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视语言规范 提高民族素养
重视语言规范
提高民族素养
---关于语言规范的调查报告
中央电大剑阁分校2011汉本学员周林和 高居相 戚松山 唐小蓉 梁小菊
语言规范是指使用某种语言的人所应共同遵守的语音、词汇、语法、书写等方面的标准和典范。语言规范化指根据语言发展的规律,在某一种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分歧或混乱的现象中,找出甚至确定大家都应遵循的规范,指出那些不合规范的东西,通过语言研究的著作如语法书、词典、语言学著作等明文规定下来,并通过各种宣传教育的方法,推广那些合乎规范的现象,限制并逐渐淘汰那些不合规范的现象,使人们共同遵守语言规范而进行有效的交际,使语言循着一条统一的正确道路向前发展。9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语言交际随之扩大和频繁,语文生活日渐丰富和活跃,语言文字应用中诸多问题也日益凸显。尤其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行后,各地在语言规范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下一步如何做好语言规范方面的工作等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汉语言本科学员的高度重视。我们应该成为推广规范语言的基层勇士,应该成为语言专家研究语言规范的得力助手。在中央电大以及地方电大老师的指导,我们5人组成一个小组,对各自所在区域的语言规范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然后进行情况汇总。
我们发现剑阁语言在标准语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方言渗入,其他语言影响,语言中往往存在一些不合规律的分歧和混乱现象,直接影响人们之间的交际活动,这就是我们说的不合规范的现象。
1、表现在语音上,与汉语普通话相比,读音分歧很多,如:角jiao—guo,朵duo—dou,沟gou—jiu等。
2、路牌路标注音不规范。如:“西安路”标牌上的拼音是“XIANLU”; “天府/广场”的拼音是“TIANFUGUANGCHANG”; 地名中的数词一般用拼音书写,“五指山”的拼音应该是“Wǔzhǐ
Shān”,而地名中的代码和街巷名称中的序数词用阿拉伯数字书写,“三环路”的拼音应该是“3 Huánlù”,可是二者往往混淆。
3、不合规范现象也常常出现在词汇方面。如“塞子saizi”说成“皱皱zhouzhou”; “四季豆”说成“豆角子”;“乳猪”说成“猪儿崽崽”;“ 背心儿”说成“汗衫”;“岳母”说成“老丈妈”;“手掌”说成“耳巴子”; “那个地方”说成“那个榻榻”„„
4、词汇方面的不规范现象还表现在生造词和乱简称方面。如:“哑静、楞生、路道、土尘、拉躺、克抑”;“男牛鞋”(男式牛皮鞋)、“贾校”(贾校长)等方面。
5、不规范现象也表现在文字上。个别单位的墙报和板报上仍然在使用繁体字和生造简化字。
6、不合规范现象还表现在语言方面。如:熟语(俗语):“你不要吹牛”说成“你不要冲壳子”;“ 你是什么东西”说成“你是什么玩意儿”;“你没多大本事”说成“你算哪把夜壶?”等。
7、严格执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大力推广普通话,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经过到街头、单位、学校的深入调查,我们欣喜地发现:现在城市各单位在开会等庄重场所,领导讲话都在使用普通话;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学校,上课、集会,教师和学校领导都在使用普通话;学生上课回答问题一般都很自觉地使用普通话。总的情况是:城里用普通话交流的情况比农村好;学校用普通话交流的情况比其他单位好;在单位使用普通话交流的情况比市镇街头好;年青一代用普通话交流的情况比老一代好。尤其欣喜的是:教师要取得“教师资格证”和评职称等,都要求至少达到普通话“二级乙等水平”,对小学教师要求更高。这些措施,大大推进了普通话的广泛使用和使用水平的提高。但要达到所有公民在任何场合都使用普通话交流,任重而道远。
在我国,语言规范化工作具有悠久的历史。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政策,采取李斯的建议,统一规定以小篆为正字,淘汰通行于六国的异体字,对汉字规范化起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对汉字进行了几次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语言文字法》2000年10月31日由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同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签发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十七号主席令公布,并于2001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可以说是我国近百年来尤其是近50年来汉语规范化运动的结晶,是语言文字社会应用的必然产物,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法律,这部法律确立和规定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它的制定与颁行,使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行有了法律上的依据和保障,从而必将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进一步发展。
语言规范是一个历史范畴,规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不仅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而且还是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语言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是合乎规范的,在另一个历史时期就可能发生变化,不再是规范的了。这是因为语言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不论什么时候凡是符合发展规律的现象都是规范的。确定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的规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既要考虑到它的稳定性和继承性,又要看到它的发展和变化。语言在不断发展,新质要素在逐渐积累,旧质要素在逐渐衰亡,必须重新肯定经过考验的语言成分,淘汰过时的东西,而新的语言现象的出现,一般是从个别人或个别集团的使用开始的,在开始时可以是不规范的,但大家都跟着用,用得广了,时间长了,也就约定俗成了,也就成了新的规范。从少数人的使用到多数人使用,又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则它一般是合乎语言的发展规律。不论是新出现的语言现象,还是衰退消失的语言现象都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逐渐的,要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样就出现一种中间过渡的现象,或是两种现象并存,这就需要确定哪种现象是发展的,是上升的,是有生命力的;哪种是衰退的,无生命力的,必将消失的现象,并把前者定为规范,大力推广。如现代汉语普通话一些词的读音的变化,新的读音是发展的趋势,但旧的读音还没有消失。例如:“缔结”原来的读音是tī,现在是dì;“秘密”原来的读音是bì,现在是mì;“收获”原来的读音是hù,现在是huò;“说客“原来的读音是shuì,现在是shuō;“暴露”原来的读音是pù,现在是bào等,现在经过审音,确定后一个读音为规范音。
我国在普通话推广方面、在文字方面、在词汇方面、在语法方面等,专家们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仍然还存在着语言不规范的现象。因此,我们建议:进一步强化宣传;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健全相关的激励机制„„确保我们语言更加规范,更加有利于交际活动,更快地提高中华民族素养,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第二篇:重视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重视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河南省济源市济水西关学校 薛利花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可见,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多么重要。语文素养是学生在不断地学习中一点点积累形成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抓好语文教学,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大了对语言积累训练的力度,只有让学生不断的熟悉语言,积累语言,把古今中外的语言精华据为己有,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教育心理学》也指出:“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职能活动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的手段,就是背诵,不背诵是不会将规范的书面语言‘植入’记忆的仓库,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因此,为了,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积累语言,我采取了如下方法:
1、重视课堂的朗读、背诵。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就应该重视朗读和背诵。在语文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在读正确课文的基础上,把每篇课文读出感情,读出体会,另外,课文中要求背诵的篇章、段落、古诗词等,我要求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另外,我们的课本中没有要求背诵的课文,也有许多适合学生背诵积累的片断、句子,并且可以为学生以后的写作奠定基础。为此,我鼓励学生从其他优秀课文中挑选妙词佳句积累下来,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并学以致用。
2、背诵教材以外的佳诗名篇。
课程标准的附录中为学生推荐了70篇优秀诗文(1-6年级),而新课程标准也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因此,我定期给学生推荐一篇佳作、一首古诗,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其中的佳句,妙段,从而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放入“仓库”以备写作时运用。
二、在博览中积累语言
新课程标准指出: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博览群书。博览群书,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能在此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所以,我便向学生推荐好书,并指导学生更好的进行阅读,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摄取更多的养料,在适当的时候为自己所用。
1、为学生推荐读物。
作为小学生讲,除了语文课本以外,学生没有了的阅读教材,要想更多的积累语言,只能靠课外阅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有责任给学生推荐适合他们读的书籍,陶冶他们的情操,开阔他们的视野。
近年来,学校也在开展轰轰烈烈的读书活动,于是,我便鼓励学生把零花钱攒下来,用来订阅报刊杂志,购买书籍等。另外,在学习完课文之后,我会 向学生推荐相关的书籍,如:低年级的推荐:《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十万个为什么》等;高年级的学生则推荐:《爱的教育》、《红岩》、《在烈火中永生》、《鲁滨逊漂流记》、《草船借箭》、《三国演义》等。学生把自己的课外书放到图书角,大家一起看好书,拓宽了视野,积累了语言。
2、培养学生摘抄的好习惯。
学生在教师的推荐下,阅读了不少的书籍,如果光看不记,时间久了,就会慢慢遗忘,这样的话就起不到积累语言的效果了。因此,我提倡学生在阅读了好的书籍之后,摘抄下对自己有用的好词好句,名篇佳作,有深刻感受的文章,便在本子上或者文章的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见解,这样一来,学生阅读过的书籍就会长久保存在自己的记忆中。
3、给学生展示个性的机会。
经过大量的朗读、背诵、课外阅读,学生一定积累了不少的语言资料,这就要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舞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比如:课前三分钟演讲,班会上的竞选演说,课堂上的朗读大比拚,辩论会,参加作文比赛,办班级手抄报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们自主的把自己的语言储备打开,和同学交流,既扩大了知识面,也得到了成功的喜悦,阅读的热情就会更高,语言的积累也会更丰富。
三、在习作中积累语言。
习作就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习作训练是至关重要的。在学生经过大量阅读之后,积累了大量的语言信息,这就需要把这些信息梳理、筛选,形成自己的语言,这就需要指导学生进行练笔。
1、上好每周作文课。
在作文课上,指导学生结合单元教学中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在模仿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因此,每次习作之前,我都会让学生先回顾一下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再提炼自己的语言储备,内化为自己的文章。每次习作结束后,我都会对优秀习作进行讲评,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随时记下心中所想。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我让学生坚持写日记,记下自己的感慨、见闻,如:学习一篇课文后的感受,一天里发生的特殊事情,心里的想法等,这样,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表达能力,也起到了练笔的效果。
经过这一系列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达到了积累语言的目的,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培养了语感,更重要的是语文素养得到了提高,这就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篇:重视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重视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晋江市西滨镇海滨小学李秋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课标》充分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这是语文课程新观念的折射,切实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是当前语文教学亟待落实的目标。如何真正有效地创设教学环境,抓住每一个训练载体,帮助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还需要做许多工作。下面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丰富学生语言积累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以课堂为载体,帮助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
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掌握知识的主要阵地,是学生语言积累和运用的主渠道。在传统的教学当中,许多教师往往注重的是课文的内容、情节。在教学中,往往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用于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主要情节,往往采用“一问一答”式的方法,过于追求有关问题的解答,而忽视了语言的品读感悟、语言文字的训练和积累及其运用。其实,课文无非是创设一种具体的语言环境,让学生通过这个情境来进行各种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并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因此,我在理解课文内容和情节的基础上,着重帮助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通过加大听说读写训练,使学生不断地积累和运用语言。
1、加大“听”的训练。“听”是语言由外向内的运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多让学生听,是帮助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重要手段。比如:欣赏课文或课文中的一段话,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积累语言。让学生在静静地听的过程中,感知祖国语言文字的规范与丰富多彩。在朗读指导中,利用朗读磁带或教师的示范,让学生在听中领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在“听”的训练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听”的良好习惯,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对于一些优美的语言,描写生动的段落,还要求学生听后复述;在听同学的交流表达中,能听懂要点,对于精彩的表达,能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句和生动的语句进行学习,由此受到启发,想开去,进一步深入地展开表述,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听”的水平。
2、加大“读”的训练。语文教学重在读中领悟,以读促思。读也是语言由外而内的转化过程。让学生多读,是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因此,我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读的能力。教学时,从初读到细读,乃至朗读,都讲究读准确、读到位。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以读为主线来贯穿全文的学习,指导学生在反复读文的基础上,弄清课文表情达意的形式,体会作者如何用语言文字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有时,还进行句子的比较,用学生生活中的语言同课文中的语句作对比,读一读,想一想,怎样表达更贴切。记得在上指导写景作文时,我把同学写的“湖里的水很清很清。”和事先查找准备好的《桂林山水》一文中的片断“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以及课外作文书中的好片断作比较,如有“那清凌凌的池水倒映着蓝天、白云,在晨风的吹拂下,微微泛起褶皱,像少女的百褶裙,走进一看,池水边还有几条小小鱼儿在那里玩耍、嬉戏呢!瞧它们那热闹劲,好象在欢迎我们似的。”“湖水是那么平静,像一个恬静的少女。淡蓝的天空和碧绿的人工湖搭配出一抹艳丽的色彩。湖水缓缓荡起波纹犹如美丽的女孩翩翩起舞。”通过比较品读,提高学生表情达意的水平。在朗读指导中,我还常常提供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或几段话,反复地朗读等等。
3、加大“说”的训练。“一问一答”式的教学,乍看起来,学生回答问题在说。事实上,学生说得远远不够,更何况还有许多学生是照搬课本里的原话来作答,既未概括,更无创意。我在教学中,尽量提供给学生多说的机会和时间,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说,哪怕是教学中最常发生的回答问题,我也总是先让每一个学生自己先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答后还让学生评一评,看谁说得好,谁的表达更完整,更贴切,为什么?又比如,经常让学生复述内容、读后议论,进行专门的口语交际等,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我也总是先让学生说说打算怎么写,准备写些什么,甚至口述简要的腹稿内容等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说”,来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提高学生语言的表达水平。
4、加大“写”的训练。“写”是语言文字的运用环节,是将丰富多彩的语言内化并表达出来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从不忽视“写”的训练,及时抓住课文中的知识内容,训练学生“写”。像仿写,续写,片断练习,日记,读书笔记等。比如:教学第九册《我喜欢》一文,在理解课文,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和语言表达方式,仿写片断;在学完《“诺曼底号”遇难记》之后,让学生写一写读后感;学习、理解《迟到》一文时,让学生为课文的第二幅插图补上“我”和爸爸的心灵对话;学完《生死攸关的烛光》后续写故事等等。
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关键在于学习和运用相结合,要能边学边用,活学活用。因此,帮助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教师在教学时必须重视语言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模拟的语言情境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从而使学生把外部丰富多彩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内部语言,逐步拓展内部语言体系。
二、以校园为载体,学习、积累和运用语言。
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在校园中度过的,充分利用校园的语言环境,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将对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促进学生语言的系统化有着极大的帮助。在教学中,我除了抓住课堂这一主渠道发展学生的语言外,还十分注重利用校园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发展学生的语言。比如,利用学校图书阅览室,让学生多看课外书,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举行手抄报展,摘录好句子、好段落,写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受等等,并在班级的学习园地栏中进行展评;利用班会活动或少先队活动等,开展讲故事比赛,古诗词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组建兴趣小组,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像读书读报兴趣小组,写作兴趣小组等;经常组织班级学生开展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时甚至进行问题答辩等;利用班级黑板报、学校宣传栏,组织学生出板报,收集板报内容,设计板报格式,书写板报文字等。
三、以社会、家庭为载体,拓展学生的语言体系。
学生的语言积累目的在于实践应用。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在校园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的语言,要在社会和家庭的实践中去运用,去发展。同时,社会和家庭当中丰富的语言也有利于学生语言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所以,要想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水平,就必须把学生引入社会、引入家庭,所以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能只是课本当中的,或与课本关系十分密切的内容,而没有注意把语言训练延伸到课外去。在教学中,我常把学生的语言训练引到社会、家庭之中,让学生与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与家庭中的长辈、兄弟姐妹相互交往,进行语言交流,情感沟通,以此来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比如:结合少先队活动经常开展社
会调查活动,让学生深入到农民当中,深入到工人当中,深入到机关干部当中,调查一些社会发展情况,一些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家乡的发展和变化情况。通过调查活动,使学生有机会与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进行语言交流;布置学生把在校学习、生活的情况,把在课堂上学到的故事讲给家长听,并聆听家长对自己的评价与要求;开展“小记者在行动”活动;教爸爸、妈妈学习普通话等等。
语言的积累实际上是一种学习与运用交互作用的过程,是一种由外而内的交互的双向运动过程。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语言的积累,从课堂中来,又回到课堂中去;从社会、家庭中来,又回到社会、家庭中去;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在这样循环反复的不断交替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
下一篇: 浅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文对有些情节有时会有省略和跳跃,我们可引导学生在这些“空白”处,展开合理的丰富的想象,对课文内容作必要的补充。有些课文的结尾,言虽完而意未完,可引导学生按照课文的思路进行合理的想象。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如《自己去吧》一文有这么两句话:“过了几天,小鸭学会了游泳。”“过了几天,小鹰学会了飞翔。”小鸭和小鹰是怎么学会的?学会后心情会怎样?妈妈会怎么夸?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样的问题,既要结合课文内容,又要联系生活中所见过的、经历过的情境进行再造想象和表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仿写课文中的好句,注重语言积累
学生的写话应先从句的训练入手,特别是从优美句子的仿写入手,既降低学生的写话难度,也激起了学生写的兴趣。如,学了《画家和牧童》以后,引导学生按照“一会儿„„一会儿„„”这样的句式练
习写一段话,我引导总结写法特点,让孩子们仿着说,有的孩子从妈妈干家务的场面写,有写自己玩玩具的场景;孩子们都写的很好。学了《葡萄沟》课文之后,我让学生仿写“真是个好地方,那儿有、有、有。”这样随堂适时的佳句仿写,不仅锻炼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写话的兴趣,更为写好段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重视阅读教学 提高语文素养
重视阅读教学
提高语文素养
——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点思考
瓮安县第四中学
吴逢军
摘要::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过程中都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健全学生的人格有着重要作用。重视阅读教学是丰富精神生活、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 阅读教学
阅读习惯
阅读兴趣
阅读方法
阅读技巧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教学方法,重视阅读教学是推进新课程改革、丰富精神生活,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口。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善辩的口才
一、培养学生自觉主动的阅读习惯
初中教育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态度和习惯。语文教师应当给学生留足、留够自由阅读的时间,那种“视课外阅读为异端”,“唯教师课堂是从”的观念必须放弃。语文教学应当正确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课内阅读应当更加突出阅读方法指导和阅读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内容,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体会,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能借助工具书解决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阅读速度,能利用网络等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各种资料;语文课堂当教给学生学习的策略,使学生在自主阅读时自我选择和运用学习策略,并把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方式转化为阅读策略,形成从自身感悟和总结出来的个性化的学习经验,并不断强化养成习惯。
二、培养学生相关的阅读能力
1、培养判断力
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旬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训练,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这句话,如果把“常常”一词去掉,这个判断就绝对化了。因为生活中错误之后并不一定就产生“正确”。加上“常常”,对“错误”现象的本质特点揭示就准确。
2、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
向学生推荐某一精彩文章;语文课堂出示有关“话题”让学生即兴写作短文,收阅后摘其优者,在以后的课堂上让学生朗读以示鼓励,影响全班,营造氛围。如果教室有网络和多媒体,可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网络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阅读空间,提高学生的自主甄别能力。让学生从“倦学”变为“乐学”。
六、培养学生解答阅读题的技巧
任何体裁的文章都是有章可循的,考生在做课外阅读时,如果抓住了文章的题目,就能抓住文章的灵魂,就可以把握文章的整体。
记叙文可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类型,记叙文的题目一般也分为这几种类型。简析题目可以帮助推测记叙文内容,推测文章主题,如课外短文《月是故乡明》一文,从题目入手分析,可推测出本文的中心思想应是借描写明月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说明文的题目往往能揭示说明的对象或对象的特征,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从题目可推测出文章说明的对象应该是中国石拱桥,说明的中心是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如何把握说明的中心内容?考生可沿着题目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一定要注意总说性的语段、过渡性的语段,通常在这样的语段中能找出体现说明对象特征的词语或句子。
议论文的题目往往能揭示文章论述的话题或文章的中心论点。如《谈宽容》、《说天才》,这些题目是作者要议论的问题,即论题。《宽容是一种美德》、《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劲》,这些题目是作者对“宽容”和“天才”的看法,即论点。由此可见,论题包含着论点,以论题为线索去分析,就能快速找到论点。抓住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就抓住了文章的灵魂。
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及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必要的语文阅读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参考文献:
(1)、《读 者》
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5 第二期
(2)、《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沈丽芹.、2008
(3)《浅谈报刊杂志作为有效拓展语文阅读的功能》(人教版必修教学论文)2010-06-12
第五篇:课外摘抄能提高中学生语言素养
课外摘抄能提高中学生语言素养
王灿华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初中学生在阅读方面提出这样的要求“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而在写作方面也提出:“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语言的积累对于学习语文十分重要。那么,如何加强语言的积累呢?指导学生摘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虽然二00一年新版教材已经注意到在每次阅读教学的“思考、练习”中有意识地安排摘抄,但是,仅仅在课堂上练习几次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摘抄,使学生养成日积月累的摘抄习惯,积硅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河。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不少语文教师在初一新生入学后即要求学生做摘抄,希望能够通过课外阅读摘抄这一方式,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并将其运用于写作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但往往有些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因为收效甚微学生兴趣全无便草草偃旗息鼓了;而另一些,虽说经过较长时间的摘抄训练,但学生的写作水平并未像预想的那样同步提高。这其中,教师是否该深层考虑,自己在落实摘抄的过程中该如何调动学生摘抄的积极性;该如何将摘抄与写作有机的联结在一起;又该如何才能让摘抄成为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一种阅读的习惯。
一、指导摘抄首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摘抄不仅要在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的前提下进行,而且要让摘抄与抄写生字词、书面回答课后问题等课外作业区分开来,在内容、形式、时间等方面给学生一个自由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活动:可看书报,也可看杂志;可边读边抄,也可边抄边背;可以坐在家中的小书房慢慢品味抄写,也可以在学校挤休息时间快速阅读摘录。看自己所想看,写自己所想写,乐而为之。这样才能使摘抄成为学生的一种主动需要,真正促进学生的主动阅读。
二、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摘抄进行鉴赏、迁移并将其运用于写作。
在摘抄过程中要求学生:读了1~2篇课外文章后,请把你认为写得
较优美的或对人们较有启发性的佳作或片断摘录在专门的摘抄本上(包括好词佳句的积累)。我们都知道学生摘抄积累的这些内容是构成语言的“建筑材料”。掌握一定的词、句、段是阅读写作的基本条件,积累越多,语言也就越丰富、越发展。同时在每节语文课前,我都要抽3~5分钟时间让学生来交流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所积累的佳作,片断或其他内容。如果是交流佳作片断的,我还要求交流者回答:你为什么摘抄这一片断或这一佳作?请自己点评一下,旨在培养他的赏析能力。经过隔天晚上的充分准备(我在作业中有此要求),学生往往评述得头头是道,然后,再请全班同学来评一评,议一议:这位同学积累的内容你认为有价值吗?他的自我点评怎么样?这样,在同学们的评议中,赏析能力、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另外,为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我总是定期举行“最佳摘抄赏析”评选。方法有几种,一是可以由老师来评定一下这一个星期来哪些同学的摘抄较有价值,这需要老师好好花点时间把每一位同学的摘抄作业细细阅读一遍;二是可以由同学们推荐提名,你所听到的或看到的哪一位同学的摘抄内容较好,可入围;三也可以是同学们自我推荐,我摘的哪篇佳作、哪个片断较好。这样,学生对于课外摘抄积极性越来越高,他们在写作上会觉得轻松很多,感到自己有话可写,“写出来的句子美了很多”。
三、摘抄是一种更深一步阅读的手段,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多次论述养成习惯的重要性,如:“语文方面的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们要提倡摘抄,要求摘抄。在摘抄中,要注意指导以下几点。1 渗透“习惯”二字
要求学生凡是读书,必做摘抄,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摘”,一定要摘最好、最美、最有意义的;“抄”,一定要抄写工整、要讲究抄的格式。2 摘抄的分类。
指导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分类阅读和摘抄:
a、知识类文章
中学生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对未知世界有强烈的探究心理,天文、地理、政治、军事、历史、文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都会成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这些知识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头脑,增长学生的见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门别类地搞好知识摘抄,鼓励学生建造自己的百宝箱和资料库。
b、故事类文章
催人泪下的亲情故事、惊心动魄的求生故事、动人魂魄的沧桑巨变、感人至深的细节琐事,都会给学生很多的教益。这一类文章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锻造学生的意志。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多读这样的文章,做好摘抄,写出感受、思考和评析。
c、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的文章
中学生的记忆力好,模仿能力强,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的文章如果读得多了,积累多了,运用语言的水平自然会得到显著提高。这类文章在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审美层次和审美情趣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d、名人传记和文学名著
名人的成长经历对中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名人为建功立业付出的艰辛努力和辛勤汗水可以激励一部分学生争相仿效。这类书学生很喜欢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摘抄名人的典型事例,并写出心得和读后感。至于文学名著,推介给学生时要慎重,要有选择,必要时还需作引导和指点。文学名著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自身必然会有一定的时代烙印,中学生与名著有一定的距离,读名著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读,读完后可以指导学生做好摘抄,交流感受,写出评论。
3 摘抄采用训练的方式,有层次地渐进
每读一本书,一段话,对于语文基础不太好的学生,要求做到“应该在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句子下圈点、勾画,并多读几遍,如果能够背诵,那就更好”;“对于一般学生,要求做到依据教师指导,在熟练地大量、广泛阅读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阅读对象,精读;再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段落,摘抄下来,并想一想,说一说,好在哪里;然后把它们记下来”。对于具有较高阅读水平的学生,要求做到“学习浏览,进行预习性的大量阅读,收集与所学内容有关的材料、词句、文段,摘抄下来,并记录
自己的„读后感‟,对文章进行自我简单的赏评式分析;在讨论会、欣赏会上,朗读自己的摘抄,提出自己的观点,达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4 为摘抄增加情趣
鼓励学生为自己的摘抄配上一些小小的插图或为摘抄本设计统一的版图。一来培养兴趣,二来学生在画画期间也在思考摘抄的内容,从而更好地回忆和积累。要求学生准备专门的“摘抄作业本”,一年下来,能够积累不少阅读资料。由于是自己的“杰作”,很多同学每次在做新的摘抄时,都会一页页地翻过去。其实,这就是一个“阅读——摘抄——(瞬时)记忆——提取——(长效)记忆”的反复积累的完整过程。
阅读好的文章,只停留在读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过程中总能发现一些美好或者有意思的句子或段落,会在记忆里停留很久很久。这些句子和段落就像是海滩上的贝壳,散落在书里,等待学生明亮锐利的眼睛找到它们。让学生进行课外摘抄有利于促使他们读得更认真,想得深入;可以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可以留下一些重要资料,以备日后使用;可以进行练笔,提高叙述和说明的技巧等。随之带来思维的活跃,思想的开放,观点的创新,同时又促使写作面的扩大,写作量的增大,写作内容的增多,点面结合,扩大视野,开拓思想。摘抄在“读”的过程中开发思维,抓住目标;在“摘”的过程中扩散思维,形成能力;在“抄”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再次发现、重组知识、独立思考,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实践中,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提升言语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