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涉外礼仪
涉外礼仪
金正昆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非常高兴地来跟各位谈一谈涉外礼仪。那我请了一个同学来跟我合作一下,那么这位同学他将作为大学生志愿者到一个国际会议去做辅助性工作。他专门去买了一身西装,或者说借了一身西装,那他现在等候出发,请各位注意他,发现他身上有那些问题不符合涉外交往的要求呢?
究竟错在哪呢?让我们来看一看。第一个错误是脚上,穿了一双白袜子。穿西装要求袜子跟皮鞋一个颜色,绝对不能是白色。
在很多国家深色西装是正装,黑色皮鞋是基本要求,中间加双白袜子他们成为“驴蹄子”。
外国人也有个习惯,他喜欢恭维异性。见男士会说你很帅,很酷,见女孩子会说你很漂亮,charmming,甚至会说你很性感,很有魅力。但是我相信我们大家都见多识广,当别人说我们说小姐你很漂亮,我们一定会落落大方地看着对方的眼睛,eyestoeyes(眼对眼)说一声“谢谢”。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这实际上是传播了两个信息,第一,咱见多识广,第二谁怕谁。两军相逢勇者胜,充满自信的人,临阵不慌的人容易得到尊重。
那么从国际交往的角度来看,涉外礼仪有什么基本要求呢?宏观上来讲有三个基本要求,第一个要求:尊重为本。这个“尊重”二字应该是礼仪之本,也是待人接物的根基之所在。你不管是“坐、请坐、请上坐”也好,“茶、上茶、上好茶”也好,关键是要通过这种形式向别人传递出尊重别人的信息,这恐怕是要点。但是“尊重”在国际交往中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不能够偏袒于一方,第一个方面的要求就是要自尊为本。要强调自尊自爱,一个人在国际交往中不讲自尊就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自己,你自己要把你当回事,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举止有方。有同志这方面差点劲了,往人家对面一站,或者一坐,也不管对方是熟人是生人、是同性是异性,比较洒脱。比如腿伸出,男同志,顺手把裤管往上一拉,露出一条“飞毛腿”。但是此种人在国际交往中,在比较重要的场合怎么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呢?所以要尊重自我,其次要尊重自己的职业。工作你分工不同,“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真正被人家尊重的人是有实力的人,是学有所长的人,是专业方面有本事的人。所以要爱岗敬业,这样的人才会赢得尊重,各国皆然。
最后,第三个方面要尊重自己的单位。大到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小到我们现在供职的地方,那在国际交往中,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维护它的尊严和形象。其次我们强调要尊重交往对象,不仅要自尊,而且要对交往对象表示尊重。我们一般要讲五句话,“尊重上级是一种天职,尊重同事是一种本份,尊重下级是一种美德,尊重客户是一种常识,尊重所有的人是一种教养”。这五个方面涉及到我们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尊要重,要全方位的尊重,不能失敬于人,尊重为本。
但是光讲尊重为本在国际交往中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有第二个方面的理念的要求。就是要善于表达,你要把你对对方的尊重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你不表现他怎么会知道你尊重他呢?它有个表现程式的问题。比如我们在国际交往中接待外国客人,我们强调接待三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去有送声”。来了的话,你要先说个“欢迎光临”,然后再说事。我曾经跟我们保卫处的同志讲过课,我跟他们讲要来了客人的话,你首先要问“先生你好”,然后再说事,你不能上来问“找谁”?人家是犯罪嫌疑人吗?你打电话也是,拿起电话第一句话“你好,中国人民大学”,然后再说事。不能上来就“喂、喂喂,噗噗”!再问“有人吗”?那人家不是人吗?那你这是基本礼貌啊,你这个“三声”没有你算什么?但是,除了三声之外不够,还有,三声是出发点,还有三个到。第一个到:眼到,你跟人家说话要看着人家。眼到之外要讲口到,口到就是你表达的内容要和此时此刻这个场景、范围相协调,要看对象讲规矩。男的和女的,老的和幼的,中国人和外国人,美国人和印度人,他有的时候有差异之别。
那我下面呢想结合我们日常交往和社交活动、公务活动来跟各位谈一谈日常交往中和公务交往中需要使用的一些常规的礼仪。首先我想跟各位讲一讲公务活动中会遇到的几个礼仪。第一,公务交往中的介绍的问题。人和人见了面你要介绍,你有时候不介绍就很麻烦了。我也遇到过这种人,他对你很客气,跟你说了半天话,你不知道他是谁,你就没办法跟他沟通啊。介绍有两种,第一种介绍自我介绍,第二种介绍,介绍他人。那两者你都需要了解,它有规矩。自我介绍一般有四个要点需要注意,第一个要点,最好是先递名片再介绍。其实你交换名片时有个时机的问题,你说我要走了,都把事跟你谈完了你才给我留名片,是不是才信任我?以前都不信任我?其实有经验的话,我们一见面就把名片递过去,什么头衔什么职务都不用说了,顶多把名字重复一下,省得你念错了,省很多事。所以有经验的人他是先递名片再介绍。
第二点自我介绍时间要简短,愈短愈好。你问我“先生怎么称呼”?“我叫金正昆”,“您在什么地方高就”?“我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你就直截了当,说了就算了,不要在那连篇累牍地大说废话。不要告诉人家你名字怎么写,是弓长张还是立早章,外国人懂这个吗?不要跟人家说你名字几笔几划,有什么深刻含义,爹妈给你起名时如何浮想联翩,而你的名字跟你坎坷人生如何相关,人家没兴趣呀,可是这种有自恋癖倾向的人还是大有人在。你问他“先生怎么称呼”?“金,金银铜铁锡的金,金木水火土的金,金兀术的金。我告诉你我这个金字这么写,一个人他姓王,腰里别着两块糖”。你不说他贫嘴你说谁贫嘴呢?无聊之至。而这个第二点你要注意,要言简意赅,一般自我介绍半分钟以内就完全可以结束了,训练有素。
第三你要注意内容要全面。自我介绍一般的内容(主要)有四个要素,“单位、部门、职务、姓名”。比如我到比较正规的场合我要介绍,我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的教授,我叫金正昆。单位、部门、职务、姓名,一口气全出来,别挤牙膏。“先生在哪高就”?“混”。“什么单位”?“一个破单位”。“到底什么单位”?“不值得一提的一个单位”,他也够不值得一提了,提都提不起来。所以要训练有素,一气呵成。
最后第四个要注意,倘若你的单位和部门头衔较长的话,这个名字较长的话,一定要注意。第一次介绍的时候要使用全称,第一次介绍使用全称,第二次才可以改简称。你别小看这个,你比如说我在这里要给你讲个词,简称“南航”,恐怕大多数人就会想到南方航空公司,其实还有一个南航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所以在国际交往中,用字母来做简称,或者以中文来做简称,一定要注意先全称再搞简称,否则很麻烦,南辕北辙,这是关于自我介绍。
第二个方面我想介绍,就是介绍别人,介绍别人有两个点是比较重要的。第一个点,谁当介绍人。比如社交场合的惯例,介绍人一般应该是女主人,这个事你要不注意就麻烦了。那天我到朋友家里去吃饭去了,这个女主人只顾着来给我们包饺子,忘了介绍了,就聊起职业来了。其中有一个老兄认识我,就讲了,说你家孩子,说另外一个女同志,该考大学了,最好考师范或者考一个文科的学校,将来当老师。这老师这个职业有地位,有面子,有尊严。那女同志讲“我的孩子才不当老师呢,老师有啥不得了的,教授教授越教越瘦”。然后一会就问我“你干嘛的”?“我就是那种越教越瘦的”,很尴尬的。那么在国际交往中介绍人是谁呢?国际交往中介绍人一般是三种人,第一种人我们称为专业对口人员。比如我请一个教授来给我们学生办讲座,那我就有义务把他跟校领导之间做介绍,是吧?我把他请来的,我俩对口,专业对口人士。第二是什么呢?第二就是公关礼宾人员,外事办公室的同志,办公室的主任或者秘书,或者专门委托的接待陪同人员,各地的接待办公室的同志,他是搞接待的。第三,如果来了贵宾的话,礼仪上讲身份对等,要讲对等,就是我们在场的这些人里职务最高的,那么这个是关于介绍。
那我下面再讲一讲国际交往中名片的使用问题。在国际交往中,你要注意我用的词是国际交往中,不是学生。关于名片使用讲两个要点,第一的要点,一个没有名片的人将被视为没有社会地位的人。换而言之,国际交往中拿不出名片的人,人家怀疑你是真是假,有没有地位可言。第二句话,一个不随身携带名片的人是不尊重别人的人,名片不仅要有而且要带着。说实在话,外国的企业公司,员工这个名片放在什么地方都有讲究。一般放在专用名片包里,放在西装上衣口袋里,或者放在什么什么地方,不能乱放。比如白领的话,女孩子出去的话一般在公文包的某一个部位放着呢,一伸手拿出来。我也见过有同志这方面稍逊一筹,我有一次跟一个女孩子交换名片,我把名片递给她,她说“金教授我给你拿名片”,把包马上拉开了,包也是个好包呢,很名贵,但是找不着名片。首先抓出一包话梅,接着发现一包瓜子,最后拽出半只袜子,然后告诉我“忘带了”。
那么我现在讲一讲名片使用的几个重要的礼仪,第一,名片制作上在国际交往中讲三个不准。第一,名片不随意涂改。我们经常有的同志说好听点比较节约了,电话该号了,神州行变成动感地带了,就划掉再写个新的。电话升位了,010改称020或者什么什么的,到外地去了,这种事常有。但是在国际交往中,强调名片譬如脸面,脸面是不改的。大家理解我的意思,不能改,否则会贻笑大方。第二,不提供私宅电话。刚才讲了,涉外礼仪和我国传统礼仪的一大区别,涉外礼仪是讲究个人隐私。有教养有身份的人不向别人索取电话号码、私宅电话,诸如此类。那么在国际交往中你要注意,他讲公私有别。我因公跟你打交道的话,我给你的电话就是办公室的电话,手机号码不给你,私宅号码更不给你,我们国内同志有些人没这个感觉。那天一个外国朋友给我们一个同志一张名片,这上面没有私宅电话,我们那位就问“家里有电话吗”?那为装听不懂,“你家都没装电话呀?是不是很贵呀?”互动出现问题。第三个点你要注意,制作名片的话一般不提供两个以上头衔。名片上不出现两个以上的头衔,他讲“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倘若一个名片上给的头衔越多,有三心二意,用心不专,蒙人之嫌。所以很多外国客人,他比较有地位,有身份的人,他身上会有好几种名片。他是对不同的交往对象强调自己不同身份的时候,使用不同的名片,这个要说一下。
第二个点关于名片我想讲一讲索取名片的问题,一般索要名片有这么几个点你要注意。第一个点,尽量不要去索取名片,因为名片交换有一个讲究,地位低的人首先把名片递给地位高的人,地位低的把名片递给地位高的。所以你要去索取名片的话,马上出现地位方面的落差了,你说是吧。那么第二个点你要注意,索取名片最好不要采取直白的表达。那天一个同志就问我了,“你有片子吗?”这个话有点糙。我们比较恰到好处地交换名片的方法大概有这么几种。第一种我们称为交易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交换的方法,交易法。“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我想要史密斯先生名片了,我把名片递给他,“史密斯先生,这是我的名片”,他无论如何他要回我一张,他不至于告诉我“收到”。当然,你在国际交往中,有的人会有一些落差,有的人地位高的,身份高的,他明哲保身,你把名片递给他,他跟你说声“谢谢”,他没下文了。这种情况存在,你把名片递给他,他跟你说声谢谢,他没下文了。你要担心出现这种情况的话,就是跟对方有较大落差的时候,你不妨采用第二个办法,我们成为激将法。“尊敬的威廉斯董事长,很高兴认识你,不知道能不能有幸跟你交换一下名片”。这话跟他说清楚了,“不知道能不能有幸跟你交换一下名片”,他不想给你也得给你,他不至于告诉你“不换,就是不换”。还可以采用第三个方式,我们成为联络法。“史玛尔小姐,我认识你非常高兴,以后到联邦德国来希望还能够见到你,不知道以后怎么跟你联络比较方便”。以后如何跟你联络比较方便,这就是联络法,那就是暗示她,怎么才能找到你。她一般会给,她不给她也有恰到好处的退路,我跟你联系吧,其深刻含义就是这辈子不跟你联系。还是讲互动的。
那么名片呢,我们还要讲第三个点就是接受别人名片的注意事项,有来有往。接受名片的第一的点要注意,就是要回敬对方,“来而不往非礼也”,你拿到人家名片之后一定要回。当然这个在我国就会出现一个比较的问题,就是相当数量的同志大概是没有名片的,特别是做内勤的同志,没有。这个在国际交往中比较正规的场合即便没有一般也不说,采用委婉的表达,“不好意思,名片用完了”,“抱歉,今天没有带”。没有带或者用完了其实是两种可能,第一,对方不愿意给你。地位高或者对你有猜忌之心,不知道你是谁。第二,没有,那你给人家退路下,“没关系,改日再补”。不要跟人家拆穿,“没有就是没有,少来这套”,那也不合适,这是第一个点。第二个点你要注意呢,那是更重要一个点,接过名片一定要看。是否对人家尊重,是否待人友善,那这个点是很重要的。接过名片一定要看,通读一遍,这个是最重要的,一定要看。为什么要看?看是对对方表示重视,看是要了解对方的确切身份。但是很遗憾,我们有人不看,不看有时候就会出现问题了。我有一天到一个单位去讲学去了,我给那个主持活动的同志递了一张名片。那位你也不知道他看了没看,我人民大学金教授呢,他这么介绍的,“各位,非常高兴地向你们介绍北大的高教授”,我赶快就找,我以为还有位老高,没有啊,就我一个。你把我调到北大还说得过去,是吧?这说实话,咱俩学校也是势均力敌,谁也不比谁差哪去。但是你干嘛让我姓高啊?我姓金啊,你让我改姓对不起俺爹呀。你把人家的名字和姓氏搞错了,显而易见怠慢对方,这不可以的,所以这点要注意。那么在世界各国对此都有比较具体的规定,比如在东南亚一些国家,他要求接过名片不仅要看,而且要看一分钟左右,因为看一分钟会看三四遍,看三四遍就记得比较清楚了。有些国家要求更高,他要求不仅要看,还要像我这样嘴里做默读状。有些国家要求更高,发现对方有重要头衔要朗声读出来,“哦!董事长啊,这么年轻就是董事长啊,看不出来啊”,你想想对方一听是什么感觉,爽!是吧?他没白印啊。那么第三个点,在国际交往中,你需要注意的是什么?称呼的问题,在公共交往中称呼的问题。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习惯不一样,称呼上面就有一些差异了。比如我们大家知道,在国际交往中对行政职务,社会地位比较高的人,我们可以用“阁下”这个称呼,“总统阁下、大使阁下”这样的称呼。但有些国家不行,比如美国、联邦德国、墨西哥这样的国家不大喜欢讲“阁下”这个词。一般而论,在国际交往中以下三种称呼最为通用,其一,称行政职务,这个一般是在正式的官方交往中使用的。“董事长先生”,“尊敬的经理先生”,“部长阁下”,那么这是称行政职务。第二,称技术职称,见了专家学者或是学术方面比较要造诣的人士称学术职称。第三个方面在国际交往中你可以称呼是什么呢?就是所谓的泛尊称,先生、小姐、夫人、女士这样的一些称呼。
那么在国际交往中必须重要的下一个问题,礼品赠送的问题。在国际交往中,赠送礼品实际上是有两个方面的作用。第一纪念,纪念两国人民、两方人员的交往和友谊。第二宣传,宣传本国文化,宣传企业形象,推广民族特色,纪念性和宣传性是国际交往中礼品的基本功能。但是我们在选择礼品的时候恐怕有两个点是一定要考虑,一定要注意的,有规范性,有对象性还有沟通的问题。第一个点你要注意的是什么呢?就是在向外方人员选择礼品的时候首先要回避对方的禁忌。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当你和他沟通的时候一定要避免类似的禁忌,不仅国际交往有这个问题,其实民族交往也有的时候会出现这个问题。另外一点你要注意什么呢?国际交往中赠送礼品其实更多强调的是形式而不是内容,换而言之它比较注重包装,是否认真的包装跟郑重其事有关。同时接受对方礼品时,如果没有特殊原因要打开看一看,表示欣赏。不看他的礼品,不打开看,意味着怠慢对方,没把他当回事。
最后,我关于公务接待的话,我想讲讲宴请的问题。衣、食、住、行、访、谈、送,这恐怕是国际交往中不可避免的几个问题,衣、食、住、行、访、谈、送,访问、谈话、赠送礼品。吃是个比较重要的问题,那么在国际交往中,宴请外国友人的时候或者是请客人吃饭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呢?我们一般讲所谓的五M规则,五个M。第一个M,费用(Money),费用的问题。国际交往要强调节俭,要强调务实,要强调宴请的少而精,反对铺张浪费,没有必要每见必吃,大吃大喝。说实话人家不是到你这儿混饭的,大吃大喝不仅浪费金钱而且浪费时间。没有必要,少而精,干净、卫生、上档次就足够了,必要的时候到我们职工食堂吃个工作套餐也可以啊,务实啊。所以第一个是讲Money,讲费用。第二个我们讲的M是讲什么呢?讲菜单(Menu),就是讲菜肴的安排,讲内容。但是这个呢,我跟大家讲一下你要请外国客人吃饭的话,这个地方你要动动脑筋,吃什么?这个有的时候需要表达,我经常遇到这样的人,他不大善于表达,他问你“你爱吃点什么”?“你喜欢吃什么”?“这个海鲜行不行”?不要这样问,有经验的人其实要问“你不能吃什么”?这是比较重要的。我爱吃什么有时候不好意思跟你说,最重要的是我不爱吃的东西你不要给我。民族禁忌,宗教禁忌,尤其不可触犯,这个事你不了解就麻烦了。一般的西方人,我们以西方人为例,白人为例,他们一般不吃什么。首先,不吃动物内脏,什么炒肝尖、溜腰花、卤煮啊,你上一道他就晕了。他不吃中式动物内脏,当然西式的你也不会,法式鹅肝你会吗?你不会,我讲的是不吃中式做的动物内脏。第二,不吃动物的头和脚。我国宴请客人都全鸡全鱼,那头对着谁都有讲究的。那外国人不行啊,那个鱼眼睛瞪着,那鸡嘴张着,恐怖主义,破坏食欲。你吃过肯德基凤爪吗?它没有的。第三,他不吃淡水鱼。他们比较喜欢吃海鱼,而且煎炸。他认为淡水鱼土腥味重,刺多。所以你要想让他不爽,其实还有个小办法,吃清蒸鲫鱼。那家伙土腥味少,但是刺多,基本上可以扎坏
他,他扛不住。接着他们不吃的东西还有什么呢?不喜欢吃无鳞无鳍的鱼,就是蛇、鳝(白鳝、黄鳝)、鳅(泥鳅)、鲶。蛇、鳝、鳅、鲶这四种他不吃,无鳞无鳍的鱼。再者不吃宠物,猫和狗绝对不吃,在他们来看,狗是人列的一员,是朋友,怎么能吃朋友呢?所以这个东西你要注意,宴请呢,第二个M讲菜肴,吃什么,不吃什么,首先要把不吃的排掉,再讨论吃的。其实说实话,宴请外国客人吃的东西有的时候还是比较好解决,要少而精,要对象化。我经常请他们吃饭,我有数,一般的西方人不怎么特别喜欢吃中餐,这跟我们中国人尝西餐一样,尝尝可以,坚决吃下去是不行的,一个道理。偶尔一试可以,人家跟你说好好吃啊,那是跟你客气,别当真,老让他吃也整死他。但有些东西你还是可以跟他沟通,我一般邀请外国朋友到家里吃饭,二十块钱可以搞定,我知道他爱吃什么。比如糖拌西红柿绝对可以,他比较喜欢吃这个,糖拌西红柿酸酸的、甜甜的,半生不熟的,他喜欢。你要觉得这个玩艺不上档次,炸春卷。他喜欢吃面食,爱吃带馅的面食,并且喜欢煎炸,炸春卷这三者就全包括了。当然你不要说炸春卷,他听不懂,我把它包装为“Chinesepie”(中国派)。这一下就沟通了呀,你要觉得Chinesepie(中国派)不大过瘾,还有个更省事的,陕西的肉加馍。烧饼切开,把肉馅剁碎了,啪,一进去,Chinese汉堡。接下来他们吃的菜也比较简单,你给他吃炒土豆丝他一般都欢迎,他爱吃土豆,但是都是煎炸,没有炒。京酱肉丝、咕老肉、糖醋鱼、狮子头等等,这种酸酸的、甜甜的、粘粘的都可以。不过肉丝你要注意,最好弄大点,最好肉丝改肉片。因为外国人吃牛排长大,肉丝越细,刀功越好,他越生气,找不着,肉在哪里呀,肉在哪里,他抗议。那么外国人的习惯喜欢吃点饭后甜品。其实对付他甜品更容易,我一般给他们上烤白薯,我告知Chinese布丁。最后我还比较喜欢如果不上Chinese布丁就给他吃点元宵之类,把它炸了,不要煮,煮的太烫他不喜欢,他们不喜欢吃滚烫的东西,爱吃冰冷的东西,炸了的元宵给他。他没有吃过这个元宵,必研究,饼是怎么放进去的?没缝。吃文化,说白了,宴请外国人是吃文化,吃特色。第三个我们讲环境(Medium)。那么实际上宴请客人从高层次来讲,是讲一个档次,是讲一个环境。我们曾经前一段流行吃忆苦思甜家常菜其实也是类似的意思,我注意过谁去吃,大概是我这种年龄的人,四五十岁,盘腿坐在土炕上,背后挂着大豆高粱,“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吃着熬小鱼、贴饼子,其实忘了吃的东西,心里回想那往昔的时光,往往念及过去的小芳。忆苦思甜去了,所以它这是有个环境比较的问题,讲特色,讲环境。第四个M是讲什么呢?第四个M是讲音乐(Music),高档的宴请强调音乐伴宴。当然这个音乐你要注意了,比如有一个国家差异,你最好选择交往对象民族音乐,交往对象个人偏好的那种乐曲,而且应该若有若无,环境幽雅情况下的曼妙的音乐。不要给他奏进行曲,不要给他放迪厅音乐,那还不练倒立啊,音乐有讲话。最后要注意就是举止(Manner),宴请的时候的举止,吃饭那个举止。比如和客人吃饭的话,我们餐桌上讲几个忌讳,四个不准。第一让菜不夹菜,你可以让,尝尝,别去夹。你不知道他爱不爱吃,你又不是他肚子里的虫子,你夹了他就得吃啊,这是有强迫服务之嫌。刚才讲了关心有度,而且有的时候你要是筷子不干净就更麻烦了,有的同志这样处理一下再来,整死他,不卫生啊。你给他夹八筷子,不等于发他八口唾沫吗?所以让菜不夹菜。第二,祝酒不劝酒。你可以讲我们为了两国人民的友谊,我们为了两个单位的合作而干杯,他爱喝不喝,不要强迫服务,不好。第三,不当中整理服饰,别在人家面前拾掇自己。有的同志吃饭,系列化动作一气呵成,首先解裤腰带,然后拽下领带,接着卷袖子,土匪下山。最后一个禁忌,宴请时在外人面前吃东西不发出声音,特别在欧美、西方国家人的面前吃东西不发出声音。他们有个不大好的说法,说吃东西发出声音是猪的基本特征。国际交往是讲惯例,这惯例有时候你不讲就比较麻烦,所以我讲外事礼仪我是强调它的规范性、对象性、技巧性。
最后作为总结想跟各位讲一讲国际交往礼仪的一个基本原则,三A规则。第一个A,接受对方(Accept),所谓接受对方就是你跟别人打交道时,如果不是原则问题,不是什么国格人格、党纪、国法、大是大非的问题,一般性沟通要有这样一个理念,客人永远是正确的。客人没有错,不要寻衅滋事,找别人毛病。第二个A,重视对方(Appreciate),欣赏的重视,不是找人家毛病,要欣赏的重视。有人也重视,他找人家毛病,那天一个同志跟我讲了,说“金老师你挺精神但你有个问题,你背比较驼”。我说我没办法,我这出过车祸,我腰直不了”,“那你牙比较黄”,把我气坏了,我说“我又不咬你,关你甚事”,你不能让人家不高兴嘛。我们这里说的重视是欣赏,比如接过名片一定要看,为什么?欣赏。为什么客人来了要“坐,请坐,请上坐”,欣赏。为什么要使用尊称,欣赏。第三个意思是什么呢?赞美对方(Admire)。有一位著名的行为科学家,美国著名的学者乔治·枚奥先生说过“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发现别人的优点实际上就等于肯定自我”。那说明你宽容啊,说明你谦虚啊,说明你好学,他强调这个,所以我们在国际交往中,你再适当的情况下,要善于发现别人的所长。很高兴跟各位介绍了一下涉外礼仪,那我们讲到这里吧,谢谢各位,再见。
第二篇:涉外礼仪
涉外礼仪
北京开春之际,正值中国新一代领导人亮相国际舞台之时。继3月底刚从刚果共和国结束访问后,4月6日至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又将在博鳌论坛上迎来众多与会并来访的外国国家领导人和首脑。
“这对礼宾工作来讲,是件不得了的事。”76岁的鲁培新向本报记者说道。他曾是中国驻斯洛文尼亚首任大使、中国外交部前礼宾司代司长,见证了从周恩来总理以来的几代中国领导人的外交故事。
“外交工作无小事,涉外礼仪更是如此。”鲁培新说。国家领导人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的外交形象,一方面是领导人气质的自然流露;而另一方面,外交工作人员的悉心准备和服务也功不可没。这其中,以负责国家领导人的出访和外国领导人的来访为主要工作的外交部礼宾司,正是“功臣”当中的焦点。
国际惯例与东方特有魅力
不过,鲁培新和他的同事们并不敢以“功臣”自居。正当外界为习主席及其夫人彭丽媛在国际舞台上大方亮相齐声喝彩时,鲁培新表示,这一切功劳都要归于习主席和彭丽媛本人,礼宾司不敢居功。
和所有关注习主席首次出访的民众一样,已经退休的鲁培新是通过电视、报纸了解到这位新任国家主席的出访活动的。“从外交礼仪的角度看,习主席和彭丽媛举止都非常得体、适当,双方配合得也非常默契。”4月2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鲁培新首先兴致勃勃地讲述了他的观感。
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乘飞机到达出访国后,习近平与彭丽媛两人挽手走下舷梯,场面温馨。“习近平展现了一个落落大方的大国领导人气质。”鲁培新看到,习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回答学生提问时亲切自然;与机场里献花表示欢迎的非洲小女孩低头交流,平易近人。
“彭丽媛做的也很好,她的表现既符合国际标准,又有东方女性的特点。”鲁培新说。按照国际上的礼仪标准,“第一夫人”随同领导人在国外参加外事活动时,夫人通常要和领导人并行或者稍退后;跟外国领导人会见时,要先让领导人跟对方握手,然后才轮到夫人上前握手;检阅仪仗队时,夫人要站到人群中,不能和领导人站在一起;领导人致辞和发表演讲时,夫人也不能站在旁边,而要到台下就座聆听。
“第一夫人”因其女性特质,往往也有自己的外交使命。这包括参加文艺活动,访问幼儿园、慈善机构等地。3月23日,彭丽媛访问位于莫斯科的孤儿学校时,亲切地说:代表中国千千万万个母亲看望大家。这句话也让鲁培新感受到了暖意。
鲁培新也向本报记者介绍了领导人和夫人出访时着装的国际惯例。比如领导人多穿西装,夫人最好穿深色,正式场合要穿西装,晚宴等轻松场合则可以着旗袍或者唐装等。
“总归一句话,夫人的着装要尊重东道主的要求,适应场合需要以及当地习惯。”他说。
“打前站”探路着装信息
事实上,对领导人和夫人以穿戴什么样的服装亮相国际,礼宾司也做了不少幕后努力。
“在国家领导人出访活动正式开展之前,礼宾司一般会派出一个先遣组„打前站‟。”鲁培新介绍道。先遣组的工作内容包括:确定领导人的访问日程、考察访问地点、商议接待仪式、保障访问安全等。其中,对夫人即将出席的场合,先遣组也必须打探清楚:是什么场合?有哪些人参加?需要讲什么话?等等。待先遣组回国后,一般都要亲自去领导人家中进行口头汇报,“具体服装领导人自己准备,但我们一定要通气”。
“打前站”需要考察详细的信息内容。在这方面,外交部礼宾司并不是没有教训。1990年曾有一次到访印尼的活动,有关工作人员在和印尼方面商谈活动项目安排时,对方提出,对方领导人的欢迎宴会非常隆重,男士要穿“Blacktie”。这位工作人员误以为这是指深色西服扎深色领带,便同意了对方的安排。实际上,这是指晚礼服。
鲁培新表示,领导人出访国家的确定,是由外交部研究整体国际环境与国际形势后决定的。“每年年初,外交部会有一个关于领导人出访的初步计划,拟访问哪几个国家。这当中要考虑访问不同国家的频率?两国关系如何?两国间有哪些重大事情需要领导人会晤?从整个国际形势和国家战略来看需要去哪里出访?此外还要考虑有哪些主席或者总理必须参加的国际会议。”
在以往率队“打前站”时,每谈妥一个国家的访问日程和项目,鲁培新和同事就从当地使馆发回电报,请领导人定夺访问安排。如果有领导人认为不合适的访问内容,那么“前方”便可以立即取消。
“每一位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打前站‟的内容。”鲁培新介绍说,继任鲁培新的礼宾司司长和他说起过,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曾在出访前一天给他家里打电话,详细询问出访后参观的内容。
“时任总理的温家宝也曾专门跟礼宾司司长谈过,礼宾工作不能光懂礼宾,还要懂中国国情。温总理曾说,我们不是去游山玩水的,而是去工作的。一个项目是否适合参观,有没有必要参观,要懂中国国情。”鲁培新回忆道。
尊重当地风俗习惯
鲁培新还向本报记者讲述了他陪同杨尚昆主席出访时的一个故事。
杨尚昆1988年、81岁时就任中国国家主席。一次,在结束一项外事活动后,鲁培新送杨尚昆回到宾馆休息。杨尚昆叫住他,问道:你先等一下,刚才那场活动中,我有哪些礼仪方面的问题需要注意?我在谈话中有没有失礼的情况?如果有,你要坦率地跟我提出来,不要觉得我是主席,你是司长,不好意思说。
这段话令鲁培新深受感动,记忆深刻。
“在涉外交往中,入乡随俗、客随主便,是涉外礼仪的一项重要原则。”鲁培新说,中国历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这条原则,也得到了被访问国民众的称赞。
外交史上的一个经典案例来源于周总理。上世纪60年代初,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访问缅甸。周总理当时穿上了缅甸民族服装,戴上头巾,和当地民众一起互相泼水,庆祝泼水节。这段情景一直是中缅人民友谊的佳话。
其后的中国领导人也都非常重视出访礼仪。鲁培新表示,在出发之前,访问团会召开一个“全团大会”。以往,身为礼宾司代司长的鲁培新都要在会上强调,希望大家准时、守时、不拖拉。鲁培新记得,一次他发言后,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又强调了一番,并嘱咐大家,出访时不能给中国人丢脸。
“其实出访以后,我们在国外是比较踏实的。因为日程和行程安排都是确定好的,我们心里有数。”鲁培新说。而这一点,事实上又涉及另一个出访“注意事项”,即谈定的日程一般不临时更改,以免给主人造成困难。
外交无小事,礼宾无小事
有了领导人的以身作则,鲁培新和同事们的工作紧张却从容。不过,二十多年的礼宾工作里,鲁培新并不是没有出现过任何差错。
1990年12月,一位中央领导访问马来西亚,为了表示对我国明代友好使者、航海家郑和的敬意,日程中专门安排了领导人拜谒郑和庙。由于“打前站”的时间紧迫,鲁培新当时未能亲自去看看郑和庙,只好委托使馆派人前去查看。但由于工作繁忙,使馆也没有派人去。于是,全团人员后来被带到一个很大的佛庙,向“郑和”三鞠躬。就在这时,一位当地的华侨老者告诉鲁培新,这里根本不是郑和庙。鲁培新一听,顿时头上一阵冷汗。事后,他和马来西亚方面商量,重新补去了一次真正的郑和庙。
“细节决定成败。”多年后,鲁培新依然感慨,“这件事再次证明,外交无小事啊。”
细节虽然重要,但对礼宾工作而言,细致的同时更要避免繁琐。
“总体来讲,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多年里,我们一直在调研国外的礼仪,改革本国的礼宾过程,简化礼仪。”鲁培新说,“我的感觉是,接待外宾的整体效果要达到:隆重、热情友好,讲究实效、不繁琐。”最初,外国元首访华时,国家主席和总理都要去机场迎接,还要组织群众欢迎。如今,外国元首来华访问,一般由我国外交部负责该地区事务的副部长和驻来访国家的大使去机场迎接。“和国外鸣放礼炮相比,我们现在仪式基本在室内进行,已经不再鸣礼炮了。”他介绍说。
鲁培新仍然记得周总理曾经对礼宾工作提出的要求:礼宾要为政治服务,其中,礼宾是服务政治的手段;此外还有“礼宾革命”,要建立新中国自己的礼宾风格。他说,在改革的路上,他的同事们还会继续走下去。(
第三篇:浅谈涉外礼仪
涉外礼仪与外交语言——《浅谈涉外礼仪》 宋建华 旅游管理学院 会展经济与管理一班 2009221124
浅谈涉外礼仪
——宋建华 旅管院会展一班 2009221124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行为规范,涉外礼仪是人们在进行国际交往时的行为规范。仪表、体态、言谈举止反映一个人的内在素质、修养程度和精神面貌,是互相了解和交流的重要基础和依据。人们在对外场合的行为举止,不仅仅是个人行为,它会影响到本部门、本企业的形象,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影响到国家的形象与荣誉。
人际交往时最需注意的一方面就是礼仪,它是对礼节、仪式的统称,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自始至终的以一定的、约定俗称的程序的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性为。这就解释了为何外事礼仪中许多细节是从何而来,因何而定——因为它是约定俗成的、被人们广泛接受且采用的。学习涉外礼仪,就是要求我们具备一定的素质以适应国际交往大环境。懂得涉外礼仪可以使我们成为国际交往舞台上的一份子,不一定璀璨夺目,但却不会格格不入。
我们敬佩的周总理作为国家领导人,在我国建国初期时的外交工作上做出了很多值得人称赞的事情。同时周总理在外交上的理解与认识也是比较深刻和明了的。当时周总理对外交人员的要求是: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很符合当时的国际情形和我国的政治情形。由此看来,涉外礼仪的宗旨不是一沉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的进步以及国际情形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事实上,涉外礼仪对人的素质要求是很高的。简单总结为认真、严谨、细致、准确、及时、踏实。经过这学期公选课的学习以及对金正昆的演讲的总结学习,我认为外事礼仪通则总结的很精练,也很到位。具体理解如下。
1、个人形象(第一印象十分重要,包括仪容仪表,言谈举止,服装等)。
2.不卑不亢(要意识到自己代表自己的国家、民族、所在单位,言行应从容得体,堂堂正正。不应表现得畏惧自卑,低三下四,也不应表现得狂傲自大,目中无人)。
3.求同存异(各国礼仪习俗存在着差异,重要的是了解,而不是评判是非,鉴定优劣,握手礼通行各国)。
4.入乡随俗(要真正做到尊重交往对象,首先就必须尊重对方所独有的风俗习惯。当自己身为东道主时,通常讲究“主随客便”;而当自己充当客人时,则又讲究“客随主便”)。
5.信守约定(认真严格地遵守自己的所有承诺,说话务必算数,许诺一定兑现,约会必须要如约而至。在一切有关时间方面的正式约定之中,尤其需要恪守不怠)。
6.热情适度,内外有别(不仅待人要热情友好,更为重要的是要把握好待人热情友好的具体分寸。否则就会事与愿违,过犹不及,会使人厌烦或怀疑你别有用心。要分清内外,注意保密)。
7.谦虚适当(一方面反对一味地抬高自己,但也绝对没有必要妄自菲薄,自我贬低,自轻自贱,过度对人谦虚客套)。
8.尊重隐私(在对外交往中不要涉及收入支出,年龄,婚姻,健康,家庭住址,个人经历,信仰政见等)。
9.女士优先(在一切社交场合,尊重,照顾,体谅,关心,保护妇女)。
10.以右为尊(在并排站立,行走,就座,会见,会谈,宴会席次桌次,乘车,挂国旗等都应遵循这一原则)。
当今,随着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与日俱增,这为中西方的各种交流提供了机遇。然而,由于各国各民族的习俗不同,中西方人民在相互的接触与交往中,常常因不了解别国的民族风俗或国际通行礼仪致使不能得到充分的理解与交流。
因此,这学期的涉外礼仪一课填补了我们大部分人在涉外交往方面知识的欠缺。现在,涉外礼仪与外交语言——《浅谈涉外礼仪》 宋建华 旅游管理学院 会展经济与管理一班 2009221124 北京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北京在新的城市规划中将国际化都市列为新的发展定位。结合目前社会现状以及国际交流日益提高这一趋势,我们就要像迎接北京奥运会那时疯狂的全民学英语一样学习涉外礼仪。以便我们某事某刻能得心顺手的进行外事交流。
下面结合目前自身就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实际情况谈我对外事礼仪的认识。这已经是我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习的第三个年头了。就这个小环境来说,其国际化已经达到一定程度了。我校的外国留学生以及外籍教师人数很多。而且在学术教育方面我们学校也和诸多国外学府机构有着合作交往。因此,我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实践中会有很多机会接触到国际友人。起初由于对于外事礼仪的不了解,在进行外事活动以及与外国朋友的交流中会感到一点尴尬和不适,有时甚至会引起误会或是闹笑话。但经过不断的学习以及在实践活动中的观察,我逐渐了解了外事活动中一些需要注意的方面。比如就餐礼仪、名片礼仪、着装礼仪以及外国的宗教文化、饮食习惯等。但局限在于我对外事礼仪认知的零散与表面。这次公选课上肖老师的讲解让我对外事礼仪有了宏观以及微观上的认识。在宏观方面的原则以及微观各个方面及各个国家不同的文化了解。
总之,涉外礼仪是我们学习中的一门选修课,但却是人生中的一门必修课。
第四篇:涉外礼仪
入乡随俗
摘要:入乡随俗的意思;
入乡随俗的原因;
入乡随俗的列子和各国要注意的特点
关键词:原因 风俗习惯 尊重交往对象 各国禁忌
从字面上来看“入乡随俗”,作为成语它的含义是到一个地方,就顺从当地的习俗。“入乡随俗”同时也作为涉外礼仪的通则之一。它的主要含义是:在涉外交往之中,要真正的做到尊重交往对象,首先就必须尊重对方所独有的风俗习惯。在前往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工作、学习、参观、访问、旅游的时候,尤其要对当地所特有的风俗习惯,加以认真的了解和尊重。做不到这一点,对于交往对象的尊重、友善和敬意,就好似敷衍了事,无从谈起。在涉外交往中,要真正做到尊重交往对象,就必须了解和尊重对方所独有的风俗习惯。这就要求,首先必须充分地了解与交往对象相关的习俗,即在衣食住行、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所特有的讲究与禁忌。其次必须充分尊重交往对象所特有的种种习俗,既不能少见多怪,妄加非议,也不能以我为尊,我行我素。
那么为什么要入乡随俗呢?大多数的理由不外乎一下几点:
原因之一,是国为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的具体进程中,形成各自的宗教、语言、文化、风俗和习惯,并且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十里不同风,百里不俗”的局面,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是世间任何人都难以强求统一的。
原因之二,是因为在涉外交往中注意尊重外国友人所特有的习俗,容易增进中外双方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有助于更好地、恰如其分地向外国友人表达我方的亲善友好之意。
在涉外礼仪中应该“入国问禁,入乡随俗”。“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各国风俗习惯的不同,人们在商务交往中所要遵循的原则也不尽相同。随着国际交往的频繁和普遍,要求商务人士了解并得体运用国际商务礼仪,这样才能友好、真诚地进行交流、沟通和合作。充分了解与交往对象相关的习俗,本是“知己知彼”的应有之义。如果连这一点都办不到,“入乡随俗”就根本无从谈起。
以下是几个国家的特点,在涉外礼仪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有:
1、美国:幽默随和 亲切友好
美国人以大而化之的自由风格闻名天下,而在竞争激烈的生意场上,必要的商务礼仪一样必不可少。美国商人喜欢表现自己的“不正式”、“随和”、与“幽默感”。能经常说几句笑话的人往往易为对方接受。
美国商界流行早餐与午餐约会谈判。当你答应参加对方举办的宴会时,一定要准时赴宴,如果因特殊情况不能准时赴约,一定要打电话通知主人,并说明理由,或者告诉主人什么时间可以去。
多数美国人不爱用先生、夫人、小姐、女士之类的称呼,认为那样做太郑重其事了。他们容许别人直接叫自己的名字,并视为这是亲切友好的表示。美国人很少用正式的头衔来称呼别人。
由于美国犹太人甚多,故应注意当地的犹太人节日。圣诞节与复活节前后两周不宜往访。除6至8月多去度假外,其余时间宜往访。
2、英国:生性保守 办事规矩
英国保留着岛国的民族特性,比较保守,对新事物总是裹足不前,生性比较害羞,给人一种高傲和难以接近的印象。英国的商人则会在开始时保持一段距离,然后才慢慢接近。
英国人珍惜自己的职业,安于自己的岗位,在自己选择的职业中精益求精,对自己的职业感到自豪。英国人做生意,首先从建立信用着手,然后考虑到要“有助”于人。所以当交涉中某些事项未能遂愿时,千万不能强人所难,这在英国的商界是行不通的。遇到这种情况时,就得另想办法,或等待下一次机会,诉之感情的做法是万万行不通的。此外,与英国人做生意,凡事都有一定的程序,不能操之过急。
凡事都要规规矩矩,不守约束在英国办事是难以顺利进行的。
3、日本:含蓄婉转 耐心十足
日本人办事显得慢条斯理,对自己的感情常加以掩饰,不易流露,在与日本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耐性是非常重要的。
“爱面子”是日本人的共性。它是一个人荣誉的记录,又是自信的源泉,面子会强烈地影响日本人的一切,一句有伤面子的言语,一个有碍荣誉的动作,都会使事情陷入僵局,“面子”是日本人最重视的东西。
日本企业对谈判的时间概念有独特的理解,他们似乎把会晤和交谈以谋求共识所用的时间看作是一种无限资源。讨论问题时总喜欢作做时间的思考,尤其是在回答对方提问或要求时似乎有一种惊人的耐久力,甚至在较长时间处于沉默思考之中。把谈判的时间拖延得足够长,容易使对方变得急躁。
4、德国:严肃认真 一丝不苟
对工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是德国人的一大特点。他们在社交场合举止庄重,讲究风度。与德国人相处,你几乎看不到他们皱眉头等漫不经心的动作,因为这些举动在他们看来是对客人的不尊重,是缺乏教养的表现。他们十分注重生意,通常是基于看到了生意的好处才准备谈判的。在他们看来,没有必要在谈生意之前就培养亲密的个人关系,友好的关系通常是在双方谈生意期间建立起来的。
德国人一般不会约在晚上与客人见面,因为在他们看来晚上是和家人团聚的时间。圣诞节与复活节前后两周勿上门拜访,慕尼黑及科隆嘉年华会举行期间也应避免上门拜访。在德国,人们忌讳“13”,要是13日碰巧又是个星期五,人们会特别小心谨慎。
5、法国:浪漫热情 保守正式
法国人爽朗、热情、幽默、喜欢交谈,特别爱好音乐、舞蹈。
法国烹饪誉满全球,法国人个个都是美食家。就餐是法国人的一大快事,尤其喜欢晚宴的气氛。到了招待的时候,主人的用心是无微不至的。法国商人保守而正式,尤其是在一些小城市。比如里昂等,你得表现得格外正式。为了确保日程的适宜,事先预约总是十分必要的。商务活动宜穿保守式西装,而握手是开始或结束商务谈判的必要,伴以向对方传达适度的问候,多握几次更好。但不要询问对方的家事,“商业机密”就更为敏感。
法国人喜爱花,生活中也离不开花,特别是探亲访友、应约赴会时,总要带上一束美丽的鲜花,人们在拜访或参加晚宴的前夕,总是会送鲜花给主人。
这样的列子还有很多,与阿拉伯人打交道时,就必须对其忌食猪肉、忌酒、忌用左手与人接触、忌送雕塑玩偶以及对方在“斋月”期间禁止饮食的习俗,统统都认认真真的表示尊重,否则就可能会冒犯对方。
对外国友人所特有的习俗,总之是既要了解,更要尊重。没有了解,就无所谓尊重。了解的目的,则是为了更好地尊重。尊重,从来都是建立于了解基础之上的。
所以入乡随俗是在涉外交往中很重要的一点,做好这一点你就能赢得交往对象的尊重。
第五篇:涉外礼仪教案
涉外礼仪教案
教学目标:掌握涉外礼仪的厚则.教学重点:能够运用礼宾次序的礼仪从事涉外活动.教学难点:养成重视涉外礼仪、宗教礼仪及节日礼仪的态度。教学方法:讲授法、情景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教 具:多媒体 课 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智慧之光
头衔愈大,礼仪愈繁。
——丁尼生
所谓以礼待人,即用你喜欢别人对待你的方式对待别人。
——查理德菲尔
涉外礼仪活动从根本上说,体现着本国的对外的政策性。在对外活动中,应自觉遵守外事纪律,时刻记得维护本国尊严,又尊重他国尊严,友善对特外事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同样,在交际活动中,还应尊重宾客的宗教信仰,逢年过节应遵守节目礼仪。
二、讲授新课
(一)、涉外礼仪的原则
随着我国嫂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进人周内的外籍人士越来越多,走出国门经商、学习、旅游的日人也日渐增多。因此,涉外礼仪也越发引起人们的羌注,现介绍在涉外活动中应当遵守的原则。
1、个人形象原则
在国际交往中人们应对个人形象倍加关注,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仪容——调常要求男子不蓄须,不使鼻毛、耳毛外露,不留长发;女子不剃光头,不宜妆容过浓;任何人不宜刺字、纹身。(2)表情——最适当的表情应当是亲切、热情、友好、自然.表情过度夸张或过于沉重,抑或无任何表情都是不应该的。
(3)举止——在涉外交往中,每个人都要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举止,如不要当众擦鼻涕、挖耳孔、剔牙齿,就座后不要高跷“二郎腿”或脚尖、鞋底直对他人抖动不止,要做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4)服饰——一个人在服饰上的选择,不仅体现其自身的品位.也充分反映其个人的修养。如一名男子身着西服套装,上衣左袖口上的商标必须拆掉,否则就会使人感到他缺乏教养,品位不高。
(5)谈吐——在与外斟朋友交谈时,要自觉地端低音量,要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切勿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要给对方留有充分的发表意见的机会。
2、不卑不亢原则
不卑不亢原则是涉外礼仪的一项基本原则。每一个人都必须意识到,自己在外国人眼里是代表着国家,代表着民族,代表着其所在的单位。因此,其言行应当从容得体,堂堂正正,即不畏惧自卑,而要以自尊、自重、自爱和自信为基础,表现得坦诚乐观,豁达开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也不应高傲自大、盛气凌人,孤芳自赏,目空一切。
3、求同存异原则
世界各国的礼仪与风俗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性,重要的是要了解这些差异,要遵守“求同存异”原则。“求同”就是要遵守礼仪的“共性”;“存异”则是不可忽略礼仪的“个性”。比如,世界各国人们往往行使不同的见面礼节,泰国人的合十礼,中国人的拱手礼,阿托伯人的按胸礼,欧美人的吻面礼、吻手礼和拥抱礼等。他们各有讲究,都属于礼仪的“个性”。弓此同时,握手作为见面礼节,则可以说是通行于世界各国,与任何国家的人士打交道,以握手这一“共性”礼仪作为见面礼节都是适用的。
4、入乡随俗原则
它主要是指在前往其他国家或地区工作、学习、参观、访问、旅游的时候,要对当地所特有的风俗习惯,加以认真地r解和尊重。比如,准备前往德国参观访问,就应当事前了解德国人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所特有的讲究与禁忌。这样,在与德国人交往中就会胸有成竹,表现自如。至少也不大容易惹麻烦,或者出洋相。
5、信守约定原则
在一切国际交往中,许诺必须谨慎,一定要深思熟虑,量力而行,切勿草率行事。对于已经作出的约定,务必认真遵守,承诺一经作出.必须兑现,唯有如此,才会赢得对方的信任。不能守约,要主动说明原委,并要向对方致以歉意,必要时应主动承担给对方造成的物质损失。
6、热情适度原则
在与外围人打交道时,不仅要热情友好而且要把握好具体分寸,否则会事与愿违,过犹不及。具体而言,对外国友人关心要适度,同人保持的距离要适度,相处之际,举止要有度,不能随便采用某些表示热情的动作。
7、谦虚适当原则
中国人大都自谦、自贬,很少自我肯定。在对外交往中,要敢于肯定自己,切勿随便否定自己,如遇到外围人赞扬自已的相貌、衣饰、手艺时,一定要落落大方道上一声“谢谢”;在涉外交往中需作自我介绍时,或推荐自己的工作、学习、服务、产品、技术和特长时.要敢于实话实说,不敢肯定白己,往往会坐失良机。
8、尊重隐私原则
在国际交往中,普遍讲究尊重个人隐私。收入支出、年龄大小、恋爱婚姻、身体健康、家庭住址、个人经历等均被视为个人隐私。
(二)、礼宾次序
礼宾次序,是指在国际交往中对出席活动的国家、团体、各国人士的位次,按某些规则和惯例进行排列的先后次序,它不仅代表东道主对各国宾客的礼遇,也体现出各国在国际集会上享有主权平等的地位。礼宾次序安排不符合国际惯例或有失妥当,会引起不必要的争执或交涉,甚至有损国家形象,影响国家间的关系。因此,在涉外活动中,对礼宾次序的安排应给予高度重视,具体有以下几种国际交往中常用的礼宾次序排列方法可供参考。
1、按宾客身份与职务高低排列
在外事活动中,一般按照宾客的身份与职务的高低顺序柬排定礼宾次序。例如,按国家元首、副元首、政府总理(首相)、副总理(副首相)、部长、副部长等顺序排列。在部长级人员中,按国际惯例,外交部长应列首位。由于各个国家闺体、政体的不同,所设立的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职务高低也不尽一致,在排定礼宾次序时,应根据各国的规定,按相当的级别和官衔进行排序。但总的来说,在通常的国际交往中,要以各国提供的正式名单或正式通知作为确定职务的依据,并据此高低顺序排定礼宾次序。
2、按参加国国名字母顺序排列
在国际会议、体育比赛等多边活动中,礼宾次序一般按参加国国名的英文宁母顺序排列,少数情况下也可按其他语种的字母顺序排列。国际会议上公布与会者名单、安排座位、悬挂与会国国旗等,也多按各国国名的英文字母顺序排列。在国际体育比赛中,体育代表团名称的排列、开幕式出场的顺序,也都按国名字母顺序排列(东道国一般排在最后)。
3、按通知代表团组成的日期先后排列
在一些多边外事活动中,接通知代表团组成的日期先后排定礼宾次序,也是经常采用的方法之一。东道国对同等身份的外国代表团,按派遣国通知代表团组成的日期排列,按派遣国决定应邀派遣代表团参加该活动的答复时间先后排列,或按代表团抵达活动地点的时间先后排列都是可取的。但无论采取何种排列方式,东道国在致各国的邀请书中都应明确注明。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情况往往比较复杂,必要时礼宾次序的排定可以不拘泥于以上任何一种方法,考虑到其他因索而几种方法交艾使用也是可取的。
1995年3月,丹麦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社会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出席会议的有近百住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3月11日,与会的各国元首与政府首脑合影。照常规,应该按礼宾次序名单安排好每位元首、政府首脑所站的位置。首先,这个名单怎么排?究竞根据什么原则排列?哪住元首、政府首脑排在最前?哪位元 首、政府首脑排在最后?这项工作实际上很难做。丹麦和联合国的礼宾官员只好把丹麦首脑(东道国主人)、联合国秘书长、法国总统以及中国主席、德国总理等安排在第一排,而对其他国家领导人,就任其自便了。
想一想:礼宾官员的安排的次序是否正确?他们为什幺这样排列?(三)、部分国家的礼仪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地球作为一个大家庭,其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其独特的礼仪风俗习惯。“进门见礼,出门问忌”在日益密切的国际交往中就显得尤为重要。1.日本
在日常生活中,日本人谦虚礼让,彬彬有礼,常常互致问候,脱帽鞠躬表示诚意。在国际交往中,日本人也行握手礼,尤其是在年轻人以及与敢美人接触较多的人士中间,见面握手的习惯已开始形成。
按照日本人的风俗,饮酒是重要的礼仪。主人为客人斟酒,客人应右手持杯,左手托杯底,一般不得谢绝主人的第一次敬酒。客人在主人为其斟酒后,要马上接过酒瓶给主人斟酒,相互斟酒才能表示主客之间的平等与友谊。斟茶时,日本人的习惯是斟至八成满,以表示对客人的最大礼遇。
在正式场合,日本人一般着礼服。男子大多穿成套的探色西服,女子则穿和服。和服是口本人最喜爱的民族服装。
在日本招呼侍者时,只需把手臂向上伸,手掌朝下,并摆动手指。谈判时,日本人有用拇指和食指圈成“O”字形的手势的习惯,对方若点头同意,日本人就会认为将获得一笔现金。
日本人大多信奉神、道教和佛教,他们不喜欢紫色,忌讳绿色。日本人忌讳荷花,认为荷花是丧花。日本人喜欢的图案是松、竹、梅、鸭子、乌龟等。在探望病人时,忌用山茶花及淡黄色、白色的花。日本人也不愿接受有菊花或菊花图案的物品或礼物,因为菊花是皇室家族的标志。此外,日本人还忌讳三人一起合影,因为他们认为被左右两人夹在中问是不幸的预兆。
日本人不喜欢偶数,对奇数颇响好感,忌数字4和9.忌梳子。
日本人接待客人不是在办公室,而是在会议室或接待室,因为轻易领人进人办公机要部门是不合适的行为。日本不流行宴会,商界人士没有携带夫人出席宴会的习惯。此外,日本人也没有互相敬炯的甘惯。2.新加坡
新加坡人举止文明,尊莺他人。在宇十交场合,华人见面打招呼时,通常面带微笑,鞠躬60°,拱手作揖;印度人见而时,合起双手放在胸前,微微闭耳,表示虔诚安洋;马来人相遇,先是用双手互相接触,然后指向各自的胸前,表示衷心的问候;新加坡人年轻代见面时多采用西方的握手礼。
新加坡人接待客人一般是请客人吃午饭或晚饭。马来人用餐一般用手抓取食物,他们在用餐前有洗手的习惯,进餐时必须使用右手。与新加坡的印度人或马来人吃饭时,沣意不要使用左手。到新加坡人家里吃饭,可以带一束鲜花或一盒巧克力作为礼物。谈话时,应避免淡论政治和宗教等话题。饮茶是新加坡当地人的普遍爱好,客人来时,他们常以茶水招待。
由于新加坡居民中华侨居多,所以人们对红、绿、蓝色很是喜欢,但视紫色、黑色为不吉利的颜色,更是将黑、自、黄色视为禁忌色。在标志上,新加坡人忌讳使用宗教词句和象征性的标志,在商业上反对使用如来佛的形态和侧面像。新加坡人喜欢红双喜、大象、蝙蝠等图案,忌讳4、7、8、13、37和69等数字。新加坡人忌讳说“恭喜发财”,他们认为“发财”两字有“横财”(不义之财)之意。在新加坡,不可触摸他人头部,尤其不要摸小孩的头。在公共场合不要与人拥抱、亲吻。新加坡对留长发的男性管制相当严格,留着长发,穿着牛仔装,脚穿拖鞋的男士,可能会被禁止入境。此外,法律规定,公共场合不准吸娴,违者罚款。3.泰国
泰国人待人接物时,有许多约定俗成的规矩。朋友相见,双手合十,互致问候。行合十礼时,双手举得越高,表示尊重程度越高。晚辈向长辈行礼时,双手合十举过前额,长辈回合十礼时,双手则不必高过前胸。泰国人在特定场合行跪拜礼。平民、高官在拜见国王和国王近亲时行跪拜礼,国王拜见高僧时也行此礼。在泰国人看来,把东西扔给他人是不礼貌的行为。从坐着的人面前走过时.也应略微躬身,以示礼貌。
泰国人非常重视头部,认为头颅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部位。用手触摸头部,被泰国人视为极大的侮辱。如果用手打小孩的头,泰国人认为小孩一定会生病。睡觉时,忌讳头朝西,因为日落西方象征死亡,泰国人死后将头部朝西停放。
在泰国社会,男女仍然遵守授受不亲的戒律,男女不宜过于亲近。在泰国,众目睽睽之下与人争执,并表现得咄咄逼人被视为是最可耻的行为。由于左于被以为是不洁净的,所以在泰国交换名片、接受物品,都必须使用右手。
泰国人喜欢数字9,它有“向上”“兴旺”等含义;喜爱蓝色;喜爱荷花。4.沙特阿拉伯
沙特阿拉伯人见面先互相问候,然后施握手礼。有的沙特阿拉伯人喜欢伸出左手放在你的右肩膀上,然后吻你的双颊,这是一种吻礼。
沙特阿拉侗人喜欢用咖啡敬客,客人接过咖啡后展好一饮而尽,以表示对沙特阿拉伯民族传统习惯的尊重。穆斯林每天要祈祷五次,每到祈祷时间,一切工作停止,大家一齐跪F,朝麦加方向朝拜。沙特阿拉伯人喜欢蓝色(象征希望)和绿色(生命之色),并认为这两种颜色是幸福和吉祥的色彩。在饮食上,沙特阿拉伯人讲究菜肴色彩悦目,在口味上喜欢甜、香、油腻,喜食牛羊肉等。受邀到阿拉们人家里吃饭,应尽量多食,因为吃得越多就越能表示对主人款待的赞赏。
沙特阿拉伯人讨厌使用左手,忌讳用左手递送东西或食物。
沙特阿拉伯人严禁偶像崇拜,不允许商店橱窗中摆有模特或待出售的洋娃娃等人形玩具。此外,携带人物雕塑等偶像进入公共场所也不被允许。沙特阿拉伯人还忌讳照相,尤其是对未经他们许可而进行偷拍的行为更尾反感。沙特阿拉们人对男女间的接触十分忌讳。在阿拉伯世界,女性用房和男性用房严格区分,男性不准随便进人女性房间,女人一般也不准在陌生人面前露面。男人间,即使是至亲好友阃聊天,也绝不可提及对方妻子,否则会被认为存心不良。
沙特阿拉伯对饮酒、吸烟也有严格的规定,违规者要受到严刑制裁。沙特阿拉伯人禁食猪肉及一切外形丑陋和不洁之物,如甲鱼、螃蟹等。5.英国
英国人第一次见面时,一般都以握手为礼。英国人待人彬彬有礼,讲话十分客气,谦辞、敬辞不离口,因此对英国人讲话也要客气,不论是对服务员还是司机,都要以礼相待,请英国人办事时,说话要委婉,切忌使用命令的口吻。
在英国,“女士优先”的社会风气浓厚。人们习惯在演说或其他场合伸出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手掌向外,构成v形手势,借以表示胜利。此外还要特别注意,英国当地所有车辆均沿马路左侧行驶。
英国人有些礼仪禁忌需要特别注意,如他们从不从梯子下走过。从不在屋里撑伞,从不把鞋子放在桌子上等。英国人认为13和星期五是不吉利的数字和目期,尤其对13日与星期五相遇更加忌讳,适逢这个时候,许多人宁愿待在家里也不愿出门。此外,英目人也忌讳四人交叉式握手以及点烟连点三人。6.德国
德国人对工作一丝不苟,在社交场台也举止庄重,讲究风度。与德国人相处时,几乎看不到他们有皱眉等漫不经心的动作,因为他们将这些动作视为对客人的不尊重,是缺乏友情和教养的表现。
德国人比较注重礼节形式。在社交场合与客人见面时,一般行握手礼。国人与熟人、朋友和亲人相见时,一般行拥抱礼。
德国50%的人口信奉基督教,45%的人口信奉天主教,另有少数人口信奉东正教和犹太教,他们极度厌恶13和星期五。
德国人对黑色、灰色比较喜欢。在所有花卉中,德国人对矢车菊最为推崇,并且选定其为国花。向德国人赠送礼品时,不宜选择刀、剑、剪、餐刀和餐叉,此外,以褐色、白色、黑色的包装纸和彩带包装、捆扎礼品,也是不允许的。
在德国,星期天商店一律停业休息,在这一天逛街,自然难有收获。7.法国
法国人见面时一般以握手为礼。男女之间、女子之间见面时,常常亲面颊或贴面为礼。法国人衣着讲究,尤其是妇女,早、午、晚的服饰都要有变化,称得上为世界上最爱打扮的人。和法国人约会必须事先约定时间,准时赴约是有礼貌的表现,但不应提前,此外,附送鲜花给法国人也是不错的选择。法国人在公共场所不能有懒散动作,不能大声喧哗。
作为世界三大烹饪王国之一,法国十分讲究饮食,在西餐中,也以法国菜最为讲究。法国人爱吃面食,爱吃牛肉、猪肉、鸡肉、鱼子酱、鹅肝等。法国人用餐时,两手可以置于餐桌上,但不许将两肘支于桌上。放刀叉时,他们习惯于将其一半放在碟子上,一半放在餐桌上。
法国人不吃肥肉、宠物、鹅肝脏之外的动物内脏、无鳞鱼和带刺骨的鱼等。法国人忌讳黄色花卉,他们认为那是不忠诚的表现。法国人大多喜爱蓝色、白色与红色,主要忌讳黄色与墨绿色。法国人忌讳的数字是l3,忌讳的日期是星期五,忌讳的图案是黑桃和仙鹤。
在人际交往中,法国人对礼物十分看重,且特别讲究,因此通常宜选取具有艺术品位和纪念意义的物品送予法国人,而不宜以刀、剑、剪、餐具或是带有明显广告标志的物品作为礼物。男士不宜送香水或化妆品给恋人、亲属之外的女人,因为这些物品在法国人看来象征着过分亲热或是图谋不轨。在接受礼品时如不当着送礼者的面打开包装,在法国人看来也是一种无礼的表现。8.俄罗斯
俄罗斯人多有修养、讲礼貌,与人见面总是先问好,再握手致意,而且称呼对方的名字和父名。朋友之问行拥抱礼,亲面颊。
俄罗斯人外出时,总是衣冠楚楚,绝不像有些人把外衣搭在肩上或系在身上。
他们时间观念很强,总是准时赴约。
俄罗斯人豪爽大方,如果说他们小气是对他们最大的侮辱。
与俄罗斯人交往时,忌问女子的年龄。如果某女子自己说出了年龄,可以说些“您仍显得很年轻”一类的赞扬话。初次见面时:不要问东问西,也不要主动向对方谈论自己的情况,对陌生人过多谈及自己,对方反而会起疑心,以致不愿再进一步接触。9.美国
美国人性格开朗,举止大方,乐于交际。第一次见面不一定行握手礼,有时只是笑一笑,说一声“Hi”或“Hello”就算行礼了。
美国人喜爱白色,认为白色是纯洁的象征;偏爱黄色,认为黄色中和谐的象征;喜欢蓝色和红色,认为它们是吉祥如意的象征。美国人喜欢白猫,认为白猫呵以给人带来运气。此外,美国人喜食少盐的食物.喜欢喝可口可乐、啤酒、冰水、矿泉水、威士忌、白兰地等。
美国人对握手时目视其他地方很反感,认为这是傲慢和不礼貌的表现。忌讳向妇女赠送香水、衣物和化妆用品。美国妇女因有化妆的习惯,所以不喜欢服务人员送香巾擦脸。美国人忌讳别人冲他伸舌头,认为这是污辱人的动作;忌讳问个人收入和财产情况;忌讳问妇女婚否、年龄以及服饰价格等私事;忌讳黑色,认为黑色是肃穆的象征,是丧葬专用的色彩;讨厌蝙蝠,认为它是吸血鬼和凶神的象征;忌讳数字
13、星期五等。
三、小结
四、作业
活动主题:接待部分国家外宾的礼仪演练。活动场地:室内。
人员要求:不限。
材料准备:各国服饰。
活动目标:彼此深度认识,建立学习团体。
活动流程:
(1)准备各国服饰,布置接待场景。
(2)学生分别扮演接待人员和来自各国的旅游者,模仿接待中极易出现的触碰禁忌事件,一边演示,一边解释。
第一组:日本、韩国、泰国、澳大利亚。
第二组: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
第三组:美国、加拿大。(3)对容易出错的地方重复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