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师生关系
论师生关系
----------教育学有感
不同职业的性质,使不同职业所扮演的角色、承担的职责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教师职业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教师这一职业具有多种角色的特点。一般来说,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
1.传道者角色。除了社会一般的道德观、价值观外,教师对学生的“做人之道”、“为业之道”、“治学之道” 也有引导和示范的责任。
2.授业、解惑者角色。帮助他们解除学习中的困惑,启发他们的智慧,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3.示范者角色。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事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4.管理者角色。需要肩负起教育教学管理的职责,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
5.父母与朋友角色。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指导。与他们一起分担痛苦与忧伤,分享欢乐与幸福。6.研究者角色。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个体,传授的内容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决定了教师要以一种发展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21世纪教师的角色特征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
1.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转变,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是课程改革努力的方向之一。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再也不能固守原有的“教师中新”的做法,必须站在学生中间,从学生的经验出发组织学生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教师作为学生的促进者,要面向学生,了解每一位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注重个别指导,进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转变自身学习方式。改变学生过于注重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
2.由课程的接受者转化为课程的开发者。教师作为课程的开发者意味着要为课程的开发和改进贡献力量,要参与课程决策的过程,在课程开发中有自己的声音。
3.由教学的实践者转化为课程的研究者。教师只有把自己定位在研究者上,才能成为课程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适应着。
4.由单一的管理者转化为课程的研究者。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创造性。第一,教师要牢记自己的职责,即自己的任务是要教育所有的学生,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潜力;第二,对学生不能抱有陷入为主的成见;第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的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讨论的机会;第四,教师要经常仔细的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要尽量公开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在实施奖励时,是否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不可有不同的对待;第五,教师要经常了解学生的意见,了解他们是否感受到了教师在期望上的偏差,随时可审,随时改正。我国中学教学原则
一.直观性原则。包括实物直观(食物、标本)、模像直观(图片、录像)、语言直观。
二.启发性原则。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四.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五.巩固性原则。六.循序渐进原则。七.因材施教原则。
1.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问题,根据不同年龄 阶段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
2.教学中,教师还应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3.正确对待“先进生”和“后进生”。对于先进生和后进生,教师应当平等、公平的对待,一视同仁。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对于先进生,可以适当增加学习内容,适当加快速度,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但却不能抢进度、不适当的增加内容,使学生负担过重,影响健康;对于后进生,要引导他们树立理想,学先进,争上游;对于后进生,要热情接近,关怀信任,发现闪光点,并耐心讲解,适当补课,绝不能掉以轻心,甚至作为班级的包袱。
教师如何建立自己的威信
1.首先要有童心,即在教师心灵中保有儿童心灵和生活世界。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学生,从生活到思想和学生打成一片,从而获得教育学生的条件。
2.教师要建立自己的威信,特别要坚持公正。教师公正就是要求教师对于不同相貌、性格、智力、个性,对于不同家庭社会背景的学生,要一视同仁。公正是学生信赖教师的基础。
3.教师要建立自己的威信,还要具有自制力。自制就是要求教师懂得,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无论学生犯多么明显的错误,有多么无理,也无论学生如何“顶撞”或“冒犯”,作为一名教师,始终不能忘记自己的身份,不能也没有权利对学生发脾气,以致做出失去理智的事情。
第二篇:论师生关系
论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所以,搞好师生关系尤为重要。
通过调研,我认为,师生关系分为三种。教育关系、心理关系、伦理关系。教育关系是师生关系中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也是师生关系的核心。一般来说,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促进者、组织者和研究者,而学生一般是参与者、学习者、倾听者,同时又是学习的主人和自我教育的主体。这种关系形式,并不随教师和学生的主观态度而转移,而是由客观条件所决定,并且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活动中得以表现。教育关系的建立,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直接受制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技能和人格力量。在教育关系中,教师与学生的活动中心都与教育目标有关,并体现着学校教育工作的任务与特点。这种关系既应符合教育科学规律,又应体现教育艺术,既能为师生双方提供最大的发挥主体力量的空间,又能使双方的力量形成有效合力,从而使学生获得和谐发展和锻炼。师生之间不仅有正式的教育关系,还有因情感的交往和交流而形成的心理关系。心理关系是师生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而产生的心理交往和情感之间的深入交流,这种关系能把师生双方联结在一定的情感氛围和体验中,实现情感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师生心理关系是伴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而自然形成的,是教学活动中一种客观而基本的师生关系,它受到教学过程和结果的影响。由于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所以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并贯穿于师生关系的全过程。师生心理关系对教学活动具有重要影响,是教学活动得以展开的心理背景,并制约着教学的最终结果。同时,良好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会促进师生情感关系更加融洽和谐,所以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授课情况,甚至会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优化师生心理关系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折射着社会的一般伦理规范,同时又反映着教育活动独特的伦理矛盾,因此师生关系也表现为一种伦理关系。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构成一个特殊的道德共同体,各自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履行一定的义务。这种关系处于师生关系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对其他关系形式具有约束和规范的作用。学生的道德观念有很大部分是从教师那里直接获得的,教师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以道德方面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应该有高尚的人格和正确的道德思想,而这正是建立良好的师生伦理关系的关键所在。
同时,我认为,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很重要。其中,应该遵循以下两点原则。1.遵循理解原则。2。坚持尊重原则。理解是建立师生感情的基础,是积极行动的先导。无论什么事情,学生不理解,你硬要他去做,总不会产生好的效果。举一个例子:一位教师发现一个学生故意让旁边的一个同学抄作业,便在全班同学面前严厉地
批评了他,说他这样做是害了那个同学。挨批评的学生很不服气,下课后,主动找到老师进行谈话:“我知道让他抄作业不好,可是他说看看我怎么做的。我想让他看看也没什么不对。”听学生一说,老师意识到自己调查了解不够,没完全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就批评他是不对的。便诚恳地做了自我批评,及时解决了矛盾。学生认为让同学“参考”一下自己的作业“没什么”,教师却把这类事看得很严重,这就是成人与孩子间认识上的差异。其实,学生实在不会做作业,看看别人怎样做的,再动脑思考不是坏事,学生的学习愿望还是值得肯定的。不过对于一点不动脑筋、完全照抄别人作业的学生还是要适当批评,绝不能听之任之。
我觉得,如果在未来,我能够有幸成为一名教师,我一定会提高师德修养,塑造高尚的师德形象。争取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育学论文:
论师生关系
第三篇:论师生关系
论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定义
人是一种情感性的动物,情绪会影响到人的社会活动,而这种情感来源于主体与环境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关系。师生关系是指师生在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决定着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态度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的教育关系、心理关系等。
教育关系是指师生在教育活动中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自主发展而结成的教育与被教育、组织与被组织、引导与被引导等主体间的关系,是师生关系的主体。教育关系建立的好坏一方面受教师的专业能力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师生间的心理关系的影响。师生间的心理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为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而构成的内在联系,包括人际关系、感情关系、个性关系等。师生间良好的心理关系,能促进双方缩短心理距离,获得安全感、自由感,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表达自己的情感,能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师生关系的意义、1、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教育目标可分为认知、技能、情感三个领域,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完成对学生在这三个领域教育目
标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关系之上完成的,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相互不信任、彼此戒备防范,处于敌对状态,势必降低学生兴趣,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反应也是消极的,甚至有抵制情绪。在教学方面,由于紧张的关系很难开展互动教学,调动教师的工作激情,往往使教师处于“唱独角戏”,还缺乏真实的听众的状态;反之,教师与学生群体建立良好的关系密切,融入学生中,这有利于教师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热情地工作,学生也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安全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影响,表现出学习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产生一些顿悟或感情,使师生享受教学过程。
高质量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认知、技能领域教育目标的完成,对我们一般比较忽略的情感领域教育目标的达到也有很大的作用。高质量的师生关系,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在开展学生情感领域的教育和培养时,能够以一种平等的学生能够理解接受的方式开展,而不是简单的说教方式进行,这一点在对追求个性的中学生的情感道德教育显得更为有效。同时高质量的师生关系能够让学生充分地信任教师,教师能够进入学生的情感世界,并以此为基础去解决学生之间、班级内的各种问题,引导学生相互建立深厚的友情,构建和谐的班级氛围,为学生情感领域的发展营造一个健康的班级环境,进而促进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的完成,达到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2、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在爱波斯坦与麦克兰德提出的学校生活质量概念中,学生对学校生活质量包含三个维度,其中一个维度就是师生关系的融洽度,可见师生关系是衡量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理想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既是相互独立而完整的个体,又以合作者、共享共创者并存,彼此间相互理解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人际关系亲密和谐、学生在这样一种人际氛围中感受到人格尊严,体会着自主、张扬个性的乐趣,体验着人生的价值和人生幸福,进而言之发展自由的个性,形成健康的价格。教师在与丰富多彩的年轻生命的交往中,感受着生命的可敬与社会的进步,体验到将自己的生命融入人类历史长河中的荣誉和教师工作的价值。
三、理想、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民主型师生关系。师生间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即师生之间是一种社会主义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坦诚,发扬教学民主;学生尊敬教师、信赖教师,教师对学生充满发至内心的爱,引导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教师、学生充分了解对方的特点,使教与学的过程相互促进,彼此推动。
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教师方面,学生方面,环境方面。教师方面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的领导方式、教育智慧和人格物质等;学生方面主要是学生对教师的认识和自身的性格特点,如果学生性格开朗、活泼外向且学生欣赏教师的外在言谈举止和内在的气质才情,那么学生与教师在学习生活中就会充满互动;此外学校的环境,如人际环境和课堂组织环境也会对师生关系有一定影响。在这些因素中,师生关系的质量更多的取决于教师方面。那么怎样才能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呢?
首先,教师应该了解自己的学生,教师要与学生完成心灵的的沟通,使教育延伸到学生的灵魂。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活动、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学习生活中去了解研究学生,掌握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兴趣需要、知识水平、学习态度与方法、个性特征等,读懂学生的心。
其次,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观是教师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学生做为一个不成熟但同时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的、富有创造性、对未来充满渴望的主体,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和人格特质。教师应看到学生的这种发展空间,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促进其发展。
最后教师应注意提高自己的修养,教师素质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要素。教师的道德修养、知识能力、教育艺术、个性心理品质无不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教师应不断加强学习研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完善自身的教学行为;克服个人偏见和定势;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学会用艺术陶冶自己的情操,懂得欣赏生活中的美;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加强自我修养,学会自我情绪控制,养成耐心、豁达、宽容良好的个性品质。
师生关系是开展教育活动的情感基础,影响着教育活动的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达到教育目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四篇:论师生关系
论师生关系
李小凡
师生关系是学生时代中最为重要的一种人际关系,学生时代,一天与老师接触的时间甚至是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的两倍,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对于学习有好的帮助,对于人际交往,为人处世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和老师相处好就可以在课余时间更好地处理关于上课的疑问,顺便在遇到自己有心事的时候,也可以向老师倾诉,老师会尽他的可能帮助你解决。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创造民主、生动的课堂,让学生感到轻松、心情舒畅,在这种良好的气氛下,学生反应能力就会更加迅速,思维就更加活跃,对知识的理解也快,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习的效果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来说,能较顺利地把教师提出的某些要求变为一种朋友之间的日常行为,使学生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大大提高完成任务的效率以及成功率,在不增加任务量的情况下,会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相反,师生关系不好,学生得不到老师以及同学的关爱,在学校中感到的都是冷漠、自私、歧视,逐渐自身就会养成乖戾的态度,从而把这种态度带到其他的人际关系之中,从而学生会认为社会同学校、教师一样冷漠暗淡,因而对社会缺乏信任,对未来缺乏信心,并可能发展成为对社会的不满和反感。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利条件,每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师生之间的相处也无非就是两种不同的个性之间的相遇。但是师生关系不能过于亲密,过于亲密,学生就完全不分上课下课,下课时怎么闹得,上课依旧我行我素,不听老师的管束,这样不仅会影响课堂记录,还会导致无法静心学习,最终不仅害了自己,还会害了老师,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必要的,但是绝对不能过于亲密,事事都是物极必反!
第五篇:论新型师生关系
目录
内容摘要„„„„„„„„„„„„„„„„„„„„„„„„„„„„„„1 关键词„„„„„„„„„„„„„„„„„„„„„„„„„„„„„„„1
一、师生关系的内涵„„„„„„„„„„„„„„„„„„„„„„„„„2
(一)教育关系„„„„„„„„„„„„„„„„„„„„„„„„„2
(二)心理关系„„„„„„„„„„„„„„„„„„„„„„„„„2
(三)伦理关系„„„„„„„„„„„„„„„„„„„„„„„„„3
二、传统师生关系„„„„„„„„„„„„„„„„„„„„„„„„„„3
(一)传统师生关系的表现„„„„„„„„„„„„„„„„„„„„3
(二)传统师生关系的问题探究„„„„„„„„„„„„„„„„„„4
三、新型师生关系„„„„„„„„„„„„„„„„„„„„„„„„„„5
(一)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5
(二)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意义„„„„„„„„„„„„„„„„5
(三)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方法„„„„„„„„„„„„„„„„„„6
四、结语 „„„„„„„„„„„„„„„„„„„„„„„„„„„„„ 8 参考文献 „„„„„„„„„„„„„„„„„„„„„„„„„„„„„ 9 致 谢„„„„„„„„„„„„„„„„„„„„„„„„„„„„„„„ 10
新乡学院毕业论文
论新型师生关系
内容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师生关系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创造学校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结合师生关系的现状,认识师生关系的概念和内涵,分析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论述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意义和应遵循的原则,探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具体措施,让祖国的教育在和谐、融洽中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
应试教育;
新型师生关系;
平等关系;
和谐
新乡学院毕业论文
一、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即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师生关系既受教育活动规律的制约,又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关系的反映。
(一)教育关系
教育关系是师生关系中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也是师生关系的核心。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是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产生的。这种关系是从教育过程本身出发,根据对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各自承担的不同任务和所处的不同地位的考察,对两者关系作出的教育学意义上的解释。一般来说,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促进者、组织者和研究者,而学生是参与者、学习者,同时又是学习的主人和自我教育的主体。这种关系形式,并不随教师和学生的主观态度而转移,而是由客观条件所决定,并且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活动中得以表现。教育关系的建立,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直接受制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技能和人格力量等。在教育关系中,教师与学生的活动中心都与教育目标有关,并体现着学校教育工作的任务与特点。这种关系既应符合教育科学规律,又应体现教育创造艺术,既能为师生双方提供最大的发挥主体力量的空间,又能使双方的力量形成有效合力,从而使学生获得和谐发展。
(二)心理关系
师生之间不仅有正式的教育关系,还有因情感的交往和交流而形成的心理关系。心理关系是师生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而产生的心理交往和情感交流,这种关系能把师生双方联结在一定的情感氛围和体验中,实现情感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师生心理关系是伴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而自然形成的,是教学活动中一种客观而基本的师生关系,它受到教学过程和结果的直接影响。由于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所以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贯穿于师生关系的全过程。师生心理关系对教学活动具有重要影响,是教学活动得以展开的心理背景,并制约着教学的最终结果。同时,良好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会促进师生情感关系更加融洽和谐,所以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和教
新乡学院毕业论文
师的教,甚至会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优化师生心理关系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
(三)伦理关系
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不仅折射着社会的一般伦理规范,同时又反映着教育活动独特的伦理矛盾,因此师生关系也表现为一种鲜明的伦理关系。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构成一个特殊的道德共同体,各自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履行一定的伦理义务。这种关系处于师生关系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对其他关系形式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学生的道德观念有很大部分是从教师那里直接获得的,教师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以道德方面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不仅有广博的知识,还应该有高尚的人格和正确的道德思想,而这正是建立良好的师生伦理关系的关键。
二、传统的师生关系
(一)传统师生关系的表现 1.知识的传授者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韩愈在《师说》中的论断,在传统教育中,由于教育尚不普及,传授知识的途径非常有限,教育资源不充足,教师是传播圣贤知识的主要者。
2.道德象征者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以道德为文化的中心。在很大程度上教师等同于道教的化身。因此教师以高尚的道德标准和纯洁的道德操守出现在学生面前,从而给学生提供一个切实可见的道德楷模,影响学生的价值观。
3.等同父母者
在我国传统文化里,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这就把教师摆在了与学生有血缘关系的角色位置上,在学生心目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角色,从而要求学生对教师的服膺和尊敬。4.绝对权威者
新乡学院毕业论文
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使人们认为教师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为的“圣人”、“完人”,这就在无形中使教师成为高高在上的绝对权威,教师的所讲所作所为是绝对权威的象征。
5.非人道管理者
由于在传统的文化中教师的权威地位得到了社会和学生的肯定,教师对学生作出的安排和处置缺乏人道和管理艺术,以管带教和以批评提法代替教育的做法已经深入人心,并得到承认。
(二)造成现阶段师生关系的原因探究
从制度上来看,在传统的应试教育及班级授课制的影响下,教育被演化成对某一类型、某一标准人的加工和制造,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会成为加工与被加工,制造与被制造的关系。如果教师把学生作为自己加工的产品,把教育过程认为是加工和制造过程的话,那么,在教育过程中必定会形成教师以个人意志为中心,以师为本,从根本上抹煞了师生的平等原则,导致师生关系失调。
从教师个人素质来看,教师的个人修养、道德品质是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教师的信仰、品质、学识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某些教师个人素质偏低,求低级趣味,钟情个人享乐,不思进取等等,这些都是导致师生关系失调的因素。
三、新型师生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即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关系发展的完美阶段,这种和谐不是教师或学生单方面努力的结果,而是经过师生双方共同努力、相互作用达到协调、满意的结果。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
1.民主平等
是把教师和学生看成是平等意义上的“人”,即师生是价值平等的主体,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民主、信任的关系。
2.尊师爱生
新乡学院毕业论文
爱生是尊师的基础,尊师是爱生的结果。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在建立尊师爱生的新型师生关系中起着主导作用。
3.和谐相融
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
4.教学相长
知识不是教师的单向传递,还需要学生的领悟、体验、反馈。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丰富教法,提高水平能力;同时信息的渠道拓宽,使得教师某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不一定超过学生,教师也需要了解学生,从学生中汲取智慧和营养,不断补充自己,不断完善自我。
(二)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意义
1.新型师生关系左右教学过程
(1)师生关系影响教与学的积极性。新课改后师生关系一旦形成和建立,就会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重要的教学变量,对教学活动的进程和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育的前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满足教学需要、协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和保证。师生关系通过情感和激励的方式来影响教和学的积极性。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能促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师生关系影响课堂教学与管理。美国心理学家帕里克的一项实验研究表明,在积极正常的教学气氛下,学生的理智反应大大超过机械重复和混乱的反应,而在压抑对立的教学气氛下,却恰恰相反。有效的课堂管理是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减少学生消极对抗的态度,教师做到尊重与信任每一个学生,有利于维护课堂教学秩序,从而有利于对学生班级实施以有效的管理。
2.新型师生关系对学生成长起重要作用
(1)对学生性格发展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为学生的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提供满足。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学生会形成一些好的性格品质,如信任、宽容、善良、同情、友爱、尊重他人、自尊、自爱、自信等。在新乡学院毕业论文
此基础上,学生的性格会升华到一个更高的阶段,不仅仅能促进学生更好的成长,同时也会向学生提供一种人际关系的榜样。在充满爱的良好师生关系影响下,学生会把这种爱在自己身上扩展开来,从而形成爱他人、爱集体、爱祖国等优良的心理品质。
(2)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他们特别重视与教师的关系,有时甚至会超过对父母亲的关系。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被教师接纳和信任,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也体验到师爱的温暖,得到教师的支持和鼓励,学生会充满自信。师生间的真诚相处和智慧感情的交流,会培养出学生的各种优良品质,从而使得学生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能逐渐养成健康的心理。
(三)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方法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作为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观念,它们对师生关系的要求是相反的。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师生关系是服从型的。它只需要学生无条件地、被动地接受,学生被当作贮存知识的容器。而素质教育强调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主动获取新知识,合作分析和解决问题,运用语言文字表达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实践的能力。由此可知,正确的教育观倡导创新教育,注重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就必须摒弃那种枯燥的灌输式教学观念,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2.要尊重和热爱学生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反之,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为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意愿、隐私权等等,采用一
新乡学院毕业论文
切的方式肯定学生、赏识学生。
3.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尽可能深入的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只有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我们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明确要求。即新课程体系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是统治者或权威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交流者和合作者,应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启发学生,与学生一道寻求真理。通过交往与合作,重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新的“学习共同体”。为此,教师要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需要,走进学生心灵。
交流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特征。教师如果没有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交流、沟通,就无从产生师生之间亲密无间的情感和建立亲密无间的关系。一般师生之间的联系与交往要经历四步:接触、亲近、共鸣、信赖。初次接触,难免有生疏之感,学生有敬畏的心理。通过多次交往之后,学生感到教师平易近人,从而产生愿意同教师亲近的感情;有了亲近感,在学习和生活中教师的诚挚关怀,耐心引导被学生理解,或在共同活动中激发起学生浓厚兴趣,从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有了师生感情上的共鸣,再坚持情感交流,学生便愿意向教师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因此,教师要善于交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真情实感,聆听他们的心声;教师更要善于引导学生和自己交流,让学生向自己倾吐真情。总之,只有坦诚相待、平等交流,才能相互了解,达成共识,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4.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知识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去掌握,做人最终要学生自己去做。这就决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才,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展示。只有让学生参与民主管理,才能获得了学生的好评,收到良好的效果,避免师生间被动的关系。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教师而言,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导
新乡学院毕业论文
作用。学生虽然是学习的主人,但由于不成熟,他们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很大程度上要信赖教师、依靠教师。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还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学生而言,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外因,教师只能指导、帮助、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能也无法替代学生的发展。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水平,通过自身积极的矛盾运动,去接受教育和发展自己。因此,学生要发挥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主体能动作用。
5.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
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运动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很多教师就是因为这点让他们每到一个新的班级都会获得学生的一片欢呼。其次,应该做好角色的转换。在素质教育中教师不再是独奏者而应是伴奏者,舞台的中心应该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不是学生的监督者。这一点从我校开展的研究性学习获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谐师生关系的确立更多的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和时时刻刻的尊重。
四、结语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我国实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必然要求。作为实施新课程改革主体的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以转变观念为突破口,走进学生心灵,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加强自身的修养,从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调整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以新的师生关系去适应课堂教学改革,努力创建民主、平等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师生伦理关系和情感关系,真正使师生关系走向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新乡学院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美)布罗菲
陆怡如.激发学习动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美)斯蒂金斯.促进学习的学生参与式课堂评价[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朱宁波.重建师生关系[J].中国教育报,202_,2.[4]卢元锴.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5]高谦民.黄正平.小学班主任 [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_.[6]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修订版.[7]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8]张季信.中国教育行政大纲[M].商务印书馆,1931.[9]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新乡学院毕业论文
致谢
论文得以完成,要感谢的人实在太多了,首先要感谢赫兴无老师,因为论文是在赫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赫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赫老师大量的心血。赫老师指引我的论文的写作的方向和架构,并对本论文初稿进行逐字批阅,指正出其中误谬之处,使我有了思考的方向,他的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他的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将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在此,谨向赫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谢谢赫老师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与我的极大地帮助。
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其它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在整个的论文写作中,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积极的帮助我查资料和提供有利于论文写作的建议和意见,在他们的帮助下,论文得以不断的完善,最终帮助我完整的写完了整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