好基层、打好基础;以项目带动发展,实施经济目标责任制,实行量化考核;适时组织各部门一把手外出考察项目,扩大招商成果。加快我区旧城改造步伐,推动郑州火车站西广场经济圈、京广快速路与陇海快速路黄金十字架、鞋城商圈开发和京广路以东区域路网建设。加快二七新区开发步伐,提升我区城市品味。

2、坚持以稳定为根基,深入开展平安建设活动。发展离不开稳定的环境。发展是群众利益的再分配,对在群众利益再分配中出现的涉及本区范围内的矛盾问题,划分清楚责权利,街道办事处配合局委部门合力解决。推行信访问题由属地原则解决向属地、属事合力配合的原则解决。以宣传防范知识为载体,以技防投入为手段,广泛开展大巡防活动,进一步提高居民群众安全感指数。建立由安监、公安、消防和职能局委参加的辖区安全隐患定期沟通商讨解决机制,合 力解决安全隐患难题。

3、坚持以队伍为保障,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队伍是发展的组织保证。有计划地组织我区基层干部到先进地区学习经验,开阔视野,更新理念,推动工作。推动我区各部门干部进行岗位交流,培养一专多能型干部。继续加大干部职工作风建设力度,提高忠诚度、强化责任心、增强执行力、时时有激情,进一步提高工作效能。同时,强化团队意识和建设,明确团队奋斗目标,打造一支具有较强发展能力的基层干部队伍。

二七区福华街街道办事处 二○一一年四月二十五日

连州市科学技术局“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科技工作规划(共5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