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2号文库
农村小学生习作能力提高方法研究个人年度计划 施占
编辑:夜色温柔 识别码:11-777491 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31 16:38:34 来源:网络

第一篇:农村小学生习作能力提高方法研究个人年度计划 施占

2013年度个人课题研究计划

盘县珠东乡中心小学 施占

现任教学科:二年级语文

一、研究的课题:《农村小学生习作能力提高方法研究》。

二、研究目的 : 通过农村小学生习作调查、访谈等方式开展习作能力提高方法研究,培养农村小学生习作兴趣,观察能力,读课外书籍,写日记的习惯,改变过去教师的习作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多挖掘一些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小学生习作范文,提高农村小学生的习作水平。

三、研究措施:

1、转变习作教学观念,注重习作训练。

2、加强课题组成员和语文组教师的相互交流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习作课教学质量,建立自己的研究课题博客专栏,尽可能多地与同行们交流探讨。

3、联系实际习作教学实际,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进行脚踏实地细致地调查、分析、总结、反思。

4、注重课题研究过程管理,在学校课题研究计划安排下,每学期课题组成员上好一节习作教学公开研讨课,与语文组成员一起探讨成功之处和不足,课题组成员总结,从而提高自己对本课题的理解和研究能力。

四、本年度具体工作安排计划: 1、2013年2月---2013年3月初制定总课题研究方案计划; 2 2、2013年3月组织做好选题、定题、开题报告研讨,完成师生调查问卷; 3、2013年4月向市教育局教研室申请立项批复; 4、2013年5月--7月,组织课题组成员制定个人课题研究计划;

5、2013年8月,向市教育局教研室提交课题实施计划。

6、2013年9月--11月,组织课题组成员在语文组内听取习作课。7、2013年11月--12月,负责组织对课题组成员上好一学期一节习作公开研讨课,并做好反思,记录或者随笔。8、2013年12月--2014年1月,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习作课题研讨交流。9、2014年1月--3月,撰写习作教学方面的研究论文,收集整理,上传资料。10、2014年4月,课题组成员做好课题相关理论的学习笔记。11、2014年5月--6月,组织课题组成员实践新的习作教学课堂探究。12、2014年7月,组织课题组成员上好一堂习作教学研讨课,并做好研讨交流过程材料、反思、总结的收集整理存档。13、2014年8月,撰写个人课题小结,并参加校课题小结交流。收集、整理课题组教师的教学设计、说课稿、评课内容等,并上传到研究博客;撰写课题研究论文,交流课题论文。

《农村小学生习作能力提高方法研究》课题研究组成员 施占

二〇一三年三月二十八日

第二篇:《农村小学生习作能力提高方法研究》课题实施计划

《农村小学生自主习作能力方法研究》课题实施计划

一、问题的提出:

本课题的研究是以农村小学习作能力提高探究方法入手,挖掘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范文和优秀作文选登。据调察统计,农村小学生的习作水平与城市小学生的习作水平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包括许多教辅书籍如作文大全之类等上面刊登的一些优秀的学生习作大多数都是城市学校小学生的作品,描写农村生活实际与农村学生学习生活的题材的作品相对较少,农村学校学生羡慕城市孩子能写出优秀作文的想法实在是太普遍,许多被刊登的小学生优秀习作,大多反映了城市孩子学习生活的影子,给农村小学学生有一种望尘莫及的崇敬心理,内心缺少了许多自信。加上教师在习作教学时教学单

一、枯燥,指导呆板,练习次数往往一个单元或许是两周一次,教师怀有急功近利思想,在学生临阵考试之前偶有猜题让学生背诵范文的做法,没有形成规律性的习作教学习惯,久而久之,农村师生就会形成了甘拜下风,自愧不如的教学作风,从根本上阻碍了农村小学生习作水平的发展。

当前我校作文教学陷入“学生厌写,教师厌教,耗时耗力,效率不高”的怪圈,其根源之一在于写作自主性的缺失。写作本是一项最富个性品质、饱含人文底蕴的精神活动,是个体生命存在、冲动与发展的符号形式,而写作主体的缺失恰恰使写作远离了生命、生活与精神生态,异化为机械的文字组合游戏。

学生写作自主性的缺失主要表现为学生厌倦、害怕写作;写作内容空洞无物,写作情感苍白无力;写作思维僵化雷同,写作人格严重扭曲,空话、假话、套话比比皆是,模拟抄袭成风。出现这种“见文不见人”“人文分离”的写作弊端主要原因在于写作既不是学生的主动选择,也不是其生命发展的本真需要,他们写作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应付教师和家长,是为了“写作”而“写作”。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以培养和提高农村小学生习作能力为重点。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让农村小学生学会用贴切的文字来描述生活中的观察、体验和感悟,使农村孩子热爱写作,谈到写作,感觉语言就如源头活水一样滔滔不绝。提高这种能力途径,我们研究的核心是“让农村小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感悟启发,作文源于生活”,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会改变农村教师的习作教学方式和学生的习作学习方式,改变过去单一的习作教学方法,培养农村小学生热爱习作、留心观察、善于感悟、大胆设想创新的习作能力,从而为习作教学的发展积累一些经验素材,在习作教学实践过程中,力求创建出一套农村小学生习作教学水平评价,能力提高方法模式,在我校以及农村学校推广应用。

三、研究基础:

(一)课题的界定

“自主习作能力”是指主体自觉地、主动地通过实践去认识周围事物,有所感悟,获得心得的过程。小学生习作过程有内在动力支持,能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可以在习作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调整、修改。概括地说,就是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作文,依据作文的一般过程,其内涵包括自主选材、自主立意、自主拟题、自主布局、自主表达、自主修改。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知识是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如果没有主体的主动建构,知识是不可能由别人传递给主体并被主体所内化的。因此知识意义不能机械地灌输给学生,必须靠学生根据个人先前的知识经验去主动建构。学习是有意义的社会协商,学习环境要有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个要素组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为学生自主习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

(二)研究对象

我校三到六年级的学生。

(三)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研究初期,通过调查我校习作教学现状及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等明确研究方向;个别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了解农村小学生作文个性心理表现及教师作文教学个性心理表现等,分析习作教学现状及成因。

2.文献研究法:旨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通过相关理论的学习,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研究意义、研究价值、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等,不断学习并借鉴成功经验,推进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3.行动研究法: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学习、实践、反思、学习、改进中探索培养农村小学生自主习作能力的有效策略。4.个案研究法:在研究的全过程中,对不同个性心理特征、不同层次的学生作文学习进行长期的成长记录,研究他们在教与学的全过程中有无达到预期效果,以便及时调整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等。

5.经验总结法:不断将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及信息进行定性分析,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总结出培养农村小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策略。

四、研究计划:

自2016年9月起,至2017年7月止完成有关研究任务,分三个阶段进行7年10月)

本阶段主要立足于准备充分、发动深入、方案具体可行、参研人员认识明确深刻、心齐力足等目标开展工作。具体内容为:(1)、成立课题小组,确定研究人员并明确其职责(2)、拟定课题组工作制度。(3)、做好宣传动员工作。

2、实施阶段(2016年11月~2017年4月)这一阶段是本课题实施研究的重要阶段和环节,课题组在第一阶段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当前的课程改革精神,全面开展对学生进行自主习作能力的培养实践研究,及时总结研究成果,进一步修改、完善实验方案和深化研究的措施。

3、总结阶段(2017年5月~2017年7月)课题组在第二阶段的研究工作圆满完成,研究过程中积累的丰厚的资料,为第三阶段的总结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第三篇:农村小学生习作能力提高方法研究个人计划 臧亚伟2

2013个人课题研究计划

盘县珠东乡中心小学臧亚伟

现任教学科:六年级语文

一、研究的课题:《农村小学生习作能力提高方法研究》。

二、研究目的 :通过农村小学生习作调查、访谈等方式开展习作能力提高方法研究,培养农村小学生习作兴趣,观察能力,读课外书籍,写日记的习惯,改变过去教师的习作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多挖掘一些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小学生习作范文,提高农村小学生的习作水平。

三、研究措施:

1、转变习作教学观念,注重习作训练。

2、参与课题组成员和语文组教师的相互交流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习作课教学质量,上传自己的教学心得到课题组长处。

3、联系实际习作教学实际,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进行脚踏实地细致地调查、分析、总结、反思。

4、注重课题研究过程管理,在学校课题研究总计划安排下,参与每学期课题组成员上好一节习作教学公开研讨课,与语文组成员一起探讨成功之处和不足,从而提高自己对本课题的理解和研究能力。

四、本具体工作安排计划:

1、2013年2月---2013年3月初制定个人课题研究方案计划; 2、2013年3月参与做好选题、定题、开题报告研讨,负责完成师生调查问卷;

3、2013年5月--7月,参与课题组成员制定个人课题研究计划;

4、2013年8月,学习课题实施总计划。

5、2013年9月--11月,参与课题组成员在语文组内听取习作课。

6、2013年11月--12月,参与课题组成员上好一学期一节习作公开研讨课,并做好反思,记录或者随笔。

7、2013年12月--2014年1月,参与课题组成员进行习作课题研讨交流。

9、2014年1月--3月,撰写习作教学方面的研究论文,收集整理个人资料上传。

10、2014年4月,参与课题组成员做好课题相关理论的学习笔记。

11、2014年5月--6月,参与课题组成员实践新的习作教学课堂探究。

12、2014年7月,参与课题组成员上好一堂习作教学研讨课,并做好研讨交流过程材料、反思、总结性资料上交课题组长处存档。

13、2014年8月,撰写个人课题小结,并参加校课题小结交流。

《农村小学生习作能力提高方法研究》课题研究组成员 臧亚伟

二〇一三年三月二十八日

第四篇:(毕业论文)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习作能力

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习作能力

2009级上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

学号: 姓名:张成林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教学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付出了许多的努力,但仍然收效不大,每次习作学生们都皱着眉,挠着头,完成僵硬、呆板、空洞的作文。进行课程改革后的今天,农村的习作教学仍然是所有教学课程中的一环薄弱环节,因此,培养农村小学生的习作能力是农村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 培养 农村 小学生习作 能力

农村小学教育与城市相比,历来就存在着差距,特别是习作教学,差距更大。而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农村小学生的习作能力是农村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教学中,我感觉到大部分学生认为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对作文失去信心,不乐于写作文,我觉得造成这种局面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深感作文教学工作的艰巨与困难。通过《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加之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应注 重以下几点。

一、要求学生讲普通话,重视语言交流。

农村学生平时的言语交谈大多用方言(尤其是我们少数民族居多的地方,交流时一般都用本民族的语言。),有的同学即使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还不能用普通话表达,这给习作带来极大的阻力。平常,同学们用方言交流,思路很清晰,内容很充实,但在习作中就会出现方言、语病连篇,词不达意,令人啼笑皆非,为此教师要要求学生用普通话进行交谈,无论在上课、下课、班里、校园、同学与老师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都要用普通话作为言语交际工具。口头表达是习作的基础,农村小学生信息量少(我觉得农村小学生应鼓励他们多看一些有益的电视,加强语言的积累),口头表达能力弱,教师要利用语文课上的“口语交际”为学生搭建语言交流平台。充分利用“口语交际”训练学生语言组织、表达能力。通过一系列的强化训练之后,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口头造句水平提高,方言的使用率大大减少,一些语病也在习作中大量减少。

二、培养兴趣,增强写作信心。

快乐的写作永远伴随着无穷的创造。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目前,小学所设立的各科教学中,农村小学生最不感兴趣的就是习作,他们普遍感到“怕习作,习作难。”小学生每单元有一次习作课,虽然老师讲得很精彩,但学生还是茫然不知如何落笔。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生们都皱着眉,挠着头,完成了僵硬、呆板、空洞的作文。教学实践证明,枯燥乏味的习作课,强迫学生去习作,效果极差。只有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一旦对习作产生了兴趣,便不再视其为负担。同时要多鼓励学生去写作,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信是成功的能源,是去完成一件事的动力源。“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对写作一旦产生兴趣,他就会把这种兴趣内化为一种动力,自觉地去乞求,探索与创新,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要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写作,就得使写作成为学生快乐的活动。“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写作是学生“情动而辞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啥就写啥,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学生写作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感到“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他们的写作热情便会迸发出来,不可遏止。心理学研究表明:活动是儿童的本能,好玩是儿童的天性。一个哲学家也曾经说过:“当我们顺应人的天性来做事的时候,一切将变得非常简单。”因此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或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感受生活,让学生充分参与在活动和生活之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想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而我们要重视作文前的指导。

三、感受生活,以日记的形式积累素材,培养观察力。

在农村,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智力投资不够,孩子在家里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家里缺乏熏染孩子的文化氛围。加上地处农村,信息不灵通,学生见闻受到限制,写作思路不宽,写作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常常苦恼无从着手,无内容可写,缺乏写作素材。这就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身处农村的学生,大都热爱劳动,对生产实践活动有真切的体验,而且,农村天地广阔,大自然万物千姿百态,风景优美,民俗风情富有特色,这为他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如何挖掘这笔财富?要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找“米”下锅。老师要指导引导学生详细观察人物事件、搜集积累写作素材、观点和材料,同时融入自己的感受看法,于平凡的人事中发现闪光点,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身边的一景一物,人情世事,都将是很好的写作材料,同时,要引导学生及时抓住自己的心灵感应,或褒贬,或喜悲,用日记的形式写下来。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参加完一次活动,每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既积累写作材料,又锻炼了书面的言语表达能力。经过坚持不懈,学生习作时选材范围广了,语句较前优美流畅,习作中不再有行文枯涩之感,思维灵活,而且大多能表达出真情实感。但是,小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很重要。生活世界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叶圣陶先生语:“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学生写出新鲜的文章,就要丰富学生生活,让学生充分享受生活,教师必须十分注重学生感受生活的过程,让他们情绪饱满的投入生活。学生写作的内容一定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针对学生的经验和兴趣,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家庭、社会纷繁复杂场景也能给他们内心世界荡起涟漪,他们都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自主写作的欲望,这样,写作的素材──创新作文的土壤,就会越积越肥沃,创作热情必然高涨。

四、把讲读课文教学和习作教学相结合,加强语言积累。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可见,积累是相当重要的。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学生是写不好作文的。语言积累是习作的基础。“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每学习完一篇课文,都要让学生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坚持每天练笔。但是,长期以来,许多教师都把语文教学和作文教学分开,致使学生在语基部分能得高分而写起作文来仍感力不从心。因此,在教学每一单元的课文时,都要认真钻研本单元的作文训练内容,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习作指导渗透到课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文本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并把学到的写作方法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这样,在写作教学指导时既节省时间,又能使学生在短小、精悍的点拨中尽快掌握写作方法。结合每天的日记练笔,既增加语言积累,又不断完善写作技巧。

五、个性评价,润物细无声。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习作评语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平台,它起着评价、导向、指点、教育的作用。教师在习作评语中要用“爱”来滋润学生的心,既真诚地指出学生习作中的问题,又保护学生的习作热情,诱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学生习作中难免存在许多毛病,老师要从文中寻找一些可褒奖的地方加以肯定,树立他们的自信心,面对毛病处采用委婉的口气,带有鼓励性、启发性地指出。这样,使学生既体验成功的喜悦,又从老师亲切的批语中恍然大悟,进而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在反复的跌倒爬起、跌倒又爬起的训练历程中,学生感到有老师这位可信赖的“大朋友”的亲切关怀,逐渐克服了对作文的恐惧感,在内心深处真正喜欢上习作,在每次习作训练来临时,都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同时,要对优秀作文组织大家共同评议,说出好在哪里,有哪些不足,提高认识水平,使他们心中憋着一股劲,产生写作欲望。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老师的建议》中指出:“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学习的欲望。”如果学生能品尝到作文成功的喜悦,他就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也会产生对下一次成功的期待。为此,可以展开作文竞赛,发表学生习作,优秀习作巡回展等活动,给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评价作文时,应用放大镜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不要放过一字、一词、一句的肯定机会,真诚而不吝啬地激励学生,让赏识给学生送去快乐,滋生兴趣,增强自信,通过尊重,关心、激励,让学生人人都能享受、体验成功,并能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潜能的发挥,个性的张扬,人人都能快乐而 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写作中去。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评价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一个表示时间过得很快的词“刹那间”,于是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今后能多看点书,认真作好记录,教师相信你的作文会更上一层楼!)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于学生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肖敏著《师心流霞》 云南科技出版社

2、《语文课程标准》 3、2007年第9期《云南教育》作者丁浩清《农村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4、2009年第5期《新课程——小学》作者徐兰花《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作文兴趣》

第五篇:(毕业论文)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习作能力

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写作能力

张进 东村侯陵屯中心校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教学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付出了许多的努力,但仍然收效不大,每次习作学生们都皱着眉,挠着头,完成僵硬、呆板、空洞的作文。进行课程改革后的今天,农村的习作教学仍然是所有教学课程中的一环薄弱环节,因此,培养农村小学生的习作能力是农村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农村小学教育与城市相比,历来就存在着差距,特别是习作教学,差距更大。而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农村小学生的习作能力是农村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教学中,我感觉到大部分学生认为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对作文失去信心,不乐于写作文,我觉得造成这种局面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深感作文教学工作的艰巨与困难。通过《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加之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要求学生讲普通话,重视语言交流。

农村学生平时的言语交谈大多用方言(尤其是我们少数民族居多的地方,交流时一般都用本民族的语言。),有的同学即使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还不能用普通话表达,这给习作带来极大的阻力。平常,同学们用方言交流,思路很清晰,内容很充实,但在习作中就会出现方言、语病连篇,词不达意,令人啼笑皆非,为此教师要要求学生用普通话进行交谈,无论在上课、下课、班里、校园、同学与老师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都要用普通话作为言语交际工具。口头表达是习作的基础,农村小学生信息量少(我觉得农村小学生应鼓励他们多看一些有益的电视,加强语言的积累),口头表达能力弱,教师要利用语文课上的“口语交际”为学生搭建语言交流平台。充分利用“口语交际”训练学生语言组织、表达能力。通过一系列的强化训练之后,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口头造句水平提高,方言的使用率大大减少,一些语病也在习作中大量减少。

二、培养兴趣,增强写作信心。

快乐的写作永远伴随着无穷的创造。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目前,小学所设立的各科教学中,农村小学生最不感兴趣的就是习作,他们普遍感到“怕习作,习作难。”小学生每单元有一次习作课,虽然老师讲得很精彩,但学生还是茫然不知如何落笔。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生们都皱 着眉,挠着头,完成了僵硬、呆板、空洞的作文。教学实践证明,枯燥乏味的习作课,强迫学生去习作,效果极差。只有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一旦对习作产生了兴趣,便不再视其为负担。同时要多鼓励学生去写作,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信是成功的能源,是去完成一件事的动力源。“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对写作一旦产生兴趣,他就会把这种兴趣内化为一种动力,自觉地去乞求,探索与创新,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要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写作,就得使写作成为学生快乐的活动。“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写作是学生“情动而辞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啥就写啥,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学生写作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感到“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他们的写作热情便会迸发出来,不可遏止。心理学研究表明:活动是儿童的本能,好玩是儿童的天性。一个哲学家也曾经说过:“当我们顺应人的天性来做事的时候,一切将变得非常简单。”因此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或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感受生活,让学生充分参与在活动和生活之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想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而我们要重视作文前的指导。

三、感受生活,以日记的形式积累素材,培养观察力。在农村,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智力投资不够,孩子在家里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家里缺乏熏染孩子的文化氛围。加上地处农村,信息不灵通,学生见闻受到限制,写作思路不宽,写作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常常苦恼无从着手,无内容可写,缺乏写作素材。这就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身处农村的学生,大都热爱劳动,对生产实践活动有真切的体验,而且,农村天地广阔,大自然万物千姿百态,风景优美,民俗风情富有特色,这为他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如何挖掘这笔财富?要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找“米”下锅。老师要指导引导学生详细观察人物事件、搜集积累写作素材、观点和材料,同时融入自己的感受看法,于平凡的人事中发现闪光点,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身边的一景一物,人情世事,都将是很好的写作材料,同时,要引导学生及时抓住自己的心灵感应,或褒贬,或喜悲,用日记的形式写下来。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参加完一次活动,每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既积累写作材料,又锻炼了书面的言语表达能力。经过坚持不懈,学生习作时选材范围广了,语句较前优美流畅,习作中不再有行 文枯涩之感,思维灵活,而且大多能表达出真情实感。但是,小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很重要。生活世界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叶圣陶先生语:“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学生写出新鲜的文章,就要丰富学生生活,让学生充分享受生活,教师必须十分注重学生感受生活的过程,让他们情绪饱满的投入生活。学生写作的内容一定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针对学生的经验和兴趣,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家庭、社会纷繁复杂场景也能给他们内心世界荡起涟漪,他们都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自主写作的欲望,这样,写作的素材──创新作文的土壤,就会越积越肥沃,创作热情必然高涨。

四、把讲读课文教学和习作教学相结合,加强语言积累。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可见,积累是相当重要的。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学生是写不好作文的。语言积累是习作的基础。“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每学习完一篇课文,都要让学生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坚持每天练笔。但是,长期以来,许多教师都把语文教学和作文教学分 开,致使学生在语基部分能得高分而写起作文来仍感力不从心。因此,在教学每一单元的课文时,都要认真钻研本单元的作文训练内容,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习作指导渗透到课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文本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并把学到的写作方法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这样,在写作教学指导时既节省时间,又能使学生在短小、精悍的点拨中尽快掌握写作方法。结合每天的日记练笔,既增加语言积累,又不断完善写作技巧。

五、个性评价,润物细无声。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习作评语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平台,它起着评价、导向、指点、教育的作用。教师在习作评语中要用“爱”来滋润学生的心,既真诚地指出学生习作中的问题,又保护学生的习作热情,诱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学生习作中难免存在许多毛病,老师要从文中寻找一些可褒奖的地方加以肯定,树立他们的自信心,面对毛病处采用委婉的口气,带有鼓励性、启发性地指出。这样,使学生既体验成功的喜悦,又从老师亲切的批语中恍然大悟,进而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在反复的跌倒爬起、跌倒又爬起的训练历程中,学生感到有老师这位可信赖的“大朋友”的亲切关怀,逐渐克服了对作文的恐惧感,在内心深处真正喜欢上习作,在每次习作训练来临时,都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同时,要对优秀作文组织大家共同评 议,说出好在哪里,有哪些不足,提高认识水平,使他们心中憋着一股劲,产生写作欲望。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老师的建议》中指出:“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学习的欲望。”如果学生能品尝到作文成功的喜悦,他就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也会产生对下一次成功的期待。为此,可以展开作文竞赛,发表学生习作,优秀习作巡回展等活动,给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评价作文时,应用放大镜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不要放过一字、一词、一句的肯定机会,真诚而不吝啬地激励学生,让赏识给学生送去快乐,滋生兴趣,增强自信,通过尊重,关心、激励,让学生人人都能享受、体验成功,并能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潜能的发挥,个性的张扬,人人都能快乐而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写作中去。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评价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一个表示时间过得很快的词“刹那间”,于是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今后能多看点书,认真作好记录,教师相信你的作文会更上一层楼!)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于学 生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肖敏著《师心流霞》

云南科技出版社

2、《语文课程标准》 3、2007年第9期《云南教育》作者丁浩清《农村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4、2009年第5期《新课程——小学》作者徐兰花《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作文兴趣》

农村小学生习作能力提高方法研究个人年度计划 施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