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瑞敏在首届中国创新发展论坛的演讲-2014.6.27
如果跟得上就是最好的时代,如果跟不上就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一个必须自我颠覆的时代。为什么?因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被颠覆了。
传统时代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和驱动力是规模和范围(钱德勒)。规模就是做到最大,范围就是做到最广,由此来提高门槛让竞争者很难进入。
而互联网时代,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是平台。平台就是快速配置资源的框架,在互联网上,各种资源可以无障碍沟通。
现在电商就是最典型的平台,阿里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做到一万亿的规模,实体店也有做到一万亿的,比如沃尔玛,但是经过了很多年的时间。电商之所以可以快速颠覆传统连锁店,就是资源在网上可以快速配置的结果。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就像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卷首语说的一样,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如果跟得上就是最好的时代,如果跟不上就是最坏的时代。
有一个比喻非常好:鸡蛋从外面打破只是人们的食物,但从内部打破就会是新的生命。对海尔来讲,需要的就是从内部打破,即自我突破、自我颠覆、自我挑战。
互联网颠覆了经典管理理论
为什么一定要自我颠覆?因为从来都是企业必须适应时代,而没有时代去适应企业的。所以海尔有一句话,“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
时代的企业”。如果你认为你成功了,那一定是踏准了时代的节拍,但是你不可能永远踏准时代的节拍。
我们现在要踏上的节拍是互联网的节拍,踏准这个节拍很难,因为互联网把传统的很多经典管理理论都颠覆了。
传统管理理论的基础是分工理论。亚当·斯密在1776年《国富论》第一章讲的就是分工,用的是制针的例子,一个人可能一天也做不了一根针,但是分工就可以做很多。分工理论指导着小作坊向大工业转化。
现在面临着大工业向互联网转化,原来的基础理论被颠覆了,同时在这个基础理论上成长起来的三位古典管理理论先驱也会被颠覆。
必须先有用户后制造
第一个是泰勒。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以动作时间研究著称,动作时间研究的结果形成今天的流水线,在流水线上,人是没有创造力的,完全变成机器的附庸。
颠覆它的是互联网的零距离,用户和企业之间必须零距离,只有零距离才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流水线代表着大规模制造,而互联网上用户要求大规模定制。
海尔现在正在探索的让用户参与前端设计,过去企业是先制造后销售,那是为库存生产,现在必须变成先有用户后制造。这就颠覆了传统的科学管理理论。
海尔现在只有三类人:“平台主”“小微主”“小微成员” 第二个是马克斯·韦伯。他号称组织理论之父,科层制(又叫官僚制)的发明者。这种金字塔式的组织现在仍在沿用。我去美国访问
通用汽车的时候曾问他们有多少层级,接待的人告诉我14层,我跟他开玩笑,如果五年升一级,你退休之前也没有机会升到最高级。
但现在它被颠覆了,颠覆它的是互联网的去中心化。所谓去中心化就是每个人都是中心,对内部而言,每个员工都是中心,因为信息不对称的关系变化了,过去领导掌握信息多,现在在互联网上,你的员工掌握的信息可能比你还多。外部每个用户都是中心,他可以把自己的消费体验瞬间变成全球直播。员工没有领导了,用户也不以企业为中心了,整个组织就要变成扁平化。
海尔的组织现在变成很多的自主创新的小团队,在海尔现在只有三类人,第一种是“平台主”,他的单是快速配置资源,第二种是“小微主”(小微即小微企业,每一个创业团队就是一个小微),第三种人是“小微成员”。员工的去留在小微,小微需要你你就留,不需要就离开。原来的金字塔压扁了,员工没有领导了,过去听上级的,现在听用户的。
世界就是我的研发部
第三个是法约尔。他提出的一般管理理论,强调的是企业内部职能的再平衡,但无论怎样平衡都是内部封闭起来做一件事。
现在它被颠覆了,颠覆它的是互联网的分布式。著名的乔伊法则,说的是最聪明的人永远在企业外部。公司再大也不可能覆盖全世界最聪明的人。怎么找到这些人呢?在网上。
比如我们的研发中心,过去非常神秘,不是谁都能进去。现在它是开放的系统,内部的人变成接口人,接入全世界最好的资源。“分布式”把封闭变开放,世界就是我的研发部,世界就是我的人力资源部。
互联网的三个特征:零距离、去中心化、分布式,分别颠覆了古典管理理论三位先驱泰勒、韦伯和法约尔的理论。
要么转型,要么成为下一个“底特律”
怎样进行自我颠覆?对企业来讲,变革到最后,最难做也最应该做的就是组织变革—组织扁平化是一项非常繁重的任务。
前年的时候,我和IBM原总裁郭士纳在佛罗里达交流过,我把海尔扁平化的事讲给他,他说我在IBM的时候朝思暮想的一件事也是扁平化,但始终没有做,为什么?因为整个系统要变,涉及到二十几万人,一旦出事,整个企业荡然无存。
我们也是思考了很多年,准备了很长时间。从2013年开始,从起初的八万六千人减到七万人,今年预计还要减少一万人。很多人对此议论纷纷,认为太不可思议了,非常危险,也有很多反对意见。但如果认真解析来看,就会发现不但必须做,而且减少的人数一点都不多,因为这是互联网逼着你必须这么做。
第一、外包。聚焦主业,其余外包。我自己做的不如别人做的就外包。比如,电脑的制造我不如台湾代工商的,那我就外包出去。
第二、智能化制造。我们有一个车间,原来108人,现在没有人了,只有机器人,这样也就不用开灯了,这种车间在德国叫黑灯车间。这也是必须要做的,今天不做明天可能就不存在了。
现在都在学德国的工业4.0,机器人可以和生产线对话,这并不仅仅是效率的问题,主要是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美国去年从中国回迁的企业有200多家,在我们这个行业里,美国通用电气把在中国制造的热泵式热水器回迁到美国路易斯维尔制造,根据他们发布的文章,他们在美国的制造成本比中国还低20%,而且售价更高了,因为更
加满足当地用户需求。文章的题目更加让人触目惊心—让中国制造一边去吧。
如果不转型,不是减少一些人的问题,明天你的企业可能都不存在了。要么转型,要么成为下一个“底特律”。
第三、去中间层。我刚才说了企业从金字塔变扁了,中间很多管理层都要去掉,不是说你必须要去掉,而是互联网逼着你使他感到他没有用。
举个例子,过去我们全国三万多个店,这三万多个店所有的信息是一层层的上来,像行政体系一样从县到市,到省,到总部。但是现在有互联网了,我一下子连到每个店,何必要这些人呢?何必要他把上面的意图贯彻下去再把下面情况收集上来,而且这个信息还不准。
企业应该是一个创业的平台
所有的颠覆减人,并不是目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把企业每个人变成创业者,颠覆原来的观念。
原来企业的每个人就是一个执行者,企业是一个管控体系,就是管理和控制。现在企业应该是什么?现在企业应该是一个创业的平台,每一个人都可以在上面创业。
我们有3个80后的小孩,自己创业,搞了一个雷神的电脑游戏笔记本,半年以前我们在这个领域默默无闻,就3个人一下子创起业来,现在成为这个行业的前几名。
除了这一类以外,其他人并不是推给社会,可以创业,给你创造条件,比如管销售的,自己脱离出来成立一个创业公司,可以为海尔服务也可以为社会服务,空间更大,实际有一些做得比较好的现在他
们的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创造的价值更高。这其实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同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我们现在内部把员工分为在册和在线,在册是在企业花名册上,在线是整合全球资源。
企业创造更多的创业机会,创造更多的平台,因此只要企业在发展,在增长,内部不管是否减人,整体而言对社会就是创造就业,创造价值。不能以过去封闭的观念来看待。
比方我们现在全国物流有九万辆卡车,每辆车两个人(装卸工和安装工),加起来就是十八万人,这十八万人并不在海尔这个名册里面,但是他们接受海尔订单,接受海尔薪酬。这是给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我认为企业和社会都要转变观念。
我最后用一句话做结束语,就是黑格尔《小逻辑》当中的一句话:熟知并非真知。过去成功的东西可能成为一种思维定式,制约你今天向互联网转型。真知是什么?就是真理,但真知没有一个成型的东西,需要你探索,希望我们今天都能够在互联网时代成为探索真知的先驱,成为互联网的赢家。(6月27日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 “首届中国创新发展论坛”上演讲 青岛日报)
第二篇:张瑞敏:创新“贪吃蛇”
张瑞敏:创新“贪吃蛇”
2011-09-06 08:57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评论(0)T|T
做企业像玩“贪吃蛇”,企业越大经营越难。张瑞敏并不迷信自己过往的成功经验,而一直试图用新的管理理念来找寻新的前进方向
当62岁的张瑞敏开始谈起Facebook和长尾理论,你可以想见这位中国企业家中的管理教父内心是何等焦虑,他对于新成功的渴望又是多么强烈。
张瑞敏正在努力做一件事——试图为海尔这家年销售额过千亿的家电航母注入新的基因。
这些年,张瑞敏刻意逃避了闪光灯,直到这两年人们才知道他在干什么。他在重塑一个新的海尔,一些做法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绩。
2010年海尔的营业收入增长了9.2%,利润增长了77.7%,利润增幅是收入增幅的8倍。张瑞敏将之归功于:“一部分自主经营体变成利润中心,为了实现更高的利润,不断地创造更多的用户资源。”
谋定而后动
家电行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在张瑞敏看来,比营业收入更重要的是现金流。他说:“海尔营运资金周转天数现在可以达到负10天,中国制造企业中达到负数的还不多,这方面曾经做得最好的是美国的戴尔,它最高的时候可以达到负三十多天,这也是模式创新带来的积极变化。”
张瑞敏发动了海尔的新革命,这似乎可以从他过往的实践中找寻某种线索——他并不迷信自己过往的成功经验,而一直试图用新的管理理念来找寻新的前进方向。
从众所周知的砸冰箱事件开始,张瑞敏就一直在践行“知行合一”的理念。在管理实践中,他开创了海尔特色的管理模式——从“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OEC管理模式,到每个人都面向市场的市场链管理,到“人单合一”的发展模式,再到“卓越运营”的商业模式。
到目前为止,先后有美国的哈佛大学和南加州大学、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法国的欧洲管理学院、日本神户大学等商学院做了16个案例,涉及海尔的企业兼并、财务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特别是颇具权威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为海尔做的“市场链”案例已被纳入欧盟案例库。
用一个例子就能充分说明张瑞敏对自己管理思想的自信:红星电器厂原是生产洗衣机的工厂,被海尔兼并时净资产只有一个亿,但亏损为2.5亿,兼并后海尔只派了3个人去,员工还是原来的员工,设备还是原来的设备,兼并当月亏损700万,第二个月减亏,到第五个月即盈利一百余万。后来,这个案例便成了哈佛大学教授研究的对象,即“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案例。
类似的案例有很多,张瑞敏作为中国企业家的领袖人物,其显著特点在于,他在不同阶段均能提出自己的管理理论:“休克鱼疗法”、“斜坡理论”、“五星级服务”„„
革自己的命是最难的,在中国当下企业家群体中,大多还都是第一代企业家在唱主角,这些霸气外露的群体大多白手起家,凭借顽强的信念和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取得成功。当他们形成自己的帝国时,很多人已经很难打破既往成功经验,然后进入盛极而衰的历史循环当中。
以儒商为追求目标的张瑞敏深明“一日三省其身”的重要。9年前的一期《财富》杂志给了他很强烈的冲击。那期杂志封面的主题是《企业为什么失败》,文章最后的主旨在于“首席执行官总是为企业失败寻找借口,但是根源就在他们自己所犯下的错误”。
张瑞敏将这期杂志一直摆在办公桌上。他对外界说:“这句话对我的触动非常大。这篇文章又做了详细的分析,犯的是什么错误呢,就是因为你曾经或许是成功的,但是成功的思维定势迷住了你的双眼,对外界的变化不再当一回事,对内部出现的问题,可能就不太注意,而且正如这篇文章所说,企业垮台的时候不会是一点点垮掉,一定是突然的。”
张瑞敏开始学会改变自己的思维与行动方式。在那个时间节点上,互联网经济已经开始逐步深入人心,而以国美苏宁为代表的家电大卖场拼命蚕食上游家电厂商的利润。作为生产厂商,如何摆脱中国制造模式下的低利润率,提高附加值开始日益成为张瑞敏和他的同行们考虑的重点。
对于喜欢“谋定而后动”的张瑞敏来说,他需要找到新的管理武器,要从海尔组织内部闹革命。当他刚刚进入这行时,日本人是他的老师,日式的全面管理理念成为圭臬。继而,美国式的六西格玛理念成为新的管理工具。接下来,他发现他的老师们开始纷纷衰落。GE、飞利浦、三洋等各大国际家电厂商开始纷纷甩卖相关资产,因为找不到可以继续存在下去的理由。
过了知天命之年的张瑞敏从一线的思考上脱身,开始把目光投入到商业模式的思考上。他所推崇的著名管理学者德鲁克说:“商业本质的竞争是商业模式的竞争。”张瑞敏也认为现代企业的竞争是商业模式的竞争,如果寻求不到合适的商业模式,一个企业也可以做大,但很难做强。
他开始去和世界最好的管理学者、企业家交流并走访最成功的企业。发明了六西格玛工具的美国管理学者加里 哈默、前IBM首席执行官郭士纳、日本经营之神稻盛和夫都成为他交流的对象。
张瑞敏决心找出真正适合中国企业的管理新思路。
倒逼理论与人单合一
张瑞敏发现在传统经济时代,信息不对称的主动方在企业。企业推出什么产品,宣传什么产品,这个产品就会卖得出去,用户本质上是被动接受。当年海尔最经典的宣传案例就是推出能洗土豆的洗衣机。
进入互联网时代后,信息不对称的主动方变成了用户,用户可以在互联网上看到所有的产品信息,他们决定自己要哪个产品,企业变成了被动方。
《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 安德森(Chris Anderson)提出了“长尾理论”。尽管安德森更多针对的是虚拟产品,但他提出在互联网时代,商品的销售成本急剧降低时,几乎任何以前看似需求极低的产品,只要有卖,都会有人买。这些需求和销量不高的产品所占据的共同市场份额,和主流产品的市场份额相比甚至更大。
在张瑞敏看来,当信息不对称问题在互联网上消失之后,制造业开始从大规模制造转变成大规模定制。一字之差,是整个生产流程和销售推广渠道的重建。
他还推崇《facebook效应》一书。张瑞敏的读书心得是:“Facebook会超越谷歌,原因在于谷歌是满足需求,Facebook是创造需求。Facebook有超过4500万个社区,每个社区的人,都是志同道合的,他们因此形成了关系,他们是个性化的,或者相对个性化的,互联网时代的用户需求也是这样。对海尔来讲,就是要把无数小众的需求,变成相对大众的订单。这个挑战很大。企业只有依靠互联网才能了解到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发现了这一点之后,张瑞敏开始逐步形成了他的“倒逼理论”——为了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必须以技术创新为基础,是必要条件,没有技术创新,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没有办法实现。海尔并不以技术创新为中心,而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由用户需求倒逼。
一步步倒逼的结果是整个架构的颠覆,将“满足用户需求”这一目的在全公司内分解成若干任务,不论一线员工还是后方支持部门,人人都有自己的任务。
张瑞敏将这种管理创新概括为“人单合一”,人是员工,单不是指狭隘的订单,而是市场用户需求。把员工和用户需求联系在一起,由员工自己创造用户的需求,在为用户创造价值中实现自身价值。
在此之前,海尔集团7万多员工形成了稳定的科层制结构,张瑞敏将其转变为两千多个自主经营体,每一个经营体就像一个自主的公司。公司自负盈亏,创造增值以后员工还可以分成。
海尔开始像Facebook里的组织一样,开始成为一个个独立但又互相关联的群体,在此之间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因为自主经营最关键的就是两权——人事和分配两大权力,在新的组织架构内,团队长可以选成员,成员也可以选团队长。团队成员一起决定可以罢免团队长和成员的去留。
对于家电行业来说,库存一直是头痛的难题。之前,一线销售人员为了冲业绩,都会尽可能全面铺货,导致的结果往往是库存增加。新的业务模式下,销售人员要先拿到订单,然后再倒逼回生产部门进行生产。这就逼得整个经营团队不得不改善供应链,生产部门一定要用模块化思路,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更。
这种类似戴尔电脑的模式的改革,大大加快了资金回笼力度,还让张瑞敏实现了一个长时间没完成的心愿——取消全国26个中心仓库。
虚实网络的结合除了内部组织架构的变革,张瑞敏更想给海尔这个巨无霸注入一种“灵魂深处闹革命”的新思路。
在张瑞敏看来,对于用户来说最重要的是,怎样能以最快速度满足自己的需求。解决之道是虚实网结合的即需即供的商业模式。
“所谓‘虚网’就是互联网,‘实网’就是营销网、服务网、物流网这类网络,我们希望把这两类网结合起来。在虚网,我们希望可以增加、增强对用户的黏度——怎样在虚网上更好地探讨、满足用户的需求。而在实网,我希望能第一时间满足用户的需求,用户的产品可以在第一时间送达。我们的网络可能是中国企业中最大的,十几年来我们的网络建设都在逐渐向下,从县到乡一直到村,一直到农户家里。这个网络非常重要,我们和用户之间零距离接触,只要他有需求,我们就可以第一时间送达。”
听上去,他的野心很大。京东商城的刘强东凭借自己建立快递物流渠道,从电子商务的红海中冲了出来,而张瑞敏不但要干刘强东的活,他连生产都解决了,是真真正正的一条龙解决方案。
在“重资产”与“轻资产”的争辩当中,张瑞敏如同打了一手太极推手,就化解了两者的矛盾。海尔有强悍的销售网络,以前卖产品,现在不单卖产品,还卖服务,更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3年前,张瑞敏开始把维修网点全部改造为社区店,兼具售后服务和销售职能,并主动向消费者提供电器保养等上门服务。
在这种社区店模式下,团购、维修都可以一站式解决,由此产生的利润空间也是可想而知的。
张瑞敏开始学会去“织网”,他承认,如何做好虚网,还没有太多成功经验可供总结,但在实网的转型上,他已经有了心得。
当海尔掌握了可以深入到村一级的销售点,并且通过内部组织变革将店面人员转变成销售、维修等一站式解决方案后,外界就不难理解,海尔何以在家电下乡中占据了最大的份额。
也正是有了这张“实网”,张瑞敏有了底气敢于向卖服务转型。2009年9月前,通用电气的冰箱还没有进入中国三四级市场,而进入海尔营销网络后,3个月就超过了其2008年全年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一跃成为外资冰箱品牌的第二名。
张瑞敏的新变革,着力点就在于创新,给传统的生产型企业注入新的延伸。宏基电脑创始人施正荣曾经以微笑曲线为例,说明利润最高的两端是研发和营销。在资本市场上,张瑞敏也正在将旗下两家上市公司进行整合,国内上市的“青岛海尔(10.72,-0.20,-1.83%)”负责制造、产品研发。香港上市的“海尔电器”主要是渠道。
在他的大棋局中,未来会更像一个T,研发与市场连成一条直线,不再拐弯,制造这一竖应该外包,整合外部的全球性资源。
敢于革自己的命,是张瑞敏变革的思想原点。作为中国企业家中的标杆人物,他并不认为自己就是成功的。“因为在企业的竞争中就不应该存在成功的概念。所有的成功一定是过去时,一定是昨天的,那么今天要做的是追求比昨天更高的目标。当一个人站上冠军领奖台的一瞬间,他已经不再是冠军,而是必须要为下一个冠军而努力。”
在海尔的集团办公大楼前,有一组雕塑,图形来自《周易》。周易总共有64卦,最后一卦叫“未济”(未成功)。
张瑞敏说,这组雕像天天在提醒着他,一定要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第三篇:张瑞敏
人物简介
[1]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照片1)
张瑞敏,山东莱州人,高级经济师,中国科技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现任海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是海尔集团创始人,十六、十七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
1984年,张瑞敏出任海尔的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拉开了海尔创业的序幕。在26年的创业发展历程中,张瑞敏以创新的企业家精神和顺应时代潮流的超前战略决策带领海尔从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营业额1357亿元(2010年)的全球化企业。据欧睿国际(Euromonitor)统计,海尔蝉联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海尔品牌价值连续九年位居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
张瑞敏确立的名牌战略指导思想贯穿海尔发展历程,在每一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海尔都抓住时代机遇进行战略创新。上世纪八十年代,海尔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实施名牌战略,通过“砸冰箱”事件砸醒员工质量意识,创出冰箱名牌;九十年代,海尔抓住兼并重组的机遇,实施多元化战略,通过OEC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的输出,创造“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的经典案例,从一个冰箱名牌拓展至家电领域的名牌群;进入二十一世纪,海尔抓住全球市场一体化的机遇,实施国际化战略,没有依赖国内低成本的优势单纯出口创汇,而是到海外设厂本土化发展,建立“本土化研发、本土化制造、本土化营销”三位一体的体系创造海外用户的需求,创出海尔的国际化名牌;互联网时代,海尔抓住网络时代需求个性化、营销碎片化的机遇,实施全球化品牌战略,通过企业和商业模式的两个转型,即从卖产品到服务、从传统发展模式到人单合一双赢模式的转型,创造互联网时代的全球化品牌。
海尔持续创新不断壮大的过程中,张瑞敏确立的以创新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管理实践中,张瑞敏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西方现代管理思想融会贯通,“兼收并蓄、创新发展、自成一家”,从“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OEC管理模式,到每个人都面向市场的“市场链”管理,张瑞敏在管理领域的不断创新赢得全球管理界的关注和高度评价。美国哈佛大学(HARVARD)、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等发达国家商学院均把海尔管理案例写进教材,海尔的管理探索越来越成为世界的财富。在互联网时代,张瑞敏的管理思维再次突破传统西方管理的桎梏,提出并在海尔实践网络时代创造顾客的商业模式——人单合一双赢模式,通过“倒三角”的组织创新和“端到端”的自主经营体建设,实践“我的用户我创造、我的增值我分享”理念,让每个员工成为自己的CEO。西方管理理论界、学术界和实践领域对张瑞敏在管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突破给予高度认可。沃顿商学院、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等机构的学者和实践者甚至亲自参与到海尔的管理探索中。
在带领海尔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张瑞敏始终高度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践行,积极投身教育、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真情回馈社会,致力于环境友好,谋求可持续发展。张瑞敏以其创造全球化海尔品牌和创新管理模式的卓著成就赢得世界性的广泛赞誉。卓越管理
在管理实践中,张瑞敏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西方现代管理思想融会贯通,“兼收并蓄、创新发展、自成一家”,创造了富有中国特色、充满竞争力的海尔文化。从“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OEC管理模式,到每个人都面向市场的市场链管理,到“人单合一”的发展模式,再到卓越运营的商业模式,张瑞敏在企业管理上的不断创新赢得了世界管理界的高度评价。到2009年为止先后有美国的哈佛大学和南加州大学,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法国的欧洲管理学院、日本神户大学等商学院共做了十六个案例,涉及企业兼并、财务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特别是颇具权威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为海尔做的“市场链”案例已被纳入欧盟案例库。信息化时代,海尔开始了信息化流程再造,着力打造卓越运营的商业模式,被管理界称为是“海尔的信息化革命”。经典言论
[3]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照片4)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言论
-企业领导者的主要任务不是去发现人才,而是去建立一个可以出人才的机制。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不是因为有些事情难以做到,我们才失去了斗志,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斗志,那些事情才难以做到。
-管理无小事。
-零增长不等于零需求。
-管理的关键在于用人。在很大程度上,管理的科学性就在于用人的科学性,管理的艺术性就在于用人的艺术性。
-斜坡球体定律(海尔发展定律):企业在市场上所处的位置,就如同斜坡上的一个球体,它受到来自市场竞争和内部员工惰性而形成的压力,如果没有止动力,就会下滑,为使海尔在斜坡(市场)上的位置保持不下滑,就需要强化内部基础管理这一止动力。
-买一个品牌行吗?买一个品牌前提取决于买的是死的资产,而品牌是活的文化,你要得到文化,必须有更强势的文化。所以说品牌必须靠自己创造,世界不会恩赐给你,只有靠自己创造。怎么创造呢?有两点,一个是速度,一个是差异化。托夫勒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过去的法则叫时间就是金钱,今天的法则叫下一时刻比上一时刻更值钱。你能不能和用户需求同步,能不能创造用户下一刻的需求,能不能站到时代的前列?所以速度对我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还有一个是差异化,有技术创新的差异化、产品创新的差异化,但更重要是管理创新的差异化。中国没有自己的管理思想也没有自己的管理模式,我们学的都是从国外进来的。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照片5)海尔之所以还能做得下去,主要是我们能够意识到海尔还是一头猪,要变成一只鹰,还需要很漫长的时间。
-评价和赞誉是用户和社会各界对海尔的肯定,但它是对海尔过去的做法的肯定,我们有一句话,叫做从不回头欣赏自己的脚樱
-从你成功那一天开始,你可能就已经是不成功了,因为你成功的只是在你原来设定的那个目标上,而不是终级目标。新的目标,不一定在你原来所走的路上。
-探索中的疑问和没有主张,是两码事。(真正的答案)在企业家的实践当中。
-国内家电大连锁商近年来表现出强大的吞吐能力,由于其销量非常大,国内家电制造企业往往要满足大连锁商的要求,离企业最本质的东西—顾客的需求却越来越远。
-国内做强再国外做大。
-海尔的每年都是一个马拉松长跑,每天都是一个百米冲刺。
-如何做事有一个老师——孔子的《论语》;如何做人有一个老师——老子的《道德经》;如何参与经营、进入市场,还有一个老师——孙武的《孙子兵法》。
-柳总(柳传志)是中国企业界极少的“功成身退”的企业家,“身退”的人很多,“功成身退”的很少。
-(曾有记者问张瑞敏:您每天都要工作十四五个小时,但是王石却经常“不理朝政”,一味热衷做他的社会活动家,您怎么看?)那只能说我的本事不如他(王石)。
-能阻挡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4] 管理目标
[5]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照片6)
张瑞敏的目标是使海尔成为世界名牌。据全球权威消费市场调查与分析机构EUROMONITOR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按销售额统计,海尔集团在全球白色电器制造商中排名第四,按品牌销量统计,海尔已跃升全球第一大白色家电品牌。2006年,在《亚洲华尔街日报》组织评选的“亚洲企业200强”中,海尔集团连续第四年荣登“中国内地企业综合领导力”排行榜榜首。海尔已跻身世界级品牌行列,其影响力正随着全球市场的扩张而快速上升。张瑞敏和他的同事们已经把一个集体企业变成国际知名的跨国企业,并且他们正在通过流程机制的建立和卓越商业模式的打造,创造和满足全球用户需求,使中国在世界市场舞台上有了真正优良的企业形象。他们会以持续的创新丰富这种形象,为振兴民族工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人物观点
观点之一
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
[6]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照片7)
1985年,张瑞敏刚到海尔(时称青岛电冰箱总厂)。一天,一位朋友要买一台冰箱,结果挑了很多台都有毛病,最后勉强拉走一台。朋友走后,张瑞敏派人把库房里的400多台冰箱全部检查了一遍,发现共有76台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张瑞敏把职工们叫到车间,问大家怎么办?多数人提出,也不影响使用,便宜点儿处理给职工算了。当时一台冰箱的价格800多元,相当于一名职工两年的收入。张瑞敏说:“我要是允许把这76台冰箱卖了,就等于允许你们明天再生产760台这样的冰箱。”他宣布,这些冰箱要全部砸掉,谁干的谁来砸,并抡起大锤亲手砸了第一锤!很多职工砸冰箱时流下了眼泪。然后,张瑞敏告诉大家——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三年以后,海尔人捧回了中国冰箱行业的第一块国家质量金奖。
观点之二
“东方不亮西方亮。”这是国内不少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美好初衷。从1984年到1991年,张瑞敏把这7年叫做海尔的“名牌战略阶段”。7年时间里;海尔只做了冰箱一个产品。到1991年,海尔冰箱产量突破30万台,产值突破5个亿;全国100多家冰箱企业,海尔唯一产品无积压,销售无降价,企业无三角债; 海尔商标在全国家电唯一入选“中国十大驰名商标”。1992年起,海尔开始“多元化发展阶段”。如今海尔产品有58个系列,9200多种,既有白色家电,又有黑色家电和米色家电。其中;冰箱、冷柜、洗衣机、空调器等的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名列前茅。张瑞敏把海尔的这种多元化战略概括为“东方亮了再亮西方。
观点之三
出席活动(20张)
在海尔兼并的18家企业中,有一家1997年12月进来的4000人的国营黄山电视机厂。1998年6月2日,该厂部分员工罢工上了街,原因是接受不了海尔的管理;把海尔派去的孙部长也打了。张瑞敏一看闹到这种地步,”不是你愿不愿意干的问题,而是我让不让你干的问题“,下令无限期停产整顿。也没有无限期,两天,大家就想明白了:海尔不这么做,企业在 市场上就站不住脚;企业站不住,员工也就没地方开工资了。孙部长正给职工代表开会,宣布”明天可以复工了“。,手机突然响了老婆要来合肥接”卖力不讨好“丈夫回去。孙部长气道:”看你们把事情闹的!“这时,一位职工代表碱了三句口号 ”孙部长不能走!“海尔不能走!”海尔精神不能走!!“到1999年,该厂一个月电视机的产量相当于过去一年半的产量。
观点之四
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的市场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照片8)一般来讲,每年的6 至8月是洗衣机销售的淡季。每到这段时间,很多厂家就把商场里的促销员撤回去了。张瑞敏纳闷儿;难道天气越热出汗越多老百姓越不洗衣裳?调查发现,不是老百姓不洗衣裳,而是夏天里5 公斤的洗衣机不实用,既浪费水又浪费电。于是,海尔的科研人员很快设计出一种洗衣量只有1·5公斤的洗机一小小神童。小小神童投产后先在上海试销,因为张瑞敏认为上海人消费水平高又爱挑剔。结果,上海人马上认可了这种世界上最小的洗衣机。上海热销之后,很快又风靡全国。到如今两年时间里,海尔的小小朋友神童在全国卖了100多万台,并出口到日本和韩国。张瑞敏告诫员工说:”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
观点之五
用户的难题就是我们的课题
1997年10月份,张瑞敏到四川出差。有用户跟他抱怨说,海尔的洗衣机不好,下水管老堵。一了解;原来是有些农民朋友用洗衣机来洗地瓜(北方叫红薯),有时泥沙堵塞了下水管。回来后,张瑞敏把这事讲给大家听,一些人觉得像是笑话,说重要的问题是教育农民”怎么使用洗衣机。但张瑞敏不这么看。他说:“用户的难题就是我们的课题。”后来;海尔专门开发出一种下水管加粗的可以用来洗地瓜的“大地瓜”洗衣机。这事见诸报端后,有人不以为然,说我们的农民富裕到用洗衣机洗地瓜了吗?张瑞敏的想法是,既然用户有需求,我们就该去满足。“这块蛋糕也许不大,但却是我自己享用。”1998年底,在一次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还提到了海尔“大地瓜”洗衣机的事。
观点之六
下道工序就是用户
[7]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照片9)
一件电器产品,从设计、生产到销售,要经过若干道工序最终到达用户的手里。但张瑞敏告诉每一道工序:“你的下道工序就是用户”什么意思?就是说什么问题都得在这儿解决好,留给后边人家不饶你。为此,海尔提出:人人都有上个市场,人人都是一个市场 —下道工序是你的市场,你又是上道工序的市场。如果你为上道工序遗留的问题付出了劳动,你的权利向他索酬;同样,如果你把问题留给了下道工序,人家也有权利向你索赔。张瑞敏把这叫做“市场链”就是一道一道工序像锁链一样的咬合在一起,谁那儿“掉链子”,谁就得从兜儿里掏钱。此招一出,各种问题立马大幅减少,企业效益大幅提高、这事被一位叫菲希尔的外国教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前教务长)知道了,到海尔跟张瑞敏谈了8个小时,拿回去做了个MBA的教学案例。
观点之七
企业就像斜坡上的球
张瑞敏有一个着名的“斜坡球体论”,是说企业好比斜坡上的球体,向下滑落是它的本性;要想使它往上移动,需要两个作用力——一个是止动力,保证它不向下滑,这好比企业的基础工作;一个是拉力,促使它往上移动,这好比企业的创新力。且这两个力缺一不可。就海尔而言,其15 年来平均81·6%的快速增长,首先得益于创业初期长达7年的一门心思就造一个冰箱,拿一个冰箱夯实企业的基础工作,锻炼一支队伍,建立一种机制,培养一种文化。其“止动力”如“日事日毕,日清日高”,“拉动力”如“在市场否定你之前先自己否定自己”,已被证明是非常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观点之八
赛马不相马
人才缺乏,是国内企业的共同呼声。但张瑞敏认为,我们最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出人才的机制。海尔在人力资源方面的一个基本做法是“赛马”而非传统的“相马”。海尔的“赛马不相马”的人才机制就是给海尔的每一位员工创造一个发挥才能的机会和公平竞争的环境,从而使企业整体充满活力。海尔的“赛马不相马”应用于下至普通员工;上至集团副总裁。1999年9月,在海尔全球市场产品交易会上;记者们通过嘉宾介绍得知海尔新近任命了两位“ 见副总裁”,颇觉新鲜。会后,有记者问张瑞敏“见习”副总裁是怎么回事?事?张瑞敏道:所谓“见习副总裁”就是把他们放在副总裁的位置上干干看行不行。今年记者再到海尔,得知二人已被正五式任命为副总裁。赛马赛到这份儿上,什么马见了不得奋蹄?据说,海尔的管理人员平均年龄只有26岁。
观点之九
企业要长第三只眼
按照张瑞敏的说法—— 计划经济下,企业长一只眼盯住领导就够了。市场经济下,企业要长两只眼,一只盯住员工,达到员工满意度的最大化;一只盯住用户,达到用户满意度的最大化。但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企业还要再长第三只眼睛,用来盯住国家政策。张瑞敏举了三个海尔的例子——一个是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后,海尔抓住机遇搞了海尔工业园;一个是1997年利用国家优惠政策,一下子兼并了18个企业;再一个是国际方面的,就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连自己设在那边的生产厂的产量也在收缩的时候,在那里大做广告,其广告价格是危机前的1/3。结果危机一过,现在海尔的产品在东南亚销量大增。
观点之十
先有市场,再建工厂
这是一种典型的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思路,其不仅适用于进入国际市场也适用于开拓国内市场。这里的“建”字,既包括自己建设,当然也包括兼并、参股等多种方式。海尔在这方面的例子,如把滚筒洗衣机的40万台项目拆成两期建设;如在海尔品牌具有相当辐射力的时侯兼并“黄山电子”进入彩电行业;如出口美国的冰箱超过当地生产30万台的盈亏平衡 点后才在当地建立工厂。反思我们很多企业,不就是因为过于乐观地估计了市场、过于乐观地估计了自已,然后盲目建厂导致设备闲置或生产线开工不足而被拖垮的吗甚至不是还 有世界级的家电企业在中国拿自己开工不足的生产线给国内企业“OEM”的吗?
我想,这肯定不是他们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初衷!
观点之十一
出口创牌而不仅仅是创汇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照片10)10年前海尔按照“先难后易”的原则,要把自己的冰箱送到“师傅”那儿卖时,坚持要挂自己的牌子——此前,光各种认证就折腾了一年半。二十几个德国经销商都不相信刚学会造冰 箱没几年的中国,产品能进入德国市场。没办法海尔就把运过去4台冰箱跟德国冰箱放在一起,然后都把商标揭掉,让经销商认哪是海尔的,哪是德国的。结果,没发现任何问题的,大都是海尔的。一下子,德国人服气了,纷纷订货。不久,又碰上德国检测机构对市场上的冰箱进行质量检测,海尔5个项目共拿了8个加号,排在第一位。现在,据德国海关统计,他们从中国进口的冰箱,海尔占了98%,另外在美国市场,海尔占中国出口白色家电的 53%。所有产品,都是打海尔自己的牌子。
观点之十二
国际化就是本土化
面对WTO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国内企业的国际化成为一个现实的课题。什么是企业的国际化?张瑞敏认为,国际化就是本土化。本土化可以相对缓解国内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三个难题——一是消费者对外来品牌的抵触心理;二是进人国的非关税贸易壁垒;三是我们国际商务人才的极度匮乏。作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先行者,海尔“国际化及本土化”的做法是,当地设计、当地翻制造、当地销售,以及当地融资、当地融智。比如在美国,海尔在洛杉矶建立了设计中心,在南卡州建立了生产工厂,在纽约建立了营销公司,三位一体,以形成本土化的海尔,其雇员也主要是美国人。张瑞敏说,什么时候,美国人不再认为海尔是中国的海尔,而是美国的海尔,海尔在美国就算成功了。
观点之十三
现金流比利润更重耍
企业以赢利为目的,是尽人皆知的道理。但张瑞敏说:“现金流比利润更重要。”。这是张瑞敏总结了近年来国内一些名声显赫的企业为什么突然死亡的原因后得出的结论。1999年上海“财富论坛”上张瑞敏提出这个观点,台下有人问跟张对话的宝洁公司的老总“您是否同意张先生的观点”。宝洁的老总说:“张先生观点是对的。过去人们看利润,现在人们看现金流之于企业,犹如氧气 之于人体一样。”张瑞敏说:现在的市场竞争,不是说资不抵债才叫破产,你失去了现金支付能力就叫破产!同时,张瑞敏对有可能收不回钱的“赊销”不以为然,“企业帐面上看有利润,但实际上没有支付能力”。张瑞敏认为,只有让用户喜欢你的产品,像戴尔那样能够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才能把实物变回货币,形成资金的良性流动。[8] 个人之最
最成功的经验以变制变,变中求胜
最深刻的教训永远兢兢业业,永远如履薄冰
最大的遗憾很多别人想做而没做到的事,我们做成了,但也有很多我们想做的事却无法做成--维修服务最差。
最重要的转折1984年,由青岛家电公司副经理改任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
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德鲁克的管理著作
影响最大的一个人杰克·韦尔奇
1.管理者要是坐下,部下就躺下了。
2.管理就是行动。
3.管理就是树立榜样。
4.高层管理不等于高高在上。
5.管理者必须进行问题管理,而不是危机管理。
6.干部怕的就是不知道自己怕什么。
7.没思路的领导不想互动,没控制力的领导不敢互动。
8.干部怎样对待问题?要100%地落实责任,即“见数也见人”的原则。每个1%的问题都可以转化为100%的责任,100%的责任人。
9.干部怎样对员工?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氛围。
10.干部怎样对市场?创与闯。既要创新、创造;又要有闯劲、冲劲。
11.干部怎样对待管理?悟性和韧性。
12.干部的目标:做超级领导,即你的领导水平达到了能够让下属在没有领导的时候仍能够正常工作。形成有活力的员工,有合力的组织。
13.干部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14.如果你或你的部门没有了上升的空间,也将失去生存空间。
15.终端的问题就是领导的问题。16.看不出问题是最大的问题。
17.重复出现的问题是作风上的问题。
18.部下素质低不是你的责任,但是不能提高部下的素质是你的责任。19.观念不变原地转,观念一变天地宽。20.管事先管人,管人带作风。
21.渐进就是守旧。所以经营理念创新,就要反渐进,必须一步到位。22.不只做一颗螺丝钉,要经营一部机器。23.先画靶子再打枪。
24.特殊论就是给问题放行。
25.“立刻办”是奔着有预算的目标立刻办;“想想看”是没有预算的闭门造车。
26.开发的是市场而不是产品。
27.市场目标的确定不是以个人能力为限,而是以用户满意度为准。
28、对市场目标的确定就是以在市场上有竞争力增值为标准。
29.带动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减速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车厢都减速。
30.零增长不等于零需求。
31.有效供给才能创造出市场。
32.海尔人只有创业没有守业。
33.海尔国际化战略能否成功,主要是靠每一个海尔人的国际化,有了每一个人的国际化才能保证海尔集团的国际化。
34.企业竞争力的实现取决于创新的细胞——SBU。
35.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获取用户资源的能力。
36.一个企业的竞争力是看一个企业的员工是增值的资产还是负债。
37.要以秒为计算单位。
38.客户的要求不等于客户的需求。
39.造势产品输入的是用户的需求,输出的是用户的满意。
40.企业一旦站立到创新的浪尖上,维持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要持续创新。
41.要持续造势,就要把企业做成一条流动的河。源头是创新的SBU,河的终点是用户的满意度,即对企业忠诚的用户。
42.把每位员工经营成创新的SBU并不断经营出高素质的人才的决定性因素就是管理者能否经营自我。
43.成为SBU的四个要素是:市场目标、市场定单、市场效果、市场报酬。
44.SBU具体的体现就是速度和创新。
45.经营企业就是要经营人,经营人首先要尊重人。
46.止谤莫如自修。战胜非议的唯一途径就是战胜自我。
47.挑战目标首先要挑战自我。
48.工作要简化,不要简单化。
49.求人不如求己。
50.“想干与不想干”是有没有责任感问题,是“德”的问题;“会干与不会干”是“才”的问题,但是不会干是被动的,是按照别人的要求去干;“能干与不能干”是创新的问题,即能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目标。
51.没有市场定单的管理者就是不要管理的管理者;没有市场定单的员工就是不干工作的员工,责任不在员工身上,而在于管理者;没有市场定单的工作就是无效工作。
52.决胜在终端。
53.流程再造就是先要再造人。
54.企业内部管理革命是为了创造企业外部的市场。
55.不是因为有些事情难以做到,我们才失去了斗志,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斗志,那些事情才难以做到。
56.我们所有的质量问题,都是人的问题,设备不好是人不好;零部件不合格是人不合格;我们所有发展不起来的问题都是思路问题,不是缺人是缺思路;不是缺件是缺思路。
57.企业发展的空间无限大,企业与用户的距离无限小。
58.有价值的定单是企业发展的永恒的主题,企业要发展必须有定单而且是有价值的定单。
59.质量无止境,企业无边界,名牌无国界。
60.“一站到位”的服务,“一票到底”的流程。
61.员工齐心,管理用心,对用户真心。
62.企业生命之树的土壤是用户。
63.企业做到极致,满足用户需求,无有他奇,只是本然。
64.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第一是质量,第二是质量,第三还是质量。
65.质量不打折、服务不打折、信誉不打折。
66.质量一次就做对。
67.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
68.在一个管理好的企业内部没有激动人心的事情发生。69.管理的关键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70.没有定单就没有目标,没有目标就没有工资。71.盘活资产首先要盘活人。
72.在别人否定自己之前先自我否定。73.只有自己才能打倒自己。
74.突破自我,突破思维定势,突破昨天。
75.智力比知识重要,素质比智力重要,觉悟比素质更重要。
76.创新的目标是创造有价值的定单;创新的本质是创造性的破坏,破坏所有阻碍创造有价值定单的枷锁;创新的途径是创造性的模仿和借鉴,即借力。
77.监控就是爱护,委任就是信任。
78、观念创新就是目标创新,目标创新就是提出别人认为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并用创新的办法实现它。
79.每个中高级管理人员只有自己先找到市场才能找到市场中竞争的方向。
80.不能用职能管理的手推职能管理的山。
81.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
82.职能签字是事先没有市场目标的签字,事先无人负责的签字。用户的签字才是有效的签字。
83.用户的钞票才是企业的选票,用户的口碑才是企业的金杯。
84.只有真正实现了问题清零和买断损失,才能卖出有价值的定单。
85.要效果,不要借口。
86.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
87.举一纲而万目张,失一机而万事毁。
88.管理无小事。
89.物流以时间消灭空间,商流以空间消灭时间。
90.什么是不简单?能够把简单的事千百遍都做对,就是不简单;什么不容易?大家公认的非常容易的事情认真地做好,就是不容易。
91.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92.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93.昨天的成功经验与辉煌可能是明天成功的阻碍。
94.要做到实事求是,有两点很重要:其一是能不能实事求是,即思维方式的改变问题;其二是敢不敢实事求是,即思想境界的提高问题。
95.解决无效管理,首先要在思想观念上树立以几何级数去提高工作效果的信心;其次,要有创新是无止境的观念,创新的空间存在于每个地方、每个人、每件事上。
96.一切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在调查研究中,如果找不出原因和解决办法就不能放过。
97.抓管理肯定要数,但如果就数抓数,最后连数也得不到,或者只抓到一个假数。抓好提高人的素质工作,数自然会产生;不抓人的工作,数就会越来越差,不能见数不见人。
98.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管理人员的创新精神。
99.真正的人才是在寻找实现自我的机遇。
100.市场是每个人的上级 人物事迹
质量观念、市场观念的创新追求,直接催生了“名牌战略”的实施
海尔的崛起堪称一个“神话”。
从1984年底到2000年,海尔创下了营业额年均增长80%的神奇速度,1995年以来累计上缴税收52亿元,企业品牌价值达到330亿元,在2000年又创下了全球营业额406亿元、出口创汇2.8亿美元、利税30亿元这一令人惊叹的数字。而这个“神话”是以张瑞敏为首的创业者们以百折不挠、争先恐后的共产党人精神、民族企业家精神所创造的。
1984年,海尔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还仅是一个集体小厂,亏空达147万元、年销售收入仅348万元。守着一个烂摊子的600名职工,已是人心涣散。在连换三任厂长仍然“病入膏肓”的困境之下,1984年12月26日,35岁的张瑞敏从青岛市家电工业总公司副经理的位置上,正式走马上任,担任这个小厂的厂长。对那时的张瑞敏来说,这绝对是一种“临危受命”。
张瑞敏一上任就提出:“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1985年,张瑞敏带头把76台有质量缺陷的冰箱全部砸烂。如今,在海尔科技馆里的那把“闻名遐迩”的大铁锤,向人们诉说着质量与品牌的故事。这一锤所砸出的不仅是质量意识,砸出的还是一种崭新的观念,从此,质量意识结结实实地印在海尔人的心中。
海尔做了7年的冰箱,从冰箱扩展到其它的家电产品,当时国内争论很多,很多人都认为,按现在企业的实力,再做其它产品不一定能做得好,但张瑞敏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东方亮了再亮西方”。把冰箱做好了,再做第二个、第三个产品,逐渐扩大规模。
为了做好每一个产品,张瑞敏要求员工“每天比昨天做得更好”。他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把一块钱存到银行里,如果它的利率是1%,按复利计算,到70天的时候,连本带利就变成两块钱。如果每天工作都能比昨天高1%,70天以后工作效率就会提高一倍。因此,每一位海尔员工每天把每一件事都要做到位。
“东方亮了再亮西方”、“斜坡球体论”理念的提出,直接诞生了“多元化战略”
企业扩大了,张瑞敏又酝酿出“斜坡球体论”,即一个企业在越做越大的情况下,必须依靠两个力,一个是止动力,不能让球从坡上滑下来,要不断提升基础管理。另一个是上升力,即创新,继续让球往上滚动。也正是依靠这种“上升力”。1992年后,海尔大胆决策,筹建了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家电工业园,1995年,张瑞敏率领5000名员工将海尔总部东迁至青岛高新区,实现了海尔第二次创业的重大战略转移。也正是依靠这种“上升力”,海尔先后兼并了18个企业,共盘活了包括5亿亏损在内的18亿资产,企业全部扭亏为盈。红星电器厂原是生产洗衣机的工厂,被海尔兼并时净资产只有一个亿,但亏损为2.5亿,兼并后海尔只派了三个人去,员工还是原来的员工,设备还是原来的设备,兼并当月亏损700万,第二个月减亏,到第五个月即盈利100余万。后来,这个案例便成了哈佛大学教授研究的对象,即“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案例。
“先难后易”创新思路的实施,直接成为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先导
海尔要走出国门,如何走出去?张瑞敏提出“先难后易”的思路,敢于先到要求最严格的国家去销售,去生产,后到发展中国家去。
90年代,海尔为了进入德国市场,认证工作做了一年半,通过认证之后,将冰箱运到德国。海尔冰箱出口德国市场后,正好碰上德国的检测机构对德国市场上的全部冰箱进行质量检测,检测结果显示,海尔第一位。他们一共检测5个项目,每个项目最多就是两个加号,海尔得了八个,第二名得了七个。在这个阶段,海尔不是靠低价格打进国际市场,而是靠当地的消费者认同海尔品牌。海尔人就是这样逐渐打进德国市场和美国市场,开始了国际化战略。在200升以下的海尔冰箱已占到美国市场份额的25%时,张瑞敏又大胆决定,要在美国当地生产当地销售。如今,设在美国南卡州的海尔工厂,是中国在美国投资最大、占地面积最大的一家企业。同时海尔在洛杉矶设立了设计中心,按照美国本土化的要求进行设计。
最近,张瑞敏又提出了“市场链”理论:“市场链”是对中国企业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的一种变革,其核心是将外部竞争压力转移到内部来,每一个人不再对他的上级负责,而是对他的市场负责。所有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市场关系,人人都有一个市场,下道工序就是他的市场。人人也都是一个市场,每一个员工都是上道工序的市场。
张瑞敏就是这样,以不断追求创新的精神和理念,凝聚着3万多海尔员工的心。[9]
个人影响
1998年以来,先后应邀登上哈佛大学、瑞士国际管理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等世界一流大学的讲坛。1997年荣获《亚洲周刊》颁发的“1997企业家成就奖”1999年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全球30位最具声望的企业家”第26名;2002年9月6日,荣获国际联合劝募协会设立的“全球杰出 企业领袖奖”和“最佳捐赠者奖”,是国内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家。2003年2月14日,在中国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感动中国2002年人物”评选活动中,成为惟一获此殊荣的企业家。
第四篇:海尔CEO张瑞敏演讲
海尔CEO张瑞敏演讲(后附采访)
对于海尔的企业文化,应该说从84年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到现在这样的一个国际化的公司,从当时的销售收入300多万到现在的700多亿人民币。海尔的发展有许多因素,但企业文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企业文化中主要的一点是人,人与创新精神支撑着海尔的发展。
对于企业文化方面我认为企业应该解决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战略;
二、企业文化与员工创新精神;
三、企业文化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
第一点,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战略。优秀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起推动作用,也就是说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是先有战略后有文化。去年有40多万人参观海尔,想要海尔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方面的全套资料,其实没有必要,我认为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战略目标,战略的不同,其需要的企业文化也不一样。所谓企业的战略我认为是两点,第一是定位,第二是差异化。定位是什么,对于一个国际化的企业,比如说,做一个小螺丝钉也做到最专业化,如果每个企业都应该有自己的定位,如果企业的定位不清晰,就犹如一个人似的,我的方向没有定下来,位置没有定好,就会不知道我会怎样做。同样的道理,如果我有了战略,非常明确,我就会明白下一步该怎么去做。或者说在某一领域中是世界上最好的,但是没有企业文化,那么这个战略也不可能落实,所以有战略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就好比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两者之间的相互相成,非常重要的。
对于自己的海尔的定位是根据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定位,在海尔98年定位即战略转移是国际化企业,成为一个世界名牌,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内圣外王,所谓内圣就是企业内部一定要有非常优秀的企业文化,所谓外王就是外面市场上一定要成为世界名牌。也就是说为了这个世界名牌而建立一个满足世界名牌要求的企业文化和一支队伍。其实要国际化,首先是人的国际化,没有人的国际化,人的素质就不会有提高,也是没有品牌的国际化。海尔就是这样做的。这是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关系。也就是说优秀的企业文化支持企业战略的实施,优秀的企业战略也必须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来支持,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的这个战略也不可能落实。
第二点是企业文化与员工创新之间的关系。企业文化应该能够把创新的基因置入到员工当中去,才是真正能够让企业长盛不衰的企业文化。所有百年企业之所以存在的原因就在于其创新的精神是长盛不衰的,非常重要的一条是企业文化象基因一样置入到企业当中去。
最根本的原因是如做不到,只能是表面的。
海尔做得还像点样的就是我们的白色家电,根据欧洲统计记录的排名,我们白色家电在国际上排名第五位,我们的目标是进入第三位。前面都是非常大的跨国大公司,我统计了一下排在我们前面的四名,平均年龄114岁。我们和它们之间有非常大的差距,这不仅仅是差在一百年,而是一百年后它们仍然在成长,仍然有竞争力。我们和他们在管理、人才、资金上都有很大的差距,也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差距。前四名中最大的是西门子155岁,最小的也有91岁,所以对我们来说,如果从第五位再上升,我们的目标是提到前三强,按他们同样的方法去做,大概再过一百年也赶不上,所以要靠创新来追,只有每个员工都来创新才能赶上去。
我们在十几年前做过一些尝试:对我们提出的一些理念,让全体员工根据自己的理解画成一些漫画,把非常复杂的概念,变成一个非常具像、非常简单的东西,来激励大家,非常有效。这个已经被日本的神弗大学做为他们的MBA教材的一个案例。让企业文化一下子全部渗入员工之中。无论什么员工,只要对企业有贡献(如一些小的改革、发明等)我们就进行奖励,因此使每个员工都想办法实现自身价值。我认为在企业里,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只是被管理者需要管理者给予的东西很简单――公平。再简单一些就是我干得好,你应该看得到,别人干得不好,你应该提出来。如果干得没有好、干得不好都没有人提出来,那么就会向着干得不好的方向发展的。所以,我们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创新精神。在企业里最可怕的是每个人对企业的发展都漠不关心,最重要的是每个人自觉创新,每个人都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如果员工有对工作干坏了也无所谓的的思想那么这个是没有希望的。因此创新是最重要,每个人的创新又是最重要的。
从1998年我们又推进了一步,就是对市场链的流程再造,即整个企业的管理组织完全打破,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第一篇就是论政工,从劳动分式开始到现在整个的企业的组织都是金字塔型的,一层一层的。所以从98年开始,进行了完全扁平化管理模式,每个人都在市场。这种方式作为瑞士洛桑管理学院的管理案例,编入MBA教案,现在作为欧盟的管理案例。原因不在于我们成功了,在于对原来的管理体制的挑战,原来企业里的关系,同事间都是上下级的关系,员工要求是我的直接领导、上司对我好就可以了,满足他们人的要求就可以了。而扁平化的管理,企业员工每个人之间不仅是同事的关系更是市场的关系。其实每个人都想要体现自身价值,我们做的是在为用户市场提供价值的同时让员工实现自身价值。比如在海尔,原来的开发人员现在叫型号经理,就是原来是上级要求你开发这种产品,定下来之后设计生产,有没有销量与你无关,而现在是你来寻求市场,你可以提出你的提案,确定后生产,生产了并表明你完成了任务,而是根据市场的销量来确定利润,你根据利润来提成。也就是说你不但是与一个新产品挂在一起,而是与市场挂在一起,其实从本质上来讲,用户需要的绝不仅仅是产品本身,他需要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如果能够解决方案就可以提供他非常满意的东西,还全给你带来客源,你就获得了市场、获得了利润。有的产品,叫好不叫座,就没有市场,也就没有利润、没有收入,公司则只有借生活费给他,介但只能有6个月,如果6个月后还没有利润就只能研究别的市场,或者再找一个别的适合的工作。
如果每个人与市场不结合一起,也就在今天这个信息化时代,经济全球一体化时代,这个企业就没法生存。因为原来金字塔型的管理方式不适合了,因为原来的信息是不对称的,而在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的开通,你所知道的信息,别人也都能知道,所有的信息都是对称的,只有速度致胜才能占领市场。谁能最快满足用户需求谁就抓住市场。所以把创新的基因渗入到每个员工当中去,不是口头上的形式,需要是通过市场的力量来达到的。每人每时每刻都与市场结合一起,离开市场就没有生存的余地。所以国外的企业文化概念,前提是企业中每个人是利益最大化经济,可能在中国许多人很难接受,其实就是把自身利益与市场利益结合一起。
国富论归根结底的观点为市场经济就是找到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也就是说每个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达到利他的效果。如果调动了每个人的积极性,每个人都在创新,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之中处变不惊。
美国管理之父德鲁克的一句话:组织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平凡的人能够做出不平凡的事。如果让每个人直接面对市场,也就是每一个人都象老板一样,都象经营者,自己来经营他自己,来发挥他最大的创造力。我们称这个为SBU,即经营自己、经营市场。
第三点是优秀的企业文化能融合不同的文化。如果我的企业文化只是在我的企业里,非常有用,离开了这个企业或者离开了国家就没有用,这个企业文化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优秀的企业文化。
比如海尔的文化。从国际来说海尔在美国哈佛大学MBA案例中收了我们兼并青岛一个洗衣机厂,合肥的一个电视机厂。因为当时去哈佛讲课时说对我讲,你是第一个走上哈佛讲台的中国企业家,哈佛案例库有8000多个案例,海尔是第一个进入哈佛案例库的中国企业。当时我很奇怪,为什么哈佛大学对企业文化那么感兴趣?他们说十年前哈佛大学的科特尔教授,当时研究出成果:一个非常好的管理模式在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结果或者在同一国家的不同企业里也会有不同的结果,原因在于各种企业的企业文化不同,这种的企业文化接受管理模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象海尔在兼并青岛的洗衣机厂时,并没有注入资金等,只是派了三个人去,用海尔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救活了这个企业。合肥的电视机厂,是一个40多年的国有老企业,去了之后短时间使其从亏损状态转为赢利状态。但期间发生了很大的冲突,当时,20多人上街闹事,排斥海尔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认为海尔的管理太严,他们受不了。但现在的工资是原来有几倍,为什么干不了呢?他们说,原来工资少我可以不干活,现在工资虽然是过去的几倍,但这么严格的工作受不了。我们当时就说,这个严格要看从哪方面去看,与过去比是严格,但按照用户要求来看是非常不严格的。用户不会因为你的现在紧张、因为你受不了我们要求你严格受不了而原谅你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企业文化的碰撞,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好事,他早晚会产生碰撞,要求大家来讨论,如果能够讨论能够统一到一个思想上来,那么我们继续干,如果统一不起来,那么我们会和平撤离。最后结果,大家明白了,还是需要这样做,因此这个厂现在还是不错的。
从国际上来讲也一样,海尔在全世界有13个工厂,在美国两种文化的碰撞,有南哈拉洲建了一个工厂,这个工厂所聘用的的员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都是当地、本土化的员工。海尔在海外的工厂,一般都是招聘当地人,与中国般的公司不太一样。一般中国在国外的企业,都派自己人去,其实自己的人出去时间长了也会变成外国人的。很多公司都是这自己人时间长了,干着干着就在外面派生一个小公司,赚钱都放在自己的小公司里,赔钱由大公司担着。这样的人比比皆是,我们采取了本土化的方法,并收到了很大的效果。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有一成果:1951年日本的第一台收音机进入美国市场,经过20年后,销售量达到了1.5亿美元; 1991年海尔的第一台电冰箱进入美国市场,比日本晚了40年,但海尔用10年的时间销售量也达到了1.5亿美元,达到同样的销量,海尔少用了一半的时间。这是本土化起着重要作用,做到本土化在于理念的沟通,必须能够沟通。海尔在美国的总部在纽约,有机会去美国,可以在纽约的曼哈顿区的百老汇到看到美国标志性建筑的是海尔。这是美国的古建筑,很受保护,当时买下他时,美国时报把这事作为重要事件在主版发表,这意义不在于买楼,而是在美国的发展。
海尔在美国的贸易公司的经理就是招聘了一位美国人。当时要求海尔的产品通过他进入美国的四大连锁店。当时认为不可能,他给举例说:美国的知名品牌如GE、惠而普等用了很长时间才进入,海尔要求当年进入。我们就说,我们的思路就是要创新,如果我们用GE相同的方法,我们将永远也进不去,GE会阻拦你。我们提出我们要换一种思路,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要沟通好,具体的做法由他来想办法。他想了很多有办法,如沃而玛的总部在美国的阿根塞州,在沃而玛的总部旁边树了一个广告牌,他们的老总进出能够看到,以引起他的重视。
这个广告牌在当时还引起了纠纷:美国的一家大型建筑公司,告海尔侵犯了美国,说为什么广告牌上有“世界顶级”的字样?我们在树广告牌之前已经与当地的律师咨询,说的?quot;世界顶级之一“,没有说我们”世界顶级“。没有错,你也可以写。这是我们前期做了许多调查后,本土化的运作的一个方面。又如,在美国南卡的工厂,按照海尔的管理员工干得好、干得坏都要公布。而在美国这是行不通的,只能公布干得好的,干得不好不能公布,无法接受海尔的管理模式。但海尔要求必须有正激励与负激励并存,具体怎样表现由经理来定。这个经理也是美国人,但怎样让美国人来接受这种方式,最后,他用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解决了:有玩具熊与玩具小猪来表现,干得好的发一个玩具熊,干得不好的发给他一个玩具猪,问题解决了并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这说明了两种文化的不同,非要以强制的方式要求对方接受是不太可能的。但采取一种方法,做到双方都能够接受。
以上是海尔的发展中的一点体会,但我认为每个企业的领导人要要不断冲刺。为什么呢?因为国外企业界有一种说法:最难的是成功了再成功一次。为什么难的不是第二次不容易成功,难的是每二次做的时候思维方式往往会用第一次成功的思维方式去处理,容易被第一次成功的思维方式所束缚。如果你以一变应万变,那么不可能成功,只能是一变再变。
海尔发展到现在,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特别是全球化竞争,面对国际市场,竞争很激烈。用海尔的话说: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每一天都认真对待,每一天都是新的。用中国古代哲人一句话来说:只要找到了路,就不会嫌路长。(完)采访记录:
他的创造就是创新,这个就是创新,另外一个人会想,这个我也会做,不是很难的事。所以每个人都来动脑子,每个人都来创新,这对企业来说是一笔非常大的财富。现在来说,每个人从组织结构解决使每个人与市场都联系起来,每次创新都要想到用户的需求是什么,与用户的需求结合起来。如果用户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那么你的就是创新的价值,也就是人人与市场结合起来。这个创新就不是空洞的,是非常具体的。他们会想,今天的创新是什么?是不是用户的需求?所以得动脑子想一想,而不是被动的你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了。
记者:昨天采访的老总谈到企业文化时说,企业文化就是一种习惯,作用是改掉我们所有人的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还有一种说法是企业好比是一座大厦,离不开钢筋、水泥,企业文化就是在建造这座大厦时渗透在其中的水。能不能请您形象地表述一下您所感知的企业文化?
对我们讲所认识的企业文化意味每一个人每天都在不断地战胜自己,每天都在挑战自我,这个企业文化是正常的。因为不管你怎么做,企业文化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也不是做出来多么好看的一个形式的东西。就是对准一个目标,你企业追求的目标是什么,在明确这个目标这后,每个人怎样努力达到这个目标。因为企业大的目标,分解到每个人身上,分解到每一天。这就是你要达到的,这就非常重要。但是你能把目标分解到位是非常困难的,要求你怎么去战胜他,达到他,没有创新就没法解决。
如果一个企业,他什么都做得很好,什么都不用做了,那么他就没有目标了,就象一个人一样,没有目标就没有灵魂,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灵魂。如果企业没有企业文化就会象没有方向的汽车一样,在马路上乱跑乱闯。或者说有了目标没有企业文化的支持也不可能持久。
记者:对于一个新建的企业,在创业期是先建立他的企业文化还是先搞企业的经营、建设呢?
这两者是绝对不能分离的,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于企业的创业首先是得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企业文化支持他。很简单创业初期,不管是多少人,但是需要清楚我的目标是什么?我的定位是什么?所有人都要达成共识,向着目标去做,共同向一个方向努力,形成一个合力,企业文化是把每个人的力量拧成一股绳。
如果分割开来,就麻烦了。那是把企业文化当成一个装饰性的东西,形式主义的东西,形不成真正的企业文化,与真正的企业文化离得很远。
企业文化随着企业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变化、调整、更新。不什么呢?他与你企业的发展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或者说一个大的战略目标,分解成你能完成的目标。应该天天提高,所以海尔的工作方式是: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就是说今天完成的事应该超过昨天,明天的目标就比今天高,目标不断在提高,所以你的企业文化也必须一起提高。
记者:海尔当时在什么情况下,特别注重企业文化的提高?
应该从创业开始就非常注重企业文化。当时我订的目标就要求每个人都向着这个目标努力,每个人都为他奋斗。通俗一点讲就是你的目标大家都理解了、都认同了,大家都拧成一股绳。
记者: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有什么关系?
应该是企业现在的战略完成需要靠企业文化,今后的持续发展还靠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应该是成为员工创新的一个基因,只要有了这个基因,不管外界发生什么变化,都会主动去应对,而不是被动。
记者: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可以称为是优秀的企业文化?
如果从效果来看,应该是那些百年老店的企业文化是优秀的企业文化。
记者:许多人说企业文化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在海尔的外部环境就有一种很深的感触,那么企业文化到底应该是什么呢?企业文化包括什么?
有形的东西都是有无形的东西决定的。就象老子?quot;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样,如果没有无形的就不会有有形的东西存在。有些企业有形的东西很多,很热闹,但是没有无形的东西支撑,很快就会垮掉的。
记者:哈佛把海尔的兼并两个企业作为一个案例,收入MBA案例库,为什么哈佛会对海尔的企业文化那么感兴趣?
他收入案例库的、海尔兼并的那两个企业,在案例库里是非常的差的企业,而且曾经有人拯救而没有成功的企业。海尔去了之后,没有注入资金、设备等硬件,而只是渗入了海尔的文化,使其扭亏不赢,所以他们感兴趣。我们不是用资金来喂他,而是用无形的企业文化来促使他发展。
记者:把企业文化象基因一样注入企业之中,具体您是怎样做的?
最具体的是让每个员工感受到市场压力,现在的企业麻烦最大的是企业的领导感到市场的压力非常大,而员工并没有感受到压力。企业文化不应该是孤立的,如果把市场压力穿透到每个员工身上去,每个员工一定会想办法来解决这个压力,这就需要创新,而这个创新就是企业文化最需要的。
记者:你说在海尔员工干得好,领导要看得见;干得不好的,领导也要看得见。这是很难做的,海尔是怎样做的?
由市场来评判,所有都是听市场的,市场的效果好,市场直接就给你评判了。
第五篇:风云人物—张瑞敏
张瑞敏,山东莱州人,高级经济师,中国科技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现任海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是海尔集团的创始人,十六、十七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
1984年,张瑞敏出任海尔的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拉开了海尔创业的序幕。在26年的创业发展历程中,张瑞敏以创新的企业家精神和顺应时代潮流的超前战略决策带领海尔从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营业额1509亿元(2011年)的全球化企业。据欧睿国际统计,海尔蝉联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海尔品牌价值连续九年位居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
张瑞敏确立的名牌战略指导思想贯穿海尔的发展历程,在每一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海尔都抓住时代机遇进行战略的创新。上世纪八十年代,海尔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实施名牌战略,通过“砸冰箱”事件砸醒员工质量意识,创出冰箱名牌;九十年代,海尔抓住兼并重组的机遇,实施多元化战略,通过OEC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的输出,创造“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的经典案例,从一个冰箱名牌拓展至家电领域的名牌群;进入二十一世纪,海尔抓住全球市场一体化的机遇,实施国际化战略,没有依赖国内低成本的优势单纯出口创汇,而是到海外设厂本土化发展,建立“本土化研发、本土化制造、本土化营销”三位一体的体系创造海外用户的需求,创出海尔的国际化名牌;互联网时代,海尔抓住网络时代需求个性化、营销碎片化的机遇,实施全球化品牌战略,通过企业和商业模式的两个转型,即从卖产品到服务、从传统发展模式到人单合一双赢模式的转型,创造互联网时代的全球化品牌。
海尔持续创新不断壮大的过程中,张瑞敏确立的以创新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管理实践中,张瑞敏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西方现代管理思想融会贯通,“兼收并蓄、创新发展、自成一家”,从“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OEC管理模式,到每个人都面向市场的“市场链”管理,张瑞敏在管理领域的不断创新赢得全球管理界的关注和高度评价。在互联网时代,张瑞敏的管理思维再次突破传统西方管理的桎梏,提出并在海尔实践网络时代创造顾客的商业模式——人单合一双赢模式,通过“倒三角”的组织创新和“端到端”的自主经营体建设,实践“我的用户我创造、我的增值我分享”理念,让每个员工成为自己的CEO。
在带领海尔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张瑞敏始终高度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践行,积极投身教育、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真情回馈社会,致力于环境友好,谋求可持续发展。张瑞敏以其创造全球化海尔品牌和创新管理模式的卓著成就赢得世界性的广泛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