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3号文库
关于事业单位管理与财务改革的文献综述
编辑:平静如水 识别码:12-848873 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2-26 16:54:23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关于事业单位管理与财务改革的文献综述

关于事业单位管理与财务改革的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度的不断深入,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也已进入新的阶段,对农业科技的需求不断加大。农业科研单位作为农业科研生命的承载者,在农业产业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农业科研单位应不失时机地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不断提升农业整体效益和国际竞争力,使我国由农业大国转变为农业强国。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原有体制无法适应新的情况需要,必须与时俱进地进行不同程度的内部劳动科研、人事管理、财务改革,包括组织优化 机制创新等,特别是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本文就其中事业单位的科研、人事管理以及财务存在问题这三方面对已有问题进行综述,旨在能为事业单位的改革提供一些创新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财务改革科研管理

正文:

(一)202_年赵曙明教授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一书中阑述了人力资源由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并围绕人力资源与企业效益这一人力资源重点问题,对人力资源管理效益的概念,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效益关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赵老师把人力资源管理分为宏观人力资源管理与微观人力资源管理两方面。其中微观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对企事业单位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他指出所谓人力资源利用就是,通过人力资源的计划、激励、绩效评估、沟通与核算等环节,使人力资源的到充分的利用,避免其浪费和摩擦,并且从中形成健康向上的竞争氛围与企业文化。

(二)魏成龙老师在202_年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一书中指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当代我国社会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书中全面阐释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原理、理论和方法。介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力图在“公共”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在吸收借鉴国外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之精华的同时结合中国的实际进行研究和创新,在国际化的基础上实现本土化。同时,注重把规范性与经验性、学术性与应用性、科学性与实践性有机统一起来,优化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研究和教学,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者提供科学、可靠和有用的知识。

由以上思想证实我国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由传统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需要放在对于人力资源的计划、沟通、激励中,同时为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我们需要不断借鉴国外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并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适合我国发展的人力资源发展理论。

(三)我国学者张洁在对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上于202_年《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中指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的客观环境与目标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事业单位服务社会。多形式、多层次、多元化方向发展,客观上要求事业单位挖掘自身潜力,开源节流。同时我国学者张洁老师指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应向,财务管理规范化和法制化不断发展,建立科学规范的经营服务型的财务管理体制,加快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改革进程。

(四)我国学者李建发,他在202_年的《事业财会》中指出我国事业单位随着社会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改革相对落后。在我国新的发展形式下,事业单位财务活动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深化事业单位财务改革势在必行。同时李老师还指出现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和对外交流的需要,不能完全适应事业单位改革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需要,主要表现在:(1)会计制度滞后;(2)会计体系的国际化程度低;(3)会计科目的设置未体现公正、公平的原则;(4)事业支出与年终报表不统一;(5)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不规范。

(五)《经济与科技》期刊在202_年365期中的“浅析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改革”文章中不但指出了我国事业单位的特点、缺陷,并且提出相关改革意见。文章中指出我国事业单位财政特点。首先,不以盈利为目的;其次,由中央或地方的财政部门和其他提供者为事业单位提供资金;第三,事业单位不具有企业会计意义上的所有者权益,出售,转让,赎买或清算等问题一般不存在。同时提出改革应集中财务管理机制和提高财务人员素质上。

(六)冯丽在《对深化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再思考》一书中指出我国事业单位现存的问题主要有①职能交叉重复,机构个数太多,单个规模很小;②是单位性质模糊,定位不清,“两头占”、依赖思想严重;③冗员多,结构不合理,人员出路不畅;④年老多病人员多,负担越来越重;⑤国有经营性资产占用相差悬殊,单位之间苦乐不均等他指出理性分析、正视事业单位现有矛盾和问题,这是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前提,针对以上存在问题书中提出改革事业单位财政管理缺陷的措施有①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公共财政制度导向功能;②坚持科学管理,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③立足未雨绸缪,推进医疗和养老保险社会统筹。通过以上学者对于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思想的认识,我们在进行事业单位改革前首先需要明确事业单位财务特点。其次明确我国事业单位财务存在缺陷主要集中在,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财务管理不健全等。

(七)我国学者张守春在关于事业单位科研管理上于202_年《人力资源管理工具》一书中提出目前国家对科研的宏观调控还在继续进行,在支持上向扶优扶强发展,项目越来越向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科研院所集中。因此,各事业单位需要加大对科研结构的调整力度,支持新科学发展,同时科研结构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必须用系统科学的原理做为基本原则。为使学科设置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的科技需求,应继续加大调整结构力度,拓展研究领域,形成一批新成果,提升知名度。事业单位需要建立信息网络,快速准确地捕捉有关信息,及时为科研人员提供争取科研项目的有关信息,认真研究省市出台的科研支撑计划申报指南,同时建立稳定的科研经费投入机制,为科研基础设施能得到更新,先进的仪器能够用上提供稳定的经济基础。

结语:

了解以上我国学者对于我国事业单位科研、人力资源、以及财务方面的分析,对于未来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方向主要是需要把握好时代发展方向,采用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再从我国实际出发,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以人为本,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过程中各种利益关系,尤其要充分认识到深化行政单位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的迫切性和加速推进中国现行事业单位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极其广泛深刻的社会影响。

第二篇:事业单位改革与管理

事业单位改革与管理

1963年7月22日《国务院关于编制管理的暂行办法》草案,将事业单位界定为:‘为国家创造和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社会福利,满足人民文化教育、卫生等需要,其经费由国家事业费开支的单位。

1965年5月4日国家编制委员会制定的《关于划分国家机关,事业、企业编制界限的意见》(草案)则规定;凡是直接从事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文化生活等服务活动产生的价值不能用货币表现,属于全民所有制单位单位,列为国家事业单位编制。

1998年国务院发布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首次从法律上将事业单位定义为: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或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什么叫事业单位?

综合有关文件,我们可以将事业单位定义为:事业单位是在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之外,不以营利为目的,由各级政府依法成立的,从事政府所交付的教育、科学、文化、体育、卫生等社会公益事业活动,且资金补偿主要由政府负责的组织。

事业单位具备的三个条件;

1、由各级政府设立的。

2、承担政府交付的具体任务,3、资金主要由政府供给。

事业单位的特点

1提供公共服务

2承担某些政府职能

3属于非权力机构。

4员工多数是专业技术人员

1、提供公共服务

实际上事业单位就是提供事业产品的单位。提供事业产品是事业单位产生和存在的基本条件。事业产品包括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与私人产品想对称的、由政府部门提供而满足公共需要的产品。(事业与行政的区别)与政府行政机关提供的公共产品不同的是,事业单位提供的公共产品基本是从事具体事务、寓于服务之中的产物,而政府行政机关提供的公共产品更多的是寓于行政管理之中,它们是有效行使国家权力的产物。

2、承担某些政府职能

事业单位的事业多是政府职能的延伸和具体化。政府在实施行政管理中有许多具休事务往往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办理。专门为政府办理具体事务的机构就是通常反称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与行政机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行政机关的派生机构,它的事业范围是由行政机关确定的,它的工作好坏直接影响着政府职能的执行和落实。

3、属于非权力机构。

事业单位虽然承担政府职能所派生出来的具体事务,但它却与行政机关不同,不具有公共行政权力。不能对某一领域的事务实施行政管理,同类事业单位之间也不构成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事业单位对行政区划内的其它单位或个人也不拥有任何带来管理成份的职能,它只是利用专业知识和专门技术向全社会或某一域内提供某项服务,专业性服务是事业单位的社会职能。

4、员工多数是专业技术人员

大部分事业单位的职工构成都是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要成份的,业务骨干基本上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学者,他们往往不适合承担管理者的角色。

第三节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一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内涵。

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主要是指国家对事业单位进行管理的制度和机制,而不是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机构和机制。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是为了有效地对事业单位进行管理,使之更好地提供事业产品即必需的公共服务,保障和发展公共利益,国家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等而行成的一整套有关政府对事业单位进行管理的各种制度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二我国传统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

1事业单位本身存在的弊端

(1)事业单位经费支出大,人头费比例高,使国家财

政负担十分沉重。

(2)官僚作风严重,内部机制不活,与经济建设结合不紧密,社会效益不高。

2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

现阶段事业管理体制存原主要弊端有:(1)投资主体主要是国家;(2)布局结构不合理:(3)主要由政府管制,管理手段不适应。

事业机构编制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弊端有民下几点: 1管理方式行政化。从机构编制管理的解度看,主要表现为:一是有些事业单位还继续承担着某些综合规划,综合执法、监督检查和社会管理等行政职能:二是事业单位普遍套用政府机关的行政级别。

另外还表现在,第一,机构设置由政府部门决定,几乎对每一事业单位定员定编时,政府编制部门下达的文件总要先将其规格确定。机构规格不取决于该机构工作的任务量和事业产品的产量,也不取决于编制人数,而取决于该机构在社会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并着重看其在政治活动中的地位。第二、政事不分。在许多行政部门,附设若干事业机构,或实行同一部门行政与事业编制的人员混同办公。几乎所有较高规格的行政机关(区县局以上),都在机关内附有事业单位。

2宏观调控失控。中央要求对各省区市党委,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机构设置进行必要的备案和审核的同时也缺乏规范的宏

观调控手段,对全国事业编制也没有总量上控制,事业单位发展在地区上极不平衡,宏观管理上出现失控现象。

3运行机制非效率化。事业的基本任务是为社会提供非物质性服务产品,由于大多数产品难以量化,或者无法用货币计量,所以对事业单位业绩的考核较为困难。但是在更多情况下,作为提供公共产品的事业单位,应以是否能够保持保量提供服务产品,以满足市民需要为评定标准。事业单位的运行效率难以令人满意。内部管理松懈,外部约束乏力,这是无法保证事业单位高效地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原因。

4资源配置非社会化。资源的配置包括市场配置与公共配置两种方式,事业单位属于公共配置的范围。但我国事业单位资金的配置非社会化问题一直存在,突出表现为机构重复设置,各单位相对封闭,导致整体社会化低下。

5单位行为经济化。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是政府,但随着事业机构数的增加和人员的膨胀,财政支持越觉得力不从心。为了维持单位的正常运转,提高和改善职工的福利待遇,许多事业不得不“创收”放在工作的第一位。

6职能范围扩大化。政府在设定一个事业单位时,对其职能范围作了明确的规定。但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各事业单位的职能范围扩大化己有越演越烈之热势,为社会提供事业产品的本质却有淡化削弱的态势。

7事业机构编制管理停留在静态管理阶段。在实践中,往

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有的事业单位成立后,因管理不善,或因功能弱化,或因原有的任务己完成,最后悄然解体。而在此期间,该事业单位也从未调整过机构编制。机构编制部门因不能及时掌握信息,不仅该事业单位的编制没有收回来,还将其列入现有事业单位的统计范围之内。

8编制标准不明确。事业单位的编制标准的依据是事业单位的性质的明确界定。但是,由于目前事业单位作为社会公共服务的组织性并不明确,因此,往往依照行政管理的职能定未来确下其编制标准。很难适应公共服务的需要。

9法制不健全。事业机构编制管理尚未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

第三篇:事业单位改革与管理

第一部分事业单位改革与管理

第一章 我国事业单位的生产与特点

第一节 我国事业单位的基本概念

在对外交往中,事业单位一词通常译为Institusion或Institusion Unit,其意思是“公共机关”或“公共机关单位”。实际上国外并没有准确的与我国事业单位相对应的名词,但是有公立公益行政机构的称谓。

1963年7月22日《国务院关于编制管理的暂行办法》(草案),将事业单位界定为:“为国家创造和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社会福利,满足人民文化教育、卫生等需要,其经费由国家事业费开支的单位。”

1965年5月4日国家编制委员会制定的《关于划分国家机关、失业、企业编制界限的意见》(草案)则规定:“凡是直接从事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文化生活等服务活动,产生的价值不能用货币表现,属于全民所有制单位,列为国家事业单位编制。”

1984年全国编制工作会议印发的《关于国务院各部门直属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的施行办法》(讨论稿)则表述为:“为国家制造或改善生产条件,从事为国民经济、人民文化生活、增进社会福利等活动,不是以国家积累资金为目的的单位,可定位事业单位,使用事业编制。”上述三个文件均为草案或讨论稿,前后定义并不一致。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199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也对事业单位做了相应规定:“公益性非盈利的事业单位是指依法成立的,从事公益事业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教育机构、科学研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社会公共文化机构、社会公共体育机构和社会福利机构等。”

研究以上种种定义和有关文件的规定,可以看出,事业单位是目前我国各类社会组织中最不规范的组织形式,其涵盖面宽、范围之广、类别之多,是其他社会组织不可比拟的。事业单位界定的含混,为其改革的推进设置了一道天然屏障。

综合有关文件的规定,我们可以将事业单位定义为:事业单位是在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之外,不以盈利为目的,由各级政府依法成立的,从事政府所交付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公益事业活动,且资金补偿主要由政府负责的组织。这一定义明确了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并将其与行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做了区别。作为事业单位,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第一,由各级政府设立的;第二,承担政府交付的具体任务;第三,资金主要由政府供给。

第二节 我国事业单位的特点

第四篇: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摘要:事业单位是提供社会服务的组织机构,是增进社会福利,满足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和卫生发展需要的非盈利组织。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为基本原则的财务会计制度已经不能满足经济环境变换的需要,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制约了事业单位的财务处理工作的效率,加重了其经营活动和公共财政的负担。本文主要分析了财务会计制度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性,从全面反映资金使用情况;完善会计核算的监督职能;加强会计预算核算的工作;强化债务和资产管理的处理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关规范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 财务会计制度 改革创新

一、改革创新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的意义

(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

财务会计制度是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财务会计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工作,提高财务会计处理的工作效率,是建立健全事业单位体制,推动事业单位有序发展的重要保证。现如今,为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各事业单位都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一系列的体制改革、财务创新等活动。加强对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制度的改革,创新传统的会计核算理念和方法,加快会计核算与经济发展环境两者的适应性,积极的引进先进的会计处理流程,是推动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满足改革需要的基本要求。

(二)优化财务管理模式的有效途径

会计核算、会计处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快财务会计制度的创新和改革有利于优化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模式,提高事业单位经营活动的管理和运行效率。会计核算是对单位日常经营活动和业务的反应,包括资金管理、预算控制等内容。新形势下创新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制度要求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工作目标,使其参与到财务会计处理中来,相互协调配合完成财务会计核算的任务。另外,创新财务会计制度,加大对财务工作的监督管理,能够保证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提高资金的运营效率,从而进一步的优化财务管理模式。

二、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一)全面反映资金使用情况

资金是维持事业单位日常经营活动的重要保证,具有流动性强、增值性和补偿性等特点,资金管理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国家财政拨款、单位经济收入是事业单位资金的主要来源,为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资金运行的安全性、规范性,避免公款挪用、公款私用等不良现象的发生,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制度就应当包括相应的资金使用、管理体系,全面反映事业单位资金来源、分配和使用的整体状况。事业单位所制定的资金管理管理体制应当结合自己实际工作要求和业务经营的特点,落实资金成本计算、资金预算监督等工作,确保每一笔资金项目处理业得到准确的记录、整理和放映。

(二)完善会计核算的监督职能

会计核算对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具有监督和放映的职能,改革创新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发挥会计核算的监督作用,进而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促进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第一,会计核算严格遵循《会计法》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相应的会计准则、制度。第二,落实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实施事前评估、是中控制、事后审计的全方面监督体制,第三,开展审计活动。审计是对企业监督的直接活动,为了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除了进行内部审计活动之外,还可以引入外部专业的审计机构,形成内外两审的监督体制。

(三)加强会计预算核算的工作

预算核算是会计核算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优化财务管理的首要解决问题。预算管理通过利用预算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进而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预算管理是对企业资产、资金等的合理、科学部署和规划,能够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的清新透明度,提高资金的运营效率,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减少资金的闲置浪费。加强会计预算核算需要完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执行结果分析等工作,对预算编制表的可行性进行科学的分析,严格按照预算编制表进行经营活动,加大对预算执行状况的监督,全面分析预算执行结果,及时的调整和变更预算计划报告等等。

(四)强化债务和资产管理的处理

债务、资产管理是财务会计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所涉及到的主要是资金的收支、分配和使用等相关内容,关于债务、资产等方面的管理仍有待进一步强化。资产、负债是企业在过去的经营交易活动和事项中形成的,预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和流出。创新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制度,明确资产、负债的会计业务处理,能够健全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比如说对于资产的管理,事业单位可以建立一套权责明确的体系,将资产按照某一标准进行分类,明确不同类别资产的会计核算和折旧方法。又比如说对于负债管理,为了降低负债对事业单位经营的风险,避免负债对事业单位发展的制约,可以对单位负债、财务状况进行全面评估,计划相应的偿还制度等等。

参考文献:

[1]王清书,丁世贵.论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J].中国商界(下半月).202_;12

[2]王远飞.浅谈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制度如何适应财政体制改革需要[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_;11

[3]郭磊.试论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的创新[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_;04

第五篇:第一章事业单位管理与改革基础知识速记

第一章事业单位管理与改革基础知识速记

1.事业单位,一般指以增进社会福利,满足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方面需要,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为直接目的社会组织。

2.事业单位的性质:公益性、公有性、社会服务性。

3.首先用自身的收入抵补支出,不足部分由财政拨付的事业单位属于(差额预算管理单位)

4.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主体是国务院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和县以上各级地方政府事 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客体是各类事业单位;体制基本形式:统一领导、分级登记管理。

5.事业单位从一开始就与自然形成的单位不同,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为行政性、非自主性、多样性。

6.按资金来源,事业单位可分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和自收自支事 业单位。

7.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内涵:其特点为政府办事业、政府管事。

8.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新型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

9.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1.实现事业单位管理与政府管理的分离。

2.实现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科学化、法制化。3.推进事业单位资源配置管理的社会化。4.事业活动的产业化、市场化。5.积极促进事业单位主体的多元化。

10.人事管理基本原则:公平竞争、功绩制、依法管理。1.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内容:考核制度、工资制度、职称制度、培训制度。

12.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形式:身份的聘用、岗位的聘用、基本用人(用工)关系的聘用。

13.事业单位考核的原则:公平公正、民主公开、注重实绩;内容:德、能、勤、绩,重点考核工作实绩;考核结果等次: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方法:领导与群众 相结合、平时与定期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考核。

14.事业单位人事争议处理的原则:合法、公正、及时;方式:人事争议协商、协调、仲裁、诉讼。

15.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特征包括:地位与功能的政治化,机构设置管理的行政化和职 能范围的大化。

事业单位从一开始就与自然形成的单位不同,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为行政性、非自主性、多样性。

16.下列属于卫生事业单位的是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血中心。品检验所。

17.下列是规范聘用合同的内容有:聘用合同期限、岗位纪律、工资待遇。

聘用合同应当具备下列条趑:(l)聘用合同期限;(2)聘用岗位及其职责要求;(3)劳动保护和工作条件;(4)工作报酬;(5)保险福利待遇;(6)工作纪律;(7)聘用合同变更、终止、续订、解除的条件;(8)违反聘用合同的责任;(9)当事人双方可以协商约定的其他内容。

18.财政补助收入是事业单位从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事业经费。

19.当前事业单位改革,其曰标就是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新型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

20.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是一种行政执法行为。

21.在计划体制下,政府及其附属组织直接控制社会领域并从事各种社会管理活动。

22.我国事业单位的所有成员都是以本单位的工作为职业丁作,与单位形成相对固定的人事雇佣关系,获得基本的工资收入。

23.事业单位在属性上是公基服务机构。

24.对现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下一步的改革方向是逐步转为企业。

关于事业单位管理与财务改革的文献综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