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3号文库
360度全视角看五年一贯制大专
编辑:梦醉花间 识别码:12-644800 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19 14:14:23 来源:网络

第一篇:360度全视角看五年一贯制大专

360度全视角看五年一贯制大专

据悉,近年来五年一贯制大专越来越受到初中毕业生和家长的追捧。那么,什么是五年一贯制大专呢?五年一贯制大专有什么优势呢?部分初中毕业生和家长对此产生了疑问。因此,记者采访了在招生一线有过十余年招生经验的某高校招办吴主任,吴主任全面地为我们介绍了五年一贯制大专。

什么是五年一贯制大专

五年一贯制大专,又称“初中起点大专教育”,是一种新兴的高等教育模式,招收对象为初中生和初中毕业生。学生达到录取条件后,方可进入五年一贯制大专院校学习,学制共5年,系统学习基础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专业考试合格,学习期满,达到规定的学分,颁发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专科毕业证书。同时获得专升本、考研(微博)、考博、考公务员(微博)、评职称、提干等机会。

时间优势

五年一贯制大专教育相对于传统教育更节约时间。针对部分初中毕业生及家长提出的,初中毕业生越过高中直接上五年一贯制大专,会不会引起拔苗助长的问题。赵主任称,五年一贯制大专教育并不是放弃高中课程,而是采用了科学的方法安排课程,确保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和连续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质量。抛开学生高中最后一整年的复习时间和大学最后一年找工作时间,这样与接受传统教育的学生相比节约了2年的时间。经济优势

初中毕业生选择五年一贯制大专更节省费用。当前五年一贯制大专的学费标准与传统教育模式大专的学费标准基本相同,整体计算五年的学费和生活费总投入,与传统教育模式大学专科毕业生(六年)的总投入相比,可节省很大一笔费用。另外参加五年一贯制大专教育的毕业生可提前一年就业并获得工资收入。相比之下,五年一贯制大专教育在经济上的优势更加明显。

专业优势

“五年一贯制大专开办的专业都是学生就业前景好的热门专业。”赵主任告诉记者。比如,就业人员普遍薪资较高的民航管理专业,国内主流航空公司优秀空乘人员平均年薪在几十万元人民币,国外航空公司空乘人员的薪资水平更高。近年来,人才需求较大的电子商务专业,越来越多的企业与学校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就业广阔的工商管理专业更是受到初中毕业生的热捧,该专业就业方向有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和国际物流等。另外,还有迅速发展的学前教育专业、前景很好的法学专业、时尚的财务金融专业以及外国语专业、护理专业和汽修专业等都是初中毕业生的绝佳选择。

就业优势

五年一贯制大专的最大优势和特点在于贯通了高中和大专的课程,整体设计和统筹安排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以及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初中毕业生不仅可以学到与企业接轨的专业技能,而且与传统大专同专业学生相比,在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等方面更符合企业的需求,在社会竞争中更具优势。以全国开办五年一贯制大专教育最早院校之一的上海张江学院为例,其部分重点专业的学生受到企业的高度认可。该校还与多家大型企业长期合作,确保毕业生的高就业率。

管理优势

由于初中毕业生年龄较小,心智尚未发育成熟,五年一贯制大专院校对初中毕业生学习和生活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办法,以确保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部分学校还采用半军事化管理模式,对学生实行学分制考核。该方式使得五年一贯制大专毕业生普遍素质较高,并且受到各大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第二篇:大专五年的自我鉴定

大专五年的自我鉴定

自我鉴定是个人在一个阶段对自己的学习或工作生活的自我总结,自我鉴定使我们及时找出错误并改正,让我们抽出时间写写自我鉴定吧。自我鉴定对于辞职是特别重要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专五年的自我鉴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习成绩不是非常好,但我却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首先是我端正了学习态度。在刚开学时,脑子里想的是好好放松从重压下解放出来的自己,然而很快我就明白了,大专仍需努力认真的学习。看到周围的同学们拼命的学习,我也打消了初衷,开始大专的学习旅程。其次是极大程度的.提高了自己的自学能力。由于大专的授课已不再像初中时填鸭式那样,而是一节课讲述很多知识,只靠课堂上听讲是完全不够的。自学能力这就要求在课下练习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须自己钻研并时常去图书馆查一些相关资料。日积月累,得到了提高。再有就是懂得了运用学习方法同时注重独立思考。要想学好只埋头苦学是不行的,要学会方法,做事情的方法。古话说的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来这里的目的就是要学会“渔”,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换了好多种方法,做什么都勤于思考,遇有不懂的地方能勤于请教。在学习时,以“独立思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不忘警戒。随着学习的进步,我不止是学到了公共基础学科知识和很多专业知识,我的心智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能较快速的掌握一种新的技术知识,我认为这对于将来很重要。在学习知识这段时间里,我更与老师建立了浓厚的师生情谊。老师们的谆谆教导,使我体会了学习的乐趣。我与身边许多同学,也建立了良好的学习关系,互帮互助,克服难关。回想我这些年所获得的成绩,大二很荣幸地获得了校二等奖学金、校优秀个人奖励与“三好学生”荣誉称号。那一年是我收获最多的一年了,尽管当时我担任的职务也比较多,在班上做班委,在学生会做干部,现在看来,学生工作没有浪费我学习的时间,相反能让我更加充分地利用时间。一直在追求人格的升华,注重自己的品行。我崇拜有巨大人格魅力的人,并一直希望自己也能做到。在大专生活中,我坚持着自我反省且努力的完善自己的人格。五年中,我读了一些名著和几本完善人格的书,对自己有所帮助,越来越认识到品行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关系到是否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以品德至上来要求自己。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奉行严于律己的信条,并切实的遵行它。平时友爱同学,尊师重道,乐于助人。以前只是觉得帮助别人感到很开心,是一种传统美德。现在我理解道理,乐于助人不仅能铸造高尚的品德,而且自身也会得到很多利益,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回顾五年,我很高兴能在同学有困难的时候曾经帮助过他们,相对的,在我有困难时我的同学们也无私的伸出了援助之手。对于老师,我一向是十分敬重的,因为他们在我彷徨的时候指导帮助我。如果没有老师的帮助,我可能将不知道何去何从。我现在领悟到,与其说品德是个人的人品操行,不如说是个人对整个社会的责任。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得对社会负起一定的责任义务,有了高尚的品德,就能正确认识自己所负的责任,在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社会实践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大专五年中,我参加了不少的校内活动和做过一些社会实践。参加校内的活动可以认识到更多的同学,也就增加了与其他同学交流和向其学习的机会,锻炼了自己的交际能力,学到别人的长处,认清自己的短处。此外,还一直做班委和寝室长,对自己既是压力又是动力。我喜欢做一些社会活动,会让大专生活更丰富多彩,做过家教、志愿者、推销员和设计员等,有时会感到累些,但乐此不疲。

第三篇:哲学视角看人生

哲学视角看人生

俞吾金 浙江萧山人,哲学博士,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和国外思潮研究中心(国家985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复旦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席暨人文社科学部主席、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国务院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主要研究外国哲学和国外马克思主义,在已出版的科研成果中,有11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一等奖。

我国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说过,哲学就是对人生意义的探究。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就像流星从天际划过。怎样使自己短暂的人生获得意义?换言之,怎样使自己不虚度此生?是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都应该思索的问题。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说,未经反省的人生是可悲的。我们应该学会反省自己的人生,使它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选择怎样的人生

生命的价值就在于它是短暂的,正因此,它才值得每个人珍惜。人生三岔路口需要行路者做出准确的选择,而准确的选择需要眼光,这种眼光则来自哲学。

我曾经在课堂上问学生:“你们能说出几个父系祖先的姓名?”一般大家只知道自己父亲、祖父的姓名,对曾祖父的姓名已经茫然无知了。我把这种状态称作“有姓名的匿名状态”。意思是说,尽管先辈们都有自己的姓名,但既然已被自己的后辈所遗忘,所以他们实际上处于“无名”的状态之中。

在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墓碑上,刻着如下两句话:

在这里,伟大导师将流芳百世,青年人啊,要想想怎样使自己英名永存!

生命在时间的长河悄悄展开,也在时间的长河悄悄消逝。尤其是在网络和信息化时代,大家都在为生计而奔忙,但我以为,有必要匀出半天时间,把手机、电话、电脑都关了,坐下来认真思考一下:人活在世界上的意义是什么?怎样度过未来的岁月?无论如何,我们应该从那种得过且过、浑浑噩噩的生活方式中超拔出来,对生命和人生采取自觉反思的态度。

生命是短暂的,也是珍贵的,正是这一点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感慨和遐想。其实,生命之所以珍贵,正因为它是短暂的。按照黑格尔的观点,人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已与死亡相伴随了。在自然界里,一块石头之所以能无限地存在下去,正因为它是没有生命的。凡有生命的存在物必定会死亡。在这个意义上,有生命的个体去追求长生不老,就好比堂吉诃德要向风车挑战一样,因为除非他是无机物,比如一块石头,否则,他就会死亡。死亡是无可避免的结果,是任何个体都必定会遭遇到的结局。

其实,只要深入地加以思考,就会发现,长生不老正是无聊、单调、荒谬的同义词。不然,在古代的神话传说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仙女宁可从天宫里逃出来,到凡间去过普通人的短促的生活?法国哲学家萨特的情妇波伏娃曾经出版过一部小说《人都是要死的》,小说的主角雷蒙〃福斯卡感到人生短促,无法在短暂的有生之年中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因而渴望自己能长生不老。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一个老乞丐手里获得了来自埃及的不死药,服用后打算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后来却因自己最爱的女人变老和死去而陷入绝望之中。他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取消自己的生命,然而,无论是他迎着子弹奔过去,还是从高高的城墙上跳下去,他都无法舍弃自己的生命。由此,福斯卡意识到,生命的价值就在于它是短暂的,永生非但不是对生命的奖励,反而是对生命的惩罚。

由此可见,正因为人生是短暂的,它才值得每个人珍惜。记得黑格尔曾经说过:转瞬即逝的玫瑰并不逊于万古长存的山岭。虽然玫瑰生存的时间非常短促,但它火一般的生命和鲜艳亮丽的色彩,与冷漠的山岭比较起来,更令我们羡慕。如何使自己短促的人生绽放出美丽的火花?如何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痕迹,让同时代人和后人牢牢地记住自己的名字?这正是每个人都应该思索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无所事事的人生乃是对生命的亵渎。实际上,人生不但是短促的,而且也是由一系列三岔路口构成的,每个路口都需要行路者做出准确的选择,而准确的选择需要眼光,这种眼光则来自哲学。

从哲学上看,对于涉世未深的青年人来说,首先要确立的是正确的人生观。孟子曰:“先立乎其大者,其小者不能夺也。”孟子所谓“大者”,就是一个人在世界上安身立命的根本,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生观。事实上,一个人只有确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但在重大事情上坚持正确的人生态度,而且在日常琐事上也能做到坦荡慎独。在孟子看来,是否坚持正确的做人原则,正是君子与小人的分界线。从词源上考察,哲学就是“爱智慧”的意思,但哲学认同的“智慧”始终蕴含着人生观或道德观的维度。有的人抛开这个维度来谈智慧,智慧就很容易蜕变为阴谋诡计或“厚黑学”。由此可见,在每个人的生活道路上,确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是何等重要。深入的考察表明,当前流行的人生观主要有以下四种不同的类型:

一是小市民式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其一,时时处处为自己和小家庭谋取利益,“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乃是这种人生观的座右铭。信奉这种人生观的人通常把自己视为至高无上的目的,把他人视为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法国皇帝路易十五的名言“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说出了这类人的共同心声。其二,用自私自利的观念去阐释并评价周围的一切现象。这类人就像马克思批评的那个脚上长着鸡眼、站在路边的粗汉,他把自己的鸡眼作为评判路人善恶的标准。在他看来,凡是踩到他鸡眼的人都是世界上最可恶、最卑鄙的人。其三,由于只看到自己鼻子底下的利益,这类人永远处于“小肚鸡肠”的状态中。就像契诃夫笔下的那个小职员,由于打喷嚏而把唾沫溅到上司的脸上,从此一直处于惶惶不安的状态中。

二是得过且过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其一,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和抱负,就像一条小船,没有桨、没有橹,也没有罗盘,只是随波逐流而已。拥有这种人生观的人就像普希金笔下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把“无所事事”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其二,只有权利意识,没有相应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比如,时下青年人中有一小部分人之所以背上了“啃老族”的恶名,因为他们不求进取,没有承担起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推而广之,在社会公共生活中,他们也完全缺乏相应的担当意识。从哲学上看,人之所以与事物不同,就在于人是可能性的动物,而可能性正是通过人对未来的规划而得以展开的。因此,一个没有抱负、从不规划未来的人,他的人生只能是一个空壳,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抽象符号。

三是悲观脆弱的人生观。从哲学上看,这样的人生观缺乏对挫折的承受和回应的能力。契诃夫在一篇题为《如何防止自杀》的短文中曾经启示我们,一个人在生活道路上遭遇到任何挫折乃至打击时,应该设想出更糟糕、更痛苦的结局。这样一来,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压力就会缓解,生命的承受力和韧性就会增加。

四是有抱负、有责任、有气节的人生观。我把它作为积极的、应该加以提倡和弘扬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抱负、有追求。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传统知识分子的抱负是“三立”,即立德、立功和立言。立德是成为道德上的楷模,立功是为国家社稷建立事功,立言则是著书立说。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显示出传统知识分子的伟大抱负。从哲学上看,一个有抱负、有追求的人生才是有高度的人生。假如一个人只为自己而活着,那么他的快乐必定是自私的,他的幸福也必定是没有根基的。其二,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具有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其实,“人”字就是一撇一捺,顶天立地地站在那里,这表明人之为人的关键在于其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个“责”字充分传达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其三,在生死考验面前保持自己的气节。在这方面,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名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令人肃然起敬,而岳飞留下的《满江红》更是气贯长虹、豪情满怀,今天读来,仍然令人感到荡气回肠。

确立适当的志向

必须先确立志向,然后才有可能实现这一志向。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确立起适合于自己的志向。

中国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充分表明了志向的重要性。如果说,每个人在思想上都有自己的高度的话,那么,这个高度绝不可能超出他自己确定的志向。易言之,每个人的思想高度都是由他的志向的高度决定的。我认为,在探索人生与志向的关系时,以下三点是值得注意的:

一是确立志向是人生中最紧要的事情。既然人的思想高度取决于他志向的高度,没有志向的人便等于放弃了自己的人生。在南方古猿的演化过程中,假如从未有过从自然界里抬起自己高贵头颅的愿望和志向,它们是绝不可能转化为直立行走的人类的,或许人类至今还像鳄鱼一样在沼泽地里爬行。历史和实践都表明,必须先确立志向,然后才有可能实现这一志向。拿破仑就曾说过:一个不想当将军的士兵绝不是好的士兵,因为一定的人生道路总是由相应的志向塑造出来的。

翻开中国历史,同样能够发现,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无不少有大志。当年轻的项羽看见秦始皇的车队经过时,脱口说道:“彼可取而代之。”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年轻时已有远大的志向,当同伴们对他的志向表示不解时,他叹息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是要追问:我们应该确立什么样的志向?有人把赚钱、成为亿万富翁、过名车别墅的生活理解为自己的志向。其实,只要他从事的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是合法的,这样的志向也是无可厚非的。然而,从更高的标准出发,就会发现,这样的志向和欢乐毕竟是“自私的”。我们可以比较一下,马克思在17岁那年写下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已经确立了远大的志向:

“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学家、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这是何等远大的志向和何等高尚的情操!后来,马克思在柏林大学攻读哲学时一度陷入“志向危机”。通过深入的反思,他很快就告别了迷惘,确立了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生的伟大目标和志向。马克思去世后,他的遗骸被埋葬在伦敦的梅格特公墓中,墓碑上镌刻着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地去瞻仰马克思的墓地,他们对马克思的人格和灵魂都怀着深深的敬意。

三是坚持志向的适度性。志向并不是越高越合理,而是因人而异的,即不同层次的人拥有不同层次的志向,决不能划一而论。具体地说,在人的才华与志向的关系上,存在着以下三种不同的情形:

其一,志向大于才华。古人所说的“志大才疏”就属于这种情形。《后汉书〃孔融传》曾经批评孔融“志大才疏”;同样地,《三国志》也指责袁绍“志大才疏”。在日常生活中,这类人是触目可见的,除了留下一些话柄和笑料,他们并不能对人类历史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二,志向小于才华。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可以发现这样的情形,即有些人很有才华,但志向却定得很低。如前所述,人的一生是按照其志向而展开的。如果立志很低,其行为和行为的结果就会处于更低的层次上。说得不客气一点,这类人完全是在浪费自己的才华或天赋。

其三,志向与才华相当。打个比喻,志向就像苹果树结出的苹果,才华就像一个人的弹跳能力。如果一个人的弹跳能力很弱而苹果所在的位置很高,那就是前面说的第一种情况,即“志大才疏”;如果一个人的弹跳能力很强而苹果所在位置很低,那就是前面说的第二种情况,即“志小才大”;如果一个人的弹跳能力的强度与苹果所在位置的高度正好相称,他经过自己的努力(弹跳)就能把苹果摘下来。那就是我们正在谈论的第三种情况,即“志向与才华相当”。

这就启示我们,志向应该具有适度性。志向太高,怎么努力也实现不了,必定会产生沮丧情绪;反之,志向太低,无需努力就能加以实现,又会浪费才华。所以,正确的做法是: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才华来确立自己的志向。我国古人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古希腊的德尔斐神庙门前也镌刻着 “认识你自己”的箴言。可见,正确地了解并评价自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确立起适合于自己的志向。

活出自己的境界

每个人都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中:一个是日常生活的世界,另一个是安顿灵魂的世界。只有以超功利的方式进入后一个世界,领悟生的真正意义,前一个世界才会被火炬所照亮,变得更美好。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中:一个是日常生活的世界。用古人的话来说,每天起床就会遇到“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问题。其实,大部分人一生的时间大多消耗在谋生的劳动中。这个世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另一个是安顿灵魂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不得不像后期印象派画家高更一样,在一幅关于塔希提人生活的绘画中追问自己:我们来自何处?我们是谁?我们打算到哪里去?假如以我们更熟悉的方式来提问,那就是:为什么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究竟是什么?

比较起来,前一个世界就像一条黑暗的、没有尽头的隧道,人们在里面摸索着往前走;后一个世界就像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它照亮了黑暗的隧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遭遇到的绝大部分人都很现实,他们几乎只生活在一个世界,即日常生活的世界中,就像司马迁所说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偶尔,当他们从事宗教信仰活动时,才试图去叩开另一个世界安顿灵魂的世界的大门。然而,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根深蒂固的传统实用理性的传统仍然牢牢地束缚着当代中国人的思想。“无事不登三宝殿”这句谚语表明,与其说普通人是在 “拜佛”,不如说他们是在“用佛”。总之,普通人把后一个世界理解为前一个世界的延伸,而从未意识到这两个世界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因而始终停留在佛教所说的“无明”状态中。事实上,只有以超功利的方式进入后一个世界,通过认真的反思,领悟了生的真正意义,前一个世界才会被火炬所照亮,才会变得美好起来。要言之,一个人的思想只有自觉地、超功利地居留在后一个世界中,他的人生才能活出高度、活出境界来。

众所周知,通向后一个世界的“洛西南特”(堂〃吉诃德的坐骑)主要是艺术、伦理、宗教和哲学。当人们摆脱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欲求,自觉地接触并深入到这些学科中时,不但他们的修养会发生重大的变化,而且他们的思想境界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而正因为有了思想境界的大幅度提升,康德才有可能提出下面这样的问题:我能知道什么?人应当做什么?我可以期待什么?人是什么?事实上,康德一生写下的论著都是围绕着对这些重大问题的解答而展开的。

“境界”是一个来自于佛教的概念,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就十分重视对诗词内蕴的思想境界的评论。冯友兰先生在《新原人》中划分出四种不同的人生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其中自然境界是最低的境界,即人像其他动物一样,只关心自己的吃喝拉撒;尽管功利境界比自然境界略高,但仍然以利益主宰一切,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始终纠结在利益中;在道德境界中,人们开始超越单纯的利益,用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责任自觉地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而在天地境界中,人的眼光进一步超越了单纯的人际关系,把人生和天地视为一体,正如庄子所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天地境界意味着看问题不仅要超出个人、超出家庭、超出国家,甚至也要超出地球,以整个宇宙为出发点,唐代诗人杜甫所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也。如果以这种境界论回溯历史,就会发现,孔子的自述“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随欲不逾矩”蕴含着新的意思。事实上,孔子自己经历的每个人生阶段都代表着一种境界,“七十从心随欲不逾矩”则是他所理解的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生是短暂的,而唯其短暂,它才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每个人都应该尊重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的人生。要使人生变得更美好,就必须自觉地确立自己的志向,并为此而奋斗。在奋斗的进程中,人只有不断地追问存在的意义,努力地安顿好自己的灵魂,才能活出自己的境界和高度来。

第四篇:换一种视角看教育

换一种视角看教育

俗话说:“思想有多远,路就能走多远”,观念决定行动。实施新课程,教师的教育理念更新显得非常重要。

一、教育观问题——根雕原理

根雕艺术家去寻找树根之前,不会去构想好根雕形象后,再按图索骥去找相似的树根,而是在找到树根之后,依据树根的形状去雕塑。这说明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教育者应树立人人都能成功的学生观,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优点,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缺点。

二、主体观问题——过河原理

有一则寓言说:一位教授坐上一条小船过河,在船上教授高谈鸿论,滔滔不绝,教授向船夫提出的问题,船夫要么回答不上来,要么回答得前言不搭后语,教授很生气,说:“你这个船夫素质太差劲,怎么连起码的语法都不通。”船夫听了并不理会。这时,船驶到河中间,风也大了,浪也大了,小船眼看就要翻了。船夫问教授:“你会游泳吗?”教授吓得面如紫色说:“我不会!快救救我!”一个巨浪打来,小船翻了,教授葬身鱼腹。船夫凭着自己游泳的本领游上了河岸。这则寓言以坐船的和撑船的各有各的优势,告诉我们,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教师不能以统一目光看待学生,唯一方法教育学生,唯一标准评价学生,所有学生都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要在微观领域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三、发展观问题——图钉原理

我们把图钉帽比喻为学习基础,图钉尖比喻为学习特长,就可看出,图钉帽和图钉尖是不可分离的,人才也是坚实的素质基础和良好的个性特长的统一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使学生的素质基础和个性特长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

四、教学观问题——饮茶原理

有这么一位侍从,在他主人比武结束后,先给主人泡了一杯淡淡的凉茶,主人一口把茶喝完了,接着又给主人泡了一杯香香的温茶,主人分两口喝完,最后给主人泡了一杯浓浓的热茶,主人慢悠悠的品味着,对侍从大加赞赏。饮茶是如是,教学活动也就应当从实际出发,适应学生的不同要求,要坚持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的结合。

五、动力观问题——蛙跳原理

有两只青蛙掉入深坑,跳不上来,在一片“不要跳了”的呐喊声中,一只青蛙死在坑中,一只青蛙跳出了深坑。原来跳出来的青蛙是聋子,它把“不要跳了”当成“加油”声。这个寓言故事说明,形成引导和激励机制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学校教育要建立以鼓励为主的激励机制以增强学生发展优势和提升弱势的信心。

六、师生观问题——钉孔原理

有一个人老犯错误,他问一位长者怎么办?长者告诉他:你犯了一次错误就在树桩上钉上一个钉子,改正一个错误就拔掉一个钉子。他听了很受启发,以后每犯一次错误就在树桩上钉上一个钉子,直到树桩钉得满满的。他看到满满的钉子,觉得实在不能再犯了。下决心改正错误,尔后他每改正一个错误,就在树桩上拔掉一个钉子,最后树桩上一个钉子也没有了,他非常高兴,去向长者表示感谢。长者没有接受他的感谢,要他回去看看树桩上留下了什么。他看了后说,树桩上留满了钉孔。是啊,改正错误容易,而因错误导致的伤害却是永远无法抹平的。在学校中教师和学生应该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终身学习社会,接受学校教育不止是人生的准备阶段,更是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最大限度的减少“师源性”情感伤害。

七、评价观问题——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是美国的一位心理学教授,他来到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罗森塔尔教授这时才对他们的老师说,自己对这几个学生一点也不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期望”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罗森塔尔教授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人们心中有很高的权威,老师们对他的话都深信不疑,因此对他指出的那几个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期望,像对

待聪明孩子那样对待他们,而这几个学生也感受到了这种期望,也认为自己是聪明的,从而提高了自信心,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标准,最终他们真的成为了优秀的学生。

评价是期望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学校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导着教育的方向,必须高度重视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评价方式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必须高度重视评价方式的人性化;要将绩效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统一起来,以通过评价激励进取。

八、过程观问题——木碗原理

“木碗”故事是讲,有一对年青父母,因长辈手发抖常打碎瓷碗,就改用木碗给长辈盛饭,他们的儿子也动手做木碗,问曰:“给你们将来用”。这则故事起码说明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体验是学生发展的重要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体验环境;二是教师的行为是学生行为判断的重要体验依据,俗话说“教师的影子,就是学生的样子,教师的步子,就是学生的路子”,要把师德建设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要强调新形势下的身教重于言教。

九、教育价值观问题——分苹果原理

在美国,一位死囚和一位部长都有分苹果的体验。死囚的妈妈,因为死囚谎称要把大苹果让给弟弟而分给他大苹果,所以死囚经常说谎最终成为死囚;部长的妈妈,给几个孩子公平竞争,看谁

铲草坪又大又干净,谁赢了,谁得到大苹果。所以部长一生诚实守信,用优异的绩效博得大众好评,而成为部长。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教育价值的最重要体现,教育应当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加强德育体系、德育点和德育场的研究,以增强价值观教育的自觉性。

十、方法论问题——穿越玉米地原理

穿越玉米地要比什么呢?第一个要比谁穿越得快;第二个要比在穿越的过程中谁掰的玉米多;第三个是比过程当中,玉米叶子可能会刮伤皮肤,穿越过去看谁身上的伤口少。这就是平常所说的速度、效益和成本的关系问题。成熟的企业都知道速度、效益和成本必须要全面、整体考虑。

速度、效益和成本也是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三个要素:速度可看作学习时间;效益可看作学习结果;成本可看作学习体验。这三者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它们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学习时间是前提,学习结果是关键,学习体验是灵魂。教学必须综合考虑这三个因素,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结果,强化学习的积极体验。

第五篇:从五个视角看

从五个视角看“十八届三中全会”

自今春以来,有关“三中全会”的话题几乎没有断过,媒体抛出的谣传方案很多,戴上的高帽子也挺多,很想把本次“三中全会”炒成N年前的那次会议,到底如何理解这种媒体声音呢?

在我看来,大家至少要清醒地看到以下几点:

第一,把国家的未来命运和希望寄托在一次会议上完全是不智之想。为什么很多人喜欢这样想呢?多源于几十年前的那次“三中全会”。年轻一代人几乎都认为那次会议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转折性会议。我不认同此结论,那次会议是重要,但绝对算不上标志改革开放起点的会议。我在几年前就谈到这个问题,不再复述。今天我想说的是,那次会议的历史性转折是“高层权力结构”的转折,而不是改革开放的转折,一部分人与另一部分人实现了轮换。权力组合的变更主导了后面很长时期的经济和政治走向,甚至对宪法产生了根本性影响,这也是本次会议被高度关注并高调宣传的最重要原因。

一次全会,不可能是决定国家命运之会。象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加之现代新形势的剧烈变化,矛盾错综复杂,不可能期望一次会议发生转折,十八三中全会承载不了这样的重任。但是,这次“三中全会”又的确重要,重要性在于这是新领导层谋划自己治国战略的第一份答卷,开得好,后面的路会更加顺利,开不好,社会震动和社会矛盾会更加突出。

第二,中国不能在“三中全会”做出太多太大的颠覆性转折。就在今年,中央反复提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这说明中央已经明确中国共产党在执政方向上总体是正确的,理论是坚实的,制度是相对完善的,也是具有先进性的。如果本次全会推出过多有悖于“三个自信”的颠覆性决策,相当于执政党在言行上会表现出严重的不一致,这是最高决策层必须也应当考虑的大原则。

不可能在三中全会上提出全出私有化和全面“国退民进”策,若提出,则表明中国将进行新的道路选择,将放弃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不容易也不宜越出的一步,宪法摆在那里。不可能提出新自由主义理论作为未来市场经济发展完善的主体理论,即使行新自由主义之实,也不敢正新自由主义之名,因而市场化决不可能是无限制的自由化。

不可能提出政治制度的“普世论民主改革”,宪政的争论还没有理清,普世的说法还没有公论,执政党如果在自己的“全会”主动提出西化式民主改革,无异于对自己言行的自我否定。即便再花些时间重新探索,也不至于会在“三中全会”中把政治体制改革作为要点。中国的民主政治前进的步伐不能停,执政党是该考虑了。到底如何推出属于中国自己的民主改革?希望各方面理性合作,做一些周全的考量。实际上,适合中国民主道路的民间方案早已存在,只是上面不见得会采纳。

第三,媒体炒作“三中全会”的重要立意是借机施压。媒体不厌其烦连篇累赎地反复高调爆炒这次会议,一方面是想看到本次会议能产生一些亮点性改革,同时也是最主要的目的在于逼迫政府拿出符合自己利益的改革举措。最近几个月,精英、学者、商人、外国人、资本家开了无数次高端会议,写出了无数次战略报告,形成了无数要求政府改革的所谓“倡议”,一些权威巨头甚至抛出了“死路一条”、“崩盘论”和“时间无多”等威胁性语言,其言下之意是什么呢?很简单:“三中全会”就得按我说的做,不做,你们危险了,做了,中国前途一片光明。

这些人的水平是不是就真那么高呢?他们所说的“国退民进”、“土地私有化”、“自由化”、“政治体制改革”等是不是有那么神呢?我看是没有的,我已经多次谈了这四个问题,总而言之,他们实际上告诉共产党:我的牌抛出来了,就这几张,你应是不应?国内外媒体如此积极地高调呼喊决不是想帮共产党拉抬指数,他们是想先抬高骄子,再猛砸骄子。

作为执政党,一方面要充满自信,另一方面也不要盲目乐观,更不要把调门提得过高,不要自我给会议标注不切实际的期望值,要尽可能低调规划会议内容,调子喊得越高,失落感产生的痛苦越深重。在人类历史进程中,“里程碑”不是随时、任意、随处可立,伟大的成绩出来了,在没有立碑的地方,人民会主动补上那块最弥足珍贵的“口碑”。

第四,“三中全会”决不能开成炸豆子的会议。中国在前进的道路上出些波折很正常,有些矛盾也很正常,关键是执政党要及时看到问题和矛盾,把已经设定的政策落到实处,以期尽快化解矛盾问题,既然道 路、理论和制度都是有自信的,落实就是最大的改革,不落实,你天天开大会,天天出好政策,最后的结果仍然是漏洞百出,问题成堆。

有些人老认为,如果中国不从根本上改变制度,中国的政策就难以落实,我不完全赞同这个说法。选票制国家也不见得就能包治百病,美国也不是每个制度在全国都能执行得好,中国可以推进选票民主往前走,但不宜迷信选票。“三中全会”如果推出一些不成熟、无法落实且引起思想混乱的“大转折”政策,那么很有可能将中国变成一个炒豆子的大锅,一揭开锅盖,豆子就会爆翻,对中国社会的破坏力将极大。

第五,检验“三中全会”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标准是人民性。这里所说的人民性即绝大多数人民群众。一个会议,不管你推出多少政策,推出多么震惊世界的改革,如果最终得利的是少数人而不是多数人,毫无疑问一定是失败的改革,这样的会议也绝对是失败的会议。我认为,“三中全会”要开好,一方面要推出至今没有定形的大政策,更重要的是与百姓切身紧密相关的政策,比如养老体系改革、税收体系改革、财政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住房体制二次改革等等,这些民生改革既直接与百姓利益相关,又不与根本制度相冲突,做得好就能解决很多现实矛盾,也能赢得人民信任。

本人建议中央要慎重考虑,把重点放在民生上面,并把政策落实用时间表固定阳光化公布,让老百姓有可对照的考核标准,不合格的官员,老百姓可以呼喊他下去,少在决策中加些“原则上”、“尽可能”等模糊性语言,论证充分的政策大胆推出,吹牛唱高调的剧本少写。

我希望“三中全会”能开成一次多数老百姓得实惠的大会,而不是开成一次口号响亮的大会;我希望“三中全会”开成一次弥合社会分歧的大会,而不是开成一次撕裂群体感情的大会;我希望“三中全会”开成一次独立自主的大会,而不是一次取悦世界的大会。

(孙锡良,男,中南大学教师。2010年12月,经30多万网民自发投票,被公推为与郎咸平、于建嵘、戴旭、张宏良、郭亦平、曹建海等人并列的“中国互联网九大风云人物”之一。)

360度全视角看五年一贯制大专
TOP