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3号文库
努力实现人才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编辑:梦醉花间 识别码:12-368561 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10 06:31:20 来源:网络

第一篇:努力实现人才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努力实现人才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正确处理军队专业技术人才建设的若干重要关系

●贾随刚

编者按

伴随着新军事革命的涛声,知识军事正向我们姗姗走来。人才!人才!未来战争是知识战争,军事斗争准备关键是人才准备!近年来,此类醒世恒言不绝于耳。

如何搞好人才建设,有许多实际工作要做,但继续解放思想,让观念与时俱进,仍然是首要的。今天,本刊发表的这篇文章,辩证地论述了专业技术人才建设的12个重要关系。作者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抽象,所论所述,很有针对性;字里行间,透射出哲学的思考。无论对我们做实际工作的同志,还是从事理论研究工作的朋友,都很值得一读。

专业技术干部队伍,是实现我军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力量。落实科技强军战略和履行“打得赢”的历史使命,必须下功夫建设一支政治合格、作风优良、业务精湛、技术过硬、结构合理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种关联因素。正确地分析、认识和审慎地解决好在建设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矛盾,辩证地处理好一系列重要关系,对于保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沿着正确、健康的轨道发展至关重要。

一、正确处理政治素质与专业技术水平的关系

随着知识军事的日趋显现,人才对于军队的质量建设越来越重要,人们对成才的要求和欲望越来越高。这本来是个好事,但在如何才算成才上有一个思想误区。一些同志片面认为,只要在专业、学术上有成就,著几本书,出几项科研成果,就堪称“优秀”了。至于政治学习、思想修养等方面,标准低一些关系不大。殊不知,一个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首要条件,就是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对科技人员的思想品德教育。据《科技日报》载文,一份对美、日、英、法等八国科技人员的调查显示,“赞同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各国均占一半,比例最高的是美国,高达70%。美国的“硅谷敬业意识”,日本的“丰田精神”等,无不贯穿思想素质的内容。可见,既重业务,也重政治,已经是当代各国培养与造就高素质科技人员的共同认识和做法。

我们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历来强调军队专业技术干部必须把政治素质与专业素质统一起来。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军要完成好两大历史使命,更要注重引导专业技术干部走“又红又专”的道路,把政治素质高与专业技术强有机地统一起来。一方面要通过扎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广大专业技术干部把自己的专业发展、学术成就与军队建设事业相联系,把个人的理想、抱负与国家、民族利益相联系,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另一方面要积极创造专业技术人才创业、创新应具备的各种条件,使他们在军队和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二、正确处理引进人才与造血固本的关系

关于人才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了广大领导者的共识。可是,人才在哪里?如何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认识却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有的领导只限于自己狭小的圈子,搞近亲繁殖,排斥外来人才,结果使单位的人才成长缺乏生机和活力;有的领导看不见自己身边的人才,眼睛向外,盲目崇拜“外来的和尚”,结果费了很大的劲,既没引进几个人才,本单位原有的人才也没稳住。这两种倾向都是片面的。

对于国家建设来说,我们倡导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同样,在人才建设上,我们也要坚持以内部培养、开发为主,外部引进为辅的方针,即增强自己的“造血功能”。这既是从我军的现实情况出发,也是人才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事实上,一个单位的建设如果只盯着“外援”,其发展会受到许多制约。试想,一个内部人才机制不好,连自身的人才队伍都稳不住的单位,又怎么可能吸引外部人才呢。美国沃尔玛公司的用人原则,已由过去的“获得、留住、成长”,转变为现在的“留住、成长、获得”。美国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都是一方面努力在全球范围内网罗人才,一方面很注意建设自身的人才队伍,他们相对固定的人才队伍主体都是立足国内的。美国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8%,以色列占到8%,可以看出都是把培养本国的人才放在主体地位来考虑的。

三、正确处理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的关系

组织行为学理论认为,人们只有在预期行为有助于达到某种目标时,才会被激励,从而采取行动以达到预期目标。这说明对人才的最有力的激励,应是在其为实现某一目标进行艰苦奋斗,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予支持,这时候的激励所产生的动能是巨大的。许多单位往往是在人才出了成果、出了成绩的时候去表彰奖励,或给项目资助金等。对出了成果的人才给予必要的褒奖,做锦上添花的事情是应该的,但更重要的是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许多很有发展潜力但还没有崭露头角的人才,在争取课题、项目以及有限的经费支持上常常费尽周折而不得其果,扼杀了他们的创新欲望和研究能力;有的专家夜以继日地开展科学研究,无暇顾及家庭甚至个人身体,却要为购置科研器材、实验用品等四处寻觅;有的为到国外参加学术活动办理出国手续而数次奔波,消耗了他们许多宝贵的时间。这时候领导者如果能够多伸出一些支持援助之手,多给一些经费保障,就可以让他们受到鼓舞,集中精力和时间进行创新性劳动。

当然,把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统一起来,特别是做好雪中送炭的工作,不是一件易事。锦上添花之所以易于做到,是因为收获、成果已得到公众认可,这时进行奖励、支持已没有风险;而雪中送炭难做到,是因为开始的“播种”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和责任。其实,没播种,哪有收获?支持“播种”比庆贺丰收更重要。处于“播种”期的人才,正是成长中的人才,因此,也就更需要去发现和扶持。

四、正确处理使用与培养的关系

知识半衰期理论表明,由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在不断“老化”、“过时”,就像放射源在不断衰减一样。可见,一个人一次性获得的知识十分有限且容易过时,这就应坚持不间断的继续教育,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人才是在不断的“充电”中成长起来的,一个单位要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高质量人才,就必须正确处理好使用与培养的关

系,在使用人才的过程中,重视和下大力抓人才培养,以保持人才发展、创新的旺盛生命力。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一些单位特别是作战部队,对干部只重使用、不重培养的现象比较突出。许多技术干部经过一次院校培养走上工作岗位后,就没有再进行过专门的培养学习,知识更新落后于部队的装备更新。领导者一面喊叫着人才匮乏,干部素质不适应发展需要,一面对本应摆到战略位置的继续教育却抓得不力。

干部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一段时间,出去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更新、补充和拓展,充充“电”,对于单位学科专业的发展和干部本人进步都大有裨益。不能因能干的人用着放心,甚至借口使用也是培养而不安排干部外出学习。要把继续教育作为人才建设的长远大计。

五、正确处理保持稳定与人才流动的关系

研究表明,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由于在高等数学、统筹学、外语、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其辩证思维、科研创新能力明显高于本科以下学历的干部,他们的科研层次和水平以及成果获奖等级都较高。正因为这样,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高学历科技人才的稳定,常常为阻止一个高学历干部的调动、退役而绞尽脑汁。注意保留稳定人才,这无疑是对的,但一味地求稳,未必是好事。一方面,从组织行为学的观点看,人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时间长了会产生惰性,容易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久而久之,不但自己固步自封,而且还会阻碍别人的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从学术发展的角度看,过于稳定的群体,往往缺乏争鸣的学术氛围,而科学恰恰是在争鸣交流中发展的,人才也正是在这种条件下提高的。因此可以说,只有在人才流动中建设人才队伍,人才队伍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目前,国家正在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新的人才竞争机制,在人才流动、人才社会化的环境中建设人才队伍。军队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也要适应新的形势,既要做好稳定工作,也要打破一潭死水,增强队伍建设的生机。诸如推行任期制,走开专业技术职务能上能下的路子;实行柔性流动办法,既可设立特殊岗位,引进地方优秀人才在不动岗的情况下为我服务,也可探索军队专业技术人才在完成本单位任务、不动编、不泄密、经组织批准的情况下,到军内外兼职,拓宽视野、获取信息;对驻大、中城市的院校、医院、科研单位的高学历人员退出现役,可以按照规定,适当放开限制,等等。从一些单位的实践看,这不仅不会引起人才不稳,反而会有效地促进优秀拔尖人才保留、稳定和提高。

六、正确处理严格要求与容短扬长的关系

与军队的其他干部群体相比,专业技术干部的性格特征往往表现出两头冒尖,即缺点很明显,优长很突出。比如,一方面有很强的事业心、成就感,刻苦钻研学业,渴求专业上尽快有所建树;另一方面往往又不拘小节,思想较容易受复杂环境和感情因素的影响。因此,在领导工作上,一方面要严格要求,一方面要容短扬长、唯才是用。

坚持严格要求与容短扬长、唯才是用的统一,应把握好以下两个原则:一是严格要求而不求全责备。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专业技术干部说话直率、不顾情面,处事单纯、方法简单。因此,常有对领导不够尊重,同事之间不和谐等情况。领导者应摒弃个人好恶,正确对待专业技术干部中有个性、有争议的人,正确处理他们因个性或缺点引起的各种矛盾。对他们既要严格要求,又不能按照军政领导干部的标准去衡量。二是唯才是用而不迁就照顾。敬业精神强、有创新意识、勇于开拓的人,工作失误、试验失败率自然就比较高,加之他们往往无暇顾及复杂的人际关系,遭人非议也就可能比较多。木秀于林,风必折之。人才超群脱俗,就可能遭人嫉妒和诽谤。领导者要有用才的气魄,敢于起用“有瑕之玉”。鼓励创新,允许失败。对他们暴露出的问题,要及时指出,热情帮助,不因其有成就而迁就。此外,对专业技术干部之间因学术之争而引起矛盾隔阂的,领导者应积极引导,不要进行行政干预。通过教育引导,促使他们相互取长补短,发挥人才的群体效益。

七、正确处理广揽人才与量才录用的关系

近年来,在引进人才、广揽人才大战的激越旋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一些单位一讲选人就是硕士以上学历;有的单位不具备需求博士、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的环境,也要费尽心思,引进这些人才,等把这些人才引进之后却派不上用场。这种缺乏针对性甚至是为装饰门面而广揽人才的结果,造成了不切实际的人才“高消费”和人才浪费。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约占人口总数的2. 3%,而发达国家已达20%,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已达到10%。可见,我们国家、军队实在经不起这种“奢侈”的“人才消费”。广揽人才不能单纯地看本部门高学历人才数量,而要看是否有计划地进行了人才资源的配置和开发,充分发挥了人才最大效益。引进人才要遵循量才录用的原则,在录用人才时要考虑本单位实际需要,按岗择人,量体裁衣。用才惜才,包含着节约人才。需知“一个高中生能胜任的工作,就没有必要去用本科生”。

八、正确处理面向战场与适应市场的关系

我军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干部虽然相对稳定,但每年仍有部分同志面临第二次就业问题。这就引发了两种情况,一是在军地通用专业工作的干部,更注意与地方“接轨”而努力;二是在军队特有专业工作的干部,常为后顾有忧而“移情别恋”。这两种情况,都需要认真对待并加以正确引导。

作为军队的专业技术干部,首先应明确自己是军人,军人的第一要义就是面向战场,献身国防。因此,无论从事什么专业,都应牢记使命和根本职能,为“ 打得赢”做准备。从事军地通用专业的干部,应融入面向战场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平时工作始终突出一个“军”字。从事军队特有专业的干部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应积极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学习,以拓宽知识面,打下厚实的知识基础,提高二次就业的竞争能力,使之成为既能面向战场,又能适应市场的新型复合型人才。

九、正确处理服务与管理的关系

当前,在专业技术干部管理中,比较普遍地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一些领导和机关口头上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但为人才服务的意识并不强,常常以管理者自居。他们认为,“你是被管理者,你再有学问,再有知识,也要听我的”。另一种是有的单位对专业技术干部尤其是专家,不敢提“管理”二字,似乎一提 “管理”就是对人才、对知识的不尊重,简单地用服务代替了管理。

正确认识和处理服务与管理的关系,是解决上述两种倾向的关键。各级领导和人才管理部门的同志一定要认识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并不是要对人才“ 哄着来,捧着干”;也不只是解决待遇,照顾条件,还有如何做好思想工作和管理教育的问题。在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理论强调以人为本,但管理者仍然要按照管理的客观规律去履行管理职能,仍然要在计划、组织、协调过程中强调控制和指挥的作用。如果仅仅因为管理的对象由重物到重人而不加强控制与指挥协调,这个管理活动将是不完整的,也是不会获得成功的。譬如,激励是管理活动中常用的手段,而激励就包含有表彰奖励和惩戒批评。在研究对人才的激励政策时,必须充分运用这两种方式,缺少任何一种方式都是不科学的,对人才的成长和发展也是不利的。可以这样说,只有运用管理科学的理论指导,实施科学的管理,才能使我们为人才的服务真正到位。

十、正确处理敬业奉献与“按知分配”的关系

科学研究是一项特殊的劳动,需要超常的付出。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理应得到体现其劳动价值的相应回报,但在现实中,专业技术干部劳动付出和所得还有较大差距。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对知识的价值重视不够,没有正确处理好敬业奉献与“按知分配”的关系。不可否认,敬业奉献精神,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是需要大力提倡的。科技干部没有这种精神,就不会产生坚韧不拔的意志,锲而不舍的追求,闯关攀峰的勇气。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的“两弹一星”精神,永远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孜孜追求的思想境界。但同时也应当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按照物质利益原则,把敬业奉献与“按知分配”结合起来,更加充分地调动广大专业技术干部的积极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知识的价值愈来愈突出,科技工作者的地位也在日益提高。发达国家在放宽对优秀人才移民限制的同时,还利用其雄厚的经济实力,采用对优秀人才提供足够研究开发资金、创造良好的创新条件和环境、给予优厚的物质和生活待遇等方法,广揽各国优秀科技人才。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迫切需要在社会环境、用人机制,特别是分配机制上有所改变和突破,以形成以人才为核心的新型科技创新体系。

江主席在建党80周年讲话中指出:要“从制度上保证各类人才得到与他们的劳动和贡献相适应的报酬”。按此要求,我们应尽快研究制定有利于优秀人才保留,有利于激发他们释放能量的分配激励制度,“按知分配”应当成为分配制度的重要内容。

十一、正确处理发挥老专家作用与促进中青年人才成长的关系

面向21世纪,筹划人才发展战略,必须在老中青结合、形成人才梯队、保持人才发展的强劲势头上做文章。

德高望重的老专家是军队建设的宝贵财富,他们曾经为军队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过贡献,现在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没有这些老专家,就没有军队科技事业昨日的辉煌,今日的成就,也就不会有更加灿烂的明天。但同时更应该看到,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总是在今天超越昨天、明天又超越今天的历史运动中前进的,“长江后浪推前浪”,军队科技事业的未来在于年轻干部,只有更多的中青年专业技术干部脱颖而出,军队的科技事业才大有希望。

作为老专家,其优势在于有厚实的学术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精深的治学之道和较强的综合评估及预见能力。作为中青年干部,其强项在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较快,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因此,领导者要发挥他们各自的优长,使之相互取长补短,互为补充。对于老专家,重在发挥学术技术上的指导和人才培养上的帮带作用,鼓励他们对中青

年干部积极扶持,淡泊名利,甘为人梯,并通过设立“人梯奖”,或“培养人才贡献奖”等方式给予表彰。对中青年干部,则应推上重要岗位,鼓励他们积极竞争,大胆创新,接好“接力棒”,更上一层楼。

十二、正确处理鼓励冒尖与提倡协作的关系

据了解,在有的单位,“混日子容易干事难”。由于工作平庸者嫉妒拔尖者,致使想干点事业的人不敢“出头”。还有的单位则是“才”大者气粗,加之单位领导过于迁就,造成拔尖人才“昙花一现”,做不出更有价值的成绩。这两种倾向,都需要认真加以克服和纠正。

推进军队科技事业的发展,我们的拔尖人才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这些年,我们为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制度,在实践中也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从整体上看,军队专业技术优秀人才数量还是太少,与军队科技强军的需要还有差距。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进一步研究出台新的激励政策,打破平均主义,保证冒尖人才“高人一等”。另一方面各级党委、领导要结合各自的实际,对优秀专业技术干部在工作上支持,在住房分配、福利待遇、工作生活条件上给予倾斜,在舆论氛围上为其撑腰,确实体现奖勤罚懒。对那些整天琢磨人又不干事的干部要严肃批评,甚至做出组织处理,确实在单位形成干事业、求上进的良好风气。

与此同时,还要看到,一项事业的成功,无不凝聚着许多人的心血,决不是仅靠一两个“能人”就能够实现的。领导的艺术就是“科学组合”,要积极培养和提倡通力协作、互相补台的团队精神,把“主角”和“配角”的作用都发挥到最佳状态。要让大家都知道,团结协作的人才群体,总能胜过一两个“天才”。在科学进入综合的时代,一个伟大的创新工程,不再打有个人的印章。人才的科学组合与合力攻关,才是事业蒸蒸日上的保障。

(解放军报 2001年10月09日 第6版)

第二篇:创新发展模式 努力实现临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创新发展模式 努力实现临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内容非常丰富,归结到一点,就是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十二五”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取得实质性进展,这就意味着我国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由一部分人率先富裕向共同富裕迈进的历史进程将大大加快。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十七届五中全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面对“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态势,对临夏这样的民族贫困地区来说,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说它是挑战,就是在我们的发展已严重滞后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两种倾向,一种就是认为支撑发展的产业都没有形成,还谈不上转变发展方式,还是按部就班地过日子,先求温饱再求发展;另一种就是单纯地追求GDP的增长,只顾眼前能多上几个项目,而忽视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如果出现这两种倾向,都会偏离科学发展的主题,最终会使我们的工作越来越被动,发展的差距越拉越大。说它是机遇,就是科学发展开辟了解决贫困问题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途径。一是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支持,这就能办成许多过去想办而办不了的事。二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基本上可以消除绝对贫困,使发展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三是按照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谋发展,贫困地区的许多劣势可以转化为优势,人口压力也可以转化为人力资源。所以,只要充分利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有利条件,贫困地区的发展完全有可能在一些领域实现新的跨越。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重新审视临夏的州情,感到临夏最大的优势在于人多善经商,最大的劣势在于人多资源匮乏,最大的差距在于人多受教育程度低。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关键要围绕推进科学发展,进一步创新发展模式,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基本思路

就临夏而言,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一次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核心是要根据变化了的新情况,围绕创新发展模式,形成新的发展思路。

第一,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就是核心竞争力。临夏历史上就是一个有名的商埠,老百姓善经商可以说是一种文化基因。这里还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清真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也是传统的品牌。这些东西之所以没有做大成产业,交通不便是个很大的制约因素。现在,随着交通设施的不断改善和对外开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完全有条件把旅游、商贸、清真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等产业做大做强,成为支撑临夏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二,要以人为本,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无恒产者无恒心”。老百姓的基本生活没有保障,许多长远发展的事就顾不上。“十二五”时期,随着国家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的不断完善,将大大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进程。这样,就可以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跨越式发展也就有了可靠的基础。

第三,要反弹琵琶,坚持以人的发展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发展,核心是人的发展。临夏发展滞后,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劳动者的文化和技能素质不高是个根本性的制约因素。从长远来说,优先发展教育等社会事业,比眼下上几个产业项目重要得多。只要下决心抓好教育和技能培训,使劳动者能够充分就业,本身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跨越。

第四,要组团发展,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当今时代,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可能孤立地搞发展。临夏靠近兰州,毗邻藏区,一直是藏区物资交流和市场供应的主要承担者。按照省委、省政府区域发展战略的要求,只要主动地服务兰州和藏区,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分工协作,临

夏的发展就会别开生面,在城镇建设以及扩大物流、人流规模等方面都能有个跨越式的发展。

综上所述,临夏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总的战略要求是依托藏区大市场、融入兰州都市圈,基本的思路是强基础、抓教育、兴商贸、育产业、保民生、促和谐。

主要任务

围绕实现跨越式发展,“十二五”时期,临夏要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交通建设,努力消除瓶颈制约。交通建设的跨越是经济社会发展跨越的前提。要以打通对外通道和提高州内的通达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加强高等级公路和铁路建设。在加快实现州内县县通二级公路的同时,要抓紧旅游快速通道建设,修建连接青海的高速公路。尤其要加快兰合铁路建设,并争取把兰合铁路同西宁接轨的接点放在临夏。这样,临夏作为面向藏区的物流中心就能很快形成。

二是加大保障民生力度,较大幅度改善群众生活。在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同时,进一步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抓好危旧房改造、安全饮水、乡村道路、农村电网改造等民生工程建设。要把促进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扎实推进转移就业工程。我们提出没有文化的上青藏高原,有文化的到东南沿海,并通过政府的资助,组织大中专毕业生和“两后生”到沿海发达地区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实现异地就业,目的就是为了缓解临夏的人地矛盾,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

三是加强水利和生态建设,促进循环农业发展。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大面积种植,既促进了草食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又带动了农村沼气建设,正在旱作农业区引发深刻的变革。实践证明,种养加相结合,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是临夏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的基础,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要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强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的综合治理,积极稳妥地搞好生态移民,努力形成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

四是承接产业转移,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临夏人善经商,但办企业不行,关键是缺乏懂企业经营管理的人才。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转移的势头将越来越明显。要抓住这一机会,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千方百计引进若干个有实力的企业,形成导向和示范作用,以带动临夏中小企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优势。

五是优先发展教育等社会事业,下功夫提高劳动者素质。要按照基础教育同职业教育对接、职业教育同市场需求对接的思路,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和公共文化事业,使新生代农民真正做到人人有文化、个个有技能、医疗有保障,成为合格的劳动者。

六是搞好园区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临夏地域小,人口密度大,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最大的好处就是,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为此,我们把园区作为聚集产业、扩大城市规模的重要载体,加快县城和重点镇的建设,使之尽快成为服务兰州和藏区的重要节点。坚持“两条腿走路”,把扩大城市规模和向外转移劳动力结合起来,努力减少农村人口。我们统筹临夏市和临夏县的发展,按照旅游、商贸、宜居的定位,坚持规划先行,加快临夏市新区建设,拓展发展空间,力求把临夏市打造成全州的区域经济中心,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保障措施

推进临夏的跨越式发展,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必须把各项工作跟上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进一步形成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浓厚氛围。

第一,抓规范、立规矩,形成科学发展的保障机制。由于转轨转型时期的诸多漏洞和矛盾,我们的许多工作还不够规范,甚至存在一些混乱现象。去年以来,我们围绕除弊兴利,下决心整顿民生政策落实、城市建设、土地市场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混乱现象,着力推进各项工作的规范,取得了明显成效。我们在实践中深切体会到,实现科学发展,抓规范、立规矩是一个基本的条件。要继续按照解决一个问题、堵塞一个漏洞、形成一项制

度、立下一个规矩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各项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更好地促进科学发展。

第二,抓开放、促改革,不断增添科学发展的动力。临夏相对来说,对外开放的程度比较低,导致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也比较多。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积极引进域外投资主体,进一步激活民间资本,深化各个领域的改革,不断激发自我发展的内在活力。

第三,抓稳定、求和谐,为科学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没有稳定什么事也干不成。要立足临夏多民族多宗教多教派的实际,坚持把发展这个硬道理和稳定这个硬任务有机统一起来,认真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始终不渝地做好化解矛盾、凝心聚力的工作,全力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四,抓班子、带队伍,为科学发展提供坚强保证。推动科学发展,各级干部必须养成求真务实的过硬作风。今年,我们在全州范围内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增强各级干部的政策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公正意识,切实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这项活动开展以来,各级干部的作风有了较大改进。事实告诉我们,抓班子、带队伍是个永恒的课题,必须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只要一级抓一级,督促各级干部勤奋敬业,真抓实干,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大有希望。

自2010年11月4日临夏《民族日报》

第三篇:努力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心得体会

努力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心得体会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新疆发展和稳定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总结新疆发展和稳定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新疆工作,明确提出了做好新形势下新疆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对于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新疆是伟大祖国的一块宝地,新疆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新疆工作。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先后对新疆工作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新疆发展和稳定指明了正确方向。

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在各地区各部门大力支持下,新疆各级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艰苦奋斗、锐意进取,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一穷二白落后面貌得到明显改变,各族群众得到巨大实惠,天山南北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新疆的各项事业站到了历史的新起点。面对巨大成绩,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新疆同我国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仍然较大,部分群众生活仍然比较困难,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需付出艰苦的努力。

新疆的发展和稳定,关系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经济意义和重大政治意义。我们必须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正确把握新疆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增强做好新疆工作的自觉性、紧迫性、主动性。做好新形势下新疆工作,是提高新疆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空间的战略选择;是我国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发展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部署;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确保边疆长治久安的迫切要求。

做好新疆工作,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深入实施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始终把推动科学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促进发展的强大动力,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始终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发展进步的基本前提,努力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将陆续出台,新疆迎来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做好新疆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践证明,要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始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中央的决策部署同新疆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把人心和力量更好凝聚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立足点放在切实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上,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支持和全国各地的支援,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着力推动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民生连民心,民心系全局。新疆跨越式发展进程中,要把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新疆,归根到底要靠发挥各族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把民生问题解决好,才能更好地凝聚民心、民智、民力,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更加注重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定不移地把公共资源特别是财政资源向基层一线、向艰苦边远地区、向困难群众倾斜,着力办好老百姓所思所盼的事,加快改善各族群众特别是广大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天山雪松根连根,各族人民心连心”。长期共同在新疆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的各族人民,早已认识到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始终是关系新疆工作全局的重大任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不变的主题,改革发展同维护社会稳定有机结合是正确的选择,全面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全面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各民族坚持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就有强大的动力。

加快建设繁荣富强、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我们相信,有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有社会主义制度可靠保障,有全国各族人民大力支持,有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目标一定能实现,新疆各族群众生活一定会更加幸福、更加美好!

第四篇:全面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全面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许克振

2011年第4期 ——经济建设

省人大十一届四次会议通过了《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发展目标已经明确,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抓好贯彻落实。要把规划落实到项目上、落实到资金上、落实到行动上、落实到工作上,努力用一流的业绩、发展的实绩来惠及人民、来实践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关于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正确决策。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形成推动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合力

解放思想是推动跨越式发展的第一动力。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树雄心、立壮志,抢抓各种机遇,奋力提档进位,勇于跨越和翻番,确保跨越式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是在抢抓推动跨越发展的机遇上解放思想,坚持树立全面的机遇意识。国家实施积极宏观政策的时候有机遇,实施紧缩政策的时候也有机遇。能否发现机遇、把握机遇乃至创造机遇,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解放思想、是否做好辨识和把握机遇的准备。机遇稍纵即逝、时不我待。机遇最终惠顾谁,还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只要我们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就能化挑战为机遇、变机遇为现实,率先在某些领域、某些重点、某些优势方面实现超常规发展。

二是在把握跨越式发展的科学内涵上解放思想,坚持树立科学发展观。“十二五”规划纲要充分体现了跨越式发展的科学内涵,在制定目标和内容上体现了四个方面的统一,即:既是量的扩张和速度的跨越,又是质量效益的提升;既是民生的改善和“人的全面发展”,又是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既是经济的不断超越,又是社会的全面进步;既是经济社会总体水平的大幅跃升,又是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

三是在推动跨越式发展的方式方法上解放思想,坚持树立“三化”同步、“两型”发展的理念。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和外部环境,已不允许我们复制和照搬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老路,要由过度依赖资金、资源、能源投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转到主要依靠人力资源、技术、管理等投入的核心竞争力轨道上来;要由过去小富即安、四平八稳的发展状态,转到善于利用后发优势,实现科学发展、跳跃式前进、跨越式发展的轨道上来;要由过度依赖行政手段和政府投入的传统工作方法,转到通过市场、改革、开放等组合手段来推进工作的轨道上来。

四是在强化跨越式发展的要素支撑上解放思想,坚持树立全局观念和全球视野。统筹利用国际国内、省外省内“四个市场”,通过扩大开放来拓展资源配置空间,通过运用市场、深化改革来提升配置资源能力,实现有限资源的“无限”供给。

五是在确定跨越式发展的目标目的上解放思想,坚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始终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推动跨越式发展的必要途径,把为民谋利、让利于民作为出台政策、制定措施的重要前提,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制定规划计划、安排资金项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为民、利民、惠民作为发展的最终归属。

二、突出主题主线,加快构建有利于推动跨越式发展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

“十二五”期间,全省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三化”同步,加快推动“两型”发展,努力实现共建共享。

一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我省总体上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十二五”时期,加快推进工业化依然是中心任务。其一,着力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坚持把推动十大产业调整振兴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要通过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和企业兼并重组,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支柱产业倍增计划”,支持现有七大支柱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策划实施“千亿元产业接续计划”;加快产业园区建设,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其二,突破性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使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走在中西部前列,部分领域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其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需要,优先发展关联性强、拉动作用大的金融、物流、研发等现代服务业;适应消费升级的需要,加快消费型服务业发展,带动就业结构优化,扩大就业容量。

二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持续扩大内需的关键动力。其一,优化城镇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坚持“一主两副”的总体格局,把武汉城市圈和“宜荆荆”、“襄十随”城市群做大做强,把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小城市(县城)、中心镇做多,逐步归并和减少村镇数量,形成以武汉城市圈为核心,以城市群和中心城市为支撑,以湖北长江经济带为纽带,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其二,坚持产业兴城,不断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力。把推进城镇化与培育支柱产业结合起来,以产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产业化。其三,统筹推进户籍制度及配套改革,促进农民变市民。把推进城镇化与引导农民进城就业定居结合起来,加快研究制定促进农民工在城镇落户的政策措施,为农民进城扫清体制障碍。

三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统筹项目和资金,加快实施湖北省新增100亿斤粮食产能建设规划,大兴农田水利,加强高产农田建设,提高旱涝保收能力。加快建设种植业板块基地,推动畜牧、水产大县发展,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水平,继续实施“四个一批”工程,使主要农产品加工率达到70%,全省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超过6000亿元。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四是坚定不移地推动“两型”社会建设。一要坚持“疏堵结合”,一手抓完善和落实目标责任制,抓紧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快构建促进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一手抓技术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实施重点工程,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二要加快发展低碳产业和循环经济。重点建设鄂州先行示范区、大东湖“两型”社会示范区、青-阳-鄂大循环经济示范区等10个示范区。开展“低碳试点省”建设,在武汉城市圈建立低碳发展试验示范区,推进城市、社区、园区和企业“四级”低碳试点。三要加快水生态环境建设。逐步建立对汉江中下游流域实施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加快汉江流域综合开发;积极争取三峡工程后续扶持政策,促进两大流域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

五是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一要稳定和扩大就业。要坚持把增加就业放在改善民生的突出位置,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大力扶持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加快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为劳动者提供适应市场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服务。二要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三要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房地产市场调控。认真落实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大规模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着力解决低收入和困难群体的住房难问题。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

三、突出支点支撑,丰富完善和统筹推进支撑跨越式发展的“两圈一带”战略

“两圈一带”战略作为一个整体战略,既要统筹推进,又要重点突破;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开拓创新。一是把“两圈一带”作为一个整体战略加以统筹推进,进一步增强推进合力。从今年开始,要把“两圈一带”作为一个整体战略,统筹推进,重点突破。要加快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地方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明确省直部门的应尽职责,建立健全武汉城市圈、鄂西圈、长江经济带之间的统筹协调机制。二是丰富完善“两圈一带”的战略内涵,在重点区域实行重点突破。近期主要突出四个重点:抓紧研究拟订支持“一主两副”加快发展政策措施,发挥武汉及襄阳、宜昌的核心增长极作用。加快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弥补武汉城市圈发展的薄弱环节。加快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将其作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快以荆州为代表的江汉平原振兴崛起和汉江流域综合开发,将其作为推进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重要环节,形成“两圈”融合、“两江”呼应的生动局面。三是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和手段,形成各具特色、互动融合的发展格局。从制度入手,以交通一体化为先导,以产业分工合作为纽带,探索建立横向联合、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机制,实现生产力布局、资源配置等无障碍“双向流动”。

四、促进投资与消费协调拉动,着力增强推动跨越式发展的内生动力

要在继续保持投资较快增长的同时,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一是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促进投资可持续增长。扩大投资需求,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当前我省尚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还任重道远。在这样一个关键的历史阶段和特殊的省情背景下实现跨越式发展,没有持续较快的投资增长是难以完成的。在一定时期保持较高的投资率是有条件的、可持续的。目前我国储蓄率很高,我省金融机构十分集中,金融环境较好,为市场融资提供了有利条件。要通过改善投资环境,提升环境竞争力来吸引外部投资。投资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力手段。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调研时指出,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投资的先导作用,通过优化投资结构助推经济结构调整。二是建立促进消费增长的长效机制,扩大消费需求。要贯彻落实国家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的有关政策,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有效需求。拓展消费空间,释放需求潜能,稳定主流消费,培育新兴消费,发展消费信贷,创新消费形态。完善鼓励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提升消费竞争力。三是着力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扩大最终需求。寻找投资和消费的最佳结合点,通过投资来创造中间需求和拉动最终需求。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带动农用车、摩托车消费;加快农网改造,拉动农村家电消费;加快交通和旅游设施建设,拉动旅游消费;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投资和消费有机结合。

五、破解瓶颈制约,为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实的要素保障

要素保障先行,跨越式发展才有基础。一是全力保障资金供应。要打好组合拳,善于运用银企对接、企业上市、发行企业债券、产业投资基金等融资方式和金融产品。抓紧出台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扩大民间投资。推动金融体制改革,优化金融生态,加强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二是提高能源保障能力。积极扩大能源配套空间,深化与内蒙、山西等地能源合作,加强与中石化、中石油等能源公司协调,提高外部能源输入能力。加强电源点建设,争取“十二五”新增火电装机715万千瓦左右。优化能源结构,加强需求侧管理,合理引导能源消费。三是千方百计保障用工需求。要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市场需求特点,加强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就业技能,促进劳动力供需有效衔接。四是着力加强用地保障。积极向国家争取用地指标,科学制定用地计划,着力构建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长效机制。五是提升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用好武汉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创新平台,加快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

六、提升环境竞争力,营造推动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氛围

注重改善软环境,提升软实力。一是营造良好的政务服务环境。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减少政府行政审批事项,公开办事程序,加强对公务人员的监督和管理,坚决关严“后门”、打破“玻璃门”、消除“弹簧门”,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优质服务。二是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牢固树立“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积极培育各类市场主体,支持其做多做大做强。三是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树立“发展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理念;营造崇尚成功、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业氛围;形成敢于言利、财智互通、才财互换的财富观念;培养“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竞争意识;养成先舍后得、大舍大得的气度胸襟。

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跨越式发展的动力活力

“十二五”是我省经济发展的爬坡期,又是改革的攻坚期。一方面,加强改革攻坚,激发发展的内在动力。深化垄断行业和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推进全民创业,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深化资源要素价格、财税、投资和金融体制改革,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另一方面,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把扩大开放贯穿于“两圈一带”建设中,贯穿于改革发展各项事业中,努力推动我省对外开放上规模、上层次、上水平。加强与世界500强企业对接,鼓励和支持其在我省设立装备制造基地、产业配套基地和研发中心。组织引导企业积极参加境内外展会,鼓励省内优势企业“走出去”,拓宽我省企业发展空间。

八、确保规划落到实处,强化跨越式发展的保障机制

规划纲要发布以后,要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和部署,进一步明确责任,细化措施,落实条件,确保规划顺利实施。一是坚持把规划落实到项目上、资金上。对于“十二五”规划项目库初步确定的7980个重大项目,要分解落实责任,落实建设条件,确保项目有序推进,滚动实施。二是用改革的举措、开放的视野、市场的方法、多方的力量来落实规划。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全社会形成关心规划、自觉参与规划实施的氛围,形成落实规划的强大合力。三是用明确的责任机制和规划协调机制来落实规划。加强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衔接,强化部门、行业和地方政府共同落实总体规划纲要的责任。四是用科学可行的计划和考核机制来落实规划。把规划总体目标任务分阶段、分时段落实到位,加强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强化规划约束力。■

第五篇: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努力实现文化跨越式发展

刘云山在贵州调研时强调

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努力实现文化跨越式发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近日在贵州调研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努力实现文化跨越式发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 刘云山(贵州先锋网李枫 摄)

刘云山先后到遵义、贵阳等地调研,瞻仰了遵义红军山烈士陵园和遵义会议会址,考察了一些农村、企业、社区和宣传文化单位,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当今时代,文化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而深刻,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增进民生幸福、促进社会和谐,文化都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和衡量指标。特别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文化发展更有可能成为一个地区发展的先导力量、带动力量。我们已经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文化正迎来一个黄金发展期。必须充分认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深刻把握文化的特点和规律,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政策支持,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保障。

刘云山强调,推进文化建设要立足本地实际、突出自身特色,使文化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要善于运用历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和生态文化资源,加强战略谋划、总体策划,加强品牌培育、市场开发,大力发展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文化产业项目,加快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集群。要以文化为灵魂、旅游为载体,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要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结合起来,在保护中开发、在利用中保护,使文化资源成为可以永续利用的宝贵财富。

努力实现人才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