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大学生走进书法
我眼中的书法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一门引以为豪的古老艺术。世界上,拥有书法艺术的民族屈指可数,而中国正是其中之一,并且中国书法正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
在我的理解中,“书”有“文字”之意,“法”是“方法”的意思,“书法”二字结合起来,就是对于文字的一种优美的表达方式。此外,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具有很深的玄妙——从最初的甲骨文、金文演变为后来的大篆、小篆、隶书,再到东汉、魏晋时期的草书、楷书、行书和诸体,都不断散发着古老艺术的魅力和吸引力,为人们所喜爱。书法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许多外国人也被这美妙的艺术深深打动着——他们探索它的源头和其背后的发展历程,不断摸索使自己能够掌握它的精髓。由此可见,中国书法不仅是东方文明的象征,更是我们博大精深的文明经过多年的积累与沉淀的优秀产物。
在我国,有着许多杰出的书法家,有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有着“颜筋柳骨”美称的颜真卿和柳公权等等优异之辈;此外,我国的书法更有着无数的爱好者与追随者。书法艺术之所以可以吸引如此之多的大众的原因,可以引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加以阐述:“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此外,我国汉字的优美也是使我国书法艺术拥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所谓“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此三美配上书法的六种不同书体(行书、楷书、草书、隶书、篆书、马体),就赋予了它不尽相同的韵味,因此也就产生了“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的精辟总结。
每一门美的艺术都会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影响,书法亦然。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王际鑫老师曾在一次主题为“中国书法与人生”的讲座上谈及当代知识分子与中国书法的密切联系,期间,他谈到学习书法的四个有利于:有利于增强自身人文修养,有利于塑造个人气质、有利于锻炼提高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调适心理、强身健体。汉代的杨雄也曾说:字为心画。书法是书家内心世界和心理状态的体现,每一笔都带着书家强烈的感情色彩。着实,我们在欣赏美的同时,我们也在培养自己发觉美的敏锐眼光;在感受美的同时,我们也在努力创造美;在赞赏美的同时,我们也在内心酝酿自己的美„„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深切体会到书法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学习书法,对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审美情趣的培养,以及加强文化修养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提高综合素质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如人们所说:大学生要多一点豪气,多一点才情,多一点竞争实力,从而成为新时期德才兼备、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并重的人才,才能在走向社会后拥有更强的实力和生存空间,在复杂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书法,正是能给我们当今大学生带来优势的一门艺术。
此外,作为一名师范生,书法对于我的重要性亦是不可低估的。将来成为了一名教师,写着一手赏心悦目的汉字——无论是板书还是硬笔,不仅对于自己来说可以增加一份额外的自信,对于教授的学生而言更是学习效仿的榜样,并且能够写一手优美的文字也有助于我们今后的课堂教学。
范曾老师曾谈书法之美,当被问及是画画的时候过瘾还是书法的时候过瘾时,他说:“各有各的过瘾。画画的时候要有一种书法的快意,而书法的时候呢,要有一种画画的意味。”由此可见,艺术都是相通的——画画要像书法一样气韵生动,而书法也要像画画一样拥有对形象的了解。
书法,是在洁白的宣纸上,靠毛笔运动的灵活多变和水墨的丰富性,留下斑斑迹象,在纸面上形成富有意味的黑白构成。这一种美,让我们心醉,让我们沉迷„„
09级化学系师范二班邱雨佳10091550233
第二篇:让书法走进语文课堂
让书法走进语文课堂
翻开一些学生的作业本:字迹潦草,格式混乱;错别字层出不穷,连基本的汉字书写结构、笔画笔顺也不清楚。许多学生对写字好坏满不在乎,写字姿势也不注重:有的腰扭成了麻花,有的背伏成了拐杖,有的手掌根部前置手弯如钩,有的干脆以指关节作腕枕纸,不一而足。当今考试无论中考还是高考,对学生书写自然要求严格,倘若学生平时不注意自己书写习惯,陋习一旦形成,考前一下子是难以改正的,考试中你会为书写不规范付出一定代价的。不仅如此,考试中对语文等文字学科的卷面书写提出了相当严格的要求:书写正确规范,卷面清晰美观。语文学科考试在作文评分细则中也明确规定:书写规范,标点正确。具体要求是:字体规范,格式正确,字迹工整,卷面清洁。因此,让书法教学走进语文教学课堂,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至关重要。
为了规范语言文字教学,提高学生写字水平,我尝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书法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以下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一)营造书法教育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学校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也是重要的育人阵地。环境、氛围是隐形的教育力量。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一旦在耳濡目染的熏陶下应运而生时,加上教师的因势利导,就能让学生把兴趣转化为学习书法的动力,势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对激发学生热爱书法艺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可以在教室、过道、走廊、宣传栏等地悬挂一些飘洒俊逸或典雅庄重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在五彩缤纷的艺术的宝库中流连忘返。也可以写一些有利于指导学生学习的格言、警句或者有利于提高审美能力的诗词、短文,使他们懂得,无论做任何事都要像练书法一样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也可以开辟第二课堂,指导学生练习书法,通过比赛展出学生书法作品。尤其对于那些字迹端正、点书遒劲、间架稳妥、笔势自然、黑色匀称、神气完足的作品,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适当的鼓励表扬,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他们坚持练习、提高书法水平的内驱力。
(二)发挥语文教师魅力,提高学生书法水平
中国教育有一句古训叫“亲其师,信其道”。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往往会亲近某位教师而极力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所以才会出现某某学生的字像语文教师的字,某某同学的字像数学老师的字这类现象。书法教育一定要充分利用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力,充分发挥老师的引领作用。板书是师生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交流方式,如果教师能写一手好的粉笔字,加上结构清晰的框架,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最好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让书法艺术的魅力感染学生。此外,教师还要懂得一些书法的艺术规律,增加一些书法的艺术修养。比如,真草隶篆书体的不同变化,章法与布间的安排,行文与行气的内在规律把握,书法内容的不同选择等等。而这些东西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很好地体验和理解。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字随文教,文从字授,既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又能让学生受到书法艺术的熏陶,两全其美。
(三)提高写字教学地位,为书法教学铺路。
语文教学是书法教育的主渠道。语文教学中的写字教学,就是最基本的书法教育。总的要求是让学生认识我国的汉字,能够掌握汉字的书写规律,能用铅笔、钢笔和毛笔,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在此基础上,继承和发扬我国的文化艺术遗产,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这既是写字教学的最高层次,也是对学生进行书法教育的根本目的。如果离开了写字教学这个基础环节,就谈不上传承书法艺术。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写字教学,让书法教学走进语文教学课堂。
1.是保证写字教学的时间。写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教材每一篇课文后面都设置了写字教学内容。教师必须保障每天对学生进行写字教学。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每天安排十五分钟书法练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之外,还应针对学生书法学习的实际情况,开设第二课堂,由有书法特长的教师进行书法培训。
2.是明确不同年级的写字要求,初一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硬笔书写能力,首先要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随着年级升高,逐步要求行款整齐,力求美观,并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速度。初二年级开始,过滤到硬笔软笔兼学。初三,毛笔书写是书法教学的重点。学生要用毛笔书写楷书,临摹名家书法;大致了解书法历史和汉字字体源流;从书法作品的内涵、章法、结构、笔法等方面鉴赏历代重要书法家作品,培养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3.是规范学生写字姿势。正确的执笔姿势应是:右手执笔,手离笔尖约一寸左右,拇指、食指、中指分别从三个方向握住笔杆,掌心能握一个乒乓球,笔杆与纸面大致呈45°角。姿势正确了,不仅对写好字有所促进,还能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发育。对书写姿势的指导应贯穿写字训练的始终。
(四)多渠道培养书法艺术修养。
让书法教学走进课堂,还要多方面培养学生的书法艺术修养。定期举办书法讲座报告会。用报告会的形式介绍中国古代艺术家的故事,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书法作品,聘请社会上知名书法家到学校演讲及即兴书法表演,定期开展书法比赛等。总之通过多种渠道来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
心动不如行动,赶快把书法教学走进语文教学课堂,从小事做起,从平时抓起,让学生在考试、升学、就业等方面多一份成功的机会,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担当的责任,让我们把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发扬光大吧!
第三篇:走进书法(教案)
走 进 书 法
---汉隶《曹全碑》
马畅初中 刘小民
选择字帖:汉隶《曹全碑》
学习方法:对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图片文字作品欣赏,引导学生感悟体验隶书之美,了解隶书的发展与结体特征。初步让学生掌握汉隶名碑《曹全碑》结字与点画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汉代隶书的欣赏与学习,让学生发现汉隶之美、理解当时书体特征、再到自己习作的尝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知隶书书体的审美性,了解历史发展脉络及其代表作品,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素养。
教学重点:曹全碑特征,字形特征及基本笔法(字体扁平)优美飘逸,蚕头燕尾,燕不双飞,秀美飘逸与张迁碑的雄强古朴形成差异。教学难点:基本笔法的练习和掌握(波画)教学方法:讲解、演示、练习。课时:3课时
教学环节: 课前准备:
1、书写工具(毛笔、墨汁、宣纸、毛毡、字帖等)。
2、教学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具)
从仓颉造字到书法盛行,历经5千年流传演变的中华书法,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法,感受古老的中国汉字书法之美。
1.回顾书法字体的发展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2.导入新课让我们走进书法——隶书。
二、隶书简介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1.隶书起源:
(1)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 在监狱中所创——东汉 班固《汉书·艺文志》(2)始于周 《水经注·股水注》
(3)出土文物看 西川战国木牍、湖北秦简、青铜文字„„可证明隶书萌芽战国后——秦。
2.《曹全碑》简介
(1)《曹全碑》汉隶碑刻。又名《汉郃阳令曹全碑》。明代在陕西郃阳县出土,现存西安碑林。碑高2.53米,宽1.23米,共849字。曹全,字景完,敦煌人。
碑文记载了东汉末年曹全镇压黄巾起义的事件,也记载了张角领导农民起义波及陕西的情况,也反映了当时农民军的声势和合阳县民郭家起义等情况,为研究东汉末年农民起义斗争史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此碑石黑明如涂油脂,光可鉴人,书体是用隶书写成。文字清晰,结构舒展,字体秀美飞动,书法工整精细,秀丽而有骨力,风格秀逸多姿,充分展显了汉隶的成熟与风格。此碑碑石精细,碑身完整,实为汉碑、汉隶之精品。也是目前我国汉代石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少数作品之一。
其书“秀美飞动,汉石中之至宝也”。——[清]孙承泽(2)字体特征:
此碑气韵秀丽、平和简静,内刚外柔,用笔放中有收,每字都有一主笔,蚕头雁尾,厚重平衡„„。
三、教师示范其基本笔画的写法
1、笔法上:注意中锋用笔,藏头护尾,波磔分明,四周舒展,转折处皆提按、柔中有刚。
A.横画 B.捺
2、结构上:结体略取侧势,布局精巧,中宫收紧,每个字的主笔较其他笔画粗、肥、长、大,尤其是横画主笔,“蚕头雁尾”的特点鲜明突出,如:“清、风、高、流”等等。
3、集字书法临写
清风 高山流水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王维)„„ 注意书法格式(布局,落款和用章)
四、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可选几个字加以练习,初步感受汉隶曹全碑的艺术特点,以后逐渐推向深入学习。
五、习作展示,点评
六、作业(临摹《曹全碑》)
六、本课总结
练习书法,写好字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和素质,它不仅丰富知识、培养观察力、毅力,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开发潜能,增添情趣。更主要是增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民族的时代使命感,是爱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体现。
学习书法要从小开始,只要方法正确、持之以恒,刻苦钻研,定能取得成就。
七、教学反思
本学期以接近中尾了,在整初中美术教学中书法我们还是第一次系统学习,对于我们学生有书法兴趣但没有书法基础,教学难度可想而知。然而我们通过书法教学唤起学生学习书法艺术的兴趣和艺术表现力,让同学们在今后学习和工作收益。
八(4)班 授课
八(4)班 授课
八(4)班 授课
第四篇:走进书法(说课稿)正式
走进书法---汉隶《曹全碑》说课稿
马畅初中 刘小民
尊敬的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走进书法——汉隶《曹全碑》,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汇报我的教学设计。说教材:
本课节选自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初中书法,本节内容根据新课标设计。1.本课设计目标: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起源于殷商时代,经过3千多年的衍变、发展、积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成为人类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202_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2_年8月21日,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意见》提出在中小学校开展书法课程的要求,提出硬笔书写和毛笔书写是两项技能,引起社会高度关注。作为书法艺术的母国就应该承担起继承和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和提高学生素质,较强学校书法教育,无疑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2.本课内容:
我在从事美术教育教学的10几年里,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其中就隶书《曹全碑》的教学方法进行梳理,进行教学实践和教学设计,意为与大家交流和探讨。教学和谈论有不足之处,恳请老师们批评指导。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图片文字作品欣赏,引导学生感悟体验隶书之美,了解隶书的发展与结体特征。初步让学生掌握汉隶名碑《曹全碑》结字与点画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汉代隶书的欣赏与学习,让学生发现汉隶之美、理解当时书体特征、再到自己习作的尝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知隶书书体的审美性,了解历史发展脉络及其代表作品,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素养。
教学重点:曹全碑特征,字形特征及基本笔法(字体扁平)优美飘逸,蚕头燕尾,燕不双飞,秀美飘逸与张迁碑的雄强古朴形成差异。教学难点:基本笔法的练习和掌握(波画)
二、说教法:
教师通过讲解、直观示范、演示与纠正和展示等环节,力求通俗实用、循序渐进,让初学者一边临摹字帖,一边创作书法作品,及时分享学生的劳动成果,利用校园橱窗和网络展示同学们的习作成果,最大的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书法兴趣,从而规范汉字书写。
三、说学法:
依据本课实际,我将引导学生体验、问答实践等方式学习本课内容,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书法兴趣。
1.教师示范汉书《曹全碑》的基本用笔,做到先示范后练习,先硬笔书写后毛笔书写。
2.对临《曹全碑》字帖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书法工具,多媒体课件,书法作品。学生准备学具:书法工具
五、说过程:
依据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来组织课堂教学,我的教学过程设置如下: 导入新课——讲授新课——教师演示——学生练习,作业展示——总结 板书设计(略)
1.回顾旧知识,书法字体的发展演变过程(多媒体展示)2.导入新课 走进汉隶
一、隶书基础知识 概述:
隶书,历史上又称为左书、史书、八分。相传秦代程邈因犯罪被囚禁于监狱,他把大小篆的笔画和字体作了简化,又把圆传改为方折,以便书写。当时办公文的小官叫“徒隶”,于是人们把这种字体称为“隶书”。
在秦代起——西汉——三国,隶书一直被人们使用。(楷书未出现),东汉后期,隶书走向成熟,工整精巧,结体扁平,笔画出现了撇捺,形成汉隶最高成就。现在看到的一些著名汉碑,基本是东汉时期的。曹魏以后至今,虽然楷书盛行,隶书仍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占有重要的位置。
东汉书法艺术的代表是碑刻,显赫荣耀、歌功颂德、流芳后世。著名碑刻:
1、平稳端庄、厚重雄伟的《乙瑛碑》。
2、秀润圆融、气清神韵的《曹全碑》。
3、《史晨碑》„„
这些都是千古不朽的精品,是我们学习隶书的最佳范本。
二、汉隶《曹全碑》介绍
1.《曹全碑》全名为《郃阳令曹全功碑》,于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无书者姓名,由王敞等人立。253*123CM,849个字,明朝万历初年在陕西省郃阳县,莘里村出土。1956年移植西安碑林。
2.《曹全碑》特点:此碑气韵秀丽、平和简静,内刚外柔,用笔放中有收,每字都有一主笔,蚕头雁尾,厚重平衡„„。
三、教师示范 用笔(1)执笔
正确的书写姿势,要求头正、身直、臂开、足安,其次就是正确的五指执笔法。(2)运笔 由起笔、行笔、收笔三个基本动作来完成的。(3)笔法
写法,笔画书写的方法,包括笔锋的中与侧、藏与露、方与圆、转与折、提与按等方面的动作,要灵活运用即可。运腕
分为:枕腕、悬腕、悬肘。
四、习贴要领
讲究方法才能事办功倍。
1.仔细观察,掌握基本特点和用笔。2.反复临摹,熟能生巧。3.博采众长。
五、隶书的基本笔画
古人总结出了“永字八法”八种笔画为标准,即点、横、竖、撇、捺、钩、折、提。我们先从这八种基本笔画的写法开始学起。
六、章法与作品
所谓的章法包括款式,整幅书法作品谋篇与布局。
1、2、形式(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款式(品式)
条幅、中堂、对联、匾额、长卷、册页、扇面、斗方等。
qián3、题款与钤印(盖章)
上款与下款
原则:款字小于正文,字体可以适当改变。印
印章是书法章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功能是画龙点睛,锦上添花作用,但不能盖章太多,造成喧宾夺主。
朱文与白文印,形式上有方形、圆形、长方形、不规则形,一般方形应 用较广。印章大小与题款字体大小基本相同,大了就笨重,小了又压不住。4.学生练习(播放课堂背景音乐)
学生练习,教师巡回辅导。5.学生习作展评
展示学生代表书法习作,师生共同评价 6.结束
学习书法艺术,必须勤学苦练,持之以恒。如果三天打渔,连天筛网,或碰到困难就畏缩不前,那是学不好书法艺术的。传说古代著名的书法家张芝临池学书,由于每次写字后洗涤笔砚,竟使“池水尽黑”:智勇登楼练字近40年,他练字用坏的笔竟堆成了一座小山,这些传说当然不一定完全真实,但却说明了苦练有恒和学好书法之间的关系。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二〇一三年五月二十二日星期三
第五篇:让国学经典走进校园
麻城市思源实验学校教师文稿
让国学经典走进校园
·麻城市思源实验学校 陈昌学
中国上下五千年悠久而漫长的历史,积淀了中华民族独具魅力且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无数古圣先贤,风流人物,仁人志士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思考、探索与总结。他们凝集在中华经典诗文之中,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凝结,更是我们民族精神、民族情感、道德规范、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的集中体现。千百年来,中华经典诗文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教科书,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我们把这些中华经典诗文称之为“国学”。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正在发生急剧转型。各种思潮不断涌现,人们的价值取向不断多元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变革导致人们的信仰,从注重理想向强调实际的方向发展,从注重义务向强调权利的方向演变,从注重集体向强调个体转变。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诚信缺失、信仰危机和道德滑坡问题不断出现。这些信号,都需要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保持清醒的头脑,弥补当前的精神缺位,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守住我们的精神家园,让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根植于心。从这个意义上说,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民族文化,让国学经典走进校园显得尤为必要!
近些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传播速度的突飞猛进,越来越多的流行文化、世俗文化开始冲击校园文化。经典诗文离我们学生越来越远,浮躁功利的情绪越来越多,回归经典阅读显得尤其迫切与重要。今天,我们强调诵读经典诗文,让国学经典走进校园,就是要在完成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三位一体”的基本任务的同时,教育学生弘扬民族文化,践行传统美德,学习古人精神,让孩子们在诵读经典诗文当中启迪心灵,滋养人文精神,陶冶情操,塑造优良品质,吸取做人的精神力量。唯有如此,我们才可能记住我们血脉的印记,守住我们的精神家园。我们的民族才可能不失去自己雄厚的文化根基。
国学之所以称为“经典”,就在于它具有两个特性,即传统与权威。传统,是因为它经过了历史烟云的洗涤,经受了历史的检验。而权威,是因为它的精神内涵贴近真理的恒常性。《诗经》、《老子》、《孟子》、《庄子》、《弟子规》《离骚》、《左传》、《史记》、唐诗宋词等等,都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源头。可以说,每一个炎黄子孙血管里流淌的精神血液都可以在这些经典里找到注释。今天我们所提倡的“国学”,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要我们回到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上去。因为,一个数典忘祖的人,无论你掌握了怎样的现代文明利器,其根基都是“发育”不良的。我认为,让国学经典走进校园,在中小学生当中开展经典诵读,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让学生了解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思;第二,让学生心中产生一种宽容善良的人性美;第三,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第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让国学经典走进校园,麻城市思源实验学校教师文稿
麻城市思源实验学校教师文稿
首先应该提高思想认识,让学生产生读经典、学国学的兴趣;
其次,各中小学校要制定周密的计划,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然后,开展国学经典读书活动的形式要尽量多样化,做到形式活泼、寓教于乐;
最后,开展国学经典读书活动要有完善的考核奖励评价制度,以确保活动的有始有终,富有实效。
总之,诵读国学经典,陶冶学生情操,是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身上流淌,是激活传统、继往开来的有力之举。让国学经典走进校园,趁青少年心性纯净时,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光辉的智慧思想之中,从而潜移默化其气质,陶冶其情操;经典的价值将随着其人生经验的成长而吐出芬芳,绽放光芒!
202_年9曰25日
麻城市思源实验学校教师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