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齐 雅
东关小学
摘 要:目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整合三维目标。方法:关心学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创设情景,注重知识储备。结果:好奇心是智慧的火花,求知欲是学习的动力。结论: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如何去爱护、激发、诱导、培养学生。
关键词:好奇心;求知欲;兴趣;质疑;创设情景 好奇心的重要性
好奇心是万能之力,他为我们打开了认识自我和理解世界之门。心理学家将好奇心定义为:个体对新异刺激的探究反应,对新鲜事物和现实,人有着去了解和探究的本能。爱因斯坦说过:“我内心深信科学探索的发展主要在于满足对知识的渴望。”朱棣文教授说:“要成为一名著名的物理学家,首先要有好奇心,对自然的好奇,对普通事物的好奇。”
对于学生来说,身边的世界是那么陌生、新鲜、神秘,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好奇,在心灵中充溢了探索、求知的欲望。好奇心不仅是探索性学习的推动力,而且还是创造力及思想变通性的前提条件。匈牙利籍美国机动研究学者哈米﹒克赛克斯赞特美哈利在90年代初研究了人类的创造力,他总共采访了91位富有创造力的人物,其中不乏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科学家、诗人、音乐家、历史学家、以及艺术家。在所有具有如此创造力的人士当中,克塞克斯赞特美哈利发现了两个倾向:狂热的、近乎着魔的坚韧毅力与鲜明突出的好奇心。1研究证明,“一个富有好奇心的人能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体验乐趣,这种乐趣又会激励他不知疲倦地去探索未知领域,促进其智力的发展。好奇心就像是性能优秀的赛车引擎,保证赛车勇往直前,在激烈的竞争中遥遥领先”。2 2 传统教育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中国古代的读书人为了读书,提倡“头悬梁,锥刺股”,为今生今世建功立业而奋斗。有兴趣要学,没兴趣也要学。传统教育强调背诵,模仿记忆“熟能生巧”。如果学生陷入“死记硬背”,则虽然掌握了一些知识,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方式,这种循规蹈矩式教育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教学中经常会遇到枯燥、乏味的条文,抽象、难解的公式、概念等,若不利用有效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好奇心,仅以说教为主的传教方法教育。于是在课堂上便会经常出现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普遍厌学的局面。学生没有开放的心态就没有好奇心。两千年期古希腊学者普鲁塔克就说过:“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1935年爱因斯坦在纽约州立大学的一次毕业典礼上,指出旧学校给学生太多的“好胜心”。李政道教授在复旦大学演讲时说过,我们的传统总是把学生称作“学问”,为什么学生老师在做“问答”。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优化课堂结构,大胆实施教学改革,力求突破传统的教师说教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自学习中,学生应积极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大胆猜想,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从而产生持久的强烈求知欲,表现为“我要问,我要学,我爱学。” 注意爱护学生的好奇心
对于学生来说,周围的世界是那样的神秘,新鲜和美妙,在他们心中充满了好奇和求知的渴望。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谁要是体验不到它,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惊讶的感觉,他无异于行尸走肉,他的眼睛是模糊不清的。”好奇心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是一种内心需要,应受到足够的呵护和重视。
好奇是知识的萌芽。童年时,达尔文捡到一块儿奇形怪状的石头,会说,“这是一枚价值连城的宝石”,同学们哄堂大笑。他曾认为能用一种“神奇的液体”可以制成各种各样的西洋樱草和报春花,老师说他在“撒谎”。然而父亲听了,却认为这是达尔文的好奇心,是在想象。达尔文十岁时,父亲让他跟着老师和同学到威尔士海岸去度假。达尔文在那里大开眼界,观察和采集了大量的海生动物标本,由此激发了他采集植物标本的爱好和兴趣。没有好奇心,没有想象力,就没有今天的“进化论”。而达尔文的父亲最成功之处就在于特别注意爱护儿子的好奇心,激发儿子的求知欲。3
中学生正处于青少时期,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渴望知道更多的东西,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其实这种归根结底的精神,正是潜力开发的体现。学生在主动探究新事物时,常有强力的热情和冲动,他们有对事物的好奇达到了入迷的程度,此时,教师应采取正确的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千万不能采取讽刺的态度,这样会扼杀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4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能够独立完成探究的精神,促进学生自己去思考并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鼓励学生有发现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寻找新问题与已有知识的联系,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协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启发学生进行对比。4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唤醒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并使其保持觉醒的状态,教师应时时关注引起他们兴趣的事物,关注令他们吃惊的事,关注他们的想法和发现。4.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浓厚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是学习获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学生只有对知识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才能长久。
“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一个很普通的孩子,甚至还有些平庸和低能。他长到5岁时,有一天,爸爸送他一个罗盘。他接过罗盘,心花怒放,爱不释手的摆弄起来。不管怎样转动,他发现罗盘中间那根涂有红色的一端始终指向北方。为什么指针的红端总指向北方?是不是周围有什么东西在推着它?他玩罗盘入了迷,认真地思索着一连串的问题。正是这种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使爱因斯坦走上了成功之路。他留给人们的名言是‘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这一典型事例改变了传统的观念,不是‘玩物丧志’而是玩物‘激趣’。很多老师从中受到启发。研究‘快乐教学法’,寓教于乐,使学生越学越爱学,表现为‘我要学’。” 5
在课堂教学中,应设法使学生课上得有趣,对所学知识感到好奇,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也就是说使学生拥有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现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撼,从而体验到认识的快乐,意识并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进而体验到创造的乐趣。4.2 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开启学生的求知欲 知识是求知的基础,质疑是求知的源头。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内在动机和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的求知欲。马赫认为,科学工作者应该怀“坚不可摧的怀疑态度”。恩格斯说过:“怀疑—批判的头脑是科学家另一个重要的仪器。”著名的物理学家费恩曼认为:“科学家们成天经历的就是无知、疑惑、不确定,这种经历是极其重要的。当科学家不知道答案时,他是无知的;当他心中大概有了猜测时,他是不确定的;即使他满有把握时,他也会永远留下质疑的余地。”
在课堂中,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思维方式,使学生由一个被动接受者变成一个主动探索者,挖掘学习的潜力和求知欲。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发扬教学民主,着力营造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热情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质疑。要让学生想问、敢问、善问,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一般说来,在点明课题处、知识内在联系处、知识的关键处、揭示知识本质处,设问置疑,引起学生自己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寻找促人深思的发问。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充满了奇思异想甚至有些荒谬。比如,在讲可持续发展时,有的同学提出“可以先发展经济,有了钱可以制造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等,环境破坏了没关系。”曾有人说,学生的问题是世界上最难解答的问题。当学生提出许多稀奇古怪的问题时,教师应该认真对待,这也许是他们走向成功的开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讲究一些技巧,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开启学生的求知欲。
(1)对知道问题的答案,教师可以如实告诉学生。
(2)学生的问题千奇百怪,教师也不是百科全书。对不知道的问题,教师可以坦白地告诉学生:“这个问题我也不太清楚,让我查查有关资料后再告诉你”。
(3)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对于学生的一些问题,教师不必当时急于解答,可以启发引导他们,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上网、询问、观察、思考,寻找答案。过一段时间后,教师与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解答。通过收集、讨论、质疑等方法,使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4.3 设置情景,树立学生主体思想,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1)加强师生情感交流,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中学生常常表现出较强的情绪化,不是理智支配情感,而是以情感影响理智。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是学生精神的重要部分,只有让学生体验到欢乐的情感,才能学得好。”赞可夫说过:“扎实地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的重复,不如说是靠理解,靠内部的诱惑,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而达到。”“教师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就应当直接地依靠一直利用这些情绪体验,以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巧。”6现在心理学研究表明,感情对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组织和瓦解作用,它能直接用于学生的课堂行为,并会微妙地影响和改变其学习质量。在教学中,教师对上课是要学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是学生求知欲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是指师生之间的心理交往和交流,包括两个方面即认识和情感。认识是指师生在相互认同的基础上,相互间产生信任等。师生之间在心理上产生积极肯定的关系,对教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7有时,老师的一次鼓励,一句赞美之词,会给学生产生神奇的力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选择教学方法,表现出巨大的热情,营造一个生动活泼欢乐愉快的气氛,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重大作用。
(2)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激发好奇心,培养求知欲。教学成效往往决定于是否能增强学生的知识过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课堂教学中内容应丰富多彩,形式应灵活多样,富有吸引力和新奇感。比如,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典型的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浮沉条件的演示,摩擦起电的静电现象,学生注意力集中,仔细观察,提出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可以设计一个话剧。由学生扮演其中主要人物,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围绕主题展开激烈讨论。在政治教学中,针对某一争议的辩题,学生可以小组讨论、大组交流、中心发言人陈词,营造一种生动地学习氛围。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具体形象的模具,直接生动地展示给学生。这样,不仅使学生容易理解抽象、深奥的概念、性质、定义等,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实验、表演、游戏、观察、讨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产生悬念,引起学生注意,或适时地给予热情的褒奖,使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之乐、参与之乐、创造之乐、成功之乐,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运用现在教学手段增强实效如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把抽象的概念、原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易于接受,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4.4 储备知识,认识知识力量,奠定学生的求知欲
注意知识储备,拓宽学生知识面,开阔视野,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更为强烈。”
如果一个学生广泛的阅读,那么课堂上所讲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的体系里去。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上所讲授的科学知识就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学生感到这些知识帮助他们把“头脑里已有的”东西弄得更加清楚。当他们体验到一种无可比拟的人类的自豪感:我们(教师)是事实和现实的驾驭者,在我们的手里,知识变成了力量,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这种力量是比任何东西都更强有力的一种激发求知兴趣的刺激物。8学生认识活动的本身就是一个生动的、不可熄灭的、最令人赞叹和惊奇的奇异过程。如果学生亲自去研究和发现了某种东西,亲自去掌握了某些具体的事实和现实,那么他们心灵深处得到的这种成功感像催化剂一样将会更加强烈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当学生有了新的发现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和赞扬,让学生体验到学习中的‘甘甜’‘成功’的滋味,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其次,通过一些科学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瓦特从观察壶盖被蒸汽顶起,发明了蒸汽机;牛顿从发现苹果落地的思考,发现了万有引力;法拉第研究闭合导体在磁场中运动能产生电流,制成了发电机。最后,强调知识的有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介绍现代科技发展的状况。如航天技术、超导技术、海洋资源的开发、宇宙开发、飞船对接、天外飞行体、电子计算机的昨天、今天、明天等。5 结束语
好奇心是探索未知事物的一种强烈愿望。无论谁都应该用新奇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用纯真的心灵来感应周围的事物。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是真正的主人。如果教师能以自己高尚的师德、渊博的学识、精通的专业知识、妙趣横生的教育方式感染和教育学生,促使学生更加富有好奇心和求知欲,那么学生会尊敬我们,敬佩我们,信任我们,喜欢我们。参考文献:
[1] [瑞士]薇蕾娜.施坦纳,车云.10倍速学习法[M].北京:南海出版公司,202_.112.[2] 陈虹珍.视孩子的好奇心[EB].http://.[4] 叶立军.新课程中学数学应用数学80法[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2_.20.[5] 刘城杰.物理教师专业技能[M].西安:西安出版社,202_.33-34.[6] 征兆顺.新课程中学数学.教学法的理论与实施[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2_.45-47.[7] 茹宗志,李军靠.教育学教程[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2_.72.[8] [苏]B.A.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_.59.
第二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一、好奇心的重要性
好奇心是万能之力,他为我们打开了认识自我和理解世界之门。心理学家将好奇心定义为:个体对新异刺激的探究反应,对新鲜事物和现实,人有着去了解和探究的本能。爱因斯坦说过:“我内心深信科学探索的发展主要在于满足对知识的渴望。”朱棣文教授说:“要成为一名著名的物理学家,首先要有好奇心,对自然的好奇,对普通事物的好奇。”
对于学生来说,身边的世界是那么陌生、新鲜、神秘,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好奇,在心灵中充溢了探索、求知的欲望。好奇心不仅是探索性学习的推动力,而且还是创造力及思想变通性的前提条件。研究证明,“一个富有好奇心的人能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体验乐趣,这种乐趣又会激励他不知疲倦地去探索未知领域,促进其智力的发展。好奇心就像是性能优秀的赛车引擎,保证赛车勇往直前,在激烈的竞争中遥遥领先”。
二、传统教育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优化课堂结构,大胆实施教学改革,力求突破传统的教师说教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自学习中,学生应积极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大胆猜想,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从而产生持久的强烈求知欲,表现为“我要问,我要学,我爱学。”
三、注意爱护学生的好奇心
对于学生来说,周围的世界是那样的神秘,新鲜和美妙,在他们心中充满了好奇和求知的渴望。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谁要是体验不到它,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惊讶的感觉,他无异于行尸走肉,他的眼睛是模糊不清的。”好奇心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是一种内心需要,应受到足够的呵护和重视。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渴望知道更多的东西,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其实这种归根结底的精神,正是潜力开发的体现。学生在主动探究新事物时,常有强力的热情和冲动,他们有对事物的好奇达到了入迷的程度,此时,教师应采取正确的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千万不能采取讽刺的态度,这样会扼杀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能够独立完成探究的精神,促进学生自己去思考并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鼓励学生有发现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寻找新问题与已有知识的联系,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协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启发学生进行对比。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唤醒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并使其保持觉醒的状态,教师应时时关注引起他们兴趣的事物,关注令他们吃惊的事,关注他们的想法和发现。
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浓厚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是学习获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学生只有对知识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才能长久。
在课堂教学中,应设法使学生课上得有趣,对所学知识感到好奇,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也就是说使学生拥有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现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撼,从而体验到认识的快乐,意识并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进而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好奇心是探索未知事物的一种强烈愿望。无论谁都应该用新奇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用纯真的心灵来感应周围的事物。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是真正的主人。如果教师能以自己高尚的师德、渊博的学识、精通的专业知识、妙趣横生的教育方式感染和教育学生,促使学生更加富有好奇心和求知欲,那么学生会尊敬我们,敬佩我们,信任我们,喜欢我们。
第三篇:数学教学与小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培养
数学教学与小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培养
八字桥中心小学
卓
苹
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在“世界著名大学校长论坛”上所说:“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 美国心理学家斯奇卡列也说过:“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可见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小学生数学学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关键就是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大胆去想,大胆去尝试,在教学中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同时,教师自身还应有足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由此带动学生的探究,这样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谈谈数学教学与小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培养问题。
一、在学习中鼓励学生的敢想、敢问、敢说。
我们国家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传授和接受的关系,再加上传统的“严师出高徒”影响下师生难以形成互动关系。这些年来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师放下了架子,与学生平等对话、合作理解,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不是只做单纯的传播者,而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教师在教学中做到教态亲切、快乐教学,表扬鼓励、及时指导,因材施教。事实证明,这些宽松的教学气氛,很有助于小学生的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培养,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真正做到敢想、敢问、敢说。从而很好的培养了小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利用好奇心,创设问题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数学课上如果能够创设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情境,会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学生就会怀着求知的欲望和愉悦的心情学习数学知识,课堂就会充满朝气,充满活力.。小学生对一切知识都感到新鲜,求知欲强,利用这一特点,教师要根据上课内容及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例如,在教学 “小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可在黑板上写上“3、30、300”,然后提问“:谁能在每个数后面加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把这三个数连起来?”这个问题的提出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就上来了,心想:300、30、3这些大小不等的数字怎能用等号连起来?学生陷入深思.最后他们得出了“3元=30角=300分“”3米=30分米=300厘米”等结果.此时教师顺势又提出一个问题“:谁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学生们一听好奇心更强了,思维也更加活跃了,都争先恐后地说“:3元和3.0元、3.00元相等.”教师继续追问“:
2、2.0、2.00这样的数的大小是否相等呢?为什么相等?”并出示课题“小数的基本性质”.这样的课始,就很有目的的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探索出了新知识。
三、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求知欲一般由好奇心发展而来,是学生探索未知的愿望和意向。好奇心是驱使人类不断前进的不竭动力。儿童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因为他们的人生阅历极浅,他们对外界了解极少,他们的理解能力很弱,所以,初知事理的小学生好奇心特别强,这是最宝贵的。有些人不懂得这一点,往往讥笑学生不谙世事,这样就严重地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所以,小学生的好奇心是我们要着重保护并努力培养的。只有对未知充满好奇,充满期盼,才会使孩子们不断地去发现、去探索、去学习。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教师拿出了一个大萝卜和一把雕刻刀,并且说:众所周知,中华美食名扬天下。最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传统厨当中,有一种叫食品雕刻的技法,更是让人拍案叫绝。同学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一些名厨大师们的精心之做(指大屏幕出示几个漂亮的雕刻品),漂亮吗?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就上来了,想学习数学怎么和大萝卜扯上关系了呀。
教师接着说:谁来摸摸看,它的面是平的吗?生:(用手摸过之后)不是。师:它的表面是个曲面,谁能说说它的形状?
生:圆形,球形„„师:它的形状占有一定的空间,叫做球体。好,现在老师就把刀工的最基本的技法演示给同学们看,千万别眨眼啊,这几招可是有名堂的。
师演示:第一刀叫“一刀两断”;你发现了什么?
生:出现了一个平面。师继续:接下来这几刀叫“各奔东西”;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有两个平面。师:两个平面相交的这条边谁知道叫什么?生:叫做棱。师继续切:现在呢,你又有什么发现?生:三个面,三条棱,一个顶点。师:最后一刀叫“天涯海角”,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什么?生:正方体。师:是啊,近似一个正方体。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老师几刀下去,先后出现了什么?生:面,棱,顶点。(板书:面棱顶点)师:如果让你来切,你想切个什么样的造型?
生:我想切个长方体。师:你来切一下吧,注意安全。(生从中间位置竖切一刀,把刚才的正方体变成了两个长方体。)师:同学们看,是长方体吗?生:是。
师:看来,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一定的联系,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深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板书:长方体正方体)
这样的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课堂气氛也异常的活跃,学习的效果也很好。
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尽管有些一问题已经超出本节课的内容,但这些学生比起不提任何问题的学生更具有潜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积极地动手、动脑,使学生具有足够的创造空间。
例如,在进行“分数的再认识”的教学时,教师出示了一张长方形的纸,告诉学生这张纸是一个图形的,原来这个图形是什么样子呢一?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摆出原来图形的形状,然后贴在黑板上。同学们的摆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同一个长万形可以是不同图形的,从而体会分数的抽象性,并且对于将来学习“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应用题有了一个感性的基础。
再如,我在教完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内容后,提出了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六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n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这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发了学生实践、探究、讨论的热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着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用妙趣横生的数学问题汲引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索、去交流,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又要以自己的感染力去影响学生,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主体。这样他们的成就感就强一些,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浓一些,他们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第四篇: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好奇心
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好奇心
[摘要]怎样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是值得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讨的问题。结合一则教育案例,依据教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巧用“不速之客”、正视幼儿的“破坏行为”、善待幼儿的提问、走出“听话教育”的误区四条途径和方法培养幼儿的好奇心。
[关键词]幼儿 好奇心 不速之客
好奇心是指某种事物或事件对孩子产生的吸引力,对孩子吸引力程度越深好奇心就越大,吸引力程度越浅好奇心就越小,这是从好奇心的动机状态成分上来说的。在生活中孩子一般表现出来的就是这种状态好奇心。他们一般对某件事物所产生的好奇心比较短暂,不稳定。
1、巧用“不速之客”。满足幼儿的好奇心
由于幼儿的知识贫乏,他们还没有见过自然界的许多事物,对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对一些没有见过的小动物更是充满了好奇。案例中,许多幼儿可能是第一次见到蚯蚓,出于好奇,幼儿很想认识一下这位“不速之客”,而忘记老师正在组织进行的游戏活动,跑到蚯蚓旁去观察蚯蚓。在这位幼儿教师看来,老师不让看,不让做的事情,幼儿偏要看、偏要做,这些幼儿有些不听话。
好奇心是一切问题的源泉,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好奇心是天生的,而最能激起这种好奇心的就是自然界中鲜活的事物。幼儿对“不速之客”进行围观,实际上是幼儿好奇心的表现。如果幼儿教师此时只是斥责幼儿,就会扼杀幼儿的好奇心,破坏幼儿的求知欲。幼儿教师应该正视幼儿的这种好奇、求知心理,利用这一“不速之客”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幼儿教师可以讲一下蚯蚓的生活习性,如“蚯蚓生活在地下,喜欢夜间出来活动,蚯蚓的活动能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是一种有益的动物”。此外,教师也可以讲解一下“为什么蚯蚓在雨后会爬出地面”,因为“蚯蚓依靠湿润的体壁来呼吸,下雨之后,土壤里的空气被雨水挤出来了,土壤中的空气缺少,所以蚯蚓只有爬出地面进行呼吸”。这样,幼儿教师的积极引导,既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又使幼儿在这一过程中学到了一些新知识。
2、正视幼儿的“破坏行为”。呵护幼儿的好奇心
好奇心强的幼儿常会表现出一些探索行为,在探索的过程中有时会“破坏”一些东西,如把玩具汽车拆开,把小金鱼从水里捞出来等。通常,这些“破坏行为”体现了幼儿的一种探索欲望,展现了幼儿的好奇心。把玩具飞机拆开是因为他想知道飞机里面是什么样的,飞机为什么会飞?把小金鱼从水里捞出来,是想观察小金鱼在离开水时还能不能生存下去?
因此,幼儿教师不能简单地把幼儿的这些“破坏行为”认为是搞破坏,应站在幼儿好奇心的角度来看待幼儿的这些行为,了解幼儿这些“破坏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因。对于幼儿这种探索性的“破坏行为”,成人应理解,并予以鼓励。
幼儿教师可以建议家长给幼儿买些可以拆装的玩具,让幼儿自己拆装,了解玩具的原理。这样既满足了幼儿好奇探索的心理,又不会带来玩具的损坏。
3、善待幼儿的提问。保护幼儿的好奇心
随着幼儿的成长,其语言表达能力也在发展,但由于幼儿的认知能力的限制,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很多他们不懂的事情,所以幼儿的提问也会越来越多。幼儿问得最多的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如“我是从哪里来的?”、“水是怎样变成冰的?”、“我走,怎么星星也走?”、“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有些幼儿教师和家长由于比较忙,就禁止幼儿提问题,或者对幼儿的提问敷衍了事。殊不知,幼儿好奇心的主要表现就是喜欢提问题。
面对幼儿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幼儿教师和家长应合理对待,采用合适的方式予以实事求是地问答。对于简单的问题应及时问答,对于复杂的、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可以和幼儿一起探寻答案,因为在参与的过程中,既让幼儿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又可以使幼儿学会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另外,幼儿在提问时,幼儿教师和家长要注意倾听,因为注意倾听能使幼儿感受到教师的关注,这对于幼儿好奇心的发展是一种无形的强化。
4、走出“听话教育”的误区。保护幼儿的好奇心
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中,往往把听话的幼儿称为好学生、乖孩子,这些幼儿常常会受到表扬,而不听话则往往成了坏学生、坏孩子的代名词,这些幼儿常常受到批评。因此,我们也常常这样教育孩子“在家要听家长的话,在幼儿园要听老师的话”。有调查显示,许多家长和幼儿教师也认为听话的学生是好学生,不听话的学生是坏学生。
幼儿不听话的言行常常会惹怒家长和幼儿教师,殊不知,顽皮、淘气的幼儿往往具有很强的意志力、独立性和好奇心。我们一定要走出这种“听话教育”的误区,因为这种“听话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幼儿的好奇心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幼儿教师和家长应该认识到幼儿顽皮、淘气、不听话,是幼儿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发展的结果。幼儿教师和家长在评价幼儿时,不能将幼儿听话与否作为好学生、好孩子的唯一标准。
第五篇:物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共)
校本教研:
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庆坪中学理化生教研组
202_-12-24
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一、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随着新课程改革浪潮的到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新课改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它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组织形式的诞生。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决定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在新课改实践中,我们应该改革单一的同步教学形式,形成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实现同步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的最优组合,构建气氛民主、便于交流的开放性课堂,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改变教师对课堂的垄断地位。为此,在这一背景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趋势将表现为:
(一)、班级教学规模小型化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于国外的小班化教学,在90年代出现于我国,并相继在京、津、沪等地得到发展。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体系和评价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新的主张为小班化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得小班化教学更加健康地发展起来了。
小班化教学,从本质上看,它就是班级授课制的一种变式,但又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由于它具有:班级规模小小班化教学一般不超过30人,对教学环境的要求更加讲究,师生间关系更加密切,教学过程中,采取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等特点,使得小班化教学具有“四利”优势:即,利于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利于教学重心由教向学的转移;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利于建立和谐、融洽 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愉快、温馨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合作教学
合作教学要求教师要彻底打破局限性大、学生被动学习知识、压制学生发挥个性空间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因人施教。同时,教师还需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与人合作、个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宽松学习环境和气氛,培养其学习的兴趣和合作精神,充分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2.参与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可创设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发展机会和条件,如,分组辩论、游戏竞赛活动、角色表演活动、图表示意活动、配唱活动、实际操作活动等。一旦学生在课堂上动嘴、动手、动脑,课堂气氛就会轻松活泼,学生的潜能便能得到充分的发挥。3.自主学习
德雷克斯认为,所有学生的行为都有其特定的基本目的,学生总想获得认可,其行为也倾向于达到这一目的。为此,教师在授课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学习方法的研究,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切合实际的提高学习能力的学习方法,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小班化教学的推行已成为世界教学改革浪潮。虽然人们对它的有效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小班化教学也存在一些尚待改进的问题,如,教师的素质、学校的硬件条件等。但我们相信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小班化教学不仅会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与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水平,而且它必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知识结构更合理,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二)、教学模式分层递进化
所谓分层递进教学,是一种在课堂中实行与各层次学生能动性相适应的、着眼于学生分层提高的教学策略。分层递进教学,既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也是对素质教育在教学方法上的探索,是班级授课制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有效策略。分层递进教学是对传统学业评价制度缺陷的改进,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可以看作是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有益探索。目前,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全国许多地方的中小学都已构建了一些分层递进教学的操作模式,当然在实践中,各地实施分层递进教学的方法不尽相同,但概言之,主要包括学生分层、目标分层、分层施教、分层测评、反馈矫正与分层提高等步骤和内容。这样的模式的基本要求可概括为“合分结合、动静协调、全员参与、各有所得”16个字。
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从尊重学生差异到适应学生差异到利用学生差异,从目标确定到目标达成到整合评价,从感知教材到理解教材到深化教材,不仅有“分”有“合”,而且“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前后之间,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既相对独立,又互为因果,整个模式既吸纳了许多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又兼容了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之长,还能够接受多层次多学科的实践检验,它是使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而达到最优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三)、教学过程师生互动化
加强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是我国中小学目前改革教学组织形式的另一种探索。上世纪50年代以来,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教学论中的“教师中心论”逐渐被现代教学论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论”所取代。这种新的教学观促使着教学模式由教师中心向师生互动方向发展变化。所谓师生互动教学,就是把整个教学过程建立在师生共同活动这一基础上,让教和学的活动有机统一起来,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学双方在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这种组织形式可以使学生产生具有社会意义的学习动机,迅速提高个性社会化的程度,并对学生掌握学习的智力技能也是十分有利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好以下两点。
1.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着不需要教。”如果教师能起好主导作用,学生就能离开教师而独立学习。上海市实验学校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明确提出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口号,经常鼓励学生当“小教师”。例如在每一个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先设计好教学计划,上一两次指导课,以作示范。然后鼓励学生自己设计教学计划,走上讲台进行讲课。如果“小教师”在教学时遇到同学们提出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走下讲台,与教师磋商。这样做,教师从“少教”到“不教”,学生则从模仿到创造,形成了一种充分发扬学生自主精神的新的教学组织形式。2.重视学生的小组学习
要促进学生智慧潜力的开发,除了必须在“教师—学生”的系统中,把“权威—服从”的关系变成“指导—参与”的关系,还必须在“学生—学生”的关系中提倡小组学习,建立互助合作的关系。这种互助合作的关系还应当为了逐步发展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提高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而不断变换合作的形式。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主要有这样几种形式:①师生整体合作——以扶为主;②师生分步合作——有扶有放;⑨小组自发合作——无拘无束;④小组自觉合作——协调统一;⑤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自觉合作——和而不同。
二、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问题探讨
(一)课堂教学的组织
课堂教学组织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因素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课堂教学组织是一项融科学和艺术于一体的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教师不仅要懂得课堂教学规律,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并自觉运用于教学活动中,还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运用一定的组织艺术,努力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心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课堂教学的管理
课堂教学管理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进程中对教学时间的调控,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过程的监控,课堂纪律的要求,课堂秩序的维护等方面的设计和管理,是课堂教学质效的根本保障。教师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有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做导师的“权威力量”。要使整个课堂教学管理“严而不躁、活而不乱。”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合二为一的,良好的课堂教学组织是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保障。新课程主张探究式学习,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预定教学程序和教师控制模式,这对传统课堂教学提出了挑战,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组织和管理课堂教学,是每个教师学科专业化发展的主要方面。
多年来,课堂教学组织于管理常常过于强调如何约束学生的课堂行为,却忽视了学生行为和学生态度之间的关系,常常只强调如何提高学生注意力,却很少关注课程和教学方法是否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防止课堂问题行为发生的第一道防线。好的纪律来自于好的课堂教学,改善课堂纪律,必须改进我们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增强教学魅力,改进教学模式与方法是改善纪律的关键,让学生参与教学并激发学习动机是有效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关键。
美国著名课堂纪律研究专家库宁认为,维持纪律的最佳方式是吸引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如果课堂毫无吸引力,学习目标不明确,活动缺乏趣味性、挑战性,组合方式不合理,我们怎么能希望学生专心致志呢?当课堂沉闷,教学无启发性,失败蕴藏其中时,学生的逆反行为当然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他们的反抗行为是身心健全的表现。在课堂上教师应当运用恰当的方式,使全班同学明了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都能明确共同努力和前进的方向。目标本身就具有管理功能,直接影响和制约师生的课堂活动,能起积极的导向作用,并且,目标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管理者和参与者,对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也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