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3号文库
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
编辑:青灯古佛 识别码:12-344265 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07 17:20:27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

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 所谓“专业知识”,是指从事某一专业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一般具有较为系统的内容体系和知识范围,掌握专业知识是培养专业技能的基础。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专业知识就是专业课上学习的知识。

而 “人文素养”,人文,在这里当为确定的“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而“素养”肯定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所谓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就我认为,人文素养指的就是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社会及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

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从小被教育去努力做一个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这里的“德”应该就是指人文素养,而“智”指的是专业知识。然而,现实学习中,我们往往偏向于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人文素养的培养。

据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堪忧,具体表现如下:

(一)文史知识极度缺乏——优秀文化传承断层。

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对人文文化的理解状况不容乐观。部分大学生对理解一些人文文化概念的了解大多数只停留在一知半解和粗浅的初识化阶段,有的甚至望文生义、凭空臆断。比如说,当问及“民主”、“共和”、“儒家文化”等概念时,大部分大学生仅仅知道民主和专制相对,对其具体含义却语焉不详;由于近代以来历次批孔批儒运动的影响波及至今,许多学生仅仅知道儒家文化大致包括“忠”、“孝”、“礼”、“仁”等,而不清楚“天人合一”、“义利之辨”、“民生社稷”等更能代表儒家文化的先进性。现在的大学生已经远离“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兼爱、非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熏陶,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不到足够的继承和发扬。

(二)“传统文盲”大量涌现——“重外而轻内”。

随着时代的进步,目前大学生中不懂电脑等现代科技的“现代文盲”越来越少,然而缺乏人文素质,不知道祖国传统的文史知识,不能正确读写文章的“传

统文盲”却越来越多。现在很多学生读不懂古文,不愿意、也没有耐心看传统经典文学作品,业余时间除了是对着电脑玩游戏就是盯着电视荧屏看没完没了的节目,烦看书、腻写字,成为没有读写技能的“无笔族”。另外,当今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受不到“慎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等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重外而轻内”。

(三)心态浮躁、功利心重——拜金享乐主义悄然蔓延。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融合加快,冲突矛盾也日益加剧,在这个大环境下,大学生对文化的接受常常因心智尚处于发展阶段,易产生困惑而迷失方向。据调查,95%以上致力于考研的学生目的都是为了将来找一个好工作而不是真正热爱自己的专业;部分大学生开口闭口谈钱,人前人后说利,“学习只为求职”、“大学时代是修炼的时代”,成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座右铭。一些学生坦言:“我们喜欢读消遣性读物,简单易懂,并且有很多搞笑的情节,看的时候很轻松。中国古典文学太过深奥、难懂,读起来花费太多时间;而西方经典由于对其文化背景不熟,不太感兴趣。

(四)心理承受能力差——有心理问题的人数激增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纪。学习,工作,生活中,竞争无处不在。很多大学生从小就是在父母老师的殷殷期盼与爱护下一帆风顺的长大,没遇到过挫折。到了大学——人才的聚居地,面对激烈的各方面竞争以及独立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不少人容易得抑郁、强迫等心理疾病。更严重的是,有些还导致自残、自杀等恐怖行为。现如今,大学生的自杀率是越来越高了,出现了不少公认“自杀楼”。

上述种种,都深刻描述了人文素养缺失的严重性。我们必须郑重的面对这个问题。如今社会,在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同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却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迷茫或者说空虚,尤其是作为祖国未来栋梁的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堪忧。培养、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扼要的说,就是要使其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学会学习、学会思维,使所学到知识内化为一个优秀的人的基本心理品质。重视对现阶段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与提升,对于协调好当今社会的诸多矛盾、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现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人文素质问题关系到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关系到一个民族精神的塑造。

早在 1941 年,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在《大学一解》中认为人格可以分“知、情、志”三个方面,但如今的教育偏重“知”的灌输,不重视“情”与“志”的培养,导致“习艺愈勤去修养愈远”的状况。虽然,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学校素质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教育部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文件。但从总体而言,人文素质教育仍然是高等教育的“软肋”,其发展状况还不尽如人意。

人文素养旨在设立一种理想人格的目标或典范,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去追求人的完美化。大学教育不仅仅使大学生学到一门专业和技能,而且要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格。良好的人文素质会促使大学生健全人格、改善思维方式,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针对现阶段我国大学生人文素养普遍缺失的现状,分析其原因,从社会层面上看,市场经济带来的功利心理日益加强;从学校层面上看,应试教育唯“考”独尊;从家庭层面看,望子成龙,期望值高。为此,应当通过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等途径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它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对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强的渗透力,不仅表现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还表现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增强非智力因素等几个方面。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精神,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求实精神,有“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结精神,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虚怀若谷,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之心,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操守等,这些都已成为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精神支柱。“未学做事,先学做人”,人文素养的培育对于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改善思维方式、冲破狭隘功利主义意义重大

襟怀坦荡、礼貌待人、严肃认真、踏实真诚、谦虚谨慎、自强自尊、平易近人、活泼机敏、稳重冷静、乐观热忱、精神振奋等等优良的人文素养是塑造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催化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健康向上的优良人文氛围的浸染和滋润下,大学生必然会注重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文化素质,健全精神人格。“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当良好的人文素养内化为大学生品性中的一部分时,无论他处于一个怎样的境遇,都能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协调自己的知、情、意、行,较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精力旺盛地学习和工作,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积极面对人生。

良好的人文修养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有利于启迪大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耐挫折和适应能力。所以说,良好的人文素养会使学生终身受益无穷。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只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而人的人文素质,即思想境界、精神情操、认识能力、文化教养,才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重要的标志。高雅的人文修养可使学生自觉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的意义和价值,逐步具备健全美好的人格,使其自身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的两种基本素质,它们是契合而并存的。如果把一个人的发展比作一列行驶的列车,这两种素质便是引导列车前行的两条钢轨。如果说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是叶,那么人文素养就是根,只有根深,才能叶茂;如果说大学生的专业素质是船,那么人文素养就是舵,只有目标正确,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所以,每一位大学生应主动地、自觉地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现代社会正步入一个全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挑战与机遇并存。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教育的培养。所谓人才,不仅要掌握必要的科学,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与艺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精英,是民族的脊梁,是国家的希望。我们的素质不仅关系到一个民族的世界竞争力,也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尊严和民族精神的塑造。

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第二篇:2015人文与艺术素养

单选题(共30题 每题2.00分)

1.我国有56个民族,()人口最多,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1.59%,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

A、汉族,回族

B、汉族,壮族 C、壮族,回族

D、汉族,朝鲜族 答案:B 参考答案:B 得分:2.00 2.启蒙运动的最大历史功绩在于()。

A.三权分立等政治学说的提出

B.破除神学迷信、高举理性旗帜 C.自由资本主义思想的出现

D.凯恩斯主义的盛行 答案:C 参考答案:B 得分:

3.()引发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A.九•一八事变

B.卢沟桥事变 C.一二•九运动

D.西安事变 答案:B 参考答案:B 得分:2.00 4.屈原是春秋时代哪国人?()A、吴国 B、楚国 C、越国 D、齐国 答案:B 参考答案:B 得分:2.00 5.在古代,“爵”是一种什么器皿?()。

A、食器 B、酒器 答案:B 参考答案:A 得分:

6.四年的楚汉之争,刘邦由弱变强,终于创下了西汉千秋基业;项羽以盖世英雄自居却自刎乌江。出现这种逆转的主要原因是()。A.刘邦勤于政事,而项羽恃强自傲 B.刘邦手下人才多,项羽没有人相助

C.刘邦善于招募人才并能够听众臣下的意见,项羽自视高大,一意孤行,不得人心 D.天亡项羽,非人力所能改变 答案:C 参考答案:C 得分:2.00 7.“大珠小珠落玉盘”所形容的是什么乐器的弹奏声()? A、琵琶 B、古筝 C、扬琴

答案:A 参考答案:A 得分:2.00 8.《孔雀东南飞》里,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请问,“箜篌”是什么乐器()。A、拨弦乐器 B、击弦乐器 答案:A 参考答案:A 得分:2.00 9.中共一大选举()为中央局书记。

A.李大钊

B.毛泽东

C.陈独秀

D.瞿秋白 答案:C 参考答案:C 得分:2.00 10.被尊为“花间派”鼻祖的词人是()。

A.温庭筠 B.韦庄

C.李煜

D.柳永 答案:A 参考答案:A 得分:2.00 11.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和地点分别是()。

A.17世纪中叶;英国

B.18世纪中叶;英国 C.18世纪前期;法国

D.18世纪晚期;荷兰 答案:A 参考答案:B 得分:

12.维纳斯是希腊神话中的()。

A、智慧女神 B、爱神和美神 C、自由女神 答案:B 参考答案:B 得分:2.00 1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思想的指出者是()。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子 答案:B 参考答案:B 得分:2.00 14.杜甫诗云,“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李白诗云,“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请问,成都为什么又叫做“锦城”或“锦官城”()? A、因蜀锦而得名 B、因锦江而得名 答案:A 参考答案:A 得分:2.00 15.()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世界上适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A、英语,汉语

B、法语,英语 C、阿拉伯语,俄语

D、汉语,英语 答案:D 参考答案:D 得分:2.00 16.“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提出来的。

A、汉高祖刘邦

B、唐太宗李世民

C、光武帝刘秀

D、宋太祖赵匡胤 答案:B 参考答案:B 得分:2.00 17.“初出茅庐”中的“茅庐”本意是指谁的的住处?()A、刘备 B、诸葛亮 C、司马光 D、司马迁 答案:B 参考答案:B 得分:2.00 18.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领导这场斗争的是()。

A、曾国潘

B、张之洞

C、李鸿章

D、林则徐 答案:D 参考答案:D 得分:2.00 19.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

A.欧阳修

B.苏轼

C.王安石

D.柳永 答案:B 参考答案:D 得分:

20.唐朝时的都城()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A.长安

B.洛阳

C.南京

D.北京 答案:A 参考答案:A 得分:2.00 21.中国古代戏曲中的杰作《西厢记》的作者是()。

A.王实甫

B.关汉卿

C.白朴

D.马致远 答案:A 参考答案:A 得分:2.00 2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著名词人()的名句。

A.柳永

B.李清照

C.秦观 D.陈亮 答案:B 参考答案:B 得分:2.00 23.描写特洛伊战争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作者是()。

A.亚里士多德

B.但丁

C.荷马

D.狄更斯 答案:C 参考答案:C 得分:2.00 24.下列作品中属编年体历史著作的是()。

A.《左传》

B.《史记》

C.《论语》

D.《孟子》 答案:A 参考答案:A 得分:2.00 25.“破釜沉舟”这个成语出于哪次战争?()。

A、赤壁之战 B、长平之战 C、巨鹿之战 D、官渡之战 E、淝水之战 答案:C 参考答案:C 得分:2.00 26.买椟还珠这则成语是用来比喻有些人()。

A、只注重事物外表,不重内涵

B、为了赚钱不择手段 C、善于掩盖事物本质 答案:A 参考答案:A 得分:2.00 27.()在辛亥革命后,制造了“辫子军复辟”的丑剧。

A.袁世凯

B.段祺瑞

C.张勋

D.黎元洪 答案:C 参考答案:C 得分:2.00 28.”有板有眼“的”板“是我国传统音乐节奏中的()。

A、强拍 B、弱拍 答案:A 参考答案:A 得分:2.00 29.()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和最长的高原铁路。

A、青藏铁路

B、京九铁路 C、京广铁路

D、胶济铁路 答案:A 参考答案:A 得分:2.00 30.我们常说“隔着门缝看人”,当我们隔着门缝看人时,看到的人(A、比原来扁了 B、和原来一样 C、比原来宽了 答案:A 参考答案:B 得分:

多选题(共5题 每题4.00分)

31.以下哪些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西斯庭教堂里的绘画作品()。A、创世纪 B、最后的审判

C、最后的晚餐D、雅典学院 答案:AB 参考答案:AB 得分:4.00

。)

32.提香在绘画的哪些方面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A、明暗 B、色彩 C、结构 D、油画技法 答案:ABD 参考答案:BD 得分:

33.以下哪些人是英国艺术家()。

A、康斯太勃尔 B、透纳 C、荷加斯 D、雷诺兹 答案:A 参考答案:ABCD 得分:

34.被称之为“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的画家是哪三位?()

A、达 •芬奇B、米开朗基罗C、拉斐尔D、杜乔 答案:ABC 参考答案:ABC 得分:4.00 35.()等作品是印象派画家莫奈所作。

A、日出·印象 B、草地上的午餐 C、卢昂大教堂 D、睡莲 答案:AC 参考答案:ACD 得分:

判断题(共10题 每题2.00分)

36.我国主要的四大盆地是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

答案:B 参考答案:A 得分:

37.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诗风慷慨悲凉,刚健有力,被称为“建安风骨”。()答案:A 参考答案:A 得分:2.00 38.杜甫的诗显示了唐由盛到衰的历史的过程,被世人誉为“史诗”。()

答案:B 参考答案:B 得分:2.00 39.汉乐府是我国乐府诗的第一个高潮,其代表作是《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等。()

答案:A 参考答案:A 得分:2.00 40.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事端,攻占沈阳,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了侵华战争。()答案:A 参考答案:A 得分:2.00 41.文章《捕蛇者说》、《黔之驴》和《伤仲永》皆出于唐散文家柳宗元之手。()

答案:B 参考答案:B 得分:2.00 42.我国最早的文学理论专著是南朝的文学理论家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

答案:A 参考答案:A 得分:2.00 43.王羲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他的《兰亭集序》既是散文佳篇,又是书法名帖。()

答案:A 参考答案:A 得分:2.00 44.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答案:A 参考答案:A 得分:2.00 45.“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语出我国第一位女词人李清照的《虞美人》。(答案:B 参考答案:B 得分:2.00 2015人文与艺术素养

单选题(共30题 每题2.00分)1.“卧薪尝胆”说的是()。

A、夫差 B、范蠡 C、管仲 D、勾践 答案:D 参考答案:D 得分:2.00 2.在古代,“爵”是一种什么器皿?()。

A、食器 B、酒器 答案:B 参考答案:A 得分:

3.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领导这场斗争的是()。

A、曾国潘

B、张之洞

C、李鸿章

D、林则徐 答案:D)参考答案:D 得分:2.00 4.四大美女中为了汉匈友好作出了贡献的是()。

A.西施

B.貂蝉

C.王昭君

D.杨玉环 答案:C 参考答案:C 得分:2.00 5.四年的楚汉之争,刘邦由弱变强,终于创下了西汉千秋基业;项羽以盖世英雄自居却自刎乌江。出现这种逆转的主要原因是()。A.刘邦勤于政事,而项羽恃强自傲 B.刘邦手下人才多,项羽没有人相助

C.刘邦善于招募人才并能够听众臣下的意见,项羽自视高大,一意孤行,不得人心 D.天亡项羽,非人力所能改变 答案:C 参考答案:C 得分:2.00 6.“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思想的指出者是()。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子 答案:B 参考答案:B 得分:2.00 7.被尊为“花间派”鼻祖的词人是()。

A.温庭筠 B.韦庄

C.李煜

D.柳永 答案:A 参考答案:A 得分:2.00 8.杜甫诗云,“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李白诗云,“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请问,成都为什么又叫做“锦城”或“锦官城”()? A、因蜀锦而得名 B、因锦江而得名 答案:A 参考答案:A 得分:2.00 9.儒家创始人孔子的中心学说是()。

A.中庸之道

B.“仁”的学说 C.“生而知之”的唯心主义先验论

D.理学思想 答案:B 参考答案:B 得分:2.00 10.()现在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出外务工人员较多。

A、山东

B、四川 C、河南

D、云南 答案:C 参考答案:C 得分:2.00 11.《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的名著。

A.小仲马

B.雨果

C.莫里哀

D.拉封丹 答案:B 参考答案:B 得分:2.00 12.中国古代戏曲中的杰作《西厢记》的作者是()。

A.王实甫

B.关汉卿

C.白朴

D.马致远 答案:A 参考答案:A 得分:2.00 13.“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提出来的。

A、汉高祖刘邦

B、唐太宗李世民

C、光武帝刘秀

D、宋太祖赵匡胤 答案:B 参考答案:B 得分:2.00 14.《孔雀东南飞》里,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请问,“箜篌”是什么乐器()。A、拨弦乐器 B、击弦乐器 答案:A 参考答案:A 得分:2.00 15.遵义会议召开于()。

A.长征之前

B.长征之后

C.长征途中

D.长征开始时 答案:C 参考答案:C 得分:2.00 16.“初出茅庐”中的“茅庐”本意是指谁的的住处?()A、刘备 B、诸葛亮 C、司马光 D、司马迁 答案:B 参考答案:B 得分:2.00 17.()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和最长的高原铁路。

A、青藏铁路

B、京九铁路 C、京广铁路

D、胶济铁路 答案:A 参考答案:A 得分:2.00 18.“有板有眼”的“板”是我国传统音乐节奏中的()。

A、强拍 B、弱拍 答案:A 参考答案:A 得分:2.00 19.中共一大选举()为中央局书记。

A.李大钊

B.毛泽东

C.陈独秀

D.瞿秋白 答案:B 参考答案:C 得分:

20.下列为维吾尔族祖先的是()。

A.回纥

B.东突厥

C.吐蕃

D.八王之乱 答案:A 参考答案:A 得分:2.00 21.第一个在上海建立租界的是()。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日本 答案:B 参考答案:B 得分:2.00 22.下列作品中属编年体历史著作的是()。

A.《左传》

B.《史记》

C.《论语》

D.《孟子》 答案:A 参考答案:A 得分:2.00 23.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和地点分别是()。

A.17世纪中叶;英国

B.18世纪中叶;英国 C.18世纪前期;法国

D.18世纪晚期;荷兰 答案:B 参考答案:B 得分:2.00 24.地球上的海洋分为四大洋,最大的海洋是()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答案:A 参考答案:A 得分:2.00 25.“破釜沉舟”这个成语出于哪次战争?()。

A、赤壁之战 B、长平之战 C、巨鹿之战 D、官渡之战 E、淝水之战 答案:C 参考答案:C 得分:2.00 26.()引发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A.九•一八事变

B.卢沟桥事变 C.一二•九运动

D.西安事变 答案:A 参考答案:B 得分:

27.中国最后一个奴隶制王朝是()。

A.周 B.清

C.秦

D.中华民国 答案:C 参考答案:A 得分:

28.维纳斯是希腊神话中的()。A、智慧女神 B、爱神和美神 C、自由女神 答案:B 参考答案:B 得分:2.00 29.下面哪种观点是邓小平理论的内容()A、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B、关于革命军队和军事战略思想 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科学发展观 答案:C 参考答案:C 得分:2.00 30.孙中山创立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同盟会

D.日知会 答案:A 参考答案:A 得分:2.00 多选题(共5题 每题4.00分)31.哥特式教堂的特点是()。

A、厚墙 B、大窗户 C、彩色玻璃画 D、骨架券

答案:BD 参考答案:CD 得分:

32.以下哪些是丢勒的作品()。

A、亨利八世肖像 B、四骑士 C、四使徒 D、忧郁 答案:BCD 参考答案:ACD 得分:

33.提香在绘画的哪些方面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A、明暗 B、色彩 C、结构 D、油画技法 答案:BD 参考答案:BD 得分:4.00 34.新印象派的观点是()。

A、主张按光谱色在画面上排列色点

B、主张按科学原理在画面上安排色彩 C、注意形体的塑造

D、表现瞬间的视觉印象 答案:AD 参考答案:BD 得分:

35.希腊的建筑主要是神庙,人们在长期修建神庙的实践过程中,创造出三种典型的建筑柱式,史家称为“希腊三柱式”是哪三个()。

A、多利亚柱式B、伊奥尼亚柱式 C、科林斯柱式D、伊达拉里亚柱式

答案:ABC 参考答案:ABC 得分:4.00 判断题(共10题 每题2.00分)

36.我国主要的四大盆地是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答案:A 参考答案:A 得分:2.00 37.我国最早的文学理论专著是南朝的文学理论家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

答案:A 参考答案:A 得分:2.00 38.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A 参考答案:A 得分:2.00 39.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答案:A 参考答案:A 得分:2.00 40.汉乐府是我国乐府诗的第一个高潮,其代表作是《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等。(答案:B 参考答案:A 得分:

41.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诗风慷慨悲凉,刚健有力,被称为“建安风骨”。(答案:A 参考答案:A 得分:2.00 42.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包括《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答案:A))

参考答案:A 得分:2.00 43.唐有两大文学运动,分别是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和白居易、元稹倡导的“新乐府运动”。()答案:A 参考答案:A 得分:2.00 44.《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答案:A 参考答案:A 得分:2.00 45.“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晒未休”句中,“王”指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答案:B 参考答案:B 得分:2.00)

第三篇:人文素养

中学生必须面对三个世界:物的世界--自然,人的世界--社会,价几年的历史教学,一个问题始终困绕着我,那就是历史教学的真正目的究竟是什么?近段时间去看了看《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从中得到的启示是不少的,利用电脑也了解了些相关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也略显清晰了。摘录了一些关于培养学生历史人文素养的文章,以共勉。

一、新大纲关于历史教学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要义阐发

值的世界--精神。人文素质教育侧重于精神层面。人文教育的理念是指一个中学生在学习人文社会学科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养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这就是人文教育的任务和作用。因而,人文教育不是知识教育,而是素质养成。教学大纲是教学工作的指导性纲领性文献,它的文字表述非常简练。关于历史学科蕴藏的“人文素养”要义,新大纲叙述时也是高度精炼概括,所谓微言大义。因此,对其进行演绎和阐发非常必要。新大纲对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落实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具体分解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文意识的培养

(1)历史意识

生命生生不息,人文源渊流长。新大纲指出,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正确的历史意识,笔者的理解是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辩证唯物的历史观。

所谓历史感是指对人类、祖国、民族和个人的过去、现在及未来的一种整体的把握,它不是一些零散或系统知识的集合,而是超越于具体历史事件之上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的领悟。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历史感“是对我们的祖先和所有子孙后代的一种感受,这是我们作为整个人类历史的受托人的一种感受”。

可见历史感表现在思考问题的纵深感上,即所谓“寂然凝思,思接千载”,发思古之幽情、感现实之艰辛、叹未来之辉煌,用一种宽阔的历史视野,长远的历史的眼光,发展的历史期盼,去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诚如鲁迅先生所说:“以过去和现在的铁铸一般的事实测未来,洞若观火”。具有历史意识的人是人文底蕴深厚的人,他们看问题深刻而沉着,能通晓物性、善解人意,但很少成为时尚的人。其次,表现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思维方法,即具备一种人生智慧--辩证唯物史观。

(2)公民意识

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日益健全的当代中国,教育为培养现代化事业急需的合格公民已是当务之急。新大纲指出,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首先是参政的意识,其次权利和义务意识,再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历史知识是政治智慧的先决条件,历史教学是培养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素质的主要阵地。通过历史知识学习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位置,以及自己与社会、全人类之间关系。对自己的根和自己的位置一无所知,就不会有充分的自我意识和共同的社会意识,而合格的公民意识是建立在这两种意识之上的。没有历史,一个社会就不会对自己的历史起点、它的核心价值观、以及过去的决定对当前的影响有一个共同的记忆;没有历史,就不能对社会中的政治的、经济的、道德的等问题进行任何合理的考察,并认识到自己拥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没有历史知识和以历史知识为基础的探究,人们就不可能成为博古通今、见多识广、具有鉴别能力的公民。因此,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必须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使他们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更清醒的认识,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只有对人类社会有责任感的人,才会有爱祖国之深情,爱人民之真心,爱社会之善举,爱家园之真切,爱自己之自尊。

(3)法制意识

法制意识作为人文素质重要的内容之一,是现代社会合格公民又一必备的素质。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不论是我或任何人都不能摆脱法律光荣的束缚。这是一种温和而有益的束缚,即使是最骄傲的人,也同样会驯顺地受这种束缚,因为他不是为了受任何束缚而生。”法制意识的内涵非常丰富,它首先表现在具备完整的法的观念,对法的性质、内容、功能和地位有着良好的理解和判断。其次,法制意识作为自觉的精神力量,贯穿于人的法律行为过程和社会经生活的一切方面。新大纲强调历史教育要重视法制意识的培养。通过历史教学,了解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的演变过程,可以使学生认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理解法的本质特征,从而树立正确的法制意识,做一个守法的公民。法制建设开始于奴隶社会,当时的法律是奴隶主阶级统治奴隶的工具;封建社会的法是地主阶级统治农民的有力工具;资本主义社会尽管健全了法制,但其实质仍是统治阶级的工具而已;只有社会主义的法才是人民群众共同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

(4)国际意识

在全球化时代,合格的公民还必须具备世界的眼光。新大纲强调指出,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增强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教学非常强调让学生了解世界发展的轨迹和方向,了解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传统和优秀遗产,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树立民族平等意识和共同发展观念。认识到国际间合作的必要性,彼此依存的人类需要彼此宽容和帮助,要建立为世界和平、经济发展、生态安全、文化交流等与世界进行多方面合作的意识。不论国家、社会制度性质,民族、宗教的区别,超越疆域、种族、信仰、社会制度,东西方普适的人文精神,是人类几千年积累的普遍认同的观念和价值,在中外历史内容中是很多的,这就为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提供了条件。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新大纲培养学生“正确的国际意识”的提法与传统的“国际主义教育”相比,更加符合时代的需要,也拓宽和加深了世界历史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2、人文精神的培育

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教育过程中人文精神的培育,成为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大前沿课题和难题。人文精神是人应具有、人

所表现、人所追求、人所培育的精神。历史学科对于人的人文精神的培育,有丰厚的土壤。

(1)人文品质的塑造

新大纲指出: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人生观是以道德观、价值观为基础的,在人生问题上表现出来的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总的看法和态度。通过历史教育要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到人生的崇高意义就是为人民、为祖国、为人类作出贡献;人生的价值就是充分释放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以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人生的幸福和责任就是为社会奉献、为他人服务、为自身的发展中体现。

精神是人的生命的独特品质,它的核心内容是人格品质。蔡元培先生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人文个性,也称人格,反映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人的个性人格在心理素质中居核心地位。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格的伟大”。高尚、健全的人格,表现为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正视挑战、勇于创新的求知精神,踏实的工作作风、稳重坚定的行为习惯、敢于抗挫、善于自我调控的品格和善待他人、团结协作的交往能力等人格特征。

新大纲关于健全的人格教育和健康的心理教育目标的提出,是对传统思想教育目标的拓宽和深化。江泽民在给白寿彝先生的贺信中提到,“历史知识丰富了,……眼界和胸襟可以大为开阔,精神境界就可以大为提高”,这段话无疑对我们历史教学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历史知识和对历史的理解,对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大有裨益。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学生们能够体验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对人类在为争取物质和精神进步的奋斗过程中所遭受的艰难困苦的了解,会有一种足够的认识升华和心理准备。对全人类,特别是本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的基本了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在历史长河中所扮演的角色,认识到个人奋斗目标的实现与历史发展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关系,从而对自己的理想和抱负采取更加客观的态度;通过对历史规律的辩证理解,可以对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前途保持自信和乐观。使学生树立“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使命感”,成为一个有社会人文理想的人,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人文情感的陶冶

人文情怀指含有某种感情的心境,体现在对于个体生命意义和民族的国情的理解和表达上。人为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人会思考生命的源头和生命的终极,具有自己的精神境界,而历史教育就是指导学生运用历史智慧对一些人生重大问题作出清晰的、合乎逻辑而又深刻的思考,充分意识到个人的行动及其选择的严肃意义,加深对人生意义、生命价值的理解。学习历史使我们的生活洋溢着激情,诗人歌德说得好:“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

人文情感更多地表现在对本民族的了解和认同。凝聚民族精神是历史教学实施人文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人文情感的培养需要建立在对乡情、国情和球情了解的基础之上。新大纲把“国情教育”提到很重要的位置。新大纲把中国近现史作为必修课加以重点讲述,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的历史;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仁人志士为民族独立和富强所进行的探索和奋斗;认识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了解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伟大成就和历史教训。同时,它还使学生通过对历史的思考,认识闭关自守、因循守旧是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理解改革开放、不断创新,才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由之路;以及让学生了解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如我国的人口、环境、资源等问题,以进一步增强他们对民族前途、人类命运的关注和历史责任感。

新大纲在强调国情教育的同时,又将爱国主义教育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那就是落实到“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教育”上来,增强民族认同感,这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因为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灿烂历史文化,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

(3)人文态度的生成态度是人对于事情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自然科学一般讲“事实”,人文社会科学一般讲“事情”,处事带情,这里就有一个态度的问题。人的行为总会有“态度”隐含其中,当然人文社会科学中的经济学、法学等学科又当别论。人文态度即人生态度,是指人们对待客观事物,对待他人和对待自我的基本态度。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态度就是历史情感、爱憎和辨别是非的倾向。人是从何而来?人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人类已往的发展步履规迹怎样?人类将走向何方?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意义,出于对人生意义的眷注,历史教学应做出反省、领悟,以图培养学生在实践行为和精神行为中的“态度”。

李大钊曾说:“吾信历史中有我们的人生,有我们的世界,有我们的自己”。人对自己、人对社会、人对自然就应该是什么态度,是一个永恒的问题。新大纲指出: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和谐发展的关系”。面对浩瀚的宇宙,茫茫的人海,人的生命是如此地短暂和渺小,人作为一个个体是微不足道的。那么人的存在意义和尊严到底以什么作为依据呢?人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应该有怎么样的态度呢?这些都是历史教学无法回避的问题。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认识。

首先,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人会思考生命的源头与生命的终极。人的一生是一段历史,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珠。人类天性有一种历史情结,正如树高千丈要落叶归根。寻根的意识、家园的意识和眷恋故土的情怀,都表现出对历史的依恋。无史之人如同无根之树。英国历史学家柯林伍德在回答历史学的作用时说:“历史学是为了人类的自我认识”。历史教学就是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能对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重大问题作出清晰的、合乎逻辑而又深刻的思考,充分意识到个人在人海中的位置,以加深学生对人生意义、生命价值的理解。关爱自己并尊重、理解、信任和关爱他人。例如,通过历史人物教学,以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其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为中心来再现历史过程,重视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另外,历史人物言行举止,功过是非,还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成为自我和发展自我。

其次,人生活在社会里,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独地生活在这个世界里。随着信息社会的到

来,人们的生产和工作日益趋向集团化、开放化、网络化和合作化,每个人必须具备与各种不同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合作的能力。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实施其个体的社会化,即使学生逐步从一个自然人转变成为一个社会人。通过历史学习,借鉴前人的经验,用历史的眼光和宽阔的胸怀去看待和处理人与之间的关系;学会适应这个社会的生存能力,并承担社会赋予个人的各种责任,特别是学会发展这个社会的创造能力。

第三,人是一种有理性的动物。但在传统的工业文明中,人与自然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甚至到了相互毁灭的地步。人类不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相信科技能力能解决所有难题,终于遭到自然的报复。环境恶化、生态破坏、能源短缺等现象,促使陷入困境中的人类不得不进行反思。因而,通过历史这门人文社会学科的教学,使学生体味蕴含其中丰富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关爱大自然的情感,肩负起保护大自然的道德责任,树立起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平等观念,使得人与自然对抗的关系向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方向转变。例如通过科技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保护环境和自然的意识,并引导学生将来为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作贡献时,持有一种人文态度,有可持续发展的正确的人文导向。

3、人文传统的传承和国家意志的渗透

新大纲指出,“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继承全人类的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在于传统之中,这是不争的事实。人文精神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它具有历史的和具体的内在结构。人文精神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文化,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具有不同的内涵。中国的人文传统和内在结构主要以儒家学说所构建的。中华性的人文传统有:人文化成--东方文明制度的首创精神;刚柔相济--追本穷原的辩证思想;究天人之际--天人关系的探索精神;厚德载物--人格养成的道德品质;和而不同--博采众家的会通精神;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已任的责任意识;精忠报国--致死不渝的爱国精神等等。西方人文传统中的精髓是人文主义和启蒙思想,即科学、民主、理性、自由、平等、法治、人权等等。

传统应该是生命的洋溢的,有如一道洪流,离开它的源头,它就膨胀得愈大(黑格尔语)。在历史性上,传统既是过去的,更是现代的。换言之,传统是被现在改造变形的过去,是吸纳、融合过去的现在。因此,立足中华人文传统是基石,兼融人类文明普适的传统是努力的方向。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教育学生,这是提高学生人文修养的重要途径。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大国,其独特的发展之路形成了自己的人文传统。今天的中国是传统的中国的发展,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新时期里,新大纲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史观和方法,体现了我国社会制度的性质和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即国家意志。

正像每个人要维护自己的人格一样,每一个国家也要维护自己的国格。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还是按照地域划分为国家的,人们总是生活在祖国这个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的社会中,有着共同的利益和情感。关于国家意志的灌输,古今中外各个国家都将它作为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而都将历史学科视为进行这项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也不例外。

二、在历史学科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研究

1、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文情愫,着力体现不同时代的人文精神特征

谈到历史学习内容的处理,一个单间的问题总是困扰教师,到底是掌握几个时间、人物、事件重要呢?还是感悟知识背后的意义世界重要?答案显然是后者。对于大多数中学生说而言,在中学系统地学习历史或许是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学生将走向社会或继续深造,总有一天,他们所学过的历史知识,特别是年代、地名、人名忘却了,对于历史事件经过的记忆模糊了,但是有些精神的东西将永远保留在内心深处,融化在血液中,终其一生,受益无穷,那就是知识背后被赋予的人文意义:人文价值观,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历史消逝在时间里,而永不消失的是人文精神,历史教师追求的就是属于这种永恒,这是区别历史教学应试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分水岭。

每个时代都有时代的人文精神--时代特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个性化的民族的人文精神--民族特征;就整个世界史范围看,还有一种全人类共享的人文精神--普适的性质。历史教学落实人文素质教育要从这三个层面抓住人文精神的核心特征。以下以中国历为例说明之。学习中国史要理清中国人文精神的起源、发展和每个阶段的时代特征。

在中国古代史中,史学界公认尧舜禹三代以文德治世,是中国人文精神的始创时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是反映远古先贤人文业绩最有代表的故事。孔子是中国的人文先圣,儒家思想基本上统帅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这是中国人文精神的基础。中国从汉代开始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天是平等和谐的关系,这是中国古代人文思想的特征。

鸦片战争后,西方社会发达的科技、先进的宇宙观等西学的传入,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对中西方文化矛盾冲突的比较鉴别中,逐渐发展出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卢梭的天赋人权说、赫胥黎的进化论等先进人文思想观念对最早向西方学习的人来说,具有绝对的震撼力,成为他们批判封建专制、唤起民众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其中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的人文思想对中国近代人文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一时期的人文精神以爱国主义为特征。

“五四” 运动是中国现代人文精神的发端。这个伟大的运动以“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为旗帜,把中国的人文精神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这时期,以孔子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封建伦理观遭到了猛烈的抨击。“民主”、“科学”是陈独秀所领导的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它打开了中国的民智、民权大门,形成一股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条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理想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文精神和当代现实马克思主义有机整合起来,得到了空前的发扬光大和进一步发展的合法性空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强烈的人文内涵。如果从”人文“的伦理层面看,尊重人、完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的价值和潜力的充分实现为目标来理解人文精神,那么,市场经济的发育具有深刻的人文意义。因为它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它扩大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为个性的多样化创造了多层次的社会关系;它鼓励独立自主,有助于摆脱以往的人身依附,为人的彻底解放准备条件;它催生了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伦理价值观念,促进了”人的现代化“。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的人文精神的核心特征是自由、平等、科学、民主、法制等精神与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道德、为共同富裕目标团结奋斗的集体主义相结合的新的人文精神体系。

2、合理处理教材,精心设计历史教学的人文专题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而是”学生和教师进行学习的材料“,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可以进行动态处理。但日前的历史教学,往往把教材作为学习历史知识而用,以应试作为目的,教材成了教条。其结果是导致上下五千年文明史与学生的心灵隔绝,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成为学生笔下一串串机械的符号,当符号随着时间的流逝淡出记忆后,留下的只有情感、态度和人文价值观缺失的遗憾,这与历史教育的根本宗旨相违背。因此,在历史学科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在教材的处理上有新的突破。

(1)梳理教材,设计人文教育学习专题。

新大纲对中学历史教学中落实人文素养教育的要求,有人文意识、人文传统、人文品质、人文情感的培养和人文态度的培育、国家意志的渗透等多个方面,可以根据培养的具体目标对教材进行重组整合,设计成具有人文教育意义的学习专题。如关于人文意识培养的专题,其内容包括正确的历史意识、公民增意识、法制意识和国际意识等,以增强历史教育内容的集中性、专题性和人文性。

(2)拓展教材,倾注对现实的人文关怀。

教材是媒介,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中介“,学习历史的目标是为了借鉴过去,正视现实,展望未来。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就是帮助学生实施其个体的社会化,用历史的眼光和宽阔的胸怀去看待和处理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感悟蕴涵其中的人文精神。所以,寻找教材中与社会现实热点、难点问题的结合点,对教材进行拓展处理,对现实问题倾注历史的、人文的关怀。例如学习”两河流域文明“,就可以结合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就战争对世界遗产的永久性毁坏,对人民生存权的剥夺进行讨论;学习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友好往来的传统史实,则引入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的现实意义思考;学习美国”西进运动“,则结合中国的西部开发,就尊重少数民族、保护环境等开展探讨。做到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和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相结合。

(3)整合教材,实施跨人文社会学科的综合。

教材是范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除了知道”话题“本身,更是为了以话题为中介进行交往,获得发展。师生对话的内宾是发散的、多维的、开放的,以对应人文社会学科问题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广阔性。如人口问题的分析,必须动用政治、历史、地理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和原理才能得以全面的阐述。因此,必须对教材进行整合处理,把单向的学科内容变成多向的跨学科的综合内容;把平铺直叙的历史用诗歌、影视片断、美术作品甚至课本剧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在综合的视野里,在跨学科的知识背景下,在娓娓动听的画外音中,在气势恢弘的音乐背景里,在惟妙惟肖的艺术表演中,学生会体悟到人文社会学科的博大精深,会更容易获得情感的体验、价值的认同感,从而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并能使高中学生更好地适应综合文科的学习。

3、课堂教学渗透与开设专题讲座相结合,发挥教师的启导作用

课堂教学中结合历史知识的学习落实人文素质教育是主渠道。当一个人掌握了一定的人文知识,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精神时,他必然会通过语言、行为等表现出来,那他这种外显的素质就是一种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由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构成,人文精神是学生在学习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对历史文化内在价值和意义的理解、领悟和升华。所以在课堂里学好历史基础知识是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基础。人类文明史的主干政治变迁史、社会经济史、文化思想史和伟大的历史人物等的内容,是蕴含人文精神内容最为丰富的知识。中学生自习历史书籍也可以得到丰富的历史知识,但领会知识背后的人文精神,更多的要靠历史教师的启发。发挥教师”神示“的作用,对历史知识的人文内涵进行充分的挖掘,适时点拨、启迪、感化,是保障人文精神教育落实的关键。以前文提到的大禹治水的内容为例。大禹作为中华文明的始祖,在他身上反映了中华人文初创时期人文精神的内核。教师点拨时要指出:大禹用疏导的方法治水,说明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的品质;他三过家门而不入,表现为中华民族”公而忘私“的美德;他不懈努力,成功驯服洪水,说明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的气质;他操劳过度而客死他乡,表现为中华民族”勇于献身“的精神。

开设以落实人文素质教育为主题的专题讲座,不失为一种常用的好方法。尤其是在研究性学习活动和文科综合教学的背景下,更有必要开设一些与现实社会时政热点相关联的专题讲座,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而且用专题形式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比常规的课堂教学渗透更直接、更明确、更深化。因而,新大纲指出:”高中历史教学还应尽可能地与现实生活和时事联系起来,通过历史更好地认识现实,通过现实加深对历史的理解“。例如开设题为”西部人文资源开发“的专题讲座,是对学生进行一次人文巡礼的活动。西部大开发,是一个重要的时政热点,开设这一专题讲座,可以激发学生关注现实社会重大事件的热情;西部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宝库,列举西部重要的历史文化史实,可以拓展学生的人文知识视野;展示西部著名的音乐、美术和舞蹈等艺术作品,可以对学生进行一次审美教育;提问西部的人文资源为什么保存得比内地好?可以对学生进行文科综合思维的训练;西部的人文资源有很多是不可再生的,可以提高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西部分布着许多少数民族,对开发西部要尊重少数民族的人文传统,使学生多一份人文关怀。

4、设计情景体验试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在实践中体悟人文精神

有了专题的学习内容,人文素养的丰富和提高还需要在开放的情境和开放的活动形式中反复感知、理解、比较、判断之后,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价值选择和行动。人文精神作为立人的基本精神,它是一种实践的精神,离开了实践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人文精神的培育是一种内化的精神活动过程,需要亲身经历和自我感受。特别是在当前,历史学科强调培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力的背景下,依据教学内容,提供相应情境材料,设计课内和课外多样化的体验试活动方案,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生成尤为必要。情境实践活动一般有两类:

(2)设置”校史展览室“,运用校园隐性人文资源,内化学生人格;

(3)校园广播站、电视台开设”历史上的今天“栏目,说古道今,史评结合,突出人文主题;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校园网上设立”历史与人文“、”与历史对话“等专题栏目,营造人文氛围,滋养人文精神。

历史教师要以丰厚的人文底蕴和人文风采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构筑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6、遵循人文尺度,构建以人为本的评价机制

历史人文教育追求知识与价值目标并举,价值目标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情感、品质、态度等非认知领域,是无法用传统的考试制度量化衡量的,要评价教育的人文目标达成情况,必须运用引入人文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1)寓人文精神教育于考查之中

在目前考试评价制度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实行具有人文特色的教学评价。如增加题目的可选择度,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决定的权利;增加答案的开放性,让学生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等。命题素材增加人文色彩,能引发学生的人文思考。例如下题: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了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他们当中的先进分子发动并领导了五四运动,”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了革命力量的团结“。从此,中国历史翻了崭新的一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五四运动是转折性的历史事件,给后世留下了巨大的人文精神财富。分析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五四精神“的认识,并概括”五四精神“的要义。

(2)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由于人文教育建立在学生主体体验活动的基础上,因此评价时要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每一学习环节多种形式的进步。例寻访历史过程中收集的资料,所拍摄的照片、讨论会上的发言记录、活动课上画的画、研究课上写的体会,调查分析后绘制的统计图表、撰写的总结报告和小论文等,都是学生思想和智慧的结晶,都应在评价结果上予以体现。还可以举办学生作品展和交流评比活动,以此作为学生学业成绩的组成部分,一并放入学生成长的档案包里。

(3)积极尝试学生自我评价

学生有了参与评价的机会,才能真正成为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的角色。他们关注自我进步,分析不足之处,在反思中求得情感、思维、个性、人格的回归。学生自我评价可以是口头、书面等各种形式。让学生描述所学知识、表达所思所感。这样做,体现了尊重学生的教育观,不但可以得到关于学生认知方面的信息,还可以获取学生关于情感、体验等非认知方面的信息。直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成长和变化,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由学生自己对每次学习活动的情况进行记录和评价的材料,可以作为教师评定成绩的重要依据。

四、做一个有人文志向的历史教育工作者

加强人文教育已经成为当代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作为以著史读史而闻名的有着独特史学人文传统的古老国度里的历史教师,在发挥历史学科人文素质教育优势上,当然应该有所作为。这是教师的人文情怀和文化使命所决定的。

首先,历史教师要有”观乎天文,以察事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胸襟,志存高远,耐得寂寞,安顿好自己的精神家园,做一个有人文志向的教育工作者,用历史智慧去唤醒学生的人文良知,用教育的光辉去照亮学生的心路旅程。

其次,要有足够的胆识和勇气,跳出教材的框框,跳出应试的怪圈,大胆实践,大力创新,实施人文素质教育。

第三,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新颖的师生情谊关系。

第四,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以自己厚重的人文底蕴,超然的人格魅力,认准目标,笃行不倦,来实现自己作为历史教师的文化使命和人文价值。

在我们走进新千年,进入新世纪的时刻,叩问历史教育的真谛何在?历史教师以怎样的姿态走进课堂?以怎样的精神风貌登上讲台?有一种冲动,有一种神圣感,而更多的是新大纲给我们带来的勇气和希冀。因为新大纲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出发,拓宽和加深了历史学科的教育内涵。如果我们历史教学工作者能领会了其中的精神,并有效地落实在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那么,历史教学”具有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才能真正实现。高扬人文大旗,实施人文素质是新世纪历史学科教育的必由之路。

分享

第四篇:人文素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教学反思

顺德容桂振华小学麦结柳

摘 要:21世纪的孩子是聪明能干的,他们不缺物质,却缺精神——人文素养的匮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教育目标的要求。我们应“以人为本”,从小学抓起。本文以反思《阅读大地的徐霞客》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剖析教材、发掘人文素养的因素,课堂讲究艺术实施人文教育,从课堂中来,到生活中去,以达到内化成学生自己的人文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人文素养;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特点,上学期,我教学《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一文,深深体会到,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教育目标的要求。21世纪的孩子是聪明能干的,他们不缺物质,却缺人文素养。这成为语文教育界关注的焦点。语文学科教育,既教书,又育人。教书与育人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新课标》并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可见,“丰富的人文内涵”是语文的第一个特点。

人文素养是一个广义的说法,其内涵十分丰富。人文素养是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之后,语文知识内化在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气质、修养,如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思想观念等。语文教学的存在问题之一,就是学生人文素养的匮乏,具体表现在目光短浅、自私自利、怕苦怕累、意志薄弱等。可是,平白的说教,学生是听不进去的,不如以教材中的人物事件为切入口。我们的语文教材汇聚了古今中外优秀篇章,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大千世界,有血有肉的社会人生。所以我们应该在语文教材中发掘一切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因素来有目的地进行教育。

反思我教学《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一文,注意利用文章中的徐霞客这个至今仍有影响力的人物事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下面谈谈我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素养,教学方法上贯彻人文精神,教学评价倾注人文关怀。以期达到《新课标》中“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要求。

一、剖析教材,发掘人文素养的因素

教材中很多课文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感染人,渗透到读者的心灵,使人获得精神上的享受。这里面负载的人类文明的成果,显示出了丰富的情感及深邃的思想,有其鲜明的人文色彩。深入挖掘文本中蕴涵的人文美,对学生思考生活、思考人生会有较大的启发,对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和精神成长将有重要的作用。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主要记叙了明末奇人徐霞客为了考察祖国山川地貌,不避艰险、徒步走遍了半个中国大陆,并将其游历、观察和研究记录下来,形成了不朽杰作《徐霞客游记》,歌颂了徐霞客淡泊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赞扬了他为祖国旅行考察事业奉献一生的功绩。

全文共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概述了全文,总写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奇人,他写成了一本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第二自然段讲徐霞客卓尔不群,立志考察祖国山川地貌,并在此后的30年间历尽艰辛获得了第一手考察资料。第三至五自然段通过具体事例写了徐霞客在考察途中所表现出的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科学研究精神。第六自然段总结了徐霞客

第五篇:人文素养

学习教师人文素养体会

上海市金卫中学张海江

教师自身素养高低,对于孩子的素养起着关键作用。人文素养处在教师整体素养的核心位置,决定着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

强烈的职业认同感这是教师人文素养构成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的立业之基,也是认识自身价值的前提。因为只有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才会视教书育人为己任,才会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将科学文化的传授与人文精神的培育紧密结合,才能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践行“两纲”精神,才能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负责。关注个性的学生观新基础教育的创立者叶澜教授提出“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强调把学生当“人”,不当作“物”,把教育的过程当作生命活动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关注他们的未来,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他们的个性,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师爱与智慧的阳光。

终身学习的知识观教师要在教育的实践中游刃有余,必须具有崭新的知识观,即终身学习的观念。作为教师必须要在某一领域达到精深程度,还必须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其他各方面的知识,做到终身学习,从而为学生树立“学而不厌”的榜样。

以德立身的形象观 崇高的师德是教师的人文素养的重要内涵之一。教师在与学生的接触中通过自己率先垂范,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学生得以熏陶,人文素养得以自然地提高。如何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首先要打造教师的育人理念。教师的根本任务是要培养出健康加健全的人才;两个“健”字中,最重要的蕴涵是学生理想的人格的培养。没有人格培养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就是没有灵魂的教育。张家港外国语学校的理念好:“以理想的教育实现教育的理想,让未来的英才赢得英才的未来。”所谓“理想的教育”,就是人格培养的教育,就是富有人文精神的教育;而“英才”从何而来,当然从科学和人文的交融中而来,决不可能从一条腿的瘸子和侏儒中来。

其次,要审视三个世界。知识经济时代,每个人都需要面对三个世界。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生活世界的教育需要通过家长和社会完成;知识世界的教育首先由学校完成,再通过自己的终身教育完成;而心灵世界最复杂,可以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人文精神的熏陶来逐渐完善。所以,教师首先要正视自

己的三个世界,尤其是要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心灵世界。鲁迅先生说:“从喷泉里流出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的都是血。”教师力争要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用自己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精神,使学生从心灵的深处流淌出人文精神。再次,强化几个意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必须强化教育中的几个意识。第一,国际意识。善于理解世界潮流,正确把握世界大势。教育中既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又要注重多元文化的吸收,集思广益,厚积薄发。第二,信息意识。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改变传统的获取知识的手段,培养自己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第三,服务意识。教师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真正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真正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为学生的成材服务,为学生的成人服务。

最后,重视两组关系。第一,人文教育要人文化。人文精神是诗性的,充满浪漫色彩和美好理想;但它同时又是理性的、经验主义的。它尊重每一个活生生的人生体验和智慧,尊重每一个人独立的认知、情感和价值选择的自主性,尊重每个人避苦求乐的自然人性和对美好生活追求。胡绳说:“每个人都是独立自主的,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有自主决定能力,有思想行为自由。”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也说“人类的伟大来自思想”。只有尊重思想自由,人们才能独立思考、探索,才有创新思维的生成,才有科学真理的不断发现,才有美好人格的最终形成。没有人文教育不行,用灌输式来推动“人文教育”更不行。人文教育应该以人文化的形式进行。应该抛弃传统教学中的权威性、强制性、灌输性、说教性、训导性等呆滞的教育方法,综合运用观察法、实验法、发现法、探究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通过感知、体验,讨论、对话、实践、反省,来唤醒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识。

第二,人文知识要精神化。人文当然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但是,应该知道,人文教育并不等于只向学生传授某些人文知识。要使人文教育真正起到提高人的素质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还必须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自身内在的人文精神。潘懋元先生认为:“人文学科知识必须内化为人文精神,并外表为行为习惯,才能构成相对稳定的品质结构。所以,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内化’,即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素养。”

浅谈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

上海市山阳中学张永芳

一、加强思品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这是实施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前提

可以说,深厚广博的学识是人文型教师的内在基础。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多十倍,多二十倍,以便能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选最重要的来讲。”作为新时期的思品教师,也绝不能仅仅沉湎于一份大纲、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就应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拓宽专业知识面,加深专业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自己成为“一条流动的河”;才能从思品教学中融会贯通,达到梁启超先生“海潮狮吼”式广征博引的境界。

新型的思品教师,就应追求一定的个性,追求大气,豪气,追求政治学者的博大精深。只有充满个性魅力、富有人文气息、具有高尚人格的政治教师,才能培养出具

二、拓宽思品教学的内容——这是实施人文素养教育的基本载体

1、精心处理教材,创设情境

要增强人文素养的教育,首先必须精心处理教材,大胆取舍。现有教材内容与现实联系较紧,教学中应多创设一些情境,设法让学生“身临其境”。使学生与现实之间产生思想共鸣,使学生从中感悟到那些蕴藏在人文知识中的乐观、进取的人生追求,务实、求真的科学态度,舍我其谁的献身精神,宽广仁厚的传统美德,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2、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扩大课堂内存

思品教材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特殊性,即材料非常丰富但也颇为抽象。要精心处理教材,扩充材料,妥善处理教思品中德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应多多借助现代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一是可以充分运用各种教学软件,通过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电脑等硬件更有吸引力的手段,向学生再现相关的概念,知识点,价值目标,从而强化学生的印象,强化情境教学效果。二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简化政治内容,为思品的人文教育节省大量可供利用的时间。从而使教学达到了政治智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收到良好效果。有良好人文素养、高品质的学生。

三、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这是实施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保障

1、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师往往是绝对权威,高高在上,要求学生规规矩矩,绝对顺从。这样,学生的个性遭到了扼杀,个性被日益磨平。人格应该是相互平等的,只有相互尊重,真正尊重学生,才能保护、激发学生的热情与参与意识,才能使师生真诚的相互沟通与理解,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人文教育目标。

2、改革教法,促进教学过程和谐

传统政治教学往往是“一言堂、”“满堂灌”,缺乏生气,缺乏活力,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允许学生犯错,允许学生标新立异。要让学生明白,课堂是师生共同探讨的地方,是允许错误的地方、鼓励犯错误的场所。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真正轻松的教学环境,师生才会在生动的教学中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体,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对人文素养的感悟。这种感悟与体验,是个人对自我、社会的深层次的瞬间直觉,这种感悟更是学生一生宝贵的精神财富。

同时,作为教师,还应勇于拓宽教学空间,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让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新知识,积极主动的培养能力,潜移默化的提高潜质。如以学生兴趣为切入点,结合身边发生的事情,小角度深入进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自主发展,培养政治创新能力的同时,主动去接受人文主义的洗礼。也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调查访问,查阅图书馆,档案馆。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受祖国灿烂的文化和人民的勤劳智慧,让学生感悟身边的每一个事件,从而让学生在政治中领悟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

上海市山阳中学沈卫红

“人之为人,如果没有人文的素养,则与动物无异”。开学初的第一次教师会议上,学校发了本《教师十大素养之人文素养》。翻开第一页,就看到了这样一句话。“一朝聆教诲,终身铭师德”。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对学生未来的志向抱负、人格品性将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因此,人们对教师的人文素养要求甚高,所谓“己不正焉能正人”,教师的学识多少,人格好坏,修养高低将直接决定学生人文素养的水准。

对教师角色的理解,已有不少文献论及,但大多数是从成人的角度来理解的。现实生活中,优秀教师的标准也是由成人制定的。我们很少了解孩子喜欢什么样的教师,不喜欢什么样的教师,在孩子心中教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孩子们心目中的好老师是非常具体、非常形象的,他们眼中的好老师所具备的优秀品质充分体现了教师应具备的人文素养。在孩子的眼中,教师的人文素养是通过教师的情感、态度、仪表和行为、人际关系等四个方面体现的。

一、情感。

人性的善和美首先体现在人的情感上。从情感方面来看,教师的人文素养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对教师职业的情感。孩子们认为,好老师具有敬业精神,热爱自己的工作,表现为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教学有方、讲课风趣幽默,等等。

2.对学生的情感。关爱他人是人文精神的内容之一。许多孩子生动地描述了好老师在他们生病或有困难时出现在身旁的情景,这暗示了教师的另一种素养:作为一个好老师应该能够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时刻把学生的冷暖、喜怒哀乐放在心上。

二、态度。

一个人对人、对事的态度会自然地流露出他是否具有人文素养。从态度方面来看,教师的人文素养也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对工作的态度。孩子们认为,好老师对待工作应该有高度的责任感,兢兢业业,在教学方面表现为治学严谨、宽严有度、有奉献精神等。

2.对学生的态度。对学生的态度是孩子们最为关注的,也是谈得最多的。孩子们认为,好老师对学生应当做到关心体贴、平等相待、宽容大度、不粗暴,特别是对后进生不鄙视、不讽刺、不挖苦、不放弃,等等。

三、仪表及行为。

一个人的仪表、举止是个人修养的外在显现。教师的人文素养必然表现在自身的仪表和行为上,从而体现个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从仪表和行为方面来看,孩子们认为,好老师应该是注意仪表、端庄大方、品行高尚的,包括作风正派、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讲信用,等等。

从孩子的视角我们可以知道,孩子对老师的外表和行为不仅仅简单地停留在美丽、可爱上,孩子们更加看重老师的心灵和内在气质。

四、人际关系。

孩子描述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师生关系是体现教师人文素养的最重要的方面,教师是否具有“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否具有人文情怀,都会在师生关系上表现出来。

我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定是有人文精神的教师。只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才可能从教书匠成长为能师、经师甚至名师。

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