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事业单位考试哲学部分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
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对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共同基础的科学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8、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无机物的反映特性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促进了人脑,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促进了意识的形成。
9、意识的本质
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意识不等同于客观事物,而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的观念形态。
10、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联系的复杂性、多样性: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发展产生不同影响和作用,所谓规律,就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作用。
系统论扬弃了先分析后综合的传统科学方法,开拓了从整体出发,从事体与部分的有机联系中认识把握事物的新方法。它要求人们综合地、系统地考察事物,并在动态中协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向整体的最优化方向发展。系统论运用和证明了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有力地驳斥了孤立、片面地认识事物的形而上学观点。
11、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发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事物的相互联系产生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的发展与事物的联系同在,具有客观普遍性。
发展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任务事物都作为过程而存在,整个世界就是“过程的集合体”,对具体事物来说,过程是这一事物产生、发展、死亡的历史;对整个世界来说,过程就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史。
12、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及其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及互相转化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性质。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动因的基本观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及其各个侧面,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其矛盾各有特点:不同质的事物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矛盾的各个侧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1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唯物辩证法是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为基本特征,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原因在于:
(1)对立统一学说提示了事物辩证法的根本内容。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对立的联系,归根结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个联系,是事物最本质、最根本的联系。
(2)对立统一学说阐明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事物的发展,是自身矛盾所引起的自已运动和自我发展。
(3)对立统一学说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它规律之中。
1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可知论和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的基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哲学引进了科学的实践观和辩证法,阐明了认识的本质,解决了怎样才能认识世界的问题,从而消除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实现了认识论的根本性革命。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消除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所造成的认识脱离社会实践的消极直观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辩证法贯彻于认识过程,阐明了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过程,消除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僵死不变的形而上学缺陷;由于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的引入对历史发展和历史意识问题作出了唯物和辩证法的解释,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5、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
(1)生产实践: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其它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2)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中最为主要的实践形式是建立和调整生产关系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和处理阶级关系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
(3)科学实验
1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7、认识的辩证发展
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表面现象的反映,是来自客体的各种刺激和主体的感知系统的相互作用的产物。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低级形式,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主体运用人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形成对客体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需要的条件:
(1)必须把理发认识即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
(2)要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指导人们实践的计划、方案、办法;
(3)要将理论、计划、办法交给群众,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必然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错误。
在认识过程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认识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发展规律。
18、真理和谬误的相互转化
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主要分为两种情形:
(1)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和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的。另一方面,在不同条件下,不同的范围内,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谬误也可能转化为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又是相对的。
(2)失败和错误为正确的认识、为成功准备条件。
19、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属于认识范畴,是一种意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其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客观性是真理之所以成为真理的根本条件,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客观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是惟一的,真理多元性以认识的多元性取代真理的一元性,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实质上否认了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可能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
20、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
(1)任何真理都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发展是无限的,绝对的。
21、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和条件性。
真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有限的。
2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神学史观、英雄史观、人道主义史观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23、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构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生产方式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主要表现在: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3)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更替和变革
24、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社会意识的构成可分为: 按社会意识的主体构成: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按社会意识的结构划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心理还可分为个人心理和群体心理,阶级心理是阶级社会中一种主要的群体心理,民族心理也是人类社会十分重要的群体心理;社会意识形式是一种抽象化、系统化的,具有相对稳定形式的、自觉的社会意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它们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另一类是各种自然科学以及一部分社会科学,它们本身没有阶级性,可为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阶级服务。
25、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
生产力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形式和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体现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相对独立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作用两个主要方面。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只有那些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才构成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两个部分。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政府机构、党团、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制度和设施。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宗教思想、文艺思想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
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上层建筑的性质,直接受经济基础的决定,间接受生产力的制约。
26、阶级和阶级斗争
阶级的产生:剩余价值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是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阶级对立的实质就是一部分人能够占用另一部分人的劳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分析方法是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
27、国家、国体和政体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在本质上,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由于国体不同,先后出现过奴隶主阶级专政等不同类型的国家。
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相同国体的国家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政体。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只有根据国体才能判明国家的性质,政体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国体是无产阶级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第二篇:哲学部分
一、唯意志主义
1、叔本华认为世界有本体与现象之分。本体就是意志,现象界的万事万物只是意志的不同表现。“作为意志,它就绝不是表象,而是在种类上不同于表现的。它是一切表现,一切客体和现象,可见性,客体性之所以出。它是个别的,同样也是整体的最内在的东西。它显现于每一盲目地起作用的自然力之中。它显现于人类经过考虑的行动中。”这就是说,意志就像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既表现在自然世界中,也表现在人类活动中;宇宙万物都是它的表现,所不同的是,意志不是精神,意志是非精神的原始的生命力。
2、叔本华的意志与康德和费希特的意志概念有所不同,它有强烈的欲望意味。人的身体这个表象受某种内在的机制控制,这个内在机制就是欲望,就是意志。意志使我们对表象世界发生兴趣,是意志在支配我们的行动,可见叔本华将人的本质扩大和外推,最后得出这个作为物自体的意志。这是一种典型的人类中心论的产物,即将人类的某种功能强加给存在。
3、叔本华不但肯定物自体是意志,而且也不否认它是可知的。它如何可知?叔本华用柏拉图的理式论来解决这个问题。将理型作为表象和意志的中介,理型是永恒不变的形式,每一个特殊的理型就是意志客体化的一个确定的级别,是个别事物的原型。理型不属于表象世界,但它们还不是意志,因为意志是一,理型是多。理型是意志的完美表象,又是个别事物的原型和永恒形式,它能沟通意志和个别事物,即表象。理性是个金字塔型的等级系统,最低的级别是普遍的自然力如引力和斥力,最高级别的意志客体化则是人。
4、叔本华开了现代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的先河。理性的确使我们有所得,但也使我们有所失,理性往往使我们丧失了知觉的敏感,理性的概念常常与具体事物脱节。即使在生活实践中,理性也并不能很好地指导我们的行为,对于叔本华来说理性机器抽象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生命的具体。抑制理性的霸权不是要反理性,而是要恢复鲜活的生命。对于叔本华来说,生命就是作为宇宙本体的意志,它本来就比理性更为根本。
二、生命哲学
生命概念和生命哲学在狄尔泰的时代流行,就不是偶然的。黑格尔后,传统的形而上学走向末路,有着种种深刻的原因。首先,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以工具理性产生的物质效益为根据,成了流行的哲学意识形态。对于注重实效的现代人来说,相对于可以验证和产生实际效果的自然科学来说,黑格尔式的思辨哲学只能是信口雌黄的玄学。黑格尔哲学的泛理性主义,使得具体生命的真实内容被排除在绝对精神的逻辑之外。哲学忽略生命,它必须为此付出代价。
在狄尔泰看来,时代的危机在于知识与生命脱节,以至于构成西方文明的价值与意义系统失去了基础。人们试图通过概念的操作来给精神科学点到基础,然而,在狄尔泰看来精神科学的基础无关概念,而关系到生命。如果精神科学的基础是生命的话,那么无疑,历史理性批判最终也就是生命或生命哲学。狄尔泰的“生命”的概念没有生物学上的含义,也不是一个宇宙论的概念。生命是原初的、基本的人文实在,是经验的实在,而不是先验的概念,相当于旧形而上学的“存在”概念。
1、生命不是指个人个别的存在,而是指生命联结人的共同性。生命不是一个生物现象而是一个人文现象,生命的时间是人文的世界。
2、生命不是孤立的主体性,而是包括自我与世界的共同关系的整体性。
3、生命不是无形流动的东西,而是在历史过程中展开自身的各种生命关系的整体。生命就是历史,它具体表现为人类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哲学、文学、宗教、政治制度、神话、价值系统。生命是精神科学的基础。历史性与时间性是生命的基本范畴。
精神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不同产生于我们经验世界的不同方式,前者是“内在的经历”,后者是“外在的感觉经验”。经历要比感觉经验更原始。精神科学的对象是实在本身,它的 1
目标不只是理论,更是实践。
三、存在主义(以萨特为例)
萨特是法国存在主义运动中的领导人,他的存在主义是无神论的,他讨论存在论问题目的是为了揭示人的生存困境。
存在是自在的,意思是说存在是自足的,不是从什么东西中派生而来的。它不与自身发生关系,也不与别的什么不是它的东西发生关系,它没有内外之分,是一个自身完满、整体给定的浑然大块。自在的存在就是惰性的、机械的物质世界。对于人来说,自在的存在让人恶心,但却无法避开它。
自为的存在即作意识的人。自为的存在本身是个空无,没有固定的本质,它是潜在性与可能性,是变化不居的。正是意识使我们能和物质世界拉开距离,能区分意识和非意识世界,意识的活动时虚无化,是通过否定来肯定的。当我意识到一张桌子时,我知道我不是桌子,也就是说,否定我是桌子。
存在先于本质。人的存在就是人的自由存在,而不是人的实在。人的本质悬置在人的自由中。人没有什么本性,因为没有上帝提供一个人的概念。人就是人,这不仅说他是自己认为的那样,而且也是他愿意成为的那样。尽管人处于种种特定处境中,但他还是有自由选择的可能,对于一个残疾人来说残疾固然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但是他可以选择怨天尤人,自暴自弃;也可以选择坦然面对,自立自强。不同的选择使他成为不同的人,并且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即便是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选择了不选择。人因此人注定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责任,我们不得不承担这样的责任。一切奴役和压迫因此失去了其存在论的合法性。
四、实证主义
作为试图区别并进而取代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等传统哲学的实证主义,是由19 世纪中叶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创立并由其后继者不断发展起来的一种学说。实证主义作为孔德对当时社会现状呈现的“非理性”、“精神”和“智能”败坏批判的产物,被认为与神学、形而上学互不包容。实证主义对社会道德、秩序、进步、和平、和谐这些理想的追求,至今对我们的社会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实证科学。孔德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实证主义即是实证科学,而实证阶段是人类智慧发展的最高阶段。实证科学的目的是发现自然规律或存在于事实中间的恒常的关系,这只有靠观察和经验才能做到,这样取得的知识是实证的知识。实证一词是指实在、有用、确实无疑和严谨,指否定的反面。实证即真实,整个思辨只有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才有价值,这并不是说反对猜测,而是猜测也要有事实根据。实证表示为有用,实证是指肯定,肯定即对事物性质的认识没有疑议。
2、科学分类。作为“科学中的科学东西”的实证主义,也就需要对各种实证科学的研究对象、方法、规律进行比较和分析。孔德为此建构出一套“百科全书阶梯”式的方法,来对应各种科学研究现象的复杂程度,这就确立了由数学经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最后至社会学的排序。这些学科里,后起的学科依赖于前面的学科或以前面的学科为基础,排序愈后的学科愈加复杂。
3、社会科学。在科学阶梯中,最后和最复杂的科学以及即进入实证阶段的科学,是社会学。社会学依赖其他科学,特别是生物学;它包括经济学、伦理学和历史哲学以及一大部分心理学。他认为不研究社会科学和历史哲学就不可能研究心理学、伦理学、经济学。实证阶段是人类确定的阶段,是工业制度的阶段,这阶段强调的是社会问题,而不是政治问题和个人权利。那是专家的时代,他们的职能一方面是指导科学研究,监督公共教学和鼓吹舆论;另一方面是调节社会生产。
五、马赫主义
1、马赫主义是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一个流派,它的全部认识论都是建立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马赫主义在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追随着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路线,在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迫随着休漠主义的不可知论的路线。实际上,他们是批判了经验的客观物质内容,妄图在认识领城中,把物质全部清洗掉,把经验化为精神的东西,作唯心主义的曲解。他们认为经验不是和客观事物发生关系,不从事物中产生,而只和自己的感觉、意识发生关系,认为经脸就是感觉的总和,并在这种唯心主义“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他们整个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2、马赫根据休谟和实证论者的现象论,创制了一种认识论,认为世界仅仅是由人的感觉组成的,自在之物是虚幻的。科学的目的在于对事实,即人的意识内容,作完全的描述;它唯一的任务是发现不能再进一步加以分析的感觉要素的联系。
科学从假设开始,但这种假设仅仅是使我们了解事实的临时的权宜手段,是一种间接描述,逐渐为直接观察所代替,即为经验或感觉现象所证实。
概念和判断是各组感觉的简写的思想符号,是表述事实的速记法。规律不过是对事实的广泛而又精练的陈述,即对事实中于人重要的一面的陈述。
物质仅仅是始终一致的感觉的复合,自我同样是一组感觉。感觉复合中相对地比较固定和恒常的一面,给以及和经验留下印象,这就是语言上所说的物体。和一个别物体相联系的记忆、情态和感觉的复合被称为自我,是另外相对恒常的一面。
六、逻辑实证主义1、20 世纪的逻辑实证主义(逻辑经验主义)。逻辑实证主义是实证主义的新种,或说第二代实证主义。实证主义革命性的意义在于以实证哲学取代神学之地位,并以破坏知识的形而上学为第一要务。以石里克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在此方向上更进一步,认为科学不需要任何关于世界的形而上学假设,如果理论中出现了这种假设的话,那么毫无疑问可以确定该理论是伪科学。在这样的总体思路下,逻辑实证主义着力要求科学必须提供毋庸置疑的知识,尽管关于该种知识之获得途径上,与实证主义之间并不一致,但对于知识之确定性观念的追求却完全相同。
2、逻辑实证主义研究了知识的经验或后验方面,以及知识的形式或先验方面。在形式方面,它借助语言分析的技术和近代数理逻辑的成就来支撑它的论点,即知识中的先验性是分析的或同义反复。在逻辑实证主义者来看,一切在认识上有意义的陈述,不是在经验上有关事实的可证实的陈述,就是依赖语言的结构或其他符号系统的同义反复的陈述。
2、在实证主义那里,获得确定性的唯一途径就是经验,而逻辑实证主义又把另外一个维度引入了进来,这就是逻辑。逻辑实证主义把问题中心转变成考察用以描述和把握事情、事件、事实的语言问题上。而日常语言的模糊和不确定又使得他们主要关心于科学语言,即主体间性的科学语言。其目标就是发现语言的逻辑,科学语言的所有句子的真正逻辑结构。概而言之, 实证主义的核心主张包括:(1)科学是知识的最高级形式,哲学必然是科学的;(2)对于所有的科学而言,存在一种通用的科学方法;(3)形而上学的断言是伪科学;(4)关于事实的所有知识都是建立在实证的经验数据基础上;(5)超越事实领域的是纯逻辑和纯数学,它们是“观念之关系”属于纯形式科学。可以说,严格忠实于观察和经验的陈述,是实证主义最为重要的信条。这一思想不仅贯彻于反神学和反形而上学当中,而且应用于社会和伦理道德层面的论述中。
第三篇:(经典)202_事业单位编制考试-哲学题库汇总
马克思主义哲学练习题
(一)1.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答案:B 2.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答案:C 3.“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答案:A 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答案:D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答案:C 6.柏拉图的“理念论”是()的理论。A.唯物主义 B.二元论 C.唯心主义 D.怀疑论 答案:C
马克思主义哲学练习题
(二)1.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答案:C 2.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 答案:C 3.“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答案:B 4.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 答案:B 5.从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看,物质的惟一特性是()。A.运动性 B.客观实在性 C.不可分性 D.时空性 答案:B 6.实践是指()。A.个人的生活活动 B.一切有利于自己的活动
C.人有目的的、达到真理性的认识活动
D.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答案:D
马克思主义哲学练习题
(三)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是()。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与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答案:C 2.实践的客体是()。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进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答案:D 3.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答案:D 4.实践的主体是()。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 答案:B 5.实践的中介是()。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答案:A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答案:C
马克思主义哲学练习题
(四)1.“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答案:B 2.“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答案:A 3.“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答案:D 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答案:C 5.“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 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C.客观真理论 D.形而上学真理论 答案:A 6.“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答案:A
马克思主义哲学练习题
(五)1.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答案:A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答案:C 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答案:A 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藉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答案:D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答案:C 6.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A.生产力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答案:D
马克思主义哲学练习题
(六)1.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属于()。A.唯物主义决定论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 D.相对主义诡辩论 答案:B 2.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备一定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属于()。A.不可能性 B.微小的可能性 C.现实的可能性 D.抽象的可能性 答案:D 3.度是()。
A.事物的质量和数量的界限
B.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C.事物保持其量的稳定性的范围 D.事物发生变化的关节点 答案:B 4.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C.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答案:B 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A.掌握这一正确的哲学理论 B.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C.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 D.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答案:D 6.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答案:D
马克思主义哲学练习题
(七)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答案:A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答案:C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答案:B 4.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答案:A 5.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答案:A 6.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答案:A
马克思主义哲学练习题
(八)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答案:C 2.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这指的是()。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 答案:B 3.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答案:A 4.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
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 答案:D 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答案:C 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答案:C
马克思主义哲学练习题
(九)1.哲学是()。
A.关于自然界和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D.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答案:C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表现在()。A.哲学是世界观,具体科学是方法论 B.哲学是绝对的,具体科学是相对的
C.哲学揭示一般规律,具体科学揭示特殊规律 D.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 答案:D 3.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A.一般方法 B.经验材料 C.理论结论 D.具体方法 答案:A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是()。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答案:D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A.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B.科学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 C.绝对真理的体现 D.人类优秀哲学思想集大成和在更高阶段上发展的起点 答案:D 6.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A.提高知识理论水平B.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 C.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 D.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答案:B
马克思主义哲学练习题
(十)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A.主要内容 B.理论基础 C.核心部分 D.实质和灵魂 答案:B 2.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在从事地质学研究中,自觉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创立了地质力学的新理论,对我国石油地质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说明()。
A.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B.哲学随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C.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D.哲学对具体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 答案:D 3.哲学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在于()。A.适应时代的需要 B.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 C.反映劳苦大众的需要 D.适应思想创新的需要 答案:A 4.我党一贯倡导并长期保持的优良学风是()。A.艰苦奋斗 B.实事求是 C.理论联系实际 D.勤俭节约 正确答案:C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答案:D 6.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观点的根本错误在于()。A.否认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否认了运动具有客观规律性 C.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D.否认了物质是意识的根源 答案:A
马克思主义哲学练习题
(十一)1.把感觉、经验当成第一性的观点是()观点。A.唯物主义的 B.主观唯心主义的 C.唯物主义经验论 D.客观唯心主义的 答案:B 2.划分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唯一的标准是()。A.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的问题 C.世界是否运动变化的问题 D.是否承认世界统一的问题 答案:B 3.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斗争是()。A.又一个哲学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表现形式
C.从属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并同这种斗争交织在一起的 D.高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 答案:C 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A.运动的绝对性 B.存在性 C.客观实在性 D.实物性 答案:C 5.否定之否定规律侧重于揭示()。A.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 C.事物发展的状态 D.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答案:D 6.唯物辩证法与现代系统论的关系不正确的是()。A.唯物辩证法高于现代系统论 B.现代系统论不断丰富唯物辩证法 C.现代系统论不断深化唯物辩证法
D.现代系统论的基本思想蕴含于唯物辩证法之中 答案:A
马克思主义哲学练习题
(十二)1.在意识能动性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A.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B.不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C.意识的作用能超过物质的作用 D.意识作用永远超不过物质的作用 答案:AC 2.造大楼得先设计图纸,然后造楼,这说明()。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D.意识可以创造物质 答案:BC 3.物质是()。
A.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B.不依赖人的感觉的客观实在 C.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共性 D.人的感觉的组合 答案:ABC 4.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因为()。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和物质实际上是一个东西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运动是物质的承担者 答案:AC 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表现为()。A.运动就是静止,静止就是运动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静止中包含运动 D.运动时有静止的存在 答案:BCD 6.意识的本质是()。A.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B.人脑的机能 C.人脑的属性 D.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正确答案:BCD
马克思主义哲学练习题
(十三)1.德国古典哲学中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影响最大的有()。A.康德的哲学 B.费希特的哲学 C.黑格尔的哲学 D.费尔巴哈的哲学 答案:CD 2.理论联系实际就要()。A.认真读书、刻苦学习马列主义 B.分析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 C.联系当代世界的深刻变化
D.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答案:ABCD 3.下列论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A.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 B.世界是上帝创造的
C.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绝对精神派生的 D.理在气先 答案:BCD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哲学体系,因为它是()。A.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B.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C.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D.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答案:ABC 5.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够()。A.改造客观规律 B.改善客观规律 C.认识客观规律 D.利用、掌握客观规律 答案:CD
马克思主义哲学练习题
(十四)1.脱离了人体的手就变成了没有生气的、死的东西,这是()。A.形而上学片面、孤立的观点 B.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
C.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系统论的观点 D.部分受整体决定和制约的观点 答案:BCD 2.运用可能性区分为多种情况的观点,指出下列关于”大海捞针”与“水中捞月”的说法中正确的()。A.“大海捞针”是可能的,尽管很艰难 B.“水中捞月”是不可能的 C.“大海捞针”属于抽象可能性
D.“水中捞月”是人主观意志的想象,可以转化为现实 答案:ABC 3.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A.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的不平衡 B.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不平衡 C.普遍矛盾与特殊矛盾的不平衡 D.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不平衡 答案:BD 4.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从属地位,它()。A.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 B.对事物的发展不起作用
C.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D.使事物的发展过程呈现出具体特点 答案:ACD 5.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分别是()。A.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B.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C.否定与肯定绝对对立 D.否定是由外力推动的 答案:AB
马克思主义哲学练习题
(十五)1.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的差别在于()。A.社会心理是高水平的,思想体系是低水平的 B.社会心理是复杂的,思想体系是简单的
C.社会心理是在日常生活中自发形成的,思想体系具有系统化、抽象化的特征 D.社会心理表现为情感、习惯等,思想体系表现为理论体系 答案:CD 2.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因为()。A.人的本质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中形成
B.人是生活于现实的具体的社会关系之中的人,现实的社会关系决定着人的本质 C.人的本质只有通过社会关系才能表现出来,而且是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 D.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而发展的 答案:BCD 3.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
A.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像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辩证的过程 B.人类社会发展也像自然界一样,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C.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界发展规律是等同的
D.社会和自然界一样,它的一切活动无需人有意识地进行 答案:AB 4.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通过()。A.对人的体质的影响而实现的 B.对人的心理的影响而实现的 C.对生产力状况的影响而实现的 D.对军事、政治的影响而实现的 答案:CD 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A.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发展 B.从间接经验向直接经验的转化 C.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无限循环
D.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答案:ACD
马克思主义哲学练习题(十六)
1.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说()。A.先进的生产关系能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扫清障碍 B.先进的生产关系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C.需要选择适当的经济体制,生产力在事实上才能得到发展 D.需要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生产力在事实上才能得到发展 答案:ABCD 2.感性认识向理论认识飞跃的条件有()。A.要占有十分丰富的材料 B.要有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C.要经过思考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D.要有天赋的聪明才智 答案:ABC 3.割裂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将会导致()。A.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真理观 B.辩证唯物的相对主义真理观 C.相对主义真理观 D.实用主义真理观 答案:AC 4.人们所获得一切知识来源于()。A.天资聪慧 B.社会生产实践 C.科学实验实践 D.改造社会的实践 答案:BCD 5.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原理告诉我们()。A.抓住了主要矛盾,就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B.解决了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也就自然得到解决 C.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是不变的
D.抓住了主要矛盾时,也要注意非主要矛盾的解决 答案:AD
马克思主义哲学练习题(十七)
1.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和动物与自然界的关系具有不同的性质,其表现为()。A.动物的活动是本能的、无意识的;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 B.动物不能进行生产劳动,人能利用自己制造的工具从事生产活动 C.动物只是消极地适应自然界,人能能动地改造自然
D.自然环境及其变化在动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则不起决定作用 答案:ABCD 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源与流的关系
B.二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C.直接经验可靠,间接经验不可靠 D.直接经验不可靠,间接经验可靠 答案:AB 3.决定事物的根本性质及其发展的基本趋势的联系()。A.内部联系 B.本质联系 C.必然联系 D.主要联系 答案:ABCD 4.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关系是()。A.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B.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C.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答案:BCD 5.否定之否定规律第三阶段同第一阶段相比,()。A.根本性质不同 B.形式完全相同 C.仿佛回到原来出发点
D.高级阶段重复低级阶段某些特征 答案:CD
马克思主义哲学练习题(十八)
1.物质生产之所以从根本上决定了人口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是因为()。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口的数量、质量、密度、构成和增长速度
B.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制约着人口生产的方向、规模和速度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人口生产的社会形式 D.物质生产决定人口生产具有较少惯性 答案:ABC 2.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更加伟大,因为()。
A.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补充、丰富,修正和发展 B.理性认识重要,感性认识不重要
C.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实现理论的指导作用,达到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目的 D.实践比理论重要 答案:AC 3.在劳动过程中,劳动的社会形式()。A.是和劳动的一般性质统一的
B.是指劳动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展开和发展 C.说明劳动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 D.揭示了人与自然的根本区别 答案:ABCD 4.人工智能的伟大意义在于()。
A.人类在解决没有感觉的物质同有感觉能力的物质发生联系问题上向前迈进一大步 B.随着电脑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引起对整个世界深刻巨大的变化
C.电脑应用生产和生活过程,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D.电脑部分代替和节省了人的脑力,极大地延伸和扩展了人的脑力 答案:ABCD 5.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A.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B.是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循环过程 C.是直线式前进的过程
D.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 答案:AD
马克思主义哲学练习题(十九)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依据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答案:ACD 2.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的内容有()。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 D.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了上层建筑的组织形式 答案:ABC 3.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的区别在于()。
A.前者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后者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质变 B.前者一般是自上而下展开的;后者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
C.前者一般是不需要采取暴力冲突的形式;后者往往要通过暴力革命的形式 D.前者不触及生产关系;后者触及生产关系 答案:ABC 4.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与阶级社会的改革的不同点的表现有()。A.前者是主动的、自觉的;后者是被动的、自发的
B.前者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的;后者从根本上说是从剥削阶级的利益出发 C.前者有广阔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后者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
D.前者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范围内,使各种矛盾不断得到解决;后者不能在旧社会制度本身的范围内最后解决它的固有矛盾 答案:ABCD 5.关于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A.两者的作用是等同的
B.人民群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规律,杰出人物则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规律 C.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决定性的力量,杰出人物对历史的发展能起加速的作用 D.人民群众需要杰出人物,杰出人物来自人民群众 答案:CD
马克思主义哲学练习题(二十)
1.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是()。A.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B.全盘否定 C.批判地继承
D.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答案:ACD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A.人民群众的一切活动都推动社会历史前进 B.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D.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答案:BCD 3.历史上唯心主义长期存在并占统治地位的根源有()。A.认识的表面性、片面性、直线性 B.自发分工的存在
C.阶级压迫和剥削阶级的偏见 D.生产力水平低、生产规模狭小 答案:ABCD 4.科学在现代化生产中的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表现在()。A.没有科学理论作先导,就不能发明创造新的现代化的生产工具
B.没有科学理论作先导,操纵或重复制造已有的现代化的生产工具也是困难的 C.没有科学理论作先导,就不能制造更高级的新材料 D.科学理论在现代化生产中,可以把生产力诸要素组合起来 答案:ABC 5.人生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A.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B.社会对个人贡献的尊重和满足 C.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 D.个人向社会索取等量的贡献 答案:AB
马克思主义哲学练习题(二十一)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必然性在于它是()。
A.19世纪40年代欧洲各国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促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对抗的结果 B.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需要 C.19世纪自然科学重大发展的哲学总结
D.欧洲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更高发展的必然 答案:ABCD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A.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B.关于自然界、社会、人类思维运动和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C.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D.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答案:ABCD 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因此应做到()。A.用什么就学什么,学什么就立即用什么
B.认真读书,完整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 C.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D.反对学习中的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 答案:BCD 4.关于世界的本质问题,正确的说法是()。
A.它是哲学基本问题中最根本的方面,是全部哲学最高最重要的问题
B.它贯穿于社会历史观在内的全部哲学问题之中,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历史起点 C.它是哲学的逻辑起点,其他所有哲学问题都是从这个词题中派生出来的
D.它规定着各派哲学的发展方向,最终划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的哲学派别 答案:ABCD 5.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于()。
A.它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B.它来自实践并为实践所证明 C.它是包罗万象的“科学的科学” D.它是人类思想发展的顶峰 答案:AB
马克思主义哲学练习题(二十二)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它的()。A.先进性 B.阶级性 C.实践性 D.群众性 答案:BC 2.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A.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掌握科学的知识工具 B.深入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C.改进工作方法和提高工作能力
D.在风云变幻的现实面前能够鉴别真伪,站稳立场,勇于和善于斗争 答案:ABCD 3.有关哲学和世界观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世界观对世界的看法和观点,是朴素的、自发的、未经论证的,因而还不是哲学 B.世界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哲学则是世界观的系统理论
C.一个正常的人都会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形成某种看法和观点,具有一定的世界观,因而也就具备了哲学思维的实际基础 D.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答案:ABCD 4.世界观是()。
A.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真理性认识 B.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的观点 C.哲学家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D.人人都有的,不过一般人的世界观通常是自发的、朴素的 答案:BD 5.辩证唯物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因为()。A.它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B.它对世界的看法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
C.它是在实践的推动下完成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科学体系
D.它继承了哲学史上的优秀成果,概括了自然科学的新材料,总结了无产阶级斗争的经验 答案:ABD
马克思主义哲学练习题(二十三)
1.哲学基本问题包括()问题。A.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 B.世界的本质
C.唯物与唯心的关系问题 D.存在和思维的同一性 答案:BD 2.马克思主义以前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缺陷是()。A.不懂社会实践的伟大作用 B.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C.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 D.不能坚持物质第一性 答案:ABC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体现了()。A.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B.实用性和有效性的高度统一 C.系统性和具体性的高度统一 D.真理性和阶级性的高度统一 答案:AD 4.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的革命变革表现在它实现了()。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 答案:AC 5.下列选项中,属于物质范畴的有()。A.引力场
B.生产力、生产关系 C.阶级、政党、国家 D.市场经济理论 答案:ABC
马克思主义哲学练习题(二十四)
1.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设想:()。
A.共产主义社会将出现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两个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发展阶段 B.社会主义将经历较长时间的初级阶段
C.无产阶级夺权后将经历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第一阶段、高级阶段三个时期 D.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都实现了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 答案:ACD 2.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
A.以机械运动为尺度衡量其他一切物质运动 B.不承认存在决定意识
C.不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对社会历史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答案:ACD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这是因为()。A.它把科学的实践观作为自己的重要观点 B.它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结合起来
C.它把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 D.它把现代自然科学的成果汇集起来 答案:ABC 4.下列选项中,属于物质范畴的有()。A.引力场
B.生产力、生产关系 C.阶级、政党、国家 D.市场经济理论 答案:ABC 5.纷繁复杂、无限多样的世界,其本质是物质的,其原因包括()。A.整个自然界是物质的 B.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C.意识现象也是物质的
D.自然科学和哲学的长期发展证明了这一点 答案:ABD
马克思主义哲学练习题(二十五)
1.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表现为()。A.运动就是静止,静止就是运动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静止中包含运动 D.运动时有静止的存在 答案:BCD 2.在意识能动性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A.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B.不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C.意识的作用能超过物质的作用 D.意识作用永远超不过物质的作用 答案:AC 3.辩证唯物主义所建立的物质观具有重大意义,它们是()。A.坚持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B.客观实在性作为物质的唯一特性,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结构区别开来了 C.物质能够被意识所反映,与不可知论划清界线 D.强调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普遍性 答案:ABC 4.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其原因是()。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B.运动的主体是物质 C.运动是物质的主体
D.有物质即有运动,有运动即有物质 答案:ABD 5.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论指导我们大力发展生产力,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说明()。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 C.意识能动地改造世界
D.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答案:CD
马克思主义哲学练习题(二十六)
1.关于意识起源的正确论点是()。A.一切物质都有意识
B.意识的产生是纯生理的过程 C.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D.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答案:CD 2.物质是()。
A.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B.不依赖人的感觉的客观实在 C.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共性 D.人的感觉的组合 答案:ABC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
A.对无限多样和永恒发展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 B.对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共同基础的真实反映 C.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D.从事一切实际工作的立足点 答案:ABCD 4.人的意识与动物心理之间关系,正确的说法是()。A.它们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
B.动物心理服从于动物适应外界环境的需要,人的意识则服从人类社会实践的需要 C.动物心理只限于感性形式,而人的意识不仅包括感性形式,还具有理性思维形式 D.动物心理活动无需语言,而人的意识活动却离不开语言 答案:BCD 5.人的意识的主观性方面表现为()。A.反映形式的主观性
B.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别性 C.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 D.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超前性 答案:ABCD
第四篇:事业单位考试关于事业单位概念等部分
一 事业单位的基本定义与基本特征;事业单位的作用。
事业单位,是指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特征:
(一)服务性。事业单位主要分布在教、科、文、卫等领域,是保障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正常进行的社会服务支持系统。如教育事业单位。
(二)公益性。事业单位所追求的首先是社会效益,同时,有些事业单位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为实现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社会服务系统的良性循环,根据国家规定向接受服务的单位或个人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
(三)知识密集性。绝大多数事业单位是以脑力劳动为主体的知识密集性组织,专业人才是 事业单位的主要人员构成,利用科技文化知识为社会各方面提供服务是事业单位的主要手段。作用:
事业单位的基本社会作用事业单位是以政府职能、公益服务为主要宗旨的一些公益性单位、非公益性职能部门等。它参与社会事物管理,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宗旨是为社会服务,主要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因此,事业单位具备基本的社会作用,即:社会服务作用、社会沟通作用、社会评价作用、社会调节作用和社会保障作用。
二 事业单位发展趋势展望:公益目标明确;布局结构合理;投入机制完善;治理结构规范;微观运行高效;监管制度健全。
三 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思想与目标要求
1、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管干部原则和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走“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路子。逐步取消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不再按行政级别确定事业单位人员的待遇;根据社会职能、经费来源和岗位工作性质的不同,建立符合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特点和不同岗位特点的人事制度,实行分类管理;在合理划分政府与事业单位职责权限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自主权,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用人的自我约束机制;改革工资分配制度,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全面推行聘用制,建立健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通过配套改革、制度创新,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优秀人才成长,增强事业单位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减轻国家负担,加速高素质、社会化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2、目标:逐步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政事职责分开、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管理、配套措施完善、科学分类管理的管理体制和有效激励机制;建立一套适合科、教、文、卫、农、林、水等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符合专业技术、管理和工勤各自岗位规律的具体管理制度;形成一个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施展才华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
3、原则:坚持分类管理、配套改革和精简、高效的原则;坚持党管干部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坚持全面推进与积极稳妥的原则;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人才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四 事业单位改革的主要任务1在对现有事业单位清理规范的基础上,按照社会功能,将事业单位划分为主要从事公益服务、主要承担行政职能和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三个类别。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转为行政机构或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改制为企业;只有主要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继续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但要强化公益属性,改革管理体制、运行机制。
2实行政事分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要推进管办分离,逐步取消与行业管理部门的行政隶属关系。落实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探索多种形式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五
事业单位改革主要内容
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包括政府的职责定位,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政府对事业单位管理的创新等,要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可重点研究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转变政府职能。如何明确政府与事业单位的职责划分,切实保证政府与事业单位在职能、机构和运行机制上的分开;如何收回和整合事业单位行使的行政职能,实现行政职能的有机统一,规范依法行政行为;如何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和行业管理,减少对事业单位的行政审批和直接干预。明确事业单位功能定位。如何根据事业单位的不同属性,实施分类改革,将主要承担行政职能和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分离出去;如何从财政投入、税收政策、资产管理、人事管理、社会保障等制度方面促进事业单位强化公益属性;如何进一步落实事业单位的用人权、薪酬分配权、职称评聘权、经费设施使用权、自主运营权等法人自主权。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如何根据事业单位公益属性的不同,实施分类管理;如何实现政府管理职能和出资举办职能的适度分离;积极探索管办分离有哪些有效的实现形式;如何建立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如何加强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
四是完善政府投入机制。如何加大投入力度、改革投入方式、完善投入监督机制,形成职权明确、分级负担、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事业单位投入机制;如何明确不同层级政府的公益服务责任,举办相应事业单位。
五是积极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服务。一方面,如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打造政策平台,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服务的提供;另一方面,如何加强对社会公益组织行为规范的监管,完善有关收费标准、资产处置、收益分配、服务质量等政策,规范社会力量的公益服务行为。
六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原则;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类别;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等级;事业单位要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进行岗位设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包括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
管理岗位分为10个等级-----------事业单位现行的部级正职、部级副职、厅级正职、厅级副职、处级正职、处级副职、科级正职、科级副职、科员、办事员依次分别对应管理岗位一到十级职员岗位。实施意见还对各等级职员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规定如下:———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六级以上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四级以上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一级、二级职员岗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三级、五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四级、六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两年以上;———
四、六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五级、七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七级、八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八级、九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
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个等级----------包括高级岗位、中级岗位和初级岗位。高级岗位分7个等级,即一至七级;中级岗位分3个等级,即八至十级;初级岗位分3个等级,即十一至十三级。实施意见规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的岗位包括一至四级,副高级的岗位包括五至七级。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不区分正副高的,暂按现行专业技术职务有关规定执行,具体改革办法结合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另行研究制定。人事部17日公布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的实施意见明确,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全国总体控制目标为1:3:6。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全国总体控制目标:二级、三级、四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1:3:6,五级、六级、七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2:4:4,八级、九级、十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3:4:3,十一级、十二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5:5。
工勤技能岗位分为5个等级---------工勤技能岗位包括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其中技术工岗位分为5个等级,即一至五级。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事业单位中的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依次分别对应一至五级工勤技能岗位。实施意见还规定,工勤技能岗位结构比例,一级、二级、三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全国总体控制目标为25%左右,一级、二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全国总体控制目标为5%左右。各地区、各部门要制定政策措施严格控制工勤技能一级、二级岗位的总量。实施意见同时对工勤技能岗位基本任职条件做出规定:一级、二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5年,并分别通过高级技师、技师技术等级考评;三级、四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5年,并分别通过高级工、中级工技术等级考核;学徒(培训生)学习期满和工人见习、试用期满,通过初级工技术等级考核后,可确定为五级工勤技能岗位。七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聘用;
事业单位聘用制是指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通过签订聘用合同,确定双方聘用关系,明确双方责任、权利、义务的一种人事管理制度。通过实行聘用制,转换事业单位的用人机制,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由行政任用关系向平等协商的聘用关系转变。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必须坚持单位自主用人、个人自主择业、政府依法
监管和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事业单位聘用工作人员,必须在确定的编制数额和人员结构比例范围内进行。
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应当根据工作需要,按照科学合理、精干效能的原则,确定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工勤人员岗位,按岗聘用,竞争上岗。
八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考核内容。
1.德,主要考核政治、思想表现和职业道德表现;
2能,主要考核业务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的运用发挥,业务技术提高、知识更新情况;
3.勤,主要考核工作态度、勤奋敬业精神和遵守劳动纪律情况;
4.绩,主要考核履行职责情况、完成工作任务的数量、质量、效率,取得成果的水平以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九 事业单位人员考核的原则 1 客观公正2 民主公开 3 注重实绩
第五篇:哲学部分作业及答案
哲学部分
一、判断题: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T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T3、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T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T5、意识从其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6、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T7、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生产劳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文化的创造。T8、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T9、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T10、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T11、新事物是指新出现的事物。F1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T。
13、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T14、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T15、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T16、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T17、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T1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认识。F19、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种不同的真理。F20、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T21、价值评价在实践中具有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T22、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T2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T24、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T25、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T。
26、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F27、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T28、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了历史。F29、党的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T30、评价历史人物应坚持历史分析的方法和阶级分析的方法。T
二、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什么?(P3)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P28)
答: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
识存在的问题。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提出的理论意义是什么?(P31)
答: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
论划清了界限。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三,体现了唯
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
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简述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P32)
答: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
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5、简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主要体现。(P38)
答: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6、新事物为什么一定战胜旧事物?(P41)
答: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符合事物发展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
可比拟的优越性。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和趋势,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43)
答: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
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
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人们认
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8、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P45)
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
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
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9、简述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P46)
答: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
累,质变就不会发生。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
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10、马克思主义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P46)
答: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
转变。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
节联系起来的。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
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1、简述意识能动作用的具体体现。(P56)
答: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三,意识具有指
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四,意识还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2、怎样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P58)
答: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三,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3、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P64)
答: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
发展。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4、简述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P63)
答: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
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15、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69)
答:首先,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
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
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16、简述认识发展的总过程。(P70)
答: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17、简述真理的含义及其客观性。(P71-72)
答:含义: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客观性: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18、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P77)
答: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19、简述价值的特性。(P79-80)
答:一,价值具有客观性。二,价值具有主体性,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四,价值具有
多维性。
20、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P95)
答: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
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
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
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21、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P97)
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
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
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22、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P102)
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意义: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
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
准”。(理论意义)其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
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现实意义)
23、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P107)
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
反作用。
24、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P112)
答: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
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25、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P113-115)
答: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
决定力量。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26、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规律是什么?(P99-104)
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27、简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P123-124)
答: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促进了
思维方式的变革。
28、简述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P130-131)
答: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9、党的群众观点的内容是什么?(P132)
答:党的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决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
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30、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什么?(P132)
答:党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区的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