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教学中怎样进行京剧教学实践
在教学中怎样进行京剧教学实践?
艾杰
谈到让“京剧”教学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这个话题,我觉得就已经开始有难度了。中国的戏曲种类很多,京剧被称为国粹。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京剧艺术 是形象思维高度发展的精品。大部分儿童包括部分成人,因为接触不到或很少接触京剧,所以,他们看不懂京剧,对京剧知识了解的甚少,无形中就远离了京剧。但是由于当代领导者对于目前现状的考虑,为了弘扬“国粹”发出了“京剧进课堂”的倡导,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让京剧这门艺术走进孩子们的生活,让孩子们了解京剧,喜爱京剧,我们中小学音乐教师便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戏曲教学研究的使命。以下几点是鄙人总结的如何在教学中进行京剧教学实践。
首先、教师本身对于京剧了解的必要性
要进行戏曲教学,第一要素是教师。要上好戏曲课,教师得钻进去。要通过培训学习、了解京剧艺术的基本知识,知道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教学生学习京剧、欣赏京剧。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教师本身必须做好辅导,如何去做好辅导,那就得从自身下手,掌握戏曲方面的知识,这个地方得注意是戏曲,而不仅仅只是京剧,我们教师不能局限于某一种单一的戏曲,而是得广泛的去了解,包括地方戏--常德丝弦,也许先从地方戏开始着手,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戏曲教学,然后再慢慢的渗透到京剧。
其次、京剧文化,与民族发展联系的紧密性
由于京剧浓缩的保存了中华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学习中国戏曲,学唱京剧,就是要传承中国的文化,民族的情结。京剧作为中国戏剧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一直以鲜活的形态在舞台上传承和发展。
再次、京剧教学,与京剧普及层度的相互性
京剧的振兴,要从娃娃抓起。然而,儿童的学习是需要我们教师来创造机会的。环境的潜移默化有时比言传来得更实在。让少年儿童有机会接触和了解京剧,给他们一块乐土,营造一种儿童学习京剧的氛围,这就是我们始终不懈的追求。
在京剧走进少年儿童的教育实践中,积极尝试如何将京剧教学融入到音乐课堂中,使京剧真正受到少年儿童的喜爱。
最后、京剧教学进课堂的困难性
京剧教学是口传心授方式,是一个教师教一个班的学生来学唱或欣赏某一个唱段。这样的教学既不是音乐课,又不是京剧教师口传心授地教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多加指导,才能引导学生。要注意循序渐进,要按照教学规律办事,不要操之过急。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喜欢京剧、爱好京剧的感情。要按照从易到难的原则,逐步推进。
以上是鄙人自我总结的框框条条,望多多指导!
第二篇:在日常教学中怎样进行教学反思(范文模版)
在日常教学中怎样进行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要求学生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直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我是这么设计的:第一,情境导入,找找角。第二,动手操作,画画角。第三,自主探究,创造角。第四,游戏活动,比比角。第五:聪明思考,动动脑。
这节课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让学生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来正确的摸出所找到的角。通过摸角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来总结摸角的感觉,此时我加以点拨,自然地引出:“尖尖的”地方叫角的顶点,“直直的”地方叫角的边。课件出示角,让学生指出顶点和边,通过观察、思考得出: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另外接下来的第二部分“动手操作,画画角”我认为学生掌握得很好,通过观察课件画角,让学生说画角的过程,最后通过编儿歌,加深印象,牢固的掌握了画角的步骤。在第三部分创造折角时,我做的不到位,对学生放手不够,给学生活动的时间较短。最不成功的是第四个环节,我应该先出示活动角,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把这个角变大呢?”或者问:“怎样才能把这个叫变小呢?”通过活动、观察、使学生体会到:(1)活动角的两条边的长短始终没有变,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2)张开的“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口”越小,角就越小。所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口”的大小有关。
总之这节课,存在很多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如:课前多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亲切感,同时在课堂上多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
第三篇:在地理教学中怎样进行教学反思
在地理教学中怎样进行教学反思
多年来的教学,有得有失,感触颇多,但始终不断地在反思着,以期自己的工作能有所进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
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地理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是它一种面向未来的教学活动。进行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我觉得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对教学观念的反思
现在的初中生思维活跃,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及观念意识,普遍对地理科不重视,在课堂上的情绪不是冷漠呆滞就是惟恐天下不乱。如果教师在教学观念上不更新,上课时只是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势必造成学生更加冷漠更加的不兴趣。因此,我们教师必须用“心”去施教,热切地关注学生。建立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
首先,我们教师的课前准备除了写教案,更需要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了解学生的需要,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其次,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一是积极的旁观者,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尊重学生,赞赏学生,启迪思维,激励斗志,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三是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让学生学习在“热闹”中“有序”的进行。
二、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教学,课前都要对一节课进行精心“预设”,但在课堂实施时会出现多种结果:第一,事先的预设比较顺利地“生成”了;第二.由于引导不得法,出现“预设未生成”的尴尬局面;第三,虽然教学出现了“意外”,但教师通过巧妙引导,获得了“非预设生成”的意外收获。如果教师课后能对这些结果和过程及时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就能对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获得规律性认识,从而提高教学的自我监控能力。长此以往,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会不断提高,后续教学行为会越来越合理,学生的“主动生成”会不断取代“被动接受”,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会不断得到提升。
在进行地理教学实践时,有时会发觉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课后细细分析一下,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师的反思大多是针对教学过程进行的,我们要对教学中重难点的处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确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否提高等情况进行反思,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探索,使教学与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我们知道,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能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同时,在学习中将培养学生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四、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地检讨自己的言行:是否从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是否有公正的品质、豁达的胸怀、丰富的感情,以及敏锐的判断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等等。
众所周知,过去为了巩固“双基”,我们教师的教学往往追求对学习内容的“标准化”理解和“课本式”、“教参式”表达,强调对问题解决的常规思维、逻辑思考、唯一答案,对学生的置疑、奇思妙想往往采取压制、回避、冷处理甚至简单否定的做法。这样大量地进行反复操练,使学生学会的只是“复印”知识。而新课标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意识,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谨慎处理自身的教学行为,要能积极肯定学生的“别出心裁”,给予及时适当的肯定和匡正。
五、对教学反馈的反思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还要通过学生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在信息反馈中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等获取全方位的体察。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教学内容和习题,在考试时学生还是有许多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生知识的习得不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而是老师教会的,所以我们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例如,在学生做习题时,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请学生思考,要求学生说出理由。学生经过思考,较容易地完成了这道题,并且掌握了解题方法,提高了学习能力。
地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完成新课标中规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除了师生在课堂上的教与学之外,目前最直接的反馈就来源于作业练习。作业练习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通过作业,不仅可以检查课堂教学的效果,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探索获得知识的方法,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所以,我们的地理作业必须是科学的,多样的、开放的,我们不能仅仅为了使学生完成作业而教学,而要教给学生“对其终身发展的能力”,所以要侧重对学生地理技能和方法的培养。
多一点教学反思的细胞,就多一些教科研的智慧,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益处多多,其乐无穷!国外许多研究表明,“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美国著名教育家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认为一个教师如果不经常反思,他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水平上。在新课程全面铺开的今天,面对纷繁复杂的新问题,教师要及时“反思”——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和自我调节性的思考。只有不断自我反思,才能使自己的教学不断进步!
第四篇:浅谈在美术教学中怎样进行德育渗透
浅谈在美术教学中怎样进行德育渗透
论文摘要:
美术课作为德育教育手段方面,有其它学科没有的优势。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全方位地渗透德育,充分利用美术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让学生感到美本身就是一种心灵的净化。使学生在情趣上受到陶冶、在道德上受到影响、在心灵上受到启迪。
关键词:美术教学
德育渗透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中学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结合美术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作为美术教师,要把德育寓于美术教学之中,努力做到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如此才能够培养出高素质全面发展的适合时代需要的人才。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教育体制的改革。当今社会提倡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好知识,更重要的是育好人。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并将德育与各学科的教学相结合,使德育渗透到各个学科当中去,用各学科的知识去吸引、影响、教育学生。新《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础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由此可见在中学美术教学当中渗透德育教育发挥美术教育的特有功能,在美术教学中积极渗透德育教育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一、利用突发事件进行德育渗透
美术课堂是进行美术教育和活动的主要场所,与德育好像不沾边,但是在美术教学中会有意想不到的事件发生,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时机进行引导,来渗透德育。那天我刚走进一(2)班教室,小军就在不停地说:“老师,课代表有没有能力,没有能力别当,发个书都不会发。”我看了看课代表,她低着头,等着挨我批评。我问班里的学生到底怎么回事?一问才知道,班主任给他们调换了座位,上次编的书号,这次打乱了顺序,所以这次发书的时候出现了问题。我又问老师是怎么调换座位的呢?学生们说:“老师,一组和五组的这两个同学不变,其他同学都是整组调换的,后面有个别调换的。”了解到情况以后,我又说:“同学们,那你们怎么帮助课代表解决这件事情呢?”这时,有的学生举起了手说:“老师,让课代表上前叫号,叫到谁,谁就上去领书。”还有的说:“老师还可以和班主任商量,每次换座位的时候,能不能只整组调换,不改变其他的位置,就不会有这么大的麻烦?”还有的说:“调座位也没关系,就是课代表累一些,在上每次课的时候,课代表都重新给同学们编号就是了。”我点了点头,看了看课代表,高兴地说:“看,咱们班这才是一个团结的班集体,班里同学有困难,大家一起想办法帮着解决。”这时,小军站起来,低着头说:“老师,我错了。”全班想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有时一味的批评,反而适得其反,使矛盾激化。如果换一种角度,用潜移默化的行动去感悟,也许会认识更深刻一些。
二、在美术教学中有效的进行德育渗透。
当我们在一个教学活动中提出两个教学目标时,就增加教学的难度,复合量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因此,需要有一些方法措施切实保障这个教学实践的进行。首先,我们要精心设计教学计划,坚持双效教育的目标。其次,注意美术教学和德育之间的渗透、融合,将作品的思想情感,教师的情感引导,始终贯穿于美术课堂教学中。最后,除美术课堂教学外,与校园艺术化工程相结合,在艺术化、美术化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思想教育。比如,在欣赏中渗透德育教育。美术欣赏的内容包含很多,有绘画、国画、年画、雕塑、建筑等。祖国珍贵的美术宝库,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智慧。在欣赏课教学活动中,除了让学生依其直观感受产生印象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作品艺术表现的深入挖掘,在挖掘过程中,提示其内容,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教育。让学生通过对这些艺术作品欣赏以及教师对艺术作品生动仔细的讲解,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陶冶了情操。如在欣赏《中国水墨》、《中国古建筑群》、《民间剪纸》是让学生在了解中国艺术美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间传统艺术,唤起他们对生命的追求、对生活的信念。《中国古代青铜艺术》这节欣赏课让学生的心灵感受我们伟大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促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还有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大型油画作品《格尔尼卡》体现了爱国、宣传和平的思想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资源,也起到了教育的意义。
三、通过合作学习,进行德育渗透。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新的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合作学习,综合探究已成为美术课堂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和合作,分工负责,共同完成一件作品或共同研究一个问题。从而都能够锻炼学生之间的沟通、谦让、互帮互助,从中学到互助、互勉、互爱的良好品质。我们应该积极地进行引导,让学生在不自觉中就收到了德育渗透。如:在进行版画的制作过程中,每组的成员积极合作共同完成一件作品,又互相合作完成版画的印刷,没有互相合作,版画的印刷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在黑板上展示的时候,那成功的喜悦在每个学生的脸上洋溢着,让后我又引导学生看黑板上的美术作品,说一说你喜欢的版画作品,并说明理由。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养。
四、“实践”活动,有意识的渗透德育
为了实现教育目的,美术学科应结合实际,利用各种教育因素,广泛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方面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中受到各种教育。美术学科除正常的教学时间以外,可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从中开阔视野,丰富课余生活。如组织绘画兴趣组、书法兴趣组、书画研究兴趣组、艺术品收藏兴趣组,开展各种活动,使学生纵横驰骋于艺术的殿堂之中,从中受到审美教育。
总之,初中美术教育的德育渗透,不同于思想品德中的道德说教,他在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同时进行的,他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神奇效果。美术学科的德育渗透,关键是要充分利用资源,灵活多样结合实际,因势利导,自然会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当然,在教育过程中,为师者更要以身作则,做出表率,做到耐心、细心,因材施教,讲求实效。只有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功能,才无愧于“人类工程师”这一称号。
第五篇:怎样在小学体育课中进行篮球教学
怎样在小学体育课中进行篮球教学
篮球运动是一项广泛普及的体育运动项目,他起源于游戏,是从游戏逐渐演变成为现代篮球运动的,由于具有游戏的特点,所以深受小学生们喜欢,但是篮球运动技术种类多、难度大,学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小学篮球教学中如果老师的教学方法古板、陈旧,那样对学生会缺乏吸引力。如何能在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篮球兴趣的同时,又能使学生学到一定的篮球技术,这是篮球课上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下面结合我当前的篮球课堂教学,谈一谈在小学阶段应该怎样进行有效的篮球教学。
前言:传统的篮球技术教学方法,对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篮球技术和形成规范的动作有一定的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那就是学生对所学动作的兴趣不高或根本没有兴趣,这说明学生喜欢篮球,但不喜欢教师这样教篮球。因为学生学习的动机首先是从兴趣出发,兴趣的诱因,使他们对“玩”感兴趣,对枯燥的技术动作不感兴趣或者说对教师教的动作不感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出发点应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前提下使学生学好篮球运动技术。
一、备好每一节课
1、备好每一个环节的教学目标。
备好每一节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的教学目标的落实,非常重要。因为总教学目标的实现需是循序渐进的,由浅及深的,要有计划地去完成每一个环节的教学目标,且不可一步登天。尤其是重难点的突破,更要一步一步,精细地设计,教师要明确每一环节的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 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课题研究 教育论文 日常工作 教学目标,循序渐进,达到最后的教学目标。这也要结合学生的思维特征和已有知识来设计每个环节的教学目标。
2、教学起点可低点,从简单入手。
每一个人做事都需要一份自信,有了自信,什么难事也迎刃而解了。所以,课堂一开始就要培养学生的自信,感觉自己有能力能学好这些动作。所以,教学起点可低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一开始就过难的动作出现,就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兴趣。
3、教学情景的设计要熟悉。
如在教学音乐的选择上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好不同类型的音乐,这样才能达到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效果。
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篮球运动兴趣
1、掌握学生心理特征,加强运动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有兴趣时,他就把自己的注意力经常集中和趋向于某种事物上,同时也对该事物产生一定的情感。因此,兴趣是对人的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新课程标准》中有针对性地反复强调,要重视培养、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并指出“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锻炼的前提”,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各种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以我现在所任教的四年级学生为例,他们正处在长身体的时期,篮球的各项技术和运动方法还没有定型,身体发育还不 完善,心理发育不成熟。如果在教学中,以篮球运动的各种游戏来教学,使儿童在游戏活动中掌握篮球运动各项技术的正确方法,培养学生的正确运动姿势,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发展学生的能力,结合趣味性强、形式多样的游戏,为儿童提供展示自我的条件和机会,让儿童体验参加体育运动的乐趣,身心得到发展,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在练习传接球的时候,可以采用多人围成一个大圈传球,一人或两人在圈中抢球的游戏进行练习。在练习投篮的时候可以进行投自制活动篮筐比赛的游戏进行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性。
2、让学生自编动作,提高学生的兴趣性。
在体育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是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编练习的内容。从而达到激发和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如:在学习篮球运球的时候,如果总是进行原地的运球练习那会是枯燥无味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示学生自编一些花样运球的方法进行练习,如:单腿过球,左右手向下运球的同时,左右腿交替迈过球。这种练习虽然有一点难度,但是学生初次接触,觉得很好玩,便会主动去“玩”。从而在花样运球中提高了手对球的控制能力,也提高了运球的熟练性。让学生在自编的动作中快乐的去学习篮球技术。
3、情景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
俗话说得好“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由问题诱发,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问题情景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我经常从教材和学 生心理出发,创设问题情景,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例如:在教双手胸前投篮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怎样才能投的更准”的问题情景中互相探讨,互相体会,积极思考。有的同学认为把球投高一些,有的人同学认为跳起来投,有得同学认为两手用力要均衡等等,教师只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就带着这些问题去思考、体会。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效地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快乐的课堂中体验成功。
由于篮球技术种类多、难度大,如果教学方法单
一、枯燥,那么想要让学生熟练掌握是具有一定的困难。这样将会抑制学生积极投入,自觉锻炼的热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改变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才能让学生积极自觉的去学习。篮球运动本身是借鉴几个游戏的方法加以综合而发展而来的,篮球运动的本源其实就是游戏。我开始教篮球时,就从本源开始,例如篮球最基本的技术“运球”,在教运球的时候,我先做几种运球动作给学生看,讲解运球的基本方法,先让学生了解篮球的运球,再让学生自编自创各种简单的运球,然后进行个人或集体的运球表演,在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后就开始进行行进间的运球练习,如直线运球接力,运球过障碍跑等,练习运球的同时时常提醒学生一些运球的规则,如:抱球跑、两次运球、双手运球、翻腕等。让学生在快乐的练习运球的同时也逐渐掌握了运球的基本规则,而且篮球兴趣也得到了培养。另外如:在刚开始教投篮的时候可以自制一些移动的小篮球框让学生进行投篮练习,在学生投篮的时候另外的一个同学可以移动自己自制的小篮球框让篮球进框,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又提高了学生对投篮的兴趣性。还有,在进行对抗比赛练习的时候,我们可以改变成人比赛的篮球规则,如:除固定的篮球框外,另在小篮球场的四角再加四个活动的自制小篮球框让四个学生控制,在比赛的时候如果进了固定的篮球框得两分,如果进了活动框就得一分,同时对某些违例与犯规,根据场上情况灵活掌握等等。通过规则的修改,学生打球的积极性明显得到提高,还可以让那些人小力弱的学生更主动的参加打篮球。比赛时,因为得分的灵活性和得分难易性,不但可以使水平较高的学生得到满足,也让那些基础差的学生同样得到满足。这样,比赛的精彩性,悬念性,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打球的乐趣。
综上所述,要想做到有效教学,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推陈出新,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让学生“乐中学,学中乐”的目的。激发和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不只是体育教学的一个手段,也是体育教学的一个目的。我们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进行积极探索,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只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遵循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的原则,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充分体现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热情,培养勤奋刻苦的精神,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