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2号文库
关注、追随、推动——龙岩市幼儿园
编辑:落花时节 识别码:11-893709 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1-31 16:18:30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关注、追随、推动——龙岩市幼儿园

关注、追随、推动

— —

龙岩市幼儿园落实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工作情况分析与反思

龙 岩市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 刘伟丽

202_年 10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 旨商)颁布,根据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普教室贯彻落实 旨南》文件要求,我市确立新罗区、漳平市 2个 省级 旨南》实验区和 6个基地园,在市教育局统一部署,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密切配合下,经过两年多实验与实施,初见成效。

1.分阶段稳步推进。

在 202_年 4月 到 12月 的准备阶段,开展 旨南》理论的省、市、县级培训,制订市、实验区和各基地园具体实施方案。市普教室幼教教研室申报立项龙岩市级课题 “幼儿园区域活动实践研究 ”,7个县(市、区)实验园及市儿童保育院列为试点园。从 202_年 1月 起的实施阶段,在基地园之间、实验区之间落实 旨南》工作会议暨幼儿园区域活动实践研究专题研讨系列活动。202_年 4月,为及时总结实施阶段的典型经验,促进县(区)、园所间相互学习交流,发挥实验区以及基地园的示范引领作用,在龙岩市实验幼儿园召开 旨南》阶段工作总结暨幼儿园区域活动专题研讨会。

2.多形式持续推进。

(1)多种研训促观念转变。颁布两年来,我们组织了 7场 计 350余 人的研训活动。多式的研训强有力地 >中击 园长、教师们的思想观念,促使其教育理念大幅度转变。(2)寻找资源以形成合力。市教育局和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省幼儿教师培训中心、省学前教育师资远程培训中心合作共推龙岩市原中央苏区县学前教育连片振兴工程项目,开展龙岩市幼儿园教育活动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课题系列活动。教师们在远程网络互动平台中与异地幼教同行同一时间共同直面具体问题探讨解惑。3.课题研究引领,助力 《指南》实施。配合 旨南》的贯彻实施,市教研室以市级课题 “幼 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研究 ”为切入点定期开展课题研究。市教研室有关教师每学期、每月定期下园与课题成员和一线教师面对面,立足园所、班级,蹲班蹲点跟踪观察幼儿区域活动情况。以观摩研讨、问题诊断、现场案例分析、话题座谈、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探讨科学合理创设活动区环境、材料投放、内容选择、教师观察5-)-析、适时介入支持等,探究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从真正意义上发挥区

域活动的教育功能和价值。

4.在线视频研讨。便捷直观高效。

建立龙岩市幼儿教师 QQ群,组织开展网络在线视频研讨是实施 旨南》新举措,效果显著。在省普教室鞠远方、林媛媛老师的指导下,市教研室组织各县(市、区)教研员、旨南》实验基地园骨干教师、幼儿园区域活动实践研究课题成员以及部分乡镇中心园教师同时在线,上传幼儿园活动现场拍摄的视频片段,如小班探索性活动区游戏 “水果玩具 ”、混龄班运动性活动区游戏 “有话好好说,别打架 ”,并抛出焦点问题 “区域设置与材料投放的适宜性 ” “区域 活动过程中幼儿行为的观察与分析 ”等,从年龄特点、语言发展、情绪情感、社会交往等方面解读幼儿行为以及教师介入时机和方法。大家备抒己见,达到观点交流、思维碰撞、最大化地共享资源的目的。

二、阶段推进工作初显成效

1.教 育理念转变,想幼儿所想。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践行者,教学质量的提升关

键在教师。在 旨南》精神引领和课题研究稳步推进下,教师的教育理念发生根本性变化,从教师主导的 “我 想让孩子怎么玩游戏 ”,转变为以幼JL为主体的 “我 想知道孩子怎么玩游戏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努力去了解幼儿,从幼儿的发展角度出发,不断调整教育行为,顺应幼 JL学习与发展的需求。

2.课程结构重组,单一变多元。

我市省级示范性幼儿园作为贯彻 旨南》基地园,率先进行大刀破斧的改革,打破原有课程结构,减少集中教学活动比重,增加活动区游戏的时 间和份量,优化整合幼儿园一切可利用资源,科学

灵活安排幼儿生活、游戏与学习的时间。同时,我们将集体教学、小组活动、区域活动、游戏活动等相结合,以 “一 日活动皆课程 ”的理念来安排幼儿 在园 “运 动、生活、游戏、学习”四大内容。多样化的组织形式使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相互渗透和融合,创设适合不同特质幼儿发展的多元化课程。如 龙岩实幼倡导 “快 乐玩,有效学 ”,开 展以区域活动和游戏活动为主的活动。

3.优化整合资源,室内拓展到室外。

根据园本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重新规划幼儿园室内外空间环境,将活动场地从室内拓展到室外是幼儿园另一大改变。如,漳平实幼户外场地宽 敞,但之前功能单一,仅是幼儿运动的场所。旨南》出台后,他们对户外活动环境进行整改,从运

动功能上划分不同的户外区域性体育活动区— — 骑行区、民间游戏区、主题运动区、综合运动区、平衡区、爬爬区、投掷区、合作挑战区;从活动区游戏功能上划分种植区、户外角色区、树屋游戏区、劳作区、沙水区、表演区、涂鸦区、美术创意区、亲子阅读区等。这充分保证了幼儿有两小时以上户

外 自主活动时间,打造融锻炼、探索、游戏、学习为一体的园本特色户外活动环境。龙岩实幼是所老园,场地小、室内外活动空间都不足。他们把园里的楼道、大厅、拐角、活动室及操场、楼顶等共有场所改造设置成共享游戏区,开辟适合两个年龄班活动的游戏区域,就近班级区域活动空间共享,开展大带,J、游戏活动等优化整合有限的空间,同时实

行小中大班错开时间段开展活动。诸多措施既有效

地缓解活动空间拥挤的压力又丰富了游戏内容,促进了幼儿游戏水平、交往能力、责 任感等的提高。

4.挖掘材料价值,适量、多元、开放。

课程结构改变后,教育 目标物化在操作材料中,因此材料的选择与投放对幼儿的学习有效性至关重要。适量多元的材料、适宜有序地投放、调整与更新等都是研究的要点。在开展 “各年龄段区域材料投放的适宜性 ” 的专题探讨后,教师们梳理出小中大年龄段材料投放规律 :小班幼儿具有独自游

戏的特点,喜欢模仿、容易受环境和同伴影响,因此角色性、趣味性、生活化是材料投放的原则,同时,同~区域中要多投放平行、简单的同类材料,生活类材料应成为/1\班阶段主体材料,以培养幼儿自我服务意识,提高自理能力。随着年龄增长,中大班幼儿认知经验、能力和自主合作交往意识不断提高,同类材料要相应减少,增加跳棋类、扑克牌、“社 区科学馆 ” “智 力广场 ”等合作性、操作性较强的材料。特别是大班幼儿自我评价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因此具有较强的探索性、挑战性和拓展性的多元化材料,要成为大班主导材料。同时,加大低结构材料的投放来引发幼儿的游戏行为,激发幼儿自主学习。

5.活动方式变封闭为开放。

从之前的整日封闭在班级组织集中教学,改变为开放性的区域活动是现在幼儿园一个显著的改变。幼儿在丰富的、有准备的情境中学习、游戏、生活。如,龙岩实幼小(二)班以 “我爱我家 ”为题,把整个活动室打造成幼儿的 “家 ”,把 各 领域

学习内容融入情景,幼儿在主题情境下扮演角色、模拟生活情景、参与生活实践,在情景中游戏,在玩中学。不同活动区内容自然融合,有效地交流互动。这种开放性区

域环境让幼儿身心放松,在愉快 游戏中构建相关经验。

三、反思与建议 回顾与反思本阶段 旨南》实施情况及取得的初步成效,下阶段各县(市、区)教

育行政与教研

部门、各级各类幼儿园领导和教师将收集、整理、提升已探究出的具体有效做法,总结汇编阶段经

验,厘清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制订下阶段具体实施方案。将继续坚持以理论学习为先,不断完善教

研平台,持续开展课题研究,建构园本课程,扩大实验范围,有计划、有步骤推进各级备类幼儿园贯彻实施 旨南》。

第二篇:永远追随党

永远追随党

捧起鲜花、放飞鸽子,和平的中国又迎来了又一个欢腾十月;跳起舞蹈,奏起乐章,美丽的中国又迎来了一个丰收的十月;彩旗舞动,笑声飘扬,成长的中国又迎来了一个腾飞的十月。我们今天的幸福是谁给予的呢?那就是我们最伟大的共产党。亲爱的党啊!我们爱您、赞您、感恩您,我们永远追随您。

共产党,一个让中国人不由得心潮澎湃的名字;共产党,一个让中国人敬佩、赞扬的名字。共产党,您是无数革命先辈们顽强拼搏、浴血奋战换来的。您的名字承载着无数先烈们的鲜血和生命。您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您历经坎坷才得以使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前冉冉升起。无数的中华儿女又奋发图强,不懈努力,终于战胜重重困难,建立了一个自立、自强、民主、繁荣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人以崭新的面貌站在了世界的面前。中华民族正昂首阔步走向新的辉煌。

回忆中国昔日的历史,我们不得不感叹。中华民族屈辱的过去让人永远无法忘怀。但我们中国人不屈的脊梁却从未弯过。我们伟大的民族有阳光织就的皮肤,我们有江河坦荡的性格,我们的意志能撼动山岳。我们在保卫家园的战争中奋起反抗。我们为自己的家人坚持斗争。终于,我们以顽强的姿态取得了胜利。

梁启超曾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过屹立于世界!”虽然我们不需要经受战火的考验,但是我们也要向祖国尽一份自己的力量。我们要感恩党,既使我们还是少年,我们也要感党恩,为共产党,为祖国尽自己微薄的一份力。我们只要努力学习,长大后成才,那就是报答了共产党给我们的幸福生活,我们要为中国更加富强而读书!

我们是21世纪的雄鹰,为了伟大的祖国美好的明天,让我们胸怀祖国,胸怀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努力学习吧!

马场小学六年级李静

第三篇:追随智慧

《追随智慧:中国人在微软》主要描述了微软公司里一百多位中国人的命运,这些中国人组成了微软中国研究院。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用八千万美元做了一笔最优秀的投资。在中国北京建立微软中国研究院。一群充满想象力的“疯狂天才”聚集在李开复周围,酣畅淋漓地干自己想干的事。瞭望世界巅峰的遮眼罩不复存在,创新激情被点燃,智慧发挥到了极致。如果不是植根干微软独一无二的土壤,这一切会不会荡然无存?

编辑推荐

《追随智慧:中国人在微软》是一个关于智慧的故事,但又不仅于此。于是,人,人的智慧的弘扬,人的智慧的弘扬所依赖的环境,就成为《追随智慧:中国人在微软》所要叙述的这个故事的主旨。

媒体推荐

在中国做记者和财经写作者,要找研究型的榜样,首选是凌志军。对上世纪90年代的细微观察和评论,我没有看到比他更好的人了。

——吴晓波(著名财经作家、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凌志军作为中国政论写作的里程碑式的人物,已经成为不是谦辞可以推却的事实。

——《人物》杂志

凌志军先生以诚实的态度让政论诚实地走进公众,影响着那些必将影响中国未来的年轻人。我们相信,他业已“尽可能地向读者说了心里想要说的话”,最大限度地保持着诚实的大勇之气。

——《南风窗》杂志1993年“人物奖”颁奖词 凌志军的选材多带有前沿性,他是属于使命感和责任感很强的新闻工作者。

——《凤凰周刊》

凌志军是中、国当代报告文学界有独特价值的一个作家。凌志军的最大的价值在他的思考。在这个意义上,凌志军的著作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现出它的历史价值。

——杨浪(财讯传媒集团副总裁)

《追随智慧》不是有人估计的那样,是一本关于电脑产业的报告文学,不,这是一场肯定妻来的革命的预言和充满着责任感的叙述和刻画。——《经济日报》

这部带有很丰富车斗学内容和现代精神观念的著作,正是在对很现实很具体的人和事的记述中展开和表现的。这部饱含了丰富技术信息、知识内容的书,同时也是融合了许多新的思想精神的书,在技术和思想精神两方面对人都有帮助和启示。——《羊城晚报》

此书表现出我们尚不熟悉的一种新兴的文体风格,不以形象的血肉和生动的故事诉诸读者,而以科学的含量和理性的思考、以思想的线条和知性的光亮达到启人心智刷新观念的目的。读这种书会感到传统的大脑跟不上作者思维运行的速度,可一跟上了,又有豁然开朗之妙。——雷达

作者简介

凌志军,祖籍广东,1953年生于上海,长在北京。十五岁到工厂做工,十六岁做农民,十九岁当兵,二十五岁成为新华社记者。三十岁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三年后获得法学硕士学位。现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资深记者。

凌志军是当今中国时政作家的代表性人物,被誉为“中国的威廉·曼彻斯特”、当代中国记者的“标杆”。202_年《南风窗》人物。他的每一本书都引起巨大反响。他拥有广泛的读者。他在过去十多年间连续出版九部著作,全部进入畅销书排行榜。他的著作还以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202_年出版的《中国的新革命》,被境内外媒体和研究机构评为当年“值得记忆的好书”、“商业书”、“最佳商业图书”。

202_年出版的《联想风云》,入选当年“最佳风云榜”,并获得“202_北京地区最佳版权输出图书奖”。

202_年出版的《变化》,被中国大陆媒体评为“图书”,同时在台湾获得“开卷好书奖”。

202_年出版的《追随智慧》,被媒体评为当年“最佳纪实文学”。

1998年和同事马立诚合著的《交锋》引起轰动,也引发了激烈争论,成为当年“中国第一畅销书”。

1996年出版的《历史不再徘徊》,获得新闻出版署颁发的“优秀图书奖”。

目录

代序 你是不是侵略者?——与比尔·盖茨对话 前言 关于智慧的故事 序幕 “狼”来了!

第一章 追寻天才 希格玛大厦第五层

在太平洋上跑个来回,比走到隔壁房间还快 点子最值钱,架子最不值钱 摆脱“完美主义”的迷人陷阱 比尔·盖茨与李开复 “我更喜欢自由平等的环境” 英特尔和苹果扑了空

优秀的中国人不会留在中国吗? 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 最初的追随者

他们再也不用为父辈的悲剧操心感怀

第二章 天外有天

李开复的精英哲学和比尔·盖茨的“未来小屋” 未来的希望在今日中国的大学院墙里 越是优秀的人,越往外跑吗? 最优秀的人永远不会恳求你 招聘规则:N-1 聪明人的“磁场”

张亚勤——属于全世界的财富 女儿找工作竟是这样的局面 人生最简单也最难实现的两个理想 令竞争者色变的“豪华阵容” 士为知己者死

李开复在掀起一场“人才大战”吗? 微软递出橄榄枝 第三章 脑力激荡

白板文化:自由平等地表达思想 中国化的美国人和美国化的中国人 我不赞成你,但我支持你

不是要你做什么,而是你要做什么 基础研究:发明现在不可能的事

科研方向:把机器当做人,不是把人当做机器 如此“会议”如此人 放手让自己信任的人去干 有时候一个概念就是全部

年夏季:抵制美国货,计算机除外 分享思想的火花

第四章 那是我“儿子”

微软多次上演后发先至的喜剧,这一次能再现吗? 打开门,世界前沿原来就在眼前 后来者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一次突发奇想的双重效果

工业时代的奥秘是“分工”,信息时代的奥秘是“融合” 给孩子一个自信,比给他一大堆知识都重要 没有一个公司能青春万岁 美国式的“主人翁”:忠诚是双向的 吴士宏的“本地化”:断翅的蝴蝶 如果没有限制,人的智慧是无止境的 向比尔·盖茨汇报

最开心的是和世界上最优秀的人在一起

第五章 “死亡线” “我们这帮人就像一群狼” 中国面孔后面的美国文化 允许犯错误,不允许停步不前 姜昆的十三种“经典之笑” 副研究员的懊恼

压力之下,几多兴奋几多愁 如何捞到海洋里的一根针 新办法原来就是“脑筋急转弯” 把精彩的思想变成现实 “我要死过去啦”

有什么事情比和学生见面更重要? “只要他真是我们需要的人,要什么给什么” “臭虫档案”

“足够好”并不足够好

第六章 今天你要去哪里? 信守你的创新之权

不是历史与他为难,而是现实与他为难 最坏的消息接踵而来

“视窗”:造福人类还是危害人类? 华尔街最黑暗的一天 斯蒂夫·鲍尔默怎样力挽狂澜 “金手铐”

自由软件与自由创新

比尔闭门数月,营造“Microsoft。NET” 中国人未来的希望

结束语 微软精神能成长起来吗? 附录

与图灵奖获得者罗杰·瑞迪的对话

与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瑞曼德·比克赫尔茨的对话 与微软副总裁里克·雷斯特的对话 与微软美国研究院院长凌大任的对话 年繁体字版补记 寻找你的家 燃烧智慧的狂欢节 新院长张亚勤

“我已经拼了全力,你呢?” “五五规则” 我们为未来工作 一切都是“数字的” “你们创造了历史” “孵化器”

“疯狂鸟”——许峰雄 五周年

人名中英文对照 致谢

序言

收在这里的文字,叙述了1978年至今我们国家的变化和冲突,牵涉到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的方方面面,巨细交织,贵贱混杂。都是真人真事,没有虚构。我虽掺杂了一些自己的观点,但也是眼见耳闻,有感而发。原是九个单行本,陆续印行,现在依原版集中重排,共九卷,没有增删,只是顺序稍有更动。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交锋》和《呼喊》这两本。是和我的同事马立诚合著。他设计了《交锋》全书的构架,并且撰写了其中第一、第二部分,因此他是这本书的第一作者。他也是《呼喊》卷三和卷四的撰写者。

文摘

第一章 追寻天才

比尔·盖茨:天才和创造力一直在以一种令人无法预测的方式造成种种进步现象。我仍然相信存在许许多多的天才,只不过他们的抱负和潜力都因经济上的困扰和工具上的欠缺而被扼杀了。新技术将为他们提供表达自己的新手段。信息高速公路将为新一代的天才们提供艺术上和科学上梦寐以求的种种机遇。希格玛大厦第五层 进出的门紧锁着,透过两扇落地玻璃窗,仍能看到里面灯火通明。陈蕾扬起手来,把挂在脖子上的一个小卡片,凑到门框一侧的电子眼上,门锁发出轻微的“咔哒”,声,自动弹开。那卡片上面镶着她的照片和一个隐形磁条,所以既是身份凭证也是开启大门的钥匙。任何人,只要能够成为微软中国研究院的雇员,总是有这样一个东西在胸前晃来晃去。上面一行字赫然写着: Microsoft 同样一行字也矗立在这座大厦的最顶层。大厦名叫“希格玛”,坐落在京城西北知春路上,并不高大,却有几分夸张。四围镶嵌着蔚蓝色玻璃幕墙,有如一个硕大无比的蓝宝石,熠熠生辉,咄咄逼人。每天有无数人在这里进进出出,可是谁也不知道它为什么叫做“希格玛”。对他们来说,真正具有意义的是,这里是中关村,也即我们国家舆论所说的“中国硅谷”。

“希格玛”共有七层。在中关村,更多的人叫它“电脑大厦”。大厦里面装满了著名的跨国公司:一层是“三菱”,三层和四层是“惠普”,五层和六层是“微软”。如果不是“联想集团”在这里占了第二层,有些人就可能把它当做卷土重来的,“外国租界”。

陈蕾供职的“微软中国研究院”在第五层。尽管这里是“研究院”而不是“公司”,既不做产品也不卖产品,但陈蕾和她的同事还是习惯于把这里叫做“公司”,而不是叫做研究院。办公的空间不算宽敞,以微软公司数千亿美元的市值和数百亿美元的现金存款来衡量,算不上奢华。浅驼色的化纤地毯上编织着深色花格,窗帘是垂下的,天花板由斜线分割成规则的平行四边形,其间点缀着圆形的灯具。外边天色已经大亮,休息厅里的电灯却都开着,把淡淡的光亮洒在研究员们工作的大厅。走廊边上相隔不远的地方就放着咖啡、可口可乐、红茶、绿茶和菊花茶以及冷水和热水。靠西北的角落里,还有一间专用的饮水房。那些来实习的大学生们,往往会对这饮水房和饮料产生强烈的兴趣。他们过去只是从书籍报刊上听说,微软公司的员工和来访者都是按需取用饮料,不必付钱,现在则有了实际的体验。

关于办公室的设计,比尔。盖茨有他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办公室和人的等级无关,和人的智慧有关。只有在一个独立的富有个性的环境中,软件开发人员的智慧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但是,一个更大更舒适的办公室却不能使一个高级经理更加聪明,反而会助长其高人一等的念头,进而变得愚蠢。80年代初期,微软公司在美国雷德蒙市的那片红杉树林中兴建它的总部时,美国各地的大公司里正在时兴大开间的集体办公区(90年代中国也开始流行了)。但比尔.盖茨坚持让每一个员工都拥有一个单间办公室——大约十一平方米,里面摆着电脑台、电脑、一个小圓桌和几把靠背椅,没有沙发。不论是新来的大学毕业生还是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全都一样。这种空间格局潜移默化了一种人人平等和张扬个性的思想,与美国东部那些老牌公司中的等级制度背道而驰。现在,总部员工已经有一万八千人,比那时多了上百倍。办公区域不断扩大,楼房号码已经排到一百二十七号(实际上只有四十六栋),但比尔。盖茨仍旧坚持他原来的主张。所以,每一个进入微软公司的人,从第一天起便能享有单间办公室的种种乐趣。

要让所有人拥有单间办公室,又要让尽可能多的办公室拥有一个朝外的窗户,这使得微软的办公楼全都造型奇特,第一批建造起来的十栋楼房,都是“星型”建筑,以后的则是五花八门,奇形怪状。但不论什么形状,全部是两层。里面的走廊则会因为外型的不同而变化多端,错综复杂。那些来到微软公司总部的记者和作家,大都有过在走廊里迷路的经历,这使他们相信,只有高智商的人才不至于在这里迷失方向。

不过,比尔。盖茨在雷德蒙实行的这些主张,在北京的希格玛大厦就行不通。像中国所有的机关或者公司一样,希格玛大厦第五层里的办公室是按等级来界定的。大厅中央的部分被隔板分成面积相同的方格,每个格子里面有一张形的桌子和一台顶级配置的电脑,还有一位年轻的副研究员或者工程师。他们的桌子上,都会有一些完全属于个人爱好的物品——照片、饰物或小玩具,间或还有吃剩的饼干和果皮,或者整洁或者凌乱,把主人的性别、年龄和禀性显露无遗。电脑大都拥有二十一英寸的屏幕,从早到晚都亮着。两侧贴着大大小小的黄色不干胶纸条,用以记录一些不能忘记的事项。大厅四围是一个挨着一个的单间办公室。靠南边一侧的两间属于院长李开复和首席科学家张亚勤,李开复的稍大,张亚勤的稍小。另外三面排列的单间,属于各个研究小组的经理和研究员,面积更小些。这些单间办公室朝向走廊的一面,均为顶天立地的大玻璃窗,在与人视线同高的那一部分玻璃上,造成一条一条磨砂。这种设计刻意地表现了“一半隐秘一半公开”的效果,让你可以看到对面是否有人,却又不能一眼看清楚那人在做什么。

微软员工的邋遢和不拘小节,举世闻名。雷德蒙公司总部单间办公室的制度,似乎最大限度地弘扬了这些人的个性,里面的陈设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安排。最常见的当然是家庭照片,此外还有形形色色的工艺品、野花、红杉以及各种说不出名字的花草、芭比娃娃、比尔.盖茨和爱因斯坦的画像、大理石雕刻而成的专利碑、儿童画、饼干和各种零食、星球大战的模型、松鼠、其他宠物,有一个人甚至在办公室里养了一条大蟒蛇……这样的情景,在希格玛大厦中也根本不会出现。事实上,这个工作大厅里不算整洁,但却没有任何噪音或喧闹,如果有谁想要与人交谈,就会穿过走廊来到一间开放式门厅。门厅宽九米,长十六米,中间是一圈圈浅绿色的沙发。一切摆设都很普通,唯有沙发中间的那些茶几与众不同,桌面一律是用白色书写板制作。“这是开复的发明。”陈蕾总是对来访的客人这样说。当初李开复设计了这种茶几,要求工匠照做,不准有误。后来的事实表明,这是必要的,因为研究员们即使坐在这里休息时,也能相互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在这些白板上画满乱七八糟的符号、字母和曲线。当然他们也有可能静静地坐在这里浏览书刊。门厅一侧摆放着一些公用报纸和期刊,也有一种微软公司在中国印制的内部刊物:《视窗里的事儿》。最新一期的封面上,赫然正直无愧——阳光下的骄傲

不过,这一天也即1999年2月2日,当陈蕾走进希格玛大厦的时候,外面可没有什么阳光。再过两天就要立春,可是并没有一点春日气象。站在大厅南面十六米长的落地窗前,向外望出去,知春路的那一边,中航科技大厦和中国天利大厦遥遥相对。天昏地暗,举首浮云低。高压电线在寒风中抖动,发出阵阵凄厉的呼啸。昨日午夜,狂风由西北方向卷地而来,希格玛大厦活像一座深陷茫茫波涛的小岛。城内围墙倒塌,树杆折断,巨大的广告牌轰然落地,停在路边的汽车在狂风中碰撞在一起。到今天凌晨天亮的时候,市内供电网络已有数十处遭到破坏。气象台的报告说,席卷京城的狂风乃是由于蒙古国强冷空气南下,风力超过十级,并且将持续至少三十六个小时,气温也将大大下降。

陈蕾的模样,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典型的“白领丽人”,年纪轻轻,却是微软中国研究院中资历最老的人之一。她已经为微软公司工作了四年半,甚至比她的老板李开复为微软工作的时间还要长。陈蕾喜欢她现在的工作环境,“别人都说我的运气好”,她总是这样说。她毕业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系,是经济学学士以及文学硕士。看得出来,她当初之所以能够进入微软,大半凭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和一副机敏的头脑,而不是因为她在电脑方面有什么专长。事实上,当她进入微软中国有限公司的时候,对电脑还抱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痛恨。“那时候,我一看见屏幕上一串串的字符就头疼,”她说,“实在是一点人情味都没有。”不过,用不了多久,她对电脑的感情就发生了变化。她惊喜地发现,“这东西太好用了”。

在这个狂风漫卷的早晨,陈蕾走进希格玛大厦第五层的走廊,经过那些装饰一新的会议室,进入摆满计算机的办公区域,然后就看见李开复已经坐在他自己的办公室里,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屏幕。三个月前微软中国研究院成立的时候,陈蕾成为院长李开复的执行助理,按照中国人的说法,这职务其实就是李开复的秘书。

李开复出生于台湾,长于美国,兼有一口流利的中文和英文。熟悉他的人都说,他那副华人的外表下面,掩盖着典型美国人的性格和观念。不熟悉他的人总是会把他当做中国人,实则他是一个美籍华人。不过,他却没有美国名字,甚至连个中西合璧的名字也没有。当他成名之后,名字频频出现在美国报端,他只是按照美国人的习惯,把“李开复”变成“开复。李”。

李开复的办公室朝南,大约有三十平方米。半圆形的大办公桌上很少文牍,一大一小两台电脑从早到晚同时开着。电脑旁有时候会放着饼干、桔子或者几本书,但绝没有微软公司总部里惯常有的那种凌乱不堪。东边墙壁上是成功的象征,那里挂着一大片他在美国获得的各种名誉证书。西边书架上充满了家庭气息,一幅他在多年前结婚时的照片放在最显眼的位置。那一年李开复二十岁,一对新人看上去还没有脱尽稚气,所以陈蕾笑称他是“童婚”——不是二十一岁,像是十二岁。另外一边,两个女儿从镜框里望着年轻父母,一个温文腼腆,瞪着一对好奇的眼睛;另一个精灵古怪,伸出舌头,故作一副滑稽的表情。李开复有时候会走到书架前边和家人对望片刻,有时候又会抬头看看墙壁。墙上有一幅字:“科学研究,桥架中美,技术合作,情倾神州。”那是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所书。也是李开复数月前离美赴华时抱定的心愿。事实上他的热情总是在回归家庭和成就事业的两种冲动之间徘徊,就像一个想人非非的农民,定要种出“两头甜,的甘蔗来。办公室一侧的套间是他会客和开会的地方。这房间在希格玛大厦处于东南角上,两面有巨大的玻璃窗,视野开阔。沙发由设计师专门设计,高背深座,蓝白相间,款式和颜色都别具一格。不过,李开复很少使用这个房间。他习惯于在他办公室的一角开会或接待客人,那里有一张小圆桌和四把靠背椅。这表明他召集下属开会在一般情况下不会超过四人。按照他的想法,参加会议的人越多,效率就越低,所以他从不把一大堆人召到他的会议室里来。

他每天总是在陈蕾之前来到办公室,这一天尽管天气肃杀,仍然如此。像往常一样,他走进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阅读电子邮件,然后——回复。这样的邮件他有时候一天会接到上百件,最少的时候也会有几十件。现在,李开复决定在回答其他人的邮件之前,先给陈蕾发出一个邮件。他希望研究院的每一个新会议室都拥有自己的名字,还希望研究院里所有人都来参与这件事。在他看来,这是一个让他的研究人员展示想象力的机会。在太平洋上跑个来回,比走到隔壁房间还快

说起来挺奇怪,李开复和陈蕾的办公桌仅仅隔着一道玻璃窗,但他如果有什么事情要陈蕾去做,既不肯推门出来走到陈蕾桌边吩咐“请你……”,也没有拿起电话高声呼唤“请来一下”的习惯,而总是用电子邮件互通往来。在微软工作的中国员工,全都用手指在键盘上表述自己的想法,尽管他们都可以写一手熟练的汉字,但他们相互之间的邮件往来,却更习惯于用英文,因为英文录入要比中文录入更加快捷。他们把这种习惯叫做“电子邮件文化”,说是好处无穷,许多人最初对这样的说法不以为然,但要不了多久,他们就会发现,它的确是微软文化中的精髓。

比尔。盖茨曾说,电子邮件是“弹指间的信息”。其实还有更重要的东西:弹指间的管理。80年代初,比尔.盖茨在微软安装了第一个电子邮件系统,它很快成为公司内部通信和管理的主要方法:替代书面的备忘录和电话口信,讨论技术问题以及在旅途中的汇报。那时候公司只有十二个雇员,但电子邮件的魅力已经显示出来。比尔。盖茨后来回忆说:“这为提高我们这个小公司的效率立下了汗马功劳。”现在,微软公司在全球已经拥有三万多名雇员,电子邮件看来比二十年前更加重要,因为这种东西在越是庞大的机构中,就越能显示其无与伦比的效率。

我们当然不能说没有电子邮件就没有微软,但微软在崛起过程中对于电子邮件的须臾不离,则有事实的根据。比尔。盖茨承认他每天要花几个小时来阅读电子邮件,并做出答复,这些邮件来自全球的雇员、客户和合作者。公司中每一个人都可以把电子邮件直接传送给他,越过所有中间层次的阻隔。他是唯一读它的人,因此谁都不必担心礼仪问题。他似乎相信人们口头上都具有“报喜不报信,”的倾向,而在一种不必见面的交流方式中更有可能流露真情。“坏消息几乎总是从电子邮件中传来。”他说。所以,他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必定要把自己的便携式电脑和公司系统连接起来,与公司雇员交换新的信息和想法。即使是在旅行当中,在远离总部上万公里的几个时区之外的地方,也要检查一下他在公司中的电子邮箱。他说这样“才能让我放心”。那些接到他的信息的人,甚至没有意识到他根本不在雷德蒙总部八号楼他的办公室中。

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公司内部,传统的行政方式以文牍与会议为基础,及至机构内部叠床架屋,云山万重,外部也因现代社会的演变日趋复杂多变,仍以传统手段应对,就只有增加文件与会议一途,也即我们通常所谓“文山会海”。倘若管理人员虚与委蛇,以一套一成不变的空话、套话和大话应对万变之情势,那么此种行政方式的结果,就只能是在浪费大量的时间、资源和金钱的同时,滋生不论效率也不负责任的官僚之风。但是,现代社会的演变似乎不仅在产生新的技术,也在产生着新的管理方式。

第四篇:六福建省龙岩市民政局调研报告 - 关注弱势群体

关注弱势群体 促进社会和谐

福建省龙岩市民政局课题组

一.龙岩市低收入群体的现状

1.低收入群体的划分标准

低收入群体是一个比较意义上的概念,指相对于一般水平,收入处于较低层的居民家庭,由贫困人口及贫困边缘人口组成,其主体是贫困人口,同时包括初步解决温饱、但基础还不稳固随时可能返贫的贫困边缘人口。划分低收入标准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1)绝对值法。将总体平均收入的1/2或1/3定为低收入线。(2)比例法。将住户按人均收入从低到高排序,把那些处于最低层的5%、10%或20%的居民家庭定义为低收入户。(3)贫困线拓展法。将贫困线按一定比例扩大,例如扩大到115%、125%、135%或150%等。(4)日美元标准。世界银行提出人均每日消费1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各国按照购买力平价测算出本国贫困标准。

目前,我国对低收入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界定标准,综合考虑各种划分标准,结合民政工作职能,本调研报告以城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作为划分低收入群体的标准,对收入低于保障线的城乡困难群体进行分析研究。

2.龙岩市低收入人口的规模及分布

(1)城市方面:202_年末,全市有城市低保对象17421人,占全市非农业人口的2.03%。从地域分布和占当地非农业人口的比例看:新罗区4019人,占1.3 %;永定县2539人,占2.5%;上杭县1581人,占1.8%;武平县2519人,占3.5%;长汀县3884人,占2.7%;连城县1257人,占2.5%;漳平市1622人,占1.9%。按低保家庭成员分类,在职职工623人,占3.6%;离岗人员4010人,占23.0%;离退休人员272人,占1.6%;失业人员7636人,占43.8%;“三无”人员1105人,占6.3%;其它人员3775人,占21.7%。按保障对象所在单位性质划分,国有企业职工7364人,占42.3%;集体企业职工4208人,占24.1%;其它人员5849人,占33.6%。从行业分布看,低收入群体就业人员主要分布在一些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行业,如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制造业、建筑业等,相对而言,在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金融业、卫生体育、教育文化艺术、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收入水平相对较高、且比较稳定的行业中,就业的比重明显偏低。

(2)农村方面:202_年末,全市有农村低保对象10.966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5.4%。从地域分布和占当地农业人口的比例看:新罗区4613人,占2.8%;永定县18656人,占5.1%;上杭县18591人,占4.7%;武平县16808人,占5.7%;长汀县19957人,占5.7%;连城县22712人,占8.2%;漳平市8318人,占4.5%。从致贫原因看:五保对象11574人,占10.6%;因残致贫家庭22113人,占20.2%;因缺乏劳动力致贫家庭23918人,占21.8%;因病致贫家庭25686人,占23.4%;因灾致贫家庭15258人,占13.9%;其它原因致贫家庭11106人,占10.1%。

3.龙岩市低收入群体的主要特征

特征之一:规模逐年下降。在城乡低保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的前提下,全市低保对象规模呈逐年缩小趋势。202_年全市城乡低保对象13.48万人,202_年为13.17万人,202_年为12.85万人,202_年,在城乡低保标准均有较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全市城乡低保对象人数为12.71万人,目前又降至12.6万人。这是我市低收入群体规模变化的基本趋势。

特征之二:收入明显提高。我市城乡低收入群体收入总体上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收入提高幅度较大,生活得到有效改善。城镇住户调查资料显示,最低收入居民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02_年为3303.8元,202_年为3457.0元,202_年为4721.4元,202_年为4579.6元。这是我市低收入群体收入状况的主流,是研究低收入群体收入问题必须把握的基本观点。

特征之三:收入增长偏缓。与我市城乡居民收入平均增长水平相比,低收入群体增长偏缓。从增长率上看,202_—202_年4年间,城镇最低收入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了1.39倍,年均递增11.5%,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了1.38倍,年均递增11.4%,两者基本持平。但从增加值上看,城镇最低收入组增加了1275.8元,而全市平均水平增加了3897.8元,是前者的3.06倍。特别是202_年,我市城镇最低收入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出现负增长,与上年相比,减幅3.0%,而同期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7.2%。这是我市低收入群体收入问题的突出点,也是分析研究的重点。

特征之四:生活质量较低。由于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有限,微薄的收入基本用于日常生活支出,满足生存需求特征显著,恩格尔系数较高。202_年,我市1000元以下收入组农户人均消费支出2190元,仅为全市农村居民平均水平3911元的56%;城镇最低收入组家庭人均消费支出3940.4元,仅为全市城镇居民平均水平10155元的38.8%,恩格尔系数高达59.08 %,比全市城镇平均水平36.05%高出23.03个百分点。这是我市低收入群体收入状况的直接表现。

4.龙岩市社会救助工作现状

近几年来,龙岩市各级党委、政府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高度重视社会救助工作,把它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措施,作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机制体制,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完善,初步建立了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专项救助相配套,以应急救助和社会互助为补充的覆盖城乡、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救助体系,有效地保障了全市城乡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

(1)社会救助体系的主要内容和成效

一是城市低保实现应保尽保。我市1998年启动城市低保工作,经历了全面推进、扩大保障面、稳步发展三个阶段,202_年以来持续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城市低保标准原则上在当地最低工资标准33%~40%之间确定,做到既能保障城市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又有利于促进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积极就业。各地现行保障标准在160—210元/人.月之间。202_年下半年以来,针对副食品价格上涨和成品油价格调整对城镇低收入家庭生活的影响,龙岩市采取发放临时补贴、提高补助水平等措施积极应对,较好地保证了城市低保家庭和低保边缘家庭的基本生活。202_年9月份,全市发放城市低保金214.78万元,人均月补助123元,比202_年6月全市平均补助额66.7元增长56.3元,比增84.4%。二是农村低保制度全面建立。根据全省统一部署,我市从202_年1月起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和实施了农村低保制度,将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全市7个县(市、区)农村低保标准统一按照省定标准执行,202_—202_年,按照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收入1000元确定(即每人每月83元),从202_年起提高到1200元(即每人每月100元)。目前,全市有农村低保对象108543人(含五保对象11711人);202_年1—9月发放保障金(不含五保供养金)4749.04万元,9月份人均补助60.8元。

三是农村五保供养扎实推进。我省(市)在全面实施农村低保制度时将五保对象纳入保障范围,给予全额享受农村低保待遇。今年初,龙岩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意见》,五保供养工作得到有效的推进。目前,各地集中供养标准在170—300元/人.月之间,分散供养标准在130—150元/人.月之间。全市11711名五保对象全部纳入供养范围,其中集中供养1752人,分散供养9959人;202_年1—9月发放五保供养资金1552.2万元,人均月供养水平148.2元。

四是城乡医疗救助全面实施。202_年启动农村医疗救助试点,202_年启动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到202_年全市全面建立了农村医疗救助和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农村救助对象为:农村低保对象(含五保对象)、在乡重点优抚对象(含革命“五老”人员)。202_年以来,全市共有7766人(次)享受农村医疗救助,发放救助金402.78万元,人均救助518.6元。城市医疗救助对象为:城市低保对象、重点优抚对象(含革命“五老”人员)、社会福利机构收养的“三无”人员。202_年以来,全市共有81人(次)享受城市医疗救助,发放救助金12.63万元,人均救助1560元。

五是其他专项救助有序建立。为帮助解决城乡困难群众其他方面的特殊困难,推动社会救助全方位、立体化发展,民政部门协同有关部门建立了住房救助、教育救助、法律援助等专项救助制度,充实了社会救助的内容,使广大特殊困难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和保障。六是创新实施农房统一保险。从202_年起,龙岩市全面实施农民房屋统一保险制度,由政府全额出资为所有农村住户的房屋进行统一保险,同年8月在福建全省推广。保障标准逐年提高,202_年全市统保时为3000元,全省统保后提高到5000元,202_年起又提高到10000元。据统计,202_年至今,全市共理赔16834起,向受灾农户支付赔款2770.33万元。农房统保有效地保护了农村群众特别是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利益,提高了灾民自救能力。(2)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各专项救助制度间的衔接配套还不够完善,影响了救助资源综合效能的发挥。因此,必须衔接整合各单项社会救助制度,使各单项社会救助制度互通、互联、互补,构成一个有机的制度体系,才能充分发挥社会救助的效能。此外,对低保边缘家庭的救助政策缺失,又形成了新的不公平。

二是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现行体制多头管理、条块分割,不仅增大了相互协调的任务和难度,影响了救助工作效率和效果,也容易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等救助资源重复和浪费。

三是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救助工作的法律基础薄弱,制度不够健全,在一些方面责任还不明确,职能还有交叉,工作缺乏衔接,问责和激励机制还未完全建立,工作的整体合力不强。基层网络平台薄弱,救助机构不健全、队伍不健全、经费不足、力量薄弱、设施简陋等问题日益突现,影响了社会救助政策在基层的落实。

四是资金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一方面财政投入不足,社会救助投入占各级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过小,一些地方财政存在列而少支、列而不支、拨付迟滞现象;另一方面社会捐助资金少之又少。

二.低收入群体成因分析

低收入群体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部因素,又有外部因素;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既有体制原因,也有政策原因。我们主要通过内部、外部两方面因素的分析,来寻求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的措施。1.内部因素——城乡低收入群体的共性因素

低收入家庭人口负担、素质的差异,直接导致效率的差异,进而导致收入结果的差异,造成在社会中的弱势地位。

一是家庭人口多,负担系数高。低收入户在劳动力上虽有“量”的优势,但“质”的劣势更为突出。据202_年全市490户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年人均收入1000元以下组家庭户均人口数5人,比全部样本户均人口4.01人多了0.99人;平均每户整半劳动力3人,略高于全部样本的2.69人,但其平均每一劳力负担人口为1.7人,比全部样本的1.49人高出0.21人。据202_年全市360户城镇住户调查资料显示,10%最低收入组家庭户均人口数3.48人,比全部样本户均人口数3.15人多了0.33人;平均每户就业人口数2.17人,平均每一就业者负担人数为1.66人,比中等收入家庭负担人数0.92人高出0.74人。而5%贫困家庭户均人口数3.22人,比全部样本户均人口数3.15人多了0.07人;平均每户就业人口数2.45人,平均每一就业者负担人数为3.18人,比中等收入家庭负担人数0.92人高出2.26人。同时,低收入家庭成员中老人、儿童比例偏高,家庭教育及赡养负担较重。据统计,在全市农村低保对象家庭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达24.1%,比全市农村60岁以上人口比重高了9.23个百分点。

二是劳动力素质低,从业能力弱。劳动力素质与收入密切相关,可以说劳动力素质的差距是贫富差距的核心。低收入家庭成员普遍受教育程度低,缺乏专业技能和竞争优势,导致其就业难度大且收入不稳定,就业难、就业率低严重影响其家庭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低使低收入家庭陷入了“贫穷→受教育程度低→知识技能少→从业能力弱→贫穷”的恶性循环。

三是思想观念落后,接受新事物能力弱。突出表现在思想落后、观念陈旧,接受新知识、新信息、新事物能力弱,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等。一些企业职工认为自己为企业工作了多年,不愿也不想离开企业进入市场寻找工作,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一些农民对新观念、新技术和致富信息接受慢,缺乏劳动致富的信心和积极进取的勇气。

四是因病、因残等致贫。据统计,龙岩市农村低保对象中因病、因残致贫家庭人数占43.6%,这些家庭部分成员长期患病,医疗费用不断累积,债务居高不下,而其他家庭成员则长期陷入照顾护理,均呈现出疲惫不堪、无能为力的状态,更不用说腾出精力去创造条件来改善家庭环境,摆脱困境了。

2.外部因素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别,因此,造成城乡低收入群体致贫的原因也完全不同,本文分别作分析。(1)农村方面

一是自然环境因素制约低收入群体增收。龙岩市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山地林地多,耕地和平地少,人均耕地0.85亩,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61.2%。受山区地理环境偏僻、交通不便,自然资源贫乏、经济基础薄弱,信息闭塞、劳动就业机会少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对耕地的依赖性较强,特别是大多数低收入农户只能在本乡本土从事传统的单一种植业,寻找新的致富门路难度很大,收入长期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同时,我市也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地区,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现象比较严重。据统计,我市农村低保对象中因灾致贫家庭人口占总数的13.9%。

二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加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生产实际用工量大量减少与农村劳动力供给量的增长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消除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就是使农业中的大量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然而,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竞争的加剧,一方面,城市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空间越来越小,而且低收入群体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制约了他们的择业能力;另一方面乡村企业由于面临制度和技术的创新,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明显变弱。在大量富余劳动力的压力下,土地无法实现规模经营,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甚至下降,非农产业收入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难度的加大,低素质劳动力首当其冲,对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是社会转型期对农村低收入群体的不利因素增多,影响程度加深。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市场因素越来越多地影响收入分配。市场机制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拉开了收入差距,扩大了社会差异。市场机制在个人收入分配上的作用,主要通过市场竞争按个人资源禀赋进行分配体现出来。在目前状况下,农村低收入群体在获得资源禀赋的机会和条件上明显处于劣势,一些不利于低收入群体的因素增多、影响程度加深。如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需要资金,农户普遍存在贷款难,对低收入群体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已经难以与当今的大生产、大市场相适应,不仅无规模效益,而且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所有这些对以农业收入为主的低收入群体的生存和发展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其社会经济基本特征决定了他们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与形势发展变化要求的差距越来越大,增收难度更加凸显。(2)城市方面

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转变的重要转型期,表现为一系列的制度变迁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社会资源重新配臵、社会利益结构重新调整的过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有的社会资源分配由政府决定,社会资源的平均化程度相对较高;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和企业或单位对个人的经济和就业作用逐步减弱,社会资源的获得受制于个人及家庭因素大大增加。城市低保对象主要包括三类人:一是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失业人员、下岗职工、离岗职工;二是较早退休的“体制内”人员;三是“体制外”人员,即那些从来没有在国有单位工作过,靠打零工、摆小摊养家糊口的人、残疾人和孤寡老人。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形成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在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升级过程中,国有企业和乡镇集体企业进行资本重组、股份制改造、拍卖、租赁甚至破产等。在各种形式的改革中,企业都将“减员增效”作为改革的重要目标,使相当一部分年龄大、技术差、文化低的劳动者下岗分流,特别是“4050”人员下岗后的处境比较困难,容易成为城市低收入群体。统计资料显示,202_年末,我市城镇登记失业人数达1.14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5%。

二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到来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企业已逐步步入了高科技、信息化时代,资金和技术对劳动的替代程度加深,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高科技含量增加,这对于文化程度低、年龄偏大的一线工人来说,难以适应现代化的企业生产,被作为“分流”对象也在所难免。同时自动化的生产线使一线工人大大减少,在提高企业效益、增加企业利润的同时,也减少了低收入群体的就业和收入机会。

三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收入分配形式也由单一的按劳分配向多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转变,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那些缺资金、无技术,仅凭体力吃饭的劳动者便容易成为社会的低收入群体。

四是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教育、医疗的过分市场化,以及住房的商品化,更是加重了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负担。而养老、失业、医疗等各种保障措施的建立滞后,使低收入群体失去了保护伞。

五是物价上涨使城镇居民多支出,这部分开支对高收入群体来说生活质量不受影响,但对处于中低收入水平的家庭来说,本来维持基本生活尚属勉强,由于物价的上涨,加重生活负担,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导致一部分家庭生活陷入困境。

六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社会转移分配制度的建设在我国还没有及时跟上,大量社会资源分配不公现象的产生,形成了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急剧拉开的局面,客观上加大了低收入群体的困难程度。

三.低收入群体保护的对策思路及建议

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阶段,新的形势对做好低收入群体保护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保护好低收入群体,对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1.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着力“造血”,努力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 做好新形势下的低收入群体保护工作,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发展第一、为民发展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低收入群体工作,不断提升“造血”能力,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

(1)要以宽广视野谋划低收入群体增收。用发展的眼光审视贫困,其实质就是发展慢。因此,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海西建设、支持老区发展三大历史机遇,按照“四求先行”实践方向,围绕在“两个先行区”建设中求先行当前锋的目标要求,加快推进生态型经济枢纽和海西重要增长极建设。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民生,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构建和谐社会,把促进社会发展与解决民生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紧紧围绕增收这个中心,着力激活内在发展动力这个根本,通过发展的办法解决贫困问题,提高收入水平,减少贫困群体,使低收入群体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最终实现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农民与农民之间协调发展、共同富裕。

(2)全力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龙岩是传统农业大市,加快工业化特别是新型工业化进程,是欠发达地区摆脱落后、赶超先进地区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贫困人口收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一要积极创办工业园区,按照大项目进经济开发区、小项目进乡镇工业集中区的要求,立足实际,通过创办各类工业小区,大力发展乡镇工业和乡村工业,实现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实力和提高贫困劳动力就业率“双赢”。二要大力推广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定做和小型农副产品加工为主要内容的“三来一加”模式,充分发挥农村闲臵劳动力资源优势,使广大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做到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务工两不误,以提高贫困群体的收入。三是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一些适于农村经营发展的小项目进乡村,鼓励外来资金项目进入农村,参与或激活农村经济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为贫困户就业、增收、脱贫拓宽渠道。(3)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目标,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创新机制体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要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同时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流动。要跳出传统“三农”界限,因地制宜地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增收项目,拉长和加粗农业产业链条,放大增值环节,扩大增收渠道。要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通过科学规划、精心策划,加快以一村一品、几村一业、一乡一业规模化发展为思路的农业产业化步伐,按照“围绕龙头、突出特色、依托市场、连片开发”的思路,抓好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要继续推行以“公司+基地+农户”为主要形式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大力倡导和扶持贫困户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蔬菜种植、家禽养殖,力所能及地开辟增收项目,确保低收入户在产业化经营中直接收益。要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组建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实现强强联合、强弱合作、弱弱相助,形成“聚合”效应,增强贫困农户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和组织化程度。

(4)加强劳动技能培训,提高低收入群体整体素质。实行扶持、扶技和扶智相结合,高度重视劳动技能培训,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使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户都能掌握一技之长,提高脱贫致富能力。要继续抓好劳动力资源开发,以培训促就业,以就业促创业,以创业促脱贫,实现“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要落实培训优惠扶持政策,采取“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办法,在全市开展“职业资格证书”、“岗前熟练工”、“绿色证书”、“自主创业”四大培训工程,把引导性培训与技工培训,吸引农民工回乡就业、创业与自主创业培训,农业技术培训与核心农户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适合不同农村劳动力需要的培训方式,免费帮助贫困农户子女学会一门以上实用技术。要加快建立健全劳务信息体系、技能培训体系、劳务市场体系、政策保障体系和劳务输出管理服务体系,扩大劳务输出渠道,促进农民非农就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拓宽外部增收空间。

(5)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扩大低收入群体就业。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第三产业将逐渐成为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因此要进一步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完善就业和再就业政策,为社会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为低收入群体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一是针对低收入群体的特点,要把增加社区就业岗位,如家庭服务、社区保安、生活护理和修理维护等工作作为低收入群体新的就业渠道;二是要大力加强和完善就业服务,从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多渠道兴办规范的就业服务机构,免费定期提供各种快捷、方便的就业信息,加强对低收入者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实施再就业援助行动等多方面,尽可能地为低收入群体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三是要继续认真落实好现有的对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讲求实效,提高针对性,凡享受低保的人员,自主创业可以享受税费减免等有关优惠政策,帮助低收入群体走出贫困;四要建立和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主要采取政府出资购买公益性就业岗位等政策措施,着力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解决就业问题,提高他们再就业的质量和稳定性,形成一种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公正和谐的就业环境和正常的生活秩序。

(6)健全工作机制,提高帮扶实效。要对低收入群体致贫原因进行科学分析并分类,然后从发展的角度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研究具体的工作措施,区别对待,分类扶持,提高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的效率。一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扶持经济欠发达地区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水利、交通、电力、通信等条件。要加大移民开发力度,继续实施“造福工程”,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使贫困农民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支农惠农政策要更多地向低收入群体倾斜,各项富民工程、科技项目,应优先考虑低收入家庭,确保资金到位、技术到位,让低收入家庭得到更多的实惠。二要抓好挂钩帮扶工作。建立部门、干部,农村能人、大户挂钩帮扶制度,推行扶贫到户的方法,采取“专家会诊”的方式,逐户帮助低收入家庭确定致富项目,做到长、中、短相结合。要推广“小额联保贷款”,不断提高贷款规模,适当增加农户贷款金额,适当延长贷款期限,帮助贫困农户发展生产。

2.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着力“输血”,切实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权益 社会救助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这是保护弱势群体基本生活水平的“社会安全阀”,也是维护其社会可承受能力的底线,它始终是政府解决低收入群体问题的基础和依托。

(1)加强制度衔接配套,增强救助整体功能。要加强“三个衔接配套”:一是社会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配套。要加强最低生活保障、灾民救助、五保供养、医疗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司法援助等制度之间的衔接配套,并注意建立和完善临时生活救助制度,着力解决低保边缘群体和低收入群体的特殊生活困难。二是社会救助与其它民生保障之间的衔接配套。要加强社会救助与最低工资标准、失业保险、就业再就业政策、扶贫开发之间的衔接配套,适当保持距离,形成梯次保障结构。三是城乡社会救助之间的衔接配套。要在继续坚持分类指导的基础上,适时加大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统筹力度,着力推动城乡社会救助事业的协调发展;密切关注户籍制度改革、失地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对社会救助工作提出的要求,积极探索有效的救助措施和办法。通过加强这“三个衔接配套”,促进各相关政策措施在保障对象、保障政策、保障标准、保障资金、服务管理网络等环节的互联、互动、互补,增强整体功能,发挥“两个作用”,即充分发挥社会救助的“保障作用”和“促进作用”,既要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更好地解决社会成员的特殊困难;又要有利于促进救助对象积极就业、发展生产、自立自强,在政府和社会扶助下通过自身努力逐步摆脱贫困。(2)理顺管理体制,整合救助资源。针对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实际情况,按照全国救灾救助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进一步理顺社会救助工作的领导体制,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归口管理(民政牵头或协调)、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一要健全领导机构。各级政府都要成立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或协调委员会,并确立其权威和领导地位,明确协调委员会的职能,确定重大事务上会制度。全局性的社会救助工作,如何分工负责,具体怎么做,都由社会救助工作协调委员会集体会议决定后实施。二要统筹社会救助管理。明确民政部门在社会救助中的综合协调职能,整合政府资源,将各部门的救助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和安排,使救助资源的使用更加科学合理,产生的作用实现最大化。三是要加快慈善事业发展。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共同推进社会救助工作。

(3)完善运行机制,强化规范操作。要重点抓好“四个环节”:一是“操作环节”。要严格执行救助的申请、调查、评议、审核、审批、公示等程序,保证救助对象评定和救助数额确定的民主和公正。二是“管理环节”。要制定和完善社会救助实施办法、实施细则和规章制度,管好、用好、发好救助款物。特别要加强对基层管理,加强基层力量,提高基层干部素质和能力,保证救助制度有效落实。三是“监督环节”。要切实加强内部行政监督,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监督,自觉接受纪检、监察、审计、财政监督,高度重视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四是“考评环节”。要建立对社会救助工作实施情况和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考核评估的工作制度,力争将考评结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作为党政部门和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和落实相关的奖励制和问责制。

(4)健全财政投入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各级政府是社会救助工作的责任主体,必须逐步加大财政对社会救助工作的投入,并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投入机制。对于经常性救助项目,财政应当确定一个相对合理的投入比例,实行刚性约束。建议参照困难群体总数占总人口的比例,来确定财政投入总数占总可用财力的比例;对于临时性救助项目,建议结合各类突发事件应急方案,及时安排。要充分发动社会力量,拓宽救助帮困资金的筹措渠道,建议对捐赠、资助社会救助事业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公益组织及个人,在税收政策上进一步给予优惠,多渠道、多层次壮大救助资金,增强社会救助能力。

(5)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完善服务工作网络。一是要加强乡镇(街道)民政机构建设,配齐配强乡镇(街道)民政工作人员,建议按街道和乡、镇辖区救助对象的一定比例配备工作人员,确保有人办事。二是要在城乡基层社区设臵社会救助服务岗位,由社会工作者应聘上岗,政府按岗位需要购买服务。三是要落实基层工作运转经费,建立按上低保支出总额或按低保对象人数的一定比例安排工作经费的机制,确保有钱办事。

第五篇:龙岩市教育局

岩市教育共龙岩市委宣传岩市人事岩市文化与出版 岩 市 广 播 电 视 岩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 岩 军 分 区 政 治 青团龙岩市委员局 部 局 局 局会 部 会

岩市教综„202_‟266号

━━━━━━━━━━━━━━━━━━━━━━━━━━━━

转发关于开展第12届全国推广普通话

宣传周活动的通知

各县(市、区)教育局、党委宣传部、人事局、文化局、广电局、语委、团委、少工委,各人武部政工科,市语委各成员单位,市属学校:

现将省教育厅、省委宣传部、省人事厅、文化厅、广播电视局、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省军区政治部、团省委《转发关于开展第12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的通知》(闽教语„202_‟6 1

号)文件转发给你们,同时根据我市实际情况,提出如下贯彻意见:

一、明确指导思想,领会活动意义。今年9月13日至19日是第12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以下简称推普周)。本届推普周活动的指导思想是:“书同文、语同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是当前语言文字领域的重要工作,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一定要重点突破。各地、各系统要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增强全体公民的语言规范意识、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参与意识,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全社会语言文字应用水平。

二、加强组织协调,制定活动方案。我市成立第12届推普周领导小组,加强组织协调。领导小组由市教育局局长朱瑞虹同志任组长,由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人事局、市文化与出版局、市广电局、龙岩军分区政治部、团市委、闽西日报社等单位分管语言文字的领导担任副组长,领导小组成员由上述单位具体实施部门的有关同志组成。各县(市、区)也要成立推普周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协调,为推普周活动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经费保证;要在广泛征求宣传、教育、人事、文化、广电等部门和主要公共行业意见的基础上,认真制定推普周方案,创新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三、营造宣传氛围,扎实开展活动。本届推普周活动的宣传主题是:热爱中国语言文字,构建和谐语言生活。各地、各系统都要重视并开展好推普周活动。宣传部门要充分发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公共媒体开展多种形式推广普通话、书写规范汉字的宣传活动;教育部门应该与教师节活动、学生日常基本功训练相结合;其他部门也可以同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活动相结合。要注重集中宣传与持续推进相结合,创新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突出重点与扩大覆盖面相结合,注重宣传的内涵和实效。要继续贯彻“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的工作方针,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切实加强对中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及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推普周活动的指导和支持,不断提高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努力营造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主体的和谐发展的社会语言生活。

四、推普周活动结束后,要认真总结经验,由教育部门牵头将书面总结材料于9月25日前报市语委办。

附件:1.龙岩市第12届推广普通话宣传周领导小组名单

2.龙岩市第12届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方案

3.省教育厅等八部门《转发关于开展第12届全国推广

普通话宣传周活动的通知》

龙岩市教育局中共龙岩市委宣传部

龙岩市人事局龙岩市文化与出版局

龙岩市广播电视局龙岩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龙岩军分区政治部共青团龙岩市委员会

二○○九年八月二十五日

主题词:教育 语言文字 宣传周 活动 通知抄送:省教育厅、省委宣传部、省人事厅、省文化厅、省广播

电视局、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省军区政治部、团省

委,市委办、市政府办、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张秀娟副市长,宣传周领导小组成员,附件1:

组长:朱瑞虹(市教育局局长)

副组长:章彬银(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成员:黄克水(市委宣传部宣传科科长)

龙岩市第12届推广普通话宣传周 领导小组名单黄晓华(市人事局副局长)游秋春(市文化与出版局副局长)杨杰(市广电局党组副书记、龙岩电视台台长)林振辉(龙岩军分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王永忠(团市委副书记)江瑾(闽西日报社副总编)修能洪(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曹玉珍(市语委办主任)林焕章(市人事局公务员管理科科长)刘荣海(市文化与出版局艺术与社会文化科副主任科员)杨章宽(市广电局总编室主任)赖荣恩(龙岩军分区政治部干事)许敏(团市委学少部部长)谢镇南(闽西日报社政文部主任)

附件2:

龙岩市第12届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方案

1.通过闽西日报、龙岩人民广播电台、龙岩电视台等媒体宣传报道推普文章和宣传周活动情况。

2.在中心城市和县(市、区)各主要街道悬挂宣传标语和开展咨询活动。

3.全市大中小学校在九月开学第三周内普遍举行一次以普及普通话,构建和谐语言生活,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为主题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的讲话活动。

4.继续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啄木鸟在行动”活动,上街查找不规范用语用字的广告、招牌、标语。

5.利用学校宣传媒体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在校刊、广播、校园网、黑板报中开辟专栏,宣传语言文字规范话的相关知识。6.开展演讲、讲故事比赛。组织广大师生开展演讲比赛、讲故事等活动,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普通话水平。

7.开展“中华颂〃202_经典诵读大赛”和“中华赞〃202_诗歌歌赋创作大赛”活动。

关注、追随、推动——龙岩市幼儿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