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2号文库
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讲话
编辑:七色彩虹 识别码:11-568441 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7-09 20:03:22 来源:网络

第一篇: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讲话

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 与时俱进推进中天企业文化建设

---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总裁李安有在公司全员企业文

化建设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刚才,马董事长对文化和企业文化这一重要课题进行了全面、深刻并具有创新性的阐述,对于我们建设中天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我就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具体设想与大家做一个交流,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一、对推进中天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

文化是行为之母,文化对行为有引领和约束作用。前天(3月10日)公司召开了股份公司创立大会,标志着公司改制主要工作己经完成,此时我们站在了中天证券新发展阶段的起点。做强做大中天证券需要战略指导,需要物质保障,更需要文化引领。可以说,推进中天企业文化建设既是公司快速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公司主动寻求突破转型谋求做强做大的重要举措。我想推动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有这样四个主要目的:

(一)铸魂

一个人如果没有灵魂的支撑,人生就会失去方向;一个企业如果没有灵魂,运行就不会有方向。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什么?是这个企业里所有人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如果没有一个共同遵循的价值观,这个企业就会没有原则,就会失去判断是非的一致标准,就会是一盘散沙,不会走得太远。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自身的生态系统和外部的发展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原来我们只有几个亿的规模,业务结构单一,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经济单元;现在已发展到20多亿的规模,业务也较以前更为丰富,将来公司规模还要进一步扩大,不论是创利要求,还是社会影响、社会责任都今非昔比。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进一步转变观念,建立起有利于推动公司进一步发展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证券市场面临新的战略发展机遇期,但机会和威胁并重,可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期,也是一个最坏的时期,进有可能是海阔天空,退则是万劫不复。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公司必须蜕变以求生存,强壮自身以求发展。要实现蜕变和强壮,必先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通过推动企业文化的建设,推动建立创新发展的创业文化,积极引导促进公司领导班子、各部门中层职员及普通职员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凝聚共识,重塑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市场化经营理念,研究探索更具市场竞争力的商业模式。

(二)强魄

优秀的文化会如鲜花一样散发芳香,吸引蜜蜂采蜜。我们打造中天文化,目的之一是要能海纳百川,以成其大,从五湖四海吸纳优秀的人才不断加入中天,使中天这个法人组织身强体健。人才是券商的核心竞争力,公司规模的问题解决后,下一个重要的发展瓶颈就是人才。我们要有一个开放包容的企业文化去吸引人才,更要有一个多元、充满活力的企业文化留住人才。中天的情怀文化己经具备这种基因,但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我们还要通过推进中天企业文化体系建设,积极吸纳、融汇更多时代文化因素,保持企业文化的领先,吸引更多有梦想、有能力、有共识的优秀人才加入。经数据统计,公司通过市场化、社会化等多种渠道招募吸纳了大批新员工的加入,公司目前员工(在册)总数为700人,其中入职时间1年以内的174人,入职两年以内的18人,入职3年以内的61人,合计占比达到了36.14%,如果再考虑到公司最近的快速发展和规模扩张,公司还将通过各种渠道招募更多的新员工加入中天,这个新人合计占比还将进一步提高,而新员工的加入也迫切要求公司尽早研究建立企业文化体系,统一规范思想形成共识,促进新加入公司员工快速融入公司。

(三)塑形

通过推进中天企业文化体系建设,树立公司品牌、提升公司知名度和美誉度,塑造良好的公司形象。企业文化是公司极其重要的无形资产,也是公司对外沟通交往的重要企业名片。公司改制工作己经完成,相关增资扩股壮大资本实力的工作也在有序推进,公司正处在极为关键的历史转型期。一直以来公司的品牌建设和对外宣传始终没有形成体系,这与公司的社会地位和实际能力是不匹配的。公司后续将通过推进中天企业文化体系建设,扩大对外的品牌建设和宣传力度,包括有计划的品牌广告宣传,包括统一的公司形象设计,专业的公司宣传视频、宣传手册设计制作等,力求进一步打造中天品牌,提升公司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提质

推进中天企业文化体系建设,也是提高公司管理水平,提升公司运营管理质量重要举措。通过不断深入的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和制度建设,不断优化业务流程和操作规程,在公司培养和积蓄一种鼓励员工积极进取、团结合作、共同创造的无形力量,规范和约束员工的自觉行为,在规范中进取,在进取中创造,在创造中分享。提高员工自主管理的能力,从而提升公司各项工作协同水平,逐步把公司打造成“企业文化有凝聚力,员工队伍有战斗力,各项业务有创造力,运营管理有效率,市场拓展有竞争力”的证券公司。

二、打造中天文化的基本思路

(一)继承

不论我们承认与否,我们现有的情怀文化已经融入到中天人的血液里,规范严谨、务实勤奋、关系简单、透明公开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抹不掉的文化印记,也是支撑中天从5亿元发展到22亿规模的重要力量。回顾中天证券十二年来的发展历程,是非常不平凡而又非常励志的故事。我们就像一个成家立业就背着一身债的“穷小子”,坚韧而倔强,依靠自己的勤俭持家和努力追赶,从异乎寻常艰难的生存状态,坚持走过了深秋,度过了寒冬,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终于有能力向着更加富足的小康生活迈进。一直以来,我也在思考是什么样的一种力量支持、推动中天走到了今天?!有一次在省国资委开会,有人不经意间提到,在中天证券的人身上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怀”,这是在其他企业人员身上看不到的,对此我深以为然。中天证券能走到今天,不就是因为我们中天人骨子里渗透出的这样一种情怀吗:出身不是名门,怀揣梦想敢于担当,勤勉做事不止,功过得失交予众人评说,始终如一地走在前进的路上!我认为,“中流击楫”、“天道酬勤”这两句成语就是对我们“中”“天”二字恰当的解释,也是对中天人情怀文化最合适的阐释,它是中天的“神”,中天的“魂”,中天的价值观,中天的信仰!正是这样一种奋斗情怀,凝聚着全体“中天人”艰难困苦、荣辱与共的精神信仰,虽历经风雨、坎坷,却始终不负做强做大的豪情壮志。我们今天召开大会一起探讨的“如何构建中天企业文化,如何打造文化中天”,我相信这种 “中天情怀”在融入了新的时代元素之后,仍将是我们中天人内心深处最本质的文化底蕴。

(二)发展

时代在变迁,公司在发展。就像社会从农业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我们也必须以适应工业文明的方式改造我们的生活方式一样,公司从当初5亿元有限责任公司,发展到今天的股份公司,将来还要做到上市公司,我们也要从原有的文化过渡到适应新公司经营发展需要的企业文化。文化发展既不是简单承接,也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在对原有文化扬弃基础上,充分吸纳、汇聚先进的时代文化因素,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与外部进行资源和信息交流、补充,跟上时代发展。证券行业现在都在积极创新发展、市场化改造,这些都是我们要研究加强,积极吸纳的新文化要素。

(三)创新

创新就是要超前研究,引入更先进理念、观点,实现由追赶到超越的领先优势。越是在行业变革的时期,我们越有可能弯道超车,实现跨越式发展。公司十三五的发展愿景已经站在新高度成为全体中天人共同奋斗的长远目标;下一步我们要在人才理念上有更前沿的探索。证券行业的专业性和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从业人员的专业性和创新性,要研究如何通过文化体系建设吸纳更多优秀人才的加入,更大程度激发、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

三、中天文化的基本内容

推进中天企业文化体系建设,首先要充分认识中天的企业文化体系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刚才马董事长已经提到,企业文化由内到外有精神、制度和物质三个层次,那么相应的,也正是这三个层次的企业文化构成了企业文化体系。我们进行企业文化体系建设就要结合公司实际,着重处理好这三个层面的关系。

(一)精神是企业之魂

从精神文化层面看,它体现我们的思想、信仰和追求,是全体中天人发自内心的共同认识,对内聚合员工之心、对外聚合客户之心。精神文化有核心价值观,有企业精神,也有愿景和使命。下一阶段,我们要围绕马总讲话中提出的“诚信正直、勤勉尽责、责任担当、服务社会”的企业文化建设思路,积极提炼中天企业文化价值核心。

(二)制度是企业之根 从制度文化层面看,它是我们管理理念和管理氛围内化于心、真正在心理层面上被我们全体成员接受并自觉遵守的外化思考模式和行为规范,在日常工作中主要体现为基本管理制度和员工行为规范。目前,公司的管理规章、办法正在不断向着制度化、体系化建设的方向靠近,日渐成为我们日常经营管理的参考指南和规范准则,员工行为规范在我们的员工手册中已有较为丰富的涉及,公司不久还将出台更为清晰的员工行为管理办法。今后,还要继续将制度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去推进落实。

(三)物质是企业之形

从物质文化层面看,它借助企业的工作环境融入,体现出来的是员工的行为礼仪和精神风貌、公司的良好信誉和形象。物质文化有多种载体和形式,从物质文化载体看,工作服装是我们的物质文化,办公网也是我们的物质文化;从物质文化形式看,各种文体活动是我们的物质文化,员工的入职、轮岗或晋升培训也是我们的物质文化。今后公司还要创设宣传栏、宣传手册、书籍彩页、大事记画册、纪念庆典汇编、照片和音像制品乃至APP微信公众平台等载体,还要开展各种培训和研讨活动、表彰大会、对外交流、节日庆典、文化宣传月等活动,以多元化的物质文化载体和形式来体现中天的企业文化内核。

四、推进中天文化建设的基本步骤

按照中天企业文化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设计以下七个基本步骤:

(一)成立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建议在这次动员大会结束以后,公司层面成立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全面指导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由人力资源部负责牵头,各部门做好协助配合,成立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小组,具体负责组织、推动各项企业文化建设活动的贯彻实施。同时公司各部门负责人及全体员工,也要积极按照公司的有关部署参与到公司文化建设过程中来,经过公司全员上下齐心协力,共同把我们的企业文化体系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二)开展中天企业文化大讨论。中天企业文化的形成,需要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深入讨论,形成共识。只有形成共识的企业文化,才是真正的企业文化,才能成为全体员工的共同价值观,才能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这个过程不怕长,而怕讨论不充分。在此期间,公司将组织全体员工以各种形式参与到企业文化讨论中来,人力资源部、党办、工会、共青团要发挥组织作用,采取问卷调查、访谈、研讨会或企业诊断等形式,让全体职员充分地表达观点和意见建议。公司将邀请有关专家学者来公司座谈,帮助我们提升认识,提炼企业文化的精髓,对中天的重要文化要素进行挖掘、提炼。企业文化建设实施委员会要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归纳整理各方面的意见建议,组织各方面反复讨论、形成要点。

(三)编制中天企业文化大纲。在大讨论的基础上,将中天企业文化体系进行提炼、升华并形成中天企业文化大纲初稿,经公司班子讨论通过后,形成中天企业文化大纲的正式文件。大纲要包含以下基本内容:公司的发展愿景和使命,公司的核心价值理念,公司企业精神,公司管理导向,员工行为准则,企业文化制度,文化环境,企业文化产品等。中天企业文化大纲是中天文化的基本框架。

(四)设计中天企业文化识别系统。设计中天的企业文化识别系统,就是将我们自己的经营理念、管理规范等等一系列企业文化要素,以外化的形象设计形式传递给我们的员工和客户。我们在前面提到的物质文化载体和形式,就是文化识别系统的重要元素,设计中天企业文化识别系统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中天文化推广与传播的过程,统一的文化识别系统将为我们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落地提供支持。完成以上四步后,我们的企业文化体系建设已经能够初步落地,接下来还需要为其进一步推进提供保障。

(五)建立中天文化建设考评机制。既然是经过员工讨论共同认同的文化,我们就必须在工作中共同遵循践行。公司也将通过强制性的手段推广和规范公司经营活动行为,通过加强考核方式强化文化落地,在考核、监督中实现中天文化的贯彻实施。

(六)加强中天文化的宣传推广。公司将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中天文化的宣传推广,在培训、推广中固化中天文化。

(七)建立中天文化建设的反馈与沟通机制,及时总结企业文化推行的有效性,考察员工对企业文化的理解、认同和接收情况,以便及时纠偏,为进一步的推广建设提供改进思路,在持续的反馈、修订中完善中天文化,最终实现达到马总提出的“重塑中天文化,打造文化中天”的企业文化建设目标。

我想对在座的各位,特别是中层职员队伍提出一点期望。马董事长刚才已经提到,在企业文化的背后往往蕴含着企业的掌舵人,也就是企业家对企业发展愿景和价值导向的理解和思考。企业文化建设落地的需要各级领导人员的大力支持和推动。各部门的中层负责人是推进中天企业文化体系建设落地的垂范力量,希望大家能从自己做起,始终做到多想一步、想深一些,明确好自己和部门在公司中的角色及功能定位,承担起责任,时时事事带头思考、学习和实践。与此同时,作为中天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全体员工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观念能否融合,关系到中天企业文化体系建设能否真正实现落地,因此全员参与是企业文化建设落地的必要条件,希望我们所有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集中大家的智慧和力量,把公司的企业文化体系建设工作做好。

中天文化的核心来自于全体中天人对“诚信正直、勤勉尽责、责任担当、服务社会”这十六个字的共同信奉,来自于我们对公司峥嵘岁月的难舍情怀,来自于我们对公司宏伟蓝图的殷切期盼。中天文化里有你、有我、有大家,希望我们始终秉持“中天的文化大家建,建好文化为大家”的理念,继续发扬中天人身上勤勉做事、敢于担当的拼搏精神,坚持“提升素质,强化管理,抢占市场,树立形象”的经营管理指导方针,努力打造“同心争创、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为公司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第二篇:在继承中发展

在继承中发展

关键词:图书利用率;图书利用系数;RFID射频识别技术

摘 要:文章通过对图书利用率基础理论的研究,认为图书利用率的研究应跟上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步伐,新的时期应有新的理解、新的计算方法。介绍了RFID射频识别技术在图书利用率的监测与跟踪上的应用。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4)03-0101-03 “图书利用率”基础理论研究综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图书馆界曾对图书利用率、图书流通率的概念以及计算方式进行过一番讨论,但一直未能统一看法。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新技术新观念的涌入,图书馆人对图书利用率的认识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化,研究的重点也从理论转变到实际应用上。笔者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认为众多学者、前辈在“图书利用率”基础理论研究中有“一个共识,三个分歧”。

一个共识:指图书利用率是用来揭示馆藏质量及藏书利用情况的,它反映了馆藏图书被读者利用的程度,指读者利用过的图书占全部藏书的比例。

三个分歧:首先,是在计算公式中,针对“读者利用过的图书”这一概念,众多学者存在不同看法。梁涛《馆藏图书利用率计算浅析》认为其是“被读者借过的书”;吴慰慈《图书馆学基础》认为其是“馆藏中被读者借阅的数量”;王家全在《计算图书流通率的新方法》中认为图书流通率也就是藏书利用率,而刘寿华在《“图书利用率”统计分析之方法》认为其是“库内利用册数+流通利用册数”。其次,分歧在于是按册统计,还是按种统计图书的利用情况。刘寿华在《“图书利用率”统计分析之方法》认为图书利用率的公式是:被利用图书册数/馆藏总数×100%。在这里,计算单位是借阅册数是计算单位,而不是册次,因此,图书利用率永远是小于1的。梁涛在《馆藏图书利用率计算浅析》中也认为“被读者借过的书的总数”是流通过程中的每一本书,在此时间内不管借阅过多少次均看成为一册。于子清《关于图书利用率的几点思考》认为:图书利用率=读者借阅种数/全馆藏书总种数×100%。而张红萍《开架管理模式下中文图书利用率统计研究》将图书利用率分解成图书借阅率和图书下架率,而且都是按照册次来计算的。黄明在《也谈图书流通率与藏书利用率》主张建立两个统计公式――以“册”为单位和以“种”为单位。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图书利用率是图书平均利用率,何荣利《图书流通率利用率计算方法初探》认为应该同时考虑图书被借阅的册次和被利用的图书的数量。最后,是图书利用率的存在是否仍有意义。严彬、柴晓娟《实用信息管理技术》认为传统的图书利用率的定义和数字已经不能真实反映读者的阅读兴趣了,尤其是在图书馆实现借阅一体化后,更不能通过图书利用率来改进馆藏结构。张红萍《开架管理模式下中文图书利用率统计研究》认为图书利用率的计算方法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意义与作用,只有根据图书馆的实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才能发挥它的意义。关于“图书利用率”的几点认识

2.1 “图书利用率”研究的意义

计算图书利用率是为了了解读者对图书的需求情况,所以,把图书利用率设置成为日常的统计数据,才能真正发挥它的意义。在宏观上,比较不同类型图书馆、不同国家的图书利用情况;在微观上,比较不同类别图书在一个月或一年中的利用情况,或是一类图书在不同月中的利用情况,找出其中的变化规律,研究读者的阅读倾向与读者的需求情况,并以此来指导图书的采访、馆藏的调整、重点服务等多项工作。

近年来,很多人认为图书利用率下降了,因为每年读者的借阅量减少了很多。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是我们对图书利用率的理解有了偏差。纵观“图书利用率”理论研究的发展,笔者认为人们对图书利用率的认识和计算,与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以及图书馆的开放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闭架环境下,读者与图书完全分开,需要先查馆藏目录,填写索书单,再通过工作人员去书库中取。而后出现的半开架,是将图书陈列在玻璃柜中,读者虽然不能直接接触到图书,但最起码有了直观的印象,可以看到图书的书脊或封面,通过这些来判断自己是否需要。这两种借阅方式,读者并不能接触到图书的内容,可能导致所借图书并不是自己所需的,从而达不到利用的效果。因此,借阅量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图书利用率。

而在开架借阅方式中,读者与图书之间的障碍没有了,书库面积小、无阅览座位,读者通过观看图书的大致内容,使得选择更加直观,更能满足自己的借阅需求。这样统计出来的借阅量较能真实地反映图书的利用情况。

近年来,很多图书馆都已经实现了大流通大开放的管理模式,图书与读者零距离,毫无阻隔,大量的阅览座位就在书架边,看到喜欢的书可以直接坐下来看,这时图书已被利用,而且所占的比重也很大,因为读者更喜欢在图书馆学习和阅读。因此,这时候仅仅通过计算借阅量已经不能完全反映出图书的利用情况了。

随着图书馆开放程度的加深、新技术新模式的发展,图书利用率的研究也应该继续深入下去,这样才能得到更加准确、更加真实的图书利用率。

2.2 “被读者利用过的图书”

《汉语大辞典》中关于“利用”的概念是使事物或人发挥效能。那么,图书利用就是使图书发挥效能。因此,图书利用率应该是衡量馆藏中图书被读者利用并发挥效用的数量体现。在前人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大多数人还是倾向于将图书利用率的分子设定为馆藏中被读者借阅的图书,而这里的借阅实际上指的仅仅是借出的图书,并不包括被阅览但没有被借出的那一部分。

然而流通并非是利用的前提。随着图书馆开放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的读者选择在馆内就近阅读、利用文献资料。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图书馆的馆藏不仅包括纸质图书,还包括大量的电子图书,而且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一部分馆藏图书的利用也应该涵盖进来。因此馆藏中的“被读者利用过的图书”不仅应该包括被读者借出的图书,还应该加上读者阅览但没有办理借阅手续的图书的数量,以及电子图书的利用情况。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被读者利用过的图书”无论是按种统计还是按册次统计都是可以的,因为它反映的侧重点不同,对于我们同样有研究价值。而电子图书的利用情况,虽然不能按册次来统计,但是可以根据下载次数来统计。

2.3 图书利用系数

笔者认为图书利用率的计算公式应该是:K×(馆藏中被借出的图书+馆内被阅览的图书+被借阅的电子图书)/馆藏总量×100%。K是图书利用系数(取值范围0

2.4 图书利用率的种类

2.4.1 馆藏图书利用率= K×(馆藏中被借出的图书+馆内被阅览的图书+被借阅的电子图书)/馆藏总量×100%,它反映的图书馆馆藏的总的利用情况。当然,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的利用率也可以根据这个公式分开计算,反映不同类型文献资料的利用情况,从而针对各自的特点,采取不同的举措来提高利用率,并调整采购比例。

2.4.2 某类图书利用率= K×(该类馆藏中被借出的图书+馆内被阅览的图书)/该类馆藏总量×100%,它表示某一类图书被读者利用的情况。这种计算方法也要按照固定的时间段来统计,一般统计按月来计算比较合理,因为在一学期不同月中,各类图书的利用率是不同的,而且很容易找到其中的变化规律。

2.4.3近五年入藏图书利用率=(近五年入藏图书中被借出的图书+馆内被阅览的图书)/近五年入藏图书总量×100%,它可以反映新进馆藏的利用情况,以此指导图书的采访、馆藏的调整。

2.4.4 图书利用率=某类图书在一段时间内被借出的册数/这段时间内被借图书总册数×100%,它反映的是该类图书被读者借阅的情况。这种图书利用率在不同的类别中进行横向的比较,就可以判断哪一类图书读者借阅的最多。这种统计是有时间限制的,可以按1周、1个月,甚至1年计算,不同的时间段统计得到的结果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比如:在高校,四六级考试前的5月和11月,语言文字类图书的图书利用率就比较高;而在放假前的6月和12月,可能就是文学类图书的图书利用率更高了。这种图书利用率也可以根据统计时间的不同进行纵向的比较,以了解读者在不同时间段中该类图书利用情况的变化。

2.4.5 图书利用率=某类图书在一段时间内馆内被阅览的册数/这段时间内馆内被阅览的图书总册数×100%,它反映的是某类图书在馆内被阅览的情况。根据结果可以判断哪一类图书读者更喜欢在馆内阅览,可以与上一个图书利用率进行比较。网络环境下图书利用率的监测和跟踪

随着计算机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和普及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改变了原来由手工操作和劳动完成的图书馆业务和服务方法,各种数据的统计变得容易。但是,在实行借阅一体化的借阅室中,读者可以随便在书架上取书,到阅览座位上阅览,也可以到出口处办理外借手续。到馆阅览的人数可以用“图书监测仪”的计数功能进行统计,但读者阅览书刊数却无法计算,因为入馆读者的统计数字与阅览的册数没有联系。实现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出借管理后,图书借阅率的计算比较容易,而图书利用率不能进行统计,这也是在前人的计算公式中没有涉及被阅览图书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我们主要是对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上所记录的借还图书的数据进行判断分析,来得出哪些图书比较受读者欢迎或者哪些图书读者对其需求量比较大,从而根据这些数据来计算图书馆的图书利用率情况。但是这种方法有些滞后,而且信息收集不全面,无法真实地反映图书利用率,对于有些中间数据也缺乏了解,尤其是对于那些只能在图书馆阅览室阅读的图书和期刊来说,图书利用率和需求情况就更加难以统计。

随着电子标签技术的成熟和价格的下降,RFID射频识别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利用现有的RFID技术,结合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对图书的流向进行跟踪,实时地记录了读者从书架上将含有RFID标签的图书上架、离架,拿着图书进入阅览区,从阅览区到书架上架,从阅览区到借还书台借阅图书等信息。各个方位的RFID 监控设备自动读取图书的相关信息及位置标识,并同步发送给RFID 图书利用率分析系统,由RFID图书利用率分析系统进行收集,在进行相关计算后将数据直接发送到相关的显示设备终端,达到无需人工干预实现获取某时间段或实时图书利用率的目的。这种技术方便图书馆管理人员进行统计,以及掌握图书的流通情况,从而给图书馆管理与调整图书数量和种类提供了更多的参考数据,甚至可以了解到哪些图书的封面、标题、目录、纸质等较受读者欢迎和关注。即使是那些只能在馆内阅读的图书,利用这种技术也能统计其利用率,有利于工作人员及时地调整图书,使得图书馆更好地服务于读者,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绍荣.网络时代图书利用率的另一种思考[J].现代情报,2005(6):49.[2] 李国平.真实反映图书利用率[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4(3):31.[3] 林晓群.应用RFID技术获取图书利用率[J].图书馆学刊,2011(12):113.(编校:马怀云)

第三篇: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发展

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发展

——官埠中学数学教研组总结

官埠中学数学教研组现有6位教师,多年来,全组成员团结协作、和谐共处,充分发挥教研组的“平台”作用,积极调动每位教师的特长,大家取长补短,资源共享,互帮互学,共同进步,促进了我校数学教师的均衡发展。在长期的积淀中,官埠中学数学教研组已逐渐形成了一支“传统优良,特色鲜明;作风过硬,质量上乘”的教研团队。

一、一个保持优良传统的团队

读书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很重视读书活动的开展,一是结合区教研室和学校教务处的有关要求,指定一些书目,以新课程标准的有关理论书籍为依托,为教师读书提供便利条件。二是结合校本研究和课题研究购买有关书籍,既科学地安排了读书内容,又有效地推动了读书活动的循序开展。通过读书,教师们开阔了眼界,提高了理论素养,增强了施教能力,同时也找到了自身的差距,缓解了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另外我们教研组每个成员都订阅了一本数学教育教学刊物,坚持一学期读一本教育教学专著;还根据实际情况向老师推荐优秀书籍,组织各种交流活动,逐渐在数学教研组形成了比较浓厚的学习氛围。

我们教研组一直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规范教学行为,认真落实两个常规,促进教师形成“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培养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教研组

的每个成员都能在备课、上课、质量检测、作业批改、辅导学生、组织教研活动的各个环节都符合规范化的教学要求。教师考核手册的填写在全校、全镇数学教研组教师都是填写最为规范的,其中刘玲、查先勇、王寿武等老师的备课、作业批改和手册填写就多次受到区教研室的表扬。其中刘玲、查先勇、王寿武、张帆都是区级常规教学先进个人就是最有力的说明。

我们数学组在全校的各个教研组中是出了名“争论组”,不论是一节公开讲完后,还是因为一个知识点在教法上的不同观点,有时甚至于为了一个题目的不同解法大家都会争得“脸红脖子粗”,并且这种争论往往是全员参与“欢喜而终”。正是有了这种经常性的“争论”,大家都收获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了争论,教研组的成员更多是互相协作,并且这种协作是一种默契的合作,每学期开学时,数学教研组的每个年级的老师都主动的确定集体备课,专题研究的内容,并在学校统一安排的时间内开展集体备课和业务学习。另外如果哪位老师发现了一种教学的好方法好,一种解题的好思路或是一个好题目大家都会主动拿出来交流,如果认为对初三备课有益初

一、初二的老师会主动推荐给初三的老师,同样的初三的老师发现初三的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上存在某个缺陷,会主动与其他年级的老师交流,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优良的传统才使得官埠中学的数学教学质量以直以来位全区前列。二、一个勇于“尝试”,积极创新的团队

教师是开展校本教研工作的承受者和受益者,是开展教研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校本教研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为此,我们努力为教研组成员搭建各种“尝试”的平台 一是搭建转变教学观念的平台,我们教研组提出教师备课要“勤”于课前,“懒”于课上,“思”于课后,将教师的精彩变成学生的精彩。教师在帮助学生在知识建构的同时,不忘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每位数学老师都采取“学业备忘本”的措施来强化学生的“预习”与“反思”的习惯。同时,在精细化教师的备课中,提出了1.精准的教学目标2.精当的教学方法3.精适的作业设计的 “三精”备课要求,把教师在课上的“讲功”移到课前的“备功”上。有效促进了高效课堂的创建。

二是搭建改变教学模式的平台,当“课改”始终没有走出传统教学的老圈子时,数学组老师都在思考:如何切实转变理念,围绕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构建高效课堂,实现低耗时,高效益。为此,全体数学老师都参加了“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培训,阅读了大量有关杜郎口、洋思的经验。大家在课堂教学中大胆把时间还给学生,教学时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是指讲重点、难点,讲易错、易混、易漏点,讲规律和方法;“三不讲”是指学生已经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懂的不讲。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多维互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上课时要提醒学生要利用好自己的双色笔、纠错本、活页夹记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猜想、交流、反馈、对抗,实现互动。通

过纠错实现落实,通过反思实现拓展。这些作法改变了传统课堂抱着学生走,牵着学生走的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自己跑着走。因此数学学科的教学效果明显高于其他学科。三、一个善于反思,不断提升的团体

数学教研组非常关注教育教学反思。教研组各位教师们都能定期从教育教学“微观、宏观”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生学习的情况和课堂教学的效果,并且特别制定了几个常规的反思内容:

当学生精神不振时,我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我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我能否给以启迪?我能否从学生的眼睛中读出愿望?我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我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我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我能否使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我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我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

正因为有了经常性的反思,数学组先后开展了《学生心理健康对数学教学的影响》、《农村初中数学情感教学模式的探究》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课题研究,通过全组成员的积极参与先后产生了一批教研成果,吴浩同志撰写的论文《实施课改的体会与思考》和《对目前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教育的几点思考》分别获得市区级“四优”竞赛一、二等奖。查先勇同志撰写的论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践与反思获得区级一等奖。

四、一个积极进取,有为有位的团队

数学组的老师总有一种危机感,总是觉得自己所学的知识不够用,担心自己会落伍。为此,我们通过自学,现在人人都能熟练的使用Wrod、Excel、PowerPoint制试卷、备课、分析成绩,还能比较熟练的运用Authorware、Flash进行课件的简单开发,2003吴浩老师设计的课件《全等三角形》就获得了区 “四优”竞赛一等奖。2009年刘玲老师设计的课件《菱形》还获得了市级一等奖,2010年数学组三位教师代表全镇参加全区计算操作技能比赛,我们更是战胜了众多科班选手获得技能比赛

数学教研组取得的成绩已成为过去,面对当前的高效课堂创建,学生差生的逐渐增多,学生数学成绩差距的不断增大,数学学科的应用性的不断拓广,年轻数学老师的培养储备等等这些问题都要求我们不断加强学习,继承数学教研组的优良传统,与时俱进为官埠中学教育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作出新的贡献。

第四篇: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教材分析】 第二框是第四课的重点和难点。必须要理解继承与发展是文化建设过程中同时并存的两个方面。理解两者的关系,不仅能帮助我们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还会对学习第三单元“文化创新”有很大的帮助。还要明确影响文化发展的三大重要因素及其重要作用。此外,还要知道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特定作用。在理解这一内容时,要与第三课中“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相比较,本目则是从文化传承的内容上,进一步认识到教育在传承文化中所具有的选择、传递、创造的特定功能。

【学生分析】

高二的学生有一定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的研究学习和参加社会实践的基础,自我探究能力有所提高。传统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平时有所闻、有所见、有所感对研究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状况这一课题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的参与积极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2.理解教育在文化发展中作用、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3.联系具体事例,说明应如何正确继承、发展传统文化;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等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初步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增强中华文化的自豪感,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做自觉的文化传承者。

【教学重点】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几个重要因素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根据本框特点及新课程所提倡的教师观、学生观和教学观,为了使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2)多媒体演示法(3)自主探究法(4)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不知同学们近期在关注什么电视剧呢?老师对新播的《步步惊情》比较感兴趣,不仅是受它的前身《步步惊心》的影响,更是由于这样一个宣传片(播放视频)。

“既然你不能到我的世界找我,那我就去你的·····”不知道三百年前的“四爷”回到现代社会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呢?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个简单的故事——《步步惊情新编》。

新课讲解

探究一:话说四爷穿越回现代顺利找到若曦,但“初来乍到”他感觉很多方面都不适应,首先在造型方面就必须得做改变。(ppt展示图片)若曦也有很大的变化,我们看看她之前穿的是旗袍,而现在穿的是现代时装。(ppt展示图片)

教师:旗袍是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对比一下新式的旗袍与清朝时候的旗袍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ppt展示图片)。

学生谈论并做出回答

学生A:相同点有纽扣、图案中国风等等

学生B:不同点有领、剪裁更修身、无袖、开叉等等

教师总结: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后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据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她们是文明的象征、时尚的先导,以至社会名流,青楼女子等时髦人物都纷纷作女学生装扮。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于成熟。产生于辛亥革命后,北伐战争时期始渐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别于旗女的长袍。30年代后期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这在以后的章节中将会详细介绍。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遇然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

新式旗袍虽然在长短、宽窄、开衩高低以及袖长袖短、领高领低等方面都做了一定的改动,但是现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传统韵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问题。

一、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如现代旗袍,如果没有之前的旗袍为基础是不可能产生的,但它又不是对旧式旗袍的原封不动的继承,而是结合不同时代、不同历史背景和不同社会文化思想不断变革的,也就是要求我们要不断的发展。

思考判断: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不是一个先行后续的过程?

学生思考做出判断并简要说明理由。

教师总结:错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2.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教师:旗袍的发展历程就是这样一个过程,那我们又应该如何继承,如何发展呢?继承我们上节课已经学过了,应该这么做?

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师:没错,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我们应该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就发展方面而已,我们应该做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教师:我们可以用想象一下,如果古代的女子穿上我们现代的旗袍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搞笑、奇怪、不可思议、不被世人所接受~~~~

教师:那为什么当时的人会有些难接受我们现代的旗袍呢?

学生:当时受封建礼教的束缚、男尊女卑、女子三从四德~~~

教师:好,正是由于封建礼教、旧文化的束缚,那再想象一下现代人穿旧式旗袍呢? 学生:热、不好看~~~~

教师:没错,同学们都答到了。那样做不仅身体不适应,心理也不舒服,因为那已经不符合耳麦现代精神的要求了。

总结:“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即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如封建礼教),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如自由、平等)。

教师:说了这么多,那到底文化的传承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是什么呢?同学们看书本44页中间的部分,归纳一下文化传承的要求。

学生看书归纳做出回答

4.文化传承的要求

(1)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2)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教师:好的,至此我们通过若曦的造型变化,牵出了古今旗袍的对比,这小小的一件旗袍,既可遮体保暖,也体现着美丽时尚,同时还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些文化与礼仪。我们都知道中华辉煌灿烂,除了旗袍还有许许多多的表现形式,而且这些传统文化都是在不断继承和发展着的。这可就让从300年前穿越过来的“四爷”犯了难~~~

合作探究二:

由于“四爷”来到现代,中间断层了几百年,很多东西认识起来总是犯难,所以若曦想请大家帮“四爷”恶补一下,拟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即音乐、通讯、教育。请个小组展开讨论,一会派代表进行成果的展示。

教师:分发之前准备好的表格,播放音乐《梁祝》。

二、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学生展示成果

教师配合播放ppt,进行图片展示

(一)讨论拟结论

1.音乐:

(1)情感表达上:古代含蓄;现代直接(思想观念)

(2)乐器上:古代为中国传统乐器;现代中西结合,还产生了电子乐(生产力、科

技、思想)

(3)保存方式上:古代多以文本形式保存;现代借助磁带、CD、U盘、硬盘等进

行保存(生产力、科技)

(4)呈现方式:古代现场欣赏,现代可以听演唱会、专辑、广播、电视等等(生产

力、科技、思想)

(5)~~~~~~~

2.通讯:

(1)方式:古代飞鸽传书、快马加鞭;现代有电话、QQ、微博、微信等等。

(2)电话的发展历程为例:座机、BB机、大哥大、按键手机、智能机~~(生产力、科技)

3.教育:

(1)入学形式:古代需拜师;现代直接入学(九年义务教育)。(生产力)

(2)人数:古代最多十几人;现代人数很多,远程、网络教学人数更多。(生产力,科技)

(3)性别:古代女生不能上学;现代男女均可(思想运动)

(4)教学内容:《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书五经;现代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等。

(二)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生产力水平提高

2.科学技术的进步

3.思想运动的激荡

4.教育方式的变革

(三)教育在传承中的作用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2.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3.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

4.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第五篇:在继承和发展中坚定文化自信

在继承和发展中坚定文化自信

摘 要: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刻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拥有的生存方式和价值体系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影响力的坚定信念,关乎民族精神状态和社会精神风貌,关乎国家发展进步的动力与活力。

关键词: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总书记从历史发展的时间维度,由远及近,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追根溯源”至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更体现了他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根”和“魂”,“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的思想。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是有著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曾经出现过许多很有影响力的思想和文化成果。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一系列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一代代中国人的传承与发展,积淀成悠久而深厚的文化资源,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深刻影响着我国文化的未来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源。

(二)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并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顾我们党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年代所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遍及全国各个角落的各具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先进集体与英雄人物等,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实践相结合的时代产物。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指出,“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其他革命精神与文化,与长征精神一样,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升华,它们一起汇聚成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的优良精神传统,更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因和直接来源,在当代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持。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国的新文化。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目标,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题中之义,是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精神支撑。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不是无中生有,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文化结晶。它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形成和发展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是一种适应现代社会历史发展内在要求的新文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一元性与多样性、先进性和广泛性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在价值观上的“最大公约数”,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永葆生机与活力。

二、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的大问题”。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对文化自信加以特别的阐释:“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再次强调了文化自信在国家、民族发展道路上的深远意义。

(一)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民族精神独立的基本前提

在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惟有中华文明绵延几千年没有中断,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曾经长期在世界上科技领先、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近代以来,随着国力的下降,随着我们在与西方列强交战中的一次次败北,我们的文化自信也逐渐失掉了。那时,偌大的中国,不仅在西方的坚船利炮面前一时间茫然不知所措,而且也被往日的周边“蛮夷”欺凌。法国人佩雷菲特称中国是“停滞的帝国”,更有列强把中国人看作“东亚病夫”,他们似乎把中国看成是永远逝去的落日,再也不可能成为世界历史舞台的主角。中国人的自信心受到极度摧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出现了被扭曲、被践踏的危机。

有压迫就会有反抗。在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压迫和洋奴们的为虎作伥面前,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以不屈不挠、宁折不弯的“骨气”迸发出来,放射着强烈民族精神独立性的时代光辉。这种“骨气”,就是毛泽东面对疯狂的日本侵略者发出的庄严宣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正如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的,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在“我们民族的灾难深重极了”的条件下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的。中国共产党就这样准确判定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准确判定了中国革命的历史方位。因此,毛泽东提出了“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庄严任务,强调这种新文化首先就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这种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帮助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实现近代以来无数志士仁人“振兴中华”的梦想提供了基本前提。

(二)坚定文化自信是国家全面发展和民族自信必然要求

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是不忘历史,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历史来源。

对个人来说,从生到死有一定的时间段,人人如此。对于传统和内在于传统的伟大精神、智慧与理念而言是没有时间段的。孔孟老庄已经逝世两千多年,李白、杜甫、王维等这些著名诗人词人,也都逝世千年以上,现存于世的国宝、文物许多甚至年代难以确定,世人称之为古董。可其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并不会因为年代久远而丧失它的价值。其中承载的思想仍然在哺育一代代中国人,后人从阅读、诠释中理解其中蕴藏的精神、智慧和理念。

然而近代以来,一部分人在学习借鉴西方文化过程中形成了盲从心理,在中西文化比较中,将原本只是在不同历史和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中西文化差异现象,当作文化差距来看待。秦统一六国,先焚书坑儒断他国之文化;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民众被西方的舆论鼓吹、和平演变所蛊惑,否定国家的历史、伟人以至于怀疑自己选择的道路,导致了危机和内乱被敌对势力利用最终导致解体。古今多少事例,都向我们证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欲灭其国,先亡其史”,文史自古不分家。因此,不敢接纳甚至全盘否定自己的历史文化、总是怀疑自己的选择、“朝三暮四”、悲悲切切、不自信的民族和国家没有未来。

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

中华民族在历经了百年屈辱以后,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之警醒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奋斗,实现了站起来的目标,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重新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心,曾经失落的民族自信也在逐渐恢复。

(三)坚定地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习近平同志指出,“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深刻把握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文化软实力地位愈加凸显的国际形势,在强调坚定道路、理论和制度“三个自信”的同时,特别强调文化自信。总书记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文化自信,归根到底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发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让中国人民摆脱了近代以来自惭形秽的心态,真正恢复了文化自信心。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就说明:我们的道路走对了,我们的理论是正确的,我们的制度是合理的,我们的文化是值得为之骄傲的。

由此,习近平同志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这是何等的民族豪迈,这是何等的文明气魄!

三、在继承和发展中坚定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坚定文化自信,要求我们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论述,珍惜价值,古为今用,弘扬精华,创新发展。

坚定文化自信必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拥有辉煌的历史,但近代以来一度跌入谷底。然而,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中华文化历经内外夹击却依然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p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依旧可以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提供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启示,为全球治理提供启发,为道德建设提供资源,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提供智慧。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民胞物与,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民惟邦本,仁者爱人”的治国理念,“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道德境界,“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追求,“正心诚意,修齐治平”的心性修养,“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至高境界,“知行合一,躬行??践”的实践精神,“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过犹不及,执两用中”的辩证智慧,等等,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历久而弥新,具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些优质基因并没有失传,而是在不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适应,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协调,与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相契合,焕发出强大的文化生命力。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践行者、弘扬者,党的指导思想、执政理念、政治文化乃至政策方针都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优质基因和思想精华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标识,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思想资源,成为造福人类、安邦济世的宝贵财富。

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书记强调“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要看能否解决今天中国的问题,能否回应时代的需求和调整,能否转化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有益精神财富。

同时要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还必须吸收借鉴其他文明的精华。在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总书记表明了开明开放的态度。一是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维护文明多样性。他指出:世界万物万事总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不要看到别人的文明与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顺眼,就要千方百计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我们应该维护文明的多样性,理性处理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不搞自我封闭,更不搞唯我独尊。不同文明之间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而应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二是正确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进行文明相互学习借鉴,要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讲求兼收并蓄,但兼收并蓄不是囫囵吞枣、莫衷一是,而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力量支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就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作用。习近平同志说过,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徐光春.文化的力量[J].文化软实力,2016.[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人民日报,2016-07-02.[4]《习近平谈文化自信》,《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7-13.[5]张国祚.文化自信的三个“更”[J].求是,2016,(15).

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讲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