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本文中有一句话对我的触动很大: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它的意思就是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美好的。如果不选择有仁德的住处,哪能算得上是明智呢?孟母三迁的故事以及荀子“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与此很有些相似之处,都强调优秀的外在环境、氛围对人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明白,外在环境对人各方面的影响极大,直接影响到人的整体素质、人生观、价值观、生活品位、处世方式等等。举个简单的例子:出身时代官宦家庭的子弟,一般都是经纶满腹,温文儒雅,言行举止之间与寒素出身的人虽不敢说有霄壤之别,用泾渭分明来形容应该不为太过。因为自小就接受某种环境的浸润熏陶,不自觉间已经将其融为自身的一部分。就像整日与博雅的大家为伍、与高手过招一样,自己的水平在不经意中就有了长进。处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学校,作为教育人培养人的主阵地,应该十分重视良好校园氛围的创设。社会上影响较大的“择校”现象,其实择的也就是学校的氛围。很多学校都提出了营造某某校园的口号,很振奋人心。如果真正落到实处的话,前景十分喜人。作为老师,作为教育的守望者,我们盼望着琅琅的书声充满校园,盼望着好学、礼让之风弥漫校园,盼望着文明之花开遍校园,让就学于思的孩子能健康幸福地成长。如此,学校、教师都应允了相应的社会职责,何愁培养不出祖国之栋梁。
李福春
第二篇:论语里仁篇教学设计
《论语.里仁篇》教案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学习《论语》,积累其中的经典语句,激发学生对国学的热爱之情。
二、在教师的指导下,达到用经典文化有效指导生活的目的。
三、汲取“君子”精华思想,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教学重点与难点:
结合实际理解孔子积极倡导的君子自我修养的要求。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西方人讲“绅士风度”,要求男性在公众交往中注意自己的仪容举止,风姿幽雅,能给人留下彬彬有礼和富有教养的印象。我们中国古人提倡的是“君子之风”。君子之风无论是穷是达,人人适用。那么,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品行修养,才算有“君子”?它对我们有哪些要求呢?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论语里仁篇》。(板书:君子)
(从“绅士风度”引出“君子之风”,简单比较,激起学生了解其内容和要求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组内讨论。每个组选择最感兴趣的一章研讨。
1、组内先正音,然后然后检查朗读。组内齐读课文,人人过关。
2、组内对照注释和译文初步解释句子含义,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3、针对预习中提出的问题,组内讨论解答。
三、小组汇报,合作探究
各小组主动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其他小组交流补充。
1、每个小组先范读,正音,再带领大家齐读。
2、解释本章的含义。
师结合板书(仁德、道义、见利思义、见贤思齐、讷言敏行)
3、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4、其他同学交流补充或发表不同看法。
四、教师精讲,点拨提升
(一)总结君子的特点。
其一,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
其二,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仁德。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就必须重视仁德修养,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
其三,君子必须言行一致,讷言敏行,即所谓:“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
君子是我们做人的目标。一部《论语》关于君子的言行标准及道德修养要求,共有80多处。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会继续了解君子的特征。
君子是一种道德高尚的人,君子是一种勤勉自律的人,君子是具有综合素质的人。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成为君子。
(二)总结学习方法。
刚才,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论语》,做到了学以致用!《论语》不是教人读的,是要让人行的。程子说:“如果读了后自己的言行和品德没有什么改变,相当于没有读。”所以,同学们每读一章,应该静下心来想想,自己如何学以致用。
五、巩固检测,拓展升华
1、出示小黑板,按原句填空。
学生在课堂本上填空,指一生上黑板写。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②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③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④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⑤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创设具体情境,学以致用
现在的家长教育孩子,“你出去一定要会说话,这样别人才会喜欢你,你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你会用《论语》中的哪句话反驳他?
3、拓展升华:
《论语》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1988年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称:“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这话一点也不夸张。作为中国人,我们理应做得更好,一定要去学习《论语》,进一步认识孔子。让我们与圣贤为友,从经典中汲取营养,做有根的中国人。课后,请各小组继续研究“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下节课研讨。
第三篇:论语里仁篇第四 苟志于仁
论语里仁篇第四 苟志于仁
每日论语腾讯儒学2013-10-2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评析】
这是紧接上一章而言的。只要养成了仁德,那就不会去做坏事,即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恶,也不会骄奢淫逸、随心所欲。而是可以做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了。
第四篇:论语里仁篇第三 唯仁者能好人
论语里仁篇第三 唯仁者能好人
每日论语 腾讯儒学2013-10-24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注释】
(1)好:音hào,喜爱的意思。作动词。
(2)恶:音wù,憎恶、讨厌。作动词。【译文】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评析】
儒家在讲“仁”的时候,不仅是说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一方面。当然,孔子在这里没有说到要爱什么人,恨什么人,但有爱则必然有恨,二者是相对立而存在的。只要做到了“仁”,就必然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第五篇:论语里仁篇第二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论语里仁篇第二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每日论语腾讯儒学2013-10-24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注释】
(1)约:穷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译文】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评析】
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